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医师工作总结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优秀医师工作总结(精选8篇)

优秀医师工作总结 篇1

以下是一篇儿科医师工作总结优秀范文,文章向大家展示了儿科医师对本职工作的认真总结,体现了医师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人于某年某某院校毕业后分配到某某、某某医院工作,某年被调入某院任业务院长,××年11月潍坊医学院卫生管理学专业大专班毕业,××年主持全院工作至今。*年来一直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年11月被聘为主治医师。现将本人任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在政治思想方面,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思想和邓理论以及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坚持改革、发展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维护领导、团结同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作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多次被评为县、市、省级先进工作者。在分管业务工作期间,积极围绕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以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前提,以增强理论知识和提高业务技能为基础,坚持走临床和社会工作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带领全院职工齐心协力、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妇产科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通过订阅大量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妇幼卫生知识,写下了打量的读书笔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经常参加国家及省内外举办的学术会议,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并多次去省市及兄弟单位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以及管理方法,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技术,能熟练诊断处理产科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羊水栓塞及其他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熟练诊治妇科各种急症、重症,独立进行妇产科常用手术及各种计划生育手术。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的处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治。自任现职以来,本人诊治的妇产科疾病诊断治疗准确率在98%以上、独立完成数百例剖宫产及其他妇产科手术,病人都能按时出院,从无差错事故的发生。注重临床科研工作,参加了《药物促排卵联合人工授精治疗不孕症临床研究》县级科研项目,荣获一等奖。撰写论文四篇,并先后在省级刊物发表,受到了专家的赞赏和肯定。注重人才的培养,自任职以来,积极指导下一级医师的工作。在妇幼卫生人员的培训中,担负组织和教学任务,由本人具体指导培训的各级妇幼人员达2千余人次,提高了各级妇幼人员的工作能力,真正发挥了业务骨干作用。本人在分管保健工作期间,严格按照上级妇幼工作要求,认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指标和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县、乡、村三级保健网,建立了妇女、儿童“四簿四卡”,并定期检查落实,掌握全县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每年为女工健康查体3千余人次,0-7岁儿童健康查体1千余人次,实现了妇女、儿童系统化管理,有力保障了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

优秀医师工作总结 篇2

根据参赛医师所在医院,评比分为三级甲等或者其他各级医院(甲级组)及三级甲等以下医院(乙级组)两组。论文分为关节组、脊柱组、创伤组,甲组还增加了基础组。凡年龄45岁以下(1971年8月1日之后出生)的中青年骨科医师均可根据自身情况投稿参评。

本次评比各组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获奖论文第一作者将获得证书和奖金,并参加本届COA大会闭幕式颁奖仪式,一等奖论文将在《中华外科杂志》及《实用骨科杂志》上予以刊登。参评的基层骨科中青年医师可按照《中华外科杂志》及《实用骨科杂志》稿约要求撰写稿件,登陆http://www.coachina.org选择COA2016中青年医师优秀论文评比进行论文投稿。欢迎广大骨科中青年医师踊跃报名,参加现场的评选活动。

张恩树主任医师运用药引经验总结 篇3

【摘 要】 药引是中医临床处方用药特色之一,药引的准确应用能够对中药的疗效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医家对药引相当重视,文章通过张恩树主任五十年的临床应用经验,阐述药引在中医外感及内伤杂病中的具体应用,介绍了药引的具体使用方法,为中医临证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药引;临床经验;张恩树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3-0073-02

中医处方用药,按照传统的方法有君、臣、佐、使之分,配伍严谨,尤对药引的运用,更是讲究。张恩树主任中医师是扬州市名中医,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任氏“然”字门中医内科第十二代传人。早年受过高等教育,熟读医籍,后师从全国名老中医任达然主任,尽得薪传。临证善用经方,自创时方,集诸多名家之精华,疗效确切。临证处方用药喜用相关药引,屡收事半功倍之效。张老认为,药引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吾侪有幸忝列张恩树名医工作室,侍其左右,收益良多,兹将吾师在外感风寒感冒,暑湿感冒,风热咳嗽,内伤杂病(胃痛、鼓胀、水肿、热淋)及药引在中成药中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运用药引的经验整理如下,公诸同好。

1 葱白连须在外感风寒感冒中的应用

一般外感风寒感冒,身恶寒,鼻塞,苔薄白,脉浮紧。吾师常用荆芥、防风、淡豆豉,葱白连须5根(洗净)为引,1~2剂后,即能寒散表解。所用药物不多,却能效专力宏。吾师认为:葱白性味辛,温,入肺、胃经,有发表通阳,解毒之功。《用药心法》云:葱白“通阳气,发散风邪”[1]。《别录》记载治“伤寒骨肉痛”[2]。对于外感风寒表证,吾师常用葱白连须为药引子加入辛温解表诸品中,屡用屡效。

2 鲜枇杷叶在风热咳嗽中的应用

吾师治疗风热咳嗽,常在辛凉宣肺的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杏仁、研牛子、桔梗、大贝母的基础上,加入鲜枇杷叶两片为引,刷去毛、洗净,布包入煎,以增强肃肺止咳的疗效。枇杷叶性味苦,凉,入手太阴肺经,有肃肺止咳之功。诚如《本草再新》记载:枇杷叶“清肺气,降肺火,止咳化痰”[3]。

3 荷叶、荷梗、荷蒂在暑湿感冒中的应用

荷叶、荷梗、荷蒂皆可入药或作为药引子之用。对于外感暑湿,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吾师在银花、连翘、香薷、芦根、扁豆等处方用药中,加入洗净鲜荷叶一角(10~15g),旨在清暑袪湿解表,2~3剂药后,即可和解表里。荷梗有清热解暑、通气行水作用。治疗暑湿胸闷、泄泻等症。在川连、香薷、扁豆衣、姜汁炒厚朴、陈皮、益元散的基础上,加入荷梗(洗净)5寸到1尺(10~15g)为药引子,其疗效果确切。荷蒂性味苦,平,无毒。《玉楸药解》说:“荷叶蒂,能领诸药直至巅顶。[4]”早在五十多年前,吾师随名老中医余汇川老先生实习时,常见余老治疗巅顶头痛,在用天麻、藁本、川芎、白芍、干地黄、珍珠母、菊瓣、白蒺藜、钩藤、怀牛膝的基础上,加用荷蒂10g,药后头痛蠲除。吾师牢记先师余老之经验,后来遇到此类患者,运用斯法,其病则瘳。

