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问答题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红星照耀中国问答题(共13篇)

红星照耀中国问答题 篇1

七(10)班 何黄琛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轻轻合上书,嘴里却依然“咀嚼”着这铿锵有力的话语······

阅完《红星照耀中国》这本经典著作,我的心灵是震撼的,坚定的,沉重的,更是自豪的!

红军·勇士

有一种无所畏惧的勇士,叫红军;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堡垒,叫红军;有一种所向披靡的力量,叫红军——《红星照耀中国》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它,让世人知道,红军是永不言败的,他们的信念是无法动摇的!

在这本书里,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故事,每一次描写,无不将红军所拥有的优点,所展示的面貌,所蕴含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从作者刚来到中国,到进入红区,与红军领导人交谈,再到最后的感慨,都十分具体真实,纪实性很强,简单的叙事中穿插了各种政治术语,时而妙趣横生,时而严谨认真,从两方面突出了红军具备而其他人所不具备的特点——坚韧不拔,英勇无畏。

细节·感悟

细细品味这本书后,印象最深的还属那段——长征。

那他到底有多么震撼?还记得作者在此章节的最后,用一个再好不过的词来形容长征——触目惊心!是啊,长征的数据触目惊心,长征的经历触目惊心,就连长征的每一时每一刻都是那样触目惊心!

渡大渡河,过大草地,翻大雪山······哪一段故事不触目惊心?哪一个细节不触目惊心?然而,红军战士们却毫不畏惧,从不放弃,万众一心,在这段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杀出一条血路来!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只因他们是无所畏惧的勇士,坚不可摧的堡垒,所向披靡的力量!

传奇·致敬

历史的脚步,在这里驻足;革命的航船,从这里起航。

往事随着时光渐渐淡去,而红军却永远被历史铭记。

《红星照耀中国》,它以不一样的口吻,不一样的角度去向人们叙说这段传奇的故事,让这段传奇在历史的长河里闪耀,永不熄灭;它也告诉世人:红星,不仅仅照耀中华大地,也照耀整个世界,照耀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民,让全世界感受到红军的力量,乃至中国的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是一段传奇,一段无法抹去,永远闪耀的传奇!让我们在这里,向传奇,致敬!

长夜里,红星闪闪驱黑暗;寒冬里,红星闪闪迎春来;斗争中,红星闪闪指方向;征途上,红星闪闪把路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些红色战士,不仅谱写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更是铸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读史使人明智。”再一次翻开眼前记录传奇的书本,再一次重温这传奇的经典,回首那传奇的时代······我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而骄傲,让我们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富国强民而奋斗!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七(10)班 周秋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再读《红星照耀中国》在漫长的假期赋予我新的时代意义。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与书中的伟人为伴,我汲取到前行的力量;在安定中重温历史,我懂得了感激和珍惜。透过斯诺的文笔,红军彰显了如下三点伟大的人格魅力:

一、自律之美

吸在红伍中是禁止的,且吸香烟的战士很少。作者邀请战士们吸烟时,他们多数谢绝。有些战士喜欢玩一种叫做“识字牌”的游戏,帮助不识字的人学习基本汉字;此外,有些战士喜爱集体游戏,譬如唱歌;更多的红军战士学习军事战术和人体卫生等。这就是后方正规红军战士有组织的生活,并不十分刺激但却极其严格自律。有一幅漫画前些日子在网上流传,画面是一个女子躺在床上玩手机,形如抽的姿势。此画描述的情形不无道理,因为玩手机许多亲人之间的关系正在变得疏远,因为玩手机沉迷于魔兽世界有些同学性情大变并荒废学业。只有像红军一样自律,心怀远大目标并持之以恒,我们才能离梦想更近!

