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2024-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养老保险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养老保险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篇1

养老保险关系是指依据社会保险法律发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在养老保险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养老保险关系具有强制性唯一性两个主要特征。

1. 强制性主要表现为,当劳动者就业并取得劳动报酬时,必须依

据有关法律法规参加养老保险,建立养老保险关系,缴纳养老保险费;当养老保险关系变更与终止时,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养老保险关系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手法律法规保护,当某一方拒不履行义务或某一方权利受到侵害时,其他方或受害方有权提请保护。

2. 唯一性是指用人单位、劳动者参加养老保险进行登记、申报缴

费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即与劳动者建立养老保险关系,劳动者不得重复参保。劳动者一生中,可以从事多项工作,也可以签订劳动合同,但其养老保险关系只能有一个。当劳动者养老保险缴费中断或职业发生变化时,原养老保险关系予以接续,不需要重新建立。

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包括两方面:一是用人单位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养老保险实行属地管理,用人单位应参加单位所在的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用人单位成建制跨统筹地区转移,单位注册也随之转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向转出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申请,由其审核后

养老保险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篇2

关键词:电子档案,档案,文件,广义,狭义,同一关系

一、问题与症结

档案与文件[1]15。而深入研究可知,第一种类型与第二种类型实际上是一样的,问题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误解了人家的概念用语及指向事物关系。第一,以美国为例,过去我们有关档案若干核心概念的通行对应关系(尤其在同时出现的情况下)可称为“A档案观”、“R文件观”,既archives~档案,records~文件、记录,documents~文档、公文、记录,Records management~文件管理,Records center~文件中心,Records lifecycle~文件生命周期。王岚博士等近年论证了“R档案观”“、A永久档案观”[2],即这些基本概念在档案领域对照我国档案事物的正确概念,依次应该是永久档案或档案馆档案或历史档案、档案、文件、档案管理、档案中心、档案生命周期。如果“R档案观”成立,那么本文所述以美国为代表的日耳曼语国家的广、狭义档案、文件概念及广义档案与广义文件概念的同一关系随之确立,因为对应我国概念现行、半现行、非现行文件都是records。第二,研究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国际合作项目Inter PARES(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Permanent Authentic Records in Electronic Systems,以下IP为缩写)对archives的定义:Archives:IP1定义为某一生成者的record总体(The whole of the records of a creator);IP2定义为自然人或法人或社会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生成和收到)的document总体,并保存(The whole of the documents made and received by a juridical or physical person or organization in the conduct of affairs,and preserved.)[3]25。从中得到:一,records、documents与archives是属种关系,前者可谓广义档案、文件,后者可谓狭义档案。二,records和documents在这里是同一关系的广义档案与广义文件概念,因为它们面向同一领域同一事物archives时甚至是可以互换的属概念,而在逻辑上只有同一关系的概念才能在同一领域充当同一事物可以互换的属概念。第三,亲自参加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国际项目研究的谢丽教授:档案学定义文件联合体中“文件=档案记录=自然人或法人为了达到他们因之而存在的目的或为了履行他们的职能而制作或接收的记录。记录=存储的信息”[4]46。归结起来,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无论如何具体表述,事实上也有广、狭义档案和广、狭义文件之存在与区别,都有相同的对应关系,这是由事物的内在客观发展规律决定的。

四、归位与到位

我们原来纠结于档案与文件是两种事物或是文件的转化物,而电子档案不从文件源头管理不行、从文件源头管理又越界越位管到别人辖区的矛盾困惑中。相反,在广义档案概念及其与广义文件概念的同一关系中,档案与文件是同一个事物,档案就是文件,电子档案的源头就是电子文件的源头,就是电子信息材料固化或物理载体生成(制作或接收)的始点;电子档案的管理及其如何管理、从何时何处进行管理,都是电子档案自身范围内的事情,不存在越界越位为自己而管到别人辖区的问题,源头管理是到位和全方位管理,否则是失位或缺位管理;电子档案因其属性决定应该和必须源头管理,本质是全息管理而非纸质档案的要息管理,即通过预设程序使电子文件或电子档案的生成过程同时亦是其归档过程的管理;相对纸质档案的文件期后管理,电子档案源头管理既唯一可行,又具有无比巨大的高效低耗性。与之紧密相连,因为电子档案管理是同一事物且基于其特定属性或一个方面的管理,从组织效能上理所当然应改变九龙治水的做法,由一个职能部门机构负责,以能够真正做到顶层设计,统一规则标准方式,保证全国范围内电子档案的真实可靠性与管理措施的通用性、可操作性和调整改进的适时牲。

扩展开来,在原来的档案与文件概念和关系定位下,包括主流理念在内的我们现有关于档案的重要认识观点从来没有统一过,像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转化物,归档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方式、程序、标志和界限,文件就是档案、档案就是文件,R档案观,R文件观,甚至档案在前论等,都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同时都有明显的漏洞、不能自圆其说之处或有懈可击。而这些认识观点在档案、广义档案、狭义档案及文件、广义文件、狭义文件概念体系及其内在关系中,都可以得到相应范围和对象间的适当位置和正确立论,限于篇幅有待于另文分析陈述。

参考文献

[1]杨保乐.从文件与档案的定义看文件与档案的关系[J].兰台世界,2013(13).

[2]王岚.文件还是档案?——为records证明[J].档案学研究2009(5):13-16;王岚.法律与学术中的“文件”与“档案”——documents与records关系正理[J].档案学研究,2011(5):4-14;王岚,文件管理还是档案管理?——Records managment正义[J].档案学研究,2015(5):23-29.

[3]潘未梅,方昀.文件档案概念辨析——以Inter PARES项目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3(4).

