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误区举隅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品德课教学误区举隅(精选14篇)

思想品德课教学误区举隅 篇1

国家教育部发出《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至今,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已经过十六、七载探索, 期间有宝贵经验的积累,也有实践误区的困惑。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特别重视。

其一,学科教学观念的陈旧。

小学思想品德课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和时代特征,其教学内容既有优秀传统的继承,也有时代精神的体现。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编、教、学”的理念的综合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树立“编、教、学三位一体”的 学科教学观,在掌握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及教材 的特点和要求,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真实了解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意愿,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课堂 教学。首先,要理解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与渐进性、思想品德教育的时代性与针对性、规范方式的实效性与可操 作性等,这是教师优化使用教材的基本要求和前提。第二,在传统教学中,思想品德课一直固守“明理――激 情――导行”三环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固然有它的明显优势,但过于单一的模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 锐减。80年代以来,我国教学模式研究发展迅速,仅1993年冯克诚主编的《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 》就收集了近六百种教学模式,其中有不少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受社会发展大环境 的影响,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愈来愈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心态,因人施教的难度也愈来愈大,真实了解学 生学习的共性和个性,已经成为教师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教学观念还未得到 根本转变,以偏概全,以抽象代具体,以经验代现实,不重视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现象依然存在。课程论、 教学论、学习论等基本理论缺乏和“编、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 狭隘性、教学过程的单一性和课堂教学价值的短效性。

其二,教学主体的失落。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教育因素的有效影响,促进小学生将思想品德规范逐步内化为自觉 性的过程。这一内化过程的核心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发展。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树 立主体教育思想,深入研究主体性水平发展策略,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课堂改革向纵深发展。思想品德课教 学应有三个主体,即教师、学生、班级集体,这三个主体分别居于课堂教学的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以实现教学 目标为中心的立体结构。教师主体在最高层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在基础层面,在整 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班级集体在中间层面,发挥主力作用。构建教师、学生、班级集体三主体相互作 用、彼此互动的协调运行机制,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动作用、班级集体主力作用有机融合,必将形成思想 品德课教学强大的内驱力,充分激发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命活力。然而,在教学行为中,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主 体意识相对淡薄。重视教师主体,却有意无意夸大教师主体作用,在教学行为上,把学生生动的理解变为呆板 的灌输,把师生双向互动变为教师单向传递,把课堂变为“一言堂”,把教学简化为教的实施而忽略学的引导 ;在教学评价上,不是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而是关注教师教得怎么样。口头上重视学生主体、实践上则把学 生变成抽象的主体,视教学中学生活动为点缀,把激发学生主体作为“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漠视 班级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凝聚力、驱动力和同化力,忽视对班级集体良好主体精神的培育,把“面向主体、面向 发展”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真实主体的失落,必将导致课堂教学价值的失落。

其三,教学价值观的偏差。

思想品德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构成,其课堂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的、整体的思想道德 知识、观点、行为规范和能力要求;二是蕴含于知识、观点、行为规范、能力要求等的.思想方法。一般情况下 ,我们把思想道德知识、观点的掌握和行为、能力的养成视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显性价值,而把思想方法的 启蒙和奠基视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隐性价值。成功的思想品德教学,应该是双重价值的发展。然而,在教学 实践中,人们却更多的把目光投向显性价值的发掘,片面地追求明理、激情、导行的效度,以达到“认知”、 “行为”两个层次的要求为终极目标。对于思想方法的启蒙和奠基,对于隐性价值的发掘,思想品德课教师既 缺乏足够的研究,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价值的偏差,是教育功利思想的一种表现;对近期显 性效益的热情关注与长期隐性效益的相对淡薄,则构成了深化教学改革的又一道障碍。

思想品德课教学误区举隅 篇2

列表对比法就是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对比归纳的小结方法, 最大的优点就是直观, 这样小结既有利于突出课堂的重点、突破难点, 又有利于学生对全面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这课内容进行小结时, 我运用了列表对比小结法。

我国的重要基本国策与发

具体表现

国情展战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基计划生育的基

人口国情数大, 新增人口多, 人口素质偏低。本国策

从总体上看,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已初步得到遏制, 部分地区有所改善, 保护环境的基

环境国情但日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不本国策

容乐观。

自然资源问题大, 种类多, 但人均占有可持续发展战

资源国情量少, 开发难度大。略

在一些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 我国已建立起坚实的基础, 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起走在世界的前列, 但从整体上看,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国情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

比仍有较大差距。

通过列表对比, 清楚的总结了所学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在认识国情、了解祖国的基础上, 萌发爱我中华, 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拼搏的坚定信念, 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习题总结法

思想品德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 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把教学内容和典型习题紧密结合, 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育。用习题进行小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所选习题要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实用性; (2) 要突出思想教育性; (3) 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 体现所学知识的重点和考点。在对《做情绪的主人》这节内容进行小结时, 我选用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笑死牛皋, 气死兀术”故事, 设计了四个问题: (1) 情绪分为哪几种类型?周瑜的情绪属于哪种情绪类型? (2) 周瑜、金兀术、牛皋为什么会产生“夜不安矣”、“兴奋不已、大笑不止”、“悲愤”等情绪? (3) 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分析情绪对人的影响 (4) 从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通过对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学生准确掌握了情绪分为四种类型, 情绪产生的原因, 认识到情绪对人的影响, 感受不良情绪危害, 要学会自我调控不良情绪, 做情绪的主人。

学习思想品德的归宿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增长见识, 使自己健康成长的目的。习题小结既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又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名言警句小结法

名言警句和民间谚语等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有一语道破天机之感, 用它来进行课堂小结, 启发性强、效果好。

