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生姜日记(通用10篇)
我把生姜拿出来,一个个排放好。我看到生姜有一环一环的节,它们的皮是黄褐色的。生姜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像一个手掌,有的像鹿角,有的.像一个人在跳舞,有的像大豹子身上驮着小豹子,有的像一匹飞马在空中翱翔,还有的像一条龙口中咬着一颗珠子。
我继续观察,发现生姜上长出了小芽儿,有的只有米粒那么大,有的有绿豆那么大,有的已经有黄豆那么大了,还有的更大些,马上就要长叶子了。它长大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上网查了一下,知道了生姜的苗有枝茎,枝茎上长着绿油油的叶子,一条条的,头上尖,下面宽,宽约2厘米,叶子一般长15-30厘米。
生姜苗还有长长的向四周延伸的根,形状像章鱼的脚。原来生姜苗是这个样子的呀!接着,我又把生姜切开,看见生姜里面是浅黄色的,旁边有几圈纹,就像一个玉环。我又闻了一下,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还有点辣的感觉。我咬了一小口,哇!好辣啊!我还从来没有尝过生姜的辣味呢!生姜看上去并不起眼,但我听说它有很多用处,老姜有解毒去寒的功效,可以做中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恶性肿瘤患者均来自广西瑞康医院, 全部患者均为经过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 均为接受化疗病例, 其中男性38例, 女性30例, 年龄在48岁到75岁之间, 病种包括:肺癌38例, 乳腺癌10例, 结肠癌10例, 胃癌8例, 卵巢癌1例, 子宫内膜癌1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4例, 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应用生姜泻心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具体用药:生姜20g半夏10g黄连6g黄芩5g甘草10g干姜15g党参15g大枣4个。随证加减:伴食积者加谷芽、神曲、山楂, 伴腹胀者加厚朴、枳实, 伴下利者加葛根, 伴头晕者加吴茱萸, 伴乏力者加黄芪、当归。针刺穴位:足三里、三阴交、中脘。从化疗第一日开始, 每日服用中药一剂, 水煎至400ml, 分两次服。配合施针一次, 每次留针20分钟。化疗结束后, 继续该治疗方案应用3天。
对照组应用昂丹司琼治疗, 具体用法:将昂丹司琼8mg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于化疗前30分钟开始静脉滴注, 30分钟滴完, 每日一次, 直至化疗结束。
1.3 疗效观察指标
根据WHO化疗药物毒性反应分级标准[1], 结合患者呕吐次数和程度、进食情况等, 将呕吐症状进行以下分级:0度:无恶心呕吐症状。I度:有恶心呕吐症状, 每日少于两次, 不影响进食, 持续时间不超过两天。II度:每天3到4次呕吐, 一般进食不受影响, 持续时间超过2天。III度:每天呕吐5到6次, 只能进食流质, 持续时间超过2天。IV度:呕吐频繁, 每天超过6次, 不能进食, 持续时间超过2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呕吐反应的情况, 观察组出现III度和IV度呕吐反应的患者有14例, 占观察组总例数41.18%。对照组出现III度和IV度呕吐反应的患者有24例, 占对照组总例数70.5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观察组防治化疗后呕吐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见表1)
3 讨论
