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赏析(通用10篇)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渚③清沙白鸟飞回④。
无边落木⑤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⑥悲秋常作客,百年⑦多病独登台。
艰难⑧苦恨繁霜鬓,潦倒⑨新停⑩浊酒杯。
注释:
①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本诗选自《杜工部集》,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的重阳节。
②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③渚(z 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④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⑤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⑥万里:指远离故乡。
⑦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⑧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⑨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⑩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是“新停”。
鉴赏: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因此,沈德潜曾对本诗赞誉道:“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更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聯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本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赏析
我们都知道,有氧运动对糖尿患者非常适宜,经常攀登城市周边的小山是一项既经济又实惠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的特点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和所需要的氧气基本平衡。有氧运动强调的是“低强度、长时间、有节奏、不间断”,人感觉到微微汗出,而不是大汗淋漓,也不会感觉明显的腰酸腿疼。下面我们就结合重阳登高,谈一谈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1.量力而行 正如古代医书中所说:“莫久劳疲极,亦不能强所不能堪耳。”也就是说要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过度劳累,更不能一时兴起而突然增大运动量。重阳登高时如果感觉运动强度已经超过了平时的强度,可以适当减低登高的目标,选择稍低一些的山,也可以只登到一定高度就开始休息、返回。这样虽然不能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但是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呼吸山间清新的空气,沐浴林间温暖的阳光,也一样可以达到健身怡情的目的。
2.持之以恒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持久、规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因为工作、心情等原因轻易放弃活动,甚至不能因为天气变化而停止活动。持续、规律的体育活动,不但可以给人躯体上带来放松,也可以给人的心理进行减压。如果某天的工作比较累,可以适当减少一些运动;某天休息的时间比较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活动,使每天运动消耗的热量相差不多,这是最理想的。
3.循序渐进 登高的过程要掌握适当的节奏,不要猛冲猛跑。这种冲刺式的方式是高强度的剧烈运动,运动时人体吸入的氧气满足不了身体的需要,机体就处于缺氧状态,属于无氧运动。无氧运动不适宜糖尿病患者,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动或出现心脑血管的并发症。
4.注意饮食 首先不要空腹登高。空腹运动容易造成低血糖,也可能会使血糖先低后高,产生较大的波动,这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更大。在进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再开始活动最适宜,这样既不会因为运动而影响消化吸收,又不会引起血糖的波动。其次,需要提醒的是,登高时一定要准备一些糖块或含糖饮料,以免在山上万一出现低血糖时,找不到急救的办法。
《重阳后菊花·过了登高菊尚新》作者为宋朝诗人范成大。其古诗全文如下: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前言】
《重阳后菊花二首》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借重阳节后的菊花抒写感受,第二首诗借看菊事刺世人的势利。两首诗感从事生,不是凭空而来,感情抒发得自然明白,有其独到之处;然好作议论,求明畅,不尚含蓄,显出宋诗的特点。
【注释】
⑶退士:退休之官员。垂车:犹“悬车”,以悬挂车子表示不再当官上朝
【翻译】
过了重阳登高节之后,菊花还是很新嫩的,但所谓的酒徒与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这就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朋故友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
