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作文 二年级(通用15篇)
在我第一次来到这么广阔的大海边上时,我爱上了它,那碧蓝的颜色,那凉快的海风,那温暖的海水令我陶醉于它!
凌晨,当你在外面散步,你会发现,海上的日出是多么的美丽,那时的太阳是多么的红!到了七八点钟的时候,走在海边,你会感觉到海风是那么的凉爽,当凉爽的风吹拂到你的脸上的时候,你甚至会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中午,但你躺在沙滩上做日光浴的时候,暖暖的阳光晒在你的身上,啊,你会哦情不自禁的想闭上眼睛甜甜地入睡!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人物描写
丁玲曾说过: “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 让读者认得, 理解, 体会, 引起自然的爱憎, 是需要许多手法的。”因此, 在写作时写出真实个性的人物, 只有平常的了解还不行, 还需要运用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找准人物特点
有人说, 写人要写“魂”, 这里所说的“魂”就是指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 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撰作。由此可见, 只有对所作文章中心已心中有数, 即在写作前先给人物的思想定位: 他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 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是一个有着品学兼优的人, 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等等, 只有你确定了这个中心, 你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这个“魂”去恰当的选择材料。
例如,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 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 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就抓住了农村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特点,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介绍小伙伴时就要先确定小伙伴与众不同的特点, 进而才能更好地思考表达方法。
二、选好典型事例
写人离不开事, 但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 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所谓典型, 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 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 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事, 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对小学生来说, 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 即时选择两件事例, 也不要平均使用笔墨, 应当详略结合。在具体安排详略时, 可以围绕中心, 比较每个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最能突出中心的, 要详写, 次之则略。
三、抓住人物描写
我们在写作中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身分、职业、年龄、文化层次等; 可以用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的动作来彰显人物个性; 可以对人物作入木三分的内心世界的刻画; 可以采用细节描写来为文章增添光彩, 使读者如观其形,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1. 外貌描写, 以形传神
人物的外貌, 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 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 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 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切忌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恰当的外貌描写, 不仅可以丰盈人物形象, 还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少年闰土》一文写闰土的外貌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是抓住了紫色圆脸, 项带银圈的特征, 把一个绍兴农村少年的形象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2. 语言描写, 言必由衷
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 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成功的语言描写, 要求使用的语言必须是具体感性的、生动的, 即形象化的语言; 必须是精确而凝炼的; 必须是个性化的。只有这样, 才能克服一般化、雷同化的弊病。如《少年闰土》一文, 从语言描写中, 我们知道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闰土作为生长在海边的农村孩子, 这正是他所熟悉的事, 因此, 他说起来滔滔不绝。这些语言的描写是多么地恰如其分, 符合闰土的身份啊!
3. 动作描写, 形神兼备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 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 不仅要听他怎么说, 更要看他如何做, 正所谓“听其言, 观其行”。那么, 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 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 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其次, 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 但只有那些有特色, 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 才能把人写“活”。
4. 心理描写, 升入心灵
心理是人物内心的活动, 是无声的语言。人物的内心世界, 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 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 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 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不仅要真实、自然, 还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作文时, 大多采用“我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时可以使用假设, 自然流露心理活动, 还可以有感而发, 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5. 侧面描写, 烘托人物
侧面烘托, 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 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为避免正面描写的平淡、拖沓, 可用侧面烘托法。侧面烘托可以物衬物, 或以景物烘托人物, 或借助他人来刻画人物。
人人有个性,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 一定要抓住人物的个性, 人物才鲜活, 才生动, 才能让读者久久不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4.
【病文入院】
中午,轮到我们班打针了。当医生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开始惊慌起来。只见一位医生把针头和针筒装在一起,另一位医生把装药水的瓶子打开。又见一名同学来到讲台前,一位医生用棉花球在他胳膊上一擦,“哧”的一声,他双眼一闭,好了。啊,轮到我了!我走上前把手臂伸过去,“哧”的一声,也好了。 一会儿,我们班同学全部打好,便开始上课了。
【诊断治疗】
这篇作文虽然层次清晰,但内容空洞。我们知道,事总是由人去做,而人是有感情的,内心世界必然会对发生的事做出相应的反应,显之于神态,出之于言语,付之于行动。记事时,我们要抓住人物的这些方面加以具体描绘,文章才会生动、活泼。下面是修改后的作文片段:
【康复出院】
“同学们,谁先打?”医生举着装有药水的针管笑着问。“怕什么,我开头炮!”说话的是我班的“调皮鬼”陈钢。只见他大步走上讲台,挺起胸膛,挽起袖管,双手往腰间一插,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哄”,同学们突然大笑起来。“笑什么?”我感到莫名其妙,仔细一看,也乐了。原来陈钢那挺结实的胳膊上结满了黑乎乎的脏疙瘩。医生用药棉使劲擦了一下,将针尖快速扎了进去。“哎哟,疼死我了!”陈钢大叫,还“呜”的一声哭了起来。我琢磨着,这针扎下去一定很疼,要不,勇敢的陈钢怎么会哭呢?只见医生轻轻揉了揉针眼附近的皮肉,快速将针拔了出来,然后拍拍陈钢的脑袋:“好了,皮小鬼!”陈钢做了个鬼脸,“扑哧”一声笑了。原来他在装哭吓唬大家呢!同学们这下全都放心了。
【回访复查】
修改后的作文,抓住了人物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的动作、神态、语言,特别是心理情感的变化,写出了打针的真实场景,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很生动、具体。
我终于走到了打篮球的地方,同学都说:“热死了!热死了!”打完篮球后,我说:“这个夏天真热呀!”
