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到了纸上》教案(精选7篇)
第二课时
童媛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关键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和两者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教育。2.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辅助课件
课前准备:ppt出示带轻柔音乐的十张金鱼图片,把学生思维渐渐带入课堂。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7课。板书课题:27.鱼游到了纸上。ppt出示课题并齐读 2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用最简单的语言回答。(出示课件提示,学生根据提示回答)4.同学们,请大家回想一下,当你第一次读课题,当读到“游”这个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游”字,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课文所在表达的情感。]
二、理清脉络,检查读文。
1.引入: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研究一下,鱼是怎样游到纸上去的。请大家打开书,小组合作,边读边用“—”线画出书中带有“游”字的句子。2.生读书找出书中带有“游”字的句子。
3.交流汇报。哪些句子带有“游”字呢?请你找出来读一读。[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屏幕出示。
1.„„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2.„„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3.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4.„„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5.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6.„„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了啦!„„ 7.„„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4.师生配合,读句子
三、紧扣“游”字,学文品读
1.同学们能读得这样好,一定是知道了这些鱼是怎么游的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第一句先写了鱼在哪游? 鱼游在水里
(1)谁来读句子。
(2)鱼儿是怎样游的呢?(3)“自由自在的游”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自由说一说。[屏幕出示游鱼图](4)鱼儿游得如此自由自在,那么看的人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一个词中看出来。那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谁来练一练。
2.可爱的金鱼吸引了许多观鱼人,在这些人中,有这样一个人。
[出示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齐读
(1)他在干什么?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2)这个人是谁呢?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3自然段,在第3段中找找答案。(3)这是一个什么人?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青年人?
[出示外貌描写的句子: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4)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青年的外貌吗?(眉清目秀)
3.这个青年人来这里干什么?(看鱼,画鱼)他画得好吗?(好)哪几个带有“游”字的句子表明他画得很好? [第3、4、5“游”字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1)谁来读一下第3个“游”字句。
(2)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作者在写小女孩儿说这句话的时候,用了一个“惊奇”,说明他的画画得太好了,好得那些鱼像是──(真的)(3)那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生练习读。
(4)还有一句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也体现出他画得好。
[出示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5)齐读,边读边思考:这句话分为几部分,用什么表示?(生回答)
(6)齐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这部分青年怎么画鱼?生回答,师解释“工笔细描”:是国画中的一种画法,它用笔工整,注意细部的描绘,比如画古代美女的眉毛,眼睛,画小朋友红通通的脸蛋就要用工笔细描。文中指青年画金鱼像姑娘绣花那样一针一线,非常仔细。(7)齐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这部分写青年怎样画鱼?生回答,师解释“挥笔速写”:也是国画中的一种画法,它用简单的几笔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快速地把它画下来。文中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金鱼的动态描绘出来。
小结:虽然都在写画鱼,可是写出了青年两种不同的方法,所以中间用分号表示。
(8)他画得这样好,以至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拿出笔在图画的空白处写一写。生写出自己假想为围观者所说的话。] 4.面对大家的赞美,唯独他没有任何反应。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同来读一读第9到第11自然段。
(1)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2)作者开始的时候认为这是一个骄傲的青年人可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看法?回答,课文到哪里才告诉读者?回答。
(3)作者的心里不由得咯噔一跳,作者会在心里怎么想?
5.作者把对青年人的称赞写在了纸上,引发了他们间的一次对话。[出示句子:我把那个女孩儿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1)齐读(2)“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你知道聋哑青年是怎样让鱼游进心里的吗?回答(他爱鱼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3)总结:正是因为年轻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认真观察,细心练习,他才能把鱼画得活灵活现,像真的一样。以致人们称赞他是让鱼游到了纸上。
(4)讨论:“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是什么关系?提示: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例,你能不能说一说呢。青年之所以画活了游鱼,是因为他忘我的爱鱼,忘我的观鱼,忘我的画鱼,使鱼游到了心里,才能让鱼游到了纸上。这让我想起我们学过胸有成竹的故事。宋朝文同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画成了的竹子的模样。同样,这位青年画金鱼前,心里已经有了金鱼的形象,可以说胸有成“鱼”,所以他画鱼画得栩栩如生,好像金鱼在纸上游动似的。
四、总结全文,主题升华
1.同学们,文章以一个“游”字贯穿全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这七个句子,体会一下鱼是怎样游的。
2.谁能再说一说鱼儿是在哪里游的?如果让你给这三个词排排序,应该怎么排?[鱼在水里游,鱼在心里游,鱼在纸上游。(板书)
3.你佩服青年什么?(全神贯注、坚持不懈、有毅力。)
师:我也很佩服他,他是一位聋哑人。有句话说得好:“上帝在为你关闭一扇门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也想到《触摸春天》中的一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五、作业
Ppt出示图片:知识在于积累
天才在于勤奋
积累课文中四字词和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
六、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1.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叙事的节奏和情感的变化。
2. 留心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行为特点,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鱼”字先写鱼头再写鱼身,鱼尾要端平。“游”中的“子”的这一笔是横折弯钩,“到”的最后一笔是竖钩,“纸”最后一笔是斜钩。一起读———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鱼游到了哪里?再读。
生:鱼游到了纸上。(强调纸上)
师:同学们,鱼应该在哪里游啊?
生:在水里游。
师:课文却说鱼游到了纸上,这是为什么?上节课初读后,同学们读懂了吗?
生:我读懂了。鱼游到了纸上是指聋哑人画鱼画得特别好,好像鱼游到了纸上。
师: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啊?鱼先游到了哪里?
生:先游到了心里,再游到了纸上。
师:通过初读,同学们还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还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得非常好,做事非常专心。
师:这位青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的叙述顺序你们读懂了吗?
