化学实验学案答案(精选8篇)
2014.9.6 备课组组长签字教研组长签字田美恩
[学习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C.婚丧(s1ng)嫁娶 房檩(l!n)约(y1o)二斤鸡蛋 的概括能力。
D.街坊(f2ng)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2.阅读下面语句,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教学过程]
一、解读作者: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二、字词积累
1.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A.虾蟆陵(xi1)摞(lu^)起来 低徊(hu2i)B.烦燥(z4o)岁数(sh))镊(ni8)子
A.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安土重迁)B.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冷眼旁观)C.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逆来顺受)D.家产虽然破败,但家史什杂物还值不少钱。(破家值万贯)
三、整体感知:
(一)学习1——4段,概括要点,掌握胡同特点
1、课文中哪些段落也写北京的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从北京胡同方正,取名,宽窄,网络几方面写出了正,俗,多,静的特点。
(二)学习6——12段,突破重点,理解文化内涵
1.歌曲唱的是“北京的胡同”,而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备注:
熬(1o)白菜 国子监(ji1n)
因此本文的重点应是“文化”。胡同是一种建筑,怎么会成为一公守法”,“有棒子面就行”(2)电梯事件 重点品味“穷忍着,种文化呢?
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活画出“忍者”的形象,置身事外,冷其实文化的范畴很广,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如饮食文化,服饰文眼旁观,逆来顺受,最后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充满调侃语气。化,酒文化等等。民以食为天,我们就以饮食文化为例,例如四川人好吃辣,一种泼辣豪爽的性格;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一种敢
四、探究 为天下先的性格......一定的物质承载着一定的精神财富,1、探究胡同文化形成的根源——
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性格.那么胡同作为一种建筑
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让学生形式,它也是一种文化形态.
2.文章第几段提到胡同文化?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那么深入探讨 什么是胡同文化?
第五段,承上启下,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三)研习6——9段
2、探究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也将最终走向没落.面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
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没落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心情呢?—— 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在情感上“怀旧和感四个方面来写:居住:安土重迁(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封闭保
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守的心理)人际:过往不多(心灵缺乏真正的交流,内心是封闭
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的)饮食:易于满足(惟我独尊的优越感,拒绝了外界有价值
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有意义的好东西,故步自封)处世:冷眼旁观(关键词“过”
五、拓展延伸——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闹”过去了,在人们心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
替了红墙碧瓦,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北京人又向我们展现出怎短暂与无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样的文化呢?那么今天的北京还是这样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吗?新
(四)研习10——12段,文章用哪些事例来表现北京人的“忍”?
时代的北京人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呢?
(1)《八月骄阳》 关键词: “ 顺民”,“安善良民”,“秉
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 ○
1.安装一套简单蒸馏的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蒸馏?
(2)说明蒸馏装置中各部分仪器的名称及安装时的注意事项。(3)蒸馏沸点高于130℃液体化合物时应使用何种冷凝管? 答:
(1)蒸馏就是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状态使该液体变成蒸气,然后将蒸气冷凝后得到液体的过程。
(2)仪器安装注意事项:装置按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原则安装;各磨口之间涂凡士林;温度计水银球的上缘与蒸馏头支管的下缘相平;加入沸石防止暴沸;使冷凝管的进水口在下面,出水口在上面;蒸馏低沸点化合物时要在接液管的支管接一根橡皮管引入水槽。
(3)蒸馏沸点高于130℃的液体化合物时应使用空气冷凝管。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2.安装一套简单分馏的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分馏与蒸馏在原理及装置上由哪些异同?
(2)分馏与蒸馏时,温度计应放在什么位置?过高、过低对分馏与蒸馏有什么影响? 答:
(1)原理:分馏与蒸馏都是利用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而分离和提纯有机化合物,但蒸馏分离的液体混合物各组份的沸点相差应大于30℃。分馏则适用于沸点相差不太大的液体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装置:分馏即在蒸馏的基础上用分馏柱来进行。
(2)使温度计水银球的上缘与蒸馏头支管的下缘相平,过高则温度计表示的沸点低于馏出物的沸点,过低则高于。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3.安装一套简单分馏的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1)分馏与蒸馏在原理及装置上由哪些异同?
