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国近代史复习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部编中国近代史复习(精选8篇)

部编中国近代史复习 篇1

一、近代列强侵华史

(一)鸦片战争(道光帝时)

1.时间:1840-1842年

2.发动者:英国

3.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5.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挑衅,战争开始(标志)。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战争结束。

6.结果: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

1.时间:1856年10月一1860年10月;

2.发动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3.原因: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

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目的),扩大侵略权益。

4.经过: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5.结果:清政府同列强签订《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

6.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帝时)

1.时间:1894-1895年

2.发动者:日本

3.根本原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4.重要战役:

(1)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平壤陷落。)

(2)黄海大战(1894.9,致远舰邓世昌牺牲,日军取得黄海海城控制权)

(3)辽东半岛战役(日军占领九连城、旅顺、大连:并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4)威海卫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丁汝昌自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日本最早取得在华办厂权,它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6.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光绪帝时)

1.时间:1900-1901年

2.发动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

3.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帝国主义在华权益。

4.将领: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德国人瓦德西。

5.经过:大沽一天津一北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6.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赔款最多,参与签订国最多)。

7.影响:

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②从此,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年—1860年,英法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与其签订了《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与英、美、俄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五)20世纪的日本侵华战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局部侵华:1931年9月18日,九-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2.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日本

全面侵华

开始,中国全民族、全国性抗战开始)

3.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三事变、南京大屠杀。

4.战场:(1)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

(2)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5.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6.地位: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二、中国人民抗争史

(一)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曾抗击洋枪队。意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安路势力。

2.义和团运动1900年,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口号:扶清灭洋。抗击八国联军,取得廊坊大捷。

(二)著名民族英雄(地主阶级杰出代表)

(1)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6月25日,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关天培坚守虎门炮台: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坚守虎门炮台英勇牺牲。(淮安籍)

(3)陈化成牺牲:鸦片战争吴淞口战役中,陈化成率众抵抗,力竭牺牲。(4)邓世昌黄海大战殉国: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中,壮烈牺牲。特点: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不单纯是维护清朝统治,更重要的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

(1)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1898年)

(2)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1911年)

(3)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特点:由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有革命性又有依赖性,所以民族资产阶级在斗争中时常体现出两面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四))无产阶级的抗争(1919-1949)

1.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前期爆发:1919年,中心在北京(天安门前),主力是学生游行示威:

(3)后期扩大:1919.6.3后,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4)斗争口号: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③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五四精神:爱国(核心)、民主、进步、科学

(6)结果:初步胜利(表现: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③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7)性质:①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

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8)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9)意义:

①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②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反帝反封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时间: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7月(7.1建党节)

(2)地点:上海一嘉兴南湖游船

(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会议。

(4)中共一大内容:

①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③成立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中共诞生的意义:

①中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焕然一新,“新”的含义:新的领导政党是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新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

押题预测

★百年巨变的启示:

(1)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会挨打,闭关锁国必然导致国家落后:要想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必先取得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反帝反封建。

★用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到

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陕甘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请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的作用阐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

部编中国近代史复习 篇2

关键词:思想解放,考试说明,知识体系,历史规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知识点, 一直都是江苏高考重要的考查点, 因此在复习该专题时, 我们一直把它作为重点复习内容。在复习中,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教学:细化考试说明;整合知识体系;探究历史规律。这些探究经过教学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对高考复习有较大的帮助。

一、细化考试说明

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我们依据考试说明把该专题内容细化为具体的学习要求, 即: (1) 列举地主阶级的魏源和林则徐学习西方的表现。 (2) 列举资产阶级维新派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学习西方的表现;概括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作用;列举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代表人物;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概括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从学习内容角度归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 (3) 无产阶级学习俄国的状况:列举五四运动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文章和组织;概括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整合知识体系

根据我们细化的学习要求进一步研究教材, 梳理相关知识, 整合出相关的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确立近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框架:要求学生以列举的方式, 将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并且联系专题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帮助学生完整地建构晚清时期思想解放潮流的框架结构。先让学生展示, 教师点评并展示:地主阶级 (魏源和林则徐) ,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器物;资产阶级维新派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 , 维新变法思想, 学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等) , 追求民主共和, 学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 (陈独秀等) , 提倡民主和科学, 学思想;无产阶级, 接受马克思主义, “走自己的路”。这样学生认识到由器物到制度、由立宪到共和再到思想的递进过程, 进而大体了解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探索过程。强化了线索, 同时彰显了学习主题。

在概括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时, 我们引导学生从维新变法的背景、维新变法及其影响三个方面去把握: (1) 维新思想的进步性从发展资本主义角度。 (2) 启蒙性从思想启蒙的角度。 (3) 爱国性从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这些思想是在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 同时维新思想也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引导学生分析和整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观点, 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有利于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联系本专题的维新思想、共和思想, 回顾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在探讨过程中,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的思想, 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推动文化的发展, 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和文艺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存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像钱玄同, 他主张“唯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 才能避免“中毒”, 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 “废灭汉文”, 等等。这些都太绝对了!并不是所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都这么绝对, 但我们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其实儒家文化也有好的一方面, 那些就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联系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变迁史, 结合必修一专题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有关政治史内容, 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它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 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历史事实证明,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三、探究历史规律

1. 从原理来分析

思想文化属于上层建筑, 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因此首先要与当时世界形势联系, 如英国等国早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俄国到20世纪初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方面, 这些国家民主、自由成为社会主流, 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已经广泛传播, 其次要与国内的政治经济相联系。