如对《祝福青春》一节做小结时, 教师准备了许多关于青春的诗词、名言警句等。如:“青春是美妙的, 挥霍青春就是犯罪”——易卜生名言;“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发方悔读书迟”——中国谚语;“百金买骏马, 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 何处买青春”—屈原名言。学生在欣赏词语、名言的奥妙时, 领悟到:青春是美好的、是可贵的。正如《青春舞曲》中所唱:“太阳下山明天依旧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年一样开;美丽小鸟飞去无影踪,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青春是幸福的, 但青春是最易逝的, 自己要在青春岁月里正确把握青春, 努力学习, 奋力拼搏, 让自己的青春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争取为自己的人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思想升华法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生成和方法的指导, 作为思想品德课,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 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的教育, 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我觉得, 只有触及到心灵的认识才最深刻,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在对《唱响自信之歌》小结时, 指出:对于一个人而言, 自信是通向理想的阶梯, 是成功的基石, 所以我们要从生活、学习的点滴做起, 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培养自信这一优秀品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自信更是国家昌盛的基石, 翻越历史的画卷, 唐王朝用其自信与博大演绎着它的繁荣与昌盛, 再看清王朝, 我们看到了一个虚弱而又自负的封建王朝的衰败命运。历史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 落后必然挨打, 强盛才有自尊, 自信才能成功,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看到, 一个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中国正迈着自信的步伐, 走向世界民族之林。通过这样的小结, 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只要有自信的自己, 才会有自信的民族。

理论的说教在人的心灵上激不起任何波澜。只有我们想办法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生活, 触及到人的灵魂深处, 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艺术而有效的课堂小结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环节, 会给一堂好课锦上添花。

摘要: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灵魂, 能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 是关键的点晴之笔, 关系到整节课的成败。本文通过对思想品德课堂小结方法的探究, 旨在探讨如何更精炼、更艺术、更有效的进行课堂小结。

思想品德课教学误区举隅 篇3

误区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居思想品德三维目标之首,这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的。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又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过去过分注重知识教学的课堂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大大减少,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矫枉过正,过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弱化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如一节“世界文化之旅”课(八年级上册),教师以一位初中生参加“文化旅游”活动为教学载体,教学设计别具匠心。课前教师也作了大量工作,准备了中国传统节日常见的粽子、年糕、对联等物品。不同国家和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着实让学生过了一把“文化瘾”。可下课铃声响起时,教师的各国文化风情介绍还未结束。除了对上课节奏把握不准外,教师对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把握失当,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生尽管在课堂上领略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仍没有达成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留下了不少缺憾。这种误区在各级公开课中比较多见。

我认为,真正有效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辨证看待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截然分离的三个目标,而是一节课中需要同时贯彻落实的一个整体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每节课,应视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等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我们更应重视和落实情感目标。但强调情感目标的重要性,并不能因此忽视知识与能力目标,否则只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次,要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往往相辅相成。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误区二:学生动起来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没有学生们的自主参与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们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课堂活动固然优点多多,但设计不当,同样会产生各种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脱离教学目标,过分注重热闹与新奇,为活动而活动。一些老师把课堂变成了“联欢会”,教师变成了“报幕员”,课堂上活动翻新,欢声笑语,但学生动脑筋思考的不多。在一节汇报课上,一位青年教师讲的是九年级的“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内容。在讲解“依法行使政治权利”时,这位老师设计了“演一演”活动,由老师与学生即兴表演“大街上警察与孙志刚迎面相遇”与“收容所里发生的故事”两则小品。两则小品花了近15分钟时间,台下学生被惟妙惟肖的表演所感染,笑声不断,气氛煞是热闹。暂且不说这样的活动跟教学主题关联大不大,也不说时间安排显得拖沓,单是老师塑造的反面角色就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是片面强调“活动”,忽视传授“知识”。

《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于是有的教师就出现了片面强调“实践”、弱化“知识”的倾向,一味强调实践性,无计划、无目的地让学生调查、参观、访谈和进行社会服务,让学生开展很多活动,却很少或者根本不讲“知识”,甚至认为讲授了“知识”就不符合课改精神。结果一节课下来,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却没什么知识收获。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活动无疑是课堂上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但活动设计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化解疑点;还必须研究和把握学情,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感悟人生、健全人格。同时,活动还必须注意适度,切忌过多过滥,为形式而形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还要考虑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对活动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以确保活动设计真正起到实效。“动”仅仅是手段,“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能使学生真正进入“身临而入境”“体验而晓理”“感受而动情”的境界,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在注重让学生“身动”的同时,更应注重让学生“心动”和“神动”,使学生的“思维”和“思想”都能“随心而动”,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表达独到的见解。这样,我们的课堂才真正“高效”。

误区三:不断发问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针对过去“满堂灌”的弊端,许多教师开始注重“启发式”教学,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的不解或是曲解,他们往往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把课堂演变成了“满堂问”。

“满堂问”的表现,一是频繁提问。教师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以提问代替讲课。我听过一堂课,细细数来,教师竟然提出了八十多个问题。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无暇思考,大部分时间只得被动地应付教师的琐碎问题,缺乏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二是随意提问。教师似问非问,目的不明,让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三是封闭性问题多于开放性问题,预设提问多,灵动生成少。许多政治课,直白的问题、照书寻找答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需要或值得学生真正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却很少,并不能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

不管“满堂问”为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无效提问,其结果只能导致无效或低效教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问题该问吗?有必要吗?问题“问”得是否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是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误区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等于有效的教学活动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演绎为活泼生动的画面,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增强课程的德育功能。当前,教师已普遍应用多媒体教学,但实效并不是很理想。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只为表现教学媒体,忽视了课堂的教学主题。

