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六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司马光教学设计六(共8篇)

司马光教学设计六 篇1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

作者:杜甫  朝代:唐 衡岳啼猿里,巴州鸟道边。故人俱不利,谪宦两悠然。

开辟乾坤正,荣枯雨露偏。长沙才子远,钓濑客星悬。

忆昨趋行殿,殷忧捧御筵。讨胡愁李广,奉使待张骞。

无复云台仗,虚修水战船。苍茫城七十,流落剑三千。

画角吹秦晋,旄头俯涧e。小儒轻董卓,有识笑苻坚。

浪作禽填海,那将血射天。万方思助顺,一鼓气无前。

阴散陈仓北,晴熏太白巅。乱麻尸积卫,破竹势临燕。

法驾还双阙,王师下八川。此时沾奉引,佳气拂周旋。

貔虎开金甲,麒麟受玉鞭。侍臣谙入仗,厩马解登仙。

花动朱楼雪,城凝碧树烟。衣冠心惨怆,故老泪潺。

哭庙悲风急,朝正霁景鲜。月分梁汉米,春得水衡钱。

内蕊繁于缬,宫莎软胜绵。恩荣同拜手,出入最随肩。

晚著华堂醉,寒重绣被眠。辔齐兼秉烛,书枉满怀笺。

每觉升元辅,深期列大贤。秉钧方咫尺,铩翮再联翩。

禁掖朋从改,微班性命全。青蒲甘受戮,白发竟谁怜。

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师资谦未达,乡党敬何先。

旧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

贾笔论孤愤,严诗赋几篇。定知深意苦,莫使众人传。

贝锦无停织,朱丝有断弦。浦鸥防碎首,霜鹘不空拳。

地僻昏炎瘴,山稠隘石泉。且将棋度日,应用酒为年。

典郡终微眇,治中实弃捐。安排求傲吏,比兴展归田。

去去才难得,苍苍理又玄。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

陇外翻投迹,渔阳复控弦。笑为妻子累,甘与岁时迁。

亲故行稀少,兵戈动接联。他乡饶梦寐,失侣自屯。

司马光教学设计六 篇2

第一, 激发自读兴趣。清代有位文艺理论家包世臣在和友人石赣州讨论该文时, 包世臣告诉他, 像阁下这样一位“博闻深思”之人, “诵之数十过, 则自生疑, 又百过当自悟。”有人曾评论《报任安书》是一篇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究竟“奇”在哪里?为何要“百过”才“自悟”?教师以此引导,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跃跃欲读。

第二, 明确学生要求。通过“自读书”理解和掌握选文主要内容、重点实词、重要文句或文段, 体会写作技巧, 尤其涉及文中的一些典故, 学生们需查阅资料自行释疑, 进而解读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第三, 辅助学习手段。到市图书馆、校阅览室查阅资料。

二自由讨论

自读书后, 先明确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进而就学生自生疑问, 大家讨论。令人兴奋的是学生对“西伯, 拘于羑里;李斯, 具于五刑”两个问题展开阅读, 着实大开眼界。

学生: (拿着预先准备好的纸条) 《封神演义》第十一回《里城囚西伯侯》说到因纣王昏聩, 费、尤奸臣陷害忠良, 故意使西伯推演天数, 却诬奏曰:“姬昌怨忿, 乱言辱君, 罪在大不敬。”后经比干等大臣力谏, 又应“太庙火灾”之验, 方使西伯拣回性命, 拘于羑里。有诗为证:“七载艰难羑里城, 封爻一一变分明。玄机参透先天秘, 万古留传大圣名。”

学生:根据学过的历史和《史记》了解到: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 年轻时, 做过郡的小官吏, 后从荀卿学习帝王之道, 至秦, 深得始皇信任, 官至丞相。始皇死后, 为赵高所害。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结尾处评论说:“李斯……持爵禄之重, 阿顺苟合, 严威酷刑, 听高邪说, 废适立庶。诸侯已畔, 斯乃欲谏争, 不亦末乎?从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 察其本, 乃与俗议之异。”

教师:两位学生能就课下注释不详处生疑, 且能联系古典名著《封神演义》和《史记·李斯列传》深入阅读, 给两则典故作了比较翔实的诠释, 非常棒 (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 。

三人生感悟

学生主要围绕以下重点话题展开:

1. 认识司马迁受极辱而不“引决自裁”的原因

学生:“所以不隐忍苟活”是因为“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充分说明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宏图伟志。他告诉我们:要热爱生命, 有所作为。

学生: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公道话, 就被处以腐刑。面对强权, 他不畏淫威, 这恰恰说明了司马迁的正直、无畏和大勇。

