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事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1609105207/
一、案例举例
据统计,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沉降重点地区之一;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大城市中,我国占7个。另外,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突出表现为荒漠化、沙化面积扩大和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同时,我国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流失土壤50多亿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010年7月12日下午,福建省环保厅通报称,紫金矿业集团公司旗下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据报道,初步统计,汀江流域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约达378万斤。据了解,这起污染事件实际发生在7月3日,9天后方才公开披露。
二、案例分析
竭泽而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其含义是把湖水排干来捕鱼。虽然鱼到是全捕着了,但是,湖水排干后也就不会再有鱼。可见,竭泽而渔隐喻了一个重要而深刻的哲理: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那么看似取之不尽的资源就会用尽。同样,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消费的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忽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那就等于竭泽而渔
一起影响巨大的公共安全事件,在紫金矿业看来,也许不过是一次对自身危机公关能力的考验;如果真的缺乏自省,这将为灾难的卷土重来埋下伏笔。再次面对同样的问题,不知道紫金矿业准备如何应对?但将“坏事变好事”的前提,是先把“坏事”处理干净,追根寻源,举一反三,严格执行制度。这不仅是“维稳”的关键,也是“避免民众恐慌”的先决条件。
在危机发生时,企业应该与媒体主动合作,重视媒体,善用媒体,关注市场力量和社会公信力的影响,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企业良好信誉,更有助于巩固市场和投资人对机构的强大信心。
面对媒体曝光,如果在第一时间澄清事实真相,主动检讨自己的不足,承担责任,很可能将事件的不利影响降低至最小程度,甚至将危机事件演化为树立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一次契机。相反,如果不论自身责任如何,一味遮遮掩掩,指责媒体,很可能使企业处于更加不利的公众舆论环境中,使企业生存环境趋于恶化,品牌受损,甚至遭遇灭顶之灾。
三、对策与建议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方针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这将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我们要树立信心、明确措施,大力抓好节能降耗,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首先,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一)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要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配合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工作。
(二)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式,逐步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
(三)加强环境监管制度。要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排污单位。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
(四)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人民政府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
(五)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政府定价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对市场调节的价格也要进行有利于环保的指导和监管。
(六)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收费标准要达到保本微利水平,凡收费不到位的地方,当地财政要对运营成本给予补助。
(七)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等。其次,、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决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和生产线。
(一)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充分认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意识,抓住制约环境保护的难点问题和影响群众健康的重点问题,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二)科学评价发展与环境保护成果。坚持和完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
(三)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事业,环境宣传教育是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意志的重要方式。加强环保人才培养,强化青少年环境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活动,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必须加强保护。如何看待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 使其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互融洽、和谐共进,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必须加强保护。如何看待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 使其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互融洽、和谐共进,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河南是中国的文物大省, 而固始县又是河南的十大文化强县。历史悠久而经济又迅速发展的固始县同样需要处理好保护文物和大力发展旅游事业, 增强县域经济的后劲这一难题。
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要想解决文物保护和发展旅游两者之间的矛盾问题, 就需要先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旅游事业的开发离不开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 发展旅游又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保护文物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教育大众, 教育大众又可通过发展旅游来实现, 两者之间既互相促进, 又相互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 旅游事业主要靠的是入境游, 也就是说当时外国人主要是想看看中国那些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后来, 经国家文物和旅游两部门合作协商, 由国务院发展旅游专项经费解决了像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杭州丝绸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 使这些地方的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从而实现了发展旅游与保护文物的良性循环。那么固始县能不能做到这样的良性循环呢?答案是完全可以。
