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安全调查报告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消费安全调查报告(精选8篇)

大学生消费安全调查报告 篇1

摘要:近年来,外卖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兴起,而且外卖的新形式——网络订餐,如“饿了么”、“美团外卖”等也愈发流行,结合当下外卖消费食品安全问题,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外卖相关问题的态度等,对大学生外卖消费食品安全质量心理进行调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食品安全、网络订餐

一、引言

近期,各种外卖食品安全问题被陆续曝光,外卖卫生问题又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其中网络订餐APP诞生所带来的网络外卖卫生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宿舍内用电要求,大学生食物的主要来源是食堂和外卖。现如今,网络订餐日益盛行,不仅仅是因为它给学生带来了便利,更为主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各种优惠策略——“满10减4”,“1元、2元、3元红包免费发放”等。所以外卖问题可以说与我们大学生是息息相关的。基于这个研究背景,我们小组对北京物资学院的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外卖消费食品安全质量心理的调查。通过这个调查,我们希望能得到大学生在外卖方面的消费情况及对与外卖相关的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探索出提高大学生饮食质量的方式,同时唤起大学生对外卖卫生的关注。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北京物资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抽样样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了1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15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内容分为3部分:基本信息,对外卖想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是否关注食品安全。

2、研究工具:本文根据利用《问卷网》自行编制的12题问卷,每题设置A、B、C、D 四个选项,在问卷回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研究。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数据统计与分析

1.被调查人员分析

从调查中得知订外卖的女生多于男生,男女比例分别为27.78%、72.22%。收回的150份问卷中,比例占51.71%的大一学生中,有28.30%的同学表示基本都不会订外卖,订外卖次数达一周一到两次、一周三次或以上的比例分别占26.42%和16.98%。问卷比例占27.8%的大二学生订外卖次数一周一到两次就占了31.58%。14.63%的大三学生中,一个月两到三次会订外卖的占了30%。从中可以发现大一新生其实订外卖的次数是相对偏少的,而大

二、大三的学生订外卖的次数略多一点。

2.叫外卖频率分析

调查显示,有47.17%的同学表示偶尔叫外卖,25.93%的同学表示经常叫外卖,只有1.85%的同学从不叫外卖。其中大部分学生一周叫3-5次外卖,由此看来,大多数学生都叫过外卖,但是频率不是十分高。

3.对外卖的态度

有50.93%的学生认为外卖利大于弊,24.07%择认为弊大于利,剩余学生则表示外卖利弊均等。从上述结果看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卖就不足为奇了,他们大多数认为外卖的好处大于弊端,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以下三方面:为送货上门很方便,节约时间以及食堂拥挤等。

4.是否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

大多数人表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只是一般关注,有31.48%的人表示十分关注,还有7.41%则表示不怎么关注。由此可见,大学生对食品安全还是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食品安全十分重要,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必须对它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综合结果分析

1.高校学生食品安全意识仍然较为薄弱,获取食品安全信息少,渠道较单一,对食品安全知识缺乏科学的认知。食品安全法作为从制度上规范食品安全的重要法规以及相关食品安全常识,绝大多数学生对其只停留在听说过却不了解的阶段,这说明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在想起来时或者吃时才会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这说明大学生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3.学校周边餐馆及街头摊点饮食环境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绝大部分大学生面对问题食品的处理方式体会现出他们维权意识的淡薄;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自认倒霉、从不举报,只是抱怨一下的态度,小部分学生会主动向消协或相关部门投诉,这说明大学生需要更多地了解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4.大多数大学生认为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商机利欲熏心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因此其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从严格督检查倡导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和加大处罚力度上入手同时学校应该对大学生最想了解的学校食品安全状况和食品安全常识加大宣传力度。

5.经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最重要的是加强宏观管理,相关部门质量监督并且加强食品检验检疫。这也就是希望有关部门及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严加看管,不能放走任何一个黑心商家。

(三)原因分析

1、网络外卖信息丰富、订购方便快捷,优势明显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院学生喜欢订外卖的原因中方便快捷比例高达82.93%,感觉外卖比较好吃、进餐时间自由、多种菜色选择、外卖商家赠品福利多所占比例分别为28.78%、32.2%,22.44%、6.83%,而感觉外卖更卫生安全的比例却仅占了0.98%。由此可看出,大部分学生并不觉得订外卖更卫生安全,他们对外卖的需求更多是因为方便快捷,调查过程中也有不少同学坦言窝在宿舍时订外卖最方便,所住楼层较高或离饭堂太远大都成了叫外卖的理由。这从侧面映射出我院部分学生处于慵懒生活状态。

2、价格便宜、福利丰富

由于大学生外卖市场的巨大潜力,各大电商纷纷采取“满减”、“在线支付减”、“赠饮”、“赠现金红包”等优惠措施来吸引大学生。各大电商目前的营销策略都重在贴钱抢占客户和市场,几乎没有盈利。电商们的补贴策略极其有效,迅速吸引了对价格分外敏感的大学生群体。根据调查显示,从价格的角度出发,88%的同学认为外卖电商的价格福利是他们选择网络外卖的重要原因。以美团外卖为例,一份 20 元的外卖,如果是新用户可以减 15元还附送一份饮料,折扣力度达到了 25%,如果是老用户可以减4 元附送一份饮料,折扣力度达到了 80%。

3、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迅猛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智能手机普及、网络环境提升以及移送支付的普及成为网络外卖迅猛发展的推动力。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奠定了手机客户端订购网络外卖的基础。而网络速度的大幅提升更是便利了手机外卖。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网速得到一定的提升,而移动支付的越加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手机定外卖的热情。

四、提高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的对策

在现如今网络订餐——如“饿了么”、“美团外卖”等愈发流行的时代,食品安全教育不容忽视,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效工作者应切实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开展不同形式的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倡导健康、安全的食品安全行为。对网络上的各种宣传要先辨别企业有没有合法的生产资质,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对于违规售卖行为,可以向监管部门反映,用监管力量去整治,同时也要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完善各项监督管理机制特别应该对高校周边地区的食品安全及卫生情况进行严格地监督管理做好食品质量检测与监测工作,对于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的餐馆和探店进行彻底整治,从制度层面增强高校学生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在学校中应该健全并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学校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其次在学生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与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引导学生健康的食品安全行为同时设置食品安全相关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定期举行食品安全讲座或学术报告在学校宣传栏或校园网不定期地介绍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最新信息,使学生系统的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

