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城市生态学
1. 生境是一个综合体,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2. 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1)拮抗作用
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
3)净化作用
3.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1)限制因子规律
2)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
3)耐受性定律
4.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实际上是在生物群落的基础上加上非生物的环境成分(如阳光、湿度、温度、土壤、各种有机或无机的物质等)所构成的。
5.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两部分、四个基本成分组成的。两部分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也称之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或生命成分和非生命成分;四个基本成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其中前三者属于生命成分部分,后者为非生命成分部分。
6. 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
7.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由生态系统中的生命物质——生态群落来实现。
1)生物生产
2)能量流动
3)物质循环
4)信息传递
8. 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是一定的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各种对立因素(相互排斥的生物种和非生物条件)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阶段。
9. 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生态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制力和恢复力来实现的。
10.生态系统学定义: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
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11.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人口的结构、变化速率及其空间的分布特征,以阐明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2)研究城市物质代谢功能(功能与能量流动的特征与速率)和城市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3)研究城市发展及其制约条件,阐明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4)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城市生态系统模型
5)研究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居民健康的相互关系
6)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除人以外的生物体(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构成与变化,以及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7)从区域环境质量管理的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河流及海洋生态系统等)的相互关系
8)研究社会环境对城市居民及其活动的影响
9)研究合理的各种环境质量指标及标准
10)研究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的内容、原理与办法
12.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位原理
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5)最小因子原理
6)环境承载力原理
13.环境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14.城市生态系统定义: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15.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
1)系统的组成成分
2)系统的生态关系网络
3)生态位
4)系统的功能
5)调控机制
6)系统的演替
16.城市生态系统主要问题(p108)看一下
17.城市生态规划概念: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包括界定问题、辨识组分及其间关系、适宜度分析、行为模拟、方案选择、可行性分析、运行跟踪及效果评审等步骤。
18.城市生态规划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子规划:即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
19.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志
从总体上说,衡量生态城市的标志应该是综合效益最高,风险最小,存活机会最大。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3)高质量的环境状况
4)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
5)高质量的人文环境
6)高水平的管理功能
20.城市生态建设内容
1)确定人口适宜容量
2)研究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
3)推进产业结构模式演进
4)建立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
5)防治城市污染
6)保护城市生物
7)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1.环境最基本的功能包括三方面:
1)空间功能:环境提供了人类及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且这种场所是适合他们生存发展要求的2)营养功能:这是广义上的营养,包含环境提供的人类及其它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
3)调节功能:如森林游蓄水、防止水土流失、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调节气候的功能。
22.现代环境问题的特征
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2)环境问题的综合化
3)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化
4)解决环境问题的高智能化
5)环境问题的政治化
23.环境污染(p210)
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
24.城市环境的概念: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25.城市环境的特点
1)城市环境的界限相对明确
2)城市环境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3)城市环境的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4)城市环境限制众多,矛盾集中
5)城市环境系统相当脆弱
6)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
26.环境效应的概念:是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力作用于环境后所产生的正、负效果在环境系统中的响应。
27. 城市环境效应的概念:城市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综合效果,包括污染效应(大气质量、水质、恶臭、噪声、固体废弃物、辐射、有毒物质等)、生物效应(植被、鸟类、昆虫、野生动物的变化)、地学效应(土壤、地质、气候、水文的变化及自然灾害等)、资源效应(对周围资源、水资源、矿产、森林等的耗竭程度)、美学效应(景观、美感、视野、艺术及游乐价值等)。
28.城市人口容量的概念:指在特定的时期内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区域所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29.城市中的主要污染源(P257)
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p279)
31.城市环境规划分为两个层次:
(一)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在1971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正式提出,一经提出,这种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城市发展模式就受到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生态城市至今还没有受到普遍认可和支持的定义,需要更多的学者对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
前苏联生态学家Yani Lsky提出:“生态城市要求把建设城市的技术、自然完全融合,强调人在城市生态中的重要性,民众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环境的质量都要得到一定的保护,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元素,产生一个理想的城市模型。”
中国的黄光宇教授(1989)也撰文指出:“生态城市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综合研究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
从国内外研究的现阶段成果中可以发现,生态城市的内涵可以界定为: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用生态平衡等原理推进城市的建设。
