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唐山大地震》电影有感(共12篇)
1978年,2010年,32年了,就在32年前,就在我们祖国大陆的一个小角上,——美丽而历史悠久的唐山,23秒,一切变成了废墟„„
就在地震的前一天,唐山的人们仍然在快乐的劳动,大街上人来人往,人车穿梭,一片繁荣的景象,主人公大强一家就是如此,他们一家新添了一个电风扇,在当时的贫困家庭,能有一台电风扇已经了不起,他们的孩子——王登和王达,他们刚刚各自得到了一个书包。谁知,这一切都隐藏着危险的意识。
就在孩子们刚刚睡下时,就在大强夫妇正在整理从工厂里回来的车子时,忽然,地板开始摇晃,上下起伏,紧接着王登王达对面的那栋房子整个陷下去,发出“轰轰|”的声音。坐在车子里的大强夫妇闻声向车窗望去,过了还一会儿,大强才反应过来,“地震!是地震!”他大叫起来,赶紧跑向孩子们睡的楼房,元妮也冲过去,对他说:“救孩子要紧!”可谁知,去孩子们睡的地方要穿过一个工厂,当他们冲过,工厂中心的大吊车受振倒下来,眼看元妮要被砸中时,大强冲过去一个扑倒,也巧,两人都没事。可惜元妮救子心切,不看危险趋势,一个人冲到房子门口,就在那一刹那间,房子立刻倒了下来,大强不顾一切冲过去,一个猛推,把元妮推出了十八里外,自己却重重的压在了下面„„
还好元妮没事。震停后,得知两个孩子虽压在石板下,但都没死,当地震救援人员告诉元妮,两个是压在同一块石板下,只能救一个,元妮哭着求着说两个都得救,救援人员一再强调,从中间撬石板,只能往一边撬,一上一下,不可能救两个。元妮仍哭喊着要救两个,眼看救援人员要去搭救别人是,元妮一忍心,支支吾吾吐出三个字:“就弟弟。”当时听到这话的王登泪流满面,慢慢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看到这一幕时,我的眼泪也不知不觉流了下来。后来王登没有死,被好心的解放军夫妇收养。此次便开始了寻觅母亲的生活。而王达,也慢慢长大了。最后当然是三口团聚啦!
小说《余震》从叙事结构的设计来看, 是倒叙与插叙结合, 回忆与现实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故事发生时间设置在2006 年1 月6 日加拿大多伦多的圣麦克医院, 经历唐山大地震的王小灯第三次自杀未遂, 抢救后在亨利医生的催眠治疗下, 一点一点释怀心中的悲痛, 渐渐稀释深藏在内心多年的痛苦。随后, 小说的叙述角度发生了转变, 时间回到1976 年7 月24 日的唐山市丰南县, 转而开始讲述一户唐山普通居民在地震灾难前后的故事。在接下来的叙述里, 小说的地点不断转换, 30 年时间, 在多伦多、唐山和上海切换的场景中, 运用蒙太奇的叙事结构, 以两条同等重要但时间有分别的叙述路线交替推进, 展开了叙事。
故事的一条线索发生在加拿大的多伦多, 生活在此的王小灯一家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她自己长期患有失眠症和头痛, 这种精神疾病的困扰使她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与女儿的矛盾争执和与丈夫的常年分居也使得她的家庭濒临绝境——承受着种种压力和打击的王小灯多次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故事的另一条线索则追溯到了30年前的唐山, 讲述的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唐山大地震发生前后, 唐山居民方师傅与他的妻子李元妮, 和他们的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一家的悲欢离合。
作者在交替叙述中, 在时间地点的不断变化中, 使小说外在张力得以最大化。我们可以看出, 王小灯的病症, 其实是她经历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除了间歇性的头疼之外, 她病态的感情处理方式, 也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她越是想把一切都抓在手里, 却往往失去得越多。而这种双线并行叙事结构所具有的宏大的视野和跨越东西的叙事方式, 增强了情节的发散性和延展性, 使得故事的主题在时空的变换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余震》在不遗余力地塑造主要人物王小灯时所采用的多角度深刻传神的笔法。举例而言, 在地震后逐渐苏醒的方登 ( 王小灯) 意识到自己被母亲所抛弃的事实时, 小说做了如此的一番描写——“她撕扯起自己最为心爱的书包, 书包带很结实, 小女孩撕不开。小女孩就弯下来咬。女孩的牙齿利如小兽, 经纬交织的布片在女孩的牙齿之间发出凄凉的呻吟。布带断了, 女孩将书包团在手里, 像扔皮球一样狠命地扔了出去。”作者并没有直接用一系列形容词来表达爬出废墟的方登此时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就将一个小女孩彼时彼刻那种撕心裂肺的苦楚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外, 13 岁遭到养父猥亵后离家的小灯, 是用一把锋利的水果刀将纸条钉在了卧室的门上;包括无数次出现在小灯的梦境里的一扇扇无法推开的窗户……正是这些精彩的细节描写, 在冥冥之中昭示着小灯已经备受摧残与扭曲的心灵和难以抚平的创伤, 正如张翎在序言里说到的, 经历过地震的小灯, 即使当时的伤口已经看似痊愈, 但持续不断的“余震”却使得她“再也没有能力去正常地拥有一切正常的感情。”
