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本目标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把握文本目标(共8篇)

把握文本目标 篇1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

综合分析课例,我确定以下文本学习目标:

第一同情弱者、感同身受的那种悲悯情怀。

第二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的人生信念。

第三沿着这个侧面我们进一步思考,人生的道路漫长,生老病死总是不可避免的,人万一遇上不幸,不要悲观和绝望,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怀着幻想和追求,哪怕死去也“嘴上带着微笑”

根据这样的目标确定,我在教学设计中将重点理解内容归结为:引领学生围绕目标组织探究性学习

1.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体会它的作用。

提示: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文章一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特定的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了,这就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更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怜悯。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理解句子的含义:

提示:这些含义深刻难理解的句子①要充分朗读课文②要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他的字面意③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含义,也就是说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即要说明什么?表达什么?揭露什么?

(1)“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看出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她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比着写?)

提示:小女孩没注意的是她美丽的金发,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美丽的金发上落着洁白的雪花,确实很美,但她顾不了这些,因为饥饿寒冷缠绕着她,她更需要的是温暖与食物,尤其是大年夜,这是人们盼望的一年中最欢乐最美好的日子。这样对比着写可以看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突出了小女孩的冷、饿、生活的悲惨,说明那个社会多么的不合理。

(2)“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小女孩既然冻死的,为什么还“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提示:这是因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就是在这样美好的幻想死去的,所以“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

(3)“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他放在全文结尾有什么意思?)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但谁也不知道小女孩曾经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幻景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国去寻找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

练习设计:

将疑问句改成肯定句。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没有用。

让我们记住崔峦的这些话吧:

把握文本目标 篇2

语文出版社S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专题是“人与自然”, 《西风胡杨》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如果教师能围绕相关板块来解读文本, 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就会显得轻松、自然。

一、解读单元“导读”, 把握单元教学的方向性

本单元导读指出:“大自然是画家, 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画卷;大自然会说话, 为我们讲述了丰富的知识;大自然是奇妙的, 它让世界千变万化;大自然是伟大的, 它时时带给人们震撼。让我们睁大眼睛欣赏大自然, 伸出双手拥抱大自然, 敞开心扉感受大自然, 饱含激情赞颂大自然。阅读本单元课文, 要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 并想想文章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导读的前一个部分点明了本单元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专题“教什么”, 导读的后一个部分告诉我们围绕本单元专题重点“学什么”。《西风胡杨》这篇课文是教育学生热爱和赞颂胡杨的优秀品质, 关注胡杨的命运,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的重点是学习作者按照时间、情感变化的顺序, 从不同角度观察胡杨, 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 初步认识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解读文本, 把握课文教学的针对性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 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学范文, 教师要紧扣文本认真解读作者写些什么, 怎样来写, 为何而写。

1. 解读文本写了些什么, 领悟内容的内在联系。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全面把握文本写了些什么有一定难度, 因为它涉及学生的感悟、理解、概括等方面的能力。《西风胡杨》这篇课文, 作者先用两个自然段描写胡杨“形”的特点:胡杨, 秋天最美的树, 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胡杨, 是最坚韧的树。接着用3个自然段刻画胡杨的“神”, 赞扬它的品质和作用:胡杨, 是最无私的树;胡杨, 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最后用3个自然段写胡杨现在和将来的命运: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每逢烈日蒸熬, 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我站在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 祈求上苍的泪, 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 请它们在坚持一会儿, 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 哪怕就三天。第1~5自然段, 作者采用“形神兼备”的表现手法, 属于并列关系;前5个自然段与后3个自然段又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即作者之所以热爱和赞颂胡杨, 以及关注它的命运, 是因为它的特点、品质和作用深深地感动了作者。

2. 解读文本怎样写, 领悟表现形式。

(1) 解读文本的表达顺序。《西风胡杨》这篇课文的表达顺序有三种:一是按照“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顺序写, 如, “两千年前”、“也有哭的时候”、“直到某日”等表现时间顺序的词语。二是按照“喜爱胡杨———赞颂胡杨———同情胡杨———关注胡杨”的感情变化顺序写, 如, “最美、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孕育”、“怕、担心、祈求、坚信”等词语。三是按照“看到———听到———想到”的观察顺序写, 如, “我都看见了……”“我听见……”“然而我坚信……”等。

(2) 解读文本的表达方式。《西风胡杨》这篇课文采用了议论、抒情、说明、描写、记叙等相互联系的表达方式, 最典型的是前4个自然段。如, 第1自然段写道:“胡杨, 秋天最美的树, 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 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我去过塔里木。在那里, 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第1句话运用了议论和抒情, 第3、4句运用了记叙, 而第4句是对第2句进行具体说明。

(3) 解读文本的修辞手法。《西风胡杨》这篇课文借物喻人, 主要运用了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如:“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 让给了桃花, 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 而将催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3. 解读作者为何而写, 剖析主题思想。