(二)生态文明城市
自概念提出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覃玲玲(2011)提出:“生态文明城市要求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系统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强调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王家贵(2012)撰文指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为基准,以全面提升居民持久的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提升各类自然资源维护和利用效能,进而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持续促进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
目前国外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这一概念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总结国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考虑生态系统自身的承受能力,改变以索取自然为主的城市建设方法,寻求适合本地环境和自然的城市建设路径,挖掘城市资源和潜力进行城市建设。
(三)水生态文明城市
水生态文明城市是近年兴起的新兴概念,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缺乏。
王沛芳等学者(2003)在分析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建设模式,表明水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黄红(2013)在《广州水生态城市建设构想》阐述了从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防洪潮减灾体系、水生态系统健康调控体系、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等方面建设水城的构想。
综合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人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觉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方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水”,紧扣城市水系统进行生态建设,从一个新的视角推进。
二、区别与联系
(一)概念相互关系
1.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根本
生态城市强调了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状态,只有达到了生态文明的状态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城市建设,即遵循生态文明本质和要求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城市资源潜力之间的关系,以崭新的面貌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全面发展。
传统城市建设观单纯地把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索取的对象,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好平衡问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阶段成果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而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良好、健康发展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建设生态城市,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就成了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内涵,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最终实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阶段成果。
3.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子系统
水生态文明要求尊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以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为基础进行人力活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其主要包括水的综合利用、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护和修护水生态系统,水系统的保护机制、法律法规,水文化的积淀与弘扬等方面内容。
生态文明城市中的子系统水生态文明城市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点,以城市水系为骨架、与城市的水资源相匹配的新型城市产业布局,改善居民的水使用情况、水保护思想,使人们融入爱水、节水、亲水的大环境中。
(二)概念区别
1.经济学角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有与城市生态系统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以及工业布局,用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合理的方式进行发展建设,既要符合自然环境资源的要求,又可以满足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物质和经济的高效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系统。而生态文明城市是将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几个不同方面纳入城市建设的考虑中,在追求人和社会发展、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减少甚至禁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珍惜和开发资源,提高城市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强调在全国水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之下,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保证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市水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推进城市建设。
2.社会学角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而且要求人类生态化,将科学技术、城市文化、道德法律等元素融入生态城市建设,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提供一个可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城市社会。而生态文明城市将人和自然融到一起,明确人们的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合理和珍惜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目前,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其建设路径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开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现有的城市水生态循环理论、水生态工程理论、水生态护坡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寻求最大限度适合人类生活的“人水和谐”城市建设方法,为整个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总结
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城市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其侧重于城市建设的不同方面与不同发展状态,生态城市建设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技术为核心,综合研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需要使用多种技术从自然中获取资源进而改善城市生活。而生态文明城市在挖掘城市内外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在建设城市的时候,既要考虑社会和城市的需要,也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保护和珍惜自然环境。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在于水的重要性,即在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过程中以保护水生态体系、水生态系统为主,实现人水和谐方能保证城市的迅速稳定发展。三者在经济学、社会学意义上面均有不同,是不能混淆的概念。