(2)沸石在蒸馏和分馏中起什么作用?在液体沸腾时为何不能补加沸石? 答:
(1)同2(1)
(2)加入沸石防止瀑沸,液体沸腾时补加沸石则沸腾太剧烈,使液体冲出反应瓶。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4.安装一套水蒸气蒸馏的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水蒸气蒸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水蒸气蒸馏?
(2)停止水蒸气蒸馏时,在操作上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答:
(1)水蒸气蒸馏是将水蒸气通入不溶或难溶于水、有一定挥发性的有机物中,使该有机 物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
适用范围:1)常压蒸馏易分解的高沸点有机物;
2)混合物中含大量固体,用蒸馏、过滤、萃取等方法都不适用;
3)混合物中含有大量树脂状的物质或不挥发杂质,用蒸馏、萃取等方法难以分离。(2)停止水蒸气蒸馏时,应先打开T型夹子,再移去火源,防止倒吸。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5.安装一套水蒸气蒸馏的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水蒸气蒸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水蒸气蒸馏?(2)安全管和T型管各起什么作用? 答:
(1)同4(1)。
(2)安全管用来检测系统内蒸气压变化情况。T型管用来除去水蒸气中冷凝下来 的水,有时操作发生不正常情况时,可使水蒸气发生器与大气相通。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6.安装制备1-溴丁烷的反应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在回流冷凝管上为何要采用吸收装置,吸收什么气体?
(2)在回流反应中,反应液逐渐分成两层,你估计产品应处在哪一层?为什么? 答:
(1)产生的HBr为腐蚀性有毒气体,所以要用碱液吸收。
(2)产品应处于下层,因为1-溴丁烷密度大。但有时也会例外。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7.安装制备1-溴丁烷的反应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在回流冷凝管上为何要采用吸收装置,吸收什么气体?(2)粗产品用浓硫酸洗涤可除去哪些杂质,为什么能除去他们? 答:
(1)同6(1)。
(2)粗产品中含有少量未反应的正丁醇和副产物1-丁烯,2-丁烯,丁醚等,这些杂质可用浓H2SO4除去,因为正丁醇和丁醚能与与浓H2SO4生成盐,而1-丁烯,2-丁烯与浓H2SO4发生加成反而被除去。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8.安装制备1-溴丁烷的反应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在回流冷凝管上为何要采用吸收装置,吸收什么气体?
(2)写出用正丁醇制备1-溴丁烷的主反应和副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在本试验中采用哪些措施来尽量减少副反应的发生的。答:
(1)同6(1)。
(2)主反应:NaBr+ H2SO4HBr+NaHSO4 n-C4H9OH+HBrn-C4H9Br+H2O 副反应:
H2SO4CH3CH2CH2CH2OHCH3CH2CHCH2+CH2CHCH3
2CH3CH2CH2CH2OHH2SO4CH3CH2CH2CH2OCH2CH2CH2CH
3反应过程中应控制浓H2SO4的量不要太多,将NaBr研细以使其充分反应,且反应过程中应经常摇动烧瓶,以此来尽量减少副反应。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9.试安装用b型管测定熔点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1)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熔点有和意义?
(2)接近熔点时升温速度为何要放慢?快了又有什么结果?
答:
(1)纯净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固定的的熔点,所以测定熔点可以鉴别有机物,同时根据熔程长短可检验有机物的纯度。
(2)有充分时间让热量从熔点管外传至毛细管内,减少观察上的误差。若升温快了则测出的温度高于被检测物的熔点,且熔程可能变长。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0.试安装用b型管测定熔点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1)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熔点有何意义?