4 生姜、大枣在脾胃虚弱胃痛中的应用

对于脾胃虚弱胃痛、腹泻的患者,吾师常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等药中,加入生姜2片、大枣5枚,以增强调和营卫、保护脾胃的作用。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5 葫芦在水热互结的鼓胀中的应用

葫芦为葫芦科植物瓢瓜的干燥果皮,越陈越佳,故亦名陈葫芦,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性味甘,平,归经肺、肾,在鼓胀病水热互结时,症见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目黄,肤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苔黄腻,舌尖红,脉弦数。在运用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苍术、厚朴、砂仁、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时,吾师用陈葫芦30g为药引,共奏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之功。吾师运用上法,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患者,效果满意,现已基本康复,随访3年余,未见腹水再起。

6 玉米须在湿热困脾水肿中的应用

水肿中水湿浸渍一证,常有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症状,苔白腻,脉沉缓。吾师指出:此病易发于长夏节气,因长夏主湿,湿邪司天。加之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故而水肿。诚如《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5]”吾师常在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炒白术、泽泻等药基础上,加用玉米须为药引子,其量要大,可用30g,对水肿的消退有一定的裨益。

7 蒲公英在淋证-热淋中的应用

热淋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患者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或有腰痛,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吾师常在瞿麦、萹蓄、车前子、滑石、大黄、黄柏、白茅根基础上,加用蒲公英15~30g,或用鲜蒲公英2株,洗净,作为药引子配入上药,其效颇捷。李时珍推崇蒲公英为“通淋之妙品,”与清热利湿之剂相伍,可收到相得益彰之效

此外,吾师还认为,药引在中成药中的应用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既可增强成药之效,亦可使成药更具多种功能。如用薄荷为药引子煎汤代丸,可增强疏风袪热的作用。用金银箔为药引子煎水化丸,可增强镇惊安神之效。

总之,不同的疾病,可根据不同的证情选用药引子,有的放矢,直至增强疗效,以达袪除疾病之目的。有些药引子,需要病家自己寻找,应向患者或其家人当面详细说清楚,以免出错,同时还应注意剂量,决不能喧宾夺主,忽视整个处方的配伍。笔者认为,虽然药引是处方中的配角,但它的作用却不可小觑,用之恰当,有时甚至能收到“药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用药心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316.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别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316.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本草再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49.

[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玉楸药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812.

[5]程仕德.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01.

优秀医师 篇4

陈超很清楚地记得他离开大学校园的时候,时任中山医科大学校长的黄洁夫握着他的手跟他说过的一句话:“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么多年,他时时牢记着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兢兢业业,竭尽所能,做好这一份并不普通的工作,把自己最美好的12年青春时光都献给了医生这个岗位。刻苦钻研 不知疲倦

梅花香自苦寒来,医生的成长道路是艰辛和曲折的。正是执着的坚持,让年轻的陈超具备了扎实的骨科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1999年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陈超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佛山中医院骨科工作。佛山中医院是一个日手术量超百台,以骨科为主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平时的工作量非常大。复杂忙碌的临床工作对年轻的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他没有退却,也没有心浮气躁,反而开始了不知疲倦的学习。他总是早出晚归,下班后还坚持对当天的病案进行思考整理,或是阅读专业文献书籍。虽然每天仅休息几个小时,但他却总是精力充沛,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之余,他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三种前路手术方法治疗颈椎不稳的临床比较研究》等省市级科研课题5项。撰写了《758例颌面骨骨折临床分析》、《zephir颈前路钛板系统联合异体骨笼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zephir颈前路钛板系统和异体骨笼在下颈椎不稳治疗中的应用》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等国家级和省市级杂志上发表。

为了提高临床水平,陈超从不放弃每一个参与手术的机会,从不放弃每一个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刚到医院工作那几年,他几乎是住在医院的值班房里。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急诊手术,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手术室。工作十几年,他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每逢元旦、除夕等重要节假日,他都主动要求值班。记得有一次,他一天连续做了7台急诊手术,在手术台上整整站了23个小时,结果从手术台上一下来就累得呼呼大睡。工作再忙再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因为他热爱这一份职业,他知道一名医生的工作,对那些正在遭受痛苦的患者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相对于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来说,自己苦一点、累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只要能看到病人快点康复,我就开心了”。辛勤的工作练就了他过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他对四肢骨关节创伤、骨折闭合手法整复、肢体矫形、脊柱疾患、小儿创伤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有较深的理解,能熟练完成四肢骨折脱位、脊柱骨折、脱位、椎间盘突出征、脊椎失稳、脊柱滑脱等多种手术和闭合手法复位。尤其对创伤引起的脊柱疾患有深刻的认识。脊柱的手术在骨科手术里是属于难度比较高、风险较大的手术,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因为他知道手术医生的一个小小疏忽,都可能会对患者造成难以补救的伤害,所以每次手术前,他都会详细、周密地制定手术方案,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手术中他会聚精会神、小心翼翼,力求把手术做到最好。而手术后他更是密切监测、注意病情的变化,防止每一个可能的并发症,尽可能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和康复。首页12尾页 医德高尚 救死扶伤

陈超虽然年轻,却是一名有着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从宣誓入党那一天开始,他就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时时处处都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他对事业勤奋认真负责,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其他年轻党员树立了榜样。