我问妈妈:“为什么天气会这么热?”
妈妈回答:“那是因为汽车的尾气和工厂的废气,让大自然穿了一层棉袄,就会让夏天热上加热。”
但是夏天有盛开的鲜花,碧绿的草原和绿色的植物。可美丽了。如果下起雨来,可以拿着小伞在大地奔跑,那感觉畅快极了。
夏天是多彩的。我们可以穿着漂亮的衣裙去逛街。
夏天是有趣的。我们可以在碧绿的树荫下看书,听知了悠长的歌声。晚上,可以去草地是自由地玩耍,那凉快极了。
夏天是悠闲的。我们提着桶子去捉鱼,背着救生圈去游泳池里游泳。吃着美味的凉拌菜和冰淇淋。
夏天也是琳琅满目的水果上市的季节。有我喜欢吃的西瓜、龙眼、荔枝等等。
早上阳光明媚,万里无云。鸟儿还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小狗在院子里欢快地跳跃。一切看起来如此美丽。然而过了一会儿,一阵大风吹来,树枝交错。渐渐地,天空布满了乌云,下起了小雨。但没过多久,暴风雨过后,风平浪静,空气又开始变得清新了。然而没过多久,太阳公公躲在乌云里,又开始下起了倾盆大雨。
下午,孙公公又跑了出来。他赶走了调皮的小宇哥和恶霸的暴雨哥,赶走了乌云,把光和热抛向大地。
一、“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 瓦楞上已经雪白, 房里也映得较光明, 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 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 松松的卷了放在桌上, 一边的还在, 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此处属于住所陈设的描写, 小说中提到鲁四老爷书房中的对联, 其内容宣扬的是理学家的自我修养标准。在作品中, 鲁迅先生没有将那脱落的上联直接写上, 而只写这“半面对联”, 目的是含蓄地告诉我们, 在鲁四老爷心中, 理学家的修养只是一个幌子, 他标榜的和奉行的差别很大, 他对祥林嫂的寡妇身份, 不是皱眉就是满口的“可恶”。这陈设正是对鲁四老爷那虚伪阴险嘴脸的辛辣讽刺, 也讽刺了那个社会的假仁假义。
二、“这故事倒颇有效, 男人听到这里, 往往敛起笑容, 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 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 还要陪出许多的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他的话, 便特意寻来, 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鲁迅的笔就是这样直刺麻木的国民, 揭露民众的劣根性。这样的社会, 难堪的环境, 于泥淖中挣扎的祥林嫂怎能挣脱?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就是悲剧。中国当时就是悲剧的, 中国的悲剧来自于侵略者对中国人生命、文物、财产等等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 当然也有当时人们的自身悲剧, 只能这样麻痹, 摆脱不了传统的封建思想, 此处深化作品现实。
三、“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 接着一声钝响, 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 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 空气里已经洒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是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灰白色”、“沉重”、“晚云”、“钝响”给全文笼罩了一层不祥的感觉。这些词也正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 以一目尽传精神”, 小说开头的气氛描写, 为主人公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当的环境。
四、“天色愈阴暗了, 下午竟下起雪来, 雪花有梅花那么大, 满天飞舞, 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 将鲁镇乱成一团糟。”“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 听上去似乎瑟瑟有声, 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我在朦胧中, 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 连绵不断, 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 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 ”, “拥抱了全市镇”。文中多次提到“雪花”, 既渲染了悲凉、萧瑟的气氛, 又烘托了“我”压抑、低沉、无聊的心情。此时的祝福描写, 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 也暗示了不是所有的人能得到“祝福”, 同时也增加了事件的真实性, 让主人公活跃在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情景之中。雪花本是瑞祥之物, “瑞雪兆丰年”“丰年好大雪”, 但本文却把雪花安排在了祝福的日子里, 使原本就乱糟糟的心情, 因为下雪天的缘故, 却愈发显得杂乱如麻了。雪花在文中多次出现, 伴着的是作者沉郁的心情。原本就凄凉的社会, 因为雪花的加入愈见悲凉了, 彷佛鲁镇的人们也在雪花的映衬下, 麻木不仁, 没有知觉了。所以雪花在这里出现, 既寄托了作者本身悲凉的情境, 也暗示了整个社会都被冰封了一般!