有些教师将教学媒体当成展示自己利用现代化媒体的高超技巧的“辅助”手段,教学课件花俏,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新奇与完美,如有些课件自始至终滚动播放着Flash小插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需要注意的内容由于没有“声音”与“色彩”的强化,往往被忽视,影响教学效果。

其二,依赖教学媒体,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些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媒体,将讲解的内容均设计进课件,甚至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也设计进去,课堂上教师会说:“我们来看看答案是怎样的?”鼠标一击,便将开放性论题的答案显示出来,完全排斥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一旦教师在课堂上成了“播放员”,学生便成了地道的“观众”,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便弱化了。

其三,堆砌材料,脱离教学目标。在组织“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一课教学时,有位教师为了说明当今社会未成年人受到非法侵害的事件屡见不鲜,播放了大量触目惊心的图片,还配以很刺激的音响。脱离教学目标的材料堆砌,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现代教学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也要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误区五:忽视教材的作用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现在许多教师不再把教材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而是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并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质疑和超越,这已成为课堂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还有许多教师把教室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但是,开发教材的同时不应忽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过多补充教学内容,导致偏离文本。这种问题在评优课中尤为明显。不少选手为吸引评委与学生的眼球,大量引入教材之外的教学内容,整整一堂课都未让学生翻阅教材,教材中的认知点束之高阁,有些很贴切的案例也弃之不用。还有的老师,大量补充乡土文化的内容,删除反映当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材料,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感受和认知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机会。

其实,倡导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主张彻底不要教材了。教材虽然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但它仍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受到冷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认知的基点。把教材完全抛在一边进行教学,既不利于教师“教”,也不利于学生“学”,背离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将广义教材与狭义教材有机融合,做到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促使教材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载体。

思想品德课教学误区举隅 篇4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旨在老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会帮助学生掌握在初中阶段要懂得的基本道理,并运用原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逐渐形成正确观念。那么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否为学生喜欢并接受呢?答案否定的。那么,如何适应新课程理念,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效果,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发挥出他应有的主渠道作用呢?现提出几点策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建立更趋合理的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初中学生面临的是高级中学挑选,面对一张考卷而定去向。这种选拔方式逼着初中学生考出高分以适合他的选拔。因此,初中教学不得不出现应试教育。出现了“六重”即重文本,重主导,重灌输,重接受,重共性,重标准答案。由于出了上述的六个偏重,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创新,教师的创新,学生的创新,迟滞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此,要改变以往过分强调选拔功能的评价体系,改变一卷定终身的做法,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品德的发展,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手段。首先,要逐步取消应试教育,目前有的省份己明确要取消初中升高中考试。为了适应教育新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其次,评价方法多样化,观察描述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但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的评价。再次,评价的内容要丰富,既重视学生的认识,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养成。最后,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本人评价自己,同学互评,家庭及邻居、社区都参加到评价过程中来,实行谁评价谁负责,力求评价的真实,客观,准确。只要做到了上述这些,就可在此方面减轻对应试教育的依重,应试评价的指挥棒退下阵来,创新型人才将层出不穷。

二、改革现在的教学内容:

教材的内容要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要生动、形象地反映时代的要求,贴近生活,具有科学性,要与时俱进。因此,改革现在的教学内容大有必要。

(一)开展时事政治学习(1)收看的内容有:“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学习:半月谈和其它报章杂志。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做好记载。利用课前“五分钟论坛”,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如“利比亚局势”“欧债危机”“人民币升值”等。(2)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如重视“三农”的意义,外汇储备问题,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等。将新的话题引入课堂,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也更深入地认识到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与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现有的教育资源有图书室,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企业,农村,部队和科技院所历史遗迹,以及各种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教材,如果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会使学生开阔眼界,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实性,实效性。

三、教学方式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是因为他不会学习。”为此,教师要不断调整,改革并创新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学会学习,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要让学生的地位发生变化,由传统的被动方式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百度文库wjb005制作 1

百度文库wjb005制作

学生各种器官来获取知识,特别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书要学生读,题要学生解,才能发现问题,也就可以有机会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知识的目的。江苏泰州洋思中学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全过程让学生自学,大获成功。

其次,启发引导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启发引导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得到教师的暗示,避免走弯路,误入死胡同。路还是要学生自己走,这种启发和引导是起“火把”的作用。第三,使用声像教材,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将大量的案例材料,鲜活的人物形象,具体的活动过程通过画面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比文字教材和语言解释停留的时间更久一些,学生获得知识的机会更多。第四,寻找机会组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入社会,做调查、听报告,实地走访,然后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形成文字,将书本上的材料与实际进行对证,即增加了信服度,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受到教育,收到实效,学到知识,逐渐树立正确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符合时代要求,社会的期望,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受到学生的欢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究 篇5

一、着眼四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钻研教材,把握特点。思想品德新教材突出时代特点,把“五爱”教育作为教学基本内容。课文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特点,选择教法,有效地“导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提高认知,发展思维。教师“闻道在先”。教师主导的首要问题在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判别是非、善恶、美丑,促进学生道德思维发展。

以事明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开启学生求知明理的动机,引导学生探究图文中蕴含的道理,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感受道德思维发展的乐趣。

3.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激发培养情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一要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以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他人的情和爱,移情于教,作用于学生;二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兴趣情感,以情载理,以情育人。

4.联系实际,指导行为。思想品德课要着眼落实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贯彻知行统一原则,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具体表现,在行为习惯培养上,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对照道德规范,既知道“为什么”,又知道“怎么做”。教师还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在道德行为上为学生作出示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榜样主导作用。

