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共12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
教学依据
《孙权劝学》是从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中节选的,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资治通鉴》对于后世之人以史为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篇小故事对于我们也颇多借鉴价值。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如何用好这篇教材?我以为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来说,教材编写者将它编入人物(且均为“不平凡的人物”)单元,很显然是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来作文章。从阅读的本质来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要从文字作品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与作者建立一种人与人的精神联系,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实施精神上的交流,从中促进自己的成长或发展。那么,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或发展。这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很难说有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入研究。当然,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一并加以重视。如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总之,力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整体推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注重对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2.体察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3.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鼓励学生多角度从文中得到启示。[教学方式] 用“多维互动”、“生命对话”的教学理念及行为组织、参与并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
一、入境发问
教师口述劝学的故事,创设情境,学生针对劝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下: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读书一提起读书就头痛的武将,面对这样一个劝学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里发问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要真诚的面对学生的发问,机智的处理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整合为有序、有机的“资源”,实在地纳入整节课的学习中。
二、文意释难(第一次合作)1.自主读课文。2.分工解读文意。
(一)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从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中节选的, 司马光 (1019—1086) , 北宋大臣、史学家, 字君实, 陕州夏县 ( 现在属山西省) 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 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 (1066) 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 (1084) 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 都亲自动笔。《资治通鉴》对于后世之人以史为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篇小故事对于我们也颇多借鉴价值。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 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 紧接着就写出结果, 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 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 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 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 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 来表现他的善劝, 而略去吕蒙的对话, 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 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 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 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 并仅以“肃遂拜蒙母, 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文中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尤其值得玩味。因此特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常识;
2.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 正确断句和停顿。理解文意, 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 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 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树立学无止境, 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三) 教学重难点
1.文言词义理解;
2. 品味孙权、鲁肃及吕蒙对话;
3. 联系生活, 真正领悟到读书学习对于一个人才能的发展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本次教学案例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我们在读书学习中, 也就是在结识一个一个朋友。今天, 我们认识的几位朋友, 他们来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他们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
(二) 作家作品简介
(1) 司马光,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公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 多层次朗读
1. 读准字音
指名同学朗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完后指名同学从字音角度来评价。并再次强调重点字的字音。
2、听范读, 读准节奏。听完后, 老师强调难句的节奏, 并引导学生再读易错句。
3. 自由大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4.指名大声朗读全文, 师生评价。
5. 全班齐读。
6.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交流讨论人物对话语气, 体会人物对话的神态和心理, 并尝试读出语气。并进行小组分角色朗读。
7. 分角色朗读展示
小组展示后,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幻灯片上展示对话的语言, 并归纳对话的语气。小组逐一展示。最后评出最佳小孙权、小鲁肃、 小吕蒙。
【实录】师:下面有请第一小组展示。
第一小组分角色朗读。生鼓掌。
生1:我觉得他们小组整体读得不错。但孙权的第二次劝“卿言多务, 孰若孤?”没有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请你示范一下。
生示范。
生:鲁肃看到吕蒙的变化, 是“大惊曰”, 必须要读出惊讶、 赞扬的语气。示范。
师在白板板书。请第二小组。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一句是吕蒙在取得惊人进步后的自豪之语。一定要读出自豪的语气。
生示范。
师板书。
全班齐读“士别三日……”
生:扮演孙权的那位同学在诵读过程中停顿不当。如:孤岂/ 欲卿/ 治经为博士邪!正确的停顿应该是, 孤/ 岂欲/ 卿治经为博士邪!还把邪 (yé) 读成邪 (xíe)
请读此句的同学再读一遍。
下一组展示。孙权的扮演者表现不佳。
生:苦口婆心, 语重心长。
生:现身说法, 不生硬, 不盛气凌人。
师:是的。孙权作为吕蒙的主公, 按理说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权力来压吕蒙。说:吕蒙, 你必须学习, 你要还不学习, 我撤你的职。他作为主公, 有权力这样说吗?
生:有。
师:但他没说, 为什么他没有这样说?