化疗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化疗药物的不断升级和更新, 其毒副作用也不断减少, 但对于化疗后最易出现的呕吐反应却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西医应用止吐药, 如5-HT3受体拮抗剂防治化疗后呕吐反应, 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呕吐次数的发作, 快速减轻呕吐症状, 但也存在治疗费用较高, 作用时间短暂, 副作用大等缺点。而中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针对患者个体差异辩证施治, 从根本上恢复脏腑功能。不仅疗效显著, 且方法简便, 副作用较小。
祖国医学认为, 化疗后呕吐反应属中医“呕吐”范畴, 缘由化疗药物攻伐太过, 损伤脾胃, 胃虚则浊阴不降, 脾虚则无力运化水谷, 升降失司, 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治宜健脾和胃, 降逆止呕。生姜泻心汤为伤寒论经典方, 方中重用生姜温中止呕, 半夏行气消痞, 黄连、黄芩清热降胃浊, 甘草、干姜、党参、大枣温脾补气。全方攻补兼施, 寒温并用, 有温脾和胃, 升清降浊之功, 配合针刺足三里、中脘、三阴交健脾益气, 针药并用, 内外同治, 治疗寒热错杂之呕吐往往效如桴鼓。临床实践显示,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辩证应用生姜泻心汤加减配合针灸防治化疗后呕吐反应疗效显著。与西医治疗比较, 更有费用低, 疗效持久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日期:2023年6月12日星期一天气:晴
今天,我有幸参加学校的植物生长实验。我选择了一颗普通的种子,开始了我的观察之旅。
早上,我带着好奇心,早早地起床,仔细地观察种子的外壳。它光滑而有光泽,似乎泛着淡淡的绿色。我用手轻轻触摸,它坚韧而富有弹性。我好奇地想,它的内部结构一定充满了生命力。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用小铲子将种子放入了一个透明的塑料花盆中,开始为它的生长过程记录照片和文字。
下午,当我回到实验室时,我惊喜地发现,种子已经微微拱起了土壤。这是生命力的迹象,让我无比欣喜。我用手轻轻地触摸种子的外壳,它已经不再那么坚硬,仿佛有些软化。我推断,种子已经开始吸水生长。
晚上,我又回到了实验室,种子的外壳已经裂开,小小的芽儿已经破壳而出,探出了绿色的脑袋。我惊讶于它的生命力,它似乎在告诉我,它渴望生长,渴望光明。我为它添加了适量的水,看着它,我也感到一股生命力在我身边蔓延。
今天是我观察种子生长的第三天,我期待着它茁壮成长的那一刻。这次观察让我深刻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强大。我更加尊重生命,也更加热爱生活。我相信,只要我们尊重和爱护,生命定会以最美丽的方式成长和绽放。
今天,班主任李老师让我们写一个观察日记,我就开始“天马行空”的想象我的观察对象。回家后,我给妈妈说了以后,立马给我了几颗绿豆,说:“儿子,我早就想让你写了,哈哈,现在我不说,你也得写!”我无语了。我慢慢走到地下室,拿了杯子,一上来我就发现我的下巴划了一个口子,我也不在乎这么多了。三下五除二直接把绿豆种好了,我期待你的发芽。
10月29日周五晴
今天,我回到家以后,“下笔如有神”,飞快地写完了作业,迫不及待的我像一只猎狗一下蹿了出来,一看绿豆涨得和黄豆那么大,我心中的暗暗自喜,因为再过几天,我的绿豆就要“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豆芽。
10月31日周天晴
几天不见,我觉得毛毛又长大了,它不像刚来时那么淘气了,小脸也不像以前那么圆了,眼睛不再是蓝色的了,小时候,它的眼睛像蓝宝石一样,好看极了。
我和姐姐都想和它玩儿。于是,姐姐就伸手去抱它,没想到被那小家伙咬了姐姐一口,姐姐很生气就打了它一下,毛毛也了。这时,我观察它的尾巴,哦,原来猫咪们生气时的尾巴是下垂的。不时地还会轻摇几下,好象在说:别惹我!
过了一会儿,我刚拿出了一只玩具老鼠,结果一下就被毛毛抢走了。这时,我发现它的尾巴又翘了起来,一副很得意的样子,我想这就是它的“表情”吧!