固始县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现有番国故城遗址和陈元光祖祠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六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可以说文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前几年从总体上看, 固始县的文物保护和文物特色旅游的开发与省内发达地市相比还很落后, 这些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充分理解了文物保护和发展旅游两者之间辩证的发展观后,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要求, 县旅游局和县文物管理局在深入调研后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竭力保护和开发好千年人文古迹, 使寻根者根有所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经贸合作, 培育出了全国独有的寻根经济, 成为县域经济又一新的增长点。境内有陈氏将军祠、唐人寻根楼、寻根博物馆等一批以根亲为主题的特色景点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前来参观谒祖, 县里又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和三届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在第二届根亲文化节期间, 就有70多名客商来固始考察研究投资项目, 签约项目30余个, 投资额达23.02亿元, 其中1亿元以上的项目11个。在文化节前举行的“中原根亲文化福建行”活动中, 固始与闽台客商、姓氏宗亲签约了16个项目, 签约资金62亿元。可以说目前已做到了发展旅游和保护文物两不误, 做到了两者相铺相成、相互促进。
二、互相依托、协调发展
旅游业的开发与当地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物保护得周全与否, 直接影响着景区展示的质量和游客的满意度。举个例子, 前几年除了文物部门相关人员以外, 连本地人都说不清楚固始县究竟有哪几个文物保护单位, 又有哪些地方值得去旅游一番。究其原因, 无非是这些地方都没有开发好, 没有旅游发展的带动。
发展旅游就涉及到文物保护, 做好文物保护又需要资金的支持。这对于县财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因资金缺乏、设施陈旧、维修不力等原因, 导致珍贵文物毁坏的例子不少。随着不断的调研和积极的招商引资, 固始县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利用外资启动文物的保护与开发, 进而促进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妙高寺的重建就是典型的例子:妙高寺始建于隋末唐初, 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妙高寺在我县西九华山上, 昔日古朴典雅, 巍巍庄严, 历来高僧辈出, 敬香拜佛的信众络绎不绝。解放前, 住寺僧尼达百余人。由于历史原因, 妙高寺曾两次惨遭破坏, 昔日的辉煌已荡然无存。而要保护妙高寺现有文物, 便需耗费大量的财政资金, 同时又受到客观条件和保护技术的限制, 对外展出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即使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通民众也很少了解并有兴趣到西九华山上参观。
直到2006年, 县委、县政府的招商引资, 吸引来怡和公司投资5000多万重建了妙高寺, 情况才得以改观。重建完成后的妙高寺, 景区环境建设十分优美:踏过666级台阶进入高耸的山门, 远处是云雾缭绕的大别山风光, 近处是绿色的竹海;大殿的前方有明清时期的建筑20余间, 青砖灰瓦, 迭檩重梁;寺左侧十多座高僧塔林历经战火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仍保存完好。这样的环境, 这样的文化, 这样的文物遗址, 自然能够吸引游客。主持界真大师介绍说, 前来妙高寺拜佛参禅的游人香客每天络绎不绝, 一天最多有1000多人。很多固始人在网上看见别人发的游览照片后都不由得感叹:没想到我们固始还有那么美的地方, 回去一定要去看看!而参观过的人们也自发地提出:这些古遗址一定要保存好、保护好!
有了启动资金的支持, 旅游业得以发展, 使昔日古老的妙高寺重新吸引住了游客。人们在游览中既放松身心, 又获得丰富的知识, 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又提高了文化素质。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
三、扬长避短, 共同发展
保护文物和文物古迹, 给固始旅游带来了发展的良机。文物和相关文化的开发, 繁荣了固始经济, 但是经济的发展, 也给文物保护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文物古迹的周边的道路、宾馆、饭店甚至工厂, 都会破坏文物原有保存环境。在文物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 直接威胁着文物的本体。如果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 超负荷地接待游客, 就会加快文物古迹的老化、损坏乃至毁灭, 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固始县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番国故城遗址之前由于缺乏资金和缺乏与旅游经济挂钩的意识, 主体遗址不断地被风雨侵蚀, 风雨过后又有很多好奇的市民到遗址内翻捡铜钱, 还有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的群众在古城墙上放牧、取土、埋坟等, 导致遗址不断被破坏。那时的人们的普遍意识就是:不就是一段土坡吗, 有什么可保护的?对群众中存在的糊涂认识,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 要求各级领导带头守法, 促使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使他们明白了文物不仅是旅游资源, 还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 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 民族历史的见证, 地方史志的活标本, 对于振奋民族精神, 凝聚民族力量, 促进民族振兴,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认识提高后, 都积极参与县内国、省级文物单位的保护工作。如果发现有人在国保单位番国故城遗址上放牧、挖土, 就会立即向文物局举报, 得到及时制止, 有效地保护了国保遗址。近年来, 县文物局积极组织人力、物力, 加大对番国故城遗址的巡视, 并对风雨侵蚀的主体进行修缮, 去年又投资10万元在黄河路与古城路交叉口的遗址处建设标志碑, 对故城遗址进行保护。修缮过的番国故城遗址既古老又庄严, 是我县文化旅游的必经之地, 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 特别是每年清明节、中秋节、春节, 数以万计的客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和国外来到固始县, 或探亲访友, 或寻根问祖, 或投资创业, 或领略大自然的风光。特别是每年闽、台、港等地祖籍固始的商家们, 都要在番国故城遗址旁举行大型隆重的拜祖仪式。在2007年黄氏家族举办的拜祖仪式上, 黄式俊先生无比激动地说:“我为家乡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而骄傲, 更为故乡优美的环境, 秀丽的山河而自豪。”他当即表示拿出300万元人民币投资建设故乡。在他的带领下, 闽、台、港客商纷纷捐款, 前后投资近一千万元建造了省内县级博物馆中规模最大, 档次最高的寻根博物馆, 现已免费向游人开放, 扩大了固始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弘杨了民族文化, 促进了县域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人们普遍意识到:保护好遗址就是保护来之不易的旅游成果, 就能更好地发展固始经济。