二、爱民之美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一大批优秀领导人物为红军赢得民心赢得了天下。毛泽东等领袖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亲力亲为,在各大战役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其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都以歌曲的形式成为我党我军爱民的见证。同时,红军在对敌人方式的和态度上,也体现出其爱民之心:“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同我们一起打回老家去”的口号影响了东北军的全体官员,促成了张学良与红军的合作。正是这种兼容并包的同理心使得红军化敌为友,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如何缓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拥有一颗同理心,以爱为前提去化解矛盾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三、坚韧之美

“两军相争勇者胜”,强渡大渡河是最能体现红军坚韧的历史事件。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就是有名的铁索悬桥——泸定桥。仓皇的敌人把煤油倒在桥上烧了起来,这是多么骇人的高温!面对处于高温的铁索桥,脚下湍急的河流,敌军的密集轰炸,赤脚的红军没有丝毫胆怯,而是冒着敌军的炮火蜂拥爬上了铁索,扑灭了火焰并铺上新板。红军团结一致的坚韧在气场上压倒敌人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种坚韧,为我们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和砥砺前行的丰厚动力。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以红军精神为指引,我们才能明是非,知进退,才不会像乱港分子那样为美英所利用成为历史上的跳梁小丑。当年,红军苦中作乐,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今天,我们沐浴着时代的丽日和风,更该为了理想一往无前,成为“最坚韧的如初人”。为了新的征程,让我们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一起昂首出发!

革命红星熠熠生辉——《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七(10)班 翟思洁

初识《红星照耀中国》,是在酷热的七月天,蝉鸣于周边响起,室内,我的心却时常澎湃,无法平静。翻开这本书,红色的扉页让我的思绪同斯诺一起回到了伟大的红色之路……

埃德加斯诺原本是美国新闻记者,他关注中国人民的苦难,于1936年只身冒险前往陕西苏区,以他充满热情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一点一滴,描绘了坚韧不拔的共产主义战士,让我们看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精神光辉,看到共产党人代表的希望。

历史的画卷在我面前展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又听到了红军战士为着信仰拼搏冲锋的呐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崎岖坎坷,敌军有九十万,红军只有十八万;敌方有先进的装备,而红军的装备极其匮乏落后;他们仍然以超凡的智慧和勇气转移地点,巧妙与敌人周旋,红军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团结的精神,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正如作者所言,这是历史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华。一遍遍温读历史,和平年代的少年思绪被带回到硝烟滚滚战争时代跌宕起伏。

斯诺笔下描绘了许多普通的红军战士,个性各异,却淳朴可爱。他们保持着简单、纯洁的信仰,他们或许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但他们愿意跟着共产党去解放全天下受压迫的农民,这些纯洁质朴的革命信仰,让他们追寻红军,前赴后继走过了万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也无怨无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我的限入了沉思,信仰的光辉充实了我的心灵。

历史的接力棒,已交至我们手中。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是祖国的接班人,初中生活或许忙碌而充实,浸泡在题海的日子里,我们已来不及细细品味回顾这段历史的魅力。与《红星照耀中国》的相遇,唤醒了我内心的爱国热情。红军坚韧不拔、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次深深烙在我的记忆中,勇往直前精神将伴随着我成长。岁月易老,精神永存。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空,轻轻合上书,思绪回转,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复……隔着近半世纪的历史烟云,革命的红星在我心里仍熠熠生辉。

红色的天际------《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七(10)班 孙何琦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来时,红色的扉页被悄悄翻开,白纸黑字,字字分明。屏气凝神,倾听它的絮语,听!是埃德加•斯诺走过中国时的脚步声,是人民对和平的殷殷期盼声,是中国共产主义对共产国际的热切响应声。在这个大步迈进先进化,民主化,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中,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样一本好书是再好不过的。

带着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埃德加•斯诺踏上了去西安的慢车……从而用他的汗水浇注成了一部不朽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自1936带着无数个当时无法理解的革命与战争的问题,冒着危险来到了苏区,正是他这一行为,使他注定成为采访苏区的西方第一新闻记者。他一生虽没有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将无数个珍贵的答案保留下来,震惊了全世界。可以说《红星照耀中国》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无可比拟,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一个接一个地被我们窥知。斯诺是人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在种种冒险中所引起的激情和中国人民真挚的情感,所以说“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亮了全世界,带着一份憧憬与期待,来到那个世界。

