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资助工作的实施方案(推荐12篇)
为贯彻上级文件精神,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为体现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
一、成立领导下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以园长组成的资助贫困生管理评审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贫困生档案库;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申报工作等。
二、资助对象
优先资助具备以下条件家庭经济困难儿童:
1、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和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或纳入农村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
3、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
4、符合入园条件的残疾儿童。
三、申报评审 评审基本条件
凡是本园在园幼儿都可以申请资助,首先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优先考虑招收范围内、适龄、本地户籍幼儿)
1、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简朴。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乐于助人,道德品质优良;
4、勤奋学习,积极上进;
5、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评审程序
个人申请。符合资助评选条件的幼儿向幼儿园提出申请。班级评议。由班主任查实上报学校评审小组。
评选小组审查。严格按照申请条件对上交名单进行资格审查和评选。
公示。在全校范围内公示学校资助生名单,接受广泛监督,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对资助生补助实行专款专用,确保国家贫困生补助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
四、监督和检查
1、幼儿园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界定政策以及享受资助的儿童基本情况和资助标准张榜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方面, 不断加大扶持力度, 为了让家庭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学,首先必须做好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动态管理工作。主要原因是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是变化的,是个动态因素,要做到真切合理,必须及时做好调查与信息管理工作,杜绝让那些家庭的确困难的学生排除在救助对象之外。入学后可采用相关措施进行界定, 一是根据村盖章确认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二是根据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调查,班级、年级组都应该认真负责地签署审核的意见, 尽量准确确定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及时对资助信息进行统计管理,将经过界定的贫困家庭学生的有关资料及时输入信息库进行管理。管理系统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二是学生受到资助的有关数据。信息库内容应以方便统计和有关信息的利用为目的,包括家庭情况的调查表基本信息、学生在校的联系信息包括宿舍的地址,联系电话等;学生受到资助的有关信息要及时进行登记与统计,主要内容有资助的项目名称、金额和时间,每学年进行统计,了解掌握学生受到资助的情况。重视资助登记统计的作用。通过资助统计能掌握贫困家庭学生特别是特困生受资助的情况。一是掌握特困生的数量与比例;二是掌握学生的受助情况。掌握资助情况使各项资助政策能按规定落实到资助对象,不因为情况不清,造成重复资助,而应该资助的特困生没有得到资助的现象。有的学生确实是因为经济的困难增加了精神的负担和压力,学习成绩下降,造成恶性循环,学习每况愈下。及时掌握情况就能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学生资助工作的有针对性有赖于学生资助统计信息的分析与整理,对学生采取及时有效的帮助措施,可见资助登记与统计的作用非常重要。贫困生信息库的管理。学校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关资料输入统一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基本信息包括学生本人的信息和家庭的信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可变性, 学生填写了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并经相关部门盖章确认,并经过每学年在校消费调查,经调查转为非贫困生的在信息库里有所反映,各班每学期报送信息资料到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信息库资料一份留班管理,一份报送学校。
二、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对所资助的贫困家庭学生要从思想状况和学业情况进行不间断的关注, 尤其要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和学习目标,激励贫困生奋发图强,从内心深处摆脱贫困家庭的阴影,以良好心态面对现实,用优异成绩回报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塑造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使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展现良好的道德精神风貌。一是要求各系定期开展诚信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正确理解非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让学生明白缴纳学费是应尽的义务;做诚实守信的中学生的重要意义;二是对学生进行诚信知识教育,使学生知道哪些行为会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影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勤俭节约、发奋学习教育。利用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开展教育活动。每学年召开奖学金获得者表彰大会,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发奋学习的热情。结合奖助学金的发放,招集获得奖助学金的同学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宣传鼓励学生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回报社会。每学年组织毕业班受资助学生进行受助感想座谈会或感恩报告会, 使学生知道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 不仅是在资金上而且是在精神上的支持下, 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时回报社会。
三、注重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的实效
坚持助困与育人相结合, 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必须与育人工作建立起长效互动机制。但是, 在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片面侧重于资助,而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资助过程之中,忽视资助本身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学生资助必须与育人成才紧密结合 ,才能充分 发挥资助 工作教育 人、培养人 、塑造人的作用。在组织与实施各项资助的过程中要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现在贫困并不代表将来贫困 ,贫困并不 可耻 ,可耻的是 甘于贫困 ,不努力而 指望他人解困。同时引导学生在人生逆境中塑造性格、锻炼意志,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要在资助工作中渗透国情、民情、社情教育,要使贫困生在受资助过程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针对受资助学生开展国情、民情、社情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环境,主动融入社会,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增强自我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习俗的侵袭。
关键词:资助育人;实施途径;高校教育
本文围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施的有效途径作一综述,针对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业内同行参考借鉴。
一、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贫困生认定环节存在漏洞。长久以来,高校一直致力于研究贫困生的认定方法。贫困生的正确认定,是确保国家资助资金得到有效利用的重要前提。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主要是参考学生本人生源地困难证明或家庭经济收入情况调查表。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会利用各种手段获得低保证明或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进而通过高校贫困生的认定。“伪贫困生”夹杂在高校自主育人的对象里,将直接导致有限资源无法得到高效利用,真正的贫困生无法获得良好的帮助,这种局面显然违背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初衷。而引发这一系列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贫困生认定环节存在漏洞,由此可见,贫困生认定环节的完善,对促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意义重大。
2.贫困生严重缺乏感恩意识。作为资助活动的主要内容,育人工作的深入落实成为了高校资助教育工作者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环境下,部分学生感恩意识与诚信的缺失逐渐引起广泛重视。事实证明,比起物质上的自主,贫困学生更需要的是精神层面、心理层面上的支持与关怀。当然,大多数贫困学生的思想观念无疑的积极健康的,他们通常能够怀抱感恩之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回馈国家。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仍有少部分困难学生严重缺乏感恩意识,过于注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甚至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抱有错误认知,一味觉得自己获得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一旦不能如愿以偿便会怀恨在心。另外,部分学生由于经常获得资助,逐渐形成依赖心理,并将贫困视为“特权”,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的自主,对生活积极奋斗的意志逐渐磨灭。
3.资助教育活动枯燥乏味。考虑到高等教育容易受到各类教学评估的影响,教学重点多集中在在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上,所以有关资助育人活动的开展较为疏忽。部分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对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比起育人工作,高校对资助工作的投入反而更多。部分高校自主工作者本身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认知不够全面,并没有透彻领悟资助育人活动的深刻内涵。另外,高校辅导员本身工作量大,在开展资助活动时,往往会将其作为一次简单的学生工作来做,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变化,开展的资助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育人效果,违背了资助育人的本意。另一方面,部分辅导员在开展育人活动时,没有注意方式方法,一味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容易引起学生抵触情绪,育人工作自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施的有效途径
1.健全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发布《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规定了贫困生的认定标准,进一步规范了贫困生的认定流程。因此,各高校有必要结合该政策,建立严格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根据规范程序,严格执行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在进行贫困生认定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有必要认真考察申请资助的学生是否具备感恩意识,并对学生言行举止以及日常生活、实际消费情况进行关注,必要时可要求教师以及学生对申请学生进行打分,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实现有效资源的优化配置。贫困生的认定环节,还需重点考察学生责任意识、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情况,并将育人工作贯彻到认定环节中,从而深入落实资助育人工作。
2.深入落实人文关怀。在贫困生的认定环节中,辅导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确保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才能为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谈心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的常见工作方式,也是学校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辅导员在进行资助育人工作时,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通过合理安排时间,争取能够定期与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时刻了解贫困学生思想观念以及心理情绪的变化,并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育人活动,进一步提高育人工作的有效性。此外,辅导员还应重视对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育人过程中,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与熏陶,树立强烈的感恩意识,并在享受关怀的同时,学会如何给予他人关怀。
3.开展高校资助教育活动。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主要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学会如何感恩。对高校贫困生开展形式多样、切合实际的感恩实践活动,对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树立健康思想观念大有裨益,也是深入落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根本途径。学校可邀请同样是贫困家庭出身的社会成功人士,开展讲座活动,通过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值得一提的是,从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资助育人活动的开展,应尽量避免占用到学生的课业学习时间,其实,可通过专业知识与资助育人活动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格精神。另外,开展资助教育活动时,有必要在学校范围内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强烈的感恩氛围,使贫困学生在感恩的环境氛围中中受到感染,精神需求与心理需求获得慰藉,从而形成健全人格,愿意积极主动,通过行动的方式完成感恩与回馈。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担负着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维护学校与社会和谐稳定、深入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职责。经本文研究最终发现,在给予学生物质上的帮助时,务必要重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资助育人工作资助和育人的双重功能,为高校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肖小琼,徐红.找准教育切入点,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功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1(01):81-82+86.