养老保险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篇3

[关键词]法律监督;内部关系;概念

一、法律监督内部关系的概念

“法律监督内部关系”一词,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指法律监督各项权能之间的关系。法律监督各项权能共同构成法律监督职能,是法律监督职能的具体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属于法律监督内部关系的范畴。二是指法律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检察系统内部各功能主体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或者为了保障和促进法律监督职能而形成的关系。这两层涵义是有联系的。法律监督各项权能之间的联系直接决定和影响了法律监督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法律监督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应当由法律监督各项权能之间的客观联系所决定,理应是对它的全面反映。从这个角度来说,两层涵义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不过从本文写作的目的来说,从第二个层面来界定法律监督内部关系更为恰当。因为法律监督各项权能之间的联系最终仍然要通过构建合乎其要求的主体关系来实现。此外,主体关系的构建不仅仅要考虑权能之间的客观联系,而且要考虑更多的要素,这些要素虽然与权能之间的联系无关,但是对权能的有效发挥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据此,本文中的法律监督内部关系一词采用第二个层面的涵义。

这一涵义包括了以下两层内容:

1.法律监督关系是指检察系统内部各个功能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是一个含义十分复杂的词语,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不同的内涵。如在哲学领域,主体是相对于客体的一个概念,是指在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过程中,起主动作用的事物。法学中的主体是与法律关系一词紧密联系的,确指法律关系中的人。如在行政法关系中,行政行为的发出者和接受者都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本文中的主体并不考虑上述两个层面的意义,而是特指所有的检察机关、检察机关的业务部门(机构)和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这些部门内的职能人员。

2.法律监督关系是指各个功能主体之间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或者为了保障、实现法律监督职能而产生的关系。每一个功能主体在对外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时,难免要与其他的主体发生关系,比如下级与上级、侦查与批捕,等等。为了确保法律监督职能的有效实施,在检察系统内部还存在对职能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部门,它们之间也会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两类关系是法律监督内部关系的实际内容。

学术领域对每一个概念的界定都与界定者的研究目的与研究范围直接关联,本文的这种界定也是由本文的写作任务和目的决定的。本文的出发点不是要从一个超然的角度来阐述、介绍或者评价检察系统的内部关系,而是要研究如何使法律监督主体与法律监督职能更为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换言之,就是要研究解决如何更好地促进检察系统提升整个系统的法律监督能力,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能。而一个系统能力的提升不仅仅取决于单个个体的能力,同时取决于多种内部结构与关系的协调和处理。正是这些对于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来说是必须解决和协调的关系组成了法律监督内部关系的外延,这也是笔者对法律监督内部关系进行上述定义和界定的理由和根据。这同时也体现了研究法律监督内部关系的重要意义。

二、法律监督内部关系的分类

由于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内部关系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既有相同性或者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据此,对主体进行分类,以此作为进一步分析和归纳的前提和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为此笔者进行了四个向度的分类:

(一)第一个向度的分类依据是内部关系的现实性程度。据此内部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1.应然关系。本文中的应然关系又包括两种类别,第一种是从社会发展和有效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客观要求出发得出的应然关系,不妨称其为理想型关系;第二种是综合上述客观要求、当前的客观实际状况即实现要求的客观条件得出的应然关系,不妨称其为现实型关系。2.实然关系,即当前内部关系的实际状况。

(二)第二个向度的分类依据是发生关系的主体之大小,此时内部关系可以分为四大类:1.个体与部门、机关之间的关系;2.部门之间的关系;3.部门和机关之间的关系;4.机关之间的关系。

(三)第三个向度的分类依据是发生关系的主体之级别,此时内部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1.级别相同的主体之间的关系;2.级别不同的主体之间的关系。

(四)第四个向度的分类依据是主体之间发生关系的时点。此时内部关系可以分为三大类:1.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之前发生的关系;2.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之中发生的关系;3.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之后发生的关系。

上述四种不同分类下产生的类别关系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一是彼此在外延上往往存在交叉。如机关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履行职能之前发生的关系,也可能是之中、之后发生的关系;既可能是同级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不同级别之间的关系。二是不同的类别关系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处理原则和方式,比如上下级机关之间的关系与同职能的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原则是相同或相似的。三是同一类别关系中不同主体之间关系的处理原则也可能存在差异。比如同是上下级部门关系,侦查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上下级关系在处理原则上就存在差异。

总之,内部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一方面需要我们条分缕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又需要我们归纳、整理和概括,对共性的东西进行归类和抽象。为此,根据上述分类,笔者拟定了如下的行文思路:以对理想型应然关系的研究为起点,通过对实然关系的调查和分析,最终

探讨和构建现实型应然关系。以第二种分类产生的四种关系作为分析各种内部关系的基本框架,在对每一种关系的分析中,再根据第三、第四种分类对各种具体关系进行探讨。

三、衡量法律监督内部关系优劣的依据和标准

要探讨法律监督内部关系的应然模式,首先面临着一个问题:我们依据什么能够断定我们得出的这种模式就是法律监督内部关系的应然模式?这就如同我们判定一个党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必然在先的要有一个标准和依据。笔者认为,判定某种模式是应然模式的依据在于:它能够使法律监督各项权能和谐且更好地得到履行,充分发挥其作用。因为检察机关和检察权的使命和设置的意义就在于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这个依据和标准又可以具体分化为四个内涵:

(一)各项权能在运行中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和立法设置该项权能的目的

从人类历史来看,任何一项权力最初都是基于管理某种社会公共事务的需要而产生的。即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集权时代,权力为私人所有,其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性质也并没有被抹煞。相反,任何忽视了权力服务社会之客观任务和性质或者用权不慎的王朝,终会被社会和人民所抛弃。自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个人作为一级主体,通过古典个人主义的繁荣获得了与社会这一主体同等的地位与价值,权力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在此基础上日益得到重视。每一项权力的设置都应该是为了管理或者解决某种公共事务,这是社会和立法设置该项权能的基本目的和出发点。权能得以更好履行的基本标志也就在于它能更好地实现社会设置它的目的和赋予它的任务。

(二)各项权能在实际运行中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在现代社会,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具有效率观和效益观,司法活动也不例外。这作为法律监督权能履行得更好的标志,无需多言。

(三)各项权能之间能够实现一种有效的配合,形成一种高效的整体合力

与其他刑事机关不同的是,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能具有多样性,从侦查、批捕到起诉,还有诉讼监督和职务犯罪预防。这些权能之间会存在某些联系,比如某种对立、制约或者互长关系等。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些客观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各项权能进行组合和优化配置,即有可能形成一种高效的整体合力。通过这样的组合与配置,每一种权能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四)法律监督各项权能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形成一种良性的整体合力

整体合力在日益呈现高效性后,必定要求在内部形成一种有效的制约,这种制约足以保证这种高效的合力不会偏离法律预设的轨道。这样各项权能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整体合力,才不违背其创立的初衷。