五、总结

有人说:中国人的身体之中已集齐了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已经练就了百毒不侵!但是,连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已告诉我们,我们并非拥有一个金刚不坏之身。身处高校之中,许多人克制不了自己蠢蠢欲动的食指,但面对利益链中部分商家早已败坏的良心,美味的食物就可能变成危害健康的毒药!所以,我们在追求美味的同时,也要理智选择,注重食品安全,让自己吃上安全饭。

信技三班 第十组

小组成员:1321310085 林菁

大学生消费安全调查报告 篇2

1 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普遍欠缺的原因

一般来说, 食品安全知识越多, 食品安全意识越强, 卫生习惯越好。问卷设置了食品安全含义、肉类水产品的抗生素激素残留、食品添加剂、普通食品与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区别、“三无”产品等问题, 每题均设置“完全了解”、“大概了解”、“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4个选项。调查结果显示, 嘉应学院大学生对相关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较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 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数据显示, 只有24.1%的大学生答对此题, 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清楚怎样区分食品的安全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 完全理解问题中四类食品安全知识的嘉应学院大学生最高不超过三分之一, 最低的只有3.1%。可见, 嘉应学院大学生的食品安全认知现状不容乐观, 有待完善和加强。

为什么大学生的食品安全认知状况不乐观?在调查中发现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条:

首先, 高达73.1%的大学生没有在学校学习过营养学或食品安全相关的课程。另外, 在成长过程中, 只有8.9%的大学生每年受过他人3次以上的食品安全教育, 15.0%的大学生每年受过他人1~2次食品安全教育, 多年来偶尔接受过他人教育的占51.6%, 24.5%的大学生从没接受过他人的食品安全教育。

其次, 大多数大学生是通过电视、电台、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自发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由于获取途径的多项选择, 有调查显示, 74.8%的男生和79.3%的女生通过电视、广播了解食品安全信息, 89.3%的男生和90.3%的女生通过网络, 46.6%的男生和52.9%的女生通过报纸杂志, 7.7%的男生和5.7%的女生通过现场咨询活动, 19.7%的男生和28.6%的女生通过课堂、相关知识讲座, 23.1%的男生和28.2%的女生通过他人介绍, 4.7%的男生和10.1%的女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食品安全信息。

2 大学生并不具备很高的食品安全意识

虽然问卷调查显示, 大学生认为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但大学生的食品安全忧患意识并不强烈, 这呈现出较大的反差。

首先, 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5.6%的大学生每学期都在学校食堂或周边饭店、饮食摊点多次遇到食品安全问题, 35.6%的大学生每学期都在学校食堂或其周边饭店、饮食摊点偶尔遇到一起食品安全问题, 40.4%的大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 但却多次听说其他同学遇到食品安全问题, 只有18.4%的大学生既没遇到也没有听闻其他同学遇到食品安全问题。

在大学生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中, 饭菜出现馊味及虫鼠现象 (23.4%) 、过期变质食品仍在销售 (22.6%) 、食品制作加工阶段环境恶劣 (22.1%) 排位前三。41.2%的被调查大学生在诸多场所遇到食品安全问题, 作为多项选择, 按照嘉应学院大学生遭遇食品安全问题的场所的多寡比例依次为:流动摊点 (27.5%) 、学校周边餐馆 (23.0%) 、食堂 (13.2%) 、杂货店 (7.2%) 、网店 (6.3%) 。

其次, 大学生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有毒有害物质 (如农药、抗生素、重金属、防腐剂) 高残留问题 (49.5%) 、病死牲畜肉 (20.4%) 、食物中毒 (11.3%) 、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 (8.9%) 、食用油流入 (4.3%非) 、散装食品卫生 (2.0%) 、食品过期变质 (1.7%) 、虚假或错误标签标注 (1.5%) 、使用转基因原料 (0.4%) 。

最后, 面对社会上经常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和身边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大学生食品安全忧患意识很弱, 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90%以上接受调查的人认为大学生群体自身食品安全的忧患意识不强。其中, 46.8%认为一般, 33.2%认为较弱, 15.0%认为很弱, 1.1%则认为没有食品安全的忧患意识, 只有3.9%认为很强。

(2) 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自身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其中, 65.1%的大学生觉得一般, 21.5%的大学生选择了较弱, 6.9%的大学生认为很弱, 而另有0.9%的大学生根本没考虑过食品安全问题, 只有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食品安全意识很高。

(3) 绝大多数大学生很少主动搜寻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 普遍较低的食品安全忧患意识导致较低的食品安全关注度。39.3%的大学生从不主动搜寻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 38.8%的大学生每季度或一个季度之内会主动搜寻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 5.6%的大学生每周一次或多次主动搜寻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 16.3%的大学生每月主动搜寻一到两次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和知识。

(4) 只有当社会上或身边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 大多数大学生才会更关注食品安全。45.6%的同学在爆发食品安全事件时会更关注食品安全, 36.2%只有在身边发生此类事件时才更关注, 10.9%在学习交流食品安全经验和知识后更关注食品安全, 5.6%受身边同学的影响后才会更加关注, 1.7%在其他情况下更关注食品安全。每当爆发食品安全事件时, 只有12.6%的大学生会认真阅读相关新闻, 67.0%的大学生大致浏览一下, 16.7%的大学生只看一下标题, 3.7%的大学生则从不关注。69.8%的大学生只是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等新闻时才谈论食品安全的话题, 6.7%的大学生每周会谈论一两次, 14.8%的大学生每月谈到一两次, 而8.7%的大学生从不谈论关于食品安全的事情。

3 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良的食品消费行为

首先, 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用餐地点时并没有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11.1%的大学生会优先考虑价格, 33.2%则认为饭菜是否可口更重要, 11.7%的大学生首先考虑位置便利, 只有44.0%的大学生会考虑环境卫生及食品安全程度。因此, 对于学校周围的小吃店或小摊贩的食品, 高达69.2%的大学生表示虽然不太卫生, 但还是偶尔去吃;19.8%的大学生觉得虽然不太卫生, 但还是经常去;只有8.0%的大学生坚决不去吃, 还有3.0%的大学生根本就没考虑过卫生问题。

其次, 近60%的大学生并不关心周边餐馆、小摊点是否有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其中, 19.7%的大学生从来没想过, 也不在意;38.2%的大学生没考虑过, 想要知道也无法知道;28.0%的大学生表示偶尔问问, 只有14.1%的大学生表示每去一个新地方都会仔细观察。