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他们勇敢斗争,生活的形象深深地在我的脑海刻下了烙印,“二万五千里长征”期间,伴随着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许许多多革命青年的身上散发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洋溢着不屈从,不畏惧的勇敢色彩,似一团火焰,不会熄灭,命运一次又一次地向这些人抛出困难,又不只一次地给予他们眷顾,一场旷日持久的免不了再次打响。戎马倥偬,也在所不辞,在大渡河上方,有条有名的桥叫淀定桥,有着百年的历史,铁索悬成,用厚木板做墙面,狡诈的敌军早在到达时,撬走了二分之一的木板,空空如也的铁索,并未吓退红军,他们果断出去,在对方援军到来前,历尽千辛万苦把桥占领,投出手榴弹,将敌人无情扼杀,长征离我们很近又很远的名词,让所有人震颤,这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他不但继承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优秀,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激励着我们。至于为啥有如此大的成就,那在于他们的初心一如往昔。

我的内心澎湃亦激动,他们作为我们的伟大领袖,何不为之自豪?相信只有毛泽东的诗才能将这一切演绎得淋漓尽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军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横。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本书闭,今日之中国,已经能成为自立根深,独立强大的国家了,而遭人凌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不就是红军心之所向吗?他们身上的韧劲会一直在我们心中,我们诞生在和平年代,自然没有感受过战场的残酷,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无法无天,更应抓紧时间一心一意扑在学业上,一丝不苟,更应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大无畏的气魄和顽强不屈的品性。历史已成过去,像红军一样,勇攀知识的高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红色的天际映衬在红色的扉页上,显得更加耀眼闪亮,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无比光明。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七(10)班 周君杰

有个叫斯诺的美国人不远万里,怀揣对中国革命的无数问题,为探索红军真实情况进入苏区并实事求是地进行了采访记录,这样的中国给他以强大震撼。而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同样也是巨大的。

在文章开始,斯诺提出了问题,同样也是我所疑惑的。

“那一些战士们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厉害,那么勇敢。他们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呢?他们运动的革命根据是什么呢?究竟是怎样的希望,怎样的目标,怎样的梦想,让他们成为顽强到难以置信地步的战士的呢?”我从质疑到明白到感动。首先我跟随作者来到了延安,遇到了鼎鼎大名的周恩来,从他那说话的口气中,深切地感受到它是一个平易近人、温文尔雅、细心热情的人,他还那么博学多才,作战策划之时,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我认识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主席毛泽东,他是具有丰富才华与具备多样性知识的博学人物,他那中国农民质朴率真的性格,富有生动的幽默风趣让人更易接近,然而他却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正是他们这些红星拯救了中国。他们共产主义信念是无比的坚定,他们拯救被压迫的人民,他们大无畏的胸怀让敌人无比畏惧,他们永不言败,战无不胜。

我读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称呼少年先锋队员时用的小鬼这个词,它充满着感情色彩,让同志的关系更为融洽,反而映衬着红军们的伟大。这些队员不仅是一群清纯的青少年,更是一群年轻的中国红星,他们来到了保安,坚持奋斗,继承红军精神,他们不就是我们吗?

红星照耀中国问答题 篇2

由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局 (馆) 主办的“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展自9月25日在上海市档案馆开幕以来, 已吸引1.2万人前来参观, 并纷纷留言称道: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档案馆以独特视角再现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和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 让我们后人深受教育和鼓舞, 对党和国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为展览提供展品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一行已经来访参观, 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现代历史档案馆也将来团观展。

有关办展的信息一披露,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展览开幕前, 上海《解放日报》、东方网分别作了图文并茂的先睹报道。展览开幕之日, 东方网在网上喜迎十八大专栏对展览开幕式和观展现场进行了直播报道,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段东升和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尹弘出席开幕式。展览开幕第二天, 俞正声、韩正、刘云耕、冯国勤、殷一璀等20多位市领导参观了展览,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陪同参观并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中国中央政府门户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上海日报》、《环球时报》英文版、东方网、上海广播电视台等20多家公众媒体和《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档案界、社科界媒体作了新闻报道。

《人民日报》10月18日以《跨越时空的传播》为题刊登了1000多字的通讯;《新民晚报》、《东方早报》分别以《从外国记者眼中看中国革命》、《外国记者眼中的“红色中国”》为题作了深度报道;东方网嘉宾聊天室10月18日特邀上海市档案馆利用服务部主任石磊、接收征集部主任郑泽青做了45分钟的专题访谈节目。

