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评语汇集(共8篇)
学生对各文体的相关术语认知不明确、混乱而导致无从答题或误答,这可能是由教师在授课活动中介绍不规范或者是学生没有确实理解、掌握造成的;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旧知识开启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能力不足比较突出,多由师生缺乏新观念,缺少训练导致;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问题严重,师生未落到实处是根源;学生对知识点考查的应对能力薄弱;归纳、概括能力,分析、赏析能力,联想、链接、想象、创造能力等均存在不足,缺乏明确的系统化题型及解题思路、方法的训练指导是关键症结。审题不到位,不会运用题干信息解读文章,解决问题;答题缺乏技巧、规范化和完整性,说明指导、训练不到位。深鉴于此,我们必须切实搞好试卷讲析,要有针对性,要突破重、难点; 师生做好竞赛总结反思,解决思想问题,正确认识现状,明确优势、找出不足;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制定计划、方案,落实达标;规范术语,注重基础的落实与强化;知识点的掌握、理解、运用,尤其是解题思路、方法的传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等主要信息整合答案的技巧方法,训练要贯穿教学始终;赏析、联想、链接、想象、创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作业设置中培养、训练;优化备课组功能,高质量才能出好效益;有计划的设置专题讲座、训练,一一突破,确保过关;建立学生个例档案,切实搞好扶弱培优工程;时时总结反思,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教师饱满的激情是最好的催化剂,对己对学生都如此,语文教师说普通话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修炼是让课堂充满高涨激情的有效方法,也是榜样,对学生有潜移默化作用,不可忽视,这是出效果的一大法宝;
备课前与同伴的合作很重要,应主动参与;课前、课中的反思是智慧的体现,课后的反思是修正的前奏,这也是解决突发性情况的最好预案;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步骤缺乏研究会让课堂失色;课堂中教师的线索作用很重要,这是保证学生活动有序进行的关键;高屋建瓴到生活的探讨,是教师向学生递交接力棒的精彩环节,不应把学生、教师活动分割开来;学生的展示与教师的点评应并驾齐驱,如此主体与主导地位才会突显;教师的充分准备与具体指导永远都是学生的引路航灯;对师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参与的监控是课改面临的新问题。
走出了第一步,就是一次成功;再走一步,就是自我创新。探索出了可操作的模式,就要在此基础上钻研,在每个环节让下功夫形成符合班情、体现个性的课导思路、设计。强化集体备课,挖掘优势,形成合力,精益求精,永不满足,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新理念、新要求、新环境、新局面。引导学生走入对事物的深度的认识是对教师教学准备各环节的检测与应变能力的考验。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方法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效果好坏取决于教师准备、指点的优劣。学生综合能力(听、说、读、写等),包括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必须时时从实抓起。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题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改障碍。总之,教育教学非易事,非下苦功不可。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实践修正,走进学生,走进生活,不断创新方可望不误人子弟,无愧于心。
文章主题的把握有法可依: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三方面入手分析;品析有规可循:把握特点,理解含义,分析作用,扣住主题进行;课堂构建,资源利用开掘应遵循的原则:先备学生再备教材;用学生开采文本,再用
文本丰实学生思维构建;创新要做,基础不丢,才能“活”而“实”。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方法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然而,当越过《背影》的教学大讨论, 又有些问题出现在我的视野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公开课?是“伤痕累累”的问题课, 还是“完美无缺”的超常课?是名师们新颖的模式公开课,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的实用家常课?因此,语文学科可能要专心致志的思考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
一、荆棘丛生的“门口”有绝佳的风景
说实在话,普通老师的平常课、家常课, 多的是苦口婆心,多的是实用价值。这些课, 每每上过了就淹没在校园学生的笑声中了, 没有几节能够让教师一辈子不能忘记的。而 “家门口”的公开课,意义与价值则不一样!
“家门口”的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朴素展示。“家门口的课”,说俗一些就是本组内的教学公开课。江苏许多学校都有“推磨式” 听课,意思是每个学期,每个老师轮流上一节公开课——“人人过堂,个个展示”。这些课,每每是基于校本经验、基于教师个人经验。这样的语文公开课,笔者一年要听50多节 ;有的老师的课,我要重复听三四次。
从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家门口”的公开课多少有些“行政”色彩,多是面向特定人群,正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展示课”。 学校里的公开课,除了有自己或者其他班学生参与听课、参与互动外,有时还有本校、本地区的领导、老师参加听课,有时也包括外地老师们参加听课、参与评价。这些“家门口的课”,有的每每还带有评比的意味。上过之后,要评个一二三等的差别。当然,这样的课,由于教师知识素养、教学理念、教学经验的原因,每每荆棘丛生、问题遍地。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公开课应该是教师展示教学思考、教材处理和经验交流的好时机。如我校代霜雪老师教学《咬文嚼字》公开课,她先让学生“填一填、比一比”,让学生填词语,以比较两首词在用字上的艺术追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皱”字改成“ 翻”或“动”行不行?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之后,师生研究“皱”、“滴”字分别有什么妙处。教学《咬文嚼字》公开课,这样的情境设计好在哪里?教师本人可能并不完全知道。深度研课时,我对她说,这样的设计唤醒了前面学过的两首词之情境,又培育了学生咬文嚼字的意识,还较好地引出了课文题目《咬文嚼字》,为教学展开做了铺垫。在教学设计原理上,这样的设计就是“情境铺垫”“心理铺垫”。我们看她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这个片断——
生 :“皱”写出了微风吹动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的画面。同时也说明女主人公内心躁动不安。
生 :“翻”字显得风太大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动”无法写出女主人的心情。
师 :非常好。这个地方填写什么?
生 :滴。有声音,有反衬,说明孤独寂寞。
师 :这也叫以动写静。诗人一夜未眠啊。 还有一段文字,来自《鸿门宴》。刘邦自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视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可是见项羽时却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刘邦见到项羽时为什么把自己的称呼改了?