《语文教学参考》在“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了《西风胡杨》的主题思想:课文“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质, 抒发了对胡杨深厚的爱, 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 表达了他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把握《西风胡杨》的主题思想, 我们可以从情感变化来深入解读。

(1) 解读胡杨默默无闻为人类所作的贡献, 领会作者热爱和赞美胡杨的原因。课文表达作者对胡杨热爱和赞美的句段很多, 如“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 身后是城市, 是村庄, 是青山绿水, 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 可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 让给了桃花, 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 而将催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2) 解读胡杨的命运遭遇, 领会作者声讨人类毁坏胡杨的原因。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 两处点明了胡杨的命运遭遇及原因:一处是“在那里, 一边是……大沙漠, 一边是……胡杨林”以及“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其原因是“拓荒与征战, 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第二处是“两千年前, 西域被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 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 水草丰美, 滋润出楼兰、龟兹等西域文明”与“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每逢烈日蒸熬, 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其原因是“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 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从胡杨的命运遭遇及原因来看, 最直接、最主要的就是人为因素, 追根到底就是人们没有足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3) 解读作者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体会作者同情胡杨命运的原因。作者先抓住胡杨自然生长的特点, 从正面呼吁人们同情、保护胡杨。如“它们想求人类, 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留下。”再以自己的所见所感, 从侧面呼吁人们同情、保护胡杨。如, “我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 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 无比心痛。”

三、解读课后练习, 突出课文教学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西风胡杨》课后设计了四道练习题和一道带★的拓展题, 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第一道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2、3、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前半部分是检查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感悟、理解、体会, 按照课文情感变化的顺序, 读出自己对胡杨在不同时期的感情:前4个自然段及第5自然段的第1、2两句, 要读出对胡杨的喜爱、赞颂之情;第6自然段要读出对胡杨命运的同情;第7、8两个自然段要读出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关注。如, 第7自然段的第1句, 要用缓慢的语速, 低沉的语调, 读出作者对胡杨的同情, 唤醒人们对胡杨的关注;第2句要用缓慢的语速, 哀伤的语调, 读出作者对胡杨遭遇如此命运的沉痛心情, 呼吁人们对胡杨的关注;第3句要用由慢到快的语速, 由低到高、铿锵有力的语调, 读出作者对胡杨精神的赞美, 表达对苍天与胡杨会和谐生存的坚定信念;第4句要用欢快而高亢的语调, 读出作者坚信人们会关注胡杨、保护胡杨的盼望之情。后半部分是让学生领会这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 积累优美的词句,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如, 第3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先概述, 再具体叙述;优美的词句有“生下来千年不死, 死后千年不倒, 倒下去千年不朽”;丰富的情感是“它们生前为保卫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 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第二道题:“默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颂胡杨的, 跟同学交流一下。”这道题是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重点写什么, 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找出前5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胡杨, 秋天最美的树, 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胡杨, 是最坚韧的树;胡杨, 是最无私的树;胡杨, 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 , 然后让学生静思默想, 概括、归纳出胡杨的特点、品质和作用。

第三道题:“读下面的句子, 注意带点的词, 并联系上下文, 说说下面几句话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道题的重点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一是表达自然 (上苍与胡杨等万物) 之间应该和谐生存的强烈愿望;二是渴望胡杨用顽强的生命力改变沙漠恶劣环境的焦急心情;三是盼望人类密切关注胡杨存亡与沙漠环境改变的迫切心情。

第四道题要求学生读读写写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目的是提高学生书写和积累词语的能力, 并能对词语的运用范围进行分类, 为习作储备语言材料。

带★的拓展题:“如果你是文中提到的‘上游的人们’, 你会怎样做呢?跟同学们交流交流。”这道题是通过创新思维的形式, 引导学生理解教学难点:一是运用“补白”的形式, 让学生沿着“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 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 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爷爷和爷爷的爷爷的胡杨, 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的思路, 说出上游的人们“这样做”的后果, 从反面进一步认识围垦开发给胡杨带来的危害;二是让学生围绕环保这个主题分析上游人们的做法, 表明自己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

四、解读单元“语文百花园”, 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专题设计了温故知新、拓展与交流、阅读平台、积少成多、语文大课堂、习作等7项练习。其中的习作“写一次游览的经历”体现了读写结合, 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这次习作, 应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习作讨论平台”的内容。

立足文本,把握情感教育 篇3

一、抓语言品味,深入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对学生进行至纯至美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实现的。 要使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产生熏陶感染作用,就要首先理解教材,于漪老师说:“教材任何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只讲形式就架空了内容,语言形式就失去了灵气,失去了光泽,变成了任意排列组合的僵死的符号。”因此,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表现教育内容的重点语言,关健语言、疑难语言、仔细推敲品味,不断深入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启示和崇高精神,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渗透于文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无私奉献精神等等至纯至美的情感。