小说中的主人公并不是方登一个, 《余震》也成功塑造了李元妮这一独具时代风貌的女性形象——她除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之外, 更是一个鲜明的具有独特内涵的女性, 在大地震发生之前, 其超前于时代的装束, 彰显其现代女性特有的美丽与张扬;在地震后, 她又是第一批“站起来”的人, 为了照顾儿子, 辞职开裁缝店。她坚忍地活在痛苦者中央,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张翎笔下的李元妮, 用新时代女性特有的自信坚强点亮了灾难后的阴霾, 洋溢着生命的圣洁与包容, 浑身上下散发着浓郁的人性。
小说里李元妮和王小灯, 代表着千千万万灾难亲历者的生命轨迹, 一种像李元妮一样, 在经历过地震的痛苦后, 其之前隐藏的人性光辉在阴霾下大放异彩;另一种则像王小灯一样, 在体味了灾难的残酷后, 心灵上的余震绵延不息, 使得她渐渐用特殊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将自己保护在“茧壳”中, 很难从阴霾走出去。小说的结尾是开放式的, 隔了32 年, 李元妮站在阳台上探出身子问:“闺女, 你找谁?”王小灯此时终于驱散了心中萦绕多年的阴霾, “只觉得脸上有些麻痒, 就拿手去抓。过了一会儿才明白, 那是眼泪。”
此后, 作者并非继续把篇章留给小灯与家人团结的场景, 而是将地点再次拉回故事开始的地方——多伦多。主治医生亨利被评选为“年度医生”后收到小灯发自中国的传真, 得知王小灯推开了心灵深处的那扇窗, 成功迈出了通往光明的第一步。故事至此戛然而止, 略显突如其来的结尾含蓄委婉, 如国画留白一样意味深长, 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 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效果。可以说, 张翎在接触素材、分析素材并进行创作时, 特有的华裔身份所带来了视角的不同, 使得作品具有极为开阔的视野, 并开拓了更大的思考空间。
二、电影《唐山大地震》:常规线性叙事下对亲情主题的呼唤
与《余震》的变换着的时间顺序相比, 电影《唐山大地震》在叙事上采用了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 以时间变化为线索, 在紧扣住“唐山大地震”这一重要事件的同时, 在叙事上秉承凝练与节制的原则。电影中按照震前、震中到震后的顺序展开叙事, 使得整体结构紧凑而清晰。
震前, 李元妮一家人生活温馨和睦, 其幸福在电影中以诸多片段的着重点染而突出。李元妮和孩子打开方师傅带回的电风扇, 享受着夏日的凉风, 眼神里溢出满足的幸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影片开篇时努力营造的平静幸福与地震发生后的妻离子散、阴阳两隔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内在情绪由明媚急转而下, 霎时寒冬, 在感情上构造出巨大波澜。
与小说相比, 电影借助特有的表现优势, 在地震场面上取得了小说难以企及的效果。电影用裂开的大地、下落的砾石、被砸得血肉模糊的难民、废墟中随着雨水流出的血液等及其血腥但真实的镜头, 营造出足以让观众因震惊而沉寂的场面。相比之下, 小说对地震的还原虽仅仅依靠以小登的灾难亲历者视角还原“属于小登的灾难”, 画面感与表达效果较电影稍逊, 但其丰富的感官描写作为第一视角增强了对灾难描写的真实感。不同于电影全景式的视觉冲击, 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在思维上与小登合二为一。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集中体现在地震后小登的故事。活下来的小登被正直善良的解放军夫妇收养, 在理解和关爱中长大。经历过大地震的小灯虽然曾一度认为自己遭受了亲情的背叛, 但养父对她体贴入微的关爱让她对以后的人生充满爱与温情。面对自己独自抚养长大的女儿点点, 王小灯并非如同原著中那般严厉苛刻, 反而是用一种近乎溺爱、小心翼翼的柔情来呵护女儿的成长;面对抚养自己、爱护自己的养父, 成熟后的王小灯则体现出了一种为人子女应尽甚至更多的关爱和孝敬, 凸显出了一幅父慈女孝的温情画面。而影片中的这种改动, 更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彰显着亲情的强大治愈力, 与影片所要表达出的“用亲情治愈创伤”主题相互呼应。
由于电影的时间限制, 在人物塑造上不能做到面面俱全, 但我们不难发现电影中不经意的细节和场景同样使得人物形象自然而丰满。当压在水泥板下的小登听到妈妈说“救弟弟”时, 电影通过特写镜头——被压在废墟里的小登满是灰尘的脸上浮现出两道由泪晕开的痕迹, 小登叫了妈妈, 却无济于事。影片中小登流泪的特写镜头长达3秒, 故意留时间让观众观察小登、理解小登。昏暗的光线下, 污浊的脸与浑浊的泪, 配合演员耳语一般的“妈妈”, 瞬间唤起观众对小登的同情和理解, 进一步丰满了人物形象, 使后来小登不原谅李元妮更加有情可原。
而与小说中的李元妮相比, 电影中的李元妮性格内涵大有不同。地震之后, 李元妮拒绝与儿子分开, 独自抚养儿子不愿接受婆婆过多帮助, 帮他规划未来的人生;在祭祀烧纸钱的时候喃喃念叨着死去的丈夫方师傅和方登, 告诉他们回家的路;担心丈夫和女儿亡魂找不到家而屡次拒绝儿子搬家的建议;一家三口终于团聚时李元妮跪在地上对王小灯声泪俱下的忏悔……与原著不同的是, 影片中的李元妮不再是那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张扬而独立的新女性形象, 而是同全天下所有普通母亲一样, 平凡朴素却又坚韧善良。经历地震的她的确重新站了起来, 却不显得那样突兀, 反而如同一棵历经风雨摧残却终能存活的瘦弱植株, 在无声之中将温情与善意播撒在废墟之上。
三、人性深处的痛与暖:小说与电影表现主旨的异同
