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辨析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辨析

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辨析 篇1

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辨析

法律和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也不可偏废,不能互相代替,既要重视道德教育,也不能忽视法律教育.

作 者:宫家寰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医学院刊 名:法制与社会英文刊名:LEGN SYSTEM AND SOCIETY年,卷(期):“”(7)分类号:G641关键词:道德教育 法律教育 辨析

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辨析 篇2

一、大学生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亟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升劳动维权意识。与高校毕业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是劳动法,这是毕业生学习的重点。在就业过程中,有的企业常常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如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很高的赔偿金,把试用期延长等,这些都是不合法的。劳动法对扣除工资金额有限制,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可扣除工资用于赔偿,但每月扣除金额不得超过劳动者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余额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的,则应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违纪罚款,一般不得超过本人月工资标准的20%。劳动合同法还对试用期做出了规定,试用期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具体来说就是,劳动合同期限不满六个月的,不设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到一年的,试用期最长不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在一至三年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在三年以上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这些都是劳动者应该享有的合法权益,但用工单位常常利用劳动者法律意识薄弱而钻法律的空子。面对问题毕业学生要敢于以理力争,同时也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提请仲裁等。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在走入社会之前,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二、当代大学生在法律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首先,由于法律知识欠缺,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很多学生无法意识到。 以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遭遇就业歧视的现象为例,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许多企业的招聘广告均含有歧视性的要求。如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学历歧视、年龄歧视,乃至身高、相貌等歧视,面对这些就业歧视,绝大部分毕业生只埋怨自己运气不好,却意识不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已经受到了侵犯,更不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1]再如,企业打着招聘的名义收取各种费用,诸如信息费、报名费、登记费、资料费、推荐费、注册费等,这些都是违法行为。用人单位的这些做法使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无端地增加了很多的开支,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面对被侵权的事实,很多学生茫然无知,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无所适从,找不到合理途径进行劳动维权,只得忍气吞声。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其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把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不少高校都实行了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学生与现实的职业生活、市场活动联系得更加紧密。而与此不相协调的是当前高校学生市场法律意识的薄弱,表现之一就是诚信意识与契约意识不足。一些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就权利与义务达成口头约定,并不签订书面正式文本,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虽然知道这些口头协定得不到法律保护,但由于找工作心切,害怕“斤斤计较”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或者急于和用人单位搞好关系,认为世界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复杂,不应该怀疑对方诚意等,进而相信那些冠冕堂皇的许诺。可是,这种口头合同往往是靠不住的,毕业生不小心掉进劳动合同陷阱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往往导致大学生法律行为失范,成为日后引发矛盾、激发事端的原因。

最后,学生即使意识到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也不愿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笔者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南阳理工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你自己或他人的权益受至侵犯时,你想起诉吗?”回答想的只有20%。而且想与做还有一定的距离,到关键时刻真正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利的人估计更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很大一部分学生,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多数学生宁愿自认倒霉,也不愿惹上法律官司。

2.法律意识存在盲点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部分学生求职心切,思想上存在着不少法律意识盲点。很多学生对“违纪”、“违法”、“犯罪”等一些最基本法律概念模糊不清,导致了不少违法事件的发生。最为显著的表现是缺乏诚信意识,在学校表现为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在社会中表现为择业过程中的虚假简历和频繁的违约行为。很多学生在简历上夸大自己的经历,如一个班级里出现多个班长等。每年的就业高峰期同时也是专门私刻公章伪造荣誉证书、毕业证书甚至国家等级证书等不法分子“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办证”广告宣传等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些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这些不法行为有巨大的市场,而这种巨大的市场正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违法意识上存在盲点造成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跳槽频繁,他们对违约行为不以为然,这不仅给整个高等教育的就业带来负面影响,也阻碍了正常的经济活动。

三、高校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1.改变被动式的教学模式

目前,虽然很多院校都开了法律基础课,但是采取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较少。课堂上大多是围绕具体的法律条文进行空洞枯燥的阐述,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主要是通过试卷考试的形式来进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积极性不易被激发。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知行结合,仅仅掌握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并不意味着法律素质的提高,还必须体现在日常的法律意识上,体现在运用法律的实践中。所以高校应该改变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如采用案例教学法、知识竞赛法、模拟教学法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法律的教学模式。[2]在教学方法上,要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课堂教学与环境营造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迅速普及,应利用交互网络、远程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来改进教学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灵活运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真正得到提高。

2.把法制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实现环境育人

首先,在学生管理上做到“以法育人”,推行“依法治校”的核心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一系列的法制教育活动,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3]如在校园成立维权协会等社团组织,利用校园媒体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成立 “学生法院”、“模拟法庭”,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拓宽法律知识的知识面。再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法律意识。开展法律社会调查,与看守所、监狱等联合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审判活动等。通过与社会的近距离接触,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身体验和事实分析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自觉接受法律知识的感染、价值同化,以此使他们真正从内心认识到学习掌握法律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J].学术探讨,2009(2):100-101.

[2]王希.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8-101.

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辨析 篇3

报载,近日,西南某大学以违反校规“发生不正当性行为,品行恶劣,道德败坏”为由,对未婚先孕的女大学生李静及其男友李军作出勒令退学的处罚决定。这对恋人认为学校的做法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准备将母校告上法庭。

这一事件立即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表评论认为,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权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的重要权利,学校仅凭自己内部处罚条例就剥夺公民的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权,其合法性令人质疑。有学者在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时指出,这一广泛关注的事件其实质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道德化还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法治化理念冲突使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道德化是我们一贯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提倡“尊师重教”,强调“师道尊严”,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过程中,权力的运用常常只受“道德”标准的衡量与限制,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法治化实质上是通过理顺政府、学校、老师、学生的关系,使他们各自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整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按照既定目的,有条不紊地进行。