生 :是为了故意贬低自己而奉承项羽, 来让项羽放松警惕。
师 :说得很好呀!大家想想,我们针对这个三个例子做的什么事情呀?
生 :咬文嚼字。
师 :没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文章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这样“家门口的课”能够展示青年老师朴素的教学追求。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素养如何发展、提升?应该说,就在这一节节 “家门口的课”的开设与研究过程中。
代老师这样的设计好不好?教学之前与教学之时,她心里是没有底的,她仿佛站在荒野等候我们的“援助”与“评判”。她说, “设计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教学时,我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前面学习了宋词单元,学习了《史记》单元……” 其实,这样做不是非常好的过渡么?不是恰到好处么?自然、实在、有效,可以这样评价。因此,“家门口的课”还带有一种期盼承认的色彩。
但是,如果从创新的层面看呢,如果从生活化的层面看,这节课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还可以怎样做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注意与学习兴趣?一位老师建议道 :南京有许多著名的古民居古建筑。如夫子庙、将军府、 状元楼、总统府、慈禧堂……如果以“夫子庙”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这些建筑名称哪个跟其配合最好?是“夫子庙/将军府”还是“夫子庙/状元楼”?是“夫子庙/总统府” 还是“夫子庙/慈禧堂”?如果教学由此开始, 是不是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不是更容易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思考中,不仅仅重新认识了家乡的历史、品尝了家乡的滋味,还积累了诗词押韵的常识。 而教学又能在新鲜的素材的引领下,自然而然的进入一个新的生活领域。不是更有生活意味么?听了这样的创新建议,代老师困惑了。
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新颖是新颖,生活气息是有生活气息,但教学朱光潜先生的 《咬文嚼字》时,我们能不能这样设计?“情境铺垫”“心理铺垫”由什么决定的?我们可能还要看《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时的知识与文化背景。其实,我们只要将朱先生写文章时运用的素材列举一下,就可以知道——
郭沫若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水浒》中石秀骂梁中书“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材料 ;杨雄醉骂潘巧云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 你这你这——”;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史记》中李广射虎“中石没镞,视之, 石也”;
贾岛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材料 ;
苏东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要回答这节课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 还可以怎样做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注意与学习兴趣,只能由课文情境决定,要顺着作者的思路创造教学情境。
朱先生写文章时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但他举出的“例子”并不 “随便”。他是从文学作品鉴赏的角度选择素材,所以,课文最后他强调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也就是说,什么是最好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与课文情境最衔接的情境,是最好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 这节“家门口的课”,虽然下课时拖延了一些时间,在教学设计原理上还是有值得点赞的风景的。
因此,青年教师如何快速发展起来?相对于韩军、黄厚江等名师课,“家门口”的公开课绝对是成长的青草地,教育的百花园! 对于一线普通教师来说,“家门口的课”可能课堂问题多多,毛病多多。但其开展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实施的过程,可以促进他们的专业提升。而如果能开展基于“家门口的课” 的深度研课,则更可能促进开课教师们坚定或者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从而解决在教学中的困惑与迷茫。因此,“家门口”的公开课,应该被理解为优化教学理念,调整教学追求的最有效的见识课、成长课。语文教师就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许多名师也的确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上中被发现并逐步成长起来的。
笔者当年就是因为在全县期中视导检查中,因开了《济南的冬天》这节检查课而被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王鹏老师发现,到12月份他便建议我们的校长,让我去县里参加 “优质课比赛”。结果,我执教《向沙漠进军》 获得了全县第一名。应该说,这两节公开课, 我都上出了一些个人的风景。试想,偌大的校园,普通一线教师如何被领导与同事发现?就是这“家门口”的公开课! “家门口” 的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踏实步履!
而青年教师行走在“漫漫西天取经路” 上,要 “除妖斗魔显真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线教师一辈子能上得几节有风景的教学公开课?更多的校园教学公开课,多是荆棘丛生——问题多多,指责多多。而那些有风景的公开课,便也成了一线有追求老师的 “宏大梦想”。
我不否认许多老师日常教学课上上出了些教学风景,——那至多也只是个人在校园课堂上呈现的教学风景,存在于教学笔记或者日记中或者同事们的评论中,要不了几年也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但是,有了“家门口”的公开课的感受过程,有了备课老教师的“指点江山”“开拓进取”,一代代年轻老师就很容易成长起来了。
因此,对于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 可能最宝贵的就是这样荆棘丛生的“家门口的课”——日常公开课。
从教学研究的层面看,“家门口的课”更有研究价值。“家门口的课”表演成分相对少一些,作秀程度相对轻一些,因而显得更加朴实、真实。这种“家门口的课”,既不是汇报表演课,也不是领导观摩课,更不是彼此相斗的评优课。这种“家门口的课”,每每就是教师自己多考虑考虑,第二天便开始教学了。相比于教师日常课堂,这“家门口的课” 公开课,开课老师也非常重视设计,也重视教学细节,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教学艺术真实的展示出来,希望获得同一备课组老师的好评或者认可。这样校本公开课,是老师们家门口最寻常不过的课了。但在教学设计上, 在教学过程中,开课老师们多希望把教学失误控制到极限,尽量不出现教学问题……每每听过这样的公开课以后,不会产生“这是糊弄人的把戏,不是教学”的感觉。相反, “家门口的课”显得非常真实、纯粹。
对于开展语文学科教育科研来说,“家门口的课”是普通老师经过多次思考、修正的课堂。这些课堂,即便经过多次“打磨”,仍然“漏洞百出”、“拖泥带水”,甚至“千疮百孔”……这样原生态的一线普通老师的课堂, 对于热爱深度研课的老师们来说,那里面可能就有伟大的教育教学启示在向我们的教育科研招手,如果我们勇敢前行,便能发现迥然不同的原始风光。因此,多看看“家门口的课”,多找找“家门口的课”中的闪光点或者不足之处,也许创新语文教学的启示、成功语文课堂的雏形,就在那里生成。
二、名山大川的“入口处”有别样的风景
立足于“家门口的课”,我们能够看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春色,我们能看到“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的和谐,但要真正看到名山大川式的教学大风景,还得走进名师课堂,与名师课堂对话, 领取不同于“家门口的课”的别样设计风景。
为什么名师课堂值得关注?因为名师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时空,一定程度上活跃在不同时期的教师的心中。
我教学31年,大略知道一些什么是好课。好课对人的影响不只是教学技巧的成熟, 教学设计的灵活,还有全面的语文教师教学生命的影响。所谓好课是跨越时空的,你与它对话仍然能够读出现实的追求来,——无论是教学的还是生活的。
我心中有了几节好课,每每上公开课, 总是会想到这几节课的理念、这几节课的问题设计、这几节课的环节转换。但内心,又总是想避开这几节课的设计形式。我以为, 好课给我们提供了一片教学风景,我们欣赏、 吸纳之余,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解读教材,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 使批判生成为教学创新的常态。如此,我们才能打破名师的教学模式,走出对名师“崇拜”“盲从”的“光圈”,使自己的课堂设计成为有思想的教学设计,使自己学生的阅读成为有思想的阅读。