二、遵循五个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

2.让学生自主评价。小学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

3.让学生自主体验。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获得体会,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4.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思想品德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多关心后进生,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善于发现他们优点。如让他们多一点发言机会,多一些活动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多加肯定鼓励,对他们不足之处多加热情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5.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是学生最熟悉的榜样,是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良好行为的活榜样。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教学内容,发挥学生活榜样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活榜样。除了要联系典型活榜样,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点滴好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好榜样,处处都有活榜样。

三、把握三个方面,使课堂教学形成训练主线

1.知情意行整体训练。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把说理训练、育情训练、导行训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内容、由浅入深、有机联系的一条训练主线。在训练主线的具体环节中,应有所侧重。如,说理型课文则侧重于说理训练,导行型课文则侧重于导行训练。只有形成整体有机的训练主线,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训练课,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教学训练中,发展道德思维能力。规范日常行为习惯。

2.训练“五要素”整体设计。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对确定训练内容、选择训练形式、运用训练手段、把握训练时机、控制训练“度”这五要素作整体设计,形成有机组合的训练主线。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课,其训练形式和手段应该因文因课而异。每节课的教学训练都要把握好时机,控制好“度”,讲求教育效果,使思想品德课成为说理、育情、导行的训练课。

思想品德课教学总结 篇6

一、学科教学整体概述

这个学期我担任九年级3个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九(1)班与九(2)九(3)班相比学习程度较好,,因此,根据程度,我的教学方式也不一样,可谓是因材施教,在教学上,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开学初,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详细务实的教学计划,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与考纲要求复习七至九年级的课本知识,并就新的时政热点穿插在课堂知识之中,让学生明白,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 分析教与学的情况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根据经验,我认为如果学生上课认真听的话,课后温习功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每堂课都争取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问题,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勤动脑,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通过每位同学的参与来活跃课堂气氛,共同提高班级的成绩。九年级本学期共有二次模考,第一次模考政治成绩是九(1)班优秀率是70·6% 及格率100%平均分是67,33 九(2)班优秀率是43。9% 及格率95。1%平均分是62。12,九(3)班优秀率是38。9% 及格率80。6%平均分是57,8,九(1)班的优秀率与各学科的优秀率相比位列第二,及格率位列第一,平均分超过优秀率的分数位列第二,九(2)九(3)班与九(1)班相比要弱一些,第二次模考试卷要难一些,整体成绩比其他各科成绩排在前列,只是九(1)班及格率有一个没考好,导致优秀为98%,之后我找到那个平时一直很好的学生,交流谈心,他告诉我由于这次历史有点难,时间用的过多,政治就什么时间做了,其实都会做,只是时间不够,这样我就放心了。总之,我3个班的学生都喜欢政治课,对我也热爱,在这次中考中,优秀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 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

思想品德课教学误区举隅 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实现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更新观念,采用更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尝试新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盲目的做法,甚至会走弯路,导致创新教学目标无法真正实现。为避免我们的思想品德创新教学面临尴尬境地,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提出走出误区的策略。

一、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教学中的误区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教学主要存在以下误区:好高骛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标新立异,无原则;重思维训练,忽视激发兴趣;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思维训练没有深度;不留悬念,思维开放性不足;只重培养创新能力,忽视掌握知识。

二、走出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教学误区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和保障。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情感、智慧,保护学生的个性、志趣,让学生由传统中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成为学习的探求者;而教师自身,也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在课堂上要抓住创新时机,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实践,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出彩”喝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愉悦,从而能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信任和支持的和谐关系。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学生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探索精神。当然,由于初中生的生理、心理还不是很成熟,在调动学生思维的同时,不能让学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教学过程有高有低,有张有弛,有紧有松,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持续的创造力。

2.引导学生大胆提问,提升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和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有可能产生独特见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钻研教材,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去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由学生讨论和辩驳。在思想的冲突中,学生不断调整思路,完善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有时进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这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参与的质疑,实现了教学相长,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学“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知识点时,就请学生讨论“社会生产”可不可以改为“社会生产力”。立即有学生就提出质疑:二者之间是否相通还是有区别?学生各持己见,这时笔者抛出疑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什么不是解放和发展生产?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越来越多。由于这涉及深层次的问题,笔者只是概括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代表先进生产力在这一规律中的意义,并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思考后继续与笔者交流。学生在讨论中提升了质疑能力,笔者也在不断的思考中提升了对教材的理解。

3.突出重难点,思维训练有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和学生精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地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进行取舍,把有效的时间放到最需要深化、发挥、拓展的知识或者是重点知识上,也要求我们运用能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教育方法,如重点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等。为此,我们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制定好计划,从繁琐的内容提要中確定创新的主题、思维的深度及应达到的目标,而不必太在意创新主题的数量。

例如在讲授“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时要重点分析“什么才是有教养的人”,除了列举教材中有教养的四个方面的要求,还可辨析讨论:1.时尚青年开奔驰在街上横冲直撞,吓死路人;2.顾客借醉臭骂服务员;3.在飞机上炫耀自己出差就买了块3个亿的地皮;4.手工制作的顶级皮革穿10至20年;5.有文化是不是有教养。通过对比总结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教养并不在于他拥有物质本身的奢华价值,教养体现在人的品格上,在于他拥有物质的方式,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一个人有良好的教养,并承载文化,就是一个人的“软实力”,将能营造个人圈子的脉脉温情。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一个学子、民族具有“软实力”,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给我们哪些启示?归纳得出结论:一个拥有“软实力”的学子、民族能营造一个和谐、美丽的学校、社会;能转化为一种力量、一种骄傲。通过对教养的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加深了学生理解:教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激励学生要成为有教养的人,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提升道德修养。