生:我认为课文先写了观鱼,再写了画鱼,最后再写纸上交谈。
师:上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老师帮大家梳理了一下。(课件出示)通过初读,我们认识了一位青年,他———
生:举止特别,画技高超。
师:理清了一条思路———
生:观鱼———画鱼———笔谈。
师:我们还明白了一个关系———
生:鱼是先游到了青年心里,再游到了纸上。
(师板书:心→纸)
(二)品读课文,领悟表达
师:这节课,闫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再认真读课文,细细品味,看看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鱼先游到了青年心里,再游到纸上的。
师:先来看“观鱼”部分。请大家认真默读第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圈画出让你感受到鱼游到青年心里的语句。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语句)
师: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鱼游到了青年心里?
生:我是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中感受到的。
师:(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他关注的是这些语句,你们还关注了哪些具体描写的词语?( 根据交流,重点指导“忘我”“呆呆地”“静静地”)
师:什么是“忘我”?
生:“忘我”就是忘了自己。
师:联系下文,谁来说说,这位青年还忘了什么?
生:还忘了时间,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联系你自己,想一想,他还可能会忘了什么?
生:他还可能会忘了休息。
生:他还可能忘了周围的一切。
师 :他从未忘 记的又是什么?
生:他从未忘记的是这些金鱼。
师:是啊,他的心中只有鱼,鱼游进了他的心里。美丽的西子湖畔,泉白如玉的玉泉边,游人边饮茶边观鱼,悠闲自在,而这位青年呢?
(生齐读第4自然段中的语句)
师:这样呆呆地、静静地看鱼,仅仅就这一次吗?联系第三部分纸上交谈的内容,谁来说说?
生:他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
师:谁能把青年观鱼的神态读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们静静地听。
(一生读)
师:因为呆呆地、静静地观鱼,作者才会感受到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谁再读?
(生再次朗读)
师:就是这样的神态,让我们感受到鱼先游到了青年心里。(指板书)
师:鱼又是怎样游到纸上来的呢? 再来看“画鱼”部分,认真默读第5~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圈画出让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语句。
(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语句。)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圈画出了哪些语句?
师:(根据交流出示第7自然段)哪些词语启发了你呢?
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师:能联系课文的具体描写,来理解这两种画法吗? 工笔细描是怎么画?
生:工笔细描就是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师:挥笔速写又是怎么画?
生:挥笔速写就是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真是个好方法。
师:带着你的理解,谁再来读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两名学生分别朗读)
师:真细致,真娴熟,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出味道。
师:有多细,有多快呢?这段话在表达上还有什么特点?我们得再好好读读。(“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变红色)这次你读黑色部分,老师来读红色部分, 其他同学好好想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分工呢?
(师生合作朗读)
师:这两部分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认为前半段是作者看到的,后半段是作者想到的。
师:这段话中既有看到的,又有想到的。这样写好在哪里呢?咱们还得仔细品一品。(课件出示工笔细描的句子,生读完整句。)
(课件或去掉或加上“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后指名朗读,反复三次。)
师:好在哪儿?读出来了吗?
生:我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写出这位青年的动作。
师:这位青年的动作是怎样的呢?姑娘绣花你们见过吗,是怎么绣啊?
生:是非常专心,一针一针地绣的。
师:青年工笔细描呢?
生:青年工笔细描是一笔一笔画的。
师:它们哪里像啊?
生:它们两个之间相同的地方就是都认真细致地去做。
师:说得真好!一个是一笔一画,一个是一针一线,都是那么一丝不苟,认真细致。有看到的,有想到的,青年工笔细描的样子仿佛就在咱们眼前了。一起读。
(生读)
师:再来看挥笔速写。
(课件或去掉或加上“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后指名朗读,反复三次。)
师:这些可爱的金鱼都有哪些动态呢?睁大眼睛仔细看。(播放视频)
生:它们是身子一摆一摆地游。
生:它们是屁颠屁颠地游。(笑声)
师:呵呵,心里特别欢畅就这样游了。
生:它们有的向上游,有的向下游,有的向左游,有的向右游。
师:你表达得真清楚。这些动态你们觉得青年都画了吗?
生:都画了。
师:可是这些动态作者都写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他只写了———
生:(读)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多么传神啊!这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青年笔下金鱼的各种动态。
师:姑娘绣花,金鱼在纸上游动,都是作者看青年画鱼时想到的。描写人物,不仅要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
(板书:看想)
(三)拓展阅读,深化认识
师:像这样既写看到的又写想到的语段,在课文画鱼部分还有两处,咱们到文中找一找,看谁能最先找到。
生:我找到的是第8自然段。
师:还有一处,发现了吗?
生:我找到的是第9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第8、9两自然段)先来看上面这段话,谁读看到的?谁读想到的?
(生分别读文)
师:作者为什么会觉得“他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呢?
生:我认为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唯独没有忘记的是游鱼。
生:我认为旁边那么吵,他还是一直在画,没有任何反应。
师:是啊,那么多观鱼的人,对他来说似乎都已经不存在了。正是因为看到了青年这样的专注,所以作者才会想到———
生: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再来看“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谁能联系作者看到的内容说说,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他从早画到晚,没有任何反应,所以我认为他把时间和自己都忘记了。
师:说得有道理。从清晨到太阳下山,作者正是看到了青年专注痴迷的状态,才会想到———
生: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师: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在观察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很多作家都喜欢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我们刚刚读过的第26课《全神贯注》中就有这样的语段。(课件出示《全神贯注》片段)
师:自己读读,找一找哪里是想到的。
(课件出示四个语段,生读想到的内容,课件变色。)
师:这四个语段都是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好好读读,认真想想:写好“想到的”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可以前后同学一起商量商量,研究研究。
(学生思考讨论)
生:我认为要写好想到的必须联系看到的。
师:你能举个例子来验证你的想法吗?
生:比如前面写青年工笔细描是一笔一画的,所以想到了姑娘绣花;后面写青年挥笔速写,用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来描述,就写出了金鱼的各种动态。
师:说得有条有理。谁同意他的观点,再来举个例子?
生:我用第8自然段验证他的想法: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这个例子举得好。还有第二点发现吗?