再说说趣事吧。有一次毛毛把地毯卷了,看它的样子好像很害怕,我就故意它。它一碰到那毯子就跳回地板上了,于是我就随着它有节奏地触摸毯子,我就像弹钢琴一样,它就像机器人一样,一跳跳的,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早上,我拿着一包白砂糖去观察蚂蚁。
到了我们家的小院,我把一些白砂糖倒在草丛边。不一会儿,五六只蚂蚁从旁边赶过来。有的好像挑三拣四的在几颗糖粒上爬来爬去;有的像是在品尝味道似的,叮着一颗糖不放;有的.选择自己拖得动的糖往家里搬;还有的因为拖不动而回家叫救兵,在回家路上,这蚂蚁跟迎面而来的蚂蚁碰碰触角,像是在说:“朋友,前面有食物,快去搬吧!”说完继续往回爬。
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整齐队伍浩浩荡荡的过来,聚齐在白砂糖的周围。我用放大镜观察的一只蚂蚁。蚂蚁身上分为三部分,头、胸、腹;三队足全长在胸部,一对触角长在头部;腹部比头胸都要大。这只蚂蚁遇到了一颗比较大的糖,搬不动,触角弯弯,碰了碰旁边的蚂蚁,叫来了另一只蚂蚁跟它一起把糖搬回家。这些蚂蚁齐心协力的工作,才十分钟左右,就把所以的白砂糖搬光了。
比赛规则是:每一组有两个盘子,其中一个盘子装着一些黄豆。参赛的同学要把黄豆从一个盘子夹到另外一个盘子。有同学专门负责数数和登记,看谁夹得多。比赛时间是一分钟。
“开始!”随着梁老师一声令下,周翔宇组开始夹豆子了。周翔宇熟练地拿起铁筷子,把豆子从一个盘子夹到另一个盘子里。但他夹起一个很大的豆子时,那个豆子有点不听话,突然从筷子上“吧 嗒”地一声掉到了下来,真可惜。周翔宇急忙拿起筷子,瞄准那个大豆子继续夹。经过三番五次的折腾,终于把那个的豆子攻克了。最后,周翔宇夹了十八个豆子。
再看陈心怡,她的铁筷子划出一道道寒光,豆子落进盘子里的声音不断响起。她一个接一个地夹到豆子,几乎一个都没有失手,简直是“百夹百中”,万无一失。随时报时的同学宣布时间到,陈心 怡总共夹了二十一个。
到我夹了。我拿起铁筷子,耍了几下。我觉得这筷子真不好使,又重又滑,感觉很难夹上东西。我心想:如果这筷子是木做的多好啊,一点都不滑。正当我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开始”的口令响起 了。我赶紧夹了起来,但是豆子好像故意跟我作对似的,好几次都是差不多夹到另外一个盘子里时就“吧嗒”地滑了下来。当同学宣布还剩二十秒,我想我一定要再多夹几个,于是就加快了速度。最后 我夹了八个。
观察植物
我家有一棵含羞草。我只要一碰含羞草的叶子,它就会自动合拢,好象在说:“小主人。别碰我,我害羞。”我只要看见含羞草的泥土干巴巴的,就会拿起水壶,马上让他喝个饱。每次含羞草都会摇摇嫩绿的叶子,好象在对我说:“谢谢你,小主人。”我看着含羞草,总觉得她是那样可爱,那样娇嫩。
有一天夜里,我吃完饭准备睡觉,看见含羞草的叶子合拢了,我大吃一惊,我并没有碰他啊!我决定自己找答案。
我从小就喜欢吃生姜,但我只吃两种味儿的生姜,一是被白花花的纯盐腌渍过的生姜,咸味儿完全渗进了姜的内部,附着在每一根细小的纤维上面,生脆,厚实。再就是被乡村的黄豆酱酱过的生姜,黑黑的,黏黏的,却又是另一番滋味。不过,这种滋味的生姜早已变成了回忆。
小时候,生姜是稀罕物儿,因为父亲爱吃的缘故,母亲常常买个一斤半斤的,放搁陶罐里腌着,藏起来,只是在劳累或是生病的时候才从里面用筷子夹起一两片,供父亲品尝。而我们常常是得不到这种机会的,只有在旁边看着的份。家里没人的时候,我在家里翻了个遍,还是没能找到生姜的藏身之所。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了生姜的秘密,那种兴奋劲,无异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开始的时候,不动声色,等到妈妈转身,我下手了。最初是一片两片,嚼在嘴里,咸辣味从腮帮传递开去,随着唾液滑落,一直抵达到心口的位置,舒服极了。我通常不是用牙齿咬,那样太过浪费,好日子留着慢慢过,我总是用舌尖细细的抿,一点一点的把姜汁吸尽,如同昆虫用触角吸食禾苗上的汁液,然后再把只剩了一副骨头架子的生姜吃下去,即使满头大汗,也乐此不彼。
