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几何题库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七年级几何题库(通用6篇)

苏教版七年级几何题库 篇1

11,如果1和2互余,1和3互为补角,2和3的和等于周角的,求这三个角的度数。

32,如图AB//EF//CD,EG平分BEF,BBEDD192o,BD24o,求GEF的度数

BG A

FE

CD 第二题

3,如图若FD//BE,求123的度数

A 3D FC

2E 第三题B

4,如图已知CAOC,OC平分AOD,OCOEC63o求D,BOF的度数

E

B

DCO第四题A5,已知如图DB//FG//EC,若ABD60o,ACE36oAP平分BAC求PAG的度数

D

FE

A B C第五题PG

6,已知如图AC//DE,DC//FE,CD平分BCA,那么EF平分BED吗?为什么?

A DF

B第六题CE

初一下学期几何题集

7,如果DE//BC那么AEDAB吗?为什么?

A

D

E

CB第七题

8,能否根据条件ABCBCDEDC360o判断AB//ED?理由是什么?

AB

C E第八题D

9,AB//CD//EF,CB//DE,则B与E的关系是什么?

AB 第九题 E F

CD

10直线a//b,直线L与a,b相交,1(2x25)o,2175xo,求1,ab

第十题 l 1

211,已知,三角形比是2:3:4且最大边与最小边之差是6,求三边的长。

12(1)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4,5,6-x,求x的取值范围(2)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m,m-1,m+1,求m的取值范围

2的度数

初一下学期几何题集

13,线段a,b,c的长都是正整数,且abc如果c=5以线段a,b,c为边可以组成几个三角形?分别写出他们的边长

14,(1)在ABC中,已知AD是角平分线,AE是高,若B42o,C66o,求DAE的度数。(2)在ABC中,已知AD是角平分线,AE是高,BC求证DAE

15,在ABC中,B70o,BAC:BCA3:2,CDAD垂足为D且ACD35o,求BAE的度数 DA

E

BC 第十五题

16,正五角星ABCDE中,求ABCDE的值。

A

E B

第十六题

DC

17,已知AC,BD交与O,BE,CE分别平分ABD,ACD且交与E,A50oD44o,求E的度数。

1(CB)2AEMNDB第十七题C18,已知A1BC中A164o,BA2平分A1BC,CA2平分A1CE,BA2,CA2相交于A2,BA3平分A2BC,CA3平分A2CE,BA3,CA3相交于A3依次类推,(1)A2的值,(2)A5的值。

A1A2A3BC第十八题E初一下学期几何题集

19,三条线段能够成三角形条件是:任意两条线段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线段长度,现有长为144cm的铁丝。要结成n小段(n>2),每段的长度不小于1cm,如果其中任意三小段都不能拼成三角形,则n的最大值是多少?

20,已知ABCADE,且CAD10o,BD25o,DFB和DGB的度数。

21,已知AB=AC,AD=AE,12,求证ABCAEB

A

12DE

第21题

BC22ACE90o,AC=CE,B为AE上的一点,EDCB于D,AFCB交CB的延长线于F,求证:AF=CD

AF

B

D

EC第22题

23,已知AB=CD,BC=DA,E,F为AC上的两个点,且AE=CF,求证BF//DE、DC

F

E

第23题B A

24,AD,BC交于D,BEAD于E,DFBC于F且AO=CO,BE=DF,求证 AB=CD

ACEF

O

第24题 BD

25,中AB=AC,BAC90o分别过BC做过A点的直线的垂线,垂足为D,E,求证DE=BD+CE

C

ED第25题A

26,在ABC中D是BC的中点,DEAB于E,DFAC于F且DE=DF,求证AB=AC

B初一下学期几何题集

27,如图,AB=AD,AC=AE,12,猜想1与3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C A2

E 13N

M第27题

D B28,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90o,D为边AB的中心点过A点作CD,的垂线交边BC于E,连接DE,求证,ADCBDE

29,正方形ABCD连接对角线AC,P是AC上一点,连接BP过P点做BPPQ角DC与Q证明BP=PQ

A

B DPQC第29题30,已知如图,ABC15oDBC45oACD15o,DCB30o,证明ABD为等边三角形。

B

AC第30题D31,已知12,DEC90o,ABBC求证AD+BC=CD

ADEB第31题C32,已知如图,OC平分AOB,P为OC上一点,PDOA于D,PEOPFO180o,求证:OE+OF=2OD。

OEDPFACB第32题初一下学期几何题集

33,已知如图,E,D分别是AB,AC上的点,EBC与BCD的平分线交于点M,BED,EDC的平分线交于点N,那么A,M,N三点能否在同一条直线上?给出判断并证明你的结论。

A

E D

M

BC第33题

N

34,已知如图已知ABC和CED都是等边三角形,证明FCG为等边三角形

E

A

GF

D BC第34题3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该三角形周长分为13.5,11.5两个部分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和底长。

36,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AB=AC,GDAB,BEAC,DFAC,证明BE=GF+GD A

E FG CBD

第36题

37.,在四边形ABCD中,BC>DC,AD=DC,BD平分ABC,求证,BADBCD180o

D

A

C 第37题B

38,已知,AB=AC,AD=AE,证明AD平分BAC A

DE

O

第38题

BC初一下学期几何题集

39,已知如图,ABC的外角CBD和BCE的平分线相较于点F,AFDE,求证ADE是等腰三角形。

A

B

C EDF 第39题

40,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过C点做一条直线交BA的延长线与D过D做直线交BC与E,DE=DC证明AD=BE D

A

BEC41,如图正方形ABCD,E是BC上一点,F是上一点连接AE,AF使EAF45o,证明BE+DF=EF 第40题D A

F

C E第41题B

42,如图17在 中,D是BC的中点,E,F分别AB,AC上的点,且 ,求证:BE+CF>EF

A

FE

苏教版七年级几何题库 篇2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是江苏省重点中学。 其前身是仪征化纤公司于1981 年创办的职工子弟中学, 1987 年开始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学校坚持“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 谨遵“立志、博识、超越”的校训, 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的舞台, 努力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学校的作文教学注重序列化训练, 明确作文的学段目标与训练重点, 避免随意性;注重学生互帮互助, 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自改与互批;注重读写结合,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刚性阅读”制度, 强调读书笔记的撰写, 引进“源头活水”。 学校在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中屡获佳绩。 近年, 李泽健、高雅儿、陈静溪等同学先后获得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 (初中组) 特等奖或一等奖。

【习作巡诊】

彼此的眼神 你我的友谊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题记

还清楚地记得, 那是初一年级第一天报到的午后, 我与你美好的相识。 那日的太阳明灿灿的, 金黄的阳光飞泻而下, 温暖澄澈。 沐浴着暖洋洋的阳光, 我悠闲地读着《巴黎圣母院》。 同桌的你小心地打断了我, 试探地问道:“你好, 我忘带课外书了, 能否与你合看一下?谢谢。”原本喜欢独自阅读的我有些犹豫, 但看到你眼中那真诚的、渴望的光芒, 我点了点头。 你是位安静的读者, 同我一样。 每当我们读到会意处, 就会相视一笑。 后来, 我们就这本书谈了许多, 由此相识, 因此结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业越来越难, 有一次月考, 我的成绩退步极大。 随后, 我的腿也不小心跌伤了, 走路不便, 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使我痛苦万分, 我只觉得前途一片渺茫, 没有光明, 也看不到希望。

课间, 你要拉我去操场散步。尽管有些不情愿, 我还是答应了。 一路上, 你我都未说话, 你轻轻地搀着我, 两手温暖有力, 我冰冷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 到了操场, 蓦地, 我闻到了芳草的馨香与泥土的气息, 顿觉心旷神怡。 太阳渐渐西斜, 愈向前走, 影子愈显瘦长, 愈显昏暗, 愈显混沌。

突然, 你停了下来, 看看地上的影子, 又望望身后的太阳, 淡淡地说:“看, 有影子的地方便一定有光! ”我一愣, 继而回过神来, 转头一看, 阳光仍是那么动人, 那么惬意, 直射入人的心灵。 我豁然开朗:是的, 我不能被阴影遮住了希望, 阴影的前方永远是阳光啊! 你的话淡淡的, 却如和煦的春风慰藉了我受伤的心灵, 使我猛地振奋起来, 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我感激地望着你, 不知说什么好, 你会心地点了点头, 微微一笑, 瞳仁里仍放射出那智慧的、真挚的光芒。

愿记住彼此的眼神, 愿铭记你我的友谊。

课前导学

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在这篇习作中, 小作者写了与自己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 友谊逐步加深的过程, 再现了这段美好的经历, 文笔流畅, 描写形象。 同时, 根据这次写作的要求, 小作者注意到了根据所写的具体内容确定线索“眼神”。 但毫无疑问, 小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虽已有“线索”意识, 但仍然未能在习作中充分体现。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篇习作, 该如何修改才能达到本次习作的要求呢?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交流对材料的理解, 以及课前“初诊”的意见

孔老师:同学们, 读了这篇文章后, 你们找出它的线索了吗? 为什么?