笔者认为,以上四点不但是我们塑造法律监督内部关系应然模式时最根本的前提、依据和标准,也是我们评价和衡量法律监督内部关系实然模式优劣的依据和标准。这一标准是我们在探讨法律监督内部关系应然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否则探讨就缺失了具体的方向和目标,难免流于形式。

养老保险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篇4

-------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教育局教研室马久文

内容摘要:物理概念是对物质特性、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本质属性的反映,在概念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为概念教学是认识客观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能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概念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观性,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明确构建意义,关注概念的主观性和抽象性,让学生能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能协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念。

关键词:初中物理

概念教学

基本内容

方法过程 中学物理的基础知识,主要指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是以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实验的内容作为基础的,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方法的出发点,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核心。总而言之,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支撑点。如果学生对概念不理解或死记硬背,就不能真正的掌握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要应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感到困难。要想进一步通过物理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经常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运用物理知识去说明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有较大的困难,关键在于对物理概念的一知半解。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新概念,以及引入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懂得正确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往往割裂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使物理教学不能有序地进行下去,对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真可谓“不积硅步,何以致千里”。因此,认真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规律,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概念教学是引导学生进入物理知识殿堂的第一站,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概念的认知程度,更要重视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和方法,在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加强概念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那么怎样才能教好初中物理概念?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来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棗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二、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

1、演示实验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施概念教学时,演示实验法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生动的演示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物理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2、有趣现象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生活,生产实践及现代高科技中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以旧引新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是实际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可通过复习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并对此概念加以扩展,延伸,或使其内涵、外延发生变化从而得到新的概念。

4、图象电教法

有些物理概念,无法实验演示也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可以用图象、电教手段(如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观看。物理图象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立起物理概念的情景;电教手段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就会自觉地在头脑中形成建立物理概念的情景。这种方法符合“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是现代教学中提高概念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5、类比法

类似的概念可以提供给学生理解新概念的思维方式,降低思维的难度。通过比较也可以让学生找到类似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类似概念的理解。通过类比,建立新概念。这是认知结构同化作用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对一些相近类似的概念进行异中求同找联系,同中求异抓类比,这样就能掌握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6、设疑法

设疑的过程便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这种方法设计得好,可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使课堂气氛活跃,既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又可通过学生自己明辨是非,准确把握了概念的内涵。

7、循序渐进法

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也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规律的要求。对于有些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把握形成概念的阶段性。有的概念牵涉的面很广,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这样的概念的教学,我们只能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阶段地逐步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只有分层次、抓阶段、才会不断深化概念,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彻底。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做好概念的引入工作: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明确引入某个概念的目的,是学生学好概念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教学中,引进某一个物理概念必须提供相当数量的同类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为例子。概念教学中的引入环节例证应尽可能利用演示实验现象中的前科学概念,教材中已涉及的物理现象,新鲜而准确的个别表象等来唤起学生的回忆和想象。此外,学生认识的经验越丰富,形成的概念也越精细、详尽和准确。

2、联系实际、丰富概念

从前,每个概念的形成之后,都要用简洁和统一的语言把它确切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给概念下定义。新课程弱化了对概念定义的要求,强调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概念的含义。因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获得的概念往往较浅显而不完善,这就需要老师留意生活、生产中实例,在丰富物理表象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如,学习摩擦力时,让学生用手在桌面上爬行体会摩擦力的产生及方向,理解“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深刻含义。

3、重视实践、应用概念

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掌握概念要有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具体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将抽象、概括过程中获得的概念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因此,课堂上要利用所学概念来解释现象,分析实际问题,做习题,做实验等,强调物理知识的运用及其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让“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在物理教学中升华。

物理概念教学是难点,也是一门艺术。师生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多想心思,教学双方沟通,不断创新新教法、新学法,难点也是容易突破的。

保险法主要内容和定义 篇5

在中国,保险法还有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之分,形式意义:指以保险法命名的法律法规,即专指保险的法律和法规;实质意义:指一切调整保险关系的法律法规。

①保险业法。又称保险事业法、保险事业监督法,是国家对保险业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主要内容包括保险组织的建立、经营、管理、解散和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85年3月3日发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对保险企业的设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做了具体规定,即属于保险业法规性质。

财产保险合同人身保险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产保险合同条例

员工办理档案和保险关系说明图 篇6

鉴于办理档案、保险和公积金的手续繁琐,对于一般员工可能会造成一定困难,现在我们把办理保险和公积金事宜所需资料和办理的流程向大家提示一下,方便员工顺利办理此事。

此流程只试用于已经缴纳过保险和公积金的员工,新参加社保和公积金的员工不试用此流程。

档案、保险和公积金办理流程

单位出具资料员工取回资料

档案带1个(必须)

人事关系调转信(介绍信)(必须)调档函1份就失业证1交到人事处 调入档案使用转移干部档案材料通知单1张

报到证(派遣证)1张

转正定级表1张

备注:

1、就失业证:如本人没有就失业证,请回原档案存放地办理,就失业证必须有。

2、转移干部档案材料通知单:1张回执单,盖章后交给本人,本人将此单子交到转出档案地留存。

3、报到证和转正定级表:只要是国家统招正规院校生,应该有报到证和转正定级表,请提醒办事人员,如本人符合规定,是否有此两样资料。

4、如调入我司前保险有间断月份,想补缴的,请在转入我司前,以个人名义在转出社保机构缴存,一

旦转入我司后,不能再补缴进入我司前漏缴月份。

养老保险手册1个,红色(必须),放人事处留存

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通知书医疗手册1本,绿色(必须),交人事处审核后,本人保存转移社会保险关系使用医疗卡1张(必须),交人事处审核后,本人保存天津市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单(1-3张)

备注:

1、天津市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单共4联,分别是原单位留存,原社保机构留存,转入单位留存,转入社

保机构留存,但有的单位和社保机构不留存,所以,办事人员给几份拿几份。

公积金转移资料1张 无资料取回,只要通知人事处,公积金已转入我司即可。转移公积金使用

具体办事流程:

1、到原单位开具公积金转移单

2、拿本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公积金卡、公积金转移单、公积金转移资料到原单位公积金缴存银行,亲自办理。

3、本人通知我司人事,公积金已转入我司。

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如还有补充事宜,我们随时沟通,尽快修改,谢谢。

养老保险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篇7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财务分析,原则,内容