“红星照耀中国”之信念篇 篇3

第一次公开播放《通往延安之旅》、《战斗中的中国》等珍贵视频资料;

第一次公开黑白纪录片《延安使命》、史沫特莱手迹和采访记录稿、博斯哈德拍摄的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亲笔签名的照片等档案材料;

第一次公布了中央档案馆珍藏的毛泽东与斯诺、史沫特莱、贝特兰等人关于时局问题的谈话记录和《救国时报》、《解放日报》等刊登的斯诺、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的采访报道及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名单、欢迎海报等。

1936年6月,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怀着对中国以及中国革命的无数疑问,走向荒凉的西北高坡,去寻找那些当时还不为世人所知的红军战士。经过四个月的孜孜探求,他找到了答案,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于是,世界知道了在灾难深重、内忧外患的中国,有一群怀抱崇高理想,为四万万同胞而奋斗的革命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响亮名字——中国共产党人。此后,又有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记者,走进红色根据地,走向抗日最前线,去探究中国革命的真相、去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的足迹。他们用笔、用镜头将清贫而廉洁的共产党员,装备低劣却坚持奋战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线的革命军队呈现在世人面前。

自去年9月27日起,在上海外滩中山东二路9号,市档案馆的三楼展厅里,以埃德加·斯诺所著《红星照耀中国》书名为主题的档案展,通过展示100多件(册)档案文献和200多幅珍贵图片带我们感受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激情年代。据悉,之后展览还会走进京津。

当年外国记者对红色中国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客观报道,已成为值得永远铭记的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本刊将分六期带您重温历史,让我们一起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非凡历程中得到深刻启示,更加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与信念。

其中位于展厅开始处的外国记者,就是埃德加·斯诺。

中共领导层对斯诺造访十分重视,安排被称为“红色牧师”的董健吾与斯诺接头。曾任苏区保卫局领导人的邓发亲自与斯诺见面,联络相关事宜。首先,斯诺到达了当时苏区的首府保安(今志丹县),和毛泽东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斯诺写道:“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养成了勤奋的习惯,“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

此后,经过长途跋涉,斯诺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望县,再折回保安,又从保安返回西安。在苏区,斯诺采访了许多共产党的领导人,除毛泽东外,还有周恩來、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以及林彪等人。在他的笔下,周恩来具有“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彭德怀“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他们在与斯诺的交谈中,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斯诺接触的那群经过长征的普通红军战士也让他着迷,他这样写道:“虽然几乎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一种自信的感觉。……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斯诺看到: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已经在他们辖区的全体民众中,造就了坚如磐石的团结,因为苏区的每个人都自觉自愿地为他们的利益和他们所认为正确的东西而战。这就是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基础。

斯诺看到:毛泽东住的窑洞里,仅有的一顶蚊帐还算是“奢侈品”;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降落伞布缝制的背心;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脚的眼镜——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吃苦耐劳精神。

我读《红星照耀中国》 篇4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这本书吸引我的,不是论抗日战争、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游击战术、俄国的影响等,而是经历了艰难的长征之后,在红色旗帜下的那些人,那些故事。

通过“红色大门”、与作者一起遭遇白匪追击之后,我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周恩来——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八一起义,是党的创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都包含在这个红军创建者的故事之中。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现年四十四岁的毛泽东。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个人的成长轨迹,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

在书中,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从没吃过一次败仗的红军大学的校长林彪,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徐海东,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徐特立,还有平均年 龄在25岁以下的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觉得别人整天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气专家朱作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16岁的江西老表,已经64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老李,担心记者把自己写进专著、被外国人误以为“鸡巴”而影响红军声誉的红军小鬼向季邦┄┄他们,虽然出身不同,但是都几乎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人生悲剧,都经历了诸多九死一生的战斗,都无一例外的,参加了红军,跟随“红星”的旗帜,来到了陕甘宁这片红色的神奇土地,在苏区工厂积极工作,在红军大学认真学习,在政治课上自由讨论,在空闲时间观看红色剧社的演出,参加识字游戏,阅读墙报,唱歌┄┄不管是领袖、将领,还是普通战士,他们的身上,都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散发着一种不可征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和热情。他们的故事,就是1936年,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国红军的恢弘历史,就是由这许多的人,伟大的人和普通的人,共同写成的。所以,埃德加˙斯诺才会在《序》中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这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是因为这是他们的书。”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篇5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作《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二战时期为了探寻中国红军秘密时写的一本半日记半报道的书。