生1:应该是“眼神”吧, 因为题目、开头、结尾都有“眼神”这个词, 首尾呼应。

生2:我感觉本文的线索不太明显, 如果不是题目中有“眼神”, 就更难确定了。

孔老师:看来你的感觉还是比较准的。小作者设置的线索应该就是“眼神”, 只不过未能达到我们此次的要求 “线索清楚”。如何修改才能使得线索清楚呢?

生3:我觉得文中出现线索“眼神”的次数太少了, 如果能多出现几次, 给人的印象就会比较深, 自然也就清楚了。

孔老师:非常好。你其实告诉了大家一个朴素的道理, 那就是一篇文章如果“以物为线索”时, 这个物品就应多次出现, 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这篇作文, 思考一下我们应如何修改。

生4:如果题记保留的话, 里面可以加上有关“眼神”的词语。 第一小节作者的描写很细致, 但没有出现“眼神”, 也可以在写同桌眼中真诚、渴望的光芒时, 出现“眼神”这个词。

孔老师:是的, 这是小作者第一次比较具体地对人物进行描写, 他能够有意识地抓住人物的眼神来展现人物特征, 说明小作者的线索意识还是比较强的。 当然, 如果能够明确出现“眼神”这类字眼, 线索会显得更加清晰。

生5:老师, 第四小节除了最后部分写到了眼神, 还可以在这一节的开头部分写“眼神”。

孔老师:你的意见很好。 其实, 第二小节也可以虚写一笔, 一带而过。 作为线索, 它就在文章中推动了情节的一步步发展, 而这也恰恰是线索的重要作用。打个比方, 线索就是一根丝线, 将一堆散乱的珍珠串起来, 变成光彩照人的项链。

孔老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很精彩, 但是, 老师还要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这篇习作, 是不是仅仅在文中多出现几次“眼神”这个词就够了呢? (学生思考)

孔老师:作为线索的事物, 除了要在文中反复出现, 还要起到突出人物形象, 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 同学们, 我们不妨来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

2.医学档案:朱自清的《背影》的启示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 祖母死了……父亲说:“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回家变卖典质, 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一半为了丧事, 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 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我也要回北京念书, 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 有朋友约去游逛, 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 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 本已说定不送我, 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 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 怕茶房不妥帖; 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 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 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 进了车站……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 夜里要警醒些, 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我说道:“爸爸, 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 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 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头看见我, 说:“进去吧, 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

……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孔老师:《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要想达到这一表达效果, 《背影》 这篇文章除了多次出现线索“背影”外, 文章中哪一处描写使得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更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呢?

生7: 第四小节父亲决定亲自到车站送我这一片段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生8:第五小节父亲送我上车, 帮我拣定座位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生9:就在第六小节“买橘子”这个部分,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孔老师:找得很好,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六小节, 感受一下。 (生齐读)

孔老师:作者紧扣线索“背影”, 对父亲给我买橘子时的艰难、努力进行了充分的表现, 是本文的动情点。 这就使得父亲这一形象更加感人, 从而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所以, 回到老师最初的那个问题:是不是仅仅在文中多出现几次“眼神”这个词就够了呢?

生10:我明白了, 还要对线索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 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突出, 从而达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孔老师:很好。我们可以学习《背影》的手法, 比较细致地描写小伙伴的眼神, 也使之成为习作的“动情点”。 当然, 这篇习作除了“眼神”这一线索, 还有一条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那就是“我与小伙伴相识相知、友谊逐步加深的过程”。

孔老师:当然, 文章的线索有很多种形式, 今天, 我们只是学会其中的一种:如何“以物为线索”来结构一篇文章。 今后, 我们还要学写一些更加复杂的以线索贯穿全文的记事写人的文章。

【诊疗方案】

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 决定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 “ 线索” 是文章组材之脉络, 是全篇材料安排之总绳。 可以说, 线索具有结构、表达的双重性。

2. “ 以物为线索” 时, 这个物品就应多次出现, 贯穿文章始终, 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

3.“以物为线索”时, 要在恰当的时候, 对线索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 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突出, 从而达到突出人物形象、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

【手到病除】

针对诊疗方案, 合作小组交流研究。随后, 师生共同研讨修改后的习作。

你的眼神

杜炎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汝之眼神, 伴我成长。 你我友谊, 终生难忘。

———题记

那是初一年级第一天报到的午后, 我与你美好的相识, 你的眼神我如今仍然铭记于心。 那日的太阳明灿灿的, 金黄的阳光飞泻而下, 温暖澄澈。 沐浴着暖暖的阳光, 我悠闲地读着《巴黎圣母院》。同桌的你小心地打断了我, 试探地问道:“你好, 我忘带课外书了, 能否与你合看一下? 谢谢。 ”原本喜欢独自阅读的我有些犹豫, 但看到你眼中真诚期待的光芒, 我能感觉到你心中对阅读的热爱和渴望。 于是, 我点了点头。 你是位安静的读者, 同我一样。 每当我们读到会意处, 就会相视一笑。 后来, 我们就这本书谈了许多, 由此相识, 因此结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 课程更加艰深, 有一次月考, 我的成绩退步极大。 随后, 我的腿也不小心跌伤了, 走路不便。 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使我痛苦不已, 我只觉得前途一片渺茫, 找不到出路, 看不到希望。课间, 你常默默地用柔和的、鼓励的眼神看着我, 我不由得有些感动。

春日伊始, 余寒料峭, 你要拉我去操场散步。 尽管有些不情愿, 我还是答应了。 一路上, 你我都未说话, 你轻轻地搀着我, 两手温暖有力, 我冰冷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 到了操场, 樟树清幽的香气扑鼻而来, 夹杂着泥土的气息, 令人神清气爽。太阳渐渐西斜, 愈向前走, 影子愈显瘦长, 愈显昏暗, 愈显混沌。

突然, 你停了下来, 看看地上的影子, 又望望身后的太阳, 若有所思。 不一会儿, 你轻轻地拍拍我的肩膀, 用睿智的目光望着我, 说道:“看, 有影的地方便一定有光!”我一愣, 继而回过神来, 转头一看, 阳光仍是那么动人, 穿透云翳, 直射入人的心灵。我豁然开朗:是的, 我不能被阴影遮住了希望, 阴影的前方永远是阳光啊! 你的话淡淡的, 却如香樟的清香, 慰藉了我受伤的心灵, 使我猛地振奋起来。 我感激地望着你, 不知说什么好, 你会心地点了点头, 微微一笑, 瞳仁里放射出那智慧的、真挚的光芒, 那熠熠的光辉, 直射入我的心灵, 予我力量。

年华似水, 飞逝而去。每每走过香樟树下, 我总会忆起你, 在一片浅绿色的幽香中, 我仿佛又瞥见了你动人的眼神。

师生点评

孔老师:请同学们将修改润色后的文章与原文比较一下, 说说文章有哪些变化?

