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思想汇报
2008年已经过去,回首这一年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刻骨铭心。2008年,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党和政府始终将保障民生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积极地促进就业、保障医疗和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增加对受灾地区及低收入群体补助等多项措施,改善民生又有了新进展,老百姓获得越来越多的实惠。
当前,民生这个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是民生之要,社保是民生之基。实践证明,民生工作要做得好,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只有倾听民众的呼声。
在阅读人民日报时,一串这样的内容吸引了我的眼球:城乡居民收入同比各增19.6%和近15%;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2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0万人的102%;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全年开工廉租住房可达80万套以上,租赁补贴户数累计达到287万户,到年底预计将超120万套;截至2008年12月,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的城市低保资金达266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106亿元;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覆盖全国98%的县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增229个城市,现已覆盖7000多万人口。
在我看来,听民声,先要听民众的声音。听民众的谈吐,听民众的议论,听民众的抱怨。凡是民众的声音,都要认真听,细细琢磨,能办的立即办,暂不能办的应向民众说清楚。听民声,又要听民众的意见。来自民众的意见,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基本正确的,有的是传言得来的。这些意见都要耐心听取,正确的意见要接受,模棱两可的意见应依据有关规定加以引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听民声,还要听民众的批评。民众对领导批评往往是与人为善、和风细雨式的批评。善意批评是一种特殊的爱护,爱护领导和同志不落伍掉队,是对思想上模糊不清的同志的提醒。因此,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接受民众的批评,哪怕是有失偏颇,只要事出有因,都应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动力和源泉。
抓民生须听民声。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抓好民生、改善民生,促进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在面对新的一年,祖国在前进,作为一名积极向党靠拢的我也要前进!
此致
敬礼
汇报人:徐珂旻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解放民生
解放民生, 就是从根本制度上摆脱绝对贫穷。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 科学地分析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旧中国的国情, 认为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要摆脱贫穷, 就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建立新中国。只有把被束缚了的生产力解放出来,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才能从根本制度上摆脱绝对贫困, 才能解放民生, 为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奠定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要解放民生, 就要解放生产力。在建国初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理论上提出了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论十大关系等;在政治上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上,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因此, 中国共产党人民生建设的重任就自然地落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身上。
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关注民生
关注民生是解放民生的继续和发展, 其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致力于促进生产力发展, 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 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来解决民生问题。
邓小平主张改革从农村开始, 正是由于邓小平的支持, 才使得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违宪进行的“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自发改革, 变非法为合法, 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后的主要经营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发展民生
发展民生是关注民生的必然, 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当代中国, 虽然普遍贫穷问题基本解决, 但是相对贫穷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除, 反而呈现出新的特征, 总体上表现为收入水平的差距。针对这种情况, 他们在民生建设问题上着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 以消除社会转型期发展不平衡中衍生的社会相对贫穷来解决民生问题。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民生建设全局, 制定了一系列全面发展民生的重大举措, 包括: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 防止两极分化的扩大;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突出在物质上扶贫的同时, 更要从精神上脱贫, 以科技和教育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缩小相对贫困面。特别要注重平衡发展, 包括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平衡发展, 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伟大成就, 成为惠及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各少数民族人民利益的事业, 对于消除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产生的相对贫困, 起到了积极作用。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新境界, 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生建设的新的突破。改善民生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灭贫穷。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动态中来解决民生问题。
要改善民生关键就要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 主要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 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2005年,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的一次专题研讨班上指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 这是党中央对我们建国6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验教训的精辟总结, 是对忽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深刻反思, 是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发展与完善, 社会主义在中国, 不仅表现为富强、民主、文明, 更要表现为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最为成熟的民生发展理念与思想, 它的提出与实践, 提升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新境界。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并提出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五有”民生建设目标。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新决策。