第三, 超过70%的大学生并不查看食品配料及食品添加剂。其中, 只有6.5%的大学生购买食品时会注意配料以及食品添加剂, 16.5%的大学生经常注意, 60.7%的大学生偶尔注意, 16.3%的大学生则从来不看。在购买食品时, 5.4%的大学生选择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21.3%的大学生无所谓, 32.5%的大学生选择不含食品添加剂、完全纯天然的食品, 40.8%的大学生则视情况而定。

4 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大学校园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基础工程。鉴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食品安全知识欠缺、食品安全意识不高、食品安全环境不良、食品行为习惯不好的情况,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 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首先, 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积极性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缺乏科学认知, 其根源在于从小学到大学很少接受食品安全的相关教育。本次问卷调查还发现, 很多被调查者愿意学习多方面的食品安全知识, 其中, 43.8%的大学生最想学习辨别食品优劣和安全与否的技能, 30.4%的大学生最想学习食品安全常识, 7.8%的大学生最想学习营养知识, 7.4%的大学生最想学习食品法律知识, 6.5%的大学生最想学习食物中毒治疗知识, 4.1%的大学生最想学习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状况。鉴于大学生有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强烈愿望, 建议学校因势利导, 通过开设食品安全课程、多渠道形成食品安全知识等途径, 加强对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教育, 提高其食品安全知识水平, 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其次,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有研究指出, 高校内的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有:学生饭堂可能引起的食物中毒, 学校周边餐饮业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尤其是大排档类的小餐馆) , 校内外超市、商场和商店也存在不安全食品等。此次调查发现, 只有13.8%的大学生对食堂非常放心, 59%的大学生对食堂比较放心, 22.6%的大学生不太放心, 还有4.6%的大学生非常担忧食堂安全。在调查哪些因素影响食堂食品安全时, 作为多项选择题, 54.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食堂存在食品不卫生的情况, 67.7%担心公用餐具消毒有大问题, 46.4%担心食品加工过程有问题, 41.4%的大学生担心进货渠道不正规。可见, 高校应该重点强化学生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 以常规化检查确保食堂的食材用料安全、加工过程卫生, 保障大学生就餐安全。

第三, 积极培育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保障大学校园的食品安全, 一定要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本次调查发现, 从主观意愿上, 绝大多数大学生愿意采取多种途径为提高食品安全程度尽一己之力。作为多项选择, 75.7%的大学生愿意自己主动多学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75.8%的大学生愿意培养良好的食品购买习惯, 36.9%愿意通过网络手段揭露不法行为, 19.1%愿意亲力亲为参与监督, 36.3%愿意通过学校各个传播渠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13.1%选择其他方式来提高食品安全程度。

大学生消费安全调查报告 篇3

尾随在小学生发现漂白蘑菇事件之后的,是中国消费者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怀疑。对于官方给出的蘑菇合格率97.7%的检测结果,一家网站推出“信小学生还是信工商局”的投票,选择“相信小学生”的有1122票,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

为了求真相,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主任何兵,带着自己的13个研究生,到北京六大城区的17个超市和市场买蘑菇,送相关机构要求检验。崔永元则不无讽刺地说,建议张皓同学任北京蘑菇质监局局长,孩子的视力好,看事看得清楚。

这次公众情绪在年底的爆发,并不偶然,它经历了这一年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隋绪的积聚。地沟油、洗虾粉、三聚氰胺奶粉再现、金浩致癌物超标……一连串的食品安全事件,动摇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整个社会中,弥散着一股不安的情绪。而大家把矛头指向了监衢部门。

2010年12月,《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调查,样本的东、中、西部分布为:36.7%、31.3%、32.0%。同时,为保证群本的代表陛,本次调查样本框的确定兼顾了性别、年龄段和收入分布。采用统计学误差估计公式进行估算,本次调查在95%的置信度水平_上,可将估计误差控制在3.2%。

调查显示,只有三成多(33.6%)的受访者对过去一年所在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满意。对于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超九成人(94.5%)表示存在问题。其中,超过半数(50.9%)的受访者认为“问题严重,需加强治理”,43.6%的人则表示“有问题存在,尚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基于对目前食品安全形势的判断,有近七成人(67.9%)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超过半数(52.3%)的受访者心理状态是“比较不安”,另有15.6%的人表示‘‘特别没有安全感”。

其中,膨化及油炸食品、熟肉制品、酱腌菜、乳制品和鲜肉是中国消费者最不放心的五大食品种类。而病死牲畜肉、果蔬中农药残留超标、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如三聚氰胺、孔雀石绿)以及非食用油(如地沟油、泪水油、垃圾肉油)流人餐桌,则是中国消费者最担心的五大食品安全问题。

逾九成人认为中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下中国人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次调查中,近九成(88.2%)人对此表示“关注”。事实上中国自1993年正式取消粮票,标志着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年代过去,老百姓对于食品的要求从饱腹过渡到更营养、更健康、更安全,不过是十来年的事。对于共和国来说,在解决了人民的温饱之后,再来投入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从近年的情况看,这个体系在应对群众快速增长的食品安全需求上,感到了吃力。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卑阳奶粉事件、龙口粉丝掺假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中毒、红心咸鸭蛋、致病福寿螺、日本毒饺子、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等,不断打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本次到查显示,九成多(94.5%)人认为中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其中过半(50.9%)受访者认为“问题严重,需加强治理”。近七成人(67.9%)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15.6%的人感到“特别没有安全感”。

58岁的吕秀琴(化名)毫不犹豫地在问卷上勾出了“特别没有安全感”。对于现在的食品安全形势,她感到危机四伏。退休以后,她从来不在外面吃饭。她不吃鸡肉,怕有激素;不吃蛋糕,怕有反式脂肪酸;不吃蜜饯,怕有添加剂;她不吃酱油很多年,怕是用头发做的。她也不让儿子喝牛奶,怕有三聚氰胺。她说儿子过去把牛奶当水喝,结果喝得乘公交车都站不住。儿子在一旁申辩说,那是因为晚上玩太多。吕秀琴整天盘算的是:现在还能吃什么?

