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大学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简介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京大学大学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简介(共11篇)

北京大学大学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简介 篇1

北京大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建立了完善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以下简称“体系”)。“体系”包括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借款、临时困难补助等渠道。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是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重要渠道,其它项目作为辅助手段。这些工作由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具体负责。(一)北京大学经济资助体系如下:

一、助学贷款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只包括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每年贷款额度不超过6000元。学费和住宿费贷款每年发放一次,直接打入学校帐户,由学校财务部发放至学生缴纳学费的银行卡账户;生活费贷款按月打入银行指定的存折。

一、申请材料:

①.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或户口薄复印件

②.未满18周岁学生需提供父母(或监护人)同意贷款的书面说明 ③.学生本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录取通知书复印件;

④.《北京大学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本人留存的一联(需加盖乡镇(含)以上的民政部门公章)。

⑤.学生本人手写的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写明申请原因并署名。

二、奖学金、助学金

 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

由中央政府设立,对来自贫困家庭、品学兼优的北京大学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提供的无偿资助。根据教育部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对象为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金额为每人每年5000元,资助覆盖面将达到在校生的3%。国家助学金以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生活费为目的,每人每月200元,每年分十个月发放,需向校方提供随录取通知书发放的经济情况调查表。受助学生自动被编入北京大学学生服务总队,参加公益性活动和能力建设。覆盖面达到2000余人次。

 社会奖学金、助学金

目前校内有四十余项各类助学金和资助,资助人数达到1200余人。额度范围为1000元至5000元,学生入学后可据实申请,经专门评审后方可获得。针对在校的全日制经济特别困难的本科学生还设立了五.四助学金,每学年评定一次,享受期限为一年,每学年资助 100名学生,分为两个标准:一等助学金每人每学年资助4000元,二等助学金每人每学年资助2000元。

1)香港道德会助学金

2009年,经香港北大助学基金会推介,决定连续四年, 每年捐资200万元设立香港道德会助学金,资助全校家境贫寒学习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2010年起,香港道德会决定将资助总额提高至240万元,以便更加有效地帮助北大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资助金额:2,400,000元人民币,资助对象:本科生,资助名额:800人,资助额度:每人3,000元。2)国信奖助学金

2010年,翁俊民先生捐资在我校设立国信奖助学金,以帮助北大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北大的人才培养事业。资助金额:1,000,000元人民币资助对象:本科生和研究生资助名额:200人资助额度:每人5,000元 3)罗氏慈善基金罗定邦励志奖学金

香港罗氏慈善基金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捐赠金额分别为70万港币、80万港币、90万港币、100万港币。其间亦曾邀请好友如刘陈绍瑜女士一家捐款,为学生带来更多支持以及学习资源。2005年至今惠及学生超过700人次。2011年,罗氏慈善基金向北京大学捐赠110万港币,主要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另部分捐赠款用作为有需要的新生购置电脑,及举办能力建设活动。罗氏慈善基金并将此助学金更名为“罗氏慈善基金罗定邦励志奖学金”。资助金额(助学金部分):815,000元人民币,资助对象:资助本科生为主,尤其是一年级本科生;适当考虑硕士生和博士生,资助名额: 163人,资助额度: 每人5,000元。4)黄奕聪伉俪助学金

资助金额:760,000元人民币,资助对象:一年级本科生 资助名额:200人,资助额度:每人3,800元人民币。5)香港思源奖助学金

2005年,思源基金会捐资在我校设立了香港思源奖助学金,旨在加强与我校的合作,鼓励及资助北大家庭经济特困的优秀学子奋发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资助金额:240,000元人民币,资助对象:家庭经济特困本科生,往届获助学生通过审核后可以连续获得,资助名额:60人(每个年级15人),资助额度:每人4,000元。6)香港校友会助学基金

北京大学香港校友会于2001年成立了助学委员会,现已注册为正式慈善机构——香港北大助学基金会,专门负责助学工作。资助金额: 12,500元人民币资助对象:本科生资助名额:5名 资助额度:每人2,500元。7)8308助学基金

基金专门成立管理委员会,负责基金筹集和校友联络工作。通过计算机系83级校友毕业二十年纪念活动初步募集的资金达到70余万元,主要用于向品学兼优、低收入家庭的一年级新生提供助学金、向遇到重大疾病和突发事件等临时困难的学生提供救助金。资助金额: 75,000元人民币,资助对象:一年级本科生,资助名额:15 人资助额度: 每人5,000元。

三、勤工助学

1、家教服务

建立全校性的家教人才库,统一组织管理北大学生家教,随时向社会提供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家教服务,并与学生或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采用双向式管理体制,进行及时跟踪,保证家教质量并可承担与各国留学生的双向教学联系。

2、礼仪服务

中心已有一支高水平的大学生礼仪队,他们由一批素质高、修养好、精通外语和公关技巧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组成,可以为各种会议、企事业单位和公司庆典提供礼仪小姐、礼仪先生

3、校内服务

为校内各多媒体教室推荐学生教室助管员,挖掘勤工助学岗位,为校内各单位提供各种形式的临时性服务。

四、其他类型资助  减免学费 适用于来自特别贫困的家庭的本科学生,经学生申请和专门评定,学费可全免和减半。经济特别困难的一年级学生、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学生可享受减免学费,受助学生自动被编入北京大学学生服务总队,参加公益性活动。需向校方提供随录取通知书发放的经济情况调查表。 借款

1.学生借款的申请流程如下:

2.学生借款时间

从新生入学日开始到入学后两周止集中办理学生借款。3.学生借款额度

一般不超过该生当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规定标准之和。生活费每次学生借款不超过500元。每名学生每学年只能申请一次学生借款,只有全部归还上一次学生借款后才可申请下次学生借款。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

适用于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连续四年获得,根据综合测评成绩享受每年学费全免或减半。需向校方提供随录取通知书发放的经济情况调查表。受助学生自动被编入北京大学学生服务总队,参加公益性活动。 临时困难补助

适用于上学期间临时出现经济困难的学生,每次额度不超过1000元。需向校方提供随录取通知书发放的经济情况调查表。 实物捐赠 适用于贫困家庭的学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实物,包括自行车、冬衣、春节返乡补助、及各种书籍等。报到当天可现场领取由北大燕园社区服务中心等单位提供的入学生活日用品(300份),运动服和体育健身卡等。需提供随录取通知书发放的经济情况调查表。

