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知识重点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循证医学知识重点(推荐8篇)

循证医学知识重点 篇1

1.循证医学的概念: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2.循证医学的实践方法:找准患者存在的且就解决的临床重要问题。○检索有关医学文献。○严格评价文献。○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

Chaper 2

1.构建临床循证问题的模式:PICO P指特定的患病人群population;I指干预intervention;C指对照组或另一种可用于比较的干预措施comparator;O指结局outcome.。

Chapter 3

1证据资源分类:4S模型:即原始研究、系统评价、证据摘要和证据整合系统。○5S模型:即原始研究、系统评价、证据摘要、证据整合系统和系统总结summaries○

2.证据资源的标准:

1循证座谈会的严谨性。○

2内容的全面性和特异性。○

3易用性。○

4可及性。○

Chapter 4

1证据的分类与分级:

1分类:⑴按研究设计方案分类:原始研究证据和二次研究证据。⑵按研究问题分类:可分为诊断、治疗、预后等。○ 2分级:○

第一级: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收集所有多个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所作的系统评价;

第二级;单个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第三级:有对照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如设计很好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无对照);

第四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

第五级:专家意见。

1研究目的;○2研究设计;○3研究对象;○4观察或测量;○5结果分析;○6质量控制;○7结果3.证据评价的基本内容:○

8卫生经济学;○9研究结论。表达;○

chapter 5

循证医学知识重点 篇2

目前, 循证医学已发展成为临床医学实践中的一门新兴临床交叉学科。其核心思想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均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 用科学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 同时结合临床医师的实践经验, 尊重病人的选择, 制定出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近年来, 循证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公认, 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科研及教学, 为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机遇, 也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同时也预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1 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的意义

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 2000年加拿大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将其定义修订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 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与多年临床经验, 考虑到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 完美地将三者结合, 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诊疗措施。循证医学模式明显不同于传统经验医学模式, 但不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全盘否定, 而是对传统经验医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 其目的是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当前的临床实践相结合, 以最可靠的证据来剔除无效的、昂贵的和危险的医疗决策或治疗方案, 同时提供最新、最佳的证据供医务工作者参考, 以满足不断提升的医疗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迫切要求。它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一切为了患者, 尊重患者的价值和愿望, 体现了良好医德的基本要求。

1.1 循证医学逐渐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焦点

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理念, 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及患者的意愿结合起来, 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集成后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正是循证医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证据, 批判吸收, 持续学习, 符合当代医学教育改革要求, 加上当前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和生物医学信息学的飞速发展, 为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提供了条件, 循证医学逐渐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焦点。

1.2 循证医学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将循证医学的思想引入医学教育体系, 教会学生如何查证用证, 使学生由被动记忆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设计者, 充分发挥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形成终生教育观。用传统经验教学培养的医学生虽然掌握基本理论较好, 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 在思维的活跃性、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往往存在缺陷。循证医学教学法和经验医学教学法的。学习实践循证医学是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全面培养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充分利用当代发达的互联网资源广泛收集信息。

2 循证医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和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中明确提出了医学院校要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 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 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但现实中, 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尚存在诸多的困难与不适应, 需要我们积极面对, 采取有效措施。

2.1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提出新要求

循证医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概论、文献严格评价、证据检索、临床问题构建、临床决策、系统评价, 及循证医学中的生物统计学原理、临床流行病学原则、临床研究设计和研究技能改进、临床指南评价等, 教学方式多以小组讨论为主。目前, 我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了医学生应具有运用循证医学原理, 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把其所掌握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外语和医学知识等充分结合起来, 要能够依据现代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及时获取国内外最佳医学科研成果, 把握医学专业学科发展动态, 并以此为指导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2.2 对循证医学教学理解不够深入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和进修学习机会增多, 学习循证医学相关知识、方法的渠道越来越丰富, 部分教师具备了开展循证医学临床实践的能力。但除部分临床教师由于临床医疗压力重, 没时间去收集和选择循证医学信息资源外, 相当一部分教师则高、大、全思想较重, 一味追求高质量、全面的临床证据, 一味机械地照搬硬套, 片面地认为目前我院一方面可利用的医学数据库太少, 很难获取高质量的文献, 而且某些地区病人经济条件较差, 遵医行为差, 即使有好的证据也难以应用。更多的教师则强调本科生基础较薄弱, 在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活动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 循证医学用于临床实践者少, 而用于教学者更少。

2.3 开展循证医学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主要体现在师资缺乏, 进行循证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未受过正式、规范的循证医学师资培训, 并且人数少, 能在工作中全面开展循证医学实践的更少;此外教师外语水平整体较低, 语种单一, 学校医学信息库较少, 获得高质量全文医学文献 (尤其是外文文献) 的能力有限, 这也是客观事实。

3 讨论

循证医学教学对传统的医学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重教科书学习, 培养的医学生存在创新意识薄弱、思维不够活跃、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足等弱点。循证医学注重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开设循证医学专业课程以及将循证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临床医学实践教学, 使医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 查找最佳的研究证据, 评价证据的真实性、重要性和适用性, 运用证据并后效评价循证实践过程, 能够提高医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

总之, 临床医学本科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传播循证医学理念并结合学校或医院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循证医学实践。

摘要:循证医学为医学教育改革开辟了新领域, 对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 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利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 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合格医学生。

关键词:循证医学,教学,临床

参考文献

[1]陈丽芬, 邓芬, 陈阳美.临床实习教学中应重视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J].重庆医学, 2008, 37 (10) :1124-1131.