要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来突破重难点,并可以让他们从容不迫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45分钟的课堂里来不及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把教材内容看作培养学生思维的素材与载体。如果我们坚持贯彻这一创新的思想,即使是一堂课下来只完成一个重要问题的深化也是颇有收获的。

4.知识累积中求创新

创新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总结与归纳等方法,把有关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中,使知识由点形成面,构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综合抽象思维等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解《拥护党的领导》一课中科学的行动指南即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时,就要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以及国际形势等,综合分析。

●传入马克思主义。

●革命时期,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列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现状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马列主义与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三个代表”思想。

●马列主义与中国的新问题、新挑战相结合形成科学发展观。

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有了马列主义指导思想,还要形成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是不是也是将来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出理论也要创新:党的指导思想要与我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国情相结合,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不断地发展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培养学生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当然还可以联系个人、社会如何更健康地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篇8

涞源县第二中学

李贵彬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公平的含义,公平重要性。

(2)能力目标:进行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力,关于公平问题的辨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 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公平和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 【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有七个僧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听力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听力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我认为的公平是:

农民起义者——公平就是“等贵践,均贫富”。法学家——公平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物理学家——公平是天平上的平衡。运动员——公平就是反兴奋剂。消费者——公平就是不缺斤少两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学生都爱听故事,在学生听故事谈感受中引入对公平的认识。讲授新课

活动一 众说纷纭话公平

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思考回答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代、不同个体,面对不同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力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活动二:校际互访该派谁去?

小明所在学校和日本的一所中学是友好学校,每年暑假两校都要举行校际互访活动,小明所在班级要派一名代表参与这一活动。班主任李老师组织全班投票选拔,小明和小丽票数相等。

观点一小明是班干部,组织活动能力强,为班级和同学们付出很多,应该小明去。观点二:小丽英语口语好,家庭经济实力强,为更好与日本同学交流,应该小丽去;

观点三:让两个人抓阄,这抓到让谁去,这样更公平问题:(讨论回答)

1、你赞同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2、你是如何理解公平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准确理解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没有绝对的公平。如果一个人承担着少于应承担的责任,或取得了应得的利益,人们就会认为这不公平。(解决知识目标)

活动三 你来当法官

小明所在的小组有6名同学,每逢值日时,小勇总是以各种借口逃避,而当小明小组被评为优秀卫生小组接受班级发放的奖品时,小勇总是乐滋滋地接受。久而久之,组内的其他同学不再较好的履行值日职责,他们小组也再未被评为优秀卫生小组。作为组长的小明十分苦恼。

思考并回答(讨论回答):

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良状况?

2、这种现象给你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该活动让学生理解在社会交往中受到不公平对待带来危害。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产生承担责任,互惠公平的责任意识。活动四: 制度改革促公平

小明的姐姐是新欣服装厂的一名普通技术工人。该服装厂原先实行计时工资制,服装厂效益欠佳,人心涣散,流失了部分技术人员和工人。后来服装厂实行了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计件工资等多种分配方式,还设立技术创新奖、产品质量奖、销售贡献奖,年终入股的工人还拿到了一大笔红利„„新欣服装厂很快成为市里的支柱企业,而小明的姐姐再也不提调离服装厂的话题了。

思考回答:

1、小明的姐姐为什么再也不提调离服装厂的话题了?

2、服装厂的变化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设计意图

感受公正的制度对维护和促进公平的重大意义,认识并理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活动五:感受公平

小明的表哥家庭非常贫困,所以舅舅一直反对表哥读高中,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为师范生免学费、住宿费、补助部分生活费。小明表哥有幸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思考回答:家境贫困的表哥为什么能接受大学教育?你还知道哪些实现公平的举措?(两免一补政策、医疗保险、免农业税、建经济适用房等)

设计意图

延伸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活动六:畅所欲言谈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师亦可反思自己的教学和设计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体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同学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有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祝愿我们的国家和谐繁荣!

设计意图

这样可以使课堂更完整。同时教师可以在总结中进一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总体完成较好。让学生懂得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在教师适度而精心地选择下,连续性的教学故事和部分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情节,通过多媒体把故事情节和问题展示,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信息总量,丰富教学内容,老师合理解释和演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突出、突破,课堂效果较好。

最后一部分教学内容属于时政内容,在上新课的时候把这些时代性的内容讲清楚讲透彻,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我们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采取种种措施促进公平,要有信心理智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当然学生对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9

我担任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感触颇深。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情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学习,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诸如多媒体等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过,我认为这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问题,要真正培养起学生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还得从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去着手.1、启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的经验之一.在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坚持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中的一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深入钻研教材,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使他们跳一跳后方能摘到“桃子”,使学生在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信。

2、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举例或以古喻今,或借物言志,或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误区举隅 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早恋;教育引导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全国妇联日前发布《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也就是说,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而这些孩子缺少家庭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缺少学校的关心和爱护,加上不能提前引领的,使得部分初中学生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误入早恋的误区。

一、留守中学生早恋的成因

1.家庭关爱的缺失

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拥有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都属于独立生活或隔代抚养,缺乏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失落感、无助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于是,他们想从与异性的交往中寻找慰藉和情感的宣泄,基于此种出发点就容易产生早恋。

