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与思考(通用12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谷城县劳务经济蓬勃发展,为谷城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给城乡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劳务经济在为地方特别是贫困山区带来不菲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提出了诸多新课题。近期,谷城县老干部局和县妇联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村、社区,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了调研,调查采取统计调查、座谈、调查对象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一、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谷城县18周岁以下儿童约16.8万人,其中留守儿童有1.1万人。全县现有留守儿童服务站138所。
一是基本生活有保障。父母外出务工,带给留守儿童经济上的改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的调查中,有85%的孩子有零花钱。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上的需求已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二是自理能力较强。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现状,使留守儿童不得不学会自立自理,能够较为独立地生活和照顾自己。较大的留守儿童不仅要照顾自己,有些还要照顾年迈或有病的祖辈。
三是能够理解父母打工的行为。当“留守”在农村社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加上学校教育的引导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留守儿童们大多数都能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而且在精神上给予了父母一定的支持。有30%的孩子表示对外出的父母很满意,有94%的孩子明白父母为什么打工。
二、问题
务工带来的经济上的宽裕使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的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正悄然成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难点。
一是亲情严重缺失。83%的留守儿童父母一年或一年以上回家一次,一年之中,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日子也就屈指可数的10来天。72%的孩子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应该是能和父母在一起。有个孩子在日记中说:“如果可以换来妈妈的爱,我可以献出一切,包括生命。”这些稚嫩但充满强烈情感的语言,表达出了留守儿童对于亲情的无比渴望。难以想象,大批留守儿童在经历这种与父母长期分离,情感上长期缺乏交流的亲情之后,对于亲情的理解和认识会不会有偏离,会不会影响到下代甚至更后一代对于亲情的理解。
二是人格性格发展出现障碍。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正确教育引导,加上有些孩子总认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显得自卑,有事不爱与人交流,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在自我保护上容易出现过激行为。部分由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的溺爱、纵容,在性格上表现出来自私、霸道、蛮横,有些由其他监护人照顾的孩子,则相对比较内向,有心事不愿意倾诉,过多压力和想法没有正常的渠道来疏导,必然会造成人格和性格的扭曲。
三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盲区。父母的长期缺位,导致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是监护人的能力问题。作为主要监护人的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根本无精力教育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是家长的价值取向问题。很多务工族因长期在外,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
三、对策
近年来,谷城县在关爱关心留守儿童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中央省市充分肯定。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留守儿童愈来愈多,探索的一些措施、方法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关爱“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从调研所了解的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家难管、在校难教,学习成绩平平,人格缺陷不少。因此,要以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为重点,探索关怀之道。
一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与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公司一道,设置专门为在读中小学生提供贴心服务的“亲情电话”,每月定期与外出打工父母沟通一次。
二是利用每学期或每学年假期,组织留守学生赴外出父母打工地探亲、体验(原则上同一打工地为一个组)。
三是组织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每学期到校举行一次报告,帮助留守学生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目前, 我国约有2300万的留守儿童, 舒城县留守儿童人数占总数45%,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的不断增加, 这个数字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受在校农民工子女学习情况和与农民工子女谈话所得到的情况启发开展本次调研, 全部调查工作委托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完成。调查的对象是舒城县不同区域的几所中小学, 实地走访了部分村庄的农户, 发放103份, 收回96份。通过调查了解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农村人口到户籍以外地方谋生, 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家中, 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调查, 目前留守儿童管理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隔代监护, 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管;二是邻朋监护, 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或邻居代为看管;三是自我监护, 即监护人主体即孩子本身。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的监护和关爱, 孩子自身在成长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委托监护人和孩子之间存在一些难以沟通的障碍或监管的缺乏, 往往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凸显。
(一) 生活问题
走访中发现,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超过半数以上都比较困难。他们父母大多数是居住在农村相对贫困地区, 生产资源相对不充足, 个人无一技之长, 家庭收入不高, 生活比较拮据。父母在外地打工挣钱不多, 往家里寄的钱也不太多, 导致这些留守儿童的营养跟不上。
(二) 教育问题
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中0—6周岁学前儿童约65%是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由于老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差异和对年幼孩子的过分溺爱, 使得这些孩子渐渐形成了一种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上学后, 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监督与指导跟不上, 孩子的自控能力弱, 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 甚至有的厌学、逃学。
(三) 行为问题
调查发现隔代的祖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任, 缺乏严厉的束缚管教。留守儿童的行为也因此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养成任性反叛、不服管教的性格。留守儿童辨别是非能力差, 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 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恶习, 甚至犯罪。
(四) 心理问题
调查发现只有8-11%的孩子经常与父母联系。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 缺乏沟通, 得不到完整家庭的温暖, 造成他们当中一部分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 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
(五) 性格问题
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交给他人临时监护, 临时监护人指负责吃、穿, 不善于或无力管理教育, 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 养成任性、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对自身的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 孩子们的心灵孤独、情感淡漠, 双亲与子女间的关系发生淡化, 导致孩子性格发展不健全。
(六) 学业问题
由于大部分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 没有这个意识或没有能力辅导孩子, 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在家得不到有效地监督与引导, 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在外地, 临时监护人往往是重看护轻教育。甚至对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加之少年儿童本身自控能力差, 容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 占调查总数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县域经济因素