[2]陈进, 李静, 李幼平.循证医学教学:高等医学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3, 3 (4) :273-276.

从循证医学到循证管理 篇3

即便不是医生,作为病人,也知道看病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同一种疾病,表现出的症状却有所不同;针对某一疾病的特效药,可能用在张三身上很灵而用在李四身上不见效;患者的情况不同,同一套治疗方案,对王五最佳而对赵六不佳。所以,循证医学强调三个方面:临床证据、医生的个人经验、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医生要把这三个方面整合起来,寻找针对特定患者更为敏感和更加可靠的诊断方法,制定更为有效和更加安全的治疗方案。

人们可能会有疑问:循证医学强调证据,难道过去的医疗活动就不重视证据?解答这一疑问的要害,在于证据的差异。以往的医疗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经验加实验的活动,所以,没有不重视证据的医生。医生治病的根据,是自己的临床经验,同时参照借鉴其他医生的经验,运用教科书设计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证据不充分或不确凿的情况下进行问诊、检查,辅之以实验室化验检验,按照已经掌握的证据作出判断,试验性地运用药物,同时观察治疗中的病情变化,用药后的不同反应,进而获得治疗是否有效、是否可行的新证据,再决定是否继续使用相关药物以及如何调整治疗方案。这种看病方法确实是有效的,然而也是有局限性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经验会排斥未知的新药物和新方法,临床医师不知晓的东西,肯定不会得到应用;其次,由于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会形成错误的经验与习惯,例如,没有疗效的药物会由于安慰剂效应而在经验上表现出有效,有害却未能被经验感知的技术方法被误认为无害而继续使用;再次,通过实验证明或者理论推导证明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实际效果不见得符合实验结论或者理论说明,如某种化学药物在理论上可以扩张血管,动物实验也证明了具有扩展血管的效果,但临床用于心血管疾病后却适得其反。循证医学就是针对这些局限性,用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所有证据进行系统评价,汇总证据进行全面分析,以求取得不断改进的医疗效果。其取证的范围不限于一个医生一家医院,甚至不限于一地一国,主张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推进医学的发展。

在管理学界,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管理与医疗的相似性。英国的管理学家厄威克,在20世纪40年代就针对管理研究与企业经营实践的脱节进行调查,提出以医学为样板进行管理学研究的设想。厄威克认为,医学和管理学都是实践的艺术,同时也都是有缺陷的学科。以医学为对照,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没有研究而仅仅依赖个人的实践经验,所得到的知识和智慧是有用的但又是有限的;反过来,如果脱离了实践仅仅进行纯理论的研究,所形成的知识则有可能是没有实际效果的,而且可能误入歧途。所以,他强调要以医学院的范式来重建商学院,在实证研究上有新的突破。否则,管理教育的象牙塔和企业经营的水晶宫就会变成两股道上跑的车。不过,尽管有厄威克这样的学者敏锐地感到管理学有向医学学习的必要性,但响应者不多,尤其是在经济学理性方法的影响下,管理学研究更多地偏向于“科学化”而离开了“艺术化”,偏离管理实践的趋向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直到20世纪90年代,菲佛和萨顿明确打出“循证管理”的大旗,为管理学向医学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模式。

菲佛和萨顿指出,医学界一直没有偏离证据的支持来发展学科知识。这需要用事实代替传统观念,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经营决策。同医学界相比,管理界存在着太多地不尊重事实的问题。在《管理的真相》中,他们揶揄说,英特尔的前董事长格鲁夫(Andy Grove)得了前列腺癌,他会很自觉地采用循证方式,尽可能搜集所有关于前列腺疾病的资料,跟踪各种相关数据,比较各种治疗方案的优劣和风险,用可信的证据引导自己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然而,同一个格鲁夫,在董事会进行决策时,则盲目相信期权激励可以带来好的经营效果,尽管期权的效用缺乏足够的证据,也没有令人信服的激励效果事实,但他却对期权激励深信不疑。之所以会在医疗和管理上产生这种差别,就是因为格鲁夫在治病时相信事实,而在管理中相信“传言与胡扯”。不仅是格鲁夫有这样的问题,而且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缺乏证据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这种问题不仅常见于不景气的企业和不高明的管理生手,而且更常见于“看起来很好”的企业和精明过人的企业高管。

菲佛认为,在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有三种:一是不适当的标杆,二是看起来有效的做法,三是意识形态的影响。

所谓不适当的标杆,就是常见的“学习先进经验”。别人的管理经验确实值得学习,然而,对别人的经验,绝不能随意拿来。管理者不仅要看到别人的成功,更要看到这种成功背后隐含的机制和道理,还要认真分析这种成功的情境和条件,没有这样的扎实工作,仅仅看到别人的绩效就眼红“他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十有八九要碰钉子。美国的联合航空公司学习西南航空公司加快周转、降低成本的经验,外表上模仿得十足十,结果却失败得一塌糊涂。有的美国汽车企业模仿日本丰田的生产管理方法,但学了十多年仍然达不到丰田的效率和质量。有些聪明的主管在模仿他人失败后,不得不感叹说:“我们选错了标杆,我们不该照抄别人怎么做,而该模仿他们怎么想。”菲佛进一步补充道:当管理者选择标杆时,应当反问自己下列问题:(1)你选择的榜样,其取得成功的奥妙是不是就是来自你要模仿的那种实践?(2)将要采用的做法,同提高绩效之间具有什么逻辑关系?(3)即便前面两个反问都能得到很好解答,还要再追问一句,这种学习有没有什么副作用?如果有副作用,有没有缓解方法?没有这样的反问和追思,所选择的标杆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即便没有错误也可能对你并不适当。