近年来, 在我县总体建设规划中, 已禁止在文物保护范围内设计建造任何建筑物。虽在文物保护范围外, 但距离较近的建筑要设计出与文物单位相协调的建筑风格。例如我县信合房地产公司在番国故城遗址旁建造的“湖畔春天”住宅小区, 古朴的建筑风格就和番国故城遗址的建筑相得益彰。人们生活在这碧水荡漾、古树参天的环境里, 幸福指数自然提升, 对构造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环境法;法学理论;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时期内的法学理论基本上是有关人与人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的法学理论,没有或很少有人与自然或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法学理论。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法的发展,才逐步有了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开始是在环境科学等与环境法学关系密切的自然科学领域传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接着是在环境法这一部门法学中出现了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后来在整个法学基础理论中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目前,关于用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正在成为环境法学的特色理论、核心理论。深入研究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的要点和意义,对于促进我国环境法学的繁荣和进步、加强我国的环境立法和环境执法、建设环境法治秩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1.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的要点
在中国,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方针以来,环境法学界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环境伦理学和现代环境科学中的精华作为其认识论,审慎地吸收国外环境法学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现将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1)承认和重视环境的价值、意义和作用,认为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是环境法发展的决定因素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认为,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并表现自己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条件。人是自然的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永远生活在环境之中,始终离不开环境。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并从出生至死都蒙受自然的恩泽。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根据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对环境法的认识不能仅从法律本身或个别人的主观意志出发,而应当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或物质关系出发。环境法的基础是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等物质生活条件,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是决定环境法和环境法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因素。根据5环境保护法6第2条的规定,环境包括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因素, 即包括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两大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为环境因素越来越多,纯粹的天然环境因素越来越少。人为环境(人化环境人化自然) 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加工、 创造的物质环境, 是主体化的客体、物化的智力,是人的主观性与物的客观性的统一,是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的目的性的统一, 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为环境本身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反映。
(2)承认和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是对环境法和环境法学的基本要求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几乎是历代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追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人类整个进步”及”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更”,即他心目中所追求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理解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这两个方面。<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指出,”认识到 我们的家乡—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
(3)科学解释和合理运用有关环境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机制, 充分发挥环境法在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关于法律有没有规定、能不能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理解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在法和法学的发展史上,许多人都从法的具体内容去理解法、认识法,特别是一般市民和实定法学家或唯物 主义法学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为标志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征服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另一方面也表明人类自然环境资源的污染与破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能力迅速提高,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或改造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唯意志论迅速膨胀,人的思想、意志和能力被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反映到法学理论上就是逐渐形成了将法律调整的现实关系思想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单纯的人与人的关系、将法律的作用理解为单纯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的法学理论。
2.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
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有其基本理论;但是,不是任何理论主张或学术观点都可以成为环境法的基本理论;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必须具备一定的功能和特征, 这些功能或特征反映了环境法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和作用。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学理论作为环境法的基础理论或环境法学的基本理论,对于环境法和环境法学的发展具有如下意义和作用:
(1)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是说明环境法的本质、 特点和规律的理论,是对环境法的长远发展、总体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理论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揭示了环境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功能,这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揭示了环境法的本质特点和内在的发展规律,这就是将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才能科学地揭示和说明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本质和特点、内容和形式、基础和功能, 才能说明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理由,才能解释环境法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点,才有资格成为环境法的基本理论。
国家林业局赴南非考察团成员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谢红芳
2007年11月8日至23日,由国家林业局世行中心主任王成祖同志为团长,有世行中心、四川省林业厅、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以及白水江、白马雪山、唐家河、小寨子沟等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负责人一行九人组成的考察团,对南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进行了考察。
考察团9日下午抵达南非,10日至18日先后考察了南非西开普省tsikamma国家公园、knysna国家湖泊公园、野生动植物国家公园、好望角国家公园以及开普敦植物园,并会见了knysna市市长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19日至21日参观考察了南非国内最大的克鲁格国家公园,听取了克鲁格国家公园执行主席、社区主管、科研主管等官员及专家学者的情况介绍,并参加了相关的学习培训活动。
16天的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活动收获颇丰,也对国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南非基本情况
南非共和国(当地非洲人把南非称为阿扎尼亚)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地处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处,扼两大洋交通要道,具有重要战略位置。面积1221037平方公里,人口4480万。全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
南非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贫富极为悬殊,种族间收入差距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制造业、建筑业、能源业和矿业是南非工业四大部门。农业较发达,可耕地约占土地面积的13%。旅游业是南非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和就业部门,旅游资源丰富,设施完善,有700多家大饭店,2800多家小宾馆、旅馆及1000多家饭馆。旅游点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是南非旅游业两大最主要的增长点。
中国与南非1998年1月1日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全面、迅速发展,到目前,中南友好合作已成为中非合作和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行9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踏上南非这块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的。到南非的第一印象是经常可以看到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境象,南非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确实令人感慨不己,他们在对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面有很多地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南非国家公园基本情况
南非共和国有24个国家公园,其中不仅有野生动物保护类型、湿地保护类型,还有海洋保护类型、森林生态保护等类型。其根据国家保护法采用的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分类标准。国家公园的土地均为国有,国家公园隶属于国家旅游环境部管理——旅游环境部下设
国家公园管理局,国家公园的官员由旅游环境部直接任命,机构为政府的组成部门。把旅游与环境合为一个部,颇具南非特色,很值得体味其中的奥妙。
国家公园的任务有三:第一是资源保护;第二是开展旅游;第三是发展社区。其中主业是资源保护。在24个国家公园中,目前有五个旅游收入盈利。国家公园的经费有三个渠道:一是国家预算安排;二是旅游收益;三是国际组织赠款。去年到南非的游客达1000万之多,其中90%是冲着野生动物和未受破坏的自然环境来的,客源主要是欧洲人。其24个国家公园都是对外开放的。
南非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迅猛发展是其旅游业兴旺的基石,但它并不是自然保护的唯一目的。南非政府之所以高度重视自然保护,是因为这里的自然资源是其4000多万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南非是世界第三大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国家。从干旱的沙漠到茂密的海岸森林,从壮丽的山脉到粗犷的灌木丛林无处不体现着其生态状况的独特性和物种的丰富性、多样性——全世界80%的植物、30%的爬行动物、15% 的哺乳动物和6%的鸟类在南非均有分布。南非国家公园是保护这个庞大的保护区体系的主体。这些国家公园也代表着该国的动物、植物和自然景观。
一国的自然保护方式及其成效是衡量该国文明程度的基本尺度。在南非580多个禁猎保护区(私有),国家公园(国有)和荒野地区的总面积达72700平方公里,这些地区正在受到国家的正规保护。这面积约占南非国土面积的5.8%。然而即使是这样,它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10%的标准仍有很大差距。
南非和中国有着相同和相近的历史背景,同属发展中国家,南非自然保护的决心及其成果对我们的鼓舞和启迪是很大的。
在南非众多的国家公园中,克鲁格国家公园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这也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克鲁格国家公园是南非最大的国家公园,被称为世界上拥有禽兽和动物品种最多的“储存室”。几个世纪以来,这片在Sabie和鳄鱼河之间的土地都只是一片非洲大草原,建立人类永久居住地的偿试都失败了。因为既便此地不危险,蚊子和苍蝇的袭扰也使生活变得难以忍受。而石器时代的山族(Sam)是唯一能适应这难以驯服的环境的非洲人。凭着他们的游牧、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成为了这里的第一批居民,他们的生存技巧确实值得人类玩味(不过这不是本文的主题)。
几个世纪以后,这里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克鲁格也变成了官方的狩猎场所。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 1898年。1898年3月28日,总督保尔·克鲁格(Pail kruger)决定为当地逐渐减少的动物创建一个避难所。这片区域就被划出作为非洲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1903年被命名为Sabie野生动物保护区;1926年扩建至波么河岸,现作为一个国家公园,其面积已达200万公顷,仅视其历史及面积、规模,在世界上也堪称凤毛麟角。
克鲁格国家公园是第一个当地和国际野生动物公园,拥有包括所有的“五大野生动物(Bigfive)”在内的147个物种,超过25万只哺乳动物;300头黑犀牛、2500头白犀牛、8000只大象、900只豹子、1500头非洲水牛和2000只狮子;还有507种树木,49种鱼类,34种两栖动物,114种爬行动物。