五、文中三次提到祝福, 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 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了起来, 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 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 有关“祝福”的描写, 不但刻画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 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今年自然也如此。”作为一项年终的重要活动, 大家都在准备“祝福”的情景, 而祥林嫂却悲剧式地结束了生命。此时的祝福情景, 喜悦的外表下带来的却是穷人无尽的酸楚和难过的年关, 寓意“人们”的祝福不会得到上天的怜悯和保佑, 依然摆脱不了悲惨的结局。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 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性的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展示。人间是残酷的, 比阴间的阎罗大王还残酷, 即使是善良的四婶, 在祥林嫂坦然前去拿杯筷的时候, 也慌忙地大声叫喊:“你放着罢, 祥林嫂!”这是一声霹雳, 震碎了她的迷梦。祥林嫂不但没有做人的资格, 连做奴隶的资格也不复存在, 从鲁府出来后, 过着乞食的生活, 在连绵不断爆竹的祝福声中结束了惨苦的一生。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 形成鲜明的对照, 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进行了揭露, 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 使小说的结构臻于完善的作用。
当然, 作者笔下的祥林嫂, 是相当理想化的人物, 在苦难深重的中国劳动妇女中, 是很难找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的。她身上具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 不只是勤劳、质朴。作者把她放到这样特定的环境当中, 是考虑到中国如何探路前进的问题!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三
[2]名作欣赏.1986年第四期
[3]中国现代文学采英.湖北教育出版社
解题点拨
针对以上设问,可以分为两个小问题来答,一个是小说中环境的特点,另一个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特点,不外乎以下几种: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简单的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在小说开头,其作用一般是奠定全篇感情基调,或渲染特定氛围;置于人物描写之中,其作用一般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置于小说情节之中,其作用是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为小说的背景,其作用是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答题误区:①不结合小说进行具体分析,生搬硬套环境描写的作用;②答题时不分要点,或遗漏要点。
演练
莫斯科郊外的蜡烛
那是一个极黑极冷的夜晚,枪炮的轰鸣声渐渐地平静下来。上士克利特丢掉手中的枪,右手紧按住疼得钻心的左臂,望着黑暗中矗立着的莫斯科城发呆。
这是1941年的冬天,德军在苏联本土的战争进入艰难阶段。克利特和同伴们多次在莫斯科城外被击溃,挣扎在死亡边缘。
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与寂静,克利特收回目光,发现那些被炮火点燃的荒草和树木,不知何时已经熄灭。身边没有生命气息,处处都是同伴冰冷的尸体。
他讨厌这场战争,当初也是被迫当兵,此刻他万念俱灰,踉踉跄跄地向前走,毫无目的。不知走了多久,全身都已冻透,淌出的血也凝成了冰。就在他准备给自己一枪时,远处有一簇微微的火光一闪!他揉了揉眼睛,确实是有点火光!
他精神一振,奋力向那边走去。原来是一片墓园,有座坟前,一支蜡烛正在静静地燃烧着。他快步上前,扑倒在蜡烛旁,烛光猛地摇曳了一下。他抬起脸来,那烛光映得心里暖暖的,令他想要落泪。这无边的黑暗吞噬不了一支蜡烛的微光,极度的冰冷冻结不住一支蜡烛的火焰,他的心猛烈地燃烧起来。他在烛光中仔细辨认着墓碑上的一行字——尼•科拉夫之墓,然后起身,大步向远处更深的黑暗走去。
20年之后,克利特已成为西德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他常常回想起那场战争,想起自己九死一生地逃回国内,想起莫斯科郊外的那支蜡烛!如果没有那支蜡烛,他的生命早就冻结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所以他一直牢记着那个名字——尼•科拉夫!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人于战乱的夜里在他坟前点燃蜡烛?
带着诸多的疑问,他重又踏上了苏联的土地。克利特在莫斯科城外几度寻找,却不见那记忆中的墓园。不过他并没有死心,莫斯科的远郊近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终于,他在一个烈士陵园中找到了尼•科拉夫的墓,依然是那个小小的墓碑,依然有一支蜡烛插在墓前,却并没有点燃。而坟前,无数被燃过的蜡烛痕迹留在那里。陵园的看守者告诉克利特,每个周日都有人送来很多蜡烛,嘱他每逢夜晚就在科拉夫的坟前点亮。
那个周日,克利特遇见了送蜡烛的人,从而得知了尼•科拉夫的故事。尼•科拉夫是莫斯科城内的一个普通工人,在莫斯科最艰难凶险的日子里,德军的飞机经常来轰炸。于是一到夜里,几乎所有的房子里都不点灯,怕给敌机以轰炸的目标。可是,那时莫斯科的夜晚却有一所房子里还亮着灯,那就是科拉夫的家。
科拉夫当时36岁,未结婚,单身一人住在城西的一座平房里。每个夜里,他都要点燃蜡烛,即使睡着了,也让蜡烛燃着。虽然当时物资奇缺,但蜡烛随处可以买到,所以科拉夫储备了许多蜡烛,用以照亮整个房间。邻居们都劝他,说他这样做很不理智,很危险,他却说:“莫斯科不会是永远的黑暗,就算在这最艰难的时候,我也要为它亮起哪怕最微弱的一缕光!”
终于,在一个夜晚,敌机扔下的一枚炸弹击中了科拉夫的房子,他也因此殉难,他的家那一夜燃烧成莫斯科最亮的地方。当他的事迹传遍全城,每个夜里,千家万户都亮了起来,闪耀着蜡烛的光芒。科拉夫被人们葬在荒僻的东郊,常有人在夜里潜出城去,在他坟前点起一支蜡烛。
那个送蜡烛的人对克利特说:“科拉夫的一支蜡烛,点亮了整个莫斯科,也点燃了所有苏联人的希望和信心!”
克利特说:“不,他的蜡烛还点燃了一个德国士兵冰冷绝望的心,我相信,它终将点燃这个世界向往和平的心!”