所谓看起来有效的做法,就是不管情境的差别,盲目相信别的公司或者自己过去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例如,一个卓有成效的经理人,到了一个新公司后,感到新公司的薪酬制度很差劲,就十分卖力地要求他的人力资源经理去学习和模仿他原来所在公司的薪酬政策。这位经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两个公司在规模、市场、客户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前一个公司具有很好效果的薪酬政策,到后一个公司就不见得同样奏效。这种失误,在管理人员中十分常见。假如调查十个企业的绩效评估方法,就不难发现,这些公司的绩效评估体系、内容和实施方案,十有七八都是“山寨”来的。如果遇上一个品行不端的掌舵人,这种“看起来有效”的经验往往会暗藏玄机。如著名的“链锯艾尔”(即艾尔 · 邓拉普,Al Dunlap,以凶狠裁员的铁腕手段著称),他以不惜损伤公司元气的方式,通过大量裁员形成威慑,使股票市值和短期财务指标迅速好转,先后在阳光公司(Sunbeam)、斯科特纸业公司(Scott Paper)都采取了这种方式,把自己包装成“美利坚商业史上最成功的经理人”,最后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欺诈罪起诉。所以,菲佛指出,当面对看起来有效的做法时,也应该反问自己下列问题:(1)你能否确定,过去的成功确实同这种做法有关。例如,销售提成是否真的能够持续增加销量?(2)现在的情境,包括业务、技术、客户、商业模式、竞争环境等等,是否同过去的情境有足够的相似性?确信过去的做法现在依然行得通?(3)你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其中的逻辑是什么?有没有不同的逻辑解释?只有经受住这种反问,才能使“看起来有效”变为真实的有效。

所谓意识形态的影响,就是管理者的“成见”。每个管理者都有程度不同的“成见”,相信某些管理措施确实有效,用信仰代替事实。凡是开口闭口“我认为”的,一般都会表现出明显的成见。菲佛举例说,用信仰代替事实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以股票期权作为高管薪酬。许多人相信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导致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公司财务丑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股票期权刺激了企业高管的欺骗和造假行为,扭曲了决策的时段导向,推动了短期行为和高管自肥,培育出了一大批“肥猫”(Fat cat)。按照信贷评级机构穆迪(Moody's)的研究,期权奖励会最终造成一种导致欺诈行为的氛围。更重要的是,没有确凿无疑的证据支持期权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组织绩效的逻辑(当然,这一判断有例外,对未上市的创业型小公司来说,证据表明股票期权有一定的正面激励作用)。除了期权外,企业经营中类似的意识形态影响还有许多。例如,许多人对“占位优势”深信不疑,但事实却是“首位”的失败概率出奇的高。能够在商场发展壮大的企业,往往不是首创者。所以,菲佛认为,为了避免意识形态的不当影响,管理者应该反问自己下列问题:(1)对某种管理实践的偏好,是因为符合自己对人与组织的直觉还是符合事实?(2)相信或者不相信某一观点,是否得到了同等程度和同等数量的证据支持?(3)是否因为固有的信仰而不去搜集并考虑有关的数据资料?

有了上面这些反问,加上对这些反问的回答,就可以步入循证管理的大门。回答这些反问的过程,就是关注事实、分析情境、放弃成见的过程,是循理寻找证据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循证管理并不复杂。正如菲佛和萨顿在《管理的真相》中所言:“以证据为基础的管理方法,能够改变每一位管理者的观念和行动。首先,它是一种洞悉世界的方法,是一种思考如何磨炼管理技艺的方式。循证管理的理论前提是,尽量利用更合理、更深入的逻辑,充分援引事实,能帮助领导者更出色地完成自身工作。循证管理认为,直面确凿的事实,明辨传统管理经验中真假参半的危险传言,拒绝频繁被误认为合理建议的胡说八道,能给组织带来更好的绩效。”

循证管理从循证医学拿过来的,并不是多么高深的学说,而是尊重事实的基本常识。菲佛说:“循证医学和循证管理,需要的是一套有着两大元素的思维方式:首先,愿意把个人信仰和传统观念放到一边,坚持听信事实,并根据事实采取行动;其二,不懈地收集必要的事实和信息,做出更明智、更有见地的决策,跟上新证据的发展步伐,利用新的事实更新实践。”

用事实代替观念,这就要求管理者放弃“公认真理”和“意识形态”。菲佛分析了博彩业的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些观念深入人心的程度,到了这一行业中的多数人不假思索就会遵循的地步。然而,偏偏有人不信这个邪,哈佛商学院的洛夫曼(Gary Loveman)在进入这一行业调研后发现,许多人认为提供折扣客房可以吸引赌客,但他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和实验,发现提供125美元的客房折扣,远远没有提供60美元赠送筹码对顾客的吸引力大。棒球队的经理人,往往认为球员的个人技术对于赢球有着决定作用,“要成功,就要聘用大明星”。然而大量统计数据反映出的事实是,球队的赢球记录,同聘用明星球员支出的高额薪金没有相关性。中间状态正处于上升期的球员,比那些明星球员更具有优势。相信明星的人,往往会忘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过去的表现并不能保证将来的成果。以事实为依据,尽可能依靠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可观察验证的事实资料进行决策,管理就会进入一个新境界。

