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精选8篇)
一、中国戏曲
1、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二、中国戏曲史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撚兰卧泳鐢。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摯鏀二字,取自其撐奁娌淮薮黄鏀之特色。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氍毹变为了茶肆歌台。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撊鞌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棗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后,撍南矓、摯禾〝、摵痛簲等徽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棗京剧。
9、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
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20世纪初撔挛幕硕瘮所带来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撍拇竺;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11、京剧的第三个鼎盛期──20世纪50年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处处呈现出万象更新之貌。京剧也因此迎来它艺术上的春天。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1959年前后,它的艺术生命又到了第三个顶峰。这个时期的繁荣是以演员阵容的强大,梯队的完整为标志的。《白蛇传》、《将相和》、《穆桂英挂帅》、《野猪林》等优秀剧目的出台,也将京剧文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12、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13、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为其题词摪倩ㄆ敕牛瞥鲁鲂聰,以后便成为戏曲发展的指导性方针。即要求戏曲艺术既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又要求各个剧种在自由竞赛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4、京剧现代戏汇演举行
1964年,北京举行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共推出35个剧目,其中著名的有《红灯记》、《芦荡火种》、《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黛诺》、《六号门》、《红嫂》等。这是京剧编演现代戏的一次成果展示。
15、戏剧梅花奖设立
为表彰戏剧优秀演员而设立的奖项,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1983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全国性戏剧演员评奖活动。
16、第一届中国京剧节在天津举行
1995年11月在天津举行了第一届中国京剧节,设立金、银、铜三类奖项,推出一批优秀京剧剧目。其中获奖的剧目有《曹操与杨修》、《狸猫换太子》、《岳云》、《西施归越》等。
17、第二届中国京剧节在北京举行
1998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京剧节在北京举行。此次京剧节也推出一批优秀的京剧新创剧目,如《骆驼祥子》、《贞观盛世》、《风雨同仁堂》、《大脚皇后》、《千古一人》等。其中的《骆驼祥子》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是众多剧目中的佼佼者。
18、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
1999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旨在推出一系列优秀的新创剧目(话剧、戏曲、舞剧、音乐剧等),以此繁荣全国的戏剧创作。此次活动涌现出来的戏曲优秀剧目有黄梅戏《徽州女人》、川剧《金子》、京剧《宝莲灯》、《贞观盛世》、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梦霸王》等。
三、戏曲经典剧目
(一)古代戏曲剧目(宋元南戏剧目)
1、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
《张协状元》是一出婚变悲剧。写书生张协在考中状元后,不认结发之妻。后其妻被一高官收为义女又被许与张协,其妻对张羞辱一番后,夫妻和好。这出戏反映出当时“富易交,贵易妻”的社会现实。
2、元南戏的辉煌之作──“四大戏文”
指元代四出有名的南戏作品,分别为《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
《荆钗记》:写王十朋与钱玉莲以荆钗为凭订下终身。王考中状元,因不肯娶丞相之女而被贬。垂涎玉莲已久的孙当权以假休书骗玉莲十朋已负心,玉莲愤而投江,幸遇救。后十朋与玉莲相见夫妻团圆。
《白兔记》:写刘知远与妻李三娘不容于兄嫂,刘去投军。三娘在家中饱受虐待,并在磨房产下一子,托人送交刘知远。十年后,其子外出打猎遇母,全家团圆。
《拜月亭记》:写蒋世隆与王瑞兰在战乱中相并订下终身之约,却遭王父反对,将二人拆散。瑞兰不忘旧情,夜间拜月诉说心事。后蒋考中状元,被王家招赘,夫妻团圆。
《杀狗记》:写孙华孙容兄弟不睦,孙华之妻杨氏杀一狗伪装成人形放于自家门外,孙华被其友以杀人罪告官。孙荣替兄抵罪。杨氏于公堂上说明原委,兄弟和好。这是一出家庭伦理戏。
3、南戏的压卷之作棗《琵琶记》
《琵琶记》,明初高明(则诚)所做,取材于宋南戏《赵贞女》,但变一出婚变悲剧为一出歌颂男子忠孝和女子贞烈的教化观世戏。写蔡伯喈进京赶考,高中后被迫入赘牛丞相府。家乡遭灾饿死了他的父母,其妻赵五娘卖发葬公婆,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幸而牛小姐识大体,一夫二妻团圆。
(元杂剧剧目)
4、关汉卿与《窦娥冤》
《窦娥冤》是一出悲剧,王国维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为关汉卿的代表作。写窦娥年轻守寡,与婆婆蔡氏相依为命。波皮张驴儿欲用毒害死蔡氏以霸占窦娥,却误将其父毒死。官府听信张之诬告将窦娥处斩。临刑时,六月飞雪以示其冤。
5、王实甫与《西厢记》
《西厢记》是一出爱情喜剧。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府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其母老夫人却以张没有功名而百般阻挠。但二人在红娘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剧文辞优美,有“花间美人”之称。
6、白朴与《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是一出爱情喜剧。写裴少俊与李千金因相互爱恋而私自结合,在裴家花园匿居七年。后被裴父发现,将李赶出。后裴考中状元,奉父命去迎娶自幼订亲之女,却正是李千金。裴父向李家赔礼,夫妻团圆。
7、马致远与《汉宫秋》
《汉宫秋》是一出历史爱情戏,写王昭君出塞和番事。匈奴向汉索要汉元帝之妃昭君和亲,汉朝孱弱只得将其送出。昭君行至汉匈交界处,投黑水自尽。元帝思念昭君,夜闻雁鸣,倍添痛楚。
8、郑光祖与《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是一出离奇的爱情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相恋。王进京赶考,张的魂魄追随他一同前去,并在京城同他生活了三年。后王携妻回家探望,张之魂魄与身体才合而为一。
9、杨显之与《潇湘夜雨》
《潇湘夜雨》是一出爱情悲剧,表现的是元代社会封建夫权对妇女的压迫。崔通考中为官后不认前妻张翠鸾,反以逃奴之罪将其发配。张行至临江驿,遇失散多年且身居高官的父亲,得其父之助惩治了崔通,但最终还是与他言归于好。
10、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一出历史悲剧,歌颂的是正义对邪恶势力前仆后继的斗争。赵盾一家为奸人屠岸贾所害,只遗一孤儿。有程婴与公孙杵臼定计用程子换得孤儿活命,并交由程婴抚养。十八年后,孤儿长大,杀屠为全家报了仇。(明清传奇剧目)
11、王济的《连环记》
《连环记》取材于《三国演义》,写王允为除董卓,将侍女貂婵先配董卓后许吕布,而使其父子反目,最终使吕布杀死董卓。京剧、晋剧中有《小宴》,即源于此剧。
12、《宝剑记》与《林冲夜奔》
《宝剑记》为明代剧作家李开先所作传奇戏,取材于《水浒传》,写林冲事。林冲因被高俅陷害而上梁山,后他带兵攻打京城,处死高氏父子,并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夜奔》为其中一折,表现林冲雪夜上梁山事。
13、《水浒记》与《活捉》
《水浒记》,取材于《水浒传》,写宋江故事。梁山头领晁盖寄给宋江的信为其妾阎惜姣得去,阎以此要挟宋江写休书要改嫁张文远,宋怒而将其杀死。宋江因此获罪,但被梁山好汉救上山去。阎惜姣也将张文远索了命去。现在常演的昆曲《活捉》、京剧《杀惜》均源于此剧。
14、《义侠记》与《武松打虎》
《义侠记》,沈王景作。取材于《水浒传》中武松故事,从打虎起到梁山结义受招安止。所不同的是其中又加入了武松与妻子贾氏的离合情节。现在常演的有《打虎》、《游街》、《戏叔》、《挑帘》、《裁衣》等。
15、汤显祖的《牡丹亭》
《牡丹亭》,汤显祖所做传奇“临川四梦”之一。写少女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梦醒后忧郁而亡。三年后,杜丽娘鬼魂与柳梦梅相见,因情而复生,并与柳结为夫妇。最后柳考中状元,团圆结束。现在昆曲常演其中的《游园》、《寻梦》、《拾画》、《叫画》等出。
16、《玉簪记》与《秋江》
《玉簪记》,高濂作。写书生潘必正寄住于妙贞观中,与观中道姑陈妙常互生爱慕。观主觉察,逼潘去京城应试,陈追至江上送别。后潘考中,娶陈团圆。现常演其中的《琴挑》、《偷诗》、《秋江》等。
17、李玉的“
一、人、永、占”
李玉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和《占花魁》四剧闻名于世,最著名的是《一捧雪》。写汤勤垂涎莫怀古之侍妾雪艳,怂恿严世蕃谋夺莫家宝杯“一捧雪”,致使莫全家抄斩,莫怀古因莫成替死而幸免于难。雪艳伺机将汤勤刺死,而后自尽。后莫在戚继光帮助下沉冤得雪。现多演《审头刺汤》。
18、洪升的《长生殿》
《长升殿》取材于唐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其中又穿插了安禄山谋反,郭子仪平叛等情节,最后以二人月宫团圆为结束。现在昆曲多演《小宴》、《哭像》、《闻铃》等出。
19、昆曲《十五贯》
昆曲《十五贯》据清代剧作家朱素臣的同名传奇改编,1956年演出时被周总理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写娄阿鼠偷走油葫芦15贯钱并将其杀死,县令过于执凭熊友兰所有的十五贯钱判定其为杀人凶手。知府况钟监斩时发现其中有冤情,重新审理此案,拿获了真凶。20、昆曲《钟馗嫁妹》
昆曲《钟馗嫁妹》源自清传奇《天下乐》。写终南秀士钟馗应试因貌丑而落第,愤而自尽,被玉帝封为捉鬼大神。他感友人杜平葬其尸骨,将己妹许配于他,并亲带鬼卒送妹与其完婚。
21、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棗《桃花扇》
《桃花扇》,清代剧作家孔尚任做,写名妓李香君与名士侯方域的爱情经历,二人经历悲欢离合,最终在国破家亡之际见面于道观中,从此参透了世间俗事,各自入道。此剧在描写男女爱情之余,又穿插了南明灭亡的整个过程,“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表明了作者对明朝的怀念和历史的思考。
22、传奇《雷峰塔》与京剧《白蛇传》
清传奇《雷峰塔》,方成培作,写许仙与白蛇的爱情故事。其中包括了 “端阳”、“盗草”、“水斗”、“断桥”等大家所熟知的情节,但以许仙白蛇二人成仙团圆结束。京剧《白蛇传》在此剧基础上改编,保留了基本情节。传统本以许仙之子许仕林考中状元后祭塔,全家团圆为结束。田汉改编本则将结局设计为青蛇火焚雷峰塔,救出白蛇。
(二)京剧剧目
23、《铡美案》与包公戏
《铡美案》又名《秦香莲》,写陈世美考中状元招为驸马,不认前妻秦香莲反欲将其害死。包拯对其百般劝告不听,最后将其铡死,以正国法。该剧同其他包公戏一样,表现了人们心目中的清官包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品质,表现了人们对政治清明的向往。
24、《杨门女将》与杨家将戏
“杨家将”一直为世人所尊仰,为其忠心为国、舍生取义。所以,戏曲中表现“杨家将”故事的戏也最为人们所欢迎,如《四郎探母》、《李陵碑》、《穆桂英挂帅》等。《杨门女将》改编自扬剧传统戏《百岁挂帅》,写西夏王文犯宋,佘太君不顾年迈,率穆桂英等杨家女将出征,大败敌军。
25、《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与三国戏
京剧中“三国”戏有很多,从《捉放曹》到《铁龙山》,一直可以将整部《三国演义》用京剧的形式叙述下来。《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又称“群·借·华”,是三国戏中的经典。描写孙刘联合破曹,火烧赤壁事。“群”,即蒋干盗书;“借”,即诸葛亮借东风,“华”,即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中间又穿插了草船借箭、横槊赋、周瑜施苦肉计等情节。
26、《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与诸葛亮戏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亦取材于《三国演义》,又称“失·空·斩”,是一出与诸葛亮有关的戏。这出戏里体现的是诸葛亮的智勇与大义。诸葛亮命部将马谡把守街亭,他却因轻敌而将城失守;司马懿夺街亭后,带兵直奔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此时西城已无能战之兵将,诸葛亮只得用空城之计退走司马大军;后诸葛亮斩马谡以正军法。
27、《闹天宫》与猴戏
京剧中描写孙悟空的戏有很多,如《闹天宫》、《十八罗汉斗悟空》、《女儿国》、《盘丝洞》等,所表现的多是悟空的机智、勇敢和诙谐,其中最热闹也最好看的,当属《闹天宫》。此剧原名《安天会》,后翁偶虹对其进行改编,名为《闹天宫》,为李少春首演。写孙悟空被封齐天大圣后,因王母举办蟠桃会未曾邀请他,一气之下大闹蟠桃会。玉帝派天兵天将前去花果山捉拿,反被他打败。