一、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财务分析撰写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选聘财务人员的标准越来越高, 大多财务人员都有着一定的学历和专业素质, 撰写财务分析的专业技能是没问题的。但在日常的工作中, 财务人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围绕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等基础工作, 财务分析的撰写还没有被管理层所重视, 由此影响到财务人员自身对撰写财务分析工作的热情不高, 缺乏深入研究的精神。在财务分析的撰写原则和方法上, 经常出现一些偏差。财务人员的价值也无法得到全面的体现。

二、财产保险公司财务分析的撰写原则。

(一) 简洁性

尽量的做到简洁、直观、重点突出, 不宜罗列过多过复杂的数据, 否则会影响阅读的兴趣。

(二) 可理解性

财务分析的阅读者大多为非财务人员, 应避免过多的使用财务专业术语, 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

(三) 相关性

财务分析的数据要与日常经营紧密相关, 要明确谁是财务分析的阅读者?换位思考阅读者想了解哪些内容?对哪些内容会感兴趣?找出阅读者的兴趣点, 这样才能够吸引阅读者的眼球。

(四) 可比较性

尽量做到财务分析中所有的数据都有标准做比较, 以帮助阅读者对数据进行评判。可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预算数、同比数、环比数作为数据比较的标尺。

(五) 条理性

财务分析的结构要清晰, 层次合理, 能够帮助阅读者保持合理的逻辑进行阅读。

(六) 可分析性

财务分析要以数据为主, 同时配以文字的分析, 以数据作为支撑, 再用文字剖析数据背后的故事。

(七) 沟通性

财务人员不可能全部了解公司方方面面的情况, “一人关在办公室, 对着电脑”是写不出好的分析的。财务人员应当“走出去”, 写分财务析的过程中要综合咨询相关部门的意见, 将各部门反映的情况和意见融入到分析中。这样才能使财务分析更加充实和准确

(八) 实用性

财务分析要能够对主要的经营指标进行分析和未来的趋势进行预测, 能够切实对公司的经营起到帮助作用。这是财务分析最核心的原则, 也是最难的。

三、财产保险公司财务分析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财务分析在内容上, 要紧紧围绕公司日常经营的关键要素, 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较为单一, 在经营特点上与工业、商业企业有很大的不同, 普通企业使用的资本结构分析、流动性分析、收益性分析等指标并不适用于财产保险公司, 财产保险公司的主要经营点是保费收入、费用、赔付率、边际贡献率, 财务分析也要重点围绕这几点展开。

(一) 应以财务报表

应以财务报表主要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为财务分析的切入点, 在撰写分析前, 财务人员应先把财务报表研究透彻, 找出财务报表的关键数据点, 作为分析的重点。

(二) 保费收入分析

首先用图表分险种列示保费收入的构成, 观察业务结构是否与计划或同业公司有大的差异;同时列示月度保费收入环比和同比数据, 观察是否存在异常;用图表列示手续费比率的月度变化, 观察是否与收入同方向的变动。

对于发现的异常情况, 应先与销售部门进行沟通, 了解问题的原因, 同时咨询核保部和理赔部门的意见, 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后, 财务人员再用整合分析的方法, 将保费收入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

(三) 费用分析

用图表分人力成本、职场费用、IT费用、日常费用列示费用构成的结构, 观察结构是否存在异常, 找出哪些属于固定成本或沉没成本, 帮助阅读者了解哪些是可控费用, 费用控制对PT O I (税前利润) 的影响能起多大的作用。同时也要观察费用大类的月度变化趋势, 观察是否存在异常的变动, 对异常变动要进一步的原因查找。

(四) 综合赔付率分析

赔付率是财产保险公司主要的成本, 与工业、商业企业不同, 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存在“滞后性”, 一笔保单要到保险期间结束后, 才能知道他的成本是多少, 这是保险企业与其他企业在会计核算上最大的不同。因此, 保险公司成本的计算必须引入精算师的预测, 计提已发生未报告准备金 (IB N R) , IB N R也是赔付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时, 应用图表分别险种和部门列示赔付率, 观察哪些险种和部门的赔付情况存在异常;同时分直接赔付率、IB N R比率、理赔费用比率用图表列示赔付率的构成, 观察综合赔付率的构成是否正常。

对于发现的异常情况, 应首先与理赔部门进行沟通, 将理赔部门的意见与精算、核保、销售部门的意见整合, 财务人员再进行分析, 帮助阅读者了解赔付率的变化原因。

(五) 边际贡献率分析

目前许多中、小型的财产保险公司, 因规模小、固定成本高等原因, 综合成本率 (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营业税金比率+手续费率) 往往都超过了100%, 这样的情况会给公司决策层造成一种错觉, 是不是规模越大, PT O I亏损额度越高?回答这个问题, 就必须进行产品边际贡献的分析。

财产保险公司的边际成本主要包括赔付率、手续费率、税金比率这三大项目, 分析应分别险种列示上述三项成本的合计数, 观察是否低于100%, 从而倒算出是否有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是多少。我们可能会发现, 不同险种的边际收益差异会很大, 阅读者可以根据险种边际收益率的不同, 在政策上有倾向性的支持边际收益较高的险种;也可能所有的产品都有不错边际收益, 那么亏损的原因应是固定成本较高导致的, 这样增大规模就是扭转亏损的主要办法。分析时, 可根据需求对边际收益进行多维度的分析, 如分业务来源、分产品属性、分险种小类等, 目的就是帮助阅读者找出边际收益高的明细类别, 让阅读者在制定销售政策时, 能够找准那些是效益高的产品, 公司的经营政策应向哪个方向侧重。

上述仅就财产保险公司财务分析撰写的原则和几个主要财务指标的分析方法进行了阐述, 实际工作中, 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地区经营情况的差异会很大, 不同阅读者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 财务分析不可能千篇一律, 但财务分析的基本撰写原则是一样的。财务人员撰写分析时需要把握好本文所写的几项原则, 保证财务分析的简洁性、实用性等原则。能够吸引不同阅读者的眼球, 能够切实对公司的经营发展起到帮助的作用, 就是好的财务分析。财务人员只有重视财务分析工作, 注意分析的技巧和方法, 提高分析的质量, 自身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孙晓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 2012 (08) .

[2]康党会.刍谈企业集团财务分析体系的优化[J].财会月刊, 2010 (26) .

养老保险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篇8

医疗保险关系转入该如何办理?