循证管理并不复杂,它的基础,本质上是对“有限理性”的新理解。医疗与管理的研究,同自然科学的研究不一样。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理论不成熟时就不会去应用。而医学不成熟,病人还得医治;管理学不成熟,企业还得经营。所以,有限理性的思想,对于医学、管理学这类学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当医生治病时,既要尊重前人和自己的经验,又要通过不断观察和实验来修正自己的经验;当经理人从事管理时,既要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理论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又要根据经营实践不断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尤其要指出的是,循证管理之“证”,不仅仅来自管理者自身,而是来自尽可能多的管理实践。譬如,循证医学就需要在全国甚至跨国进行证据的搜寻和研究,在证据的统计、归纳和分析方面尽可能采用科学方法。循证管理现在还没有出现类似循证医学的“证据中心”,但在观念上,需要参照医学界的循证思路。

循证医学 规培大纲知识点 篇4

2.遵循证据是EBM的核心思想。循证医学的核心是患者。

3.狭义EBM:循证临床实践;广义EBM:包括一切医疗卫生服务的循证实践。

4.循证临床实践(EBCP)三要素:患者意愿、临床医生地专业知识和研究证据。

5.临床研究作为医学证据(按研究内容分类):

a关于病因的临床研究;b关于诊断或筛查的临床研究;

c关于治疗或干预的临床研究;d关于预后的临床研究。

6.证据的分类:原始研究证据(观察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调查、描述性研究、病历系列、个案报告,实验性研究:随机对照实验、非随机同期对照实验、交叉实验、前后对照实验)、二次研究证据(系统评价,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分析,卫生技术评估,卫生经济学研究)

8.证据分级(干预的临床研究)

一级: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二级: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RCT结果 三级: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四级:无对照的病例观察五级:临床经验,专家意见

新9级: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随机双盲对照实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报告、个案报告、专家的观点评述及意见、动物实验、体外/试管内实验

9.治疗性研究的设计类型: 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的对照试验、队列研究(观察)、无对照的病例系列、个案报告。诊断性研究的设计类型:系统评价、队列研究。病因研究的设计类型: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预后研究的设计类型系统评价: 系统评价、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系统评价是最高级别的证据。

10.需要治疗的病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 NNT):指获得(或避免)1个事件需要治疗的病人数。NNT越大,效应值越小

11.循证临床实践的步骤方法:A.发现和提出临床问题;B.检索相关研究证据;C.对证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进行评价;D.应用当前最佳证据指导具体患者的临床决策;E.决策效果评估。

12.临床问题的类型:治疗问题、诊断问题、病因问题、预后问题。

基于主题的学习(系统,以教材为中心,效率低下,缺乏目的性)基于问题的学习(零散,以学习者为中心,印象深刻,针对性强)

13.证据来源:(1)原始资料来源包括专著、高质量期刊上发表的论著、电子出版物等。例如医学索引在线(Medline)、Embase数据库(Embase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CEBM/CCD)和国立研究注册(NRR)等等。(2)经系统评价的二次研究资料包括循证医学教科书、与证据有关的数据库、网站等。例如Cochrane图书馆(CL)、循证医学评价(EBMR)、循证医学杂志(EBM)、国立指南库(NGC)、指南(Guidelines)等等。

14.查找文献——检索词及其应用:MeSH :美国国立图书馆索引用的标准词、文本词:text word,实际在文献中出现的词、Boolean Operator(布尔算子)

15.PICO : P: Patients / Participants 患者/人群;I: Intervention / Exposure

干预/暴露因素;C: Comparison 对照;O: Outcome 结果。

16.评价过程——三个问题 :① 值得看研究结果吗(可靠性)?② 如果是,那么研究结果是什么(效应值及其精确度)?③ 这些结果适合于你的病人吗?

18.关于偏倚:

概念:是指由已知或可控制的因素使研究结果或推论系统的偏离了真实情况的误差。

偏倚的类型:选择偏倚、执行偏倚、脱漏偏倚、检测偏倚。

发表偏倚:指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结果较“无统计学意义’,和无效的研究结果被报

告和发表的可能性更大。如果Meta分析只是基于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因为

有统计学意义的占多数,从而夸大效应量或危险因素的关联强度而致偏倚发生。

① 偏倚与抽样误差不同,不能通过增加样本量而减少;

②它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或分析环节存在的系统偏差,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值不同

③偏倚可能夸大或者低估干预措施的效果、某种危险因子的作用以及某种关系的程度

19.作为病因的标准:①暴露在前,结果在后;②有量效关系;

③去暴露和再暴露研究;④其他研究的情况;⑤生物学解释。

20.系统评价的概念: 指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所有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

合成(Meta-分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

21.Meta-分析的概念:通过综合多个目的相同且相互独立的研究结果,以提供量化结果来回答根据临床情况提出的研究问题,这是目前进行系统评价的一种研究手段和方法。

22.为什么做系统评价?意义:

①解决信息多、时间少的问题;对RCT的质量和结果有评价,结论可靠性增加;经过meta

分析,有综合的结果。

②综合多个样本量较小的试验结果,使权重增加。

③前人工作的总结——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线索

23.国际Cochrane 协作网:制作、更新、保存和传播干预措施的系统评价,采用GRADE的方法评价方法学质量。

Cochrane系统评价特点:国际性的非盈利机构,减少有关的利益冲突。专业制作、保存、传播系统评价。多学科协作完成。统一的制作程序和标准。定期更新。具有权威性,被广泛应用。