生:因为这样说是在强迫吕蒙, 即使吕蒙表面答应了, 但也不一定能学下那么好。
生:学习不学习, 还得看自愿, 吕蒙如果他不想学习, 你就是杀了他, 他也学不下样子。
师:嗯, 分析的有道理。孙权这样做, 无非是要以理服人, 让吕蒙真心地去学习。从孙权劝学的语言上, 我们也应该得出这样的启示, 在劝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事或者不应该做什么事的时候, 最好能够将心比心, 多举一些对方能接受的例子, 而不是只一味地说教。 不然的话, 不但起不到劝的效果, 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再看吕蒙。 吕蒙的语言描写有哪些句子?
(生读)
师:吕蒙在说这些话的时候, 用的又是怎样的语气呢?
生:骄傲。
生:自豪。
生:得意。
师:那么请大家就用骄傲、自豪、得意的语气读一读吕蒙所说的话。
(生读)
师:就是这样的语气。通过大家的读, 我仿佛看到吕蒙在那儿得意扬扬, 眉飞色舞, 完全是成功者的样子。再看, 鲁肃呢?
(生读鲁肃句)
师:文章在描写鲁肃的时候, 用了一个词, 哪个词呢?
生:大惊。
师:谁能用大惊的语气把鲁肃的话读一读?
(抽生读)
师:我觉得还不够味, 没有把表情带出来。谁能把表情也带出来呢?
(抽生再读)
师:这一次还不错, 来, 向他表示敬意。
(生鼓掌)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都不错, 那大家觉得哪个是最佳小孙权、 最佳小鲁肃、最佳小吕蒙?
生评选。
生鼓掌。
(四) 读通文意
1. 同学默读文章, 结合注释自译课文, 不理解之处标注出来。
2. 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重点文言字词并理解, 不理解的小组讨论, 仍有疑问的标注出来。
3. 小组互考和释疑
将小组认为重点的字词点出来, 请其他人回答。或将不理解的提出来。
4. 结合理解再次齐读全文。
5.全班分角色朗读。
最佳小孙权、小鲁肃、小吕蒙读, 其余人读叙述语。
(五) 感悟总结
1. 学习了这个故事, 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
2. 教师小结:我们前面认识了方仲永, 一个天资凛然而后泯然众人, 今天, 我们又认识了吕蒙, 他通过发奋读书由“吴下阿蒙” 变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博学之士。这说明, 一个人的成长与天资有关, 但更取决于后天的学习。我相信, 我们的同学们, 通过你们的努力, 定能让所以人刮目相待。
三、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 一直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困惑。“串讲+ 翻译+ 练习处理”的传统方式枯燥无味, 老师想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 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 到头来学生收获甚少, 还一提文言文就兴趣了无。我也听了一些别人的课, 知道应该让语文课堂读起来。但一直不知道如何把反复诵读和字词积累结合起来, 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文本, 进而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也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 开始了本次的探讨。我上的是《孙权劝学》一文。第一遍设计的教案, 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疏通字词、 理解文意, 体会人物对话中的不同语气, 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进而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情节分析得出启示”为教学目标, 安排一课时。因为总觉得想把什么东西都教给学生, 不能大胆进行取舍, 所以目标安排过多, 课堂容量太大, 学生学起来难度大, 课堂也就活不起来, 掌握情况也不乐观。
上完课, 教研员朱老师亲自对我的课进行详细的点评和指导, 尤其是在如何引导学生读、如何读出层次这些问题上, 给我详细的讲解, 还举了很多的课文例子, 让我印象深刻, 思路逐渐清晰。
带着朱老师对我的鼓励和指点, 以及我们七年级语文组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我准备了第二次课。这一次带着“读一读, 背一背, 了解大意”的基本文言文目标设计了这个教案。我安排了两个课时, 本次课是第一课时, 以“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气, 揣摩人物心理, 在读熟的基础上疏通文章,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在背诵基础上表演”为教学目标。与第一次课相比, 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 通过指名朗读、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理解课文, 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 揣摩人物心理。在实际上课时, 因为一点突发事件, 前面耽误了时间, 就取消了熟读成诵、全班分角色背诵环节, 只是让全班齐读了一遍。虽然有遗憾, 但我感觉第二次还是上得比较轻松, 学生也进入了状态, 参与度比较高。 视导老师及其他听课老师在评课中也认为进步明显, 学生掌握较好。 但仍有问题, 比如, 本次课完全可以重点更突出, 将字词梳理完全放到下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在“多层次朗读”, 最后再加“熟读成诵”。再者, 教师的范读也可以添加进去。
通过这次课, 我明白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古人云: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 真正读进去, 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 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而读, 也并不是盲目来读, 每一次都有目的, 有层次, 在朗读中解决字音、节奏问题, 理解情感, 在读中质疑, 在读后思辨。只有教师指向明确的朗读, 学生读来才会有多角度的收获。