生:我们还发现,要写好想到的,句子中都有一些词语,比如“好像”。
师:不仅仅是“好像”,看看还可以用什么。
生:可以用“像”,可以用“好像”,也可以用“仿佛”,还可以用“似乎”。
师:(小结) 我们一共有两点发现:想到的必须是在看到的基础上,要有联系。第二点,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在一起。
(四)实践运用,习得方法
师:这是闫老师班里的同学写的一段话,你们读读,看看他写了什么。
跳绳比赛开始了,同学们很快地摇动绳跳了起来。吧嗒,吧嗒,吧嗒,跳绳发出了清脆的声音。他们的脚跟着绳子的节奏不停地跳动,姿态轻快优美。
生:他写了同学们跳绳比赛的情景。
师:你发现了吗,他只写了看到的,能不能帮他写得更好?
生:我们可以把想到的和看到的联系起来写。
师:这真是个好办法!同学们,想象一下自己跳绳的情景,你觉得这段话中可以在哪里加上想到的,加在你的书写纸上,注意要用上添加符号。
师:谁能在第一句后面加上想到的?
生:我在第一句后面加上了“像小燕子一样轻快”。
师:像小燕子,确实有联系了。
生:我在“发出了清脆的声音”后面加上了“好像演奏着动听的乐曲”。
师:说得真好,老师把你想到的加进去。
(师课件输入)
师:谁能在第三句后面加上想到的。
生:我加的是“仿佛是一个小姑娘在跳舞”。
师:老师帮你稍微修改一下,也加进去。
(把“仿佛在翩翩起舞”添加在第三句后面)
(师生合作朗读改后的习作片段)
师:有看到的,再加上想到的,同学们跳绳的情景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师:孩子们,读文章不仅要关注它的故事情节,还要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观鱼的神态,画鱼的动作,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鱼先游到了青年心里,再游到了纸上。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总结)其实不仅是描写人物,记叙事件、描绘景物都应该在观察中融入自己的感受,不仅要写看 到的 ,还可以写 想到的。(在“看”和“想”中间板书加号)
师:刚刚我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40分钟又带给你哪些感受?你又想到了什么呢?同学们愿意写一封信,寄到遥远的天津吗?闫老师会在千里之外等待来自桂林的消息。下课!
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导读里提到要“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可是具体到这篇课文,怎样指导学生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在短短的40分钟里让学生学到什么?这是我们在备课初期思考了很久的问题。是让学生感受青年人“身残志坚”,体会他做事专注?或是理解鱼“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试教之后,我们发现,这些言表之意是学生读过几遍课文就能自得的东西,无须教师煞费苦心去讲解。我们也发现,对作者是怎样把某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表达出来的,学生却关注不够。怎么才能让教有价值,学有所获呢?我们的想法就是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深入语段“工笔细描”,力求一课一得。因此,我们经过反复斟酌,将作者抓住青年的行为特点细致观察,展开具体描写的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活动则围绕文本观鱼、画鱼两部分展开。
本篇课文,作者在描写青年看鱼、画鱼的时候,多次先写观察所见,再写由观察所见想到的。课标中对中年级习作有一项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正好与中年级习作教学目标相吻合。于是,“以课文为例学习表达方法”成为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
一、深入语段,领会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会在习作中运用由看到想的表达方法,教学画鱼这一语段,我们从认识到领会,步步深入。
认识语言表达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读好“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句子,通过以文解词、以词明意的方法理解句意,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将描写“看到的”与描写“想到的”句子分开,师生合作朗读,让学生猜猜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分工。引导他们发现这段话既写了作者看到的,又写了想到的,以此给学生辨识语言的起点,让学生触摸语言表达的奥秘。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就是更生动,更形象,可对这份生动、形象他们并没有切身感受。为了加深学生的体会与感悟,我采取反复多次的比较朗读,通过联系生活理解,通过观看视频表达,让学生真切领会到既写看到的又写想到的这种描写人物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拓展语段,习得方法
通过对画鱼这一语段的学习,学生认识了由看到想的表达方法。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我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全文,从文中找出同样写法的句子,并说出哪些语句是作者看到的,哪些语句是写作者想到的。语文的学习只有让学生在不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于是,我拓展了阅读的语境,从本单元的略读课文《全神贯注》中,选取了具有同样描写特点的语段,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样表达的特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这种表达方法的技巧,体会言语表达的秘妙呢?我采用了比较的策略。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横向比较这些语段看会有什么发现。一番讨论交流之后,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写好想到的和看到的要抓住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要运用恰当的词语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合作学习的方式加上比较的阅读策略很快突破了教学难点:写好“想到的”要注意什么?学生自主发现运用的技巧,使教学不是停留在“教过”的程度,而是达到了“学会”的高度。在举一反三的认识、反三归一的理解中,在结合具体例子验证自己的观点的思维活动中,学生对“写好想到的”方法由模糊到逐渐清晰,走了一条扎扎实实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路。
三、迁移训练,运用方法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理解———运用”的历程,要体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要体现学生语言发展的过程。当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获的时候,还需要再回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一步实践,把这一“得”落到实处。
我们选取了学生写跳绳情景的一个小片段,让学生们把想到的内容加进去帮作者写得更好。通过这样的实践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由看到想的写作方法,而且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迁移中学会“运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把“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语言”。
两个多月的磨课,十多次的试讲研讨,《鱼游到了纸上》“教什么”“怎么教”逐步清晰。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逐步走向深入:我们的教学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以语言学习为内容展开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学生的语言发展。我也希望这堂课的教学,能带给老师们更多的思考。
教学评析
闫君燕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是一节凸显“语用”的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典型课例。教学中,闫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领悟理解词语的方法,领悟“由看到想”的表达方法,并练之于写作实践。整堂课从“发现规律”“印证规律”到“运用规律”,教得自然,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所得。
一、发现规律,习得方法
“忘我”“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这些词语该怎样理解呢?闫老师让学生上上下下地看,前前后后地看,找出文中与词语有关联的语句。