24.临床证据、临床资源的共同点:1.根据PICO原则清楚表述临床问题;2.纳入标准明确,文献检索全面;3.严格评价临床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4.对临床问题,分级给出推荐处

理意见;5.以电子版形式推出,检索方便,层次分明,及时更新。

25.评价证据:1.证据的内部真实性;2.证据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效应性、精确性;3.临床适用性。

26.意向性治疗分析ITT:是指在最后资料分析中包括所有纳入随机分配的患者,不管是否

最终接受研究最初分配给他的治疗。

27.病因研究的评价:1.研究开始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是否具有相似的预后?①两组人群中,与预后相关的暴露因素是否相似?在分析中是否进行了校正?②如果该研究为病例-

对照研究,则两组人群的暴露因素的测定方法是否相同?2.研究开始后,试验组和对

照组的预后是否仍然具有一致性?①两组对于结局的测量方法是否一致?是否采取了

盲法?②是否有足够的对象完成了随访?

28.诊断研究的评价:诊断性试验结果是否真实?1.诊断试验是否包括了适当的疾病谱?与

临床实际相似吗?2.诊断试验是否与金标准进行了独立的盲法比较?3.是否每个被检

者都经过金标准检查?

29.预后因素包括:1.人口统计学特色、年龄、性别;2.疾病相关性、病理分型、疾病分期

等;3.并发症。

常用的预后指标1治愈率2病死率3缓解率4复发率5致残率6其他结局

30.预后研究的评价:预后性研究结果是否真实:1.样本人群是否具有代表性?2.观察样本是否具有同质性?3.随访的病例数是否完全?4.终点判断是否客观?有无偏移?

31.临床实践指南的定义:系统开发的多组临床指导意见,帮助医生和患者针对的特定的临

床问题作出恰当处理、选择、决策适宜的卫生保健服务。

临实践指南的制定过程:1.明确目的和意义;2.成立指南制定小组;3.检索证据;4.证据分级,制定不同的推荐强度,形成指南;5.对指南草案进行评审;6.发表与执行;

7.周期性地回顾和更新指南。

临床实践指南评价:AGREE通过6个方面(指南的范围和目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指南开发的严格性,表述明确的清晰程度,指南的可应用性,编辑工作的独立性)共

23个条目进行评分。

32.各种指标: 危险度:结局事件的发生概率。

相对危险度(RR):病因暴露组的发病率与未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或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比。

比值比(OR):病例组研究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归因危险度(AR):病因暴露组的发病率减去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所得的差值,表明这一部分患者发病是除了对照组本身发病率后,为被研究的病因引起疾病的净效应,亦称之为绝对危险度。

可信区间(CI):判断所设计的临床观察指标的真实范围,常计算95%可信区间。

精确度:可信区间的宽度,为可信区间的上限与下限的差值,宽度越小则精确度越高。

事件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率、发病率、患病率等。试验组事件发生率(EER)对照组事件发生率(CER)

绝对危险度增加率(ARI):试验组对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事件发生率的绝对差值。

相对危险度增加率(RRI):

出现一例不良反应需要处理的病例数(NNH):一定的时间内,对患者用某种防治措施,相对于对照组来说,出现一例不良反应需要处理的病例数。

诊断实验:敏感度(Sen):标准诊断方法确诊的病例组中经诊断性试验查出阳性人数的比例,即真阳性率。

特异度(Spe):指标准诊断方法确诊无病的对照组中经诊断试验检出阴性结果的人数比例,即真阴性率。

准确度Acc:诊断性试验的全部真阳性者和真阴性者占受试对象总和和比例。

阳性预测值+PV:诊断性试验的全部阳性例数中真阳性所占的比例。

阴性预测值-PV:诊断性试验的全部阴性例数中真阴性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Prev:特定的时间点、某一人群中,患某种疾病的人的比例。

似然比LR:诊断性试验综合评价的理想指标,综合了敏感度与特异度的临床意义,用于计算阳性或阴性试验结果的患病概率。阳性似然比+LR:出现在金标准确定有病的受试者阳性试验结果与出现在无病受试者阳性试验结果的比值,即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值。阴性似然比-LR:假阴性率/真阴性率,阴性时患病与不患病机会之比。

中位生存时间:研究中50%患者死亡所需随访的时间。

生存率:从疾病临床过程的某一点开始,一段时间后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例数的百分比。

33.ROC曲线:又称受试者工作曲线,以实验的敏感度(真阳性率)为纵坐标,而以1-特异度(假阳性率)为横坐标,依照连续分组测定的数据,分别计算SEN及SPN,按照平面

几何的方法将给出的各点连成曲线。

34.方法学质量评估:随机化、隐藏、盲法、退出实验和失访、意向治疗分析。

35.失效安全数:通过计算假定能使结论逆转而所需的阴性结果的报告数,即失效安全数来估计发表偏倚的大小。失效安全数越大,表明Meta分析的结果越稳定,结论被推翻的可

能性越小。

36.敏感性分析:通过计算假定能使结论逆转而所需的阴性结果的报告数,即失效安全数来估计发表偏倚的大小。失效安全数越大,表明Meta分析的结果越稳定,结论被推翻的可

能性越小。

37.成本-效益分析:将不同的结果换算成流通货币的形式,用货币量作为共同的获利单位进行比较。

38.盲法:为避免研究在设计、资料收集或分析阶段出现信息偏倚,使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不明确干预措施的分配,使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39.Cochrane 图书馆包含的内容:系统评价资料库、疗效评价文摘库、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和CENTRAL管理资料库、系统评价方法学数据库、Cochrane协作网信息。