2.缺乏与异性交往的正确指导

农村的留守儿童多数生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长辈的溺爱中,“留守老人”对于“留守孩子”的只能是温饱上的解决、物质上的保障,不能引导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因而随着生理的发育和青春期的来临,留守孩子此时的心理需要不只是仅仅满足于生活有保障的物质层面上,而是需要有人倾听自己的倾诉,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感。独立生活的没有倾诉对象,隔代抚养存在代沟,所以,留守孩子往往会意向性地选在同龄的留守的异性上,希望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互助。如果不能获得正确的引导,交往的尺度上把握不好,往往会使一些留守学生走向早恋的烦恼,甚至于个别的过早发生性关系。

3.农村民族婚姻文化观的影响

一些农村乡镇中学校址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婚姻文化观的影响也会对学生的早恋形成一定暗推力。少数民族从古到今,以民歌为衣,以民俗为履,聚族而居,青年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比较热烈而奔放,往往通过在平时赶集、走亲访友、赶表、节日娱乐等社交方式,结识相爱,并经家长同意,结为夫妻。少数民族孩子从小就在这种文化氛围里成长起来,耳濡目染,习以为常,传统的恋爱观和婚姻观深深植根在他们的思想里,早婚早育对于他们来说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教师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使一些留守儿童在传统的习俗中不经意地走向早恋。

二、引导留守中学生走出早恋误区的途径

1.理解尊重,正确引导

课堂上结合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正确引导他们去认识悦纳自己并尊重他人的青春期变化,科学地说明所谓的“早恋”是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而引发的正常现象,这种情感只是青春期男女生之间产生的一种为满足正常的心理需求的一种朦胧的感情。其实,中学生根本不懂得真正的爱情,他们所谓的“爱”只是一种懵懵懂懂的心理感觉,最多算是喜欢,教师应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分析这份感情。让学生知道喜欢与爱是有区别的。

2.利用社会资源抓好青春期教育

农村中学在没有或缺乏师资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当地计生部门或卫生院的卫生工作者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使学生通晓某些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预防有害的习惯和过早地性心理上的觉醒,帮助他们减轻与性成熟有关联的各种体验,避免由于出血和遗精而带来的惊恐、不安和害羞。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做到不渲染、不描述、不庸俗,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清除“神秘感”,并认识“早恋”的危害。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取舍

民族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洗礼流传下来的,应该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健康地发展与继承,但是,有的文化习俗是不科学不健康的,是一种陋习,应该加以抛弃。如:早婚早育不利于身体的健康,也不符合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婚姻应是以年轻人真正的感情为基础,感情的稳定,才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而未成年人的身心还不成熟,经济不独立,肩上还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是不能走进婚姻殿堂的。

4.正确指导男女学生之间的广泛的交往

在指导男女生开展广泛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男女间的集体交往,反对个别交往、个别约会。因为友谊是多数人共有的,爱情是“排他的”。二是让男女同学在交往中注意掌握一个“度”,交往中的少男少女应该注意不要过分拘谨,也不可过分随便;不可过分严肃,也不可过分卖弄;不要过分羞怯,也不要过分轻浮。总之,总体上应该像与同性交往一样,做到真诚坦率、落落大方、男女有别。

在农村中学执教十多年,看到太多的学生因为早恋而荒废学习,过早步入社会,成了“贫二代”,贫困影响教育,教育制约发展,似乎成了农村的瓶颈。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引领这些孩子阳光地生活,顺利完成学业。总之,令行禁止,必须伴之以耐心,而充分的说理工作使学生心悦诚服,真正把禁令当作自己行为的规范,这样,学生就不会品尝“魔鬼的苹果”,也不会贸然打开“宙斯的盒子”了。

参考文献:

[1]兰文杰.中学教育心理学.重庆出版社,2008-03.

[2]陈新宇,腾鲁阳.中学教育学.重庆出版社,2008-02.

[3]何雪娜,何克.当代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跨文化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4]舒丹.玫瑰花开怎么办:知心姐姐解开青春少年的早恋情结.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5-02.

思想品德课教学误区举隅 篇11

教学反思-思想品德课“分层教学模式”

在思想品德课“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需要注意和把握“四个度“: 1、参与度。让全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变教材为学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浓缩度:学生要多思多练,教师则要少讲精讲;课堂总结时要“高浓度”即要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从而促进知识的“活化”。 3、层进度(层次递进尺度):充分应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技术,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与消化;深刻分析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生理和心理基础群体中的个别差异,做到分层递进,从而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 4、渗透度: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程度,正确处理学科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做到适时适度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分析 篇12

在推行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想政治课传统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目前社会现实的变革,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高科技,广信息,大文化的知识经济背景下,他们的心中既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又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迷惑不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是主体,要寻求学生的参与意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应把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学生创造力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结合我日常教学遇到的实际问题,谈一下体会:

例一:超越“离群心理”

表现:我班上有三个成绩好的同学,每次召开主题班会总是不积极参与,在下面做作业,看书,既不参加讨论,也不发表个人见解。学校大型集会、运动会等,他们也在下面做自己的功课。

调查:找他们调查,他们说:“升入重点高中只看成绩,只有认真读书才有出路,干哪些与自己无关的事耽误时间。”“我母亲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分析:这是长期应试教育效应的余波,使其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形成了“离群心理。”导致兴趣狭隘,情感淡漠,意志薄弱,缺乏交往能力。这样的人,学科成绩再好也只是书呆子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可能成为“有知识、无品德的危险品”。