五、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

2011年,教育基金会接受和管理的、由社会捐赠的奖励资助项目共有411项,捐赠总额超过8,100万元人民币,共有8,000余名教师和学生获得奖励和资助。 北京大学奖学金

项目使命:以荣誉激励北大学子不断进取,追求卓越,使其为未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做好充足的知识与能力储备。项目方案:

•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每人奖励额度为人民币3000元、5000元、8000元、10000元。捐赠方式:

•捐赠:一次性捐赠人民币15万元及以上;或连续捐赠3年及以上,捐赠金额在5万元及以上。

•基金捐赠:一次性捐赠人民币50万元及以上作为永久性基金的不动本本金,由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进行长期性投资运作,每年利用收益发放奖学金。也可留取少部分收益返还本金,保证基金本金的稳定增长。回报方式:

•达到以上捐赠数额,可根据捐赠方意愿冠名,如北京大学明德奖学金。

•捐赠总额不满以上金额者,统一命名为北京大学社会育才奖学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在财务报告和奖学金项目手册中公布捐赠者名单。实施办法:

为评审项目。评审程序为: •每年9月在全校发布奖学金申请公告; •北京大学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于12月中旬完成获奖学生的评选。

 北京大学助学金

项目使命:以爱心支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自助、他助、助人”的价值理念扶助其成长成才。项目方案:

•资助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在校生。•资助额度上限为每人13000元。捐赠方式:

•捐赠:一次性捐赠人民币15万元及以上;或连续捐赠3年及以上,捐赠金额在5万元及以上。

•基金捐赠:一次性捐赠人民币50万元及以上作为永久性基金的不动本本金,由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进行长期性投资运作,每年利用收益发放助学金。也可留取少部分收益返还本金,保证基金本金的稳定增长。回报方式:

•达到以上捐赠数额,可根据捐赠方意愿冠名,如北京大学奔驰助学金。

•捐赠总额不满以上金额者,统一命名为北京大学社会育才助学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在财务报告中公布捐赠者名单。实施办法:

为评审项目。评审程序为:

•每年9月在全校发布助学金申请公告;

•北京大学助学金评审委员会于12月中旬完成获助学生的评选。获奖结果于12月底前后汇报给捐赠人。

 北京大学学生紧急救助基金 项目使命:突患重大疾病和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提供最及时、有效和持续的帮助,向危困生命传递人道主义关怀。奖励方案:

•资助因患有重大疾病和遭遇突发事件,而家庭无法全部承担相关费用的学生。

•资助额度以万元为单位,每人不少于人民币1万元,具体金额根据学生患病程度、家庭情况、欠缺经费等确定。捐赠方式:

捐赠任何数额的资金,汇入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的北京大学学生紧急救助专项基金中。回报方式:

•捐赠数额达到人民币15万,可根据捐赠方意愿冠名,如北京大学8308学生紧急救助基金。

北京大学大学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简介 篇2

一、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发展历程

从1950年初至今,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过程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发生变化, 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 免费上大学加人民助学金阶段 (1952年~1983年) 。第二阶段, 人民助学金制度与奖学金制度并存阶段 (1983年~1986年) 。第三阶段, 奖学金制度和贷学金制度并存阶段 (1987年~1994年) 。第四阶段, 初步建立“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阶段 (1994年~1999年) 。第五阶段, 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 多种助困方式并存的助学体系阶段 (1999年至今) , 这些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变化。

二、优化建立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明确指出: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

教育部发布的信息统计:2008年, 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 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 占在校生总数的7.53%。2009年, 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为2285.15万人, 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为527万人, 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为166.1万人, 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

因此, 如何在现有的办学资源和条件下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 优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助体系, 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促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以及社会的稳定进步,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 具有重大意义。

三、我国经济贫困大学生新资助体系存在的不足

2007年5月,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发[2007) 13号) 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 国家建立了以“奖、贷、补、助、减”五位一体的高校学生混合资助制度, 但由于贫困生数量众多, 加上资助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 如从资助面来说, 对于部分边远地区、民族地区高校来说, 政府资助仍然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需求;从资助额度来看, 统一标准的实施, 对于不少学校的不少专业, 特别是民办高校的专业收费标准都在万元无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学费问题;各高校的资助工作大多依靠经验和表面的比较感性的认识, 对贫困生的认定缺乏合理的依据和方法;在资助资金的使用上标准不一, 造成一部分学生重复受助;运行机制方面还有待完善;社会资助寡且不均, 侧重物质资助, 忽视精神资助等等。

四、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优化对策

目前, 现行的新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 国家对经济贫困大学生财政投入最多、资助范围最广、资助力度最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的一项制度安排, 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 在此基础上, 优化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有效解决和填补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使其在优化和总结中得到升华, 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是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1. 完善建立经济贫困大学生认定及动态管理系统。

经济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经济困难而缺乏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生活质量达不到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水平, 处于困难、窘迫状态的在校大学生。一般来说, 高校贫困生可分为特困生、一般贫困生和突发意外贫困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 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 是学校实施各项资助措施的依据, 关系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资助资源, 切实保证国家及学校制定的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 对缓解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在开学初就通过建立家庭信息档案、调查考生档案、现场摸底调查等方式进行初步摸底, 严格审查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 并在开学后, 利用同生源地学生对申请贫困资格的学生进行调查认定, 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干部应深入宿舍、食堂收集详细信息, 掌握学生的总体消费情况, 如电脑、手机的来源、品牌、话费使用情况等。建立动态的贫困生档案, 对贫困生实施诚信记录、学习情况、思想和心理情况等方面进行动态管理, 建立公平有效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提供保障。

2. 大力推进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利用金融手段完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 加大对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受到高校、经济贫困学生及家长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故而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没有达到预定目标, 需要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

为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满足经济贫困学生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降低国家助学贷款风险, 国家应坚持“方便贷款、防范风险”的原则, 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体制, 改革贷款审批和发放办法, 完善还贷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进一步改革财政贴息方式, 除实施对学生贷款利息给予50%财政补贴的做法外, 还应该进一步降低毕业后学生的贷款利息, 让这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够轻装上阵, 减轻生活负担, 增加自主创业和成功就业的机会, 彻底摆脱贫苦。二是对毕业后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 服务期达到一定年限的借款学生, 经批准可以奖学金方式代偿其贷款本息。三是将学生还款状况直接与自身多方信用记录相联系, 对学生贷款进行第三方保险公司投保, 以保障助学贷款的发放工作能够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有实效的开展。四是大力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减轻高校集中于某金融机构集中借贷的压力, 更加明确银行和贷款学生及家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便于生源地银行就近进行贷前调查, 增强学生的还款意识。