例如: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不可战胜的,我们可以通过整体感知:教师板书课题、展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投影字词,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思考。第一复述故事情节,说一说老头子是怎样的一个人?第二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把握课文情感内容,抓住老头子思想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再通过想象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因老头子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第一,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路程;第二,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通过“学生齐读或自读,小组讨论交流”,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多角度想像二萎的心理活动,品味其人物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如果教师对文章的挖掘只停留在这儿,未尝不可。而我则针对当前的利己主义的膨胀、享乐思想的蔓延、奉献精神的萎缩,把话题转为:“老头子年老体衰,他会享受到我们当前的幸福生活吗?”学生答:“不能”。“为什么他还要驾船护送呢?”学生答:“为了子孙后代”。“这是什么精神?”,学生思考后回答:“为子孙后代要做的事是无私奉献精神” 。“现在我们的社会有没有老头子这种人?”学生答:“有,如孔繁森、牛玉儒,98抗洪救灾的勇士们, 07、08之交抗击百年不遇雪灾的电力人,保护08奥运火炬在海外传递以及勇攀珠峰,让奥运圣火在珠峰之颠熊熊燃烧者,都是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我又问“这些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为了什么?”学生回答:“为了全中国人民,为全中国人民的子孙后代谋福利,为了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了一个人要为人民谋福利,使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进而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快乐和精彩,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热情鼓

励,强化学生自尊、自信的情感教育

对中学生需求的调查可知:求知、成材、渴望被人理解与尊重是中学生共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人格平等与尊重学生个性”,“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教师的角色真正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探究学习中使学生感受自尊和自信”。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教学中,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整体感悟”,采用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第一,在当代画家吴冠中的眼中桥美在何处?第二,为了说明桥之美,当代画家吴冠中主要举了哪些例子?第三,联系课文说一说怎样欣赏一幅画?问题设置以后,五人一小组,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在课堂中见缝插针,随时渗透,引导点拨;适时掌握学情,区分对象,分类指导,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并以身体会,给学生方法上的示范;通过“研读与赏析”重点研读课文第四小节,五人小组展开讨论:第一,说说四幅图中你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第二,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第三,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美学知识进行赏鉴,采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对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学生,特别是平时的“学困生”,老师要给予耐心、诚心,及时热情的肯定和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一点儿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使他们能够在教师的重视下看到自己的进步,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信心和勇气。

三、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由“评”向“改”的转变,使学生在批改和评论中接受正确美好的情感

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学生作文也由此最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情感。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作,教师改”,学生重视的是等级,而无暇顾及老师的勾勾画画,所以老师辛辛苦苦的改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先组织学生“互阅互改”,然后老师再改再评。要求学生评的时候,一要评写作技巧,二要评作文的主题,写出自己的感受想法,这样可以打破束缚学生创造力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敢于创造的自信心,形成学生善于创作的求异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互阅互改,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善于取人之长,补人之短的习惯,学会与他人沟通,使学生作文中反映或表现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得到张扬,使学生作文中所反映或表现的消极错误,情感得以发现,使全体学生都在作文活动中提高辨别能力,受到了良好的情感教育。

例如:学生在批改《妈妈》为题,运用心理对话或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作文时,一位学生写的评语是“你的细节描写使我在这篇作文中获得了巨大的感动,看到你在中秋节给妈妈带回的你那份半块的一半的月饼,我被你对妈妈那份真挚情感所感动,这不是普通的月饼,因为它融入了你对妈妈浓烈、甜蜜、芬芳的爱,这月饼代表了你那颗金子般的心,看到你这样,我想到我自己,有次星期一,母亲发烧,我不以为然,竟跑出去踢足球,我和你相比显得多么的渺小啊……”

作文教学就是要在学生之间的互批互评过程中,思想得到沟通,感情得到交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欣赏别人文章的同时,从思想认识上学会取了之长,补已之短,学会帮人,所以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除了在讲课中加强对学生情感培养外,在作文教学中也不可忽视。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商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和提高。

把握精神实质明确目标任务 篇4

时间: 2006-11-10 8:33:00新疆日报网

前不久召开的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是在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王乐泉同志代表自治区党委第六届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进一步回答了关系新疆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反映了全区广大党员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心愿,为我们展示了美好前景,指明了前进方向。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对加快推进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好贯彻落实,首先要把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重点是学好王乐泉同志的报告,全面准确把握精神实质,明确目标任务,为抓好落实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要深刻领会大会的主题。主题是报告精神的高度提炼和升华,是贯穿报告始终的红线。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为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的新疆而奋斗。”这个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党中央保持思想政治上的高度一致,规定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走向。这个主题指出:新疆的未来发展已经建立在“新的战略起点上”。近十年、五年的巨大成就表明:这个“新的战略起点”,是新疆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的新起点,是新疆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面临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性机遇、条件具备、蓄势待发、迎来新一轮更快更好发展高潮的新起点。