(2)影响熔点测定的因素有哪些?请一一分析。答:
(1)同9(1)。
(2)装样:样品要研细装结实,才可使受热均匀,若有空隙则不易传热,影响测试结果。
升温速度:若过慢,热量传到样品时间太长,不利于观察,若过快则所测温度高于熔点。
毛细管中样品的位置:应位于温度计水银球中部,如此,温度计读数才与样品温度相符。
温度计位置:使水银球恰好在b型管两侧管的中部,此处导热液对流循环好,样品受热均匀。
加热位置:火焰与熔点测定管的倾斜部接触,此处加热可使导热液发生最强的对流,使样品受热均匀。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1.提纯粗制的乙酰苯胺,并回答下列问题:
(1)重结晶固体有机物有哪些主要步骤?简单说明每步的步骤。
答:
重结晶步骤及目的:选择溶剂(使提纯物热溶冷不溶);将粗产品溶于热溶液中制成饱和溶液(溶解固体使其冷却时析出);趁热过滤(除去杂质,若颜色深,则先脱色);冷却溶液或蒸发溶剂(使其结晶析出而杂质留于母液,或杂质析出而提纯物留于母液);抽气过滤分离母液(分出结晶体或杂质);洗涤结晶(洗去附着的母液);干燥结晶(除去晶体中残留的溶剂)。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2.提纯粗制的乙酰苯胺,并回答下列问题:
(1)所用的溶剂为什么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何正确控制溶剂量?(2)活性炭为什么要在固体物质全溶后加入?为什么不能在沸腾时加入? 答:
(1)重结晶所用的溶剂太多时,难以析出晶体,需将溶剂蒸出。太少时,在热滤时,由于溶剂的挥发和温度的下降会导致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结晶。应先加入比计算量少的溶剂,加热到沸腾,若仍有固体未溶解,则在保持沸腾下逐渐添加溶剂至固体刚好溶解,最后再多加20%的溶剂将溶液稀释。
(2)因为活性炭有吸附能力,会吸附未溶的固体物质造成损失。不能向正沸腾的溶液中加入活性炭,以免溶液瀑沸而溅出。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3.请测丙酮的折光率,并回答下列问题:
(1)每次测定样品的折光率后为什么要擦洗上下棱镜面?(2)测定折光率对研究有机化合物有何意义?
(3)什么是化合物的折光率,影响折光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
(1)以免有杂质,造成污染腐蚀。
(2)折光率是化合物的特性常数,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折光率,尤其是液体,记载更为普遍,折光率不仅可作为化合物纯度的标志,也可用来鉴定未知物。
(3)化合物的折光率为:光线从空气中进入到这个化合物时的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
影响折光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入射光线的波长和测试温度等。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4.请测丙酮的折光率,并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样品的折光率后为什么要擦洗上下棱镜面?
(2)17.5℃时测得2-甲基-1-丙醇nD=1.3968,试计算20℃时其折光率。(3)什么是化合物的折光率,影响折光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
(1)同13(1)。
(2)nD20=nD17.5+4.510-4(17.5—20.0)=1.3968+4.510—4(—2.5)=1.3957(3)同13(3)。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5.请安装一套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75(1)本试验步骤主要包括哪几步?各步操作的目的何在?(2)将蒸馏剩余液趁热倒入蒸发皿中,为何要加入生石灰?
答:
(1)本实验步骤主要包括:第一步,将茶叶末放入索氏提取器的滤纸筒中,在圆底烧加入95%乙醇,装置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回流提取,直到提取液颜色较浅为止。待冷凝液刚刚虹吸下去时即可停止加热,改成蒸馏装置,把提取液中的大部分乙醇蒸馏出来。第二步,趁热把瓶中剩余液倒入装有生石灰的蒸发皿中,搅成浆状,在蒸气浴上蒸干,除去水分,使成粉状,然后移至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小心加热,炒片刻,除去水分。第三步,在蒸发皿上盖一张刺有许多小孔且孔刺向上的滤纸。,再在滤纸上罩一个大小合适的漏斗,漏斗顶部塞一小团疏松的棉花,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小心加热,适当控制温度,尽可能使升华速度放慢,当发现有棕色烟雾时,即升华完毕,停止加热。
各步操作目的:第一步提取咖啡因粗液。
第二步除处水分和丹宁酸等酸性物质。
第三步升华提纯。
(2)生石灰起干燥和中和作用,以除去水分和丹宁酸等酸性物质。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6.请安装一套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试验步骤主要包括哪几步?各步操作的目的何在?