我是比较尊敬作者的,因为国民党的缘故,红军被宣传成无恶不作的“红匪”。但是,作者却无所畏惧,直接进入了红军的领地,找到周恩来,毛泽东等人。展开了一项意义重大的报道,将红军的正义传播整个世界。我想,没有作者,共产党不可能胜利,中国也不可能成立,那现在我们生活一定也不会这样的精彩。

在书中,斯诺还对国民党进行狠狠的驳斥,驳斥了他们一直对外宣称共产党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的这种行为。他在书中对毛泽东大加赞赏: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的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除此之外,还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战无不胜的林彪,令地主乡绅闻风丧胆的贺龙,还有彭德怀、朱德、洛浦、徐特立、左权等一批优秀的革命领袖,以及他们那讲不完的英雄事迹。他们用那火一样的爱国情怀,燃起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他们用那铁一样的坚定意志,斩去了旧中国的病根肿瘤。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篇6

对于《红星照耀中国》是久仰大名,但又一直没有机会看。作为一名传播学子,它无疑是必看的一本书。在谈我的读后感受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对这本书极其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

埃德加〃斯诺在一九〇五年出生于美国坎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以后,他开始毕业所从事的新闻工作。一九二八年,在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他到了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一九三〇年以后,他为采集新闻,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古、台湾以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他在中国西南各省作长时间的旅行,徒步经过云南省西部,到达缅甸和印度,访问了甘地和其他印度革命领袖。在这以后,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新闻系教授两年,同时学习了中国语文。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进步新闻记者史沫特莱,还和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国地下党员有所接触。

一九三六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斯诺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以上摘自 文献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讨论我对这本书的感想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文章几乎都用的是白描和叙事的手法,作者最大程度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他写得那样仿佛几十年前那块还是土地的影像,那一代革命人的形象都浮现在眼前。它记叙的是真实的事情,一位美国的记者第一次进入被层层封锁的红军苏区,以一个记者客观的视角来描叙他接触的人与物。书中讲述的事像小说,可是它是真实的,我似乎能够想象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的情景,它们是那么亲切而又新鲜,有血有肉,我在想十部革命宣传电影都比不上一本《红星照耀中国》。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了解那个时代,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那个激情昂扬的时代。从第三者的视角来观察当时的时局,会受到最少的倾向性干扰,最大程斯诺希望“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但是蓬勃发展的红区和狂飙突进的中国革命震撼了斯诺。但一篇新闻报道,新闻著作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其实,在战争年代很多是没有谁是谁非的,也不可能用道德制高点来要求战争中的人们。革命战争就得有牺牲,只是这牺牲是否有足够的价值。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那个红色的中国,跟教科书中也有很多出入,更真实。教科书只是如何说中国共产党的好,让人看看了不觉有一种不真实感,太过片面化,主观化。教科书中的共产党的历史是一段美化了的历史。然而当时的人们对共产党,对红军,对根据地的疑惑比我们现在还多得多。书中描述的当时社会上国际上对中国共产党了解之少也是我之前不能想象的。我想,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其神秘程度诀不比今天本·拉登的恐怖组织低。而人们往往会对不清楚的事或人妖魔化,了解得越少,各种谣言四处散播。

到底红色中国的真正面目是什么???在这样的宣传和反宣传中,要想了解真相的冷静的观察家就得不到可信的证据。关心东方政治及其瞬息万变的历史的人,都有这样一些感到兴趣而未获解答的问题。

斯诺他本人也是带着诸多疑惑踏上这段旅程的。在第一篇中单单斯诺列出的额疑问就有几千字之多。中国共产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政党?其纲领是什么?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他们的领导人是谁?到底是怎样的人?抑或他们传说中的领导人毛泽东是怎样的人?或者象南京官方宣布的那样,毛泽东真的已经死了吗?······· 历经坎坷终于到达了当时苏区,亲眼看到了这块红色的土地。他用着朴实的语言描绘叙述他所看到听到的人和事。

