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很关键(通用6篇)
农村乡土人才是农村开发应用和推广普及先进科学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农业科技带头人;是引领农民开拓市场、创业致富的引路人;是活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一线的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一技之长,对推动“三农”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能人。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在享受教育资源上先天不足,农村乡土人才的建设,正好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农村乡土人才对本地环境资源、生产经验、风土人情非常熟悉,实践经验丰富。他们有强烈的奉献精神、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能够组织产业化生产,能够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或辐射作用。他们不光是自己干得好,而且能够带领周边的群众跟着自己干,能够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身边的农户,进而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科教兴农的有力支撑。长时间以来各地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农业发展每上一个台阶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科技进步。目前,大部分地区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业综合效益差、劳动生产率低,主要矛盾并不是缺少优良品种、优秀技术,而是科技转化水平很低,技术嫁接、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出现了脱节。加强农村乡土人才建设,依靠各类专业大户和能工巧匠,带动乡村多种经营生产,特别要依靠掌握市场信息、懂得市场规律、精于市场运营的经济能人,加快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进程,提高科技素质,促进农村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实现科教兴农提供有力支撑。
项庞大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一要靠体制和政策, 二要靠科技, 三要靠投入, 关键在于人。因为, 体制需要人来建立与完善, 政策需要人来正确地理解与执行, 科技需要人来掌握与使用, 投入的资源需要人来管理与经营。显而易见, 人才对于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特别重要。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 总结分析了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然后阐述解决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 促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是吸纳或培养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 并分别阐述了九方面的人才及各方面人才的必要性、职责、目标任务等。
一、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2005年以来, 广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着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壮大, 呈加速发展态势。
1. 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布局
按照自治区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发展思路, 坚持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扎实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全区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集群式发展格局。
近几年来, 特别是2005年初贯彻自治区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的决定后, 针对过去产业发展“大而不优、优而不特、特而不强”的状况, 按照“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效益更好、农民更富”的要求, 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 发展最适宜产业, 建设优势产业带或农产品生产基地, 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格局。全区粮食生产10个优势主产市粮食面积占全区粮食总面积的86.1%, 产量占了全区总产的86.7%, 已初步形成以桂北、桂中、桂东南和沿海地区为重点的优质稻产业带, 以桂西、桂南、桂中地区为重点的玉米和旱杂粮产业带, 以桂东南和沿海地区为重点的冬种马铃薯产业带。桑蚕业方面, 河池、来宾、柳州、南宁、贵港五大优势区域桑园面积154.16万亩, 产茧量16.81万吨, 产值42.01亿元, 分别占全区总量的85.36%、90.52%和93.64%。全区糖料蔗种植面积1187万亩, 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亩, 预计糖料蔗总产量5459万吨, 增长10.8%, 创历史新高。其中崇左、来宾等10个主产市均扩大糖料蔗面积, 呈现出近年来最好的发展势头。水果产业方面, 在桂北、桂东北建立夏橙、脐橙和金橘优势产区, 在桂中、桂东和桂南建立早熟柑和沙田柚优势产区。同时, 乘势而上建立左右江和桂东南香蕉优势产区, 力争几年内把柑橘、香蕉产业做大做强, 争创全国第一。食用菌、中草药、烟叶、蔬菜等优势产业, 也逐步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
2. 传统优势农业保持强劲发展。
优质粮食、畜牧水产、高效经济作物、商品林等传统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没有弱化, 全区推广和使用水稻免耕、抛秧等不少于十项种养技术 (面积、数量) 。优质品种和水稻免耕抛秧技术、马铃薯覆盖稻草免耕栽培技术等种养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生猪、三黄鸡、优质水产品等形成规模养殖。以玉林市为例, 到2006年底, 全市规模养殖户达8.3万户, 规模养殖量占社会养殖总量的60%以上, 牧业产值增长9.3%, 渔业产值增长8.2%。香蕉、果蔗、荔枝、肉桂、八角、沙田柚等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 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扎实推进以速生桉为主的商品林发展, 林业生态保护区建设得到加强。
3. 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格局初步形成。就玉林市来说: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 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处于全区领先地位。一是农业生产步入无公害、基地化生产轨道。仅玉林市就有36个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 建成12个广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有49家企业通过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二是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增强。市里有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家, 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5家;发展2000多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带动农户49.82万户;有15家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合作社 (协会) +农户”经营方式, 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更为紧密, 有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获得自治区“合作之星”称号, 占全区的1/5。三是信息化提升产业化水平。建立1个市级、7个县级农业信息平台, 开通“农家乐”电话语音自动查询热线、农业专家人工服务热线以及“移动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 建立农业专家队伍和农业信息员队伍, 在全区率先开展“三电全一”农业信息服务。
4. 试验区建设开启“三农”新篇章。
玉林市的海峡两岸 (广西玉林) 农业合作试验区自2006年4月10日批准设立以来, 玉林与台湾的经贸合作交流不断升温, 先后接待台商经贸考察团15个, 签约合同项目5个, 合同投资额5.73亿元, 台资企业增加到36家;成立两岸农业合作研究院, 启动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农业新品种示范基地、发东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春茂公司花卉基地等项目, 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一期工程、交流服务示范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云天文化城花卉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试验区建设带动了农业合作交流, 先后有深圳晨光乳业有限公司投资3.8亿元在北流建设奶品加工厂和奶水牛养殖基地, 北流凉亭禽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香港维康公司合资建设肉鸡贸易加工中心等等。
二、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