2. 从学习内容来分析

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3. 从学习的状态来分析

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 (如林则徐和魏源、洋务运动) 到主动选择 (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运动) 的过程, 最终无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如何复习中国近代史两次农民运动 篇3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属于近代史中的抗争史,近几年中国近代史主要从近代化角度考查,但2009年高考主要从抗争史的角度来考查。因此我们在复习这两次运动时,一要注意它们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特别要注意《资政新篇》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方面倡导近代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另外这两次运动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力,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二要注意从抗争史的角度来看这两次运动自身的比较,还要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所领导的运动的不同,如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中共所领导新民主革命的比较,特别是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社会保障,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方面的考查。

【课标导向和重点分析】

⒈ 正确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新时代特点。

太平天国运动是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力的产物。除了具备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特点外,又赋予了时代新特点。

(1) 在反对封建主义(为主)的同时,又担负起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这是历代农民起义所没有的。

(2)太平天国运动受到西方一定的影响。从拜上帝教的创立,到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都具有西方影响的色彩。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求真理,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 太平天国面临的敌人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形成原因: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②鸦片战争后,一股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已经萌发,洪仁玕在香港的个人经历是《资政新篇》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③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在思想上、组织上比以往农民战争都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失败启示:农民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 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区别。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理想。

(1) 产生的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经天京事变,太平天国此时处于衰落时期。

(2) 有关社会经济主张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内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等。

(3) 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的规范化,是广大农民对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是洪仁玕接触西方文化和自己在香港的经历见闻写成的,不具备实施的社会条件。

(4) 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但《资政新篇》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未能付诸实行。

(5) 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的最高峰,但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而失败。《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失败原因:

主观上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定都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 争权夺利,贪图享乐)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

客观上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

①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② 中外反动势力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敌人,强大而凶残,必须团结一切革命者来对付反动势力的联合。

⒋ 如何认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1) “扶清灭洋”口号的核心是“灭洋”,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这个口号并不是经过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后提出来的。因此,它既是中外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2) “扶清灭洋”的口号继承了人民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了不代表新生产力的小农阶级,无法冲破皇权主义封建思想的束缚,不能把国家和封建王朝相区别,而只能停留在把封建政权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认识阶段。

(3) “灭洋”虽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但是又把“中国”和“大清王朝”等概念等同,这在主观上反映出义和团不反对清政府和封建制度。

(4) 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组织农民参加斗争和壮大声势的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一口号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王朝的警觉,未能识破清朝统治者的阴谋诡计,最终为此付出了巨大而惨痛的代价。

【问题延伸】

问题1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① 19世纪晚期民族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运动和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是并行于中国大地的两大社会政治运动。两大政治运动兴起发展的主要的共同原因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② 从区域性特征上看,戊戌变法运动兴起于南方,上海等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中心,主要原因在于南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壮大并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传播广泛。而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主要在华北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更重,民族矛盾特别突出。

从经济上看,北方相对落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斗争的主力是农民,主要通过秘密结社和宗教方式,受经济因素影响,北方小农意识和宗教迷信盛行。

③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虽然同时并行,但各自为战,没有有机结合为一场共同的革命浪潮。主要原因:一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害怕人民革命,只是依靠无实权的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二是农民的落后性、盲目性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问题2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之比较。

① 起义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更多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而义和团运动则是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的产物。

② 指导原则和组织方式: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统一的军事组织,并且有纲领性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作为行动指南。而义和团运动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指导,也没有革命纲领。在斗争规模上也不能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

③ 与宗教的关系:太平天国领导人吸取基督教的合理成分,反对清政府;而义和团运动则利用中国本土的各种宗教,来达到联合群众的目的,打击外来宗教及其在华势力,实现“扶清”,而且运动存在着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

④ 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领导人以是否信奉上帝划线,“同教一家”,容易模糊敌我界限,产生认敌为友的错误;而义和团盲目排外,其阶级局限在于无法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侵略者凭借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同时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提倡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这是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

⑤ 结局:这两次伟大的革命运动都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而失败。

⑥ 影响:虽然都失败了,但其反抗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同时也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创新演练】

⒈ (2010年山东省潍坊市质量检测)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A. 提出不许外邦人干涉中国内政

B. 提出依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

C. 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 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 (2010年安徽省合肥市月考)下列关于《资政新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太平天国全盛时期提出的主张

B. 反映了农民阶级最迫切的要求

C. 主张效法西方民主政治

D. 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3. (2010年安徽省龙亢农场中学月考)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报告说:“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英法军队与太平军为敌

B.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反对侵略者

C. 清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D. 中外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军

4.(2010年浙江省余杭市月考)左图为联军在廊坊遇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后,被迫退回距天津30多公里的杨村车站筑垒防守的画面。你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是()

A.打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觉醒

C.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D. 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5. (2010年辽宁省昌图四中月考)“打鬼烧书图”是19世纪末流传于山东的反洋教斗争宣传画,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①它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②这种斗争具有笼统排外的性质③体现了山东人民的反帝精神④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迫使它们退出了山东

A. ①②B. ①③④

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⒍ (2009年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

(1) 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揣摩了哪些纲领和政策?