40.决策树分析的步骤:1明确决策问题,确定备选决策方案。2用别个列出所有可能的发生的机会事件及最终结局,通过决策结、机会结直至结局结的连结,展示事件的客观顺序。

3明确各种结局可能出现的概率4对最终临床结局用是以的效用值赋值。5计算每一种备

选决策方案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期望值,从各种备选方案的比较中,选择期望值

最高的备选方案为最佳决策方案。6应用敏感性试验对决策分析的结论进行测试。

41.4S模型:即原始研究、系统评价、证据摘要、证据整合系统。

42.漏斗图:一般在推荐作Meta分析的研究个数在10个及以上时才需要做漏斗图;主要用于观察结果是否存在偏倚,若资料存在偏倚,会出现不对衬的漏斗图,不对称越明显偏

倚程度越大。

1、最佳证据应具备的特性真实性、重要性、实用性。

2、成本-效果分析的表示方法包括成本效果C/E比或增量效率 ΔC/Δ E比。

3、可作为常用的效用评价指标是质量调整寿命年 QALY和 伤残调整寿命年 DALY。

4、根据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剂量的关系,将药物不良反应分为A型和B型。

5、获得最佳证据或一级证据所需要的临床试验必须具备一下特征大样本、随机、对照、盲法

6、治疗效果的准确度就是可信的程度,常用95%可信区间(95%CI,confidence interval)来表示,可信区间越小,则可信度就越­­接近真值。

7、卫生技术评估的内容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经济学特性、社会适应性。

8、最常见的识别发表偏倚的方法为漏斗图法。

9、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评价,随机对照实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循证医学学习体会 篇5

循证医学,顾名思义: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循证医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融合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信息技术、医学统计学、科学实验设计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对于仅仅粗浅接触过统计学和信息检索课程的我而言,这门汇百家之长而成的学科无疑是一个难题,谜题。

几次课程下来,课堂上老师授课时,自我感觉都能听懂理解,但课后再回想总有种云山雾绕,不知所云之感。似乎理解了,又似乎是没理解,理论没通,实践难达,一头雾水。

虽然能理解循证医学是一门基于临床实验基础之上指导临床实践的学科,就如同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将指导实践。但从所学上升到理论,到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是一条漫长的重复的道路。同样对于我而言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就系统评价而言,学习过程中不停地听到老师提到和强调其的重要及运用。但现在如果让我去独立完成一篇系统评价,我将如手捧一乌龟,想吃却无从下口。

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五步骤”分别为: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实践总结。提出问题即根据临床医疗所见疾病及诊治方法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进一步确定临床实践中需要回答的问题;检索相关的医学文献寻找证据,通过信息检索课所学,充分运用期刊数据库、学校现有文献、各种网络资源找到自己所需的相关研究资料;严格评价相关医学文献,运用相关证据评价方法系统对自己所找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出最佳证据;应用最佳证据,在临床中实施;对最终所纳入的最佳证据进行学习研究、归纳总结,将最终得出的实践方法运用于临床实践中;通过实践,提高临床学术水平:通过对证据的运用,相关临床疗效的观察,进一步总结,重复“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从实践中得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并进一步再次从实践中使理论升华。

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论文 篇6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检验;应用

1 评价诊断试验方法的科学性

笔者曾分析1992~间国际上较有名的4本医学杂志有关诊断试验的112篇文章,统计分析其试验技术指标发现:仅27%的文章陈述了纳入病人的范围;仅8%的文章报告了临床亚组各项指标情况;仅46%的文章考虑到并避免了工作偏倚; 38%的文章避免了回顾偏倚;仅11%的文章提供了敏感性、特异性、似然比及精确性的数据; 22%的文章报告了计算这些指标时病人的频数分布及具体数据; 23%的文章报告了试验的可重复性。

有关诊断实验的错误70%以上发生在结果分析之前,即方法学的错误。

循证实验室医学通常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一个诊断试验的科学性与否:

试验是否与金标准试验进行“盲法”比较;是否每个被检者都经过金标准试验检查。

所谓金标准(goldstandard)是指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某疾病的最佳方法,有金标准对照研究的试验可以获得诸如敏感性、特异性等方法学评价指标。

国内曾有学者对~2中华医学检验杂志6论著栏发表的有关诊断试验的111篇文章进行统计,有金标准盲法比较的65篇(58.5%),非金标准的有14篇(12.6%),无标准对照的32篇(28.9%)。

所研究病人的样本是否包括临床实践中将使用诊断试验的各种病人,即试验中病例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要充分考虑病例的代表性,否则样本资料得出的结论不能适用于所研究的群体。

典型的例子是癌胚抗原(CEA)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最初的报道是测定36例晚期结肠、直肠癌病人的CEA,发现35例(97.2%)升高,对照组是没有患结肠癌的其他病人,他们大多数CEA水平较低,因此作者认为CEA是一项筛选结肠癌的有用试验。

而以后将试验对象用于包括早期结肠癌以及有其他胃肠道疾病对象时,发现CEA检查结果并不正确,不能将早期结肠癌病人与其他胃肠病鉴别开来,所以如今, CEA诊断价值明显降低。

诊断试验的精确性(precision)或重复性(reproducible)即在试验条件完全相同的时候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序。

