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朝读经典1-13课教案(精选5篇)
14、学思并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3、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习惯。
4、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教学过程:
一、展示 生领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哪位同学还能把这句话诵读出来?并能说说它的意思?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 课本P51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王戎识李。
五、小结拓展
师:学习与思考就像人的两条腿,不可偏废。要想走得远,既要勤于学习,又要善于思考。同学们谈谈,你们是怎么学思并用的?
交流讨论
15、博学慎思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中庸《博学慎思》,从中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明晰地分辨,踏实地履行。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谈谈生活中你是否慎思,该怎么做到博学慎思?
五、拓展延伸
1、阅读《见微知著》
2、谈感受
16、学思相资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讲述《学亦》
亦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亦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亦秋讲课,但是他一心以为天上有天鹅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虽然他俩个人在一块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教师:什么是相资?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
1、师范读,学生互读。
2、指名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 见课本P57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1、教师: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沈括上山访桃花》
2、谈感受
17、于不疑处有疑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
2、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3、体会作者张载所表达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导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二、研读诗文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
三、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四、生互读。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戴震难师》
2、谈感受
18、移居二首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陶渊明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代。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2、教师:什么是相资?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师范读,学生互读。
2、指名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63的文意。)
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可以无拘无束,热烈的交谈,这是多么和谐坦诚的邻里友谊。有好的奇特的文章一同品鉴,有疑问疑惑提出来一起分析。
四、教师小结。
1、教师:学习离不开交流。朋友之间的交流,有时会互相启迪,让困惑随之化解。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
1、阅读《集思广益》
2、谈感受
第四单元《学与思》一行知园
教学目标:
1.能背诵本单元四篇经文
2、懂得我们要学思结合,勤奋学习。教学过程:
一、口能诵。
1、学生自己朗读,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而思。
(1)、师导问:学习了本单元,请你想一想,学习与思考之间有怎样的必然联系?
(2)、学生讨论交流。
三、行且勉
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把自己在课堂上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列出来。
[第五单元:勤自省]
19、三省吾身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言者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常反思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就是自省,这是我们取得进步、走向成功的好方法。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老师范读一遍
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诗意
1、借住书后的注释,理解文意
四、朗读和理解古文《三省吾身》
五、积累古诗 生自由背诵,教师抽查,齐背古文。
六、拓展
自读《古人的名和字》。
20、见贤思齐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论语里的《里仁》,从中体会品德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老师范读。
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见课本P72文意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1)什么是贤?贤有哪些表现?(2)贤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曾国藩写日记》
2、谈感受
21、反求诸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文。
2、能大致了解经古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古文的内含,做一个讲礼貌的学生。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讲礼貌的孩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古文
1、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p75理解。
3、汇报。
4、师范读
5、生互读
三、拓展延伸
自读《文彦博数豆子》
22、以人为镜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旧唐书·魏徵传》里的《以人为镜》,从中体会品德高尚的人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1、老师范读。
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见课本P78文意
四、教师小结
做个勤于自省的人,以历史为借鉴,以他人为借鉴,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五、拓展延伸
1、阅读《镜子》
2、谈感受
23、薄责于人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旧唐书·魏徵传》里的《以人为镜》,从中体会品德高尚的人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责得人深者必自恕,责得己深者必薄责于人,盖亦不暇责人也。自责以至于圣贤地面①,何暇有工夫责人。
1、老师范读。
2、师领读,生跟读
3、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见课本P81文意
四、教师小结
面对错误,最重要的是找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而不是过多地区指责别人,以自省静内心、促和谐。
五、拓展延伸
1、阅读《心中有主》
2、谈感受。
第五单元《勤自省》一行知园
教学目标:
1.能背诵本单元五篇经文
2、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经常自省,以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学过程:
一、口能诵。
1.学生自己朗读,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而思。
(1)、师引导:自省是提高人身修养的重要途径。请你想一想 A、下面成语的意思
反躬自省、闭门思过、扪心自问
B、读一读下面两句话,想一想他们的意思。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2)、学生讨论交流。
三、行且勉 人们常说:“镜子要朝着自己。”当你和同学发生冲突或因过失伤害了他人,影响了文明氛围与人际和谐时,你是怎么做的?
