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篇1

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使近年中国教育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大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媒体对中小学择校、教育乱收费、“教育产业化”等问题的批评不绝于耳。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与教育过程、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农村,教育不公平仍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教育;在城市,教育不公平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

形成教育不公的原因,除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传统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无视地区、城乡差距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导致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原因。一些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公规则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教育不公。农村教育中,影响教育普及、导致流失辍学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费用过高、教学难度过大。后者主要是无视发展差距的“城市中心”导向所造成的。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教育差别开始显现,这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收费不同的支付能力和贫困学生的问题。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和追求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平等。

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开放教育,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满足教育快速增长对教育经费的强劲需求。

其次,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

最后,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篇2

“十一五”期间, 琼海市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区域间义务教育差距,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缩小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差距

为实现这一目标, 近几年来, 琼海市通过三大工程、“一镇三优教育振兴行动”和“校校通”等三大举措, 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办学差距,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2006年, 琼海市启动优质教育资源“三大工程”。一是重力抓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工程, 平均每年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用于改造农村薄弱初中和新建校舍。到2009年, 全市完成改造农村初中18所, 扩建城区中学两所的工程任务。二是实施琼海市第二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工程。近4年全市共撤并中小学56所, 占学校总数的25%。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偏小、办学不规范和教学质量偏低等问题。三是创建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通过优质教育资源三大工程的打造, 四年来琼海基础教育增加优质学位9500个。

同时, 琼海市从2008年起分步实施镇三优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每个镇优先办好一所优质初中、一所寄宿制中心校和一所优质中心幼儿园。发挥示范拉动作用, 实现教育资源从镇镇优到校校强, 逐步缩小城乡办学水平差距。到目前为止, 首批镇寄宿制中心校如原镇中心校、塔洋镇中心校、大路镇中心校、博鳌镇中心校和首批中心幼儿园———如原中心幼儿园、龙江中心幼儿园、大路中心幼儿园、博鳌朝阳中心幼儿园等已完成建设项目并交付使用。

此外, 琼海市政府近几年共投入近千万元,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校校通工程, 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26个, 卫星教学收视点179个, 计算机网络教室42间, 多媒体教室201间, 教师电子备课室10间。到目前为止, 全市125所中小学已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建设任务, 占规划实施校校通工程学校总数的100%。全市初中信息技术课开课率达100%, 小学信息技术课开课率达80%。全市8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能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二、加强队伍建设, 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

校长和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学校管理水平以及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前提与必要条件。近几年, 琼海市采取“抓校长队伍”、“抓教师队伍”、“抓继续教育”和“抓业务考核”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每年拨出培训经费380多万元, 分期分批举办各级各类培训, 受训的中小学教师达12000多人次, 岗位交流中小学校长达18人, 外出挂职锻炼的校长达20人。切实加强了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从2006年开始, 琼海市实行中小学教师业务每年一考核制度, 并将考核成绩作为绩效工资发放、职称评聘、年终考核、骨干教师选派、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2006~2010年, 琼海市共同向全国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631名, 其中大多数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紧缺和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对均衡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积极推进招生制度改革, 促进基础教育生源的均衡分布

为促进基础教育生源的均衡分布, 近几年, 琼海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招生制度改革, 坚决执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 执行划区就近入学政策。在普通高中阶段, 从2004年开始每年将重点高中20%~30%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农村初中择优录取, 充分调动农村学校办学积极性, 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整体水平。

与此同时, 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均衡分班, 相对实现教育公平, 是琼海市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一大亮点。从2007年秋季开始, 琼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取消了重点班、实验班、提高班等, 大力推行均衡分班, 并将均衡分班列入中小学校长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一票否决, 为促进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夯实基础。

四、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优化农村小学生源结构

琼海市把均衡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当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起点,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一是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二是把小学撤并后闲置的较好校园校舍改建成幼儿园, 近几年全市共改建幼儿园23所。三是以创建教育强市、强镇为抓手, 创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到目前为止, 已有四个镇建起中心幼儿园, 占全市乡镇总数的25%。四是采取以城带乡、城乡结亲等形式, 实现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共享, 走集团化办学之路, 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质量, 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同时也大大优化了农村小学的生源结构。