参考文献
[1]冯召刚:《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 新疆大学, 2008年。
[2]柳礼泉:《新中国民生60年》,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3]纪硕鸣、周东华:《中国新政》,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
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的思想早在殷周之际就有了萌芽。当时,周以边陲小邦的身份,取代了“神权统治代言人”的殷商政权,说明统治基础的稳固不仅需要“顺乎天”还需要“应乎人”。在《国语·郑语》中,也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说法。可见,此时的政治文化观,已和自命为上帝之子的殷商有了极大区别,需要“敬天”,但更要“保民”。
民生思想的真正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中,重视民生疾苦的不在少数。
面对鲁哀公的问政,孔子回答:“处理政事没有比使人民富裕且长寿更要紧的了。”哀公追问:“应当怎么做到呢?”孔子回答:“节省百姓的劳役,减轻百姓的赋税,百姓就会富裕;加强对百姓的教育,使其远离犯罪与疾病,他们就长寿了。”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观点。
有“古代最伟大民生思想家”之称的墨子,其主要思想几乎都蕴涵着民生理念。他主张兼爱非攻,是对民生的关注和爱护。他主张清廉俭朴,认为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积累财富,更可以减轻人民负担。他还提出了“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目的在于改善百姓的地位。
中国古代民生思想的集大成者,当属孟子。孟子认为生民之道在于“制民之产”与“取民有制”,即一方面要发展生产,保障民生,同时也要防止取民无度,财富不公。孟子还坚信,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有资格做天下的共主。其重视民生的经典话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
秦汉到明清时期,民生思想得到继承,并有所发展。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大多认识到民生疾苦与政权统治的关联所在。
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在《新书·大政》篇中指出:治国理政的人,没有不把人民当作根本的。“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就是说国家依靠人民决定是安还是危,君主依靠人民决定是有威望还是受欺侮,官吏依靠人民决定是高贵还是低贱。这是论述民、国、君三者关系的最典型话语。此外,其名作《过秦论》更是以秦统一六国然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指出民生与政权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一个国家和政权的存亡更是与统治者是否重民、得民有关。因此,三国时期吴国重臣陆凯提出:“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
到了唐代,唐太宗、魏徵君臣称得上是对民生思想体认最深和最明确之人。唐太宗反复强调的“君舟民水”思想时至今日仍被广为引用。而作为谏臣的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渐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上奏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意在规劝皇帝牢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正道。
北宋仁宗时,大臣石介目睹当时的内忧外患,上书《论根本策》,对民生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他提出“民者,国之根本”的观点,并劝诫统治者要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省差役、停贡献、抑兼并、斥游惰”等政策来改善民生,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明末清初,民生思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当时的思想家黄宗羲、唐甄等人在明朝覆亡的刺激下,对政治进行了“制度的反省”。他们批判君主专制,黄宗羲还驳斥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这些思想打破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的旧民本范式,开始走向民有、民主、民治的新范式。
到了近代,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理论中包含有民生主义。后来,随着三民主义的不断完善,民生主义逐渐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支持农业发展、创办实业、发展商业和金融业、节制资本等。然而,受到当时环境的制约,孙中山的这些计划未能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中国的民生建设也掀开了新的一页。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再到“三个代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不以民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时至今日,改善民生仍是中国的第一要务,所谓改善民生就是“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题中之义和最终理想。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的诠释。
近期召开了两会,在此期间我也通过网络、电视了解了相关两会的内容,从中了解了很多东西,也使得我自己的思想有所觉悟。
近期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已在京顺利举行,在大会上代表们就养老保险、依法拆迁、反腐倡廉、调控房价、贫富差距、司法公正、就业问题、医疗改革、民主监督、教育公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察民情、纳民意、聚民智,切实的将老百姓放在了第一位。
身体力行的解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真正意义,认真的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积极参政、议政,传达人民的意志。将过去的2009年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做了很好的总结,同时也对于来临的2010年做了很好的规划,在观看两会直播时也让我知道了在2010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改变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和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积弊,已是迫在眉睫。时下住房的价格也是一升再升,总理也表示,“本届政府任期内能把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我相信,在今年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在这次两会上更使我深知了我党以人为本,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代表们也是怀百姓之心,某民生之利,建言献策,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经过这次对于两会的认知,我自己也将怀有这样的心情,查找自己的缺点,尽我所能的帮助他人。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
汇报人:### 2010年4月28日
尊敬的党组织:
虽然我现在是一名大学生,但是我时刻的关注国内发生的各种事情,尤其是最近召开的两会。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接班人,一个90后更需要时刻保证思想上的进步,将来建设祖国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这一代的肩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承担起这份责任,才能骄傲自豪的说,我们是负责任的一代,我们是有能力的一代。
借此机会,我就谈谈对此次两会的感想和看法。
展望未来,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交织。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正确判断形势,提出增强忧患意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成就。
