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优秀教案

2025-03-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庐山的云雾优秀教案(精选6篇)

庐山的云雾优秀教案 篇1

1.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会听写主要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段落或句子,体会庐山云雾神秘和优美。

3.能给课文分段,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用录像、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创设情境)

2.揭示课题。

(一要让学生读好课题;二要让学生理解课题的重点在于云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庐山云雾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边读边自学生字新词,过一会儿听写。

3.反馈检查

(第1题,学生可自由回答,甚至答没有地方吸引我,老师也不要否定。但是所有的回答都要让学生说一说从哪里看出来的,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加强学生对全文的感知。)

(第2题,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听写,一方面是检查自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重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例如可这样进行听写:庐山云雾的变化非常快,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雾来时,风起云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什么(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又像给山川披上了一层什么样(飘逸)的外衣?)

(三)再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直接描写云雾优美的是哪几个小节?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然后再进行课堂交流)

2.课堂交流,理清课文层次。

(3、4、5节描写云雾的优美,那么,第1、2节呢?第6节呢?尝试给课文分段)

3.回顾分段,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1)刚才,我们采用的是抓重点段的方法分段,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或理由分段吗?

(如:自然段归并法等,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且,要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过渡句也可以分段,过渡句是: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这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哪儿来的呢?要抓住第一句的的确第二句的问句理解承上和启下。)

(2)说明过渡句的两个作用:一是连接上下文,承上启下;二是有助于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精读课文

1.自由朗读第二段(3、4、5节),你最喜欢学习哪一节?

(主要目的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2.根据学生的喜好,组织学生自学。(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小节)

自学思考题:

(1)想想这一节写了什么?

(2)划出自己最喜欢的描写云雾的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并有感情的朗读。

(3)*仔细体会,你所划出的句子为什么会写的那么好?(有兴趣的同学做)

3.课堂交流。

(1)朗读句子,教师适时指导。

(2)教师适当点拨句子的写法。

(五)作业

1.抄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邂逅庐山云雾 篇2

我一直常喝的是西湖龙井,钟情于龙井独特的香型和味道。对于其他的茶,虽然也涉猎,领略过不同的特色,但往往浅尝辄止。知道庐山云雾是通过书上,也知道这是中国名茶,却从未喝过。所以,茶拿回家后并未在意。有一天有朋友来。便拿出来尝尝鲜,一尝就吃了一惊,一种未曾有过的体味和感觉袭上头来,这才睁大眼睛,细细的打量起面前的庐山云雾来。

从外形看,庐山云雾条索紧结重实,饱满而不失秀丽,叶色碧嫩隐绿,通体光滑润泽;要命的是此茶香气芬芳,有点咄咄逼人,穿透了你的嗅觉又迟迟不肯离去;汤色更是诱人。绿莹,透明,眼都被映得泛着亮光;入口滋味爽快,干净利落,浓醇之后,慢慢洇出鲜甘,颊齿被裹着都要酥了;看了,品了,再看叶底,嫩绿微黄,叶纹鲜明。经水的浸润,变得那样的柔软,那样的舒展。

还有一种感觉。入口的时候,醇厚显出一点粘稠。我试着将二泡茶注满茶杯,茶汤过杯口而不外溢,这在茶中是少见的。

第一次的接触,第一次前所未有的感觉,让我从此开始格外留心起庐山云雾。每进茶庄或茶店,总要询问可有庐山云雾,非常遗憾,乌龙茶在西安风行,喝工夫茶成为一种时尚,在西安只有几年的光景,可是遍寻大小茶庄。竟无庐山云雾的踪影。曾在一家小店,老板听问,一连串的说,庐山云雾有有有。从柜台底下拽出一个脏兮兮的袋子,伸手从中抓出一把茶来,我没等看。便夺门而出。

同事出差去江西。要上庐山。其也好茶,我叮嘱他,别的可以不带,庐山云雾一定要带些回来。果真带回来了,是庐山云雾。形香色很不错,包装也颇为考究,味道鲜香不在话下,但喝了许多次,找不同的时间喝,少的是第一次的那种感觉,于是,生出不少遗憾来。

不过,想想也就开怀了,世间的许多事就是这样,刻意寻找,执着追求,落空的时候多;好的东西,好的感觉,往往是不经意中就碰上了。茶是朋友,好朋友难寻,那就等吧,等出一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那茶却在青山绿水处。

阅读链接

庐山“三石一茶”不可错过

庐山“三石一茶”分别指庐山石鸡、庐山石鱼、庐山石耳和庐山云雾茶,这些都是庐山上名贵的东西,有机会一定得尝一尝。

庐山云雾茶:庐山云雾茶,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汉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宋代列为“贡茶”。庐山云雾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畅销国内外。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它的味道,类似“龙井”,却比龙井更加醇厚,若用庐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朱德同志有诗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庐山石鸡:庐山石鸡是一种生长在阴涧岩壁洞穴中的麻皮青蛙。又名赤蛙、棘脑蛙,体呈赭色,前肢小,后肢强壮。因其肉质鲜嫩,肥美如鸡而得名。庐山石鸡昼藏石窟,夜出觅食。形体与一般青蛙相似,但体大,肉肥,一般体重三、四两,大的重约一斤左右。