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高标准的均衡发展

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 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体现。近年来, 琼海市通过会议、校长论坛和举办专题培训等, 进一步增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质量意识, 千方百计让校长和教师们真正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促进教师从教书匠向学习型、教研型、反思型教师转变。

同时, 琼海市还通过开展“片区教研和送课下乡”等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 构建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 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 激发了教学研究的热情, 拉近了城乡师资水平之间的距离, 促进了城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均衡发展。

此外, 琼海市还实行了教学质量抽测制度和中考质量分析会制度。市教研部门坚持每学期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及时将各学校的教学质量抽测成绩、中考成绩汇总, 分析、反馈, 并组织教研人员深入教学质量较差的单位进行专项调研, 剖析原因, 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帮扶, 不断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 篇3

我们提出标准化建设这个目标,特别是改善中西部教育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基本办学条件,使得这些学校通过三五年的建设,能够在教学条件上得到比较大的改善,在生活条件上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

最近我看到两会上大家议论,说标准化建设是不是只解决硬件问题,实际不是。通过标准化建设,我们要让所有的学校,特别是薄弱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比较大的改善,师资队伍得到比较大的充实,使得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公平成长、公平发展的机会。

教育的信息化必定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我们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对于一些边远地区、农村地区、连片困难地区,在短时间之内让它的教育质量得到提升。湖北有一个教学点,只有一个55岁的老师,学校有7个学生,分三个年级。这个老师利用自己的设备与资源,开出了国家规定的全部8门课。这是信息化推动教育均衡的一个好例子。

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这些年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全国中小学有58%的学校接入了互联网。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已经有80%多的学校通过接通网络等方式接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很多农村的孩子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促进教育公平

我们国家正在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有6万多个教学点,现在5万多个都已经覆盖到。根据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很多设备都到位了,包括一些偏远的地方。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师资,这些老师很多没有经过培训,且年龄偏大,他们怎么样使用这些设备,怎么利用网上的资源,这是今后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湖北是首个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试点省。湖北省支持我们学校,依托国家教育技术工程中心——数字化教育技术工程中心,我们搞了30多个以数字化学习岗为依托的试验区,就是把全国的很多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包括湖北省的网上资源。崇阳利用我们输送的资源开展当地的教师培训,再输送到一些小学、中学,效果非常好。

另外,我们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工程,我们通过网上课程执教,在网上同步课堂。像华师一附中,是湖北最好的中学,他们开设了很多课程,当地一些农村可以同时听、同时上,共享优质资源。这是真正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促进教育公平。

我觉得不管是教育部也好,地方也好,包括师范大学也好,今后都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努力,真正把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落到实处。

农村教师怎么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教师调查,结果非常触目惊心,可以说从专职教师的学历合格状况和后续补充的能力来看都非常差。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农村地区专任教师的合格率在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新世纪这十年当中,农村整个学校的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新的数据显示,现在我们关注的农村教师这个群体,它从整体上正处于相对比较收缩的状况。所以,我们现在的关注点,就是他们怎么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而且干得长。现在他们每年都会因为种种情况,流向县镇。我到农村调查,学校不敢让农村的教师参加全国性的研讨会,也不敢让他们去参加全国性的评奖。因为一旦被评上全国性的优秀奖,就马上被拉走了。所以农村的教师稳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

從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可以看到,要促进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如果没有师资的稳定,教育公平也会失去一个牢靠的基础,所以,我们会继续关注农村教师群体,能够多措并举,把它打造得更好。

坚持城乡一体 促进教育公平 篇4

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来源:胶南市教育体育局 发表时间:2008-8-12 16:26:50