名师推出的课堂每每倾尽一生的追求。 名师的好课为什么值得我们致敬?冰心说 :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事实上,好课每每是教师们“踏破铁鞋”之后得来的。
我相信,无论是黄厚江老师教学《背影》,还是韩军老师教学《背影》,他们花在文本研讨、文献梳理、教学设计上的时间并非45分钟!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他投影了这样的文献——
1917年冬天前,朱自清听闻父亲徐州纳妾之事和造成的后果,已有怨言。父子徐州相见,“满院狼藉”。“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朱自清和父亲间存在着相当的矛盾。1921年父亲代领薪水事件发生。1922年朱自清离家出走浙江教书, 1923年,朱自清甚至把母亲妹妹接出来一起住,几乎和父亲断绝了关系。
我以为,黄厚江老师不仅仅仔仔细细地研读了《背影》文本,还系统地梳理了《背影》的相关文献,甚至我推测,黄厚江老师还阅读了近期名师们的教学设计案例。要知道,《背影》诞生90年来,许多名师都上过这篇课文,而黄厚江老师如何上出不同,上出智慧呢?显然,他要作《背影》教学设计方面的梳理!
我听了黄厚江老师这节课,黄老师确实是善于思考的智者!他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他从语言角度深入,思考之深透非常人能及!课堂上,黄厚江老师的文本解读深刻精妙,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上课开始,他从“问感动”出发——你读《背影》觉得感动么?,让学生反馈阅读文本的直接感受, 之后借助“《背影》图”实现文图转换而品味文本之关键词,进而深入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接着投影文献资料,联系背景对比分析情感之隐藏、含蓄,选材、剪裁之巧妙!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流程,令人眼界大开,激动不已!好课背后,有淋漓的汗水 ;好课背后, 有深深的付出 ;好课背后,有执着的钻研。
韩军老师教学《背影》也应该经历“《背影》虐我千百遍,我待《背影》如初恋”的执着。韩军老师为什么会超越《背影》传统的 “父爱子,子敬父”主题,从祖母死了、父亲老了、父亲走了、父将大去上读出生命主题?他为什么会从《背影》中四次流泪的原因入手解读出生命存在不容易的主题?为什么会生成“生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的疑问?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先生有一幅对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如果没有“坐冷板凳”的功夫,韩军能读出《背影》的一片风景?在回答《背影》究竟是在向人们揭示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时候,韩军说,《背影》表达了生命哲理的话题。教学到最后,韩军老师幽默地出示了朱自清发给他的短信。这种教学穿越, 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我的《背影》发表了87年,一直被人们浅读、粗读、误读, 只有今天,你们才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因此,我的在天之灵感到由衷的欣慰。谢谢孩子们。”没有深入研究的功夫,韩军能上出这样的《背影》么?因此, 好课从来都要“费一番功夫”。
《红楼梦》为什么会有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因为曹雪 芹曾经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名师们的好课为什么有那样高的含金量?也是这样!许多名师为了一节课,每每用尽一生的心血,用尽了一生的智慧来思考、设计、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讲过这样故事 :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 :“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 :“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准备了一辈子”,其实是个大实话。一辈子功夫,却道出了名师课堂的真谛!而年青老师的课堂是不是这样呢?名师课堂的备课功夫全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决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临阵磨枪”。 名师们精心推出的观摩课,有的也确实是让我至今难忘的。这些好课里面有好风景,可以让我们永远驻足、流连 ;这些好课,有的可以跨越时代的风云,任何人解读而风味不减。
名师好课其实是用一生教学智慧生成的艺术。宋代诗人徐元杰描述西湖风景时说 :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我们观摩名师课堂,还是为了走入名师的思考视野、教学视野去汲取我们的教学营养。浙江名师肖培东教学的《鉴赏家》,教学出一片秀丽江山。 教学之余,他曾经和我讨论这节课,最后我对他说 :“我心中有三节课 :一节是北京宁鸿彬老师的《皇帝新装》,一节是上海钱梦龙老师的《中国石拱桥》,一节是江苏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我并且说 :“希望第四节课是你的《鉴赏家》!”我之所这样说,是因为我从他的课堂上领略了“风日晴和人意好”,我得到了真正有意义的启示。
肖培东教学的《鉴赏家》下足了深度研课的功夫,表现出了一流的教学追求!他教学《鉴赏家》以小说开头的第一话为抓手 :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这节课,他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切成功便在这“牵一”上!他以“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为总纲,不断敲打学生的思维。
凡小说创作皆有创作主张,或者因历史的反思而得,或者因现实的反省而得,或者因未来的召唤而得!《鉴赏家》中,“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小说破题陡峭,出语惊人。这“第一个”究竟味在何处?有“第一个”就有“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是谁?这样一问,他的课堂探究就聚焦到小说的最后一段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是啊,画家死了,叶三死了,画也被埋了……小说的滋味不就出来了!他引导学生深深咂摸其中滋味,原来,这“第一个”竟然是“最后一个”,是“唯一一个”!作者为什么写《鉴赏家》?目的是什么?他这样引导学生一思考, 小说的意境就更为悠远了。——随着叶三们的离开,一代人的精神家园便消逝了!这就是作者珍惜的、渴望的所在,这就是作者、读者痛惜之所在!肖培东教学《鉴赏家》研讨得非常有深度,他的课堂走得很有风景。
教学艺术其实也是教学策略设计的艺术。 很多老师喜欢在最后一段引发这样的探讨 : “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而答案无非两种 :这个结尾是神来之笔,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全文的升华, 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其次,这样做法欠妥,是叶三自私的表现。这样,季匋民作品将永远不见天日,不再被欣赏、没有人认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一。这样的探讨,看似开放而有深度,其实是不知这最后一段的韵味,不知汪曾祺小说隐藏的社会情绪,而把小说读得落入了世俗境界,泯灭了名士精神、名士情怀的隐喻价值。
教学《鉴赏家》时这些问题是绕不过的 :作为鉴赏家的叶三,其鉴赏水平表现在哪些地方?懂得鉴赏的叶三,为什么最后要把画带进棺材中去,传给世人不是很好么? 他一画也不留下,他担心的是什么?……应该说,这样的教学,对于理解叶三作为“鉴赏家”有一定的作用,但还没有深入到汪曾祺创作《鉴赏家》的精神深处。我教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不写一个女人呢?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名士的氛围!这样看第一句话就有意思了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为什么说小说在弘扬 “名士精神、名士情怀”?作者创作的秘密在这一段中——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 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他还知道, 他如果随声答应,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的应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 :‘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