【参考答案与解析】

⒈ C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提出的土地分配方案。《资政新篇》是具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2. C A错,洪仁玕上台是在天京变乱之后,太平天国已经走过了它的全盛时期;B错,《资政新编》不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天朝田亩制度》才是农民最迫切的要求;D错,20世纪初的革命派才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洪仁玕还没有这样的觉悟。

3. D 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立刻让满清官员复职,反映中外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军。

4. C 题干主要讲的是义和团与八国联军的关系(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所以,“直接作用”是指对八国联军侵略的影响。

5. C 反洋教斗争没有使教会势力退出山东,列强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程度。

6. 第一问,首先要理解梦想的含义,“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就是近代中国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的革命任务。其次要清楚中国社会各阶级应该包括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等。第二问注意提示时间——“近现代”。

【答案要点】(1)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

2014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 篇4

一、章节要点

㈠第一章,注意一些重要条约的内容,如《马关条约》、《南京条约》,这涉及到简答;注意中国在近代落伍的原因,比如国内、国际形势、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原因,注重思想方面,这涉及到论述和分析。

㈡第二章,注意“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以及注重变法的失败的原因p52,太平天国是近代中国农民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注意其失败的原因,这涉及到论述和分析p44。

㈢第三章,注意孙中山的额“三民主义”的内容,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这涉及到论述和分析。

㈣第四章,注意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意义;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成立的时间、成立后所制定的纲领如中共“二大”的内容、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这涉及到论述和分析。

㈤第五章,注意毛泽东思想的有关内容,如红色政权的建立、农村武装割据的必要性、主要条件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结合的联系性以及遵义会议的意义,这涉及到论述和分析。

请还要注意以下各个小知识要点,比如: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的《南京条约》

②“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谁提出来的?慈禧太后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来的?魏源

④辛亥革命已无可挽回的最后失败了的标志是什么?护法运动

⑤导致国共第一次合作最终破裂是什么?四一二大事变

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毅然实行“兵谏”,这就是成为时局转换枢纽的什么事变?西安事变

二、知识要点

1.中国近代史以来,中国人民就肩负着两个14.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

历史任务: 15.红色武装割据理论的思想。

2.欧洲航海家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16.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主要有三个特点 17.洛川会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

4.中国在近代落伍的原因 容。

5.《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18.1942年2月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

6.《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主要19.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对中国在近代世界内容 的落伍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起了

7.戊戌变法对中国启蒙思想的影响表现在哪哪些消极作用?

三个主要方面? 20.工农武装割据内容中土地革命、武装斗

8.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结合的联系性是什

9.辛亥革命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主要么?

内容。21.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政治经

10.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意义 济的特点,试述红色政权建立的必要性。

11.五四运动发生的意义 22.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12.中共“二大”宣言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篇5

(一)名词解释

1.穿鼻草约:亦作《川鼻草约》。1840年底,清政府派琦善赴广州与英方全权代表义律进行谈判。琦善同意赔偿烟价600万元,但增开口岸中应在广州之外再增设一处,应先交还定海后再签约。次年1月,义律单方面在澳门发表了一份公告,内容包括: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恢复广州为通商口岸等,即所谓穿鼻草约,但琦善此时自身难保,不敢再谈签约之事,谈判停止。清政府不承认此约,并将琦善逮问。义律也因为该约没能达到英国政府的侵略目标而被撤换。

2.闭关政策: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同时推行“公行制度”,公行商人即是中外贸易中介,亦是外商与地方政府的中介。此后,清政府先后颁发了一系列防范外夷的条例,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住处所、行动自由等,作了苛细而烦杂的规定。这种闭关政策一直延续到《南京条约》的签订。

3.马嘎尔尼使团:鸦片战争前,中英关系史上的一大事件。1893年,英国以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派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外交和通商方面的要求:请求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通商;在京城设立商行,派驻使节;请求减少对英货的税收;请求拨给舟山附近小岛一处,以便英商收存货物;请求拨给广州附近地方一处,供英商居住。双方因为马嘎尔尼觏见乾隆的礼仪问题的冲突,此次使团以失败告终,英方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4.魏源:湖南邵阳人,鸦片战争时期经世致用思想和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曾参加两江总督裕谦幕府,亲身参与抗英战争。鸦片战争后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海国图志》,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对学习西方,如何富国强兵等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5.瀛环志略:作者徐继畬,曾任福建巡抚,在借摹美国传教士雅裨理提供的世界地图册基础上,撮录中外有关图书资料编成此是,对世界尤其是东南亚及南亚各国风土人情、史地沿革与社会变迁,多有详细记载。

6.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传教,1856年2月29日,新任知县张鸣凤将马赖和不法教徒等共二十六人逮捕归案,后判处马赖及教徒二人死刑。法国遂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7.亚罗号事件: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1856年10月,中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受到广东水师搜查,并捕去十二名水手。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以“亚罗”号领有港英当局颁发的执照(其实事发时执照早已到期),向提出中方交涉,并诬中国水师兵勇侮辱英国国旗,要求立即送回被捕人员并公开赔礼道歉。10月23日,英

驻华海军悍然发动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8.乡官制度:太平天国地方基层政权的组织制度。按伍—两—卒—旅—师—军的编制,把全体居民组织起来,分别设伍长、两司马、卒长、旅帅、师帅和军帅。从两司马到军帅,都由本乡人担任,因而称为“乡官”。乡官由公举或委派产生,职责包括:清查户口、征收赋税、供应军需、维持治安等。每家出一人为伍卒,建立寓兵于农的乡兵。