他觉得要成为一名好医生首先要成为一名好人。而作为一名好医生,单单有精湛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从医十余年来,他一直坚守“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平时的工作和生活时时以病人为中心。他一年下来难得有个假期休息,他却常常利用这些时间到一些偏远地区去义诊,去探视患者。因为他觉得虽然在城市里大医院的医疗条件较好,但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患者却无法得到好的医疗服务。因而他希望可以尽自己一份薄力给他们一些小小的帮助。有一次,他带着父母去湖南衡山旅行,不巧下起了大雪,一位当地的老太太跌倒了,一只手动不了了。他一看,前臂骨折,而且明显移位,他停下了脚步,马上给患者骨折复位,并临时用两块木板固定起来。当了解到当地的医疗条件并不好时,他只好让父母在山下等候,自己带着患者到了当地医院,换成了小夹板固定,并且拍片看了骨折已经复位固定好了才走。结果父母在山下等了大半天,登山的计划也只能放弃了。

他不但严格要求自己,也以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了身边的同事。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在的科室开展了以“以病人为中心,发扬服务精神,促进专科发展”为口号的“创建青年文明号”的活动。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医疗岗位上付出了他们的青春和爱心,他们以精益求精的专业技术,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他们科室获得XX市卫生系统“青年文明号”的称号,而他本人也相继被评为了“XX市青年岗位能手”及“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关爱病人 共建和谐

陈超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他觉得在医院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每天面对的都是被苦痛折磨的面孔,作为一名医者,自己首先要乐观,要用自己真诚的笑容去感染患者,减轻患者的思想顾虑;要用亲切的问候去拉近和患者的距离,从心里上减轻患者的痛苦。所以在医院里,不管多苦多累,他总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以致很多患者都说,“只要一看到陈医生,就觉得开心”。

“病人至上,真诚关爱”是陈超的行动准则。他对患者很热情、很耐心,而且不论职位高低、不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所以每次他到门诊开诊,总有一大群病人排着队等他看病。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他会主动考虑病人的经济情况,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诊疗费用。他充分发挥医院的中医特色,将中医治疗中的治未病、锻炼、康复知识在诊治过程中传授给病人,以缩短治疗周期。有些病人就诊时带不够钱,也会想到找他去借钱取药,而他自己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很多病者都跟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位三水的阿姨,因为“骨折骨不连”住院进行手术治疗,手术要从自己身体上髂骨处凿取一块自体骨移植到骨折的部位。偏偏那位阿姨是一个很怕痛的人,结果在取骨的时候她疼得呱呱大叫,泪水直流,陈超一边很耐心地跟她聊天、开解她,一边迅速、小心地把骨取下来。后来那阿姨说,取骨的时候是我一辈子最痛苦的时候,幸好那时有陈医生在旁边开解我,我才熬得过来。后来她一直把陈超当做亲弟弟看待,两家人也象亲戚一般来往。还有一位顺德的小女孩,从三楼摔了下来,造成了腰椎骨折,起不了床,而家里的经济条件又不好没办法住院。那时陈超每个星期都要搭车到顺德去给她敷药,指导她康复锻炼,后来那位女孩终于能够站起来了。

7、8年过去了,那女孩也上了大学,每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的时候,她还总会打个电话给这个医生叔叔倾诉一番。

在陈超12年的工作生涯中,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工作了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被患者投诉过,而感谢信却收了一大堆。他觉得这其实很平常,医务工作者应该把每一位病人都当做自己的亲属来看待,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这是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品德。陈超总是说,如果只是将病人视为患者,那么医生仅仅看见的是疾病;只有当你与病人交心、学会换位思考虑时,你才会发现,在你的面前是让人敬畏的生命,也只有这样,病人才会把医生真正视为白衣天使,才会有和谐的医患关系。抗震救灾 毫无畏惧

前年汶川5.12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上午,广东省卫生厅组织第一支医疗队赶赴灾区前线。当陈超接到医院交给的任务时,马上就答应下来,接着马不停蹄地赶回家里收拾东西。5月13日下午,他和广东医疗队的其他队友一起,奔赴四川。第二天一大早,他们经过都江堰、穿过了紫坪铺;陆路走不通了,他们坐上了冲锋舟,在悬崖峭壁上背着几十斤的医疗物品,躲闪着那些滚下来的石头和致命的泥石流,艰难跋涉,穿过了“死亡谷”,终于到达了震中——映秀镇,成为第一支进入震中重灾区的外省医疗队,并在那里展开了十几天的战地救援医疗工作。在参加抗震救灾的日子里,陈超和他的队友们,冒着余震、泥石流的危险,在缺水缺粮、沙尘暴等各种恶劣环境的夹击中,每天穿梭在废墟里,诊病救治、包扎固定、转送病人,佛山医疗队的队员们先后救治、转送灾区轻重病人500多名,整个广东医疗队被阿坝州的州长称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工作、取得了特别的成效”的队伍。

他永远忘不了5月17日的那个晚上,映秀镇大雨倾盆,陈超他们又接到了命令,要求佛山医疗队抽调3名男医生,第二天急行军三天三夜,去救援另一个生命孤岛——耿达乡,那里路全断了,出来求救的三个灾民走了三天三夜,走出来的结果是一死一伤。当地老乡跟他们说:“那条路余震和泥石流不断,你们这是去送死,千万去不得。”连日来的缺水缺粮,日夜救援,陈超他们早已经筋疲力尽。陈超想了很久,他想起了那些天经历的惨痛场面、他想起了出发时家人担心的目光,但同时他也想起了小时候父母对他的教导,更想起了大学毕业时黄洁夫校长对他的期望以及医院领导这么多年来对自己的培养,最终他还是决定李科出发。那天晚上,滂沱大雨,几个准备进入耿达的队友纷纷给家人写遗书。陈超什么都没写,他只是嘱咐一个队友,让他第二天帮忙给家里打个电话,就平平谈谈地告诉他们,他要去另外一个地方救援就行了。他知道,如果他跟家人说了当时的情景,只会让他们更担心。后来情况还好,他们成功地完成了救援任务,于5月底医疗队换防的时候,平安地回到了家中,他那亲爱的父母和妻子也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佛山医疗队被评为了广东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而陈超本人也被评为了广东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在他救灾回来后,医院给他放了两个星期的假,可他几乎天天都要跑回医院,因为他放不下他的病人。忘我工作 愧对家人

