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

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 篇1

——以河南省泌阳县某村为例

摘要:农村老年妇女大多身处年龄、性别、身份(农民)的三重弱势地位,她们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低、健康状况差、家庭和社会地位低,是老年人中最脆弱的群体。针对目前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泌阳县xx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该村老年妇女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农村老年妇女大多属于留守老人,子女外出打工,和孙子孙女生活在一起;社会参与度较低、支持资源少;物质、精神生活贫乏,部分老年妇女开始通过宗教信仰来寻求精神寄托。鉴于此,笔者提出从政府、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反贫困对策,希望可以建立基本的老年物质生活保障,同时希望能够帮助农村老年妇女树立积极、健康的老龄观,增强她们的自养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改善她们的生活状况。

关键词:农村老年妇女 贫困反贫困对策

一、引言

(一)调查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日益显现,所以关于老年方面的问题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提前老龄化的,所以如何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养老问题,尤其是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

在我国老龄化进程中,受男女两性预期寿命的差异以及传统男大女小婚姻模式的影响,老年妇女人口要远多于老年男性人口。“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已接近60%,其中,农村老年妇女占农村老年人口的55%(根据1990年10月第四次人口普查1%抽样资料计算)。”①同时,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原因,农村老年妇女大多身处年龄、性别、身份(农民)的三重弱势地位,她们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低、健康状况差、家庭和社会地位低,是老年人中最脆弱的群体。

(二)调查目的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的调查,能够对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希望通过对该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评估,能够提出一些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案和一些社① 蒋美华,段新燕.农村老年妇女问题及其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与运用[ 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2)

会政策方面的建议。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方案的提出,发现、整合、利用老年妇女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缓解老年妇女贫困问题,构建起支持系统。帮助她们走出困境,并且幸福的安度晚年。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把农村老年妇女界定为: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户籍和本人常年生活所在地均为农村的老年妇女。本文认为所谓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狭义上是指老年人经济上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生活样态。广义上不仅指经济上的不满足,也指缺乏能力、缺乏社会保护、权力被剥夺和被排斥的边缘化的生活状况。

(二)调查方法

笔者的调查采用定量调查与质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之所以选择定量调查的方法是因为:(1)定量调查需要较大的样本做调查对象,这样可以搜集到更多的资料,且更为客观。(2)通过定量调查可以将需要收集的资料细化成为各项指标或变量,在实际操作方面更容易。(3)定量调查的结果比较具有概括性、更精确。

本文采取定量调查的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100为农村老年妇女。在调查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笔者考虑到农村的老年妇女,她们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不一定能够自己填写问卷,因此笔者在对被访者发放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时,由访问员直接向她们询问,再由访问员据实填写,以便获得标准化的调查数据)。对调查结果运用SPSS17.0的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本调查的调查问卷初步预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调查对象本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关于农村老年妇女目前的生活状况。第三部分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调查农村老年妇女群体对改善当前生活状况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的情况,能够对该村老年妇女的生活需求做一个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评估,笔者还辅以个案访谈法来获取资料。具体来说,个案访谈法主要运用于对X村老年妇女的入户访问调查,笔者走访了两个农村老年妇女。访谈大纲以问卷调查的部分内容为依据进行访谈,主要是对问卷的一个补充。

(三)调查结果分析 1.X村的基本状况

河南省泌阳县高邑乡地处平原,共有11个行政村,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而本次调查所选择的X行政村在整个乡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属于中等,文化娱乐设施相对落后。该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共计431户,1643人,本村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301人,男性老年人有187人,女性老年人有114人。村里单位:X村党支部、X村广播站、X村卫生院。我调查所在的X村由于近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现在村里几乎都看不到年轻力壮的年轻男子,都是一些老弱妇孺,村里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选择X村为调查对象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是因为解放以来,村民居住稳定,以户迁徙的情况很少见,根据了解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出嫁后一直居于X村,传统性别意识比较强烈;另一方面,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X村村民外出务工的人数上升快,这一情况对村中老人特别是老人妇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60岁的农村老年妇女。如表1所示:本次调查样本为100人,其中 60~69岁占27%,70~74的占了24%,75岁以上的占了33%,80岁以上的占了16%。其中农村老年妇女的受教育状况为:文盲为68%,上过小学的占24%,初中及以上的是8%。该村老年妇女的婚姻状况大致如下:有配偶的占83%,无配偶的为13%。在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农村老年人的婚姻相对年轻群体而言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表1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统计