《余震》是张翎创作于2006年的中篇小说, 从未对地震有过真切感受的张翎在2006年7月28日候机时看到一本《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这本书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而那一天, 正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在考察了大量的资料后, 她用仅仅五个星期的时间写下了小说《余震》。张翎认为, “天灾带给建筑物乃至地貌的摧毁和改变, 终究会渐渐平复, 而天灾在孩子们的心灵上刮擦出的血, 也许会在时间的严密包裹之下, 暗暗地渗流得更久, 更久。”她曾说, “余震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心灵的余震”。对于个人而言, 在灾难中存活下来是一种幸运, 但灾难所带来的后遗症, 不仅仅是难后的生存问题, 也更是如何摆脱心灵枷锁, 再次站起来的问题。
2010年, 冯小刚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搬上了银幕, 电影直面无情的灾难和痛心的事实, 给观众带来了沉痛的视觉冲击。改编后的故事情节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电影并没有在灾难的形式感上作过多的文章, 核心情节也并没有改变, 主旨也同样在关注孩子的心灵创伤, 关注于人性的扭曲、心灵的复苏, 和地震后人们从废墟中站起来的温馨, 但侧重点却各有不同。
张翎在接受采访时, 对《余震》这部小说的诠释是“痛”, 她在《余震》后记中这样写道:“回忆到这里戛然而止, 那些孩子们的后来只是被一些简单的句子所概括:‘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可是我偏偏不肯接受这样肤浅的安慰, 我固执地认为一定还有一些东西, 一些关于地震之后的后来。”“痛”是小说《余震》的核心主题, 在地震后, 心灵的余震不会因创口的愈合而抚平, 相反, 它是小灯在之后30余年所有痛苦与扭曲的来源, 就如同树枝末端的叶片, 树枝的轻微摇晃就会带来叶子巨大的震颤。它是生长在那些看似已经愈合的伤口下的刺, 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就可能被再次牵引出令人心惊的疼痛——在这三十多年里, 灾难经历者又将面对诸多由灾难引发的灾难, 像余震一样绵延不息, 痛苦不止。
而导演冯小刚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所宣扬的则是“暖”, 主要体现在影片对于原著的改动方面。幸免于难的小灯并没有被普通家庭收养, 而是被正直的、慈爱的、善良的解放军王德清夫妇收养, 在关爱中长大的她未曾受到养父的欺辱, 虽经历痛苦, 但最后嫁给爱自己的亚力山大, 与自己的女儿点点相处很融洽;小灯的弟弟方达虽没有考上大学, 但通过自己的奋斗终于事业有成;包括后来小灯自电视新闻上得知汶川地震, 毅然决定回国奔赴灾区作志愿者……影片结尾处并没有采取原著中开放式的结局而是直接在小灯与李元妮母女相见时的悔恨、愧疚、理解与解脱的泪水中以一种大团圆式的结局作为收尾。由于电影需迎合和照顾以普通市民为主体的群众的审美心理, 因而在主旨方面更倾向于用“亲情”来治愈“疼痛”, 并将原作小说中较为阴郁的色彩变得明朗起来, 体现出一种更为温馨而动人的意识形态。
被惊扰的水面终究会恢复平静, 再刻骨铭心的伤痛也终究会被时间和亲情冲淡, 但是每个人走出来的方式是不同的。就像电影《唐山大地震》宣传文案所言:“23秒, 32年”——也许倒下去只需要短暂的二十三秒, 但是想要站起来却需要漫长的三十二年。无论是小说《余震》还是电影《唐山大地震》, 都以深入人心的情节笔触与叙事场景震撼着每一位读者与观众的内心。面对天灾人祸, 伤痛之后我们又该如何重新站立起来, 小说与电影为我们展现出了殊途同归的两条道路——小说里的自我恢复和电影中的亲情治愈, 就像作者张翎在阐述小说时所说:“天灾来临的时候, 人是彼此相容的, 因为天灾平等地击倒了每一个人。人们倒下去的方式, 都是大同小异的。天灾过去之后, 每一人站起来的方式, 却是千姿百态的。”
摘要:2010年冯小刚导演作品《唐山大地震》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巨大反响, 影片叙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惨状与受灾者三十余年的心路历程, 给观众巨大的震撼。而其创作原型中篇小说《余震》, 则通过华裔女作家张翎的独特细腻视角, 展现出了“余震”所带给人们难以抚平的心灵伤痛。本文通过对小说《余震》的文学手法与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电影艺术的探究, 比较各自主旨的表现异同。
关键词:《余震》,《唐山大地震》,文学手法与电影艺术
参考文献
[1]张翎.地震, 孤儿, 以及一些没有提及的后果[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7, (2) :31.
[2]冯小刚.我钟情人性中最柔软的[N].光明日报, 2010-7-22 (12) .
[3]张翎.浴火, 却不是凤凰[N].文汇读书周报, 2010-7-20 (14) .
[4]左亚男.彼岸的花朵——透过他者语境对张翎小说的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7) .
[5]古大勇.从《余震》的“疼痛”到《唐山大地震》的“温暖”[J].电影文学, 2011 (11) .
[6]李思.论张翎小说中的宿命意识——以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3) .