3.不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我们紧紧抓住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在均衡资源、优化队伍上做文章,按照重点巩固、培养、扶持农村教师队伍的指导思想,为着力解决农村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老龄化和实施素质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制定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干部道德作风建设规范》,完善干部岗位责任目标考核评价体系,统筹城乡教育干部管理和培训;04年市委组织部、人事局、教体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城区(镇区)与农村学校干部教师挂职支教与学习的意见》,市人事局、教体局先后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教育后备干部挂职锻炼的工作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2006年干部教师挂职(锻炼)支教与学习工作的意见》和《2007年干部教师挂职(锻炼)支教与学习工作意见》,创设并长期坚持城区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城乡教师挂职支教与学习制度、优秀教师巡回教学制度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四项制度”;认真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名师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提升、教师成长、教师读书和班主任全员培训等“六项工程”;大力推行“城乡互动、区片联动、校际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研模式和村级小学与镇中心小学捆绑考核的评价方式,建立了一系列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的机制。近年来,公开考选、交流226名教育干部,公开选拔446名教育后备干部;新考录433名教师安排到西部乡镇学校任教,先后有512名教师参与下乡支教和进城学习;全市有青岛市及以上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等达919人,占全市专任教师的12.1%。目前,全市城乡学校优秀干部、骨干教师群体发展壮大,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管理水平、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3.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尽优化,学科性缺编比较突出。按照省目前执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呈现了教师编制总量超编,学科性缺编,年龄结构不均衡的总体特点。除市直小学编制结构比较合理外,市直初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镇(处、区)初中以青年教师为主,断层现象突出;全市农村小学“民转公”教师约占专任教师的1/3,他们起始学历低、知识结构单

一、年龄老化,导致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不高、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学科性缺编,影响了地方与校本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音体美课程等课程开设和教学质量。以校为本

注重学校特色建设

强化基础

大力推进均衡发展

邯郸市丛台区人民政府

二、注重人才交流,努力缩小校际师资差距

在推进物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同时,我区还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校长交流、教师交流、机关干部交流,通过交流努力缩小校际间的师资力量差距,均衡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出了人才流动的有效途径。

一是推进校长交流。制定出台了《丛台区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对校长在一所学校的最高任职年限和岗位交流办法做出了明确规定。2004以来,先后对沁河小学、滏东小学、回车巷小学、十里铺小学、南苏曹小学、柳林桥小学等一批薄弱学校的校长进行了交流调整,将懂科研、善管理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学校担任领导职务,通过交流调整,这些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明显变化,各项工作有了新气象。

二是推进机关干部交流。2006年年初,我区教育部门从机关选派了20余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到薄弱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挂职锻炼,他们当中既有全区教育科研的带头人,也有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还有艺术教育的专家,都是薄弱学校急需的人才,到学校后这些干部充分发扬机关务实奋进的工作作风,帮助学校解决了一系列难题,成为了薄弱学校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篇5

促进教育公平

从北京市某所花费3亿元建设的小学,到贵州、甘肃存在的“危险校舍”;从城市的家长每年花费数千元培养子女的“综合素质”,到农村那些家长们要为筹集数十元的学杂费而一筹莫展;从城里重点小学的教师们到“新马泰”去度假旅游,到广大农村里的多数教师领不全他们每月薪水…新世纪的天空下“农村中国”与“城市中国”的两幅图景,的确显得光怪陆离,农村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发展农村教育迫在眉睫。(中政申论批改中心老师评语:这一段内容的语言表述上存在主观表述是问题。建议可以适当的看点政府公文,比如,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等等,学习其表述方式,以提高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部也把“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列为2013年六大工作要点之一,并将“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农村教育依然处在落后的境地,问题繁多。究其原因,缺乏有效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和资金不足是根本因素。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拉大,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被不恰当地过度集中,这就造成了城乡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形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此外,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师资水平的优良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水平的高低。(中政申论批改中心老师评语:这一段能够从农村教育发展问题原因的角度教育分析,但其所占篇幅较大,要注意策论文的重点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对于原因分析中,建议考生直接针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背景,从资源分配、资金不足、师资水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可。)

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发展农村教育必须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应加大教育发展城乡统筹力度,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探索实行城乡学校教育统一管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等措施,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教育先进的城市学校可通过合作办学、教师交流等方式支持教育落后的农村学校,同时大力培养农村教育人才。

