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和随访指导(精选4篇)
一、有出院患者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并落实;为出院患者提供规范的出院医嘱和康复指导意见。经治医师、责任护士根据病情对出院患者提供服药指导、营养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包括在生活或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等。
二、有出院患者随访、预约管理相关制度并落实;建
立与完善住院患者出院后的随访与指导流程,为患者相应的社区医师提供治疗建议方案。
三、对随访工作落实情况有记录,保证患者诊疗连续性。对随访工作有追踪,持续改进有成效。随访工作由治疗患者的主管医师负责完并记录情况,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医师负责评价。
四、对特定患者采用多种形式定期随访。有对特定患者(根据临床/科研需要)定期随访制度,随访形式包括:书面随访、电话随访、召回、家访等,并有记录。对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意见。
五、出院患者有出院小结,主要内容记录完整,与住院病历记录内容保持一致。出院小结100%规范。有经治医师签名。
六、患者或近亲属能知晓和理解出院后医疗、护理和康复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随访,不断提高随访率。通过随访认真总结我们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不足有待改进促进提高。
耳鼻喉科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 对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后患者既重视手术也要重视出院指导和跟踪随访, 才能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使患者恢复到最佳状态。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对78例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出院指导和跟踪随访, 取得了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78例患者, 男性40例, 女性38例, 年龄40~75岁, 房室传导阻滞31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0例,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7例。
2 起搏器安装方法
切开头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植入起搏导管至右心室心尖部, 接触心内膜, 起搏器埋于胸壁胸大肌前皮下组织中而起搏, 另一起搏电极于右心房, 用程序可控制型起搏器在人体外调节其技术参数。
3 出院指导内容
3.1 活动
指导患者避免剧烈扩胸运动、突然牵拉活动或患侧肢体做重复的甩手动作, 防止电极移动和导管脱离, 可选择散步、门球等舒缓运动。如出现肩部肌肉抽动, 应引起重视, 立即就诊。
3.2 观察脉搏活动
术后监测脉搏应该保证每天在同一种身体状态下。最好每日清晨醒来或静坐15min后数脉搏, 若出现脉搏数少于起搏器频率5次/min, 并伴有心悸、胸闷、头晕、黑朦, 持续性呃逆, 起搏器上皮肤持续性跳痛或肿胀, 头颈部牵涉痛或自测脉搏缓慢等, 应立即就诊。
3.3 环境
指导患者避免接近高压电磁和放射治疗, 远离干扰起搏器的因素, 如微波炉、移动电话、磁共振检查等, 因高压电磁场、局部放射治疗等可抑制或触发起搏器的感知功能。
3.4 饮食
在饮食上增加营养, 多吃蔬菜、水果, 适量进食蜂蜜以防便秘, 少食易致胀气的食物如大葱、豆制品等, 禁止吸烟和饮酒, 勿进食过饱, 切忌暴饮暴食。
3.5 睡眠肢势
安装起搏器半年内要特别注意睡眠姿势, 应选择仰卧位, 严禁后侧卧位, 以免电极脱位。
3.6 情绪
为患者提供有利于恢复健康的安静舒适环境, 避免情绪激动。准备一些关于起搏器方面的资料, 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 保持良好的心态。
3.7 服药
为防止囊袋出血, 术后3个月内应避免服用抗凝、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 如阿司匹林等, 另外嘱患者坚持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4 家庭随访