这个起点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在应对各种考验、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开拓进取中奠定的。站在这个起点上,大会提出了“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新疆”的奋斗目标。结合报告全文可以看到:我们要建设的“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的新疆”,是一个基础设施将得到新的显著改善、新农业新农村将有很大发展、新型工业化将跨进新的发展阶段、自治区综合经济实力将跃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人民生活将更加宽裕的新疆;是一个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的新疆;还是一个生态环境得到更好保护和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山川更加秀美的新疆。建设这样一个新疆,大会要求,必须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努力完成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三大战略任务”。可以说,报告是对大会主题的系统展开。学习王乐泉同志的报告,一定要深化对大会主题的理解;把握大会主题,一定要联系报告的全部内容。

二要深刻领会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新疆区情具有特殊性。结合新疆实际创造性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推动新疆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然形成既体现中央对全党全国工作要求,又具新疆特色的工作经验。

这些年来,自治区党委不断探索和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不断丰富抓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的思路、措施和办法,使全局工作始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王乐泉同志在报告中科学概括了其中“体会最深刻的”五条经验,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符合新疆区情的发展路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

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诚心诚意为各族人民群众造福;坚持推进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五个坚持”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在发展上,这些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新疆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积累了实施以“一白一黑”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经验,“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的经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建设“四大基地”的经验,坚持工业园区化发展的经验,“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经验,大力发展融合型经济的经验,等等。体现在团结稳定上,这些年自治区党委牢牢把握大局,坚决贯彻中央指示,有针对性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保持了新疆长期稳定,保证了人民安居乐业,积累了丰富的做好民族工作的经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经验,开展“严打”、集中整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经验,强化基层基础的经验,“双拥”工作的经验,妥善处理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经验,等等。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连续多年实施“民心工程”,为人民大办实事好事,群众近五年得到实惠最多。体现在党的建设上,自治区党委及各级党组织在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周边环境又比较复杂的环境条件下,积极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在落实对党员干部讲政治的特殊要求方面,在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可以说,在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自治区都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思路和做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涵盖在“五个坚持”中了。对于“五个坚持”,我们一定要联系这些年自治区党委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来理解,一定要联系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的全部实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来理解,一定要联系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这些经验坚

持好、发展好。

三要深刻领会关于新疆战略地位、历史方位的重大科学判断。新疆在全国大局中所处的地位以及自身的发展阶段、发展条件,是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主要依据。新疆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疆在全国发展和稳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王乐泉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总体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新疆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同时,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区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要使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与战略地位相适应,与各族干部群众的愿望相符合,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王乐泉同志曾指出: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而我们新疆正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各项重大决策和自治区党委的一系列部署,都建立在对新疆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方位的正确判断基础上,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这些科学论断。

四要深刻领会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新疆既宏伟、又具体。它作为总目标,必须以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目标为支撑,必须以一系列重大措施为保证。学习王乐泉同志所作的报告,必须深刻领会报告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奋斗目标、工作重点和关键措施,明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的工作重点,充分认识新疆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从新疆实际出发,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增强民族团结、做好宗教工作、健全民主法制、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公民道德建设、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深刻理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加强思想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篇5

35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中国改革开放扬帆起航。驶过浩瀚大海,历经惊涛骇浪,阅尽世间气象。35年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航程,驶向更加辽阔深邃的远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轨迹,领域不断拓展,程度不断加深,层次不断提升。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牢把握、全面贯彻这个总目标,是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

总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保证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依据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愿望、遵循改革规律的政治自觉、历史自觉、实践自觉,这一自觉突出体现在对改革目标的设计与深化上,改革目标的演进鲜明地标识出深化改革的渐进逻辑。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解决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十三大提出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十五大提出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凝结着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认识结晶和实践精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亿万人民,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稳健起步、扎实开局,精心谋篇、高超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为基础,以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为根据,以改革全局的整体联系为经纬,以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为准则,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确立了总方向、总原则、总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科学统筹社会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中国改革包含新的战略目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达到新的历史高度的重要标志。这一总目标抓住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问题。这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建设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改革总目标,不能仅仅是经济领域或某个领域的改革,不能仅仅是各个领域改革具体目标之和,而是要在统领全局、把握大势、找准枢纽的层面上,提炼出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特色鲜明、富有效率,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需要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各个领域行使国家权力、治国理政的方略总和,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统筹各个领域的治理,使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综合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有序运行、规范化、程序化,推进法制中国建设,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建设法治中国,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坚持总目标,就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坚持总目标,就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坚持总目标,就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总目标,就要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坚持总目标,就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宣言书,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我国改革开放必将谱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登上新的历史高峰。

汇报人:xiexiebang

把握文本目标 篇6

在与大家共同探讨怎样实现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时,首先要明确一下,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活动中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幼儿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有发展。如果幼儿没有收获或不想学,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目标、准备、内容、过程等。(首先,适宜的内容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其次,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再其次,清晰的思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最后,适宜的材料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又怎样确保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孩子得到进步和发展呢?