庐山石鱼:庐山石鱼体色透明,无鳞,体长一般在30--40毫米左右,同锈花针长短差不多,就是长上七至八年,长短也不超过一寸,故又名锈花针,庐山石鱼因长年生活在庐山泉与瀑布中,把巢筑在泉瀑流经的岩石缝里,故称石鱼。石鱼生长在庐山的峡谷溪流中,体小,长而略扁,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因而遐迩闻名。石鱼不论炒、烩、炖、泡都可以,营养成分丰富,尤为产妇难得之滋补品。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成因,了解有关云雾的知识。

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

培养学生关注和了解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准确、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庐山云雾形成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放映幻灯,欣赏庐山的优美风景,导入新课:

庐山是我国也是世界级名山之一,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一首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信同学们一定还能熟练地背诵出来。庐山不仅有喷雪如雷的银泉飞瀑,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还有俊奇巧妙的园林建筑,而它最吸引人的还是那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庐山的云雾像苍茫的海,像薄薄的纱,把庐山装点得虚无缥缈,如人间仙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不但可以带你领略庐山云雾的奇妙美丽,而且向你揭示了庐山云雾形成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二、师生共同探究课文:

㈠ 初读课文,了解庐山云雾的奇妙美丽,品味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① 找出描绘庐山及庐山云雾的语段:

庐山:平地拔起、雄伟壮丽、高耸入云、重峦叠嶂、雄奇挺秀;

庐山云雾:红绿相间、绚丽夺目、隐没于一片云海之中,云雾飘荡、飘然而过、一股云流、一泻千米,倾注到深谷中……

② 找出使用的比喻句,体会其作用:

也有像波涛起伏的连屏;山峰如翡翠,屋顶似珊瑚;浓云如烟雾;淡云似的薄纱;好像一条瀑布……

使用比喻的修辞,使对庐山及庐山云雾的描述更形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③ 朗读苏轼赞美庐山的诗,思考:

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

原因有二:一是庐山山势险峻,层出不穷;

二是由于庐山在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日子里都被云雾掩蔽。

㈡再读课文,梳理有关庐山云雾的科学知识:

① 一般云雾的成因:

是由低层大气里的水汽凝结而成的。

② 雾的种类:

暖雾、冷雾、冰雾。

③ 一般山区云雾多的原因:

山下气温比山上高,往山坡上升的空气湿度很快饱和,多余的水汽就凝结在灰尘上形成了雾。

④ 一般云雾的危害:

阻碍废气的排散,造成空气污染;影响交通安全。

⑤ 除雾的方法:

撒播干冰,喷洒液态丙烷,使用喷气引擎,播撒氯化钙。

㈢三读课文,找出文中使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① 列数字:

每年平均雾天是一百九十五天,尤其以5月份雾天最多,平均有二十一天。

用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庐山雾多的特点。

② 下定义:

气温高于零摄氏度的叫做暖雾,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的叫做冰雾。

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了暖雾和冷雾的本质特征。

③ 分类别:

把雾分成暖雾、冷雾两种,条理清晰。

④ 举例子:

比如城市的工厂区也往往多雾,在没有风的天气里,城市里的雾常常经久地弥漫在空中,市工厂排出的废气由于雾的阻碍,散布在低层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具体地说明了雾的危害。

㈣四读课文,看文章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衔接过渡的:

找出文中设问的句子,思考其作用:

① 庐山为什么多雾?庐山的云雾又为什么那样变化莫测、景色迷离呢?

② 一般山区雾都比较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③ 云雾既然能给游览胜地增添优美的景色,为什么还要进行驱散云雾的研究呢?

这些设问句都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三、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课文主要介绍了庐山云雾的神姿仙态和它的成因,简单介绍了一般云雾的种类、危害、除雾的方法,把描写景物和说明事理有机结合,语言形象而准确。大自然真是一本值得认真品读的大书,既有如画的风景给我们美的享受,又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四、作业:

庐山的云雾 公开课教案 篇4

语文第六册第3课《庐山的云雾》第2课时

学校:栖山镇中心小学 执教人:赵倩 年级学科:三年级语文 执教时间:2017.2.2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很担心,因为我在准备这一节课时发现这一课有很多四字词语好难读啊?我读了很多遍才读好,你觉得难读吗?能不能给老师一些自信,把这些词语读好?(复习词语)

2、出示词语(幽谷、变幻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弥漫、瞬息万变、一泻千里、云遮雾罩、流连忘返)指名读,齐读。

3、同学们读的真好,比老师读的都好,让老师马上就自信满满,但是上面的这些词语有些同学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什么意思?这些词语的意思一读书就能懂,不要老师讲。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边读书一边欣赏庐山美丽的景色。好吗?