[2]陈景贤.完善高校资助提高育人质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01):122-123+188.
[3]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23(04):81-85.
一、基本原则
按照“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前教育资助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问题。
二、资助范围
对全市经市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有全国统一的46位机构代码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性质幼儿园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包括托儿所、亲子园、小学附设的学前班等教育机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在园儿童,均可列入受助范围,并适当向农村贫困地区给予倾斜。
三、资助标准和对象
(一)资助标准
按照在园时间每生每天3元(一年按200天计算)的标准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进行资助,平均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期300元。困难儿童享受学前教育资助不得超过三年。
(二)资助对象
重点优抚对象,城市低保户、农村低保户,儿童福利机构孤儿及社会散居孤儿,父母双残或单残、家庭主要成员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生活困难的幼儿以及残疾幼儿;因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双女绝育户家庭的幼儿;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经济困难的幼儿和残疾幼儿。
四、资助程序
资助资金的申请与拨付工作在教育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进行。
学前教育助学金按学年申请和评审,按学期发放。
各幼儿园要成立评审小组,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具体程序如下:
(一)申请
1、幼儿园于每年9月开园时受理资助申请。幼儿监护人持户口本及相关证件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领取《学前教育国家资助申请表》,并据实填写。
2、提供证明材料
(1)低保家庭儿童:须如实提供民政部门发放的低保证及其复印件;
(2)孤儿:须提供民政部门发放的儿童福利证及其复印件;
(3)残疾儿童或残疾家庭儿童:须提供残联发放的残疾人证及其复印件;
(4)烈士子女:须提供民政部门发放的烈士子女证明及其复印件;
(5)双女绝育户:须提供二胎准生证和绝育证(结扎证、皮埋或其他绝育手术的证明)。
(6)家庭经济困难幼儿:须有实际居住地镇政府(街道办)、村居委会共同出具的因重大疾病、意外灾难或其他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
(二)审核、公示
1、各幼儿园的评审小组,对提交的资助申请进行认真审核。严格按照资助对象的界定标准,公开、公平、公正地组织评审,确定拟资助对象。拟资助幼儿及其监护人名单要在幼儿园显要位置公示7天以上,同时公布举报电话,接收社会各界监督。
2、公示无异议后,各幼儿园按要求采集受助幼儿及其监护人有关信息,由园长和幼儿园资助管理工作人员签字后,加盖幼儿园公章,于秋学段的10月1日前报各镇(街道)审核。各镇(街道)分别在秋学段的10月20日,春学段的4月1日前将审核汇总后的资助材料报市教育局幼教中心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市教育局审核汇总后报市财政局核批。
(三)资金拨付与发放
市财政通过代发银行涉农惠农资金专户,及时足额将资助资金直接发放到受助幼儿监护人的银行卡上。资金发放到位后,幼儿园要组织家长在发放名单上签字确认,并纳入学校账务处理。
(四)档案管理
各幼儿园要将受助学生的有关材料分年度分学期建档备查,建立受助幼儿信息档案。受助幼儿信息要经过层层审核,每一级资助部门经办人、负责人都要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前教育资助政策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相关单位、幼儿园要充分认识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到位,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幼儿园要把贫困家庭幼儿资助作为重要工作,实行园长负责制,要严格按照资助对象的界定标准、办法和程序,组织确定资助对象,建立健全资助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受助幼儿信息真实、可靠,资助经费安全、规范使用,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切实保障贫困家庭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三)规范收费管理。公办幼儿园不得因减免保教费、伙食费而提高其他收费标准,或擅自设立收费项目乱收费。要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备案程序,加强分类指导。幼儿园要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坚决查处乱收费。
(四)加强监督检查。要把学前教育资助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并与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学前教育资助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挤占挪用资助经费、虚报儿童人数骗取补助资金等违规行为,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取消其下年度资助资格,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为认真贯彻落实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入园问题,根据《会同县2012年秋季学前教育资助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指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2012年我乡中心幼儿园共有个班级,在校幼儿数人。
二、领导小组 组长:黄良学
成员:蒋映华、粟高宏、伍斌、朱方平、黄元坤、唐兰风、杨建华、王莉莉、杨月发、杨连成
三、资助范围
在我中心幼儿园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
四、资助对象
家庭经济困难的在园幼儿,优先考虑低保家庭幼儿、孤残幼儿、烈士子女、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幼儿、少数名族特困家庭幼儿和家庭遭受重大灾害或变故的幼儿。
五、资助标准
平均补助标准为每生每期385元,或以上级补助标准为准。
六、资助资金来源
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所需资金,基本采取上级拨款为主,本校捐助为辅。
七、实施程序
1、没学期入园报到时,幼儿园要加强宣传,让群众了解学前教育资助政策。
2、享受资助的幼儿,其家长持相关证件及复印件(残疾幼儿及残疾家长持二代残疾证;低保幼儿持低保证;家庭主要成员丧失劳动能力或受到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困难的持村委会或者居委会(社区)的证明)交幼儿园审核登记存档备查。
3、及时发放和组织困难幼儿填写《会同幼儿园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申请表》,并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机上上报有关信息。
4、将受助幼儿名单张榜公示7天。
八、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我中心幼儿园结合实际制定本园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确定受资助幼儿家庭的基本标准,及时了解受资助幼儿家庭的情况。实行校长负责制,园长向校长负责的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为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完善基础信息。中心幼儿园要做好学前教育资助报表、信息的上报工作,并确保在园幼儿信息真实、可靠。要对汇总表
3、资金发放记录等文字资料按照档案、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规范管理。
4、加强监督检查。实行学校纪检、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的原则,真正做到把每一分钱都送给真正需要资助的幼儿手中,做到如实上报材料,保证资金的足额按时发放,绝不出现谎报和截留等违规行为。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资助政策,公平公正评定资助对象,面向社会全面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二)坚持动态管理原则。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或终止资助:受到记过及以上处分的;家庭和学生个人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资助条件的;其他不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条件的。
(三)坚持统筹兼顾原则。认真做好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既要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又要充分调动社会捐资助学的积极性;既要保障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应助尽助,也要考虑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
(四)坚持整体联动原则。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
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由教育、财政部门牵头,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经办,各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配合。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各学校严格把握政策,认真做好资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和审批,健全动态监控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管理监控等工作。财政部门要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专款专用。学校要认真组织学生申请,严格审查推荐资助对象,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资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妥善保管资助档案资料,主动接受上级检查和社会、群众监督。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对学生资助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学校应成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二)明确工作责任,健全完善资助工作责任制,学校安排不少于 1 人(资助专干)负责办理日常工作。
(三)建立资助工作办公场地,配置办公设施。
三、资助对象和条件
(一)资助对象
凡属我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和普通高中及职业学校具有正式学籍,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均可向学校申请。
(二)资助条件
1.基本条件
受助学生应符合下列基本条件: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2.困难程度
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对申请学生进行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认定。
3.特别规定
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同等条件下应予以优先资助:
⑴、持有农村或县城镇特困户救助证的家庭子女;
⑵、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 882 元的家庭子女;
⑶、父母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学生;
⑷、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孤儿、烈士子女)
⑸、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贫困的子女;
⑹、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
⑺、因建设征地导致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且造成家庭经济严重困难的学生;
⑻、当地政府规定的其它需要资助的学生。
四、工作程序
1.学生申请。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递交相关证件或证明材料。
2.学校审核。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由学校分管领导、资助工作负责人、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的申请、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进行审核,然后,学校组织家访。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认定,提出资助学生名单。