(2)什么是升华?凡是固体有机物是否都可以用升华方法提纯?升华方法有何优缺点? 答:
(1)同15(1)。
(2)某些物质在固态时具有相当高的蒸气压,在加热时,不经过液态,而直接气化,蒸气受到冷却又直接冷凝成固体,这个过程叫做升华。
不是所有的固体有机物都适合用升华提纯。只有在不太高的温度下有足够大的蒸气压的固体物质可用升华提纯。
升华方法得到的产品一般具有较高的纯度,但温度不易控制,产率较低。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7.请安装一套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试验步骤主要包括哪几步?各步操作的目的何在?
(2)为何升华操作时,加热温度一定要控制在被升华物质的熔点以下? 答:(1)同15(1)。
(2)防止升华物质变焦。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8.用薄层色谱法鉴别A、B两瓶无标签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化合物,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化合物的Rf值?(2)计算化合物A和B的Rf值。
答:
(1)Rf(比移植)表示物质移动的相对距离,即样品点到原点的距离和溶剂前沿到原点 的距离之比,常用分数表示。当A、B化合物的Rf值相等时,可能为同一化合物,当A、B化合物的Rf值不相等时肯定不是同一化合物。(2)略。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9.用薄层色谱法鉴别A、B两瓶无标签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化合物,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化合物的Rf值?
(2)层析缸中展开剂的高度超过薄层板点样线时,对薄层色谱有何影响? 答:
(1)同18(1)。
(2)层析缸中展开剂的高度超过薄层板点样线时,样品溶解到溶剂中,不能进行层析。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20.用薄层色谱法鉴别A、B两瓶无标签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化合物,并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应用。(2)什么是化合物的Rf值? 答:
(1)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以薄层板作为载体,让样品溶液在薄层板上展开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它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广泛使用的实验技术,可用于精制化合物的鉴定,跟踪反应进程和柱色谱的先导等方面。(2)同18(1)。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21.安装制备三苯甲醇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整个反应的过程要无水干燥?
(2)在制取Grignard试剂时,为何要加入碘?
(3)本试验中溴苯滴加太快或一次加入,有何影? 答:
(1)因为Grignard试剂易与水反应而分解,使反应无法发生。
【课前自主复习】
1.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卫生填埋、堆肥法和焚烧
2.卫生填埋法处理量比较大,暂时耗资相对比较少
浪费土地资源、垃圾填埋渗出液容易污染周围的土壤和水体。
3.堆肥法净化环境、废物利用、提高土地生产力堆肥中重金属有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
4.焚烧法占地少,消灭病原体,产生可用的热量
投资大,产生污染大气的有害烟气和某些致癌物质如二噁英等
5.六八
6.推行干电池的低汞化和无汞化
7.由塑料制品造成的环境污染
不易降解,埋在土里经久不烂,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肥效,污染地下水
焚烧废弃塑料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发泡塑料释放出来的氟氯代烷破坏臭氧层和加剧温室效应废弃塑料会危害动物
8.生产可降解塑料减少使用,加强回收和再利用
【自主研究例题】
1.D2.A3.C4.D5.A
【小高考链接】
1.B2.D3.C
【自主检测】
1.DB白色污染重金属离子
主备人:任念国审核人:任念国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预习提纲:
(一)、生字识记
yīn huì()wǎ lãnɡ()kuà()xiàhuān()bǐ()ɡǔ阴晦()瓦 楞()胯()下獾()秕()谷bó ɡū()()bì()chī()xiàoxù xù()sâ()suǒ鹁 鸪()()髀()嗤()笑絮 絮()瑟()索quán()suōhán jìn()zhã()běnwǎnɡ()ránzì suī()()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 睢()()chán chán()dài()sââ()ránwǔ xínɡ()
潺潺()黛()色愕()然五 行()
(二)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情节把握。(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
“”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二、故乡的景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
(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
《故乡》作于1921年1月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故乡的人
1、提问: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来表现“我”的悲哀?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使我悲哀。要求学生列表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小结: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成了一个木偶人。
2、提问: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课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归纳: 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提问: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有什么变化。(插幻灯片)
明确: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性格:
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性格:
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4、提问: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5、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亲。在分析了故乡的人的变化,我们来一起分析故乡本身的变化。
二、思考:
(一)找出文中描绘故乡的片段。
A、记忆中的故乡
解读:这样的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也为后文写闰土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B、现实中的故乡
解读:①“横”的用法:杂乱、毫无生机。写出了故乡的萧条破败。
②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旧时代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为下文写故乡及故乡的人的变化作了很好的铺垫。
C、憧憬中的故乡
解读引导:
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映了故乡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揭示旧时代中国的反动统治造成的农村经济日益凋敝、人民生活的日趋困苦的悲惨现实。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二)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议论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引导:小说中的议论句子不多,但却起到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的作用。
引导:“我”否定了三种人的生活,寄托了“我”下一代有过上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希望。分析词语:三种人的代表、三个“辛苦”的内容、恣睢
三个“辛苦”的内容——“我”: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忙碌;闰土:贫穷窘迫、愚昧麻木;杨二嫂: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酸刻薄、自私势利、处心积虑。
①分析词语:两个“偶像”、“愿望”的内涵是不一致的。
②“我”希望下一代应该有“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但又不能明确解释“新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以及何如才能够实现„„所以才觉得“茫远”。
