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摘要目前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食品安全是世界食品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选择食品的重要因素,食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改进措施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食品安全的定义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即人体按正常剂量和以正确方式摄入食品时不会受到急性或慢性的危害。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多宝鱼”事件等等,说明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这些一连串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的敲响人们的警钟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因此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及健全食品安全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1.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安全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食品供应的安全保证,另一方面是食品质量安全保证。撒哈啦以南的非洲,印度等一些地区国家存在着食品供应安全问题。而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下是我国存在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
1.1在食品中掺杂掺假,甚至故意制造伪劣食品
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生产者故意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用病死畜禽肉加工熟食肉制品,用工业酒精勾对白酒,用工业皮革残品生产假奶粉,用毛发生产酱油等。
1.2滥用食品添加剂
在辣椒制品中加入苏丹红,乳及乳制品中加入三聚氰胺,在果冻、蜜汁中过量添加防腐剂,面粉中过量使用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酰等。
1.3食品加工、食品销售过程产生食品污染
(1)微生物指标不合格问题,部分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销售过程达不到规定的卫生要求。原材料污染严重,生产过程中灭菌不彻底,储存条件不当,销售环节的再次污染,都能导致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出国家强制标准的规定,甚至导致有些产品被致病菌污染,食用这些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食品,能引起食源性疾病。
(2)食品加工中天然有害物未完全消除,引起的食源性问题。比如土豆、青番茄中的龙葵碱,生四季豆中的皂甙和血球凝集素,新鲜的金针菇中含有的秋水仙碱等,加工中处理不彻底易引起食物中毒。
(3)食品加工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比如油炸类食品在加工中油温过高,食用油多次重复利用,都能导致成品中过氧化值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要求,过量食用这种食品对人体有很大危害。
1.4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
目前全国有850条河流 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湖泊藻类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严重。
1.5有毒物质大量在食品中残留
在原料农、牧产品的生产中,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兽药、化肥、激素,使农业及农村环境污染加剧,使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附着沉淀在农(畜)产品中,如水果、蔬菜中的有机磷、有机氯残留,在草莓、番茄、香蕉、西瓜等农产品中使用催熟剂,粮食作物中铅、镉等珍贵金属污染,猪肉中瘦肉精、禁用兽药等的残留都会引起慢性、急性食物中毒,食品安全从原料开始,便受到严重的威胁。在水产品养殖业中,不法业主为了提高水产品的成活率和出品率,不惜使用禁用鱼药,甚至使用激素类药物,有些药物代谢速度非常慢,因此大量在成品中残留,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以上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也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为此,针对以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2.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改进措施
食品的流通有三个环节构成:种养殖,加工,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食品安全措施也应针对这三个环节进行控制监管,笔者根据食品流通的三个环节提出以下食品安全问题的改进措施:
2.1加强我国种养殖过程食品的安全措施
种养殖过程使食品生产的源头,是整个食品流通中最重要的环节。俗话说治病应治根,做事要由表及里。对食品的源头应严加监管控制。面对当前应严禁滥施违禁农药,饲料中滥加激素(如瘦肉精),无根豆芽生产中使用植物生成激素;一些人未达到卖出的水果,蔬菜无虫害、“新鲜”滥用农药,以至于水果蔬菜残留超标,甚至都出现果农菜农不吃自己卖出去的菜而吃自己另外种的蔬菜这种现象。应不断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对农药用量的认识,通过各种媒体向人们传播相关知识。同时也应向人们普及教育如何在食用前进行降低农药的措施。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处于同一水平负责多部门监管体制,各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以至于出现相互推诿扯皮,最后谁也承担责任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进一步理顺有关部门。采用的一个部门对一个环节的监管原则,明确各部门职责。美国是世界食品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主要在于美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监管体制,各部门分工清楚,职责明确。
2.2提高食品加工质量标准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的曝光,造成人们心理压力。人们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们还可以吃什么”,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与我国现食品安全标准技术含量低,不统一,不完善。过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共四级标准,标准不统一,在国际上可信度不高。面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现状,应完善食品检验标准,加大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以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同国际先进标准相接轨。建立完善科学的食品安全标准,强化检验方法和设备研发,以防不法商人钻空子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其中测蛋白质含量用的是凯氏测定法,不法商人加入三聚氰胺以提高氮含量。
2.3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
我国现有的质检机构与社会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地区分布不均,费用昂贵,以至于一些地区,一些人无法检测,无力检测。为此我国应加大投资增建高水平的检测检验机构,加快普及程度。加大标准执行力度,对制售质量不合格的厂商除以高额的罚款以外,也应追究刑事和民事责任,以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强化食品包装标识,建立食品的可追溯系统,明确谁生产谁负责的责任划分,如对正规厂商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应以在没收所有非法所得的同时,处以足够震慑非法企业的处罚和刑法判决为标准;对无证无照的“黑窝点”要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2.4建立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
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传导机制,把有效的信息作为食品安全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定时定期发布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中市场检测等信息,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服务,使消费者了解关于食品安全性的真实情况,使消费者获得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并通过各种媒体向人们传播识别违法产品及不安全食品。
结语
食品安全题与人类发展同步发展,可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不断保证食品安全的过程。食品安全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食品安全状况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各部门应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的重视,通过各种手段建立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使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2] 刘光富,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0,(08)232
一、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
煤矿安全生产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利用安全生产管理3E对策方面分析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安全生产管理(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SPM)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综合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手段进行的有关计划、组织、决策、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活动,以到达安全生产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应该从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 , 技术 (Engineering)、 管理 (Enforcement) 和教育 (Education)三个英文单词都以E开头,也叫“3E”对策(图1)。
(一)迫于市场竞争压力,缩减安全投入
首先来讲,迫于目前市场竞争方面的压力大,一些煤矿企业通常选择减少安全生产管理的资金投入,来降低成本。然而相对的市场出于对煤炭需求便使得煤矿企业产量高速增长,煤矿设备以及设施经过长期超负荷运作,包括平时正常的设备检修和维护都不能完全做到,因此企业便不能稳定运行安全生产系统。 再者来说,随着目前不断加深的市场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职工人员构成复杂,缺乏安全意识