4、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庐山的景色。

5、欣赏图片,庐山的景色美吗?看看作者怎样把这些图片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好吗?

二、分析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先自由读第一段看看第一段写了什么?有哪些景物? 第一段一共几句话?(三句话)找三位同学来读,(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么多的景物,作者最喜欢什么?庐山的云雾,从哪个字看出来的?更)

2、指导学生朗读,刚才有好几个同学划出的不理解词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师:我请三位做动作的同学到庐山来游览。(三位学生上来)(师指着黑板前说)这是庐山的小道,看下面的老师,都在山下,我们在山上。游览就是放松的,散步就要随便走走,不要紧张。注意,山上山下到处是云雾。其他同学读书,请他们三位做动作。

生:(齐声)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三人伸手向空中摸去)漫步山道,(三人慢慢地走,边走边看)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三人伸开双臂,上下摆动作飞行状)

师:做得好。我看你马上就要变成神仙了。“腾云驾雾”还可以怎么做?

生:我觉得还可以像孙悟空那样。(说着模仿孙悟空打眼罩远眺的动作)

师:她这样一做,我就想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他腾云驾雾。这样就读懂了“腾云驾雾”。“飘飘欲仙”懂了吗?(齐声:懂了。)马上就要成为神仙了。看了他们表演的动作,加上自己的想像,大家再读书,就会读得更漂亮。“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要读得美一点。(学生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刚才我们知道了庐山的景色很美,尤其是庐山的云雾特别的神奇美丽,你想不想仔细看一看欣赏它的样子?

2、自由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1)这一段是围绕着那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2)这一段写出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3)庐山的云雾都有什么姿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云雾都比作了什么?(4)你最喜欢哪种样子?比赛读一读。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

3、会读书的孩子会发现,谁找到了答案?(指名答)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板书:千姿百态)这一段话是围绕这一句话写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为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

4、会读书的孩子更会思考,千和百说明了庐山的姿态非常的?(多)

5、文中是从哪些位置来写的呢?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来。(画山)

6、谁愿意把你划下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教师相继板书:山顶 山腰 山谷 山峰 出示课件)

6、现在老师要看看同学们是不是认真听了,请看大屏幕。(出示填空题,师生合作读比喻句,教师板书:绒帽 玉带 大海 天幕)。

7、看来同学们都认真倾听了!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将不同位置、不同姿态的云雾表现得活灵活现。你喜欢这样的云雾吗? 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云雾千姿百态的美。谁来试一试?(出示课件:整段)

7、读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庐山的云雾。同学们,按照他的读法,我们将这一段美美的读一读。

8、那是不是就只有这些姿态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同学们可真会学习啊!在这一段中,中心句在段落最前面我们把它称作总分构段方式。

9、刚才我们欣赏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美,你们想停住您们的脚步吗?

(三)学法指导

在这一段学习中我们先朗读再找出中心句,最后找出比喻句。(切换)同学们读读这个方法。请同学们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默读并自学第三自然段。

(四)自学第三段,自学检查。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谁能读一读?(板书:瞬息万变)瞬息万变说明庐山的云雾变化的非常的?(快)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板书:刚刚、转眼间、明明、又变成了)你能将这一句话读一读吗?云雾变化得真快啊,咱们在读这几个词的时候要重读。谁再来读读?

3、在这一自然段中,又把云雾分别比喻成了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切换)找的真准确,看来你动脑思考了,让我们男女合作读一读这些句子,男生读到“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女生接着读完这一自然段。明白了吗?

4、瞬息万变的云雾还会有哪些变化呢?谁能用上咱们才学的“刚刚„„转眼间„„明明„„又变成了„„”说一说?(课件出示)可以用一个也可以用几个。

(五)学习最后一段

1、读到这里老师忍不住和作者一样感叹:是啊,这么美的云雾,真令人流连忘返!(板书:流连忘返)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用“流连忘返”造个句子。

三、结束语

同学们,现在请闭上眼睛,咱们伴随着音乐再一次感受一次庐山云雾的美。(听录音)

四、课堂延伸

你们对老师的导游满意吗?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做小导游,把我们家乡的美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介绍。咱们家乡有什么美景?一起来看一看。(展示图片)咱们做小导游要注意什么?

同学们真是一个个了不起的小导游!从这里可以看出同学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好孩子!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之情,伴随着音乐,再感受一下庐山的云雾的美。(课文配乐朗读)下课!