【赏析】
第二首,起句写过了重阳“登高节”后,菊花尚新,也即第一首前二句的意思。第二句写“酒徒”与所谓的“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第三四句说菊花在节日与节后受人们的不同对待,恰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交”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范成大做过大官,这时“致仕”家居,大概也尝过世人这种冷淡的况味,故见重阳后的菊花有感而一发之。这首诗借看菊事刺世人的“势利”。
★ 菊原文翻译及赏析
★ 菊花展作文
★ 寒菊 / 画菊原文及赏析
★ 菊状物作文
★ 秋日观菊作文
★ 《清华园之菊》美文
★ 丑菊作文300字
★ 解读《菊与刀》
★ 菊花黄,黄菊花诗歌
和王微之登高斋三首
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 寒云沈屯白日埋,河汉荡坼天如k。
衡门兼句限泥潦,卧听U木鸣相挨。
萧辰忽扫纤翳尽,北岭初出青嵬嵬。
微之新诗动我目,烂若火齐金盘堆。
想携诸彦眺平野,高论历诋秦以来。
觥船淋浪始快意,忽忆归云胡为哉。
念君少壮辍游衍,发挥春秋名玉杯。
书成不得断国论,但此空语传八垓。
登临兴罢因感触,更欲远引追宗雷。
君知富贵亦何有,谄誉未足偿讥排。
风豪雨横费调燮,坐使发背为黄台。
留宾往往夜参半,虽有杂俎无由开。
江南佳丽非一日,况乃故园名池台。
能招过客饮文字,山水又足供欢酢
兔王菲儿兔抚摸着兔宝宝吉米,笑答:“今天是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啊。登高远眺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嘛。”
“啊,”兔宝宝吉米乐了,“那一定有故事啊,请大王给宝宝讲讲。”
“好的,请快乐猪叔叔讲。”听了兔王的话,快乐猪往一块大石头上一站,“哼哼”着摇头晃脑地讲了起来:说的是我国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一出现就给百姓带来灾祸。青年恒景的父母被瘟魔夺去性命,自己也大病一场。他决心为民除害,访遍名山高士,终于找到一座高山的仙长,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一天仙长对恒景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说着,送给恒景茱萸叶和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九月初九早晨,恒景把乡亲们领到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刚扑到山下,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脸色突变,突然止步。恒景乘机冲下山,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从那时候起,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哦,我们是登高贺重阳啊!”动物们站在山顶上向远处眺望着。
“来,每人一片。”猴和羊把茱萸叶分给动物们。
“来,每人一盅。”牛和马把菊花酒分给动物们。
卡迪松鼠见大家饮完菊花酒,便说:“按照兔王要求,我们学学关于重阳的诗和词。下面就进行诗朗诵——”
“我先朗诵我最喜欢的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兔王菲儿兔站起来,像著名播音员似的朗诵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好!”大家鼓起掌来。虎像名主持人那样,接着朗诵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牛瓮声瓮气地朗诵起来:“《九月十日即事》,作者: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接着,狗、马、猴和猪分别朗诵了“《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作者: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蜀中九日》,作者: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九日》,作者:杨衡。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醉花荫》作者: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龙、蛇、鸡、鼠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回去自己作诗填词,明年重阳节来朗诵。”
“好啊,希望动物里涌现出大诗人!”兔王菲儿兔一说,动物们都欢呼跳跃起来了。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2.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情景描述: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古代,人们更愿意登高望远,饮酒作赋,也许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吧。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偊偊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
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2.这个老人是谁呀? 是杜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的“登高”。二.朗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 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1.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2.(配乐朗诵《登高》)3.生齐读。