克利特回国以后,从此以后的每个夜晚,都会在窗前点亮一支蜡烛,直到崭新的黎明来到。
(史顺利摘自《中国青年》2008年第21期)
小说1—3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示例】小说中1-3段中的环境描写①是为了表现上士克利特当时处境的艰难,②是为后文写他在绝望时准备自杀做铺垫,③也突出蜡烛给他的巨大精神力量。
【简析】这是一篇取自苏德战争题材的小说,反映的是主人公克利特在万念俱灰的时候,受到了尼•科拉夫点燃的蜡烛的鼓舞而奋起的故事,表达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开头三个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参照上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中的②③④中即可归纳得出。要提醒的是在回答环境描写的作用时,一定要结合原文具体作答。
雾
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纱布,扯不开,拉不断。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
病室中间有一个钢丝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详地躺着一位年轻的伤员,这艘小舟即将载着这个十八岁的生命驶向永恒和寂灭。
在他身边,那桅樯一样的吊瓶架上还挂着红色血浆袋和生理盐水,这对于已经报过病危的年轻生命都无济于事了。他的伤势太重了,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我最不忍心看的是那张我曾经熟悉的红润的娃娃脸,变得那么苍白和短小——敌人的地雷炸掉了他的下巴。
因此这个叫周小波的战士,无法讲出他英雄壮举的动因——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他第一个滚下身子,压响了一串地雷。作为随队的师组织干事,我有幸看到了这撼动心魄的壮举,那映在拂晓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终生都不能忘怀。
“你是英雄!”刘彬俯在他的耳边,透过绷带,传达着对这位士兵的嘉奖,“你是人民的好儿子。我们要给你报功!报军区、报中央军委……”
周小波很少有机会和师政委靠得这样近,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也许他没有听清师政委讲的话。
我灵机一动,从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决定》复印件给他看,以便让这个即将远行的农民儿子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喜悦,有一层雾样的东西罩在他的瞳仁上,他的头还微微一动,似乎要说点什么。
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
战斗打响之前,他也像那些老兵一样,咬破了中指写了一份决心书。他把血书交到我这个“师里来的首长”手里,却还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吗?”我问。
“我……我有个要求。”他涨红了脸。
“什么要求,提吧。”
“我妈妈……生癌呢。”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哥哥。他是个哑巴。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
我许久没有吱声,只觉得嗓子眼里发哽。
他似乎觉得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
“组织上会考虑这个问题的。”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嗓音里带上我平时最深恶痛绝的官腔。可是,在我小小的职权范围里,我又能怎么说呢?
今天,作为一个即将闻名于全军、全国的“滚雷英雄”,他的夙愿可以偿还了!师政委听了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一定设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扳到一起。那一定是还记着他的哑巴哥哥。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也会想办法的。”
他眼睛里的雾仍未散去,我惶惑了!
“该不是对他战斗情况的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么?”
“他的右手还能活动。”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着……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
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
“我是千真万确亲眼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都亲眼看到的……”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着。
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是喽!”
我像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
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那么清澈……
(取材于李延国同题小说,有删节)
小说开头和结尾划线句子都写到“雾”,各有什么作用?
【示例】开头: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特点,(或营造了沉重压抑的氛围);②暗示故事的扑朔迷离。
结尾:①“雾”喻指周小波内心有不安;②“雾的消散”喻指事实得到澄清,(或周小波的内心变得宁静;或突出了周小波的诚实质朴);③照应文题,呼应前文。
【简析】小说主人公周小波“被石头绊倒”成为滚雷英雄,生命垂危之际,原以为他会提出种种要求,结尾让人出乎意料之外,主人公艰难地写出了对自己并不光彩的真相,从而突出了他诚实、淳朴等性格特点。“雾”的环境描写在开头,作用一般是渲染氛围,引起下文等。结尾处“雾”的描写要结合原文具体分析,“雾”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雾”,又指主人公不安的内心。也表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同时在结构上也首尾照应,呼应文题。
【作者简介】
闫喜生,高级教师,执教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团陂高级中学,全国优秀班主任,优质课评比获国家级一等奖,发表文章多篇。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草长得又嫩又绿,公园里鸟语花香,清澈的河水穿过城市。
现在的家乡并不美好,被无情的人摧毁。鸟飞走了,河里有口袋,一次性肥皂,黄叶,黄水泡,河里死了好多鱼虾。孩子们摘花,草在他们脚下哭泣。无情的人们弄脏并损坏了大地母亲的花和衣服,大地母亲哭了。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花儿红了,草变绿了,鸟儿在天上跳舞,清澈的河水唱着欢快的歌。好美!