3. 健全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法律建设。

目前, 中国已初步形成以宪法和相关法律为核心, 以政策规定为主体的有中国特色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但是尚且存在不足, 对大学生资助制度的规定, 还只是属于宣言性立法, 比较原则、抽象、笼统, 缺乏程序性规范、可操作性差, 执行者的主观判断因素很大, 势必会影响资助体系的继承性、统一性和稳定性, 不利于社会大众对资助体系的了解, 也不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

所以, 具备一套科学、完备、严谨的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法律体系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标准。一是制定《大学生资助法》, 根本保障资助体系建设的稳定性和继承性。二是立法是基础, 普法也很重要。应加大宣传力度, 让全社会了解各项政策,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得到法律和政策保障。三是建立严格的贫困大学生资助监管机制, 规范教育救助管理制度, 保障资助体系过程的公平。对于工作人员出现的徇私舞弊、违犯法规等行为应给予行政处分, 进而促进教育救助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4. 拓宽助学渠道, 搭建多元化资助平台。

为了达到国家“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政府、银行、高校、社会为主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可多渠道获得资金来源, 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依然存在很大困难, 政府在扮演引导者和实施者角色的同时, 还是不能完全解决日益严重的贫困生问题。因此, 我们应该开拓立体式、多元化资助局面, 拓宽学校设立助学资金、社会捐助、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 搭建多元化资助平台。一是加强校企合作, 争取得到社会的支持, 与对口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可以采取直接捐助或设立奖学金, 也可以勤工助学岗位, 提供实习岗位, 签订定向培养协议, 不但可以有效资助经济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高质量实现就业, 还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可谓是双赢选择。二是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慈善基金组织筹划资助基金。发行中国教育彩票, 就像国内已经发行的福利、体育等公益性彩票, 通过发行高等教育彩票在民间筹集资金, 以促进高等教育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部分专项资金, 设立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 用于资助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到校报到。

5. 完善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辅助措施。

资助经济贫困大学生不同于一般的扶贫。大学生已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年轻人, 开始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如果忽略了资助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疏导、精神关怀、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等, 就会使资助效果大打折扣。

一是纠正部分经济贫困大学生的“等、靠、要”的懒惰思想, 防止他们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和错误的价值观, 鼓励他们自觉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炼, 增强自己耐挫力, 成为“精神上的贫困者”。二是鼓励经济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 用身边成功的自强自立的典型激励他们摆脱心理阴影, 使他们“贫”而不“困”, 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三是加强诚信和感恩教育, 将大学生诚信档案里的表现作为衡量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和引导每位受资助者深刻领悟和体会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自己的情感, 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珍惜自己的借贷信用和名誉, 认真履行还贷义务。四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较, 贫困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 因此,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 通过集体咨询、个别面谈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心理咨询形式, 提高贫困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此外, 还应该通过学生组织开展一些爱心活动, 使他们认识到, 自己已经得到了资助, 也应该把爱心传递给一些和自己一样困难甚至比自己更困难的人还没有得到资助, 让他们在帮助别人中发现自身优势所在, 正确认识自己, 学会接纳自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 (13)

[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04

[3].戴海群.对建立高校贫困生资助系统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2 (7)

浅谈贫困聋人大学生资助体系 篇3

关键词:经济困难聋生资助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从2002年开始招收高职聋生,截至2014年12月在校聋生已达到555人,持有经济困难证明并登记在册的贫困聋生人数达聋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加,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问题较为突出。

一、经济困难聋生资助的现状

1、经济困难聋生的现状

根据调查,大部分贫困聋生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由于国家允许子女有残疾的夫妻再生第二胎,有相当数量的聋生家庭子女众多,可收入却微薄,这部分学生基本上来自偏远农村。有少部分贫困生属于家庭遭受突发事件而至经济陷入困境,例如遭遇洪灾、父母去世等。目前,南京特教学院把家庭收入较低,持有生源地贫困证明或低保证明的聋人大学生称为“经济困难学生”;把家庭基本没有经济收入,学费和生活费基本上靠举债支付,在校生活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的学生称为“经济特别困难学生”。

2、经济困难聋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南京特教学院针对经济困难聋人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奖、助、勤、补、贷”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并不断完善:

第一,各级贫困大学生资助,用于奖励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聋人大学生,既有政府设立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也有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联合设立的各种专项奖学金。南京特教学院对经济困难聋生比较多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渠道,面向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积极募集各类资助金10余项,例如南京特教学院学业奖学金和学生校外竞赛奖励、家庭困难学生临时伙食补贴、省教育厅第8党支部资助聋人大学生活动、陶欣伯助学金、成鹏飞奖学金等。但是,总体而言,除国家奖助学金外,其他形式的资助金种类少且不稳定,資助人数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比例偏低。

第二,助学贷款,主要是指学校或金融部门针对在校期间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实行的免息或减息助学贷款。南京特教学院现行的助学贷款主要是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资助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毕业后分期偿还。南京特教学院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聋人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补充来实行,学生和家长在各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交生源地贷款申请,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最后,为了保证刚刚考取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南京特教学院开通了“绿色通道”,对已被录取入学的经济困难新生,一律先报到注册,学费问题可以申请缓交或依家庭情况申请各种奖助学金、贷款或勤工俭学。根据2014年江苏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自2014年秋季起,对新入学的残疾大学生,免收学费并逐步免除住宿费,此举惠及每一位来江苏读大学的聋人大学生。

二、经济困难聋生资助的问题

虽然南京特教学院逐步建立起来的资助体系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的环节:

1、经济困难聋生的认定

目前,国家和各省市以及各高校区分经济困难学生都有自己的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南京特教学院也不例外。笔者在多年的聋人大学生管理工作实际中了解到,由于多数聋人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和个人消费状况无法准确统计、某些地区的经济贫困证明把关不严、容易出具,导致高校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常常无法准确认定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现实中常常有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聋人大学生也通过家庭关系开具贫困证明以申请资助,造成有限的助学资源并未完全落实到真正困难的聋人大学生身上。有时,还有部分经济困难聋人大学生出于各种原因无法开具贫困证明,或者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不愿接受公开的资助。这些原因直接影响了助困工作的深入开展。