复杂的职工人员组成,其中一些人没有从事该工作的相关经历,也没有接受过正式入职方面的培训,所以业务方面技能低,只有薄弱的安全方面防范意识。同时员工无法全面兼顾安全与效率、生产与质量,还有员工的防范技能较低,公司也没有有效的禁止员工习惯性的违章,从而使员工出现安全事故。另一方面,没有做到有效地实现现场在检修、施工等过程中的安全组织措施、技能措施,业务操作流程不正确,还有安全工具的使用错误,同样导致人员的伤亡与设备的故障。
(三)管理工作不到位
公司通常投放在大型作业项目上的精力较多,往往却疏于公司的日常方面管理。近年来发生的伤害事故来看,在一些小型、较分散作业中伤害事故多有发生。与此同时,公司对设备进行检验、修理、试验、记录一些设备的档案不及时准确,保管不认真;同时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改正现场的业务操作流程,经常出现员工违规操作,对企业规章不认真遵循等。高层领导对企业的经济建设、管理、生产的效率才重视,对规章制度有所轻视,仅仅在事故事后有所控制,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
企业安全生产有明确的制度的前提下,仍然落实不到位。其表现有:一方面处理安全、效益、进度之间的关系不正确;另一方面处理安全生产的问题上,不坚决的态度,不扎实的作风,只是动动嘴,还在初级的原则性动员或要求上;再者是负责生产分管的领导没有进行安全生产现场调研工作,没有把精力放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从而使其存在隐患,就更不用说改进措施。还有是没有就安全工作中的事故问题做认真解析,从而无法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五)现场标准化作业不到位
一些手段单一,制度并不完善的安全管理方法,形同虚设。 首先,流于形式的自主管理。有待提高的一线生产人员,对于安全生产管理的认识不到位,自我管理的意识不够。其次,现场占主要地位的是“经验型管理”。目前来看,安全管理人员凭借他们在现场的主观判断和有着一些经验的指挥工作。但是,在知识、 经验和责任心方面管理人员的缺乏使现代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进展受到一定制约,当发生未知的复杂一些的现场事故发生时, 管理人员无法做出最正确最及时的应急处理。
(六)安全器具管理混乱
企业的安全生产工具在日常维修流程和使用流程中没有明文规定,因此造成安全器具的过分使用,质量堪忧以及管理混乱。特别是一些质量合格率不高的小型煤矿施工企业中的安全检测设备及计量仪器。同时,安全器具的定期性检测工作也是无法保证,报废管理制度更形同虚设,且报废执行力弱,仍然在使用超过使用期限并且已出现损坏的器具,如果安全器具没有及时更新,没有按期报废,必然会引发安全事故。
二、安全生产管理改进建议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员培训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安全文化是指在企业生产、运营等经济活动过程中,彰显人的生命价值、保障人的身体健康、尊崇人的生命的一种文化。安全文化对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能力意义重大。安全文化只是企业文化中众多文化的一种,它显示了企业的价值所向,也意味着企业的发展目标;再次,安全文化能够对企业员工的人生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能够起到肯定企业人员的人生价值观的作用。所以,企业需要将建设安全文化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从人的观念、行为、物态以及制度文化这几个方面入手。
2.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塑造学习型组织。通过加大对安全知识宣传的力度,各级员工的安全意识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使安全需求深入人心,能够积极贯彻。但是,在工作岗位上对安全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却不是生来就有的,人对安全意识认识的强弱以及人掌握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的安全生产整个过程与结果,所以,为了提高人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企业只能依靠强化对安全生产教育的培训,加强员工的安全修养,使人轻而易举懂得安全,学会防范安全隐患措施,才能保证生产中的人身安全问题。企业在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的问题上,除了传统的强迫性安全教育外,还可以采用大家能够容易理解的形式去开展经常性安全教育,并且可以进行分类,例如:按照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工种去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二)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制度管理
1. 进行标准化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及修订,以此来加强企业各制度的可实施性,并使管理变得有章可循。逐渐使得企业规章制度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健全和实际生产状况相适应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办法。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使现场操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化,确保现场安全,能够使现场生产流程变得可以操控。严格按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加大对现场工作执行情况进行进一步检查,杜绝进行违规的作业,并且还要加大监督力度以及安全考核措施的填写,以此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要以班为单位检查并且每一次安全检查都需要记录下来,由安全生产部门和监察部门最后进行总体统计。
2.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划分制度。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去修订每一个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使得每一位员工都对自己的工作安全职责清晰明了。在每一年的1月1日这天,由公司的高级领导和各级部门管理层,拟定并签署企业有关的安全生产责任状;班长以及各部门负责人都需要签三级安全控制措施保证书;员工、班长需要签好“三个不伤害”的责任书。
3.加强安全生产设备管理制度。第一,严格贯彻并落实有关安全设备的报废规范和规定。对于那些到了期的或者已经被损坏的以及已经进行定期试用检查当中不合格的安全设备,需要进行强制性报废,不得转让或者买卖。第二,对于那些外部包工以及施工队伍必须进行严格的、有效的资格审查。实行标准化的安全设备管理、检修。贯彻并落实好设备的定时检查、定点修理和专人的负责制度。当设备在进行巡检时,必须要落实到位,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隐患。对于那些频繁、重复发生故障的设备或者那些关键设备需要重点检查的,一定要防止因为管理的缺陷而造成不可逆的损失。第三,每次做到总结检修管理的经验,发现检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进而提高检修管理的水平。
(三)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调动企业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实施工程过程中的煤矿项目,关键涉及了业主、承包商、经销商、监理以及政府等参与主体,通常经过合同或者是委托关系将他们联系到一起,共同参与到项目的实施、监督和管理中,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如图2所示。
在上图中可以看到,安全问题便是所有参与方的责任,这是通过多年不懈努力不断形成的一种观念。在参与者们之中,对安全生产能起到决定性影响作用的主要是业主以及承包商,之中又有关键作用的主要是业主。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中,业主的某些行为会间接使得安全事故出现,例如:拖欠工程款项、 要求提高工程进度等等
(四)加强企业绩效评价
煤矿企业受益于良好的绩效管理,科学、系统的企业绩效评价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活动中,有利于企业提高整个管理体系的科学化和合理性。
为了巩固安全基础建设,保证稳定、持续的安全生产,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员工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奖惩分明制度。把员工能力、态度、对企业的贡献作为评价员工工作绩效的标准,增强每位员工的主人翁的意识,在自觉履行其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员工的潜能。要想加强企业绩效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根据“以责论处”原则,确定矿级安全生产奖的奖惩制度。
2.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有奖有罚,奖惩分明的原则。
3.矿级应专门创立一个安全工作奖励专项基金,是以当年工资总额基数的1%作为每年的安全生产奖励基金的限额,并且要做到专款专用不得用于其他项目。
4. 矿级的核心领导人必须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高度认清,各级管理人员在自身工作所辖范围之内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做到安全有效的管理,一定要做到非常有计划性的、非常有前瞻性的、非常有措施性的、非常有检查性的、非常有考核性的、非常有总结性的封闭性循环管理。
摘要:应用“3E”对策,从技术、管理、教育三方面入手,分析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影响因素,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物流 同城配送 供应链
一、同城配送问题解析
同城配送问题是配送问题上发展而来的,它是指为客户提供指定城市范围内的单一或者多种货物定时定量的专车配送服务,可以为上、下游客户提供仓储、分拣、包装加工、分销、运输、信息跟踪监控等综合物流服务,以实现将上游供应商的货物配送给下游零售商或消费者的增值过程,目前同城配送多以第三方物流形式出现,或者由第三方物流集成商整合社会其它自营物流统一完成同城配送业务。
同城配送在整个物流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完成了国际物流、国内物流的“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业务,是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如果说国际物流、跨域区物流是一个城市的主要供水管道或者社区大型自来水管的话,那么同城物流就是接入每个家庭的小自来水管,同城配送将跨国跨区域的宏观物流与直接面对零售商和消费者的微观物流有机的、系统的对接了起来。因此与普通的物流配送相比,同城配送具有自己的特点。
1、同城配送是一种特殊的微观物流,它与单个企业的微观物流不同,它与国际物流或者跨区域物流等宏观物流、社会物流之间,可以被看作是众多企业的微观物流到城市之间的宏观物流中间的一个节点的关系。但是与我们平常提到的物流相比,同城配送多了一个城市属性的约束,需要在物流涉及到的诸多方面上加上地域的限制和城市的属性。
2、同城配送与企业内部的微观物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由于同城配送与微观物流客观上存在着密切的集散关系,企业输出的微观物流必须通过同城配送才能汇集成输出城市的宏观物流;而外部的宏观物流也只有通过同城配送这个节点的再分配,才能到达各个企业。可以说,企业是同城配送存在的条件,同城配送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的纽带,是企业通向外界的通道,是促进企业发展和城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它们是相偎相成,紧密联系的。