发展农村教育,必须要完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首先,要确立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经费投入主渠道、并相对于过去明显加大投入力度。并鼓励民间资本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积极/ 2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同时,应加大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针对特别薄弱的学校应提供专门的扶持资金,帮助其提高办学水平与条件,保证城乡教育投入均衡。

发展农村教育,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具体而言,要做到:继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依法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工作;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工作。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教育发展是关系国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转变发展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和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切实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中政申论在线批改中心老师简评:本篇文章围绕“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这个中心论点展开了论述。从行文的整体情况来看,文章整体上呈现出“总结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层次,且主次突出明显,说明考生对申论文章的写作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虽然考生在语言的表述方面以及内容篇幅的设置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是考生的文章结构完整、措施的针对性很强,而且行文的结尾能够恰当的运用名人名言等内容来深化行文的主旨,这是值得广大学习申论的学习效仿的。这是一篇优秀是申论范文。

温馨提醒:

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篇6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2009年11月16日)

11月6日,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河北省邯郸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作重要讲话。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一、提高认识,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和国家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满足群众接受更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盼,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方向性和制度性要求。完成好这一战略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义务教育作为人的一生中历时最长、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覆盖最广泛的教育,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领域。我们必须通过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提供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宗旨得到彰显,更加坚定人民群众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第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实施义务教育法的重要举措。义务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础的公共事业之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调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标准。

第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改善,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因而社会对义务教育公平最为关注。在基本实现普九“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可以说,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比以往更加突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成为社会要求最强烈的民生课题。我们要从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广大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第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形势下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艰苦努力,目前大规模普九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我国已经摆脱了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教育发展实现了大跨越,标志着义务教育发展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但也要看到,不少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普九是在低起点和短时间内实现的,存在着基础薄弱、发展差距大、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把工作重点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从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均衡发展上来。现在国家财力在增强,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大幅增加,我们有条件更有责任在均衡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第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是我国各级教育中年限最长、所有人必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他们的一生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产生着基础性影响。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其根本宗旨是使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前,素质教育在一些环节上有所突破,在一些先进地区和先进学校取得了成效,但深层次障碍仍然没有消除,障碍之一就是地区和学校间发展差距过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使薄弱学校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质量得到保障的素质教育。这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升国民素质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难度相当大;在区域内,由于传统教育发展模式影响,造成教育资源配置和校际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窄的问题突出;一些地区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能力仍然偏低,难以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等等。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肩负起历史重任,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二、加强关键环节,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应该是适应21世纪国家和民族发展需要的教育,是面向人人、有教无类的教育,是为每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是为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做好充分准备的教育。按照这样的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把握“四个围绕”的思路:围绕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平等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围绕保障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围绕发展高质量义务教育和学生健康成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围绕让学生都能享受条件良好的义务教育,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现在,我们正在制定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我们将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巩固普九成果,充实教育内涵,科学合理布局,使全国义务教育整体质量大幅度提升。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任务,既重视硬件建设,更重视内涵提高,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优先考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创新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坚持德育为先,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爱党、爱国、爱人民,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观念,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要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为此,必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必须完善评价学校素质教育的指标体系和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引导学校主动开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更加支持素质教育。

二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健康快乐地成长。要创新教学和考试方式,适当降低课程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培养兴趣和发掘潜能中提高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要将教育和文化很好地结合,创造条件开设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课程,保证配齐师资,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要加大对学校减负的考核督查力度,贯彻好国家关于减负的各项措施,让孩子们有个快乐的童年。三要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要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要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社会体育设施也要向学校开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每天为学生增加营养的具体办法,提高学生营养和健康水平。

四要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要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引导学校和老师把全部精力用到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上来,克服浮躁和功利倾向,不举办、不参与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培训班、补习班、提高班等。对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集体补课等行为要坚决纠正,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不断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现在普九目标已全面实现,发展水平差距大的问题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矛盾。要按照小平同志“宁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把教育搞上去”的指示精神,把义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在政策、投入、工作上采取倾斜措施,给予足够的保障。