28、《李逵探母》与李逵戏
李逵在梁山好汉中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身上所洋溢的是粗豪爽利,如《丁甲山》、《黑旋风李逵》等戏表现的正是他的豪气干云;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腻的人,这便是《李逵探母》所表现的。李逵在梁山上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想起在家中受苦的母亲,决定下山探母。李逵背母回转山寨,路过沂岭,他为母去寻水,母亲为虎所伤。李逵悲愤异常,杀死四虎,哭祭母亲一番,回山而去。剧中有一段李逵见母后所唱之“打花巴掌”歌谣,感情真挚,闻之令人落泪。
29、《红楼二尤》与红楼戏
《红楼梦》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成为京剧所乐于表现的内容,因为它所具有的浓郁的古典气息。红楼戏有《黛玉葬花》、《千金一笑》、《晴雯归天》、《红楼二尤》等。《红楼二尤》写贾琏瞒住王熙凤,娶尤二姐为妾。柳湘莲以鸳鸯剑为凭与二姐之妹三姐订下婚约。后柳误听传言,疑三姐不贞,三姐愤而自刎。二姐之事被王熙凤知晓,她用计将二姐诓进荣国府,逼其自尽。此为荀(慧生)派代表戏。
30、《狸猫换太子》与连台本戏
连台本戏是中国戏曲的特有剧目,一般指一出戏分为若干本,连演许多天,以此来表现长篇故事,如评书一样。这种形式最早在清宫中出现,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上海,现在仍存在。《狸猫换太子》写宋时,刘妃与太监郭槐用剥皮狸猫换去李妃所生太子,并向皇帝谎称其产下妖怪,李妃被打入冷宫。刘妃又欲至太子于死地,幸为陈琳、寇珠救下,送到八王府抚养。刘郭二人火烧冷宫,李逃走,流落民间。十八年后,太子继位。包拯路遇李妃,将其接回宫来,并惩治了刘郭二人。现常演的《遇皇后·打龙袍》即源于此。
31、《霸王别姬》与梅派戏
梅(兰芳)派代表剧目很多,其特点为雍荣华贵、歌舞并重,如《贵妃醉酒》、《黛玉葬花》、《天女散花》、《霸王别姬》、《宇宙锋》等。《霸王别姬》是一出最能体现表演梅派特色的戏,尤以其中的“舞剑”闻名。此剧表现霸王被汉军因于垓下,妃子虞姬为其歌舞以谴愁闷,而后以剑自刎。霸王悲痛异常,在突围无望时亦自刎于乌江。该剧充满英雄末路之悲哀。
32、《昭君出塞》与尚派戏
尚(小云)派以刚健雄美为表演特色,他的代表剧目如《双阳公主》、《失子惊疯》(又名《乾坤福寿镜》)、《昭君出塞》等均是这种特色的最佳体现者。《昭君出塞》是一出历史剧目,写王昭君为汉与匈奴的友好而出塞和亲的故事。是一出歌舞并重的戏。
33、《锁麟囊》与程派戏
程(砚秋)派的表演以外柔内刚为特色,演唱刚悠咽婉转、以音行字、如断似连。程派戏以塑造贫寒女子为主,表现她们柔弱的身体内所蕴含的不屈的力量,如《六月雪》中的窦娥,《荒山泪》上的张慧珠等。而《锁麟囊》却是一个例外,他所塑造的是一个大家之女薛湘灵。她出嫁时路遇与她同日出嫁的贫女赵守贞,赠其锁麟囊为生活之资。六年后,她因水患与家人失散,受雇于一卢姓人家。这家主妇即为赵守贞,她未忘旧恩,待薛为上宾,并促其全家团圆。此剧中一段“春秋亭外,风雨暴”成为家喻户晓之千古绝唱。
34、《红娘》与荀派戏
荀(慧生)派以善于塑造小家碧玉、妙龄少女为长,如《拾玉镯》之孙玉姣、《鸿鸾禧》之金玉奴、《红楼二尤》之尤三姐、《花田错》之春兰、《红娘》之红娘等,其娇稚妩媚,令人怜爱。《红娘》取材于元杂剧《西厢记》,只是荀慧生将红娘作为了这出戏的主角。她帮助张生与莺莺传书递简,以巧言辩驳老夫人,最终促成张崔二人之好事。红娘之活泼俏俐、热情大方在此剧得到完美的体现。
35、《赤桑镇》与裘派戏
裘盛戎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京剧花脸演员,有“十净九裘”之称,他开创了一种韵味醇厚的京剧花脸演唱方式,重感情、重行腔;而且他还是个技艺全面的演员,在他的代表剧目中有“唱功戏”,如《铡美案》、《铫期》,有唱做兼重的戏,如《连环套》。他善演包公戏,而《赤桑镇》表现的是包拯刚正之中亦有柔情的一面,裘盛戎演来丝丝入扣。包勉为其嫂之子,因贪赃枉法,被包拯铡死。其嫂吴妙贞来到赤桑镇兴师问罪。包拯对其晓以大义,最终说服其嫂。此剧以花脸与老旦的对唱见长。
36、《四进士》与麒派戏
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是位在京剧史上很有影响的老生演员。他的表演刚健、嗓音沙哑但很有力度,善于表现身具正气之人。如《四进士》之宋士杰、《坐楼杀惜》之宋江、《义责王魁》之王中、《海瑞上疏》之海瑞等。《四进士》之名,源于剧中出现毛朋、田伦、顾读、刘题四位进士。写姚庭梅被其兄庭椿及嫂田氏害死。其妻杨素贞告官,县令刘题不理民词。素贞又被卖与杨春。二人结为兄妹,并遇毛朋私访,代写状纸。宋士杰认杨为义女,代其告状。宋在获知田氏弟田伦向顾读行贿事后,命杨春上诉于巡按毛朋,终将刘、田、顾告倒,替杨氏伸冤。
37、《九江口》
《九江口》,写元末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姻,夹攻朱元璋。张子张仁被朱所擒。华云冒充张仁诈亲,被元帅张定边识破,苦劝陈不听,反被罢职。陈引兵中伏,全军覆没。张定边在九江口驾舟接应,救陈脱险。此剧为袁世海、叶盛兰首演于20世纪50年代。
38、《将相和》
《将相和》,翁偶虹等创作于1950年,袁世海、李少春;裘盛戎、谭富英均曾出演过其中的蔺相如和廉颇。本剧取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负荆”三部分组成,表达了团结于国家大局之重要的主题。
39、《野猪林》
《野猪林》,取材于《水浒传》,1950年由袁世海、李少春据原杨小楼的演出本改编,并已拍成电影。写林冲被高俅陷害充军沧州,行至野猪林,解差要将其害死,被鲁智深解救。林冲受命看守大军草料场。高又派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杀死陆谦等人,乘雪夜上了梁山。其中“大雪飘,扑人面”一段为此剧经典唱段。40、《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现代京剧。上海京剧院首演。写人民解放军为消灭盘距在威虎山的残匪,派侦察员杨子荣假扮土匪打入匪巢,取得匪首座山雕的信任,乘山上设“百鸡宴”为座山雕庆寿时,里应外合,一举将其歼灭。剧中的“打虎上山”为经典。
41、《红灯记》
《红灯记》,取材于同名沪剧,中国京剧院首演。写抗日战争时期铁路工人李玉和为保护密电码被捕,鸠山又抓来其母及女儿铁梅进行胁迫,李仍不屈服。后他与其母被杀,铁梅在群众帮助下完成了送密电码给游击队的任务。剧中的“提篮小卖”、“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等均为家喻户晓的唱段。
42、《沙家浜》
《沙家浜》,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写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休养,在阿庆嫂、沙奶奶等人掩护下躲过敌人的搜捕。后新四军东进,他们配合大部队,歼灭了敌人。其中的“智斗”一场最为人所熟知。
43、《奇袭白虎团》
《奇袭白虎团》,描写抗美援朝时期,为打击敌人的王牌军“白虎团”,我军特派侦察排长严伟才带领一个侦察班深入敌军内部,一举捣毁了“白虎团”团部。此剧由山东京剧院首演,是一出武生行唱做并重的现代戏。
44、《杜鹃山》
《杜鹃山》,写雷刚占据杜鹃山与敌作战,屡屡失败。共产党派柯湘与之合作。她战胜了叛徒温其久的挑拨离间,让雷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斗争中成熟起来。剧中的著名唱段是“家住安源”。
45、《徐九经升官记》
《徐九经升官记》,以丑角为主。写刘钰与李倩娘自幼订婚,后刘从军并拜安国侯为义父。皇亲尤金久慕倩娘美色,将其抢到府中,刘闻知又将其抢回。两家官司打到徐九经处,徐凭计终使有情人得成眷属,己则弃官归隐。此剧由湖北京剧院首演,朱世惠饰演徐九经。
46、《曹操与杨修》
《曹操与杨修》,写三国时期,曹操聘杨修为仓曹主薄,与孔文岱一起为其筹备军粮马匹。由于公孙涵的挑拨,曹杀孔,却以梦中杀人搪塞杨。杨屡试之,曹执意不肯认错。曹杨嫌隙日深。后杨阻曹出兵斜谷,曹以扰乱军心之罪斩之。此剧对曹操这个“乱世之奸雄”有了重新的认定。
47、《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写人力车夫祥子以多年的积蓄所买的新车遭抢,又被车厂主刘四爷之女虎妞引诱上钩,无法挣脱。刘四将二人逐出,虎妞难产而亡。祥子失去了最启码的生活理想,精神的毁灭使其成为行尸走肉。该剧有“洋车舞”、“醉舞”等戏曲化的精彩表演。
(三)评剧剧目
48、《花为媒》
《花为媒》,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编剧。该剧中的“报花名”为评剧名段。该剧写书王俊卿倾心于表姐李月娥,拒娶家长包办之张五可。媒婆阮妈让其表弟贾俊英代为相亲,二人相悦,以花为媒。后几经误会,王俊卿、李月娥,贾俊英、张五可终于双双成亲。该剧为中国评剧院新凤霞、赵丽蓉首演,已拍成电影。
49、《杨三姐告状》
《杨三姐告状》,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编剧。写民国初期,杨二姐被丈夫高占英害死,对外谎称病死。二姐之妹杨三姐查得真情,到滦县状告高占英,败诉。她又告到天津,在检察厅杨厅长的帮助下,将高占英绳之以法。该剧为新凤霞代表剧目。50、《刘巧儿》
《刘巧儿》,评剧现代剧目。写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姑娘刘巧儿由其父做主许给本村财主王寿昌。刘不从,私与青年赵振华相爱。刘父告到县政府,马专员断案,终使巧儿婚姻得谐。此剧为新凤霞代表剧目,有诸多知名唱段,如“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采桑叶”等。
(四)越剧剧目
51、《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取材于凄美缠绵的梁祝爱情故事,写祝英台女扮男妆到书院读书,与梁山伯相爱。但由于门户相差悬殊,她被迫嫁与马文才,山伯闻之愁病而死。英台在出嫁途中,到山伯坟前拜祭,坟开,英台跳入坟中。二人化蝶翩翩起舞。该剧最知名的为“十八相送”和“楼台会”。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某些音乐素材也源于此剧。
52、《红楼梦》
《红楼梦》,取材于古典名著《红楼梦》,主要表现宝黛爱情故事,其中有大家所熟知的“黛玉葬花”、“宝黛读西厢”、“黛玉焚稿”、“宝玉哭灵”等情节,最后以黛玉魂归离恨天,宝玉抛却荣华离家去,只剩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53、《祥林嫂》
《祥林嫂》取材于鲁迅小说《祝福》,写祥林嫂年轻守寡,被卖与贺老六为妻。她想法逃至鲁四爷家帮工,却被抓回。不久,贺病死,孩子也被狼叼走了。她又回到了鲁家,却被视为不祥之物,除夕之夜,她惨死在风雪中。该剧为袁雪芬首演。
54、《五女拜寿》
《五女拜寿》,写杨继康做寿,五个女儿女婿前来祝寿,因养女三春及婿邹应龙礼薄,杨甚不悦。后杨因事获罪,投靠各女均受拒,唯三春夫妇将其收留。后邹中举,杨亦沉冤得雪,因前情不认众女而只亲三女。
55、《西厢记》
《西厢记》,取材于王实甫的同名杂剧,故事大至相同,只是将剧中的主要人物定为张生,故事结局在长亭送别。该剧由著名越剧演员茅威涛主演,全剧洋溢着一种古典的美,在欢快、喜悦中浸染着凄凉,将越剧的柔美凄切特色运用得淋漓尽致。
(五)黄梅戏剧目
56、《天仙配》
《天仙配》,取材于民间传说中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主演。七仙女难耐天上的孤寂生活,偷偷下凡,与憨厚的董永结婚,过着清贫但幸福的生活。不想此事被玉帝得知,谴天将把七仙女拿回天上,将一对好夫妻生生拆散。剧中有许多唱段为大家所熟知,如“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等。
57、《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取材于民间关于牵牛星与织女星的传说。写天上的织女因厌倦了天宫的生活,下凡嫁给了朴实憨厚的牛郎,生下一双儿女。后来,王母将织女拿回天上,牛郎亦追上天来。王母用头上银簪划出一道银河,将二人阻在两岸,只许他们每年七夕相见一次。
58、《女驸马》
《女驸马》写冯素珍与李兆廷素有婚约,冯父悔婚,陷李于狱。冯为救李,女扮男妆进京赶考,中状元后又被招为驸马。在洞房,冯向公主说了真情。公主原谅了她并在金殿为其求情,使皇帝赦了她的罪,又促她与李完婚。此戏已拍成电影,严凤英主演。“为救李郎离家园”是剧中著名唱段。
(六)豫剧剧目
59、《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挂帅》写北宋时,西夏犯境。校场比武,杨文广刀劈王伦夺魁。朝廷欲以其母穆桂英为帅。穆已归隐,对宋王也心灰意冷。佘太君劝其要以大义为重,穆终于挂帅出征。此为马金凤代表剧目,“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一段堪称经典。60、《花木兰》
《花木兰》取材于北朝叙事诗《木兰辞》,表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代表剧目。剧中有很多著名唱段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如“谁说女子不如男”等。61、《朝阳沟》
《朝阳沟》写“上山下乡”运动开展时期,城市姑娘银环到朝阳沟劳动,并与归地青年栓宝结婚,遭到她母亲的反对。后来在当地群众帮助下,说服了她母亲,在农村扎下根来。此剧已拍成电影。该剧中知名唱段也很多,如“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一段。62、《七品芝麻官》
《七品芝麻官》,又名《唐知县审诰命》写知县唐成不畏一品诰命夫人的淫威,公正地审理其子打死人一案,替民女林秀英伸了冤,将诰命夫人治了罪。此剧为牛得草首演,已拍成电影。
(七)其他剧种剧目 63、晋剧《打金枝》
《打金枝》是晋剧传统剧目。写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寿辰,其子郭暧之妻升平公主以其尊贵不肯亲来祝寿。郭暧气急,打了她一掌。公主向唐王告状,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王百般劝慰,使夫妻和好。此剧为晋剧女须生丁果仙的代表剧目。
64、吕剧《李二嫂改嫁》
《李二嫂改嫁》是一出宣传新婚姻法的吕剧现代剧目,写农村青年寡妇李二嫂同青年张小六相爱,但遭到婆婆的强烈反对。后在村干部和群众的帮助下,李毅然和立功回来的张结为夫妻。此剧为郎咸芬首演,已拍成电影。65、淮剧《金龙与蜉蝣》
《金龙与蜉蝣》,淮剧新编剧目。写王子金龙逃难时与民女金凤生下一子后离去。玉凤遣子蜉蝣寻父,做了皇帝的金龙以为他是大将牛牯之子而将其阉割。玉凤到来,金龙才知他为己子。后他因蜉蝣不从自己将其杀死,他也被其孙孑孑刺死,在临死前封孙为王。这是一部涉及伦理层面的悲剧。66、莆仙戏《春草闯堂》