生11:线索更加清晰了。 题目修改后更简洁醒目, 内容显得更加充实, 人物特点更加丰满了, 突出了小伙伴对我的帮助, 景物描写也比较精彩。

孔老师:同学的评价客观到位, 修改后文章的线索变得更加清楚,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达到了我们这次习作的目标。

【杏林春暖】

下面我为大家呈现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 以及一篇老师的下水作文。 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

台阶

张文宇

台阶, 是一种奉献。

———题记

小时候, 父亲宽厚的肩膀是我的台阶。

依稀记得有一天, 父亲带我去看马戏。我小小的手拉着父亲大大的手, 在人流中穿梭着, 寻找一个好位子。 可是四面都是高高的人墙, 将矮矮的我围住, 什么也看不见。 我听着那此起彼伏的掌声和欢笑声, 只能干着急。 父亲看到我抓耳挠腮的样子, 便蹲下来, 用健壮的臂膀将我抱起, 托到他的肩膀上, 又慢慢站起来。 骑在父亲的肩膀上, 就像站在一个高高的台阶上, 看得比谁都清楚。 风从无数人的头顶上方吹过来, 凉丝丝的。 我猛然觉得, 父亲就如同一座大山, 挑着多沉的担子都不会垮。

成长中, 父亲期盼的话语是我的台阶。

那一次, 我在学校偷了同学的书, 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立刻将父亲叫了过来, 当着他的面教训了我一番。父亲一直红着脸, 连连说着“是, 是”, 但我却没有说话。 回到家, 我才大声向父亲争辩道:“是他先拿我东西的!我没有错!”父亲却坐下来, 低着头, 沉默不语。 这时我发现, 年仅三十几岁的父亲, 头上竟然有了一丝银白, 眼角竟然多了几丝皱纹。 过了许久, 父亲抬起头, 看着我, 眼神里带着一丝渴望。 他终于开口, 说了一句:“儿子, 不管别人怎么样, 爸爸只是希望你能够正直做人。”看着父亲的目光, 我沉默了。 刹那间, 父亲的话语像坚实的台阶, 将我托向正确的道路。 我认真地回答道:“知道了, 我不会再这么做。 ”———至今我还记得, 那时我得到的, 是父亲欣慰的笑容。

而如今, 父亲沧桑的背影是我的台阶。

光阴似箭。我一天天长大, 父亲却一天天变老。 在我的眼中, 父亲的身影不再像从前那么挺拔, 而是渐渐变得佝偻。 那天早晨, 父亲送我去学校。 到了校门口, 父亲举起手, 拍了拍我的肩膀, 又敲了敲我的背, 好像还想摸一摸我的头, 但最终没有那么做, 只是轻轻说了声:“好好上学, 再见。”便转过身, 缓缓地离开。 我默默地注视着父亲离去的背影。那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沧桑?父亲一步又一步地走远, 渐渐地在街角消失不见。 剩下一条空荡荡的街, 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强忍着泪水, 心里不断地念着“父亲”二字。 父亲用他的全部, 为我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台阶, 将我越送越高。 我转过身, 从那一刻起, 我就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我绝对不会让父亲的付出白白浪费。

父亲, 感谢你为我做了14 年的台阶。等我长大后, 我也会做你的台阶, 将你高高地托起, 就像你曾经托起我那样。

母爱的秘方

洪国成

冬至到了, 照例要回老家祭祖, 也好看看年迈的母亲。 临行时, 妻关照一定要从老家带点萝卜条。 老妈亲手腌制的萝卜条香脆清甜, 是商场无法比的。 每年妻都会从老家带不少, 只是不易保存, 每每看见萝卜条霉变, 妻直叫可惜。

为了不让母亲着急, 我起了个大早。一路风尘到达老家, 母亲早已守候在门前。她一边询问我早饭吃了没有, 一边已端来米粥, 还有一碟清炒萝卜条。 这道小菜在我们当地名曰“响菜”。 也就是将腌制好的萝卜剁碎, 下锅翻炒, 起锅后拌入麻油, 吃起来香味入鼻, 甜味入口, 脆响声声。

母亲坐在桌边, 望着我喝粥。母亲真的老了, 虽然染黑的头发掩盖了一点年龄, 但眯起的眼睛已是沟壑纵横。

大冬天喝上一碗热粥的感觉真爽, 更何况还有响菜!

“味道真不错, 老妈的技术又进步了, 该申请专利了。 ”放下碗, 我和母亲耍了个贫嘴。

“真这么好吃? ”母亲笑了, “我帮你准备好了, 回去时记得带上。 ”

其实, 我早就注意到了, 冰箱上放着个大大的玻璃瓶, 里面填满了老妈的作品———腌制的萝卜。 哈哈, 妻子又该发愁喽:这么有味的萝卜条, 恐怕又不免吃到霉变了。

“妈, 给你提个意见。 ”我突然想和母亲开个玩笑, “要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你的萝卜条必须攻克一个技术难关。 ”

“什么难关? ”母亲笑了。

“你儿媳妇最喜欢吃萝卜条了, 过了夏天萝卜条就变霉了, 她可舍不得了。 ”

“放心, 这次不会发霉了。 ”真没想到, 母亲技术革新了! 原来, 去年妻子就提过意见了, 母亲知道后, 特地咨询了“专家”。

看着母亲得意的笑容, 我忽然觉得其实她老人家根本就年轻着呢。 “你学到什么绝招了? ”我拉着母亲的手, 好长时间不见了, 在母亲跟前我依然是个孩子。

“其实也没什么, 隔壁王大妈给了我一些东西, 告诉我放了就不会变霉了。 ”母亲有点不好意思了。

“不会是防腐剂吧! ”我一惊, 脱口而出。

“你说什么防腐剂? 我们吃了, 味道一点也没变。 ”母亲吓了一跳。

我轻轻地告诉母亲, 防腐剂是什么, 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望着母亲似懂非懂而又似乎有点惶恐的神情, 我突然觉得我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母亲曾多么虔诚地向别人请教防腐的秘方, 母亲刚刚多么自豪地向我宣布萝卜条永不霉变! 那是饱蘸母爱的秘方啊!

我不再谈论萝卜条, 开始与母亲东拉西扯。 母亲也不再和我闲谈, 开始忙碌冬至的祭品与午饭。 天很冷, 母亲不让我插手。

例行的程式完成了, 稍作休息, 我便向母亲辞行了, 毕竟还有繁重的工作要做。

照例, 母亲为我准备了一些农家蔬菜, 妻子最喜欢这些绿色的无公害的东西了。看着冰箱上满瓶的萝卜条, 我愣了一下, 还是决定带回去。 看着我的脚步, 母亲连忙把瓶子递给我, 我抱在手里, 沉沉的, 竟有些温热!

“妈, 瓶子怎么是热的? ”我诧异地问。

“你放心, 防腐剂什么的我用水洗了, 怕不好保存, 我到开饼干店的李叔家用烘干机烘干了。 就怕味道差了, 清炒时放点酱油或许会好些。 下回我不放那什么防腐剂了。”母亲一面絮说着, 一面望着我, 就像一个犯了错误被老师抓住的孩子。

我一怔, 泪水快要出来了。

车子到了, 我抱了抱母亲和她告别。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 篇3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遗址在云南省元谋县(位于长江流域)。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北京人遗址在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3.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4.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会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的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山顶洞人,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彩陶之谜】

陶器产生的历史条件:

陶器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形成而发明的,距今大约七千年。而农业大约是在距今一万多年前开始出现的。在农业生产出现之前,人类的远古祖先靠原始的狩猎、采集维持生活。由于所获食物的有限,一般都是随即消费掉了,很少需要贮存;贮存容器多由大自然中的植物枝条或较大些的果实硬壳加工、编制而成。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以后,一方面所获取的食物多了,需要贮存多余部分以备无收获的季节食用;另一方面,植物的种子也需要贮存保留至来年再种;再者,要防止自然界其他动物、虫类对贮存食物、种子等的危害,原先的那些容器显然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此,陶器的出现是必然的,它是农耕生产的伴随物。

陶器的发明与火的利用,是与人们对于粘土的认识分不开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远古祖先们逐渐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会变得硬结起来,如再经火烧烤,则会变得更加坚硬,且火烧时间越长、火力能达到的程度越高,粘土的坚硬程度就越高。这时候的粘土,即使再泡进水里,也不会松散或变软,且再不会回复到粘土的原本形态。因此,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远祖认识火和粘土的性质、作用的结果。

彩陶,顾名思义,就是表面有彩绘装饰图案的陶器。它分为彩陶和彩绘陶两种。彩陶是在陶坯上直接绘制图案,然后入窑烧制的,其特点是彩绘图案可经久不脱;彩绘陶则是将花纹图案绘制在烧成后的陶器表面,其缺陷是图案花纹容易剥落。彩陶的制作:

彩陶的制作,主要有几个环节:挖陶窑、制陶坯、烧制。

当时的陶窑主要有两种形式:横穴窑、竖穴窑。它们的面积一般不大,大型陶器一次只能烧制一只,小型的一般一次也只能烧几只到十几只。

彩陶的坯子一般是手工制成,具体有两种方式:小型的器物大多直接用手捏塑的方法制成陶坯,比较大型的器物用泥条圈叠筑法或泥条回旋盘筑法。前者是先把经过充分搅拌、揉捏的粘土搓成泥条,然后把泥条做成一个个圆形泥圈,再把泥圈一个接一个地迭起来,制成坯子;后者是把一根泥条回旋盘成陶坯的雏形。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进,陶器的制作也开始采用轮制法。这样制成的陶器厚薄均匀、外形美观。

初步成型的陶坯在稍稍晾干后,要用光滑的石子或其他一些光滑坚硬的工具对它的表面进行压磨,以使之缜密平整。

历史答题技巧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间的联系。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学习历史的技巧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提纲