第一步:到原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暂停手续,并由原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地出具《参保凭证》;

第二步:由本人或用人单位携带《参保凭证》、转移人员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到当前缴费区(县)社会保险管理分局申请办理医疗保险关系转入;

第三步:区(县)社会保险管理分局受理申请后,对符合转移接续条件的,由区(县)社会保险管理分局与原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联系办理转移后续业务。

医疗保险关系转出该如何办理?

参保人员前往当前缴费区(县)社会保险管理分局申请办理医疗保险关系转出业务,提供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和转移申请,按以下步骤办理:

第一步:区(县)社会保险管理分局接到参保人员书面申请及身份证复印件后,为其出具《参保凭证》;

第二步:参保人员将《参保凭证》送到接收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养老保险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篇9

工程勘测:是指对工程建设地点的地形、地质、水文、道路条件等进行勘测,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地理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建设工程勘察文件,为工程设计提供基本资料。

工程设计:是指在批准的场地范围内对拟建工程进行详细规划、布局、设计,以保证实现项目投资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提供具体详细实施设计文件。

二、工程勘察设计招标目的 勘测设计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设工程进人实施阶段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工程勘测设计招标。勘测设计质量的优劣,对工程建设目标(质量目标、成本目标、进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招标人委托勘察任务的目的是:为项目选址和进行设计工作取得现场的实际依据资料。设计招标的目的:通过设计竞争,择优确定综合指标均好的方案和设计单位,以达到拟建项目能够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三、工程勘察设计招标的特点

1.工程勘察招标的特点

如果勘察工作仅委托勘察任务而无科研要求,委托工作大多属于用常规方法实施的内容(地形图测绘、岩土、水文勘察)。任务比较明确具体,可以在招标文件中给出任务的数量指标,如地质勘探的孔位、探眼数量、总钻探进尺长度等。

勘察任务可以单独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单位实施,也可以将其包括在设计招标任务中,由勘察设计总承包。也就是说,由具有相应能力的设计单位完成或由其选择承担勘察任务的专业勘察分包单位承包。采用总承包招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招标人和 监理可以减少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协调义务,而且能使勘察工作直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满足设计对勘察资料精度、内容和进度的要求,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补充勘察工作。

2.设计招标的特点

投标人将招标人对项目的设想变为可实施的方案。

招标人在设计招标文件中对投标人所提出的要求比较模糊、各种指标不是很明确具体,只是简单介绍建设项目的实施条件、预期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投资限额、进度要求等。投标人要根据招标条件、现场踏勘资料和相关文件资料,对建设项目的设想变为可实施的初步方案,然后在投标文件中分别报出各自对项目的构思方案、实施计划和设计费用报价。招标人通过开标、评标程序对各方案进行比较,综合评定择优确定中标方案和中标人。

四、工程勘察设计招标的内容

1.工程勘察招标的内容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复杂程度以及建设地点的不同,设计前所需的勘察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下列8大类别。

① 自然条件观测。② 地形图测绘。③ 资源探测。④ 岩土工程勘察。⑤ 地震安全性评价。⑥ 工程水文地质勘察。⑦ 环境评价和环境基底观测。⑧ 模型试验和科研。

依据总体方案平面图及设计单位提出的某技术方面要求,进行勘察方案设计及施工。

2.工程设计招标的工作内容

一般工程项目的设计分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设计(含概念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 图设计等几个阶段进行,对技术复杂而又缺乏经验的项目,在必要时还要增加技术设计阶段。

工程设计招标一般多采用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设计(含概念设计)、技术设计招标或施工图设计招标。为了保证设计指导思想连续地贯彻于设计的各个阶段,一般由方案设计(含概念设计)中标的设计单位承担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任务。招标人应依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决定发包的工作范围,可以采用设计全过程总发包的一次性招标.也 可以选择分单项或分专业的发包招标。

五、工程勘察设计招标应具备的条件

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勘测设计招标项目应具备如下条件:

1.具有经过审批机关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项目建议书。

2.具有国家规划部门划定的项目建设地点、平面布置图和用地红线图。

3.具有开展设计必需的可靠的基础资料,包括:建设场地勘测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初步勘测资料或有参考价值的场地附近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详细勘测资料;水、电、燃气、供热、环保、通讯、市政道路等方面的基础资料;符合要求的勘测地形图等。

4.勘察设计所需资金已经落实。

养老保险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篇10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概念,隐喻,母亲,自然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 莱考夫和约翰逊首次提出概念隐喻这一术语, 认为隐喻是认知的基本方式, 我们的思维方式是隐喻性的。人们认识世界以自己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为依据, 所以自古就有“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以身度万物”的说法。我们用具体的, 熟悉的事物去理解抽象的, 无形的概念, 从自身出发来理解世界。我国学者束定芳在《论隐喻的运作机制》中概括出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便是语义冲突, 即:A is B, 而实际上A不等于B, 但由于A与B存在物理上的相似性或心理上的相似性, 人们基于对B的认识来理解A。这里B就是源域 (source domain) , A就是目标域 (target domain) 。B是我们理解的, 可感的事物, A则为抽象的, 未解的概念。通过B对A的映射 (mapping) , A中便呈现出与B相似的方面, 人们就赋予了概念A中概念B的属性特征。

女性在社会属性中蕴含多个角色, 包括母亲, 姐妹等, 本文以女性中的母亲角色为切入口, 分析生态女性主义母亲角色与自然的关系。以“母亲”来隐喻“自然”, 就是把母亲概念 (source domain) 投射到自然的概念域 (target domain) , 以达到听话者能更好, 更生动、确切的理解“大自然”这个概念, 因为人们对“母亲”这个形象和概念更加熟知, 这种切身的体会与感知通过隐喻投射到“自然”概念中, 使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也能更生动。根据Componential Analysis分析, MOTHER的语义特征为:PARENT, -MALE。但简单的语义成分并不能把MOTHER的意义涵盖完全。人类学研究得出, “母亲”这一概念实际上指的便是供养者。当婴儿出生伊始还不能咀嚼食物时, 母亲用乳汁来哺育他们, 当孩子长大时, 母亲又担当起养育的职责。其实, “母亲”这个概念就是供养者的意思。 (哈斯巴特尔2006:272) 。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 人类在形成意象图示建立概念体系的过程中, 以自己的身体为依据, 把自己与世界交互体验中形成的概念或意义延伸至其他事物上, 才得以对其他事物进行分类, 形成认识, 得到意义或概念。就“母亲”一词来说, 中文有诸如母亲河, 大地母亲, 地球母亲的说法, 这种中心词加上“母亲”的构词法, 其实是赋予了新词或事物一定的感情意义, 使读者在使用这些词时也同时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基于认知语义学的百科观, Lakoff对MOTHER做出如下分析: (1) 生殖模型 (the Birth Model) ; (2) 遗传模型 (the Genetic Model) ; (3) 养育模型 (the Nurturance Model) ; (4) 婚姻模型 (the Marital Model) ; (5) 谱系模型 (the Genealogical Model) 。 (4) 本文将引用“母亲”的这五中理想模式, 对母亲与自然关系进行分析。