9.《资政新编》:是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统筹全局的方案。政治上,主张立政的关键,惟在设法用人得当;经济上,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邮政,金融商业;思想文化上,主张设学馆、医院和育婴堂,严禁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入口;外交上,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总的来说,该文件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由于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只能流于一纸空文。

10.天京变乱: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们的思想作风发生了变化,他们之间关系逐渐疏远,宗派色彩日益明显。1956年9月,东王杨秀清“逼封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石达开返回天京,韦昌辉包围东王府,杀害杨秀清及其眷属,血洗天京,洪秀全遂诛杀韦昌辉,后又有石达开带兵负气出走。“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大伤元气,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破坏内部团结,丧失了剩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

11.厘金: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政府为了筹措军饷创设厘金制度。是一种工商税,对坐贾抽征商品交易税,称板厘;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按规定皆为值百抽一。后为清政府推广,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厘金制度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12.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十一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热河行宫,遗命肃顺等八大臣辅政,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为帝,定明年改元祺祥。载淳生母慈禧太后策动东宫慈安太后与肃顺等八顾命争权,并秘与在京的恭亲王奕訢联系。10月26日两太后偕幼帝载淳由间道回京,咸丰帝灵柩则由肃顺另路护送。11月1日两太后等车驾抵京,当日召见奕訢等于大内。次日发动政变,将载垣、肃顺、端华三人革职拿问;随着后,任命奕訢为议政王,改年号为同治,两太后垂帘听政。

13.总理衙门:又称总署、译署,晚清新设立的重要机构,管理一切与洋务有关的事务,附设同文馆和海关总税务司署。它的出现影响了清朝中央官僚机构,对中国早期现代化有一定作用。1901年改为外务部。

14.同文馆:洋务运动时期设立的第一个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学校。由奕訢于奏准设立同文馆,又称“京师同文馆”。开始只有英文、法文、俄文三个班,限招十三、四岁以下八旗子弟。后陆续增加天文、算学、德文、日文等班,招收满汉科举出身的人员,课程分汉文、外文、数理、史地等门类。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总教习长达三十余年。1902年初,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15.官督商办:洋务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官督”是指官为保护、扶持,官方派代表对企业进行监督和稽查。“商办”是指企业由商人出资认股,商务由商人经理,企业的盈亏,由商人承担,与官方无关。官督商办应该是官府的“监督”下由“商”来经办,但实际上,官方把持了企业的领导权,商人作为投资的主体,在企业中始终处于无权地位。官督商办对企业的发展有双重影响。

16.幼童赴美留学:在容闳、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推动下,1872—1875年间,清廷分四批共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由于国内外顽固势力的攻击,又1891年将赴美留学生撤回。清政府的第一次留学活动失败。

17.天津教案: 1870年6月,天津群众因法国育婴堂虐死幼童等传言,包围教堂与之论理。法国领事丰大业闻讯持枪往见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出衙后路遇天津知县刘杰,又开枪打死刘之随从。群众怒不可遏,当场欧毙丰大业及秘书西蒙,并焚毁育婴堂和法、英、美教堂及领事署,打死外国传教士及商人20人。事件发生后,清政府遂派直隶总督曾国藩“查办”,接着又派李鸿章会同办理,结果,曾、李屈服于侵略者的压力,处死无辜群众20人,充军25人,将天津知县革职充军,派崇厚为钦差大臣赴法道歉,并付“赔偿费及抚恤费”共银50余万两,是谓天津教案。

18.中日《台事专条》:1874/10,由奕訢、李鸿章和大久保利通分别代表各自政府签订的关于“琉球船民事件”和日本武装侵台的条约,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日本出兵台湾是“保民义举”;中国给日本“抚恤”、“偿银”50万两;日本从台湾撤军。《台事专条》没有明确琉球的归属,但事后日本借条约的具体行文,于1879年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19.《中俄密约》:即《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于1896年6月与俄国签订。条约规定: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和中朝两国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一国不得单独与敌方媾和;战争期间,中国所有的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中国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两省修造一条铁路以达海参崴;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品。这样,俄国在“共同防日”的幌子下把东北划为它的势力范围。

20.甲申政潮:1884年,慈禧借中法战争中清军在越南北宁、山西、太原等地的失守,撤换主持军机处的奕訢、李鸿藻等所有军机大臣,改任礼亲王世铎等为军机大臣,由奕劻主持总理衙门,并令军机处遇有紧急事件,会同奕譞会办。清廷权力格局发生政大变化。

21.时务学堂: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新式学校。由谭嗣同等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后聘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欧榘甲、韩文举、唐才常等任分教习。教学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戊戌政变后改为求是书院。

22.公车上书: 1895年春,康有为等各省举人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传来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各省举人1300多人在康有为的组织下,联名向清政府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都察院以条约已签订无法挽回为由拒绝代递。这一

举人们的上书活动,被称为“公车上书”,是中国华民族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开始,也是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标志。

23.东南互保:在盛宣怀的联络下,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

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约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各国兵舰不得擅入长江,并不可接近吴淞及长江各炮台”。“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24.自立军起义:激进的维新派人士唐才常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领导发动的反清起义。1900年,唐才常等人在上海,发起 “自立会”。同年7月,又邀集在上海的维新人士,召开“中国国会”。与此同时唐才常还联络会党和部分清兵,组织“自立军”,在武汉设立机关,准备在1900/8各路同事起义,这一计划得到了康有为和孙中山两派力量的支持,但由于康有为的海外汇款迟迟不能到达,以致消息泄露,唐才常等人有汉口被张之洞抓捕,自立军起义失败。