解读:用“路”比喻“希望”。“这”指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一句。
议论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特别是最后一段的议论,含义是很深刻,很好地点明了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抒发了作者对实现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编写者审核人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
一.三维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二.知识积累
1、字音积累
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淡()然俨()然
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惴惴(揣摩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讪讪:
怔怔:寒暄:
沸反盈天 :
三、文学常识:
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6本:《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4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2、“四书”指《、《》、《》、《 》,“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四、文本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本文的情节结构是怎样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
1、()——(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
2、()——(四婶、刘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
3、()——(“我”)
4、()——(祥林嫂)
五、合作探究:
1.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三次肖像有什么变化,请找出并分析。
2.请从文中找出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段画出,并作简要分析。
六、课外延伸:
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
点拨:
开篇简洁地勾画出“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新年气象,为小说情节开展勾画背景和渲染气氛。
下文描述祝福的礼仪和福礼,又描写了年底常有的大雪天气,忙碌的新年沉寂的雪夜,互相映衬,为下文抒发悲愤的感情渲染了气氛。
在柳妈恫吓祥林嫂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起了点明时节,并和全文中的写景相呼应相协调的作用。
结尾一段,“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写出祝福时刻繁乱喧闹的景象,扣紧题目,并为最后抒情渲染了气氛。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景物)。而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另外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也是如此。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另外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而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又如《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另外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另外如《边城》中写道:“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情窦初开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
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爱情而还没有着落,有孤单失落之感。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顾不上她,杜鹃叫个不
息,泥土、草木、各种甲虫类气味,生意人的杂乱声音,更增添了翠翠内心的纷乱和孤独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里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六、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练习: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点拨:
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点拨: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七、作业:1.请你结合祥林嫂的生平遭遇,为她拟一副对联或挽联。
2.练习册课后练习
3.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做读书笔记。
这句话出自《为学》,原文如下: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持而不可持也;自恃其聪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习,那么容易的变得也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凭借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买船顺江而下,还没有能够去成。您凭借着什么能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的神色。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天资聪明和敏捷,虽然可靠却也是不可靠的;
1、单音字
落蕊(ruǐ)细腻(nì)柘树(zhè)椽子(chuán)
着凉(zháo)颓废(tuí)鲈鱼(lú)譬如(pì)
驯养(xùn)萧索(xiāo)混沌(dùn)廿四桥(niàn)
2、多音字
泡 水泡(pāo)卷 卷 曲(juǎn)干 干戈(gān)
泡影(pào)开卷有益(juàn)干练(gàn)
折 折耗(shé)落 落枕(lào)
落差(luò)折叠(zhé)落在后面(là)
二、辨形组词
答案:嘶叫 厮打 点缀 辍学 花蕊 芯片 椽子 掾吏
凋谢 雕塑 啼叫 谛听 柘树 开拓
三、1、答案B2、答案A3、答案:B 提示:A项中“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用以描述“大学生”不恰当;C项中“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这里应为“引起轰动”之意;D项中“好为人师”指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贬义,这里望文生义。4.答案:D提示:A项中“目的”和“为了”重复,删除一个;B项中不合逻辑,语序不当,可改为“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C项中“改变”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的“事实”等。
5、D(《茫茫夜》是短篇小说)
6、答案C
二、问题探究:
1、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
分析:“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课文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2、【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2、议论:(12)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3、参考答案:
1、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4、有五幅画面
1、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
2、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
3、第五段,秋蝉(秋蝉残鸣)
4、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
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7、《秋怀》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7、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悲凉的感觉。
8、《秋词》(两首)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这样的秋天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9、同样是写秋天,作者的感情却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决定的?