通过110年的保护区建设,克鲁格国家公园内的基础设施经由国家投资而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公园内柏油路长达2000KM,这还没有把土路网络算进去;近1000KM的保护区边界,已全面建立起了铁网围栏;保护区内部的具有世界水平和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认为,克鲁格国家公园的成功之关键,还在于其通过百余年的管理、建设、探索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一是管理体制顺。克鲁格国家公园的职能已相当于国内的地方一级政府,无多头管理的干扰;二是管理机制好,机构运转有保障。管理计划执行规范到位,旅游收入可观且全部留用保护事业,社区共管到位,与两省、七市和百余个部落能和谐相处。三是行政区划独特。保护区内的居民已全部外迁,其“社区”的概念是指与保护区(国家公园)接壤的保护区以外的20公里范围内有人居住的地区,这省了许多我们常讲的“林中有村,村中有林”的复杂因素;四是管理水平高。克鲁格建立了动态的监测体系,对物种的动态变化能在两个月一次的数字更新中清晰感知,动态保护有科学依据、科研实力雄厚;五是国际地位高。克鲁格已是南非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知名度越高、国际援助也便越多,现与世界多个著名科研院所签订的合作项目达190多项,实际上,它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多方吸取管理经验,又是克鲁格成功的一大亮点。
三、几点思考
南非在非洲最南端,中国在亚洲东部,两国相隔迢迢万里,是人类最神圣的、共同的事业——自然保护事业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地理上的距离已不成为一个问题。南非与中国两国的国情、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但人类文明的成果值得借鉴。照搬照抄是死路、闭门造车同样是死路,只有结合中国的国情,结合白马雪山的具体情况,把南非自然保护100多年来所积累的经验运用过来,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通过对南非自然保护事业16天的考察、参观、学习、培训,自己对白马雪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或者说是感受、意见和建议,试述如下,或许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建议“社区共管”纳入自然保护区工作职责,并建立国家“社区共管”基金。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以面积为基数来统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等贫困地区,保护区周边社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贫困的特点,社区发展和保护区资源管理问题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性。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保护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周边社区居民对自然资源的低水平的原始的利用方式,又成为导致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贫困的根本因素,社区问题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一个共性问题。以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保护区建立伊始(1983年),死守严管的管理方式加剧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和对立。自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实施以来,保护区管理人员走进农户家,寻找双方共同的兴趣,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建立社区共管保护基金的格化箐、茨独顶两个自然村,2004年实施社区共管活动以来,2004—2006年已连续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3%以上。在社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村民的参与,社区群众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项目活动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增加了村民对项目活动的拥有感和责任感,极大地激发了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改善了保护区和社区的关系,社区共管开辟了自然保护和周边社区和谐发展的新模式。鉴于社区共
管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借鉴南非等国家将社区共管纳入国家公园职责之一的经验,将“社区共管”纳入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职责之一;二是中央财政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基金”,由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社区管理计划”每五年一周期向国家申报社区共管活动资助、组织好活动的实施,努力实现好自然保护区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建议理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健全规范、有效、科学的投入保障机制.国家自然保护区所保护对象均为全球稀有、国内仅有,或说在全球和国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其机构是同级人民政府派出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专门机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议由国务院设置,委托该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由同级人民政府设置。国家应设立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家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度经费预算。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地方自然保护区年度经费预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所需经费,应当纳入中央人民政府基础建设投资和财政预算。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同级财政预算。
(三)建议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滇金丝猴国际研究基地”项目列为省政府或国家扶持计划。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横断山脉腹地,“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地带,是我国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高山针叶林区,也是我国特有世界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最主要的栖息地。保护区281640公顷的面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不仅形成区内植被类型丰富、生境类型多样、动植物区系南北渗透、物种多样性高、特有种多的特点,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划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25个热点地区之一。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澜沧江(湄公河)中上游,不仅拥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百余条汇集“两江”的原始溪流、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46000公顷的原始湿地,而且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以藏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的人文资源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独特,是世界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信仰、多种风俗习惯并存和交融的地区。特别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世界高度濒危物种之
一、加强领导,优化工
作环境,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中增强妇女组织的内在动力