好风景的形成涉及多方面因素。名师课堂每每好风景不断,我想还与名师们善于接近课文作者、善与课文作者独立对话。韩军教学《背影》与黄厚江不同,这是独立的对话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就小说来说,小说创作是应该有针对性的,有社会教育意义的。 当假“名士”很多很多而招摇撞骗时,汪曾祺渴望能多些叶三、季匋民、辻听涛那样的名士!果贩子叶三无疑是优秀的,但季匋民的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新鲜的水果不是高亢的吆喝声,旷达超脱、洁身自好的他孤独又忧伤,他最需要的是真正能鉴赏他和他的作品的鉴赏家。小说中也写到了想方设法簇拥在季匋民周围的其他人,“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卖弄自己高雅博学”,假充内行,谄媚取悦,缺乏真诚,不出于肺腑去赞美,所以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季匋民向叶三解释以排行称呼的原因时,说“是古人风气, 不是看不起他”,注意,这个“古人风气”, 这才是画家季匋民内心精神栖息所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大画家欲求真懂艺术并能给予 “出于肺腑”的赞美的真正知音而不得,在精神世界里,季匋民是孤独的,但季匋民并不违背自身精神标准而降格以求,却又是孤高的 。这就是为什么课文都写的是一群男人!
名师的好课真的可以说是“一课千金”, 每每会留下“一眼万年”的意味。观摩这样的课,就像读书积累,想成就“思想的大河”。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优秀的作品。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和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是读书与上课的关系,但从观摩名师课堂,借鉴名师课堂,何尝不是这样呢?想一想,在名师课堂面前,我们的 “家门口的课”是不是“入门和常识”?是不是“沧海之一粟”?
一、注重平时积累。着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上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根本上就来源于他们比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要学会设计教案,注意三维目标的编写,注重教案的高效性,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反思,不断提升教学基本功。其次要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对人类的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及,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再次还要有积极的心态。有很多教师日常教学水平很高,但一遇公开课就手忙脚乱,这就是心理问题。教师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而非“公开”上,要在“课”上做文章。最后要有良好的沟通艺术,这直接决定着这节课的成败。教与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个沟通中的互相作用,课前的沟通,大家的互相认识(不在自己班)、开课中的沟通(最重要)、课后的沟通等都需要教师注意。此外,沟通中教师要讲究艺术,“沟通从心开始”,注意言简意赅,贴近学生。教师的语言也依个人风格,可以侃侃而谈,可以幽默风趣,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设计简洁美观的板书,注重要点的识记与书写的示范
在公开课上。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采用多媒体授课,所有的内容都通过电脑展示,这对于提高课堂容量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多姿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也确实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里的内容,最终会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从屏幕上消失,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不管多媒体演示多么漂亮、直观,它似乎永远缺少了板书的灵气与便捷。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还是要注重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该板书时要板书,切不可完全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取代板书。好的板书就像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勾画出本节课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使新知识的教学成为学生上课时的注意中心。教师边引导,边讲解,边板书,能灵活清晰的展现老师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且好的板书还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无形之中也增加了老师无穷的魅力。因此,板书不应该成为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公开课、示范课中一道奢侈的风景。
三、设置简洁精练的思考题。重视层级思维的训练
《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突出了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在公开课上,如果教师设计的问答题、讨论题太多,文字不简练,不仅会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而且还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学习压力。有的公开课上,教师把问题一个紧接着一个地抛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有的甚至提问时没有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就干脆直接抛答案给学生,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层级思维的训练。须知,中学语文教材处理的三个层级的第一个层级,就是思维训练的智力层级。这个层级要求学生必须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只能引导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读懂教材,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读懂教材。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什么都讲到了,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而是被动地接收,就等于什么也没讲,因为学生的思维是空白的。要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在思维训练的层级上狠下工夫。教师应把思维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设计的思考题要有思维的梯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题目的文字宜简洁,题目不宜太多,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养成阅读的悟性,形成思考钻研的良好习惯。
四、采用有文采的言语,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公开课上,学生能说会道,语言富有文采、哲理,往往折射出原班教师的语言功底和平常对学生说话训练的积累铺垫及时、到位。相反,如果学生在回答一些主观感悟题的时候,语句成分残缺不全,或语言苍白、没文采,至少也说明教师给学生的语言积累铺垫尚少而且滞后。因此,平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好词、好句、好段的积累时,可以结合即将要上的课文内容或即将要写的作文进行;也可以增加课外文质兼美的文章给学生阅读。例如,上课内容如果涉及要热心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的(例如八年级的《老王》、七年级的《猫》等),要奉献爱心的,就可以提前一周或几天,引导学生摘抄这方面的名言(包括古诗词)、歌词等。或者在开课导人时直接用相关的名言(包括古诗词)、歌曲导人,都可以为学生“说得漂亮”、“写得生动(或深刻)”做好语言的累积铺垫。还可以在上这些课前引入同样话题的课外文章《一个婴儿的拥抱》、《真正的慷慨》(选自《青年文摘》)等,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从思想修养方面得到熏陶,从选材、布局、文采等写作方面得到借鉴。如果平时教师能这样指导学生,那么,在公开课上学生就能“说得漂亮”、“写得生动(或深刻)”了。