摘要:本文对《孙权劝学》进行了教案分析, 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分析人物形象, 让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中学语文课改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多年了,在阅读、现代诗教学等领域已是遍地开花,精彩纷呈。而文言文教学改革尽管说起来春色满园,但现实却令人堪忧。或许片面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的缘故,传统的“串讲——翻译——背诵”教学比比皆是: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强化背诵,似乎成了文言文教学追求实效的捷径,从而把一篇篇包含着先人生命意识的文章,看成是一堆堆规则、用法的文字材料,彻底撕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致让学生读得枯燥乏味、兴趣寡然。当然,也有高举改革大旗,对“言”轻描淡讲,甚至完全架空文本,而大谈特谈“文”,听得学生云山雾罩,似乎都是微言大义,可畏可敬,回头一望却是空中楼阁,连基本的字词含义也一脸茫然,最后,连文言文姓什么都不知道了。毫无疑问,任何割裂“文”与“言”、“章”与“道”之间关系的教学,一定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如何在“言”“文”“章”“道”之间找一个结合点使之和谐地统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定位,笔者以为把“感悟和运用”作为结合点,精心设计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着力点,不失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好途径。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文章短小,全文仅119个字,但记事精当,语言简练生动,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了以朗读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更注重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读懂文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读对句读。在大屏幕上投影没有标点符号的课文,让学生抛开课本试读。若能读得通顺流利,句读正确,就达到了阅读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三,读出节奏。文言文言简义丰,朗读节奏的划分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读破句子,肢解句意。第四,读出语气、读懂内容。
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对学生的语感进行了训练。读准字音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句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去感受,去记忆。句读是句子之间的停顿,文言文的节奏感和文言文味更需要读准句子内部的停顿。在学生读好句读的基础上,适时让学生挑战句子内部的停顿,然后在PPT打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后全班齐读。当然关键的是读出语气。笔者鼓励学生互相“找茬”,有意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解和工具书理清字词句的意思,准确地读出文中双重否定句、反问句与感叹句的语气。这一环节的学习,将字词与文章紧密联系,将文章的朗读和思维的训练紧密联系,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下一环节作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读出情趣。《孙权劝学》用不多的几句话就能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以及对话的神态、口吻,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为此,我设计了两组对话:一、孙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孙权的“善劝”;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对话的“情趣”。让学生任选一组对话,同桌之间展开对话。人物对话时,注意根据人物身份和对话内容,揣摩人物的神态表情。
对话一:
孙权( )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 )曰:
孙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 )曰:……
“对话一”中,孙权的语言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重点是根据说话内容,揣摩人物当时的神态、表情。“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三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此刘备能三顾茅庐,曹操要千方百计争取关羽。而孙权在周瑜英年早逝后,迫切需要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于是就有了孙权劝学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情景铺设,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孙权劝学的情境中。引领学生去揣摩孙权面对骁勇善战却不肯认真学习的吕蒙时,那种既焦虑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再回到课本孙权的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短短的几句话,用了双重否定句、感叹句和反问句,语气情感相当强烈。有了前面的从内容理解语气的铺设,再引导学生从句式和标点展开思维来揣摩语气,一切都水到渠成。
吕蒙的对话在文中是以作者叙述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学生根据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让学生“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展开思维的翅膀,添加合适的内容。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根据吕蒙的身份意图,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在这里,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得到激发,既有语言的学习,更有思维的训练。
孙权(面对吕蒙语重心长地)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面有难色推辞)曰:主公,军中事务繁多,无暇学习!