莆仙戏《春草闯堂》是一出轻喜剧,极富于生活气息。后被移植为京剧,由刘长瑜主演。此剧中的“花轿舞”已成戏曲舞台上的经典。该剧写相国小姐李半月被吴独调戏,薛玫庭失手将其打死。丫环春草在公堂假认薛为婿,知府胡进信以为真。后春草又篡改相国书信,胡进将薛礼送进京,相国只得认其为婿。67、河北梆子《蝴蝶杯》
《蝴蝶杯》,河北梆子传统剧目。写县令田云山之子玉川打死总督卢林之子,遭追捕藏于胡凤莲船内,二人以田家蝴蝶杯为凭订下婚事。卢林欲斩田云山,得凤莲冒死相救。玉川投军,助卢败敌,卢以女妻之。最终一夫二妻团圆。秦腔、晋剧中也有此剧。68、川剧《芙奴传》
川剧传统剧目。写杭州知府苏冉为娶民女陶芙奴为妻,诬其父为盗并关入牢中,逼死其母。陶将其身世编成传记,为太湖英雄得悉。他们杀死知府,使陶全家团圆。
69、川剧《死水微澜》
《死水微澜》,根据李吉力人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写邓幺姑嫁到成都,丈夫却是一个傻子。她与老表罗德生互生爱慕。由于罗参加了义和团,被官府辑拿而逃走。邓也因此受到牵连。为了保全丈夫性命,她被迫改嫁与官府和洋人都有关系的顾天成。
70、川剧《中国公主图兰朵》
川剧《中国公主图兰朵》,据意大利普契尼同名歌剧改编。写公主杜兰朵要凭三道题招婿,答对者为东床,答错者斩首。没落公子无名氏凭借自己的智慧答出了三道题,但公主却不愿认输。公主为了得到无名氏来历,对无名氏的贴身侍女柳儿施以酷刑,最后柳儿自尽。无名氏认清了杜兰朵美丽外表下的冷酷,毅然离去。杜兰朵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离开皇宫随无名氏而去。71、婺剧《僧尼会》
《僧尼会》为婺剧传统剧目,写小和尚、小尼姑难以忍受佛门清规的束缚,趁各自师傅不在山上,偷下山来。二人在山路上相遇,一见生情,相约共同下山。该剧极富生活情趣,诙谐幽默,有很多特有的表演,如小和尚的“耍素珠”等。72、婺剧《牡丹对课》
《牡丹对课》为婺剧传统剧目。写吕洞宾游戏人间,见一写有“万药俱全”招牌的药店,便欲以几味怪药为难店主之女白牡丹,却为她所戏弄。73、高甲戏《连升三级》
《连升三级》为高甲戏传统剧目。写无赖贾福古进京赶考,魏忠贤将其送入考场。主考为讨好魏,定其为第一名。皇帝以假为真,又对其加官进爵。此剧讽刺了官场的腐朽与官员的昏聩。74、高甲戏《金魁星》
《金魁星》,高甲戏新编剧目。写有一卖花婆胡氏,为救助秀才王赞上京求取功名,夜入告老丞相、地方豪绅何大谅府中,得知何府千金何金莲暗慕王赞,欢喜在心。她于何小姐房中误拿一尊金制魁星像,暗置王家院中。王赞误以为是天官赐福,将魁星拿至何府当铺典当,以筹进京川资。何大谅以其为盗贼,拿到官府问罪。胡氏探牢、告状、测字、闯堂,几经曲折,方救其出狱,并助其姻缘得成。该剧以女丑表演为主要特色,寓丑于美,以丑写美,妙趣横生。75、粤剧《关汉卿》
《关汉卿》,根据田汉同名话剧改编。写关汉卿因根据当时的冤案创作了《窦娥冤》一剧,触犯了权臣阿和马而入狱。演窦娥的歌妓朱帘秀亦遭监禁。后阿为人所刺,关获释,与感情日深的朱分别,孤身南下。76、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
《刘海砍樵》写刘海每天上山砍柴奉母。山中狐精愿以身许之。刘告其家贪,狐精甘守贪贱,二人遂结为夫妇。该剧载歌载舞,是一出热闹的湖南民间小戏。
四、戏曲表演
(一)行当
1、生行
生行,指戏曲剧目中的男性形象,以面部化妆为俊扮为其特点。根据其年龄、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不同的种类。
老生:指生行中的中年或老年形象,以戴胡须(即髯口)为其特点。又根据其不同的表演特点,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和靠把老生三类。
小生:指生行中的年轻人形象,根据不同的表演特点,可分为扇子生、纱帽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等类别。
武生:指生行中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又有长靠武生(表现大将)和短打武生(表现绿林英雄)之分。前者扎大靠,重工架;后者穿紧身衣服,重翻打。
红生:有时将其归入武生行,指勾红脸的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最典型的是关羽和赵匡胤。
2、旦行
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见长,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
武旦:表现那些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灵,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传》中的青蛇等。
刀马旦: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
老旦:表现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吊金龟》中的康氏等。
彩旦:有时将其归入丑行,主要表现那些滑稽或凶蛮的青年女子,动作和化妆都极尽其丑。如《凤还巢》中的程雪艳等。
3、净行
净行,指那些面部勾画脸谱的男性形象,有正净、副净、武净和毛净之分。
正净:也称“大面”、“铜锤”或“黑头”,所表现的人物多为举止稳重者,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包拯,《二进宫》中的徐延昭等。
副净:也称“二面”或“架子花”,多表现性格豪爽者,如张飞、李逵等,或奸邪佞幸者,如曹操、赵高等。
武净:也称“武花脸”,多表现身具武艺者,以武打翻跌见长,如《挑华车》中的黑风利等。
毛净:指戏曲舞台上钟馗、周仓、巨灵神等类人物,他们或为天神,或为身体畸形者,造型夸张,多需垫肩、凸臀,在表演上以工架见长。
4、丑行
丑行,指那些滑稽幽默或相貌丑陋的人物,有男性也有女性。男性多在鼻眼间勾画豆腐块状脸谱,故又称“小花脸”。有文丑、武丑、女丑之分。
文丑:指那些不具武艺的滑稽人物,脸谱勾豆腐块,又根据其身份、地位、年龄等区分为方巾丑、褶子丑、袍带丑、鞋皮丑、老丑等。
武丑:指那些身具武艺的滑稽人物,又称“开口跳”,表演上以跌扑翻打为其特色,亦重念白表演。
丑婆子:即女丑,饰演那些或滑稽或凶恶的老妇人,如媒婆、店婆、禁婆等,多表演夸张、语言风趣。
(二)表演特性
1、综合性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前者用湖广音、中州韵,后者用北京方音稍加变化。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2、写意性
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
中国戏曲传统舞台用一句话概括,即为简约,也可以称之为写意。它没有繁复的舞台布景,没有眩目的舞台装置(当然,上海二三时年代兴起的机关布景是另一种戏曲舞台的样式,不过那是对西方戏剧舞台吸收的结果),它上面只有简单的桌椅,甚至空旷的舞台。戏曲舞台上的桌椅按照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桌椅即为桌椅,如表现厅堂、书房、官府大堂、金殿等环境。有时桌椅则不是桌椅,桌子可以做床,可以做山;椅子可以做窑门,可以做井。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无所不指。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中国戏曲人物的化妆也是写意的,用一句话概括,即为“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其目的在于“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清末王国维语),而最集中的表现是戏曲的脸谱。脸谱的象征意义总体来说是“红忠白奸”,所以奸臣如曹操者多勾白脸,忠勇似关羽者多涂红色。此外,性情暴躁者多勾兰脸,刚正无私者多用黑脸,喜兴者勾笑脸,愁苦者勾哭脸。脸脸鲜明,人人生动,观众睹脸则知其人,这是戏曲简便的一面,也是它形象的一面。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中国戏曲服装基本上以明清服装为主要样式,同时参照表现故事的朝代给以一定的变化。它的写意性,表现在它对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的忽略,它只考虑戏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与人物塑造相关的方面。另外,戏曲服装所着重考虑的是它是否适合在戏曲舞台上出现,它是否具有可舞性。戏曲的服装不仅要有装饰性,而且要有可舞性,要在人物塑造上起到它们应起的作用。戏曲的水袖、大靠的靠旗、箭衣的大带、纱帽的帽翅、脚上的厚底等无不具有可舞性,无不参与人物形象的塑造。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中国戏曲的舞台形动是自由、灵活的,它在这个方面与中国的评书异曲同工,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戏曲舞台上可以用一个“圆场”表示地点的变化,可以用“急三枪”的曲牌表现一个原来曾经提过的丰富内容,这便是“无话则短”,因为这些内容没必要交待,它们与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无益。戏曲舞台上同样也可以用一段长达二十分钟的“慢板”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也可让大将在战胜敌人后,用一大段“枪花”或“刀花”表演来抒发他(她)获胜后的喜悦。这便是“有话则长”,因为这些内容对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有益。戏曲舞台行动的长短,不是取决于生活实际,而是取决于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的需要。
3、程式性
用程式动作表现生活──生活动作的舞蹈化
起霸:其名源于昆曲《千金记·起霸》一出,表现霸王项羽与敌对阵前整盔束甲的准备工作,以后则演变为一套程式动作,专门用来表现将士出征前的准备活动。有男霸、女霸之分,前者阳刚,后者阴柔。
趟马:也叫马趟子,表演者手持马鞭表现人物在马上急驰一套程式动作,由古代的“踏竹马”演变而来。
走边:其名源出山西梆子《白虎鞭·走边》一折,表现身怀武艺的人物轻装潜行的表演程式。常用于侦察、巡察、夜行、暗袭或赶路等特定情境,是武戏演员的基本功之一。
人物服饰的程式──宁穿破勿穿错
盔头:指对戏曲表演中人物头上所戴冠、帽、盔等的总称。
冠:多指帝王、贵族所戴的硬质礼帽,如紫金冠、凤冠等。
盔:武职人员所戴的硬质帽子,如帅盔、夫子盔等。
巾:为缎制品的软制帽子,有花有素,属于便装。如相巾、文生巾、员外巾等。
帽:用于不同身份的人物,软硬质均有。如纱帽、罗帽等。
戏衣:指对戏曲表演中所穿戴服装的总称,多具有装饰性、可舞性,不注重写实性,只是对人物身份、地位等方面给以标志性表现。
蟒:蟒袍的简称。绣云龙、海水纹,为帝王将相的正服,颜色多样,除皇帝为明黄色外,其他人因其身份、地位(官职)、年龄、性格的不同而异。
靠:又称“甲”,是武将的戎装,有软、硬之分。硬靠需背扎三角形靠旗四面。软靠不扎靠旗。此外还有改良靠。颜色与人物年龄、性格相关。
褶:戏衣中用途最广者。为帝王将相的衬衣及平民的便服。分花、素两种。多为斜襟(大襟),男褶子为硬质,女褶子为软质。
帔:对襟中分。为皇帝、文官的便服和士绅的便服。剧中表现夫妻关系时,多穿花色相配的帔,称“对帔”。
衣:指贵贱贫富各种角色所穿的服装,如官衣、箭衣、抱衣抱裤、茶衣等。
戏鞋:对戏曲表演中人物所穿靴鞋的总称。
靴:也叫“靴子”。传统戏曲中常用的高帮或长帮的鞋,其帮多由棉布或缎制成。有厚底和薄底两种样式。
鞋:相对于靴而言,指无帮的鞋子。
4、虚拟性
对空间流变的虚拟:戏曲舞台是一个流动的空间,人物在不断的上下场,也就在不断地表现时间的变迁和地点的更迭。时间变迁的表现方法在于对时间的虚拟,运用演员的演唱和表演去向观众说明。而地点的更迭,即空间的流变,则是通过演员的“圆场”。演员在舞台上走上半个、一个或多个“圆”,即表示了人的从一个地方到达了另一个地方,无论这两个地方的距离是远还是近,只需“圆场”一走,足矣。
对周边环境的虚拟:戏曲舞台上对周围环境的虚拟的用法是最多的,因为戏曲舞台的表现原则是用最为简单的布景和装置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所以周围的环境多不在舞台表现范围之内,它们多被虚化,而由演员的行为和演唱去“说明”人物所处的环境。而这种虚拟环境的再现也需要观众的联想力。
对时间的虚拟:戏曲舞台上的时间是灵活自由的,是对生活时间的虚拟。有的是时间的有意拉长,如大将战胜敌人后的耍枪花或刀花,是用拉长时间或时间暂时停止的办法来表现人物战胜敌人的高兴心情。有的是时间的有意缩短,如一般用一段或几段唱表现一夜的过去,如用“急三枪”的曲牌省略不必要交待的内容。有时是时间的假定,如《三岔口》在灯火通明的舞台上表现黑夜即是。
对动作对象的虚拟:戏曲舞台上人物动作有时具备动作对象,有时则可以将其省略。有的是全部省略,如人物上楼梯,则只做出提衣抬腿上楼的动作,楼梯却是没有的;人物开窗,窗子也被省略了。有的是部分省略,如人物骑马,马被省略了,却还有马鞭;人物行船,船与水被省略了,却还有船桨。这是戏曲简约化的表现,也是虚拟特征的表现。
(三)表演功法
1、毯子功:指戏曲演员所要掌握的翻打跌扑功夫,如“抢背”、“吊毛”、“虎跳”、“跟头”等。
2、腰腿功:指戏曲演员所要掌握的腰腿功夫,如“下腰”、“涮腰”、“踢腿”、“耗腿”等。
3、甩发功:指戏曲生行演员所要求掌握的利用头上所戴的“甩发”表达即定情绪的功夫,一般当遇到悲愤、惊恐情境时使用。
4、翎子功:指戏曲小生演员利用头上所戴的翎子表达即定情绪的功夫,一般包括“涮翎”、“掏翎”等。
5、髯口功:指戏曲老生行演员利用所戴髯口(胡子)表达即定情绪的技巧,如“理髯”、“抖髯”、“挑髯”等。
6、水袖功:指戏曲旦行演员所要求掌握的利用“水袖”表达情感的技巧,如“抖袖”、“翻袖”、“扬袖”等。
7、扇子功:指戏曲小生演员所要求掌握的运用手中扇子的技巧。
(四)特技表演
1、变脸:指戏曲演员通过快速改变面部化妆或变换面具的手法表达一定情感或情境的手法,其中包括抹暴眼(在眉心、鼻眼间抹黑)、吹粉(向脸上吹色粉以改变脸上颜色)和扯脸(以快速手法扯下装于头顶的薄面具),其中“扯脸”是川剧常用的变脸手法。
2、喷火:有两种手法,一为戏曲演员预先在口中衔一圆管,内装燃着的火纸灰,演员用气徐徐将火花吹出;另一种为将口中圆管内所装之松香末吹到火把,引起长达数尺的火焰,颇为壮观。此技巧多用于神鬼角色。
3、打出手:指戏曲表演中以一个演员为中心,其他演员配合他(她)做刀枪等器械的抛接动作,再加上锣鼓,制造一种战斗气氛。“打出手”者多为旦行中的武旦,多用于神话戏中,表现神仙运用法宝斗法。
4、椅子功:指戏曲演员利用椅子所做的各种高难度的技巧。
5、耍大旗:指由一个演员舞动手中的大旗,其他演员随大旗的舞动做翻滚动作,用于表现战斗场面。
6、耍素珠:指饰演和尚的丑角演员利用脖子上挂的佛珠(素珠)进行的高难技巧表演。