1. Do you like festival?
2. What kinds of festivals do you know in China?
3. Which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 Why?
4. What does your family usually do to get ready for Spring Festival? Teaching procedure Before class
Read the words in Module 2 During class:
1. Read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Module 2
2. Have a dictation of the words in Module 2
3. Ask and answer:
? Do you like festivals?
? What kinds of festivals do you know in China? ? Which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 Why?
? What does your family usually do to get ready for Spring Festival?
4. Group work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nine groups and the topic for them to discuss is: What does your family do to get ready for Spring Festival?
5.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6. Match the phrases and the pictures.
7. Listen and read.
8. Finish Part 3 --- 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
9.Homework
评课意见:
1、课前进教室,提前板书相关内容,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并能有效的节省时间;
2、教学环节设计安排清晰明了,过渡自然。
3、能结合学校分组分享教学法和英语教学的学科特点,有效开展分组活动。如全班学生分成九个小组,共同讨论分享—What does your family usually do to get ready for Spring Festival?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能充分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英语表达;
4、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说教学挂图。教师能组织学生开展talk about the pictures 的教学活动。
5、每个教学环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能够清晰准确地交代教学任务。如分组分享活动的任务是---Talk about what your family usually does to get ready for Spring Festival. 又如 Listen and Match 的任务是听录音材料,将相关短语划线;再如 Listen and read 部分,任务是回答下面问题。
? What are Lingling and her family doing? ? What are the boys doing? ? What is Lingling doing?
? What is Lingling’s mother doing?
建议:
1、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值得考虑 比如说复习阶段。教师基本上是组织学生集体朗读、教师升降调带读的形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听写。整个过程完成时间7:50。也就是说,从7:40到7:50,复习阶段花费了十分钟的时间。
结合自己前两天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思考,觉得复习阶段是每一堂课的常规环节,应当常抓不懈;复习阶段的内容选择应当有的放矢,充分结合新授课内容;复习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应当喧宾夺主;
复习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一定每次都是朗读、听写。 又如:教学活动开始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节日方面的问答,并开展分组分享活动,在分组活动完毕之后,又组织进行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小组讨论的集体力量,大胆运用英语表达,为下阶段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效果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能有效地将学生的答案板书,便于新授课的引入,同时,在分享的过程中能够分组答题情况,适时开展评价活动。需要引起重视的还是时间。这个环节结束的时间是8:05。 还如:第八页的第一个环节Match the pictures and the phrases 结束的时间是 8:14。
从上面几个环节来看,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 Listen and read 目前只剩下10来分钟的时间了。而这是明显不够的。
2、教学挂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辅助。但利用的还是不够充分。不论是挂图的“挂”,还是talk about the pictures,都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为;
3、教师课堂英语组织教学方面,可是适当多些英语,少些汉语。同时,注意语音语调。如:festival的读音等。又如:我们听一遍,边听边跟读。好不好?再如:我们接着听下面这段对话,将你听到的短语划线。好不好?类似这样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英语组织完成。
2、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见。
3、全文语言生动准确,情节精彩曲折,仿佛将读者带进了开心乐园,令人眉开眼笑。
4、全文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5、全文眉目清晰,生动紧凑,趣味性强。
6、注意观察具体事物,并展开合适的想象,这是的成功之处。
7、文章融情于景,边绘景边抒情,善于运用打比方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具体
8、文章内容新颖,结构合理,流畅连贯,自然通达。
9、取材真实生活,选材恰当,很有新意,段落分明,过渡自然,情趣盎然,可读性强。
10、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
11、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准确生动,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
12、文章的结构简洁合理,作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十分深刻透彻。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13、这篇作文取材新颖,构思奇妙,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14、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的事,语言比较流畅,层次较清楚,自始自终显得其乐融融。
15、全文节奏明快,语言清新,始终洋溢着诙谐与风趣,读来其乐无穷。
16、全文叙事集中,不枝不蔓,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
17、通篇文章语调轻松幽默,显得妙趣横生,读来令人爱不释手。
18、作者构思巧,善于选点展开,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19、全文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
【二】
本文三大成功之处:首先注意选取最美好的片断来写,其次用词准确,第三文章结构紧凑.
本文围绕…这一中心组织材料,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不失一篇成功之作.
小学作文精彩评语大全
1.文章的语言很流畅,也写出了老师的感受。
2.你是老师的知音,希望我们共同切磋,在文学的百花园中采撷芬芳的一束。
3.对不起,这一段老师没有读明白,你愿意为老师再解释一下吗?谢谢你。
4.你的字迹工整,书写很优美老师要向你学习。文章选材如果再新颖些,肯定会与书写交相辉映。你认为呢?
5.太棒了!你的文章,再现了东北人的憨直爽朗,使读者顿感神清气爽。语言流畅至极,通感运用尤为巧妙。你的笔锋具有征服力和感染力。努力,再创辉煌!