朋友们快点行动,让我们都保护环境,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
奶奶说,我妈生我之前,她是家里的小公主,手指没被阳光碰过,家里人都很爱她,不让她干什么重活。但是自从有了我,我妈好像变了一个人。我自己做每件事,特别是和我有关的事,我妈特别用心。
小时候晚上总是睡不好,半夜就开始哭。我妈听到我哭,立马就醒了,耐心哄我睡觉,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每天不厌其烦的换尿布,用冷水洗一遍又一遍。后来手又红又肿,我也不肯让别人帮她,因为我妈说照顾我是一件幸福的事。
关键词:玄怪录;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玄怪录》是中唐小说作家牛僧儒的传奇小说集。牛僧孺是中唐时期旷日持久、影响社会各层面的“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代表人物之一。《玄怪录》原书有十卷,但早已散佚。现存明代陈应翔刻本,名为《幽怪录》,共有四卷合计四十四篇作品。今人程毅中以明代刻本为基础,参照宋代的《太平广记》的辑录,整理出《玄怪录·续玄怪录》一书,其中的《玄怪录》共分为四卷、补遗两部分,合计五十八篇 [1] 2 。但其间部分作品是不是牛僧孺的,学界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2] 243 。当然,这并非本文讨论的内容。本文所涉《玄怪录》作品的基本依据就是程毅中点校的本子。
当然,要把《玄怪录》与环境描写联系起来,必须得弄清环境描写的基本内涵。
环境描写是指对作品中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布局等景物以及风土人情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风光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花草树木等。
众所周知,环境描写是小说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描写往往要服务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等诸种因素。一部或一篇小说作品,出色的环境描写总是能成功地展现丰富复杂的社会背景、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特定的气氛,还能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作家心灵深处的情感变化与审美追求。因此,环境描写也称得上是小说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是情节发展的必要背景,自然也是历来备受关注的对象之一。
然而,环境描写尤其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在古代小说特别是文言短篇小说中并不受重视。汉魏六朝时期的小说,因篇幅的限制,只能是粗陈梗概,情节尚很简
单,自然也就不能倾心于环境的描写。唐人传奇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第一座高
峰,唐代小说作家们不仅是有意识地进行创作,更是把现代小说理念中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大要素鲜明完整地表现在作品之中。尤其是之前不受关注的环境描写在唐人传奇中更是异军突起。初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中的景物描写已相当突出,只是此时的小说作品留存甚少,环境描写也就难成气候。中唐时期是传奇小说创作的高潮,不仅是作品丰富,名家辈出,而且在题材选择、艺术技巧以及体制形式上皆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在体制形式上,唐人传奇更是将传、记这两种传统的史学体制与方法进一步地向关注景物描写、注重人物意绪的渲染、强调色彩清丽的措辞等方向大踏步地迈进,一如陈文新所言的“把史家的传、记与注重描写的辞赋结合起来,在六朝志怪中偶然也能找到先例。但盛期唐人传奇的收获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空前的。骈散兼施的描写,极大地拓展了语言的表现力。《柳毅传》、《长恨歌传》、《玄怪录》等的文笔均是第一流的。传、记辞章化,揭开了传奇小说史的新篇章” [2] 253 。
在中唐小说大繁荣背景下诞生的《玄怪录》,不仅是唐代最为显赫的传奇集,也是在叙事体例、细节描写、人物语言特别是环境描写等方面有着小说史意义的传奇小说集。《玄怪录》“不仅秉承了笔记小说志怪题材和依循史传的文学传统,还对唐传奇虚构故事、勇于幻设、叙述宛转、辞采艳丽的内涵进行了极大的丰富,从而成为文言小说史上引领时代风尚的先锋。” [3] 117 要知道,这种先锋的意义和价值既体现在小说作品特有的诗化特征方面 [4] 134 ,也体现在小说作品成功的环境描写方面。
《玄怪录》的环境描写的内涵应当从小说作家自由地表达和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两个方面去认知。诸如《古元之》中世外桃源的幻想之境;《张老》中亦真亦幻的景物描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为了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小说作者心灵深处情感的曲折与细腻,《玄怪录》中的环境描写既有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情感认知与审美感悟的情景式描写,也有展示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变化的发展式描写,且这些环境描写皆能有效地服务于小说作品的主题及人物,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一、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情感认知与审美感悟的情景式描写
唐代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一直激烈地进行着。初唐时期,除了几个大氏族间的争斗外,主要是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斗争。安史之乱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主要表现为中央集权与割据势力的斗争。唐顺宗永贞年间(805),以王叔文为首,以柳宗元、刘禹锡等为骨干的进步力量,曾发动过一次革新运动,最终遭到顽固派的打击而失败。此后,朝中持不同政见的朋党之间,矛盾斗争日趋激化,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牛李党争”。牛党的领军人物即是牛僧孺。牛李两党互相排斥,延续四十余年之久。这种斗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格局严重影响了文人士子的精神状态与价值观念。他们也就在文学创作中不由自主地传输发自内心的复杂感受。譬如著名诗人李商隐,他就把自身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步履维艰的感触诉诸诗篇。一如著名学者陈寅恪所言:“李商隐之出自新兴阶级,本应该始终属于牛党,方合当时社会阶级之道德。乃忽结婚李党之王氏,以图仕进。不仅牛党目以放利背恩,恐李党亦鄙其轻薄无操。斯义山所以虽秉负绝代之才,复经出入李牛之党,而终子锦瑟年华惘然梦觉者欤!” [5] 93 一般的作家尚且如此,何况是身处激流漩涡之中心的牛僧孺呢?