舒城县是我国中部典型的贫困县,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在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劳动力剩余的情况。同时, 传统的农业耕作收入有限, 已经无法承担日益增长的日常消费和子女学习和生活需要。农民在本县就业情况不理想, 劳动力转移是一种必须, 也导致务工人员大量外出的关键。舒城县矿产等资源贫乏, 致富的条件有限, 仅有的几个企业不能满足就业需求, 农村剩余劳动力因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远离家庭, 不能和子女相处一起从而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和数量的增加。
(二) 家庭教育缺乏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本身受教育程度就有限, 还肩负生产劳动的任务, 而且有的代理监护人需要同时监管几个孩子, 监管的力度不足。有的监护人又会对孩子过分溺爱, 特别是亲属带管型。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和正确方式的教育, 往往会导致他们在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出现问题。
(三) 学校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 教育资源匮乏, 教育观念陈旧, 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不足。农村基础教育往往只能重视在校时段的教育和管理, 由于资源不足, 学校学生多, 教师人手少, 教学任务重及应试观念的影响,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难以满足外出务工人员的期望, 教师没有精力和时间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在学习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加之留守儿童特殊群体逐年扩大, 农村基础教育难度更大, 教育的合力无法形成。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建议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 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要靠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担负起责任, 建立起一种教育管理协作机制。
(一) 政府方面
加强县域经济发展, 大力实施招商稳商, 增加就业机会, 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 从源头抓起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加大投资, 在农民工聚集的地方兴建学校, 让在城市务工者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待遇;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 加大监管力度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部门, 基层政府年度考核之中, 形成一种社会共同关心的局面。
(二) 学校方面
应创造条件和利用一些因素增加教育资源, 延伸教育和管理的触角, 为留守儿童开通专门的“亲情电话”、“亲情视频”等, 让他们能经常听到父母的声音、看到爸妈的容貌, 使他们觉得父母虽远犹近, 父母就在身边的感觉, 一直在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 始终在关注他们的成长;学校也要定期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 传授他们怎样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对孩子要宽严适度, 确保监护人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确保留守儿童在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浓厚的快乐与关怀。
(三) 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更需要全社会用实际行动去关爱。要鼓励企事业单位在经济上给予资助, 以减轻政府财力投入不足的压力, 缓解矛盾。要社会有条件的个人和家庭都来关心身边留守儿童, 共同为关系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工作出力;鼓励全社会多出一些“爱心妈妈”, 为需要关爱的留守儿童送去母亲的关怀。
(四) 家庭方面
家庭的关爱和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 不能忽视家中子女的正常心理需求和成长需求, 要关注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关心子女的进步, 让留守在家的子女感受到父母的爱。要花费一定时间去经常与他们沟通和交流, 及时掌握他们的变化, 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努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处于城市化发展时期特定时代下的产物, 无定性, 易变化。只要他们父母的工作环境和场所一旦发生改变, 留守儿童的身份也将随之改变。只要全社会都用心关注并关爱着他们的成长并努力创建和谐社会, 留守儿童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余文盛、钟昭会,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第18卷第1期.
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研
本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走访村民等形式,了解并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资料。从颍州区九龙镇中小学生统计表,可以侧面看出留守儿童在农村中小学生在校生的比例。
以上只是对在本地上学的在校生统计,还有一些随父母进城读书,加入了务工子女的行列;还有一些弱势群体,即指智障或残疾儿童。
从颍泉区徐庄小学问卷调查表看孩子们的阅读倾向和阅读环境。今年世界读书日之际,我们在阜阳市颍泉区徐庄小学举办了“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心灵徜徉书海”的活动,内容包括赠送书刊1500本,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召开老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我们在徐庄小学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表,回收的问卷表显示,在阅读倾向中,教学辅导、科技图书占70%,有的复选了二次,其次就是文学类和励志类;在读书来源上,90%的同学选择了学校图书室,只有4位选择了购买;80%的学生,个人藏书在20本以下,无一人藏书超过100本,对他们阅读影响最大的是老师及父母,在阅读障碍项,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没钱买书,没地方看书,看不到好书。
对几所中小学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有45%学习成绩较差,42%的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孩子成绩较好,只有3%的孩子成绩优秀。不仅学生学习出现问题,由于生活中缺乏亲情,不少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佳,个性特征发生异常,出现早恋,孤僻、易怒,甚至沾染上抽烟、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气。
双休日留守孩子在干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专门走访了阜阳市宁老庄镇的部分行政村。宁老庄是我原来随家庭下放的地方,我当年的同学在农村落户,现在他们的子女都进城打工了,孙子们由他们看护,这些人条件算好的。在村里,我看到一个孩子身上背了几个宠物在玩耍,另一个孩子跟朋友们在玩“打马槌”(他祖辈们玩的游戏),不远处几个小孩围在一起,翻看着一本书,那书已经破得走形,我拿过来一看,竟是《鬼的故事》。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者,我的心里很为他们贫乏的精神生活担心。
调研引起的思考
基于上述的情况,“留守”儿童的问题开始凸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现在的孩子抓起,这是历史赋予公共图书馆——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应承载起的责任。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农民工放心,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试想把孩子们教育好了,他们长大以后就有别于父辈,就有可能站在一个很好的起点上,一个孩子成才了,一个家庭脱贫致富就有希望,一代人长大成才了,一个国家就有希望,所以,关爱“留守”儿童,要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这是关系到国家兴盛与否的大事。
孩子们阅读需求强烈,兴趣广泛。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课外学习几乎完全靠自己。他们需要学习辅导类图书,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隔代看护,生活孤独,他们需要文学类课外读物,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情操;平时他们又是祖辈们生活的好帮手,家庭的主心骨,需要科技图书,实用技术类图书;为维护自己的权益,需要政法、勵志等方面的书。总之,无论是他们的主观愿望还是客观需求,为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读书难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农村孩子的阅读环境欠发展,作为主阵地的学校图书室,由于普九教育,要求每个学校必须配备图书室,但规模不同,而且藏书来源主要是社会捐赠,为了应付检查,突击购进一批书,内容繁杂,可读性太差,再加上管理不善,有限的“好书”很快就流失了;读书氛围、学习活动、文化服务体系,几乎是空白。双休日城里的孩子忙着补课,上兴趣班,而他们只有望洋兴叹,当然,新建的“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难缓解了一些压力。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佳及身上出现的一些“毛病”,主要是由于隔代的监护人年纪太大,且文化程度偏低,因此无法让孩子在学习上得到较为科学的辅导;此外随着父母外出打工,“读书无用论”观念开始抬头,不少人认为,孩子将来出去打工同样可以过得很好,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并不十分重视;再加上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亲情,思想十分不稳定,产生厌学情绪;外出打工的父母往往用金钱弥补感情的缺失,认为多给钱,就是疼孩子,这就又陷入另一个误区。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贫困户还有一定的数量,再加上医疗条件落后,留守儿童中出现了一些残疾少年,他们有的缀学,有的根本没条件上学,更是让人心痛。他们空虚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大都强调对弱势群体进行经济支援,较少关注他们的知识文化及精神方面的需求。
对策与建议