[第六单元 楚史纪]
24、筚路蓝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文。
2、能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做一个做事有恒心的学生。【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做事有恒心的孩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研读诗文
1、出示: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2、师范读。
3、师领读,生跟读。
4、生自读
5、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6、汇报。
7、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
学习《楚人的祖先》
第25课:一鸣惊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能大致了解语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古文丰富精彩的内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课文
1、看一段情景表演。
2、教师范读,学生跟句子。
3、生自读,背诵经文。
4、讨论:这段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习P90文意
5、师小结:不急于求成,不打无准备之仗。厚积薄发,才能一鸣惊人。
三、拓展延伸
自读《湖北为什么称为鄂》P91
第26课:问鼎中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
2、能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左传的内含,做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学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文:“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在洛阳西南),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2、师范读句子。
3、师领读,生根读。
4、学生自由读,熟记。
5、讨论:这段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借助P93文意。
6、师小结:问鼎中原,显示了楚庄王的雄心壮志。
三、拓展延伸
了解《荆楚》P94
27、三户亡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教学过程:
二、研读诗文
1、出示诗文: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2、指名读
3、师范读
4、师领读,生跟读
5、生互读、背诵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 课本P96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楚国文物中的凤。
五、小结
师:三户亡秦体现了楚人必胜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28、四面楚歌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品德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司马迁的《四面楚歌》,从中体会品德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指名读
3、师范读
4、师领读,生跟读
5、生互读、背诵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借鉴p99文意。
四、小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
五、拓展延伸 阅读《权县》
第六单元《楚史纪》一行知园
教学目标:
1、能背诵本单元五篇经文
2、了解楚国的历史,让我们能够看到楚人的性情,感受到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一、口能诵。
1.学生自己朗读,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而思。
请你说说下列成语与哪些历史人物有关。四面楚歌、问鼎中原、一鸣惊人、筚路蓝缕
三、行且勉
爱国先要爱家乡。我们生活在美丽的荆楚大地上,这里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与楚国相关的历史故事很多。让我们在小组内开一个有关楚国历史的故事会吧。
教学目标:
1、能够背诵《三字经》中保善从教的内容。
2、知道我们要不断学习,接受教育,保持善良纯净的本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我们已经接触过《三字经》的内容,有人还记得《三字经》开头是哪一句吗? 二.初读经典。
1、学生自由读经典,要求借助拼音,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检查学生。
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
三、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意思。
1、借助注释,自主学习,了解经典大意。
2、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师随机指导。
4、指名读经典文意。
5、全班齐读经典文意。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经典,比比看谁先背下来。7,检查背诵。
四、拓展视野
1、学生自读师生情的故事,要求读正确,流利。
2、学生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五、师总结: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接受良好的教育,保持善良纯净的本性。
17、高山仰止
教学目标: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理解孔子的高山之德:学高爱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跟随着《论语》,我们从政治、修身、学习等方面亲近了伟大的孔子,他穿越了二千多年的沧桑,依然如一座不可攀登的高山一样矗立在我们面前,令我们世代仰慕并敬爱,正如《诗经·小雅》中有诗写道“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来感受孔圣人的真性情,感受孔子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品德像高山一样崇高的人,人们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人们会向他学习。
四、小结拓展 阅读《夫子与西席》 交流讨论
18、新竹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和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新竹》,从中体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和含义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年年如此,就形成了围绕在池塘周围的茂密竹林.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辛勤的老师,为了我们,甘当铺路石.我们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桃李满天下》
2、谈感受
19、从师敬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学会尊敬老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幼学琼林》中的《从师敬师》,看看大家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苏章:西汉北海人,曾经背着书箱不远万里寻找老师。
游杨:指游酢和杨时,他们都是程颐的学生。他们初次去拜见程颐时,程颐正闭目休息,他俩就侍立在门外,当程颐发现他们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四、小结拓展 阅读《一字师》 交流讨论
五、总结:老师教育培养我们,传播人类文明,让我们终身受益,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20、弟子不必不如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学生学会了老师教授的知识后可能达到比老师更高的水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幼学琼林》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看看这篇古文又向大家讲述了什么道理.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喻学生的资质超 越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容弟子的才能胜过师傅。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融会贯通后,继续学习和钻研,很可能达到比老师更高的水平.