7、耍帽翅:指饰演官员的老生演员利用头上纱帽的帽翅进行的一系列高难度的技巧表演。
8、走矮子:指丑行演员表现矮小人物时所运用的一种技巧,一般身体呈下蹲状态,大腿与小腿、大腿与身体成直角,以前脚掌行走。
五、戏曲音乐
1、文武场
戏曲乐队中管弦乐部分称为“文场”,由各种胡琴、月琴、琵琶、阮等组成。打击乐部分称为“武场”,由不同类型的鼓、板、锣、铙钹等组成。合称为“文武场”,或叫“场面”。“文场”的作用主要是为演唱进行伴奏,并演奏为配合表演而用的场景音乐。“武场”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念白、演唱、舞蹈、开打,使其起止明确、节奏鲜明。此外,场次的转换、舞台情绪渲染等也都由“武场”承担。
2、文场乐器
曲笛:竹制乐器,有八孔,吹孔一个,指孔六个,膜孔一个,其音醇厚,常用于京剧和昆曲的伴奏。
唢呐:簧管乐器,由芯子、管子和碗子组成。京剧乐队中又分大唢呐和海笛两种类型,大唢呐声音宏亮,常用于伴奏发兵、庆典等宏大场面;海笛声音尖而响亮,常在武戏中伴奏昆曲。
板胡: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形状似二胡,只是琴筒呈半球形。弓子夹于两弦之间,靠摩擦发音。其音高亢,是各种类梆子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
京胡: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形状似二胡,只是较其略小,弓子夹在两弦之间,以弓弦间的磨擦发音,其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京二胡:拉弦乐器,比京胡略大,马尾弓夹于两弦间,其音低沉柔和,京剧旦角唱腔多由它作为京胡的辅奏乐器。
琵琶:弹拔乐器,音箱半梨形,以桐木蒙面,琴颈向后弯曲,设有琴品。演奏时双手竖抱,左手按品,右手弹奏,技法多样。现为重要民乐乐器和戏曲乐器。
月琴:弹拔乐器,类似琵琶,但琴体呈圆形似月,有三根弦,左手按琴颈音品,右手以拔片弹奏,音质清脆明亮,是京剧乐队的主要辅奏乐器。
阮:弹拔乐器,分低、大、中、小四种,戏曲乐队中多用大、中两种。有四根弦,左手按琴颈音品,右手以拔片拔奏,音质浑厚,是戏曲乐队的重要辅奏乐器,也是重要的民乐乐器。
弦子:又称“小三弦”,琴颈很长,琴体较小,两面蒙蟒皮。有弦三根,左手按音,右手以拔子或手指拔奏。其音质清脆,穿透力强,是京剧的主要辅奏乐器。
3、武场乐器
锣:打击乐器,扁圆形、铜制,有大、小锣之分,在演奏方式上亦有区别。前者音色高亢,多用于表现战争场面、紧急事件发生或武将上场;后者音色清亮,多用于生角、旦角或丑角人物的上下场。大小锣均为京剧的主要打击乐器。
钹:打击乐器,俗名“铙钹”或“水镲”。两片为一幅,铜制,互相撞击发生,多与小锣配合,是京剧乐队中的主要伴奏乐器。
鼓板:打击乐器,由一个“单皮鼓”和一副檀板组成,由乐队中的鼓师掌管。单皮鼓为扁圆形,单面蒙牛皮或猪皮,演奏时置于一鼓架上,用一副鼓楗子击打鼓心发声,音质清脆,主要击打音乐中的次重或弱拍,即“眼”。“板”,由一副两块檀板组成,用绳串在一起,相互击打发声,音质浑厚,主要击打音乐中的重拍,即“板”。
鼓:打击乐器。远古时以陶为框,后世以木为框,蒙以兽皮或蟒皮。也有以铜铸者。形制大小不一。有一面蒙皮者,如板鼓;也有两面蒙皮者,如堂鼓。
六、戏曲舞台美术
1、戏曲行头
这是对戏曲服饰的一种通俗称呼。戏曲服饰主要以明代服制为主要样式,同时参照唐、宋、元、清的一些服饰特征,变化而成。在穿戴上有较为严格的程式规范。有时“行头”也泛指一切演出用具。
2、戏曲化妆
戏曲化妆,也俗称“扮相”,指戏曲人物的面部化妆。可分为“俊扮”和“彩扮”两种类型。一般的生行和旦行用“俊扮”,即只略施彩墨来达到美化效果,也称“素面”。“彩扮”主要适用于净、丑两行,也称“脸谱”,指以面部夸张的图案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气质和对人物不同的褒贬。
3、面具
面具,也称“假面”,指戴于脸上的一种纸制或木制面壳,形状夸张、色彩鲜艳。古代人歌舞、祭祀时大都戴面具,流传下来的安徽、贵州等地的傩戏表演依然戴面具。面具可以看成是戏曲脸谱的雏形。
4、脸谱
脸谱,即戏曲净丑两行所用的面部化妆手法,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及人物褒贬。因为在勾画形式上形成了一定的规矩,所以称“脸谱”。一般讲,脸谱来源于南北朝时期北齐兰陵王长恭作战时所戴之面具,后由面具发展为直接在脸上勾画,到明清时形成一定规矩,即成脸谱。
5、旦角头面
旦角头面,指戏曲旦角头上所戴的装饰物,一般包括发髻、发辫、珠花、耳环、簪子等。
6、髯口
髯口,指戏曲中各种假胡须,一般由人发或玻璃丝制成,讲究的用牦牛尾制成。其颜色包括:黑、黪、白三种;其样式包括:老生行的三缕、五缕、二涛,净行的满、扎、虬髯,丑行的一字、二挑、丑三、四喜、夹嘴等。
7、门帘台帐
门帘台帐,旧称“守旧”,指传统戏曲舞台上起装饰作用的衬幕。门帘挂在上下场门位置,台帐挂在上下场门之间。其作用一为分隔前后台,一为装饰。现在新式剧场中已不再出现,而换之以天幕、侧幕。
8、砌末
砌末是对戏曲所有道具和简单布景的总称,包括刀枪把子、一桌二椅、桌围椅帔及各种戏曲演出中所用的小道具。
9、刀枪把子
刀枪把子是对戏曲表演中各种武器的总称,包括刀、枪、剑、戟、斧、棍、锤等。
10、一桌二椅
一桌二椅,是对戏曲舞台上所用桌椅的简称,桌椅为木制,漆红色,上用桌围椅帔,以区分于生活桌椅。桌椅在舞台上的摆放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环境,可多可少、可分可合。它们有时作为桌椅使用,有时则可以指代其他的事物。
11、桌围椅帔
桌围椅帔,指在戏曲舞台上,加在桌椅上的装饰物,多为绸制、绣花,颜色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其作用是使舞台上的桌椅与生活中的桌椅相区别。
12、戏曲舞台
中国戏曲的观众场所一直在变化。如果将戏曲的萌芽追溯到原始时期的民间歌舞,那时的表演地是借助于自然地势进行的。《诗经》所说的“坎其击鼓,宛丘之下”中的“宛丘”即是当时的一个观演地,它四方高而中间低,利于观众观看表演。此后一直到汉代,这种观演方式一直存在。而将观演场所建筑化,是在汉代。当时搭建临时的看棚,用以观看“百戏”。这是为观众搭建的,而表演者则仍就自然地势。将表演场所建筑化,是在唐代,即“乐棚”,供下层百姓观看表演。除此之外,“看棚”在民间仍广泛存在。上层贵族观看演出则在“歌台”、“舞台”。
到了宋代,在城市,各类表演技艺有了一个固定的场所棗瓦舍勾栏。这时,广大观众所观看的表演除了其他技艺之外,也包括了戏曲的雏形──宋杂剧。所以,瓦舍勾栏可以被看成是中国剧场的雏形,而且,当时的勾栏已经由原来的四面观看表演变成了三面观看,有了前后台的区分,有了上下场门。而在农村,各种表演技艺的表演场所是“舞亭”,即它是一个高出地面的,有顶盖的固定建筑。它是后来农村戏台的雏形。
元代时,城市瓦舍勾栏依然存在,农村则出现大量固定的戏台。由于当时的戏曲表演大都与酬神有关,所以这些戏台大都与庙宇相连,故称“庙台”。这些戏台也已将前后台区分开,演员由上下场门出入。观众看戏在三面围观。
明、清时期,随着戏曲的发展与成熟,出现了大量临时的、固定的戏曲演出场所。在农村,多为临时戏台,称“草台”。有的搭建于陆上,有的搭建于水上,南方则有搭建于船上的,形成一个流动的戏班。明代,昆曲盛行时,江南官员富户蓄优成风,时称“家乐”或“家班”。戏曲演出多在这些官员富户的厅堂中铺的红地毯上进行,戏曲舞台又称“氍毹”即于此时得名。但也有很多固定戏曲舞台出现。典型的为宫廷大戏台,以其装饰豪华、规模巨大著称。明清时期在城市中也出现了很多表演戏曲的茶园酒肆,此为宋元瓦舍勾栏的延续。这些地方设有戏台,以戏曲表演为主,兼卖酒馔。与这些地方相类似的戏曲表演场所是各省的会馆,那里也建有戏台。
民国以后,新式剧场开始进驻城市。这些新式剧场同原来旧式的茶园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将三面观舞台变为了镜框式舞台。以后,中国戏曲演出多在这类舞台中进行,而农村依然沿袭着传统的“草台”样式。近几年来,那些早年的茶园会馆又被开发出来,作为了戏曲演出场所,如北京的湖广会馆、正乙祠等。
勾栏:宋代出现的各类技艺表演场所,多在当时的瓦舍中搭建。勾栏之名源于表演台周围所设之矮栏杆。观众席逐步升高三面环勾栏而建。勾栏为演出方便,已经有了前后台之分,中间用布幔隔开,演员通过上下场门出入于表演区与后台,时称“鬼门道”。勾栏可以看成是中国戏曲剧场的雏形。舞亭:宋代农村出现的戏曲演出场所,它源于以前之“露台”,只是在上面加了顶盖。它高于地面,观众四面围观上面的表演。它是元代戏台的前身。
庙台:即元代农村的戏台,因为它们多与神庙相连,故称“庙台”。而且,庙台的台口多与神庙的山门相对,取演戏为酬神之意。这类戏台距台口三分之一处有两根柱子,两侧有短山墙,与后墙构成后台,所以这类戏台为三面观。这类戏台在山西保存的最多,也最完整。另外陕西、河北、河南等省也有少量存世。
草台:明清以降农村学戏搭建的临时舞台,现农村仍沿延此传统。该类戏台多用草席和竹杆或木杆搭建,将看棚、舞台与后台搭成要体。舞台较之看棚要高出许多,观众看戏多为仰视。舞台古时为三面观,近世以后,随着乐队放到舞台一侧,则慢慢成为一面观。后台与前台用草席或木板隔开,有上下场门。
氍毹:本指红地毯,后来演变为对舞台的习称。它源于明清时的一种戏曲演出习惯。当时昆曲盛行,高官豪绅多蓄优伶,在家中习演昆曲。而演出多于厅堂中所铺的红地毯上进行,久之则成风俗。这类演出形式到清中叶后渐衰,但以“氍毹“称舞台则成定制。
宫廷舞台:指清朝皇帝为观看戏曲演出而建造的大型固定舞台,是私家固定戏台的典型。皇宫内有两座,一为漱芳斋戏台,供皇帝和太后宴会时娱乐所用(另有一“风雅存”小戏台,用时不多);一为畅音阁大戏台;颐和园内有一座,名为德和园大戏台;热河(今承德)行宫内有一座,名为清音阁戏台,是最大的一座,现已毁;圆明园内共有四处,均已被焚毁。这些戏台中,凡大戏台,均为上中下三层,规模宏大,装饰豪华。
茶楼:也称“茶园”,也有称之为“戏园”或“戏馆”的,是在清代兴起的一种戏曲演出场所,即在茶园酒肆中设戏台唱戏。这类戏曲演出场所,早先是以茶酒为主,看戏为辅,慢慢的,变成了以看戏为主,茶酒为辅了,它们便成了专业的戏曲演出场所。这类戏曲演出场所较之原来的草台、庙台有很大的进步,它们将戏曲的演出地和观演地都置于的室内,成为规模较大的室内剧场。观从席在了等级划分,一般观众坐楼下的“散坐”,也称“池子”;有钱观众则坐在楼上戏台两侧的“包厢”内。这类舞台,观众看戏也是三面观的。而且,由于戏台放在了室内,所以演出所需光线同原来的自然光变为了人工光,舞台用光开始有了讲究。
剧场:在二十世纪初方在城市中出现,最早的新式剧场是1908年建于上海的“新舞台”,以后则渐渐风行全国。其建筑样式主要受西方剧场的影响。与原来的戏曲园子的区别主要在于由原来的三面观舞台变成了现在的镜框式舞台,观众席也变成了半环形、缓坡式的座位。其照明设备也随电灯的出现而较之戏园有了很大提高。这类戏曲舞台出现后,逐渐代替了旧式戏园,成为以后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
七、戏曲剧种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八、戏曲与教育
1、戏曲教育
戏曲与历史:艺术创作最根本的原则是以其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虽然它对社会生活运用艺术的规律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但社会的真谛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而且比之真实生活让人看得更加清楚了。戏曲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也是以反映生活为己任的。由于戏曲的特殊性,使其对于历史情有独钟,一部戏曲史即是一部中国历史。纵观戏曲剧目,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到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都有所反映。戏谚说“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国戏”,即是针对此而言的。戏曲观众即是在欣赏戏曲剧目时完成对历史与现实的观照的。有一幅戏曲楹联说“载治乱,知兴衰,千秋业若亲目;寓褒贬,别善恶,万古纲长全在兹。”此言不虚。
戏曲与教育:教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其普及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广大群众大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他们在一条接受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捷径,那就是看戏。所以有人以“观戏如读书”来高度评价戏曲的这一教育功能。如果广大群众在没有接受过正统教育的情况下,仍然知道有多少朝代,有哪些皇帝,有多少忠臣良将,多少奸党佞臣,懂得一些国法,识得一些伦理道德,那均为戏曲之功。陈独秀曾这样评价过戏曲:“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戏曲的教育功能尤胜于其它艺术,一是因为其演出普及,受众面广,二是因为戏曲演出犹如现身说法,活灵活现,其感人至深且快捷。所以也才有了“说不如讲,讲不如演”的说法。戏曲的教育功能是寓于娱乐功能与审美功能之中的,即所谓“寓教于乐”。
2、戏曲教育
梨园: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俗乐乐工的机构,隶属于教坊。梨园在唐都长安光化门外的禁苑中,唐玄宗曾选优秀乐工在此亲自教习,称“皇帝梨园弟子”。梨园的职能是训练器乐演奏人员,当时优秀乐工多出身梨园。梨园乐工多来自民间,经选拔进入宫廷,在相互学习中使其技艺得以精进,从而推动了唐代歌乐的发展。后世将戏曲界习称“梨园行”或“梨园界”,戏曲演员习称“梨园子弟”。(图
415、图416)
家班:即家庭戏班。民间戏曲教育的一了种形式。由私家蓄养童伶,延师教习,专为私人家中演戏之用。家班多为昆曲班,是明清时昆曲演出的主要形式。家班产生于明嘉靖、万历年间,繁荣于天启、崇祯年间。入清以后,家班依然盛行,清乾隆中叶后,地方戏兴起,昆曲家班渐衰。家班有三类:家庭女乐,即由女伶组成的家班;家班优僮,即由女伶组成的家班;家班梨园,即由职业伶人组成的家班。
科班:中国戏曲培养后继人才的一种主要教育形式。全国各剧种都曾有科班存在。科班产生于明末叶,以安徽石牌调科班为著名。兴起于清乾隆年间,盛行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许多有名科班均产生于此时,如京剧的喜(富连成)、梆子的三乐社、川剧的三庆会、越剧的四季春等。此后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科班专门培养童年演员,而且是大批量生产戏曲人才的群体教育中心,对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作用。许多优秀的戏曲演员,大都出身于科班。科班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后世的戏曲艺术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知识产权文化,企业文化,竞争价值模型