3.学校公示。受助学生名单经学校校长办公会研究后,统一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明细公示表》,须在学
校内进行不少于 5 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基本选定为本期受助名单。
4、上报审核。学校基本确定本期受助学生名单后,上报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
5.资助金发放。资助金到位后及时发放,造册签名。
6.学校建档。要建立专门档案,将有关资料和工作情况分学期建档备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教育、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政策顺利实施。各学校要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实行校长负责制,指定专门机构,确定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二)落实分担责任。各学校要按照确定的资助金,及时、足额落实发放到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投入资助力
度,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
(三)强化资金管理。教育、财政等部门和各学校必须切实加强资助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及时发放、专款专用。每年要加强对资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挤占挪用资金、弄虚作假套取资金等行为,一经查实,将进行严肃处理。
(四)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为政策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党和政府的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坚持“公正、公开、公平”原则。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推教育公平而不懈努力,逐步向全体学生快乐学习、阳光生活、健康成长的目标迈进。
二、加大力度,认真做好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是一项极好的利民政策,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实抓好宣传工作,使广大师生人人皆知国家以及学校的资助政策体系,个个熟悉资助程序与办法,确保我校学生资助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
(一)要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板、橱窗等方式,宣传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及学校落实各项政策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在网站上宣传学校各项资助政策及工作动态,并开展经常性的交流,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接受师生对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监督。通过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倡导师生关心弱势群体,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积极乐观地学习和生活。
三、完善制度,规范程序,确保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开展
(一)为了保证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的贯彻执行,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程序。确保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展,本学年将在总结上一学年资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各项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强制度的指导性,建立“双线摸底、三级评审、学校公示”的贫困生受助资格评审机制,规范资助程序,确保资助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接受社会监督,杜绝人情、关系资助。
(二)紧紧抓住学生资助的贫困认定环节,规范认定程序,加强认定过程的规范管理,进一步细化经济困难学生贫困认定办法,规范认定程序,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为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要认真总结上一学年资助审核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全过程监督的操作程序,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使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真正成为惠及学生的阳光工程。
四、认真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学生资助的审核、认
定、发放工作
(一)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学校召开救助工作大会,进行宣传,贫困学生向班主任上交户籍复印件、村委会出具的贫困证明、低保证等证明材料,并上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班主任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对本班提出申请的学生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并逐个走访了解学生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核实后,报学校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审查。
(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认真做好学生资助的评定工作。通过查看贫困学生家庭相关证件,调查了解学生日常表现、生活消费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逐个进行走访了解核实,严格规范程序,重点做好受助学生公示和全过程监督,通过公示,有效化解矛盾,了解学生日常生活开支情况、走访家庭等,实现评定工作的合理与公平;同时,要坚持对整个评定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督,通过规范评定程序;通过公布公示监督电话,及时听取师生、家长、社会对评定工作的意见及投诉,及时快速地对家长投诉予以协调处理;组织各班主任就评定工作进行研讨,总结经验,形成较为系统的评定模式。
(三)严格审核,做好资助学生信息系统的网上填报工作,确保资助信息上报的准确、及时。
1、严把贫困学生信息的录入关,确保学生个人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完整性。
2、严格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要求,认真审核,确定受助学生名单及资助资金。按要求及时上报,做到不少报、多报、错报一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3、进一步健全贫困学生资助档案,确保各种材料齐全、完整、规范。
(四)进一步加大对各类资助资金发放管理的力度,确保各类资助资金及时发放到学生的手中。
要进一步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同时要倾听家长呼声,进一步改进工作。丰富资助工作内涵。将资助政策宣传、受助对象的确定、资金的发放系列德育化,让贫困学生得
实惠、师生受教育,培养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和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
(五)加大监督力度,严禁违纪违规。
针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 笔者随机抽取了徐州的3所高校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 的500名贫困生进行问卷调查, 对贫困生的感恩现状和感恩教育现状做了一个较为全面且深入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1) 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整体处于较高的水平, 但仍有一部分贫困生不知感恩; (2) 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状况具有不一致性, 认知水平高于实践水平, 即“重体验, 轻行动”; (3) 感恩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例如学校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观念和方式有所改善, 家庭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重视程度较高, 多方位的感恩教育使得贫困生具有较高水平的感恩意识等; (4) 感恩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感恩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感恩教育的方法缺乏长效性、感恩教育的对象缺乏针对性。
2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感恩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一方面, 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尚无具体的教科书和固定的理论内容, 高校不能将感恩教育系统化、序列化地纳入学校的长远规划, 仅仅是施教者根据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对贫困生进行没有系统性的随机感恩教育, 这对于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 高校对于贫困生的实践教育尚无系统的要求, 未看到实践背后的教育意义。高校感恩教育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加深贫困生对感恩的感性认识并增强其报恩和施恩的能力。而在高校贫困生报恩和施恩能力的培养方面, 学校并未充分重视,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贫困生只知感恩而不知报恩的现象。
2.2 高校感恩教育的方法缺乏长效性
笔者认为, 对于贫困生感恩教育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是将感恩教育与资助工作相结合, 形成长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将贫困生的感恩状态与经济资助相挂钩。虽然目前高校已初步将感恩教育与资助工作进行了结合, 但并未形成长效机制和动态的监督反馈机制, 仅仅是形式上的初步结合, 资助结束后感恩教育也随之结束, 这无疑会使感恩教育呈现短期化、形式化的特点, 久而久之会削弱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此外, 高校感恩教育常以口头说教为主, 辅以少量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这会导致高校感恩教育流于形式, 且贫困生对于频繁的说教也会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造成感恩教育实效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实践的缺乏影响了贫困生感恩能力的提高, 出现了部分贫困生想感恩而能力不足的现象,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调查中知行不一的结果。
2.3 感恩教育的对象缺乏针对性
高校辅导员是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主要力量, 而目前我国辅导员与学生的数量比是1∶200, 辅导员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 还要处理繁冗复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很少有时间专门进行贫困生感恩教育, 仅仅是在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贫困生进行形式上的感恩教育。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更多的是将贫困生和其他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感恩教育, 这大大降低了感恩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进行的感恩教育, 大多也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感恩教育, 很少有专门涉及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高校针对性不强的贫困生感恩教育, 不能使贫困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不利于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形成。
3 增强贫困生感恩教育实效的措施
