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推荐14篇)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篇1

重庆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利用常规探测、地面加密观测、NCEP 1°×1°的6小时资料和卫星、雷达等资料对7月22日重庆地区暴雨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造成强降水的雨团在时空尺度上具有中尺度系统的特征,不断移入的对流回波是降水的直接制造者,西南涡及切变线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低空南风急流的激发了对流运动的产生,同时低空南风急流的维持为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来源.

作 者:刘毅 王欢 牟容 杨雪梅 邓承之 刘婷婷 作者单位:重庆市气象台,重庆,408000刊 名:高原山地气象研究英文刊名: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年,卷(期):“”(z1)分类号:P458.1+21.1关键词:暴雨 西南涡 急流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篇2

大到暴雨天气是高原重要灾害天气之一, 该区域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系统脆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暴雨天气过程引发该地山洪、滑坡、泥石流等, 常造成严重的灾害。随着近年气象业务观测网的建设、各种探测工具的应用, 以及数值模式的发展, 为各类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 分析诊断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能较好地描述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从以往的对暴雨大尺度环境的分析转为对暴雨的实际中尺度对流系统观测分析和诊断[1]。近些年来对高原地区暴雨的研究, 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高原地区暴雨的强度和出现的地点与中尺度扰动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然而高原暴雨天气突发性强、时效短、对流性强, 有时在弱的背景下, 一些局地及浅薄的天气系统却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剧烈天气过程, 具有独特高原特征的天气, 给预报带来很大的困难, 如:2012年5月10日发生在甘肃岷县的一次暴雨过程, 就具有代表性。高原天气系统分析是个非常困难的尚未真正解决的问题。因而研究高原复杂下垫面上暴雨的发生和发展, 探讨高原暴雨产生的物理机制, 进而建立一个适用于高原暴雨发生、发展模拟和预报的概念模型, 对建立该地暴雨的预报思路, 提高其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用中尺度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V3.3.1) 模式对2012年5月10日发生在甘肃陇南岷县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找到此次致洪暴雨过程发生的演变规律及物理机制, 以期改进致洪暴雨预报预警技术, 进而为此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

2 数值模拟方案

WRF是由美国多个研究部门及大学共同参与开发研究的新一代中尺度预报模式, 包括了辐射过程、边界层参数化过程、对流参数化过程、次网格湍流扩散过程以及微物理过程等物理过程。目前是最为先进的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 已经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天气预报业务和相关的业务部门及科研单位广泛应用。

在的模拟试验中, 采用最新的WRF3.3.1版本, 模式区域及物理方案设计见表1, 模式采用地形追随坐标系, 垂直分28层, 水平方向采用Arakawa- C型格点。初始场及边界条件采用2012年5月10日02:00-11日08:00每6h输入一次的NCEP 1°×1°FNL资料。模拟时段为2012年5月10日02:00-11日08:00, 共30h, 每隔1h输出一次模拟结果。

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1 环流形势场

5月10日14时500hpa环流形势是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为一槽一脊型, 高纬阻塞高压稳定, 使得北方低压前部在甘肃中东部分裂, 分裂的冷空气东移南下侵入甘南地区;沿副高西部外围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甘南地区交汇。高空环流形势在地面场也有反映, 图1给出了10日14时地面高度场的实况和模拟结果, 对比可见, 对主要的天气系统, 模式能很好的模拟出来, 甘肃南部到宁夏的低压中心和四川的弱低压中心, 甘肃东南部地区位于切变线附近, 有利于冷暖气流的交汇。

3.2 降水量

图2 (a) 给出了根据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插值得到的5月10日10-22时12h累积降水量分布。可以看出, 该时段内强降水位于甘南州和定西市, 主要暴雨区有2个, 分别位于 (34.5N, 102.3E) 和 (34.5N, 104.1E) 附近。图2 (b) 给出了相同时段模拟的降水量, 对比图2 (a) 、 (b) 可以发现, 模式对本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强降水带的雨带形状、走向与实况接近。位于34.5N附近的大片暴雨区、岷县境内的强降水中心都较好地模拟出来了, 降水中心比实况要偏东一些, 中心降水量达到50~55mm, 比实况要高。从整体来看WRF中尺度模式对本次降水过程都模拟的比较成功, 对于模式模拟的降水范围和量级较实况偏大, 以及强降水中心偏东的原因经初步分析是由于观测站点的密度过小造成了强降水中心的遗漏, 定西、甘南、陇南和天水四市总面积102125km2, 在降水发生时的观测站点仅有25个, 平均4000km2才有一个测站, 而且位置分布不均, 这样的观测密度对主要由中小尺度系统造成的强降水自然是很难捕捉到的, 所以造成观测到的降水有可能较实际的降水过程量级偏小, 而模式的模拟结果反而有可能更准确地反映了实际的降水过程。

4 物理量的诊断分析

暴雨通常发生在有利的环流形势和天气背景下, 但它的触发还需要动力抬升、水气供应、热力不稳定及锋生等条件[2]。WRF模式对这次降水的模拟效果较好, 且输出的资料分辨率更高, 故本文采用模式细网格的输出资料进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