上述学者的分析相当深刻,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大治国方略提出的今天,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该究竟该如何处理好两种观念的冲突,直接关系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现代化。中世纪的西方很早就提出上帝主宰人的思想,法律管理人的行为的主张,他们认识到人的外部行为应由法律来管理。在法学史上,康德首先明确地将道德伦理特性归结为“内在性”,法律规范为“外在性”,他认为法律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道德则只支配人们的内心活动的动机。笔者认为,法律之所以是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因为法律这种社会规范是人们理性的结晶,是集合了众人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便是民主的.结晶),经过了规范的程序,具有确定性、可预测性、与保障性,这与道德的解释随意性、不可预测性与依靠内心自律性是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不能指望人们依靠不能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的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在法律之外人们还需要道德来规范人们的内心是因为道德与法律有着天然的联系,道德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人们的守法意识,此是一;其二是法律的确定性、也带来法律的滞后性,道德的发展能推动法律的前进;最后,我们还要看到的是法律是对一般人的最低要求,但人类的发展需要高尚的人来导航,社会主义更需要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身先士卒的标兵,这样才能使人们更加远离兽性,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把道德分为两类要求与原则:一是包括社会有序化的基本要求,它们对于有效地履行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必须承担的义务来讲,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二是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则远远超过了那种被认为是维持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所必需的要求。法律则只是将第一类中的一些部份予以了吸收(当然法律并不仅仅就这些,除道德外还有科技规范的吸收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法律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在区分了两者调整的范围后,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说法律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道德则只支配人们的内心活动的动机,并不否认法律对内心的影响,法律通过对行为的调整,直接影响了人的内心;也不否认道德对外部行为的影响,道德支配人的内心从而规范了人的外部行为;两者的分野在于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是否直接进入了人们的内心,如对思想治罪,而无强制性的道德是否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强制性,直接处置人们的权利义务,如依道德判案。

下面我们来看法律与道德

高校普法教育与当代大学生 篇4

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近几年来频频在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上出现,这个犯罪群体就是——大学生。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体现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水平,高校法制教育作为高校政治思想的一部分,对于增强大学生活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校园是一个开放的多元性的学习环境。学生突然之间缺少了家长的监管与约束,易导致了高校学生暴力事件的发生。“马加爵案件”尚未平息,广州又发生了校园暴力事件:一名大四的男生追求一名女研究生不成,竟趁夜将其杀害;还有被闹得沸沸腾腾的药家鑫事件······不禁让人疑惑高校学生到底怎么了?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人事保障局两名公务员在办公室遇刺,经警方调查确认犯罪嫌疑犯周一超现年22岁,是浙江大学农业学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原因他在该区公开招考公务员中,已通过笔试,面试,但健康检查 不合格,未被利用,因情绪悲观,产生报复念头,迁怒于人事部门的招考人员,导致行凶杀人。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对象,能给予的最恰当的解释是:现行法制教育模式,根本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那么从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中分析,我认为主要是两点: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2,社会和学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就从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主要重心仍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在乎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导致现在的学生包括大学生在内守法概念也就十分淡漠。大学生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从社会大环境看,学生们接触最多的是电视和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响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脱离中学的高压束缚来到大学这个充满自由的地方,思想上的放松,他人的不良居心就极易走上歧途。即便事发之后在如何后悔莫及也于事无补。

当前高校法制教育仍处于不受重视的处境,关于法制讲座数量甚少。加强高校法制教育亟待解决,1,学生仅能从思想政治课中获取一定的法律知识。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教育大纲和教学实践中,高校的法制教育一般是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的独立性。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占据了大部分,在有些高校甚至全部是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只是德育教育的一个补充,因此学生的法制教育长期受到冷落,因此学生的法制意识极其缺 乏与薄弱,甚至导致无视法律的存在。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是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若将法制教育从思想首道德教育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科目,这将会是一个历史的突破与创新。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法制意识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2,关于法制讲座数量甚少。在当代大学生还未真正的走出社会,没有经历风雨后的成熟之前,除了开设专门的法制课程之外,法制讲座是必不可少的。从广东省十所不同层次高等院校“各学期开设法制讲座”调查,学校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并未对学生加强法制意识方面做出重要安排。可以想像 “亡羊补牢”的讲座或会议对已经发生恶性事件的当事人来讲,有何意义呢?这不得不说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对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种失职。

从高校所呈现的漏洞不难理解现实大学生犯罪的屡屡发生。因为道德和法律对维系社会秩序有着互补性。所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不能忽略道德教育。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道德和法律来维护正常的秩序。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软手段。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把正确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灌输到人 的意识中去,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行为、品格、习惯,达到自我调节,自我监督的效果。法律代表了阶级的意志,是推行国家,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制手段,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硬手段,是没有任何个人 感情色彩的。法律是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并以道德为社会支持。“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现在要努力转变重智轻德的局面。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创新型的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才更有可能地自学受到法律的约束,从而才能在正常的法制社会道路上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大学生在法制教育中,爷应当学会运用法律作武器。如今,社会犯罪率逐年增多,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这未尝不是一种打击社会犯罪率的好办法。在物质化的知识经济型的社会中,竞争日益激烈,若学生拥有良好的法律素质,定能避免因竞争压力带来的邪恶行为,减少很多犯罪事件的产生。

加强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制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位置。通过普及法制知识,深入群众传播法制知识,才能让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学会运用法制知识思考个人行为,懂得运用法制知识作武器保护自己。大学生深入了解法制知识,养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可以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撑起一把法律的保护伞,避免因丧失理性,一时冲动之下犯下的终生错误,避免因利益诱惑而误入歧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目前在经济发展面临着市场疲软情况,而且又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当代的大学生在双重压力的影响下,应当具备良好的分辩能力,正确看待社会出现的问题。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社会大舆论,大学生应该持有自己的主见。面对各种情况,大学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因一时冲动而触犯法律。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面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并且切忌迷信邪教,杜绝再度出现“天安门自焚”事件。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与法同行,坚持科学,杜绝迷信。