摘要: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以后,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主动推进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然而无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还是实践都仍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随后衍生出的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名词也面临着概念划分不清、区分度低,概念滥用、乱用等情况。通过分析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不同角度的概念使用和发展情况,浅析这三个概念并明确其区别与联系,规范概念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 城市生态化;生态城市;城镇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F299.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要想使城市生态化,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就要遵循自然的发展鼓励,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对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也要及时补充上已经开采的资源,只有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想要早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必须大家的共同努力。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而,人们要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这样才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基于此,将对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镇建设的进行分析和研究。
1 关于城市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随着各国之间的交往,我国在城市建设上有2个选择。一是走向传统工业的道路,这样所有的生产方式都不会改变,只要合理的进行微调就可以;二是全面进行传统工业改革,探索出新的生态发展道路。而第一种选择是存在危险的,如果选择第一种方案,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将会走许多弯路,人类的生态危机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只会加剧生态建设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付出更大的代价。而选择第二种方案,将会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挑战。因而,城市生态化的建设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这样才能防止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反复出现,这也是现行的最有效方案。人类要想摆生态城市的建设,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这样城市生态化的建设才势在必行。而要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强生态化城市建设的宣传,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普及生态化城市建设的作用,倡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态观,从最基层做起,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同时,这也是建设生态化城市最关键的一部。
在制定城市生态化的发展过程中,要能够制定合理的计划,并积极行动起来,有效实施这个计划,将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贯彻到整个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并设立城市生态化机构,使部门能够积极地交流沟通,研究出合理的城市生态化的建设计划,开发出先进的生态技术,并能应用到建设过程中,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使用率,维护绿色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时,要能加强立法,让人们能够做到有法可依,遵法守法,这样才是对生态建设的保障[1]。
2 针对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研究
在生态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想使城市具有生机活力,就要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使人类的本能可以充分发挥。这样在建设过程中就可以贴近自然,在建设时也能与市民进行良好的交流,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城市发展氛围,人们也会感受到平等和谐的社会城市。同时,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在发展的同时能够兼顾建设的利益,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建设的数量,还可以提高质量。同时,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保护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只有从不同的层次研究生态化城市建设,才能合理建设生态化的城市[2]。
与传统的生态城市建设相比,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建设更具有威慑力和影响力,它做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了其方法,这样就使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不在受到制约,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能保持生态的发展和平衡。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人们要能够做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和变化,协调城市的建设。将现代生态化建设做到健康、舒适,使人们能够接受这样的建设。而在此过程中,生态城市的建设结构合理,具有多种功能,且环境优美,维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城市又具有多种特征,如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和整体性,这都与传统的生态城市建设不同。因而,只有遵循其生态建设的原则,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此外,要限制城市人口,使城市能够容纳合理的人数,使城乡之间的人口平衡,这样才能建设生态化城市,而在对城市的规划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城市的经济问题,也要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要能够使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避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将城市废弃物回收,以免污染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改善被污染的环境,助推生态化城市建设计划的继续实行。
3 对于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镇建设提出的策略
在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起步初期,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及时的形成生态价值观,激发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行动,在建设其工程过程中,要能做到示范性,加强生态化建设基础能力建设,要对城市建设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将其功能应用到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为建设阶段打下基础。然后在建设阶段,要重视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改善,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加强生态的构建和生态的恢复,进一步提升人们的保护生态的观念。最后在成型期要能使人们自觉参与到生态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效地管理、研究,实现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在这一过程中,生态城市不可以形成僵死的状态,而是要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和行政管理,引导人们寻找切实的解决方法,实现生态化城市建设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生态建设已经开始,在研究中,要针对不同城市因其发展水平,做出不同的计划,从而使城市建设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在每一环节中,也要考虑其建设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此时要将基础环节与中心环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实际发展情况入手,这才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最高境界[3]。
4 结语
只有采取合理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方法,城市的建设才能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生态化的城市不能离开合理的设计方案,因此要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参考文献
[1]袁凤军.建设森林生态城市 改善昆明市人居环境[J].林业调查规划,2012(3):14-25.
[2]余合泉.更新城建理念 建设生态城市——澳大利亚的生态城市建设及其启示[J].中外建筑,2013(2):13-78.
[3]刘娟.建设生态城市[J].经济视角,2013(2):33-56.