陈超把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献给了病人,而对亲人却是满心愧疚。去年过年回老家探亲的时候,大年初一把家门一打开,就有几个患者找上门来了,他的母亲不禁苦笑,“你真是一刻也闲不下来,这大过年的,看病也看到家里来了”。陈超常常觉得亏欠家人太多太多,平时白天下班晚,常常要7、8点才能回到家中,而周末,又时时要回医院加班,经常连陪家人吃个晚饭的时间也没有。

前年他的母亲回老家的时候,在家里摔了一跤,把前臂给摔断了,尺桡骨下端骨折。他当时工作很忙,医院里有几个重病号,一直走不开。后来他让老家相熟的医生帮忙做了骨折复位,后来那医生跟他说,只是小问题而已,而且骨折已经复好位了。当时他想尺桡骨下端骨折只是一个很简单的骨折,治疗也简单,就没有重视。当他一个月后看到母亲的时候,却发现骨折早已经移了位,而且已经畸形愈合了。那时他非常懊恼,心里不断责骂自己,自己在医院骨科已经工作了十年,尺桡骨下端骨折的病人也不知道治好了多少,但自己亲爱的母亲,却因为自己工作忙和大意,骨折没接好,还留下了终生的后遗症。但母亲却丝毫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后来弟弟妹妹跟他说起,他才知道,原来母亲那时一直希望他回家看看她,但又怕影响了他的工作,所以一直没跟他说,这就是他伟大的母亲。以后每当他看到母亲那畸形的手,都内疚不已。

优秀医师事迹材料 篇5

刘家碧,本科学历,文山州人民医院肿瘤科放疗中心医师

参加工作以来,刘家碧曾到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学习放疗相关知识,并不断总结经验。本着认真踏实地工作作风,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善待每一位病人,时刻牢记着“一切为了病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工作中,尊重上级领导、服从上级安排,能吃苦耐劳、团结同事,真诚对待每一位放疗患者,获得领导及同行的高度认可和病人及其家属的广泛好评。发表在德国柏林国际学术论文及地州级以上期刊论文二十余篇,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地州级学术论文交流,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文山州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通过全国大型医疗设备上岗证考试,取得全国CT医师、技师及LA医师、物理师、技师等上岗证,擅长影像诊断及放射治疗。撰写“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40例临床体会”在国家级期刊《医药卫生》03卷发表,获院长科技论文三等奖;参与的《放射治疗在转移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喜获20文山州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参与的《全程适形放射治疗在晚期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获20度院长科技进步三等奖,因业绩突出,再次被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

医师节个人优秀发言精选 篇6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这庄严的誓词中,我们走进神圣的医学殿堂。从此,我们扣开了悬壶济世的大门,踏上了救死扶伤的征途,开始与病魔斗争,与生死赛跑,为肩上沉甸甸的生命而努力!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必须成为这样的人, 不忘医者初心 牢记健康使命 风雨同舟,团结奋进,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我们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改善服务态度。虽然我只是医院的一分子,但我愿意将勤劳的双手及满腔热情奉献在这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中去!

优秀医师工作总结 篇7

福建省医学生毕业后培训机会不尽相同, 长期以来分配到县、市二级及以下医院的毕业生, 没有条件接受严格和正规的住院医师培训;分配到市级三级医院的毕业生, 没有条件接受规范的、符合二级学科要求的住院医师培训, 目前一些医院的住院医师培训仍停留在个人临床实践和自学的形式上, 少数基层医院只是通过选送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的做法来弥补, 这就造成了基层医院卫生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已经开展住院培训的市级医院, 由于不同程度上存在制度不健全、培训不规范等问题, 造成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基层医院发展的一个瓶颈。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大型公立医院的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 利用良好的医疗卫生资源, 面向基层医院规范化培养住院医师, 整体提高基层医院医生临床服务能力, 才能真正实现基本医疗保健社会均等化。

2 培训模式与做法

2.1 直接为基层医院培训住院医师

面对基层医院的需求, 2004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率先在福建省开展为县、市级基层医院培训住院医师, 对基层医院当年招收毕业生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6年来, 该院与5所县、市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 共接受126名 (见表1) 基层住院医师, 已有80多名住院医师完成培训任务, 回到基层医院, 在临床工作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

2.1.1 签订协议, 严格培训计划

根据基层医院需要, 与其签订培训协议, 每年7月上旬提供其当年所选送医师的专业、人数等信息, 7月下旬按时选送住院医师, 并填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申请表, 严格按照卫生厅相关住院医师培养标准制订培训方案, 同时结合选送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轮转计划。

2.1.2 贴近需求, 优化培训内容

培训坚持培养临床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素质的原则, 在培训期间实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制度、按二级学科轮转制度、规范的考核制度, 同时根据基层医院实际情况加强临床能力训练, 特别注重 “三基”知识学习, 定期组织专项技能培训, 如急诊急救技能、内科常用穿刺技术、外科无菌术操作等培训。通过规范住院医师临床能力培养, 切实提高基层医院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诊疗水平。日常管理施行双重管理, 培训对象请假需所在医院医务部及轮转科室同意。

2.1.3 创造条件, 改善学习环境

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 该院图书馆藏书专业种类齐全, 具有满足住院医师接受培训所需的专业书籍, 为培训医师免费办理借书证, 建立获取专业信息的网络渠道。在医院用房紧张情况下, 想方设法腾出房间, 免费为培训医师安排住宿, 并安装空调、热水器、洗衣机等生活设施。