学生:就像司马迁说的那样,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的死就重于泰山。人生来就注定了死亡, 所以我们应像他那样, 死得其所, 死得无悔。最后, 我要说感谢司马迁的“不轻生”, 给我们留下了“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绝美佳文。

2. 对文中重点段谈感想

同学们自读书时划定的重点文段。

引文:“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学生:这段文字很精彩, 一方面看出司马迁贯通古今的学识, 另一方面看司马迁处逆境、受屈辱而不灰心丧志的气节, 可作为警句鞭策我们顽强地生活, 还可作为写文章“逆境人才”的有力证据。我已把它背诵下来了 (大家笑) 。

3. 探讨收获

学生:我认为本文之所以成为“奇文”的另一原因是司马迁真切地表达了蕴含于内心的那种激扬澎湃的思想感情, 是“为情而造文”, 而不是“为文而造情”。

教师:清代李兆洛先生跟我们这位同学有同感, 他说该文“厚集其阵, 郁怒奋势, 成此奇观”。这一点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呢?

学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 不矫情造文。

作为教师, 教学该文既感到轻松愉快, 又从学生那里悟到了很多东西。体会有两点: (1) 以“三自”为主线,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 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教授该文则以“自读书”“自生疑”“自解悟”的“三自”为主线, 把“接受”和“发现”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 重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2) 以课堂为平台, 学语文, 为人生。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教学此文, 始终让学生围绕司马迁不“引决自裁”而“发愤著书”的主要内容展开, 使学生受到了司马迁高尚人格魅力的鼓舞和激励。

摘要:《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又一篇“雄伟奇谲”之名文, 也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鉴于该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技巧灵活的特点, 在教学中, 笔者以“自读书”、“自解悟”为主线, 采取了“兴趣导读”、“自由讨论”和“人生感悟”的“三步”教学法, 取得了较好效果。

《司马光》教学谈 篇3

一、首先从谈话引入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认识一位我国古代的小朋友,这人叫司马光。司马光从小就聪明,爱学习、爱动脑筋,长大后还做了宰相、写了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小故事。

然后老师板题,要求同学们用手指跟老师一块按笔顺数空写题目。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跟着老师写课题,意在注意学生写字写字能力的训练。)

二、运用电脑这一教学媒体,利用表演这一形式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课文第二短时,充分利用了电脑的大屏幕让学生理解课文。

师: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的彩图。

(电脑扫描后投放在大屏幕上,别的小朋友都都慌成什么样子呢?

生:有的吓哭了,有的吓跑了,有的在喊……

生:还有的下的藏在了假山后面。

生:还有的跑去叫家长了。

……

师:你们看图看得真仔细,说得太好了。你们能把他们慌乱的样子能表演一下吗?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同学们在小组内争着抢着表演,让同学们都参与进来了。然后几位同学上台表演了这一场面,这样在表演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气氛活跃轻松。老师随机打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哭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然后指导朗读,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把小朋友们都慌了的那种紧张、害怕、忙乱的感情表达了出来,这样轻松地理解了“慌了”这一词语和这一场面,又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学习第三段时,电脑又切换到大屏幕上来,再次指导学生看图。

师: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在干什么?他和别的小朋友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生: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破了那口缸。

生:司马光把缸打破了,水流了出来,那个孩子也跟着水出来了。

……

师:你们能看图想象和模仿一下司马光当时的动作吗?(先在合作学习小组内表演,然后派代表上台表演。)

学生上台表演了“搬起”石头,“使劲”砸缸后,有的同学说:“他没有使劲”;有的说:“他搬石头没有用力……

师:司马光是怎样“搬起“石头?怎样才叫”使劲“呢?(学生再次表演。)

又一个学生上台表演时,做出了双手搬石头的费力,嘴里还不时地发出了“嗯”的声音。使劲砸时,他将石头用力高高举起,然后嘴里发出了“哎”的使劲声。表演十分投入,引起了同学们和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这时我随机打出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師:我们将句中的“搬”换成“拿”行不行?为什么?去掉“使劲”好不好?为什么?将“砸”换成“打”或“敲”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在合作小组内展开讨论,讨论后交流结果。交流后,老师指导朗读,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将加点的词加上了重读音,通过重读这几个词,理解了司马光在紧急时刻的机智,爱动脑筋,也为今后说话,写作中准确的用词打下了基础。

(以上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利用电脑和大屏幕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文中插图和重点句子,方便快捷地出现在同学们视线当中,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利用表演这一形式让同学们都参与到教学当中,也更好的引起了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的作用,激活了课堂气氛。)

三、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发展了思维

教学进行到以上这一环节后,我为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怎样一个孩子呢?