一、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等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我确定这一主题的目的是什么?)下面就初浅地谈谈有效的教学活动应体现在哪几方面

一、选择有效性的内容,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中介要素,内容的适宜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内容的选择应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幼儿感兴趣的实物和问题。也就是要根据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并与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来确定,才能为取得最佳效果提供保障。

二、确定恰当适宜的教学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一个教学活动有没有教育价值,能不能促进幼儿发展目标是基础,目标是灵魂。《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目标要以《纲要》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首先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因为如果目标本事不合理,与儿童的发展是冲突的,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是徒劳的。在目标合理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要关注目标的全面性、适宜性和操作性这三个要素。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渗透和涵盖知识与技能、习惯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即我们通常说的三维目标。适宜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也就是既要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操作性就是指要目标要具体明确,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目标的表述上,还要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使用“鼓励”、“体验”、“感受”、“喜欢”、“乐意”、“尝试”、“探索”等词汇。)

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因为如果目标本身不合理,与儿童的发展是冲突的,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仍然不合理。这里有三层意思:

1.目标必须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切忌定位过高或过低。

2.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可测的、可评价的,切忌太空太大。例如:某一语言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绪特点。(2)能用语言、动作大胆地表现对作品的理解。某一音乐活动目标(1)理解歌曲内容,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2)根据歌词内容大胆创编动作表演歌曲。这些目标都存在过空过大、不够具体明确的问题,对老师来说缺乏操作性。3.要有整合的思想,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等。

如:大班语言活动“还手?不还手?(辩论会)”的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对还手?不还手?的想法、观点、感受;乐意倾听别人发言,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通过辩论探讨到被同伴打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这样的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标就显得比较空洞。如“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提高感受力、表现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这些可能是中、长期目标,而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实现的。

三、实施有效的方法手段,这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好课的标准是真实、自然、简单,如果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看,一节好课也应该是真实的、扎实的、朴实的。

1、教学方法很多,如情境设计、游戏表演、讨论交流、观察、操作、示范讲解等,要选择最容易达成目标的、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方法。

2、教具、材料要能帮助幼儿主动高效地学习,不能对幼儿的学习产生干扰;操作起来方便。是选择课件,还是图片、实物都要依据活动的需要,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3、教具材料何时呈现?如何呈现的问题,幼儿的座位安排等,都是活动前老师要考虑的细节问题。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切忌走形式。例如:活动的结尾环节,老师往往喜欢向幼儿抛出一个诱饵“--------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等会儿你们去干什么等,”其实活动结束并没有或不可能兑现。以这样的方式介绍活动并不少见,老师的初衷或许是想让幼儿仍然保持兴趣使活动持续延伸,或许就是无意识的随口出,不仅可以系统概括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展、延伸教学的内容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1.有效的提问。同样一层意思,问法不一样,幼儿的反应也不一样。

2.有效的引导。首先,教师心中要有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要清,对教学内容钻研要透,这样可以避免引导的随意性。不少教师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很少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最后,既要尊重幼儿的表现,又不能把幼儿的表现都视为金子,要有选择地加以引导和提升。

3.引导幼儿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发挥同伴资源的作用。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能够实现每个教学活动有效性,是我们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那么,一次教学活动如何提高其有效性,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关键、是核心,因为只有适切的活动目标才是活动的有效基石,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更是检验教师能否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实现有效教学不是通过一两个教学活动就能达成的,而是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练兵,才能得以逐步实现有效教学。目前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主要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把握教学目标。

今天在这里主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在常态课中,教师们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目标缺乏理解,不明确怎样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新改版的教材将活动目标和核心能力进行了合并,也就是说核心能力包含在活动目标中,教师在预设活动之前及之后,不明确应该从哪一方面检验幼儿是否达成了本活动的目标。

如:美术活动:欣赏《海滨的渔船》,活动目标是: 1.理解画面的色彩和构图。2.大胆尝试模仿、创作。3.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目标一是做什么?也就是幼儿能达成的目标 目标二是怎么做?隐性体现了教师的策略 目标三是情感态度,也就是给幼儿带来了什么?

因此,这节美术活动,幼儿要能绘画出“海滨的渔船”的美术作品,这是检验教师对目标的达成度之一且最明显的一项内容。

如小班音乐活动:《苹果歌》 活动目标是 1.学习演唱歌曲,模仿与歌词相对应的动作 2.学习简单的仿编并演唱 3.体验歌表演的乐趣

这节活动检验活动目标是否达成是:幼儿会唱歌曲并能根据歌词模仿出相应的动作,只有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仿编。

如: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活动目标:

1.2.3.了解生活中数字的实际意义。

尝试用图画和数字结合的形式做记录。对生活中的数字感兴趣。

认知目标:幼儿学会了什么? 技能目标:幼儿学习的方法是什么? 情感目标:幼儿学的有兴趣吗? 互动环节 请教师们说说

解决策略:从达成的目标及认知目标上确定活动的主要部分(基本部分),活动中教师要有归纳、有检验(请幼儿说说),最后才能确定是否完成了目标上的要求。

(语言活动….科学活动检验幼儿是否理解与掌握,就是能否用语言进行表述与归纳及相应的实践操作(数学活动)

二、对学科框架缺乏理解,不能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节奏

就是不明确本节活动中主要干什么,在有效的时间内,不能很好地把握活动的开始、基本及结束部分,在时间的调控上呈现无意识状态。

如:刚才所提的课例:美术活动:欣赏《海滨的渔船》,活动目标是: 1.理解画面的色彩和构图。2.大胆尝试模仿、创作。3.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这应该是大班的活动,主要进行的就是幼儿的绘画、创作。30分钟的时间,开始部分可预设在5~8分钟左右,因为需要欣赏、需要观察、感受以及表达;基本部分就是幼儿的绘画创作时间,可预设在20分钟左右,结束部分2~3分钟。

如小班音乐活动:《苹果歌》 活动目标是 1.学习演唱歌曲,模仿与歌词相对应的动作 2.学习简单的仿编并演唱 3.体验歌表演的乐趣

首先判断这是一节音乐活动的歌唱教学。学会歌曲是主要完成的任务,那怎样才能学会歌曲?进一步分析就是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内容就是学习歌词,接下来学唱歌曲,最后是仿编歌曲。在15分钟内时间段的安排:开始情景导入部分30秒左右,理解歌词2分种左右,学唱歌曲8分钟,仿编3~4分钟,结束部分1分钟左右。

策略:首先分析、判断,这是哪个年龄段的活动,主要进行什么内容。另外,要备详案,充分把握好教学节奏。

三、对学科知识及相应的概念缺乏理解

因教师对学科上知识及相应的概念缺乏理解,将导致教师无法诊断幼儿学习上的问题,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数学领域中的“数的守恒”、“面积的守恒”、基数、序数等概念;科学活动中溶解、沉浮现象、一些物质的基本特征等。这些概念,如果老师都没理解清楚,那在活动中肯定也表述不清,幼儿也打不到理解及掌握的程度,整节活动更不可能有效。

策略:备课时看到这些知识性的概念问题,要及时寻求帮助,问同伴或查阅资料。教师消化理解后,才能融汇贯通才能以幼儿化的语言进行教学。

四、不能很好地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的关注度不够

有些教师不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一般水平和具体表现是怎样的,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最高发展水平幼儿和最低发展水平幼儿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两者差距有多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在学习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等等。有些教师只是将目光投向几个“精英”,而忽视大多数幼儿的需求。或者在活动中不能关注到没有的表现情况。

解决策略: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学科的发展目标。平时多注观察幼儿的表现,多与幼儿沟通、交流。要明确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要关注到每一位幼儿,每一个孩子的表现情况要尽收教师的眼底;注意教师的与幼儿之间的空间站位,使每位幼儿也能看到老师。

五、提问语的设计及呈现的时机缺乏思考

提问语的有效设计,是确保活动目标达成的重要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幼儿的个别差异。提问的时机恰当,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并具有挑战性。

如体育活动: ………………..二、探索

1、孩子活动前提的要求:

(1)、“用小纸棒可以怎样活动我们的手臂?”

(2)、“用小纸棒可以怎样活动我们的腿和脚?”

(3)、“怎样用小纸棒来做转体运动?”

(4)、“怎样用小纸棒来做跳跃运动?”老师:(5)、“怎样放松我们身体的每个部分?”

(6)、“小朋友听懂了吗?听懂了就去活动你们的身体吧。”

2、在幼儿活动时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幼儿.………..解决策略:课前备详案,思考设计怎样的提问能引发幼儿的思考;提问后要给幼儿提供思维的空间与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幼儿,不要急于把答案呈现,要多听听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即使幼儿回答的不全面,教师也要广泛听听孩子的声音。请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究时,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抛给幼儿,先总体然后在具体,便于幼儿的探索及挑战。

六、教学细节的处理欠考虑

如场地的安排,教具、材料何时呈现,如何呈现的问题,幼儿座位安排的问题等。

这些都是活动前老师要考虑的细节问题,而这些细节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活动目标的达成。

解决策略: 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备课时把这些问题都要考虑进去,提前把一周的主题都通览一遍,需要教师自备还是家长协助准备的材料等,都需要在执教前做到心中有数,把每一节活动像对待展示课那样去仔细、认真地考虑、处理,定会做到有效的教学。

提几点建议:

1、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实质,运用其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2、加强对新教材的研究力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认真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孩子;新青年教师坚持备详案,进一步掌握各领域教学活动的框架结构,定会有利自身的成长。

4、加强课堂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尊重幼儿。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要学会等待,给予幼儿探究的空间。