比如,在体会“忘我”的意思时,闫老师让学生先读读后文,看看青年都忘记了什么;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他可能还忘记了什么;最后再回到前文,看看青年没有忘记的是什么,进而反复朗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教师用这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带领学生反复体会青年的“忘我”境界,理解“忘我”一词的含义。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学习“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这两个词语时,很自然地联系到词语所在的语境,“工笔细描就是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挥笔速写,就是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是中年级的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闫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发现规律,习得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样的指导思想也体现在对文章“表达方法”的领悟中。
闫老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将“作者看到的”和“作者想到的”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发现,并通过反复“去掉”“加上”进行朗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这样的表达好在哪里,进而让学生发现文章表达的特点,发现规律,习得方法。
二、印证规律,举一反三
“像这样既写看到的又写想到的语段,在课文画鱼部分还有两处,咱们到文中找一找。”闫老师在学生有了发现之后这样说。
闫君燕是个有智慧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之后,她并没有马上运用,而是让学生换一个语境再去印证这一发现。学生找到课文的第8、9两个自然段: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正是因为看到了青年这样的专注,所以作者才会想到“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正是因为看到了青年专注痴迷的状态,才会想到“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就这样,“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在观察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规律在本篇文章中再次得到了印证。
“很多作家都喜欢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闫老师又大胆引入前面学习过的课文《全神贯注》中的四个语段,让学生再次印证。
发现是令人兴奋的,印证更加强化了学生的认识。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单元教学的内容整合起来,前后勾连,不仅心中有学生,而且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全局。这样的教学彰显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追求课堂实效、不盲目“创新”的精神。闫君燕老师的课与众不同在此,创新在此。
三、运用规律,学习表达
写“看到的”并不难,如何写好“想到的”却需要“研究研究”。
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印证规律的基础上,闫老师将这堂课的读写训练定格在了写“想到的”。这就像一个微型的习作指导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方法:“第一点,想到的必须是在看到的基础上,要有联系。第二点,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如‘像’‘好像’‘仿佛’‘似乎’等,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在一起。”之后提供给学生一个喜闻乐见的课间活动片段,让学生补充想象,将一段话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这样的语言应用,一课一得,或许在学生学习写作的道路上,只是脚下的几颗小石子,然而只要我们一路撒下几颗小石子,学生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在这铺满落枫的石子路上,仿佛在红地毯上一步步走向幸福的语文殿堂。
师:第一次读课文,大家能够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真不错。相信同学们读了课文,对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清澈见底 自由自在 赏心悦目)这是课文中的三个词语,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不错。在文中,这三个词描写的是什么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这三个词描写的是玉泉中的水和玉泉中的金鱼。
师:用上这三个词来说一说,可以吗?
生:玉泉的水清澈见底,我看了赏心悦目,玉泉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好像一群快乐的神仙。
生:我想这样描写:我坐在茶室里,看着清澈见底的玉泉,玉泉里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我看着看着,自己仿佛就是那些鱼儿中的一员了。我开心极了,赏心悦目地坐在这儿喝茶。
师:“自己仿佛就是那些鱼儿中的一员了。”多么有趣啊!“我开心极了,赏心悦目地坐在这儿喝茶”可以这样改一改:“我开心极了,坐在这儿喝茶,真是赏心悦目。”我们看一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一段情景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到文中找一找,画一画。(生读)
生: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来,一起欣赏一下这赏心悦目的画面吧。(屏显鱼儿在水中游的画面)是不是感觉很美,别有一番情趣呢,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点评】没有语言的习得训练,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用“清澈见底、自由自在、赏心悦目”三个词语进行说话练习,启发围绕文本内容,变换句式表述,不仅要说对,而且要说好,最后出示原文,读一读,学生自然会跟自己的表述相比较。这样的言语实践,使三个词语形象生动起来,学生在运用辨析中理解意思,体会情趣,形成积累,积淀语感。如果不忙着观看视频,先让学生说说读课文中句子的感受、感觉,效果或许会更好。
师:文中写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语(出示词语:静静地 呆呆地)来介绍一下这位青年吗?
生:这个青年观鱼时,呆呆地站在水缸边,静静地看着那鱼儿婀娜(“娜”读成了“啊”音,教师帮助纠正)多姿的舞姿。
师:还有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青年呆呆地看着水池里那婀娜多姿的金鱼,静静地站在旁边,看着,画着。
师: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句子吧。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书上还有哪里写出了他老是一个人在那看鱼呢?
生:课文第12自然段:“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是呀!这个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而且一看就是一整天。难怪,文中说——(生接读)
师:这就是青年特别之处,他爱鱼真是到了忘我的境界呀。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词(出示:一会儿 一会儿),谁能用上这两个词,也来介绍这位青年?
生:只见这位青年一会儿用工笔细描,一会儿挥笔速写,一条条金鱼一会儿就在纸上呈现出来了。
师:表达得非常完整,还有谁来说?
生:这位青年一会儿工笔细描,一会儿挥笔速写,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金鱼就被他给画下来了。
师:不错。后一句这样说——“不一会儿,金鱼就被他给画了下来,栩栩如生”。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谁来读?(生读第7自然段)
师:同学们看,这句话中,“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前面都有一个词,让我们看到青年在画画时,动作在不时地变化。是哪一个词啊?
生:有时……有时……
师: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可以换成“时而……时而……”
生:还可以换成“一会儿……一会儿……”
生:还可以换成“一会儿工夫……一会儿工夫……”
师:“一会儿工夫……一会儿工夫……”请你带进去读读,看是否通顺?
生:他一会儿工夫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分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又一会儿工夫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同学们觉得通顺吗?
生:不通顺。
师:该怎么改呢?