唐传奇作家尤其是中唐以后的小说作家对非现实世界生活场景的叙写十分关注,这是唐五代小说作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空幻心态的表现 [6] 218 。他们热衷于描画理想王国的盛世蓝图,展现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和谐共处、其乐融融的桃源盛景。而身处党争漩涡中的传奇作家牛僧孺更是将理想世界的生活场景与诗情画意倾注于小说作品之中,借助于自然天成的环境描写,将自己对生活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融合融于一处,自由地表达和抒发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这之中以《古元之》(卷三)、《裴谌》(卷一)、《吴全素》(卷三)最为突出。
《古元之》对理想王国和神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做了具体而生动的描写:
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石际生青彩簵蓧,异花珍果,软草香媚,好禽嘲哳。山顶皆平正如砥,清泉迸下者三二百道。原野无凡树,悉生百果及相思石榴之辈。每果树花卉俱发,实色鲜红,翠叶于香丛之下,纷错满树,四时不改。唯一岁一度暗换花实,更生新嫩,人不知觉。田畴尽长大瓠,瓠中实以五谷,甘香珍美,非中国稻梁可比,人得足食,不假耕种。[1] 79
其国千官皆足,而仕官不自知身之在事,杂于下人,以无职事操断也。虽有君主,而君不自知为君,杂于千官,以无职事升贬故也。又无迅雷风雨,其风常微轻如煦,袭万物不至于摇落;其雨十日一降,降必以夜,津润条畅,不有淹流。一国之人,皆自相亲,有如戚属,人各相惠多与,无市易商贩之事,以不求利故也。[1] 80
这个不是仙境却胜似仙境的世外桃源和神国,景色优美,气候宜人,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吏治清明,人人平等;百姓不耕不织,却能丰衣足食,过着令世俗之人艳羡的富足安康、其乐融融的生活。从山水景物、时令风光、花草树木、禽鸟牲畜到民情风俗、吏治国情、生老病死甚至于一日三餐,都做了详尽的叙写。这种境界比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更加具体周到,自然也更富有魅力。当然,这只是令包括作者在内的无数文士神往的虚妄世界,也很可能是经历党争之后的牛僧孺的一种心理寄托。
《裴谌》中的裴谌与王敬伯二人一同学道求仙,王敬伯耐不住清寒,半途而废;裴谌却能矢志不渝,终成正果。尤其是叙写裴谌成功后的衣食住行的境界,更是扑朔迷离,充溢着仙境般的诗意之美:
初尚荒凉,移步愈佳。行数百步,方及大门,楼阁重复,花木鲜秀,似非人境。烟翠葱茏,景色妍媚,不可形状。香风飒来,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云之意,不复以使车为重,视其身若腐鼠,视其徒若蝼蚁。[1] 12
这种诗化的境界,逼真而有神韵,蕴藉而有文采。作者不仅有意识地显示自己的文思才藻,也是以此境界表达自己历经人世纷争之后对人生真谛的领悟及其审美情感的寄托。
还有《吴全素》,小说记写了苏州贫寒学子吴全素在人生之旅上奋斗与挣扎的一段奇遇。举孝廉却五年未能中第的寒门子弟吴全素恍然间游历了冥间地狱,阳寿未尽的吴全素在阴间判官面前据理力争,索查生死簿,敢于同判官对质。自知理亏的判官不得不将其放还,而放还途中,亦鬼亦人的吴全素既为阴间小鬼筹得了丰厚的银两,又亲眼见证了生死轮回的情境,历经一番周折之后终于返回人世。而再度为人的吴全素已不再把荣禄放在心里,虽已明经中第,却一心只想侍奉双亲之事。尽管小说本身有一种宣扬宿命论的倾向,但它同时又让经历了一番生死洗礼的吴全素彻底洞察到人世间的荣华富贵真正到手后也不过如此的深刻道理。作品的结尾这样写道:
自以明经中第,不足为荣,思速侍亲。卜得行日,或头眩不果去,或驴来脚损,或雨雪连日,获亲故往来,因循之间,遂逼试日,入场而过,不复以旧日之望为意。俄而成名,笑别长安而去。乃知命当有成,弃之不可;时苟未会,躁亦何为。举此端,足可以戒知进而不知退者。[1] 94
这不能不说是历经人世铅华的小说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认知与审美感悟的情景式描写。而这种情景式描写恰恰是熔铸了作者人生经历的环境描写。
二、展示人物性格的形成与情节变化的发展式描写
任何一篇叙事体的文学作品,不论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故事情节的铺展,都离不开真实而又生动的典型环境的描绘。成功的环境描写能把人物或事件最富有特征性的一面逼真而又生动地呈现给读者,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玄怪录》作品中的环境描写的精彩之笔比比皆是,并且这种特定的环境描写还能密切地结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变化过程,这也使得它与一般的志怪小说有了质的区别。就像程毅中先生所说的那样,“如果说传奇注重于人物的刻画,志怪注重于情节的结构,那么《玄怪录》就是在怪异的故事情节里加强了人物形象的描写” [7] 192 。要知道,构成《玄怪录》怪异故事情节的核心因素就是奇景奇境的设置及在此境界中塑造形象、推动情节。《杜子春》(卷一)就是其间的典型。