在此我有几点建议: 1,我认为《学生手册》不应只是学校的摆设和纸上谈兵的文件。学校在开展学生教育时应突出《学生手册》的依法治校性。2,高校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自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12月4日,作为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所以我建议应当在法制宣传日开展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开展各种活动,如“法制小知识有奖竞答、法制知识现场询问、法制知识情景剧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收获知识。3,适应改革高等教育大纲。法制教育是现在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设法制课程,可以克服死板教学,以创新形式为我们学生展现法制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传播法律常识,让我们学生贴近法制生活,使我们印象更加深刻,提高我们的法制意识。4,高校应当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养和师德的培养。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其实是非常大的,有些影响可以说是终生的。那么这就要求:”教育人者,必须先受教育。"这也就要求高校需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具备一定法律常识的教师队伍。5,关于法制讲座的数量甚少,所以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当不定期开办相关讲座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法制讲座,提供案例分析,用活生生的案例提醒学生时刻遵纪守法。讲座结束后,也可组织班级开展主题班会。

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辨析 篇5

1.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

新时代要求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而知识的获取也有多种途径,高校图书馆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22大类学科的馆藏资源,无论在藏书的质量和数量上都有助于大学生除了巩固课堂知识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阅读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文化和心理素质。

2.馆内自由的阅读空间为大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

图书馆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桌椅整洁、书刊摆放整齐有序,为读者创设了一个优美、整洁、舒适、方便的学习环境。图书馆每日开放时间也较长,大学生在图书馆里有充足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活动。另外,图书馆安静、和谐、宁静的环境不仅能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3.专业的图书馆员在为读者服务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素质

高校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篇6

诊所式法律教育不仅在美国法学院普遍开展, 并且迅速传播到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拉丁美洲、非洲、日本、印度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经过40年左右的发展, 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国外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从2000年9月开始, 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 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7所高校法学院尝试开设诊所式法律教育选修课程, 此后很多院校陆续开设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 至今已有上100所高校成为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式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会员单位。开办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形式较为丰富, 主要为诉讼类法律诊所, 如农民工维权诊所、消费者维权诊所、公益诉讼法律诊所、老人维权诊所、妇女维权诊所、刑事法律诊所、民事法律诊所等, 也有少数为立法诊所、综合性法律诊所等类型。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 法律诊所的建立和相关的研究基础

重庆三峡学院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依托重庆市律师协会三峡库区农民工维权中心开展工作的。同时重庆三峡学院领导对诊所式教育也高度重视, 在师资配备、经费资助和图书资料上均给予了较大支持。在校内还特别为诊所课程指定有专门的80平方米法律诊所专用房 (作为接待室和教室) , 并配备有专门的办公与教学设备。在重庆三峡学院政治法律系挂牌的“重庆三峡学院青少年维权咨询服务中心”这一特殊机构也是引导学生参加校内诊所法律实习的一个重要机构。重庆三峡学院于2009年5月25日加入中国法学会诊所式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 成为加入该会第100位单位委员。由重庆三峡学院申请的课题———《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可持续发展研究》 (诊通字[2009]第4号) 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式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诊所式法律教育课题研究资助。2009年法律诊所课题组以《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实践探索》为题, 获得重庆三峡学院校级教改项目立项。诊所式法律教育课题组还得到香港大学法学院内地项目的支持进行法律咨询援助服务以及社会调研活动。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重庆三峡学院诊所式法律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可。

(二) 法律诊所课程的开设

重庆三峡学院法律诊所于2008年5月正式启动。而《法律诊所》课程于2008年9月开始开课, 每学期开设一次。开设对象是本科法学专业学生, 其性质为选修课。于2010年3月开始调为必修课。学生完成既定教学计划, 可以获得3个学分。同时, 学校亦认可指导教师在诊所教学中的工作量。参照兄弟院校相关制度, 重庆三峡学院法律诊所先后制定了《重庆三峡学院法律诊所管理制度汇编》和《重庆三峡学院法律诊所教学文件汇编》。

(三) 关于诊所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的选择

为了方便指导学生, 重庆三峡学院诊所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负责课堂教学的模拟训练, 还安排教师到法律援助中心定期值班, 了解学生接待当事人或者提供法律咨询的情况。对于诊所学生代理的案件, 诊所教师跟踪指导, 并主持结案评析讨论。考虑到诊所教育的特点, 我们把诊所法律教育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 因为主要的法律课程都已经或正在学习, 有利于法律诊所实践工作的开展。

(四)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诊所课程由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课堂教学的做法:全学期16周, 安排课堂教学6周。在教学内容上, 以学习律师实务和执业技巧、方法为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 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角色扮演、实案练习、讨论交流、及课后作业、汇报晚会等训练方式。在实践教学设计上的做法:将教学班分成8个小组, 每组7人左右, 指定1名协调能力较强的同学任组长。每周二安排一个小组轮流到农民工维权中心进行法律援助服务, 其他小组在课堂学习, 另外每周六安排1个小组轮流到法援站进行法律援助服务。由任课教师作为法律援助服务现场指导教师。保证每组每生可以轮流至少有2次参加实践活动。成绩考核方面参考出勤率、课堂表现,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咨询接待记录的完整性, 整理归档及时性、诊所法律教育宣传推广、学期总结报告, 按时提交, 内容充实、学生自评等方面内容加以评定。

三、关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思考

由于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引进较晚, 开展的学校比例较低, 对于这一从国外移植来的新的法学教学模式, 在本土化过程中难免水土不服, 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

(一) 更新法律教育观念, 积极开设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法学教育模式亦受到大陆法系的影响, 大陆法系教育习惯采用讲座式的教学模式, 强调法律的概念性、抽象性、逻辑性、理论性、科学性, 而法典也为这种教育模式提供了现成的材料。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门法律实践教育课程, 既是一种新的法学教学方法, 又是一种新的法学教育观念。我国高校应更新观念, 统一认识, 将诊所式法律教育纳入法学教育课程体系, 明确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法律实践教育课程是与其他部门法学教育同等重要。应根据其教学资源、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开设一门独立的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 明确课程性质、开设对象、课时安排、课程学分, 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配备有实务经验的教师、专用的教室和设备等。