生态女性运动把女性和生态联系起来的本质是找到母亲角色与自然的相似之处, 这实际是“母亲体认模式”。而地球提供各种资源使万物生生不息, 养育着一切, 这便是“母亲给予模式”。中西方都有关于把大地自然和人结合起来的神话传说。例如:埃及神话中, 女神努特造就了苍穹, 笼罩着地神塞勃。在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盖娅, 她是地球之神与众神之母, 被尊称为“地母”, 她赋予世界一切生命, 使地球上可以世代相传。在中国, 则有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把大地、自然神化, 实则是对大地母亲赋予了衍生生命, 养育, 滋养万物的特征, 这也恰恰是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式下Mother的分析里的生殖模型, 遗传模型和养育模型。

生态女性运动是在第一次自由女权主义运动和第二次激进主义女权运动之后的第三次女性运动, 是由生态运动和女性运动结合而成的社会政治运动。“生态女性运动”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学者奥波尼于1974年在《女性主义的毁灭》中首次提出, 并试图使用这一术语号召人们关注女性的地位, 关注自然, 以寻求男性和女性, 人类和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关系。在人类传统的二元对立观点中, 男性和人类同处于中心地位, 属于强者, 有决定权和话语权;而女性和自然处于他者地位, 属于弱势群体, 是从属于强者的, 没有话语权。女性主义者认为压迫女性和剥削自然在某些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所谓不破不立, 只有认真研究男性、女性和自然, 人类这四者, 特别是女性和自然的关系, 并以此为切入口进行分析, 才能打破二元对立的思想, 建立人类和自然, 男性和女性友好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内部有多个流派, 如:自然或文化的生态女性主义;精神的生态女性主义;建构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等等, 虽然各流派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都是对女性和自然的联系进行研究分析, 共同致力于构建出和谐的状态。

随着生产力不断地发展, 人们逐渐开始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于是导致地球环境开始恶化, 资源日益枯竭。于是由母亲体认、母亲给予模式转化为保护母亲模式。

《瓦格纳音乐会》是美国女作家维拉凯瑟较早期的作品。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小故事:舅妈乔治亚娜因需继承远方亲戚的遗产而重回离开了30年之久的波士顿, 而“我”在舅舅的请求下负责舅妈在波士顿的安顿和接待工作, 但当“我”和舅妈相见时, 我小时候跟随舅妈长大和学习的往事不断涌现出来。30年前舅妈因跟随舅舅远离他乡来到偏远的西部乡村而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并开始了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家庭生活。当如今再重新坐在音乐厅里欣赏好久没听但向往已久的音乐时, 舅妈乔治亚娜泣不成声。直至文章结束, 作者也没有详细、明确地说出乔治亚娜“burst into tears”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无疑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这篇文章虽然是维拉凯瑟作品中涉及以艺术为题材的小说, 但在文章的时代背景, 描写氛围, 以及主人公性格的塑造中都与中西部边疆的开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瓦格纳音乐会》的写作背景为美国西部的拓荒运动进行之际, 文章中也无出不透漏着来自于欧洲的移民们和美国本土的人们在广袤的Nebraska上进行拓荒的经历。例如“...going with him to the Nebraska frontier.Carpenter, who, of course, had no money, had taken a homestead in Red Willow County, fifty miles from the railroad....They built a dugout in the red hillside...Their water they got from the lagoons where the buffalo drank...”。这几句简单的话语交代了乔治亚娜和霍华德才来内布拉斯加大草原进行开垦、创造的情景。很显然可以看出, 他们初来这片地方时什么都没有, 是大地像母亲一样提供了各种资源, 让这两位拓荒者丈量土地, 修筑居所, 取水生存。乔治亚娜和霍华德就是人类的缩影, 为了扎根定居、繁衍子孙而开始理所当然利用自然资源, 而地球充当着母亲的角色慷慨的为子孙提供着一切, 不求回报。地球此时便是Lakoff笔下母亲ICM的“养育模型”和“母亲给予模式”。

文化缺省概念与内容刍议 篇11

在《关于“文化缺省”内涵的几点思考》一文中, 张卉 (2009) 指出, 译界对“文化缺省” (cultural default) 存在理解不一、使用混乱的现象。此外, 在一些文献中还出现文化缺省与文化图式混用的情况。为此, 有必要对文化缺省作进一步分析, 以期在认知上确立一个较为一致的概念平台, 便于讨论者在互明的认知环境中进行交流, 避免出现误读现象。

1 文化缺省的概念

1.1 文化缺省概念的混乱现象

从现有文献看, 文化缺省同话语 (语篇) 外的文化因素有关, 这一点在译界是没有异议的。问题是, 学者们对“缺省”的理解存在分歧, 并由此导致这一概念出现双指代的现象 (张卉, 2009) 。在一些学者那里, 它是一种语内交际现象, 指存在于话语 (语篇) 之外, 被交际双方作为语用前提而省略的文化信息;而翻译的任务, 就是在目的语中对其进行“重构”或“补偿” (王东风, 1997;刘伊俐, 2002;赵一农, 2004;张南峰, 2004) 。另一些学者则视其为语际交流中影响语篇连贯, 因而需要借助翻译策略予以“消除”的文化缺位 (陆莺, 2004;王卫强, 2004;王武兴, 2004;杨国燕, 2009) 。例如, 陆莺 (2004) 在论及异化翻译的优化问题时, 曾对文化缺省作如下定义“不同国家和民族对世界往往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描述方式, 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又有着各自独特的经历, 所有这些都在时间长河中不断地积淀至语言文化的深层, 从而成为语言中的隐含知识 (implicit knowledge) , 但它们对于国外读者来说, 就构成了文化缺省”。因此, “异化翻译必须借助各种阐述进行补偿才能消除文化缺位”。显然, 这里的文化缺省非指原文隐去的背景知识, 而是这些知识在译语读者头脑中留下的意义真空。类似的另一种说法则将文化缺省称为文化图式缺省 (吴泽琼, 2009;陈喜贝, 刘明东, 2011) , 系指“源语作者认知语境中的相关文化图式在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根本不存在或不完整” (吴泽琼, 2009) 。文化缺省的第三种定义, 则涵盖前述两种界定——既指原文中省略的文化背景知识, 又指其在译文读者头脑中留下的文化缺位。王大来对文化缺省的表述即为如此:“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王大来, 2000:1) ;“在翻译中, 由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不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 原文中显而易见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于译文读者就构成了文化缺省。“ (王大来, 2000:14) 当然, 此类定义仅见于极少数文献中 (王大来, 2000;齐海滢, 2004) 。综上可见, 文化缺省, 确如张卉如言, 存在着概念混乱的现象。