3、由于同城配送受到了城市区域的限制,从而决定了这个系统不可能涉及到长距离、大范围的物流配送业务,而只能以城市道路系统和近郊短途运输为主。
二、我国同城配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全面发展,同城配送业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同城配送由于受经营管理、城市配送条件、小批量、多频次等特点的影响,在系统工程管理、物流资源整合以及标准化、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信息化程度低下,成为了影响同城配送企业发展的瓶颈。当今市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对同城配送物流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准时交货、响应敏捷、信息及时、服务满意。很多同城配送企业虽然有自己的计算机网络,但很多方面仍未能做到内部的信息共享,更谈不上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全过程的跟踪查询等外部的信息处理共享,对于现代物流调度、库存、订单管理等应用系统更有待于开发和完善,离现代物流信息化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成为了影响同城配送企业发展的瓶颈。
2、城市配送设施建设取得初步发展,相关先进技术得到初步应用,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年取得了长足进展。发展了不少以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同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乡一体的同城配送物流网络。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同城配送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经营分散,物流布局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信息化程度低、运作水平与物流效率不尽人意。虽然我国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标准化技术在城市配送业务中已经逐步使用,但物流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总体依然落后。
3、同城配送经营理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但供应链上下游以及行业内部协同合作竞争的理念要加强。目前已经有些同城配送企业开始在配送业务中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经营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接受和利用物流外包等运作形式,他们将自身有限的资源集中在自己擅长的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但总体上还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同城配送企业之间、上下游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例如出现“牛鞭效应”现象,即Forrester(1961)发现供应链下游微小的市场波动会造成上游制造商制造计划的极大不确定性。这就是因为上下游物流企业和客户没有充分共享信息资源,由于没有完善的大型的同城物流配送信息化平台也难以共享渠道或者市场信息资源,难以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导致了极大的市场风险。
4、同城配送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运力资源严重浪费。目前,我国在同城配送这个领域,物流配送的效率和效益都不高。几十年来,我国企业实行的是第一方、第二方运输。就一个大城市来说成千上万的大小企业,其原材料的运进和产成品的运出,除了有自用专线,使用铁路整车运输的方式外,其他完全是使用各自为政、各个企业使用自备的载重汽车。绝大部分的情况下,载重汽车的运用都是单程重车运行,空载浪费情况非常严重,久之,使城市的交通情况日益恶劣。
三、我国解决同城配送问题的改进措施
从现代供应链理论、物流一体化理论、敏捷物流理论中,可以归纳总结出改进我国同城配送问题的措施有几点:
1、加大同城配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最大特点就是网络化、信息化,它的要求就是建立多种高新技术支撑的现代物流信息化系统来支撑整个同城配送企业的运行。物流信息系统是发挥网络作用和实现集约化管理的必要的工具,凭借它可实现有效的仓储管理、运输调度管理、客户信息管理、货物跟踪查询等,保证同城配送企业在服务中能全面及时了解物流服务需求,达到对物流过程的合理有效控制。
2、创新同城配送企业的赢利模式,加大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例,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我国同城配送业目前物流资源浪费的现象可通过整合城市中的物流资源,改组传统的储运企业,改善配送中心的网点布局,形成现代化城市配送网络,完善城市配送中心的功能,将集货、分货、仓储、运输、包装、咨询等服务功能结合起来。塑造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创新企业的赢利模式,形成新的利润来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市场需要和生产流通的发展趋势合理确定配送中心的建设规模和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配送服务。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发展增值物流服务,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结合现有资源建立起多功能化、信息化、优质服务的配送中心。既能改善业务流程,又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
3、构建新合作模式,在信息化系统的支持下对配送的广度与深度上进行延伸。城市配送活动中要形成强的竞争力,必须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合作来实现双赢,构筑起牢固的供应链关系。通过协同合作,实现配送业务的快速响应,在配送量与配送质量等方面建立起可靠的保障。通过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将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全面延伸城市配送业务。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广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在配送的广度与深度上进行延伸。
参考文献
[1]王苏敏.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内容题要:国家公务员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公务员培训是公务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政府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公务员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它们制约了公务员培训工作的发展,使培训教育工作未能很好地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将问题解决好,将我们的公务员培训工作推上更高的台阶。分析公务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改进措施尤为重要。
关键词:公务员
培训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国家公务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务员培训管理不规范
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管理。员工管理好了,物资管理好了,自然就成功了一大半。当前我国公务员培训就缺乏一整套的管理体系,一方面对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的目标、内容质量等缺乏周密而有效的规定,对各行各业、各级各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各类干部真正需要哪些知识进行培训,究竟应达到什么水平以及是否达到等,没有一套完整的预测和考核体系。另一方面工学矛盾较为突出,特别是进行了机构改革之后,人员更显得相对不足,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不能有效协调,不能严格执行党员调训的有关要求,与原有工作不能完全脱钩,使培训管理工作难度增大。第三方面是培训管理力度不够,强调自觉遵守纪律的多,监督检查少,有关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考核制度等难以严格执行。
(二)公务员培训认识不充分
公务员培训作为公务员的素质更新机制,在整个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及时更新公务员的素质结构,提高公务员的实际能力和技巧,保持公务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对公务员培训非常重视,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培训有所规范外,还有《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等配套法规。但是,各级培训组织没有严格贯彻执行,没有达到规范的要求,依然各行其是。对受训人员而言,他们对待培训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培训不过是任职过程的一个环节,存在走过场的不正确心态。更有个别公务员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进了培训班,理论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提拔重用自然就轮上了,学与不学一个样。以至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不扎实,把培训过程变成外出散心减压、交朋结友、联络感情的过程,影响了培训的质量。
(三)、公务员培训机构不健全
1、公务员培训的综合管理机构不健全。《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指出,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主管本辖区公务员培训工作。政府人事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协调本辖区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工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的公务员培训工作。一般情况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人事部门都设有培训股,由培训股负责担当公务员培训的综合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培训股的干部一般都由人事