贫困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道德水平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 将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落到实处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3.1 促进贫困生正确价值观和感恩意识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 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 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知恩是感恩的前提, 感恩教育的前提就是让受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获得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 使感恩成为一种内化的物质。高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 要努力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和辅导员的作用,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对贫困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 帮助贫困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3.2 将感恩教育与资助政策有机结合, 增强贫困生对感恩的情感接纳
目前, 高校已将贫困生资助工作和感恩教育进行了初步结合, 但由于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 因此将资助工作和感恩教育有机结合, 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根据资助项目特点植入感恩教育内容。
高校要充分挖掘各种不同资助项目的特点, 按照各资助项目的条件和对象, 恰当地融入感恩教育内容, 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的育人目标, 具体见表1。
(2) 在资助管理过程中贯穿感恩教育内容。
在高校开展资助工作时, 辅导员要将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始终, 抓住资助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形成制度化、程序化的教育方式, 实现贫困生在资助初期知恩、中期感恩、后期报恩的良性感恩教育, 具体见表2。学校在拟订资助项目的申请条件时, 要在政策上体现一定的感恩导向。对于在资助工作中涌现出的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感恩典型, 高校要利用高校宣传媒体对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和表扬, 让贫困生学典型、争优秀, 从而形成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 实现感恩和助困的双向促进。学校相关部门也要对资助过程中出现的冷漠无情、忘恩负义、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 最终实现资助和育人的双重目标[2]。
(3) 构建资助体系和感恩教育相结合的长效反馈机制。
长效机制是能长期保证制度运行并发挥预期作用的制度体系, 长效机制的建立, 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提高工作水平。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果是不断取得工作新成效的保证, 长效机制是保证贫困生感恩教育顺利实施、巩固感恩教育成果的保障。一方面, 要构建资助制度和感恩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构建受助贫困生的感恩评价体系, 建立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后的感恩实施制度、感恩评价制度和感恩奖惩制度等, 将贫困生的感恩情况进行量化, 使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规范化、常态化, 对贫困生受助后的感恩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实现资助和感恩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 贫困生档案管理的实效性要进按照认定程序和标准进行认定, 绝不允许出现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其次, 在严格认定基础上形成的贫困生档案库还要实行动态管理, 在按照文件要求每学年进行调整的基础上, 应随时根据贫困生的突发状况进行微调, 以确保档案库的实时性、真实性和可靠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参照档案库对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长期的感恩教育和监督, 并进一步做好资助工作, 将二者有机结合。
3.3 制定适应时代的资助政策, 增强贫困生的报恩能力
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比例的增大, 几乎每一位贫困生都能获得资助,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贫困生有了“等、靠、要”的思想, 现有的资助政策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改进已有的资助政策, 从而更好地发挥资助政策的实效。
3.3.1 建立激励贫困生自立自强的资助制度
(1) 合约型资助制度。合约型资助是资助主体与贫困生签订合约或协议, 要求贫困生在履行相应义务的基础上, 给予其必要的经济资助, 帮助其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使其顺利完成学业。目前, 高校正在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等均属于这一类型的资助。因毕业后还贷的压力, 使得申请此类贷款的贫困生在校期间能认真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争取在毕业后找到理想工作, 早日还清贷款。但由于放贷银行追逐利润的本质, 他们对放贷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对放贷的时间和额度也有不同程度的限制。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 可以考虑变更放贷单位, 适当放宽贷款的额度和年限, 以减少贫困生在求学与个人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制约。此外, 还可以对提前还贷的贫困生减免一定比例的贷款本金或利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贫困生与用人单位签订预就业协议, 或是根据国家的政策引导贫困生到祖国需要的单位或地方去工作, 其上学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预先支付等。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 可以培养贫困生脱贫的能力。
(2) 就业援助制度。提升高校贫困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对于增强其施恩和报恩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锻炼培养贫困生的专业技能, 提供实践平台和锻炼机会, 以提高他们求职谋生的能力。如通过校企合作增加贫困生到企业的实习岗位, 帮助贫困生实现教育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搭建“勤工助学自主经营”创业平台, 提高贫困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贫困生就业的预分配, 预分配是指企业提前与贫困生签订就业协议, 提前支付贫困生的在校学费, 企业和贫困生共同达到双赢的目的, 从而实现“以工代偿”[3]。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也可以帮助贫困生提升就业能力, 较早适应社会, 从而较早回报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实现施恩和报恩。
(3) 奖励性资助制度。奖励性资助就是将用于贫困生单纯经济资助的救济资金用来设立奖励基金, 奖励在各方面表现优秀的贫困生, 如“励志成才奖学金”、“贫困生学习进步奖学金”和“优秀贫困生奖学金”等。近年来, 在全国各地高校设立这种资助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一般而言, 贫困生的自尊心和危机意识较强, 如果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奖励和荣誉, 就可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增强自信心, 消除自卑感, 从而使他们坚信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贫困状态, 激励他们奋发图强, 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 使他们懂得感恩和报恩。
(4) 回馈性资助制度。2006年9月, 英国开始实行“先上学, 后付费”和“差异收费”为核心的高校学费政策, 允许所有学生贷款上大学, 待学生毕业工作获得一定的回报后再偿还助学贷款, 这对我国的贫困生助学政策有很好的启示。我国目前的资助政策中, 无偿经济资助占有相当比重, 国家助学金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国家励志奖学金,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贫困生的“等、靠、要”思想, 把家庭困难当作一种资本, 认为家庭困难就应该得到别人的资助, 不利于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高校应当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 灵活做好资助工作, 一方面将无偿的经济资助更多地用来资助表现优秀、懂得感恩的贫困生, 并鼓励获得资助的贫困生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 用自己的劳动回馈国家和社会。此外, 还要加大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 鼓励贫困生多争取有偿的经济资助, 弱化“理所应当”的思想。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让贫困生珍惜来之不易的资助, 另一方面是增强贫困生报恩的能力, 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回报他人。
3.3.2 建立贫困生自助、互助性团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加强贫困生单纯经济资助的同时, 高校更应提高贫困生摆脱贫困和报恩的能力, 建立贫困生自助、互助性团体, 以能力促发展, 以发展促提高。一方面, 可以建立提高贫困生能力的自助性团体。自助性团体也可称之为支持性团体, 它是境遇相同或相近者的“自由联合体”, 其成员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能够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 成员之间的交往没有任何的障碍和阻力。团体组织的活动能够充分展现每一位成员的个性和才华, 在工作和活动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 可以组织团队的各类活动, 提高成员的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 增强他们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和不断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
3.3.3 搭建已毕业贫困生和在校贫困生互助平台
李亚婕[4]的研究发现, 有95%的已经毕业十年以上的高校贫困生愿意帮助在校贫困大学生, 因此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已毕业贫困生和在校贫困生的联系, 如建立贫困生短信平台、QQ群、飞信群等。有效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对于增强在校贫困生对于感恩的情感接纳具有重要作用。已毕业的贫困生可以随时解答在校贫困生来自生活、学习以及将来工作等方面的疑虑和困惑;已毕业贫困生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 为在校贫困生提供就业机会或勤工助学岗位。如一些已经毕业的高校贫困生有意向对在校贫困生实行一对一的帮扶, 个别有意向的毕业生可以提供针对在校贫困生的助学金等, 这样既可拓宽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渠道, 又能在资助过程中实现已毕业贫困生的施恩、报恩, 也通过已毕业贫困生的言传身教, 教育在校贫困生懂得感恩, 自立自强, 努力创业, 实现感恩教育的良性循环。
摘要: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适应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分析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高校资助工作, 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贫困生感恩教育措施, 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 改进感恩教育的方法, 从而进一步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关键词:资助工作,贫困生,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驰.美国的感恩文化及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2) :79-81.