产业化是指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政策的重心一直是培育龙头企业, 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 甚至有学者提出“农业企业化”。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上提出了很多创新, 比如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大户+农户、供销商+农户等, 但就具体的实施情况看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产业化占到了近50%。虽然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化确实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但这种经营模式, 在现实国情下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龙头建立的困境。
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 仅靠农民和私营经济自身的力量发展和建立龙头企业, 并且达到一定的规模层次,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 很多地方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强力的扶持, 每个省或者县都选择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但这种行政的强力扶持会带来很多问题:一是真正有增长潜力与带动能力的企业未被选为龙头企业, 而一些缺乏潜力的企业却通过各种关系被误扶;二是行政力量向企业的渗透影响了企业的市场化选择;三是政府扶持产生软预算约束问题。从过去20年的发展经验来看, 政府扶持的龙头企业大都不成功, 并成为大量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
2. 农业产业链发展缺乏整体协调性。
过分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 忽视配套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忽视企业成长环境的培育。强调农业产业链的纵向连接, 而忽视了居于同一环节上的各主体的横向联系和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 使得产业发展缺乏整体协调性。
3. 农业产业结构, 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许多地区在主导产品的选择上, 缺乏科学的依据, 未充分考虑产品的市场潜力和当地的资源优势, 更没考虑到在国际分工和国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 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有些地方采用行政指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破坏了市场的自我平衡机制, 违背了市场规律, 形成了某种农产品热销, 各个地方就“一哄而上”, 导致供给过剩、农产品价格下降, 出现新一轮的农产品卖难问题。有的地区同时存在多个主导产业, 每个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都不高, 导致了地区间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小而全的生产布局, 结构雷同和重复建设的现象普遍。
4. 农户规模小而分散, 龙头企业的规模亦小而分散。
广西有3984万农业人口, 农户约为990多万户, 绝大多数是小规模、分散的种养, 任何企业与大量小农户的联结都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而农业企业规模也比较小, 经营也非常分散,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对小农户的有效带动, 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同时, 企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 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都比较弱, 抗风险能力弱, 难以支持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并实现产业链条的延长和优化。
5. 毁单现象与分配机制的困境。
由于农产品的多变性、组织协调的困难以及对违约行为规制成本过高等原因, 农户与企业的契约约束存在严重的脆弱性, 在产业化的实践中, 订单农业的违约率比较。同时农户在合约订立中处于弱势地位, 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企业所提出的要求, 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因为和企业的联结而得到分散, 不能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的增值。
由于受农业政策的局限性, 不断扩充产业化的内涵, 扩展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但只是在单一链条上修补和延伸, 仍是一种单维、线性的连接和组织模式, 缺乏整体统筹和协调的考虑。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竞争的局势更加严峻, 对区域专业化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一个以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广西区域仅仅依靠纵向产业链的联结和整合是难以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的。
三、促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
显而易见, 如果没有一大批懂政策会经营的乡村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 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就不可能有上述的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不难发现, 造成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人, 是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不足造成的。如果说, 地方政府领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做到公平公正, 把真正有增长潜力与带动能力的企业选为龙头企业, 就会避免形成大量不良贷款;行政管理部门人员业务素质高, 就能够整体协调农业产业链发展和统筹规划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和企业经营人员素质好, 就会利益和风险合理分配, 信守承诺, 减少毁单现象;等等。因此, 促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解决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 促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是吸收或培养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 特别是以下九方面的人才。下面分别阐述这九方面的人才以及各方面人才的必要性、职责、目标任务等。
1. 注重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的人才
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关键要靠科技进步和科技的推广应用。从现在开始, 各产业主管部门要安排一定资金,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 实施“主推工程”, 针对每个产业的发展瓶颈, 选择1—2个关键技术、品种, 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在研发、引进方面, 要通过公开招投标优选团队, 整合科研力量, 力求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上实现大的突破。在科技推广方面, 要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加大农业科技普及力度, 使先进实用的主推技术、品种进村入户, 构建新型农技推广格局。
2. 注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人才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必须紧密结合区情实际, 坚定不移地走与工业化联动发展之路。要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 一方面, 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为农林资源型大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另一方面, 要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为重点, 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进一步增强工业带动农业的能力。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 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 做到一个产业一个规划, 推动农业资源、人力、财力向优势产品和产区集中, 并搞好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的衔接, 科学引导特色效益农业与加工业的联动发展。当前, 要突出发展茧丝绸、肉类、水产品、果蔬等重点加工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力争规模以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总产值有较大的增长, 增加值也有较大的增长。