★ 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教学计划

★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 七年级下册历史总结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复习训练

★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复习提纲202

★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十八课

★ 中考历史知识点提纲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篇4

二、教材分析:本教材为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书共六个单元二十六课:第一单元人物风采,五篇阅读课:一 童年的朋友、二 一面、三 我的老师、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五 赵普;诵读欣赏为:古诗二首和《周,你在哪里》;口语交际: 做一回小记者;写作: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五篇阅读课: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 月迹、八 三颗枸杞豆、九 我们家的男子汉、十 柳叶儿;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黄纱巾;口语交际:劝告;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第三单元建筑艺术,四篇阅读课:十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十二 巍巍中山陵、十三 凡尔赛宫、十四 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写作: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第四单元动物世界:四篇阅读课:十五 松鼠、十六 松树金龟子、十七 国宝——大熊猫、十八 黔之驴;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语文实践活动;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写作:抓住特点介绍动物;第五单元信息传播,四篇阅读课:十九 三个太阳、二十 录音新闻、二十一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二十二 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诵读欣赏:七子之歌:语文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专题:荷;写作:写消息,修改文章专题训练。第六单元诗词拔萃,本单元四篇阅读课:二十三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 雪》、《卜算子 咏梅》 ;二十四 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二十五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二十六 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

三、教学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良好习惯,面向全体学生,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狠抓古诗文和名篇名段的背诵,狠抓书写能力训练,狠抓识字组词造句片段描写,注重学生的文化和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注重培养学生单独思考和口语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情把握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1、总体要求: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确保每个同学学有所得,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教学指标。2、单元要求:第一单元:1.继续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良好习惯,能准确读写汉字。

2.让学生获取观察人物、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掌握几种品读作品的方法,逐步养成品读作品的良好习惯,为形成个性化阅读打下基础。

3.感受五位或平凡或伟大的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独特精神魅力,形成对人物风采的正确认识,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4.掌握采访人物的基本技巧,尝试进行人物采访,提高自己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第二单元:1.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乐趣; 2.能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展开联想,谈谈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 3.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品赏散文含蓄、生动、简练、优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并加以积累; 4.学会在口语交际中善于抓住对方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

第三元: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写作的线索。4.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

第四单元:1.接触动物世界,了解一些动物,激发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辨别文章的优劣,选择指定内容的文章,能初步理解并向别人推荐。4.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向别人介绍。 5.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进行社会宣传。

第五单元: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4.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5.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6.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7.体验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第六单元:1、掌握古诗词中的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合作中,探究诗词中的形象与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关系。

3.能在对诗词的学习欣赏、品味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写作:1、能仔细观察、生动描绘人物鲜明的个性,提高写作及修改作文的能力。2、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结合所写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3、能抓住特点,描写事物,在观察时注意观察事物特点。4、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别人介绍。5、学习用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写消息。展开联想和想象,展示个性与才智,进行自由作文创作。6、学会写读书心得。7、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标点、语句、修辞、详略、首尾、标题等。

五、教学重难点: 古诗文名篇名段的背诵默写翻译,文言实词的积累和句式的理解,课文中生字的认知和书写、重点词语的释义和造句,基本写作训练和写作基础知识的掌握,课文的流利有感情朗读和文本信息的收集和筛选,口语交际和书面能力表达;(下划线标注者为难点)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篇5

1.人体的八个系统名称和功能.P15-17

2.骨的成分与特性:

▲骨的煅烧:用镊子夹住一根鱼骨在酒精灯上烧。最后剩下灰白色的灰(是无机盐)。轻轻敲打煅烧骨,

结果是很易断裂破碎。

▲骨的脱钙:将一根鱼骨浸泡在盐酸中。看到骨周围有气泡产生。15分钟后取出骨冲洗干净。发现

脱钙骨(含有有机物)柔韧,有弹性。

使骨脆硬无机物骨的特性是既有一定硬度,又有一定弹性。有机物使骨柔韧

3.“骨的煅烧”实验中煅烧后成为了灰白色的灰,是什么物质?无机物(无机盐)4.煅烧过程中骨的颜色如何变化?先变黑然后变为灰白色。

5.用镊子敲打煅烧后的骨会出现什么情况? 松软变碎,最终掉落下来了。6.“骨的脱钙”实验中,鱼肋骨浸入的液体是什么? 盐酸

7.浸入后骨的周围会产生气泡,这气泡是什么气体? 二氧化碳 8.浸入盐酸中多长时间? 15分钟

9.为什么要用清水漂洗? 洗去残余的盐酸,以免用手打结的时候伤手。

10.鱼肋骨经过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脱钙以后,是否变软? 变软了,软得可以打结了。

11.为什么脱钙以后的肋骨可以打结了? 因为脱钙时,脱去了无机盐(钙盐),剩下的是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了。

12. “骨的煅烧” 和“骨的脱钙”两个实验分别说明了骨内含有什么成分?

“骨的煅烧”说明骨成分中有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使骨脆硬;“骨的脱钙”说明骨成分中有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这两种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13.;物不足1∕3,无机物超过2∕3;特性是硬度大,弹性小,易骨折。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篇6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

尊敬的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为你打开一扇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内容及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为你打开你一扇门》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凭借自己对文学的深刻感悟向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的一篇美文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册课文的特殊地位,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为你打开一扇门》安排于异地可,实际上也是为出入中学的学生打开了一扇培养语文兴趣、学好语文的大门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体会文学作品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语言,结合本篇课文以丰富的语言、多种巧妙修辞来介绍文学的特点,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目标:a、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和领会文学的内容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 b、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体会文学的魅力

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你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读则善疑”、“读则善思”的读书习惯 情感目标:a、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b、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其中,了解和领会文学的内容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教学重点,难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文学魅力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围绕中心议题合作学习,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从感性到理性,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说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了两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重点讲解12节第二课时讲解3到5节,同时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一步感受文学丰富的内涵本说案所说的是第一课时

五、说教学程序

1、通览全书,激发兴趣通过目录学习,让同学了解课本设计,通观全书

2、文章导入,初步识文:

导入: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门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珍禽异兽、奇珍异宝,今天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今天著名作结赵丽宏先生讲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接着板书课题【上课伊始,用一段故事引入新课,引领学生一同进入文学之门,创设探究学习的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朗读课文,初步试问【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并理解文章意图,是为谁打开的】

简介北京,明确写作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体现作者的用心,便于理解文章】

3、再读课文,分析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思考问题(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行间,数分钟后,集体交流,教师引导点拨并作小结归纳)

【这段时间是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路,结构再次感知文章】

文章围绕标题中哪一个字入手来构思全篇的?有事这样安排文章结构的呢?请大家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货默读、或低声阅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边读边设疑,然后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讨论,遇到疑难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学生自读,合作讨论学习)

学生说疑,教师适当评说,引导学生设疑,懂得怎样怎样的疑问有价值对合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思考

【这一过程让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一个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生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经历了将作者的言语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读则善疑”“读则善思”的读书习惯得到了培养】 深入研读12节(1)打开这些关闭着的门,我们会收获什么?如果不去开门探寻,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2)面对关闭的门,怎样才能打开呢?

(3)文章有没有开门见山就提“文学之门”?

【在学生结合课文感受到文学魅力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所学知识的创新:另一方面,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 例句分析(1)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这句话中的两个“世界”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一个“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第二个“世界”指:领域】

(2)第二节中运用了“只要„„只要„„”一定会的句式,你能用这个句式说一段话吗? 句子深层分析,让学生体味句子的美,并学会运用这种句式,提升语文能力

5、课堂小结:听过同学们热情洋溢的发言,我们感受到了文学丰富的内涵,并且也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似乎已经叩响了文学这扇大门在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领域,只要同学们带上孜孜不倦的精神充满探索的渴望,我们一定会打开每一扇门,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开每一扇关闭着的门,挖掘深陷其中的宝藏

6、课后作业

复习生字词,并掌握 预习35节

完成课后习题第3题

【这样设计作业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积累词语,同时预习是为下一课感受并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作准备】

(二)《繁星》 A本课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是初一语文教材的第二课,担负了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及表述能力的任务;本课紧呈第一课的修辞练习,是学生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的好机会;同时,作为一篇教材建议略读的课文,本课应以练习为主,是放手让学生锻炼、展现语文素质的舞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关于课文作者、背景及相关修辞手法的资料,学习本文修辞的运用

2、诵读欣赏课文,理解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产生欣赏星空的共鸣,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3、仰望星空,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重点: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难点:理解、感悟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