人生寓言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读一读。
风韵()
金窖()
抢劫()
禀告()
hè销()
è运()
iǎ洁()
童心未ǐn()
2根据意思写出适合的词语。
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各种危险的现象一个个出现。()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事情)突然发生。
()
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
★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这两则寓言讲了
什么故事,你能复述这两个故事吗?这两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除此之外,你还
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并写在下面。
你还听过哪些寓意故事,请给同学们讲一讲。
二.指导学习•研讨
.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2.朗读文,整体感知文内容。
⑴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⑵读后讨论:
★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研读文,探究问题。
你对这两则寓意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
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⑴第四段中“从前的闲适心情”与第一段的哪些词语相照应?
⑵第一、四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 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
⑶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⑷《白兔和月亮》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⑸“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落难的王子》
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⑹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的面对厄运?
⑺《落难的王子》中“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小结:两则寓言平易之中寄寓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现实生活中的幸运和厄运是实实
在在的人生应对,不同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折射出不同的生活质量和境界。寓言启
示我们要用超脱和闲适来提升生活的美感。既然这些都是人生主题中应有之义,愿我
们能积极地面对,有尊严地承担生活的挑战。
4.比较阅读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三.巩固•延伸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嬉戏(xī)
慧心(huì)
慷慨(ǎi)
禀告(bǐng)
B.落难(nàn)
熟悉(shóu)
拐杖(guǎi)
抢劫(ié)
.金窖(gà)
风韵(ùn)
行乞(qǐ)
皎洁(iǎ)
D.折磨(ó)
厄运(è)
(心旷神怡(uàng)
奴隶(lú)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落难的王子
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最听不得悲惨的故事。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可是,厄运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他的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他自己也被敌人()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成了残废,从此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我是在他行乞时遇到他的,见他相貌不凡,便向他打听身世。听他说罢,我早已泪流满面,发出了他曾经有过的同样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谁知他正色道——
“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容易的事了]。”
落难的王子撑着拐杖远去了。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
.请在文中空白写出汉字。
2.文中画线的三句话分别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文中加括号的句子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
教后感
8人生寓言
学习目标:
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布置预习•导学
.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读一读。
风韵()
金窖()
抢劫()
禀告()
hè销()
è运()
iǎ洁()
童心未ǐn()
2根据意思写出适合的词语。
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各种危险的现象一个个出现。()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事情)突然发生。
()
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
★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这两则寓言讲了
什么故事,你能复述这两个故事吗?这两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除此之外,你
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并写在下面。
你还听过哪些寓意故事,请给同学们讲一讲。
二.学习•研讨
.简介作者有关知识。
2.朗读文,整体感知文内容。
⑴自读、跟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
的理解。
⑵读后讨论:
★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研读文,探究问题。
你对这两则寓意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
示例:⑴第四段中“从前的闲适心情”与第一段的哪些词语相照应?
⑵第一、四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 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
⑶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⑷《白兔和月亮》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⑸“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落难的王子》
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⑹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的面对厄运?