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地质稳定性与地质安全性P39-P40
城市地质稳定性:主要是指由于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构造活动,特别是断裂、地震等活动对城市的影响程度。
城市地质安全性:主要是指现代地质作用对城市的影响。
3、城市植被:城市某一地区地面上生长着的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
4、热岛效应P75和湿岛效应P86
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温差现象。
湿岛效应: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区水汽含量比郊区大的现象。
5、生态城市P300和城市生态化P308
生态城市:指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 城市生态化: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优化,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填空
1.城市化对河流水文性质的影响包括流量增加,流速增大,径流系数增大,洪峰增高,峰现提前,历时缩短,径流污染负荷增加。
2.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城市环境质量管理和自然资源管理两个方面
3.建设生态城市的五个层面: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生态文化。4.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加强环境管理。
5.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①资源的承载能力②区域的生产能力③环境的缓冲能力④社会发展的稳定能力⑤管理的调节能力
6.协调度可分为发展协调度和对比协调度两种。
7.城市土地资源的特性包括区位条件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的集约性、需求扩大的稀缺性。8.绿地的功能分为环境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
9.城市动物类群分为城市小型兽类动物、城市鸟类、城市有害昆虫、城市户养动物。10.水资源存在上的特点为循环不息、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时空分布不均。
水资源利用上的特点为用途广泛,不可替代、既有利又有害、需求增长快、水的浪费严重、水污染日益加剧。简答
1、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措施和对策P128:
⑴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究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⑵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 ⑶开源与节流结合,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⑷建全和完善城市水资源管理机制。
2、城市自然保护的特点P151:
①侧重于对居民价值和利益的考虑;
③一般面积不大
②缺乏多样性、稀缺性、群落的完整性,不一定包含稀有生境和稀有种;
3、造成城市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对策P207:
主要原因:①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薄弱; ②不少城市缺少周密的、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 ③决策、措施不力;
④科技水平不高;
⑤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善;⑥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化的污染控制能力较弱。对策: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②污染者负担
③加强环境管理
4、生态环境管理的目标P211:
通过有效的管理,规范人群的生态行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功能最佳,效率最高,建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现代化城市人类栖境。
5、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P272:
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的物质实体和社会因素长期持续演进为依托,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不影响城市世代发展的能力。
6、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P265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可持续发展现实位向协调位、理想位推进的能力或者说沿着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的能力。
四、论述题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
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因为环境同样具有经济价值,长期以来无偿地利用环境发展经济的现象将逐渐成为历史。P253
经济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相协调才能持续。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生态规律,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不能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要保护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能力。P264
2、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P274(途径)㈠建立循环经济社会
⑴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⑵有利于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⑶有利于进一步削减污染排放,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
⑷有利于促进资源枯竭地区的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⑸有利于开发二次资源,发展替代产品,促进经济转型。㈡推行清洁生产
若要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需提高生产的效率,以及改变消费方式,以最高限度的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物,这就要求重新制定发展模式,提高能效,开发更清洁的技术和生产工艺,改善污染治理技术,推行清洁生产。㈢倡导绿色消费
节俭消费,减少污染和浪费资源;②绿色生活,环保选购;
重复使用,多层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④保护物种,万物共生。㈣建设生态住宅
生态住宅的建设原则:
⑴提倡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设计⑵大力开发利用再生能源⑶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㈤发展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为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资源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工程技术支持,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㈥实施ISO14000认证
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有利于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有利于推动污染全过程控制,实施清洁生产;
复习要点
第一章:生态学概论(P3)
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P3)
1、生境(生物的生活环境):物理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P6)
2、生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P12)
3、生态因子: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有两方面因素所组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P12)
4、种群:在一定是空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P17)
5、种群增长模式:内禀增长率(A)、实际增长率(B)、环境阻力(C):A—B=C(P20)
6、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和位置。(P22)
7、群落: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P24)
8、群落的特征:a)群落中的优势种;b)群落的物种多样性;c)群落的种间关联性;d)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e)群落的稳定性。(P25-26)