B.在欣赏中注意用心去感悟和思考,在讨论中求同存异 C.发挥联想与想象,思维活泼开放 指导思想

倡导学生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意识;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发扬合作精神;在思考与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个人独特的感悟,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的新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

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或书籍,获取关于巴金的情况和创作背景

回顾第一课学习的修辞手法,复习它们的概念,观察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有兴趣的同学写一首关于星星的小诗或一段关于星空的文字

二、导入与预习成果的展示

请同学朗诵自己创作的关于星星的诗歌或文段,引出课题:繁星

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巴金生平、代表作品、本文的创作背景等资料,老师加以补充 学生指出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说出它的概念,并造一个使用该手法的句子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使用了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例句:“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智慧的积累,也是一种感情的积累”

三、朗读比赛

指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品味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邀请学生分别朗读第三段,比一比,谁读得更有感情

四、讨论与分析

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看星?每次看星的时间、地点怎么样?作者看到的星空是什么样的?思考的结果请学生以表格形式写在黑板上

注意仔细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细节,通过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对于看星是三次还是四次的争论,鼓励有不同的意见

讨论:作者每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原句回答,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观察与感受变化的规律 第二个问题可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来谈,还可以联想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内容,得出感受随环境、心情、修养、阅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适当联系第一单元的作文指导思想:有感而发)

分析:课后第三题列出的重点语句,在这些句子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鼓励学生抓住重点词汇,进行跳跃式的联想,如看到“母亲”就联想“摇篮”、“温馨”、“安详”或“家园”、“故乡”、“祖国”等,从词汇练习中明确作者的感受,分析中请学生保持求同存异

五、感悟与联想

欣赏关于星空的不同风格音乐(温柔浪漫的、平静自然的、凄楚哀伤的),注意用心感悟音乐中流露的情感,听完后发表自己的感悟

看星空图片,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音乐欣赏中的感悟,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完成以繁星为主题的写话练习

设计特色: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践,从听说读写等多方面锻炼学生能力不拘泥于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强调联想与感悟,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讨论后明确:前两次为“我”表达“爱星天”情感打下了铺垫,起烘托作用

五、拓展训练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人生阅历都存在个性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短文,待第二课时交流)三《冰心诗四首》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是以生活内容为单元编排的第一单元以亲近文学为主题前两首诗歌《母亲》、《纸船》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抒情短诗,后两首《成功的花》、《嫩绿的芽》是鼓励青年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哲理小诗四首诗意蕴隽永,语言清丽,风格细腻明丽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从《母亲》和《纸船》中体验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的不同 2.从《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中探讨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3.学习冰心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等特点 4.朗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 2.想象的手法,凝练的语言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因材施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平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学习《纸船》

(1)导入 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大声朗读《纸船》,请说出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3)品味语言:

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达诗人强烈感情的诗句,并作批注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2.学习《母亲》(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美妙的旋律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思念集体朗诵《母亲》,思考: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2)自由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①“心中的风雨”指什么?(指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喻)

②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3.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1)内容:前者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者表达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2)形式: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委婉含蓄,托物寓意

五、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假如明天是母亲节,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假如明天是你母亲的生日,请你亲手制作一张贺卡或叠一只纸船,并写一句祝福的话在上面,送给母亲 3.预习下两首诗 第二课时(《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宝剑缝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然而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当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整体感知: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三.合作探究:

探究1: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探究2:成功来自奋斗,你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导入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都想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航行,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2.全班齐读,教师简单评价 3.品味语言: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或者句子用得最准确,把它找出来并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 4.合作探究

学习了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同学评价 5.让学生齐背《嫩绿的芽儿》 6.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五、布置作业 :

1.结合《嫩绿的芽儿》寓意,写一段文字,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三步曲 2.课外收集名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三个事例,并写一段感想谈你的看法(三)《安恩和奶牛》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是以生活内容为单元编排的第一单元以亲情为主题《安恩和奶牛》是本学期第一次选编进教材的一篇小说主要还是通过阅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进一步理解文学的价值发现真、善、美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2.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的关系 3.了解故事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需求的善良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看到过奶牛吗?对它了解多少呢?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关于奶牛的小说 2.《安恩和奶牛》选自《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作者约翰尼斯 延森,丹麦(国籍)的小说家、诗人,代表作《漫长的旅途》 3.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标出段落,划出生字词

2.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要理清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3.本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两部分,请说说各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 —2段 描写集市上安恩老太太的外貌和她的奶牛

第二部分:3 —19 段 集市上贩子、屠夫们对安恩产生误会,安恩说出了事情真相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人物

1、第一小节主要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从这些语句中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呢?

外貌和神态描写,安恩是个不太富裕,但自尊、勤俭、有高尚趣味,沉静、安详的老太太

2、第一小节中有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反衬安恩的沉静和安详

3、第二小节主要是对牛的描写,从中可看出这是一头怎样的牛?从哪些语句中又可以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呢?

是头年老、美丽,健壮结实、甘于奉献的好牛从“依偎”“蹭”还有它的漂亮可以看出安恩很爱牛,把牛照顾的很好,跟牛很亲近

三、研读第二部分,深入了解人物

1、读完小说的第一部分,你对后面发生的事有没有自己的猜想?有哪些是你没想到的?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故事结尾的出人意料设置悬念,引人思索,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对于文中写的几次买牛人,安恩分别是怎样的态度?最后为什么“似乎有些窘迫不安”?可以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她的态度是拒绝,从谦恭到不屑,到坚定的拒绝

因为她知道自己给别人造成了误解,不知该如何解释不卖的原因 可以看出安恩是个爱怜牛,同时也很善良,怕自己给别人造成误解

3、在安恩拒绝了众多的买主之后,终于有人对此寻根究底,不断追问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很耐人寻味请你揣摩一下其中的语气

先是疑问,后是猜测,最后不满、愤怒,语气越来越强烈

4、对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安恩是怎样的反应,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对于疑问,安恩只是一般的回答对于猜测,她感到歉意,想做些事情让对方消气对于不满,安恩感到愤怒和无助看出安恩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5、被质疑、责难的安恩为什么还坚持不卖奶牛呢?请结合最后一个小结说说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看待尤其是三个“我们”

6、小结人物形象和情节特点

四、概括文章主旨和写法

1、从安恩和奶牛身上,我们能读出点什么? 我们更可读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在里面,一种淡泊与坦然的生活态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孤独是痛苦的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主人是伟大的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人和动物都和谐了,那人与人之间呢?

2、文章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呢?

充满矛盾、设置悬念,卒章显志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细节描写

五、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续写本文字数在150—300字左右

六、拓展延伸:

近些年,随着丁克家庭的增多,很多丁克夫妻在放弃生育下一代的同时,却又想享受为人父母的温馨与乐趣,于是他们养了宠物,把宠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日三餐像对待孩子那样给宠物配餐,增加营养每天要给宠物洗澡换衣服闲暇时还抱着宠物逛街,旅行还自称是宠物的爸爸妈妈安恩和丁克家庭,你更欣赏谁?说说你的理由

七、课堂小结:

安恩勤俭、淳朴、善良、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她把奶牛当做和自己平等的同类,当做自己的老朋友,当做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给以精神的关怀,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给我们的心灵以震撼,让我们读到最后非常感动,安恩这一人物形象也因之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四)古代寓言二则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 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一、主题思想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 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 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 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 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二、思路结构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四、写作特色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 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 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2、课前须掌握的字词与句式

3、反复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口述故事情节 [学习内容及学法指导]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堂学习]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如“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寓意:骄傲使人落后、失败 “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这就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五、翻译复述故事内容,并思考讨论

1、找出《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就 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3、《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 号”这一细节?