4.1 水汽条件及来源

充足的水汽是强降水发生的必要条件, 600hpa的水汽通量场上, 从10日15-19时, 甘肃东南部一直存在着密集的水汽通量等值线, 表明水汽充足,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西北向东南移动。700hpa层面上, 10日15时, 渭源和漳县上空水汽通量散度为负值区, 其极值中心 (-6×10-6·g·s-1·cm-2·hpa-1) 位于渭源和漳县交界处, 说明不断有水汽向这些地区输送, 水汽在此区域强烈辐合, 18时水汽辐合带继续向东移动, 极值中心 (-5×10-6·g·s-1·cm-2·hpa-1) 位于岷县东部地区, 水汽辐合带的走向及最后一个辐合中心的位置均与降水落区基本相符。以雨带中心 (34.45N, 104.6E) 为例分析其上空不同层面水汽通量散度随时间的演变, 从10日10时到15时, 降水中心上空水汽通量散度呈现负-正-负的垂直分布, 300~500hpa的弱水汽辐合逐渐降低并增强, 到17时, 600~700hpa出现强烈的水汽辐合, 中心值达到-3×10-6·g·s-1·cm-2·hpa-1, 表明这期间暴雨区的水汽供应非常充足, 19时后水汽开始辐散。因此, 中层的水汽辐合和输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足够的水汽;在暴雨发生期, 暴雨区有很强的水汽辐合, 是此次强降水的必要物理条件之一。

4.2 动力条件

700hpa层面上的散度场显示, 10日14时定西上空的散度值均为负, 但数值较小, 为弱的辐合;17-19时, 辐合带向东移动并增强, 在岷县东部出现了一个辐合中心, 中心值达到-5×10-5·s-1, 随后, 辐合带继续向东移动。散度的这种显著变化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步调基本一致, 表明低层气流的辐合是导致暴雨发生的动力因子之一。

结合垂直速度场的剖面, 如图3所示, 可进一步反映出, 从15时开始辐合中心就一直伴随着很强的上升运动, 从低层到300hpa, 垂直速度均为正, 最大上升速度均超过7cm/s, 气流上升运动强烈,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垂直速度中心沿着经度从西向东移动。

螺旋度能够很好地描述大气运动的性质和特点[3]。Z-螺旋度在强降水天气的分析、预报中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从暴雨区的螺旋度高度-时间剖面, 如图4所示, 15-16时在对流层中低层 (600~300hPa) 出现了一个中心值约为5×10-5·m·s-2的负值区, 17-19时300 hPa以下转变为显著的正螺旋度区, 垂直方向上正值中心出现在400hPa左右。分析此次过程的垂直螺旋度发现:对流层中低层负螺旋度区域的短暂出现可以作为降水即将发生的一个指标, 而600hPa螺旋度大值区和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垂直螺旋度的剖面图和演变图上螺旋度大值中心的变化, 可判断出系统的移动和发展强度。

4.3 能量场分析

对流有效位能 (CAPE) 是一个能定量地反映大气环境中是否可能发生深厚对流的热力变量, 其水平分布特征与天气系统密切相关[4]。从各时次的对流有效位能的分布看, 岷县东部地区的暴雨中心始终是一个CAPE大值区, 只是中心强度随着暴雨的增强而增大, 随着暴雨的减弱而减小。在暴雨产生初期和暴雨减弱的后期, CAPE值均较小, 在降水最强的时段, CAPE达到1300J·kg-1, 对流有效位能的大量释放, 有利于产生强的上升运动, 导致强降水的发生。暴雨中心的CAPE从10日10时开始逐渐增加, 到16时达到最大值, 达到1400J·kg-1, 能量的积累达到最大, 16-19时开始迅速减小, 而此时正是暴雨发展最旺盛的时期, 降水的发生使大量的对流有效位能得以释放。能量的释放过程比积累过程要快, 可能是这次天气过程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危害原因之一。

5 结论

WRF模式在强降水中心位置和强度的模拟上存在偏差, 但其基本上反映出了本次暴雨天气过程, 并且模拟主要雨带和强降水时段与实况接近, 比较合理地再现了这个时段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

从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的分析表明在此次暴雨发生期, 中层的水汽辐合和输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足够的水汽。

垂直速度及垂直螺旋度的分布和演变反映出在此次降水发生过程中, 暴雨区出现了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 中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性强, 上下层大气物质交换强烈, 垂直对流旺盛, 为降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对流层中低层负螺旋度区域的短暂出现可以作为降水即将发生的一个指标, 而600hPa螺旋度大值区和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根据垂直螺旋度大值中心的演变, 可判断出系统的移动和发展强度。

对流有效位能的变化反映了暴雨天气过程中能量的调整、积聚和释放过程, 高值区与强降水落区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降水中心的CAPE反映出这次天气过程中能量的释放过程比积累过程要快。

致谢:本文作者感谢甘肃省气象局提供观测资料, 同时感谢中国气象局干旱研究所对项目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程麟生, 冯伍虎.中纬度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J].高原气象, 2002, 21 (4) :337-347.

[2]张恒德, 宗志平, 张友姝.2005年7月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模拟和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 2011, 22 (1) :17-19.

[3]吕克利, 徐银梓, 谈哲敏.动力气象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篇3

2006年7月22~23日,黑河市普降暴雨,24小时降水雨大于50毫米以上的站点有8个,这么大范围的强降雨在我市是罕见的,预报员经过认真分析,准确地预报了这场降雨过程,现分析如下。

1.高空形势分析

在7月21日的700Hpa高空图上可以看出,我站处于高空冷槽前部,受冷空气影响我站已经有小幅降温,槽线在120°E附近,该槽比较深厚,移动缓慢。在贝加尔湖和我站之间开始有冷空气聚集,只是中心并不明显。在7月22日700Hpa高空图上,我站0~4℃线站间,在贝加尔湖和我站之间24小时内已经形成两条闭合的冷中心,冷涡中心强度为-8℃。从高空冷槽发展的连续性上看,我站未来几天将受冷空气的控制,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和较强的冷空气交汇,形成较好的降水机制,在7月23日700Hpa高空图上,冷中心已经完全控制我站,且移动缓慢,降水时间得以维持。