2.2 将培训合格的住院医师输送到基层医院

目前福建省每年有一部分临床毕业生没有在毕业时找到工作, 这部分毕业生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作为福建省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自2001年开始, 该院每年在全省范围内招收20名左右的临床应届本科毕业生作为培训对象, 并与培训对象签署培训协议, 时间3年。“社会人”的人事档案放于人才交流中心, 不占医院的编制, 完成培训任务或因故终止培训后可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再次择业, 落实工作单位。培训期间, 经考核合格, 每月按1 200~1 400元的标准发给生活补贴;通过一年培训后, 由医院统一组织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经注册后, 经考核合格, 由所在科室每月发给半额平均奖金。经过1~3年全面、严格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规范化教育, 其中76%住院医师通过再就业的形式输送到县市级医院 (见表2) , 为基层医院医疗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

2.3 对口帮扶地市级三级医院

为了充分发挥该院教学医院的优势, 帮助地市级三级医院提高培训能力, 使其逐步成为县、乡基层医院医师培训基地。2009年按照福建省卫生厅的要求, 建立省级三甲医院对口扶持地市级医院开展培训工作的模式, 该院与福州市第二医院等5家地市三级医院结成帮扶关系, 在住院医师管理、培训、考核、制度建设、培训师资、规范教学等方面予以对口支援, 通过帮扶使这些医院逐步健全培训组织、完善培训制度、规范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部分医院已经成为培训基地, 承担起县、乡基层医院医师的培训工作, 扩大了培训范围, 使所有毕业生都能享有平等培训的机会。

3 讨论

3.1 领导重视, 多家协同, 深入开展住院医师培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周期长, 其效果难以直接评价, 但只要领导重视、多家协同、深入开展, 一定能取得“双赢”成效。2004年该院率先与福鼎市医院签订协议, 免费为其培养住院医师, 通过严格规范的培训, 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和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回到医院后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示范作用, 以及领导的重视, 培训工作得到深入开展, 2007年起规模逐步扩大, 目前每年接收4所医院近50名住院医师;培训学科由单一的内科扩大所有的二级学科;健全了培训制度、规范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得到了选送医院和培训学员的认可以及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3.2 提高认识, 完善制度, 促进培训机会均等化

为基层医院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 是缩小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 提高基层医院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由于培训资源严重不足、基地数量不够, 不能满足所有住院医师培训的需要。面对这种情况, 该院提高认识, 自愿发挥大型公立医院的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 通过与县市基层医院签订协议免费为其培训住院医师、将培训合格的住院医师输送到基层、对口帮扶地市三级医院提高培训能力等措施, 扩大了培训范围, 真正促进了住院培训机会均等化。

3.3 抓住机遇, 做强基地, 确保培训质量

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 把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 列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 福建省卫生厅明确要求全面开展住院医师培训, 要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抓手, 全面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该院将抓住这次机遇, 继续加强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的建设, 依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平台, 充分发挥教学医院的优势, 加大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的规模, 健全培训制度, 提高培训老师的素质, 改善培训学员的生活条件, 以高度的责任感, 更加扎实有效地工作, 以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不断规范住院医师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为基层医院卫生人员培养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基层临床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是为了适应缩短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需要。福建省长期以来大部分直接分配到基层医院的毕业生, 没有条件接受严格和正规的住院医师培训。该文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面向基层医院培养住院医师的模式与做法方面进行介绍, 旨在为基层医院住院医师培训工作提供成功经验。

关键词:基层医院,住院医师,培训,实践

参考文献

[1]唐国瑶, 陈建俞.我国住院医师培训面临的现实困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5:39-40.

[2]张励, 张柳青.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7, 22 (5) :509-511.

优秀医师奖候选人事迹材料 篇8

(按姓氏拼音排序)

一、高秉仁医师事迹材料

高秉仁,男,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新一代我国中青年心血管外科专家,在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的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极高的学术造诣。现任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高原危重病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组成员、教材评审委员、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甘肃省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甘肃省医学会和兰州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甘肃省《司法鉴定人执业证》核准执业者。《科学中国人》专家委员会“生命科学与医药卫生”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华实用医药杂志》常务编委、《现代心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临床医药实用杂志》特约编委。曾荣获“青年教师成才奖”、 入选甘肃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首批人选,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首批人选。