要注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要坚持以市场为引导, 以效益为中心, 把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激励措施, 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 按照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要求, 集中力量扶优扶强, 切实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在进一步做强甘蔗产业的基础上, 要在桑蚕、速丰林、优热水产品、中药材、木薯等产业发展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同时, 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 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 下大力气打好“特色牌”的人才
根据广西区第九次党代会关于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的要求, 近年来, 自治区农业部门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十百千万工程”, 整合农产品加工和产业化抚持资金等财政资金, 强化政府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 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 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各地在配合自治区实施“十百千万”计划的同时, 结合本地实际, 加快培育和发展符合本地实际、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 充分发挥各地特色资源优势, 依托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基地, 打造产地品牌, 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新格局, 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4. 开拓市场销路,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的人才
要及时收集发布有关农产品供求信息, 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建立定期价格信息报告制度, 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测和预警, 密切关注各地农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 对可能出现的卖难和价格异常波动及时分析预警, 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相对集中、相对较快、规模较大地区的农产品的市场行情, 农业等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话、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多种媒介, 及早向当地政府、部门, 特别是广大农民宣传通报, 提出对策建议。发挥农业系统自身优势, 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努力实现信息共享, 更好地发挥市场信息对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的重要作用。要直接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 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 充分发挥他们对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对农民生产经营的引导作用。
5.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做强做优特色农业产业的人才
首先, 抓好良种良法推广。主要推广以超级稻农业新品种、水稻、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为主的农业良种良法, 改造优质果蔬、畜禽产品, 增创新的优势;第二, 抓好结构调整。按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 立足于布局调优、规模调大、质量调高、效益调好, 粮食生产朝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改善品质方面发展, 确保粮食安全。扩大蔬菜、马铃薯、香蕉、食用菌、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生产比例, 扶持发展畜牧水产业, 促进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 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第三,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围绕建立猪、鸡、鱼种源基地, 开展特色品种、主导优势品种改良;积极引进台湾和国外优良品种, 加大玉台农业合作与交流, 重点打造超级优质稻、香蒜、桂圆、优质荔枝、沙田油、三黄鸡、陆川猪、中药材、灵芝和食用菌、商品林十大农业品牌, 推动特色农业上水平、上档次。
6. 切实转变增长方式,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人才
围绕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创新产业组织形式,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第一,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引导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 进一步在精深加工方面提升能力和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力争新上一批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品牌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延伸产业链, 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第二, 加快培育产业化龙头组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进资源整合, 培育打造50家国家、自治区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培育效益突出的特色专业村;第三, 加快建设农产品基地。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 重点抓好能在全区形式相对集中、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果品蔬菜、中药材和禽畜产品等生产基地, 推进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第四, 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引导、支持现代流通网络和“万村千乡市场”建设, 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专业流通中介组织, 扩大农家店, 逐步在农村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
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人才
首先, 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按照田地平整、路渠配套的要求, 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抓好抗旱应急水源、农村水利工程和集雨节灌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改善农村水环境。第二, 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继续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成果。第三, 抓好农村水路气电等基础建设;第四,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 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让先进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8. 抓好农民技能培训, 全面提高农民增收本领的人才
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目标, 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重点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科技特派员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等项目, 把农民培养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劳动者和现代生产经营者, 激活广大农民创业的热情。
9. 认真抓好试点示范, 务实高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人才
注意培养新农村建设的“数字农户”、“骨干农民”、“中心农户”, 以带动千家万户。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及时总结和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和成功经验, 稳步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
总而言之, 广西是一个农村人口比较大的农业省 (区) , 现有总人口4925万, 其中:农业人口3984万, 农村劳动力2275万,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如何加快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已经提到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 如何发展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 关系到农民如何共享改革成果, 如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问题, 也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战略性问题。而加快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鹏: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广西日报, 2008年2月26日