2、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缓慢

国家助学贷款本应是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学杂费问题的最主要手段。近年来虽然有不少经济困难的聋人大学生通过助学贷款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但这项工作进展很慢。这主要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违约成本很低,这很容易导致聋人大学生的低信用。另外,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本身也有一些缺陷:助学贷款实质上是一种政策性任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却被置入讲求效益的商业运作轨道;贷款偿还制度设计不现实,贷款偿还期限短,还款占还款人收入比重过高,聋人毕业生在职场上竞争力弱、收入偏低、还款压力过大;经济困难的聋人学生借款毕业后工作变动通常比较频繁,常常会失去联系,对此相关部门尚无有效监控措施,这很容易导致贷款催讨无门。

3、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

社会上的企业和个人也可以为经济困难聋人大学生提供资助或勤工助学岗位,这本应是资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贫困聋人大学生问题又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我国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资助学始终不成气候,也缺乏通畅的社会捐资渠道。

4、勤工助学机会较少

勤工助学活动作为一种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方式之一,一开始很受聋人大学生的欢迎。但是,目前各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大多设置在校内,学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安排一些贫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图书馆或办公室的助理工作并发放一定报酬。但是,学校设定的勤工助学岗大多对交流有着较高的要求,聋人大学生由于沟通障碍原因往往无法胜任。

综上所述,针对聋人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建议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科学认定的前提下,加强教育;其次大力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还要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第三,鼓励与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监督经济困难聋人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最后,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开发出一些适合聋人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

参考文献:

[1]杜德省,宋文萍,于秀国,徐海滨.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政策研究,2010.10.

[2]李岩丽.关于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工作效益问题的探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3.

[3]蒋伟.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

[4]曹瑛,李萍.新资助政策背景下资助育人实践的路径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5]刘志敏,杨淑君.建立与完善残疾大学生助学体系与激励机制的探索.现代特殊教育,2006.11.

[6]王大伟.大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与分析——以上海市为例.人口与发展,2010.4.

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简介 篇4

来源: 作者: 编辑:办公室 日期:2015-11-04 点击率:595 [我要打印] [关闭] 摘要: 引题: 关键字: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近些年中央有关部门密集出台相关资助政策措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一、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一)本专科生教育阶段: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

1.国家奖学金。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每年奖励本专科学生5万名,每生每年8000元。

2.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面约为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3%,每生每年5000元。同一学年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不能同时获得。

3.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面约为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可分设2-3档。

4.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不需要担保或抵押的信用助学贷款,帮助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用,每学年贷款金额原则上不超过8000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不上浮。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贴息,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支付,并按约定偿还本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有两种模式:一是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即通过就读学校向经办银行申请;二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即通过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提出申请(有的地区直接到相关金融机构申请)。5.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实施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补偿代偿金额根据毕业生在校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确定,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每年补偿或代偿总额的1/3,分3年补偿代偿完毕。地方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由各地参照中央政策制定执行。

6.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等学校在校生及毕业生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一次性补偿或代偿,对退役后复学的高校在校生(含高校新生)实行学费减免。补偿代偿金额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确定,退役复学学费减免金额按照实际收取学费确定,每生每年均不高于8000元。

7.师范生免费教育。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资助由各地自行实施。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但不能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

8.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给予教育资助。内容包括:一是学费资助;二是家庭经济困难退役士兵学生生活费资助;三是其他奖助学金资助。学费资助标准,按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学费标准,每学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生活费及其他奖助学金资助标准,按国家现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

9.新生入学资助项目。从2012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启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用于解决学生家庭至录取学校间的路费及入校后短期生活费,省(区、市)内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资助500元,省外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资助1000元。

10.勤工助学。学校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并为学生提供校外勤工助学机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考虑。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劳动报酬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11.校内资助。学校利用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资助资金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等,设立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校内无息借款、减免学费等。12.绿色通道。全日制普通高校建立“绿色通道”,对被录取入学、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二)研究生教育阶段:国家奖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多种方式并举。

1.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研究生。每年奖励4.5万名,其中硕士生3.5万名、每生每年2万元,博士生1万名、每生每年3万元。

2.学业奖学金。为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积极进取而设立的奖学金。中央高校根据研究生收费标准、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确定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覆盖面、等级、奖励标准和评定办法(可分档设定奖励标准)。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标准不得超过同阶段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标准的60%。地方高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政策由各地参照中央政策制定执行。

3.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的基本生活支出。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10000元。

4.“三助”岗位津贴。高等学校利用教育拨款、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设置研究生“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并提供“三助”津贴。原则上,助研津贴主要通过科研项目经费中的劳务费及科研间接费列支,助教津贴和助管津贴所需资金由高等学校承担。研究生“三助”津贴标准由高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当地物价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

5.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条件、程序及其他有关规定,与高校本专科生国家助学贷款基本相同。原则上,研究生助学贷款以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每学年贷款金额不超过12000元。

6.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届毕业研究生赴基层就业申请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的条件、程序及相关规定,与本专科毕业生基本相同。研究生补偿代偿金额每生每年不高于12000元。

7.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研究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申请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的条件、程序及相关规定,与本专科生基本相同。研究生补偿代偿或学费减免金额每生每年不高于12000元。8.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普通高等学校并纳入全国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给予教育资助。资助内容与本专科生基本相同。学费资助标准每学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建立起以国家免学费、国家助学金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及顶岗实习等为补充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1.免学费

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艺术类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其他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符合免学费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相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标准给予补助。学费标准高出公办学校免学费标准部分由学生家庭负担;低于公办学校免学费标准的,按照民办学校实际学费标准予以补助。

2.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为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生均每年2000元。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按区域确定,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不含县城)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

地方出台的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和助学金政策,范围大于或相关标准高于国家标准的,可按照本地的办法继续实施。

3.顶岗实习

安排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

4.奖学金

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企业安排专项资金设立中职学生奖学金。5.学校免学费等

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国家免学费政策之外的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6.其他资助

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资助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三、普通高中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1.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结合实际分档确定。

2.学校资助。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支出。

3.社会资助。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面向普通高中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四、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1.免学杂费。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学杂费。

2.免费教科书。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农村学生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课程免费教科书及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国家免费教科书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国家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

3.寄宿生生活补助。用于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天4元、初中生5元(寄宿生全年在校时间按250天计算)。

4.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不含县城)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为国家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4元(学生全年在校时间按200天计算),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同时,支持地方试点,中央财政给予适当奖补。