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诗言志”么。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三.品读诗歌
1.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悲伤、忧愁、孤独„„
2.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1)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②我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如何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教师补充: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教师补充: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教师补充:孔子就在长江边上感慨过:逝者如斯夫!苏轼在也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后来人们就常用流水来比喻时光易逝、人生无常。)
(教师补充:这两句可以理解为诗人从生命的角度来写的。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了自己年老迟暮。杜甫于58岁客死夔州一小舟上,诗人写这首诗时已55岁,是去世前三年。)
3.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我们也来说说诗人境遇之悲的具体体现。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教师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教师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5.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教师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6.“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还有8层意思,你能读出来么?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
“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
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
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7.总结:
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四.再带着感悟朗读。
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朗读。
刚才这一段朗读与先前的一段朗读,哪一段读得更好,请同学评一评。学生朗读。
五.看杜甫《蜀相》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面夹两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
这是宋代范成大的一首诗,说得很明白,到了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按照我国的民俗要吃重阳糕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九”被定义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又日月并阳,故称重阳。据说,此俗系由六朝民间相传而来。“糕”音同“高”,重阳节做重阳糕即步步登高之意。此外,还要饮菊花酒。也有此俗始于汉代一说。《续齐谐记》载,东汉年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速命阖家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可免此难。之后,每逢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和插茱萸便相沿成风。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特殊思维方式的民族,象征主义就是这种特殊思维方式的特点和标志。这种文化象征主要表现在祈福纳吉的生存观念和子孙繁息的生殖观念系统,而利用谐音来祝吉祈福,追求一种心理安宁则是最为常见的文化表述。所以,吃糕便意味着“步步登高”。
重九吃糕古已有之
在重阳节吃糕,古籍记载不少。《岁时记》说:“民间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面制小鹿数枚,号‘食鹿(禄)糕’。”《唐六典》所记的“九月九日麻葛糕”指的就是重阳糕。重阳糕发展到唐宋出现了一个高峰。唐代便有了动物形象的糕。北宋汴梁的糕面插着剪彩小旗,并用粉做成狮子蛮王状,谓“狮蛮糕”。南宋又有“取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鸡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的糕,少则两层,多则九层,并雕饰以两只小羊,寓意“重阳”。明清的重阳花糕花色品种更多,既有油糖果炉氽的,也有发面垒果蒸的,还有用江米、黄米捣成的。《清嘉录》记载:“吴人食米粉五色糕,名重阳糕,此后,百工入夜操作,谓之‘做夜忙’。”南方重九天气已凉,日短夜长,工坊主人发动工人加夜班制糕,以满足市场需求。可见重九吃糕是全社会的风尚。