“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4、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六、共同完成“拓展练习” [巩固与延伸]

1、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2、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或《刻舟求剑》的故事

3、选择两则寓言中你喜欢的一则,小组表演,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五)往事依依 A.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写了小学时墙上山水画对我的影响,后又讲到学生时代读书的乐趣,最后讲往事对自己的影响,并抒发感悟

我计划用四课时进行教学,下面就是第一教时的教学,分教学理解、教学目标、教学程序三部分谈谈自己的设想,至于教法、学法都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中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园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的入神情态(第五段)文末概括依依往事给自己带来的不竭动力等等,都宜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根据本文内容,我概括了3个教学目标,首先对课文中的不懂的生字词的理解,并要求熟记;其次引导学诵读诗句,并通过诗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并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我是想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本文教学目标和解决本文重难点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都已经读过很多古诗词,看过许多名著,所以我首先问他们“你们读过《家家诗》吗?你会背其中的那些诗句呢?”再问他们“你们读过《水浒传》吗?你喜欢里面哪个英雄人物呢?为什么?”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而后安排揭题、审题,用课题扩充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快捷准确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不会读的或读不准的字音画下来,而词义较浅显的,便可简要讲解,力求省时高效,再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层,切实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其次是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3、请学生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并摹仿教师在讲课时的样子这两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 的方法归纳出出本文的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训练的难点

三、品析赏读课文:

“课文中用了很多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情感,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把课文默读一遍,感受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用得好?”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装产体作用,在读的过程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表达、朗读等各种能力 最后,照板书课堂总结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牵引学生回顾学习这一课的学习全过程总的归纳方法,为下面的教学作准备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装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幼时记趣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幼事记趣》一课以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说教法、说学法、说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学生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往事依依》、《幼事记趣》、《十三岁的际遇》和《为人细胞》,展示了一个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本单元里作者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童年,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作者在文中说的真话,抒的真情,无不让学生受到感染,珍惜这人生最宝贵的金色年华而《幼事记趣》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二、说目标确定 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样样实现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和本课实际,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三、说重难点的确定

只有把握了重难点,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难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四、说教法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三步教学法: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六、说设计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从课内的基础到课外的延伸,依照“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习得知识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尤其如此,一次成功的语文新课导入,对整篇课文的教学能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幅孩子玩耍的场面,配上导语,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么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童年的趣事„„是不是还历历在目呢?(学生讨论)清代著名文学家沈复也和大家一样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事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文学家的童真童趣(板书课题)这样的导语设计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2.因为学生刚学文言文,所以我本着“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的方法,注重抓基础,给学法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

(2)齐读课文,教师注意引导朗读的节奏和感情(3)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 3.学习文言文要有所积累,根据新课标的几点要求,制定两点: 4.疏通文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深层含义,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文中写了怎么样的童年生活?(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5.让学生品读课文中的精美词句,并要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6.深入探究,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2)“物外之趣”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二)拓展延伸

如果说在课内习得了知识是把握了基础,那么拓展便是基础的延伸,兴趣的再次激发,能力的再更深层次培养

让学生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迁移应用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听

七、说作业

作业训练是检查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学习与评价》中的练习,便适合作本课的作业训练 十三岁的际遇

一、教材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所撰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她以优美空灵的笔调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十三岁的际遇以及北大的人文精神,此篇课文堪称为散文阅读的经典之作

《十三岁的际遇》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初中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二单元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起到了汇总归纳的作用此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进而在鉴赏阅读中,既调动学生的现象思维能力,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能力,更要注意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教材编排及本单元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掌握自学课内自渎课文的技巧

3、情感目标: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做了如下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学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根据这一提示,应把本课的能力目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根据本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更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此本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我教学的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他们对散文已经不陌生了第一、二单元已出现了朱自清、鲁迅、魏巍等作家的经典之作因而大多了解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节课抓住现有学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三、教法、手段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散文鉴赏的分水岭既承接了前边课文又对今后的散文自学起到了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设疑、讨论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准备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本课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将本课的不同阶段显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抓住学生与作者的年龄共同点,导语为:“同学们此时的梦想是什么?”进而导出作者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北大

其次提出自学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环节由学生到讲台板书、解疑目的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明确自学步骤

再次展示北大相关图片,简介北大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暗示本文的中心思想,即北大的人文精神

第四默读全文,布置相关思考题

1、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2、本文的段意分别是什么?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同学们的自学课内自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对散文的掌握程度此环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并及时给出参考答案

接下来为课堂练习,我主要抓住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的“际遇”二字,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际遇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

再接下来为课堂小结具体做法是学生先说,教师做结此环节目的是理顺知识体系、突出重、难点

最后为布置课后作业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我抓住学生对成功的片面理解,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功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的精神

伟人细胞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从田晓菲《十三岁际遇》到沈复的《幼时记趣》等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好文章,特别是秦文君的《伟人细胞》《伟人细胞》选自当代作家秦文君的小说《男生贾里》选段共记述四件事:化敌为友,健美**,打工失败,自领破书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运用了夸张手法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贾里到底有没有伟人细胞

2、学习本文巧妙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伟人细胞”体现在哪里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因为课文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多的发表个性化见解的空间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朗读、勾画、讨论、交流、点评等方式完成本文的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与课前准备:安排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整理字词的音、义

2、贾里为实现“伟人梦”计划干了几件大事?结果怎样?

3、从贾里身上你得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设计意图及依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课堂上的语文实践那么,如何实现提高语文素养与个性化阅读之间的契合呢?现结合七年级自读课文《伟人细胞》的教学设计加以阐述

(一)课堂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人想成为科学家,有人想成为将军,有人想成为明星„„男生贾里也有一个愿望——想成为一代伟人!他的愿望能实现吗?他身上具有“伟人的细胞”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细胞》一文,走进这个极富个性的初一学生——贾里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结合学生的实际谈,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且在情感上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憧憬

(二)整体感知:认识贾里——了解内容

1、贾里的伟人标准是什么?(豁达洒脱、旗帜鲜明、有恨有爱、轰轰烈烈)

2、贾里自认为身上有哪些伟人细胞?(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3、贾里为了圆他的“伟人梦”他计划作了哪些大事?结果怎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通过讲述故事了解情节,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再提出用四字短语概括既有对内容的熟悉,又有语言的概括提炼

(三)研读课文:

1、组织学生从四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研读:进一步了解贾里这一人物形象(贾里、邱士力、鲁智深这三个人物你最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2、引用名言进行说话训练

3、拟订自己的成功计划

这样安排给学生有选择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集体交流中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名人名言的朗读与积累,能够熏陶学生的思想,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向导和前进的动力所选取的“成功”和“学习”的名言,既针对初一学生的发展,又针对本课的内容,即要成为伟人所具备的素质

(四)能力拓展: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的“续写初二的贾里”环节,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领略课文的主旨后,个性化的描绘贾里的未来虽然在写贾里,但是同学们将会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未来,更想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伟人细胞,要去成为伟人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思想收获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课文内容的体验,思想情感的教育,尽在这一个过程中

(六)社戏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社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社戏》是新课标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同时这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淳朴风情的赞美和对美好童年的无限眷恋“景物描写细致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词语运用准确传神”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重点

由于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是本文教学的其中一个重点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生动传神,人物性格极具特色,所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体会江南水乡的淳朴善良的风土民情,是本文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段意,提炼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童年的难忘之情和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感情

(2).掌握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与抒情的关系品味心理描写的细腻技巧和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

(3).通过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4).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4.教学设计

(1).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5.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三个步骤,分别是:1、预习法、问答法2、质疑法、精讲法3、赏析法和点拨法

(1).《社戏》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儿童的故事,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仿,因此会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在教学上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先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领悟然后再在课堂上提问、检查学生对全文故事情节的整体概括能力和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本文结尾处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存在矛盾,面对这一矛盾,教师应采取质疑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采取精讲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的困惑得到清楚明了的解释,不要让疑问留到课下

(3).《社戏》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学生在阅读时的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赏析的教学方法,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针对在答疑时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惟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三、说学法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正确运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认真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有深度的评价

3、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学习分析人物言行,把握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课堂教学分为了两个课时,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设计的导语是:

法国的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形容童年“是一生最美好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系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用文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童年的画卷上学期我们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陪童年鲁迅度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继续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此导语以名人名言导入,后面联系曾经学过的课文,既开门见山的引出“童年趣事”的文章主题,又使学生重拾了对旧课文的印象,激发了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以及具有文学常识性的词语进行提问,(例如:读音中“省亲”的“省”,“行辈”的“行”,“潺潺流水”的“潺”等;社戏、神棚、归省等词语的意思)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三)回顾作者,交代背景

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作者生平与故事背景,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四)概括情节,划分层次

通过让学生默读课文的方法回顾全文,然后以提问学生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围绕这个故事有展开了那几件事情,以了解学生对课文段落的划分情况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五)依据思路,书写板书(七)端午日

各位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下面我从教材、目标、重难点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设计简单阐一下:

一、说教材

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同学们已经初步表现出对地方风俗的浓厚兴趣加上端午节是同学比较熟悉的节日,所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同学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①、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②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

二、说:程序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小结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

由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接着多媒体介绍屈原的传说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介绍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以“同学们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吗?”一句来引导揭题,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计划是5-8分钟

2、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并以些为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用第三个问题导入下面评析“赛龙舟”“捉鸭子”的场面这一过程计划是8分钟

2、精读课文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古诗欣赏中、龙舟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去分析场面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我以分析桨手的风采为突破口,针对文中描写桨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学生对赛龙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的情况,我制作了一个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从多角度来描绘桨手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多媒体上两幅在江中疾馳的龙舟展开想象,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打出三幅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教者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20分钟

3、小结并升华 在小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许多 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就亲身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美丽和神奇”

接着让学生们欣赏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文艺演出剪辑的2分钟短片

在最后的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 同学们,在雅典,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开放的中国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开放的中国同学们!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 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

4、作业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三、多媒体介绍

1、课前我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如赛龙舟的视频,雅典奥运会文艺演出的二分钟剪辑,风俗习惯的flash动画,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

2、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图片、视频、音乐的欣赏,口语表达等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通过探究练习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学会自学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是教者在意引导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分析,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还采用了自读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法,并作出规定:在“议”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议,在“结”的过程中,指令其中一个人任记录,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问时,其中一人作代表发言(八)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体味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 4.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2.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发掘春节习俗中蕴涵的美好寓意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式: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与活动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酝酿过年气氛)

1.这首歌,是歌唱家宋祖英的《好日子》,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我想请同学们说说看,你觉得歌曲中所唱的好日子,指的是哪一天呢? 明确:春节

2.春节是我们一年中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春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同学们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江南一带过年有哪些习俗呢?