李元妮是《唐山大地震》中的主要角色,也是整部影片从头到尾所围绕的重点人物。卡西尔说,人是符号化的动物,符号是人的本质。虽然李元妮只是一部电影中的角色,但是从她身上,我们仍然能看到符号与人的关系。
《唐山大地震》 图像符号 含蓄意指 组合段运用
《唐山大地震》是国内电影院热映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夷为一片废墟。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中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地做出了牺牲姐姐救弟弟的决定,但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
演员徐帆饰演的母亲角色李元妮是整部电影的主要角色,也是整部影片从头到尾所围绕的重点人物。卡西尔说,人是符号化的动物,符号是人的本质。虽然李元妮只是一部电影中的角色,但是从她身上,我们仍然能看到符号与人的关系。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的故事是由小说改编,由想象出来的人、物、地点、动作和事件(即在该故事中发生与存在的一切)所构成。形式是故事的戏剧性或叙事性结构。只要故事的实体与现实世界的实体相像,就可以把它叫做真实世界的一个(复合的)图形符号。但是作为一个复合的符号,它是由许多更小的图形符号构成的:单个的想象出来的人、物、地点等。这些可以视为一个代码的组成单位,可用来构成一个复合的符号,即影片的故事。这样一个代码是一个模拟性代码,因为它的作用只是再现那个世界。然而,这次再现不仅是明指一个具体的世界,而且还隐指与第一个世界这样或那样联系着的第二个世界。[1]
角色李元妮是个单独的图形符号。在电影中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唐山人,和丈夫在唐山育有一对龙凤胎儿女。出场时,她身上穿的碎花衬衫,白花黑底的裙子,完全素艳,甚至梳的发型都是那个年代中国女性所具有的普遍特征,言谈举止间透露出的信息就是她是一个很平凡的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女性。随着剧情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每个大时间段中,李元妮的人物形象都被设置在一个不变的本质朴实无华上,没有新潮的服饰,动人的妆容,不变的是纯朴的容颜和一口不变的唐山口音。演员的服饰、姿势、对话、运动、模仿表情、布景、道具、照明、音响效果等等是故事的视觉化层次,如此这些手段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复合的图像符号。李元妮在影片中就是一个在此复合图像符号中单个的图形符号。与其说她是个平凡的母亲,不如说她是一个模拟性代码,演员徐帆通过自己的表演把李元妮这个母亲的形象典型化了,她也许并不能代表所有唐山大地震中母亲的形象,但是从她身上我们观众可以自己去填满想象中的那个经历大地震的母亲形象的轮廓,因为我们能够理解这个表演代码。
麦茨曾说电影是“自发的含蓄意指的”,即永远是彻头彻尾的含蓄意指。电影中的李元妮不仅仅只是个图形符号,更深层次的来说,她更是一种含蓄意指的体现。
李元妮在电影中是一个“重男轻女”思想符号的体现。影片并没有直接批判她的这一错误思想,只是从影片开始不久后的两个场景中加以表现。首先是一个伏笔,姐姐方登想要吃西红柿,弟弟方达也闹着要吃,但是妈妈元妮看到盆里就一个西红柿了,于是想都没想就把家里最后一个西红柿给了弟弟吃,并许诺方登明儿一定给她买,方登看着弟弟吃着西红柿又羡慕又有点不高兴。另一个比较关键的场景,就是在救龙凤胎儿女时,一旁的挖掘工人告诉元妮:因为两个孩子被压在同一块板下,由于时间紧迫,儿子和女儿只能救一个。短短的时间内,绝望的李元妮做了一个非常无奈的决定——放弃女儿,救儿子。而躺在石板下的女儿,虽然气息微弱,但却清晰的听到了母亲的这句“救弟弟”,她泪如雨下,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虽然李元妮很爱自己的两个孩子,但是从她的言语中不经意还是流露出护着儿子的倾向。语言是一切言语活动的准则,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集体性、原则性的特点。而言语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具有个人性,多样性,并且言语不能违反语言规则。电影的语言是由连续的画面所组成,在两处场景的表达中,虽然李元妮对两个孩子都是喜爱有加,但是从她的动作,言语中还是能流露出那时人们普遍的一个思想——比较偏向于男孩。观众读懂了这一约定俗成的言语,自然也就明白了李元妮的选择,也就明白了此时此刻元妮更像是一个背负着旧思想的符号,电影这么表现元妮不是直接为了说明元妮的做法是错误的,而是含蓄的表达那个时代人的思想是存在偏差的。
这两个场景的设置是为电影下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的,李元妮此时虽然放弃了女儿,但是日后在她内心深处是对女儿长达32年的深深愧疚。在影片快结束时,女儿方登回来认母亲,当她走到房内看到自己的遗像和摆在照片前的一盆西红柿时心情非常复杂。而此时镜头中西红柿的特写已不是仅仅说明它们是西红柿,而是一个母亲32年的承诺与挂念。
在电影中,母亲李元妮和女儿方登构成了交替组合段与平行组合段。正是这两种组合段的运用,让我们从更全面的视角去了解母女之间的隔阂从产生到最后化解的过程,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了这位平凡的母亲身上不平凡的一面。
交替组合段建立于两个或更多个叙事成分交替分配的原则之上。[2]能指的交替动作与所指的同时性相应。电影画面中第一次出现母女二人的交替组合段是母亲趴在废墟上惊慌的求一旁的救援人员救救她的两个孩子之时。
镜头一:女儿方登在废墟下拿石头轻砸地面以示母亲她就在她的附近。
镜头二:废墟之上的母亲李元妮,哭喊着来世愿意给救援人员做牛做马,只求他们救救她两个孩子。
镜头三:女儿方登,她气息微弱,无力呼喊,只能缓缓的砸着地面。
镜头四:废墟之上,李元妮被迫无奈要选择救一个孩子,她绝望的喊着“两个都要救”。
镜头五:废墟之下的女儿方登,她听到了别人要让母亲做一个选择,她依然拿着石头砸地面,希望母亲不要放弃她。
镜头六:母亲李元妮被告知如果不做决定,救援人员就去别处救人了。她惊恐地对救援人员说:“大哥,救弟弟,救弟弟。”
镜头七:女儿方登听到了妈妈选择了弟弟,眼泪从脸颊滑落,轻轻的喊了声:“妈妈”,也停止了继续砸地面。
随后画面转场,黑屏。
不到十个镜头,母亲的无奈选择和女儿的伤心绝望被生动的展现了出来,母女两人的隔阂也在此时产生。观众对于这种组合段的理解也是相对“自然的”,这种同时性相应,可以包容更多的信息,丰富人物角色的特点。
在此之后,母亲与女儿之间关系多以平行组合段的方式展现。平行组合段是两个系列事件通过蒙太奇混合在一起,而在所指(故事世界)层次上并无任何相关的时间关系。母女二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过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影片先讲述了女儿被部队一对夫妻收养的过程,然后又一个转场展示了地震发生十几年后母亲正在鼓励断臂的儿子考大学的场景。随后又有母亲给逝去的丈夫和女儿烧纸的片段,女儿考上杭州医学院的片段,还有儿子方达出去闯荡归来要让母亲离开唐山过好日子但被母亲拒绝的的片段,也有女儿领着自己未婚生下的孩子点点回去探望养父的片段。母亲和女儿的生活片段并不是同时性的,可以说毫无交集,但是这并不需要二者在时间上的确切位置作为相关因素,只需从双方平行的生活片段中便可明白。母亲是一个非常忠厚、老实、善良,又有些固执的女人,女儿是一个有自己想法,有责任心,却无法面对被抛弃经历的女孩。母女二人虽不在一起,但是血脉相连,亲情是割不断的。