五、学前教育资助政策

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各地建立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体系。1.政府资助。地方政府对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根据地方出台的资助政策、经费投入及实施效果等因素,予以奖补。

2.幼儿园资助。幼儿园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减免收费、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等,具体比例由各地自行确定。3.社会资助。各地建立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捐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兰州大学 贫困生 资助体系 篇5

【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等学校贫困生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出现了社会十分关注的“高校贫困生现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在高等学校中逐步建立起了以奖助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及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保证经济困难生安心学习、正常生活、健康成长。但是,由于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运行时间短,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兰州大学是地处最西部的全国“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综合性高校,贫困生数量和比例都非常大。将兰州大学作为研究对象,能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理论研究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更好地结合。开展对兰州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研究,切实反映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为其他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和借鉴。本文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兰州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对资助体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策略,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借助兰州大学贫困生的典型事例和数据,从各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提出了个人的意见...【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of higher school, the number of poor students show clear ascendant trend, the emergence of a social very concern

phenomenon of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blem of poor students in higher schools, gradually built by grants and work-study, temporary difficulties subsidy and fee remissions and national student loan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diversified funding system, ensure economic K...【关键词】兰州大学 贫困生 资助体系

【英文关键词】Lanzhou University poor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system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目录】兰州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要3-4的背景6-7

ABSTRACT4

一、引言

6-117

中文摘

(一)问题提出(三)相关理论研

(二)问题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究的文献综述7-1010-1

1二、兰州大学

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基本状况11-1711-13

(一)兰州大学贫困生概况

(三)(二)兰州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背景13-14

14-1717-25

兰州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具体内容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17-21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1-25对策25-31

三、兰州大学人贫(一)兰州大学贫

(二)兰州大学贫困生资助体

四、兰州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一)建立统一的管理办法和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标

准2525-2727-2828-2929

(二)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流程,制定有效的决策模型(三)优化、整合各类资助资源,充分发挥资助效用(四)提高助学贷款的效率,改革助学贷款政策(五)拓宽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提高贫困生自强自立(六)关注对贫困生的经济与心理双重救助,发挥助学体系

五、研究的主要结论31-3233

参考文献的育人功能29-3132-33

大学生资助宣传 篇6

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解读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近日,四川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就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进行了全面解读。据介绍,我省已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助范围上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各个学段全覆盖、公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是大家广泛关注的,也是资助项目最多最全、资助力度最大的。”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国家已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补偿代偿、“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混合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不愁”,即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

A助学贷款+新生资助+绿色通道,让你无忧入校对于本专科家庭贫困学生,入学前后有两个资助项目可以申请,入学时还有专门的绿色通道。

入学前,有国家助学贷款中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全日制大学生可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用于解决学费和住宿费,本专科学生每生每年不超过8000元。在校期间的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还款期限原则上按学制加13年确定,最长不超过20年,学生毕业3年后开始还本。每年7-9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办理。

新生入学后,还有具体的资助项目。据介绍,四川按“省内院校录取新生每人一次性补助500元、省外院校录取新生每人一次性补助1000元”的标准,为省内特困全日制大学新生提供交通费和开学后短期生活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大学新生入学前可在户籍所在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就读高中学校申请。

目前,省内各高校都开通了入学绿色通道。新录取的暂时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可在开学报到时,通过高校开设的“绿色通道”先办理入学手续。入学后,高校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困难认定,分别给予学费“缓、减、免”的资助。

B国家助学金、奖学金等,可向就读学校申请

据了解,高校新生入学后的奖助项目更多,而国家助学金、奖学金等项目已经实施多年。国家助学金。解决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费,平均每人每年3000元,具体分为2000元、3000元、4000元三个档次,全国平均资助比例为20%,我省平均资助比例28%左右。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预科生每年9月可向就读学校申请。

国家励志奖学金。按每生每年5000元的标准和全日制在校生3%的比例,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二年级及以上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按学年申请和评定,每年9月向就读学校申请。

国家奖学金。按每生每年8000元的标准,奖励表现特别优秀的二年级及以上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全国每年奖励人数为5万名。按学年申请和评定,每年9月向就读学校申请。同一学年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不能同时获得。

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校园地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大学生如果没有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到校后还可申请办理校园地助学贷款。此外,还有应征入伍国家资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等项目。

C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每生每年补助4000元

从2016年开始,我省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特别资助,这是我省的“自选动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该项目对2016年秋季学期及以后新入学的四川户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按每生每年4000元的标准给予学费和生活费补助,直到毕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在每年9月登录四川学生资助网申请。同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全部纳入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

这位负责人特别提醒,贫困家庭学生入学后还可以参与勤工助学。据了解,高校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校内外勤工助学项目及机会,帮助其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

另外,还有学校资助和地方资助等辅助措施。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项目,利用事业收入提取的资助资金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实施校内资助。一些市(州)、县(市、区)还设立了对大学生的奖助项目,具体政策可向户籍所在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咨询。

北京大学大学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简介 篇7

1 在资助体系下的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含义

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物质贫困是物质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状态, 精神贫困是指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群体或个人在思想素质、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落后于社会发展, 以致影响物质需要获取和精神需求满足的一种意识状态, 主要反映人的追求、信念和价值。

在资助体系下大学生的精神贫困包括两部分: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和非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

2 在资助体系下的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

精神贫困包括多方面内容, 如价值观、生活方式、自我意识、生存与发展能力等等。价值观是核心, 是人的追求、理想和信念体系。

2.1 价值观的品位或层次低下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现在社会因素复杂多变, 使得人们的价值观易动摇, 失去对生活意义的坚定信念, 怀疑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随之蔓延, 拜金、享乐、自私这些价值观充斥人心, 上大学不是为了完善自我, 只为追求物质享受。

2.2 人文情怀失落, 情深空虚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个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意义作为出发点, 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我国传统文化提出“仁义礼智信”。仁者, 人人心德也;义者, 宜也;礼者, 所以事神致福也;智者, 知也;信者, 诚实也。然在现代大学中, 作弊成风, 不知感恩, 混文凭, 贷款不还等现象时见报端。

3 自我意识发展受阻

自我意识即自我, 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决定个体行为的持续性和目标性, 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 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在现代大学生中, 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受阻, 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 迷失方向, 与自己的社会角色不适应, 出现退缩、自卑等不良人格, 被物欲世界迷惑而失去自我。