2.地面形势分析

从7日20时的地面形势分析,我站处于高压后部西南气流控制,从日本FSFE02传真图上看,我站已经是高压后部的低压站控制,低压中心偏南,我站西南有37毫米的降水中心,我站处于25~30毫米降水线之间,鄂霍茨克海有强高压阻挡。 从日本FSFE03传真图上看,降水站域被分割成南北两个站域中心,我站处于北边降水中心边缘,控制我站的低压中心继续加强,中心稳定少动,东北冷涡继续加强。从日本JFSAS04传真图上看,南北降水中心已经合并,范围继续扩大,我站处于合并后的降水中心上,降水中心和闭合低压中心重合,鄂霍茨克海强高压减弱。从日本JFSAS07传真图上看,我站仍然受低压控制,但低压有所减弱,已经没有了闭合的中心,整个雨站范围缩小并北上,我站处于降水中心南部。从22日日本FSFE03传真图上看,降水强度继续减弱,已没有明显的强降水中心,预示本次过程趋势减弱。

3.卫星云图分析

从22日20~22时的红外卫星云图上看(图8~10),影响我站的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冷锋涡旋云系,云体较厚,水气充足,也是降水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4.天气实况及预报结论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篇4

用卫星云图、雷达对8月7日强对流天气产生的暴雨过程跟踪观测资料,结合自动站地面降水实况和WRF模式风场资料进行短时预报分析.结果表明:扩散东移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偏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下,大气层结不稳定发生强烈的强对流天气;利用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强度图、0.5°仰角基本速度图和风廓线产品跟踪监测,综合分析预报短时暴雨天气是有效的`方法.

作 者:聂晶鑫 陆晓静 李蓉 NIE Jingxin LU Xiaojing LI Rong 作者单位:聂晶鑫,NIE Jingxin(宁夏气象台,宁夏,银川,750002)

陆晓静,LU Xiaojing(宁夏气象台,宁夏,银川,750002;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宁夏,银川,750002)

李蓉,LI Rong(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篇5

常德市三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利用NCEP 1°×1° 6 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加密雨量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5-8月常德市三次大暴雨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次过程是在位势不稳定条件下由强冷空气触发产生,第二次过程是西南低涡沿江淮切变线东出造成,第三次过程是由西风带低槽东移造成;强冷空气触发的第一次过程,其强降水点较分散,而受低涡切变系统影响形成的后两次过程的`雨区都较集中;后两次过程中K指数均出现两个峰值;前两次过程中均出现线状回波.其缓慢移动或少动造成第一次局地大暴雨,回波在移动过程中强度维持不变是第二次过程发生的原因;当出现混合性降水回波时,是大范围强降水发生的预兆.

作 者:田泽芸 高伟 佘高杰 TIAN Ze-yun Gao Wei SHE Gao-jie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气象局,常德,415000 刊 名:暴雨灾害 英文刊名: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S 年,卷(期):2009 28(3) 分类号:P458.1+21.1 关键词:暴雨   影响系统   水汽条件   雷达同波  

兴宁市一次大暴雨降水过程的分析 篇6

兴宁市一次大暴雨降水过程的分析

该文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物理量等方面,对6月7日~10日兴宁市一次大暴雨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气流的不断加强,低涡东移,切变线南压为这次暴雨过程创造了良好的动力条件;高层辐散,中低层气流辐合上升,低空急流加强了低层水汽和能量的输送;低涡的出现和西南气流的不断加强等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重要原因;K指数的特征变化对暴雨的预报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作 者:姚建春 张华江 罗伟华 YAO Jian-chun ZHANG Hua-jiang LUO Wei-hua 作者单位:兴宁市气象局,广东,兴宁,514500刊 名:广东水利水电英文刊名:GUANGDONG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年,卷(期):“”(3)分类号:P333.2关键词:大暴雨 环流形势 影响系统 物理量

郑州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篇7

关键词:暴雨,过程,分析

1 天气实况

2011年9月4-7日和11-19日郑州地区出现了连阴雨天气, 其中14日和15日郑州、登封、新密和新郑分别出现了56.8毫米、56.9毫米、51.5毫米和62.8毫米的暴雨天气。14日郑州地区144个乡镇自动雨量站中, 日降水量大于100毫米的有1个, 50.0-99.9毫米的有84个, 25.0-49.9毫米有48个, 10.0-24.9毫米有5个, 0.1-9.9毫米有5个。图1为14日和15日郑州市及所辖各县 (市) 气象局观测站的降水量。

2 环流背景分析

2.1 高空形势分析

500百帕图上, 13日08时贝加尔湖地区为一低压中心。从贝加尔湖地区到河套为一低槽, 中纬度地区为两槽一脊型, 我区受宽广的低槽控制。在太原、西安到武都一线有一低槽, 短期内低槽缓慢东移, 我区处于槽前的西南气流控制。588线位于射阳、淮南、信阳、湖北、长沙一线, 我区处于副高边缘一致的西南气流影响, 河南南部受副高控制。13日20时副高略有东退, 低槽稳定少动, 我区仍受低槽前西南气流控制。14日08时到20时, 此低槽维持且西南气流明显加强, 我国南方地区有一支强劲的西南气流维持, 使孟加拉湾的水汽源源不断的输送, 为此次强降水的产生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

700百帕图上, 13日08时中纬度地区为以宽广的低槽, 在天津到石家庄和郑州、成都一线分别有一切变线, 13日20时切变线略有南压。14日08时东北为低涡, 东北至河套北部为宽广的大槽, 切变线位于济南、郑州到西安一线, 西南地区为一致的明显的水汽输送带且明显加强。14日20时, 我区仍受西南气流控制。

850百帕图上, 13日08时河套地区北部有冷空气堆积, 我区上空受西南气流控制。13日20时郑州上空为12度的冷中心, 我区上空转为东北风。14日08时郑州为东北风, 西南地区为一致的明显的水汽输送带。