干部兼任,没有专职的培训管理干部,甚至有的单位和部门根本就不设培训综合管理部门,需要时,就临时从其他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这就大大削弱了培训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制约了培训工作的研究、组织、规划和实施,阻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公务员培训的施教机构不健全。由于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起步较晚,配套的培训教育基地网络建设还很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专职的师资队伍,培训工作一般都依靠行政管理学院或党校承办,个别地方的培训工作只是由人事部门下设的干部培训学校来完成。教师队伍多为党校原有人员或临时外骋人员组成,其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有限,多着重于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现行的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技能等新理论新内容涉及较少,许多公务员培训课程质量不高,要么还停留于相对陈旧的一般宣传解说,要么就仅仅介绍西方理论,或者是某些“热门”或外国知识的拼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论和实际两张皮。面对公务员层次多、数量大、要求知识范围广的要求,一般的党校教育很难达到应有的培训水平。同时,公务员参加培训学习的选择余地小,除了学习指定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之外,还不能按照实际工作的需求来设置选修课,这就难以满足那些素质较高、基础较好、求知较强的公务员的需要。
(四)公务员培训内容与方式缺乏科学性
现行的公务员培训基本上是“教育取向”的,带有明显的普教影响,没有针对公务员不同的工作种类所实行的培训,没有突出公务员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由于我国的公务员培训主要是利用党校、干校进行的,因此多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缺乏公共管理知识培训和专业技术类培训。而且培训知识陈旧、更新较慢,重点不突出,内容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单一,缺乏权威性与吸引力,主要采取的是“填压式”的讲授方法,较少发挥受训者的主动性,最重要的一点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缺乏对公务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另外,目前的公务员培训,只是组织人事部门依托当地行政学院或党校进行短期培训形式单
一、路子不宽,还不能做到走出去、请进来、利用社会力量办学。而且公务员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性很小,只是被动的应对。培训仅局限于课堂,很少有到公共部门的考察调研,参观实践等活动;培训时间相对固定,缺乏灵活的培训安排,常产生工学矛盾;培训工具单一,缺乏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内部交流多,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少,境外培训更少;培训主要是面向领导者,面向全体公务员的少,尤其是分级分类培训不够,且培训多为一次性,没有将其看作是一项对公务员素质终身教育和连续开发的过程,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公务员的学习积极性,浪费了培训教育资源。
二、公务员培训工作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1、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部门领导对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长远性、紧迫性缺乏充分的、足够的认识,缺乏战略的眼光。认为抓日常工作、抓经济工作才有成效且见效快,抓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难以在短期内直接收到效果,且浪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重视不够,对培训工作安排不周密,检查监督不到位,激励机制更无从说起,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把培训工作作为一种再生资源,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来投入,而是走过场,为培训而培训。
2、培训对象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培训对象在培训中就缺少了压力和动力,在思想上放松了自已、糊涂了自己。也不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从提高自己的素质出发,只是简单的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照样参加工作,从而降低了培训管理的质量。
(二)培训经费不充足
搞好国家公务员培训工作经费是重要的保障。然而培训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影响了培训效果。传统认识上的误区和筹集经费渠道的不足,在全国各地的培训工作中都普遍存在着培训经费不足的现象。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培训工作的综合管理机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奖教奖学
机制统统都没有保障。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就更加没有了保障。培训经费投入不足,不少行政学院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各级政府近年来虽然给行政学院投入了不少的经费,但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如修建培训大楼、改善校园环境增设运动场所等,而投入教学设备的经费较少,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
学,特别是远程网络教学的行政学院更少,多数行政学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行政学院教学手段仍然是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笔。这种教学手段与科技现代化、网络化和学员多数己使用网络办公的实际情况极不相称。同时,经费不足,许多行政学院的学员住宿条件和学习条件较差,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培训效果和质量。
(三)培训方式不灵活
目前的公务员培训,只是组织人事部门依托当地行政学院或党校进行短期培训,形式单一,路子不宽,还不能做到走出去,请进来,利用社会力量办学。而且公务员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性很小,只是被动的应对。培训仅局限于课堂,很少有到公共部门的考察调研、参观实践等活动;培训时间相对固定,缺乏灵活的
培训安排,常产生工学矛盾;培训工具单一,缺乏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内部交流多,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少,境外培训更少。培训主要是面向领导者,面向全体公务员的少,尤其是分级分类培训不够,且培训多为一次性,没有将其看做是一项对公务员素质终身教育和连续开发的过程。
(四)培训监督机制不完善
政府的正常运转需要人大的监督。公务员的勤政和廉政建设,同样需要纪检监察的监督。同理,公务员的培训工作也需要有效的监督。当前我国公务员培训工作就缺乏广泛而有效的监督。缺少了对培训综合管理机构的监督,培训规划、培训理论研究、培训内容的规范性、针对性、实用性就没有了保障;缺少了对师资队伍的监督,正常的教学秩序、正常的课堂纪律、创新的教学理念就没有了保障;缺少了对单位部门领导的监督,培训与使用的有机结合、激励机制的全面落实就没有了保障;缺少了对培训对象的监督,学员学习就没有了压力,培训效果、培训目的就没有了保障。
三、解决以上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切实加强领导
认识是先导。当前要特别重视人才资源的能力建设,必须把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作为当务之急。公务员培训制度和培训事业能够蓬勃发展,首先需要认识到位。只有当我们把公务员培训,看作是公务员系统更新和社会特殊成人群体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政府人事管理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是国家培养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基本途径。它直接推动着国家公务员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满足着公众对政府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要求。
作为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培训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树立培训是最具效益的投资理念,树立开展培训工作既是职权又是职责、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意识。必须不断地参加培训学习。作为决策者,首先就是强者。而要始终成为强者,就必须转变传统的面子观念,主动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作为领导干部,还要把培训工作从一般性知识培训转变到整体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上来,把公务员培训当作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作一种投入,是一种出人才、出效益、出生产力的投入。社会在前进、在变化,政治体制在完善,公务员的工作岗位也会不断变化。要适应新形势、新时代、新岗位的现实需要,我们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参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适用不同的工作岗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作为培训对象,我们要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今天的培训就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工作,也只有认真地参加今天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将明天的工作做好。其次是公务员本人要树立学习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观念。作为一名公务员要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个人的权利,更是一种政治责任与精神追求,牢固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努力形成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各部门积极配合,广大公务员踊跃参与培训的新局面。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实行计划调训和社会化培训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要在资格认定和加强监督管理的基础上,选择一些信誉好、质量高的培训机构作为党政干部培训的基地,承担实用性、技能性课程的培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宽带网技术手段,建立党政干部远程培训教育网络,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为党政干部学习开发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实现培训教育资源的共创共享。
(二)、健全机构,加强管理