通过交替组合段和平行组合段的运用,让李元妮这个角色形象更加的丰满,有血有肉。并且在这个角色身上,我们不仅仅看到是一个母亲的形象,是一个符号,更是一段亲情的展现。
通过符号学对人物角色进行分析,也使得这个虚拟“人物”的真情实感更加显性的出现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之中,主体间性的作用让我们与之产生共鸣,获得情感上的升华。整部影片片长139分钟,李元妮这一角色出场镜头达100分钟。可以说李元妮是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些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母亲们,象征着那些守着回忆坚强生活下去的人们。虽然《唐山大地震》只是部电影,李元妮只是一个角色,但是她带给我们的是对亲情无上的感动。
注释
[1](荷兰)扬M彼得斯.图像符号和电影语言【M】.一匡,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40
[2]李幼蒸选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7:13
[1].(荷兰)扬M彼得斯.图像符号和电影语言 [M].一匡,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40
[2].李幼蒸选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7:13
[3].胡牧.中国十七年电影英雄人物形象的符号学意义——以电影《红色娘子军》等为例[M]..《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
[4].杜夕如.漂移的栖居——解码《海上钢琴师》[M]..电影评介,2006,18
[5].赵勇.电影符号学研究范式辨析.电影艺术[M].,2007,4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19
母爱是春风,吹走了孤单与寒冷。母爱是夏天里凉爽的风,吹走了内心的烦躁。母爱是生命中最伟大的爱。
生命是父母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梦想。只有我们对不起父母没有父母对不起我们,我们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么舍得我们受伤,怎么舍得我们难过而我们还是那么的不听话惹父母生气,给父母带来麻烦亲爱的孩子们,一定要记住父母的好啊。
当地动山摇了,全国悲伤了,老天也哭泣了。仅仅几秒钟的时间房屋全部倒塌道路全部断裂,活生生的生命一个一个被掩埋,救命声音连续不断,此时我哭了。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人民无家可归痛失亲人。此时的天是多么的阴,是多么的暗。
经历过灾难的人们知道了感恩,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性,知道了全国人民的关心,知道了只要活着就是福。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是明灯,为你照明。爱是泉水,为你滋润。爱是道路,引你走向光明。爱是雨伞,为你遮风避雨。爱是一本书,慢慢的去的体会吧!你会感到,爱是多末伟大无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我们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的享受生活,品味自己色彩斑斓的人生,更要好好的珍惜自己的生命。这部影片给我的触动真的很大,从一个个小人物的身上可以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变化。看完后,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的反思,它不仅仅是一次心灵的教育,它会让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让我们会更加珍惜我们的亲人以及那些关心我们的人。防震知识:
1、地震来临时,躲到厕所里,或三角口处。
2、不着急逃离,避免发生踩踏事件。
3、跑到空旷地带。
4、万不可跳窗。
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1、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08现分08104012016苏燕婷 时间飞逝,34年前的那场残酷的大地震曾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唐山大地震,这五个可怕的字眼,仅仅是在短暂的几秒钟里,一个繁荣而平静的城市就灰飞烟灭,成了一片渺无声息的废墟。虽然我并没有亲生经历,但仍然令我极为震撼。
最近观看了感动人心的“唐山大地震”,我感慨万分。主人公--那个可怜的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和一张可爱的小嘴的小女孩,在与弟弟同时压在巨大的石板下时,母亲无耐只得含泪忍痛放弃一个,选择了弟弟。她在黑暗里清晰地听到了母亲所说的每一个字—“要弟弟”这短短的几个字使她感到了绝望。可怜的小女孩王登在坚硬的石板的压迫下,还要承受被亲生母亲抛弃的伤痛,对于不到10岁的她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痛苦,看到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几千个孩子无家可归的悲惨景象。在可怕的天灾面前,不知会有多少人不得不面对生死的抉择,甚至与亲人的分别。而这些都远远大于他们在身体上所受的伤痛,但只要坚强,不放弃那仅有的一线希望,团结起来,一定能战胜眼前的困难。
之后,这位可爱的小女孩王登在幸运之神的眷顾下活了下来,并被一对好心的解放军夫妇领养了,健康地长成了一个漂亮懂事的好女孩,然而童年时留下的痛苦的回忆也一直环绕着她,直到这次我国的汶川地震,王登第一时间积极地参加了救援工作,无意之中遇到了她的弟弟--达,并回到了离开34年却无时不在想念的家,见到了白发苍苍的亲生母亲,团圆了这个破碎的家。
又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王登在经历了无数灾难与离别后,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并得到了幸福,这幸福来之不易,细细品味才明白,这美好结局的建造者,应该是那对普普通通的解放军夫妇—王登的养父养母。他们用真爱唤醒了王登的希望,对王登就像亲生女儿一样,是他们使王登在经历了人生最低谷后又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有了活下去的信心,而在王登长大后,他们却没能享福,养母因为病痛永远地合上了眼睛,养父年迈退休。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呵护着这个受伤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小心地关心着她,使她走出了心灵的黑暗。虽然他们也知道,孩子终究要回到亲生母亲的怀抱,但他们却依然无怨无悔,甚至还为她存了一笔大数目的钱,让她去寻找亲生母亲,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高尚的情怀呀!