(二) 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

诊所式法律教育需要比传统理论教育高得多的经费投入。法律诊所的建立和日常运转都需一定的资金支撑。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进行筹措:一是学校的支持。各高校对诊所式法律教育不但在课时和学分安排上应高度重视, 同时应该拿出专项资金来作支撑。二是与法律援助中心进行合作。法律诊所的学生通过法律援助中心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服务, 既可以解决法律援助中心人力不够的问题, 又满足了社会对政府法律援助的需求, 同时使法律诊所有了稳定的案源, 诊所式法律教育也得以开展。这一点在重庆三峡学院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三是寻求政府和相关司法部门的支持, 得到政策上的优惠和工作上的便利, 允许诊所法律教育的学生在办理非援助案件时, 可以收取一定费用。四是争取社会支持。积极宣传法律诊所的教育目的和公益性质, 让社会认可法律诊所, 争取接受社会捐赠。比如, 重庆三峡学院诊所式法律教育得到香港大学的资助, 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三) 多途径解决案源不足

诊所式教育要求学生参与真实的案件办理来提高其实践技能, 而案源少也是实践中一个困扰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为作为当事人很难放心地将自己的财产和前途命运托付给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 即使其提供的是无偿服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采取与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单位合作的方式进行诊所式法律教育, 让学生多参与办案。另外, 可以多进行模拟训练, 包括如何立案, 接待和咨询、调查取证、谈判、法庭辩论等内容。还可以利用音像设备重复模拟训练, 以扩大参与面和达到最好训练效果。

(四) 法律诊所指导教师的来源可有多种渠道

诊所式法律教育要求既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 又要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的双师 (既是教师又是律师) 型教师。一是单独设有诊所教师序列, 确定有意愿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专职的指导教师, 保证与从事教学的授课教师享受同等的待遇;二是也可以优厚待遇鼓励从事理论教学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兼职担任指导教师;三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律师和其他司法工作人员担任诊所指导教师。

(五) 加强学制和评价体系制度改革

我国原有的针对理论教学的法学教学评价体制, 难以适应法律诊所课程的要求。应将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对象限定在大学二年级以后的学生, 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 具备了从事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诊所式法律教育评估的标准是通过学生的实际工作所反映出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标准的构成应是复合型的, 包括承办案件的结果、当事人的评价及学生通过办案获得的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知识和技能等各种因素。

摘要: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法学教育方法。21世纪初以来逐渐引入我国高校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学校近年来开设法律诊所课程, 在诊所法律教育实践方面积极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对于这一新的法学教学模式, 在本土化过程中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 应积极开设诊所法律教育课程, 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 多途径解决案源不足, 指导教师的来源可多渠道, 同时加强学制和评价体系制度改革。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育,职业技能,法学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赵若辉, 张鸿巍.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移植与本土化构建——以广西大学法律诊所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S1) :56-57.

[2]王晨光.理论与实践:困惑法学教育的难题之一[J].中外法学, 1998, (10) :23-24.

[3]李艳萍, 关健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的三个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6) :137-138.

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辨析 篇7

摘 要:对于高校教育来讲,学生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下需要严格关注的工作重点,且二者互促互进,共同发展。学生党建是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组织保障,引导着思政教育工作,起龙头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反过来推动了学生党建发展。本文探讨了二者的互促作用,并研究了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最后提出将二者融合的有效途径,以飨读者。

党建和大学生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内容,但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推动自身发展过程中,往往割裂二者的关系。比如在学生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重党员数量,不重党员思想教育的情况时有发生;忽视学生党支部对党员的模范指引,不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教育中更没有意识到二者的互促性,从而实现二者的完美契合,通过党建工作高效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

一、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促作用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党建是推动思政教育游有效开展的前提。在当今复杂的成长环境中,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巨大变化,这导致思政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而党建工作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高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思政教育是党建的重要内容,反过来促进党建工作的高效性。

二、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当前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如下困境:一是党建工作紧“数量”松“质量”。随着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学生党员数量日渐增多,但党员质量不高,这根源于组织建设缺乏必要的监督与考察。二是重“管理”轻“教育”。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没有实现完美融合,只重对学生党员的管理却忽视了思想教育的渗透性,影响二者的综合发展。三是党建与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不健全。完善的党建组织队伍和思政教育培训体系才能确保二者顺利开展,而当前高校在此方面有待提升。四是没有认识到二者的异同点,求同存异地实现二者巧妙契合,推动双方共同发展。

三、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途径

(一)强化党建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始终抓好学生党建这一核心工作,是有力推进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开展的关键途径。要想顺利实现二者的契合,明确党建核心地位,抓好抓实党建工作,并将其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严格贯彻与践行很重要。要将思想建设始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与关键任务,在强化学生思想建设的同时,用共产主义理念与信念武装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党员、发展对象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认识与道德觉悟。再者,在践行党建工作各个环节融入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例如,要做好学生入党前培训、党中教育、党后管理等各个阶段思政教育工作,并加强考察,运用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党员思想的考核,确保其思想达标。用党的先进性知道思政教育,并用思政教育推动党建发展。

(二)严格对学生党员的发展、管理与监督

面对当下高校党建工作中紧“数量”松“质量”、“管教脱轨”“监督不力”的困境,高校在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学生党员准入门槛,选拔思想先进、政治素养高的优秀学生。当下鱼龙混杂的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不能单纯为了发展党员而发展,要重置入党标准与条件,既重数量更要重质量。二是对学生党员实施有效管理。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政治理论与综合水平,及时淘汰那些思想陈腐,不求上进的落后之人。三是要强化对党员发展过程的监督。学校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强化对党建工作的监督,特别应将重点集中于党员发展,督促党员发展要坚持公平公正、科学有效的原则,确保党建工作的透明度。同时还要对党建思政教育渗透的成败进行监督,建立健全奖惩制度,提高党建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