妈妈最终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把生姜罐转移了,我也不想捅破这个迷局,免得“此地无银三百两”,但内心里无时无刻不在向往着腌生姜的美味。等再次寻到生姜罐的时候,我无法保持此前的优雅了,偷偷的摘下一小半,用另一只玻璃瓶珍藏起来。上学的时候,带一两片,放学的时候,又吃下一两片,很快,玻璃瓶里空空如也。等到再次把黑手伸向妈妈的陶罐时,我被逮了个正着。好在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挨了妈妈的一顿训斥而已。
那时候,乡村里家家户户都用黄豆酶酱,一个大钵放在户外的石架上、院墙上,旁边放了一个大盖,晚上或是下雨天,也不端回家,把大盖往上一盖了事。需要用酱的时候,就在钵里舀一碗,这种酱不光香气醇厚,味道也很独特,现在无论多好的酱油也都追撵不上。更让人垂涎三尺的是酱钵里通常还藏了好东西,生姜,豆角,刀豆,腌成了酱色,软绵绵的,用筷子在钵里一搅,这些东西便现出了原形,用清水洗净,吃起来,香喷喷的`。尤其是用这种方法酱制出来的生姜,我更是钟爱有加。因而户外的酱钵也成了我们孩童当年掠夺的对象。
后来,乡村里少有人家酶酱了,这种味儿的酱生姜更是难得一见,但生姜的腌制方法却多起来,有糖醋的,有冰姜,有红糖水熬制的,都不合我的口味。为了能让我吃到儿时的味儿,妈妈特地把生姜切得很薄,然后放到酱油里,加一点儿盐,再在上面覆了一块河卵石,期待时间一长,酱油入骨,便有当年酱生姜的味道。几个月过去了,从瓶里取出一块,嚼在嘴里,又酸又辣,完全没有过去酱生姜的味儿。当时,考虑是不是时间短了的原因,于是,隔段时间再尝,还是找不出那种味道。我失望了,干脆倒出了酱油,重又放上了盐,兴许过天把就是另一种味道的美餐了。
食欲不振的时候,就着可口的生姜倒也能扒上两碗饭。冬天,我怕冷,吃了生姜以后,便觉得浑身暖和起来,感觉有点点火星子在身上冒。据有关资料介绍,生姜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等作用,平时多吃一点着实有好处。但民间对如何吃姜有时间上的规范:早姜如参,晚姜如砒霜。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但在我,吃姜基本上是不问时间的,只要想吃了,就用筷子从罐里夹上一两片,一边喝水,一边嚼姜,其味无穷,其乐无穷。
四年级上第二单元作文:观察日记X则:观察日记两则
10月6日 星期四 晴
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蚂蚁工坊。他它是一个长方体的透明盒子,盒子上有一个盖子,盒子里面是蓝色的胶体,上面爬着两只蚂蚁,这便是蚂蚁工坊。听爸爸说,蚂蚁会在胶体上打洞,以此为巢。这是真的吗?我心里暗暗想到。一天过去了,可是蚂蚁却没有打洞,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着急起来。我又翻开说明书,才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我按照说明书上写的做了。原来蚂蚁放入工坊里28小时左右才会打洞。
10月7日 星期五 晴
【观察生姜日记】推荐阅读:
生姜种植技术07-26
生姜高产稳产栽培技术09-25
观察日记(观察橘子)11-17
观察雷雨日记05-24
小虾观察日记06-05
观察日记介绍06-05
蔷薇观察日记06-09
观察日记春天06-16
月季观察日记06-20
观察锦鲤日记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