当然,“唐山大地震”带给我的震撼也远不止这些,甚至那些在影片中,一次正脸也没有露的满身淤泥的解放军叔叔们,也是同样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有的伤了,有的还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却没有一个人发出怨声,都是无比坚强的冲上前
去,与大自然勇敢地搏斗!自然灾害是可怕的,也是很难预料的,但只要所有人一条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学期总结及展望
我和老爸去电影院看了这部感人的电影。
主要讲的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一个幸福的四口家庭,只有母亲没有被埋在废墟下,丈夫方大强已经死了。当她去救儿女的时候,由于俩人压在同一块钢筋板下,只能就一个,可她终究选择了儿子,她还以为女儿已死,先带方达去看病。一场大雨时,方登却奇迹般地醒了过来,造成了三十二年的母女恩怨,最后终于相认。
但在这三十二年中,一位军人夫妻把她收养,当作亲身女儿看待。
我认为最后一段最感人:她的妈妈——元妮,每年,当方达买了新课本后,她也会给方登在墓地里买一套课本。当她死了,元妮还是那么照顾方登。
这三十二年来,方登却误解了元妮,还不肯去认她。
在生活中,大家也常常以貌取人,把好人当作坏人,把坏人当作好人,分不清是非。人们常常受到欺骗,电视上常常播出人们被欺骗的事情。
7月29日,妈妈和我一起来金源星美国际影院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这是冯小刚导演的作品。主要讲述了一家四口人在唐山大地震前后的故事。地震时这家的姐姐和弟弟同时被压在了一块水泥板下面,救援人员对妈妈说只能救一个,妈妈就一直喊着说:“俩都救,求你们了,求你们了!”救援人员还是坚持说只能救一个不然俩都救不成。
妈妈让救援人员救了弟弟。妈妈以为女儿死了,结果女儿意外地活了下来,而且她没有找妈妈被别人收养了,她恨她妈妈恨了32年。四川大地震时,姐姐去救援。看见一个女孩的腿被压在了水泥板子下面,救援人员对女孩子的妈妈说:“要是把水泥板拿开上面的东西就塌下来了,那样的话在下面被压的人员都全救不了了。”妈妈只能让救援人员把女儿的腿给锯掉。女儿被抬走后妈妈一直喊着:“我女儿的腿呀,我女儿的腿呀”这时姐姐才知道她自己的妈妈这几十年过的有多苦。看完这部电影我和妈妈都很感动,但我还是强忍着没哭。
《唐山大地震》主要讲述了原本幸福的一家四口,在1976年7月28日的大地震中,父亲身亡,母亲只能救一个孩子。当母亲面临如此艰难的抉择时,只能选择救了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姐姐方登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之后,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母亲却多年如一日的惦记着女儿,认为自己亏欠太多。姐姐方登因此一直没有原谅母亲,她怨恨母亲当年抛弃她。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姐姐方登在救援现场看到一位母亲为了他人的安全,而宁愿让自己的孩子截肢,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她,在内心深处理解了母亲当年的选择。随后找到弟弟和母亲,冰释了32年的心灵创痛。
看完这部影片,我热泪盈眶。大地震是如此的可恨,连一点同情心都没有,是十足的“冷血动物”。它拆散了多少家庭,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同时又把幸存的人们折磨了一辈子。
大地震是那么的残酷,而且又不可避免它的发生。所以我们应该多掌握地震来临时保护自己的知识。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经历唐山大地震后的一对双胞胎姐弟的故事,姐姐叫方登,弟弟叫方达。地震前的那天晚上,妈妈拿来了西红柿,因为只有一个,妈妈就把西红柿给弟弟吃了,可是姐姐方登也嚷着要吃,于是妈妈答应第二天一定给方登买。然而,就在那天晚上,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唐山大地震,爸爸为了救两个为孩子不幸遇难,方登和方达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妈妈撕心裂肺地哭喊着:“救救我的两个孩子……”可是救援人员说:“情况危急,只能救一个。”面对残酷现实,妈妈忍痛选择了救儿子方达,对救援人员说:“救——弟——弟。”那一刻,这三个字像三根毒针一样深深地刺在方登的心里,她似乎失去了所有生存的希望,眼泪悄然从眼角淌出。后来躺在运尸车上的方登被雨淋醒了,并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了……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汶川发生8.2级地震,方达赶来救援,方登也从加拿大回国参加援队,姐弟终于重逢,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弟弟,姐姐开始怨恨自己的自私。随后跟着弟弟一起回了家,在家里,方登看见了台子上妈妈洗得干干净净的、又大又圆的西红柿,想起了地震前的那天晚上妈妈给她的约定,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后来,弟弟告诉她,妈妈每年都会买两份课本,一份给自己,一份留给姐姐……
76年的中国,还是计划经济阶段,生活的形式是简单的,可也是幸福感最强的时间。1976的唐山亦是如此。主角一家四口的日子没有任何的问题,父母健健康康的,孩子活泼可爱。