9、生态系统:生态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系统(P29)
10、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生产者;b)消费者;c)还原者;d)非生物环境(P29)
1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a)生物生产;b)能量流动;c)物质循环;d)信息传递;(P35-39)
1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P42)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及其基本原理
1、生态学的创始人:帕克(P46)
2、城市生态学的定义:城市生态学市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包括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P46)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特征
1、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P65)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P73-78)
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
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完整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开发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第四章: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功能
1、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产功能、能量功能、物质循环、信息传递。(P84-99)
第五章:城市生态系统分析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P108-120)
a)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
c)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
d)用水短缺和水污染;
e)人口密集与绿地奇缺;
f)城乡生态问题严重。
第六章:城市生态规划
1、生态规划概念: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P135)
2、城市生态规划的定义: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浮躁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P137)
3、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P138)
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 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
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城市生态规划内容: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P139)
5、城市生态规划步骤:(P141)
第七章:城市生态建设与调控
1、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市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P157)
2、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准:(P1578-158)
A)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B)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C)高质量的环境状况;
D)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
E)高质量的人文环境;
F)高水平的管理功能。
3、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容:(P159-161)
A)确定人口适宜容量;
B)研究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
C)推进产业结构模式演进;
D)建立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
E)防治城市污染;
F)保护城市生物;
G)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八章:环境概论
1、环境的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P194)
2、全球十大环境问题:(P200-203)
A)臭氧层耗损
B)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
C)酸沉降危害加剧
D)生态系统简化
E)森林锐减
F)土壤退化
G)淡水资源危机
H)海洋环境污染
I)固体废物污染
J)有毒化学品污染
3、中国的环境问题:(P203-210)
4、环境污染:(P210)
1、城市环境基本概念: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P228)
2、城市环境效应:(P230-233)
3、城市环境容量:
概念: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影响条件:城市自然条件;城市要素条件;经济技术条件。
城市环境容量若干类型:城市人口容量;城市自然环境容量(P234-241)
第十二章: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1、环境质量的概念:是指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P307)
2、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是: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在对一个区域的各种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对环境质量进行总体的定性和定量的评定。(P307)
3、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内容:(P308-310)
A)城市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的调查分析
B)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
C)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
D)环境污染生态效益的调查
E)环境质量研究
F)污染原因及其危害分析
G)综合防治对策研究
4、环境质量评价类型:
A)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质量评价
B)区域开发的环境质量评价
C)战略性环境质量评价
1、层次:宏观规划;专项规划。(P345-347)
2、城市环境区划:(P360)
3、土地适宜度分析:(P361)
4、生态适宜度分析:(P363)
这些规律并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学科体系就是水文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碳通量(CARBON FLUX):是碳循环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表述生态
系统通过某一生态断面的碳元素的总量。
5能量转换率: 单位能量或物质具有的体现能 生物群落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是质的变
化过程。异发演替: 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人工湿地: 是一种为了达到污水处理效果,模仿自然湿地而人工设计的复杂的具有渗透性能的地层生态结构,包括基质、湿地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的主要组成部分。
填充题:
1.1997年,亚洲太平洋地区通过湿地国际组织将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2011年世界湿地日的口号是“森林关乎水与湿地”
2.1971年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签署了《拉姆萨公约》,截至2000年6月已有121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有1027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8000多万公顷。中国目前列入名录的湿地有21处,总面积为318万公顷。
3.湿地功能一般可以划分为3大类,即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和生态功能。
4.湿地生物的生态适应可以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落五个层次做出适应。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封闭循环和开放循环。
6.湿地的管理可以分为:单一目标管理和系统管理
7.湿地的生态恢复应遵循四大原则: 地域性原则, 生态学原则, 可行性原则, 最
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8.人工湿地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植物、微生物、基质。
问答题:根据《湿地分类》标准,可以将湿地划分成哪几类?