[2]李红贤: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人才需求分析.职业时空, 2008 (12) :50
[3]李红贤: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策略.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10) :27~29
近年来,**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指示精神,积极实施人才强市、科教兴农战略,按照为农服务、促农发展的要求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扎实搞好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大力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深化
认识,加强领导,不断加大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力度
(一)深入搞好思想发动,不断增强农村人才开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针对有的单位和部门对农村人才开发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够到位的现象,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4月专题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并组织指导各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宣传中央和省、市做好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决心和政策,宣传农村人才开发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通过深入持久的教育,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认识不断提高,自觉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人才工作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切实做到心思往农村人才开发上用,重心往农村人才开发上移、力量往农村人才开发上投。
(二)及时明确职责任务,切实加强对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领导。为确保农村人才开发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各级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成立了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部门负责政策制定和工作协调,农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并有农办、教育、科技、劳动、科协、乡镇企业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列入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目标规划,纳入全市整体性人才开发,定期分析形势,总结经验,解决问题,表彰先进,确保了农村人才开发工作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各级政府人事、农业部门把农村人才开发工作作为新时期的一项重要职能工作,带头树立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农村人才服务的思想,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转变工作方式,指定了专人负责农村人才开发的具体管理服务工作,把人才开发工作全面拓展到了农村中去。
(三)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着力理清农村人才开发的思路和方法。围绕增强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市人事局、农业局、乡镇企业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先后于2000年和2004年年初,分别集中一个多月的时间,采取座谈讨论、问卷调查、汇报分析等形式,深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农技部门、私营企业和广大农村,对全市所属各县(市)、区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在摸清全市农业和农村各类人才底数、建设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专题召开研讨会,对如何做好农村人才开发工作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市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意见》、《**市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市农村人才开发基金筹集办法》等文件,确保了全市农村人才开发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强化教育,狠抓培养,切实增强农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一)切实稳定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着眼建设一支过得硬、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各项政策的优惠力度,对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承包和技术服务取得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给予重奖;对在乡镇和艰苦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视情况在业绩评价、职称评聘、学习培训、子女入学、住房改善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照顾;对志愿到农业第一线工作的大专以上毕业生不仅可以提前定级,户粮、行政和组织关系还可委托县级主管部门或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管理,从而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各级还采取选送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到大专院校深造,为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同志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参观见学,广泛开展试验示范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等措施,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素质的提高。截止去年底,全市4855名农业和农村专业科技人员,已分别有152、1226名同志取得了高中级职称,占总数的28.4。
(二)大力培养农村急需实用人才。各级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由农业院校、农广校、农村职业学校、农民科普夜校、农科站(所)等构建的市、县、乡、村四级一体的农业科技培训网络的作用,按照每年市培训100名骨干型优秀实用人才、区县培训50名带动型优秀实用人才、乡镇培训20名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的要求,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加强与国内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邀请专家到各地举办学术讲座、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鼓励和支持实用人才采取结对子、师带徒等形式对周围群众进行传帮带,较好地促进了农村乡土人
才素质的提高。目前,全市农村乡土人才中有高级技师14人、中级技师418人、初级技师11963人,有23.3万农民获得了农业实用技术、农机操作、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农函大培训证书。
(三)突出抓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各县(市)、区围绕建设一支精干、廉洁、高效的乡镇公务员队伍,积极改革和完善县乡公务员制度,不断加大从优秀村干部
和优秀青年农民中录用乡镇公务员的力度,认真搞好科技副县长、副乡(镇)长的选拔任用工作;坚持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一批乡镇干部骨干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学习进修,强化理论培养;充分利用对口帮扶、基层锻炼、下派挂职、轮岗交流等时机,狠抓农村基层干部的实践锻炼;广泛开展“做农民满意的公务员”评比表彰活动,不断提高乡(镇)村干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农村人才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积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各级始终把从源头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提高农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石紧抓不放,针对广大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实际,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等途径,突出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落实,切实扫除青壮年文盲,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针对大部分学生初、高中毕业后直接参加农业劳动,科技知识少、技能低下