2.2 急流的作用

受高空低槽和副高影响, 500百帕、700百帕、850百帕图上有明显的急流区。从孟加拉湾到我区上空为一支明显的强西南气流, 将源源不断的水汽向我区输送, 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

3 多普列雷达产品分析

基本反射率产品是表示单位体积中降水粒子直径6次方的总合 (单位6mm/m3) , 它的大小反映了气象目标内部降水粒子的尺度和密度分布, 用来表示气象目标的强度, 产品上数据的单位用d BZ表示。



通过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郑州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发现, 这次降水从基本反射率图上看 (图5) 上看, 为对流单体回波等沿带状回波的长轴方向移动, 或者移动方向与长轴夹角较小, 因多个对流单体经历同一地方而产生持续性强降水。在降水回波中, 大片为中等强度, 在30-50d Bz之间, 在东南部的局部地区有小片强降水回波, 最大回波强度达到55d Bz。说明此次降水范围广, 持续时间长, 为稳定性降水天气。从13日19:56的平面回波图 (0.5°仰角) 上, 郑州地区上空有一条东北-西南向的降水回波, 回波最大强度为45d Bz, 动画显示此回波是由西南方向向郑州地区移动。随后郑州地区降水回波面积不断扩大, 到01时 (北京时) 、02时 (北京时) , 回波已覆盖郑州地区, 降水强度加大。到14时02时 (北京时) , 郑州站6小时降水量已达25.9毫米, 02时-04时降水量进一步加大。从14日一天的基本反射率图上可以看出, 在郑州地区分别有强度为50、55d Bz的强回波维持, 表明稳定性降雨中局地有对流性降雨, 从而导致了暴雨天气的产生。

4 物理量场分析

4.1 水汽的辐合和输送

暴雨的发生不但要有充沛的水汽, 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和风场辐合。分析14日08时850百帕风场和水汽通量散度场 (图6) 演变发现, 此次暴雨受500百帕东移低槽以及700百帕切变线共同影响, 低空急流自孟加拉湾经桂、赣伸向我区, 为暴雨辐合区源源不断地提供水汽。

4.2 涡度和散度场分析

从14日08时涡度场分析来看, 200百帕图上我区位负涡度。700百帕图上 (图7左) 从西南地区到我区上空为一正涡度, 大值区在我区上空, 说明有强烈的上升运动, 配合有一支明显的西南气流。表明正涡度中心区配合一致的西南气流带为此次暴雨天气的产生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而从14日08时的700百帕散度场 (图7右) 可以看出, 郑州市为负散度中心, 且从孟加拉湾伸向我区为一支强盛的西南气流, 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输送。 (

5 小结

5.1 此次暴雨天气是在连阴雨天气出现的情况下产生的, 是稳定性的区域性暴雨, 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低槽和中低层切变线。

5.2 高、低空一致的西南气流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

5.3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大气垂直结构能增强大气的抽吸作用, 促进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 为稳定性的区域暴雨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篇8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强雷电;特征分析;预警指标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1 降水实况和环流形势

1.1 降水实况

据区域自动气象站统计,8月12日20:00-13日19:00,信丰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以小河188.8 mm为最大,县气象台达167.6 mm(为历年同期最大值)。据区域自动气象站统计,全县平降雨量达63.1 mm。降雨量≥100 mm(大暴雨)站点有:小河188.8 mm、县气象台167.6 mm(为1957年以来8月24 h降雨量最大值)、大阿138.9 mm、正平141.6 mm、万隆134.5mm、嘉定洞高126.6 mm。降雨量≥50 mm(暴雨)站点有:新田金鸡54.7 mm、大桥62.3 mm、古陂茶坳80.6 mm、嘉定龙舌圣地果业90.9 mm、西牛黄泥65.5 mm、大塘埠55.3 mm、油山长安园艺场71.2 mm、油山77.6mm、铁石口69.9 mm、铁石口长远67.3 mm、正平九渡88.6 mm、万隆龙头64.1 mm。主要降雨时段为12日21:00-13日03:00期间,共有11站次出现,降雨量>30 mm/h(09:00-11:00小河镇降雨量达114.5 mm,10:00-12:00,2 h降雨量本站达89.6 mm),其中小时雨量大于50 mm共有5站次(1 h最大降雨量达58.7 mm,出现在小河镇政府)。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最大雨强主要发生在信丰县城及其西部、南部乡镇,突发性强,降水时段集中,强降水持续约2~3 h。

1.2 环流形势分析

8月12日20:00,200 hPa高层受东风系统影响,赣南处东风波前辐合区内;500 hPa为二脊一槽型,江西省南部受偏南气流控制;700 hPa江西省中部以南有冷式切变存在,850 hPa以下处湿区,925 hPa江西省处暖中心控制,低层增温明显,地面则处鞍型低压环流辐合区内(图1和图2)。

2 中尺度天气环境条件场分析

2014年8月12日17:00、20:00,受中高层东风波和低层切变线影响,深层垂直风切变较为明显,具备一定的辐合抬升条件,低层偏南风气流向江西省南部提供暖湿输送。同时,低层受暖脊控制,处于高温高湿状态,不稳定能量较高,本站午后最高气温远高于对流温度;高空东北气流的西移和地面显著的3 h负变压中心的存在(负变压中心易形成中小尺度的辐合流场)(本站17:00的3 h变压为-1.0),容易触发强对流天气,整层可降水量普遍维持在50 mm以上,因此,江西省南部将有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的强对流天气。