生:改成“一会儿……一会儿……”。
师:对,我们一起再读读。(生齐读)
【点评】抓住“静静地、呆呆地”“一会儿……一会儿……”两组词语,让学生尝试自己评说这个青年,既是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是语言运用的训练。我们看到学生的表达并不是那么准确,甚至有错误,呈现的是真实状态,这就是真实的课堂,正因为这样,老师的点拨、引导才显得那么有价值。比如,当学生说换成“一会儿工夫……一会儿工夫……”时,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让学生把词语带到句子中,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在具体语境里,通过自己的比较发现了问题,进行了修正,这就是进步。再者,有了自己的尝试,体会到艰难,在品读原文时,自然而然会更多地关注文本语言的准确和精当,“关注文本内容”和“关注语言表达”的自然融合。
师:什么叫“工笔细描”?
生:应该是画画专用的笔在纸上细描。
师:你说对一些,还没有完全说清楚,理解“工笔细描”,可以联系一下课文里面的句子。
生:就是非常认真地在纸上素描、画画。
师:非常认真的,在课文里有一个词语是什么?
生:(齐答)一丝不苟。
师:文中的青年一丝不苟地画什么呀?
生:金鱼。
师:金鱼的什么呀?看看课文里的句子。
生:每个部位。
师:工笔细描就是一丝不苟地画金鱼的每个部位,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师:那什么又叫“挥笔速写”呢?
生:我觉得挥笔速写就是用几笔草草勾勒出了金鱼的动态,让人一看很传神。
师:课文里有一个句子可以解释你刚才说的这句话。
生:“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师:对了,同学们可以联系句子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学习词语的一个好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金鱼的哪些动态呢?
生:我见过金鱼在水中摇头摆尾,把它的大尾巴甩来甩去,像个活泼的小朋友。
生:我还见过金鱼在水草中,和它的伙伴们捉迷藏,像一个淘气的小姑娘。
生:金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好像在操场上比赛跑步似的。
生:我见过金鱼的脸贴在玻璃上,好像好奇地看着来观看它的人。
师:其实,速写就是指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那样。同学们,在青年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下,鱼游到了纸上。那一条条游到纸上的金鱼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展开你们的想象,用一两句话,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生写句子)
师:让我们看看这些活泼可爱的小金鱼吧。谁来读一读。
生:我想到的是,有的金鱼摆动着它的尾巴,扭来扭去的,好似一群快乐的小精灵;有的金鱼五颜六色的,游到了彩色珊瑚旁,仿佛在和它们比美似的。
师:在你的笔下,调皮的五颜六色的金鱼游到了我们面前。
生:这条小金鱼,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两只凸起的眼睛,小小的嘴巴一张一合,还吐出许多泡泡,身上的鱼鳞一闪一闪的。
师:这是工笔细描,让我们看到了一条美丽的金鱼。
生:她们有时依偎在水草旁,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有时在水面上吐泡泡,比比谁吐得泡泡最大、最亮。
师:这拟人化的说法把金鱼写活了。
【点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两个词是绘画的术语,老师很清楚这里不是讲解绘画知识,而是要理解语言,所以不是讲解,而是联系情境,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去感受体会,只有经常性地这样实践,理解语言的能力才能提升。如果能够抓住“细”和“速”两个字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一下,推敲一下,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体悟语言的精妙。读写结合是有效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训练。看读写结合是否高效,就要看写的时机是否恰当,写的要求是否适当,评价引导是否精当。我们看这里的安排:在文本讨论的特定情境里,老师很自然地提出“你们见过金鱼的哪些动态呢”,激活学生的记忆,使一些鲜活的场景在眼前浮现,接着要求写写游到纸上金鱼的样子,从说到写,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你的笔下,调皮的五颜六色的金鱼游到了我们面前。”“这是工笔细描,让我们看到了一条美丽的金鱼。”“这拟人化的说法把金鱼写活了。”讨论交流时,老师的这些评价有的放矢,精准而富有情趣,符合文本意境和学习情境,是很好的激励和引导。这样的读写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锻炼了语言的表达,适时,适度,适当。
【总评】潘老师的这节课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 以词语为媒介架构教学。在初读课文后,老师没有按部就班地按照文本内容的顺序组织教学,而是选取了“清澈见底、自由自在、赏心悦目”“静静地、呆呆地”“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几组词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讨论学习中,词语的意思、词语的情感、词语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这样的课堂非常清晰地形成几个板块,每一个板块有所侧重,同时又互相关联,以文本的情境内容为线将几个板块连接,形成整体。这种围绕词语展开阅读教学的方式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二、 从“关注文本内容”向“关注语言表达”悄悄转身。阅读教学要“关注语言表达”已经是大家的共识,成尚荣先生指出,要让学生把阅读的触角降临在文本的大地上,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掂量语言的轻重,辨别语言的色彩,玩味语言的意蕴。究竟如何落实?这堂课的设计就是基于语言表达的一种模式,学习过程中,淡化了情节的分析,始终坚持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内容,评价人物,非常重视词语的运用训练,接着,才引出文本片段,比较辨析中感受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从而提升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文本内容的理解融入到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中,“关注文本内容”向“关注语言表达”悄悄转身。当然,如果操作上放得更开些,细节处考虑得更周到些,这样的“转身”会更加美丽。
(本课教学实录由李林钟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王树华节选)
(潘 飞,广西南宁市园湖路小学青年教师;王树华,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七组的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青年人画技高超的原因,成功的背后需要做事勤奋、精神专著的品质的道理;教学的难点是理解 “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联系。
在学生课前语系的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语的基础上,本节课力求体现以读为主、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通过作者对聋哑青年看鱼、画鱼的描写,感悟青年勤于观察、刻苦练习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悟表达、想象说话中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主线以对课题的质疑、理解导入,以青年人的话“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为线索,由线及面,层层扣击文本。锁定青年人爱鱼、画鱼的画面细细品读文字的内涵,铺设“青年忘我的境界 ”的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四年级的学生想象能力比较丰富,但概括能力还在不断形成之中,对比较抽象的词汇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如何能让他们感受到青年人的话“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从而感受到青年的爱鱼到“忘我”的境界,并进一步感受到他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除了读、划、找句子外,我设计了几个句式,意图通过想象说话和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比较形象地理解青年的“忘我”,更好地感受到青年的品质;同时拓展周围人对青年的赞美与议论,从而理解青年的画技的精湛。另外,四年级学生有一定朗读课文的基础,语感较为丰富。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教者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潜心会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感受聋哑青年画鱼的“专注”,进而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1、能联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提高品析语言文字的能力。
2、通过小练笔的形式理解青年的“忘我”,通过想象体验与说话,拓展周围人对青年的赞美与议论,从而理解青年的画技的精湛。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并学习聋哑青年热爱生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引入揭题,回顾内容
1.同学们,春假里陈老师到了一个地方,拍了不少鱼儿,你们想看看这些形态多样、活泼可爱的鱼儿吗?
