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著作观后感(精选4篇)
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资本论》这本书,知到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经过一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篇不朽的名著。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发表的文章《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文章中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影响力。文章中一些论断还是客观的,给人启发的。文章讲到了1999年,BBC评寻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名列榜首,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则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文章明确指出:“马克思在许多方面都是正确的:比如资本主义的许多问题、全球化和国际市尝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思想的方式等。
马克思很有先见之明。”“马克思遭到了误解。东欧和前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扭曲。”“请你务必丢弃前苏联和东欧实施的共-产主义,但千万不要丢弃马克思。”“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是正确的,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文章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人数日益减少的自封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许多假设、分析的特点和思维习惯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领域都广为流传。”由此,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与伟大。
《共产党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如今观看其同名影片,许多画面又重现眼前,让人印象深刻: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议正义者同盟的口号由“人人皆兄弟”变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口号更有气势,更能体现共产主义的真谛,更能团结一切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实现了人类思想上的伟大革命,从根本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由于《共产党宣言》等的发表,马克思不得不逃亡,他是“世界公民”。《共产党宣言》指引了许多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与各自国家的国情想适应的、与时代同步的、与人民共命运的社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观《宇宙与人》有感
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有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被赋予了巨大的物质智能,而这一切都来自宇宙。
宇宙中有大量星球,它们内部的核心能团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它们的运动产生各种元素:氢、氮、氧„„地球上生命的进化在5亿前缓慢,到寒武纪时期,氧生产大于消耗,许多动物出现大型化、多元化,成为大型多细胞动物。直到生物大爆炸的出现,再加上之后漫长的进化和演变,才逐渐形成今天的物种。
虽然人类有最神奇的大脑,但我们的精神文明已然慢慢退化。我们无休止的破坏地球却不知灾难即将来临:40亿后,太阳将自行毁灭,太阳系所有星球将被吞没,到处都是火海,生命将瞬间消失。好在我们还有40亿年的时间准备。借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致力于寻找适合居住的另一颗星球,希望在灭顶之灾来临之前能有个新的居所。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破坏地球的危害,否则,人类将消失在自己编织的噩梦里。
观《地球2100》有感
现在,我们应该有一种意识——拯救千疮百孔的地球和我们人类。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这种意识会激励我们去开发和采取对地球和可持续发展有利的措施。比如说,改变利用能源的方式,多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的能源,减少对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开采,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而减小温室效应,减慢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同样的,现在还应该合理利用水资源等资源,以防出现或者加剧资源的稀缺,进而阻止为了争夺仅有的一点“生存机会”而发生暴动乃至战争„„
“骆驼祥子”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祥子的就北京人力车夫他的坎坷,悲惨的遭遇。祥子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新车后又被兵抓走,逃回来后回到了人和厂,却又成为了虎妞的丈夫,刘四爷的女婿,但虎妞因难产而去世,同住大杂院的小福子也自杀了,祥子又成为了孤零零的一个人。后来,样子出卖了阮明,将他卖了60元,从而堕落,由勤勤恳恳的人变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整篇小说都是用祥子的生活轨迹去批判当时社会的堕落,痛斥了压迫人民的高官贵族,整个社会充斥着自私狭义的个人主义思想,只为自己而不管他人,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压迫,剥削,体现出旧社会活生生的将人“变成”鬼的罪恶行径,个人主义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生活,改变现状的办法,自私自利是不可行的。
《二马》是讲一对父子远渡重洋去伦敦找家人留在那的一家古玩店力求谋生,站稳脚跟,在租来的房子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那是的中国落后,西方人都非常看不起中国人,中国人的素质,礼仪,文化在西方都不受待见。例如,书中讲到马老先生为温都太太买戒指,店里的伙计给他看的都是非常便宜的小玩意儿当马老先生问有没有20镑以上的戒指时,伙计却认为身上有20镑钱的中国人一定是强盗……
这些都揭示了中国的落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病。两部小说都用中国人的心理与生活表现了中国社会的落后,人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表明了个人主义只会使国家越来越堕落。那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中国人自给自足,却从未想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落后于其他国家百千丈。