现在还能吃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无奈地笑了。他说,我们现在的食品基本上是安全的,但是这个观点总也不能牢牢建立。据农业部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垒例行监测报告,2010年前三季度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总体合格率分别为96.6%、99.6%和96.3%。“就算你不信,把不合格率加—倍,那还有90%,的农产品是合格的呢。”陈君石说,我们现在不是一团漆黑。更何况食品安全问题哪个国家都有,只是发展阶段不同,存在问题的性质不—样。

吕秀琴还是不信。不过她信电视里的养生大师,她囤过绿豆,也吃过生茄子。

2010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技术中心教授胡小松在参加人民网主办的“食品安全,信誉与责任”高端论坛时指出,我们很多人在食品科学上是文盲,文盲加迷信。“你关注健康,要学会怎么样科学关注,所以提高消费者的素质,也很重要。”

现在又有—种说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胁”,中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国家对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限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这是经过风险评估的。按照国家标准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不会有什么危害,是安全的。”

中国消费者动辄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感到紧张,这与政府公信力差不无关联。在漂白蘑菇事件中,公众几乎是一边倒地相信小学生,而不相信工商局。亲自去买蘑菇的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中心主任何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说:“以前类似这样的事件中,有关部门的做法不是先找原因,而是先掩盖事实。例如三聚氰胺事件,一直说安全、安全,让大家放心喝,结果出现问题的企业一连串。如果我参与这个调查,我也相信那个小学生。”

本刊调查显示,对于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独立个人这四个发布方之中,“科研机构”获得的信任票最多,占比例43.5%,比投给“政府部门”的信任票高出16.6个百分点。

食品安全问题其实还有另一重玄妙。在贫富分化加剧的当下中国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充当了社会矛盾的一个发泄口。一位纪实作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某养猪场,农户给猪喂瘦肉精,其肉色鲜红诱人,是专门为城里人准备的,而不喂瘦肉精的猪则留给自己吃。惊问:知不知道“瘦肉精”害人?答曰:知道,城市人有公费医疗,没事的。这或许是农民对于自己生老病死没有保障的不公待遇的些许报复。

而对于城里人来说,他们内心积压了对于物价、房价、看病难看病贵、入园难入园贵、工资不涨等等问题的不满,

nlc202309020908

而时常露出马脚的食品安全问题,或许正好是—个发泄的出口。超六成^对转基因食品没有安全感

对于当前食品安全状况的心理反应,26岁的田小华(化名)选择了“比较不安”。本次调查中,和小华同样感受的受访者,比例占到52.3%,超过了半数。小华不像吕秀琴那样,对每一样食物都战战兢兢,但她平时很注意饮食安全。

在超市买东西,小华会看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最近她尤其注意反式脂肪酸。配料表中出现部分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酥油、植物奶油、植脂末等字样的食品,她现在都很少买,过去她很爱吃蛋黄派、泡芙、薄脆饼,现在也都不吃或少吃。

其实和小华一样,每位消费者都会有自己不太放心的食品种类。本次调查显示,在《小康》列出的蔬菜、水果、水产品、食用植物油、桶装饮用水等24类食品中,中国消费者最不放心的食品种类,排在前十位是:膨化及油炸食品、熟肉制品、酱腌菜、乳制品、鲜肉、罐头、速冻食品、食用植物油、方便面和蔬菜。

而在注水肉、转基因食品、食物过期变质等13类目前大家非常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中,病死牲畜肉、果蔬中农药残留超标、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如三聚氰胺、孔雀石绿),以及非食用油(如地沟油、泔水油、垃圾肉油)流入餐桌,则被选为最令中国消费者担心的五大食品安全问题。

值得注意的还有中国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本次调查显示,超六成人(62.8%)对转基因食品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近两成人(19.7%)表示“特别没有安全感”。但同时,在13类大家比较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中,转基因食品又排在最一名。也就是说与农药残留、违规使用添加剂、食物过期变质等等相比,对转基因食品表示担心的受访者比例还是最低的。

“没有安全感,是因为不了解。不在担心的问题之列,是因为转基因食品还不像其他问题那样已经带来了切肤之痛。”小华说,但她也不会主动去购买转基因食品。2010年4月,《小康》杂志社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受访者承认,对于什么是转基因不甚了解;但有接近2/3的人倾向于购买非转基因食品。

在这个食品安全形势令人感到不安的年代里,有一部分人开始购买“绿色”、“有机”食品。本次调查中,有超过半数(54.7%)的受访者都表示“有时”会去购买“绿色”、“有机”食品,“经常”购买的比例则为16.2%。受访者中,四成以上(42%)对“绿色”、“有机”食品的安全性持“信任”态度。

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明确表示,有机食品绝对不是目前解决中国人食品安全问题的途径,哪怕是之一。“有机食品的价钱是非有机食品的几倍,即便在发达国家,有机食品也是少数人吃的。我们现在有13亿人,食品安全都要保障,我不能说只保障某一部分人,有钱的人,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近七成民众希望政府加强监管

食物为什么不安全?田小华觉得当它们在农民菜地里的时候,就已经变得让人不放心了。几年前,小华回她的农村老家,就亲眼看见老乡们给西葫芦打针加速它的成长。“只一天工夫,一根小西葫芦就能长成手腕那么粗。”

本次调查显示,对于食物为什么不安全,受访者投票选出的三大主因是: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丧失了道德底线(78.2%)、对违法分子的惩罚力度不(51.5%),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48.6%)。

相应地,要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受访者认为政府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69.6%)、加大对违法分子的惩罚力度(57.6%)和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40.8%),应是三大着力点。

陈君石十分强调控制好源头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农药残留怎么不超标,很简单,按照国家规定来使用。”但在中国有2亿多农户、农业组织化程度还很低下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就很不简单。陈君石寄希望于农民自己成立合作社,或者有中介组织把农民管起来。他在中国各地看到有苗头,但认为要推广到全国还不是很陕的事。

尽管政府对食品监管十分重视,但“政府监管不力”还是每逢提及食品安全问题,老百姓都会抱怨的一点。本次调查中,只有20.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很大”或“比较大”,与之相比,则有45.2%的人认为“力度不够”或“没啥力度”。

在这个问题上,《小康》采访到的几位专家,则与多数民众持不同意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在问卷上勾出了“力度很大”,中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选择了“力度比较大”,陈君石说,最近几年,我们在监管硬件方面的进步是很快的,我们并不比国际水平落后多少,应该说现在世界上大概还没有一种化学污染物或者添加剂在其他国家能够检测,而中国检测不出来。但我们落后的是软件,包括人的能力和一些管理方面的游戏规则。

大学生消费安全调查报告 篇4

调查题目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指导老师 调查日期 完成时间

关于社会大众食品的消费安全意识的社会调查

冯演彬 201011221307 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检1103 曾少葵

2013年8月18日 至 2013 年8月27日

2013年8月30日

关于社会大众食品的消费安全意识的社会调查

食检1103 冯演彬 201011221307

一、摘要

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部分食品的生产厂商一味的最求高利润、高回报,不顾消费者得身体健康与心理压力,在食品生产环节偷工减料,导致社会上的不安全食品遍地都是。从三鹿的“三聚氰胺”到双汇的“瘦肉精”;从上海的染色馒头到广州的回炉面包;再从河北的假葡萄酒到广东的地沟油,我们的身边似乎从来就没断绝过有关食品安全的话题。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面对存在已知的、未知的安全问题的食品消费市场,面对已经或正在失去信誉的生产商和销售商,普通消费者将何去何从?针对这一问题,本组从消费者对食品购买、对食品问题的关注等方面入手,对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进行问卷访谈等调查,得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认知的调查结论。