(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效契合,其基础与前提是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发展好学生党员,不断提升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政治觉悟、综合处事能力,时刻保持学生党员思想的先进性。将学生党员培养为高校学生思想的先行者,学习的领头人,生活的服务者,时刻树立先进者标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最后,将学生党员培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成员。基于此,学校要致力于发展学生党支部,发动学生党组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学生党支部组织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也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党员和一般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的提升。学生党支部以及优秀学生党员是链接党与大学生的中间人,在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

(四)正确认识二者区别,实现轻松契合

虽然高校学生党建和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也各自拥有自身不同的内容,工作目标的践行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在指导思想、发展任务、实现目标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共通处。要实现二者的有效契合,高校必须意识到二者的异同,正确认识二者区别,寻找相同之处,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二者在各自工作中的互相渗透。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党员发展制度与思政教育工作践行机制,发挥学校宣传部、组织部、团委、党委、学工部等加大思政教育力度,发展与巩固好学生党员,对党员开展细致入微的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并依此带动整个大学生队伍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建立健全队伍建设,促进双向发展

笔者认为,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队伍建设,促进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双向发展很有必要。高校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优秀人员作为践行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具体来说,高校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建设一支专门致力于学生党建工作的教师和专家队伍。并适时对其进行职业培训,提升其工作能力。这些工作人员要能认真分析工作对象,并透彻研究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做到循序渐进、科学高效得提升工作效率,教育学生并服务学生。二是建立健全学生干部队伍,用于服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这些学生干部一定要具有政治坚定、思想先进、业务先进、创新意识强的素质,且能轻松联系、引导与感化学生,并做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三是建立健全兼职学生党建队伍。选择在学生心中威信高、政治坚定、学习优秀,并具有服务与奉献意识的优秀大学生人群作为兼职党建队伍,充分发挥其对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高校要充分认识二者不同分割的关系,并基于当下二者发展面临的困境对症下药,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和教育途径不断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毋庸置疑,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艰巨、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方共同努力,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实现长远发展。

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辨析 篇8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种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和突出.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而采取有效的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培育人才的重要任务.

作 者:王晓琦 段丽莉 李铭  作者单位:王晓琦,段丽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李铭(大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黑龙江,大庆,163712)

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辨析 篇9

感恩在东西方文化中占重要地位。西方感恩文化最初来源于基督教教义, 表示上帝给予了人类爱和恩典, 人们要对之表示感谢, 感恩文化在西方根深蒂固, 其最明显的载体就是各种节日, 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 人们不论身份地位和宗教信仰共同庆祝并感谢上帝、家人、邻里、朋友等。而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来看, 感恩文化也是其基本构成之一。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将“感恩”定义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令其感恩戴义, 怀欲报之心。”[1]感恩作为一种伦理思想, 它是人们应遵守的道德基石, 也是社会秩序实现良性循环的基础。然而人的感恩意识并非生而得来, 它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教化。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的感恩品质为目的的德育活动, 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营造感恩的氛围, 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首先, 它是一种认知教育, 要先让受教者接受感恩的观念、思想, 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次, 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最直接的教育方法就是以情动人,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各种方法让受教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使其在情理交融过程中达到知、情、信、意、行的全面和谐。最后, 它是一种实践教育, 这是感恩教育的实质。通过教育, 最终让受教者能够将自我的认知外化为一种社会实践, 达到施恩效果, 从而达到提升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终极目的。“感恩是高尚人格的一个基因, 感恩从自己身边的人开始, 方可以推而远之。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一般是不会去做有丧良知与道德的事情, 更不会去做对不起父母、家庭、对不起祖国的事情的。真正成才, 真正有出息, 最终事业有成, 家庭幸福的人都具备这个最基本的品行。”[2]因此感恩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二、感恩教育在民办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市场经济的冲击, 人类物欲的膨胀时刻影响着高校的学生, 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出了很大挑战。一份针对上海民办高校的学生的价值观调查显示:民办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趋向功利性, 道德价值观中社会公德意识有待提高。[3]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导致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在现实中对学业不求上进, 生活上作风散漫, 得过且过, 感恩意识淡薄等, 面对这样一个接受能力强但情绪化倾向又非常明显的特殊受教群体, 作为大学德育课程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如何才能发挥实效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课) 中, 通过感恩教育自身情感交融的特点发挥作用, 则更加适合民办高校的教育特点。另外, 无论是从教育目标, 还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上, 感恩教育与“基础”课都有极大的一致性。[4]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入感恩教育的途径

1. 切合时机开设主题感恩教育。

大学新生入校后就开始了人生新阶段很多的第一次, 面对陌生环境, 要独自安排学习生活上的所有事情。这使当代“90后”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 “基础”课应该适时地引入感恩教育, 将主题设为感恩父母,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以后教学顺利开展打下情感基础, 对此作为上海民办高校之一的上海建桥学院有很好的实践经验。比如依据上海建桥学院“基础”课教学经验, 将第四、五、六章节道德伦理部分作为该课开讲的第一板块, 在学生自身传统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增设感恩父母主题教育, 先由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烘托气氛, 播放一些如新生熟知的筷子兄弟的《父亲》等感恩父母的歌曲, 或播放新生入校时父母送别的MV片段, 使新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在经过课堂情感上的有效沟通后, 安排第一次的课堂作业:写一份感恩信。学生的感恩信写得情真意切, 有些不善于表达的同学通过这封感恩信达到了与父母情感交流的目的。很多学生第一次收到了父母给他们的回信, 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开始很好地规划新生活, 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最后由老师征求学生意见, 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信件在下次课上跟同学们分享, 并将优秀的感恩信编撰成册回赠班级, 达到教育效果的巩固。除了开学之初的感恩父母主题教育之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一些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敬老节、教师节、国庆节、建军节等开展主题教育, 使感恩教育继续深化。