2 评价新的检测仪器、项目、指标的实用性

医学检验发展迅速,新的检测仪器、项目、指标不断涌现,检验人员必须了解和研究这些新项目、新仪器的优越性,以便向临床医生推荐和帮助医生选择。

如血糖计的出现是否可取代传统的实验室血浆葡萄糖检测;幽门螺杆菌的诸多病原学检测方法中,孰优孰劣;谷胱甘肽S转移酶(A-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检测与常规肝功能检测(ALT、AST、ALP)比较在反映肝细胞损伤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等等临床常见问题都是循证实验室医学的应用研究范畴,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

循证实验室医学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系统回顾,主要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荟萃分析对其进行评价。

其他评价方法还有决策分析和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分析。

如对粪便查幽门螺杆菌抗原(HpSA)的评价,Viaira作了一项RCT。

其评价方法为491例病人的预期多中心研究,由胃镜取活检组织,并作13C尿素呼吸试验,由组织学和微生物学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诊断,结果,原明确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272例病人中256例HpSA阳性(灵敏度为94.1%,95%的可信区间为90.6%~96.6%)。

在219例非感染病人中,201例HpSA法阴性(特异性为91.8%,95%的可信区间为87.3% ~ 95.1%),从而得出HpSA试验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靠方法。

3检验结果相关的结局研究

对于每一项诊断试验来说,如果它的结果不能对诊断决策或健康结局产生积极影响或者两者根本没有相关性的话,试验方法再科学、操作过程再规范、结果再准确也只能是徒劳。

就象我们用了多少年的Duke法出血时间测定,一直是作为外科手术预防术中出血的常规检查项目,然而其价值有多大呢? Rodgers和Levin作出了明确的答复。

其通过对862篇相关文献的系统综述,对出血时间的实用性进行5项评判,得出结论认为出血时间不是血小板功能的特异性指标,不能提示血小板的功能,不能作为外科术中出血的风险预测。

我国卫生部也于12月发出通知淘汰该检测项目。

有关健康结局的研究过去只注重治疗对健康结局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诊断对健康结局的影响。

与诊断试验相关的结局研究由于涉及较多的中间环节,因而这方面的研究较为复杂,需要科学的实验设计、正确的数据统计处理和合理的结果判读,其典范就是RCT,如最近关于检验诊断结局研究的RCT有“白内障手术前的常规术前检查是否能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便隐血试验是否能减少结肠癌的发病率”。

4结语

作为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很好的应用好循证医学,才能解决医学检验中众多的难题。

对于医学检验来说,循证医学为其提供了一些检验需要的证据,并且提高了医学检验的效率,促进了医学检验及其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建,毛亚莉. 开展循证检验医学的重要性[J]. 中国民康医学. (02)

[2] 吕长坤,马菲菲. 浅谈循证检验医学发展[J]. 检验医学教育. (02)

[3] 吕长坤,马菲菲. 循证检验医学的发展概况[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18)

[4] 瞿良,王惠萱,朱玉琨. 循证检验医学与临床检验医学[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05)

[5] 楼余淦,杜有功. 循证医学与药物治疗[J]. 浙江临床医学. (10)

循证医学知识重点 篇7

近年来, 临床医学模式已从既往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的经验医学, 转变为以临床证据为基础的新的医学模式, 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的广泛应用即是这一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20世纪70年代, 英国内科医生Cochrane提出, 应针对各专业特定的治疗措施收集全世界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综合评价, 然后得出结论, 以指导临床实践。这是最早的循证医学思想。1992年加拿大Mc Master大学Gordon Guyatt教授等, 首次提出循证医学的概念和术语, 2000年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再次对循证医学进行定义, 即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 同时结合临床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 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愿望, 将三者完美结合起来, 制定每个患者的最佳诊疗措施。

目前, 循证医学已发展成为临床医学实践中的一门新兴临床交叉学科。其核心思想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均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 用科学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 同时结合临床医师的实践经验, 尊重病人的选择, 制定出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近年来, 循证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公认, 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科研及教学, 为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机遇, 也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同时也预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二、高等医学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目前, 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已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 不仅有利于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医学生,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合格医学生。循证医学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 教学的结合将更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一) 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循证医学的出现标志着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临床医学模式向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的转变, 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医学以学科模式为中心, 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 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 但当他们面对临床实践中许多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新问题时, 往往习惯于从教科书或上级医师的诊疗经验中找答案。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无法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新需求。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中, 明确提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应具有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 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因此, 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必须顺应这一趋势, 变革传统临床医学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这对全面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二) 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

近些年来, 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长学制医学生的培养以及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 (PBL) 的应用等方面, 而这些改革措施都与循证医学密切相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循证医学与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所谓人文精神, 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人文精神的要旨在于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 体现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不仅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自身的各种活动, 而且让人们以“人文标准”衡量科学技术的进展、社会的建构、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决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应成为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理念, 同时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医学是以维护人的生命健康为目的的科学, 由于人的生命具有社会性质, 自然地使医学具有了丰富的社会人文的内涵。医务工作者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患有疾病的生物体, 而且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关系和多重社会价值的丰富的人。因此, 医学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工程之术, 而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综合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医学生必需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 必须把握和研究医学的人文内涵, 提高医学生的文化自觉。循证医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在“获取当前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同时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的基础上, 做出临床决策。这不仅体现了一个合格医生对医学科学的求实探索, 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循证医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包括承认并尊重患者的基本人权、鼓励患者参与治疗方案决策, 并尊重其选择, 等等;循证医学不局限于关注患者症状的改善而更致力于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这些正是我们目前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忽视的。