2、出示一组照片(玉泉)。这里就是泉白如玉的玉泉。你们看,照片中的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是多么的悠闲啊!可是我们今天却要学习一篇课文-------
3、(示题读题),这是怎么回事?预习过课文后,你想得起来吗?
二、整体感知青年的画技高超。
1.呈现一组词语。自己读读这组词语,你能选择几个说说“鱼游到了纸上” 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交流,说说理由。
3、师据生回答 板书:(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2、是啊,正因为这个青年的画技高超,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怪不得:
3、师引生读:围观人群中的那位女孩会惊奇地叫起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怪不得作者看到青年画出的鱼的动态,不由得想到-----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怪不得作者在和青年交流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写道-------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
4、这几句话是对画画的人怎样的一种评价?(赞扬、肯定)用赞扬的语气再读这三句话。
5、小结:正因为青年的画是那样的逼真、那样的出色、那样的让人们肯定,所以课题中人们赞扬青年的画是“鱼游到了纸上”。
三、设疑探究,重点研读。
1、人们都赞叹青年的画是“鱼游到了纸上”,可是青年自己却说是(还记得青年说的那句话吗?)——
2、出示“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划下这个句子。思考:这个聋哑青年为什么这么说呢?
3、说说对“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体会。
4、小结:是啊,正因为青年太喜欢鱼了,对鱼太熟悉了,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鱼儿,正如郑板桥画竹一样“胸有成竹”,他是“胸有成鱼”啊!
5、青年说:“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青年爱鱼?让你感受到鱼游到青年的心里?找一找,用横线划下来。
(1)你找到了哪些句子?还有要补充的吗?-----读一读
(2)选择一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6、句式训练:我们找到的这些句子让我们体会到这是个为了把鱼画好坚持不懈、勤奋的青年,是个爱鱼爱到了忘我的青年,而正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
在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他还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
在大家的赞叹和议论中,他还是一个人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我们能不能试一试?写一写?把青年的这种忘我、勤奋通过句式表现出来?
(暗示:金鱼缸是在玉泉的茶室后面,而茶室往往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在,他还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
在,他还是一个人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在,还是一个人从来不说一句话。
7、学生练写、交流。
8、小结:从你们写的句子中,我们体会到:这个青年画鱼画到忘我,爱鱼爱到忘我。(这种爱饱含了青年人对鱼的爱,对事业的热爱,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五、欣赏画面,激发情趣
1、这样一位画鱼画到忘我的聋哑青年,他会画出什么样的画来呢?一起来欣赏一下。
2、看到这样的画,你有什么感受?
3、围观的老人、孩子、青年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他们会赞叹些什么?议论些什么呢?选择
一句或几句说一说。
老人地赞叹:!
青年地议论着:。”
小孩地说:“。”
4、交流、评议。
5、小结:能画出这样的画来,这个青年真不简单!怪不得人们都要赞叹他的画是“鱼游到了纸上”。
六、前后联系,畅谈启发
1、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现在你明白了吗。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感受。
2.小结:对!“先游到了心里”是“游到了纸上”的基础和原因,“游到了纸上”是结果。这位聋哑青年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是他勤于观察、专注观察、刻苦练习的结果。
3、这个聋哑青年这样的表现,给你什么启发?
4、是啊,这个青年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其实,向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
5、呈现一组名言(残疾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一下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对事业的执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青年做事专注、忘我的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讨论来理解青年的特别与专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以及专心致志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受青年做事专注、忘我的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我们从伽利略、罗丹身上学到了他们优秀的品质,在平凡的普通人中,在他们的言行看到了闪光的一面,这一节课我们接着学习27 课。
听朗读。
一、直奔 “ 忘我 ” 主题
出示: “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
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很重要―― “忘我” 。怎么理解 “ 忘我 ” ?
板书(忘我指的是他被鱼吸引住了,其他所有的东西都不知道了)
就带着你的理解,让我们回到课文中,从青年语言、动作、神态中走进他那 “ 忘我 ” 的境界。一边细读描写青年动作、神态的句子,发现他在某处进入忘我的境界,就把有关句子做上记号。
二、浏览描写青年神态、动作的语句,找体现 “ 忘我的句子 ”
三、研读重点句子,体会 “ 忘我 ”
1、聚焦 “ 看鱼 ”
出示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哪些词让你觉得他已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呆呆、静静、不说一句话) ( 1 )、感受青年看鱼的 “ 专心致志 ”
A 这些都是描写青年神态的词,突出这些神态,请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说说 “ 呆呆 ” 地站着怎么站?什么叫 “ 静静 ” 地看?(呆呆:一动也不动;静静:安静没有声音)
看着青年在鱼缸边一动不动、安静的神态,你想送他一个什么词?(带着感受,请你读出一个认真的青年。)
模仿青年观鱼的神态。
( 2 )、感受青年的 “ 坚持不懈 ”
这样呆呆地看,静静地看,到底看了多久?(一年多的每个星期天) 出示句子: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此时,我又问你,这是一位( )的青年,你又会怎么说?
2、聚焦 “ 画鱼 ”
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青年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呢?