4 学习、生活观念养成的贫困

高校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大致有两个走向:一是意志坚强, 乐观向上, 努力学习;二是消极评价, 情绪比较极端, 妒忌敏感。后者社会公平感缺失, 认为自己努力却不如别人的潇洒玩乐, 于是渐渐失去拼搏的勇气, 甚者“破罐子破摔”。

5 在资助体系下的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成因

高校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成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既受教育和社会方面因素的影响, 也有其自身的因素。

5.1 现有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

教育不只传授知识, 还要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目前我国的教育从学前一直到大学, 都过重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而忽视对学生人格和思想的培养。学校只关心升学率和就业率, 忽视学生人格培养。使学生个性缺乏充分发展, 进入大学后在多元的评价认知下, 逐渐变得自卑、脆弱、敏感、封闭。

5.2 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进入大学首先要面对的是适应物质丰富的城市生活, 但巨大的文化差异, 让一些学生很难融入其中, 产生种种不适应而感到“羞怯”。面对繁华, 面对物质的诱惑, 心灵受到强烈的震荡, 生活上巨大的贫富差距, 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逐渐迷失自我, 沉沦于物质上的享受。

5.3 社会生存竞争的加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 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求职思想上, 只追求物质上的优越, 环境上的优越, 挤考研独木桥, 抢公务员铁饭碗, 无疑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加剧了心理压力, 从而产生不良心理问题和行为。

6 在资助体系下的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对策

6.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和幸福生活的前提基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内容, 通过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活动等方式, 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 学习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完善心理咨询制度, 发展心理健康师资,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6.2 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 培养自强意识

“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物质解困是解决“精神贫困”的基础。而贫困资助只是治标, 要治本, 要助困, 就要育人。在资助的同时, 要坚持“扶贫先扶志”,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 把被动帮困助学方式转变为自我救助的方式, 在自我救助同时赢得自尊自信, 增强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使资助体系良性循环发展。

6.3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和舆论导向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倡导贬奢倡俭、自强不息的精神氛围, 建立平等的舆论导向, 是大学生消除“精神贫困”的根本。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独自生存, 强化育人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 为大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品质提供有利的宏观空间。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 顽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使他们学会准确地认识和接纳自己, 充分地展示和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 随着高等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日渐完善, 大学生物质贫困已不再是根本性问题。物质贫困带来了“精神贫困”, 而“精神贫困”却影响了贫困资助的初衷和根本目的实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存在有其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根源, 要解决这一社会性问题, 需要多方力量的有机整合。物质上的资助只是治标, 要使大学生摆脱精神贫困, 获得真正的富足, 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自身的人文情怀, 自强不息, 推动大学生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贵成.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剖析与对策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7月.

[2]方钫妍.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理性解析及对策研究.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11月.

[3]余德华.论精神贫困, 《哲学研究》2002年第12期.

北京大学大学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简介 篇8

关键词:资助育人 经济困难学生 学生成长 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贫富差距开始显现,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受到严峻挑战,学生资助工作关系着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鉴于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特别是2007年《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标准不断提高,资助领域不断延伸。据教育部新闻网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学生资助资金总额为1421.28亿元,资助学生数为8543.78万人次,无论是资助总额还是资助总人次都较以往大幅提高,正面映证了党和政府对资助工作的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和关爱。百年大计,教书育人,如何在实施经济补助的同时捉住教育的根本,把“育人使命”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受助学生的教育之中,实现资助工作的最大效益,真正价值,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可以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穷上不起学”是党和政府对祖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用行动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全国资助会议公布的数据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政策的帮助下,通过获取贷款、助学金、减免学费、参与勤工助学等可以与其他学生一样,公平的接受教育、学习本领,可以一样的参与就业创业,回报社会。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助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切实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有效的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资助工作通过资助制度设计,功能定位,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比如爱国诚信、励志感恩、自立自强等融入到资助工作实践之中,潜移默化,教化与无形。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践行中国梦的重要举措,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途径。受教育、上大学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梦想,党和政府的一系列资助政策是对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圆梦之策。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读书报国是每个青年人的梦想,同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亿万青年秉持爱国之志,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党和政府的各项资助政策就是这座巨轮的助推器、护航舰。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完成育人工作使命,需要从资助体系和育人体系两个方面来完善,首先各高校要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的资助工作体系,其次要通过制度设计、文化培育、能力提升构建一个系统化、制度化、多样化的育人工作体系。

(一)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整个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始,认定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资助育人工作效果的实现。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要有一定的标准,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来自边远山区、来自孤儿单亲家庭、家庭有重大变故等等,要从源头上把住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入口关。部分高校由于把关不严,一些非困难学生享受到国家数额不菲的奖助学金,引起了周围一部分同学的嫉妒和攀比,出现了争相回家开“贫困证明”的现象。其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应该是一个可进可出的系统。比如部分困难学生在国家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自立自强,家庭经济情况有了明显好转,于此相反,存在部分普通家庭学生突发变故或者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状况持续恶化,针对家庭情况的变化,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应该及时修正相应学生的困难等级,及时对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进行更新。通过多年的资助工作经验,我校初步确立了以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法(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走访)、生活状况跟踪法(校园卡消费)、师生民主评议、校院班三级公示法以及指标数据权重分析法来确定经济困难学生身份[1],同时对数据库按照季度进行动态更新。

2.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体系

经济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根基,在国家各项奖状资金的支持下,学校和高校受助学生群体应该发挥主动性,助人自助。首先,学校应该发挥地缘及专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争取校外企业、社会人士对学校困难学生群体的帮助。其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建立相应的奖助学金。最后,引导和鼓励受助学生群体助人自助,建立相应的助学基金。近年来,我校先后设立了农商行助学金、波司登助学金、金才奖学金、徐璞奖学金、理工学长助学基金、爱行天下助学基金等10余个助学项目,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多层面、立体式的资助资金体系。

(二)学生育人工作体系

1.精神帮扶体系

对于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来说,他们是承载在较高期望值的特殊学生,他们背负着全家老小的殷切希望,又背负着由此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2],这些学生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比如就业问题、交友问题等等。对此,学校资助工作组应该秉持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的资助工作理念,在学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我校结合资助工作实际,在学校成立校院班三级咨询工作网络,即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一是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来的共性心理问题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和个性问题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难答疑。二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沙龙等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爱和抚慰。第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邀请专家开设心理讲座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援助,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增强信心。