的实际,积极推进农村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普遍采取“三加一”、“六加一”的形式,对农村学生进行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打牢回乡务农、进城就业和创业的根基;针对中青年农民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承担者,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的实际,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业远程教育,充分发挥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加大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推广传授力度,较好地促进了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优化环境,改善服务,努力提高农村人才队伍自我开发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着眼增强农村人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各级不断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坚持不懈地宣传农村人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农村人才学习科学、艰苦创业、勇于实践的先进事迹,宣传中央和省、市领导关心、支持农村人才的感人事迹。同时,本着注重实绩,体现示范性、代表性的原则,大力开展优秀农业人才评选表彰和奖励活动,坚持每年命名、表彰“十大特色种植户”、“十大养殖户”和“十大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科学文化、尊重农村人才的社会氛围,形成了鼓励农村人才干事业、支持农村人才干成事业、帮助农村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
(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十分注重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政策扶持,不仅支持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承包和技术推广等有偿技术服务,还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不仅严格落实在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到县以下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的优惠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缴纳保险费用,还想方设法地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仅积极引导、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兴办科研和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还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审批办证、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特别是对受到县以上单位表彰奖励的优秀农村人才,优先考虑安排科研或科技试验示范项目,优先推荐评审技术职称,优先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优先提供生产贷款,优先承包土地荒山和企业,优先申报科技奖励,较好地激发了农村人才的进取精神和创业热情。
(三)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各级注重选派熟悉农村工作、了解人事人才政策、年轻精干的工作人员从事农村人才市场管理服务工作,并指导乡镇结合实际配备了1-3名专(兼)职农村工作人员,村组指定了1名人才信息联络员,确保了农村人才开发组织有保证,业务有指导,科研有场所;以县(市)、区人才市场为依托,大力培育农村人才市场和中介机构,适时组织农村人才进行异地难题会诊、经验交流和技术服务,逐步疏通了各类人才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为“三农”服务的渠道;及时建立以县(市)、区人事和农业部门为中心,以乡镇服务组织为阵地,以村级服务网点为基础的农村人才网络,为农村人才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政策、交流、培训、开发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
四、因地制宜,严格管理,积极推进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一)认真搞好农村人才数据库建设。为全面掌握农村人才情况,加强对农村人才的管理,各级农村人才服务机构高度重视农村人才资源的调查登记和人才信息库建设,围绕“三农”工作发展规划,坚持每年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农村人才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切实摸清农村各类人才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布局等方面的底数,并根据各个农村人才的专业特长,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和乡(镇)村组人才储备库,实行计算机管理,为科学开发农村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
(二)科学组织农村人才职称评定。围绕加快农村人才成长步伐,促进农村人才群体的形成,各级持之以恒地在农村开展了农村人才职称的评定和评审工作。针对农村人才的特殊性,认真研究建立了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做到对农业行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注重工作实绩;对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评价,重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发挥;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真正实现了不拘一格选人才。
(三)稳妥推进农村人才选拔考核。根据有关政策,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选拔优秀农村人才的实施方案和办法,通过自荐、评议、评审、公示、建档等程序,从获得市农校、农广校、农函大、农业职业中学和农民科普夜校毕业证书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以及长期工作在农业和农村一线并在普及、推广、应用专门知识和技术上有突出成绩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逐级选拔出懂技术、具特长、善经营、会管理、有成就的人员组成了农村乡土技术骨干队伍和农村科技带头人队伍,有重点地进行培养和扶持。从而较好地促进了农村人才队伍的滚动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农民享受更好的生活。此外,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五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一号文件立足新时代“三农”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顶层设计,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进程加快,当下的农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化土地扩张、农村吸引力不再、农村人口流失„„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乡村振兴的必要性。而乡村要振兴,必须要培育一支能够支撑乡村发展的人才队伍,让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植养殖能手、农民专业技术骨干、农村管理能人、能工巧匠、农民企业家、村组干部、回乡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知识分子、打工青年等,致力乡村发展,发挥一定的示范、带动或辐射作用,带领一方群众致富奔康。
XX村位于XX省XX市XX镇XX部,东XX,北靠XX,村域面积X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X亩,下辖XX个村民小组,全村在册户数XX户,在册人口XX人,党员XX名,村域范围共有小企业XX家。2017年村级集体总收入XX万元,人均收入XX元。在新形势的挑战下,村领导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本土乡村人才积累。
村集体于XX年XX月成立了XX市XX农场专业合作社,从事粮食、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种植,网罗村内的“土专家”、“田秀才”,让各类人才有平台、有机会大展拳脚,发挥专长。此外,书记、主任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参与相应的专业培训,把技术能人往政府产业发展布局的重心引领,切实提高乡土人才发展产业的能力和技术。同时加强交流互动,依托其他村镇成功企业与创新创业个体等优质资源,组织开展体验式交流学习,分享合作开展体验培训,为乡土人才提供学习先进理念、借鉴典型做法、交流心得体会的契机和平台。
村域内积累了一批优秀的乡土人才,有经验丰富的种植养殖能手。比如XX、XX等蔬菜瓜果种植高手,比如XX、XX等养鱼技术骨干,又比如XX这样的农机操作能手。其中,XX在村领导的支持下,新承包下了村内的十亩XX大棚,对她来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她相信,在个人的努力和村集体的支持下,能克服重重困难,让大棚里的XX越长越好。此外,XX也和女婿XX一起办起了小型家庭农场,通过几年的运营,规模逐渐扩大,效益良好。
除了优秀的土专家、田秀才,村域内的还有一批成功的农村企业家。如XX市XX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XX,他于2005年创建公司,主要生产、加工、销售羊绒大衣、真丝衣物及各类女装。他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带领团队以“踏实、拼搏、责任”的企业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增收。公司经历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员工60余人,近几年每年销售额均突破500万元,已颇具规模。