根据《湿地分类》标准,将湿地划分为5类:
自然:近海与海岸湿地
河流湿地
湖泊湿地
沼泽湿地
人工: 人工湿地根据对湿地生态系统干预程度的不同,恢复与重建可以分为哪几种?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湿地恢复。
②湿地创造
③湿地改良
④湿地转换。
⑤湿地弥补。我国湿地分布有哪些特点?
1)类型多
2)面积大
3)分布广
4)区域差异显著
5)生物多样性丰富简述湿地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1)资源阶段:19世纪以前
2)湖沼理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
3)全面研究阶段:20世纪中期—80年代
4)系统综合阶段:80年代至今简述湿地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
1)湿地中生物个体;
2)种群及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演替;
5)湿地的评价与管理简述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
非生物要素
1-水
2-土壤
3-气候
生物要素
1-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湿地植物
2-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以及各种水生动物及底栖无脊椎动物等。
3-湿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湿地微生物
7.水生植物生态分布的意义
1)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饵料。
2)鱼类的产卵场和肥育场。
3)造纸和某些纺织品的重要原料。
4)水蔬菜,食用品,补品,药材。
5)供观赏或水族箱造景。
6)水质净化的材料。如“三水”:水葫芦,水浮莲和水花生。
7)水生植物的克藻效应,在水生生态系中起重要的作用。
8.湿地生态水文功能主要包括哪些?
1)提供储水空间,调蓄洪水;
2)补充地下水,保持地下水位;
3)降解污染,净化水质;
4)固定二氧化碳,调节区域气候;
5)提供珍禽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9.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热点?
(1)从定性研究转向模拟模型为工具的定量研究;
(2)从湿地系统内部过程的孤立研究转向湿地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研
究;
(3)从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转向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对湿地植物影响的研
究。
10.生态演替有哪些基本类型?
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 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自发演替异发演替
按照基质的性质: 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 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划分为: 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11.水生演替系列的有哪些不同阶段?
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2)沉水植物阶段
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4)直立水生植物阶段
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6)木本植物阶段
水生演替系列就是湖泊填平的过程。演替过程是从湖泊的周围向湖泊中央循序发生的。在从湖岸到湖心的不同距离处,容易观察到演替系列中不同阶段群落环带的分布。
12.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迁移活动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5)人类的活动
13.人工湿地由哪些部分构成?
①基质,具有透水性,如土壤、砂、砾石;
②水体(在基质表面上或下流动的水);
③植物,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如芦苇;
④无脊椎或脊椎动物;
⑤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
14.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在设计和优缺点上有哪些不同?
表流湿地:
表流湿地通常是衬有不透水材料层的浅蓄水池,填有土壤或砂砾基质,栽种露出水面的植物。设计成水淹型,所以水位在基质表面之上,废水在基质上面流动,通过稠密的植物,模拟天然湿地的水流。它的建造费用较低
潜流湿地:
1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
1.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是德国学者德罗特尔于1939年提出的,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相交叉的学科。其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结构、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原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1.2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看作一种由能量和物质流动连接起来的生态系统的镶嵌体,为研究使用规模的景观提供了关键的概念基础。
1.2.1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景观基本结构是由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rix)组成。斑块是指动植物群落或非生命物体如裸露岩石和土壤以及建筑物等。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如树墙、防护林、河流、道路等,这些大多由人类干扰所形成。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续性最高的景观要素,它在景观动态中起着重要作用。
1.2.2 景观异质性理论
景观异质性理论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景观异质性包括3种类型: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时间异质性(Temporal heterogeneity)和功能异质性(Functional heterogeneity)。目前景观异质性研究还是以空间异质性为主,时间异质性和功能异质性研究还有待深入。
1.2.3 景观连接度及连通性理论
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的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
2 景观生态设计
2.1 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
景观生态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运用其分析方法,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景观生态设计是将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考虑,在设计中注重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