《红楼梦》里也提到了糕。在书中第十一回,写到秦氏患病,凤姐儿去探望她。秦氏道:“婶子回老太太、太太放心吧。昨日老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吃了两块,倒像克化的动似的。”关于山药糕的制作,明代《宋氏养生部》有记载:“山药糕:山药蒸熟去皮,切片暴燥、磨细,计六升;白糯米新起渐,碓粉,计四升;白砂糖二斤,蜜水溲之,复碓,筛甄中,随界之,蒸粉熟为度。”清代的枣泥制法是将红枣煮熟,去皮核,入洋糖擦烂(出自《调鼎集》)。可见,枣泥馅的山药糕,其配料无非是大枣、山药、糯米、白糖、蜜水等,这些都是普通的食品,而大枣和山药,这两味又都是中药,所以有一定的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的食疗作用。因而直至今天,枣泥馅的山药糕,仍可作为慢性脾胃虚弱、营养不良者的滋补品食用。
从年节食品到美味小吃
糕字从米,原意是用米为原料做成的块状食品。后来,糕的含义扩大了,凡是用谷物杂粮做成的块状食品都称为糕。糕是中国人的点心,也是小吃中种类最多的食品。而最具社会影响及人文意义者,当属重阳糕与年糕。我国各地几乎都有过春节吃年糕的习俗。在北方,所做的是用黄米粉加上枣子做成的团子或圆锥形的年糕。在南方,则是用糯米粉做成团子式而后蒸熟的年糕,也有用杵臼捣成年糕的。据传说食年糕的习俗源于伍子胥。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修建王城,并派伍子胥督建。阖闾死后,其子夫差一心称霸中原,伍子胥屡劝不听,夫差恼怒。伍已预见有杀身之祸,遂交代亲信:“我死之后,如果国家有难,百姓无食,你们就到象门城墙下挖地三尺,就可活命。”不久伍被逼死,越国围住了吴都,城中军民粮尽援绝。困境中,伍的部下想起了伍的嘱咐,便带领军民去象门挖地,结果挖出了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原来,象门的城砖是用糯米粉蒸煮后压成的。这种糯米十分坚韧,既可做砖砌城,又可充饥。伍子胥生前暗地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果然在紧急时刻救了全城军民。从此以后,每逢过节,百姓们都要蒸煮糯米糕来纪念伍子胥。因为这种形如城砖的糯米糕是供过年吃的,人们称其为“年糕”。到了后来,糕已经不仅是出现在重阳与春节的节食,而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美味小吃。但是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及饮食口味不同,我国各地不同的制糕、食糕习俗也大不相同,形成了风采各异、绚丽多彩的风俗画。
食糕风俗各地迥异
前些年,家在农村的孩子最先认识糕点是在供销社里。供销社里不光卖农具和日用百货,最吸引孩子们的还是玻璃柜里那勾引人馋虫的丝丝缕缕飘出的糕点香味。但是,旧时的农村人家,平日是舍不得买糕点吃的,除非是出于礼尚往来的交往,或者是家中有了病人。
九月重阳时,南方的新稻登场。农家忙着碾米磨粉,自己动手蒸枣泥糕。老奶奶们做枣泥糕是最拿手的,她们先把摘下的红枣用开水泡过,去掉坚硬的外皮,放上桂花、白糖,然后撒进雪白的米粉里,放入圆形的木竹笼蒸熟。蒸熟后,要把枣泥糕倒入铺着白面粉的竹匾里,裹上干净的白纱布,双手用劲儿揉压,冷却后切成方块。讲究的农家还要在枣泥糕上做文章,用模子做上彩色的图案。那模子是用木头雕成的,刻着“龙凤呈祥”“双喜临门”“松鹤长寿”等精致图案。蒸糕前,把拌和的各种彩粉均匀地洒在木模那凹进的图案里,然后轻轻翻过来倒在糕粉的上面,通过蒸制,糕上的各种花纹清晰可见、栩栩如生,枣泥糕便成了一件精致的工艺品。有的人家还要在糕上插上一面面五颜六色的小纸旗,分送左邻右舍,图个吉利。
在江西赣水之滨,那里的农家过年要忙三件大事,做年糕、杀年猪、酿谷烧酒。因为“糕”和“高”谐音,“年糕”就意味着“来年高升”,于是年糕就成了新年吉祥的信物,过年必不可少的年货。当地农家把做年糕看成是丰收与喜庆的象征。人口多的人家要做上五六十斤,人口素净的也要做个三四十斤。每年到了农历腊月中旬,孩子们便满村高喊“杀猪嗷嗷,打糕咚咚”。
做年糕要先舂好糯米,洗净、蒸熟,然后主妇们将木盆里热气腾腾的糯米饭,倒进堂屋中央的糕槽内。再来,就是两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你一槌我一槌地捶捣起来。在铿锵有力的打糕声中包含着搓、揉、扭、挤、按、旋、起等动作,刚威勇猛中展示了一幅浓郁温馨的风俗画。接着就是主妇们用一双灵巧的手,将一团糕面一攥一转间做成了一个个色白如玉、形似银盘的年糕,再用大红枣在糕上拼出各种美丽的图案,有“嫦娥奔月”“紫燕双飞”“牡丹吐艳”“孔雀开屏”等,就是瞧上一眼,也大饱眼福。年糕做成后,用凉水浸泡,吃时从水缸中取出来,煮、煎、炸、烤都可以。除夕守岁,一家人围着火盆,吃着热气腾腾的香糕,那不仅是盼望“来年高升”,更是一种温馨亲情的体现。
nlc202309011207
在晋北,黄米糕是乡间上等的饭食。在乡间有谚语:“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稠粥饿断腰。”饱饱吃上一顿黄糕,能坚持走40里路也不觉得饿。黄糕是用黄米(黍子去皮后)的米面蒸熟而成的。制作时,先把经过笼屉蒸熟的糕面扣进一个陶瓷盆里,主妇们的双手蘸一下冷水,反复揉按,盆子里便出现了光溜溜、黄澄澄、圆突突的一大块黄糕,然后再用铜铲子一块一块铲到碗里。
黄糕分为素糕和油糕。素糕常用来泡羊肉吃(小雪到大雪间宰杀的羊最好),吃起来口感好、味道香。而油糕则是黄糕的升级版。做油糕,要先把蒸熟、搋好的黄糕趁热拍成圆片,包上菜馅儿或者豆馅儿再下油锅炸,就成了炸油糕。炸油糕是晋北地区招待客人的上等茶饭,只有在逢年过节、婚宴寿诞,有客自远方来时才吃油糕。当地老百姓喜欢油糕的谐音“佑高”——保佑自己的日子步步高。有谚曰:“吃了炸油糕,行事步步高。”谁家吃炸油糕,常常要给邻居送上几个,以示友谊。
上海称糕为糕团。糕者,与高谐音,含有步步高升、高高兴兴之意。糕团原来多为欢庆年节的时令点心,后来发展为老上海的风味小吃和早点。旧时,上海沿街叫卖糕团的小贩很多。他们多用一个竹编圆形提盒沿街叫卖,也有的以木质方盒上镶玻璃,可放置三层糕点,盒上钉有帆布带,小贩套在脖子上叫卖迎客。小贩卖的糕团种类很多,如条头糕为豆沙馅,糕上撒有金黄色的桂花;双酿团为豆沙和黑洋酥分两层包就,故名;定胜糕为银锭状,内中无馅或为豆沙馅,多为粉红色米糕蒸制;松花团为豆沙馅或黄豆沙馅,扁圆形,全身沾满金黄色的松花粉;方糕,为米粉蒸制,其中为糖馅或豆沙馅。