妇女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十分重视妇女工作,从思想上重视、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放手,为妇女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充分激发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体的内在动力。
1、强化领导。多年来,市委把妇女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建精神文明目标考核。市委常委会每年两次专题听取妇女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工作。市党政主要领导坚持做到有关妇女工作的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大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活动亲自参加。分管领导定期听取妇女工作阶段性汇报,研究、协调妇联和妇女工作。市委组织部门也把关心、重视妇女工作作为衡量镇园干部称职与否的重要内容。为在非公企业、专业市场、新型社区等新经济组织形式中加强妇女组织地位,发挥妇女组织作用,市委突出党建带妇建,并专题召开现场推进会,把妇女组织建设和党组织建设一起研究部署,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和妇女工作。
2、拨足经费。市委从统筹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对妇女工作的投入力度,市财政在削减部门经费的情况下,仍然逐年增加妇女工作经费的财政预算。不仅保证妇女工作开展的日常费用,还对“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活动,对“三八”、“六一”等重大节日核拨专项经费,各基层党委也能切实贯彻市委妇女工作意见,把妇女工作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设立了帮助贫困妇女创业致富、社会妈妈爱心助学等基金。
3、育好人才。市委把培养选拔女干部、促进妇女参政,作为推动妇女进步与发展的支撑点,通过公开招考、公推竞岗、定向培养等途径,加强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目前,我市21个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中共有女干部30名,占党政领导干部总数的12.1,乡镇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分布面达到100。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配有女干部19名,分布面达到了50。市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比例分别为26.3和18.3。在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以及工、青、妇等必配部门的领导班子中也都配备了女干部。
二、积极引导,优化创业环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激发妇女工作的创造活力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妇女事业放到全市工作大局中去思考谋划,结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及时给妇联组织出题目、交任务、提要求,引导鼓励妇联组织带动广大妇女群众积极投身加快“两个率先”、构建和谐宜兴的实践。
1、多渠道宣传,造浓妇女创业氛围。为强化妇女创新创业、服务发展的意识,我们把妇女工作的宣传计划纳入全市宣传总体规划,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宣传优势,宣传妇女在全市“两个率先”中的积极作用和各类先进典型,引导激励广大妇女“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支持市妇联围绕“致富路上与你同行”、“巾帼创新业、实现新腾飞”等主题,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举行“创业女性标兵”、“百名巾帼创业致富带头人”等评比表彰和事迹报告活动,树立先进典型,使妇女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全方位培训,提高妇女创业能力。市委始终把妇女就业增收、创业致富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层面妇女就业、创业的需求,开展全方位的培训。为下岗失业妇女开展女性就业技能培训、开辟妇女劳务专场;组织女企业家、女能手和贫困妇女等6500多人参加创业女性培训班、女性创业学习会等,坚定广大妇女创业信心,提高创业能力;围绕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在企业设立妇女培训基地,以订单培训、定向就业、全程管理的模式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妇女转移就业。
3、各部门联动,加强妇女创业服务。市委市政府积极协调工商、劳动、税务、财政等部门各尽所能,从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千方百计为妇女就业、创业加强服务。财政局、金融部门设立了支持妇女创业基金,为起步阶段的创业妇女提供小额贷款。工商局、卫生局在减免办证费用、提高办证效率、改进服务质量等方面建立了绿色通道。劳动保障局出台了鼓励失业妇女自主创业的政策,举办妇女就业现场推介会。农办、农林局组织各类专家为农村妇女培训、召开现场学习交流会。市妇联深化“双百工程”、“巾帼建功”等一批“妇”字号品牌工程,每年都要扶持和奖励一批创业妇女。
三、切实维权,优化社会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广大妇女的半边天作用
占全市人口半数的妇女是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针对社会快速发展,妇女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妇女利益诉求出现新变化的实际,我们整
合社会资源,着力从创新维权手段和加强教育引导入手,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倡导社会文明、促进男女平等创造了良好环境。
1、推动妇女组织构建维权新机制。明确政府作为实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责任主体,建立了宜兴市妇女和儿童发展规划监测评估责任制、宜兴市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联席会议,通过完善制度和建立机制,努力从源头上、制度上保
障妇女儿童权益。推动妇女组织构建社会化维权机制,联合司法部门建立了妇女权益法律援助通道、完善了特邀陪审员机制,在镇、街道、社区设立法律援助站。逐步完善妇女权益的咨询投诉、社会救助、司法保护的社会管理网络。两年来共处理妇女信访326件,结案321件,结案率达98。
2、推动妇女组织弘扬社会新风尚。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发挥妇女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市委指导妇联以文明家庭创建为载体,倡导科学的生活理念,提升家庭的文明素质,以家庭的文明进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近年来,共表彰各类“文明家庭”5000多户,创建“文明家庭”活动示范村10个。支持妇女组织协助党和政府关心弱势妇女儿童,近两年来,一大批贫困妇女得到资助,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2000多名“社会妈妈”为1970名贫困学生提供了200多万元的助学金。
3、推动妇女组织发挥教育新作为。市委支持妇女组织进一步健全家庭教育组织机构,成立了“宜兴市家长学校总校”和各镇家长学校分校。以宜城镇土城社区“爷爷奶奶学校”为示范,全面开展“家庭教育社区行”活动,发挥社区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启动了“家庭育人工程”,成立了由心理专家、退休教师、优秀家长等组成的家庭教育宣讲团,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主题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妇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开放式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和成因分析,提出了加强内部控制的重点环节和采取的相关措施,使环境监测事业更好地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和当前环保事业的发展.