五、拓展延伸
1、阅读《不同字体的“师”》
2、谈感受
21、四海之内皆兄弟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读出文言文的古典韵味。
2、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意义,懂得只要自己踏实认真,对他人有礼貌,就能交到好朋友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激趣学习,导入新课。
1、大家了解孔子吗?他可是我们中国古代的大圣人。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题。(到处都是我的朋友。)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音、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按照节奏图自由朗读课文。
3、合作朗读:同桌之间互相朗读,相互指出错误。
4、指名朗读,师适时指导,要求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停顿和语速。
6、齐读。
三、读中解义,适时点拨。
1、小组合作,结合书中提示,初步理解语句。
2、教师适时点拨,简要讲解文意,对学生的理解加以提炼和补充。
3、齐读,加深理解。
四、联系生活,感悟体会。
1、说一说,在大家的生活中,你们会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2、师小结:是啊,无论到哪里,要受到欢迎,得到重视,交到好朋友,做人就必须踏实认真,对他人文明有礼。
22、知音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什么是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3、我会背诵古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见面不相识”这句话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和他的意思差不多。(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老师范读一遍
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遇到不会认的字圈画出来,多读几遍。
3、老师带读几遍。
4、抽生朗读古诗。
5、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
1、借住书后的注释,理解诗意。
2、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诗意
3、老师讲解诗意
4、抽生说说自己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积累古诗 生自由背诵,教师抽查,齐背古诗。
五、师讲述课后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师小结:人生难得一知已,如果遇到了解你,欣赏你,体谅你,帮助你,永远不舍弃你的知心朋友,请千万要珍惜。
23、友者友其德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地朗读经典。
2、能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的意思,知道与人交朋友,要有好品德,讲信用,纯洁的友谊最宝贵。教学过程:
一、看插图导入新课。二.初读经典。
1、学生自由读经典,要求借助拼音,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检查学生。
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
三、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意思。
1、借助注释,自主学习,了解经典大意。
2、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师随机指导。
4、指名读经典文意。
5、全班齐读经典文意。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经典,比比看谁先背下来。7,检查背诵。
四、拓展视野
1、学生自读管鲍之交的故事,要求读正确,流利。
2、学生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五、师总结:交朋友,要交好品德,讲信用,患难与共的朋友。朋友之间,不能讲求利用,纯洁的友谊是最宝贵的。、朋友之信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地朗读经典。
2、能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经典。
1、学生自由读经典,要求借助拼音,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检查学生。
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
三、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意思。
1、借助注释,自主学习,了解经典大意。
2、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师随机指导。
4、指名读经典文意。
5、全班齐读经典文意。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经典,比比看谁先背下来。
7、检查背诵。
四、拓展视野
1、学生自读鸡黍之交的故事,要求读正确,流利。
2、学生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五、师总结:同学们,我们与朋友之间应遵守时间,遵守约定,兑现承诺,这是与朋友之间要有的基本诚信。
25、先人后己
教育目标:
1、能够理解先人后己的意思。
2、懂得先替他人着想,友善待人,然后在考虑自己。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经典。
1、学生自由读经典,要求借助拼音,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检查学生。
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
三、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意思。
1、借助注释,自主学习,了解经典大意。
2、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师随机指导。
4、指名读经典文意。
5、全班齐读经典文意。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经典,比比看谁先背下来。
7、检查背诵。
四、拓展视野
1、学生自读中国古代的福利慈善机构,要求读正确,流利。
2、学生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五、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要设身处地地先替他人着想,友善待人,救人脱险,帮人解难,然后在考虑自己。
26、施惠无念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地朗读经典。
2、懂得友善不是为了获得回报。教学过程:
一、看插图导入新课。二.初读经典。
1、学生自由读经典,要求借助拼音,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检查学生。
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
三、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意思。
1、借助注释,自主学习,了解经典大意。
2、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师随机指导。
4、指名读经典文意。
5、全班齐读经典文意。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经典,比比看谁先背下来。7,检查背诵。
四、拓展视野
1、学生自读义庄,要求读正确,流利。
2、学生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五、师总结:助人,是友善的表现,不是为了回报。受人帮助,则要常怀感恩之心,永不忘怀。
27、忧人之忧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地朗读经典。
2、懂得把别人的病痛当作自己的病痛,要有一颗同情心。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经典。
1、学生自由读经典,要求借助拼音,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检查学生。
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