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有条件的地方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按国家规定开齐课程,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二要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央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帮助这些地区加强薄弱环节和解决现实问题。省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职责,合理安排各项资金,大幅度改善办学条件。完善义务教育对口支援制度,鼓励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建立稳定的帮扶机制。三要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体现着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探索有效途径,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创造条件。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加强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寄宿制学校要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要重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特教老师培养,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为他们将来增强就业能力和融入社会打好基础。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保障学习困难学生完成义务教育。此外,受政府委托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专门招收困难学生群体,如一些城市打工子弟的学校,政府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帮助学校提高水平。

第三,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当前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是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直接反映,必须下大力气尽快解决。

一要推动硬件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各地要抓紧制订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积极稳妥推进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合理适度,安全实用。对低于办学标准的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要加大改造力度。逐步统一城乡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保证学校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配置基本均衡,使区域内中小学生基本享有同等的学习生活条件。

二要加强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素质决定教育质量。要改变薄弱学校的状况,从根本上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大量吸收优秀高校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使整个教师队伍的知识层次和学历水平有明显提高。要创新教师补充和退出机制,把好入口关,制定教师资格标准,进行资格考试,建立资格定期认证制度,对不符合条件的要进行调整。要加强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有条件的城区和农村要逐步建立教师定期交流的制度。加大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的力度。中西部农村地区要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对现有教师要加强培训,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

三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是共享优质资源的最好载体,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本较低、便捷高效的途径。要把建设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作为重要抓手,建成遍及城乡、覆盖所有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要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加强名师、名校、特色优势学科等教学资源开发,做到优秀课程和教材可以在网上随时查到。教育部门要与广电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合作,整合互联网、村村通等资源,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这不仅对教育有好处,也能带动信息产业发展。鼓励名校开放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输送到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以信息化推动均衡发展。名校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组建教育集团、托管、培训和结对子等形式,支持带动薄弱学校,使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方法影响更多学校、惠及更多孩子。要因地制宜集中建设一批中小学公共图书馆、体育场和劳动技能基地等设施,为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搭建平台。

四要根据城镇化趋势合理调整和科学规划学校布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的减少,现在一些农村出现了“空校”,而县镇又出现了严重的“大班额”现象。各地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对于提高办学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布局调整要循序渐进地开展,遵循就近入学原则,使学校布局与流入地、流出地人口结构的变化相适应,避免造成学校覆盖半径太大、学生就学不便、班额过大等问题。在新发展的城区,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人口、资源、交通、经济等多重因素,给教育发展预留空间。调整过程中还要保证教育资产不能流失。

第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远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些工作取得成效的地区,重要的经验就是建立了保障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找准体制机制障碍,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改革,走出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路。

一要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各地要把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共同发展、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提高作为重要政策取向,建立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要通过整合、重组、结对帮扶等多种途径,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促进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

二要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近年来,有关地方在宏观上对原有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和创新,如实行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有的地方优化校长、教师的统筹调配机制,加强校长等学校管理人员的跨校、跨片任职。要把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转化为制度性成果,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我们应当通过抬高底部来缩小校际差距,推进均衡发展,而不能“削峰填谷”,否则表面看实现了均衡,但优质学校却失去了特色、降低了水平。缺乏优质学校的引领也会导致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下降。因此,我们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也要鼓励优质校继续办出特色和水平,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这样才能形成健康发展、充满活力的局面。

三要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督导制度。要把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全面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教育质量目标管理制度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要看素质教育是不是真正得到了落实,学校是不是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学生是不是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评价一个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要看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差距是不是得到缩小,薄弱学校水平是不是得到提高,困难群体学生受教育权益是不是得到保障,人民群众是不是认可和欢迎。不能再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地区的教育水平了。要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科学设置组织构架、职能权责、工作机制。要将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享等评估检查结果,作为评价地方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上级政府督导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方面。

三、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定责任在政府。各级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行政,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履行政府公共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第一,牢固树立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和宏观指导等方面体现均衡发展的要求,多做雪中送炭的事,不搞锦上添花。要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要实行政府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教育工作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作为下一阶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帮助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特色文化、校风学风等实现新的提高。