[2]陈思阳.浅谈国家助学金给高校学生带来的影响[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4 (4) :114-116.
[3]李同果.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一体化[J].教育评论, 2005, 10 (3) :28-30.
关键词:感恩;意识淡薄;资助;引导;教育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
当前,经济资助确实为困难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对国家和社会提供的资助怀有感恩之心,但在资助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受助不感恩的不良现象,令人堪忧,具体表现为:
(一)对感恩认识不足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圣贤自古就教导后人要懂得知恩、感恩、酬报恩德。然而在当前学生资助工作中,部分学生在获得了资助后,常常认为是理所当然,有的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获得资助非我莫属,觉得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在获得资助后,请吃请喝,大肆挥霍;还有的认为自己受到资助是在帮助资助方获取好名誉,双方互利,不存在恩惠;他们缺乏最基本的对“恩”的认识。
(二)不心存感恩
现在的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己经缺少了对父母、老师、同学感恩的情意,对待老师缺乏起码的尊重。虽然有的学生知道获得资助是社会或者个人给予的恩惠,但是心中却很淡漠,缺乏感激之情。
(三)缺乏回馈社会的感恩意识
在各种资助金颁发仪式上,学校领导都勉励获得资助的学生要好好学习,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学校、回报父母。然而现实却不尽人意,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但其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还有些大学生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学成后却毁约不回等等。
(四)攀比、虚荣心理严重
很多高校在给予困难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没有给予其相应的精神资助,没有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关注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造成了受助者虚荣心强、攀比心重,对身边同学的关爱显得麻木不仁,缺乏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受助者以弱势群体自居,但又担心身边的人瞧不起,随之会产生挫折感,导致自卑、失落、困惑、抑郁、仇富以及自我封闭的心理,久而久之会积淀成为以一种知恩不报、恩将仇报的极度自私心理。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
当前社会功利主义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片面追求利益的同时,使人们的道德出现滑坡。贫富差距的现实存在,一些社会资助和个人资助因为过于注重经济的资助,忽略了受助者的心理需求,使受助者产生一种理所当然、受之无恩的心理。
(二)学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足
目前,我国学校主要将重心放在学业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学生关心最多是成绩和就业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虽然在日常教育中也在提倡感恩,但采取的方式大多是灌输式、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形成长效机制,从而使学生的感恩能动性缺失。
(三)家庭教育问题使学生自私心理严重
在家庭中,现在高校的学生大多是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更多的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往往忽略了对子女的感恩教育,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父母的无私奉献成为了单边行动,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育。另外由于有些家长自身素质的欠缺,没有以身作则,不孝敬长辈、不文明行为,孩子耳濡目染,直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作用。
三、加强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并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或美德,更是一种需要自觉性的现象,感恩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它需要教育的点拨和引导,高校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要不断渗透感恩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感恩教育需要遵循由知到情再到行的一个过程,利用对学生的经济资助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言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所以,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应倡导各院系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通过讲道理、明事理,把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融合,让受助学生的心灵在温馨平等、受到尊重的氛围中接受洗礼。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学校橱窗、班级板报、网络等活动,使感恩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排解受助学生的孤独情绪,养成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此外還可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如成立自强社、爱心社、志愿者团队等。通过对学生一系列的感恩教育使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认知层面发展到情感层面进而达到实践层面。
(二)引导学生感恩父母
要引导学生不能简单地把贫困归结为父母或社会自身的问题,甚至产生不满等情绪。要引导学生算经济账,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父母的真实的生活情况,让他们懂得父母付出的艰辛。要利用父亲节、母亲节、父母的生日等开展感恩教育及专题团日活动等,让他们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学会感恩,要懂得生命的不易、亲情的珍贵。学会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教育学生感恩老师
辅导员可以利用大量的实例告诉学生,老师们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办理贷款和各项资助的手续,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理疏导,可以说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与老师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辅导员要教育学生感谢老师的教诲和辛勤的培养,尊敬师长,树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要弘扬尊师、爱师、谢师的风气。
(四)进一步规范学生资助体系
应从制度上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和宿舍同学等多层面对学生的生活情况、消费情况等进行了解,建立跟踪档案,实施动态管理,查堵非贫困学生进入受助通道。
(五)加强法制观念教育
高校要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让受资助学生意识到诚信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诚信。同时,这种教育应提前在受资助前,这样可以杜绝部分学生对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作假的现象。再者,要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诚信行为,轻则诫勉,重者则取消其受资助资格并扣除相应学分。这是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措施,它将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学生资助政策大走访大宣传活动
实 施 方 案
近年来,国家、省、市、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学生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标准不断提高。为使上级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活动在我校顺利展开,让学生资助政策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切实减轻家庭经济困难群众经济压力,为学生安心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做好学生资助政策走访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强力推进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更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王班庄小学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战略,贯彻“十九大”精神,促进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做好各项学生资助政策的走访宣传工作。
二、成立组织,加强对资助走访宣传工作领导 组 长:赫长春(校长)
副组长:郭永格(总务主任)成 员:各班主任
三、走访宣传内容
(一)要做好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解读工作。不但要重点宣传解读好本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还要完整宣传国家学生资助体系,让群众通晓国家学前、义务教育、高中、中职、高校各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尤其各学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资助政策。