例如对与周恩来初次见面的描写: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 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简洁的文字,生动的细节,形象化的描述,神形毕现地再现了斯诺与周恩来的初次见面这种叙述特点产生地艺术魅力就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未经利用、不为人知的材料,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这种叙述在书中随处可见。在他的笔下,一些在当时人们认为不甚了解的一群人,甚至认是传说的一群人,在他的笔下,显得那么真实,那么立体。想必许多人在读了这本书以后会喜欢上这些人,这块土地,以及他们的热情······

书中对毛泽东的描写最为详尽,文中写到毛泽东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也是一个很 讲究外在的一个人。他甚至当着斯诺,当着林彪接下裤子抓虱子!!让人实在为他不拘小节的程度感到惊叹。

尤其让我感到很幽默的是毛泽东的回忆他童年与私塾老师,与他父亲斗争的那一段。“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凡是明显的感情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回想起来,我认为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是自招失败。我学会了恨他,我们对他建立了真正的统一战线。”

······

用这种革命语言来叙述小时侯的斗争史,以大写小。明明是很正常的家庭纠纷,却用这样的语言叙述出来。我不知道毛泽东当时就这样说的还是后来翻译者附会上去的。但这种语言风格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但幽默归幽默,但从中就可以看出毛泽东小时侯就有一种叛逆心理,懂得通过斗争和反抗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以小看大,从中就可看出其成长为一位革命者的潜质。其实不只毛泽东,文中提到的叙述到的中共领导的儿时回忆,都可以看出他们的叛逆和革命精神。贺龙,朱德,徐海东······

有一个细节我觉得有必要提一下。就是斯诺走的那天,大家都来送行

我最后一次走过保安的大街,越是走近城门,越是感到恋恋不舍。人们从办公室伸出脑袋来向我道别。我的扑克俱乐部成员全体出动来送行,有些“小鬼”陪我走到保安城墙根。我停下来给老徐和老谢拍照,他们象小学生那样互相搭着肩膀。只有毛泽东没有出现,他仍在睡觉。

——别了,红色中国

在这些虽然平淡的叙述描写中,却可以看出他们的可爱。也看出斯诺对这块土地的不舍以及他不自觉萌发出的深深的感情。

“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去审视一段历史其实觉得那还是一个蛮有激情的时代,人们都在为理想而生存”。

“怀念过去,了解历史。看看老一辈们是怎么解放中国的”

“可谓中国人必读的红色经典。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当时炮火直抵眼睫星火可以燎原的中国,得以了解我们那些最可敬最可爱的时代先驱们,以及那被这鲜红的赤子之心打动的外国良心!

此书是珍藏本,建议每个家庭都私藏一本: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确实,中国共产党的出现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气象。难道中国真的只适合***吗?” “这本书很好,读起来不像政治类书籍枯燥,语言很口语,在平淡的叙述中让人重温那个年代,同时从平淡的故事和作者经历中明白中国革命能胜利的道理,值得一读”

“过去的历史还是有必要了解的。过去的共产党人的生活是很艰苦。还不错”

——网友评论

总之当时的红色中国绝不像当时国民党所宣称的那样是“赤匪”是“反革命分子”,也绝不像后来共产党所宣传的那样美好纯洁。但可以肯定的说,在这本书里,我这找到了共产党日后以弱胜强,并夺取政权的的内在原因。那里的人是那么的有激情,那有那么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这里有组织的民众——尤其是农民大众——在革命游击战争中的不可征服的力量。”共产党懂得如何笼络民众,并给原本无希望的民众赋予他们的理想,纲领,带领高明。

我认为这种不加宣传色彩的新闻类著作,比共产党自己宣传效果好出几百倍。今天搞什么爱党教育,高呼共产党的伟大,各种爱国影片不可谓不多,可其效果实在不敢恭维。宣传太多反而让人觉得反感。这一部著作绝对抵得上上百部爱国电影。