1 引言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在2003年9月召开的计划和预算委员会第七届会议上, 正式通过《经修订的2004—2005 年计划和预算草案》, 首次提出“建立一种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WIPO 认为, 建立一种充满活力的知识产权文化是各国的共同需要, 它可以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在一个相互联系的战略整体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知识产权可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有力手段。知识产权文化在我国也渐受重视, 一些学者相继作出相关探索。
许多学者尝试定义“文化”, “文化”的定义至今也难以统一。“知识产权文化”作为一个新的概念, 更是难以界定。一些学者的定义颇有“中国特色”, 如郭民生 (2005) 认为知识产权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经过人们继承、丰富和发展而来的, 在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潮流中逐步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宋亚勋和徐君义 (2006) 则定义知识产权文化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优秀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 与其物质、政治及文化生活相适应的, 能够凝聚全国各民族人民、调动国内外和社会各个阶层一切力量, 促进国家 (区域) 和人民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和繁荣富裕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制度规则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他们的定义都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前发展, 把知识产权文化视为具有传统特性和时代特征的文化。还有一些学者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进行界定, 如杨信 (2005) 将知识产权文化理解为, 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 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及学说理论共同构成的复合有机体;马维野 (2005) 指出知识产权文化是人类在知识产权及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影响知识产权事务的精神现象的总和, 主要是指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的认知、态度、价值观和信念。他们的定义围绕知识产权, 综合考虑与之有关的文化要素, 这类定义更能揭示知识产权文化的本质。
知识产权文化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文化, 以知识产权为核心, 人本、科学、民主、学习、诚信、和谐、创新、创业、创高是其主要要素 (郭民生, 2005;宋亚勋、徐君义, 2006) 。
Quinn等人 (Quinn, 1988;Quinn 和Rohrbaugh, 1981、1983) 构建了竞争价值模型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 简称CVF) , 该模型用两个维度将企业文化分成四大类, 如图1所示。第一个维度作为纵轴, 上方是适应性和自由决策 (flexibility and discretion) , 下方是稳定性和控制 (stability and control) ;第二个维度作为横轴, 左方是关注内部和结合 (internal focus and integration) , 右方是关注外部和区别 (external focus and differentiation) 。两轴将图分成四个象限, 每个象限代表一类文化。左上方是团队文化 (clan) , 左下方是层级文化 (hierarchy) , 右上方是灵活文化 (adhocracy) , 右下方是市场文化 (market) 。
知识产权文化具有创新、竞争、学习、超越、开放、交流等特征, 灵活文化具有创新、适应、动态、开放、竞争等特征, 两类文化都属于关注外部、强调变化的文化, 有很多内在的相似性。竞争价值模型划分出的四类文化中, 灵活文化与知识产权文化最接近。如果企业的文化属于灵活文化, 无疑将有利于创建、维持和发展知识产权文化。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 探索我国企业当前的主要文化特征, 分析我国企业创建知识产权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2 中国企业文化的实证分析
2.1 样本与测量工具
本研究在2006年3月至2006年12月间发放问卷, 调查区域以江苏、上海为主, 还包括广东、安徽、山东、浙江、北京等地。因采用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 无法统计发放问卷份数, 收回问卷498份, 其中有效问卷422份, 回收问卷的有效率是84.74%。
本研究采用Cameron和Quinn (1998) 开发的组织文化评价量表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sessment Instrument, 简称OCAI) 。OCAI是基于CVF开发的量表, 原量表由24个条目构成, 回答者根据描述与企业的相符程度在1分到5分间评分 (1=很不符, 2=比较不符, 3=不清楚, 4=比较符合, 5=很符合) , 从企业的显著特征、领导风格、组织凝聚、战略重点、员工管理和成功标准六个方面来识别企业文化的倾向性。
2.2 研究结果
将总样本随机地分成样本Ⅰ和样本Ⅱ两部分, 样本Ⅰ (N=211) 用于各概念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样本Ⅱ (N=211) 用于各概念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总样本 (N=422) 用于分析中国企业的文化倾向。
对样本Ⅰ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份因子分析法。删除因子负荷量小的条目和划分结果明显不符合CVF的条目, 最后保留18个条目。分析所得数据矩阵的KMO=0.907, Bartlett’s球形检验显著 (Chi-Square=1788.943, df=153, P=0.000) , 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文化呈现清晰的三因子结构, 总体方差解释率为57.974%, 量表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Cronbach系数均大于0.85。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负荷系数小于0.45的数据没有显示) 。
因子一包含的6个条目均测量团队文化, 因子一命名为团队文化。因子二包含的7个条目来自于测量灵活文化和市场文化的条目, 虽然涉及两种文化, 但这两种文化均在CVF图的右方, 属于关注外部型文化, 因子二命名为外倾文化。因子三包含的5个条目均测量层级文化, 因子三命名为层级文化。对样本Ⅱ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重要的绝对拟合指标均达到了较好的拟合水平, 符合基本要求。因此, 本文将中国情景下的企业文化划分为团队文化、外倾文化和层级文化三类。
表4是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各类文化按得分从高到低排列, 依次是层级文化、团队文化和外倾文化。得分最高的层级文化与得分最低的外倾文化相差0.295分。
注:** 表示p<0.01;* 表示p<0.05。
3 研究结论
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国文化深受地理、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处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之中, 一面临海、三面陆地交通不便, 形成了与外部相对隔绝的大陆民族文化;中国早在约六千年前进入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 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文化;中国的奴隶社会是宗法奴隶制, 封建社会是宗法封建制, 氏族社会的解体完成不充分, 形成了重视血缘种族、内部关系的宗法制度文化。因此, 传统中国文化偏向于关注内部, 对外部关注不足, 为培育团队文化、层级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国社会在近代发生了巨变, 中国文化亦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积极探索和消极渗透中广泛而深入地吸纳世界文化。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搞活的重大经济战略, 自此中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与世界交流。当代中国文化正积极地开始关注外部, 为孕育外倾文化提供了新鲜的土壤。本研究结果显示, 中国情景下企业文化可被分成团队文化、外倾文化和层级文化。新的划分方式不同于CVF, 原因是:绝大多数企业关注内部, 并可根据强调变化或稳定进一步划分成团队文化和层级文化;在新的经济环境中, 一些企业通过倡导关注外部而逐渐形成了以外部为导向的文化, 但这种文化根基浅, 同时糅合了灵活文化和市场文化的特征, 难以进一步划分, 只能将其重新命名为外倾文化。根据实证分析结果, 主要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在中国情景下, 企业文化可被分成团队文化、外倾文化和层级文化三类;
(2) 中国企业具有较强的层级文化特征;
(3) 中国企业具有较弱的外倾文化特征。
知识产权文化与灵活文化具有相似的特征, 而在中国情景下, 灵活文化与市场文化难以区分, 只能将两者归为外倾文化;并且, 外倾文化得分最低, 中国企业表现出的外倾文化非常弱。这些结论都说明, 大多数中国企业没有创建知识产权文化的良好氛围, 不但不能支持知识产权文化发展, 还可能成为其发展的障碍。
摘要: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古代虽没有“知识分子”这一概念,但“士”这一集团,一直以社会批判、建言立论为己任。士人知识分子对社会发言的历史传统经过心理积淀成为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深层心理意识。在对各自专业领域发言时,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的关注,而是努力获得对社会的发言权。
关键词:知识分子;士;文化传统
“知识分子”一词起源于十九世纪的俄国,这一群体由不同的职业人士所构建,对社会作批判,使社会机制加以改进;其成员要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通过影响国民思想、塑造政治领袖的行为来直接干预政治过程,并将此看作他们的道德责任和共同权利。”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知识分子”這一概念,但“士”是与之相接近的一个集团,二者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知识分子大论争。持不同世界观、人生观的知识分子群体纷纷对社会体制建构抒发一己之见。儒家希望君主采取仁政,道家希望君主无为而治,法家更是与国家机制直接融合,为国君颁布法令。虽然诸子政见不同,但总体特性一致:介入社会;希望以自己的理论模式规划世界,建立起更好的国家机制,使百姓安定富足。他们对自身人格修养要求很高。孟子提出“我养吾浩然之气”是儒家君子的内在修养要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是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表现。老、庄则在玄妙的哲学思考下指导人生境界,希望人能活得更本真,顺其自然,回归本性。诸子百家建构国家的社会理想,是在对现实生活进行严厉批判后提出来的。面对连年战乱、满目疮痍的现实社会,怎样才能让人们过上安定的生活,让国家稳定富强,这是诸子经过哲学思辩想要解答的问题。在奴隶社会渐趋衰亡,封建社会缓慢建立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纷纷游说各个国家的统治者,希望自己的社会建构理论能被统治者采纳,付诸实践。此时,由于社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知识分子以“立法者”姿态批判社会;而要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建构社会制度、国家机制,知识分子就必须与执政者联合起来。这一时期,教育体系并不发达,知识的传播媒介只是竹简、绢书,知识仅仅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掌握知识的人能参与国家管理机制,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知识分子对知识的掌握有绝对优势,在思想上认为自己是先进的,以一种权威姿态发言;而百姓因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太少,社会又极不稳定,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对知识分子的权威性发言表现出依赖性。