2.能力提升体系

能力是大学生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金补助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为了发挥勤工助学项目的育人效果和助学功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获得经济收益,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学校资助工作小组应该按照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对勤工助学岗位进行制度设计,改变单一的劳务型勤工助学模式,由劳务型向助教型、助研型、助管型转变,将勤工助学与能力锻炼紧密结合起来,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助学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要重视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岗前培训和使用考核,充分发挥它在学生完成学业、就业技能磨练等方面的作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发展机会。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友等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示。

3.文化育人体系

诚信文化,诚信是资助工作的生命线,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如果贷款学生不还款或者不能及时还款将关系到这个制度的存亡。以文化为传承,积极营造校园诚信文化氛围,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橱窗展、诚信征文等,在学生中普及诚信文化,使诚信教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励志责任文化,“自助者天助”,大学生是成年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担当意识和能力,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自立自强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通过举行“励志、责任、报国、成才”为主题的成人宣誓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作为公民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努力上进。成立“自强社团”,实现自助、互助和助他。改变资助形式和拓展资助职能,让受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境况,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解困,改善自我,成就自我;感恩文化,受助思源,要重视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品质的培养,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唱一首感恩歌曲、观一部感恩片、开一次感恩会、打一个感恩电话、捕捉一个感恩瞬间”五个一感恩活动[3],让学生从身边小事中接收心灵的洗涤与净化。感恩文化的融入,可以提升资助文化的内涵,让受助学生意识到资助工作是一种爱的传递,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志愿文化,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服务社会,传递爱心。通过资助制度设计,要求拟获奖或受助学生每学年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不少于一定的学时,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发放爱心回馈卡,要求受助学生毕业前选取自己做过的最有意义的10件事,记录在爱心卡片上,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爱心传递活动,感染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递爱心、奉献社会志愿活动中来。

三.结语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牢牢把握高校资助工作的精髓,资助育人,改革资助模式和办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黄建美.基于决策过程理论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2]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

[3]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 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大学生国家资助征文 篇9

首先,我要由衷的感谢给予我们帮助的领导,老师。是你们贴心的关怀让我们未来的道路上再次充满阳光。

或许,当我年幼的时候,老天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下了重重考验。我是超生子女,因为我的出生,家里本来就拮据的经济又是雪上加霜。听妈妈回忆说,因为我的降生,家里的房梁,几百斤口粮全部冲了公,另外还罚款了四千多元。妈妈每每提及此事,似乎总是沧桑了许多,让我心疼。那确实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它让我的父母饱受了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在绝境中艰难求生,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头都会一紧,肩上的担子似乎又重了些,因为我有责任有义务去让我的父母过得更加幸福更加快乐。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他们和全天下所有的农民一样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当我在人生的路上徘徊不前时,是他们给了我勇气,给了我力量。当我在生活中迷失方向,不知何去何从时,是他们为我点亮了一盏灯,为我指引着方向,带着我走出困惑,把快乐和阳光重新注入到生命中去。佛生,人的一生所见所遇都是前生注定,我感谢老天赐予我这样一对可爱的父母,他们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财富,我也感谢老天在我生命中安排的挑战与磨砺,因为品尝过苦的滋味才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甜。

指缝宽,时间短。高三在紧张与忙碌中走到了尽头。当我们走进高考考场时,我是多么兴奋,又是多么的害怕。当我们在考场上书写生命中的奇迹时,考场外又有多少殷殷期盼的眼睛在注视着我们,此时,我们的每一笔都似有千斤重,因为我们所书写下的是汗水,是泪水,更是家人,朋友的期望,高考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吧,在紧张中创造奇迹,在期盼中书写辉煌。

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感言 篇10

我很荣幸的获得XX届大一新生国家助学金,我深深的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给予我的温暖。近年来国家对各种资助政策不断加强,特别是教育事业的投入。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加大了,贫困资助方面也加大了,无论是所占比列还是资金数额方面都大大提升了。我深深的体会到国家对教育事业扶持的坚定信心。

在此我真诚的感谢国家,感谢社会,感谢学校对我的关爱和帮助,让我在这个充满温暖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成长。同时这个资助让我更加明白,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拥有权利也就意味着拥有义务。这个资助让我明白,人生是需要感恩的,社会给予我们资助,我们就更应该学会去感恩社会,让自己成为一个会感恩的人。

在以前,我的身边也有因为贫困而辍学的同学,这让我更加明白,国家给我这次资助机会的可贵。

当前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问题分析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 贷学金 问题 优化

一、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出台背景及内容

(一)政策的出台背景:免费加助学金模式①及其合法性的失落

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国家承担全部成本,免收学费; (2)奖学金和助学金全部或部分满足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生活费用; (3)所获资助无需偿还。该模式虽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实现教育民主化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国民收入分配调整以及高等教育供求矛盾加剧,其合法性受到冲击 :

1、 以“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为口号,在实践中蜕变成“人人均沾”、“数量趋同”的平均主义的均等资助。由于社会下层和贫困家庭的学生在各国大学生中都是少数或极少数,原本应用于资助贫困生的公共资金,通过免费高等教育和大部分学生享有的助学金,大部分落到了富裕阶层手中。

2、宣称以扩大均等、增加贫困生高等教育机会为宗旨,但由于免费和大部分学生助学金使高等教育成本大大提高,就反过来限制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狭小,必然导致入学机会竞争,在竞争中失利的则是处于不利地位的贫困学生。

3、虽出于“机会均等”理念,却忽视了社会另一公平要求“成本与收益”的一致。从而造成了两个问题:(1)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学生不承担培养成本,而间接受益者---纳税人却要为学生背上沉重的负担。(2)不承担教育成本而且还获得生活津贴的大学生在毕业后获益最大。他们所获回报远高于社会为高等教育投资所获回报。

(二)政策内容

自1987年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形式的“收费加以贷款为主的混合资助”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该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1、改革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 逐步实行收费分担政策。力使大学生全部告别“公费”制,自己承担学费和生活费用。

2、奖学金。指各级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在学校设立的各种级别、各种形式的奖学金,用以支持家庭经济困难或学习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等特殊专业的优秀学生。

3、勤工助学。指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及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针对经济困难学生所设立的一些助学岗位,以便使他们通过从事不同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获得一定报酬。

4、贷学金。主要指政府、学校和金融机构针对在校学生开展的免息或减息助学贷款,主要有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助学贷款两种形式。

5、特困补助和学费减免。(1)特困补助是指每年从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拨出一定专款,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补助。(2)国家规定对部分缴纳学费确有困难和一些学习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等特殊专业的学生,区别情况减免学费。