6.你的文章象一条缓缓而流的小溪,清秀,流畅。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细腻,具有个人风格。愿你在写作路上继续采撷生活中的朵朵浪花,让自己的风格更趋完善!
7.行文笔锋犀利,旁征博引,根底深厚。虽然在社会问题的分析上还有些绝对化,但文章依然以一种热辣和率直令人感动不已。再下功夫加强对史书和社会评论进行研读、思考,相信你的文章会日趋成熟,更加耐读!
8.涉世不深的少年走近复杂的社会,这本身就是一种睿智。文章语言平实而柔和,描写很随意,似乎引领着读者在心灵的原野上漫步。不足是议论略感缺乏棱角。要知道,精粹的议论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会使你的文章更加深刻。继续练笔,你会更出色!
江苏南通市小海小学( 226015) 吴晓红
公开课的“冷场”是我们许多教师最怕遇到的事情,似乎冷场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如果换个角度看,“冷场”其实也是黎明前的曙光,是含苞欲放的花朵,是课堂画卷中内涵丰富的空白。“冷场”不仅不可怕,如果引导得当,机智地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灵活地驾驭课堂,公开课在“冷场”中也能绽放精彩。
一、在“冷场”中撑开思考的翅膀
孔子早就提出,不到百思不得其解时不要开导――“不愤不启”,不到欲说而不会说时不要启发――“不悱不发”。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处于当“悱”未“悱”、当“愤”来“愤”的时候,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静静思考。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激烈撞击的阶段,原有的生活经验、新的问题会让思维暂时混乱,唯有经过静静的思考,学生才能享受到顿悟的喜悦,心智也会随之提升。
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执教《春到梅花山》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梅花山的美和人们对梅花的喜爱,该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自由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想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梅花山梅花的美?为什么?”接下去,学生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文中的第二自然段。琅琅书声过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来。可是,当两个学生回答以后,课堂上的一只只小手都放了下去。原来,其他学生的想法也和这两个学生一样。课堂上出现了“冷场”。面对这样的场面,这位教师没有慌张,只是微微一笑,说道:“怎么我们的小游客不愿意再夸夸梅花山的梅花了吗?其实梅花的美藏在了文字中呢。”她让学生继续专心默读第二自然段,反复赏析这个片断。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精彩的交流。有学生说:“晶莹透亮让我感受到梅花的美,它让我想到了妈妈头上的发卡,闪闪亮亮的,真好看。”还有学生说:“梅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使我觉得梅花美……”试想,没有教师在刚才的疑难处“放一手,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学生要有这样精彩的表达显然是不可能的。(语文教学论文 )虽然当时课堂上的气氛是沉闷的,但是这样的“冷场”锤炼了学生的阅读品质、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更趋深刻、更趋严谨,有了思维品质的阅读课堂,才具有厚度与深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质量。
二、在“冷场”中触摸、体会文章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文章丰富的情感,怎样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呢?语文是深情的,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懵,感情只能在静静的读思中去体会。
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命桥:》的第三段:“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果,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这位教师深情并茂地示范读了一遍课文,再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思:“从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课堂出现了几分钟的沉默。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的眼睛开始晶莹起来,小手陆续举了起来。 尽管在这几分钟的时间垦,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语言的交流,但可以断定的是,在潜心文本、忘我入境的平静下,学生的纯真和善良的情感在奔涌不息。他们已经体察到了这段文字的悲剧美:曾经如此脆弱而又伟大的生命。“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是生命的希望,却又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为代价的。老羚羊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年轻羚羊,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种伟大的壮举真是催人泪下、撼人心田……此时,所有的语言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三、在“冷场”中创造灵感的环境
小学的很多课文,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时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很多教师都会在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形象。 一位教师在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课文里有这么一段话:“枪声响了,大黑骡子缓缓倒下了,它痛苦的抽搐着,挣扎着,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彭德怀对战士的浓浓情谊,采用了转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扮演彭德怀和大黑骡子,彼此进行对话倾诉。但是,学生们并没有进入文本,一两个学生发言后,教室里就悄然无声了。这时教师没有着急,动情地说道:“也许此时我们百感交集,情动于心,说不出来。这样,拿起笔来写写好吗?这两排同学写彭德怀对大黑骡子说的话,就接着这句话(屏幕出示句子):大黑骡子呀,我真舍不得你……往下写。这两排写大黑骡子此时此刻很想对彭德怀说的话:主人啊!我是多么爱你……接着往下写。开始!”接着,学生在低沉凄凉的音乐声中练习写话。5分钟后,学生已分别进入了角色,在教师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下,他们以自己的心灵感受、扮演着“彭德怀”和“大黑骡子”,进行着心灵的诉说。彭德怀的声声呼唤,大黑骡子的甸甸倾诉,出乎于心,发之于情,如泣如诉,这情景怎不使人动容生情呀!
看惯了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过程, 看惯了层出不穷的环节设置, 看惯了异彩纷呈的才艺展示, 语文公开课越来越完美、越来越风格趋于一致化。
参加大型的公开课活动, 台下坐的多是来自各市区的教学骨干, 以他们的眼力, 不难看出在这华丽的教学表象背后究竟藏着什么。虽然大家心知肚明, 但却没有人愿意点破。
毕竟, 执教者都是来自各路的精英, 上一堂公开课很不容易, 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 虽然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瑕不掩玉, 不宜求全责备;毕竟, 举办公开课活动是很不容易的, 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应抱着学习的心态看课, 不宜泼冷水。
但这或多或少也给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一些困惑:怎么语文公开课都这么完美呀, 留下一点疑问或缺憾不是也能够给人带来启发和思考吗?怎么语文公开课都是一种模式的呀, 风格各异的课堂教学不是更能够激发老师们的灵感与创新活力吗?