孔子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确立了士人知识分子的权威地位。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传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血液中的一部分,并且衍生不止。士人知识分子除了参与政治的功能外,还有一部分进行文学创作,甚至二者互有融合。儒家知识分子做官的同时也进行文学创作,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不胜枚举。在魏文帝曹丕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后,文学创作的独立地位才得以确立。文学的独立由一位政治家提出来,可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联系之密切。由于文学的自觉,文学理论也开始发展起来: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经典文论著作都成书于此时期,为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规划。这是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立法”阶段。这是对文学创作实践的初步理论、规律总结和指导,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文学这一艺术样式自诞生之初就带有审美的自身诉求和社会批判功能。文学创作者一直追求在美的表现之中蕴涵社会批判意识。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用儒家典籍考试来选拔官员,儒家思想在士人知识分子的系统学习中深入其心。进入统治阶级内部的士人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立身准则,心怀苍生,以天下为己任。他们愿为“帝王师”,希望帝王能采纳自己的治国方略;如果不被帝王欣赏,郁郁不得志,或是归隐,或是死谏,都会坚持自己的人文品格。他们直接与政治接轨。明末东林党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古已有之。无论是否在统治集团内部,古代士人知识分子都希望能为国家大事发一己之言。
在儒家思想的不断愆衍中,各朝各代又有新的发展。宋朝的理学、明朝的心学都是在儒家思想内部向更深处发展。有的思想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解,越来越趋于僵化。这时,从儒家思想内部产生出对立的因子,如明朝李贽以“童心说”对社会现状、儒家僵化理学思想的批判正是此种表现。这正是知识分子以批判精神看待社会及僵化知识的传承。
经过历史心理积淀,士人知识分子对社会发言的传统成为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深层心理;在专业领域内部发言的同时,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的关注,而是努力争取对社会的发言权。
在消费社会中,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呈现一种张力状态:他们天生坚守弱势群体立场,虽然处于边缘化位置仍不放弃对社会不合理现象发出批判的声音;他们越来越强调多元化思想并存,注重分析社会现实,从中作出对自身定位的判断,分析人们在当代快速生活的思想困境。
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之下,在知识普及的语境中,人文知识分子地位已经边缘化,他们只能作为“阐释者”使不同的领域达成交流,以构成完整的社会;然而他们仍没有放弃自己的“立法者”理想性关怀,希望自己对现实的发言能引起关注,改变社会,坚持面对现实存在发言,以“人文关怀”关注现实问题而不是现实关怀,坚持社会良知和道义。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进行专业领域的研究时,始终关注社会的发展,秉承质疑、批判的士人思想传统,坚持自己对社会现象的发言权。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2、国庆节历史由来 1949年 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
3、国歌的诞生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全体代表通过决议,选定了由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决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国庆节诗歌一:
沁园春·国庆
万里晴空,壮丽山河,赤旗飘扬。
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 江河歌唱,遍地流芳。
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改革开放谱新章。
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
今朝如此辉煌,赖党政国策指方向。
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黎民多难,长夜茫茫。
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换得新生红太阳。
当珍惜,永葆河山赤,地久天长。
国庆节诗歌二:
祖国啊,我为你自豪!
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导引)文化软实力自提出这个概念起,就被各国所重视起来。究其原因,就是它的重要性。假如把国家比作一个人,那么文化软实力就是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软实力相对世界各国还是比较强的,但也饱受诟病。首先,中国拥有独具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资源,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套独特的文化流传下来,不仅丰富了我们后代的眼界,甚至影响诸多东南亚的国家。(在这,我很想优雅的骂一下那个欠揍的岛国)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上其他大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国际文化传播逆差严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这两个方面。亟待解决。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对抗主要体现在现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软实力。如果能成功用文化入侵一个国家,那就等同于用思想占领了这个国家,兵法言: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就是这个道理。而对于本国,通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增加民众的爱国情感,提升民族和国人的凝聚力。外在也可以提升本国的公信力,导向力,吸引力。所以,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尤为重要!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特别身在中国,我们应该深感自豪。因为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一辈子都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四大发明,四大名著,等等等等。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却丢掉了老祖宗的东西,逐渐被西方的思想文化所侵袭。
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慢慢改变这种现状装。首先,作为一个学生,必须要做好分内的事,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其次,我们要好好学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然后,我们可以借助当今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全方位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汉文化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我们向外宣传我们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精髓,就一定会有很多人投入传统文化的怀抱。而且,作为大学生应该积极的开展和参加多种对外交流活动,在活动的同时,让他们充分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借此,可以很好的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正如现在遍及世界的孔子学院,通过文化交流让外国人更多的了解中国,了解这个古老而独具魅力的文化古国。大学生也可以充当这个媒介,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在世界那个角落,都是炎黄子孙,都能把中国文化的种子播撒出去。
“大禹治水”治的是什么水?“一问三不知”是不知道哪三样? 《红楼梦》的别名又是啥?“美”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
这些可都是基本的文学常识,都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作为中国人,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咱们怎么能不知道、不掌握呢?
今天就跟一起来学习吧!
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A、文章 B、画作 C、乐曲
2.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戊 B、戍 C、戌
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A、早上 B、中午 C、傍晚
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 A、左雄右雌 B、左雌右雄
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的时候_____?
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 A、十个 B、十二个
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哪个园林? A、颐和园 B、圆明园
9、“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 A、象形字 B、表意字
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答案:1~5 CACBA 6~10 CABAB
1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无盛世
12、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
A、大都 B、中都
C、上都 D、燕都
1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 A、人口数量 B、政治地位
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下列哪组人物?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15、拍电影时常用的“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 A、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
B、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
16、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名家
17、“美”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
A、羊大即为美 B、戴着头饰站立的人 C、土地里生长的花朵 D、远方茂盛的森林
18、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什么?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文、行、忠、信
19、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 A、干 B、戈
2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什么? A、花旦 B、青衣
答案:11~15 ACBBA 16~20 AABAB
2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 A、上古 B、崇尚 C、官名
22、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
A、孔子和孟子 B、老子和庄子
C、汉高祖和汉武帝 D、周武王和周文王
23、“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 A、天文、地理、文学
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 C、孔子、孟子、老子
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
24、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哪种? A、阴文印 B、阳文印
2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 A、家弟家妹 B、舍弟舍妹 C、息弟息妹
26、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哪种乐器? A、鼓 B、锣
2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哪里?