建国60周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适应这一变化和要求,中国在十七大上鲜明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时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如何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是召开的全国两会商讨的重要内容,各界关注。
面对2010年这一关键之年,我国面临着六大挑战,挑战一:宏观调控面临“两难”考验。挑战二:外部环境孕育潜在风险。挑战三:“三驾马车”亟待“三轮驱动”。挑战四:产业发展老问题新挑战并存。挑战五:保障改善民生任务繁重。挑战六:推进改革需努力攻坚克难。改革的难度虽然日益增大,可关键领域存在的体制问题一旦突破,就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和强劲的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紧推进和完成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必将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拓展新的空间。
2010年,让我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气息,让我看到了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一面,我心飞翔。
汇报人:##
冠山街道“引入一个网络、强化两个载体、把握三个阶段、依托四级联动、坚持五上公开”实施民生项目监督
——龙里县
采取信件的方式进行举报;一牌:即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上岗牌;“一制度”:即将驻冠山街道工作组工作职责及各项规章制度上墙;“一窗口”:即在街道群众工作中心设置窗口,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一制度”确保特派组找准定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2.全力打造民生项目监督工作开展的队伍。
一是配强一支队伍,找准工作定位。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强、好学习的干部作为专职特派员,要求找准工作定位,确保监督到位而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等,做到执纪不添乱、参与不替代,破除以前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的“瓶颈”问题;二是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职责。明确街道干部纪律及项目调度由纪工委负责,强化纪工委的执纪监督职能。
(二)重视机制创新,围绕“阳光冠山”集中解决服务、监督两个问题
按照“民生项目全监控,惠农政策不打折”、“发挥纪检监督职能,打造阳光冠山”、树立“监督好就是服务好”的总体思路,对民生项目政策的宣传落实、民生项目推进和民生项目管理方面发挥监督作用,有力推进民生项目规范高效在冠山街道实施、保障民生政策贯彻在冠山落地,同时结合“监督好就是服务好”推出“民生直通车”开展涉及民生领域的受理、解疑、答复等工作。
二、总体做法与初步成效
民生项目监督推进工作关键突出“五动作”,即“引入一个网络、强化两个载体、把握三个阶段、依托四级联动、坚持五上公开”,促进了民生项目监督工作的稳步实施。
(一)引入一个网络,搭好一个平台
1.以一套标准抓落实。确立涉农资金监管“有机构、有人员、有
硬件、有制度、有监督”的“五有”标准,推动工作落实。
2.以两个手段抓监管。一是用好“制度”的手段。建立健全《冠山街道涉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责任追究办法》、《冠山街道涉农专项资金公开、备案、督查和责任追究、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冠山街道涉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冠山街道涉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跟踪检查制度》。二是用好“科技”的手段。落实办公地点和硬件设施,将监管系统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个点上安装运行,形成“一套系统全覆盖,多点监督视线宽”的监管局面。
(二)强化两个载体,拓展民生服务
1.一批金牌快递干部。“快递干部”是解决服务民生“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是解决监督“未梢”的有效方式。为解决“监督好与服务好”的关系,冠山街道开展金牌“快递干部”评选活动,用服务来强化监督,用监督来推进服务,要求“快递干部”接受特派组监督,并作为评选的要件之一。
2.一个“民生直通车”平台。“民生直通车”受理群众对干部的来信、来访,分流民怨化解矛盾纠纷、解民忧推进和谐共处,同时为群众提供服务指南,带其到窗口咨询、督促办理,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制作“民生直通车”标牌在特派组车辆上、群工中心窗口上、社区服务中心大厅,同时延伸服务热线至各村(社区)办公室,公布监督电话、受理群众来电来信,制作服务卡下发村组户,让群众放心来信、来访,同时明确办结时限,对“民生直通车”受理办结情况将在群工中心、村“回音壁”进行张贴答复,对实名举报者将进行书面答复。
两大载体中,“民生直通车”平台的创建,拓宽了信访、答复的平台;“民生直通车”的开通,拓宽了民主监督的渠道,强化了监督力量,
保证了监督效果;民生直通车”宣传,拓宽了宣传平台,强化了宣传效果;“民生直通车”真正诠释了“监督好等于服务好”,为拉进干群距离,缓解干群矛盾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把握三个阶段,确保监督成效
1.事前抓预防。一是完善规章制度,让监督工作有据可依。二是狠抓民生项目资金备案,为监督检查打下良好基础。截止目前,街道办民生项目已备案77个,涉及农林水综合服务、财政、卫生与计生办、社会事业、人力资源、合医、扶贫、林业、教育等,涉及资金类77个758万元;三是明确责任查纠抓落实。
2.事中抓监督。坚持“监督好等于服务好”的思想,强化监督。3.事后抓纠偏。加大督促整改力度,制定“整改台账”,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消号。一方面,强化分类重点检查,扎实开展民生监督的事后纠偏。另一方面,开展信访举报点对点督查,找准源头增进干群关系。目前,特派组根据信访反映进行救济粮专项督查10次涉及5个村,下达《整改通知书》3份涉及3个村,查处违规发放救济粮10080斤,立党纪案件3件次,批评教育村干部6人次。
(四)依托四级联动,突出网格建设
为确保监督不留死角,实现全覆盖,冠山街道实施民生项目监督网格化建设。一是网格四级化。努力延伸监督触角,创新提出民生项目监督网格化建设,创建特派组、专职特派员、片区民生监督员、村委监督委员会组成的四级监督网开展监督,以工作台账、暗访督查、举报信箱等手段层层抓落实,同时邀请社会监督力量参与监督。二是网格信息化。民生项目监督四级纵向和横向实现信息共享。目前采取的是“一周一汇报、一月一督查、一季一总结”方式进行试运行,实现了运转有序。
(五)坚持五上公开,打造阳光民生
一是“会上公开”。街道定期开展领导班子讲廉政党课、廉政谈话、廉政教育、道德讲堂等活动,定期通报民生领域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此方式来提升街道干部的廉政防控能力建设,实现街道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全覆盖。
二是“纸上公开”。结合民生项目情况制定宣传资料下发,扫除宣传盲区,做到“一事一宣”。
三是“屏上公开”。一方面,结合实际制作符合街道的廉政图片,并投放于街道、村(社区)内所有办公电脑桌面,目前已全部更换为廉政图片,实现了廉政提醒开机即见的目标;另一方面,完善街道群工中心测评系统,将测评终端安装于民生特派组窗口电脑。
四是“网上公开”。将项目及时录入《涉农资金监管系统》进行网上公开。
五是“墙上公开”。强化村务公开,专职特派员要督促项目实施单位搞好实施前、中、后的政策宣传。
三、改进方向与下步打算
通过民生项目特派组驻冠山街道工作组的工作,冠山街道民生项目工作呈现了“有地方说事、有干部办事、有群众监督、有地方举报、有地方查询”的局面,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的设立,街道干部头上多了一道“紧箍咒”,将监督前移,落实了专职特派员“敢监督、善监督、能监督、会监督”,工作中特派组多渠道收集掌握了涉及民生项目的相关问题,有效杜绝“事情出了、案件查了、干部倒了”的情况出现,有效防止了民生项目领域的职务犯罪,同时增强干部作风建设意识。特派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特派组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特派组成员的监督能力;二是完善监督网络建设,让项目实施中
的“蚁族”无缝可钻;三是加强廉政教育,让干部常保“警钟长鸣”、“项目为纲、民生为本、实干为先”的为民执政理念;四是将“民生直通车”工作向纵深推进,使其真正成为解民忧、排民难的窗口平台。
xx年,全县32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资金27.72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1.04亿元,省级资金4.72亿元,市级资金0.4亿元,县级配套9.28亿元,其他投入2.29亿元。截至6月底,各项县级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共拨付资金12.39亿元,实际支出8.15亿元。
一、项目进展情况
9个工程类项目,已完成年度任务1项,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工7项,分别是: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农产品食品安全;城市老旧小区整治项目已完成摸底、项目设计和公开招标。