二、大学生资助政策问题分析

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体系日趋完备,效果也很明显。但是,仍要面对不断产生的新问题:

(一)资助力度与客观需要不符

1、我国大学生各类资助方式资助的贫困生人数占总贫困生人数的比例虽然较高,但在资助力度上还有很大欠缺,大学生每年缴纳费用加上伙食费等花费很大,原有资助方式远远不能解决其困难。同时,奖学金②的发放对象并不限于贫困生,且有相当数量贫困生由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不能买必要的学习资料等造成其在获取奖学金方面不占优势。

2、资助贫困生的经费难以满足解困需要。扩招步伐的加快,使贫困生数量不断增加。由于资金有限,每所学校不可能把有限资金集中到个别贫困生身上去,为照顾到“面”,只好采用撒胡椒面的方法,每个贫困生都资助一点,结果是每个贫困生问题都只是暂时缓解。

(二)资助政策目标定位不清,政策效果交叉重叠

资助政策的目标都指向贫困生,但各项资助措施的资助条件、在资助政策体系中的位置、职能等模糊不清,导致重复资助现象。以我国奖学金为例,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同时被减免当年全部学费,且不影响其它奖学金的获得。而且,被减免的学费由校方解决会减少学校的勤工助学基金,挤占其他贫困程度相对稍轻的贫困生的获资助机会③。

(三)主体职能划分不清,政策执行人员太少

1、主体职能划分不清,政府责任过少,高校责任过多。我国当前信用体制极不健全,国民信用意识缺失,国家助学贷款却采用信用方式申请,国际通行做法是担保贷款,在我国却成为高校的责任,增加了高校风险。

2、政策执行人员太少。要把国家、社会、学校的关心带到每一个贫困生身边,需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和足够的人员。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有贫困生工作机构,如“勤工助学中心”、“助学贷款管理中心”等。但贫困生工作机构中的从业人员太少,且部分是兼职人员。

(四)经济资助产生心理副作用

1、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有些贫困生思想上走入误区,以贫困为资本,一味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不期望通过获得奖学金、勤工助学活动来解困,成为经济和思想的“双困生”。该现象还会引起一些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和不贫装贫现象。

2、导致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学校要把有限经费用于真正困难的学生,就得注重贫困生的身份界定。多数院校按贫困生标准,经过班、系、校层层审核,最后以文件的形式公布本年度贫困生名单。或规定凡享受贫困补贴的学生,必须自己先提出书面申请,经院(系) 和学校两级审批后,再张榜公布,接受全校学生的监督。④给贫困大学生插上“贫困生”标签,使其产生强烈自卑心理。

(五)大学生信用观念差及法制不健全

信用问题已成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行的一个焦点问题。许多大学生未能在还贷期内还贷,甚至有恶性逃债倾向。这种现象使银行开办助学贷款业务时更加谨慎。另外,目前各项资助政策缺乏法制化管理,影响了资助效果。比如大学生经济资助都以政策通知的形式下达,缺乏法律形式。

三、大學生资助政策的优化措施

(一)加大资助经费投入力度,保证稳定的经费来源。

国家和地方财政应根据贫困生逐年增加的情况,不断增加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经费;各高校按规定从学费中提取资助经费并多方筹集,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建立起从政府到社会到高校的相互联系的多元资助体系,保障资助工作有较为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大学生资助政策要贯彻“一个原则”和“两个区分”

“一个原则”,就是不重复资助原则,即各资助方式间的协调和明确的功能定位:(1)在资助层次上,获得国家提供的资助,则学校不再提供资助;获得学校提供的资助,则院系不再提供资助。(2)在资助类别上,避免同一学生获得不同形式的资助,除非已获资助不能充分解决经济困难。 “两个区分”,即资助要区分不同院校和不同学生的情况:①在院校层次上,包括国家奖学金和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等形式在内的奖学金性质的资助,应以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为主,主要指向落后地区高校和省属一般院校的贫困生;而重点院校可依赖较多的资金收入,主要以自身能力解决贫困生问题。②在贫困生层次上,高校主要把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和学费减免指向最贫困的学生群体,而对贫困程度稍轻的学生群体的困难则以国家助学贷款方式解决。

(三)调整资助结构,发挥资助政策的教育功能

1、调整资助结构,使贫困生资助逐步转向以有偿性资助为主,以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成长。无偿性资助难以避免使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依赖思想。有偿性资助的积极意义更多地体现在人才素质培养上,使受助学生将现在和将来、责任和义务联系起来,立志成才。

2、高校应加强对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的教育,并结合申办贷款,开展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减少银行的收贷担扰;银行则应放眼长远,相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从关心弱势群体利益、培养未来高素质客户角度采取主动态度与高校配合,推进贷款工作的开展。

(四)贫困生资助工作要规范化、法制化

发达国家的资助政策,大多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不仅有利于保证各项资助的执行力度,也有利于保障经济困难学生的合法权益。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正处于逐步完善过程,有必要加以规范,有些资助政策也需以立法形式加以确定,特别是各级政府、社会力量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其资助责任、监督形式等都应有明确规定。

(五)注重多元思想指导下的政策与制度创新。

我国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与制度一直处于革新之中,到现在基本形成了有特色的奖、助、贷、勤、减的立体资助体系。但与其他国家成熟的市场化运作相比,我们尚需假以时日,在多元化思想指导下,以政策创新与制度创新来改进与完善我们的资助工作。以贷款为例,对特困生设立无息、无实息、国家贴息贷款,对一般贫困生启动低息貸款计划,对其他普通学生启动市场最惠利息贷款计划。为防范贷款风险,降低不良还贷率或拖欠率,也可启动工读计划、社会服务计划之类。

注释:

①柯文进.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分析.江苏高教,2001.6

②这里的贷学金时至1986年开始实施的老的学生贷款.

③详细情况可见:曹志恒,贺占军等.“奖学金矛盾”凸现西部高校.转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3-04/21/content_841955.htm

④童文胜.建立大学生助学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1998.4

参考文献:

[1]李庆豪,沈红.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优化与重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

[2]申卫东.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4.8

[3]王全林.美国大学生资助指导思想的嬗变及其借鉴[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3.6

[4]张建奇.1983年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的演变[J].现代大学教育,2003.1

[5]王全林.美国多元混合型大学生资助模式及其启示[J].皖西学院学报,2003.6(3)

上一篇:校园里的文明礼貌演讲下一篇:装修项目申请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