2. 借鉴国外经验, 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美国, 感恩成为文化的基本因素。基督教义中强调幸福源于上帝的恩典,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上帝及其创造的世界给予感恩之心。这种决定性的文化理念使得美国公民个人或者集体活动都会有感恩仪式, 并养成习惯。比如感恩节成为美国每年重要的节日之一;在吃饭前都会进行短暂的感恩仪式;定期去教堂做礼拜;家人睡觉前互道晚安等。这种看似程式化的仪式恰恰是将美国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有效结合的最佳方式, 形成了美国社会文化中对神、他人、自我的基本尊重及感恩的纽带。除了美国, 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韩国和日本的感恩教育则有更大的启示作用。在韩国文化中最为尊崇“孝”“忠”二字, 不仅在学校教育、日常生活礼仪方面注重孝文化, 而且2007年推出了世界第一部《孝行奖励资助法》, 以政府的名义推行孝行, 对于整个社会感恩文化的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日本推崇儒家“仁、义、礼、智、信”等信条, “忠诚、报恩、和为贵”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日本人。鉴于他国教育经验, 我们更应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在“基础”课第四章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有专门的学习, 但这还不够, 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渗透到整门课程的学习中, 以文化熏陶为依托, 培养感恩意识。对此, 多次被评为上海交大“最受欢迎老师”的“基础”课教师施索华就是典型的代表, 她一直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要求自己的学生, 她认为儒家的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这是民族的精髓, 也是世界文化的精髓。[5]

3. 建立校本感恩文化资料库, 增强典型事例的感染性。

案例教学法是“基础”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依托典型事例与理论结合, 触动学生心灵, 化抽象的理论教学为生动的课堂体验式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除利用好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例作为教学案例外, 还应该收集本校范围内的一些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范本, 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 并且容易形成感恩的氛围, 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每个民办学校都有自身可以利用的优质教学资源, 贵在发掘利用。上海建桥学院已经意识到这点, 开始深入挖掘优质教学资源, 如学校集团董事长周星增自己的创业之路、创业理念、代表校园文化理念的雷锋塑像等。上海建桥学院的校训“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则更直接地体现了浓厚的感恩文化理念, 依托这种理念而创立的雷锋奖章在学生中影响深远, 这些优质资源经过整理运用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也起到了显著作用。在此实践基础上, 2012年上海建桥学院又启动了“平凡善者、从我做起”校本特色德育教材编制拍摄工作, 发动大学生拿起摄像机, 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 将这些鲜活生动的素材作为思政课案例, 效果良好。

4. 感恩教育与实践教学环节课题的相结合。

思政课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是提高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共识, 而感恩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受教学生回馈社会, 因此“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与感恩主题密切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来自于他人、国家及社会乃至大自然对于个人的馈赠, 并在实际行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给予他人回报。如上海建桥学院在实践环节采取的是课题分工式, 布置给学生一些课题项目。这些课题从学生自身成长角度, 结合课本每章节的内容设定,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依据兴趣设定。题目涉及自我成才、同学关系处理、校园环境调查、家庭变迁及关系、关注弱势群体、志愿者活动调研及组团回报社会活动等, 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尤其在结题汇报时很多同学都在体会里谈到了回报家人和社会的重要, 并上升到自我责任感的培养, 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5. 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的相结合, 优化考评体系。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熏陶、激励、辐射的强大作用, 是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因此在“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宣传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在上海建桥学院的“基础”课教学中很注重对学校校训“感恩回报爱心责任”的渗入, 比如在绪论部分首先强调学生对于新的学习环境的认识和熟悉, 了解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其根本在于大学的精神文化不同, 而大学精神和文化浓缩在每个学校的校训中。介绍学校的雷锋塑像的由来等, 使每个学生在开始之初就将上海建桥学院感恩理念牢记心中, 达到“识恩”的目的。近年来, 上海建桥学院以“感恩回报爱心责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并形成长效机制, 如设立“学雷锋活动日”, 将学雷锋活动纳入素质拓展学分, 每年3月评选金、银、铜质“雷锋奖章”, 团委定期组织服务活动等, 这些在学生中影响深远, 使他们感到“在帮助他人的同时, 收获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6]学雷锋已经成了上海建桥学院的文化标签,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 学校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而作为德育课程的“基础”课也切合校园文化的发展, 优化考评体系, 将实践教学与学校的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挂钩, 成绩的考评中可以增加学生感恩实践活动的比例, 以此引导学生参与到感恩回报社会的实践中, 达到“基础”课的德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82.

[2]张贤贞.感恩教育成为很多高校开学典礼的“第一课”[OL].东方网-劳动报, (2011年09月05日00:23) .[2013年6月]http://news.hexun.com/2011-09-05/133092825.html.

[3]宋艳华.民办高校学生价值观调查与分析——上海实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2 (6) .

[4]齐东莲, 易慧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0) .

[5]范予谦, 尤忻.施索华:以道授人以德育人——记全国优秀思政理论课教师、人文学院施索华副教授[OL].上海交大新闻网, (2007年9月24日) [2013年6月].http://news.sjtu.edu.cn/info/1006/73636.htm.

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辨析 篇10

一、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看是好的,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进取,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不怕困难,善于合作,体现了较好的心理素质。但同时也看到,当代大学生,随着生源的独生子女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复杂多元变化,以及学生家庭成长背景、地域贫富的巨大差异和现代媒体的负面效应等因素影响,从中学门迈向大学门的青年学生面临着比过去时代大学生更多的现实问题,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因心理疾病导致休学、退学。在对大学生的各个年级段的分析中,几乎都发现有部分群体存在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的心理异常问题。据各校心理普查和日常心理咨询记录提供的资料,心理异常学生检出的比例,虽然差异很大,但平均达到5-7%,有些学校高达14%以上,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我省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异常和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同学中呈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发展性心理问题为主,障碍性心理问题次之。发展性问题以学习问题、适应问题、人际关系、贫富差距导致的心理问题及恋爱与性心理、挫折应对、毕业择业心理等问题为主;障碍性问题则以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成瘾(含网络成瘾)、物质依赖、性偏好障碍等神经症、心境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心理障碍为主。由于各个年级大学生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发展任务不同,各个年级大学生所显现的心理问题也各不相同。综合分析各校所提供的情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抗挫折能力差,引发压力难以适应症