再如XX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XX,她本人曾当选为XX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先后获得江苏省XX等诸多荣誉。旅游公司充分利用吴家湾美丽乡村创建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创立了“XX”为主题的农业旅游项目。项目以大面积的格桑花、向日葵、马鞭草等观赏性花田为核心,包含集XX等配套服务设施,已经成为一个集景观、餐饮、娱乐、文化等诸多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服务区。同时通过扶持附近村民开办“农家乐”,培养致富带头人,带动村级经济增收,让优美的环境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乡土人才在引导农民群众摆脱传统观念束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XX村把抓好乡土人才工作作为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内容来抓,根据本地实际,强化举措,破解新农村乡土人才建设难题,充分发挥人才的榜样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即便如此,XX村目前的乡村人才储备距离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方面,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导致人才从农村向城市、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单向流动。大批中青年农民去城镇、进企业打工,导致农村、农业的人力资本严重短缺,不仅各类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甚至连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年种田能手都相当缺乏。农村人力资本匮乏是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农村事业,尤其是农业工作,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天然劣势,工作又累又脏,成本并不算低,收益算不上高,风险也不算小,社会地位甚至可以用卑微形容,导致现在的本地年轻人几乎没有愿意下地种田的。现有的年轻农业人才,也多以管理型人才为主。万幸的是,XX村目前地处东部较发达地区,紧邻上海周边,有较多得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户前来承包土地,务农人才断层现象还未严峻到迫在眉睫的地步。但而且务农并非毫无技巧可言,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都需要相当丰富的经验才能胜任。这是XX村这样东部较发达地区普通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潜在的重大隐患。
三农问题从来不仅仅局限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也绝非仅靠农村自身力量就能实现的。如何增加农村的吸引力,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扩展农业的经济效益,这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努力,乃至整个社会做出改变,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 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规划围绕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进一步明确了要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 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同时, 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 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这些都提示我们, “十二五”期间, 石油和化工各企事业单位推动自主创新, 实现科学发展, 首要的是必须抓紧、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自主创新, 是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 也是实现中国石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目前越来越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 科技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价值在总产值中的增长比例, 是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从总体情况看, 目前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75%的企业尚未形成研发能力, 缺少核心技术。竞争能力的形成, 过于依赖引进, 而非自身创造。而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 牢牢把持着国际产业分工的主动权。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 我国已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学工学第二大国、化学工业第一大国, 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 我国是石化工业发展大国, 还不是强国。特别是与石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的科研能力与技术水平仍有相当的差距。新世纪以来, 为缩小这一差距, 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和装备, 具备了规模化的生产能力, 但是一些高新技术, 特别是核心技术难以引进, 严重制约了我国石化工业健康快速发展。因此, 在这种形势下, 中石化集团作为一个技术资源密集型和人力资源相对密集型的企业, 仅仅靠过去资金、设备等物质要素的大量投入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发展需要, 要保持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充分依靠和利用好人才这一根本要素,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 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彻底告别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优势的竞争方式, 摆脱简单粗放的增长方式对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受制于人的困境, 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尽快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切, 都有赖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趋势力口快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 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 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 也是人才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带来的影响将更加广泛而深刻, 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 加大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把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发展的优势, 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保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是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的战略方针。在创新发展中, 人们逐渐认识到培养一支高素质、充满活力的技术创新队伍, 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十一五”期间,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充分认识到, 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基础和保证, 是实现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就曾提出要造就一批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世界知名石化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培养身怀绝技的技能专家。加快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操作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使其成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提升技术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在科研单位中, 这“三支队伍”建设, 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和一批学科带头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 “创新驱动,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根本要靠人才。“十二五”期间, 作为中石化集团重点科研机构之一, 我们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全面落实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构筑更加科学合理、自由宽松的人才制度环境, 加快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积极营造诚心实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切实做到爱才、识才、育才、用才, 求贤若渴寻找、发现和集聚人才, 特别要扶持创业人才和培养使用青年人才, 这样一个创新宽容的科研氛围, 用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创新文化滋养、培育、激励创新人才,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型高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首席技师培养计划, 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依托中石化大型企业集团, 建立起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在于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