作 者:柳耘 作者单位:宜昌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湖北宜昌,443000 刊 名:现代商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年,卷(期): “”(4) 分类号:F2 关键词:环境监测 事业单位 内部会计控制 改进
一、影响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的内部环境问题
(一)治理结构缺乏制衡和监督机制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治理结构方面缺乏有效的分权制衡和监督机制。 分权制衡原则已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设计,企业有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独立董事等监管机构和人员,可以有效行使内部控制和权力制衡的机能。 而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性,往往对单位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二)机构设置有缺陷
机构设置及责权分配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机构支持。 当前事业单位存在机构设置不科学,责权分配不合理的状况,导致权力过于集中,职能重叠或缺失,互相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内部监管流于形式,不利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有些单位对财务管理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设置独立的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只是办公室的一个内设机构,财务管理只有简单的财务核算功能,财务监督和财务决策方面的作用基本没有得到发挥。
(三)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
内部审计不但能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进行适当的监督, 还能评判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是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事业单位多未设置内部审计部门,一些单位虽然有内部审计人员,但基本上是由财务人员兼任的, 因此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以及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使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影响和制约了内部审计的自我评价功能,没有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作用。
(四)选人用人机制仍存在暗箱操作和徇私舞弊的现象
当前事业单位在选人用人机制方面仍存在不透明、 暗箱操作的现象,为一些徇私舞弊的人提供了运作空间,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在人员招聘、干部任用方面,“近亲繁殖”的现象仍相当严重。 这样的人员素质和人员结构,不能形成良性竞争的人才环境,必然会影响单位的工作质量,不符合内部控制互相制衡的要求,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
(五)对企业文化建设不重视
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提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和约束功能也为内部控制营造有利的文化氛围, 为实施事业单位内控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事业单位对企业文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有些甚至不知企业文化为何物。 企业文化贫乏,官场风气严重,没有形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 没有好的文化氛围,就不会有自觉自愿进行内部控制的环境。
二、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环境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权责分明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可以参照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关经验,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分离与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 决策层是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对本单位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讨论决策,并对管理层执行领导班子决议的情况进行监督; 管理层是对应决策层的执行机构,负责落实和执行决策层的各项决议和要求,并向决策层汇报工作;在决策层和管理层之外可设立类似于企业监事会之类的组织,作为单位内部的监督机构, 负责对本单位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决策层、管理层与监督机构各自的权责及运行规则, 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创造必要的组织条件。
(二)科学设置机构,合理分配权责
事业单位应按照精简、高效和制衡的原则科学设置内部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责任权利,既要避免职能重叠,人浮于事,也要避免职能缺失, 责任不到位,形成责权一致、相互协调、高效运转又互相制衡和监督的组织架构。 在内部机构设置中应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不专门设立的也应该指定内部控制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
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这些就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 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财务部门的有效运转,离不开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因此财务部门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部门。 没有独立设置财务部门的单位应尽快设置,在财务部门内部岗位设置上要体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要求, 发挥财务部门在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财务决策、内部控制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内部控制能有效实施。
(三)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内部控制要素中的内部环境要素。 它是单位进行内部审查、内部评价的一项职能,本质上就是一种控制。 内部审计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通过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确定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查找和发现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判断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帮助单位决策层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可行性和运行的有效性,以完善内部控制设计,改进内部控制运行程序, 提高内部控制运行效能。 因此在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必须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包括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 要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在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或者设立了专职内审岗位的单位, 应当指定内部审计部门或者专职内审岗位为内部控制监督的执行主体; 没有内部审计部门或者专职内审岗位的单位,要尽快成立或设立。