图1 2014年8月12日20:00 500 hPa

图2 2014年8月12日20:00 700 hPa

3 大气稳定度分析

根据临近原则,分析与信丰相距约60 km处的赣州和相距约180 km处的河源探空站资料的CAPE、K、LI以及假相当位温垂直递减率和垂直风切变。发现暴雨区均有大量不稳定能量积累。过程发生当天,大气层结呈现极不稳定,K指数在41~42 ℃,沙氏指数SI<(-2.12~-1.47) ℃,850 hPa与500 hPa假相当位温θse之差Δθse(850~500)>20 ℃,对流性不稳定极强,风向随高度顺转,由低层西南风转为高层东北风,表现出暖平流特征,上干下湿的喇叭口状,不稳定层结以及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有利于对流发生,中层垂直风切变的存在能使对流更好发展[1]。

4 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图3 2014年8月12日20:30雷达回波

從组合反射率(CR)图上可以看到,20:00左右开始不断有回波从大余、南雄交界处向信丰县油山、大阿移动,并发展;20:30左右在县城附近有块回波生成,并迅速发展(图3)。到22:00左右信丰县境内生成发展成多个单体风暴与从大余、南雄西移过来的单体、多单体风暴合并,此时回波强度大于55 dbz的多单体风暴,位于信丰县西南部的万隆、小河、正平等乡镇呈带状分布,与强降水落区相对应,且稳定少动(图4);23:54开始强风暴在信丰县内减弱,信丰县降水迅速减弱。

图4 2014年8月12日22:06雷达回波

5 结论

此次强对流过程满足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抬升条件,其转换条件是明显的垂直风切变。

低层暖湿空气(LFC位于20 ℃层)被强烈上升运动迅速抬升至-20 ℃层以上(CAPE释放),形成冰晶和过冷雨滴,在垂直风切变作用下形成强回波梯度,冰晶和过冷雨滴下落过程中部分融化的大雨滴与暖云区内的水滴并碰过程形成更大雨滴,出现短时强降水[2-3]。

参考文献

[1]王彦,于莉莉,李艳伟,等.边界层辐合线对强对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2011,22(6).

[2]马文彦,冯新,扬芙蓉.地面资料在侦测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应用[J].气象,2010(1).

[3]陶祖钰.基础理论与预报实践[J].气象,2011,37(2).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篇9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以及溃变理论的预报工具V-3θ图,对206月30日至7月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省区域性持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应用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外围西南风气流控制青藏高原东北侧,当东北低涡、西风带的冷空气与西南风交汇时,触发强对流;850~200hPa有深厚的.水汽层;700 hPa稳定的低涡切变为暴雨提供了强烈持续的辐合上升运动;卫星云图表明持续性暴雨由多个相继生消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造成的.基于溃变理论的预报方法在西北区域性持续暴雨的起报、结束及落区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作 者:樊晓春 马鹏里 王位泰 Fan Xiaochun Ma Pengli Wang Weitai  作者单位:樊晓春,Fan Xiaochun(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20;甘肃省平凉市气象局,平凉,744000)

马鹏里,Ma Pengli(甘肃省平凉市气象局,平凉,744000)

鄯善县一次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篇10

鄯善县一次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应用常规实况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鄯善县208月19-20日的一次大降水天气的环流形势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物理量场演变特征,得出了低层中小尺度的.发生东移对降水的重要作用,结合上游台站的降水情况得出了一些大降水预报的经验,对今后的降水预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 者:葛燕 GE Yan 作者单位:鄯善县气象局,新疆鄯善,838200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200919(13)分类号:P458.1关键词:大降水 天气特征 数值预报产品 鄯善县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篇11

关键词: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山东聊城

2010年7月18日, 受低槽冷锋和副高边缘切变线共同影响, 山东省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过程, 平均降水量接近50 mm, 其中聊城市部分地区降水量达100 mm左右, 降水强度大, 持续时间短。暴雨天气使玉米受灾严重, 给人民生活和生产都带来巨大影响, 因此对暴雨预报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紧迫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现对聊城市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等进行诊断分析, 为强降水预报提供依据。

1 降水实况和天气环流形势

2010年7月18日全省平均降水量接近50 mm, 山东省122个气象观测站中, 有56个站出现暴雨, 4个站出现大暴雨, 其中聊城市高唐县17日20:00至18日20:00, 降水量达96.20 mm。部分地块造成涝灾, 导致总经济损失350万元, 受灾人口达2.2万人。

自7月17日开始, 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 588线的前沿到达北纬30°以北。8:00—20:00, 500 hPa西风槽逐步东移到东经105°附近, 同时从700 hPa天气形势分析图可看出, 聊城市处于低槽前部, 上升运动剧烈 (图1) 。副高西南侧急流的建立将南部沿海的暖湿气流输送到山东省上空, 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8:00 700 hPa的急流轴由北纬37°南移到北纬35°附近地区, 暴雨区发生在高空急流轴的右侧和低空急流轴的左侧。8:00 850 hPa天气形势分析图在北纬37°附近形成1条横向切变线 (图2) , 自河套东移的冷切变与鲁东南北抬的暖切变于鲁西北处结合, 低空建立西南急流, 山东省上空得到南部沿海输送来的暖湿气流, 充足的水汽条件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聊城市位于地面倒槽前部的辐合上升区, 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2 物理量场对比分析

2.1 水汽条件

副高边缘的西南急流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 水汽通量辐合中心是预报暴雨落区的一个很好的指标。17日20:00鲁中地区有1个中心为20 g/ (cm2·hPa·s) 的水汽通量中心, 聊城市也在14 g/ (cm2·hPa·s) 以上的高值区, 强降雨区就出现在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周围。

2.2 热力条件

K指数是表征大气温度、湿度的综合特征量, 反映出大气层结的稳定性和不稳定能量的蓄积程度, 表示中低层大气层结稳定情况, 其数值越大越不稳定[1,2]。聊城市强降雨发生前, K指数逐渐增大, 预示着全市处于不稳定的大气中, 7月17日20:00, 聊城全市处于Ki>32℃的区域中, 未来24 h内这个区域内将有强对流天气发生, 同时低层水汽条件充足, 有利于暴雨的发生。