2.2 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2.2.1 景观整体优化原则
不同尺度的景观都是由一系列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在设计中,应从宏观着眼,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使各个景观要素协调一致,达到整体最优化。
2.2.2 景观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指生态镶嵌式结构的拼块的复杂性。相关生态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与系统内部结构复杂性、物种多样性成正比。
2.2.3 景观独特性原则
每个景观,由于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因素的地域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景观的独特面貌。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地域文化传统也是景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2.2.4 生态关系协调共生原则
生态关系协调共生原则指人与环境、动植物与环境、动植物之间、景观中的人工结构与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等方面关系的协调。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景观系统的完整与健康之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
2.2.5 全面综合原则
景观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景观生态设计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自然条件方面的,如:气候、地理、土壤、植被、动物以及文化因素,如:历史遗留保护等。景观不仅仅是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的展现,也是一种发展演变的过程。景观系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自身的演变,以及对历史遗留的保护与继承。
以上原则都可以用作城市绿地建设的理论指导。不同的绿地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自然以上原则在每块绿地中不可能都得到体现。根据具体情况,侧重于某些方面的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3 城市绿地
3.1 城市绿地的概念
城市绿地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多种要素。在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多指园林绿地系统,由城市公园、道路交通附属绿地、各类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经济林、防护林等各种林地,以及风景名胜区等各种绿地组成。
3.2 城市绿地的分类
根据绿地功能、特点、范围等因素,我国城市绿地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游览绿地、专用绿地以及街道绿地。
3.3 我国城市绿地建设现存问题
1)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2)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生境的破坏。3)外来物种入侵。4)后期植物养护不利。
4 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绿地建设的启示
4.1 根据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建设健康的城市绿地体系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可将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公园、花园、广场等点状空间看作城市基质上的斑块,而各种道路绿化用地、防护林带等,则等同于城市基质上的廊道。在进行绿地规划建设时,要统筹规划,合理分布不同等级的绿地斑块,并利用绿地系统廊道加以连通,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4.2 建立贴近自然的城市绿地
景观生态学上衡量城市绿地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本土化程度。因此,在绿地建设中,应该尽量保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避免单一化,同时,有必要仔细研究分析乡土植物群落特点,建立合理的复合人工植物群落。
4.3 谨慎引入外来物种
在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对外来物种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实验。要充分研究分析当地的生态特点,避免生态灾难的发生。如目前我国西南部的“紫茎泽兰”入侵事件就是一个教训。
4.4 注重植物养护
要维持良好的绿化效果,离不开养护管理,城市绿地中的植物配置属于人工植物群落,在建立之初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再加上人流来往频繁,绿地使用量大,植物生长环境限制等因素,更需要注重养护管理。根据绿地植物生长、发育、成熟情况,可以将城市绿地的生长阶段划分为初龄绿地(定植后1年~3年)、中龄绿地(定植后4年~10年)、成龄绿地(定植后10年以上)。养护工作要求根据不同绿地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养护手段。城市绿地的管理方面涉及的内容比较多,需要管理人员既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一定的指导协调能力,还要注意和市民的交流沟通。
5 结语
城市绿地兼有两种生态系统的属性,即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属性。因此,生态问题是城市绿地系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学习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景观生态设计方法进行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使城市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
参考文献
[1]吴霖,周晓铁.景观生态学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8(3):33-42.
[2]凌珂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1998(2):51-54.
[3]王小克,张公保.浅议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山东林业,2007(6):85-87.
[4]陈顶立,傅伯杰.景观连接度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应用[J].生态学杂志,1996(4):37-42.
[5]高海潮.构筑生态框架实现生态城市[J].山西建筑,2007,33(35):60-61.