1、健全管理和施教机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培训的综合管理机构和施教机构是培训工作的“火车头”。我国公务员培训的管理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综合管理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工作。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干部的培训工作,在人事部门中设置专门的公务员培训科室,有专职的人员和专项的资金参与管理,拟定全面的培训规章制度、拟定培训规划,对培训施教机构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培训施教机构,是落实国家公务员各项培训任务的场所和各种教学机构,是公务员培训工作得以开展的实体,是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它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成败。我们首先要完善教学场所,完善国家行政学院、完善地方行政学院、完善其他培训机构。其次要健全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老师,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现有党校教育的素质。一要培养他们献身于干部教育培训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要多组织他们到上级党校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三要多组织他们到基层中去,了解基础情况,摸准基层干部的现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培养打好基础。同时要不断采取措施,补充新鲜“血液”,弥补党校师资力量的不足。
2、加强教学管理。培训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加强管理,首先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管理,要制订专门的管理制度,要实行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制度,要实行竞争上岗制度,要实行教学评选制度,适当地对教师施加工作压力,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和创造力。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要制订相应的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并与学员的工作单位密切联系,定期向学员的工作单位反映学员的学习情况,实行双重管理,施双重压力,使学员安心、定心参加培训学习。
3、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在我们进行了全面的机构改革之后,参加培训的人员已从机关中分离出去,在工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员就相对地显得不足,工作任务更加增大。作为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在决定对相关的公务员进行培训的时候,就要正确地处理好学员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及时地对近期的工作作系统全面的安排,使培训与工作暂时脱钩,该做的工作,该完成的任务安排其他同志去完成,不能因为工作而影响参加培训的同志的学习。当然,作为培训对象也要正确对待工作和学习,在参加培训学习之前,及早完成手头上的工作,并对后期的工作向领导反映,由领导及早安排,不要让工作影响了自己的培训学习,顾此失彼。
4、健全监督体系。有效的监督,是完成各种任务保证。由于我们在培训工作中缺少对培训系统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监督,使培训工作始终处于“自己管自己”的状态。缺少了监督,就缺少了压力、缺少了动力。我们应建立全面的培训监督系统,一级级监督、一级级管理,从培训的综合管理机构到师资队伍,从师资队伍到培训对象都应设置有效的监督。在监督的组成上也应有多种组合,有纪委的监督、有干部的监督、有学员的监督、也有群众的监督,使各个环节都能依规、依制度行事。偏离了“轨道”,就要受到监督,就要受到管制。
5、精选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国家公务员培训的内容主要有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业务知识与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干部培训工作必须进一步树立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的意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培训班次和培训内容。对领导干部的培训,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着眼,切实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加强领导科学、领导艺术的培训,加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的培训。江泽民同志在“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讲过“务必站在面向世界、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大局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对青年干部的培训,要把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的培训作为基本内容,切实加强业务知识、工作方法的培训,不断加深对公共行政、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现代化科技和行为规范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不同的培训对象,不同的培训时期应有不同的培训内容,不同的培训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提高培训保障能力
公务员能力培训除了要转变认识,强化能力重要性,完善制度,严格管理,更新内容,创新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资金的投入问题。加大资金建设,为培训工作提供经费保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培训财力,加大培训投入。公务员培训经费要纳入年度政府财政预算,要在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固定一定份额用于公务员培训基地建设和其他各项培训费用。公务员个人也要在工资中预留一定比例的培训经费。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越来越加大对培训的投入。机构设置和完善需要充足的资金,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需要资金,规范的教学管理需要资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是需要资金。资金的缺乏是现在我国公务员培训实践中遇到的非常突出的问题,经费的相对不足,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和培训质量的提高。因此,如果要加快公务员队伍的培训工作,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要求,就必须增加对培训经费的投入、确保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公务员培训是一个基础性的需要不断投入的事业,让每一个公务员都接受必要的及时的培训,是政府的义务,也是公务员的权利。首先,在政府每年除教育经费预算外,还应增拨一笔专门的公务员培训费,使之保持一定的比例并形成法定制度,确保公务员培训资金的到位。其次,建立培训基金,可通过税收或其他途径按比例收取费用,成立专门的培训基金。再者,发动社会筹资。培训资金可借助社会力量,以补充公务员培训经费的不足。
(四)、健全培训激励机制
俗语话: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适时的奖励是推进各项工作的推进剂,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培训工作,适当的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要解决现阶段我国公务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强、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就应尽快完善公务员培训的激励机制,使培训与使用真正结合起来,将“不培训不任职、不培训不定级、不培训不晋升”的“三不政策”落到实处。在实际操作中,培训单位要加强对培训考勤、考核制度的管理,把培训期间的考勤结果,考核成绩记录在案,必要时将培训学习的考勤结果报告所在的工作单位,将考核结果录入公务员的个人档案。培训单位要对品学兼优的学员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工作单位在进行表彰总结、评选先进和提薪提职时,要充分参考对象在培训期间的考勤考核结果,并以此作为重要依据,对在培训期间表现优秀的同志要及时加以提拔任用。而对按规定应接受培训而又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培训或者培训期间纪律散漫,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公务员,不能参加评优、评先进,甚至年度考核不能评为“称职”,对有机会给予提拔任用的也应将提拔时间压后,限期改正。同时,对于师资队伍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在教学工作中态度严谨、方法创新、成绩显著的教师进行奖励,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提高创造力。
结论
公务员的能力素质成为政府运转的关键和瓶颈。由于我国的公务员培训制度起步晚,公务员培训教育工作还始于刚起步阶段,培训教育工作还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我们要在新的历史发展潮流中不断将培训教育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续步解决培训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机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力、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并不断借鉴外国的公务员培训教育工作经验,将我们的培训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系统化,把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建设成为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化队伍。对现有公务员和新入职的公务员进行有效地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是可行和有效的途径。只有一个积极、健全的培训体系,才能成为社会建设的后盾,不断培养出更多符合政府和社会需要的公务员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释:
《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08年6月27日发 第一章第五条。
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8年7月17日 参考书目: 1.张柏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2.刘家林.《公务员培训新方法》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 3.溪流 《中国公务员制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4.王式亮 《汲取国外经验规范我国公务员培训机制 》载于《中国公务员》,2001年02期 5.黄欢《培训:提升公务员科学素质的“主干道”》载于《中国人才》 2007年03期 6.徐理明:《国家公务员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7.胡秋实《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载于《理论界》,2007年3期 8.胡莉莉《公务员出任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载于《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 9.滕艳《浅谈我国公务员培训的问题与对策》,载于《新西部》,2007年2期