明确: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年夜饭(团圆饭)、祭祖、守岁、迎春、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

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下面,让我们随着老作家刘绍棠到京郊运河家乡,去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是怎样的情形(幻灯:课题)

1.题目“本命年的回想”,同学们告诉我,你们的本命年过了吗?本命年只有一次吗?作者这篇文章写在几岁时?

明确:我国习惯用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六十岁

2.作家刘绍棠简介: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作品推荐:《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幻灯)

3.检查预习:生字词(幻灯)

二、去北方过年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富年味的一段 明确:第四段

1.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找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配上背景音乐:《喜洋洋》,画面显示各种过年习俗的图片)

明确: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幻灯)顺序:时间顺序,感情逐步递进

2.在文中找找你最喜欢的片段,体味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3.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从中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

明确: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4.课文小结: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三、今昔“年”对比

1.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说说你现在新年是怎么过的?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四、提前过大年(背景音乐:张也《万事如意》)

1.五个组各司其职: 第一组 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第二组 一幅年画

第三组 写一幅春联

第四组 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

第五组 写一条拜年短信 春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学生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五)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此环节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六)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10分钟)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2分钟)(十)三峡

说教材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一、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二、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 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 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 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十一)《济南的冬天》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从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 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学到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据此并结合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反复美读,提高学生欣赏品评美文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③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我以审美为突破口,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教学,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按照审美过程的规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设计成三个大板块,即“课文品读三部曲”: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在每个板块中引用一句名人名言作为这个环节的“眼”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领悟美的意境,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辅之以如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示范品评法、个性化教学法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据此并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美文诵读法、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渔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课下布置大家找来一幅最美的图画,自己配上一段欣赏画面美的文字,要求尽量多地用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准备课前交流

(此环节的设置,用一种新颖、生动的形式解决字词教学,既可以督促学生预习又可以初步训练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

大自然多姿多彩,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古诗有:“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冬天,在北方人们的眼中一向是寒风凛冽,冰封雪冻,然而在一代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被描绘得那么美丽多情,温馨可人,富有诗情画意那么济南的冬天究竟美在哪里?请大家赶快走进《济南的冬天》跟随老舍先生去切身感受一下吧!(此环节我用优美的语言创设一种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立时把学生引入学习本文的情境中)

三、品读三部曲之一——发现美

美读课文:即读时一要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读出感情,二要有适当的表情,四、品读三部曲之二————欣赏美 1、“评析式”品味欣赏 ①教师评析示范: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深厚,文中不少凝练形象的词语和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值得仔细品味下面就请同学就你喜欢的段落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老师在课前对自己喜欢的作了一番评析,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同学们在评析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老师将打印好的“薄雪覆盖小山图”评析分发给学生 ②学生评析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深刻最独到的阅读体验写成鉴赏评析的文字,看谁能用特别得体、特别生动、特别详实的语言展示出来此环节为了避免欣赏语段的重复,把五个段落分给八个组,每组成员完成本组段落评析任务外,还可选其它段落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对作品中感人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课文中多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肯定能得到学生的青睐,2、体验反思 :体会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赞美之情的句子探究“为什么老舍眼中济南最美?”

五、品读三部曲之三————“创造美” 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济慈

1、如果你喜欢写作,你可以把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也可以对课前准备的优美画面再次进行描写,注意要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如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2、如果你擅长绘画,就画出想象中的济南美景 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十二)夏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夏》,它是由著名特级教师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的第四篇课文

一、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该文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该单元前三课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欣赏到了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了解了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第四课同样是美文,但语言的风格同文章描述的季节一样更加个性和张扬,更加有热烈的时代气息

2、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大部分的学生很少读到写夏季的文章,崭新的内容、明快节奏、多彩的画面更加容易接受和领会

3、是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的对学生阅读和欣赏美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初中学生在对苏教版新教材的学习中,已经逐步习惯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且表现欲和竞争精神很强,尤其是在朗读美文这一方面相当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十六)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一、说教材

《以虫治虫》这篇文言文精简、短小,较容易理解,并且知识点较少,所以我设计的教学重点在知识能力方面是疏通文意,掌握几个重点的实词,这符合中考和课改注重基础的要求;其次,本文虽说是古文,但是极具现实意义《以虫治虫》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本单元是让学生关注科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学习科学;再者,也可以深入挖掘本文以虫治虫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进行绿色环保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联系课文的背景,感知全文,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 “悉”等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情况,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

2、了解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知晓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懂得科技进步可以促进绿色环保事业,科技能够让环境和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三、说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 方”、“悉”等

感知全文

难点:了解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知晓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懂得科技进步可以促进绿色环保事业,科技能够让环境和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四、说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结合以上所要达到的目标,我设计的教案如下:

1.由一则关于今年内蒙古地区发生严重虫害的新闻报道引入以前古人是怎么对待虫害的,即密切联系了实际,又让学生从关注现实的兴趣当中去迫切的想了解过去的古人的做法,这能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2.简单了解作者、作品后,今年进入知识学习的重点,围绕着这个重点进行了三个步骤的教学,先是小组活动,把不理解的字、词、句说出来,疏通文意,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再是关注重点字词,由教师点出重要的实词让学生回答,接着是字词诊所,让学生充当医生,找出翻译错误的词语,这样即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比较及时有效的进教学反馈最后总体感知本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3、最后几个环节一步紧接着一步进行深化拓展是本节课程的一大亮点:

第一个问题是承接上面“用一种虫子(傍不肯)治理另外一种虫子(子方虫)”的答案的,我叫学生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对你有何启示? 很自然的学生就回答出庄稼会减产或者颗粒无收,我们去保护益虫,而益虫要在一定环境下才能生长,因此我们更要保护然资源,才能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由此第一个主题就会从学生的嘴里自然而然地说出来了

第二个问题是与本课导入相呼应的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是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发生严重草地螟虫害的某个乡的乡长,你还会采用哪种方法?

这样让学生能够运用当场所学的知识(生物防止)结合现在实际的科学发展水平(用飞机、人工喷洒农药)来综合考虑问题,教学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不仅仅有一种教学的美感,并且可以检测到学生是否通过这节课深化了认识 到此为止,似乎可以结束本节课程了,但是我又提出了一个当今还存在的科学与环保没有完全相结合的现实状况:“也许有同学也会有疑问,很多农药它们虽然杀死了害虫,但农药是否对环境和人类也有害处呢?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肯定会回答,农药也有毒,对环境和人类也有害,有毒副作用,解决的办法就是发明一种无毒无害的药物,即能消灭害虫,又对环境和人类没有危害的药物 教师就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出本文的两大主题的结合处:所以老师期望在座的同学能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技术,将来能发明一种对环境和对人类损伤率最小的药物来杀灭害虫就像现在的环保油漆,它克服了以前气味浓,污染空气和环境、对人体造成损害的缺点让科技和环保同步,让科技使人类、使大草原、使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谐

这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以不同的形式来学习文言文知识点;深化拓展是亮点,教学结构前后呼应,把两大主题:科学与环保通过深化拓展的环节较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梵天寺木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过程与方法:讨论,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 灿烂的古代文明翻开中国古代史,我国在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都几乎始 终处于世界的前列四大发明就是杰出的代表 哪位同学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同样举世瞩目

中国古人建造了许多庄严宏伟、设计精巧建筑,其中的一些建筑虽然经历了漫长岁月,却仍屹立巍然,完好无损,成为我们民族古代科学文化伟大成就的象征

在杭州,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梵天寺如今,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终于损毁殆尽,而名噪一时的梵天寺木塔彻底消失在的尘世间如果不是沈括,如果不是《梦溪笔谈》,也许这座宏伟的建筑早就为世人所遗忘我们就会忽略这项伟大的成就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梦溪》二则中的《梵天寺木塔》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有学生简要回忆并介绍)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先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大屏幕中的生字,谁会读?