第二,强化政府投入责任。要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落实好“三个增长”要求,大幅度增加义务教育投入。对省、市、县三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投入责任要划分明确,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尤其是省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优先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第三,坚持政府和学校“两条腿走路”。促进教育均衡既靠政府主导,也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政府管全局、管统筹、管基础建设,是持续稳定的支持力量;学校间互帮互助是灵活的、多样化的,具有很大潜力,可以因地、因时制宜。两条腿走路才能使均衡化走得更扎实。

第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意义和政策措施,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实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主流舆论导向,使全社会和广大家长更加支持这项工作。要表彰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地区、优秀校长和教师,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主动适应均衡发展的要求,自觉投身到素质教育中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艰巨,我们要充分考虑工作难度,坚持不懈地推动下去。同时要创新工作思路,讲求方式方法。要深入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的症结。不回避热点难点,敢于面对矛盾、解决问题。突破了难点,改革才会深入,均衡发展才能顺利推进。要坚持试点先行,取得成熟经验后再推广,这样既能大胆

开拓,又能积极稳妥。要因地制宜、分层指导,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要加强监督检查,掌握落实的进度,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政策的执行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关系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紧迫现实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篇7

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 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是践行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民族职业教育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它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教育保障。第二, 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途径。民族地区经济落后, 需要靠民族职业教育提供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 发展民族职业教育能够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贡献。第三, 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是促进民族科技进步, 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有效发展的基本要求。民族职业教育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的科技素质, 实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第四, 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是保存、传播与繁荣民族文化的坚实保证, 是传承民族传统技艺的有效手段。

民族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培养少数民族各行业的从业者, 它注重教育的实效性与直接应用, 关注教育的直接经济效益。中等职业教育 (民族职业技术中学与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是民族职业教育的主力军, 它是培养民族就业人才的主要渠道。高等民族职业教育包括民族职业院校及民族大学 (学院) 的民族职业培训机构, 主要培养高素质的民族职业人才。民族职后教育主要为在职的民族就业者提供培训, 为其更好的发展服务。民族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学习, 基本职业技能培训, 民族文化与技能的传承培训。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及民族绝技需要通过职业培训的方式得以传承, 这既能满足民族人才就业的需要, 又可起到保存民族文化的作用。

秉持教育公平 促进均衡发展 篇8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区教育局领导集体探索思考、努力实践的重点课题之一。”江汉区教育局局长吴克雄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年来,江汉区教育局以申报“全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围绕“实现区域内中小学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质量评价一体化,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基本均衡”的行动计划目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加强教育管理,实施“强基兴教、职教扩张和教育信息化”三大战略,通过有效的机制建设和有力的措施保障,在优化地域资源配置、提升基础教育的办学效益、追求享受教育的机会均等诸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优南强中壮北”优化区域资源

“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区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定点准确、使用得当,建设项目的规模、方式等适度、科学, 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江汉区教育局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从认真落实区政府教育年度绩效目标和为民办实事事项入手,致力于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吴局长介绍说,由于受历史布局的影响,江汉区南、中、北三个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尽合理,教育局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优南强中壮北”的发展思路,按照“协调南北、科学布局”的原则,切实加大了南部资源的调整和北部资源的壮大工作。为此,区教育局确立了“走精品办学之路”的资源优化目标,逐步形成了以红领巾学校、大兴路小学为代表的一批办学质量与社会效益俱佳的省、市级示范学校群,区间内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区教育局针对北部教育资源匮乏的实际,采取整体搬迁、新建和嫁接的方法,逐步扩大北部教育规模。先后投入达2.43亿元,新建了市一中、十九初、红领巾北部校区,改扩建新华下路中学,在金色雅园小区内配建学校,拓展职业教育,兴建新旅游学校,使北部地域新增校园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优化地域教育资源,进一步缓解了北部居民对教育的需求。

在优化地域教育资源的进程中,市一中、市十二中、市二十八中、市三十六中、市六十八中、新华下路中学、万松园路小学、北湖小学等一批场地开阔、功能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雅的“窗口”展示学校在该区中北部相继脱颖而出,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