5、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在寻找自身问题的基础上,更提倡在反思自己、她人的闪光点,分析教学之所以有效的原因,这样的评价会更有激励性。

把握三个“维度”,开展文本细读 篇7

一、内外结合,拓展广度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的时候,视线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本身的内容上,而是要大胆地借鉴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资料,找到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点细心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展教学的广度,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把握文本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这样的教学也符合大语文阅读观的理念。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在教学第四段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个段落中,有这样一句话‘出了什么事啦’,对于这句话,里面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查找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创作的时期正是普法战争之后的时期,法国是战败国,割让土地,当地也就不能在教法语,而只能教德语,在这样的环境下,法国的师生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通过补充背景资料,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教师追问:“文本中的‘又’你能体会出什么?”通过大家的认真思考,意识到这个字说明在那个动乱频发的动荡时期,这样的变故不是第一次了,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人们的恐慌,所以,当小弗郎士看见布告牌前聚集了那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又出了什么事”了,这就为后文的叙述埋下了伏笔。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将文本的背景、作者的情况等相关资料引入课堂,拓展阅读教学的广度,深化学生的认识,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这样将课外的知识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增长了知识,更轻松解读文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细读,提高教学质量。

二、探究细节,挖掘深度

每一篇文学作品中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意蕴,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体会的,也就是深度阅读的要求。要挖掘文本的深度,获得深刻的体验,抓住文本中的细节描绘非常重要。细节虽小,但是却能让我们从中品味到独特的滋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细节,挖掘文本的深度,实现深度阅读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经典佳作《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通过引导学生抓文本细节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例如,在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孔乙己有钱的时候,他去咸亨酒店喝酒付钱时的动作是“排”出一个个铜钱,而到后文,孔乙己的腿被丁举人打断了,再去酒店喝酒时却是“摸”出铜钱来付账。这一排一摸,里面就蕴含了无尽的韵味。于是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细节描写的不同和妙处,体会孔乙己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两个动作帮助学生体会,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们意识到“排”这个字看得出这时孔乙己很有底气,觉得和那些普通百姓是不同的,所以有一种炫耀的心态。而“摸”就可以看出这时的孔乙己生活窘迫,已经没有经济来源了,也暗示了他的命运即将发生重大的改变。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细节细心体会,从细处入手,让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文本的内涵或者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能够轻松把握文本的内涵,挖掘文本的深度,也实现了深度阅读的最终目的。

三、去繁就简,把准角度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追求面面俱到,深入到文本解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这样往往会因为主次不分,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抓住文本的重点引导,去繁就简,让学生在五十分钟的课堂中尽量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

《变色龙》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其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受学生的喜欢。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面面俱到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掌握,于是,在进行课堂设计中,只抓住了文本中独具特点的语言描写来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的人物形象特点。在这篇课文中,奥楚蔑洛夫在几次处理狗咬人事件时的不同表现描写得非常精彩,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经过大家的讨论交流,学生们深刻了解了文中人物精神扭曲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对这几处语言角色朗读,这样让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文本阅读的角度,敢于去繁就简,做出适当的取舍,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直达文本的核心,体会其中的内涵,解决文本的重点问题,从而获得自己的感悟。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文本细读,可以让我们获得独特的感悟,但是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时精心选取解读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解读文本中,我们要细心、细致甚至细腻,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体验文本蕴含的深厚情感,生成属于自己的内心的独特感受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内在的认识,也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效率。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牵住文本阅读的“牛鼻子”,把握文本阅读的关键,引导学生细读、品味,这样,文本阅读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握文本特色,着眼“语用核心” 篇8

从表一“呈现的重要信息”中,我们发现“联想和想象”的字眼很突出,不由地联想到本册第一组课文,因为它也有着同样显眼的“联想和想象”。为了进一步明确《月光曲》的“核心价值”,我们选择第一组课文《草虫的村落》抓住课后问题与交流平台的内容,与《月光曲》进行对比分析。不难看出“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螺旋式上升的。《草虫的村落》是发现、体验、领会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月光曲》是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

综上所述,“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应成为《月光曲》一文“核心的语用内容”贯穿全课的教学。

一、解读传说——丰富认识,了解方法

《月光曲》的谱成是个传说,是传说一定有许多版本。如,《月光曲》标题的由来,传说是出版商听了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对这首乐曲的评论后加上标题的。从此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在音乐界广为流传的是这首曲子是贝多芬献给相爱的女友朱丽叶塔·圭查蒂。课前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丰富对《月光曲》创作相关情况的认识。学生在阅读有关的传说、评论中会初步意识到美妙的音乐不仅能浸润着人的心灵,还能引起听者的共鸣,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能大体意识到想象和推测可以补充事实链条中不足和没有发现的环节;进而朦胧地意识到联想和想象是艺术的一种创作思维方法。这种初步、大体、朦胧的意识对于理解文本的内涵与表达方式是很有帮助的。