(二)我县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补贴政策。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在校学生292人,其中住校生138人,建档立卡学生61人。所有学生享受营养午餐或营养餐包每生每天4元标准。住校建档立卡学生和住校贫困学生享受每生每学期500元补助,住校学生交通费每生每学期100元补助政策。有部分家境贫困的学生,一直以来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在 市县教育局、当地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们严格执行文件精神及相关工作要求,求真求实,探索创新,使该项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持续深入推进,使贫困学生能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党和国家惠农惠学之政得到了衷心拥戴。现将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健全组织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不均衡,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增多,学生的生活条件相差很大,贫困学生依然存在。我们思想上高度重视,一致认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是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使其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惠民之举,作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按照上级要求和便于工作的有效开展,随即成立了我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专人具体负责组织落实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宣传、调查、申请、评审、公示、报批、发放、监管。
二、广泛宣传,全面摸排
为使资助贫困生工作家喻户晓,我们通过学校宣传橱窗、开学时班主任向家长告知及学校集会等形式对贫困生资助政策及工作流程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深入宣传,让广大贫困学生、家长社会全方位了解惠学政策,熟悉贫困生资助申报程序。为掌握贫困学生资助的第一手情况材料,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在接任新的班级后,要在一周内通过班会、调查、家访等形式,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资助建议,上报总务处。
三、公平公正,阳光透明
确定人员后在校务公示栏进行公示,使整过资助工作的关键环节落到了实处,有效地防范了投诉、上访。
四、落实责任,出错必究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学生家长对基本情况的真实负责。学校对漏报、少报负责,发现一处,及时纠正,对不合规定的,坚持一查到底,一追到底。因严格按照上级部署的工作要求运作,家长与社会反响良好。
五、专款专用,感恩成长
为使资助款项无截留无挪用,专款用在刀刃上,学校严把资金管理关,叮嘱监护人接管到位,保证学生安心生活学习。引导受助学生记住党恩,学会感恩,并把感恩的心转化成学习成长的动力。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全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得到了好的落实,达到了预期效果。
留凤关镇中心小学
(一)云南高校资助政策执行者工作成效
1.辅导员成为资助政策的宣传者
国家历来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每年通过新闻、网络、报刊、等途径对资助政策进行宣传。同时规定全国各高校在每年邮寄新生录取通知书材料中必须包含由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财务司、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下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目的就是必须确保每一位新生能够知晓、了解国家各项资助政策。保证每一位学生获得平等申请资助的权利①。而在高校除了国家资助政策外,还有地方政府、社会、爱心团体或个人以及基金会等的资助项目是在《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里无法阐述的,如何传达到每一位学生,这就需要辅导员的宣传。要求辅导员熟知对各项资助政策,并直接传达到每一位学生知晓。辅导员对资助政策的传达和指导,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尽早熟悉政策导向及要求,有助于稳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尽快明确奋斗目标。
通过对辅导员访谈数据进行梳理,有81.92%的辅导员能够掌握国家资助政策,在向学生宣传资助政策时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2.辅导员成为资助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在整个资助政策体系中辅导员是各项基础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特别是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对资助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将会直接影响各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在各校资助政策的实施流程中,班级作为第一个评议团体对是否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进行评议,而组织评议的领导就是辅导员。尤其是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面,由于认定材料中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当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在认定中较为困难,这就需要辅导员在评议中进行指导和把关。在其他资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和指导,因为如果没有出现原则性的问题,上级部门对班级提交的评议意见都会采取尊重和支持的态度。
同时辅导员在评选奖助学金时,通过平时与的学生交流,可以有侧重的对学生申请奖助学金进行指导和帮助,让真正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获得资助,确保资助政策有效实施。辅导员执行力的强弱,对资助政策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辅导员资助政策执行情况统计上看,83.33%的辅导员执行力强,有16.67%的辅导员执行力一般。因此,辅导员在作为资助政策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在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而执行力的好坏,取决于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动态,才能有的放矢的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资助,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安心、放心并充满信心的学习。
3.辅导员是资助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者
在各项奖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全程参与、指导、监督,保证评选的公开、公平、公正。在资助金发放后,为确保资助金的规范使用,杜绝受助学生挥霍浪费、集体平分等行为的发生,辅导员要做好监督者,对出现不符合资助条件和要求的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取消其受助资格,要保证各项资助金切实落实到每一位真正需要的学生手中,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顺利完成学业,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在与辅导员进行访谈中发现,辅导员在资助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力总体较强,但对资助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意识缺失,在访谈对象中,超过62.59%的辅导员对资助政策实施中缺少监督,甚至完全没有开展过这方面的工作。对于监督工作是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个较大的盲点。
(二)云南高校资助政策受益者获得资助后的成效
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中,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是继助学贷款之后另一重要的资助手段,资助金额在整个体系中位居第二。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国家助学贷款之外最为重视的资助政策。
1.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
以云南某高校为调查样本,统计了该高校近四年的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及省政府励志奖学金在内的奖助学金资助人数和资助金额,从2010年到2013年,高校资助人数及资助金额逐年增加,具体统计如下:
表1 云南Z高校近几年资助数据表
数据来源:云南Z高校资助总结报告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家资助力度逐年增加,获得资助的学生人均资助金额也呈现增加的状态。学生一学年在校按照10个月计算,人均资助金额从2010年近200元/每月增加到2013年310元/每月。很大程度上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担了在校期间的生活压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2.激发学习激情、增加学习信心
资助政策中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评选条件中,除规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外,还专门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要求,国家奖学金要求评选学生学习成绩必须在本年级或专业内的前10%,国家励志奖学金要求评选学生学习成绩必须在本年级或专业内的前30%。评选条件的设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在获得资助后继续努力学习的信心。
从统计结果显示,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愿意积极进取、努力学习。同时也体会到了资助政策给予他们的经济及精神力量,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不仅对学生本人是一种激励,对他们身边的其他同学也具有一定影响作用,可带动周围同学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微环境,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3.个人综合能力提高、社会实践经验丰富