与此同时,区教育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实现办学设施标准化。针对辖区部分学校校园狭小、校舍陈旧的状况,自“普九”以来,区教育局一直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结合改造微型学校和排危工作,对 27 所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工程,排除危房面积17万平方米,净增校园面积13万平方米。实施“校校通”工程,改善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城域网、局域网,增加教育装备设施的现代化含量。全区普通中小学的理科教学仪器设备和体、音、美、劳教学设施设备100%达到预期的调整标准。

优化地域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缩小校际差距推进教育公平

“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还必须体现在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上,只有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实力同步增强,才能逐步缩小校际差距,才能推进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为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逐步缩小校际差距,江汉区教育局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发展四大工程。

吴局长说:“基础教育四大工程就是优质高中内涵发展建设工程、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小学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工程和职业学校振兴工程。”区教育局围绕省、市级示范高中复评、初中标准化建设,小学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等具体工作,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全方位整合,提出了全面性指导性的努力目标,明确要求小学重点走内涵发展、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小学综合素质督导评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初中学校以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契机,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学校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促进普职协调发展;启动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调整普通高中学校的布局,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内涵建设优质发展。

与此同时,江汉区教育局还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区教育局要求各类学校要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按照省、市要求,规范办学行为,认真执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相关规定,倡导电子政务,降低办公成本,提高服务意识。区教育局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凡进必考”,严把教师“入口”关,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缓解学校教师年龄断层、学科缺员的矛盾。鼓励教师参加研修培训,积极开展教师支教援教和对口交流活动,2007、2008年交流教师达139人。师资资源逐步优化,骨干教师梯队逐步形成,2008年,评选出区名师、区功勋班主任、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支教工作者61人,新聘任第四批学科首席教师18人。

“实施基础教育发展四大工程,促进了区域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江汉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升。”吴局长语气肯定地说。

近年来,随着四大工程的逐步实施,区域内6所高中里,4所为省市级示范学校,优质高中所占比例达67%。十四中初中分三批实施标准化建设,前两批9所学校均一次性通过市教育督导评估,学校办学效益明显提升。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清芬路小学成为市级首批素质教育特色校,7所学校为区级素质教育特色校。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全部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99.27%的初中毕业生升学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段招生继续执行5:5的弹性计划,新生普职比基本相当,优质高中在校生所占比例达79%。

实施“关爱工程”分享“教改”成果

“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是促进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公正的最直观的体现,是追求享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途径。”

江汉区教育局努力完善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政策,深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落实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资助政策体系,继续抓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免收借读费。

2008年秋季开始,区教育局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投入800万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投入100万元委托部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实施学生杂费补贴。要求相关学校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全年共免除义务教育段中小学学杂费801万元,3万多中小学生家庭受益。

区教育局努力完善教育资助体系,确保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拨付500万元专项资金,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按50%的标准减免课本费;对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全额减免課本费;对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家庭的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按照相关标准免收学费;对在公办普通高中就读的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除按指令性计划学费标准免收学费外,还全额补助课本费。

2008年,江汉区全年义务教育阶段减免贫困生4129人杂费、课本费,普通高中阶段减免贫困生1513人学费、书抄费,全年减免16310人借读费653.96万元。

区教育局坚持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除毕业年级外,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均享受每生每年1500元的生活费补助。全区启动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新增贷款学生229人,新增贷款额137.4万元。

“义务教育关爱工程”是实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吴局长说:“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还体现在受教育的机会和待遇的均等上,尤其是对待农民工和特困家庭子女的入学问题,更应体现公平和关爱。”

近年来,江汉区非户政常住人口已近16万人,适龄入学子女2.4万多人。区教育局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问题,辖区内所有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开放,并免收借读费,2008年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74.4%,其成绩在该区历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

“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彰显教育的公益性,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教育带来的实惠,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局不懈追求的目标。”吴局长对江汉教育发展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上一篇:江苏省省级机关管理干部学院下一篇:玉米秃尖缺粒发生原因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