教育策略:超越“离群心理”。

⑴认识“离群心理”,矫正思想观念。找他们分析形成目前状况的原因,告诉他们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讲:一是长期以来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只重抓学科教育,轻抓或淡抓其他活动。二是父母的“成龙成凤”观点偏狭影响。上述客观上对三位同学“离群心理”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观上讲,由于同学们对未来社会“用人观”和人才标准认识不足,把人才标准绝对化,对“需要就是人才”缺乏思考。通过分析,使他们明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个性要求更高,通过沿海地区有些行业技术工人工资高于硕士生工资的例子,告诉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交往是适应生存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素质,使之端正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⑵寻求超越方式,进行积极超越。“离群心理”的超越方式,一是根除旧习惯,形成新习惯,把“主题班会”改成“主体班会”,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班上实际问题,有意识地给他们布置说话内容,如在跟一个喜欢迟到的同学说句心理话的主体班会上,要求他们先送一句话给那位同学。总结时对他们积极参与讨论的积极态度和说话内容予以肯定和表扬,学校大型活动动员他们参加,并布置项目要求完成。二是树立其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培养其集体意识和荣誉感。组织他们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等集体活动,取得荣誉,便予以庆祝。三是发现其他同学的离群行为,在班级中进行教育,使他们从别人的例子中,受到平行教育,逐步使心理由离群转变为亲群。

⑶时时给予鼓励,处处进行督促。在组织他们进行超越“离群心理”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波折与反复,这既要靠自我教育能力、更要靠教师鼓励与督促。上述三个同学在开始接受超越“离群心理”教育时表现很积极,但后来也有再回头的趋势,这时,就不失时机地再给其布置参与和主持活动,对他们关心集体、兴趣不断提高的进步予以表扬,并督促他们制定“参与班集体活动计划”,逐渐加大其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频率,对其评语也随之提升,使之逐步告别“离群心理”,形成集体观念。

效果:现在一同学曾两次主持班级“主体班会”,两同学报名参加校“文艺宣传兴趣小组”,其学科成绩仍保持班级中的位置,有时还略有进步。

例二:告别“垃圾文学”

表现:上思品课时,我发现一男同学桌面上乱七八糟写了许多字,其中不乏格调低下的句子。无独有偶,政教处查找在厕所乱写乱画的人时,又包括了他。

调查:调查中得知,该同学经常在书摊借阅不健康的书刊,出入网吧游戏厅,并摘抄了一大本格调较低的笔记。

分析:一是受到不良书刊影响,从中学得一些低级趣味的言辞。二是成绩较差,无所事事,寻求刺激。三是班级对此类事情教育不够。长此以往,该生将成为精神颓废的街头混混。

教育:校家合教,校街联教。

⑴对焦点,创环境。把该同学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偏差作为解决问题、教育该生的焦点,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和老师配合起来,经常检查他读的课外书籍,请家长出资给其购买科普读物,在其房间悬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名言锦句。在校阅读课中,督促其借阅《少年文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刊,并要求他把摘抄本交给老师检查。

⑵联社区,展风采。联系学校周边社区中的“文明小区”,有意识的组织该生一类的同学到社区,与文明家庭一起开展“读一本好书”、“唱一支好歌”、“作一副对联”活动,使之在学习之余充实知识,学到文明社区居民宽以待人的品格、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向社会展示现代初中生的精神风貌。

⑶书妙语,树新风。督促该生读好书,厚积累,达到一定境界以后,鼓励、布置他给自己房间、社区、班级各写一句妙语,光是他写给自己卧室的一句话便叫你大吃一惊:“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虽是借用,但其好德性确已见一斑。

思想品德课教学误区举隅 篇13

[关键词]思想品德试卷讲评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81

试卷讲评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尤其是在中考之前,讲评试卷的次数会更加频繁。试卷讲评课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对试卷内容的剖析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找到错误的原因,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当前,很多试卷讲评课非常的枯燥乏味,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讲评课已成了名符其实的“鸡肋”。本文试图找出试卷讲评课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为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试卷讲评课提供借鉴。

一、评讲不及时

对于考试,学生一般都比较重视,希望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因此在考试时都会比较投入。考试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很想知道自己的成绩。但现实中,由于教师事务繁杂、身心疲惫,加上思想品德试卷批改难度较大,往往把试卷发放和讲评工作往后拖延。待到讲评试卷时,学生对于考试的激情已过,对试卷内容的印象也渐渐模糊,讲解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每次考试后及时将考试结果和答案反馈给学生,是上好讲评课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课前准备不足

临近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导致有时试卷不能及时批改。为了节省时间,有的教师就将未批改的试卷直接发给学生。本来学生一心期待自己的考试成果,结果却是怎么去怎么回,失望之情不予言表,这大大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反过来,如果教师只凭感觉、经验去上课,那自然也达不到考试所要达到的效果。

因此,要想上好讲评课一定要认真批改试卷。通过批改我们就会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知道哪些题错误率比较高或学生存在哪些共性的问题,这样上课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当然,阅卷不是简单的打“”或打“× ”,而要将学生的错误记录下来并加以统计。另外,对于主观题,最好能对学生的错误写下批语,如“材料有效信息未提取完整” “材料和观点不匹配” “没有结合材料作答”等等。这样,等他们拿到试卷后,就能直观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正。这样,学生才有收获,讲评课才有效果。

三、形式单一

最常见的试卷讲评课即教师直接给学生答案,尤其在中考前夕,试卷很多而时间很紧,有些教师就以此为由直接给学生答案,大多数学生也就只能被动地记录答案。事实是,如果学生不经思考就机械地记答案,那么他们在讲评课上的收获是极为有限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同样的题目,这次错了下次还错。初中生注意力集中的平均时间是15~20分钟,吸引不同学生注意力的方式也不同。在单调的课堂上,前半部分由于公布分数或教师的开场等原因可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但后半部分因没有更多的刺激,学生的听课效率会很低。因此,上试卷讲评课也要设计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或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的环节。比如让学生估分。学生为了能准确估分,往往上课能够集中注意力,搞清评分要求(学生都很想知道自己的分估得到底准不准,所以教师一定要将试卷收上来进行批改)。等试卷发下来再对照教师给的分数,学生就能更加清楚自己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真正达到考试的效果。