二、深入传说——领悟情感,理解方法

文章的内容、表达形式二者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我们不仅要带领学生了解言内之意,更要引导他们分析、挖掘言外之意。如:教学“贝多芬即兴创作”这部分内容,作者是如何想象贝多芬创作《月光奏鸣曲》的过程呢?可以把“环境描写”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感的同时理解“语用”的秘妙。第一处环境描写是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情景。抓住关键词“幽静、断断续续、他的曲子”理解正因为夜晚非常安静,所以断续的钢琴声才特别刺耳;正因为是自己的曲子,所以贝多芬才特别留心。作者在想象创作时用“幽静的环境”与“断续的琴声”的矛盾冲突吸引读者,暗示故事的发生、发展,为下文作铺垫。第二处是家庭环境的描写。从“茅屋、微弱、做皮鞋、旧钢琴、失明”中理解这是个贫穷而不幸的家庭,联系第三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体会作者用“物质贫穷”与“精神富有”的矛盾冲突体现浓浓的手足亲情,可谓匠心独运。第三处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描写。可从“清幽”入手,多媒体课件呈现“幽”的五种解释,请同学们选择出“清幽”的“幽”的意思是使人感觉沉静、安闲的,然后结合“沉静、安闲”去想象这是个怎样迷人的月色,从而理解作者是借美好的环境点燃贝多芬创作的激情。

三、品读文字——赏析旋律,习得方法

《月光曲》这篇课文既有显性的艺术家和作品——文学创作者和语言文字,又有隐性的艺术家和作品——贝多芬和《月光奏鸣曲》。这两条线交织前行,体现了文学和音乐的魅力。教学时,抓住“品文字、赏旋律”这两条主线将领悟表达方法有机地融入学习中,使学生认识到联想和想象既是一种欣赏艺术的方法,也是一种写作的方式。请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迷人的月色,美妙的音乐,在美好的环境中兄妹俩产生了美好的联想。请同学们认真品读第九自然段,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生交流)

师:引起兄妹俩产生美妙联想的是激昂变幻的《月光曲》旋律。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旋律的变化。

(老师巡回,参与学生讨论,选取正确答案板书:舒缓柔和——轻快跳跃——高昂有力——曲调反复)

师:从哪句联想体会到音乐旋律是“舒缓柔和”的?

生1:我从“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银光”这些词中体会到大海是平静温和的,所以音乐旋律应是舒缓柔和的。

师:这样的联想合情合理,让人信服。

师:请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大海的平静、柔和吧。(指名读、教师指导读、齐读)

师:从哪句联想体会到音乐旋律是“轻快跳跃”的?

生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从“一缕一缕、轻纱、微云”感受到明月跳跃着上升,那是因为音符是跳跃的、欢快的。

师:把静止的文字读成会动的画面,多形象的联想啊!(指名读、女生读)

师:从哪句联想体会到音乐旋律是“高昂有力、曲调反复”?(生读完整句子)

生3:“卷起巨浪……朝岸边涌过来”说明音乐旋律是高昂的、有力的。

生4:“一个连一个”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学习就要善于举一反三。阅读的时候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让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旋律,鲜活起来。(指名读、男生读、师生共读)

(媒体出示句子:“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师:读着文字我们似乎看到一幅幅奇丽的画卷;听到时而舒缓,时而欢快,时而激扬的音乐。如果把第九自然段中的联想去掉,只剩写实的句子,你认为好不好?

生:内容空洞,不形象生动……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色是把听到的音乐、看到的事物和内心的联想自然融合在一起,使内容更充实,情感更深刻。我们写作时在如果能展开一些联想和想象,作文也会更精彩。

这样,依托具体的语境将领悟表达方法有机地融入文章的学习中,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就能形象地认识到“联想和想象”在文中的妙用。

四、倾听乐曲——引发想象,运用方法

笔者以为,“语文实践”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语言信息的输入,主要是听、读活动。二是,语言信息的输出,主要是说、写活动。教学《月光曲》一文,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更要在语言实践中尝试运用方法,转化为语文能力。

(播放师剪辑的一段《月光曲》,要求学生静静地听,默默地想)

师:听了音乐,你似乎看到什么?

生1:我似乎看到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先是在海面上露出小半脸,然后越升越高,最后跳出海面。

师:我想此时定是“层波万顷如熔金”的壮观景象。

生2:我似乎看得海浪在翻滚,巨大的海浪一次又一次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是啊, “有时海上看明月,辗出冰轮叠浪间”。

……

师:同学们,听着《月光曲》你们能浮想联翩,说得很好。下面老师播放《月光奏鸣曲》,你能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写欣赏的感受吗?(播放剪辑的音乐片段)

(生习作、交流)

先让学生听教师剪辑的一段《月光曲》音乐、说联想,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悟到的表达方法;之后播放《月光奏鸣曲》,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这样层层递进,有效训练,使本课的“语用核心价值”的教学落到了实处。

上一篇:党支部书记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公文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