⑺《落难的王子》中“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师小结:
4.比较阅读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三.巩固•延伸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嬉戏(xī)
慧心(huì)
慷慨(ǎi)
禀告(bǐng)
B.落难(nàn)
熟悉(shóu)
拐杖(guǎi)
抢劫(ié)
.金窖(gà)
风韵(ùn)
行乞(qǐ)
皎洁(iǎ)
D.折磨(ó)
厄运(è)
心旷神怡(uàng)
(奴隶(lú)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落难的王子
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最听不得悲惨的故事。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可是,厄运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他的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他自己也被敌人()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成了残废,从此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我是在他行乞时遇到他的,见他相貌不凡,便向他打听身世。听他说罢,我早已泪流满面,发出了他曾经有过的同样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谁知他正色道——
“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容易的事了]。”
落难的王子撑着拐杖远去了。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
.请在文中空白写出汉字。
2.文中画线的三句话分别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文中加括号的句子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
学后感
第8《人生寓言》参考答案:
一、1234(略)
二、12(略)3⑴无忧无虑、心旷神怡⑵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紧张不安
心痛如割⑶白兔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所以放弃了所有权。⑷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刀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又是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对比,后一个转折体现了寓意。⑸“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出自“我”之口,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⑹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经苦难的磨练,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的面对厄运。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4(略)
三、(一)A
(二)1.掳
2.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3.(略)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文言词语的意思,流畅通顺地翻译文言文。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
1、初步认识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2、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
感受轻松高雅家庭文化氛围。体会诚信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咏雪》
学习导航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
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洁,辞意隽永,它以独有的笔触,独到的眼光,展现了一种唯美的人生态度,虽超然于物外,常不失为真血性,真生活而斗争的人格魅力。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自主学习
1、给下面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
雪骤(zou)
撒(sa)
柳絮(xu)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解释划线词语意思。(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2)与儿女讲论文义(子侄辈,年轻一辈)(3)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4)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4.翻译下列句子。(1)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即公大兄无奕女
(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谢无奕的女儿。
合作探究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寒雪日”,是为了引出“咏雪”。古人讲究“四美”,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即使没有春和景明,草长莺飞的良辰佳日,在雪天,能和家人赏雪吟诗,也是轻松和谐,自在快乐的。
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盐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和雪相似,这只是外在形态的相似。柳絮借风力翻飞飘舞,显得飘飘洒洒,轻盈曼妙,与雪的飘逸更神似,让人产生春天即将到来的联想,以阳春三月的柳絮比喻纷纷下落的雪花,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意蕴深刻。
3.请再写出几句喻雪的诗句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元稹《南秦雪》)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行》
学习导航
知识链接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 诚信 的人。
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约定 行:出行(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过了
乃:还(3)、尊君在不。
不:_通假字,通“否”(4)、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惭:惭愧
引:拉 顾:回头看
2、翻译句子。
(1)尊君在不?
你父亲在吗?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不是人!跟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人家)离开。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到了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合作探究
1.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却“不至”,可以看出他 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理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错,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缺乏修养,没有礼貌 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词严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 知错能改 的精神。2.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阅读元方与友人的批评话语,可以看出元方有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 懂礼识义 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 性格直率,好恶感情易外露 的性格特点
课外检测 的故事,“咏絮才”即指的是 晋(朝代)谢道韫(人物)的事,现在用这个词语来指 女子极有才华。
2.下面这篇文章也选择《世说新语》,请仔细阅读,用你的聪明才智把它翻译出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1王戎,晋朝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2.尝:曾经。
3.诸;众多。
4.游:玩耍。
5.子:果实。
6.折:压弯。
7.竞走::争相跑过去。走:跑。
8.唯:只有。
9.信:果真,的确。然:这样。信然:确实这样。
译文: 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弯了枝条。小朋友都争相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确实这样。问: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答:如果李子甜,早就被别人摘光了。3读罢此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1.《红楼梦》中说林黛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停机德”是指古代 乐羊子妻断机停织
启示:
1、我们应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
2、我们要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