虽然爱孩子的心是无私的。但或许还是受到了男尊女卑的束缚。父母对于男孩的爱明显要重一些。或者这不是偏爱,只是一种习惯,一种重男轻女思想的延续。成群的蜻蜓飞过预示着灾难的临近,恩爱的夫妻霎时阴阳两隔,生死殊途,没有半点的提示,没有一点点的预兆,在瓦砾倒下的那一刻,丈夫推了妻子最后一把,妻子得以死里逃生,这爱用生命划上了一个凄美的句号。丈夫留下的片刻温存亦不在。
地震引起房子倒塌,预制板压着姐妹俩,母亲希望两个孩子都能留下,可是现实却要让母亲选择只能留下一个,她哭喊着,说出了救弟弟,那三个字在别人听来这无可置疑,可是
在小女孩的耳朵里那三个字就是炸弹,炸毁了她以前所认知的一切,生命的价值亲情的重要。女孩吃不到最后一个西红柿不是因为她是姐姐,那是因为她是女孩。大雨下了一夜,在雨中
女孩奇迹般的还生,却再也找不到家,找不到亲情的归宿感。她明知母亲与弟弟还在亦依然离去„„
母亲坚强的活在唐山,不愿随儿子的奶奶到山东去,因为她要维持这个家,那个最初一家四口的家,带着缺了胳膊的儿子,为儿子借钱装假肢,日子再艰难仍不愿意嫁人,她是为她死去的老公而活的,为那个四口之家的人而活的,她愿意一切都停留在地震前并为此努力。家没了可以再建,可精神上的家呢?母亲要守着这个家,这个一家四口的家。
女儿(张静初饰演),被人当作地震孤儿收养,她知道自己的亲身母亲还在,弟弟也还在,可是她认为家已经不在了,家不是在地震中倒塌了失去的,而是母亲说出的那三个字“救弟弟”
把她心中的家摧毁了,后来她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恋家,养育她的母亲在病危的时候还得父亲亲自去学校她才愿意回去见最后一面有着养育之恩的母亲。与男朋友(陆毅饰演)
意外怀孕不愿去做人流,因为她——不愿意放弃生命,她敬畏生命,因为她曾被放弃过。
儿子(李晨饰演)在经历了灾难后,个性顽强,求生欲望强烈,他心疼母亲,不怕吃苦,踩三轮,独自出外闯荡,坚韧的性格让他后来在事业上有了不错的表现,知道感恩,汶川地震的时候身为公司老总的他亲自带队抗震救灾。
32年后,两姐妹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偶遇,姐姐原以为自己割舍了32年的亲情已经不复存在,会随着她有意的掩藏与随着她远嫁它乡而如车站的月台消失在身后,可是血浓于水,分离32年的亲
人只一眼相见亲情就如烈火般在心里燃烧起来,燃烧到她自责自己32年的行为,亲人毕竟是亲人。母亲跪下来泪眼悉索对女儿说:“对不起,对不起。坟墓里的书包,课本,母亲的不愿搬家,一切的一切的深深的触动了女儿,她自责的蹲在自己的坟头哭着„„,那一幕意义深刻,房子可以塌,家却不会破,人会离去,情感却不会死„„
灾难是无情的,人是有情的。
既然从生的那天起,就注定死是最终的归宿,那我们就更应珍爱生命善待他人,活出每天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就更加真惜生边的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趁父母还在好好孝敬
34年前,震撼地震,影响无数人的心灵,在我脑海中印出的五个可怕的话,唐山地震,是清楚的。我看到地球突然眩晕,天空从黑色变成红色,然后从红色变成了紫色;我听说闪闪发光的建筑,发出齐泽的声音,只有几秒钟,我看到地下水管破裂,水直入天空;我看到地球裂缝,人们的恐慌,和有刺耳的哭声:我看到地面,妈妈在我的心声响了很长时间,以反响很长一段时间。
雨,下一个,如此荒凉,只有看到很多人躺在泥泞的地面上,倒在废墟中,他们躺在一个血池,一些幸存的人被救出,但他们也被覆盖着受伤。
袁妮,她的丈夫用她的生活换取她的生活,在悲伤中,她发现她的两个孩子还活着,是一块石头压两下。然而,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石板不能抬起,在这里砸碎了头,伤了另一端;砸了另一头,伤害了这个 先。两个只能救一个,母亲坚决地说:两个都救了!两者都保存!没有办法救救工人,最后的母亲只能心里说:救兄弟!姐姐小方在黑暗中清楚地听到这两个窒息的话,她绝望了,没想到,母亲选择了他的兄弟!可怜的方丹不仅要重石压,她年轻的头脑也承受被母亲遗弃的痛苦,毫无疑问是最大的伤害。
哥哥得救了,一只手臂走了!
在这一刻,我似乎看到很多孤儿无家可归的样子,面对他们的亲人的遗弃,面对生活和死亡的选择,灵魂的创伤远远超出了疤痕的身体,痛苦,我认为,硬是它,他们的童年,必须覆盖着一个阴影,它永远不会忘记,像方丹说:我不记得了,我只是不能忘记!因为他们不能忘记,所以他们只能把所有的痛苦埋在心里,埋得深深。
相对来说,我们的童年,我不知道数千次甚至数千倍。我们的童年,有妈妈和爸爸的小心照顾,我可以坚持我妈妈的身边;一位老师同学热情 帮助,我可以和他们一起玩;有祖父母的爱,我可以发一个小脾气。我们的童年,像一个梦想,一个梦想,我们有泪水眼泪;童年,像钢琴演奏音乐,音乐,我们有银铃般的歌。童年是快乐,快乐,无忧无虑。的小边在死亡桩上奇迹般地活着,她站起来,她无奈,在雨中她不知道她为什么仍然住在这个世界上。她没有去她的母亲,已经记录她不能放开她母亲的行动。她,仇恨母亲,仇恨母亲选择了他的兄弟。她,选择离开,她想离开这里。看到小边那种绝望的眼睛,我很伤心,虽然我知道她母亲被迫,但我的心真的伤了,对于小边板和心痛。
然而,幸运的女神总是照顾好人,这个小女孩很幸运是一个人民解放军队通过的。
直到08年汶川地震,方丹才走到前面支持,在救救别人的过程中,她被一个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她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心情,慢慢放下母亲的恨,她想哥哥生活,这很好!在灾区,她的弟弟方达也是志愿者的支持者,他们见面和同意,她回到了32年,让她所有的时间错过了家,看到白发母亲。看到母亲为自己准备的番茄,这是地震前的母亲对自己的承诺。学校的书,母亲是买两套。母亲饺子的手,低头,不敢面对女儿的眼睛,一张在我心中的图片。我看到伟大的母亲兴奋地给他们的女儿跪下已经无法说话,厚厚的家庭使方丹逐渐了解母亲,了解母亲的爱。
妈妈,对不起,我折磨你32年!对不起,对不起,这是结束的时候我震惊的最大的话,也是最温暖的人一个字,有点抱歉,虽然不是所有的内疚都表达,但用这句话,母亲已经满意,故事的女儿都被遗忘了,这时更多的怨恨比血的血液更稠了!