在心血管外科领域耕耘了27个春秋的高秉仁教授在医、教、研方面均取得了累累硕果。高秉仁教授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医疗系,一直从事心胸血管外科临床工作,在西北高原经济落后,医疗条件设备贫瘠的条件下,知难而进,艰苦创业,在临床实践工作中,与同事们一道,团结一心、勤奋钻研,奋勇拼搏,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切实体现到医疗工作中。同时非常注重专业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紧跟国际国内最新前沿,在微创心脏外科等多个研究领域均进行长期的连续性深入研究,开创了多项新业务。不论是在担任甘肃省心血管医院副院长还是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的工作中他都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断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成为西北高原甘肃省心血管外科专家。他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注重学科建设,大力扶持心胸外科的亚专业,紧跟学科前沿,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提高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使兰大二院心胸外科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达到了兄弟医院20余年走过的历程和发展速度;同时在科室管理方面努力达到战略管理层次,让一个全院较差的科室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院内名列前茅的科室,展示出了他扎实的医疗技术水平和领导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仅共完成各类手术780例,其中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矫治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200余例手术,右腋下微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手术69例,法洛四联症和复杂心脏畸形手术43例。疗效优良,各类手术总体治愈率达98%,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为一名心脏外科专家,高秉仁教授博极医源,不断创新,勇攀新高峰,早在率先在甘肃省开展了微创心脏外科;次年率先在甘肃省进行了腋下微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率先在甘肃省进行了同种带瓣动脉移植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率先在甘肃省完成了首例大动脉转位的根治手术。近几年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先后开展的瓣膜置换术中房颤的射频消融技术、冠状动脉肌桥切开成形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主动脉夹层象鼻支架手术及微创介入覆膜支架置入术及冠脉外科手术等新业务新技术18余项,均达到省内领先的地位或国内先进行列水平。部分项目填补了省内和西北地区的空白甚至国内空白。在临床工作中,他承担了科室大部分疑难重症病人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每年以精湛的技术亲自主刀完成心脏手术约130余例,其中多数为重症或疑难病例,如年龄2个月的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广泛狭窄合并室间隔缺损在体外循环中停循环的同期手术治疗和78岁高龄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由他在早年完成甘肃省首例巨大室壁瘤切除同期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近年来此项业务已成为常规手术位于国内先进行列;右腋下小切口先心病修补、主动脉瓣替换、佛氏窦瘤破裂的修补等微创心脏外科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工作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国外国际性杂志2篇,国家级和中文核心期刊38篇。参编专著3部,参编16余万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遗传病学》获全国优秀专著。完成甘肃省级和教育卫生厅级科研基金课题15余项;获科技进步成果奖10余项,其中“微创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临床研究”、 “抗钙化同种带瓣膜动脉液氮低温保存及其活性的研究”; “病残儿的病因学调查研究及其防治对策”; “甘肃省五地市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暨先天性心脏病遗传学研究”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作为医院心外科的领军人物,把人才梯队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高秉仁教授把培养人才视为己任,言传身教,甘为人梯,以博大的情怀培养年轻技术骨干,结合每名医生的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主攻方向,为使大家尽快掌握复杂先心病技术,他常常手把手地教他们提高操作技能,无私的将个人经验与手术技巧传授给每一位医师,快速提高了心外科整体医疗水平。他着眼科室长远发展建设,注重挖掘、培养、贮备人才,先后选派多人次在外研修,还选派1人到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和Imperial College学习心血管外科,目前科室有博士3人,硕士以上学历7人,大家都以他的敬业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勇攀高峰的精神为楷模,共同打造一流的团队,使学科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形成了一整套医疗、科研和教学体系。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注重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完成研究生的导师工作,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7人,研究生毕业后均成为各单位的临床和学术骨干力量。再读博士研究生5人,再读硕士研究生8人。

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1、民政部的“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遴选心外科优秀专家,甘肃省民政厅选定高秉仁教授,于9月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签订协议,使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成为“残疾孤儿康复明天计划”先心病修补手术项目的定点医院。在一年半救助先心病儿童250余名。使先心病孤儿摆脱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精神压力。高秉仁教授在该项目总结大会上获得全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积极响应卫生厅号召,在科室设立了济困病房,面向农村特困家庭和城市低保户,高秉仁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利用这个平台救治了一大批瓣膜病、冠心病和先心病,为促进社会和谐、营造幸福家庭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在老百姓心目中更加高大。3、205.12地震后,高秉仁教授积极地奔赴灾区,冒着极大的危险实施救援活动,受到了当地灾区人民和兰州军区的高度赞扬,受到了兰州大学校党委领导高度赞扬。

二、胡建国医师事迹材料

胡建国,男, 1950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外科学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外科研究室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主任,中南六省胸心外科学会委员。

1973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1974年分配到湖医附二院外科工作。1981年考入湖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班,师从著名心胸血管外科专家詹越教授和孙培吾教授,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一年,赴美国杜克大学进修访问半年,专修心脏移植和新生儿心脏外科。1985年晋升为主治医师、讲师,1991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从事心胸血管外科专业近四十年来,在先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大血管外科,冠心病外科,器官移植和胸部外科等方面有极高学术造诣,是目前国内心胸血管外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从立志成为一名胸心外科医师开始,胡建国教授始终将患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他有着崇高的敬业风尚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对待每一位患者,他都像亲人般温暖,认真了解患者的病情,仔细检查,耐心解释,让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患者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对每一台手术,无论简单还是复杂,他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了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他经常吃住在科室里,有时几夜不能合眼,有时要一两周才能够回家一次。即使身为科主任与教授,在节假日依然坚持回病房查房,了解病人病情,风雨无阻。胡教授在胸心外科耕耘近四十年,诊治病人数以万计,妙手仁心,急病人所急,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受到病人和同行一致的赞誉。

作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师,他深知光有良好的医德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为病人解决实际病痛。为此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潜心学习专业知识,钻研手术技巧,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掌握了高超的手术技能,获得了“胡一刀”的美誉。同时他还积极将国外先进的心胸血管外科技术带入国内,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和我省心胸血管外科水平。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Bentall手术同期经主动脉瓣口进行二尖瓣置换,房腔交界成形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左后外侧切口进行再次二尖瓣置换等。率先在省内开展新项目、新技术40余项,在省内首先开展冠脉搭桥术获成功,并使之成为常规手术;开展了急性主动脉夹层剥离升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弓移植、肺动脉闭锁行心外导管手术、Senning手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主动脉瓣环增宽成形主动脉瓣置换、保留全部瓣叶及腱索进行二尖瓣置换、自体心包三尖瓣再造成形治疗三尖瓣低位、预激综合症外科治疗、全隆突切除成形、食管异物致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抢救成功。开展了非中断心肌供血进行心内直视手术,包括进行四联症根治、二尖瓣置换和全腔肺动脉连接等复杂手术。