2.3 上升运动条件

垂直运动会引起涡度、水汽、动量、热量等的垂直输送, 由于700 hPa和850 hPa切变线辐合上升运动加强, 影响了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7月17日20:00, 鲁中地区存在强烈的垂直上升速度, 上升速度一直延伸到500 hPa, 到了200 hPa变为辐散, 高层为散度正值区, 低层为散度负值区。这种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 使得近地层的暖湿空气与能量传输到对流层的高层, 促进了上升运动的发展, 造成湿层加厚, 为降水形成准备了有利条件。聊城市处于低空急流轴的左前方和高空急流轴的右后方, 对流云得以发展[3,4]。

3 结语

聊城市处于高层大气辐散区下沉区, 垂直速度上升区。地面大气层结构非常不稳定, 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 再加上冷空气扩散, 高空槽东移, 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增能与整个对流层的增湿同步, 能量的增加主要是由增湿所致, 能量的聚集是产生暴雨的前兆条件。700、850 hPa切变线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副高边缘水汽通道的建立及水汽辐合, 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5]。高空槽和副高边缘切变线是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

参考文献

[1]曹钢锋, 张善君, 朱官忠, 等.山东天气分析与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8:327-334.

[2]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等.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2:446-447.

[3]于耀仁, 王参美.960703大暴雨成因分析[J].河南气象, 1997, 11 (3) :45-48.

[4]吕江津, 王庆元, 杨晓君.海河流域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分析[J].气象, 2007, 33 (10) :52-60.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篇12

利用常规资料和MM5模拟结果分析了10月10-12日华北地区大暴雨物理成因.分析表明,高层稳定持续的经向环流是大暴雨产生的大环流背景.低空暖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直接影响,以及西南涡的加强和日本海高压的阻挡起了重要作用.强烈的上升运动、能量的积累和充沛的水汽输送是大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对流层中下层偏南急流、低层的偏东气流和高空的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强涡度柱与强散度区、强上升运动与饱和气柱的互耦,是大暴雨产生的重要机制.强冷空气与强暖湿空气在切变线附近长时间对峙,使大降水持续.这些是形成这次华北地区秋季大暴雨的重要原因.

作 者:陈艳 宿海良 寿绍文 Chen Yan Su Hailiang Shou Shaowen 作者单位:陈艳,Chen Yan(河北省唐山市气象局,0630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宿海良,Su Hailiang(河北省唐山市气象局,063000)

寿绍文,Shou Shaowen(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篇13

1 天气实况

2013年6月19-20日, 乌鲁木齐受连日强降雨的影响, 新疆阿克苏地区部分县市暴雨如注、洪水肆虐。其中, 阿克苏市、乌什县、柯坪县、温宿县等部分乡镇大面积受灾, 大量农田被淹, 房屋倒塌、堤坝损毁。据初步统计, 洪水导致阿克苏市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近7 000万元, 这次特大暴雨来得快, 持续时间长, 降雨强度大, 还引发了山洪灾害, 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交通出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 天气形势分析

100 h Pa南亚高压向东开始加强扩张, 在伊朗高原附近形成了一个闭合的高中心。同时, 向东不断加强, 在青藏高原的东侧又形成了一个闭合高中心, 这两个闭合高中心将新疆围在了长波槽的控制之中。暴雨天气出现在东、西两个闭合的高中心背景下, 再加上东, 西两个的气压强度不同, 西部强于东部, 中纬度和低纬度呈现两槽一脊型, 在超长波槽内分布着北欧和巴尔喀什湖, 在长波脊区分布有乌拉尔山, 在中纬槽脊系统和中低纬系统的互相作用下, 增加了环流径向度, 再加上有一段稳定时间, 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大尺度的环流背景。随着时间的延长, 从19日08:00, 在巴尔喀什湖的影响下, 新疆大多地区都在其冷槽的控制范围之内, 表现出西南气流, 再加上东北压大槽的影响, 在青藏高原的中东部地区有大量的暖湿气在此地聚集;到19日20:00, 冷槽开始向东移动并进行收缩, 在向西方向有副热带高压移动, 加大了影响范围, 此时的阿克苏地区高空输送水汽的速度较快, 高原上增湿较为明显, 上升气流比较强, 在垂直方向的动力扰动的速率非常快, 与阿克苏地区的集中降水时段向呼应。阿克苏地区700 h Pa对流层中低层出现了明显的偏东风和风速的辐合。有高空西南急流明显存在于200 h Pa的对流层上, 这种现象是典型的新疆降雨3支气流配置, 在低层辐合和高空辐散的共同作用下使大气的不稳定性增强, 对水汽正常输送有利。

3 物理量诊断分析

3.1 水汽条件分析

水汽条件是否充足对降水的形成直接产生影响。这次大暴雨出现的区域是明显的湿舌区, 等值线以数值7 g/kg将整个阿克苏地区包围起来。孟加拉湾的暖湿水汽在青藏高原暖冬侧偏南气流的影响下, 向北进行输送, 在输送的过程中遇到了甘肃西部东南风带来的水汽, 在南疆地区同中亚槽前西南气流交汇后, 开始往北继续输送, 成为此次阿克苏等地区的大到暴雨天气提供充足的水汽来源。

3.2 动力条件分析

对阿克苏地区19-20日散度图 (图1) 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中不难发现, 在强降水出现以前, 低层850 h Pa的附近有辐合, 有辐散的在400~600 h Pa, 出现降雨之前辐合高度开始明显上升, 在低层到400 h Pa之间都是辐合区。同时, 在300 h Pa以上其中心值增强到了5×10﹣5/s, 此时表现出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相结合, 使散度场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增强了上空的抽吸作用, 而且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 为阿克苏地区的大到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作保证。