五、板书设计

3、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流连忘返

《庐山云雾》教案设计 篇5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苏教

三年级

下学期

3、课时:第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3)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一篇课文。翻开这篇课文,我首先反复朗读课文,本文语言优美明快,采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文章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为了帮助自己理解教材,我又搜集了与这篇课文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0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

三、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一篇课文。庐山的云雾是庐山风光的精华之一,因而作者没有写庐山的峰奇与山秀,而是将视角锁定在庐山的云雾上。阅读课文,不难发现神奇的庐山云雾既浓又多,变幻莫测,姿态万千,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到第三自然段分别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二自然段按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漂浮于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第三自然段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和“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着力刻画出云雾变化之多;用“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等词句,强调庐山云雾的变幻之快。最后用省略号含蓄地表明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

全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2.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庐山云雾的资料或图片。

2、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根据课标精神和本课的课型特点,针对中年级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自读自悟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趣:(投影)同学们,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你们知道庐山有哪些著名的景点呢?

结合谈话看投影片(庐山瀑布、五老峰等)。

教师提示:其实,庐山最神奇的精致要算云雾了。

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乘坐飞机,到东北去,继续我的假想旅行,好吗?

2、掲题: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景象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的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著名大诗人苏轼在游过庐山后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庐山的云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字音,理解词语。

2、结合自读课文,理解下列问题:(1)庐山的景物除了云雾还有哪些?(2)作者为什么只写庐山的云雾?(3)庐山的云雾神奇在什么地方?(4)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

(5)庐山的云雾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结合课文语境,理解词语。(3)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课文用四个自然段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写庐山云雾的特点之“千姿百态” ;第三自然段写庐山云雾的特点之“瞬息万变” ;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云雾的感受:流连忘返。

庐山的云雾是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作者对庐山云雾的情是真挚的、热烈的,本文真不愧为一篇景美情真的优秀散文。

(三)指导书写

1、自由读生字,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2、交流心得。

3、范写。重点指导写“瀑、幻”两个字,以免学生增减笔画。

4、学生描红、书写。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描写了我国江西九江的著名景点庐山的美景。课文融情于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的云雾掩映下的庐山秀色,恰好是作者游览时愉悦心境的写照。庐山云雾的美景与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交融在一起,浓而不俗,含而不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魅力,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庐山云雾的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多读多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庐山的文字,图中资料,互相交流,激发学生对庐山的向往。引导学生找出描绘庐山云雾美景的词句,反复朗读体会,学生在品读中似乎与作者一起去领略那秀丽、迷人的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缈朦胧 角度变换识面目 篇6

古人语“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写出了庐山春季漫山桃花、杜鹃盛开,夏季气候凉爽,秋季天高云淡,寒冬银装素裹的不同景致,寥寥数语就把庐山夏凉秋爽、冬温春晚的特点描绘得十分逼真。庐山由于高耸于江湖之间,雨量丰富,所以山中温差较大,云雾多,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由于山间经常云雾弥漫,遮天蔽日,所以才有古人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庐山之美,美于山水,美于宁静,更美于云雾的灵动。课文中的“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充分表达了庐山云雾变化多样的特点。清晨,那轻盈的薄雾,从涧底飘飘摇摇地升腾着,弥漫着,婀娜多姿,像是仙女飘舞的纱巾。纱巾飘过之处,景物便渐次迷蒙起来。片刻之后,便如雪浪排空,填满了深谷幽壑,把天地连成了一片。就是近在几米之外的树木,此时也像是娇羞的少女,用纱缦遮住了俊美的容颜和窈窕的身姿。忽然,有一处浓雾倏地变薄,瞬息之间便消散殆尽,露出一座红柱绿瓦、斗拱飞檐的亭子来,而亭子四周,却依然是茫茫的雾海,亭台也就越发显示出天堂般的神秘,俨然是人间仙境,又仿佛是海市蜃楼。须臾,云雾开始流动起来,并且逐渐加快,刹那间便演示出乱云飞渡之势。瞬间之后,云雾在缥缈中幻化出千奇百怪的形状:有的像朵朵琼花展苞怒放,有的似道道瀑布凌空高悬,有的如缕缕炊烟婀娜飘忽……从中可以分明地发现,庐山的云雾不只像绒帽、玉带、大海、天幕,还像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这些云雾的“姿”和“态”,无不吸引着愈来愈多的游客前往。

感受庐山,要感受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在中国众多名山之中,庐山的文化积淀是最深厚的。无论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西式别墅,还是打着历史印记的碑刻、亭榭;无论是它独特的宗教文化,还是政治风云人物的频繁造访,都给这座山笼罩了一层神秘色彩。庐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庐山更是一座名人山。据统计,现存历代名人歌颂庐山的诗词达4000多首。山上的历代名家书法、碑刻也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旅游文化的瑰宝。

上一篇:天津教师编制考试要求下一篇:患者发生跌倒时的应急预案演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