生:聪明。

生:爱学习、爱动脑筋。

生:沉着、机智、勇敢。

……

老师总结后板出:爱动脑筋、沉着、机智。

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司马光在关键时刻不慌张、遇事沉着、爱动脑筋,用砸水缸的方法救出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老师知道,同学们也很爱动脑筋,你想想,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呢?

(学生又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场面十分活跃,有的跪在凳子上抢着说,有的刚说后,其他同学就反驳,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表现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讨论后交流结果。

生:我想可以找梯子放在水里,让小朋友爬上来。

生:我反对,找梯子来不及。

生:可以用抽水机把水抽出来。

生:我反对,当时没有抽水机。

生:几个小朋友联合起来把缸推倒,让水流出来。

生:我反对,小朋友们没有那么大力量。

生:可以在花园的大树上折断树枝,伸到水里,让小朋友爬上来。

生:我反对,不能破坏树木,老师说过要环保。

生:现在救人重要。

生:对,我同意,司马光砸缸也破坏了缸,但他是为了救人呀!

……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滔滔不绝地争辩着。在争辩中否定着一个又一个的答案,从而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肯定了司马光的机智和方法的巧妙、实用。

老师趁势做总结。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个生字和一些词语能根据语言内容读出情感,背诵课文。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学习课文了,先请你们看课题;2.司马光(齐读)(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2通过交流,概括出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数数课文有几个小节,标上小节号。在投影片上找出谁是司马光。学习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小节。1、司马光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事,

大屏幕出示:(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哪个小朋友能读好这句话吗?

2、一天,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很漂亮,小朋友看。大屏幕出示:(大水缸和假山的图片。)

3、说一说你看到花园里有什么?

生1:假山。生2:有一口大水缸。

4、看看水缸在什么地方?生:水缸在假山的下面。

5、你还看到了什么?生:缸里装满了水。

你能读出水缸的大,水的多吗?

大屏幕出示:(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先指名读再分男女生比赛读:(比一比谁的水缸大,谁的水缸装的水多)

学习“园”字。

齐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学习第二、三小节。

Z1、出示图片,说说图上,小朋友在花园里干什么?(捉迷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练习。一个小朋友_____大水缸里。学习“掉”(动作演示)“缸”(看图介绍)。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焦急吗?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1)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找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用“------”划出来。交流从小朋友们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动作的词语。板书: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学习“”。(分析字形)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试着喊、叫)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读第小节。小朋友们都慌了,如果你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简要板书)司马光怎么做,找出动词,标出“△”。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学习“起”(析字形,动作演示)“砸”(动作演示,书空)“使劲”(找同义词:用力)看这个练习,想想该怎么填?________都慌了。司马光_________一块石头,使劲________那口缸,缸_______了。用镇定的语气读课文第小节。同桌对读第、小节(男女生对读),试着背背。指名读课文,想想:司马光使劲砸缸,结果怎样?交流,学习“流”(看投影片)。四、看图配乐,齐读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们想的方法和司马光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附板书:22司马光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学习了解司马光临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向司马光学习遇事镇静、机智过人的z(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司马光和他的小伙伴在花园里玩得可开心了!就在这时,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请小朋友读一读这一句话。

Z大屏幕出示:(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2、谁来读读这句话。“一不小心”就是这个小朋友没注意、没留神,突然发生了意外。“一不小心”要读得稍微快点,要有突然的感觉。

3、a谁再来读一读。B学着他的样子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掉进缸里的孩子画面。

4、小朋友看着图想一想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有危险吗?为什么?

生:因为缸很大,水很多。

5、缸里的小朋友在水里挣扎着,处境很危险,遇到突来的情况,他的小伙伴们有什么反应呢?大屏幕出示:(孩子们慌的画面。)

6、这些小朋友怎么了。(慌了)

7、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他们慌成什么样子了?

8、他们慌成什么样子了?谁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叫两个学生

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9、A有的哭了,想像一下是怎么哭的?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看?

B有的喊,会喊些什么?谁来表演一下

10、是呀!他们害怕极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在大声喊救命,有的急忙跑去找大人来救人。

11、小朋友一起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读出他们慌张的样子。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这些小朋友慌了,哭的哭,喊的喊,找的大人还没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如果再不及时救上来,可能就会被淹死了。得快点有人救他,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砸缸救人为千古佳话。,大家想听吗?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文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是重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司马光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对比的教学手段,效果还不错。

学习第二自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哭喊跑”展开想象,体会小朋友惊慌害怕的心理。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当时的情况怎样?(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1)知道“司马”是复姓。(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学生或教师)

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问题(1)(2)

4、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及这是怎样的一口缸。(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3)朗读指导。

2、学习4~6段,解决问题(2)

(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孩子的表现,板书:哭喊叫找 小组讨论这些孩子当时是怎么想的?