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中,勤工助学作为一种间接资助的方式在高校资助体系中也十分重要。它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来自农村、山区、边远地区的学生在家生活单纯,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国家实施这项政策,让学生有机会在校内进行勤工助学,在校外提前进入社会进行学习、参与实践。在学习之余能够从不同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从统计结果中可看出,超过88%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够获得勤工助学的机会,在获得勤工助学活动后,对自己个人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问卷结果反映出在校学生中绝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愿意并已经参加过勤工助学或社会实践活动,在参加了勤工助学及社会实践的学生中有89.32%的同学从中受益除获得劳动报酬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外,还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历和经验。
二、云南高校资助政策实施存在问题
(一)云南高校资助政策执行者存在问题
1.高校资助政策执行者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从传播者的角度上看,高校辅导员宣传部到位,政策传达不及时
面对日益增加的高校在校生数,相应配比的辅导员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辅导员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资助政策的理解存在差异,在传达上也相应出现差异。有的辅导员只是将政策文件发放给学生,并全权委托班委传达。班委对资助政策的理解更加容易造成偏差,这会使得宣传不到位、也会对导致部分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因为对政策理解的不及时不正确,而无法获得资助。
从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种类统计及学生知晓资助政策渠道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全面的了解、知晓国家资助政策还有欠缺,而在获得资助政策信息时,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通过学校的宣传,40%的学生是通过辅导员的宣传,几乎三分之一的学生是靠同学之间传话、议论而得之,还有极少数同学是根据网络、媒体等方式了解的。由此可见辅导员在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上存在问题,学生知晓的资助政策也不全面。
(2)从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度看,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偏差
资助政策执行者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存在偏差,对资助政策执行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也未能从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让资助政策发挥其真正作用。
在各类奖助学金的评选中,绝大多数的辅导员能够在评选中全程参与,认真解读各类奖助学金。有3.17%的辅导员在布置完评选相关工作后随即离开评选现场;有20.63%的辅导员将奖助学金的评选工作完全交给同学自己完成,辅导员本人不参与其中。这说明在资助政策的宣传和实施过程中有部分辅导员存在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仅没有认真解读相关资助政策,也没有做好指导工作,而全权交给学生来评选,结果往往会导致部分需要帮助的同学未能获得资助,相反有一些在班级人缘好的非贫困生获得了资助。
(3)在组织实施资助政策过程中,由于权力集中,导致资助效果存在偏差
辅导员在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实施资助政策的时候,由于辅导员权力过于集中,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有难度,容易造成资助工作的不公平性,在班级评议评选结果时,引导评议小组的成员推选出辅导员内定的学生;或者在难以平衡时,默认学生平分资助金的现象。当然,这些现象只是属于偶然,但是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确实存在,这些几乎都是由于辅导员的权利过于集中导致的。
绝大部分辅导员在资助政策执行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杜绝了不公现象的出现,保证学生的公平利益。而仍然有少数辅导员由于权利集中,在政策执行中不能做到公平。
(4)在执行资助政策过程中,辅导员出现监督不严的现象
在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辅导员往往只重视资助政策的评选过程和结果,却忽视了对学生获得资助后的监督。资助金发放到学生手中后,大多数辅导员即认为资助工作已结束,对学生资助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说明和监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若不能合理利用资助金,那资助政策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
(5)辅导员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所承受和面对的困难、压力都比较大。据有关研究显示,经济压力已成为继学习压力、人际交往障碍之后又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②。根据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明显低于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多数辅导员恰恰忽略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忽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未能及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得资助政策的效果不能真正体现。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辅导员在工作中未履行应有的职责,有15.22%的辅导员平时疏于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不深入,不及时,不能准确掌握学生思想状况,未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学业、生活方面的指导。可见,高校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多关注学生,多与他们进行思想、心理的交流,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受益者存在问题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后,会呈现以下现象:
(1)在对资助款的使用上: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后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合理安排资助款,但仍然有部分学生缺乏对资助款的正确管理和使用,从而丧失了资助的宗旨和意义。
从问卷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款后会把他们作为生活费,目的以减轻家里经济负担。同时此类同学大多已经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学费问题已经解决。一部分同学在获得资助款后会把它用来补充学费。在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没有申请到贷款,家里只能提供他们部分学费和生活费,剩余的学费缺口学生将会用资助款来补充。还有极少部分的学生会把资助款用于来买电脑、手机,还有的用来请客吃饭。在当今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手机、电脑已成为居民的生活必须品。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要实现还有一段距离。用资助款买手机、电脑的学生一般属于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在缴纳学费、留足生活费,剩余的钱买一部手机用来和家人联系。而最后一种对于请客吃饭的学生,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资助款用途的理解存在偏差。大多数高校在资助政策中明确规定过资助款不得用于学生之间的请客吃饭。他们在心理上不能正确面对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事实,也不能合理、正当的使用资助款。
(2)在获得资助款后的信息沟通上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后有极少数学生缺乏与家长的沟通,未能及时将获助信息告知家长,从思想上还未能理解资助政策带给他们的真正意义。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获得资助的学生都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家长,让家长知晓他们在学校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资助,也给家庭经济减轻了一些负担。有极少数学生在获得资助后不愿意告之家长,自己把资助款胡乱花费,也势必就出现请客吃饭,铺张浪费、或者出现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行为。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不能理智地安排资助款的用途。
这种现象的产生说明了有少部分学生对资助款缺乏较为理性、成熟的认识,在与父母沟通方面,不愿让父母知晓,缺乏诚信。
(3)在获得资助后的自我升华上
资助政策除了在经济上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减轻生活压力外,还有一个作用是希望获得资助的学生懂得感恩,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获得资助款后心存感激,努力寻找机会,在自己获得帮助后希望也能去帮助别人,他们心理健康、思想积极向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有过这样的念头,但是最后还是没有付诸行动。这说明在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学校对学生的引导、教育还有欠缺,有些同学因为找不到帮助别人的平台和途径,所以慢慢的也就失去了帮助别人的美好愿望。还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在获得资助后从未想过这个问题,说明的依赖思想是很强烈的,他们等待资助、也觉得他们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杨周贇.浅析辅导员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和存在问题[J].合剂视界,2012,35(50):79.