科技的灵魂在创新, 科技的出路在改革, 科技的根本在人才。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谁拥有了人才优势, 谁就拥有掌握高新技术的能力, 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因此, 只有把抓创新与抓创新人才结合起来, 大力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提高人才素质, 优化人才结构, 构建中国石化的人才高地, 促进大型石化集团由人数众多的企业, 向精干高效国际型企业转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从目前看, 北京化工研究院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还存在着人员结构不合理、主专业缺少领军人才、缺少战略科学家, 应用基础研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知识产权管理专家和高级技能专家。因此, 应立足自我培养, 造就一批关键技术专家, 学科领军人物。同时加快、人才引进, 特别是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科研单、位高素质人才队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首先要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 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管理专家。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 进一步破除科学研究中的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现象, 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进一步完善、培养选拔高级专家的制度体系, 使大批优秀拔尖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其次力口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公开招聘力度。采取多种方式, 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建立符合科研单位特点的引才机制, 实施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重点科研项目学术带头人以及其他高级科研岗位, 逐步实行社会公开招聘。二是优化人才结构, 为人才合理流动畅通渠道。目前我院在职职工1205人, 其中35岁以下390人, 占32.4%;具有高级职称的426人, 占35.4%, 被确定为科研技术骨干的332人, 占技术人员比例27.6%。数据显示, 科研技术骨干比例偏低, 人员年龄结构偏大。逐步解决人才断档和老化, 培养、扩大高素质技术骨干队伍, 调整人才结构是我院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 首先是要尽快培养一支基础理论扎实、业务素质好、创新能力强和素质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课题组长和项目负责人队伍, 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其次逐步推行课题项目负责制管理模式, 注重把课题研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把课题作为促进入才成长的载体, 努力实现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双重目标。将市场化的人才使用机制引入到项目管理中, 逐步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激发科技人员的浅能, 人才实行双向选择, 为人才合理流动畅通渠道,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才的良性循环, 优化人才队伍。三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提升科技人才水平。通过积极组织承办和参加国际问、大型学术研讨活动, 及时掌握本学科领域学术动态, 活跃学术氛围, 激发科研工作者成长欲望。另外, 还要建立和完善对研发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制度, 组织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 将少数人的知识转化为多数科技人员的共同的财富, 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良好风气, 从而提高科技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通过广泛交流, 创造良好的业务环境, 提升研发骨干的管理协调能力, 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 规范科研程序的建立和执行能力, 以及运用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等。
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 要建立适应科研单位特点和要求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 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注意围绕激发人才动力、促进人才发展、加强人才管理进行探索实践。首先, 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对那些高层次的顶尖人才设立专门通道, 在待遇上给以倾斜, 在科研组织上特事特办, 使他们专心于事业, 专注于科学研究。重奖专利成果发明人, 坚持业绩优先, 把分配向绩效突出的优秀人才倾斜, 充分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其次, 通过设立科技奖励基金, 激励青年技术骨干献身科技事业, 稳住和吸引高素质的科研开发骨干, 立足岗位成才;第三, 要建立考评机制, 做到能上能下、畅通渠道。注重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评制度, 重点从发表论文、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科研工作数量、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并作出相应的奖励处理规定, 以此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第四, 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把一些具有新的思想、新的学术、新的方法的科技人才引进来, 为我所用, 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同时,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些非核J心业务、非主营业务的专业人才也需要流动出去, 到社会上发挥更大作用。因此, 我们既要有一批相对稳定、起关键性作用的科研人才队伍, 又要积极促进入才的合理流动, 不断改善与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第五,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项目督导制度, 即由有关专家对科研项目负责人, 实施技术指导, 对项目立项、结题、鉴定验收等门径管理环节审查和评议, 既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同时也提高科研人员的研发能力和责任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还须提高科技队伍整体素质
全面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的目标, 必须要有群众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只有全体员工齐心协力, 才能提高企业在多变的市场中抗风险的能力, 科研单位要在严酷、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要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发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引导广大科技人员, 既要有竞争意识, 又要提倡团队协作的精神, 需要建立一支勇于拼搏, 敢于挑战的过硬队伍, 科技人员既要有“雄鹰”的拼搏斗志, 又要有“大雁”的团队精神, 既敢于挑战, 又善于并肩作战, 进而攻克一道道难关, 创造出累累的硕果。其次要端正科学态度, 防“飘”防“躁”。树立严谨的科学风气, 尊重科研规律;重大技术问题, 要集思广益, 科学决策;科研进展要认真审查, 多方检验, 严格把关。其三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 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 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尊重个性, 宽容失败, 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 鼓励敢于探索、勇于冒尖, 大胆提出新的理论和学说。激发创新思维, 活跃学术气氛, 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科研创新氛围。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 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良风气。