A、《弟子规》 B、《三字经》
C、《千字文》
2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A、挂香包 B、插艾蒿
C、登高采菊 D、喝雄黄酒
29、“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 A、十五岁 B、二十岁 30、河姆渡遗址位于哪个流域?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答案: 21~25 AABAB 26~30 BACBB
3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 A、能 B、不能
3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
A、面部表情 B、舞蹈动作 C、器械表演
33、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A、晚春 B、仲夏
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35、陕西省一块著名的“无字碑”,它与哪位皇帝有关? A、秦始皇 B、武则天
36、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 A、法律条文 B、美德善行
C、圆规曲尺
37、《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 A、《金陵记》 B、《石头记》
38、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什么?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39、下面哪位名医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药王“? 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40、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 A、八条 B、二十二条
答案: 31~35 ABBCB 36~40 CBBCA
41、都江堰和秦始皇陵哪个的修建年代更早?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
42、在古代人们对对方的妻子的尊称是什么? A、令爱 B、令正
43、从事贸易活动的人叫做“商人”,这跟历史上的商代有关吗? A、有关 B、无关
44、木版年画发源于四大名镇中的哪个名镇? A、汉口镇 B、景德镇
C、朱仙镇 D、佛山镇
45、按照戏曲界的行话,以下哪个表示最后一出? A、压轴戏 B、大轴戏
46、琵琶本名“批把”,“批把”一词来源于什么? A、制造琵琶的材料
B、演奏琵琶的方式
47、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中医把脉时摸的是? A、静脉 B、动脉
48、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
A、文章书画稿费
B、替人研磨墨汁
C、为人作序
49、“杏林”在指代什么? A、教育界 B、医学界
50、《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总称,其中哪一部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
A、《汉书》 B、《史记》
C、《三国志》 D、《左传》 答案:41~45 ABACB 46~50 BBABB
51、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面对大院的门口,你的左手边是什么方向? A、东 B、西 C、南 D、北
52、孔子弟子中擅长做生意的是谁? A、子路 B、子张
C、子贡 D、颜回
53、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 A、《永乐大典》 B、《四库全书》
54、“红娘”今指代为爱情牵线搭桥的人,请问她最早出现在哪部文学作品中? A、元稹的《莺莺传》
B、王实甫的《西厢记》
55、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其中“社”字代表的是什么? A、土地之神 B、五谷之神
56、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欢研墨挥毫,请问下面哪种是正确的研磨方法?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57、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指的哪个方面的标准? A、长度 B、面积 C、体积 D、重量
58、在古代,人们将乐器分为“丝”、“竹”,分别指弹弦乐器和吹奏乐器,其中哪个是指吹奏乐器?
A、丝 B、竹
59、中国人常说“五福临门”,下面哪一项是属于“五福”的? A、品德高尚 B、子孙成群
60、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三迁居的是哪个历史故事? A、孟母教子 B、举案齐眉 C、岳母刺字 答案: 51~55 BCAAA 56~60 BDBAA
61、陛下是古时对君王的尊称,其中“陛”代指什么? A、宫殿的台阶 B、天的别称 C、玉玺 62、下面哪个剧种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 A、京剧 B、黄梅戏 C、昆曲 D、越剧 63、我国现在存最早的兵书为? A、《孙子兵法》 B、《孙膑兵法》 64、下面哪句诗的作者离开家的时间更长?
A、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B、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5、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什么? A、期颐 B、耄耋
66、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其中狮头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戏曲脸谱来打造的是?
A、南狮 B、北狮
67、文人对各种植物有自己的偏爱,陶渊明喜爱菊花,北宋文豪苏东坡则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___________?
A、居无松 B、居无竹
C、居无梅 D、居无菊
68、下列哪一项与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并称唐朝文宗御封的“三绝”? A、裴晏的剑舞
B、公孙大娘的舞蹈
C、吴道子的画 69、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请问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 A、除夕 B、正月初一
C、立春 D、春分 70、《齐民要术》是关于什么的书? A、君主如何统治国家的著作
B、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的著作 答案:61~65 ACABA 66~70 ABACB
71、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 A、读到一本好书
B、听到一段好乐曲 72、《康熙字典》成书于哪个朝代? A、秦朝 B、清朝
73、风筝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A、通报消息 B、娱乐健身 74、“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
A、祭祀用礼器
B、地位象征物
C、烹煮器具
75、如果你想到图书馆借阅寓言性质的书,在下列书籍中应优先选择哪一本? A、《史记》 B、《论语》 C、《庄子》 76、“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A、21点至23点
B、23点至凌晨1点
C、凌晨1点至3点
77、明朝永乐年间,从西洋归来的郑和船队带回了一只西方异域兽“麒麟”,就是现在我们所知的?
A、狮子 B、金钱豹 C、河马 D、长颈鹿 78、下列古代名曲哪一首是琵琶曲? A、十面埋伏 B、高山流水
7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 A、孔子 B、孟子
80、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哪个更长?
A、咫 B、尺
答案: 71~75 BBACC 76~80 BDABB
81、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 A、草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82、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A、伍子胥 B、范蠡 C、屈原 83、甲骨文最早是在哪种物品上发现的? A、青铜器 B、药材
C、墓碑 D、竹筒 84、以下哪个字不含“黑色”的意思? A、玄 B、皂
C、青 D、苍
85、《三国演义》中有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历史上也确有“单刀赴会”一事,赴会的是?
A、赵云 B、张飞
C、周瑜 D、鲁肃 86、以下几位历史人物谁在家排行老大? A、孔子 B、诸葛亮
C、班固 D、程顾 87、“双簧”是我们一门独特的曲艺艺术,它得名于? A、初演的两个人都姓黄
B、表演者使用的乐器叫做簧
C、表演者巧舌如簧
88、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完美熟悉的词语,它指什么? A、阴晴圆缺 B、风花雪月
C、梅兰竹菊 D、春夏秋冬
89、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关史书记载,下面的鞋就是东晋时谢灵运发生的“谢公屐”,它当时的用途是什么?
A、舞鞋 B、上朝穿的朝鞋 C、登山鞋 90、《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 A、忠义 B、孝悌
答案: 81~85 DABDD 86~90 CABCB
9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流火”指的是? A、天气炎热似火
B、天气渐渐转凉
C、流星异常出现 92、“实事求是”一词出自哪部典籍?
A、《左传》 B、《战国策》
C、《史记》 D、《汉书》 9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文字统一成了下面哪一种? A、楷书 B、小篆
C、鸟虫文 D、行书 94、宣纸得名于什么?
A、用途 B、材质
C、产地 D、使用人群 95、下面哪个是农历五月的别称? A、杏月 B、桃月
C、榴月 D、荷月
96、古代有很多姓氏都来源于官职,司马的职能是什么? A、农耕 B、军政
C、养马 D、水利
97、旗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服饰。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A、左襟压右襟 B、右襟压左襟
98、下列植物中,不应当出现在《岁寒三友图》中的是? A、菊 B、梅 C、竹
99、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
A、天、地 B、南、北
C、阴、阳 D、文、武 100、“楚河”和“汉界”在今天的哪个省? A、湖北 B、河南
关键词:文化传承,知识探究,书院,高等研究院
中国传统书院 (以下简称“书院”) , 经宋代兴盛, 清末废止, 历史源远流长, 硕学鸿儒、自由讲学之风气, 使一代代学者心向往之。书院的兴起, 开辟了理学思想发展的高峰。比如, 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白鹿洞书院, 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代表了书院发展的兴盛, 传承了中华学术的血脉, 其兴也勃焉。梁启超曾这样谈起书院的成立, “一面求智识的推求, 一面求道术的修养”;胡适也说过, 书院的精神“大致有三:代表时代精神。讲学与议政。自修与研究”。因此, 中国古代传统书院, 一方面代表了中国经学传统, 对奠定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 对打造思想自由及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也使后世学人津津乐道。从学术角度上看, 书院之精神气质与西方现代大学推崇研究高深学问、学术自由之目标契合。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人文化成—中国传统书院的特色
中国传统教育之精神, 重人文道德而轻实用技术。自儒家孔孟以来, 修齐治平, 其开端之处在修, 通过个人之修身齐家, 进而治国平天下。而书院作为教育的机构及文化传承的载体, 其文化精神传承了儒家经学之传统, 无论从导师、课程、授业、问学之方式方法, 承袭中国传统教育之特色。如胡适曾说:“中国书院的组织, 是以人为中心的, 往往一个大师以讲学行谊相号召, 就有四方学者龢然从风, 不但学问上有相当的研究, 就是风气上也有无形的转移, 如朱文公的白鹿洞, 胡定安的湖州, 都是一例”;陈平原认为:“中西教育观念的差别却是实实在在的。依晚清以来通行的说法, 后者重知识传授, 前者重人格修养。”纵观历代中国书院, 具有私人讲学特色, 经费自给自足的特点, 同时, 一般有一位道学问品行出类拔萃者任“山长”, 而四方学子慕名追随学者而来。学依人而教, 人依学而效, 形成独特的书院治学及研究特色, 学者自由讲学、自由著书立说, 不同学术观点及教学方法在不同的书院中存在, 并依书院“山长”治学特色而形成不同学派, 更进而开创一地方之学风。正如胡适所说, 自修与研究, 讲学与议政, 独立办学独立思考, 正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目标, 通过传统书院而实现。
中国知识分子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 富有家国情怀。如孟子“舍我其谁”的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湖南岳麓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等传诵千百年的格言警句, 传递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及经国济世的情怀。书院的变革, 至清末民初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 清政府苦思救国良策, 兴洋务运动, 废科举兴学堂, 将中国传统书院统统改造为西式学堂。对此, 胡适曾说“:书院之废, 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 将不复现于今日”。笔者认为, 中国传统书院, 其精神核心在于为学术而学术, 而不在于科举。学子求学其间, 在于求学问而不在于求出身。这种精神, 正是当代中国大学在市场化浪潮下被功利主义浮躁之风侵蚀的学术所缺乏的。因而也是当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书院所津津乐道的人文化成的“文化精神”。
二、高端冲刺———西方高等研究院学术研究之特色