可采用电话随访与定期走访相结合的方法
4.1 时间
植入起搏器后多长时间随访1次, 由于患者和医院情况不同, 难以统一。一般最初半年, 每月随访1次, 以后每3个月随访1次, 当电极导线和脉冲发生器性能稳定时, 可以适当延长随访期限, 每6~12个月随访1次。
4.2 内容
4.2.1 详细做好记录
将患者的年龄、性别、单位、家庭住址、电话、疾病诊断、手术日期、所用起搏器及电极类型、起搏方式、频率及脉宽等有关情况详细记录在患者的起搏器随访卡上, 并持续记录患者每次随访的情况 (供嘱患者外出时携带, 保证外出发生意外就医时供医师参考) 。
4.2.2 病史
主要了解上次就诊以来的病情变化, 如有无眩晕、一过性晕厥等大脑供血不全所致症状。
4.2.3 皮肤
起搏器埋植处皮肤有无炎症,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并避免撞击, 洗澡时勿用力揉搓, 以防起搏频率加快
4.2.4 常规心电图检查
一般1~3个月做1次, 是简单易行而又极重要的诊断工具, 随访时均应做1份, 能够明确起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有无起搏和感知或其他故障。
4.2.5 胸透和摄片
每年1次, 以观察心脏大小, 心功能情况, 电极有无移位、断裂、脉冲发生器局部固定情况。
4.2.5 超声心动图
每年1次, 可评价患者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4.2.6 动态心电图
间歇发生的起搏系统功能障碍, 常规心电图有时难以发现, 动态心电图可以把患者症状发生时的心电图记录下来, 证实或排除患者的症状是否与起搏系统, 故障有关。
4.2.7 程控器检测
是患者不可缺少的随访部分。各起搏器厂家均有自己制造的程控仪, 适用于本厂生产的起搏器, 通过程控仪可发挥起搏器最大的治疗效果, 某些起搏系统故障也可以程控解决, 程控的内容很多, 需根据患者的需要而选择不同项目, 例如输出能量 (电压和脉宽) , 起搏频率, 感知敏感度, 不应期工作方式, AV间期, 特殊功能的启动与关闭等。
5 讨论
为规范住院病人出院指导及随访管理,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住 院病人出院指导及随访管理制度》:
一、出院随访的意义:
住院病人出院随访是医疗环节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医院服务层次,增强医患沟通要求,提高病员满意度。
二、出院病员随访的病员范围:全院所有住院病员。
三、出院病员随访的职责:主管医师作为实施随访工作第一责任人,应详细填写病员姓名、住院号、出院诊断、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职业、联系电话等项目,并告知病员主管医师联系电话。病员出院一周内,由主管医师主动对病员进行跟踪、随访确保患者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满意,科主任未科室随访的总负责人,对随访工作负有监督管理责任。
四、出院病人指导制度:
1、护士严格执行出院医嘱,按照出院病人工作流程协助病人办理出院
2.认真做好出院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
3、对即将出院的病人、将出院的注意事项如:信息、活动、饮食、用药、复查等高速病人。
4.针对不同疾病制定相应的健康知识手册,交给病人及家属,以便出院后进一步阅读和掌握。
5.科室建立出院登记本,记录患者姓名、地址、联系电话,以便进行随访和指导,同时将科里的电话及负责护士姓名留给患者,有事随时可以联系
五、出院病员随访形式:电话随访、入户调查两种随访形式。首先进行电话随访,对电话无法进行随访的进行入户调查,均无法联系到病员的列为失访,即停止随访工作。
六、出院病员随访时间安排:所有患者出院即建立随访档案, 由主管医生分别在病员出院后一周内进行一次随访,必要时定期随访。
七、出院病人随访主要内容:
1、了解出院病人的康复情况,是否能按医嘱正确服药,指导病人继续康复训练,进行健康教育。
2、对病人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满足病人的健康咨询要求,并提醒病人根据病情来院复诊及告诉复诊办法。
3、征求病人对医院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和医德医风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患者在住进医院后,“病例管理经理”就开始评估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以及经济情况和社会需求,并开始制定患者出院后的转诊计划。一般情况下,每天早晨9点30之前,每个科室的病例管理经理、社会工作者、护士长、病床协调员、主治医生代表会在一起开患者出院会议(discharge meeting),主治医生会向其他医务工作者介绍并分析每个患者的情况,协商制定每个患者计划的出院时间,并由病例管理经理协调安排出院计划。护士或“病例管理经理”会在患者出院当天为患者进行出院教育,并给患者或家属分发“出院小结”。