60-69岁 70-74岁 75-79岁 80岁及以上

次数24 33 16 100 68 24 8 100 65 18 17 100

百分比24 33 16 100 68 24 8 100 65 18 17 100

年龄 总和 文盲 小学 初中及以上

文化程度 婚姻状况

总和

有配偶并一起住 有配偶分开住 没有配偶 总和

2.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现状分析

(1)X村老年妇女的居住情况

通过表2可以看出,有配偶共同居住的占到了65%,离婚和丧偶的老年农村妇女共有16人,他

们的居住方式中有12人选择与子女一起居住。

表2婚姻状况与居住状况

仅与老伴

婚姻状况

有偶同住 有配偶分居 离婚 丧偶

总和3 1 20

0 0 0 37

0 0 0 286 6 159 7 100

独居0

一起住

0 37

与老伴、子女一起住

0 28

仅与子女一起居住

0 0

合计65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老年人尤其是失去另一半之后,对子女更加的依赖,但调查发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收入低、工作不稳定或者多孩的,往往把孩子留在家中由年迈的父母照顾,结果老人不仅得不到子女的照顾,反而要日益操劳,留守老人看护留守儿童,这成为农村许多老年妇女陷入相对贫困和精神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贫困人口的亲戚和家庭往往也不富裕,而且由于亲戚的关系是靠“ 来往”维持的。当贫困老年妇女的生存成为问题的时候,往往没有社会交往的能力,因此当有困难时靠亲戚帮助是靠不上的,而因赡养问题而出现的悲剧在农村时常出现。

(2)农村老年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老年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少,无力获得充足的社会支持。老年妇女大多没上过学,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同学、同事;她们的社会活动局限在家庭和社区里,生命危急中可以求助的人际支持主要是邻里乡亲和子女亲人。如果遇上了家庭隐私或者难言之隐,她们只能闷在心里,无处求救,社区中虽有妇联主任或者村干部,但她们碍于熟人面子,有时也不好直接求救。这样一来,邻里、亲戚帮助、家庭支持、民间组织帮助等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功能的缺失,更加剧了生活上的贫困。

(3)农村老年妇女生理、心理状况

100位老年农村妇女中有76位希望能够多锻炼身体来减少疾病,节省开支。正如访谈中个案2所说的:“儿子有时给钱,有时不给。我现在最担心生病,一生病,身体会变差,还得花很多的钱。

我希望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多锻炼,多运动。自己少生点病。”有个好的身体,通过一些锻炼身

体的方法,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是大部分老人的心愿。

在做问卷的过程中不少老年妇女反映,老年妇女生活中的困难无力解决,加上精神上也无所寄托,于是求神拜佛,信仰宗教或从事封建迷信活动,借此寻找慰藉。

正如访谈中刘奶奶所说“我年纪大了,病痛也多,我和老伴都是农民,儿子又困难。信信佛又

不花多少钱。我就在家摆了个观音,祈求平安。那个观音可是我花了20元从庙里请回来的。不敢让儿子看见,他不让我信这个的,说尽是假的。不过我相信,我觉得肯定是我这几年的虔诚,菩萨才保佑我们全家顺顺利利的。”

王奶奶也提到说“我们村之前的一个姐妹,她是信基督的,她经常来我们家,跟我聊天。她告

诉我只有相信主,才能得救。主会照看我们的,你只要信,身体就会慢慢健康起来的。后来我就跟她一起信了,我们和邻村的一些姐妹一起,在一起互相讨论,互相做见证。她们很真诚会为我的病向主祷告。虽然我的病没有变好,但我相信这只是主对我的一种考验。”

三、反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的对策思考

农村老年妇女物质、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由于她们精力、经济条件和活动范围的局限,绝大多数老年妇女没有条件去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活动。而且她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不高,精神需求更没有得到满足。基于以上调查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反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构建多层次的农村贫困老年妇女社会保障体系

各级领导尤其是乡镇领导和村委会人员应提高认识,合理分配资源。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男女平等、社会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国策更好实施的问题。加在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应当考虑到妇女的年龄差异,特别注意改善经常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老年妇女的处境,满足她们的特殊需要。应以乡镇、村为单位,根据老年妇女的身体状况和不同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贫困老年妇女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各级妇联组织应对农村老年妇女更加关注。各级妇联组织要大力宣传,营造关心农村老年妇女的良好舆论氛围,努力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包括身体和文化素质,树立老龄意识,实现农村妇女的健康老龄化。积极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帮助她们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她们的所思所想所虑积极呼吁,及尽所能地帮助她们解决各种困难。第三、积极引导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健身活动。在保障她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广大农村老人的文化需求,比如加强对河南豫剧的创作与排演等,积极创办新的老年节目。