关键字:食品安全,消费意识

二、调查计划及调查方法

(1)调查计划 1.调查项目:(1)市场状况调查,了解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2)消费者对出现问题食品的态度。(3)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及认知程度。2.资料来源:(1)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2)从网络等媒体收集第二手资料。3.确定调查对象:(1)消费者。(2)互联网用户。4.调查时间:2013年8月18日到2013年8月27日 5.调查地点:商业中心等繁华地段,互联网。6.调查方法:(1)实地调查。去周边的商业中心发调查问卷。(2)网上调查,上问卷星发布问卷调查。(3)资料调查,去网上和搜集最新的资料。7.调查工具:(1)调查问卷(2)互联网上电子问卷。8.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到结果。9.制作报告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网络收集信息(问卷见附件1)

三、调查数结果及数据显示

本次调查共有50人,年龄分布如上。调查对象中青少年居多。

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在您购买食品时最重视哪方面

选项 年龄段 A 价格优惠 B 食品安全、放心 C便于采购 D其他

投票数

11-20岁 20-41岁 41-60岁 60岁以上 8 10 2 6 1 1 1 2 1 1 3 0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思想还没完全成熟,购买食品只着重于表面,便于采购就行。

2.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关注过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新闻或常识

选项 年龄段 A 经常 B偶尔 C很少 D从不

投票数

11-20岁 20-41岁 41-60岁 60岁以上 9 5 4 3 2 0 5 2 1 1 2 1 日常生活中,青少年都比较关注食品安全的新闻。

3.您认为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的整体状况如何

选项 年龄段 A 非常安全

投票数

11-20岁 20-41岁 41-60岁 60岁以上

0

0

0

0 B比较安全 C不太安全 D很不安全 14 6 7 1 7 1 2 1 不管哪个年龄段,大众都认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太安全。

4.通常您购买食品的场所是

选项 投票数

年龄段

11-20岁 20-41岁 41-60岁 A 大型超市 7 5 2 B菜市场 1 3 6 C路边摊 9 0 1 D便利店 这方面主要的影响原因是收入。

5.您选择食品时,判断食品安全的主要依据是

选项 投票数

年龄段 11-20岁 20-41岁 41-60岁 A 品牌知名度 9 3 1 B食品的色泽等外观 4 4 3 C认证标志说明 3 1 1 D价格高低 未成年人的安全常识不够,主要原因可能是教育不够。

6.您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哪些

选项 投票数

年龄段 11-20岁 20-41岁 41-60岁 A 农药残留1 1 B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6 6 5 C食品过期或变质 2 1 1 D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都普遍认为食品添加剂是主要的安全问题。

7.您认为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

60岁以上 2 1 1

60岁以上

0 3 1 1

60岁以上 1 1 2 选项 年龄段

A 经营者利欲熏心 B相关法律不健全 C缺少行业规范 D处罚力度不够

投票数

11-20岁 20-41岁 41-60岁 60岁以上 5 2.、3 1 1 2 1 2 2 0 1 1 都普遍认为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原因是经营者利欲熏心。

8.您认为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在哪个环节

选项 年龄段 A 种植养殖环节 B生产加工环节 C批发零售环节 D餐饮消费环节

投票数

11-20岁 20-41岁 41-60岁 60岁以上 11 2 4 4 1 1 3 2 1 2 0 1

9.当您遇到上述食品不安全问题时,你是怎样解决的

选项 年龄段 A 自认倒霉 B与生产经营者协商 C请求消费者协会调剂 D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投票数

11-20岁 20-41岁 41-60岁 60岁以上 5 2 1 5 2 1 4 1 0 1 0 0

五、调查分析

从调查数据角度分析

11到20岁最重视便于采购,大部分人经常偶尔关注食品安全新闻,大多数人不信任中国当前食品安全状况,通常会在路摊买食品,依据知名度判断食品安全,最担心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认为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经营者利欲熏心,食品安全最大隐患在生产加工环节,绝大部分人当遇到食品不安全问题时会自认倒霉。

21到40最重视食品安全放心,绝大多数人关注食品安全新闻,大部分人信任中国当前食品安全状况,会选择大型超市和菜市场,各个方面综合判断食品是否安全,最担心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认为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经营者利欲熏心,大部分人认为食品安全最大隐患在生产加工环节,大部分人会与经销商协商。

41到60最重视价格,都会看食品安全新闻,对中国当前食品安全状况持怀疑态度,会选择大型超市和菜市场,主要依据色泽等外观判断食品安全,最担心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认为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经营者利欲熏心,绝大多数人认为食品安全最大隐患在种植养殖环节,只有一半人会自认倒霉。

60岁以上最重视便于采购,一般人比较关注食品安全新闻,中国当前食品安全状况较信任,就近购物,主要依据色泽等外观判断食品安全,最担心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认为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经营者利欲熏心,认为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在生产加工和种植养殖环节,大多数会自认倒霉。

从消费影响因素角度分析

11到20岁阶段的消费者,该阶段的消费者在进行起购买行为时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居多。这类消费群体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年轻的消费者注重个性消费,一般都有个人特别喜欢的品牌;他们没有固定的生活方式,平时生活比较随意。因此在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时,此类消费群体并不会马上改变个人消费方式,而是继续保持以往的消费习惯。他们平时不会过多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21到40岁阶段的消费者,这类消费群体主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一阶段的消费者在家庭中同时扮演着父母和子女的角色,所以他们在进行购买行为是首要考虑到家人的安全问题,所以当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时,大部分的此类消费群体会立即停止对此类产品的消费,从而转向其他的品牌。他们的这种购买行为是由他们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决定的,他们的消费行为反映着他们的角色和地位。他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比较敏感,会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举一动。