对于全速前景大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基于传统的方法来规划和发展我们的城市,城市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量的土地被无情的开发,原来城市的呼吸脉络被今天的钢筋混凝土覆盖为一些大型商业区,停车场等现代化设施,并引起了相对应的气候变化,产生多方便的影响:城市洪水愈演愈烈;城市径流呗高污染破坏,随之告诉流走,无法及时的对地下水补充利用:水资源很快的从城市管道和地表流走。从而导致,城市洪灾导致财产受损,地下水的减少导致可饮用水的减少。
相比于迅速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也面临各种城市化问题,饮用水短缺,超过40%的河流遭到严重污染,雨水造成的洪涝灾害不停的摧毁这我们生活城市的基础设施,水质恶化,这些问题根本无法从一些水质管理机构和城市管理部门解决。
“海绵城市”正是现今规划师的新理念,从而真正缓解土地被水吸收的能力。
简单来说,要想实现“海绵城市”我们必须做到几点原则:
1.通过地表水径流延缓释放到水域来缓解城市洪水
2.必须采用高科技生态手段从源头处理污染物。避免溪水河流和湖泊的污染。
3.促进地表水进入,补充珍贵的引用地下水资源。
4.关键水域开放空间,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和符合人类和自然生存的可持续生态系统
对于中国政府方面,我国对于“海绵城市”的理解也作出了解释:
1保管和爱护属于该城市的本地生态系统。这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基本要求。
2改造已经被损坏的城市水源及城市生态系统,使其达到健康有效的生存状态,从而恢复适合本城市发展的传统生态系统。
3通过LID,成功的降低城市发生暴雨洪水的概率,提高水质,从而重新开发功能的生态系统。
对于江浙地区,使用“海绵城市”理念很大程度上恢复生态系统的措施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于改变生态系统的措施,这是不晓得挑战,将现有的系统进行扭转,并覆盖新的基礎设施和发展途径,来重建城市生态系统。通过高效经济的手段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目标。对于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环境的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对能否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以及地球母亲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对于中国城镇现在都大多依赖于老城的建设,新城大多急求用LID的方法来解决水质和洪水的问题,如果新的城市能够在一开始就能使用经济实用的LID低动能开发,这样对于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多年以后的成绩肯定远远超过今天我们对于老城市修复所带来的损失。
对于实施低动能开发(LID)的方法来解决城市规划的问题建设:“海绵城市”: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提升土地价值,并给予人们一种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将土地开发加以整合,整合出新的绿地空间,成为绿色新城镇。
从单一土地实施低动能建设到将LID解决方案用于建设“海绵城市”的解决方案:
1、通过对社区循环连续的绿地系统和水流问题来创建生物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文化,娱乐等多方面内容可以给予土地以较大的经济效益。
2、通过生物洼地和生态滞留地,来延缓城市地表水径流,允许地下水渗入,过滤污染物,代替传统街道和排水系统。
3、将雨水过滤物在进入公共水域前过滤污染物。
4、重新建设“绿色空间”改变道路现有的渗水装置,将不可渗水改变为渗水空间。
5、通过种植池来过滤雨水等污染物,从源头控制。
6、装置渗水铺装,装置成行人和车辆交通,渗透和补充地下水。
7、建设生态公园,无论是生态和文化各个角度都能够很好的促进生态土地价值的绿地空间。
8、实施屋顶绿化,给城市鸟类和野生动物留有一定的生存场所。
9、对于自然湿地和排水系统,对于生态物种多样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通过解决方案,屋顶花园,雨水收集,和污水再利用系统都有利于城市长远的发展,发展的同时,能够给予人们一个高品质的生活空间。这个高品质的生活空间不仅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更有利于恢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人们热爱城市因为他是我们自己的家园,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各种的实施步骤,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城市坚硬的地表结构吸收水分,从而达到恢复生态家园的目的。
【复习资料城市生态学】推荐阅读: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07-05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11-24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总结02-17
海洋生态学复习思考题04-21
高考生物生态复习04-24
城市桥梁工程竣工资料06-23
盐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资料建档参考目录03-30
城市规划复习11-07
师德复习资料05-30
古诗复习资料07-0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