25.苏报案:1903年,《苏报》以大量的篇幅,发表了向人们推荐邹容的《革命军》的文章以及章炳麟的《革命军序》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节选。应清政府的要求,上海租界当局封闭了《苏报》馆,逮捕了章炳麟、邹容等人。经近一年的审理,租界当局判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清政府本来想借“苏报案”打击革命党人,但在这个案件中,清政府不仅威严尽失,而且案件持续近一年,本身就成了一次持久的反清革命宣传。

26.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实行“干路国有”政策,将已收回商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归国有,但由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正式签订了铁路借款合同,从而激起了湘、鄂、川、粤等省的保路运动,其中以四川的保路运动最为激烈。6月17日。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会”,声明要拒借洋款,废约保路,各县亦相继成立分会。当局制造了成都血案,吴玉章、王天杰等领导荣县独立。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

27.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朝政府于预备仿行立宪期间颁布的宪法文件。共23条,分正文“君上大权”与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个部分。《钦定宪法大纲》无论在结构形式上还是在条文内容上,都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但第一次将臣民的权利义务写进了法律,在中国近代宪政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28.政闻社: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梁启超决定组建具有政党性质的组织以批评训导政府。1907年10月,梁启超联合蒋智由、徐佛苏等人在东京发起成立政闻社,提出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等纲领,出版机关刊物《政论》。次年,政闻社本部迁往上海。8月,清政府以“阴图煸乱,扰害治安”为名将其查禁。

29.二次革命: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着手建立其独裁统治。先是制造“宋案”,签订“善后大借款”,蓄谋用武力镇压革命党人。1913年6月,袁世凯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内战,江西都督李烈钧、黄兴等国民党人被迫起兵讨袁,各省先后响应。由于袁世凯在军事方面占优势,加上国民党人事先示作充分准备,二次革命失败,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

30.西原借款:为扩充皖系军阀势力,段琪瑞以参战为名,向日本进行大宗借款。1917年1月至1918年9月,日本政客西原以“私人身份”六次来华,经手八笔借款,合计1·45亿日元。这些借款,通称为“西原借款”。段琪瑞通过借款,把中国的权益大量出卖给日本,使中国面临着被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为殖民地的危险,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

31.护国战争(运动)。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和国民党人李烈钧等分头奔赴云南,联络云南将军唐继尧,于25日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并出兵四川、广西、贵州等地。不久,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继独立,北洋军阀内部也分崩离析,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1916年5月,护国军组成军务院,继续讨袁,6月,袁世凯在孤立无援中死去,继位的黎元洪宣布遵行民元约法,恢复国会,各省相继取消独立,护国战争结束。

32.丁巳复辟:即张勋复辟。1917年6月,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辫子军北上,以武力威胁黎元洪解散国会,并逼黎元洪下野。7月1日,张勋与康有为等人拥12岁的溥仪复辟。复辟闹剧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段祺瑞见时机成熟,在天津马厂誓师讨伐张勋。7月12日“讨逆军”攻进北京,张勋兵败,溥仪再次宣布退位,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权。1917年是农历丁巳年,故又称丁巳复辟。

33.护法运动:1917年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国民政府,以恢复国会,维护临时约法为旗帜,讨伐段琪瑞的北洋政府;由于西南军阀排挤和破坏,南北军阀妥协,护法失败。它的失败表明,南北军阀乃一丘之貉,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走到了穷途末路。

34.新文化运动:1915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步级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提倡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自然科学和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反对迷信和愚昧,猛烈批判孔孟之道,提倡提倡文学革命和白话文,反对旧文学与文言文。新文化运动是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是辛亥革命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但在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它具有了新的因素。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促进了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它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简答题

1.美国学者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提出了在中外学界颇具影响的“中国中心观”,请简述其主要内容。

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找出近代中国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强调历史描述的精细化,把中国按横向分解开展区域性、地方史研究;,按纵向分解推动对各社会阶层,尤其是下层社会的研究;,吸收其他学科,尤其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

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任凭外人留易、居住;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其中烟价600万元,商欠3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分四年付清;秉公议定税则,规定英国货物进出中国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又称《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通过这些附约,英国侵略者又取得许多特权,主要有:领事裁判权;关税值百抽五;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设立租界;外国军舰常驻中国港口等。

3.简述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的变化。

清廷的权力格局发生变化,慈禧——奕訢集团通过辛酉政变掌握了最高权力;清政府公开“借师助剿”,列强推行所谓“合作政策”,出现暂时的“中外和好”的局面;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中央政府进一步依靠曾国藩等汉族官员,逐渐形成了汉族地方督抚专权的局面。

4.简述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的“练兵制器”活动

洋枪队、洋炮队以及练军、防军;李—阿舰队,新式海军的创建;创办军工企业。

5.简述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文化教育事业。

中国近代意义的教育事业是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的:兴办各类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等;译书活动,以同文馆和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上海广方言馆成就最大,翻译了一大批西方图书,内容涉及外交、法律、世界史地以及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留学教育,主要的活动有幼童赴美留学和船政学生赴欧留学。

6.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这种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主要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归结起来有下列几点。第一,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第二,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三,在政治上,他们向往君主立宪制度。