孙权(不悦稍有责备地)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信服地)曰:主公所言极是,蒙今日乃始就学。
为了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在“对话一”结束后,我如法炮制“对话二”的基础上,预设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为人物添加合适的潜台词,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心里。让学生的想象思维进一步得到激发,课堂有了很多精彩的“生成”。
“对话二”中,在鲁肃赞学之后,请根据文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联系上下文,为鲁肃赞学续写对话。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调侃开玩笑地)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endprint
鲁肃(郑重地)曰:吾欲拜尔高堂,与君结金兰之友!
吕蒙(高兴地)曰:不胜荣幸!
一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自己加上了很多古人的动作,把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孙权作为一国之主的霸气,对吕蒙则关心期望,责备中又耐心规劝的形象;吕蒙在孙权面前的知错即改,在鲁肃面前则调侃玩笑的形象;鲁肃感到吕蒙的变化后大为震惊并且敬才爱才,结友而别的形象,呼之即来。真乃得来全不费工夫!
思维以语言为工具,文言之“言”不能仅仅局限于疏通和记诵,而是要通过赏析与运用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进入他们头脑的知识真正活起来、用起来。一句话:诱发学生去感悟、去运用,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落实文言词句,我设计了如下的场景:穿越时空,现代版的两段对话又会是怎样呢?学生纷纷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翻译文章,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轻轻松松地过了翻译难关。
第三个环节:读有收获,读有余味。
为了让学生能跳出课文,从更高的层次——“章”“道”上来欣赏文本。我的设计如下: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未解的疑惑?可以是从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也可以是写作技巧方面的特点。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也有一定难度,适宜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最后小组代表陈述。这样又兴起了课堂学习高潮。既有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有对写作手法的总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尤其是产生了新的有价值的疑惑:如,此文既然出自《资治通鉴》,为什么文章结尾处没有点明写作的意旨呢?直接将这本史传文学的体例提出来了,于是,笔者鼓励学生课外去读读这本史书,发现有没有类似的写法特征,下堂课汇报。从最后的成果看,学生们通过比较理解了史传文学的写法,可谓意外之得。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取思维的成果。成功的课堂,应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不断产生新问题,使思维朝多种多样的方向探试,以求问题的解决。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从当前文言文教学近乎“僵化”的现状来看,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而把文言学习和思维的发展相互统一起来,乃盘活这一潭水的一条出路。基于以上对《孙权劝学》的案例分析,有点感悟以供探讨。
一、充分朗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更能体会其文言之美,也更能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如《岳阳楼记》,可以引领学生边读边悟,力求走进文中岳阳楼上或阴或晴的意境中,读出情感,读出气势,为下文理解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心情做铺垫。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语言骈散结合,文质优美,文中21个“也”或舒缓语气或表判断或感叹,张弛有度,尤其适合朗读,在朗读——品读——感悟中一步步走进文章。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而要把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始终。朗读是开启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展开思维的翅膀。
二、创造平台,训练思维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朗读解决了语言文字关,培养了语感,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感悟作品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进而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
1、提供想象空间,增加思维的深度
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广阔无边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供想象的平台,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留白、“潜台词”,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想象平台,稍加挖掘,就是一把深入理解感悟文本的钥匙。如《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引导学生为骄横跋扈的秦王和不畏强暴的唐雎添加“潜台词”。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形象不再仅仅停留在文中的对话描写上,更是通过自己的创作,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培养发散性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