这本书是一些新闻稿合订成的,其对于新闻学的价值也十分巨大。文中体现的各种采访技巧也十分值得我们去学习。

从最近时局发展的观点看来,这本书有的地方写得过分,有的地方写得不够,这是断然不免的。本书英文本的第一版原有的一些错误,已经在这里改正了。其它的错误自然也还有着。但是中国在这最紧急的时候,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的灵魂,基本的因素在哪里?原因在哪里?关于这一点的研究,这一本著作是颇有一些价值的。在事实上,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这书里面所说到的许多意见,始终是一种准确地判断。我并不是指我自己说过的话,而特别是指本书中那一些部分,就是共产党领袖们用了神奇的远见,正确地分析了那些促成对日抗战的事实,预测这一次抗战的性质,而且指出中国为求生存起见,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各种绝对必要。

“红星照耀中国”创作谈 篇7

当今世界,为伟人、历史名人雕像考验着每一个雕塑家。中国历史是一部史官文化的历史,只有以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人们不再相信“高大全”。这个领袖人物不应是今日的迷思,而是真实的过去,是一个活脱的生命存在。推己及人,走进他的心灵,强调个人的生命体性。

选择了毛的沉思而忧郁的表情,是希望可以表达出较真实的心理状态,不同于一般现实的红太阳映照下的形象。

“真实”是评价一切的基准。透过伟人的符号,希望还原出的是一个生活当中的人,生活当中的毛泽东。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篇8

年,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为什么只说第五次呢?因为前四次的围剿都被这支在华南六年的部队——红军给击败了。可这次蒋介石动用了90多万兵力,这对红军来说无疑是场灾难,就在这迫在眉睫的情况下,毛泽东等领袖宣布让红军约9万人的主力部队北上延安,这就是有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先突破了敌人的阻击,他们在金沙江遇到了彝族,因为红军善于与人民交流,刘伯承将军也会些彝族语,于是和谈后的彝族人民与红军一起对抗共同的敌人。林彪先锋队强渡了安顺场,此后一支两支的部队陆续渡过了河,但这样的速度无法使红军快速全部的渡岸,于是召集30位英雄组建敢死队抢夺泸定桥,准备强渡大渡河。泸定桥已经被敌人拆去了木板,这三十位英雄冒着炮火爬过了铁链,铺好了桥,使红军到达了四川境内,后又爬过了一万六千尺的大雪山,过了荒无人烟的炮铜岗,于1935年进入了川藏边界的大草地。过草地是红军最艰难的时刻,因为大草地上的少数民族并不了解红军,便远远地后撤,红军有钱而无法买粮,且不说饥饿,草地上更多的是天灾,但红军却战胜了这些天灾人祸成功进入了延安。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篇9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十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作者为我们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当时红色中国的状况,使我们身临其境。斯诺为我们不带党派之见地对红色中国的政治局面做了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报道。

一个外国人却与当时的红色中国产生了羁绊,他本没理由为了这些冒险来到中国,他究竟为何要这么做?我想,他是想让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被人铭记吧。

他为我们介绍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徐海东、徐特立等人的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则是毛泽东的故事。

他从小便是一位用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坚毅且好学的孩子他曾和伙伴们自主地进行体能训练,为良好的身体情况打下了基础。我想这些也是他能成功领导中国走下胜利的原因。

明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目标同是打败日本,夺回红色中国,为什么毛泽东却选择了共产党呢?

我想这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一些细微之别

共产党认为中国人民不应该内斗,应该联合起来对抗,并对联盟的条件做出了退让。他们还善待农民和工人,绝不抢他们一分钱。而国民党却在不断地攻打自己人――也就是“赤匪”,而且,对于日兵的态度却是不断的退让。

红星照耀中国个人感悟 篇10

刚看到作者写的序,了解到了大致内容,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作者打破了新闻封锁,让西方人看到了贫瘠的中国土地上,那些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为争取民主独立而进行进行极其艰苦的斗争。这些人的使命感、远见卓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作者的报道相当程度改变了当时国际上对“红区”的偏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新闻之伟力!《红星照耀中国》因此成为纪实文学的经典之作。

再看到里面的人物,他的胆量值得我学习,我更是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作者向我们讲解新中国的传奇人物。其中,贺龙是很多令人震惊的。