2. 循证医学与长学制医学生培养。

我国在1988年起在15所高等医学院校开办临床医学7年制教育, 并从2004年起, 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试办8年制医学教育的基础上, 将教育试点扩展到另外5所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实行7年制、8年制等长学制教育, 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创办长学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现实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长学制改革的需要。因此, 有必要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到长学制医学教育之中, 促使学生掌握现代医学学习技巧和方法, 学会查寻和应用他人从事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及采用他人制定的循证医学方法并付诸于实践, 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从而实现创办长学制医学教育的目的。

3. 循证医学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

循证医学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 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循证医学的教学理念集中体现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 与PBL教学模式的内涵不谋而合。PBL方法是目前国际高等医学教育中十分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相比, PBL将“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主动学习”,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发学习的动机, 增加了获得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掌握并运用知识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PBL教学的核心特点与循证医学的理念高度结合, 将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得更为突出的教学效果。

三、高等医学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和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中明确提出了医学院校要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 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 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但现实中, 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尚存在诸多的困难与不适应, 需要我们积极面对, 采取有效措施。

1.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循证医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概论、文献严格评价、证据检索、临床问题构建、临床决策、系统评价, 及循证医学中的生物统计学原理、临床流行病学原则、临床研究设计和研究技能改进、临床指南评价等, 教学方式多以小组讨论为主。目前, 我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了医学生应具有运用循证医学原理, 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把其所掌握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外语和医学知识等充分结合起来, 要能够依据现代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及时获取国内外最佳医学科研成果, 把握医学专业学科发展动态, 并以此为指导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为达到循证医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我们必须依据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 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补充、修订。如选择或组织编写循证医学相关教材, 开设引入循证医学教育课程, 加强医学信息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的教育, 强化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等。同时, 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式, 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能够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诸如PBL教学等。另一方面, 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 医学教育机构应加强教学所需的各种硬件建设, 如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查询系统等方面的建设, 以保障循证医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2.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循证医学引入到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教师要转变观念, 充分学习和理解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 并不断的将其应用到教学当中去。其次, 教师需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根据循证思维训练的特点, 教师除了拥有传统教学所必须的能力外, 还需要具有循证医学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 在诊疗及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此外, 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 教师还需要拥有一定的统计学以及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以及科学检索文献与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同时, 循证医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临床研究方法学, 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寻求证据、系统评价”的全过程。为此, 教师应掌握并灵活运用PBL等启发性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唐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讲师, 北京100191)

摘要: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利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 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合格医学生。循证医学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 教学相结合将更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循证医学 (EBM) ,教育模式,PBL

参考文献

[1]李忠民, 孙振球.循证医学中的科学人文精神[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5 (10) .

[2]黄素霞, 俞方.谈PBL教学模式与医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09) .

[3]马彬, 杨克虎, 田金徽, 刘雅莉.改革培养模式, 造就创新人才——研究生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 (04) .

[4]曹万鹏.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医学生[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04) .

[5]陶军, 杨天德, 刘禹莲.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09) .

[6]刘明社, 赵中夫.循证医学对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作用和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1) .

[7]赵小伟, 李龙墁, 魏明, 许逸卿, 余红平.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改革[J].医学与社会, 2008 (05) .

[8]教育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Z].教高[2008]9号.

拿起“循证医学”这个武器 篇8

循证医学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任何医学结论,包括疾病的流行病学、疾病的诊断标准、药物的疗效、诊疗项目的准确度和临床意义、治疗仪器的疗效,都要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得到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后,才能得出医学结论,再在临床上应用。医学科学实验最基本的方法是“双盲对照”,最基本的概念是“有统计学意义”,这两条能保证所得出的结论是真的。

“双盲对照”:没有私情的真实对照观察

什么是双盲对照?比如对一个药物疗效的评定,由试验厂家制成两种制剂,一种是真药,一种是安慰剂(没有药物成分)。对受试患者,无人为因素地分为两组,两组人的性别、年龄、病情、人数基本一样,有可比性,分别把每种制剂各给一组受试者。所谓“双盲”指医生和受试者都不知道哪种制剂是真的,按照设定的计划进行各种指标的观察、化验、仪器检测。当实验结束后,由实验厂家揭秘,再分析两组的区别。

“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越多,越有说服力

什么是“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组受试者是否有差别,将受到受试者的数量和观察指标差别大小的影响。比如从普通算术的角度看:100个人中有70个有区别是70%,10000个人中有7000个人还是70%。但是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受试者人数越多,越有统计学意义。而如果只是10个人中有7个人有区别,这在统计学中认为没有区别,即“没有统计学意义”。由此看出,按照统计学的规定,在做医学临床试验时,必须根据观察指标的性质,作出一个最低受试者数量的要求。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受试者人数越多,就越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也决非越多越好,因为过多受试者人数会造成浪费。另一方面,虽然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个案报道对医学结论并无帮助,但其价值不可忽视,因为它能为医生们积累经验。尤其对于少见病来说,这种经验十分宝贵。

医学在不断地进步,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论、新的仪器、新的设备、新的药物,评价这些新的东西,必须有循证医学的可靠依据才能被承认,才能用到临床,用新的替换旧的。也就是说,必须有科学依据,即循证医学的依据。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循证医学在临床药物试验中发展较好,而在其他方面还相当缺乏。因此,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行为也要参考诊疗指南和专家会议决定等资料。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下一篇:励志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