营造学习型的社会氛围。在已有的各种文化设施中,如“农家书屋”、综合文化站、“爱民书店”、学校图书室等,让他们建立互借关系,优化整合资源。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农村现在的文化服务体系,创建以“三农”为主体的特色服务。首先从提高农民的素质入手,通过实施创建学习型农村的一系列活动,促进中国农民队伍素质提高,以具有初、高中文化素质的农民为主体,以大、中专毕业的农民为先锋队,让一大批城乡结合型的中、高级人才活跃在农村大地,使每个农民都有的一技之长,不再为就业和物质生活所迫,文化生活将成为他们的基本追求。
城乡之间的技术学校,包括初、高中是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从父辈那里已经意识到要学一技之长。现在,职业学校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力军,有力地推动了综合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就业。他们已经有能力选择阅读内容,
帮助改善人生,所以,职业学校图书室是服务留守儿童的又一工作重心。
加强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好的精神食粮,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为此,基层公共图书馆一定要进行经常性的调研,坚持:了解读者阅读特征,并与分析个别读者的心理特点相结合;调查研究读者的阅读倾向,才能适合留守儿童的“口味”。建议配书紧扣“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这一主旨。摸准“口味”具体来讲就是,在品种上应体现多样性,广泛性,让具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师生,都能看到适合自己的书籍。在内容上,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形式上,应突出图文并茂,易学好懂。多选择健康向上,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优秀读物,和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文化教育读物,以及启迪智慧,培养情操的科普读物,优秀的中外少年儿童读物,艺术类和教学参考书,以及教育工作者用书。
辅导读者,指导阅读。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孩子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藏,让他们主动地利用图书馆,从而使图书馆成为他们的又一课堂。除了一些传统的宣传、辅导方式以外,还可以在图书馆开设公益劳动课,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劳动和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从走进图书馆开始,就不断地了解图书馆,关心图书馆,并有效利用图书馆。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与图书零距离的接触,可以拓展阅读范围,养成爱护书、爱读书的好习惯,并有可能在读书内容方面,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另外,举办一些诸如“读书伴我成长”、“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读书活动,也很有意义。
摘要:一系列的国家政策鼓励民工外出打工,出现了打工潮。农民进城打工或经商逐渐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建设还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问题尤为突出。大量的外出打工的“打工仔”,他们的身后是成千上万的未成年子女。他们最无邪,最该享受爱的时候,父母却不在身边,造成了留守儿童心理和教育的缺失。这必定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为了促进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问题是我们值得关注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是缺失的,学校教育则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为了促进“留守儿童”更好的接受教育,我们对陕西省周至县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
关键字
留守儿童 健全人格 受教育状况 健康发展
一.调查实施
2014年五月一号到五月三号,我们以“陕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和心理调查”为活动主题,在陕西省周至县展开了调查。关于此次调查留守儿童的界定: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打工,自己独居或居住在亲戚家或朋友家的6-18岁未成年。此的调查范围主要为:周至县的两所小学一到六年级。抽样调查,一二年级,每年级抽查10名留守儿童,三四每年级抽20名,五六年级,每年级抽查30名。此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20张,收回120张,收回率为百分之百。
二.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孩子和父母长期处于分开状态,又少联系,致使无法体会到父母的关爱。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缺少周围人的,又不自信,导致不健康的自卑的心理。11.4%觉得自己受歧视,由于期望总是落空所以变得敏感多疑的心理状态。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终究是缺少父母的关爱所导致,充满期待过温暖的家,结果落空,对父母产生质疑。55%的留守儿童不喜欢上学。学校方面课程的关系或是个人思想的缘故,觉得读书无用。%89的人和亲戚朋友住,觉得寄人篱下。50%孩子觉得不受老师重视,留守儿童和普通孩子不一样,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三.数据分析
经过对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了,关于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1.家庭教育和家庭亲情的缺少。父母回家次数少,长期分开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导致家庭亲情缺乏,2.监护人不注重教育。有的孩子寄居在亲戚家或朋友家,委托人对其精神和心理需求关注少,并且感情上达不到亲生子女的程度,语言上缺少交流,使孩子觉得寄人篱下。3.读书无用的想法。有一部分孩子受老一代人影响,觉得读书没有用,年龄到了就出去打工。4.学校管理的失控。没有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注,对孩子心灵造成了伤害。5.个别孩子存在心理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解决方法
我们认为想要解决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首先,要加强政府的领导,提高国家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将留守儿童教育纳入民生工程。设立留守儿童帮扶机构,建立一个长期的规划。并且清除农村不良风气,净化环境,以避免社会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的侵害。让留守儿童拥有一份纯洁健康的生活和受教育环境。其次,还是从父母着手,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父母外出打工,把子女留在家中造成的。父母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要认识到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东西,更多的是精神上,心理上的。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第三,学校要改革教育课程体系。学校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留守儿童中有出现:厌学,厌世,悲观等消极的情绪。并不是说学校的课程安排的不好,而是做的不够全面。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不一样,他们需要更多特殊的关爱和保护。学校应该建立完善课程体系,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在留守儿童比较多的学校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且,开展互帮互助的亲情对子,在规定的时间对他们进行特殊学习上的辅导。第四,站在社会角度。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遵纪守法,严以恪己。并且对与留守儿童,不歧视他们,多关注他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结论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陕西省周至县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各个方面。我们发现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就是爱和关注。我们要呼吁大家多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促进其养成一个良好健全的人格。这需要我们各界的人士未解决这些问题去努力。
六.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就是爱和关注。我们要呼吁大家多关注留守儿童。这些子孩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感觉这个世界上陡然缺少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温暖与保护。他们在不得不品尝生活中的某些苦与痛之后,一颗本来还很幼小、稚嫩而且总是在期待父母百般呵护与关爱的心,便开始变得渐渐敏感、自怜、自卑、尖锐起来。我们应该去理解他们,关注他们,温暖他们的心。让他们的童年不因此而感到孤单和难过。让他们可以像普通孩子一样,在阳光下乐观的玩耍。
附注:
关于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调查表
快乐留守 铸造坚强
1.父母每年回几次家?
不回 一次或两次 三次或三次以上
2.多长时间和父母通一次电话或其他方式联系?
每天 每周 每月 每年
3.与同学相处是否融洽? 不融洽 一般 较好融洽 4.老师是否重视?
是 否 5.自己独居还是住在亲戚家?
独居 亲戚家 6.你认为自己是个受欢迎的人吗?
是 否 7.你觉得有被不公平的对待吗? 没有 偶尔 经常
8.你觉得父母爱你吗?
爱 不爱 不知道 9.你最希望的事:
10.你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的烦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宝林镇 邓媛;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刘丽丽;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环球时报》);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顾伟航
调查地点: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福成村及周边地区
调查时间:2013年8月
调查方式:坚持上下结合,点面结合的调查原则,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与留守儿童深入沟通。
调查范围:福成村留守儿童及周边地区人员