注释: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金钱观,教育
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主要就是对一些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采取的相应的资助, 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资助工作中少不了金钱的分配和流动。金钱观是指人们对于金钱的认识、态度、观点和看法的总和, 包括如何看待金钱、如何获取金钱、如何使用金钱等, 它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从学生如何对待金钱, 如何使用金钱中分析金钱观的类别和根源, 并进而加强正确的金钱观教育是资助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在资助工作中常见的几种金钱观
(一) 资助的钱与己无关。现在有的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从来就不会在经济上缺少孩子的用度, 也有的父母自己从小生活贫困, 所以再苦也不想苦孩子。但不少家庭都缺少金钱观方面的教育, 甚至从来不说钱从哪儿来?怎么使用?在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老师较多注重学生应试知识的学习, 很少涉及和教给学生金钱和理财这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甚至有的学校为了赚钱, 还会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消费水平。这使得一部分同学不去思考钱的问题, 不会省钱, 不会有计划的理财, 更没有想过赚钱。有一部分同学甚至不知道有资助工作, 也不关心, 觉得怎么读书还有资助这回事?即使知道了, 也不屑于去争取, 觉得没有这个必要。这一部分同学还是大量存在的, 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资助这点钱不值得关注。这种状况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关注资助工作, 觉得这个事情与己无关。但这部分同学并不代表就有正确的金钱观。
(二) 资助的钱再多也不嫌多。有些家庭即使并不困难, 也在申请困难资助, 甚至认为只要能拿到就是本事, 和打工赚钱是一样的。有些学生虚构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或者是恣意扩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 而这种情况下, 当地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并没有给予严格的把关, 甚至有鼓励本地学生去拿这个资助款, 所以大部分都很容易获得盖章确认。再就是由于高校学生来自各地, 学校很难准确了解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没有人帮助、疏导和监督的情况下, 有些同学养成了利用装可怜、找借口甚至撒谎的方式获得资助的钱, 认为资助的钱不捞白不捞的错误价值观。现阶段, 高校国家助学金的资助金额以及比例在不断扩大, 这就要求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也必须尽快建立起来。通过省级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干预, 加强基层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验证工作, 为学校的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供便利。另一方面, 学校在资助工作中要收集各方面的资料, 要多方收集信息, 积极寻找措施来改善情况不明的状况。再就是这方面的思想教育还需加强, 加强艰苦朴素教育以便准确地做好资助工作。
(三) 自己是资助工作中的理所当然受益者。在资助工作中, 还有一部分这样的同学, 从小学开始就不断得到国家和学校的帮助, 久而久之他们觉得自己家庭经济一直困难, 得到国家、社会以及他人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 所以到学校后, 也没有想过缴纳费用, 甚至一些学校的自收自支的费用也没有想办法去缴纳。对于不资助感到受到了侵害一样, 滋生一种“等、靠、要”的心理。这里存在这样一个情况, 虽然国家社会的帮助和关心是需要的, 但作为个体既要感恩于这份关心和帮助, 又要积极去努力争取其他的方式解决自己的生存和学习问题, 如果形成国家社会的帮助和关心是理所当然的思想是可怕的。自立自强是未来学生必须要具有的优秀品质。
(四) 想争取但不愿别人知道自己家庭状况。也有一部分真正困难的学生由于自尊心作祟, 宁愿夜里在垃圾箱捡剩饭, 也不愿意把自己家的情况告诉别人, 不愿去获取资助工作的钱。这部分贫困学生存在着这样一个心理, 认为贫困非常丢人, 认为接受学校的贫困资助会在同学中非常没有面子。特别是有时资助评定需要一些同学把自己家庭的情况说出来的时候, 有些同学怕别的同学知道自己家庭情况, 而选择放弃, 甚至有的同学宁愿过苦日子, 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些贫困生强烈的生活体验, 常常使他们陷入对物质利益过早地陷入狭隘理解之中, 过重地看待自身物质上的贫困, 从而把“金钱”作为主要的价值尺度。很多这样的学生存在着多疑的心理, 认为争取资助, 会把家里的困难告知全班, 其他同学会议论自己, 瞧不起自己, 进而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
二、如何在资助工作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能否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 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观更是正确人生观的的重要基石。
(一) 人类应当是金钱的主人。人类应当是金钱的主人, 而不是金钱的奴隶。《茶花女》书中有一句名言:“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是做金钱的主人, 还是做金钱的奴隶, 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金钱观。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金钱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不再谈“富”色变, 谈“钱”色变, 而是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允许范围内, 靠勤劳致富, 凭本事赚钱, 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然而有的人却“一切向钱看”, 视“金钱万能”“金钱至上”, 陷入了拜金主义的泥潭, 诱发某些人去贪污犯罪, 给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金钱虽然是身外之物, 但是因为它对每一个人都有用, 所以我们仍要尽最大可能、以正当的方法赚取, 并且节约使用。对待金钱, 关键是看到它巨大的作用和亮点, 使之服务于我们, 帮助我们, 使我们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我们的灵魂更纯洁, 道德更高尚, 人生更有意义。
(二) 消费要适度合理。花钱要有节制, 要有计划, 不盲目, 不攀比。物欲是没有止境的。惯于物质享受的人, 势必要放弃许多精神上的自由和心安理得的快乐。安于俭朴的生活, 不贪心, 不慕虚荣, 不妄想非分的享受, 生活中自然会有恬淡安适的乐趣。让大学生了解国情, 明白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且经济形势还很严峻:经济建设尚未从困境中走出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面临着很多艰难瓶颈需要突破, 青年大学生要懂得艰苦奋斗的必要性, 明白幸福生活必须建立在辛勤劳动之上。
(三) 获取金钱要取之有道。传统文化中“君子耻于言利”的思想已经被认为过时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对于年轻而幼稚的大学生们来说, 保持志向、洁身自好并非易事。对金钱的合理追求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 并要提倡把知识转化为物质, 既为社会创造财富, 也使自身受益。在部分不关注资助工作的同学和羞于争取资助的同学中, 就有部分同学认为助学金的获取是非正常渠道, 是不义之财, 他们鄙视那些家庭不困难而去争取的人, 认为如果争取到了, 自己的良心会受到谴责。在这方面也要加强教育, 指出国家资助也不是什么不义之财, 只要符合条件是可以争取的。家庭困难学生获取国家资助也不是丑事;但是如果家庭不是太困难, 依靠自己的努力, 可以生活无忧的当然鼓励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生活, 要把资助的有限资金给予那些困难学生。每一次的资助工作, 就是一次正确对待金钱的洗礼, 这比那种空洞说教要来得实在。当然对于少数认为国家就是应该给于生活补助的同学, 甚至有“等、靠、要”思想的同学, 也要让他们明白劳动获取的收入更加光荣, 有能力的要靠自己的努力, 没有能力的要努力让自己拥有能力, 为社会和国家创造财富。懒惰、不劳而获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对于不少自尊心强的同学, 学校资助工作中, 要多设置一些劳动岗位, 让被救助的人, 在获得资助的同时, 得到了一种人格的尊严和力量。有偿资助的方式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态。
(四) 正确处理资助与几种品行之间的关系。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思想观点以外, 在资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还必须以思想教育为落脚点, 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和需要, 解决好资助和几种品行之间的脱节问题, 把资助工作变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 使学生在资助过程中体会、思考和感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资助工作发挥更大的成效, 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形成更大的推动力。在部分学生中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感恩意识缺失往往容易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赖的个性, 认为自己只赋有权力而没有任何义务, 长期这样发展下去, 会导致他们在利益心的驱使下降低诚信度, 从而缺失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情形, 不仅会降低资助者的热情, 同时也无益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长远发展。
资助与诚信的关系也是值得关注的。资助资源过多倾斜于贫困生身上, 无疑会刺激非贫困生为了分一杯羹而拉关系、造假以通过贫困生认定。当今社会, 随着交换关系的日趋复杂, 市场主体对诚信的需求也日趋强烈。不仅经济活动需要诚信, 而且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一切社会领域都需要诚信。社会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伦理价值需要。在向大家介绍国家关于资助工作相关政策、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深化受助学生的诚信。
要正确处理好金钱与友情的关系。学习上, 我们相互激励, 生活中, 我们相互帮助。同学友谊是金钱所买不到的。不管人生浮沉如何, 同学之情永最珍贵。我们应该珍惜友谊, 珍惜同学之间的点点滴滴。
在资助工作中要加强正确的金钱观教育, 就是要处理好钱在同学们生命中的地位。金钱的考验, 品质的培养是长久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说是资助工作中的核心功能, 只有这一功能的充分实现, 而且能够达到最佳的资助效果。
参考文献
[1][2]张慧玲.当代大学生金钱观探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135~138.
【学前教育资助工作的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的活动方案07-05
学前教育督查方案11-13
教育资助工作总结10-18
学前教育评价方案范例09-27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10-22
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践课程考核实施方案11-03
乐山镇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方案09-19
学前教育年终工作汇报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