亲爱的,永远爱的人,不管发生什么,无论有什么困难,无论怎么不理解父母做什么,但父亲和母亲到底会永远原谅,宽广 让我们。他们总是对我们做错事,但希望我们能努力纠正错误,我们已经想到了父亲和母亲?
在我们的父母和母亲不喜欢的膳食的脾气,脾气,你觉得妈妈和爸爸每天辛苦工作吗?我记得我父亲和母亲因为工作回来后,让我和我妹妹先做好饭,让他们回来做饭,我姐姐和妹妹为了给父母一个惊喜,给他们减少一些的负担,我们在家里使用一些蔬菜,做好工作,只是等待我的父母回来吃饭。1小时后,妈妈和爸爸终于回来了,因为是夏天,天气很热,妈妈和爸爸出汗,很累。我帮父亲和母亲递了一条毛巾,他们在感觉了很多精神后擦了脸,看到一张桌子的食物,但也总是说我妹妹和我姐姐很好,我的心甜。
其实,让妈妈和爸爸快乐很简单,只是一张简单的蔬菜桌子,当他们累了,帮助他们敲回来,递了一条毛巾,送一杯水,一个小动作可以让他们感觉很快乐。
所以,我们必须孝道,主要是为妈妈和爸爸想要一点,他们bicker 时间站在他们的立场来思考它,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是不是?
地震可怕,夺去了很多生命,是生命如此脆弱吗?
有些人说,像玻璃一样的生活,碰撞是破碎,不能恢复。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第二,所以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必须珍惜爱它,没有什么不能,生活不能没有,没有生命是没有什么,即使没有什么使用吗?生活不能用钱来衡量,而且钱也不能买回来。不,知道什么消失了。真的没有,玻璃崩溃,谁能让它恢复吗?一旦生活破裂,谁又为你的和平?我们应该努力照顾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生命是伟大的,值得尊重,脆弱,我们需要保护。
岁月沧桑,风尘巨变。回眸凝视三十四年前的唐山。短短几秒,瞬间天崩地裂,一切被封上死神的烙印。曾经那片广袤的土地,那街头巷尾的喧豗被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给无情的一笔购销了徘徊在生与死之间,踌躇明与暗之间。有人选择生,也有选择死,有人选择明,也有人选择暗真正源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缕精血脉。却选择永恒
一、孩子别怪我,妈妈对不起你。
地震过后,主人公元妮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大强。而那两个天真可爱的姐弟却双双被同一块水泥板压在下面。为了能让其中一个存活,元妮选择了弟弟,当元妮抱着女儿方登尸体时,放声大哭。
看到这儿,我顷刻间泪涟涟,望着这个当妈的,我真为姐姐方登打抱不平。这个娘咋就这么狠心呢,为了自己的儿子去放弃另一个亲生活骨肉,合理难当?
二、抗震救灾,收养孤儿。丫丫,别怕!
瞬间,大于瓢泼。昏迷了许久的方登被大雨给呛了过来,走在一具具尸体面前,他万分惧怕。后来,他被一对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收养了。取名丫丫。她在养父母的呵护下,考上了杭州医科大学。与此同时,弟弟方达由于在地震中受伤严重,左臂被截肢,最终离开家乡,出去打拼三、三十年如过隙,姐弟双双立家业。
三十年过去了,姐弟俩双双长大成人。方登的养母因为患病,早在九零年就去世了。弟弟由于靠自己的努力,在杭州开了公司。姐姐也同一老外结婚,迁居于加拿大。
看到这儿,我的心里终于放下了一口气。虽然姐姐被他人收养,但一样过上了好日子。人的命运就是这样,它总是那么不可思议。上天永远都是公平的。对每个人。包括我自己。所以,每个人都不要抱怨自己的种种不幸,时刻记住,关上大门,阳光一样会从窗口渗入。
四、汶川地震,众志成城。妈,我不怨您!
零八年五月十二日,与唐山同样的遭遇,汶川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姐弟俩深知地震的痛苦,从不同地方赶来救灾,却不成想偶然相遇。这个一直失散了三十多年的家庭终于又抱在了一起。当即,母女俩早已泣不成声:妈,我不怨您,对不起,妈!这是来自生命深处的泪,是生命与生命相互爱护的泪,是我们这个世界最高尚的泪。
悲惨而感人的电影结束了,全场每个人都泣不成声。做娘的一个个都在摸着眼泪,对孩子说:你们永远不能理解真正的母爱,一个做娘的心啊!
是啊,也许现在我也我也不能理解吧。只能用那乏味的语言,来诉说自己对母爱浅浮的理解。而这些对于母爱的诠释也只能是牵挂的泪儿凝结成真心。血,浓于水。亲人终归是亲人吧!而有时正像主人公元妮说的那样: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而对于亲人之间的不愉快,宽容是最好最智慧的选择,也是善待自己的方式。因为,当你心中怀着对自己最亲的人的仇恨,你将永无快乐和幸福可言。
有一种爱,叫做放弃。放弃,只是因为一句:我会学着放弃你。是因为我太爱你。
有一种爱,叫做曲折。曲折,是因为爱总是要转几个弯才到来。
日历还将一页页翻过,幸福也将一次次的传递。翻开新的一页,你又会发现这一页将会记载着母亲为你精心打造的幸福
世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在浓浓的真情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莫过于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啊!
【观《唐山大地震》电影有感】推荐阅读:
感悟生命——观《唐山大地震》有感10-15
唐山大地震有感05-25
唐山大地震电影小学生观后感07-11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言06-21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09-23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作文欣赏09-19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个人体会10-22
唐山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管09-18
唐山南湖游记作文10-25
2019唐山高三摸底考试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