2、自己大声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声音要洪亮,愿意读的举手(2人)你先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4、齐读不带标点的课文 三、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合作完成: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翻译课文如有疑难,同桌互相同学请教

师提示: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

2、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先解释句中的词语,再翻译句子

3、试一试:看大屏幕,翻译课文

四、公元964年,在沈括的家乡杭州,梵天寺里,工匠们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一座巍峨的木塔将要屹立于此但是开工不久,工匠们就遇到了难题? 出示问题,用现代汉语回答

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2、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

4、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

5、人们是如何评论的?

五、进一步思考: 木塔建成,是工匠们在建造过程中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喻皓却是作者在短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这是为什么?

除了描写喻皓的语言和神态外,哪些语句还表现了他的的技艺的高超?

五、发散拓展:《梵天寺木塔》仅用一百余字就清楚的记述下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的建筑理论

而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充分表现了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今天的中国人依旧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中国的科技辉煌 你知道哪些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提示:如航天、农业等方面?

小结: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华夏5000年的辉煌成就而自豪;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们将担负起祖国腾飞的重任感受到这些古今科学成就的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提高观察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无愧于我们的历史责任(1分钟)作业:给同桌出一份练习,检测两篇短文字词句意的掌握情况

(十七)天上的街市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整体把握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语文常识

1、了解作者作品:郭沫若、诗集《女神》、话剧《屈原》

2、了解现代诗、新格律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体裁有关知识

基础知识

1、注意下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隔、甚、缥缈、陈列、定然、珍奇、宽广、闲游

2、初步培养炼字、炼句、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

文学积累 诵读涵咏,背诵全诗教学重点

1、联想与想象、创新能力的指导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创造的美好意境

3、理解诗中作者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联想和想象、创新的能力,体会这首诗联想与想象的表达作用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说 明

多种方法的综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学法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学 法 说 明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对这样通俗易懂的现代格律诗,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黎世法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诗歌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体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四、说程序——教学过程(本课可安排1课时)

引入新课 教师介绍作者郭沫若,明确本诗为新诗,现代格律诗,介绍本诗创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明确本文文体特点,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粗读)

1、教师启发联想、想象,指导训练方法明确: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熟读成诵

3、讨论:①诗中哪些句子是写实的?它们起什么作用? ②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想象的?它们起了什么作用? ③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初步欣赏感受诗歌炼字炼句的艺术

2、以读促学,增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知识迁移能力强化

1、改写课文,把本诗改写成记叙文(可作口头作文或课外练笔)

2、尝试自己创作新诗(现代诗)进一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

总结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由学生总结归纳,教师适当补充强调 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课重点、难点,学有所得

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背诵全诗

3、课外练笔(见上)强化重点,温故知新(十八)《七颗钻石》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语文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8226;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童话表达了作者美好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本文情节简单,但包含的内涵很深刻围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学习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精读品悟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感受文本蕴含的教育意义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设计了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认识本课8个生字,正确认读10 个生词,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在能力目标上,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在情感态度目标上,体会爱心对别人及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引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课文,通过生动活泼的读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读中识字、写字,积累语言、感悟语境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直观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文识字,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练生字,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不但领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读、说、思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二)讲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大家一起读一下,再看看有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注意呢?

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水源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说明了当时动植物和人都会因为缺水而死,因此让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

2、那么在这个干旱之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第二部分、十九《蔚蓝的王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专门选取的四位作家作品,有诗歌、散文诗、童话故事,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篇篇都驰骋想象,这些根植于现实生活的想象,饱含哲理,给人启迪其中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是一篇散文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梦境,表达了美好的情怀

二、学生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七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但好奇心、求知欲、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竞争性、趣味性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及时给与鼓励,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持续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散文诗这一体裁,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这种文学作品,通过朗诵与优美语言的赏析,产生对这种体裁的喜爱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散文诗,领悟作品的内涵,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写作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学会使用想象写作手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是学会使用想象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法:

配乐朗诵法、情感教学法和设问教学法,让学生在语言的感知和品味中感受想象的魅力,进入“蔚蓝的王国”,体会迷人的意境

六、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任务驱动学习法,圈点勾画批注学习法,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通过诵读赏析感悟大海之美、语言之美

七、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趣,导入情境: 1.播放瑜伽音乐《海边》,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音乐去想象大海及想在海边的事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感受,再请几位同学谈一谈,教师总结学生发言

2.海常常给人博大、自由、轻松、幸福的感觉,也常常成为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伟大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也不例外,我为何说他伟大呢?谁来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呢?

3.屠格涅夫心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散文诗《蔚蓝的王国》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三)二读课文,品味语言: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赏析

(四)三读课文,质疑探究:

(五)四读课文,领悟感情:

(六)拓展延伸,想象练笔:(七)结束语:

二十《皇帝的新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皇帝的新装》它选自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第26课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改变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现在我就本校学生的情况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自我评估五个方面,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刚刚涉及“童话”要精要地向同学介绍这种文学体裁知识,要求学生自己了解一些安徒生在这一领域的成就

2、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讽刺意义很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教师应适当点拨,使之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3、学生对文中问题的理解分析易文去矣去,且理解肤浅,务必引导学生要独立深思,各抒己见,对问题的认识一定要言之有据

二、说教材 本文内容、地位、作用

本文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当众出丑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

这个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都属于文学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作家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无论是作者扣人心弦的叙述,还是那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都将使学生增加阅读兴趣去体悟是培养学生积极以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理想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语言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好教材教材选得好,不失童趣又有思想深度,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更是扣人心弦,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

2本课的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的讽刺意义(2)、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复述、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思维训练中,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表达力(3)、了解童话想象夸张是特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4)、在“师生合作下,生生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A、重点:领会主旨的深刻内涵,复述课文 B、难点:想象与夸张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教学计划

本课计划二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三说教法

实践证明,优秀的教师该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教法选择上要以“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的理念为原则,选择能使每个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教法因此,我围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贯穿教学过程,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朗读分析法:课上我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一是让大家感受课文情节以及人物的说话语气,备表演之需,二是边听边想问题,一举两得

2、讨论法:课文中的某些问题我给大家设置了讨论的机会,让同学们合作体会共同学习解决问题的快乐,也能活跃了课堂氛围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课标理念

3、演示法:这节课我还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电影动画片段,以使大家复述课文时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又是很好的复述材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使大家感受到童话的魅力

4、讲故事法:在复述课文时其它已经贯穿了老师的讲和大家的讲,使大家能在故事中学习知识

四、说学法

实现教学统一,使学生能主动活泼,自主主动学习是实现教学效果的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指导学生感受、表达、自学、归纳、探究、表演等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用心体会、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共同探讨等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讨,激发学生积极性,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想”、“自己试”、“自己说”、“自己找”、“自己演”与他人讨论合作,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心理特点,我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全过程,安排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出课题 导语不应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来,我是以问题的形式这样来导入的:

说起童话,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了,你们喜欢吗?(喜欢)在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好,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我想大家也喜欢[接着出示课题: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图片(1)]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复述 我先让大家把收集到的安徒生的资料进行交流 [老师出示图片(2)] 让同学们对作者有一定了解后,接着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老师出示图片(3)] 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为这篇童话加一个副标题——一个怎样的皇帝 [出示图片(4)皇帝的新装 一个——的皇帝] 接着我让同学们讨论发言,说出原因,让大家在听中,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皇帝有一定的认识后,我便出示了图片(5)[出示] 再次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课文分段,从而又一次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这时,我就请同学们合上课本,根据我下面出示的图片复述课文了我出示四张图片,[出示图片(6)]让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然后找一个同学复述第四图片给大家听这样的“再创造性”复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学生也保持了兴趣并推进了第三环节的进行

(三)观看动画影片,大家模仿表演 为了让大家能再次理解课文,感受童话的大胆想象和夸张,我播放了最后一部分——展新装这样的影片放映是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的条件,给学生创设了感性认识的丰富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丰富本节课的内容,更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模仿空间由于影片的人物栩栩如生,假恶丑,真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此过程,使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体会到童话作品的生命力 接着让大家结合课文进行情景表演 角色:皇帝、小孩、爸爸、百姓

要求:抓住人物性格、神态、语言、表情自然

上一篇:莱芜中考英语试题分析下一篇:观察动物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