3.3 热力条件分析

此次阿克苏地区的大到暴雨的产生和发展除了受暖湿气流的影响外, 还受干冷空气活动的影响。通过对此次强降水过程中的温度平流演变图 (图2) 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在出现降雨之前, 阿克苏等新疆的大部分地区的对流层中层是受暖平流控制的影响, 在19日的14:00左右, 冷平流有明显的向东移动并加强的趋势, 增大了不稳定层 (图2a) , 到17:00, 阿克苏地区又有明显的强降雨过程产生, 到了20日的08:00, 阿克苏地区又开始受冷平流控制的影响, 但是影响的强度开始减弱, 对应的降水强度减小 (图2b) 。这次强降雨过程, 对流层的中层中冷平流入侵到完全控制降水区域时段与阿克苏地区的此次暴雨天气时段相对应, 对于预报天气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4 多普勒雷达资料的中尺度分析

通过阿克苏地区雷达回波资料可以较清楚的反映局地暴雨降水天气的中小尺度特征。

借助于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 (图3) , 可以发现这次强降水回波是以层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回波, 有明显的絮状结构, 通过对19日下午到夜间的动画演示中可以看出, 在西北到东南方向降水回波不断移动, 在移动的过程中生成了降水云团, 对阿克苏地区造成影响, 这些云团体积较小, 持续的时间较短, 强度较小, 对于局部地区并没有特别大的降水强度, 整个降水过程较为均匀, 但是由于降水时间长, 所以增加了阿克苏等地的降雨量。

在20日下午, 阿克苏等地出现了短时间的强对流天气, 从动画演示中不难发现, 在中山带地区受小的中尺度天气的影响比较严重, 这个小的降水云团在降水回波中出现, 虽然水平尺度小, 但是持续时间却很长, 位置稳定, 对流发展剧烈, 最强反射率达到了35~40 dbz, 通过研究垂直剖面图 (图3c) , 可以看出, 最强回波顶高不超过4 000 m, 而20日当天的0度层的高度与4 000 m非常接近,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山区没有雷暴天气出现。通过观察径向速度场, 在降水测站附近有明显的风向辐合出现, 说明在辐合区内发展对流系统需要不断加强。

5 结论

第一, 此次暴雨天气具有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其中乌拉尔山高压东南侧中亚低槽II型系统是影响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 高层具有显著的高空急流, 对流层中低层为偏东气流。

第二, 在孟加拉湾暖湿水汽向北方地区输送的过程中, 经过甘肃西部时与新疆地区的中亚槽气流汇合然后开始继续往北输送, 为阿克苏等地的大到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来源。阿克苏地区此次大到暴雨产生的动力条件是底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造成上升运动的速度加快。

参考文献

[1]寿绍文, 励申申, 王善华, 等.天气学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篇14

2012年7月30日青海东部地区出现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降水过程, 共有24个测站日降水量超过25.0mm, 其中以化隆阿什努、民和巴州和古鄯三站降水量最大, 分别为76.7mm、78 mm和86.7mm。12小时降水量30mm以上的站有14个, 1小时降水量大于16mm的站有9个, 其中化隆阿什努30日00时~01时的1小时降雨量达32.1mm (图1a) , 平安29日23时~30日00时的1小时降雨量达30.2mm (图1b) 。这次过程造成了民和21个乡镇, 乐都县10个乡镇, 化隆县10个乡镇, 尖扎县9个乡镇和平安县城的农户、农作物、水利设施、道路不同程度受损。农作物受灾面积8796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超1亿元, 强降雨造成乐都中坝乡2人死亡。此次强对流引发的大到暴雨天气具有影响范围大、短时降雨强、灾害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2 成因分析

2.1 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分析

2012年7月下旬前期副高脊线位置偏北,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形成水汽通道, 不断引导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我区。下旬后期500hPa上中高纬 (45°N以北) 经向环流明显, 45°N以南为纬向多波动气流, 有利于从西亚分裂的冷空气下滑, 副热带高压强盛, 引导西南暖湿气流北上, 冷暖空气交绥造成青海东部的区域性大到暴雨。

从2012年7月27日08时500hPa图上看出, 亚洲地区由两槽一型脊环流形势控制, 乌拉尔山至巴湖为深厚的低槽, 贝加尔湖地区也是低槽区, 巴湖至贝湖间为脊区, 580gpm线在我省北部上空形成多波动形势。柴达木盆地有584gpm的高环流存在, 我区处在两高之间的切变中, 28日08时500hPa图上副高加强, 青海处在584gpm控制的反气旋环流中, 西藏、青海、甘肃东部、四川北部200hPa高空为辐散气流。到28日20时副高进一步加强, 副高伸至青海东部, 西亚槽底分裂小槽到新疆东部。29日08时700hPa上孟加拉湾北部有热低压生成, 中低层西南气流加强, 有利于暖湿气流向北输送, 500hPa上副高断裂在青海东南部形成一个588gpm的小高压, 新疆东部的小槽也东移到了甘肃西部, 引导地面冷空气南下, 地面图上冷锋前沿已过甘肃玉门, 另有一股冷空气进入青海西北部, 青海西北部开始出现降水, 祁连山以北的冷空气沿河西走廊下滑, 14时达到张掖, 冷锋后配合有成片降水, 酒泉6小时降水量达21mm, 进入青海的冷空气也东移到了都兰, 锋后配合的降水量级较小。到29日20时小槽东移到了甘肃中部至青海湖, 与588gpm西侧的暖湿气流相遇, 地面冷锋东移南压在青海湖形成锢囚, 青海湖以西各站均有降水出现, 甘肃民勤出现6小时降水量达32mm的强对流天气, 乌鞘岭站有10m/s的北东北风。28、29日贵德、民和高温超过30℃, 青海东部高温在28~31℃, 积聚了大量不稳定能量, 随着冷空气入侵, 29日22时后西宁、海东、黄南相继出现强对流引发强降水。