41到60岁阶段的消费者,这类消费者主要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具有充足的消费经验,在选择商品时十分注重商品的品质、价格和购买效率等,他们的购买行为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控制性等特点,他们的购买都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做出的。他们一般会从求实和求廉的角度出发,在商品出现安全问题时不会马上做出改变,而是在对商品做出品质和价格上的比较后才会重新做出选择,或是继续消费该产品或是转向其他同类产品。他们不会过多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但在生活中还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60岁以上的消费群体,他们主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这类消费者由于年龄比较大,所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他们会支持民族品牌,反对外来的产品。所以,即使国内产品出现安全问题,大部分的消费者还是会选择继续此类产品的消费。另外,还有地理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性已经决定了他们不会轻易的改变个人消费选择。因此,他们对食品的安全问题不是特别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小。

影响购买行为的因素主要见下图:

六、结论

1.在食品购买选择中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选择标准。

A.年轻人在注重食品安全的同时还十分注重购买的便利程度,中年人以及老年人同样注重质量安全并且也会关注价格。

B.年轻人追求便利通常在路边摊、便利店、超市购买食物成品半成品,中老年人则在选择大型超市的同时选择到菜市场购买。

C.在具体选择中,年轻人多会根据品牌知名度与价格高低来判断,中年人会根据产品本身的色泽外观以及品牌信誉度来选择,老年人选择是在观察产品本身质量同时参考其价格的基础上进行。

D.关于最担心的相关食品问题,受访者普遍认为是“过量是由食品添加剂”与“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2.面对当今的食品市场整体上受访者有相同的观点。A、多数受访者认为先进的中国食品市场不太安全

B、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偶尔会关注食品安全的相关新闻与常识,其中中年人的关注略多。

C、受访者最多地将食品安全事件归咎于经营者的利欲熏心。D、年轻人与中年人把生产加工环节视为最大隐患,老年人则选择了种植养殖环节。

3.感悟 大众对食品安全问题都比较关注,毕竟事关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对于人们判断食品安全的方法,大部分表示是通过生产日期,保质期、品牌知名度以及产品的包装色泽气味等来判断。即使大多数人在经常遇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下,也只有少数人向有关部门反映,消费者本身的安全意识不高,再加上一些外在原因的影响,比如有黑心商贩的投机、关部门的监管不力以及对失信的企业没有加大惩处等等,从而就致使了安全食品事件的多发态势的发展,不断挑战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底线,产生了信任危机。对此,大众认为外在的强制措施是遏制食品安全事件多发事态的主要方法,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到,作为消费者自身也有一定的责任来遏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菲.食品安全防线能否重塑消费信心[N].科技日报,2009-06-02(004).[2]锺 选.食品安全遭遇标准瓶颈[N].中国商报,2004/12/17 [3]陈峰.提高全民对食品营养及安全的认知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J].中国食品学报,2006,(6).冯演彬

2013年8月30日

附件1 关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倾向的调查问卷

您好!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支持我们的调查,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为了了解大家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您的年龄属于

A 11~20 B 21~40 C 41~60 D 60以上

2、在您购买食品时最重视哪方面

A 价格优惠 B 食品安全、放心 C 便于采购 D 其他

3、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关注过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新闻或常识

A 经常 B 偶尔 C 很少 D 从不

4、您认为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的整体状况如何

A 非常安全 B 比较安全 C 不太安全 D 很不安全

5、通常您购买食品的场所是

A 大型超市 B 菜市场 C 路边摊 D 便利店

6、您选择食品时,判断食品安全的主要依据是

A 品牌知名度 B 食品的色泽等外观 C 认证标志说明 D 价格高低

7、您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哪些

A 农药残留 B 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C 食品过期或变质 D 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8、您认为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

A 经营者利欲熏心 B 相关法律不健全 C 缺少行业规范 D 处罚力度不够

9、您认为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在哪个环节

A 种植养殖环节 B 生产加工环节 C 批发零售环节 D 餐饮消费环节

10、当您遇到上述食品不安全问题时,你是怎样解决的

A 自认倒霉 B 与生产经营者协商 C 请求消费者协会调剂 D 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11、请您列举几例最近几年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

12、请就其中一例简单叙述一下其对您今后购买食品进行选择时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篇5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调查报告《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我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我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6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在大众传媒影响力日益扩展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他们既是当前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 他们的消费观念更为直接的受到名人/影视作品等的影响。大学生针对奢侈品的消费特征通常被认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在占用社会资源方面居于劣势,经济能力尚未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和相对超前的消费观念。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得他们的消费行为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状况、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奢侈品消费文化的构建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奢侈品的消费水平、状况,把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文明、责任的新消费理念,促使他们成为新消费运动的践行者、推动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目的

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是否合理发人深省,我既是以此为出发点,以问卷调查及采访等形式确定高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为课题的社会实践,其意义和目的在于通过对部分高校的实地调研及调查、研究、分析。

三、采访概况及分析

为了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情况有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我们开展了研究。并对商丘工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奢侈品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5 份,有效率为100%。其中男性大学生占53%,女性大学生占47%。

调查问题主要包括客观选择题,设计费的经济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情况及其消费观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理财。本次调查虽然抽样比例较小,但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现将我们对商丘工学院的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调查总结如下。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关于在校大学生月平均花销状况一栏的调查中,600元以下的有12人;600-1000元的有13人;1000-1500元的有12人;1500元以上的有4人。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通过上表看出,在支配生活费方面,有7人认为自己很节俭;16人认为自己刚好;15人认为自己有些浪费;而4人认为自己严重超支。在购买奢侈品资金来源方面,有16人是自己挣钱购买;9人家长购买;8人有活动奖励经历;12人属于其他来源。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5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

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追求时尚会购买一些奢侈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在购买类型方面,冲动型的占38%,理智型的占44%,盲目型的占18%,这说明大学生并没有完全清楚自己的消费结构和状况,没有这个习惯的制约,使大学生的盈亏状况不同,见到热衷的东西,半数以上的人却表现出较弱的自我控制性。当然毕竟是同龄人,消费中自然也表现出了不少相同点。

据调查,37.40%的同学在拿到一个时期的生活费时,不会做什么安排,随意取用。占调查调查人数的大多数大学生无预期的计划和目标。从未思考过钱应该怎么花、花多少,而且消费的随意性很强,面对有奖销售、打折等促销手段容易冲动,不知不觉就把钱都花了。在调查中,只有24.39%的大学生选择先存一定数额的钱,剩下的当作此时期生活费,所以说大学生储蓄观念并不强。