23个资金补助类项目,已完成年度任务2项,分别是: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就业技能培训;其余21个项目按序时推进,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成参保任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完成缴费任务,政策性农业保险完成种植业及养殖业参保任务,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
二、1-6月排名
今年实施的32项民生工程共分为35个考核项。根据全市民生工程1-6月份考核通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就业技能培训、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3个项目完成年度任务,未进行排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将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并,未进行排名。
在参与排名30个民生工程项目中,第一名6项,分别是:城市老旧小区整治、食品安全工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政策性农业保险、贫困残疾人救助与康复。第二名7项,分别是: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新农合)、就业扶持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城乡医疗救助。第三名6项,分别是:棚户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及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第四名11项,分别是: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公道畅通工程、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提升农村基层党建与服务经费保障、农产品安全工程、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升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及运行维护、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公共文化场馆开放。
三、存在问题
工程类项目中,截至6月底,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开工率为63.9%,进度相对滞后;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率40.2%,低于序时进度;货币化安置相对其他县区进度较慢;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整体进度慢于其他县区。农产品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通风排气、防火防尘等不符合要求。
资金补助类项目中,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承办商业保险公司已经确定,但当年补偿进度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进度较慢;提升农村基层党建与服务经费保障上报数据不准确,基数过大,资金支出率未能达到序时进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补助水平未达到目标任务,国家统计局xx调查队抽样调查中,低保政策符合率较低。
项目资料和后续管理中,基层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老年人和慢病患者健康管理档案错项漏项,卫生院孕产妇花名册存在漏报现象;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升工程婚检疾病登记存在误差,住院分娩补助月报表有误;部分乡镇文化站不能正常开放;农村敬老院运营维护工作相对落后。
四、综合分析
根据今年4-6月考核排名情况,我县民生工程单项排名位居3、4名较多,上半年总体处于全市中下游位次,与xx县、谯城区差距较大。从排名情况也直接反映出一些项目单位前期谋划不细,启动迟缓,沟通不畅,没把民生工程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
五、下步工作要求
一要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各乡镇、各实施单位要认真分析落后项目原因,坚决落实问题销号制度,把任务落实到人,逐项解决问题。对棚户区改造、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等工程类项目加快招投标速度,全面提高开工率;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补助类项目严格按照标准和序时进度拨付资金,规范操作,赶超序时。同时,对农村低保及其他补助类项目受益对象进行全面核查,杜绝虚假行为,保证公平、公正。
二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各乡镇、各实施部门要在前期常规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媒体网站、微信平台、广播电视等宣传渠道,大力宣传民生工程政策和成果,切实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三要加强项目管养服务。各乡镇、各实施部门要深入开展民生工程建后管养“回头看”,总结全县规模水厂社会化管理取得的经验,梳理敬老院等项目运营管理中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各项管养制度,力争在建后管养上取得新成效。
四要强化督查调度问责。县政府将组织县监察局、县督查中心、县民生办按照年初计划,每半个月开展一次督查,督促各部门按序时推进。对工作不力、行动迟缓,在市民生工程考核连续落后的,实施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电视表态,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民生即指人民的生计。民生工程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重点关心弱势群体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民生工程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与人民生计紧密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医疗改革、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就业问题、环境保护、住房问题、教育公平、社会保险、司法公正等, 这些问题涉及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住房保障、教育保障、法律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民生工程建设以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为目标, 具有广覆盖、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可持续的特点, 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广大人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等人本化需求。
二、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解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时,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民生”这一概念, 但他立足于人类社会演变的宏观视域, 运用立体动态的历史维度, 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人自身解放过程的深刻阐释, 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展现出跨越时空的魅力。其思想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点:
1、衣食住行是民生的最基本内容
对比于传统历史观, 唯物史观进行了比较彻底的角度转换, 它“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 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生存, 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满足人们自身需要的衣食住行, 这是人类生存的首要也是必要的前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说, 人必须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活动来满足自身物质需要。劳动既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缘由, 又是人民在生存基础上历史形成和演化的根基。而劳动人民生存的最基本前提就是解决自身民生的需求, 这种需求是以衣食住行为基本保障的, 它们构成民生最基本的内容。只有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 并在质和量的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 人们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放。当前民生问题, 代表的仍然的是人们最直接、最关心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这与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相契合。