1.2 文化缺省概念的界定

张卉认为, 造成文化缺省概念混乱的首要原因, 在于其中“缺省”二字的混淆性。这一解释, 对概念的引介者似乎有失公允。事实上, 作为概念的引介者, 王东风对文化缺省的阐释是十分明晰的:它是“交际双方预设的情境认同”, 是“某一文化内部运动的结果” (王东风, 1997:55) 。根据王东风的定义, 文化缺省的内容在本质上是文化共同体成员长期记忆中的文化信息, 它“可大可小, 大可与某一文化过程相关, 小可与某一词语的寓意、典故相联” (王东风, 1997:56) 。在交际中, 此类信息因 (说话人或作者认为) 双方心知肚明而被处理为预设, 背景化于话语 (语篇) 之外。对于语内交际, 文化缺省提高了交际效率, 且不影响意义的传送。然而, 这种现象一旦出现于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 则可能由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 使“不属于该文化的接受者常常会在碰到这样的缺省时出现意义真空 (vacuum of sense) ” (王东风, 1997:55) 。例如, 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提到“烧香拜佛”时, 完全无须解释, 因为听众通常能轻松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信息, 并能借助语境推断出话语隐含的情绪和交际意图;至于传统婚礼中“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的仪式, 对于中国人来说, 其所折射的有关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以及亲缘伦理观念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上述案例所省略的文化信息, 在多数情况下则会造成接受方理解上的意义真空或文化误读。

至此, “文化缺省”的概念已基本明确——它是语内交际中基于文化记忆的预设, 它的存在是造成语际交流中出现“意义真空”和“文化误读”的根本原因。

2 文化缺省的内容

如上所述, 文化缺省的内容与文化记忆有关。在图式理论中, 此类记忆被定义为文化图式 (cultural schemata) 。王东风、王大来等学者曾从文化图式的角度对文化缺省的生成做过详细解释, 在此不作赘述。不过, 需要指出的是, 王东风关于文化缺省是“交际双方预设的情境认同”的说法值得商榷, 因为它模糊了文化缺省与文化图式的界线, 或者说, 它将文化缺省的内容等同于文化图式, 淡化了文化缺省作为预设的语用属性。关于这一点, 过往的文献鲜有提及。笔者以为, 从翻译过程研究的角度看, 有理由进行必要的辨析。

2.1 文化缺省与文化图式的差异

文化图式是社团成员在长期的生活中, 受本社团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影响而形成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 它们围绕不同的主题以图式的形式贮存于长期记忆中 (刘萍, 曾文华, 2003) 。图式由空位 (slot) 构成, 空位又由填充项 (filler) 填充, 激活空位, 即指用填充项填充空位 (Brown&Yule, 转引自王大来, 2000) 。文化图式有具体和抽象之分;具体的图式包括事物的特征与程序, 抽象的图式则涉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根据学者们的观点 (Anderson, 1977;Nishida, 1999) , 图式能为人们今后的理解提供框架, 指导人们在熟悉场景中的行为。因此, 文化图式事实上为人们的交际活动提供了文化上的认知基础。概而言之, 文化图式是一种相对稳定和静态的认知心理状态。一个人, 作为某一社团的成员, 不论他是否承认, 都拥有这一社团所特有的文化图式系统, 而这正是他得以与社团中其他成员成功交流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 文化图式先于交际活动而存在, 是实现人际交流的前提条件。

而文化缺省则是出现于社团成员之间的交际现象, 是说话人 (作者) 在与其交际对象交流时, 对双方共有知识的省略。缺省的内容来自语言符号表征的、交际双方都熟悉的某一文化图式。文化图式运用于交际过程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图式激活其中的空位;二是通过激活空位来激活图式整体。我们发现, 由于绝大多数文化图式的空位不止一个, 所以, 在不同的话语 (语篇) 环境中, 相同的语符极有可能因为激活不同的空位, 而传递不同的文化缺省内容。请看下面二例:

1)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2) 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 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曹雪芹:《红楼梦》)

在例 (1) 中, 作者借助“西子”一词, 在诗中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经典的美女形象, 使雨中雨后的西湖美景栩栩如生。当中国读者读到该词时, 贮存在长期记忆中的相关图式 (一位美丽、娇弱、时而蹙眉而行的女子以及各种有关她的传说) 便会被激活, 进而在全诗意境特别是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提示下, 将此处的西子与图式中有关“美丽”的那部分内容关联 (即在“西子图式”中激活“美丽”空位, 来填充该词背后文化缺省的内容) , 从而把握作者的艺术动机和文本的诗意。

而在例 (2) 中, 作者则通过宝玉之口, 用极经济的手法, 将黛玉美丽而虚弱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然而, 读者又是如何通过‘颦颦’二字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呢?显然, 他记忆中有关西施的文化图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这一图式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在进入小说的语境之前, 是相对宽泛的 (即有多个空位, 如:浣纱女、美丽、虚弱等) 。读者必须将上述场景前后的叙述与该图式进行关联, 才能确定此处合理的填充项:美丽与虚弱。