三、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意思。
1、借助注释,自主学习,了解经典大意。
2、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师随机指导。
4、指名读经典文意。
5、全班齐读经典文意。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经典,比比看谁先背下来。
7、检查背诵。
四、拓展视野
1、学生自读施粥,要求读正确,流利。
2、学生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五、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要有一份同情心,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悲悯那些贫弱的人,体贴他们,帮助他们。
28、矜人之困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地朗读经典。
2、能够学会帮助别人,乐于助人。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经典。
1、学生自由读经典,要求借助拼音,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检查学生。
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
三、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意思。
1、借助注释,自主学习,了解经典大意。
2、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师随机指导。
4、指名读经典文意。
5、全班齐读经典文意。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经典,比比看谁先背下来。
7、检查背诵。
四、拓展视野
1、学生自读荒政的故事,要求读正确,流利。
2、学生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第一单元 念亲恩
1、反哺跪乳《增广贤文》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2、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孟母三迁《三字经》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4、燕诗示刘叟(节选)(唐)白居易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5、岁暮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第二单元 好读书
6、好学三喻(汉)刘向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7、焚膏继晷(唐)韩愈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8、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勤学苦读《三字经》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10、劝学(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第三单元 强体魄
11、养身莫善于习动(清)颜元
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
12、徐霞客传(节选)(清)钱谦益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攀援下上,悬度绠汲,捷如青猿,健如黄犊。
13、营州歌(唐)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14、减字花木兰·竞渡(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5、从军行(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第四单元 师生情
16、保善从教《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17、高山仰止《诗经·小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8、新竹(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9、从师敬师《幼学琼林》
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20、弟子不必不如师《幼学琼林》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
第五单元 朋友义
21、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22、知音《幼学琼林》
伯牙绝弦失子期,更无知音之辈。
23、友者友其德《孟子·万章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有挟也。
24、朋友之信《论语·学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第六单元 乐助人
25、先人后己(晋)陈寿 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
26、施惠无念(清)朱柏庐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27、忧人之忧(唐)白居易 病人之病,忧人之忧。
28、矜人之困(汉)韩婴
文章的主人公――祥子从兴起到堕落,从勤劳、能干、善良的吃喝嫖赌、腐败,到底经历了什么?老舍先生写到“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就是一个答案。个人失败的背后,是社会,是“人吃人”的时代。
首先就是士兵,祥子一次高价拉车去清华,却被那些土匪般的士兵们收了车,捉了去。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说什么?凭什么?这是祥子的反抗,是祥子的呐喊。在那个炮火连天的时代,就连亡兵也欺软怕硬,仗势欺人,这是何等悲剧、何等可怕!
三国时期,一般从汉朝末年算起,到晋国成立这一时期,一共。在这96年里,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你比方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渭桥六战,马孟起兴兵雪恨、操阿瞒割须弃袍……。
我们就拿马孟起兴兵雪恨、操阿瞒割须弃袍来说吧,自从曹操杀了汉朝名将子孙马腾父子,哥哥马超攻打潼关,为父弟报仇雪恨。先是西凉军兵多次辱骂镇守潼关的曹洪等将士,曹洪中计,到第九日失了潼关,然后操进兵直叩潼关。可是西凉兵来势凶猛,曹兵大败。马超、庞德带领百余骑兵,直入中军来捉曹操。操在乱军中,只听见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立刻把红袍脱下。又听见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赶快拿刀把胡子割了。军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马超,马超告诉将士:“短胡子的也是曹操!”曹操听见,急忙扯旗子包住下巴狼狈地逃走了。操没走多远,马超赶来,后又被曹洪救下。
《三国演义》中有400多个人物。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是贤相化生,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还喜欢关羽,因为他义重如山,本领高强。我不喜欢曹操,因为他奸诈狠毒,心胸狭隘,自私自利,他的生活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小学五年级朝读经典1-13课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09-26
小学五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教案06-09
小学五年级语文新课标教案04-16
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教案01-23
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16课《酿》教案10-06
音乐教案-小学五年级音乐十册第二课教案11-08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考试卷讲评课教案07-11
小学五年级体育室内课03-27
小学语文五年级作文公开课09-16
小学信息教案教案(五年级)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