在学习的疑难处,巧设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愚公移山》可以抛出这样的话题:“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一方学生认为愚公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着肯干实干的决心,相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另一方学生则认为愚公移山是劳民伤财害人害己,这是极不理智的行为。双方能援引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的例子,展开激烈的辩驳,教室里不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陈太丘与友期》中也可在结尾处让学生就“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展开讨论。《咏雪》中,对于雪的比喻,到底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好,还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略胜一筹,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契机。
3、鼓励质疑,培养质疑思维能力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质疑思维要跳出作者的视角,提问并质疑。如《曹刿论战》中,通常我们只是站在主人公曹刿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文章赞扬的是曹刿的“远谋”,讽刺了鲁庄公的“鄙”。但有些学生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认为我们应站在鲁庄公的立场上来看一看,显然鲁庄公不失为一个敢于迎战强敌、礼贤下士、善于听取并采纳合理建议的明君。
不言而喻,文言文教学也贵在创新,勤于探索,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在文言文这个花园里采撷到更多的“思维之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长廊里汲取到更多的精神营养。
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学生厌学,老师怕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调动教师讲授文言文的热情,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矛盾,即解决字词与赏读课文之间的矛盾,这在公开课上显得较为突出。如果花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字词,则出不了“彩”;如果一味地赏读课文,又成了绣花枕头;两者兼顾,则疲于奔命。既要夯实基础,又要高屋建瓴;既要推陈,又要出新,如何解决这对矛盾?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可就在前一段时间我组到从江三中进行教研交流,在我们组十二五课题立项后,我们实施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题重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也不断的在教文言文而寻找新的思路,在不断摩课,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逐渐察觉到了文言文教学的其中一条出路:努力上出文本价值,体现文言文的内在文化气息,文本的音韵美、言辞美、情感美才不失文言文的本色。
二、案例描述
以下是我在从江县三中试教时的`案例实录“孙权劝学”。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
生:看过。
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待歌曲结束时我问道:“正如歌中所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淘尽英雄,多少英雄已淹埋在历史的尘埃中,那么在这些诸多英雄中有一位声名显赫、令许多诸候闻风丧胆、过五关斩六将的大人物是谁呢?
生:是关羽。
师:很好,你们真棒!那么就是这么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最后却败在了谁的手下呢?你们知道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PPT出示孙权和吕蒙的画面)这两个人是谁呢?
生:关羽和吕蒙。
师:看来我们很多同学对这个人物不是很了解,《三国演义》可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呀!下来之后请同学们仔细再去读读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左边这位就是 “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等一幕幕史诗剧的英雄主角――武圣关羽,右边这位大家所不就悉的叫吕蒙,最后武圣关羽竟然是败在了一个不断自我修炼的平凡人――吕蒙的手下,然而吕蒙的成功并不是“夺取荆州袭杀关羽”的作战成功,而在于他自我修炼自我提升的成功。这一幕还告诉我们,多伟大的天才,也敌不过后天不断修炼的平凡人。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文本《孙权劝学》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使得吕蒙如此长进,居然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
(二)学习文言文读准字音是基础
师:PPT出示本文的生字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些不到位的可以由教师更正。
生:齐读课文。
师:对于学生在齐读过程中出现的错音,老师在范读中更正。
(三)学习文言文读懂文意是关键
师:PPT出示“孙权劝学”全文,以四人为小组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资料书和课文中的注解试译课文,发现困疑难请小组长记录下来我们共同解决。
生:试译课文,勾画难点。
师:组织学生把每一个小组的难点解决,对于重点,难点句子可做提示,着重点出一些重要词语,如博士、往事、治经、当涂等。
生:再译课文。
师:抽一个小组的学生朗读课文。我们已经梳理了课文内容,但还达不到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的目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请同学们仍以四人为小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问题1.PPT出示文中提到了几个人?分别做了什么事?
生:孙权、吕蒙、鲁肃;孙权劝吕蒙学习,鲁肃赞吕蒙并与之结友
师:(板书:孙权――吕蒙 ―― 鲁肃)孙权劝吕蒙学习,鲁肃赞吕蒙并与之结友。
问题2.PPT出示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结果怎样?