《杜子春》中的核心人物是一个放浪不羁、纵酒闲游、挥霍无度的落魄之人杜子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挥霍了一位神秘老者给他的巨额资助。萌生愧疚之心的杜子春为了报答老者的厚爱与宽容,决心替老者看守炼丹的药炉。老者告诫他只要不出声,就能炼成仙丹、得道成仙。在看守丹炉的过程中,面对着不可一世的大将军的呵斥、猛兽毒蛇的狰狞、流电吼雷的震慑、牛鬼蛇神的恐怖,以及镕铜、铁杖、火坑、镬汤、刀山、剑林等令人发指的折磨,甚至是亲眼目睹恶鬼对妻子的百般虐待,杜子春皆能做到神色从容,闭口不言,只有在亲生儿子摔死时才情不自禁的失声惊叫,而功亏一篑。杜子春摆脱了人世间七情中的喜、怒、哀、惧、恶、欲六情的诱惑,唯独无法抗拒其中的一情——爱。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而言,作品在如此离奇的情节描写中,就是以千姿百态的奇境奇景所构成的种种考验,详尽而生动地展示了主人公的性格变化的过程,并最终塑造了一位意志坚定、七情未泯的世俗之人杜子春的形象。
还有《柳归舜》(卷二),它记写了柳归舜泛舟而游的一番奇妙的经历。柳归舜不经意间闯入一个景色奇美的世外仙境,开启了一段大增见识、收获颇丰的仙境之旅:
忽道旁有一大石,表里洞彻,圆而砥平,周匝六七亩,其外尽生翠竹,圆大如盎,高百余尺,叶曳白云,森罗映天,清风徐吹,戛戛为丝竹音。石中央又生一树,高百余尺,条干偃阴为五色,翠叶如盘,花径尺余,色深碧,蕊深红,异香成烟,著物霏霏,有鹦鹉数千,丹嘴翠衣,尾长二三尺,翱翔其间。[1] 32
就其景物描写而言,奇石、翠竹、云树、异花、禽鸟,自然界的奇景异观与鸟语花香扑面而来,细致生动,栩栩如生;就其描写的效果来说,语言典雅绮丽,境界摇曳多姿,更为引人瞩目的则是小说作品借助这种诗化的语言和境界去展开故事、推动情节,并能成功地引领读者与主人公柳归舜一起畅游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美妙王国——鹦鹉国。
再有《张老》(卷一),叙写贫穷且年迈的园叟张老欲迎娶年轻但家境清寒的韦氏女,遭到韦家怒斥后仍不放弃,面对执着且贫寒的张老的请求,韦父一怒之下许诺,能致千金者方可嫁女,出乎韦父的意料,张老果真在五日之内送来千金。无奈,韦父只得违心的将女儿嫁与张老。韦女婚后家境仍无任何起色,街坊邻居也在耻笑韦家。忍受不了冷嘲热讽的韦父竟令其女婿搬家离开自己的视线。张老临别之际告诉韦父,若思念女儿可到天坛山南寻访。数年之后,念女甚切的韦父让长子寻访。于是小说也就展开了张老另一个生活环境的精彩描写:
初上一山,山下有水,过水延绵凡十余处,景色渐异,不与人间同。忽下一山,见水北朱户甲第,楼阁参差,花木繁荣,烟云鲜媚,鸾鹤孔雀,徊翔其间,歌管嘹亮耳目。……俄见一人,戴远游冠,衣朱绡,曳朱履,徐出门。一青衣引韦前拜,仪状伟然,容色芳嫩,细视之,乃张老也。[1] 8
张老先前的贫穷与拮据荡然无存,曾经年高衰迈的园叟骤然焕发出青春活力,家境的殷厚富足更是令人难以置信。贫困的韦家此后更是因张老的多次资助而脱贫。张老生活境遇的变化天翻地覆,小说情节的发展扑朔迷离。作者有意识地将张老前后生活环境进行鲜明的对照,也就着力凸显出张老的执着与自信的个性特征,更显现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亘古不变的真理。意趣天成,回味无穷。
由上可见,阅尽人世风云变幻、崇尚搜奇记异的牛僧孺借助传奇小说《玄怪录》,不仅对唐传奇虚构故事、勇于幻设、叙述宛转、辞采艳丽的内涵进行了极大的丰富,而且对一向不受重视的环境描写倾注了丰富而成功的笔墨,从而成为文言小说史上引领环境描写风尚的先锋。且其环境描写还能自然而密切地与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传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愫结合起来,这种偏离和超越古代小说特别是唐传奇追求情节曲折离奇的既定模式的做法,对当时和后世小说作品均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牛僧孺,李复言.玄怪录·续玄怪录[M].程毅中,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江中云.《玄怪录》艺术技巧简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4).
[4]江中云.《玄怪录》的诗化特征[J].蒲松龄研究,2014,(1).
[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三联书店,1957.