(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司马光的动作。理解:使劲砸。

(3)质疑释疑。(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

4、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

5、朗读指导。

五、学会背诵技巧。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六、指导书写。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七、拓展训练。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要求:大胆想象。

八、作业布置。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九、板书设计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别的小朋友—————叫喊跑找 没慌

司马光教学设计六 篇6

教学感悟

从文章里引出“主线”, 在文章外联出“背景”, 内外结合, 悟出历史伟人之“品”。

备课札记

开始备课时, 我以为扣住“发愤”这个词就可以大功告成, 然而在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时, 却发现有些疑点没有解决, 有些内容远不是就字面意义就能讲对的。于是反复阅读并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 了解比较多的历史背景后, 这才对“发愤”的伟人品质有了准确的理解。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 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 心里十分激动。

“从小”是“从小时候开始”的意思, 想来是在五六岁时开始的。相信《史记》的书就与其从小的经历是有必然的联系的。

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 入狱受了酷刑。

将军是谁?辩护是否在理?酷刑, 是什么性质的刑罚?

原来, 司马迁是为李陵将军辩护。李陵在与匈奴作战中因箭尽粮绝, 援兵不到, 只能暂时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大怒, 要杀李陵全家。司马迁为此说了几句公道话, 遭汉武帝贬斥, 入狱并受酷刑。

司马迁受的酷刑是腐刑, 在汉代, 腐刑是用来惩治流氓罪的, 割去生殖器。

想一想, 一个意气风发的官吏只因为仗义执言, 结果受到了流氓惩罚。这“耻”难道不奇, “辱”难道不大吗?

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

“有的……, 有的……”, 在司马迁放耻辱于不顾, 发愤编写《史记》之时, 那么这些“有的……有的……”在司马迁心里到底指谁?即:谁能给予司马迁如此大的勇气和气概呢?

从司马迁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信中, 我读到这样的内容:

周文王被拘禁, 写成了《周易》;孔子一生不得志, 写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 创作了《离骚》;孙子受了膑刑, 编写了《兵法》;吕不韦被贬, 传下了《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 写出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而创作出来的。

很明显, 这所谓“有的……有的……”指的就是3000年历史中的圣人贤哲, 他们发愤著述的悲壮故事激励着司马迁。他明白了人生价值的轻与重就在于对于事业的献身, 他怎么能放弃《史记》的编写呢?

于是, 我明白了, “发愤”源于儿时的启蒙, 含“发奋”志向, 萌于成年后身受“酷刑”之冤。成于圣人贤者悲愤创作的精神激励。而圣人贤人的故事, 正是司马迁研究编写史记所得。所以, 可以认为, 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精神文化造就了司马迁这样一个历史伟人。

对文本有了深入理解后, 决定采用“内引外联悟人品”的教学方式。引出主线“发愤”组织起“了解”“感悟”“赞叹”三个教学块面, 并外联“小时候”“酷刑”“给任安的信”的内容, 组成深入了解伟人品质的内容背景, 悟出他“忍大辱负重任”的品质。

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一、了解“发愤”的起因

师:请同学们听写几个词语:

入狱酷刑耻辱发愤辉煌巨著前无古人

师: (屏幕出示一位同学的默写词语) 说说他哪些字写得特别好看?

(自由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在书写好的字上画红圈圈。)

师:在这些字中, 这个“狱”字在写的时候, 中间的部分要写得小一点, 左中右三个部分要靠得紧凑一些, 这样这个字就更美观了。

在所默写的词语中, 有个词语表达了司马迁的感情———“发愤”, 愤, 愤怒的意思, 司马迁为何发“愤”?

点评: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 除了守住把字写正确、写美观这个语文教学的底线;其次要扣住“发愤”这个词引出课文内容中贴近司马迁的思想部分, 这也是很必要的。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要处处留意词语对于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生: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 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 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 入狱受了酷刑。

师:说得好, 飞来横祸!“飞来”是指“意外来临, 突然而至”, “横祸”, 不只是祸, 而且是横祸, 横祸就是大祸, 凶多吉少!请同学们读这段文章, 有什么疑点要讨论, 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研读这段话。 (屏幕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 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 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 入狱受了酷刑。)

师: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背后会有故事呢?比如, “专心致志”的专心, 说的是司马迁一心编写《史记》立志要完成父亲的遗愿, 文章里说他“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 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这是专心致志的具体表现, 也是司马迁遭遇横祸的背景情况。请同学们仿照这样的思维方法从这段话中找出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飞来横祸”的“横”字, 对司马迁来说, 是一个冤枉, 文章里说他为一位将军辩护, 就入狱受酷刑。

生:司马迁是为李陵辩护的, 李陵将军与匈奴作战英勇顽强, 奋勇杀敌。但因箭尽粮绝, 援兵不到, 暂时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大怒要杀李陵全家, 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 被汉武帝打入监狱受了酷刑。所以是“横祸”。

生:“突然降临”的“突然”一词, 灾难是在司马迁一点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降临的。和“飞来横祸”里“飞来”是一样的意思。

生:“飞来横祸”的“横”字, 对司马迁来说, 是很重的灾难, 他入狱了, 就不好再专心致志地编写《史记》, 他还受了酷刑, 这刑罚很残酷。

师:怎样的酷刑?