为了使人们基本的民生内容得到保障, 马克思在诸多著作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他认为,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 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 才能彻底消除贫穷, 这是解决人们衣食住行的必需的实际前提。马克思所谓的解放, 不仅仅局限于满足人生存的基本需要, 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 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而这恰恰需要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和不断积累物质财富来支撑。对于标志着全人类自由解放, 民生建设达到最高境界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反复强调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我们党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本质,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思想与马克思这一民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 生产力发展是改善和巩固民生基础的保障。
2、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民生的最终目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 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就是说, 作为一个总体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认为,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 而不是强迫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 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 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 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全面性的, 全方位的发展, 社会不再存在阶级、国家和“三大差别”。简而言之,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高的价值承诺和价值目标。
3、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民生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强调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代表着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 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真正融合。马克思还提到共产主义社会不仅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且实现了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到了共产主义, 人与自然的矛盾能够得到彻底解决, 是自由和必然的真正解放。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马克思追求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马克思在早年就坚决反对私有财产和金钱对自然界的破坏, 他认为, 用金钱统治所形成的自然观, 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资本论》及其手稿多次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为无限制地榨取利润, 把自然变成了纯粹的有用物和财富资源, 甚至破坏性地使用, 以至于破坏了土地持久的肥力, 毁坏了自然条件。对自然界的摧残和破坏, 在马克思看来等同于人对自身健康和精神生活的破坏。
难能可贵的是, 马克思在《资本论》还提出在劳动中人和自然“物质代谢”、协同发展这一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理论。今天的环境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生态系的平衡遭到破坏, 自然循环不能顺利进行所造成的。马克思的物质代谢概念对批判带来这一危机的资本主义产业文明以及构筑现代的循环再利用思想和环境经济学等都能提供重要的观点。从现代的环保思想来看, 100多年前的马克思能提出这一概念无疑可以说是一个卓见。这意味着, 人们在物质生产中不但要创造财富, 还要注意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 并协助自然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态平衡, 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促进双方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党充分吸取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当中。党的十八大还明确提出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这一划时代的新口号。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十分关注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注重生态建设, 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作为其民生思想的必然选择。
4、追求社会公平是民生的内在诉求
社会公平是民生内在的诉求, 也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社会公平公正是马克思所追求人类解放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人文体现, 即“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马克思要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一样, 具有平等的劳动和受教育的权利, 坚决反对资本家雇佣童工, 对童工进行不人道的剥削。马克思为了使童工得到社会公平的对待, 提出解决童工问题的方法。他认为无产阶级才是真正解决童工问题的阶级, 资产阶级需要通过法律来限制对童工的剥削, 制止父母为了生计把孩子作为廉价劳动力卖给资本家, 坚决反对资本家对童工身心健康的摧残, 保护童工的受教育权利, 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将相结合的民生思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途径, 而且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马克思追求社会平等的民生思想还表现在关注女性的全面发展上。马克思认为妇女解放是衡量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妇女解放的程度高低和就社会公平的程度高低息息相关。马克思关注弱势群体的基本民生诉求, 同时表现在对老弱病残者生存和发展的关注上。马克思认为, 社会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 让他们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得到社会应有的认可和尊重。马克思对各种弱势群体的民生诉求, 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公平的追求, 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结语
从另一层面说, 马克思民生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它既具有时代性, 又体现出发展性。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经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 民生问题确实得到极大改善。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目前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之过去已有大幅的提高, 人们的衣、食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过去否定个人利益、否定个体差异的发展模式己经改变, 取而代之的是人民独立意识, 维权意识与发展意识的增强。这些表现在现实中, 就是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民生诉求。同时, 我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由于体制原因、发展方式以及评价考核体系仍不尽完善, 使当前的形势既处在发展的黄金期, 又处在矛盾的凸显期, 尤其是民生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 凸显期的矛盾亟待通过发展民生事业, 改善民生现状来解决。如缪赛尔·亨廷顿在总结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教训时曾认为, 现代化孕育着稳定, 但其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民生发展与保障民生的关系, 自觉坚持用马克思民生思想深入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 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民生问题。尤其通过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把经济发展这块“蛋糕”做大的同时更加公正的分配好“蛋糕”,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社, 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向着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这个宏伟目标不断前行。