出示: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这句话描写的青年画鱼的场景。请你找一找青年画鱼的动作。(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1) 理解 “ 工笔细描 ”、“ 挥笔速写 ”
什么是工笔细描?什么是 “ 挥笔速写 ” ?这句话中有很多词能帮助我们来理解。请你再读读这句话,划出这些词,借助这些词细细地体会体会。
交流:从哪些词语,你可以体会 “ 工笔细描 ” 的意思?(细致、慢,每一个细微的地方都画得很认真)那么, “ 挥笔速写 ” 又是怎样的呢?(快、很像)从一丝不苟中你体会出 ―
大家想欣赏用 “ 工笔细描 ” 和 “ 挥笔速写 ” 画的画吗?
欣赏图。(师讲解:这是一幅鱼的工笔画,看到了吗?从鱼的每一个鳞片,每一片鳍到鳍上的每一条隐隐的纹络,都是画家一笔一笔细细描绘的。这就是 -- 这是一幅鱼的速写,你看只是简单的几笔,几条鱼便很快在我们眼前游动了。)
谁来读读青年慢慢地工笔细描的场景。
谁来表现青年潇洒地挥笔速写的场景。
( 2 )感受画画的忘我
A 引读:这位青年就这样静静地画鱼,他有时 ---- ,这栩栩如生的鱼引来了几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子。
这位青年还在静静地画鱼,他有时 ---- ,这栩栩如生的鱼引来了几位年老的长者。
B 就这样,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会议论些什么?让们从围观人的动作、神态出发,悄悄地走近青年身旁。 小孩、老爷爷、阿姨…
自己选一种或两种身份,抓住他们动作、神态把句子补充完整。用词的时候,考虑他们各自的年龄特点。
C 赞叹声越来越响,大家围着青年越来越近,然而,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象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讨论:青年为什么没有任何反应?是的,他在专心致志地画金鱼呢!他可以忘记优美的风景,别人对他的赞叹,甚至可以忘记自己,但唯一不会忘记的是 -- 金鱼,他心里记着的只有 -- 。
这就是忘我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再去看看青年忘我画画的场面。 --
四、理解“先游到心里”的意思及与“鱼游到纸上”的关系
1、有感情地朗读上述体现青年爱画爱的忘我的境界的语句。
2、现在,你们知道了“鱼游到了纸上”的原因了吧:
(因为聋哑青年勤于观察而且观察细致,画鱼时也是那么奋和专注,所以他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3、可是,当作者把“鱼游到了你的纸上”这句话写给聋哑青年时,他却不是写“观察细致、勤奋专注”而是写“先游到了我心里”。你们能联系课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指由于聋哑青年长期细致的观察,勤奋地练画,他对鱼的姿态、动作已很熟悉,在头脑里已经形成了鱼准确、生动的形象。
4、说说“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并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把这两句话连起来。
五、总结全文,学习作者及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善于积累材料的习惯
1、总结课内容:作者通过在西湖玉泉见到聋哑青年画鱼的事,赞扬了这个青年勤奋学习,认真专注的优良品质。
2、读完全文,你们有什么体会或是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去引导:
⑴ 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
⑵ 作者为什么能发现这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并生动地把这件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看鱼:呆呆 静静 不说一句
忘我 忘了吃饭 忘了回家 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画鱼:工笔细描 一丝不苟
融为一体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炼研读专题
1.(板书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大胆地推测一下“游”字的含义。使学生体会到是对作者的赞叹,赞叹其画技高超,把鱼画得栩栩如生。
2.那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画家又是谁呢?这句话是谁说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并尽量读正确,读流利。
二、自主读书
1.给学生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读书、识字和写字。可点拨学生充分自读自识,在读中批注,并做到读而有疑,然后再找伙伴交流与互助。
2.有针对性地指导读词、写字。注意笔画较多的“港、澈、壶、缸、徽、聋、哑”。
3.尝试朗读。面向全体,由学生自主选择段落朗读。发现问题,并进行评价和助读。特别注意生字生词和长句子的朗读。
4.粗说印象。
一是:课文主要写了聋哑青年看鱼和画鱼;
二是: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由疑入手,提炼研读专题
1.将看书读书后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议论后将无法解决的最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如,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为什么说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先游到我的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3.在各组充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读专题为“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二、研读“鱼游到了纸上”
1.找到相关段落,默读后说说“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这是对他的称赞)
2.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唬用小女孩的话直接赞叹。
b.细致的动作描写,写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一样耐心细致,把每个部位画得形似;有时挥笔速写,捕捉金鱼的动态,画得神似。
c.写围观人物的赞叹和议论。
3.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唬观察方法:认真看,仔细听。
b.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4.出示插图:作者略写了围观人们的赞叹和议论,如果让你具体描写,来表现青年画技的高超,你想怎样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后,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说一说)
三、研读“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默读相关段落,体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要对金鱼非常熟悉,掌握特点,做到胸有成“鱼”)
2.快速浏览,找到相关段落,说说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自己心里去的。(结合“爱鱼到忘我的境界”,出神入四、迷地观察,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进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勤奋与执著)
3.再次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唬长期仔细观察,并进行笔谈。
b.举止和神态描写。
4.有感情朗读你认为描写精彩的段落。
研讨“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因果关系)
四、延伸课外
1.自己选择摘抄描写聋哑青年外貌、神态或动作的语句。
教学片断:
师:“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赞叹着, 议论着……”, 你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画画得好呢?
生:你画得真是太棒了!
师:虽然只是一个“棒”字, 但是说出了对青年的赞叹。
生:活灵活现, 惟妙惟肖。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 一下子说了两个成语, 而且非常恰当。
生:栩栩入生。
师:这个词语用得好, 栩栩如生, 就是说形象特别逼真, 好像活的一样。所以课文中的那个女孩子才会评价青年画的鱼简直就是游到了纸上。当然, 还可以说跃然纸上、出神入化……
师:你们再来读读这几个词语。 (教师出示一组词语: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出神入化。学生读。)
师:想一想, 会有谁这样赞叹和议论青年呢?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有哪些动作和表情呢?
(学生思考一分钟, 然后是同桌交流, 班里汇报。)
生:一个老爷爷笑眯眯地说:“这小伙子画得可真是活灵活现啊!”