1993年主持胸心外科工作以来,胡教授狠抓医疗质量和医疗新技术,每年获医院新技术成果一等奖,使体外循环手术由1992年的269台次/年升至近2700台次/年,包括普胸手术达4000台次/年,死亡率由9.6%降至2.0%以下。作为科室的领头人,他心系科室,从科室排班到全科整体事务的安排,事必亲躬,为科室整体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他善于发挥全科同事的工作积极性,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在人力有限和床位不足的条件下,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快床位周转,另一方面积极和医院协调,扩大病房,补充人员,有效地解决了床位紧张,病人入院困难的问题,使科室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0他成功带领胸心外科于跻身于国家级重点学科之列,并在20顺利通过教育部重点学科评估验收,成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科人员团结协作,在创造了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建设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多种技术相结合的人才队伍,为科室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博士生导师,胡教授非常注重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教会每一个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他常教导学生们要具有开放的思维和探索精神,勇于突破。为此他总是尽可能地为学生们的成长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甘为绿叶,甘当人梯。对学生们的成功总是适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对其失败也给予充分的宽容并指出不足。虽然临床和科务工作繁忙,他仍然尽可能地抽时间在学业上给学生们以悉心指导,生活上问寒问暖。在他的辛勤培养下,目前已有17名博士,10名硕士学成毕业,许多已成为了单位骨干力量,他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医疗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心胸血管外科专家,胡教授深知科研工作是临床工作的前沿和推动力量。他主持完成省重点项目牛颈静脉基础与临床研究,完成原位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深低温体外循环研究,并获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他主持完成的湖南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病人创造了我国乃至亚洲成活时间最长、生活质量最好的记录,现已成活5年余,并生存良好。

在近四十年的医疗生涯中,胡建国教授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这一宗旨,刻苦钻研、修身立德,不断向着医学科学的高峰迈进,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疗技术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他学识渊博、胸怀宽广,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他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为我省乃至我国胸心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倪一鸣医师事迹材料

倪一鸣,男,1956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原浙江医科大学,多次至瑞士苏黎世大学及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心脏中心进修学习,19晋升为主任医师,聘为硕士生导师,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胸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全国委员,浙江省心胸外科协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胸心外科教授委员会委员。同时被聘为《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4种期刊编委。

倪一鸣主任从事心胸外科工作25年余,主刀完成各类心脏大血管及普胸手术5000余例,近年来每年完成心脏大血管手术400余例,各类普胸手术200余例,在全省遥遥领先,而全科室在倪主任带领下,在仅有60张床位的情况下,年均完成余台手术,达到很高的周转率。多瓣膜置换,复杂先心矫治,主动脉瘤手术,非体外循环下搭桥等各类心脏手术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手术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呼吸机依赖及尿毒症长期血透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技巧高超,手术操作非常娴熟,尤其在瓣膜置换术上,采用间断缝合技术进行单纯二尖瓣置换主动脉阻断时间最短仅11分05秒,双瓣置换主动脉阻断时间最短仅33分。而在194月主持开展的首例心脏移植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仅为36分种,心脏移植受体目前存活已接近,且生活质量良好。4月,成功进行了全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术。另外,在普胸方面,积极开展各项微创手术,年在国内首创腋下不切断背阔肌的小切口进行肺部手术,创伤小且美观,目前已被广泛应用。20,在国内首创采用毡片条、心包带、履带式垫片结扎等新方法为多位粗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进行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减少了既往动脉导管手术易撕裂大出血的危险。

倪一鸣教授医术精良,医德医风高尚,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标兵,连续多年被评为浙江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并曾获“浙江省优秀医生”称号。至今主持及参与各级科研项目多项,成果多次获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 收录9篇。

四、孙立忠医师事迹材料

孙立忠,男,1960年出生,满族,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25年,独立完成或指导下级医师完成心血管手术6000余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近2000余例,瓣膜替换手术、冠心病搭桥手术1000余例,主动脉手术1500余例,心脏肿瘤等手术200余例。是我国心血管外科手术技术全面、完成手术病种多的专家之一。

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业绩突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2项第4完成人,1项第10完成人)。

在胸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方面业绩突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高教部优秀研究成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均为第一完成人。高教部优秀研究成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

完成大型研究课题8项,在研课题3项,获科研经费近400万元。

积极进行主动脉外科的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工作,发表文章100余篇,每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次,举办国内主动脉外科学术研讨会3次,从1998年开始每年举办主动脉外科继续教育班1-2期,为我国主动脉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杨达宽医师事迹材料

杨达宽,男,1951年出生,白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专业为胸心血管外科与器官移植。现任昆明医学院副院长兼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为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全国理事、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副会长、中华康复医学会全国理事、中华云南康复医学会会长、云南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委员、云南省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等职。

医术精湛,硕果累累

杨达宽医师毕业于昆明医学院,他为人宽厚、谦虚、豁达,他心系患者、助人为乐、医德高尚;对业务,他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对病人,他宽厚仁慈、关怀备至,深得病人的敬仰和爱戴。他悉心探究胸心血管外科医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三十多年来成功地开展心脏、血管和胸外科手术数千例,无一例医疗失误。20世纪八十年代末留学法国,赴法期间刻苦钻研医疗技术,成绩优秀受聘为外籍胸心血管外科助理教授,1989年10月学成后毅然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把在法国学到的先进技术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刚回国他就为一位因肾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的13岁女孩成功进行了肾动脉成型术。此后,他又率先在云南省成功开展了人造血管、大隐静脉移植等多种血管旁路术治疗动脉闭塞症;马房氏综合症体外循环下复合带瓣管道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替换及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术(BENTALL术);双肾动脉重建治疗双肾动脉急性栓塞及吸毒所致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一次性血管重建术等多种高难手术;年他在云南又率先成功开展“动脉腔内隔绝术”,为云南省胸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器官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各科室联合作战的能力,还能为患者节省费用。因此杨达宽医师把主攻方向瞄准了器官移植,年10月,他作为组织者和主要的手术者,带领昆院附二院的专家们成功开展了云南省第一例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如今10年过去了,这位患者仍然健康地生活着。209月,杨达宽医师再次带领他的团队在西南地区地方医院中成功开展了首例人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为一位饱受扩张性心肌病折磨、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患者解除了病痛。这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开展,使得附二院整体医疗水平不断攀升,也为云南省大器官移植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云南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杨达宽医师本人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卫生部黄洁夫副部长曾在看了他的手术后称赞道:“没有想到在云南还有血管手术做得这么好的外科医师!”