以上两例说明, 文化图式与语境无关, 而文化缺省则是建立在文化图式基础上, 与语境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其内容是说话人 (作者) 在图式中意欲凸显的、并且相信或希望接受者在他所提供的言内语境以及直接语境 (immediate context) 的提示下, 正确激活和感知的那部分文化信息。从接受者的角度看, 他大脑中有关某一文化现象的图式, 并不能保证他在脱离语境的前提下, 准确把握说话人 (作者) 在具体语境中所预设的文化缺省内容。事实上, 接受者与对文化缺省内容的把握, 是通过语境中的提示信息与他大脑中相关文化图式进行关联而实现的。

2.2 预设理论对文化缺省内容的诠释

文化缺省同语境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在言语交际中作为预设的语用属性。语言学领域关于预设的讨论始于英国哲学家斯特劳森 (Strawson) 对预设的语义研究。此后, 预设研究经历了从语义到语用的视角跨越。目前, 多数学者认为预设既是语义的又是语用的。其中的语义预设, 按照Karttunen (1973) 的说法, 是由词汇或语法结构形式所包含或预先设定的假设, 与说话时的情景无关。以此而论, 当我们撇开语境, 孤立地谈论某一语言形式的文化图式时, 无疑我们关注的正是包含于其中的语义预设。然而, 当我们讨论该形式的文化缺省意义时, 强调的则是其作为语用预设的内容。

语用预设涉及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使用者和言语环境。Stalnaker (1972) 在定义语用预设的概念时指出, 预设的意义不能孤立地用语义分析来得到, 还必须联系话语的说出者——人的信念、思想、期望等命题态度来说明预设。Yule (1996) 认为预设是一个依存于说话人的概念, 是说话人在说话前所做的一系列设想。May (1993, 2001) 则主张, 预设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它是属于言者的, 并完全取决于语境。也就是说, 预设在本质上是受语言的现实制约的。对接受者而言, 预设的内容和意义, 是在说话人 (作者) 所提供的言内语境以及其他语境因素基础上, 通过语用推理而获得的。

2.2.1 文化缺省的言者属性

请对比以下三个句子:

3) 老师带孩子们去马戏团观看了猴子和老虎的表演。

4) 这孩子就是一只小猴, 不管你说什么, 他都听得懂。

5) 这孩子平日里象只小猴。可奇怪的是, 这两天他总是无精打采的, 全没了往日上窜下跳的劲头。

三句之中, 听者很容易判断出, 例 (3) 的“猴子”仅作为一般的动物图式存在;而后两例则与文化相关。熟悉中国文化的听者, 一般都具备解读其中“猴子”意义的认知条件。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 说话人出于表达意图的不同, 在两句话中通过“猴子”一词所作的预设明显不同 (例 (4) 预设“猴子是聪明的”;例 (5) 预设“猴子是好动的”) , 换句话说, 说话人赋予两只“猴”的文化缺省内容是相异的。那么, 他们是如何让听者把握其中差异的呢?显然, 话语中设置的提示语发挥了作用 (如例 (4) 中的断言“他都听得懂”和例 (5) 中的“没了往日上窜下跳的劲头”) 。在这里, 听者只有经历从断言返回、进行逆向解码的推理过程, 才能获取说者通过“猴子”所预设的内容。由此可见, 接受者对于文化缺省内容的把握,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基于交际意图的言语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化缺省是属于言者的, 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2.2.2 文化缺省的语境特征

文化缺省作为预设的语境特征, 当然与言者属性中所涉及到的言内语境有关。但我们在此想强调的是言外语境所发挥的作用。王娟 (2006) 指出, 语用预设具有非规约性, 即预设的语用含义是根据特定的话语环境推导出来的意义。这里以“猿声”为例, 作一阐释。

我们知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大量的诗歌咏叹已使“猿声”成为一个意象丰富的文化负载词, 围绕它所形成的文化图式极具中国特色。如:

6)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政治贬谪;猿声乃愁苦悲愤之鸣)

7) 山暝听猿愁, 沧江日夜流。 (好友惜别;猿声乃思念之心声)

综观历代诗歌, 猿声多为悲伤、忧愁、哀怨、思念之声。然而, 正如括号中所注, 读者若要准确把握作者在诗中所预设的“猿声”之意, 却不得不首先了解诗歌创作时的外部语境 (如成诗的历史背景、诗人所处际遇、创作意图等) , 否则将尽失原诗意境。以下一句或许更能说明这一点。

8)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歌只择取了“猿声”图式中的“高亢”之意, 作为其文化缺省内容, 以此传递作者忽闻赦书之时, 心中狂喜、几欲引吭高歌的振奋之情, 使这一弥漫于以往诗句中的断肠之音, 在轻舟飞驰之间随风而逝。而读者也只有在充分了解作者当时际遇的前提下, 才能领会隐于此处“猿声”之下的文化信息, 从而把握全诗之意境。

3 总结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促使学者们从文化层面入手, 研究语际交流时意义和情境真空的形成机制, 探寻“传达意义和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作为语内交际中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 文化缺省概念的引入, 为考察翻译活动中译语接收者可能遇到的语义连贯和情境连贯问题提供了一个至为重要的观测点, 凸显了译者在源语信息发出者与译语接收者之间作为文化解构与重构者的地位。然而, 目前译界对文化缺省的概念及其内容和意义的生成, 存在理解不一的现象, 这显然不利于相关问题的讨论。为此, 该文通过文献分析, 提出文化缺省是语内交际中基于文化记忆的预设;预设 (缺省) 的内容, 虽然源自文化图式, 但必须经过关联性的推理才能获取, 而推理的依据就是交际中反映言者意图的提示语, 以及各类与话语 (语篇) 相关的外部语境因素。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 指出当前国内译界对文化缺省概念使用混乱的现象。明确文化缺省是语内交际中基于文化记忆的预设。在此基础上, 从预设角度, 分析指出, 文化缺省是典型的语用预设, 其内容虽然源于文化图式, 但具有明显的言者属性和语境特征。接受者必须经过关联性的推理, 才能实现对文化缺省内容的把握, 而推理的依据就是交际中反映言者意图的提示语, 以及各类与话语 (语篇) 相关的外部语境因素。

关键词:文化缺省,文化图式,语用预设

参考文献

[1]张卉.关于“文化缺省”内涵的几点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 .

[2]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 (6) .

[3]陆莺.论异化翻译的最优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 (5) .

[4]吴泽琼.文化图式差异与翻译的变通, 光明日报, 2009, 8 (25) .

[5]王大来.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6]刘萍, 曾文化.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

上一篇:河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下一篇:《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重难点解决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