一、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
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途径。总的说来, 提高农民素质, 可促其彻底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 增强其市场竞争意识, 使他们懂得按照价值规律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培植地方性优势产品, 从而促进各类经济产业链的形成。这样, 不仅能够增加农产品的社会有效供给, 而且还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有利于推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 进而大幅度增加农民收人。针对农民个体来说, 农民的收入和农民自身素质是成正比的。素质高的农民往往致富能力强, 致富手段多, 他们更善于把科技信息转化为科技成果, 从而收入也更高。
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我国在“十二五”时期确立的一项重大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把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 以农民“人”的现代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 可以将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的思维方式, 由因循守旧转变为锐意进取, 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他们吸纳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也将不断增强, 也更懂得如何把农业科技成果这种潜在生产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总之, 农业现代化的时代需要要求我们加强农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 不仅可以带动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还会推动他们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头脑, 自觉把自己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具体来说, 提高农民素质, 有利于帮助农民扫除封建思想, 自觉摒弃不良陋习;有利于增强广大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 杜绝农村违法乱纪的行为, 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 以此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
农民的综合素质主要包含了思想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律素质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 因此提高农民素质也要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注重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
针对目前农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文盲率仍然很高的状况, 党和各级政府必须立足长远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提高农民素质,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要求, 坚持从娃娃抓起, 从基础抓起, 从新生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抓起, 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的人力投人和财力投入, 逐步扩大农村初高中的办学规模, 不断提高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 这样就保证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同时, 还应在农村修建图书馆、阅览室、游艺室、健身房等不同层次的文化大院, 多组织文化下乡活动,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注重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实践证明, 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尤其是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有裨益。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创新培训内容。既要培训农业生产、生物和环保等现代实用技术, 也要传授市场营销方面的经商技能, 并且, 培训内容一定要跟当地优势产业结合起来。第二, 加强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和网络等传播媒体, 定期开办农业知识讲座, 或者采取开通科技咨询热线电话, 制作科技VCD光盘的现代化手段, 为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第三, 抓好典型示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农村涌现出了一批靠科技致富的先进典型, 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我们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 闯出“一带多”的“滚雪球”发展模式, 从而营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星火燎原之势。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注重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首先, 村委会要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主要开展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主要内容, 以农业生产、农村市场经济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其次, 村委会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要从帮助农民解决法制疑难、维护农民利益人手, 将法制宣传教育与农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寓学法于用法之中。再次, 村委会要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灵活性。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创新工作方法, 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和新闻媒体, 开设法律咨询、法律讲座, 或者采取文艺演出、图片展览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 尽量把法律条文通俗化, 以此增强农民学法的趣味性, 使农村法制教育更加生动形象, 切实保证这项工作有声有色的开展下去。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注重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把增强农民体质, 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作为改善农村公共卫生软环境的重大突破口来抓。首先,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增加农村体育设施, 开展体育竞赛, 从而增强农民体质。其次, 深入开展农村全民卫生运动, 宣传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发展农村合作医疗, 构筑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再次, 坚持实行计划生育, 认真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政策, 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 不断提高后续劳动力质量。
摘要: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提高农民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对建设新农村有着重大意义。目前, 我国农民综合素质仍然很低, 迫切要求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途径,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尽早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很关键】推荐阅读:
乡村振兴与乡土人才建设调研报告06-16
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12-24
做好乡村振兴中乡土人才工作心得体会07-21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10-11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07-17
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07-12
乡土中国讲稿10-01
乡土文化论文12-15
乡土中国 读书报告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