老上海还有几种特有的糕团,如叶榭软糕,原产于松江叶榭镇,清咸丰年间就有盛名。此糕以松江优质粳米、糯米粉为主料,再加以豆沙、猪油、枣仁、绵白糖为辅料蒸制而成。在蒸制时笼底要垫上荷叶,故出笼时清香扑鼻。夏天蒸糕时还要加薄荷叶汁,吃起来感到十分清凉。故有民谣唱曰:“浦南点心有三宝,亭林馒头张泽饺,叶榭软糕呱呱叫,软糯香甜味道好。”此外,还有枫泾状元糕、青团等传统名品,均为上海著名的时令糕团。
全国各地的糕类很多,名品有豆面糕(北京);粢饭糕、猪油百果松糕(上海);杨村糕干、芝兰斋糕干(天津);豌豆糕(山西);马铃薯卷糕(内蒙古);打糕(吉林);黄米切糕(黑龙江);甑糕(陕西);苏州糕团(江苏);重阳栗糕(浙江);清汤泡糕(江西);红鲟米糕(台湾);血糕(河南);伦教糕、马蹄糕(广东);蒸蒸糕、青城百果糕(四川);冲冲糕(贵州);玫瑰洗沙荞糕(云南)等。
亲爱的朋友们,当您登山旅游吃着香糕“一览众山小”而感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是否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摆脱了浮躁的羁绊,升华到了一种宁静致远、物我两忘的境界,那是糕,但亦是高。
(下期预告:柿与 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本首诗歌的深远意境。教学方法:诵读鉴赏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教学时数:一课时 学生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放音乐《二泉映月》)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这个老人是谁 呀?
生:是杜甫。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诵读赏析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要求:(投影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对比几首诗歌中的鸟: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 ‚回‛说明鸟在盘旋。曹操的《短歌行》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单无依。
诵读指导: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我们读的时候,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诵读指导: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穿插介绍杜甫生平和经历: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诵读指导: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穷愁老病,百业无成,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诵读指导: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 ‚新停浊酒杯‛时,要把 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总结: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三、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四、总结
情感蕴藏:
谢广辉
【教学目标】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大家对杜甫和他的诗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他的诗歌作品谈谈你所了解的杜甫。(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来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二、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三、品读诗歌(30分钟)
1、[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2.[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 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 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过渡:大家认为自然界中的景与诗歌中的景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回答)王国维在他的诗论《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看看这首诗歌中的情是怎么通过景来传达的?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四、体会诗风
1、出示什么是“沉郁顿挫”。
2、把“沉郁顿挫”的诗风代入诗中,让学生体会。
五、结束语(6分钟):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登高赏析】推荐阅读:
登高杜甫赏析06-03
登高原文及赏析10-11
《登高》教案20107-01
《登高》杜甫_的教案10-09
重阳节古诗《九日登高》06-11
登高作业安全管理规定11-13
重阳节作文300字:登高09-22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是什么06-09
我登高,你圆梦小学二年级作文09-18
粤教版精品课件课件 《登高》说课稿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