四、“就题论题”

思想品德中考命题的综合性在不断增强,因此一道题目很可能会牵涉多个知识点,如果“就题论题”,一节充斥着大量单一考点的课堂会给人一种冗余的感觉。所以讲评课有必要“借题发挥”,讲清相关的知识或题型特点、答题方法等,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且最好能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

五、讽刺、挖苦学生

每次测试后,如果学生考得不理想,有的教师一上课就会先发一通火或对学生表现出失望之情,讲评过程中也会对一些学生的错误不断地进行挖苦和讽刺。考试不理想,学生心情本来就不好,如果教师再火上浇油,这无疑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状态。因此,想上好讲评课教师还是应以表扬、欣赏、鼓励为主,这样不仅能充分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试卷讲评课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定能走出讲评课的误区,让讲评课不再成为“鸡肋”。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14

周庄中学 沙勤刚

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它课的是:它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果,沿着由“知”到“行”的顺序发展;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自身的课堂教学结构。

我们根据教学整体的系统观点,以教育这个大系统为出发点,设计了思想品德课“五环式”电化教学结构,其基本模式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明理(提供事实,充分感知)──激情(举例验证,激发情感)──辨析导行(设难置疑,巩固强化)──总结延伸(深化观点,培养习惯)。

一、艺术地运用导入环节,诱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应该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这课的需要。教师要发挥创造性,使开头新颖、别致、巧妙。

列举几种常用的开头形式予以说明:

1.问题引入:根据教学内容的设问让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导入新课。2.小品表演:把教材内容编成小品,以形象的表演导入新课。

3.情境渲染:通过播放录音、电影、录像片断、放映幻灯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

4.启发谈话:把握教学要求,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用情真意切的语言,亲切自然地导入新课。

5.设置悬念:教师先把课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6、游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游戏、竞赛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艺活动导入新课,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以情激情”、“实物、图片演示”、崐“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对比分析”、“故事引题”等导入新课的方法。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环节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精心设计。

二、认真把握明理环节,提高道德认识

明理,即讲清观点,使学生对本课的道德要求有个明确的认识。

本阶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道德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初级阶段,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这个阶段要在“理”字上作文章。要把握明理这一环节,就得深入挖掘教材的明理内涵,找出与学生道德认识的结合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多是着眼于行为的、直接的的后果,而不是着眼于行动的、间接的、深远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教师对那些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教材难以把握,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认真把握明理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教“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课时,教师对这类看起来较为“口号式”的教材进行分析时,指出:“利益”是什么?“人民”指群体还是指个体?个体是人民的什么?在此基础上深入阐明“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有三个层次:低层次,要热爱人民,而热爱人民须先从爱同桌、同班、同校的同学,爱师长、爱邻里做起;中层次,努力学好各门功课,长大后去努力为人民服务,教师可进一步点明:在我们的国家,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多数人只能是这个层次;高层次,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这一层次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录音、投影、录像等电教媒体列举出过去革命战争年代,80年代在祖国南疆的英模,小英雄赖宁等的事迹,使学生从中逐渐感受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可以从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讲评,表扬好人好事,使学生认识逐渐升华到新的高度,达到明理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深化环节,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思想品德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品德课中深化环节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契机,不可忽视。

如教学《过马路,不乱跑》一课时,通过听录音故事《我的教训》,使学生懂得了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带来惨重的后果,接着采用投影展示出每年在交通事故中死伤的人数及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然后让学生看录像。录像中一个个“血的教训”,触目惊心的事例,活生生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强烈的震憾,从而产生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中,明理和激情环节结合尤为紧密,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结合。

四、切实落实导行环节,指导良好的道德行为

导行是在讲明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分辨是非,使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具体指导行为方式。

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也是由“理”到“行”的过渡阶段,是对明理环节的论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辅助材料丰富观点、运用观点、深化观崐点,增强教育的效果,使学生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让学生敞开思想,解决模糊认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

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⑴让学生先想、议,然后归纳出采取什么样的道德行为;⑵采用小品表演从中悟出道理;⑶运用投影、录像等媒体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行为辨析;⑷联系实际进行“现身说教”,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⑸表彰好人好事,评析不良现象;⑹指导完成课后练习;⑺完成《达标与检测》。

如《过马路,不乱跑》一课的导行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红绿灯模型,认识红绿灯,采用抽拉投影片进行演示,使学生懂得了红绿灯的作用,明白了在有红绿灯的路口应怎样过马路;接着用投影出示一组填空题,通过“考考你”的形式使学生轻松地了解了基本的交通常识,然后用投影揭示交通法规中对行人的具体要求,同时放录音《交警叔叔的话》,对学生渗透初步的交通法规意识;最后利用投影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请他们扮演“红领巾交通警”,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进行批评教育。孩子们积极思维,热心参与,在分析比较中,得出结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合理组织总结延伸环节,强化观点,形成习惯

课的结尾应当既画龙点晴总结全课,又意味无穷对今后提出希望。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结尾应当在下课前安排足够的时间,先对全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这一节课所讲的观点回味无穷。

《中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的任务”,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应紧扣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使课堂教学得到扩展延伸,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强化观点,使道德行为形成习惯。

上一篇: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研报告下一篇:意义理论之意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