7.简述同光年间的边疆危机。

日美勾结侵略我国台湾和邻邦琉球;日本侵略朝鲜;英俄争夺新疆;英国窥伺西南地区;

法国侵略越南企图进入滇桂两省,中法战争是我国边疆和邻邦的危机走向最高峰的标志。

8.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承认朝鲜为“独立”国实际为日本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属岛屿和彭湖列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并可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日本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设厂制造,产品依进口货纳税,免征其它杂税,并可在内地设栈寄放;日本以占领威海卫保证赔款兑现和条约落实。

9.简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加速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中国对是意识和日本对华意识的变化;中日关系从尚属对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转向日本一味侵略欺侮中华民族的不平等关系。

10.维新派同顽固派、洋务派论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次论战的中心问题有三个:第一,要不要变法。第二,要不要在中国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第三,要不要废科举、办学校,提倡新学。

11.美国两次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1899年和1900年,美国政府两次向西方列强发生门户开放照会,提出: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得干涉;各国对运往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率征税,其税款由中国政府征收;各国对进入各自势力范围内各口岸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各国所修或所经营的铁路在运输他国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铁路运费;“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实体”。

12.简述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转变及其影响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是一个由剿到抚,再由抚到剿的反复过程。义和团初期,清政府的态度是由剿到抚。这时山东各任巡抚对待义和团的态度最能说明问题。义和团向直隶、京津地区发展以及到达高潮时,清政府则摇摆于剿抚之间。八国联军入侵后,特别是占领北京后,清政府开始镇压义和团。

1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辛丑条约》共约12款,并附件19通,主要内容:清政府向德、日“谢罪”;惩办“祸首”;永远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组织和进行一切反侵略斗争;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巨额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常关、盐课

等作担保;从军事上控制中国。

14.简述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废除科举;新式学堂的设立和奖励留学政策的实施;设立学部,颁布癸卯学制。

15.概述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宣传。

海外留学生和国内知识界掀起了创办革命根刊的热潮。早在1901年,留日学生就创办了《开智录》、《国民报》等政治刊物,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随后,留日学生又创办了《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等宣传革命的刊物。与此同时,国内知识界也先后创办了《大陆》、《童子世界》、《国民日日报》、《中国白话报》、《女子世界》等主张和宣传革命的刊物。

伴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和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6.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长期军阀纷争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统一、势必造成政治发展的不统一、不平衡,军阀可以轻易割据一方。农业经济占优势,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主要的,为保证剥削就要建立自己的武装。

第二,帝国主义对华分裂剥削政策。帝国主义采取以华制华,需寻找得心应手的工具,各派军阀也必须寻找靠山,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

17.概述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仅约五、六十万人。到1919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已发展到二百万人左右。此外,还有城乡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约一千万人左右。

特点:高度集中在少数城市,少数行业的企业中;多半来自破产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因此同广大的农民阶级和手工业工人有着天然的联系,极易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处境艰难,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剥削,毫无政治权利和地位;具有最强的革命性

(三)论述题

1.试析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变化。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政治上:独立自主统一——领土、主权遭破坏;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遭

破坏,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殖民主义体系;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从此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思想变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鸦片战争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转折点。

2.试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场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战争在中国领土上进行,中国本来具有许多击败侵略者的有利条件,但最后却失败了,主要原因是:

第一,在于清朝政治的腐败,再加上最高当局战和不定;

第二,没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反而打击压制群众的爱国激情;

第三,军队素质差和战略失误。八旗、绿营兵已经腐败不堪驱使,武器装备原始落后,多为大刀长矛,战船也很陈旧。仅有一些重型武器也十分落后。

3.评析《天朝田亩制度》

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绝对平分土地。第二,按太平军编制建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人民生产和生活。

小农经济的产物,有着空想性与局限性,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由于:第一,生产和分配之间存在着矛盾。第二,《制度》规定平分一切土地,这就超越了反封建的界限,伤及自耕农的利益。第三,《制度》否定了商业和独立手工业的地位,即使是家庭手工业也只能“农隙治事”,幻想的是一个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这就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倒退的。

由于《制度》存在的空想性和落后性,在实践中并未实行,而实行了与《制度基本精神相背离的“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但太平天国并没有对《制度》作出任何修改,而且,与拜上帝会的宗教文献相比,《制度》的印行数量相当有限,可见,太平天国的领导上并不期望将其核心内容即平均分配土地付诸实施。

4.综评洋务运动

要求结合史实,从洋务运动的启动、代表人物、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历史作用等方面回答。本题鼓励学生有独立见解。

5.如何认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集团中明显地分裂为对立的两派。主张学习西方,采用机器生产的称为洋务派,而反对派称为顽固派。洋务派主要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过程中与外国打交道较多,并掌握了中央和地方军政实权的官僚、买办军阀集团。顽固派以倭仁、徐桐、李鸿藻等为代表,他们对洋务派纠举弹劾。这两派在镇压人民革命和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对如何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几乎洋务运动的每一项重大措施的酝酿出台,都曾遭到顽固派的攻击和阻挠,使洋务事业举步维艰,几经驳难。其中,较大的争论有三次,即六十年代关于同文馆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入天文算学馆的争论,七十年代关于应否停造轮船的争论和八十年代关于修建铁路问题的争论。

6.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主观原因: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和内部派系纠葛都是造成战争失败的重要因素,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清政府妥协投降路线所主使;清军素质差。