(四)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单位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职工素质的高低,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也是内部环境的重要因素。 事业单位是人才密集的地方,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人才优势,关键是要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 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业务活动的需要,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任职条件及工作要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对外公开招聘、 对内竞争上岗等方式充实人才队伍,以满足单位职能的需要,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事业单位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全体职工德、能、勤、 绩进行综合考核和合理评价,选拔优秀人才,淘汰不合格人员。 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受体制和机制的约束,主要跟行政级别、岗位、职称、学历和工龄等挂钩,没有体现多劳多得,单位可以在绩效工资特别是奖励性绩效工资方面开拓思路,实行工效挂钩,搞活薪酬制度,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
(五)培育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
事业单位应重视文化建设,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在总结优良传统,挖掘文化底蕴,提炼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具有协作精神的团队意识、开拓创新和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 通过文化建设,引导和规范职工的行为,培育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 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市场经济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具有诚实守信、积极向上、廉洁奉公这种文化氛围的单位,才能自觉自愿地去搞好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才有真正的群众基础。
三、结束语
价值引领,激励教师积极性
教师积极性的关键是解决教师追求目标的动机问题。当一个人对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追求达到一心一意时,思想境界是崇高的,工作热情是高涨的,追求是完美的,行动效果也会力求最佳的。笔者认为注重对教师进行价值引领,应提升教师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性质,激发事业心和责任感,倡导“热爱教育,奉献教育”“选择教师职业意味着奉献”等。宣传教师职业的优越与精神富有,追求理想的教育,引领教师感悟教师的价值取向: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在你的教育下,健康成长、成才;一个迷途的羔羊在你的教导下“浪子回头金不换”;你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奉献着、工作着,作为教师是何等的自豪。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东田中学学校地处贫困山区,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也较差,为了使教师安下心来教书育人,学校坚持开展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师德。学校领导成员带头谦虚谨慎,把评优评先名额让给第一线的教师,用奉献精神影响教师。价值的引领,激励教师工作的内在动机,教师们揣怀着一颗炽热的心生活着、工作着,始终也会快乐着、享受着,因而无限的乐趣与高昂的工作热情会保持着、发展着。
需要入手,激励教师积极性
第一,学校的老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他们从教几十年,奋战一线,历尽风雨,历尽艰辛,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思想稳定,对工作认真负责,能模范遵守校纪校规,出色完成工作任务,求实、勤奋、任劳任怨。有的在半辈子的教学生涯中历尽坎坷,但对教育事业忠心不二。因此,学校应立足尊重,凡事征求他们的意见,请他们当参谋。
第二,学校的中年教师,是学校的骨干。他们年富力强,工作勤奋,如日中天,在学校中肩挑重担。但他们时值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子女也正是入学的年龄,经济负担较重,肩上压着工作和家庭双重重担。对于他们,学校应立足关心。
第三,青年教师刚走出校门,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有朝气,勇于拼搏,富有创新精神。但他们经验不足,思想不成熟、不稳定,遇到挫折容易灰心丧气。因此对于青年教师,学校应立足爱护、关心、指点、开导。
因此,学校要关注教师成长中的需求、困惑、生命体验,用宽容来包容幼稚,用鼓励来促进成长,用工作来育人,把教师的冷暖挂心头,让他们感受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一种强烈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会自然生成。
育人环境,激励教师积极性
育人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人际环境。它与调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息息相关。良好的物质环境不仅能激起人的向往,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热情,启迪智慧,规范行为,愉悦身心,丰富精神世界,产生热爱情感,而且还能向社会展示学校勃勃生机,引发社会公众对学校的美好憧憬和高度评价,获得尊重与信任,给教师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要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的确,优美的育人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向往与留恋。学校虽地处山区,办学20年,教师缺编全市之最,但学校有一个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团结、协作、祥和的人际环境,全体教师亲如一家、同舟共济、团结奋进,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逐步形成“豁达、严谨、勤奋、进取”的良好校风。学校先后荣获泉州市第九届、第十二届文明学校、泉州市先进教工之家、泉州市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等50多项集体荣誉。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专业机构,而其中的人际环境,是育人环境的重要一环。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学校必须注重构建文明和谐的人际环境,领导要重视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在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激励,情感融洽,团结协作。谁有成绩大家分享,谁有困难互相帮助、体谅,构筑起和谐、平等、民主、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处处体现团队合作的魅力,教师在其中会享受工作的乐趣,工作的积极性会迸发,工作效率及创造力会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南安市东田中学)
【环境保护事业】推荐阅读:
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作文12-14
64--深圳市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09-06
保护 环境标语11-19
校园环境保护07-17
环境保护作文07-28
环境保护管理12-09
环境保护制度12-26
生产环境保护12-28
环境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07-02
环境保护演讲稿--环境的呼吁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