生:学有所成可用文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一句话来说明。
问题3.PPT出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此话最早描述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生:吕蒙。
师:(板书:吕蒙)
(四)了解《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短小精悍,告诉我们一个似乎人人知道却又经常被人们遗忘的道理,其实在《资治通鉴》里面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如(PPT出示学生熟知的小故事“完璧归赵”),这些小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很多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作者司马光编纂本书的目的。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时,我打破了以往传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逐字逐句讲翻译,学生面无表情记笔记),结合我校的“ 1236”课堂教学模式,以“读”为突破口,以读促思,以读助悟,以读带写。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中我采取了“四读”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四读”即为“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通文章;三读,读懂文本;四读,读出个性”。而在读的训练中,我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听录音范读,个人读,齐读,小组合作读。本设计主要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感悟(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方法。在“二读,读通文章”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而是让他们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而我只是针对理解有障碍的字句进行点拨。在“四读,读出个性”这一环节中,我也没有过多的分析和讲解,为了更好地让小组合作落到实处,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让他们通过“读—品—悟”的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提高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最后对本课的感悟也自然而然的渗透到心里了。在设计本节课的收尾部分,我着实用了心思,如何让学生既明确学习本文的宗旨,又能将知识从课内向课外的升华迁移。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课外练笔,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二是语文积累,幻灯片呈现乐府诗《长歌行》,重点突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从而进一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授课虽已结束,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写,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得到提高,合作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通过发现问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和人物的对话,也提升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能力。整节课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自主学习的气氛很浓,师生在平等的教与学中和谐共处。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好的反思才能打造出更好的课堂。课后我的脑海里对本节课进行了回放,我个人觉得有些细节还是需要注意:
①如能将课外练笔放在课堂上练习,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②最后引导学生谈感悟时,有些操之过急。如果是学生能总结出来“开卷有益”效果会更好。
③学生对老师们听课还是有些小紧张的,我感觉学生多少还是有些拘谨,课堂上放不开。没有平时课堂上表现突出。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④在归纳“开卷有益”的感悟时,本来备课时,我设计了补充“吕蒙学有所成后”的课外小链接的`环节,结果在授课时却忽略了,这多少有点遗憾。
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采用了多读,整体感知内容,精读研讨归纳主题,拓展延伸,“从吕蒙看我的实践”联系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朗读。开始通过默读,学生边读边查字,查清字义,了解字义。限时限量,既提高了速度又提高了质量。朗读,让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达到流畅,结合注释,还进行了自由读,小组竞读,集体读。
最后,讨论归纳主题后,又让学生精读,读出感情,读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染力。其次,得益于学生结合实践进行拓展练习,“从吕蒙看自己”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巩固了学习效果。不足之处是本课因为缺少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不够准确。第二点是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精读,讨论,归纳了主题,因而没有当堂完成背诵,说明教学结构和节奏还不十分紧凑。第三个不足是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基础很差,教师又没有逐词逐句讲解,因而对文意把握不是很好。
教学班级:七(4)班
教者:周德玲
时间:2011.0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比较阅读,延伸拓展,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韵味。
2、理解孙权、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学习板块:导入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1、谈话导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学习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学习的文言文《孙权劝学》。
2、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多媒体展示问题,并请同学回答:(1)《孙权劝学》选自《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北宋 家、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字词正音
卿(qīng)岂(qĭ)邪(yé)孰(shú)遂(suì)即更(jígēng)第二学习板块: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指名读——范读——齐读
2、分组竞赛,翻译课文。
3、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1)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2)涂:同“途”即道。古时称谓
1)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2)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词语的古今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求学的最高学位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成语积累
1)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2)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第三学习板块: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速度课文,思考回答: 公开课教案
教学班级:七(4)班
教者:周德玲
时间:2011.03.1、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孙权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劝学)吕蒙 三国时吴国名将。(就学)鲁肃 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赞学)
2、本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呢?(对话)第四个学习板块: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赏析对话美
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并分析人物形象
孙权(严格要求
关心部下
勤奋好学
循循善诱)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怎样的语气?表现孙权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怎样的语气,表达怎样的心情?