在语文课程改革艰难地跋涉于“高原反应”区的今天, 一部分语文公开课因过于包装和渲染, 在附着了过多功利色彩的同时, 淡忘了自身应有的性质与使命, 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一、示范课———做得朴实一点
示范课, 顾名思义, 是指名、特、优及骨干教师面对基层老师们所上的具有示范性质的公开课, 带有鲜明的指导与培训色彩。
示范课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一线老师们, 是为了帮助他们领会教学理念、学习教学技巧、熟悉教学规范的普及性教学活动。这样的课一般要针对老师们日常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老师们的困惑, 确立专题, “度身订制”, 从而使其成为整个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朴实”是示范课的生命。执教者宜将课上得通俗易懂, 接近于日常教学的情境, 便于广大老师们模仿、借鉴和运用。
记得于永正老师曾经执教过的一首古诗《草》。课堂上教者仅凭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 通过几幅粉笔画的交替过渡, 就把诗句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教授“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这两句时, 教者先是用黑板擦将黑板上茂盛的“野草”全部擦去, 接着又用绿色的粉笔在原处添上了一排排细细嫩嫩的草芽儿。整个过程自然流畅, 却又朴实无华。
示范课追求实用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师群体、不同的学生素质, 语文示范课的呈现方式也应“因地制宜”。对一线老师最有帮助的语文示范课, 才是最好的示范课。
二、研讨课———做得务实一点
各级各类的骨干班、核心教研组等组织, 在其内部活动中上得最多的当属研讨课。从表面上看来, 语文研讨课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执教的, 但它却属于参与研讨活动的每一位老师。
研讨课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检验老师们对某一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执行是否合理, 或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疑、难点展开的教学实践探索, 因而带有鲜明的试验性和前瞻性。是试验就要敢于尝试, 是尝试就难免失败, 是失败就该正确面对, 务实求真是语文研讨课的生命。
记得几年前听过支玉恒老师执教人教版教材中《走月亮》一文。课堂上, 支老师抛弃繁琐的分析与讲解, 凭着自己对课文深刻的理解, 通过睿智的引导, 着眼于文中语句独特的句式结构和音韵节奏, 力求把每一个句子还原到它特有的情境中去品读。短短的几十分钟内, 学生对文本的感受逐步由粗糙到细腻, 由表面到内心, 朗读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于是听课老师也随着教学的情境一起领略到了文中那优美的月下情境:秋天的夜晚, 月亮升起来了, 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走哇走, 啊, 我和阿妈走月亮……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 每个小水塘, 都抱着一个月亮……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 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 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 我突然看见, 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 好像也在天上走着, 走着……
在这精彩的课堂教学之后, 支老师却说, 这只是一堂未经认真推敲的“尝试课”, 他就是要看看学生在课前不与文本见面的情况下, 到底能不能把课文读好。并坦言, 这样的尝试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 比如说:因为事先没有预习, 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较困难;三学级的学生, 单纯地引导他们在读中想象画面, 还原课文的意境, 难度比较大……在欣赏了大师精彩的课堂演绎之后, 又聆听了他平静、客观的自我评价, 在场的老师无不深深地为支老师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研究精神所折服。
三、展示课———做得阳光一点
展示课可算得上是公开课中最具功利色彩的一种了, 其目的既是为锻炼队伍, 更是为了推出新人。各种各样的交流课、汇报课其实也应归为这一类。
记得商友敬老师曾冷静地指出:“如今有一些青年骨干教师, 在出名之后往往急于为自己开宗立派。这样做起码会有两个弊端:一是易生门户之见;二是容易固步自封。”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道路很长很长, 风格和流派是自然形成的, 急于求成往往会得不偿失。
“风格”和“流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不赞成青年教师“开宗立派”, 但却应当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从理性角度来看: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个性化的往往才是最合理的。在展示课上, 个人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专业素养, 乃至人格魅力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理念的执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驾驭, 自然也要有很大的自由度, 以便执教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可这绝对不能成为一部分执教者在课前与学生见面时作过多铺垫、过多预设, 甚至是过多排演的理由。如果任由这种风气蔓延下去的话, 此类公开课的诚信度恐怕也将岌岌可危了。
做勤奋的教育工作者, 走诚实的专业发展之路, 上阳光的语文公开课, 这应当是每一位骨干教师的职业信条。
四、竞赛课———做得严格一点
竞赛课在各省市几乎是每年都要自下而上地举行一个轮次的。这是最富挑战性的一种语文公开课。竞赛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决出几个名次来, 能够通过竞赛活动为广大一线老师提供展露才能的机会, 带动老师们, 尤其是青年教师钻研业务、不断进取的热情, 弘扬向上的风范, 促进全体老师们的专业成长, 这才是赛课的宗旨之所在。
“是骡子是马, 拉出来遛遛!”这看似粗俗的话语, 却道出了竞赛的根本性质———“真刀真枪”地比试。
记得南京选拔“学科带头人”及“青优”的赛课规则大致是这样的:
1. 上课前2个小时参赛选手从工作人员处领取教学内容 (非现行教材上的) , 在指定地点开始独立备课;
2. 上课前20分钟与上课班级的学生见面 (事先不知道在哪个班上课) ;
3. 课堂上执教者必须在教学环节中展示其朗读、书写等基本功, 作为一项评分内容;
4. 教学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否则评委老师会按时宣布下课;
5. 上完课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向评审小组提供一份完整的教学方案及教后反思。
这一连串看似苛刻的竞赛规则虽然给赛课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但相对于那种把“竞赛课”错位成团队备课、专人上课、精心包装的“展示课”的不良风气, 这无疑是最能够客观地选拔人、锻炼人、培养人的。
真金不怕火来炼。竞赛课的规则可根据竞赛的级别及参赛教师的实际情况, 尽可能制定得周详一些。公平、公正、公开是其原则, 而“严格”是其根本属性。
断想一:公开课“实话实说”离我们有多远
中职语文公开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那么,导致语文公开课流于表面,甚至成为表演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中职语文公开课距离实话实说有多远?反省自己多年教学生涯,并进课堂听课,与教师交流,和学生交谈,逐渐理出一些头绪:其实就是少了那么一点或是多了那么一点,导致中职语文公开课难以实现实话实说。
(一)先说“多了一点”。
由于缺乏对公开课的正确认识,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上多了一点展示,公开课前,每个教师都竭尽所能,到处搜集资料,制作教具和课件,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公开课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整个课堂上充满了精妙绝伦的图片、清脆悦耳的音频、活灵活现的动画,充满了教师荡气回肠的演说、行云流水的书法。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几乎成了公开课的套路,结果是“课堂轰轰烈烈,课后空空洞洞”。
多了一点表演,上公开课之前,常常要上一堂或几堂模拟课。同样的内容要用几节课来演习,一切程序化、规范化,包括提几个问题,问题该怎样回答,应找谁回答,都预先设计,预作安排。一些执教者为了刻意体现对教学大纲的认识深度,课堂上多了点脱离实际的自主学习,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等等;多了点虚假的合作探究,问题不论难度,即使是没有思维力度的问题,在形式上都做小组讨论,有时讨论尚未真正开始,已在教师催促下草草结束。