概况: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聚的不断加强,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我国约有1亿农民迫于生计常年在外务工,由此产生约1500万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在15岁以下。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政府以及家庭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与付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农 村 留 守 儿 童 现 状
(一)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福成村留守儿童大多都处于6—12岁年龄段。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孩子聚少离多,亲情关系淡化,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隔代教育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约23000人,占留守儿童的68%,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8%,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8%,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3.1%。这些本应茁壮成长的孩子们,在成长,生活等很多方面面临着失衡的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
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对孩子的辅导,10%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经常和老师联系,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甚至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这些儿童在本应该受到教育的阶段失去了应有的教育。
2.性格行为存在明显缺陷。由于正常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出易嫉妒,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对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政府和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和社会足够的关注。但是他们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产生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关怀机制。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进城打工的农民却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政策,以及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高昂的入学费用,教材不一造成的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农村,选择到城市谋生。他们希望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主要是生活压力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儿童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将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策和建议
1.从社会职能上,全社会要进一步齐抓共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五引导留守儿童县域范围内就近入学、有序流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父母都外出时,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孩子们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3.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二是学校要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五是学校还应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对儿童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其它社会问题一样,影响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顾伟航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中,监护人、家长、老师、村(镇)干部等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监护人、家长和老师与留守儿童接触时间较长,更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督促他们健康成长。
四川省统计局民调中心开展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主要是照顾其日常生活,而对其学习、思想、能力培养和生理方面的指导还较为欠缺。然而在家庭教育方面能够起到作用的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父母在对留守儿童关爱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家庭教育比较缺乏。另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受到欺负或者是遇到困难,主要选择向“老师”求助或倾诉。
一、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主要起到了照顾日常生活的作用,而对于学习、思想、能力培养和生理卫生指导方面比较欠缺
父母外出务工后,家里的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是叔伯姑舅姨等亲戚,而监护人能够起到的监护作用,主要是“照顾日常生活”(93.2%)、“负责人身安全”(69.2%);选择“督促辅导学习”、“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比例均在33.1%—40.3%之间;而选择“进行生理卫生指导”的选择比例为19.8%。结果显示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于孩子主要起到了照顾日常生活的作用,而对于学习、思想、能力培养和生理卫生指导方面比较欠缺。详见图1。(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图1 监护人起到的监护作用
当问及目前负责日常生活学习的监护人对自己的关爱程度如何时,71.6%的受访儿童表示“非常关心爱护”,表示“比较关心爱护”的占23.0%,表示“基本上关心爱护”的占4.2%,表示“不太关心爱护”的占 0.9%,表示“很冷淡没有关爱”的占0.2%,另外0.1%的受访儿童表示“独自生活无监护人”。
二、有24.6%的留守儿童表示在外务工的父母不太关心自己
调查结果显示,75.4%的在外务工父母会“经常”打电话或写信回来关心受访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20.9%的父母“偶尔”关心,2.5%的“一般不会”关心,另外1.2%的父母“从来不会”关心。数据表明占24.6%的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在家孩子的生活学习不太关心。
三、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关心爱护得到留守儿童的认可,但与监护人的沟通交流还有待加强
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的肯定,59.8%的受访儿童表示学校的教学质量“非常好”,表示“比较好”的占35.8%,两者相加为95.6%;表示“一般”的占4.2%,选择“较差”和“很差”的仅占0.2%。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校老师关心爱护留守儿童,表示“非常关心爱护”的占52.0%,表示“比较关心爱护”的占40.0%,表示“基本上关心爱护”的占7.3%,仅有0.6%的受访儿童表示“不太关心爱护”,0.1%的受访儿童表示“存在歧视,没有关爱”。
当问及留守儿童,学校老师是否经常与自己的监护人交流沟通时,剔除选择“不清楚”的选项,表示“经常交流沟通”的.占40.6%,表示“偶尔交流沟通”的占54.8%,还有4.5%的受访儿童表示“从不交流沟通”,另外0.1%的受访儿童表示“自己独立生活没监护人”。
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受到欺负或是遇到困难,主要选择向“老师”求助
如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受到欺负或者是遇到困难,61.6%的受访儿童表示主要向“老师”求助或倾诉,主要向“监护人”求助或倾诉的占43.3%,向“朋友”或“同学”求助或倾诉的选择比例相近,分别为27.5%和24.2%。详见图2。(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受到欺负或者是遇到困难,主要选择向“老师”求助或倾诉,反映出留守儿童对于老师的信任和依赖程度较高;鉴于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在这方面的作用相对薄弱一些。值得注意的是,还有7.3%的留守儿童选择“自己独自承受解决”。
图2 在生活中受到欺负或是遇到困难主要向谁求助或倾诉
五、留守儿童表示91.6%的当地村(乡镇)干部关心爱护自己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加快, 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谋生计, 伴随而来的是大量未成年子女被留守在家,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产物———“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就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6—16岁) 。
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全市共有小学和初中在校生652131人, 其中“留守儿童”约111625人, 约占学生总人数的17%左右, 随祖父母或其他第二监护人一起生活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大多数, 约占57%, 在学校寄宿或租房生活的约战37%左右, 随亲朋住在自家生活的、或独自一人在家生活的、或住在亲朋家生活的约占6%左右。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上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历年的刑事犯罪中, 就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由此可见, 留守儿童问题处理不好, 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 而且关系到这些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立。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早年经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及其后来整个人生的社会化过程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 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 无法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加上代养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 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爱、没有温暖和充满亲情的环境里, 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