生:司马迁受的酷刑就是腐刑, 在汉代, 腐刑是用来惩治流氓罪的。

师:这两句话, 56个字, 记载一桩司马迁蒙灾受辱的历史冤案。56个字, 既有故事发生的背景, 也有故事发生的起因、结果。哪位同学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

生:就在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 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的时候, 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到司马迁头上, 因为李陵将军与匈奴作战英勇顽强, 奋勇杀敌。但因箭尽粮绝, 援兵不到, 暂时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大怒要杀李陵全家, 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 被汉武帝打入监狱受了酷刑。这对司马迁来说是奇耻大辱。

师:说得好!奇耻大辱!何为奇耻?何谓大辱?请结合司马迁当时所做的事情, 所在的职位, 来说说。

生:把一个朝廷史官, 一个有学问的读书人等同于流氓, 太离奇了!

生:把一个意气风发, 正在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太史令贬为囚犯, 是大辱!

生:把一个健康的生命迫害成一个残疾人, 太悲惨了!

师:所以, 司马迁的心情会———

生:悲愤交加,

师:“发愤“由此而生……

点评:这块教学内容, 教师把编写司马迁《史记》和蒙受耻辱两件事放在一起教学, 是想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唤起学生对司马迁崇敬的感情, 你看, 司马迁以为国家编写《史记》为己任, 专心致志, 忙于研读整理, 是一个多好的朝廷太史啊;二是想让学生了解司马迁蒙受耻辱的故事过程, 为深刻地品出司马迁的悲壮胸怀提供事实依据。由此见得, 李老师不但知道自己要教什么, 而且明白怎样能教得明白深入。

二、感悟“发愤”的情感

师:这段故事仅仅是司马迁伟大人生故事的一个开头, 后面的情节更为壮丽。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 用笔标出描写他心情的句子。

生: (默读后) 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 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生:司马迁又想:“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从想死到打消这个念头, 是一个死而复重生的过程。司马迁有这样一句话, 揭示他的感情转变过程。 (屏幕出示, 要求学生多读几遍。)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司马迁是个研读过无数历史文献的人, 这个“有的……有的……”一定是有所指的, 那么是谁给了他司马迁为编写《史记》而重生的勇气呢?教师在备课时, 搜寻到司马迁在狱中写给任安的一封信, 其中有这样的话: (屏幕出示, 要求学生轻读几遍。)

周文王被拘禁, 写成了《周易》;孔子一生不得志, 写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 创作了《离骚》;左丘眼睛瞎了, 还写了《国语》;孙子受了膑刑, 编写了《兵法》;吕不韦被贬, 传下了《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 写出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而创作出来的。

师:知道“有的……有的……”是指谁吗?明白为什么这些人能激励司马迁了吗?

生:“有的……有的……”指的是周文王, 屈原, 左丘、孙子等人, 他们也都受过屈辱。但是, 他们都写了书, 留给了后人。

生: (沉思) 司马迁想:先人们曾经战胜过灾难给后人创作留下历史, 他们活着是泰山, 死后也是泰山。我为什么就不能放下自己的屈辱, 完成史书的编写任务呢?

师:所以, 司马迁决定活出人生的重大价值, 坚定不移地活下去, 一定要写完这部书!请读出他的信念!请重读“活下去”一词。

(生朗读)

师:再读出他的坚强不屈!请重读“一定要”的词语。

(生朗读)

师:再读出他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请重读“编写完这部史书”这句话!

(生朗读)

师:司马迁身残了, 但人更坚毅更勇敢了。因为他从自己蒙受的奇耻大辱中走出来了。当一个人把自己的荣辱放到脑后, 让事业志向压倒一切的时候, 他的人生价值就比泰山还重!那么,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生: (朗读) 他尽力克制自己, 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里, 又摊开了光洁平滑的竹简, 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屏幕出示:想到这里, 他尽力克制自己, 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里, 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 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 从字里行间你想到一个什么成语来形容司马迁?