[6]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程毅中.唐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在动物世界里,有趣的动物有很多很多,但是我最喜欢的动物是可爱的小白兔。
兔子浑身长满了白毛,远远看去像一团白白的棉花。一双圆溜溜的红宝石一样的眼睛总是一动不动,好像要说些什么。耳朵长长的,竖在头上,好像在倾听着什么,我想它的听觉一定很灵敏。它的鼻子扁扁的,嘴唇分成三瓣,总喜欢不停地动着。兔子的身子圆滚滚的,看上去肥肥胖胖的好可爱。它的前腿又短又小,后腿又长又有力。尾部有一条又短又小的尾巴。
我喜欢小白兔,因为它可爱又调皮。
【关键词】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 推动情节 暗示主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当我们在写文章时,要为中心人物设定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来突显人物性格,使其形象鲜明、生动。当我们读到一部文学作品时,只有读懂环境,读懂人物,才能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为更好地阅读并欣赏小说,对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有必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一、环境描写的基本功能就是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条件,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鲜明的背景,同时,渲染某种特定的气氛
例如《魔盒》中的描写: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段描写渲染了一种封闭压抑、阴沉死寂的氛围,与后文“我又一次眺望伦敦城。灯光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形成对照。突出“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再如托尔斯泰《穷苦人》中,第一段有这样的环境描写:在一间渔民住的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号,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哗的声响……天又黑又冷,但渔夫的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挂着白蚊帐的床上有5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这段描写,以夜晚环境的恶劣衬托出冉娜的丈夫出海打鱼的艰难以及冉娜对丈夫的担忧,暗示了穷苦人生活处境的恶劣。
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因而,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人物心理情感的象征或外射,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也是环境描写的基本功能
如小说《好望角》中的片段:
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
清澈的河水。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这段描写映衬出人物的心情。如“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静穆的景物渲染出老人内心的苍凉,还突显人物形象。“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烘托出老人历经磨难后的坚强。
所以,自然环境在小说中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美的点缀的风景画,常常是心理情感的外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三、小说中环境描写还有间接显示人物性格、或者成为人物性格的象征的作用。如《荷花淀》开头描写淀里荷花的文字,就同水生嫂温柔、勤劳、淳朴的形象和谐统一
所以欣赏小说要从环境描写中欣赏人物性格、情趣、精神和气质。 《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是“翠竹夹路”“苍苔满地”“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还有那巧舌的鹦鹉,垂地的湘帘,一草一石都好像含着这个少女的柔情和悲哀,表现这个少女的高洁气质;探春房中摆着大案、大鼎、宝砚,挂着“烟雨图”,处处显出开阔爽朗个性 ;凤姐处色彩鲜艳,富丽堂皇,令人头晕目炫。
再如《我去寻找路小丫了》第一段的环境描写:雪下得这么大,娘今晚会早些回家吧。路小丫张开嘴巴呵着凉凉的小手,一团白雾在手心里飘散。炉火仿佛失去了动力,火苗微弱地摇摆着,路小丫连忙添进一铲子煤面,炉内腾起一条火龙,迸发出生命的热量,把她的脸蛋烤得红扑扑的。
这段描写渲染出一种寒冷而又温馨的氛围,并具有象征意义,象征路小丫微弱而又顽强的生命力。
四、除了以上几种情况外,环境描写还有为情节展开作铺垫或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如: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在这里,作者通过对祝福情景的描写,把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我的家乡建阳山清水秀,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麻阳溪像条绿色的绸带,穿过城区。春天来了,麻阳溪两岸花红柳绿,美得像一幅幅山水画。
暖暖的阳光下,碧波荡漾的麻阳溪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河岸边绿绿的树、五彩缤纷的花、彩色的人行步道,放风筝的小朋友,散步的叔叔阿姨,就像给麻阳溪镶上美丽的花边。夜里横跨两岸的考亭大桥、七贤桥、西桥灯光璀璨,五彩缤纷,那是天边落下的彩虹。人在河边走,如在画中游。
河水为什么这样清?河岸为什么这样美?奶奶告诉我,那是因为我们家乡建起污水处理站,垃圾焚烧发电厂,实施河岸绿化美化工程。人人都来爱护环境,我们的家乡才能美如画。
【关键词】 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 烘托渲染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2-023-01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的环境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那么,如何借助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呢?
一、借助对生活环境的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性,兴趣爱好来布置自己周围的环境,所以生活环境的布局、色彩、陈设常常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因此,写作时,要针对你所要表现的人物,对他的一些典型的生活环境进行描写,从而让读者了解其性格特征。
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我又百无聊赖地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大“寿”,表现出他的迷信守旧,一幅脱落的对联,暴露了他抱残守缺的假道学的真面目,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表现了他的鄙陋和不学无术,而把朱熹著作当成圣经,则是他保守落后的真实写照。作者通过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充分地向读者展示了鲁四老爷的性格特征,真实自然。
又如《故乡》中:“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美丽的夜景和英武的少年融合成了一幅绝妙的画面,少年闰土的飒爽英姿在这迷人的景色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二、借助特定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人物的内心
景物描写,是环境描写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平时我们所见有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也有让人看了很压抑很悲伤的哀景,写作时,如果能将景与情结合起来,对人物的表现,也会起到有效的作用。
(一)以乐景写乐情
《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借助“月光”,表达出作者“偷得片刻安宁”的淡淡喜悦。
《荷花淀》中水生嫂眼中的皎洁的月光,银白的湖水,透明的薄雾,诱人的荷香,恬静中绽放的是一种纯美,把客观之景和主观之情有机的融合,有力的烘托人物的美好的心灵世界。
《哦,香雪》中,写香雪终于得到自己心仪已久的铅笔盒后,“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明写小溪,实写香雪的兴奋和喜悦。
(二)以哀景写哀情
同样是《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流露出朱自清“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的困惑与愁苦。
再如《药》的开篇:“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开篇就塑造一种凄凉萧条肃杀的气氛。结尾处:“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肃杀的景色更衬托出华大妈心理的孤独和凄凉。
(三)以乐景写哀情
《最后一课》开头,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想逃学去玩,他眼中的景物那么有诱惑力: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这在小弗朗士的眼中,一切都那么美好,和下文他知道发生的事件后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祝福》结尾:“……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天地众圣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极力渲染新年祝福的美好景象,就为祥林嫂的死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
(四)以哀景写乐情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门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正在“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时候,“夜来门外一尺雪”,不仅天气变得冷了,而且想不到下了这样一场大雪,真是苦命人“天照应”,雪中之炭的价钱该是可望的,这是乐事;于是,天刚亮就驾起牛车上路了。他那喜出望外的高兴劲头,他那满怀希望的喜悦心情就甭提了。尽管环境是那么恶劣,他竟是如此的高兴,他那悲惨的处境与悲哀的心境,就在这“晓驾炭车”的喜悦心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借助环境描写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变化提供可能性
环境塑造了人物,人物性格的成长、变化,都离不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