1、留守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抚养者的教养态度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民主的教养态度最有利于养成儿童独立、爽直、协作、亲切等优良的个性品质;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容易养成儿童幼稚、依赖、任性、反抗、神经质、被动、胆怯、缺乏社会性等性格特征;支配的、专制的教养态度容易儿童服从、消极、依赖、反抗、无主动性等性格特征;忽视和拒绝的教养态度容易养成儿童冷酷、攻击、粗暴、神经质、反社会等性格特征。抚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过度照顾的和忽视的、拒绝的, 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经质和社会性低等性格特征。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体思维, 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世界, 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这就决定了具体生活环境对儿童的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 社会不良因素, 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 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的孩子们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停留在形式上, 能够实际解决的心理问题也很少。对淮安某镇848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有346人, 占儿童总数的40.8%, 有违纪现象 (指打架、旷课、小偷小摸行为) 的28人中, 有23人是留守儿童, 占82.14%。这样的儿童成为成人以后, 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比例当然会大幅度提高。
2、留守儿童存在的情绪问题
在去淮安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一方面, 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所迫, 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农村留守儿童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艰难。另一方面,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常年在外, 感觉亏欠孩子很多, 但是精神上无法弥补, 于是他们就尽量从金钱上弥补孩子, 希望他们生活上好点。远离父母, 缺少家庭温暖, 使他们在情绪方面极其不稳定, 固执、孤僻、为人处事不合群、多疑、敏感、以致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 甚至仇视一切。而金钱上的弥补则容易使这些孩子产生放纵的情绪, 觉得父母给自己钱是理所当然的, 而随意挥霍。在经历由生活的贫困到父母的离别到生活的改观的一系列过程后, 孩子的心理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
3、留守儿童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淮安地区的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部分孩子在父母双方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 有一段时间里不爱交谈, 不愿和别人交往, 性格抑郁。再则, 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代理监护, 但是他们有心事无处可说, 只能用自己幼稚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 这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没有父母的关爱, 他们自惭形秽, 怕被人看不起, 不敢参加集体活动, 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 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这样, 交往问题就导致其它心理问题, 内向一些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
4、留守儿童存在的自卑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相比, 更加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在淮安农村, 有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家穷、父母没出息、没能耐, 才会外出打工挣钱, 对父母不理解由而产生怨恨情绪, 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的性格。加上从小没有人关爱, 从而觉得自己是没有人要的人, 没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长此以往就产生了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1、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 承担留守儿童教育的公共责任
(1) 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城乡二元对立是导致农民工向城市涌动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农民渴望着生存环境的改变, 去城市打工便成为谋生的选择。广大农民工的户籍在农村, 他们的孩子不可能像城市里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所以, 打破城乡分割户籍制度, 逐步的消除城乡差距, 成为了一种根本的解决方法。
(2) 出台相关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政策
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在农村, 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还在城市。从长远看, 如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一样, 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目标也是结束留守。为此, 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 特别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 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2、社会负担起协调配合教育的责任
村委会要建立帮扶机制, 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发动老干部、老党员做义务校外辅导员, 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 要承担起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的重任, 对社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关爱、教育、救助留守儿童活动。在社区建立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部, 给儿童提供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场所,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组织发挥教育资源优势, 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和新闻媒介多加宣传。电信部门开办“留守儿童”与打工父母的热线电话等等。
总之,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做到有细心、有耐心、有爱心, 不断总结工作的成败得失, 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开展多种途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和教育力度, 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教育保障。
3、教育部门和学校负担起教育的主要责任
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 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 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结合农村教育的具体实际,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家校联系卡制度。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 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情况, 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2) 开设亲情教育课
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 统一组织“留守学生”分批给家长打电话, 汇报自己学习、生活和思想, 了解父母在外工作、劳动、身体等情况, 接受家长的教育与要求。
(3) 开设心理健康课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学校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 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4) 开展与学生结对子的“一帮一”活动
老师利用节假日把学生接到家中, 像父母一样关心照顾, 让他们重新体验到家庭的温暖, 在平时的作业辅导、生活关心、思想交流上给与帮助, 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们的困惑。
(5) 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各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积极酝酿, 制定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中贫困孩子接受教育的政策, 加大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 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寄宿制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封闭式的教育环境, 解决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
[2]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12.