生:忍辱负重。

生:不屈不挠。

生:忍辱含垢。

师:好!“忍辱负重”“忍辱含垢”之后, 站立起来的是“不屈不挠”的司马迁!请好好读出“忍”字的悲壮情感。

(生齐读多遍)

师:悲壮之中——— (屏幕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 用了整整13年时间, 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轻声读读这段话, 哪些词语说明着“这是一部辉煌巨著”?

生:整整13年, 写作时间很长。

生:52万字, 内容很丰富。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余年间的历史。

师:是的,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余年间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 这样的史书是前人所没有的, 所以, 这部———

生:前无古人的著作, 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板书:巨著辉煌

点评:这部分教学内容, 教师扣住司马迁“有的……有的……”说法, 引导学生探究司马迁在屈辱中重生的心路历程。具体地走了三步:一是探究司马迁所说“有的……”是指谁, 看到此位史官心里早就有诸位圣人先哲为榜样;二是探究司马迁所说的“泰山、鸿毛”的区别, 让同学们理解到, 生命只有负载着有意义的事业, 生命才能“重于泰山”;三是感悟这部生命写就的巨著。这三步内容, 是先虚后实的结构, “虚”处探究司马迁的思想, 实处感悟司马迁的巨著。令人叹服!

三、赞美“发愤”品格

师:司马迁一生壮丽得可歌可泣。让我们追根溯源, 看看司马迁的小时候, 看看家父的遗训, 或许这能深刻理解司马迁的品格。请大家通读全文, 并自由发言。

生:文章第1节写“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 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 心里十分激动。”说明司马迁童年时代的心灵中已经胸怀英雄。

生:受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努力读书, 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 广交朋友, 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有道理,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司马迁也是少年立志。 (板书:少年立志)

生:文章中写司马谈临终之时, 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啊!”说明司马迁没有辜负临终嘱托。

师:自古也有一说:“子承父业, 世代兴旺”。司马迁深知自己责任重大。 (板书:父亲重托)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咱们再往深处走一走, 激励司马迁以悲愤之情耗尽毕生心血, 用生命写成《史记》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生:是圣人贤者面对屈辱和灾难时的英雄形象。“人固有一死……”人总是要死的, 但死得没有意义, 就比鸿毛还轻, 所以, 司马迁以圣人贤者为榜样, 死也要死得重于泰山。

师:准确!请再读这段话:

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 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读这段话, 我们可以这样想:只有懂得人生生死价值的人, 屈辱才可以转为悲愤, 悲愤才能升为“发愤”, “发愤”才能支撑司马迁写完《史记》。是圣贤先哲的精神激励出了司马迁“发愤”的雄心大志啊! (板书:圣贤激励)

师:读到这里, 请同学们为司马迁发愤写完《史记》之事, 找到三条理由。谁来发表意见?

生:少年立志、父亲重托、圣贤激励。

师:因为如此, 司马迁成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而流芳百世。今天, 当我们捧读《史记》的时候, 你会对司马迁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 (纷纷回答) 由衷敬仰、敬佩、赞叹。

师:两千多年来, 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座高耸的丰碑, 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中, 所有读过《史记》的人, 对这部巨著都赞不绝口, 同时被司马迁伟大的人格所震撼, 请听一位读者的心声:

师: (庄重地读) 我以为, 你会玉与石俱焚, 血与火共熔;我以为, 你最后留下的文字会是“名与节同在”“士可杀不可辱”。可是你的伟大却是超越了世间的荣与辱, 义与愤, 生与死。你就是那泰山顶上的一匹凌云驰骋的骏马!你对先人、对国家、对人生、对历史的灼灼之心成就了史无前例的伟大!你, 重于泰山! (生随后一起朗读)

师:课后, 请同学们阅读《史记》, 了解司马迁笔下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点评:这部分教学内容的主旨是“赞美”。赞美是要深远的, 要有令人叹服的境界。教师从三个角度让学生理解司马迁的精神境界:一是“少年立志”, 二是“父亲重托”, 三是“圣贤激励”。这少年、父亲、先哲三者, 就串联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源流, 使赞美司马迁的“发愤”有了深度。随后, 引用一位读者的心声, 赞美司马迁没有“玉石俱焚”, 也不是“士可杀不可辱”, 而超越了世间的荣辱, 义愤, 生死, 以编史为生命责任, 完成前无古人的巨著, 使“赞美”有了高度。

司马光教学设计和教案 篇7

【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感悟到司马光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设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司、假”等 13 个生字,会写“别、到”等 6 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指导学生能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能冷静分析、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方法】

1、故事引入法:以说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2、朗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生字卡片、插图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你们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教师介绍:司马光是 900 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复姓司马,单名光,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3)标出课文有几个小节。4.教师检查读文情况。(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3)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引读第一自然段。(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2)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4)读这一段第二句话,把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此环节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5)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大?缸里的水多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学生练读、评读。)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反馈、交流、讨论)

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1)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教师板书:慌、叫、喊、跑、找。(3)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4)表演读这句话。

(5)你能用“有的„„有的„„”来说话吗?