师:这位同学说到了老爷爷的神情——笑眯眯。不错, 从这个词语中看出老爷爷很欣赏这个青年。而且, 他称呼这个青年为“小伙子”, 这个称呼多符合人物身份啊!
生:一位老爷爷一边捋着胡子一边赞叹着说:“这小伙子可真是不简单啊!”
师:你能想到老人家捋着胡子讲话, 也真是不简单呢!
生:一个小姑娘看到青年的画, 惊奇地叫道:“大哥哥画得可真是惟妙惟肖, 金鱼都游到了他的纸上啦!”
师:围观的人那么多, 假设小姑娘的个子又不够高, 她会怎么做呢? (师做动作, 引导学生体会)
生:一个小姑娘挤进人群, 踮起脚, 看到青年的画, 惊奇地叫道:“大哥哥画得可真是惟妙惟肖, 金鱼都游到了他的纸上啦!”
师:除了老爷爷和小姑娘, 会不会有来公园写生的学生或者是其他身份的人呢?
生:一个美术学校的学生来公园写生, 他看到青年画的画, 情不自禁地说“:这个青年画得金鱼可真是跃然纸上啊!”
师:“情不自禁”“跃然纸上”这两个词语你用得特别好, 如果这个学生与此同时还想到了自己也是学画画的, 还会怎么说呢?
生:一个美术学校的学生来公园写生, 他看到青年画的画又是赞美, 又是惭愧:“这个青年画的金鱼可真是跃然纸上啊, 比我强多了。我得把他当作榜样才行啊!”
师:你真会体会学生的心理, 而且特别会表达。
生:我觉得还可能有商人来公园, 他对青年说:“把你的画卖给我吧!” (听课教师笑)
师:你们同意商人是这样赞叹青年的吗? (生:同意——) 可是, 商人没有夸这个青年画得好啊?
师:商人想买这个画就说明青年画得好, 这样才有收藏价值, 将来才能卖个大价钱。 (听课教师报以掌声)
师:同学们说出了不同人物不同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但是都表达了对青年的赞叹, 他们不是一个人在说, 而是你一句我一句地在议论, 你能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赞叹着, 议论着……为开头, 用一段话说出人们的表现吗? (思考并与同桌讨论、交流)
生: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赞叹着, 议论着。一位老爷爷背着手, 微微点头, 满脸带笑地说:“这个小伙子画得可真是惟妙惟肖啊!”一个小姑娘从人群里挤进来, 踮起脚看到青年的画, 惊奇地叫起来:“呀, 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小姑娘的爸爸竖起了大拇指, 连声说:“这鱼画的, 简直绝了!”
师:这位同学除了借鉴了刚才别的同学的发言内容, 最可贵的是有自己的想象和创新, 那个“竖起大拇指”就表现了对青年的赞赏。
……
师:无论围了多少人, 无论人们在议论什么, 青年依旧忘我地画画, 谁能读出那个青年的安静与投入呢? (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赏析:
教学中, 王老师将教学的重点指向了语文实践, 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语用练习, 让学生用词语来赞扬青年的画, 用一两句话来表达对青年的肯定, 用一段话写出人们的不同表现, 让大家既看到语用过程不断提高的层次, 也看到学生语用实践的扎实。教学中, 之所以能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精彩的表现, 是王老师充分吃透了学生的学情, 让课堂语用教学步步落在实处, 步步贴近学生的发展需要, 真正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如要求学生用词语来称赞青年时, 学生能想到的词语并不丰富, 教师适时出示了一组与绘画有关的成语, 帮助学生进行积累, 可谓恰到好处;当学生用一句话来称赞青年的画时, 教师通过表情和动作, 进行启发, 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 换一个角度表述。可以说, 这样的教学引导, 正是老师在对学生学情充分尊重基础之上开展的有效教学。学生不断走向精彩的表现, 不正是源自老师吃透学情进行语用教学的结果吗?由此, 笔者深深体会到:
1.只有真正站在学情角度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充分保证。很多时候,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更多想到的是教学的切入点, 创新点, 考虑怎样教得更为精彩, 可是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忘记了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实际, 忽略了学情特点, 造成了教学的高耗低效。王文丽老师的教学, 针对学情的指导到位, 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因此,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学段特点、思维特点、学习基础等做有效的引领,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真正站在学情角度进行教学, 达成教学目标。
2.在关注学生的动态学情时, 也要关注学生的静态学情。教师在教学之中, 能关注到学生的课堂表现, 针对学生的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引领点拨, 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是值得肯定的。王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的点拨引导,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说, 这是对学生课堂中的动态学情的关注, 体现了一位老师课堂教学的“课感”。但不能忽视的是, 学生的静态学情往往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预设的重要基点。所谓静态学情, 笔者认为是学生在走进新课学习之前已具备的学习力。教师要能够结合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等, 预先把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做到在教学预设中能够加以针对性的设计, 在教学中适时地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促进, 让动态和静态学情有效结合, 彰显课堂教学实效。
3.学情才是教学策略择取的核心指标。笔者认为, 学情特点是教学策略择取的核心指标。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如果不是立足在学情特点之上进行教学, 再精致, 再巧妙, 于学生来说, 都只是一种形式主义而已。王文丽老师的教学, 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 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这样的教学策略正是因为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在哪里, 学生语用实践的突破点在哪里后而体现的。所以, 在这样的课堂中, 听得到是学生不断拔节的声音, 感受到是学生语文能力得以提高的实实在在的过程。教师研究学情, 了解学情, 吃透学情, 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站在学情角度, 思考怎样的教学策略才是最优化的, 这正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也是我们专业能力的重心所在。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鱼游到了纸上06-05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10-14
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06-13
《鱼游到了纸上》小学教学设计10-02
鱼游到了纸上小练笔作文12-07
公开课《鱼游到了纸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1-07
幼儿园中班秋天到了教案06-16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夏天到了》及教学反思10-25
我品尝到了10-19
我感受到了爱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