[3]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太原[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11.
[4]朱科荣, 李春景, 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 2002, 10.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概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4-01
一、国外研究情况
据菲律宾的研究调查不难发现, 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程度总会亚于非留守儿童。在研究结果中还特别提出,父亲的外出和母亲外出相对比的情况下,母亲外出对儿童会造成极端消极的情绪,也会产生悲观主义情绪。
据查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年对于社会方面的适应能力会相对落后点,父母经常性的缺席会给他们心里造成被抛弃的感觉。而且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的行为,列入暴力行为,泛滥使用药物的作用等等。联合儿童基金会将近10年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后得出,摩尔多瓦国的青少年犯罪的留守儿童占据重要的比例,其犯罪案例随着留守儿童的增长而增长。而留守儿童犯罪比例却是总比例的60%。
二、国内研究情况
过去的20年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其下降的主要表现在,消极的心理因素增加,抑郁症状和心理焦虑呈增长的趋势。而近10年来,青少年心理焦虑问题又增长了8%,敌对和抑郁方面也相应的增加了。其实据分析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反而有下滑的趋势。这是一个不好的社会现象。
对于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问题的看待,其留守儿童的原因占据着只要作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亲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家庭村子感太弱,在认识事情价值上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偏理性。留守儿童在心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为了更多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问题,乔良对于四川某处农村的83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差研究。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焦虑过敏,冲动恐惧等倾向。其情节非常严重,而这个调查结果比以往对四川的调查的次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李宝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研究,字对271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留守儿童中有30%以上的儿童有明显的心理不良的问题。健康的问题的检出率也是相当高的。留守儿童在与人交流和敌对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东宇在福建调查284名中学的留守儿童时,运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研究现实,留守儿童的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中心理问题主要包含比较敏感,情绪较正常儿童不稳定和抑郁等等不良的症状,其情节较为严重。
据华中师范的调查结果显示, 90%的留守而通过都缺乏有力的支持,有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由于长期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也相应的缺少这个年龄所应有的活泼性和天真的个性。他们自身都是较为成熟的,性格上却也显得较为的孤僻,并且对亲情的有极度的渴望。
叶敬忠主持的西部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其实对于父母的外出有着很矛盾的态度,但是在父母后却表现出极大的渴望父母的关爱,也渴望能有个完整的家庭。同时他们也对自己的父母亲表现出强烈的思念的感情,以及开始为自己的父母担忧。从而形成了自己比较孤独和自卑的心理,缺乏严重的安全感也有消极的情绪产生。
林宏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福建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并发现,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生活,与父母之间也缺乏心灵的交流,生活上大多会呈现出自闭的症状。大约55.5%的留守儿童有性格方面的缺陷,集中表现为:敏感、孤独、不安、冷漠和自我封闭等。有的一些留守儿童会随着父母分离的时间的长期而出现较为暴躁的情绪极度自卑的心理,少数儿童也会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不听家长的话比较我行我素,在学校的时候回违反校规校纪,打架等严重的行为。
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的比较,结果仍存在争议。现有的调查研究都为横断面研究,缺乏设计更为严谨的其他类型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镇留守妇女儿童日益增多,针对这种形势,做调研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总人口75246人,其中妇女37624人、留守妇女20693人,占妇女总数的55%;18岁以下8569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953人,占同龄儿童的7.2%左右。
调查情况显示,目前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在年龄特征上,18--40岁的留守妇女比例较大,接近60%。参加问卷调查的十几个村5000名妇女中,18--30岁占调查人数的36%,31--45岁的占22%,45-60的占16%。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而暂时没有外出务工,或是夫妻双方共同外出;45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4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中,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45—60岁的以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被调查者高中文化程度不到20%。三是在职业技能上,绝大多数留守妇女没有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有技术特长的很少。四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
从此次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来看,目前留守儿童有以下主要特 点:一是留守儿童人数比例较大。统计数据显示,全镇留守儿童人数占儿童总人数的7.2%左右,其中调查的镇中心小学和镇中学在校生分别为560人、1100人,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均为96人,父母单方在外务工的分别有45人、19余人,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的比例较大。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类型。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这种隔代抚养的方式,除了“代沟”问题,还容易产生老人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上代监护情况较少。
二、现状及问题
(一)留守妇女
1、体力劳动加重。青壮年男劳力外出务工后,农村只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妇女甚至部分老人转变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在抓好劳动生产的同时,留守妇女还要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有限的精力与高强度的劳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在调查中,有些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平日里希望有丈夫的体贴帮助”等。
2、精神负担加重。留守妇女除了长期承担繁重体力劳动而健康堪忧外,还普遍存在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低;夫妻交流少,婚姻关系脆化等。调查显示,丈夫外出后,67%的留守妇女常常觉得没有安全感,60%的留守妇女常常感到孤独。留守妇女与丈夫主要的沟 通方式是打电话。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夫妻情感的交流,导致感情危机,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系。
3、文化生活匮乏。留守妇女大多年龄在30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同时又没有一技之长,在城市难以立足,在流动竞争中被社会选择留守乡村。在农村闲暇时节,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看电视,偶尔打打麻将,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
4、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普遍提高。调查发现,丈夫外出务工,家庭收入有一定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不少。同时留守妇女的对自身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近95%的妇女参加了新农合。
(二)留守儿童
1、生活水平较低。据调查,35%以上的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条件困难。所调查的镇中学留守儿童的每周生活费人均40元,除去吃饭花销,留守儿童几乎没有零花钱。
2、家庭教育缺失。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都是母亲或祖辈进行隔代抚养,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无法对留守儿童的知识学习进行适当的辅导,无法担负起抚育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责。