本书作者翟同祖先生,运用自己所学从法制史方面给我们学子们简明而又详细地阐述了从古至今,中国法律的发展。不仅仅从先秦为起点,更深入到上古时期乃至红山文化时期。详细阐述了每条法律的变化过程,并有实例佐证。使得全书整体看上去很严谨,细致。
作者大量地使用文言文,起先读起来确实不是很方便。但是细细读来,就发现了作者严谨的介绍思路,与作者的博学的智慧。确实是作为法律人的楷模,值得我们同学们向他去学习。本书主要从家族、婚姻,社会阶级、宗教与巫术等几个方面较为详尽地描写了我国传统社会的现实形态,在终章则着重于意思形态上的讨论从礼与法、徳与刑、以礼入法等方面阐述影响我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成的传承因素,并不忽视制度后面的概念,真正做到见微知著。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反映了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思形态的核心,是我国社会的基础,也是我国法律所注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
为什么说作者思路非常严谨,给大家举个例子。从开始看,翟先生介绍完古代法律是分为家族式的小单元,有将家与族分开后进行阐释。然后呢,讲到父权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学找”(讲的是父权的意志不受侵犯)。翟先生首先加入自己的阐释。是从法律的观点来看,是法律给与的。然后翟先生类比罗马时代父亲的“生杀权”。又举例秦二世的矫诏行为,借父名赐死蒙恬与扶苏。又拓展到法律的神圣性,父亲不能随便杀死自己的儿子。也体现了我们法理上常说的,人权至上和统治阶级的意志。为了增加严密性,说明法律的神圣性。翟先生举例有对神圣性进行举例说明,“元明清开放,父母并非决不可杀子孙。”举出了王起活埋儿子的案例。真没想到,作者再给我们讲一个父权,能拓展到各个时代,滴水不漏的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
另有一处,“若致父母於死,自又罪加一等”,作者的研究造诣很深。我觉得在说误伤和故伤时,特别的有意思。因为作者开始就说,法是统治阶级,从宗法制开始,围绕家与族来制订起来的。对于父母来说,无论是误伤和故杀儿子都是判处很轻的罪责。父母状告儿子,都是不需要任何证据的。想反,如果儿子故伤了父母,误伤之罪就不是很轻,故伤之罪更重乃至死刑亦不足平民愤。此外,作者还在导论里面讲到。自己在后面补充进去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这一趋势。历史研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预测下一步的发展。法制史也不例外,如果背离了这个方向,研究法制史是徒劳的。仔细的看了看这一部分,说得很在理。法律的儒家化究竟好不好?我个人也有自己的看法,觉得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治的大同社会。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应该是间接过渡式。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资源积累到完全充足的状
态。二是人类文明(科技文明、道德文明)到达空前发达的状态。这样社会直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法律从历史上就逐渐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加的人道,符合儒家的“仁政”思想。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又做了如下思考。
第一,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不平等社会,这种不平等在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处表现出来,所谓的一个“礼”字。这个“礼”,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在社会秩序中做了固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安排固然可以保证稳定的社会秩序,但也扼杀了社会前进和创造的活力和动力。它也许有利于农业文明生产力条件,但也只能囿于农业文明生产力条件。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后来就落后了。
第二,因为中国历史上生产力的一度落后(甚至今天某种程度也落后),与这样一种不平等的礼治很有关系。因此,到了今天,无论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还是从意识形态征服人心角度,不平等始终是无法再占据主流话语平台了。平等这个概念,必然是历史大势。当下的执政者,对此如何理解,体现的是他们的气度、眼光和格局。如何承认普世价值,平等是不是普世价值,这个问题,终究要有个明确的回答。
第三,“以礼入法”的出现,终究是中国历史上法家理论存有根本缺陷。按瞿先生的观点,法家是提倡人人平等的,但唯一没有包括君主。就这一个人的偏漏,导致了君主可以随意选择儒家的礼治,并把法律改造成对礼治违反的罚则。中国法律“重刑轻民”也许就是“以礼入法”的外在表现。如果法家坚持了彻底的人人平等,那么礼治的理论前提就全部动摇。这才更接近西方法治的范式和图景。时至今日,中国的当代“法家”,是否在理论构建上还存有这样的偏漏呢?这个盲点不触及,中国也许就走不出黄宗羲定律中的历史循环,难以接近我们期待的法治图景。法就永远在权力之下,人民就永远不会信仰法。对法律的信仰,必须建立在人人平等之上,这时法才会有它超越人人的先验价值和超越意义,才能取得被信仰的地位。
第四,所以,有人积极主张寻找本土资源,来重新接续历史传统,再造中国人可以接受的意识形态。但读完瞿先生这本书,对这个观点就应该悲观的意味大一点。因为,中国历史上的那种不平等,那是荒唐的不能再荒唐,有时是霸道的不能再霸道。对于个人权利的漠视,是今天开放社会下的今人所断然无法接受的。这样一种浸透到了一个国家、民族历史骨髓里面的不平等,怎么去接续?就我个人观点而言,可以寻找本土资源,但任何接续改造的努力,无非也就是康有为般的托古改制。因此,最为关键的还是新启蒙。托古改制只能有工具价值,不能成为目的价值。
第五,在这种启蒙条件下,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反思:稳定的社会秩序这一重价值的真正意义何在,它是否必然凌驾于其他所有价值。我们历史上是否太重视秩序,以至于把秩序僵化到禁锢了心灵。心灵的自由这一重价值,该如何评价?对这个命题的回答其实有现实意义,就是对目前“维稳”的价值探讨。中国人、中华民族要怎样的“稳定”?有吃有喝?这是我们所要的么?
我们作为新的一代,应该在里面学到什么,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一方面,是专业知识。一本好书,比如说《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定是倾注了翟同祖及
【马列著作观后感】推荐阅读:
马列读书报告06-29
马列读书笔记11-19
红色著作读后感09-19
数学著作读后感10-13
法学著作读后感11-19
MMD学习心得(马列心得)06-10
马列主义发展观09-28
托尔斯泰著作读后感10-23
法布尔经典著作昆虫记读后感06-20
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心得体会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