客观原因:列强以各自利益为出发点迫使清政府投降,尤其是英美的政治讹诈诱使清政府向日妥协退让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客观原因。列强的要挟钳制,迫使清政府沿着主观方面的妥协退让路线越滑越远,以至最后彻底投降。两者相比较,主观方面的原因应是首要的。

7.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维新派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他们既不想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又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只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皇帝,又寄希望于某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因而在变法运动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严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维新派歧视人民,脱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使自身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维新派既不反对帝国主义,又幻想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实行变法,同时也不从根本上反对封建势力。

在中国社会当时的情况下,维新派要求变法自强,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质;它是一次以改革内政、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为目的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8.1900年春夏间,北方是义和团杀洋人,南方则是与洋人合作的东南互保,分析两者的各自特点,并说明为什么在同一国家同一历史时期会有如此截然相反的事件,分析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与后果。

义和团运动从群众的反洋教斗争发展而来,到1900春夏之间,这场从鲁西北地区首先兴起的运动在京津地区进入到了高潮。在义和团运动高潮期间,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督抚刘坤

一、张之洞等却与列强之间,相互约定保护自有关区域内中外商民、“两不相扰”而搞起了所谓的“东南互保”。

义和团是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它的特点,一是组织的分散性,二是浓厚的宗教色彩,三是强烈的仇洋心理。东南互保的则是以保护各国在华利益的保证,换取列强暂不派兵的承诺,以避免战争的发生,它与清政府的宣战在本质是一致的,都是对帝国主义势力的妥协。

北方是义和团和清政府的对外宣战,南方是东南互保,这种局面的出现,首先是南北方社会经济方化的差异,其次也是清政府政治权威丧失,地方督抚专权的结果。而参加互保的双方,一方是为了保护自己在长江流域的利益,一方则为了使南方各省避免卷入已在北方爆发的战争。

由于实行互保,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基本上没有发生战事,从而维护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地方督抚们通过“互保”行动,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提高了在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地位。当然,东南互保也保护了列强特别是英国的在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列强在南方的后顾之忧,方便了列强集中力量进军京津。

9.评述1905—1907年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要求答出论战双方及主要阵地,论战的论题,论战的结局,论战双方的主张以及对双方论战主张进行评价。本题鼓励学生有独立见解。

10.试评庚子事变后十年间清政府的改革运动。

要求对清末新政,包括1901至1905年间清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实施情况,以及预备立宪时期进行的改革及其本质,作比较概括、系统的回答,并对这些措施和成效提出自己的评价。本题鼓励学生有独立见解。

11.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试就1900年之后的中国政局及社会状况的变化,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

(略)

12.谈谈你对辛亥革命历史结局的认识。

本题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或成功或失败或两者兼而有之。要求结合史实作答,言之成理。

13.比较分析近代以来清政府进行的三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略)

14.就你读过的一部(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著(教材除外),略述其内容,并谈谈你的评价或感想。

要求答出所读近代史论著的书名(文章名)、作者;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对该书(文)的评价。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摘要2 篇6

1,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源是中国资本主义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错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相互勾结,残酷地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完全剥夺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未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也阻止了人民发展生产的可能性。

2,新三民主义学说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错误。三民主义学说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3,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正确。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外国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的北洋政府不惜出卖国家利权,从而使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延伸。而后统治中国的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建立的,在其统治期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牢牢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这给中国社会经济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4,国民党政府在全国统治建立后,实行的是***的军事独裁统治

正确。首先,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其次,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的力量,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再次,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运动,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最后,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了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5,《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路线

正确。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活动。

6,在近代中国,要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社会改革

错误。要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决不会自动放弃在中国攥去的特权,封建主义势力也决不肯自动放弃自己控制的政权,封建主义势力也决不肯自动放弃自己控制的政权,以改良的方式是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通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

7,在抗战胜利后,中国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是毫无意义的

错误。在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它使得各界群众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懂得了什么人应当对这场战争承担责任。这在政治上是一个重大胜利。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下,中国人民毕竟得了将近一年的和平的暂息时期,这也为扩大和巩固解放区,作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提供了有利条件。

简答题

1,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社会制度的腐败。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经济技术的落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国家综合实力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

2,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其次,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而西方列强则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再次,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3,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历史作用

在国民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组织者。经过共产党人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地组织起来,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大革命的主要战争形式的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增强了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4,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到1939年9月大战在欧洲爆发之前,中国人民孤军奋战,英勇地抗击了百万日军的进攻。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中国坚持持久作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会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和主要任务。

严峻考验:第一,能不能保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恩呢个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主要任务: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

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寂静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论述题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意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阀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寂静,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去的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这,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他们很少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

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经过长征,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这支队伍作基干,使革命力量逐步恢复,发展,壮大,直到取得全国的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民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员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喂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部编中国近代史复习 篇7

关键词:新史观,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在江苏新高考方案实施背景下, 历史作为文科的必选科目, 看似重要, 实则地位尴尬。 许多学校打出了“全力决胜语数外、有效匹配两选修”等的口号, 江苏省教育厅在2009年出台的“五严”规定, 迫使学校、教师改变了之前占用学生大量课外时间提高学习成绩的传统做法, 更加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以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 就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做了思考和探索。