他的父亲是清朝的一个武官,有一天,同僚宴客,他带了贺龙去。他当众夸奖贺龙的胆气。有一个客人决定要试验一下,便在桌子下面放了一枪,正常人听到枪声应该吓了一大跳,当时酒席上的另一个武官就被吓了一大跳,可是贺龙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这说明贺龙当时9岁的胆量已经可以和高级武官匹敌了。

这本书还讲了中国成立之前的许多战役,“九。一八”事变,“五四”运动……。1936年,31岁的作者,一位孤胆英雄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的种.种好奇和疑问,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红色苏区,只为寻求真相,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乐观、自由、平等和谐的“红色之帮”。作者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喜欢。

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受 篇11

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党章党旨都源自西方,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了在华夏大地争夺统治权利的两大党派。即便在日本暴露出其对中华民族的强烈的侵略欲望时,两党依旧争斗不已。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国民党的胞弟的身边,在斯诺的想法里,这个弱小的政党,将会在其兄弟面前会很快覆灭,斯诺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自己可能是见到他们的最后一个外国人。因此,这个即将失败的政党,也许会有一些被记录的必要。

一九三九年六月初,斯诺正式踏上前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旅程。 不得不佩服一个外国人的勇气,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到的:“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我相信这种危险程度并没有被夸大——在斯诺刚进入苏区不久,外界就流传出斯诺遇害的消息。

这种勇气,在今天依旧值得称赞。他在苏区停留了四个多月,为我们带来了价值极高的报告文学。得以让我们在现在,通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了解共产党早期的模样。

全书三十万字,共分十二章,介绍了中共多位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海东、李德等人。斯诺注重于领导人们的私人经历,因为在斯诺的采访中发现,诸多中共领导人对于自己的经历是不在意的,当他们成为一名苏维埃主义者时,当他们参与到中国红色革命的洪潮中去时,他们已经完全融入集体中去了,在他们口中再难听到“我”、“他”等字眼了,他们的表述往往变成“委员会决定……”、“根据会议……”等等,似乎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已经在集体决议中得到充分体现了。斯诺每每刻意地询问关于他们自己当时的看法,他们已经说不出所以然了。而且,斯诺也在中共领导人的身上发现了一些相同的特质:他们几乎都是贫苦人家出生;他们从小便表现出抗争精神;他们在身居高位的时候,依旧保持着平易近人的品质。这些特质使得斯诺如沐春风,并与诸多的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红星照耀中国》观影感悟 篇12

8月7日下午,成都阳光灿烂。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峨眉电影集团主办,绿地控股集团、四川新文广影业、西安嘉方影视、五粮液集团、中国电影股份北京发行分公司、咪咕音乐有限公司、上海淘票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协办,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影片《红星照耀中国》四川首映礼,在成都峨影·1958影城隆重举行。

一位叫周红的90后观众观看后激动地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说:“《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四川本土制作的电影,令我没有想到,拍得这么好看。观赏性很强,演员演得真实又精彩。特别是扮演美国记者斯诺的美国演员柯南.何裴,和扮演毛主席的王鹏凯,塑造人物栩栩如生。我要推荐给更多好朋友,购票观看《红星照耀中国》!”

首映礼现场气氛热烈,大家共同触摸红星,点亮百城,为影片正式开启四川首映礼,荡气回肠的音乐响彻大厅,人们的思绪和情感也仿佛穿越时空。

王冀邢导演,是峨影的金牌导演。年近70的他,精神矍铄,带着编剧兼制片人汤溪、主要演员王鹏凯、柯南·何裴(美)、侯祥玲等一行主创,在现场亮相,与大家分享了作为主创的感动与激情。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交流材料 篇13

关于书名:又名《西行漫记》,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没有用《红星照耀中国》的原书名,而改为《西行漫记》。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共十二篇,约30万字,收集黑白照片70余张,生动介绍了斯诺所认识的共产党人当时在苏区的日常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斯诺自己是这样说这本书的:“这本书绝对不能算作是正式的或正统的文献,在这里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看到的、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为美国记者,做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人之见的报告。”斯诺又在序中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上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这本书的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中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斯诺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一单元试题下一篇:学习“庸懒散浮”心得体会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