由调查不难看出,城镇比乡村的大学生消费要高些,但这主要决定于城乡传统的家庭收入落差,由此可以看出制约其消费的是家庭经济状况。另外,城市大学生遇到自己想买的东西但没钱会向家里要或找朋友借,而农村大学生则干脆不买或存钱自己来买。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不同物品的选择反映了其不同的心理。在对消费的态度和顾虑方面,农村大学生的行为也体现了中国的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消费原则多是能省则省,10人一个月要进行一次奢侈品的消费;13人三个月会进行一次;9人一年进行一次;也有13人要经过长久的计划后才会做出是否要进行消费的决定。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得知,现实消费来源31人为其他来源(包括家庭供给、奖学金、半工半读等),而同学们理想的消费来源为兼职的只14人,这里面有几个原因:1,兼职不容易找到。2,有些同学认为花父母的钱天经地义,现在大学生最主要的是学习,并不是出去做兼职,这一部分人忽略了一点:在大学里做兼职不仅能赚钱补贴自己的生活费,还可以在社会上学习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我组也同时采取了访谈法的方式进行调查,对大一同学进行随机采访。我们其采访内容包括月平均消费水平、经济来源、消费用途、消费习惯、奢侈品消费理念以及对自身奢侈品消费的看法等。通过调查得知,他们平均一月消费大约在550元左右,这其中包括了日常生活用品、伙食费、零食费、电话费、交通以及上网的费用,其中三分之一人并没有用于奢侈品的花销。这是一种良好的消费心态,他们对消费奢侈品的看法是要坚持勤俭节约,该买的就买能省的就省,不买奢侈品,科学消费绿色消费。

五、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状况原因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奢侈品消费观念。当前大学生在奢侈品消费的错误观念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有关。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的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家长老师及学校领导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潭门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是,有些家庭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及心理,做出一些有悖社会道德设置是违法的事。另外也有一些原因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观念与行为:

其一,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

其二,社会建设范畴中缺少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一)在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的特性: 1)奢侈品消费结构的地区不平衡性

2)年级不同而导致奢侈品消费观和消费结构的不同 3)性别不同导致奢侈品消费结构的差异(二)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消费差巨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2)奢侈品消费结构不合理,存在攀比心理 3)人际交往奢侈品消费增多(攀比心理作怪)

六、问题分析及解决

针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和解决: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个人方面。

(一)社会方面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大学生的理财仍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持币的额度越来越大,支配金钱的空间愈来愈宽泛。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绝大部分人还不能拥有更多的金钱,另一方面他们的消费欲望则越来越大。可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以及理财观念的淡薄,通常使他们对待金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科学理财更是知之甚少。

(二)学校方面

学校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和理财观念社会:

(1)学校可设立专门的理财教育课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进行辅导和培训,让他们早日树立正确科学的理财观念。

(2)对追求时髦和赶潮流的学生,应给予高度重视。(三)家庭方面 家庭应变无私奉献为适度供给,父母扩无私奉献助长了有些大学生奢侈浪费之风。过分溺爱,导致自理能力低下,过分依赖他人。做到勤俭持家。

(四)个人方面

强化大学生自身的管理和监控(1)钱要花在刀刃上。(2)学会记帐和编制预算。

(3)遵守一定的生活消费和理财原则。

(4)严禁杜绝攀比、追星、过分追求时尚与个性。

七、结束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

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 篇7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分析

(一)消费水平分析

1. 大学生消费来源呈多元化趋势,以家庭支持为主

部分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奖、助学金等手段来进一步拓展消费来源,但消费主来源的单一性还没有改变。统计显示,选择家庭为消费主要来源的大学生占了92.3%,而选择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奖、助学金为消费主来源的大学生分别只占3.2%、1.2%、2.4%。

2. 大学生消费呈两极分化状态,个体间差异很大

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月均消费总支出在200—300元的占15.2%,301—500元的占44.8%,501—600元的占25.7%,600元以上的占14.3%。这一数据表明,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支出不足以满足日常学习生活需要,属于贫困生的范畴。大学生消费水平总体适中、合理,以中低消费为主。大学生月消费支出集中在301—600元之间,占总人群的70.5%。

(二)消费结构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涉及基本消费、社交消费和自我发展性消费三个方面,而且其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呈现消费多样性现象,生存性消费在消费中仍然占据主导性地位。在消费支出的构成比例中,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支出占了总支出的近60%,大学生的“恩格尔系数”总体属于小康水平,娱乐性和发展性消费占了一定的比例。调查显示,有近5%的大学生该项消费占了总消费的70%。

大学生购买学习资料的花费仅为23.6%,这一比例还没有大学生上网花费(25.6%)的多。大学生可支配的钱有限,所以,应把有限的钱用在学习上,多配置一些学习资料和用品,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三)消费行为及心理分析

1. 影响因素多种性。

通过对家庭收入、家庭所在地、专业及年级与大学生月消费支出构成的相关性分析,家庭收入的影响最大。

2. 理性消费主流化。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购买商品时,质量和价格是大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重品牌的仅占12.4%。这是因为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可以支配的钱是有限的。时尚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是位于大学生消费的第四因素,说明盲目单纯的追求时尚并没有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行为。

3. 消费计划盲目性。

对“你认为自己是否会计划性的消费?”这一问题的回答,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在进行消费行为时,没有计划或没有合理的计划。

4. 消费行为从众性。

受所属群体的影响,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从众”性较强,购买商品易受到他人影响,其实质就是为了获得对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渴望的情感表达。这种从众带来的问题是大学生的消费除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外,有时会使部分学生受到虚荣心的驱使从而形成攀比心理,带来超前消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大学生消费的合理引导

大学生消费观的塑造和培养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全社会要重视开展好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和建立理性的消费方式。

1.家庭和社会

政府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弘扬者,应把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合二为一,促进社会消费风尚逐渐向理性、科学、健康、文明的方向转化;国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奢糜、腐朽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欲主义。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环境,父母应培养子女勤俭节约的品德,注重孩子学习发展性消费的支出,尽量减少不合理的生活消费,引导子女科学合理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不应过多地追求时尚,杜绝攀比现象,努力从思想道德上和现实生活中加强对子女自理自控自立能力的培养,做好子女的养成教育。

2.学校

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和合理引导。

首先,应重视大学生消费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开设消费教育相关课程,加强消费文明、消费常识教育。突出对大学生理财技能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把消费道德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消费观。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环境忧患意识。

其次,组织一些力量,深入调研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再次,开展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力更生,通过自身劳动创造资本再进行消费,让学生感受到钱财的来之不易。

最后,塑造大学校园良好的消费环境。人的消费,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影响道德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消费道德也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真正做到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和文明消费,以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积极培育强大的民族文化精神,坚持积极、正确的消费舆论导向,继续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进行社会主义消费价值观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文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提升消费的品位,实现最优最大的消费效益。另外,教师是学生联系最广泛的社会人,在消费生活中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自己的科学消费习惯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3.大学生