摘要:民生问题, 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性问题。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政府对民生问题始终保持高度关注和重大扶持力度。民生工程建设的好坏程度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解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时不难发现, 马克思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 集中体现在他的人类解放理论上, 其思想精华表现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面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重要转型期, 民生问题进一步凸显。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对坚持以人为本, 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生问题工程,马克思,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苑芳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刍议[J].科学社会主义, 2011 (6) .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开创了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11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此时,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当年倡导的民生主义,更好地挖掘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涵义,对于21世纪的中华民族崛起和强盛,从传承历史文化的层面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和现实作用。
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问题,今日成了世界各国的潮流。推到这个问题的来源,发生不过一百几十年。为什么近代发生这个问题呢?简单言之,就是因为这几十年来,各国的物质文明极进步,工业很发达,人类的生产力忽然增加。”①这是孙中山先生对于民生问题的根本性认识,是非常切合实际的。从客观的角度看,确实这是一种工业文明的产物。只是由于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的相对发达,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提高,才会有世界各国的民生问题出现,才会有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思想产生。如果没有工业革命,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停留在农耕时代,人们还是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那就不会有关乎社会大局稳定和发展的民生问题的提及,更不必在社会改革中专门明确提倡民生主义。时代的不同,来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是孙中山先生一贯的清醒认识,是完全符合科学的思想认识,是高出其同代人的先进之处。这种思想的明确性和准确性,即使是在21世纪,也是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即并不是到现在已经完全解决的认识问题。
更进一步地讲,孙中山先生对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想法,是强调中国实际国情的,即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各国,因为情形各不相同,资本发达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所以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各国也是不能相同。”②从今天的角度来认识,孙中山先生讲各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不同,就是要寻找中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解决民生问题的道路,就是要突出其解决民生问题的中国特色。在一般人眼中,孙中山先生周游世界,熟悉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可以毫不费力地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解决中国当时的民生问题。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了,中国有许多的人在处理同样的事情时,就是这么做的,也就是说,别的国家怎么做,他们就想让中国也怎么做,极其省事。然而,在当年,孙中山先生却不是这样,他不让中国走西方国家道路,他强调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也不能相同。仅就这一点来讲,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就是高出同代人的,甚至是许多现代的中国人所不能相比的。实事求是地讲,现在为解决民生问题,只将眼光放在西方国家是不对的,中国要走世界的共同道路,但走的阶段是不同的,不能一步到位,与西方国家一样,必须从中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出发,否则,必将欲速不达。
孙中山先生是根据各国情况的不同而提出要用不同的办法解决各国的民生问题,因而,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需要不同于西方国家。现在,当辛亥革命已百年之后,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孙中山先生当年所说的各国情况的不同呢?不容更改的历史事实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还是一片狼藉,民不聊生,这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富庶与强势是完全不一样的。孙中山先生说当时“中国人大家都是贫,并没有大富的特殊阶级,只有一般普通的贫。中国人所谓贫富不均,不过在贫的阶级之中,分出大贫与小贫。其实中国的顶大资本家,和外国资本家比较,不过是一个小贫,其他的穷人都可说是大贫。中国的大资本家,在世界上既然是不过一个贫人,可见中国人通通是贫,并没有大富,只有大贫小贫的分别。”③在落后的国情下,用富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显然是不行的,不仅解决不了民生问题,还可能致使国家更加贫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实际是真正了解中国当时国情的,而且,看到了中国贫困的改变是大事,不能在全国贫困的基础上采用西方国家当时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做法,也不能采取杀富济贫的极端手段来解决中国当时的民生问题。孙中山先生的这种注重中国贫困国情的民生思想认识是很了不起的,既是当年很多人不理解的,也是现在许多人还未搞明白的,因此,是具有重大的现代研究意义的。