(二)再说“少了一点”。
语文公开课上,对文本深入探究少了一点,为了达到课堂气氛活跃的效果,教师对精彩语句、精美文段品读不到位,对文本内容、思想感情体会不深,对所教内容整体把握不够,往往就课讲课,不能前后贯串,不能引领学生细细咀嚼文本精妙之处,甚至无法给出充足时间和安静环境来让学生仔细体会课文。
少了一点面对学生,为了使课堂教学程序流畅,教师大多是从自身教的方面考虑教学设计,其简单化质疑难以活跃学生身心,程序化教学过程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依然是教师唱独角戏,自己讲得心力交瘁,学生却收获寥寥。教师有时还故意避开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难度较大的问题,以免学生不能及时回答而影响课堂进度。
这“多了一点”,如同天堑,难以征服;这“少了一点”,如同沟壑,不易跨越。这就是中职语文公开课教学现状。这“多了一点”和“少了一点”就是中职语文公开课教学现状与“实话实说”之间的距离。中职语文公开课的实话实说因此而受到制约,但要补上这“少”的“点”,去除这“多”的“点”,决非易事,任重道远。
断想二:公开课核心在哪里
公开课讲究的是立足学生真实水平,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获取教改新思路和教学新成果。公开课不可能停滞于“热热闹闹,迷迷糊糊”的现状,也不可能实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神话,那么如何才能在公开课上做到“实话实说”呢?笔者认为公开课要建立在教师正确理解语文教育本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以自身教育教学基本功作为课堂支撑点,以教改新思路作为课堂关键点,真正以人为本,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的自主参与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公开课则是课堂教学精华之体现。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不论是传播知识、训练技能,还是培养能力、陶冶性情,都充满了人文气息和诗意境界,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心灵都淋漓尽致地得到张扬。这样公开课,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可见,公开课既是一种研究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教师教改新思路,只有通过公开课的实践检验和同行的共同观摩,在检验、观摩、分析、探讨、修订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实践出较成功的教改新思路,从而将这一教改成果应用于常态教学中。在这一复杂过程中,公开课就承担了检验教改新思路的重任。可见,教学改革最初实践于公开课堂,而最终推广于常态课堂。从这种意义上说,公开课堂可以被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评价公开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要看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和要求,是否满足学生现实需求,是否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更要看它是否运用教改新思路进行教学。具有创新教学理念的教师都知道,一堂好的公开课肯定要包含一些不确定性,作为公开课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不确定性是课堂精彩纷呈的亮点,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沟通的契机,是教学改革着力注重的突破口,具有独特教育价值。倘若公开课仅仅以常态课的形式呈现,满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知识层面的交流,满足于课堂效果的完美和课堂气氛的热烈,而脱离开教改思路的突破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脱离开学生现实状况的需求和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
断想三:公开课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
语文公开课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它是教师专业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公开课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
执教者是智慧型教师。公开课呼唤有智慧的教师。教师教育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的有机统一。任何追求个性的教师都有可能成为智慧型教师。所谓智慧型教师,是一个目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理想状态。提出这个目标的目的是期待唤醒所有教师的教育智慧。智慧无极限,智慧可大可小,可多可少,没有客观标准,它对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商”——智商和情商。一堂成功的公开课,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灵活的机智,又要具备熟练驾御课堂的能力,标准的语音语调;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更要有开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升华;既要尊重学生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一个智慧型教师,必然对教育内涵有独到洞察,必然对教育实践有独特方法,也必然能使公开课达到“实话实说”之境界。
执教者是思考型教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公开课执教者不能按部就班按照教材安排,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而是要积极主动思考。思考教材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每一部分知识?思考这一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思考课堂关键点是什么?思考课堂所实施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理念,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发展素质的提高?公开课需要教师思考的地方有很多,通过反思,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以调整行为,改变策略,使教育教学趋于最优化。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教学思考越来越受到关注,“思考着往前走”,正是教改期间专业型教师成长的写照,也是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每一节公开课都能使“多了一点”的东西少一点,使“少了一点”的东西多一点,贯穿着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设计,让课堂乐意向着不确定性开放,使课堂成为教改新思路的“实验田”,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那么中职语文公开课一定会在新一轮教改和新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实践中发挥大功率动力引擎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肖俊宇.对公开课的审视与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7,(12).
[2]周一贯.公开课:坚守“家常课”的优良品格[J].语文教学通讯,2007,(30).
[3]张汉琴.公开课上老师迷失了自己[J].中国教育学刊,2007,(7).
[4]金坤荣.为公开课鸣不平[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7).
[5]钱雯雯.公开课若干争议问题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7).
【语文公开课评语汇集】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公开课视频09-26
小学语文五年级作文公开课09-16
《怀念母亲》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07-01
田忌赛马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07-16
《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公开课教案06-04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09-24
三年级下期语文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07-17
初中语文公开课《文从字顺》教学设计09-19
语文教师评语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