杨达宽医师还把临床工作的经验应用到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他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11名。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们关爱病人,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杨达宽医师工作以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获省人民政府奖励3次。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基层先进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2002年被选为中共云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同年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

救死扶伤,德艺双馨

杨达宽医师行医33年来,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品质和良好的.医德,从不收受病人的红包。一次,他为一位藏民成功实施了手术,术后患者坚持要送给他4瓶青稞酒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当他发现其中还夹有500元钱时当即退还给患者。他自觉以实际行动阐释“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操守,始终把救死扶伤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月,墨江县有位农民患腹主动脉瘤,不做手术患者将会有生命危险,可是这位农民连温饱都难解决,做手术的花费更无法承受。杨达宽医师带着一名麻醉师和一名外科医生,亲自开车由昆明赶往普洱墨江县,无偿为这个素不相识的农民成功施行了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手术。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在杨达宽医师看来,生命高于一切,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最大快乐。

192月3日云南丽江发生7.0级大地震,杨达宽医师带领医疗队当晚奔赴地震灾区进行医疗救助,他提出就地治疗、就地抢救、减少死亡率的救治方案,并很快制定出医疗计划。面对余震不断、山体滑坡的危险,他和医疗队员们毫无畏惧,在极其简陋的帐篷手术室里,凭借过硬的技术,在15天内完成了27例特大手术,抢救了91位重伤员,无一例死亡,他还组织医务人员到村寨救治伤员。为此,他率领的医疗队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他本人则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身为一名亲自参与过云南丽江抗震救灾任务的医务工作者,杨达宽医师心系灾区、情系灾民,及时组织和带领附二院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抗震救灾工作,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派出了救灾医疗队。在接到伤员转运任务后,他连夜赶到昆医附二院石林天奇医院安排部署接收震区伤员的前期准备工作,仅仅两天时间就配备好了200套病床设施和物资。云南省在“爱心医疗救助大行动”中共接收244名灾区伤员,附二院就接收了108名伤员及117名陪护家属,其中极危重伤员37人,危重伤员41人,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4岁,60岁以上的39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2位,成为云南省接收灾区伤员最多、危重伤员最多、老年伤员最多的医院,也因此成为汶川地震外转伤员接收百人以上伤员的唯一外省医院和云南爱心医疗救助大行动的主力军。为了让灾区伤员得到最好的治疗,杨达宽医师亲自参与制定每一位伤员的救治方案,多次参与抢救危重伤员,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附二院石林天奇医院救治的108名灾区伤员没有出现一例院内死亡,没有一例院内感染。所有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包括国内外的同行都知道,面对病情异常复杂的大规模伤员群体,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本网网收集 》

杨达宽医师自担任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以来,带领全院职工努力拼搏,不论是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医疗技术创新上,还是在医院文化建设、机制改革、民主管理、依法治院等各项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门诊、住院人数翻两番,手术病人数翻三番,业务收入翻五番的跨越式发展。

杨达宽医师大胆创新, 年成立了非营利性股份制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石林天奇医院。这所符合国际现代化医院标准的医院,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一家由社会投资并与省级三甲医院合作的医院,它以省级医院的服务、县级医院的收费赢得了民众的赞誉,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石林天奇医院的运行模式得到了卫生部的高度评价,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云南调研组写入云南医疗改革调研报告,并被中央电视台选入国庆60周年献礼片(卫生篇)。。

身为院长,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杨达宽医师心系医院发展,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求实创新,抓住时机于2002年自筹资金6000余万元为医院购得毗邻土地42亩,对医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如今投资近8亿元、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改扩建工程已全面顺利启动。改扩建工程完成后,昆医附二院将成为一所花园式的、能与国际交流互动的现代化医院。

六、赵强医师事迹材料

赵强,男,1964年出生,从事心脏外科工作已23年,1986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我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石美鑫教授,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至美国进修学习,师从著名心脏外科教授Albert Starr,从事心脏外科临床工作,并成为来自中国的Chief Cardiac Fellow。

目前为国内著名的心脏外科中青年专家,技术全面,影响力强。临床工作方面,在冠心病、心脏瓣膜、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心脏移植等心血管病外科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专业特长有: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心脏手术,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心脏瓣膜瓣成形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心衰的外科治疗,心脏移植,辅助循环;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等。90年代在国内较早开展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率先开展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团队年手术量达1000例,本人已积累了冠状动脉搭桥术近10000例、心脏瓣膜手术2000例、大血管手术500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500例、心脏移植50余例的丰富经验。尤其在冠心病外科治疗方面,是国内著名的专家,已成为南方的领军人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近100%,手术成功率达99%。担任全国大部分省市近百家医院的会诊手术,产生重大社会效应。

在国内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担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上海市胸心血管外科理事、美国胸外科医生学会(STS)委员。曾为心血管外科中青年论坛发起人之一。担任《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Acta Bioche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现代心血管外科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和评委。国家科技攻关86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上海市科技奖评委、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干部保健专家。作为主席团成员,多次参加国内胸心外科学术会议并作执行主席。

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报告。与哈佛大学麻省总院(MGH)和得克萨斯心脏研究所(THI)建立良好长久合作关系。

科研成绩突出。科研以冠心病外科、微创和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干细胞和基因组织工程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心力衰竭等方面的系列研究为方向,主持和参加国家、部级、市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包括国家科技攻关“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十五”“十一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默沙东计划、上海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等。 “干细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研究”、“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等项目获中华医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徐光启科技银奖等奖项。

已参加《现代外科学》、《顾恺时胸部外科手术学》(第二版)、《实用外科学》(第三版)、《冠心病外科治疗学》、《外科并发症的防治》、《兰锡纯心脏血管外科学》、《高级解剖学》、《成人心脏外科学》(译)、《心脏外科学》(朱晓东)等9部胸心外科专著的编写。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论文11篇。

上一篇:大班心理活动案例下一篇:父母的爱-优秀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