10.成志《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载于《求实》 2005年S2期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或者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 构成。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二者是紧密联系的,许多学者在研究财政支 出规模增长趋势的同时也研究了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2011 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4403.16 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 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 25%—30%、发达国家的 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 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 年在文化体育支出 380.52 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 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 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需求压力大,规模不断膨 胀,收支矛盾加剧,框架不合理,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1)财政的支出范围不够规范。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打 破了财政统收局面,但依旧存在往昔的国家承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现 象,财政的支出范围并无相应的大幅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 财政支出分配方式。具体表现是:财政的资源配置定位模糊,财政支出责任与职 能范围没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2)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偏高。我国的经济建设支出内部框架不大合理,政府 参与的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即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显然从公共财政总体上及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 经济建设支出的占比仍然较高。在经济事务上的财政支出,2008 年已达到 21.2%,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最高,远远高于发达工业国家 5%~10%。这几年应对国际金 融危机,政府的经济事务支出占比有增无减。
(3)行政支出占比严重偏大。我国行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处于一个较 高的水平,而美国、德国、英国、韩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仅占财政支出的 10%以下。行政支出的增长有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的一面,由于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普遍存在的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的 浪费,以至于增长过快、占比过大。2005 年,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用于公车、接 待的费用已经高达 6 千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 20%,相当于全民教育投入 的 5 倍。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力度和公车治理力度的加大,行政管理费增长势头得 从 到遏制,2006 年到 2009 年在全国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趋于下降,但此后又有反 弹。据估计,近两年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三公”支出每年高达 1 万亿元左右。过高的政府运行成本和过高的行政支出占比,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极为不利。
(4)文教卫生支出占比上升缓慢且明显偏低。我国文教卫生支出在财政支出 中的占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教育支出占 GDP 的比重多维持在较高水平,美国、日本更是占 20%以上,而我国的这一占比较低,在 4%以下。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 比处于极低的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可见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支 持程度尚待提高。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支出程度较低的水平,占 GDP 的比重仅为 1.35%。
(5)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偏低,调控不力。最近几年虽然中央对农业的发展一 直比较重视,中央财政农业支出在本级财政总支出中的占比是上升的,然而不少 地方财政则为了本地区经济的片面增长,一再减少对农业的投入,而主要把资金 投入到投资少、见效快的其他产业上。又由于地方财政占比大,所以尽管中央一 再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的占比,但一些深入农村了解实情的人发觉,很大部分财政 农业支出都是有名无实,没有真正到位,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存在下降势头,这对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6)社会保障支出明显不足。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不 足 15%,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较低水平,才接近西方发达国家 20 世纪 60 年代的水平,但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却还不如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
总之,目前我国财政支出框架很不合理,这一方面使国家重点建设滞后,资 源配置效益下降,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增强,影响了国民经济框架优化的进 程。另一方面,使国家财政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减弱。优化财政支出框架,是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与效率的主要内容,也是摆脱财政困境,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要优化支出框架,科学确定支出重点。
优化从财政支出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支 出应该体现“规模适度、框架合理、功能健全、导向明确、效用显著”的特点。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我国现行财政支出机制与框架进行合理调整和改进。
(1)整合公共财力资源。财政支出应坚持统一、高效原则,使预算内外财政 资金由政府统一支配。取消行政收费的专户储存和专户使用性质,实行统一入库、统一管理,政府集中使用,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财政经费相对紧张与各收费部门经 费宽裕的不合理现象,将有限的财政性公共资源用于社会急需的公共领域。
(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由于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框架涉及财政系统中的各 级财政部门支出状况,如果不对现行财政体制进行适当调整,不能实现纵向财力 框架的优化,对于许多相对困难的基层财政而言,根本不具备调整和优化横向财 政支出框架的财力基础。有鉴于此,我国应该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公共职责与 公共权限的基础上,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和财力均等化原则,适当调整我国分 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尽快完善我国财政体制。
(3)继续推进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的 费用类别框架。从今后发展来看,我国应根据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事业投融资 体制改革进程,从财政支出框架的存量和增量调整入手,适当压缩经济建设费支 出,适当控制和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适当增加财政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进一 步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适当提高财政的国防经费水平。
(4)优化财政购买性支出的公共领域资源配置。从当前和今后发展来看,为 了发挥财政购买性支出的优化公共领域资源配置功能,不仅需要进一步拓展政府 采购制度的适用范围,健全政府采购机制,而且必须通过制度改革,限制职务消 费的浪费现象。
(5)加强财政转移性支出管理,按照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合理规划财政转 移性支出的范围、类别和幅度,通过提高财政转移性支出的透明度,加强社会对 财政转移性支出监督。一是必须拓展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公共受益范围,逐步 将社会保障由城市延伸到农村。二是财政补贴必须退出普遍性的“变相福利”误 区,按照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合理规划财政补贴的受益范围,明确财政补贴的 受益对象。三是为了体现税收优惠的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我国税式支出预算控制制度。
1.增强饲料安全观念