孙中山先生认为:“用革命手段来解决政治经济问题的办法,俄国革命时候,已经采用过了。不过俄国革命六年以来,我们所看到的是他们用革命手段,只解决了政治问题;用革命手段解决政治问题,在俄国可算是完全成功。但是说到用革命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在俄国还不能说是成功。俄国近日改变一种新经济政策,还是在试验之中,由此便知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④而孙中山先生是将民生问题视为经济问题的,并且不主张用革命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的,这也就是说,在孙中山先生的民生经济思想里,解决民生问题是解决经济问题,是不同于解决政治问题的。孙中山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也是非常明智的,或者说,只有睿智的人,才能将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分得这样清楚。没有经历中国革命的艰苦实践,孙中山先生是不会得到如此准确而高深认识的。也许,在21世纪的今天,还会有人说,政治经济不分家,搞政治就是搞经济,搞经济也就是搞政治。这样讲的结果,肯定是政治搞不好,经济也会出现大问题的。相比之下,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对比俄罗斯的经验,就能深刻认识这一问题,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不仅在俄国的革命中用革命手段解决不了经济问题,中国的革命也同样不可能用革命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孙中山先生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⑤这也就是说,生活问题、生存问题、生计问题、生命问题,统统都是民生问题,都是用革命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革命可以使用暴力,可是暴力并不能解决任何的生活问题。在古代,打仗不能耽误农时,该种地时必须都去种地,否则就谁也别想活。革命可以剥夺私人财产,也可以剥夺公家的财产,但就是不能创造任何财产,不能成为物质生产的源泉。所以,在革命的实践中,孙中山先生得到根本性的启示,知道革命不可能解决任何的经济问题,用革命的手段解决经济问题是水中月。在孙中山先生研究民生问题时,苏联在列宁的领导下,正在搞新经济政策,而这就是当时苏联真正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手段。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是用革命手段要资本家的人头,而是要与资本家联起手来做生意,以解决当时苏联人民的生活问题。如果当年列宁不果断采取这样的措施,依然让革命当经济的家,那苏联人民就活不下去了,就什么革命理想也不要讲了。孙中山先生看到了苏联当年的困境,知道政治问题可以靠革命来解决,解决民生的经济问题是要寻找经济手段和办法的,不能用所谓的革命手段。所以,孙中山先生才在寻找中国道路,才明确表示不要走苏联的革命道路。孙中山先生是想用经济手段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革命手段屡屡进入民生领域。暴力性的土地改革并没有解决中国农业的落后问题,甚至时至今日,中国的农业仍然处在小农生产结构之中,还未完全走上现代化之路。我们剥夺了资本家,也没有起到促进工业生产的作用。相反,在改革之中,还曾经使国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一度陷入极大的困境。正是历史的真实告诉了我们,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是具有远见的,是具有一般意义的。改革开放后的事实也证明,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不是能依靠革命手段解决的,经济手段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唯一手段。我们现在解决民生问题,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民生,用的就是经济手段,而不再延续革命手段了。今日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经济的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已经找不到当年极左革命的影子,但是,我们还是要重温孙中山先生的教导,知道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明白用经济手段解决民生问题的见解,充分理解民生问题的经济性质,不再徘徊在革命意志与民生需要的矛盾冲突之中。仅就此而言,孙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是其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值得现时代广大中国人民在21世纪的改革和发展中学习和借鉴的。重新考察历史,我们要为过去的妄想用革命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的认识愚昧而感到羞愧,同时也要为当年孙中山先生的睿智和稳重而感到欣慰。现在,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我们并不讳忌对于孙中山先生爱国的民生思想的肯定和赞美。
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主义的办法,国民党在党纲里头,老早是确定了的。国民党对于民生主义,定了两个办法:第一个是‘平均地权’,第二个是‘节制资本’。只要照这两个办法,便可以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⑥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构想,这两个解决民生问题的手段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其一,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未曾将解决民生问题的手段归纳为这么的简单。孙中山先生能够认定只要实施这两个办法就可结局民生问题,是具有很大魄力的,也是对于中国的情况完全把握的一种表现。这表明,孙中山先生不仅要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而且是要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手段解决民生问题。其二,平均地权是中国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核心要求,孙中山先生将平均地权作为解决民生的第一大手段,是延续了农民革命的思想,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现实地解决中国农民的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这也就是说,在当时中国这样的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解决了农民问题就是解决了民生问题。其三,节制资本是要走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因为这种节制只是节制私人资本,是要为发展国家资本铺平道路。所以,孙中山先生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既没有脱离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又没有脱离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种符合世界大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
平均地权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农民的现实追求。孙中山先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基本生存要求。在那个时代,世界上已有许多的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已不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工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取代农业经济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因此,在那些资本主义国家,解决民生问题不会提出平均地权的要求,更不会将平均地权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两大手段之一。只有当时尚处于刚刚结束封建社会历史的中国,还有大量的以农为生的农村人口,才会高度重视土地制度问题,才会要求平均地权。孙中山先生为了平均地权,做出了很多努力,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的努力并没有在辛亥革命之后获得成果,几乎成为了纸上谈兵,但是,在1949年之后的台湾,孙中山先生的这一思想还是得到了部分的实践,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对于日后台湾经济的起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历史可以证明,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要求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内容,是至今在中国仍然具有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意义的。从实质上讲,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然可以看做是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思想的一种实践方式,表现出平均地权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时代的不可跨越性。