现在校园里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代学生从小家庭娇惯,生活条件优越,被称之为“在蜜罐里”泡大的新生一代,家长花重金租房陪儿女读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就从客观上养成了这一代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下降,“郁闷”一词成了他们的常用语。与过去艰苦年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上有较大落差,造成在遇到竞选班干部落选、奖学金没评上、学习压力大等问题时,都会使一些学生烦躁易怒、自卑苦闷。此外,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由于大学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教师的授课方式常常会使许多学生不能认同。大学汇集了各地中学尖子,许多学子会因学业成绩不再显赫而产生自卑、焦虑和不适感觉,若迟迟不能调整,长期压抑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患。而目前有些学校对学生战胜挫折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也使这种状况的扭转迟缓。某大学一学生,来自苏北农村,中学的尖子生、三好生,性格内向,来上学的费用都是父母向乡亲们借来的,来校后学习适应能力差,成绩不理想,看到别的同学在外打工,执意想挣钱还债,种种压力逐渐使刚进校意气风发的他变得很郁闷、焦虑、烦躁,这些不良情绪积压爆发,情绪失常,导致狂躁症,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休学两年。

(二)、失恋等情绪困扰,诱发冲动控制障碍症

现在大学里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中年级学生就开始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然而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比较低,失恋问题突出。失恋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往往很大,不良情绪酿成的事件比较多。失恋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引发各种的心理问题,轻者荒废学业,重者引发校园极端事件。某高校曾发生一起因“三角恋爱”引发的凶杀事件。一女生因不能容忍另一女生接近其恋爱的男生,在某日中午趁该女生在宿舍熟睡时,用事先准备好的菜刀连砍十几刀致其重伤。强烈的嫉妒心使这女生丧失理智,成为一名杀人犯。有些院校中,由于相

关心理知识的缺乏,婚前性行为引发的身心伤害也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此外,网络成瘾也是大学生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不少学生陷入网瘾,失去自控能力,轻者通宵熬夜,生活无规律,影响健康;重者导致学业荒废,精神恍惚,不能自拔。部分男生还开始出现离不开烟酒等物质依赖,成为各种各样的“瘾君子”。

(三)、个性偏执、情绪敏感,易诱发孤独、失落症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在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自信偏执,易于冲动,随心所欲。这种特殊环境形成的个性造成人际交往能力差,少数学生因个性、价值观的差异等因素迟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群体而产生孤独感;交朋友特别是交异性朋友中喜怒哀乐的不成熟处理、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偏差导致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失落,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某校二级学院一名女生,个性偏执,心情孤傲,交一男朋友,一年后遭拒绝,情绪受挫,寝食难安,心理封锁,听不进任何规劝,终于悬梁自尽。

(四)、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引发烦恼、自卑症

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社会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富二代”、“官二代”等社会热议的问题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影响。来自贫困地区或家庭经济状况不如意的学生,与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学生彼此的认同度有较大差距,容易导致情绪波动、价值观的动摇改变,并加剧同学间的矛盾。对于贫困生来说,“富二代”的一掷千金很可能是一个刺激,并由此引发情绪反应或者人际矛盾。而有的“富二代”学生由于对贫困学生缺乏同情心,也可能会在朝夕相处中伤害到贫困生的自尊,引发人际纠纷,导致贫困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和加剧。

(五)、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引发焦虑、恐惧症

当前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市场经济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大背景下,青年群体面临着较重的生存压力、就业压力。不少毕业班学生有“就业综合症”,主要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急躁、心神不宁,以及达不到期望后的意志消沉和情绪低落。大学生一般就职期望值偏高,向往大城市,不甘心回小县城,同学间也必然会作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比较;加之,存在一些社会不正之风使学生看到录用人才的不公正,会使他们产生愤怒、不安、无奈、孤独等负面情绪。如果临近毕业而学校对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关爱忽视,将使这方面问题难以化解。

上述在现阶段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改善,将会影响一些学生一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否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有效的心理辅导,得以排解心理困扰,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近几年,我省高校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抓住关键环节,创新途径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许多高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机制,做到了思路清晰,要求具体,特色鲜明,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我省高校正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局部心理健康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工作模式上实现从重视个案心理疾患的治疗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转变,在教育方式上实现从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向综合的实践教育的转变。,省教育厅建立了5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基地,辐射与带动周边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6月,我省启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的遴选资助建设工作,遴选出16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省级示范中心予以重点建设。11月,省教育厅成立了“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指导、评估、咨询和服务。

一是建立健全三级组织网络。建立高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组织。各高校都落实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每个班级或系科中有一名学生作为班级的心理委员(或称心理保健委员、心理气象员等),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实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全校,覆盖全体本专科学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预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是组织领导机制。绝大多数高校成立了以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牵头,学生处、团委、宣传部、校医院、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事项,对重大问题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细则,指导日常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三是经费保障机制。参与调研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均能做到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全校每年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各高校之间差距较大,数额从2万到40万元不等,生均从1.5元至15元不等,其中三分之一高校能达到省教育厅提出的生均标准。参与调研的高校都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需要。许多高校还设有预约室、接待室、测量室、宣泄室、放松治疗室、生物反馈室、沙盘治疗室、观察室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高校均开设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南通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已经率先以必修课的形式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还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颇受学生欢迎。

(二)重视发挥专兼职队伍和“五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各高校均有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有的高校除专职教师外,各院系具备资质的辅导员老师全面参与,还吸收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士的资源,积极发挥关工委“五老”的作用,整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资源,提升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各高校至少配备有1名本科学历以上的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博士、硕士学位或具备较长的执业年限。4月,南通大学关工委建起了“谈心屋”,成为离退休老同志与大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交流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窗口。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省关工委、中国关工委以及全国和省各大媒体先后推广,报道了南通大学的经验,我省各高校关工委纷纷陆续建起了“谈心屋”。以“谈心屋”为桥梁,将高校离退休老同志的积极作用发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使心理健康教育多了一支队伍和力量。老同志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和政治优势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不拘形式的心理疏导和心灵抚慰,解读他们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难题,通过心理咨询、访谈、对话或座谈等形式,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吸取先进人物的人生经验,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研究