饲料的安全卫生直接关系到饲喂动物的安全和健康,间接影响到人类的卫生和安全。1991 年我国已经发布了部分饲料卫生标准,对常见的16种有毒有害物质在饲料中的允许量作了规定。农业部在1989年公布了20种畜禽饲料中允许使用的药物添加剂及其使用方法,1998 年又调整为30种。这些标准和规定对保证畜禽饲料的安全卫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饲料安全问题不容乐观,饲料卫生标准还很不完善,远不能满足对饲料安全管理的需要。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在饲料中的允许含量还没有制定标准,已制定的卫生标准也仅限于猪禽饲料,水产饲料的卫生标准至今仍属空白。调查显示部分企业为了商业目的,在饲料中长期使用某些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或化学药品,导致药物和化学药品残留增加;更有甚者,在水产饲料中添加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禁用的敌百虫。有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在饲料中添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基睾丸酮、雌二醇等激素类药物,动物产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例如1998年5月香港发生的食用大陆供港活猪,引起的B2兴奋剂中毒事件,就是某饲料企业为了片面追求瘦肉率,在饲料中添加了该类添加剂造成的严重后果。1998年英国疯牛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饲料中使用动物加工副产品制成的肉骨粉;1999年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事件也是由于在饲料中使用了受污染的工业用油引发的。另外有些企业饲料原料配置不合理,重金属和有害物质残留严重。由于药物等残留和卫生指标超标,造成我国畜禽及其产品出口困难,更增加了人们对动物性食品卫生质量的怀疑,消费受到抑制,导致肉、蛋、鱼产品库存增加,销售不旺。活畜禽及其产品外销不旺,给养殖户、饲料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提高饲料卫生观念,完善和制定饲料卫生标准和法规,加大宣传力度,用法律保证我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安全卫生,才能保障饲用动物产品的卫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类健康。
2.作物育种
通过作物育种,把天然饲料毒物或其前体物的含量降低到最低水平,虽然需要严密的科技手段和较长的培育时间,但可以从根本上除去饲料中的有毒有害因子。如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无色素腺体棉花新品种,经多年选育,棉仁中的棉酚含量由1.04%(4个老品种的平均值)降低到仅为0.02%(9个新品种的平均值)。其加工后的饼粕中,棉酚含量极少,营养价值不亚于豆饼,可以直接大量地饲喂动物。近年来,我国还引进和选育出低硫葡萄糖苷和低芥酸含量的“双低”油菜新品种,提高了饼粕的品质和利用率。但新培育出的低毒品种仍存在着产量低、抗病力差和易出现品种退化等问题,需作进一步研究。
3.环境治理
环境污染以工业三废、农药和土壤中金属元素含量过多为重要因素。因此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于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是防止环境污染,确保饲料卫生质量的根本措施。工业三废中可污染饲料的物质种类繁多,最重要的是矿藏开发及冶炼过程中,重金属元素的扩散,轻工业生产中排放的有机毒性物质,可造成工厂周围或沿河下游灌区的饲料污染,影响卫生质量。因而要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对三废进行净化回收处理,对农田进行污水灌溉和使用污泥、废渣时应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严格防止污染的管理制度。农药的大量使用或滥用,特别是那些残效期长或在环境中不易破坏的农药(如有机氯类),应停止生产、严禁使用,继续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加强饲料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和进行去污处理。
4.脱毒或灭活处理
我国饲料饼粕的产量占世界首位,对于饲料饼粕的脱毒利用研究,特别是有关脱毒工艺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十多年来饲料脱毒工作者逐渐达成共识,即在饲料脱毒的同时,必须兼顾保护饲料中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的含量和降低饲料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饲料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饲料脱毒研究才能健康深入发展。如黄玉德等和李延云等分别采用微生物脱毒技术,有效地降低了棉籽饼中棉酚的含量,同时提高了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含量。另外采用ZR热喷技术进行有毒饼粕的工业化脱毒,其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而且脱毒效果好。体内外脱毒添加剂的研制和应用也为饲料脱毒利用增添了新途径。在饲料中天然存在多种酶,一些酶能促进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利用;另一些酶可使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减少或完全消失,或在营养物质转化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还有一些酶能使饲料中的毒素与抗营养因子失去活性或破坏。开展饲料中某些重要酶及酶抑制剂的研究,已经成为饲料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产生更多的研究成果并转化为饲料生产的巨大动力,从而保护动物健康,提高饲料营养价值.碱锌抗氧化性试验
一、试验目的:寻找合适的载体,添加剂,或者对碱锌/硫酸亚铁的品质、合成方法等进行改善,以期达到减缓亚铁变色的目的。
关键词:公路,建设施工,安全措施
0 引言
近年来, 我国的公路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我国的公路建设进入了空前的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 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就摆在了社会面前, 比如在2009年海南三亚隧道坍塌事故造成8人被困, 幸亏解救及时, 没有酿成重大事故。温州绕城高速高架桥坍塌事故造成1死8伤。这些血的例子让我们认识到加强我国公路建设施工安全的重要意义: (1) 安全生产是我们国家在生产建设中的一贯指导思想, 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策。公路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 由于其属于多工种立体作业, 生产环境具有多变性, 人口具有流动性, 施工现场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 因此加强公路建设施工的安全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有利保证劳动生产者的身心健康, 使国家的财产不受损失, 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安定。 (3) 公路建设施工的安全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企业在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基本保证之一。公路建设施工的安全是项目施工生产的基本保障, 是各项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安全生产是公路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减少不安全的因素, 实现安全生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 企业的安全和文明在社会和经济市场竞争中的积极效应, 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生产重要影响。
公路是交通运输业的主要基础设施, 因此, 加强我国公路建设施工的安全对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几十年来, 国家一直对加强公路工程建设安全方面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但是, 在当前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 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
1.1 国家对于公路安全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
加强公共安全生产是我国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与义务, 因此作为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的行使与承担起监督责任与义务。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主管部门对于安全监督往往注重外表, 只是形式性的监督检查, 只局限于大检查、标化验收, 这样的结果只能造成其应承担的责任不明确, 监管不到位。再者政府监督部门仅能在部分时段检查部分工程的安全问题, 而对大量其不在现场时的工程安全无法有效地进行监督。由于公路工程在建设中存在较多的隐蔽工程, 如果无法事先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 势必会留下安全隐患, 而且面对大量的在建公路工程,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中, 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人员编制, 都满足不了当前政府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需要, 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监管的效力。
1.2 监理单位的监理责任不到位
监理的职责就是根据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对建筑工程进行监督, 并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要求改正。在现实中, 由于监理单位常常作为中介机构, 受业主委托, 对工程安全行使监督控制权, 但一些监理单位一味地接受业主的不合理要求而放弃工程安全管理, 或者与施工单位串通一气而降低质量安全标准。监理单位没有真正履行安全监理职责, 没有像抓质量一样抓安全, 安全监理的作用没有真正得到体现。
1.3 施工单位存在机制不健全, 责任不具体。
首先, 作为施工方应该具有健全的公司制度,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建筑公司特有的特点, 往往具有安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管理松弛、混乱的现象, 甚至有些施工单位以包代管现象严重, 不按法律、法规规定设置安全生产机构和配备生产安全管理人员。其次, 施工单位对职工的技能和安全教育培训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造成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 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安全技术掌握不充分。有的施工现场操作随意, 凭经验施工习以为常, 离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同时一些施工企业招用农民工、临时工, 也不经过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和技术培训就直接参加工作, 由于这些没有参加培训的这些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结果就会造成施工现场管理混乱、违章作业、冒险蛮干的现象, 致使发生伤亡事件。最后, 施工企业内部对于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等投入不足, 施工企业为了减少企业开支, 扩大企业利润, 就相对减少在安全生产方面投入, 甚至把法律、法规规定的一些法律政策赋予形式化、表面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在的施工单位的领导最注重的是经济效益, 结果就把安全生产工作口头化了, 落实不到实际工作中去处, 甚至有的施工企业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安全生产措施。
2 保障公路施工安全生产条件, 提出具体的改正措施
为了保障公路施工安全生产条件, 我们针对以上的问题, 深刻反思, 找到问题的关键, 从而提出具体的改正措施:
2.1 规范和完善我国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我国在近几年针对安全生产制订了许多的法律法规, 为我国的施工安全指明了方向, 规范了施工技术, 施工方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安全生产, 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进行安全生产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 保护人们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针对安全生产的国家技术规范标准已经达到200多个, 再加上有关的行业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就更多了。专门针对公路施工的就高达几十个。所以说, 我国在加强公路施工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同时, 我们要认真学习及运用这些法律法规, 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用到实际的公路施工当中去。
2.2 贯彻安全生产的思想, 明确各方的责任
公路施工建设是多部门的联合互动建设生产, 我们要针对现有的公路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责任不明确的问题, 加强制度的规范, 明确各方的责任。首先, 作为建筑方要严格执行法律的规定并且严格遵守合同的约定, 执行合同规定中的工期, 保证公路施工按期保量的完成。并且在施工前取得相应的许可证, 并且进行相应的备案。其次, 勘察单位也因该按照法律法规和公路工程建设强制标准进行勘察, 提供的勘察文件应当真实、准确、科学, 并且满足公路施工安全的要求, 并且在施工勘察是要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再者, 设计单位应该按照法律法规和公路工程建设强制标准进行设计, 并且在设计中要严格考虑施工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 对涉及公路施工安全的重要的部位和环节在设计文件中标注, 并且针对设计中的难点、重点进行重要的指导。最后, 公路施工的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该按照法律法规和公路工程建设强制标准进行监理, 并且对于工程的安全生产承担建立责任, 并且对于发现的存在的事故隐患, 及时要求施工方整改。总之,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各建筑方要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和遵守法律, 明确自己的责任, 对于自己的过错, 要主动承当责任, 追究责任人。
2.3 加强公路施工的安全技术, 运用先进的技术促进安全生产公路施工的安全技术主要有施工前的准备技术、施工过程中的用电安全技术、施工现场的消防技术以及特殊的技术要求。
开工前, 施工单位应该组织工程项目负责人和施工、技术、安全等管理人员, 进行现场的勘察, 对于安全技术复杂的工程, 其安全技术措施应经过相关的专家的讨论确定。而且对于公路施工现场的用电安全, 由于其现场的人员流动性等特点, 则要严格执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 对于相应的用电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让其掌握一定的用电安全基本知识, 懂得自我的保护。我们在加强公路施工安全技术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的吸引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 及时的对自己的生产技术进行改良, 多利用机械进行安全作业, 减少人员的直接作业这样不仅有利加大工期, 而且有利减少人员的伤亡的不安全隐患。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育;措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地区都在小学阶段开设了英语课程教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教学效果与预期效果相距甚远。要想更好地发展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教师首先要正视小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根本上进行修正,以做到最好。
一、目前小学英语教学方式
我国小学英语教育普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在我国农村小学中尤为突出。许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仍旧是老三样:课本、录音机、黑板。在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中,大部分时间只能听见教师一个人的声音。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没能抓住他们的兴趣或者是缺乏互动环节,学生会很快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使教师身心疲惫,也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状态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我国小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形式死板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小学英语教师语言匮乏,教课形式保守,表情也很呆板。教师和领导并没有充分重视对英语教学的管理,忽视了教学方式的进步。另外,教师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很多教师把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浅显化。当然,也有一些教师想完善教学工作,想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新颖的、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但却面临着班级人数较多的重重困难,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工作的创新。外语学习作为一个语言模仿的过程,需要学生准确模仿教师的发音,但由于班级人数过多等原因,不利于学生模仿,教师也难以挨个纠正学生的语音错误。因此,很多教师只能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2.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单一
在我国经济体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沉重的就业压力,使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英语专业能力有所提升。但是,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小学教育条件不足,教学设备落后,教师水平低下等原因,许多师范类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倾向于一线或二线城市,导致偏远地区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教学体系无法及时更新,教学专业知识结构过于单一。
3.教学目的不清晰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些小学把开设英语课当做是一种时尚,虽然表面上开设了英语课,但学校领导并没有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措施,导致英语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由此,英语成了一门无足轻重的课程。这样做的结果是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学生不得不在周末请家教补习功课,而另一些学生则对学习英语失去了兴趣。
三、小学英语教学的改进措施
1.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英语课程标准的研究,严格遵循交际性教学原则,将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全面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旨。因此,一方面,教师要避免课堂教学只重视语法、词汇、句型等知识的教学,忽视了英语听说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为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重点、难点,要针对不同课时提出具体教学要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侧重点地开展好四项英语技能的教学工作。
2.提升教学基本功,改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个人基本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所具备的基本能力,扎实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是一个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最好体现,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作为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课,除了要有敬业精神与专业知识功底外,最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也就是具备四种能力,即处理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表达表演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3.明确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英语课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并拥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记忆、观察、想象、思维、创造等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虽然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改进工作已经全方位地开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其仍存有诸多问题亟需改进。总之,小学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每一名外语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努力,为培养出优秀的21世纪复合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栾慧.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冯冰清.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171-173.
【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推荐阅读: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09-27
形势与政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06-02
分析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1-11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现状和改进措施01-11
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5则范文07-03
食品安全问题及分析11-20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12-15
对我国民航业的分析10-27
对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思考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