正如前文所说, 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 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实行了全面西化, 延续数千年的书院被西式学堂所取代, 连同书院的文化精神内核也被西式学堂、大学的高效实用人才培养文化所取代。在书院存废的过程中, 虽然有师夷之争及体用之分的争论, 但西方大学其科技发达、技术领先、学术独立却是不争事实。书院之废除如同科举制一般, 被认为是落后于时代的, 国人纷纷求学于西方, 因此之后才有蔡元培负笈德国而办北京大学, 形成“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之特色;也有庚子赔款而建立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 从而奠定了当代大学高等教育之基础。西方大学其追求真理、理性至上, 研究高深学问、追求学术自由的特色正好与中国传统书院追求道术修养和人文化成, 形成互补。如两者互相融合, 取长补短, 对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及开拓人文教育领域研究, 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西方大学独特的高等研究院, 对推动高深学术研究及科技进步的影响力, 是中国传统书院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伯顿·克拉克认为, 大学具有三项基本功能:一是人才培养, 二是科学研究, 三是社会服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大学对提高人口素质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 大学原有的追求真理、为学术而学术以及研究高深学问的职能在当代以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为核心价值观的大学建设当中, 有被弱化的危险。从20世纪60年代起, 高等教育开始离开精英教育的轨道, 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方向发展。为应对大学的研究高深学问职能弱化的危险, 西方大学除了对大学进行分类管理之外 (既有社区学院, 也有教学型大学, 也有研究型大学) , 在大学内部, 建设以科学研究且主要是基础理论的研究, 而不以培养人才和应用研究为主要目的的高等研究院以推动高深学问研究的深入发展, 并且为一流学者提供自由研究、自由讲学的平台, 有效推动和保护了大学研究和精英教育的延续。著名的高等研究院比如爱因斯坦所在的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 在中国也有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等等。
三、融合借鉴———书院与高等研究院之异中求同
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书院和西方高等研究院, 本身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有起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中国传统书院偏重于人文而轻实利, 其核心价值是“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是“大学之道,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是西方高等研究院偏重于科学而轻人文, 其核心价值是“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有鉴于此, 在当代高等教育提倡“通识教育”和“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 书院和高等研究院的融合互补, 有利于大学培养“通才”, 也有利于大学对人文和科学教育的和合互补。
从文教精神的传承上看, 中国传统书院重学轻术, 重文化传承轻人才培养;西方大学高等研究院重科学轻人文, 追求终极真理和高端科技轻文化影响。中国书院规模小, 经费自给自足。往往由著名学者创建, 集讲学、藏书、著述等功能为一体, 学在民间, 私人办学特色鲜明。因其与官学明显不同且不受政府制约, 其学术研究独立自由。也因政府不给予资助, 书院创建人因为经费问题, 更多的是传承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经国济世的“入世”学术研究精神, 通过治学而影响社会, 而不以人才培养为目的。
从研究目的和研究层次上看, 与中国传统书院不同, 西方大学高等研究院建立之初便有明确的目的, 即“为学术而学术”、“研究高深学问”、“追求精英教育”, 是一种对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大众高等教育精神的开拓发展, 保留了古典西方大学的文化精神, 从这个角度上说, 也可以说西方高等研究院传承了古典大学精英教育及追求真理的学术传统;同时, 不同于中国传统书院对人格修养和国家治理的强烈关注, 西方大学高等研究院更多的是关注自然科学前沿及基础理论研究, 但不追求产学研用的“短平快”研究, 更多的是对终极真理的高深研究。并且, 近年来, 部分综合大学也建立了人文高等研究院, 以强化对人文社会科学前沿研究。
以上只是对中国传统书院和西方大学高等研究院的简单比较。可惜的是, 中国传统书院自清末洋务运动废科举兴学堂之后, 已不复存在, 但直到现在, 书院精神还一直为传统知识分子所津津乐道, 其自由讲学的精神, 其融洽的师生关系, 坐而论道、文化传承正是当代中国大学在追求排名、求全求大、学术功利化的背景下所欠缺的。而高等研究院在西方大学中方兴未艾, 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学术的发展。但正如尼采对文艺复兴高扬人性的旗帜, 以人性取代神性取得压倒一切的胜利的现象, 高呼“上帝死了”。现代西方大学, 在高等研究院崛起之后, 也要避免以唯科学主义、唯技术主义压倒一切的现象。在高等教育场域, 探索集中国传统书院“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特质及西方大学高等研究院“纯粹的研究”的学术气质视域融合的机构, 以逼近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与文化、学术与人生等各种现象的真实, 改进未来形态的高等教育机构。
参考文献
[1]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蔡怡.道德领导——新型的教育领导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一、人造纤维面料
(一)人纤织物的特点
人造纤维织物基本上是指粘胶纤维长丝和短纤维织物,即人们所熟知的人造棉、人造丝等。此外,也包含部分富纤织物和介与长丝与短纤维间的中长纤维织物。因此,人纤织物的性能主要由粘胶纤维特性决定。
1、人造棉、人造丝织物具有手感柔软、穿着透气舒适、染色鲜艳等特点。
2、人造纤维织物具有很好的吸湿性能,其吸湿性在化纤中最佳。但其湿强很低,仅为干强的50%左右,且织物缩水率较大,因此在裁剪前应预先缩水为好。
3、普通粘胶织物具有悬垂性好,刚度、回弹性及抗皱性差的特点,因此其服装保形性差,容易产生折皱。
4、粘胶纤维织品的耐酸碱性、耐日光性及耐其它药品性能均较好。
(二)人纤织物的品种
人造纤维织物的品种很多,除自身的纯纺外,还有许多品种属于粘胶纤维与其它纤维的混纺织物或交织物。
1、人造棉织物
以100%棉型或中长型普通粘胶纤维或富纤为原料织成的织物。如:人棉布、富纤布等。其中,人棉布是由100%粘纤织造而成的平纹组织织物,具有布身薄而柔软、纱支细、密度小、透气性好、染色鲜艳等特点,适宜做夏服与被面,价格便宜。富纤布是用棉型富纤为原料织成的平纹、斜纹等织物,即富纤细布、富纤斜纹布或富纤华达呢等,具有许多与粘纤织物相似的特点,所不同的是其染色不够鲜艳,手感挺爽且坚牢耐用,适宜做夏装或童装面料。
2、人造丝织物
以粘胶长丝或富纤长丝为原料织成的丝绸织物。如:无光纺、有光纺、美丽绸、利亚绒、人丝绡等。这些品种已在“丝型织物”一节中有所叙述,这里不再赘述。
3、粘胶纤维混纺、交织物
这里主要描述粘胶纤维与合成纤维间或粘纤长丝与短纤维间的混纺、交织产品。如:涤粘混纺织品、高卷曲粘胶纺毛织物、中空粘胶针织物等。它们均以高比例的粘纤混合低比例的涤纶纤维而制得,或各占50%的比例制成。象高卷曲粘胶仿毛织物是用67%的细旦高卷曲粘胶与33%涤纶混纺高支纱加工而成,具有手感丰润、毛感强、类似于凡立丁的外观风格,适合制作女用衣裙、便衣等。羽纱、富春纺则属人丝与人纤纱或棉纱的交织产品,具有质地坚牢,布面柔滑挺实,价格便宜等特点,常可用做服装里料。
总之,人造纤维面料以其优良的吸湿性取胜于其它化纤面料,但由于其织物下水后会变硬、强力变差,因此洗涤时须注意不要用力揉搓。此外,在裁剪时要将折边留的宽一些,并需码边,以免纱线滑脱,出现“扒丝”现象。
二、涤纶面料
(一)涤纶纤维面料的特点
涤纶面料是日常生活中用的非常多的一种化纤服装面料。其最大的优点是抗皱性和保形性很好,因此,适合做外套服装。一般,涤纶面料具有以下特点:
1、涤纶织物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弹性恢复能力。因此,其坚牢耐用、抗皱免烫。
2、涤纶织物吸湿性较差,穿着有闷热感,同时易带静电、沾污灰尘,影响美观和舒适性。不过洗后极易干燥,且湿强几乎不下降,不变形,有良好的洗可穿性能。
3、涤纶是合纤织物中耐热性最好的面料,具有热塑性,可制做百褶裙。褶裥持久。同时,涤纶织物的抗熔性较差,遇着烟灰、火星等易形成孔洞。因此,穿着时应尽量避免烟头、火花等的接触。
4、涤纶织物的耐光性较好,除比腈纶差外,其耐晒能力胜过天然纤维织物。尤其是在玻璃后面的耐晒能力很好,几乎与腈纶不相上下。
5、涤纶织物耐各种化学品性能良好。酸、碱对其破坏程度都不大,同时不怕霉菌,不怕虫蛀。
(二)涤纶纤维面料的品种
涤纶纤维面料的种类较多,除织制纯涤纶织品外,还有许多和各种纺织纤维混纺或交织的产品,弥补了纯涤纶织物的不足,发挥出更好的服用性能。目前,涤纶织物正向着仿毛、仿丝、仿麻、仿鹿皮等合成纤维天然化的方向发展。
1、涤纶仿真丝织物
由圆形、异形截面的涤纶长丝或短纤维纱线织成的具有真丝外观风格的涤纶面料,具有价格低廉、抗皱免烫等优点,颇受消费者欢迎。常见品种有:涤丝绸、涤丝绉、涤丝缎、涤纶乔其纱、涤纶交织绸等。这些品种具有丝绸织物的飘逸悬垂、滑爽、柔软、赏心悦目,同时,又兼具涤纶面料的挺括、耐磨、易洗、免烫,美中不足的是这类织物吸湿透气性差,穿着不太凉爽,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现已有更多的新型涤纶面料问世,如高吸湿涤纶面料便是其中的一种。
2、涤纶仿毛织物
由涤纶长丝如涤纶加弹丝、涤纶网络丝或各种异形截面涤纶丝为原料,或用中长型涤纶短纤维与中长型粘胶或中长型腈纶混纺成纱后织成的具有昵绒风格的织物,分别称为精纺仿毛织物和中长仿毛织物,其价格低于同类毛织物产品。既具有呢绒的手感丰满膨松、弹性好的特性,又具备涤纶坚牢耐用、易洗快干、平整挺括、不易变形、不易起毛、起球等特点。常见品种有:涤弹哔叽、涤弹华达呢、涤弹条花呢、涤纶网络丝纺毛织物、涤粘中长花呢、涤腈隐条呢等。
3、涤纶仿麻织物
是目前国际服装市场受欢迎的衣料之一,采用涤纶或涤/粘强捻纱织成平纹或凸条组织织物,具有麻织物的干爽手感和外观风格。如薄型的仿麻摩力克,不仅外观粗犷、手感干爽,且穿着舒适、凉爽,因此,很适宜夏季衬衫、裙衣的制作。
4、涤纶仿鹿皮织物
是新型涤纶面料之一,以细旦或超细旦涤纶纤维为原料,经特殊整理加工在织物基布上形成细密短绒毛的涤纶绒面织物,称为仿鹿皮织物,一般以非织造布、机织布、针织布为基布。具有质地柔软、绒毛细密丰满有弹性、手感丰润、坚牢耐用的风格特征。常见的有人造高级鹿皮、人造优质鹿皮和人造普通鹿皮三种。适合做女衣、高级礼服、茄克衫、西服上装等。
三、锦纶面料
(一)锦纶纤维面料的特点
锦纶面料以其优异的耐磨性著称,它不仅是羽绒服、登山服衣料的最佳选择,而且常与其它纤维混纺或交织,以提高织物的强度和坚牢度。锦纶纤维面料的特点可归纳如下:
1、锦纶织物的耐磨性能居各类织物之首,比同类产品其它纤维织物高许多倍,因此,其耐用性极佳。
2、锦纶织物的吸湿性在合成纤维织物中属较好品种,因此用锦纶制作的服装比涤纶服装穿着舒适些。
3、锦纶织物属轻型织物,在合成纤维织物中仅列于丙纶、腈纶织物之后,因此,适合制作登山服、冬季服装等。
4、锦纶织物的弹性及弹性恢复性极好,但小外力下易变形,故其织物在穿用过程中易变皱折。
5、锦纶织物的耐热性和耐光性均差,在穿着使用过程中须注意洗涤、保养的条件,以免损伤织物。
(二)锦纶纤维面料的品种
锦纶纤维面料可分为纯纺、混纺和交织物三大类,每一大类中包含许多品种,下面简要作以下介绍。
1、锦纶纯纺织物
以锦纶丝为原料织成的各种织物,如锦纶塔夫绸、锦纶绉等。因用锦纶长丝织成,故有手感滑爽、坚牢耐用、价格适中的特点,也存在织物易皱且不易恢复的缺点。锦纶塔夫绸多用于做轻便服装、羽绒服或雨衣布,而锦纶绉则适合做夏季衣裙、春秋两用衫等。
2、锦纶混纺及交织物
采用锦纶长丝或短纤维与其它纤维进行混纺或交织而获得的织物,兼具每种纤维的特点和长处。如粘/锦华达呢,采用15%的锦纶与85%的粘胶混纺成纱制得,具有经密比纬密大一倍,昵身质地厚实,坚韧耐穿的特点,缺点是弹性差,易折皱,湿强下降,穿时易下垂。此外,还有粘/锦凡立丁、粘/锦/毛花呢等品种,都是一些常用面料。
四、腈纶面料
(一)腈纶纤维面料的特点
腈纶面料,俗称人造毛,因此其织物具有类似羊毛织物的柔软、蓬松手感,且色泽鲜艳。深受消费者喜爱。腈纶纤维面料的特点是:
1、腈纶有合成羊毛之美称,其弹性及蓬松度类似天然羊毛。因此,其织物保暖性也不在羊毛织物之下,甚至比同类羊毛织物高15%左右。
2、腈纶织物染色鲜艳,耐光性属各种纤维织物之首。但其耐磨性却是各种合成纤维织物中最差的。因此,腈纶织物适合做户外服装、泳装及儿童服装。
3、腈纶织物吸湿性较差,容易沾污,穿着有闷气感,但其尺寸稳定性能较好。
4、腈纶织物有较好耐热性,居合纤第二位,且耐酸、氧化剂和有机溶剂,对碱的作用相对较敏感。
5、腈纶织物在台纤织物中属较轻的织物,仅次于丙纶,因此它是好的轻便服装衣料,如登山服、冬季保暖服装等。
(二)腈纶纤维面料的品种
腈纶面料的种类很多,有腈纶纯纺织物,也有腈纶混纺和交织织物,主要品种如下:
1、腈纶纯纺织物
采用100%的腈纶纤维制成。如用100%毛型腈纶纤维加工的精纺腈纶女式呢,具有松结构特征,其色泽艳丽,手感柔软有弹性,质地不松不烂,适合制作中低档女用服装。而采用100%的腈纶膨体纱为原料,可制得平纹或斜纹组织的腈纶膨体大衣呢,具有手感丰满,保暖轻松的毛型织物特征,适合制作春秋冬季大衣、便服等。
2、腈纶混纺织物
指以毛型或中长型腈纶与粘胶或涤纶混纺的织物。包括腈/粘华达呢、腈/粘女式呢、腈/涤花呢等。腈/粘华达呢,又称东方呢,以腈、粘各占50%的比例混纺而成,具有呢身厚实紧密,结实耐用,呢面光滑、柔软、似毛华达呢的风格,但弹性较差,易起皱,适合制作低廉的裤子。腈/粘女式呢是以85%的腈纶和15%的粘胶混纺而成,多以绉组织织造,呢面微起毛,色泽鲜艳,呢身轻薄,耐用性好,回弹力差,适宜做外衣。腈/涤花呢是以腈、涤各占40%和60%混纺而成,因多以平纹、斜纹组织加工,故具有外观平挺,坚牢免烫的特点,其缺点是舒适性较差,因此多用作外衣、西服套装等中档服装的制作。
五、其它化纤面料
【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推荐阅读:
中国茶文化精神09-29
中国茶文化的显著特色12-02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10-22
中国文化简介06-10
中国文化经典06-17
中国梦文化09-15
中国文化传统11-05
中国文化意义11-16
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11-20
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思考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