前一句“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后一句中“耳”表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是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鲁肃(敬才爱才
真诚待友)
“卿今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长进。
吕蒙(知错能改
虚心听劝
学有所进)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的接应,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之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第五个学习板块:悟读课文,延伸拓展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品德,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 “开卷有益”的道理。)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过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布置作业: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吕蒙 鲁肃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
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了解文中人物。
2、掌握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3、学习名人治学精神,从故事中获得启示。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感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语言,读出语气语调,赏析人物。
2、从人物和故事中获得启示,感悟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
学生:查阅人物资料,了解文学常识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步骤
二、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层次
1、自由朗读
2、单读评价
3、范读比较
4、理清内容
三、译理解词语,读懂句意
1、根据注解,独立翻译
2、出示重点,质疑问难
3、合作讨论,共同解决
四、品读出语气,赏析人物
1、选择朗读,揣摩语气
2、赏析人物,概括特点
五、悟感悟探究,获得启示
六、拓展延伸阅读,想象写作
文章对吕蒙的“辞”“就学”写得很简略,请根据孙权的语言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想象吕蒙如何推托?又是怎样学习的?补写两段文字。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辅助周瑜等大破曹军于赤壁,并领兵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三、朗读全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四、疏通文意
五、理 解 与 运 用
(1)有关吴下阿蒙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XX同学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不再是吴下阿蒙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上节课,某某同学朗读的《黄河颂》非常好,真叫人刮目相待。
六、分析文章: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全文都围绕学来说明的。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目的、方法)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的批 评)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 处)
(2)因为劝,所以吕蒙终于开始就学。
(3)再看鲁肃赞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 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鲁肃行动:遂拜蒙母,结友而 别。
(4)此做法有何含义?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5)用图表再做归纳:
孙权劝学
恳切、关 心
力陈必 要:当涂掌事,不可不 学
提出目标:涉猎见往事
献身现身说法:多务孰若孤
吕蒙就学
无法推 辞
先 :辞-军中多务
后 :就-学有小成
鲁肃赞 学 今者才略,非吴下阿 蒙
惊叹、佩 服 蒙: 自得、自豪
六、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 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 气。
再读课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七、归纳:
(1)掌握下列加点的词语
A 但当涉猎 只 B 见往事 了解
C 乃 于是 D 吴下阿蒙 E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 、蒙辞以军中多务。A、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托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学官吗?
C 、蒙乃始就学C、吕蒙于是开始去学习。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D、长兄认清这件事太晚了啊。
(3)古今异义:辞 古:推辞 及 古:到了的时候
今:美好的词语 今:以及
过 古:到 孤 古:古时王侯自称
今:经过 今:孤独
更 古:重新 但 古:只,仅仅
今:更加 今:转折连词,但是
博士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学位名称
(4)一字多义
就: 蒙乃始就学 接近,靠近,趋向 当: 但当涉猎 应当
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当窗理云鬓 对,对着
以: 辞以军中多务 用 可: 不可不学 可以,能够
以钱币乞之 用 皆有可观者 值得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把
以为 认为
(5)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孰若孤? 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6)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七、拓展延伸: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八、小结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重点)
2、学习运用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重点)
3、疏通文意及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4、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理解学习的重要性。(重点)【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学习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航
1、查找资料: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你在预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请写在下面空白处。结合课下注释,运用工具书读文章,疏通文意,写下不懂的词或句子。
3、预习反馈:小组间互查预习情况。
(二)导入新课:猜猜看:他是谁?
术甚爱之,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三国演义》第十五回)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抵抗月余,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濡须,攻而不能破,远远的见对面吴军阵容整肃,将士严明,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
谁还知道有关孙权的故事。今天我们再了解一个孙权劝学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请看导学案上的三个题,哪位同学板书答案?来我们一起订正答案。请相邻同学互换用红笔批阅。
1、《资治通鉴》是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__到______共_____年的史事。
2、司马光(名)是北宋(时)_____家、______家。
3、请归纳本文两个成语:
比喻人学识尚浅:________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________
(四)多层次朗读,首先明确要求(齐读): 先看第一层
一、读准字音,读明节奏。
1、友情提示:文言文朗读中注意生字、通假字、多音字的读音。
请同学为下列字注音。
(1)生字:卿()遂()孰()(2)通假字:(3)多音字: 更()为(2、友情提示:句子节奏可以按语法划分。(主+状+谓+宾)(1)权谓吕蒙曰(2)卿今当涂掌事(3)蒙辞以军中多务 你还认为哪个句子停顿比较重要:
3、明确了字音和停顿,下面请两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准备听后点评。(字音、语言流畅、停顿不当、语调、语速过快、重音掌握不住)下面进入第二层
二、读通文意,读清思路。
请同学们把课前预习所遇到的疑难问题,交小组内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交给全班讨论解决。友情提示: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蒙乃始就.