5.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1)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比较朗读句子:(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板书:没有慌 举 使劲砸

(2)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3)结果呢?

6.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

(2)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五、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六、板书设计 20 司 马 光

小朋友

慌了

哭 叫 喊 跑 司马光 没有慌

举 使劲砸

《司马光》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司、假”等 13 个生字,会写“别、到”等 6 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3.指导学生能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能冷静分析、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二、导入(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你们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教师介绍:司马光是 900 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复姓司马,单名光,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3)标出课文有几个小节。4.教师检查读文情况。(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3)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引读第一自然段。(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2)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读这一段第二句话,把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此环节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5)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大?缸里的水多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学生练读、评读。)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反馈、交流、讨论)

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1)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教师板书:慌、叫、喊、跑、找。(3)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4)表演读这句话。

(5)你能用“有的„„有的„„”来说话吗?

5.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1)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比较朗读句子:(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板书:没有慌 举 使劲砸

(2)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3)结果呢?

6.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

(2)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延伸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并从中受到启发。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救人的情境,在再现的情境体会中,感受到孩子落水的危险,体会时间的紧迫,知道司马光砸得正是时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拓展整合教材,在多元的材料中走近司马光。

【教学过程】

一、学习巩固,导入新课: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注意做到有针对性,容易出错的字多读,生字掌握不好的同学多读。)

2、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让学生自主选择,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读。)

(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受本课的愉悦,尊重他们的主体选择,给他们一个轻松的环境,为他们的学习营造一个自由空间。)

二、学习课文3~5自然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导言:上一节课我们学到了司马光和小朋友一起在花园里玩,他们玩得很开心,可你们知道吗?玩着玩着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⑴ 学生听师范读第三自然段。

⑵ 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交流,指出事情是: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缸里。

⑶ 请你们认真的再读课文,告诉老师和小朋友这个孩子掉进水缸有什么危险?

重在引导学生通过结合水缸的大和水很满来得出小孩子的处境很危险。

⑷ 指导朗读。师:从你们的回答当中老师知道了小孩子的处境的确很危险,老师也感到了你们很担心缸里孩子的安全,请你结合自己此时的心情,把这段课文读一读。(指导读出担心的语气)

这是一个缓缓牵引的环节,让学生在初步的理解中在略带忧愁的感觉中,知道这个孩子落入水中的危险,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下面更好的体验紧张情绪的环节做铺垫。同时,本环节尊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心理体验来学习课文。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言: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担心,你们是一群心地善良的孩子,急他人之急,很想帮助缸里的孩子。他的朋友也很想帮他,可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他们慌了。

⑴ 让学生感受本段文字。师:请你们自由读第4自然段。

⑵ 请学生说出别的小朋友的行为。师:请同学们说说别的小朋友都是怎么做的。

⑶ 引导学生体验当时慌乱的情景。师:老师听了你们的发言知道了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现在请你们同桌讨论:他们慌了,叫着喊着,可能叫些什么,喊些什么?先在位子上演一演,而后上台来表演。

⑷ 学生表演,全班师生对表演做评价。

(表演再现了当时慌乱的情景,让学生再次感受紧张的情绪)

⑸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独特体会。师:同学们,事情发生的这么突然,别的小朋友又都慌了,此时读这一段,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⑹ 指导朗读。师:你们真是富有爱心的朋友。有的担心,有的难过,有的感到紧张,有的感到害怕,怕缸里的孩子有危险。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本段。(作好朗读评价)

如果说上一个环节学生对于紧张的体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则是让学生的这种感觉浮出水面,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情势的紧张与危险,让学生走进了当时的现场,现在学生的心情已被紧紧的提了起来,对人物的担心程度也越来越深。表演的使用让学生更好的走进了课文,理解了文中的语言,并内化了文中的语言文字,很好的体现了文本对话。

3、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言:怎么办?我们都在心中为那个孩子绷紧了一根弦,现在越来越危险了,别的小朋友的慌乱帮不了他,得有人救救他。在这个时候事情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⑴(感受文字,找出砸缸动作)师:请你们仔细读本段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⑵ 出示卡片,检查问题1完成的情况: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卡片上把动作标出来)

⑶ 引导想象司马光砸缸情形。师:再 读读本句话,请你们认真想想:为什么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而且砸了好几下?当时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⑷ 学生说自己想象的当时的情形,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⑸ 展示课件补充学生的想象。师:让我们回到现场,看看司马光是怎样救出孩子的。

(出示司马光砸缸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再次感受砸缸情景)

⑹ 发展求异思维,引导想象。师|:司马光急中生智,用自己的办法救出了缸里的孩子,假如司马光当时不在现场,是你们在那,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别的办法救缸里的孩子?