3、亲情关怀缺失。多数留守儿童每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淡漠,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关爱。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 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视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很容易成为差等生。
三、建议及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把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计划之中,积极发展本地经济,扶持本地创业。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
2、加大农村教育体系建设。针对留守妇女,进行包含知识、科技、技能、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重点培养一批留守妇女致富带头人。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学校建设,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3、实施好“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优势,尤其是要发挥好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社会氛围。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 邻里”、“守法公民”、“和谐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但城乡二元制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伴生的教育制度所形成的壁垒。
由于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原因,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便产生了。
多数研究者[1]将“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全国妇联2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根据我国人口1%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5 800万人,这个数字仍在逐渐增加,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
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亲情的缺失及家庭教育的缺位,虽然在学业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相比差异不大,但容易出现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方面的问题[2,3]。
关键词:留守儿童; 健康; 体育参与
中图分类号:R6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75-00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且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我们体育工作者可以从体育学的视角,对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体育手段、体育方法等体育功能与教育途径对这种特殊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与改善作用。
一、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现状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性格孤僻不合群。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具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在某段时间里不爱沟通、不愿和他人交往、性格抑郁封闭,具有焦虑与自卑倾向。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一个正常的家庭,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产生羡慕非留守儿童的心理,严重逆反心理和扭曲心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抵抗思维严重。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转变或偏移,道德意志薄弱。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过渡。儿童尚未具备自律道德的能力,在这一时期就需要外界的帮助,那重要的就是外界给予的帮助是否起到教育的作用。
2.留守儿童的生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体质健康。通过调查,得到数据利用BMI指数来评定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程度。调查结果见表1:
注:BMI指数越高,说明体质健康程度越差,两组差异在1%以上为差异显著。
表1充分说明,普遍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在辽宁省特别是辽西北和辽中地区差异显著,主要原因在于辽东半岛经济發展相对较快,促使外出打工人员较少。在调查中也体现出辽东半岛的留守儿童相对数量较辽西北和辽中地区较少,所以辽宁省留守儿童问题重点在经济欠发展地区。
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在调查过程中,了解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吃早餐问题的情况如下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吃早餐的数量和质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体育
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通过调查得知,辽宁省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完全没有普通学生的体育兴趣浓厚。留守儿童的家庭体育项目。农村还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又都是靠双手劳动获得收入,那么繁重的农田劳作,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因此留守儿童基本就丧失了家庭体育的权利。
2.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师资概况。通过对辽宁省农村学校调查表明,有部分体育教师缺乏应有的事业心。更多的体育教师缺乏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进取心,应该体现出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作风,教学中要注重个人的行为举止,规范教学,树立良好的形象。在日常工作中“不拘小节”,作风严谨。在工作业务上,以学习新课程改革为工作契机,发扬创新精神,开展学校体育运动,创新场地规则,发明实用器械。创新教法,更新教学内容。
3.留守儿童的课外体育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形式。调查显示,学校体育设施紧缺,除了单双杠以外,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体育设施,在玩的过程中,留守儿童显得特别被动,有时没有得到同学的允许,只能在一旁观看,这样对留守儿童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孩子的体育活动内容也逐渐丰富,也有现在流行的滑板、轮滑、呼啦圈等内容。但是对于留守儿童就不一样了,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富裕,温饱都是问题,更不用说玩了。
三、结语
辽宁省农村还有十几万留守儿童,是一个很严峻的社会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运用体育干预,通过体育教学手段,消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体质,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玉军等.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非社会性行为理论[J]青年探讨.2005(6)
[2]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10):21-26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分析
1.学习动机。
在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 (各20名, 其中中学生各10人, 小学生各10人) , 的问卷调查中, 在学习动机方面, 设计的问题是“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可多选) 共设计了五个选项:A考大学, B减轻父母负担, C为给父母增光, D为了找个好工作, E其他。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是“为了考大学”有10人次, “减轻父母负担”8人次, “为父母增光”3人次, “找个好工作”6人次, “其他”2人次。非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是“为了考大学”的有15人次, “减轻父母负担”的为2人次, “为父母增光”的有8人次, “找个好工作”的有2人次, “其他”有2人次。可看出, 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主要集中在考大学和为父母增光这两个选项上;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呈现多样化, 主要除考大学外, 还有为父母增光、减轻父母负担和为了找个好工作这三个学习动机占了很大的比例。另一方面, 大多数留守儿童是为了考大学和找工作而学习, 特别是找工作。这与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有很大的关系。
2.学习习惯。