我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社科、教育部以及省社科、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研项目,5个省级基地均建立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吸引了广大高校专兼职教师申报。我省高校在贫困生心理关注、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长。

(四)拓展工作时空,积极开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

大多数高校在个别咨询为学生服务方面,积极拓展时空,充分考虑学生接受咨询的及时性和便捷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保障学生能及时方便快捷地寻求个别咨询。许多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建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宣传网站,并不断更新,发挥网络及时沟通的优势,通过论坛、专业教师博客等方式,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接受心理咨询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讯和周到的咨询服务。苏州大学的4个校区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周开放时间达18个半天,并由原先在教学区域的设置转向进驻学生宿舍,让学生充分享受心理咨询服务的便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中心咨询室每周的开放时间计40余小时,包括晚上和周末时段。江苏大学的心理咨询室分布在各个方便学生的区域。扬州大学开通“扬州大学心情驿站”博客、“扬老师qq在线心理咨询”。中国矿业大学组织建立了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兼职教师为指导、大学生心理资助中心网络小组为主体的网络建设队伍,及时回复学生留言,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互动性功能。

三、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势头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稳步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各高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平衡,部分高校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大,支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费投入不足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据本次调研,我省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严重不足,最少的高校平均年生均经费仅1.5元,而较为充裕的高校年生均经费已达到15元,相差10倍。参与调研的学校有三分之二没有达到本科院校年生均不低于15元,高职高专院校年生均不低于10元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覆盖本专科生,还要覆盖研究生,而且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研显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受到重视,体现在专业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严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零开设。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又一共性问题。本次调研发现,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较多,如江苏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有5-6人,但有不少高校仅有1-2人,师生比仅为1:9000-1。2011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规定“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2011年5月6日,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定岗、定编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工作人员与全日制在校学生比例不低于1:3000-4000”。我省不少高校还没有达到此最低标准。一些高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但缺乏专业资格。各校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待遇、职称和培训方面各有各的情况,如职称,有的归口管理,有的归属思政,有的挂靠教师,很多并无明确,以致这支队伍人员思想不够稳定。

(三)高校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还不够规范、科学、有效,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尚未形成各界共识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比例虽然很小,但是影响很大,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如何规范、科学、有效完善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共性课题。另一方面,个别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发生以后,媒体在予以关注并报道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尺度和方式,以尽可能的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也是需要有关方面重视研究的课题。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动求助意识普遍薄弱

由于受多种因素包括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主动求助意识普遍薄弱。虽然全省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设讲座、选修课、活动体系建设、校内小报、宣传小册、广播网络等各种载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和咨询知识,个别心理咨询室设置由原来在校园僻静一角进驻学生生活社区,通过拓展时空,开辟网络新阵地等手段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专职、专业、专心”服务学生的做法,基础工作比较到位,但由于受“怕被别人觉得心理有问题”、“心理问题不是大问题”等想法的影响或由于相关心理学科普知识的缺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接受度仍有限,在遇到心理问题后的求助意识普遍薄弱。有的学生饱受心理问题困扰却无察觉,或者意识不到是心理问题;有的对心理健康的相对性、连续性、可逆性、动态性认识有误区;有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甚至抱有一定的偏见。

四、对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要进一步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大投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建议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卫生厅、团省委等多个职能部门进一步协同配合,切实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11年2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2011年5月6日,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我省所有高校应积极贯彻落实上述文件,使全省高校都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各高校主要领导要定期听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题汇报,部署工作任务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有高校都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建设,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工作部门、宣传部门、人事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后勤保障部门、校医院等单位,以及学校关工委负责人为成员,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健全相关制度,领导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门机构,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并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完善协调机制。

各高校要按照本科生不少于15元、专科生不少于10元安排年生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并纳入学校预算、专项单列、专款专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用房和场地,具有完备的健康、能力、人格、职业等方面测评软件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设备、器材、图书、期刊、音像等参考资料,并能够不断补充更新,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要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规定的最低要求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应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序列,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教学研究机构的学校,也可纳入相应专业序列。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应计算相应工作量。

在专业资格和培训方面,建议省教育厅出台专业人员的专业准入制度和要求,对专职人员专业化发展以及个人成长方面要有规划和督导。对兼职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等骨干学生的专业培训有待加强。目前社会上各种名目的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很乱且费用昂贵,建议省物价管理等部门联动予以整顿并在培训资质上予以规范。

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加强校园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形成咨询师全懂,党委副书记懂、辅导员基本懂,班主任略懂,学生有心理健康意识,后勤宿舍管理人员知晓,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老师了解的全员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局面。

本次调研发现,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5个省级基地和16个示范中心覆盖了全省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有效地整体推动了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与辐射效应,有利于全面提升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因此要充分发挥5个基地和16个示范中心在提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方面的培训、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加快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步伐

危机干预工作直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与成熟度,各校应确立危机干预的指导思想,以教育为主,重在预防,建立和强化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预防方面,要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信息管理,做好危机预警工作。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等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形成“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控制”的心理危机与预防工作机制;建立以辅导员、学生干部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及时、准确掌握并作出有效干预。加强信息管理:在普查后根据心理健康档案筛选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建立学生心理信息月报制度和突发事件即时报告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数据库,把临床咨询筛查出来的构成心理疾病诊断的,遭遇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的,性格长期孤僻的,学业、情感或人际关系等问题受挫的,环境适应不良的,以及出现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作为危机干预的高危人群和主要对象。

出台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并建立完备的危机干预体系,提高危机干预能力。建立学校、学院、学生、家长、社会医疗机构协同的危机干预网络,明确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和分级分类处理办法。强化危机干预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学生工作队伍、社区物业管理人员、学生骨干危机干预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有关人员的危机快速反应能力,挽救个体身心,维护学校声誉,加强校园和社会稳定。开展危机后干预,处理危机事件发生后涉及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和情绪反应,维护身心健康。

(四)要积极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在校大学生的主动求助意识

上一篇:代课通知单下一篇:2024年第二期保荐代表人培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