2.2 探空资料分析

29月20时探高资料表明, 青海东部地区的K指数为33~36℃、沙氏指数为-0.4~-0.9℃之间, 对流有效位能521~968J Kg, 因此青海东部形成有利于产生强对流天气的条件。

选取西宁廿里铺和甘肃夏河代表探空站作对比分析。

2站风向均随高度顺时针转动, 具有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沙氏指数较小, K指数较高, 大气层结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超过500J, 不稳定能量大。不同之处在于廿里铺中层有浅薄干层, 夏河整层的湿度均较大, 由于整层湿度大, 不利于形成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而产生由对流引发的强降水, 对应强降水中心在海东东南部。

2.3 物理量诊

2.3.1 水汽条件。

29日08~20时500hPa图上自西藏中部到河西走廊中部维持一条西南风≥8m/s的水汽输送带, 青海中部700hPa相对湿度>90%, 大气中有较高的水汽含量, 青海大部比湿大于6g/kg, 符合我省预报区域性大雨天气的指标[1], 从7月29日20时700hPa水汽通量的分布, 可以看到近于南北向的带状水汽通量高值区位于青海中部, 并形成12g· (cm·hPa·s) -1的水汽通量高值中心, 说明在青海西南部区域存在随西南气流向北的水汽输送。从29日20时青海西南到东北向的水汽通量散度垂直剖面图看, 发现700hPa海西东部到青海湖有中心强度达-40×10-7g/cm-2·h Pa-1·s-1的辐合中心区;水汽的聚集和增加趋势,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强对流天气维持、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3.2 动力特征。

从西宁7月28日20时~30日20时水汽通量散度和垂直速度时间剖面图分析, 29日08时前从700hPa到200hPa均为水汽辐散区, 08时后底层开始出现水汽辐合, 到20时300以下均有明显的水汽辐合, 强中心达-36×10-5/s, 辐合系统深厚, 对青海东部地区大到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场。在垂直速度场上, 29日08时前为整层下沉区, 08时后开始出现上升气流, 20时上升气流发展到最强, 中心值达到了-52×10-3hPa/s (图略) , 上升运动的高值中心位于对流层中低层, 大到暴雨处于深厚的上升运动区域内。

2.3.3 能量场特征。

热力条件是强降水形成、发生的必要条件。29日08时700hpaθse图上, 青海东部θse≥80℃, 在西藏东部存在一个θse为82℃的高能中心, 到20时θse高能中心加强为94℃, 能量锋区在青海东部, 29日20时500hpa总温度图上 (图略) , 由西南向东北有高能舌存在, 此次降水过程前期存在显著的增温, 能量积累十分明显。沿100.8°E作温度平流剖面图 (图略) , 可以看到冷空气自北向南移动, 平流梯度大, 锋区强。由于前期低层积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及层结不稳定, 强锋面有利于触发强对流天气。

从以上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 水汽的聚集、能量的积累、较强的锋区以及在锋区上较强的上升运动与比湿, 均有利于大到暴雨的产生。

2.4 卫星云图分析

分析29日08时~30日08时的卫星云图发现, 造成青海东部强对流天气的云系, 是由锋面云系向东南方向移动过程中与588gpm线西北侧的小对流单体合并加强形成的强对流云团。14时到达酒泉和德令哈的冷锋云系加强, 而青海湖附近有小对流单体生成, 其后冷锋云系东移的过程中逐渐加强, 青海湖附近有小对流单体迅速发展, 17时开始合并, 到20时由于中低层冷空气的入侵, 青海湖上空形成中尺度对流云团, 云团北部发展较强, 中心云顶温度达-63℃, 30日00时已经完全演变成独立的椭圆形, 云团发展到最旺盛期, 中心云顶温度-73℃的区域位于化隆上空, 随着中尺度对流云团东移南压, 在其西北侧TBB梯度最大的区域接连出现短时暴雨, 这与范俊红等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2], 30日2时后对流云团逐渐减弱东移出我省。对应青海东部地区的强降水也主要集中在29日23至30日02时。

3 小结

3.1 西亚大槽底部分裂的冷空气下滑, 副热带高压强盛, 引导西南暖湿气流北上, 在青海东部地区冷暖空气交绥造成青海东部区域性大到暴雨。

3.2 青海西宁到甘肃夏河上空具有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沙氏指数较小, K指数大, 对流有效位能大, 由于整层湿度大, 产生由对流引发的强降水而无雷雨大风、冰雹等天气。

3.3 大范围深厚的水汽输送, 对区域性暴雨的维持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过程前青海东部增温增湿利于不稳定层结形成与能量积累, 在强锋面的作用下触发了区域性暴雨天气。

3.4 青海东部中低层辐合区与强烈的上升运动区的合理配置是造成多个测站短时强降水的动力条件。

3.5 卫星云图上锋面云系与副高外围的小对流单体合并加强, 最终形成中尺度对流云团的过程明显, 短时强降水出现在中尺度对流云团西北侧TBB梯度最大的地方, 对短临预报具有一定的预报提前指示意义。

摘要:利用天气形势图、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资料, 对青海东部2012年7月30日出现的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造成本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是巴湖低槽分裂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地区交汇;前期低层大量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及不稳定层结满足了大到暴雨天气的基本条件, 大范围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水汽辐合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短时强降水出现在中尺度对流云团西北侧TBB梯度最大的地方。

关键词:青海东部,大到暴雨,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云团

参考文献

[1]王江山, 李锡福.青海天气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234

上一篇:过元宵节的450字作文下一篇:植树造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