学。5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7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把不能准确翻译的或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黑板上。书法好的板书。
2、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并留意其翻译方法。①蒙辞以军中多务。(调)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留)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换)④孰若孤?(补)
⑤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补)
还有哪些句子的翻译,需要大家帮助?
了解了文意后,同学们再读文章,这次可以摇头晃脑,读出文言味。也有个要求就是读清思路。
3、理清结构,概括情节(人+事):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文章中介绍了哪几个人物? 这三个人物各做了什么事呢?
本文主要叙述孙权劝吕蒙学习,那么鲁肃这个人物可否删掉。三个人三个身份,三个职能。下面进入第三层
三、读好语气,读出感情。
1、首先小组合作1分钟,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
2、友情提示: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简要分析,并试读。
卿(称呼);当涂掌事(语境);不可不(措辞)改为 “要”;!(标点)(句式:感叹句);这个句子为感叹句,语气坚决,严厉中又见关心、厚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读出不悦,委婉批评的语气。)改为陈述句。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既有批评语气,又有殷切的关怀,要重读强调。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调侃、自豪的语气。)埋怨吗?
3、小组分角色朗读,模仿人物的语气、神态和体会说话时的心境。其他组听后点评。(掌声)(语气、感情、神态)人物的语气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表演的精彩、到位;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惊讶的语气还不够强烈;得意洋洋,眉飞色舞;
(五)合理想象,情景再现,表演课文内容,演后人物评价。
1、课本剧表演。(掌声)
2、对自己饰演的人物的把握(理解、评价)
孙权:严中有爱、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勤奋好学,鲁肃:敬重人才、爱惜人才
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3、剧中人物给“我”的启示:
孙权:善劝。首先一语破的,指出学习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现身说法,不生硬,不盛气凌人。以理服人,让吕蒙真心的去学习;最好能够将心比心;读书方法:涉猎法;
鲁肃: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吕蒙:知识改变命运,甚至改变历史。学习态度、信心。与方仲永比较。开卷有益。
我把心老人的三句话赠给大家: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同学在知识的海洋中,直挂云帆,到达理想的彼岸。
【当堂检测】 见《基础训练》《配套练习》
1、2题
第二课时
学习探究 小组展示
古今异义词:辞
古义:
今义:
治
古义:
今义:
但
古义:
今义:
及
古义:
今义:
孤
古义:
今义:
博士
古义:
今义:
往事
古义:
今义:
一词多义: 当
例句:
大
例句:
见
例句: 文言虚词:以
例句: 文言句式:倒装句
例句:
省略句
例句: 拓展延伸。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轻: 或: 故: 遂: 安: 画:
2.翻译句子。
(1)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3.吕子明的学问好,在文中是通过鲁肃的()表现出来的,而鲁肃的这一举动,也说明鲁肃是一个不(以旧眼光待人)的人,这是一个好领导必须具备的品质。
4.吕蒙能得鲁肃赞美,是因为他读书好学,这在现在仍有教育意义,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课后作业
1.《基础训练》《配套练习》相关练习2.熟练背诵课文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概括段落大意
四、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设疑;
2、翻译文章
五、揣摩品味课文
1、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六、表演课文
1、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1-29
孙权劝学 教案07-17
《孙权劝学》比较阅读12-02
孙权劝学同步练习12-11
文言文《孙权劝学》、《师旷劝学》试题11-06
《孙权劝学》翻译和注释10-22
孙权劝学两课时教案10-25
孙权劝学的阅读及答案07-05
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07-08
文言文《孙权劝学》翻译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