孙中山先生的节制资本思想就是要节制私人资本的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发展中国经济,解决民生问题。在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各个国家一律都是以崇尚私人资本发展为主,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能起到的仅仅是一些辅助性作用,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历史表明,除非在特殊时期,在特殊情况下,国家资本主义并不在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但是,熟悉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孙中山先生并没有依据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通常做法,在辛亥革命之后强调发展私人资本,而是反其道行之,要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发展中国经济,将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不盲目学习外国,不盲目发展资本主义,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定格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扶持和扩张,是孙中山先生经济思想的独特创造,也是有利于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经济建设的明智选择。因为那时具有这种中国特色民生思想的孙中山先生认为:“我们在中国要解决民生问题,想求一劳永逸,单靠节制资本的办法是不足的,现在外国所行的所得税,就是节制资本之一法。但是他们的民生问题,究竟解决了没有呢?中国不能和外国比,单行节制资本是不足的。因为外国富,中国贫,外国生产过剩,中国生产不足。所以中国不单是节制私人资本,还是要发达国家资本。”⑦
孙中山先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博大精深,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和反思。不要以为辛亥革命已经100年了,孙中山先生没有经历20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在今天不适用了,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没有研究价值了。事实上,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上有真知灼见的思想是永恒的社会财富。由于极左思想在中国的长久泛滥,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拨乱反正,对照孙中山先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很好地清除某些错误的认识。
孙中山先生说:“我们国民党提倡民生主义,已经有了二十多年,不讲社会主义,只讲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民生主义的范围是什么关系呢?近来美国有一位马克思的信徒威廉氏,深究马克思的主义,见得自己同门互相纷争,一定是马克思学说还有不充分的地方。所以他便发表意见,说马克思以物质为历史的重心是不对的,社会问题才是历史的重心,而社会问题中又以生存为重心,这才是合理。民生问题就是生存问题,这位美国学者的最近发明,是恰恰和本党的主义,若合符节。这种发明,就是说,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社会进化又是为历史的重心,归结到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质。我们提倡民生主义二十多年,当初详细研究,反复思维,总是觉得用‘民生’这两个字来概括社会问题,较之用‘社会’或‘共产’等名词为适当,而且又切实又明瞭,故采用这个名词。不料欧战发生之后,事理更明,学问更进,马克思的宗徒也发明了相同之点。由此足见本党提倡民生主义,是正合夫社会进化的原理,不是像时髦学者所说的人云亦云。”⑧
从孙中山先生所讲述的美国学者的观点来看,他是同意或者说非常赞同那位美国学者观点的。而由此展开的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认识,那是极为深刻的。这首先是说,在孙中山先生看来,社会问题才是历史的重心,物质不是历史的重心。社会问题与物质是不同的,社会问题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单纯讲物质还无法解释这些无所不在的利益关系。这就是孙中山先生高于他人认识的深刻之处,不是从单纯的物质出发,而是从具体的社会问题出发,看待民生问题。从今天来看,认真反思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恐怕还是要单纯讲物质,不是将认识历史的重心放在社会问题上。然而,在社会历史观的推进中,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指出,单纯讲物质,只是笼统地认识物质的作用,无法将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运动内在地联系起来,必须对物质的因素给予辩证的认识,区分出动物性的劳动与人性的劳动的不同,由此才能准确地解释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一切社会问题,包括所有的民生问题。所以,从革命实践中得到的直觉上讲,孙中山先生认识到了不能只讲单纯的物质,不能将历史的重心放在单纯的物质上,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讲单纯的物质是历史的重心,经过20世纪的血雨腥风,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这是对于人类历史认识不成熟的表现,这种认识的幼稚性是无法与孙中山先生洞察社会思想的深刻性相比的。
更进一步地讲,孙中山先生认为,在作为历史重心的社会问题中,又要以生存为重心,这才是合理的。这也就是说,在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中,对于生存即人类的生存,给予了更为核心的确认。我们可以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表述为:社会问题是历史的重心,生存问题又是社会问题的重心。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意思,生存是重心的重心,是最最重要的社会问题。看社会,讲民生,达到了这一境界,那是一般人不能比的,不光是辛亥革命时期甚至是辛亥革命之后的各路英雄好汉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无法相比,就是到了今天,到了21世纪,我们说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没有几个人能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相比。我们大概是在20世纪末期,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磨难,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练,才初步地认识到,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没有永恒的正义,只有生存的选择。而孙中山先生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认识到了生存问题的重要性,就将生存问题看作是历史重心的重心,这无论从何谈起,都是十分可敬的,都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反思的。
综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孙中山先生明确地讲,民生问题就是生存问题。这也就是说,在孙中山先生看来,生存问题是历史重心的重心,而换一种说法就是,民生问题是历史重心的重心。可以说,孙中山先生这种对于民生思想的表述,不仅经典,而且准确到位。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制定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第十一条规定:“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其中提到的人民之事业以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等,都是最基本的民生之需,由此可见,在孙中山先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是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提到了国家必须关注的最高程度,给予了具体的可行的国家建设的纲领性确定。所以,在对孙中山先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历史的重心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重心是生存问题,生存问题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经济问题,是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必须给予解决的经济问题。对照中国现阶段的改革实践要求,可以说,在辛亥革命时期形成的孙中山先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深刻精辟,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和冷静反思的。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第765页、第788页、第792页、第788页、第765页、第788页、第802页、第775页。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中山经济思想研究集[C].上海:三民公司,1926.
[3]国父实业计划研究会.国父实业计划研究报告[R].1943.
[4]吴晦华.实业计划之理论与实践[M].上海:新世纪书局,1930.
[5]胡显中.孙中山经济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钱津.劳动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
[7]钱津.生存的选择——人类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