大学生个体要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和消费心理水平,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

大学生应努力培养和加强自身的财商。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认真提高自身全方位的理财能力,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可以得到一个较清楚的认识。针对此现状,从家庭、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进行引导很有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调查

参考文献

[1]张秋山,李维意.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大学生消费安全调查报告 篇8

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状况与其他社会消费群体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状况,对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他们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为更好地研究把握民办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及状况,笔者采用“民办高校学生消费现状与消费观念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从西安市辖区内20余所综合类、高职类、理工类等不同类别民办高校中抽取500名大一和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55份,经过数据分析后,对民办学校学生消费心理及其状况有了大体认识。

民办高校学生消费现状

总体上看,民办高校学生消费状况与11年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9年做的调查相比,月消费在300元以下的学生比例高出很多,由原来的3.87%增加到21.76%,而月消费在7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由原来的9.33%增加到19.34%,月消费在300~500元和500~700元之间的比率分别由44.41%和34.17%下降到38.90%和20.00%。由此看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办高校学生的消费水平也显著攀高,同时,正在朝着两极分化的方向发展。

男生消费高于女生

本次调查中,男生交回有效问卷157份,女生交回有效问卷298份。分别对他们的学习消费、交际消费和生活消费水平进行对比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中男女生的消费水平有较明显差距。男女生在必要的、常规的学习消费上,如购买学习资料、学习用具和学习辅导书等差距不大,消费差额比率为12.4%,在交际消费上,表现出女生略高于男生,消费差额比率为-16.3%,而在生活消费上,男生却远远高于女生,消费差额比率为62.3%。男女生总消费差额比率为56.8%。男生的生活消费和总消费显著高于女生,这其中主要是由于男生的伙食和通讯交通费用多于女生造成的。这也表明,男生的交际空间比女生大,交往的范围比女生广,男生更喜欢交友和参与社会活动。

高年级消费高于低年级

本次调查中,大一学生交回有效问卷232份,大四学生交回有效问卷223份。也分别对他们的学习消费、交际消费、生活消费和总消费水平进行对比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一与大四学生的学习消费、交际消费、生活消费及总消费差额比率分别为:-60.4%、-61.9%、-33.8%、-43.7%。大四学生在学习和交际方面的消费明显高于大一学生,这是由于大四的学生面临着考研和就业的压力,购买必要的学习资料、上辅导班、日常通讯、必要的就业联络支出等都需要较多费用。

城乡差异明显

本次调查中,生源地是城市的学生交回有效问卷205份,生源地是农村的学生交回有效问卷250份。也分别对他们的学习消费、交际消费、生活消费和总消费水平进行对比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在交际、生活和总消费三个方面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前者与后者的学习消费、交际消费、生活消费及总消费差额比率分别为:29.8%、85.1%、30.5%、46.5%。这和他们所处环境、家庭影响和成长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城市学生由于成长的环境和从小所受的影响,在消费上比农村的学生要高一些,而且城市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娇惯、溺爱的多一些,农村学生很多是多子女家庭,花费会比城市学生谨慎仔细一些。

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心理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心理的几个显著特点。

冲动性

主要表现为民办高校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方面的不理智。调查表明,有的学生平均月消费7500元,而有的月消费还不到300元。这种消费水平的差异,虽然有家庭经济状况的因素,但也有冲动性消费心理的促成影响。在国家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宏观政策背景中,青年人的消费心理也必定带有冲动性的色彩。

个体差异性

调查显示,当代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性格爱好不同,消费状况的个体差异增加,消费行为、认知喜好等存在年级差异。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展现自我,也是造成消费水准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

易感性

消费心理的外控性增加,即易受外部影响。处于青春期的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心理不够成熟,体现在消费行为上往往是冲动多于理智,加之个人虚荣心及受社会、家庭不良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的娱乐消费、社交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给家庭带来经济上和心理上的沉重负担。

盲目性

消费心理的盲目性表现在部分学生在消费上有攀比和追求名牌的心态,认为自己应当永远走在时尚和品牌的前列。他们不顾及商品对自己学习、生活的价值度,也不十分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家庭状况等因素。

教育对策及建议

民办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会影响他们消费观念的养成和消费行为,需要我们正确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进行科学的财商教育以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和创业活动。

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树立科学消费观是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前提基础,基于民办学生的消费状况及其消费心理特点,民办高校应树立以下科学消费观念。

一是理性消费观。如今在校的民办高校学生年龄多在17~22岁之间,生理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尤为重要的是,他们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在消费方面难免出现因盲目、攀比、赶潮、“面子”而导致的冲动性高消费行为。对此,社会各方面尤其是高校更要强调理性消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主动地做好思想引导和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发展性消费观。当代民办高校学生在消费上除基本生活费用外,还有更为可观的交际、娱乐、学习用品和其他费用,主要包括交通费、通讯费、烟酒和化妆品等。对经济不独立的民办高校学生群体来说,我们应鼓励提倡其合理的消费行为,帮助他们优化消费结构,鼓励他们在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加大用于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发展性消费,即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结构中的精神文化和教育含量,尽量减少纯娱乐性、消遣性消费,提升消费的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消费边际效应。

三是适度性消费观。适度消费由家庭或个人的支付能力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支付能力不断增强,适度消费的水平会随之“水涨船高”。但对基本无收入的莘莘学子来说,超过其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是尤为不可取的。为此,应教育引导他们消费以量入为出、节俭节制为原则,以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为目标,提倡有计划的、合理适度的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

四是文明消费观。当前某些民办高校学生受到社会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滋生了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念。对此,应坚决批判并杜绝各种不文明、不健康的消费形式。

进行科学的财商教育

进行科学的财商教育是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必要环节。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财商是由四个方面的专门知识所构成的:一是会计,即财务知识;二是投资,即钱生钱的科学;三是了解市场,即供给与需求的科学;四是法律,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运营一个会计、投资和市场领域的企业并实现爆炸性的增长。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消费经济学》《消费常识问答》《消费心理学》《消费与生活》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技能技巧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养等,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甄别抵制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

参与勤工助学和创业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和创业活动是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有力保证。民办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和创业活动等措施,促使学生巩固科学的消费观,形成合理的消费行为,养成良好的财商。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助管、助工岗位,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学生,走自立、自强、自助的道路,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倍加珍惜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宝贵机会,让他们意识到劳动更光荣,劳动者最伟大。对于一些综合能力素质和自身条件较好的学生,应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去创业,创业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上一篇:孤独之旅公开课下一篇:理事会成员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