由于孩子的行为习惯等正处于形成时期, 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处于不成熟的时期, 因此大部分的孩子需要有人教育和引导 (特别是父母双方的关爱) 才能形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而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及时的教育和引导, 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常常表现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懒散、作业不能及时完成、上学迟到等不良习惯。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上学迟到现象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老师说:“这种情况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起到了不好的影响, 时间久了, 他们容易习惯成自然, 觉得上学迟到无所谓, 这对孩子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
3.学习兴趣。
在走访中笔者问某镇中心小学一年级的王某某:“父母外出打工对你的学习有没有影响?”孩子说:“爸爸外出打工使我的学习受到了不好的影响。爸爸在家的时候经常鼓励我好好学习, 现在没有了爸爸的鼓励, 觉得有些不习惯。我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总想睡觉。每天心里都只想爸爸快点回来, 而不想上学。”在调查中得知, 留守儿童中与王某某一样, 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孩子还较多。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各种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因而学习兴趣丧失, 形成恶性循环, 越没有兴趣成绩就越来越差。
4.学习时间。
这里指的学习时间, 一般是指孩子看书和做作业的时间。天性爱玩的儿童还处于他律阶段, 在缺少他人监督的情况下, 大多数儿童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减少学习时间。在调查的20名留守儿童中, 母亲回来后表示玩的时间少了的有5人, 表示看电视时间少了的有8人。因此, 父母不在家, 留守儿童学习时间会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和精力的限制。另一个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要分担家庭中的部分劳动, 被迫地减少了学习时间。
5.学习辅导。
在对由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调查发现, 在父母不外出的家庭里, 辅导孩子学习的角色通常是由父亲担当, 但父亲外出后, 儿童不得不向其他人寻求帮助。在父亲外出后, 留守儿童的监护是其母亲或者是老人, 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 都没有办法替代父亲的角色。在走访中, 母亲监护人是最普遍的一种监护方式。在对15名母亲监护人的问卷调查中, 发现母亲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调查的母亲中有9人文化水平是小学, 占60%,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少, 甚至有1名母亲还是文盲。祖辈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更低, 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
6.学习监督。
更多的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是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由于他们这一代人文化知识的缺乏, 很多人都是文盲, 根本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 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无人监督。父母在家时, 一般都会检查作业、禁止看电视、参加家长会等, 父母外出以后, 这些监督的职责都无人担当。现行监护人毕竟不是他们的亲生父母, 他们是否履行其监督职责及履行得如何, 就完全要看现行监护人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观念了。
7.学习成绩。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原因, 就必然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较差。江南乡中心小学三年一班的学习成绩 (2005—2006学年度) 统计数字显示:留守儿童总体平均分均低于班平均分, 当然就更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平均分。第一学期留守儿童语文平均分89.59, 比班平均分低0.48分;留守儿童数学平均分76.9, 比班平均分低1分。
以上调查与分析, 真实地呈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以及学习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学习上出现的这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 必将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的建议和对策
1.强化父母的监护意识。
全国妇联调查发现, 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 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缺少父母的关怀。积极推动家庭教育的立法, 尤其要强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首先, 必须树立正确教育观。因为家长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志, 消极的教育观念不能引导子女主动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其次, 应充分重视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是夫妻两都出去打工的, 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 比较有文化的, 并且有一定责任感, 能很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再次, 应为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还有就是在外出前应主动与孩子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向老师说明自己情况, 告诉老师自己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2.教师要对留守儿童奉献爱心。
据调查, 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差, 其主要原因是临时监护人本身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或者根本缺乏辅导的能力。首先, 教师必须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 及时地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其次,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留守儿童额外的作业辅导或者就近组织互帮互学作业辅导小组, 让同村的同学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家庭作业。还有老师应经常与这些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联系和交流, 以便能共同及时地解决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总之, 老师的爱是抚慰这些留守孩子最好的良药。
3.充分发挥闲置师资的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 近几年来, 随着农村学校生源的不断减少, 一些学校被撤销或合并, 这样就产生了一部分闲置的、年龄偏大的教师。由于任课教师课程任务繁重, 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有心无力。所以, 建议把这些闲置的师资力量组织起来, 让他们发挥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一些特别的帮助和支持。
4.进一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 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全社会要紧密配合, 齐抓共管, 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成长的浓厚氛围。
5.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 针对不同情况, 灵活地采用多种调整方式。建议在交通便利、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联村办学”, 或通过整合学校资源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 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地理环境复杂的地方, 除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外, 集中办好一批寄宿制学校。“寄宿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的有效补救措施。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寄宿制学校建设要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 政府应支持社会力量对寄宿学校的设施建设。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留守儿童家长自愿付款委托学校对子女进行托管的做法, 是在学校寄宿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 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过渡办法, 符合家长和孩子利益, 不能简单以“乱收费”为名加以取缔。总之, 留守子女的学习问题非常复杂,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与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参考文献
【谷城县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谷城县小型灌溉泵站现状调查报告06-17
汝城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10-28
水城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07-12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05-31
宁城县简介06-28
汝城县范文庭07-01
蒲城县尧山中学07-05
舒城县分类考核10-23
阳城县农经管理站05-28
石城县国家税务局文件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