⑺ 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

⑻ 引导方法比较。师:你们都很有自己的见地,在这么快的时间里就想出了办法,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办法和司马光的办法比,看看在当时的情况下哪种办法更好一些?

⑼ 引导得出结论:方法是可以,但时间不允许,情势紧张,容不得时间耽误,在特定的情形下,举石砸缸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司马光急中生智,举石砸缸,救出了孩子,他砸得正是时候。

⑽ 指导朗读本自然段。

(师:你们都明白了司马光砸缸的妙,砸得恰是时候,现在请读读本段课文,注意读出司马光的果断与机智,把自己对司马光的感受也读出来。)

在想象中让学生体验了当时救人的紧张情形,让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体会,关注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在学生感受到情形危险后,把救人的任务交给学生,使得他们自然而然的在心中升腾起要救人的正义感。在此情况下,让学生说说你还有什么办法自然是水到渠成。在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又补充了对原文的理解。

4、学习第六自然段:

导言:司马光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了缸里的孩子,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大家到此都松了一口气,我们一起怀着高兴的心情读读本自然段吧!

⑴ 读第六自然段 ⑵(说话练习)师: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是那个被救的孩子或是旁边的人你会跟司马光说些什么)?

⑶ 一人扮演在场的人,一人扮演司马光,互相交换角色说话。

历经了紧张救人阶段,此时心情总算能徐徐平缓,轻轻松口气了,由救人的高潮到得救的平缓放松,学生经历了又一个情感体验,交换角色说话很恰当的让学生找到了心理宣泄口,同时也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不管学生会说些什么,那都是他们在这一节课上的情感体验所得。

三、拓展练习

导言:

师:生活中我们有的时候难免遇到危险,这个时候我们自己要沉着冷静,我们不能等着别人来救自己,要学会自救。

1、讲述断臂自救的故事。

2、出示游泳溺水自救的常识,让学生自己读。

思维角度的转换让学生由救人的意识转成自救,这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所学中得到另一种生成。

四、课后延伸

课文中的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只是我们了解到他的性格的一个方面,要想更好的了解他,课后可以和家里人一起看看《司马光教子俭朴》、司马光简介,《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等文章,而后写上一句话的司马光。

课后的延伸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也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司马光,由面到点,引导学生丰富司马光的人物个性。

附:《断臂自救的故事》

拉斯顿是美国(时代)周刊选出的本年一季度最出色的人材。他自己的和关于他的事迹的网站在短短3天就被点击近百万次。从生存的勇气到断臂自救的方式,他给人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2003年4月25日,一向爱好登山探险的美国阿斯彭市27岁的青年亚伦.拉斯顿一个人来到犹他州蓝约翰峡谷登山。蓝约翰峡谷位于犹他州东南部,风景绝美但人迹罕至。

拉斯顿在攀过一道3英尺宽的狭缝时,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去路。拉斯顿试图将这块巨石推开。巨石摇晃了一下,猛地向下一滑,将拉斯顿的右手和前臂压在了旁边的石壁上。忍着钻心的剧痛,拉斯顿使劲用左手推巨石.希望能将手臂抽出来,然而石头仿佛生了根一般纹丝不动,在做了无数次次努力之后,精皮力竭的拉斯顿终于知道.单凭自己一人绝不可能推动巨石.只能保存精力等待救援了。

然而,在接下来的数天里,别说是人,就连鸟也没见飞过一只,他就这样吊在悬崖上。没有事物,拉斯顿每天只能喝水,到了4月29日,壶中的最后一滴水也被他喝光了。

5月1日早晨,饥肠辘辘、浑身无力的拉斯顿从睡梦中醒来时终于明白,他所在的地方太过偏僻,即使有人知道他失踪报譬,救援人员也不可能找到这个地方。

再等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想活命的话只能靠自己了。拉斯顿心里清楚,把自己从巨石下解放出来的惟一办法就是断臂。而除了筒单的急救包扎,他并不知道如何进行外科自救。

拉斯顿清理了一下手头的工具──一把8厘摩长的折叠刀和一个急救包,没有麻醉剂,没有止痛片.没有止血药,超常的疼痛和所冒的风险可想而知,不过拉斯顿已经别无选择了。

由于稻子过钝,在难以形容的疼痛和失血的半昏迷中,拉斯顿先折断了前臂靠近手腕处的挠骨,几分钟后又折断了手腕处的尺骨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

上一篇:学习主动 宋婷下一篇:人事部人员年终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