课堂上, 我首先问学生, 这课在必修二中所处位置? 学生都回答是第三单元第一课。 之后我提问:本课要探究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历史学讲究源流, 我国古代的经济结构是怎样的状态学生马上发现, 原来必修二第一单元就是探究《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学生回答:是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和古代商业的发展。 但是这个仅仅是古代经济间的内容,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少部分学生回答出来了:古代农业是占主导地位的。 我问:古代手工业和商业是什么地位呢? 引导学生注意与农业的关系, 得出是农业的补充。 探究完古代经济结构, 我接着提问:这种超稳定的经济结构为什么到了近代会发生变动? 学生联系到时因为鸦片战争的影响。 我接着提问:为什么会在近代爆发鸦片战争? 学生回答: 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对外寻求原料产地与商品销售市场。 我说这个是在哪里讲述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是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这样通过 “瞻前”的方式, 使学生了解了必修二前三单元之间的联系, 对中国古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化作了很好的衔接, 也把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放入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影响下的一个具体表现, 运用了整体史观和全球史观看待这段历史,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近代化的一个过程。

接着, 我请学生探究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诸多因素, 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根本因素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性、侵略性所导致的。 直接原因是:鸦片战争后, 中国国门打开,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主观上说, 也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没有能够阻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这样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接下来, 我提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学生很容易找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的出现、洋务经济的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官僚资本主义的出现。我做了适当的补充, 结合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要求学生探究这些新的经济因素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及近代经济的主要特征: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导致近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化。

我要求他们思考这些新经济在新中国诞生后的归宿, 学生反映:联想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这个就是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所要讲述的内容, 得出:对自然经济, 我们先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实现农民的土地私有, 接着在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走集体化道路, 在1958年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到1978年在农村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样整个中国农村主要生产关系的变革都理顺了。 而对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我们采取没收的办法;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这些经济都融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我接着问: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马上想到这是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所讲述的内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源就是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变动引发的。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中西合璧, 土洋结合”的特征正是因为近代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所导致的。 这样就把必修二前五个单元联系起来, 让学生站在世界整体角度, 用整体史观考察经济发展的历程。

将经济瞻前顾后之后, 我引导学生,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经济是决定政治与思想文化的, 那么, 近代我国多元的经济结构对我国的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时还不能忘记“左顾右盼”。

学生的回答角度许多, 我对这些回答进行了概括:由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的因素, 导致近代中国在政治近代化过程中表现出了: 近代社会性质特殊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社会矛盾的复杂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 近代阶级成分的多元化———有无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等, 还有就是近代民主革命历程的长期化。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近代的中国民主革命如果仅仅依靠其中的一个阶级就很难完成, 近代以来的民主革命运动无一不是体现了这样的特征。 正是因为如此, 中国共产党才要不断地推动建立各种统一战线, 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

正是因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特征, 使得近代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历程体现了层次阶段分明的特征。 学生马上想到了, 近代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也是有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了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即: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和思想解放。

以近代化史观整合中国史复习浅见 篇8

【关键词】近代化史观 整合 中国史 高考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63-01

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既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有机集合体。使我们在学习、解读和诠释历史时,提供切入的多种方式和角度,加深了对历史事件、人物和进程的认识与理解。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训练能力,提升高考复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近代化的含义及特点

近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从近代化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近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該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外源型近代化模式,即指近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开始。如美、日和亚、非、拉国家。从经济体制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近代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印度。从社会经济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近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其中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

二、中国近代化知识整合

中国的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一)经济近代化。1.近代工业的出现——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通商口岸开办的工厂,成为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企业。2.经济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在经济观念上,洋务思潮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建立了以工商立国”的与近代社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管理经验。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近代中国经济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3.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方向是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重要表现和核心,也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政治民主化提供了阶级基础。民族资本家较早受西方影响,对中国思想、物质生活习俗的近代化起了促进作用。

(二)政治近代化。1.维新变法开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序幕。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政治上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提出了在中国进行改革、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目标。为推动清政府改革,建立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维新派进行了一系列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君主立宪成为泡影,但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2.辛亥革命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它确立三权分立,使中国进入了共和政治时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们集会、结社自由,国民的政党意识、参政意识加强。3.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努力:先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再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争取和平建国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三)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从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对此前70多年的曲折历史进行了深刻反思,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观念层面的渐进过程。新文化运动引起了中国空前的绝对肯定和否定,更是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后期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深远。

(四)社会风俗和物质生活的近代化。物质生活的演变:服饰上断发易服,出现西装、中山装、新式旗袍等,多元、新旧并存;饮食上西式餐饮在大城市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居住上通商口岸西式住宅不断增加。社会风俗的演变:妇女解放,民国政府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婚丧礼仪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社交礼由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老爷”“大人”;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演变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政府的措施,近代工商业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三、复习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近代化与西化:近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要善于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应辨别精华与糟粕,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二)近代化与资本主义化:从中国近代化主导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资产阶级的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近代化三个角度来看中国的近代化不是资本主义化。(三)近代化与革命史观:革命史观与近代化史观不是一对相互取代的关系,必须在坚持唯物史观前提下借鉴和吸纳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那种把新的史学观念与历史唯物史观对立和割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四)近代化史观与其他新史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将近代化史观与全球化史观和社会史观自然地联系起来,以近代化史观为立意的核心,以有关社会史的内容为素材和切入点,从全球化的视角进行分析,有效地融合三种史观来看待历史问题。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刘金源.《现代化史观与世界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2009.06.

上一篇:烹饪教案下一篇:一款游戏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