“出院小结”不仅仅为患者住院期间诊疗的总结,更是患者在医院期间的主治医生和患者的家庭医生沟通的重要工具和途径。根据协同医疗的需求,“病例管理经理”也会在患者出院72小时之内给患者或家属电话,跟踪、询问患者情况。在患者出院5至7天内,家庭医生需要给患者打电话或寻访出院患者,跟踪患者情况。
为了家庭医生更加方便、及时的掌握患者的情况,许多专家建议,出院小结不应超过2页,而且需要记录和家庭医生最为相关的内容。但是,不同的医院对于出院小结内需要包含的内容要求不同,造成“出院小结”的内容不够规范,质量也参差不齐,出院小结中有些重要的内容不够完善,但有些不必要的内容则让“出院小结”变得庸长。而且很多出院小结不能够及时送达患者的“家庭医生”。“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07年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66%至88%的“出院小结”没有能够发回到家庭医生。一些医疗质量评估、认证部门对于“出院小结”需要涵盖的内容也提出建议,希望将出院小结更加规范化和格式化,使患者和家属能够充分了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以及需要的后续治疗,更能够让医院医生-专科医生-家庭医生的信息交流能够形成通畅的闭环。我们为您归纳“联合委员会”,“国家质量论坛”和“医院医学协会”提出的医院“出院小结”应该包括内容:
图1:“联合委员会”,“国家质量论坛”和“医院医学协会”推荐“出院小结”
内容
在患者住院期间以及护士为患者出院前进行“出院小结”回顾的时候,护士会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有效的患者教育可以降低重新入院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咨询委员会”调查发现,40%的医院平均使用20分钟以上的时间对于每个患者进行教育。一些医院也采用先进的电脑辅助教育的方法,以提高患者教育的效率。例如,波士顿医疗中心在医院内推出一款电子患者出院教育系统。患者可以通过触屏电脑获得出院教育相关的知识。在电子方式教育结束后,护士会通过系统反馈和询问患者的方式了解患者是否对健康教育内容完全了解,从而将患者不理解的内容进一步向患者解释。科研人员发现,使用电子教育方法可以激励患者进一步了解出院后的计划和注意事项,从而将重新入院率降低28%。更重要的是,使用电子方法还可以平均减少30分钟护士的时间。
除了电脑方式和多媒体的方式以外,绝大多数医院还是利用传统的纸质宣传材料和护士宣讲的教育方式。美国一些协会还推出针对疾病教育的准则。例如,“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1年推出心肌梗塞患者出院教育黄金准则之一。其中,要求护士在患者出院前对于患者进行60分钟的教育,60分钟内需要包括9个领域:
1.如何认识到病情加重的症状,以及具体应对不同症状的方法
2.运动与活动的建议
3.出院时药物的使用以及说明 4.每天体重检测的重要性
5.导致心肌梗塞病情更加严重的风险因素
6.对于每日饮食的建议,例如少盐,以及酒精摄入量的建议 7.如果病情加重,适当的情况可以与患者或者家属讨论善后事宜 8.出院后随访预约
9.出院后其他注意事项指南
在过去的6期内,我们从“预约”,“门诊环境和流程”,“住院环境”,“护理团队”,“病例管理团队”,“患者教育”和“出院小结”等方面为您介绍了美国就医体验。在复杂的医疗服务系统中,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医疗对于传统医疗诊疗的流程和影响越来越大。下期,我们为您介绍美国移动互联网如何成为传统医疗的有效补充(1):《患者-医生沟通之春秋五霸》。下期更加精彩,敬请您关注下期。
【耳鼻喉科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和随访指导】推荐阅读:
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及随访预约管理12-26
住院病人出院指导及随访工作制度与流程03-20
患者出院回访制度01-09
出院患者电话回访制度03-24
耳鼻喉科试卷09-12
耳鼻喉科见习12-22
耳鼻喉培训总结06-02
耳鼻喉科检查教案06-01
耳鼻喉科主任述职01-22
出院小结英文10-1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