(二)家庭层面:加强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与意识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家庭在养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老年福利模式还没有完全从剩余型转向制度型之前,家庭养老对于贫困老人来说仍是主要的方式,即便由国家提供生活来源,居家养老方式仍是主要养老方式。子女应承担起养老的责任与义务,发扬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家庭美德。我们应该积极呼吁外出务工的子女,平时多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最起码保证她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

(三)个人层面:期待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影响下,农村妇女承担着生育、生产和社区管理的角色,而男人责成承担着生产和社区政治活动的角色。农村妇女所承担的这三种角色限制了她们的活动和发展空间。同时农村老年妇女的文化水平较低,也使得她们一生都不得不依附于土地和丈夫,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几乎一生都没有迈出过自己生活的村落,文化程度不高不仅加固了她们相夫教子的传统思想,也使她们失去了外出的智力资本,这样使得她们获得社会支持的渠道也相应狭窄很多。

从个人层面来看,目前在农村要加强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放弃“ 多子多福”的观念,在年轻的时候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这样可以因孩子少而抚养的负担轻,从而在年轻时就可以为自己的老年着想,增强现时和未来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我养老准备或储备的能力。同时,老年妇女的自我保障意识要提高,要敢于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被子女赡养和从政府获得帮助的权利。

参考文献:

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 篇2

本文以云南省大关县作为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代表, 通过对其贫困老年人口生活现状的调查, 作出如下分析。

1.1 物质生活难以维持

老年人为了维持生活, 即使晚年也不得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被访者中, 有59.4%的老人仍然要参与田间劳作, 有76.6%的老人收入主要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提供。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劳动力逐渐丧失, 导致老人的收入来源的不稳定性, 现金用度不足, 消费层次低, 有的甚至基本的物质生活也难以维持。

1.2 鳏寡孤独废疾者生活自理能力差

在被访老人中, 不乏鳏寡孤独废疾者。这部分老人, 或者老来无伴, 生活孤独;或者子女不在身边, 出现老年家庭空巢化;或者身体残疾, 行动不便。这些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 有的甚至已失去自理能力, 他们缺乏家人的关爱, 无人照料。农村地区服务设施相当缺乏, 养老护理体系也没真正建立起来, 急需建立起一个“老有所养, 幼有所教, 贫有所依, 难有所助,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养老护理体系。

1.3 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医疗设施差

老年人身体各项器官开始衰退, 抵抗力下降, 患病率高, 健康自评中超过一半的老人认为自己患病较重, 身体状况差。加之, 许多老人仍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身体常常受到器伤、摔伤、扭伤等意外伤害, 这些身体外伤也成为影响老人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 医疗设施差, 医疗费用高, 调查中有6.2%的老人生病无处治疗, 或者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离家太远, 有35.7%的老人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费用迫使病后不去就诊。有病无处治、不敢治, 医疗观念滞后现象普遍。

1.4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遭歧视、排斥、虐待现象时有发生

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 家庭生活中子女把需要赡养的老人视为累赘和包袱。日常生活中, 老年人不能同其他家庭成员享有同等的待遇;在感情上, 家人漠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在社会上, 歧视老年人的现象也不鲜见。对老人排斥、歧视甚至虐待老人, 使老年人感情上受到伤害, 精神上遭受创伤,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严重影响晚年生活。目前, 我国在对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支持上, 只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 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增多, 该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如何使老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5 精神文化生活低值化, 主要表现为活动内容单一, 设施简陋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历史的原因, 在欠发达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设施简陋, 特别是一些村缺乏适合老年人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访谈中一些老人和基层干部反映:由于各种条件限制, 村里缺少资金和可利用资源, 老年文化活动设施不够, 从而导致闲暇活动内容单一, 难于满足老年人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另外, 被访老人文盲率高达74.7%, 这也是导致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贫乏且低值化的重要因素。

1.6 心理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为抑郁、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有的老年人精神麻木, 行动迟缓, 表现出明显的抑郁、孤独、焦虑, 甚至老年痴呆症等心理问题。这与老人的经济现状和子女的关爱有密切关系, 经济困难的老人, 天天为生活犯愁, 易出现焦虑的症状;丧偶或独居的老人, 有心事无处说, 无处解闷, 易出现郁闷、寂寞的心理症状;空巢家庭的老人, 缺乏子女的沟通和照顾, 也容易出现上述心理症状。

1.7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亟待完善

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仍然占优势, 但却不能为老人晚年生活质量提供完全的保障。走访中发现, 在家庭养老的模式中, 有的老人能生活幸福, 安度晚年;有的老人只能维持温饱;有的老人却受到虐待。对一些家庭养老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农村基层组织基本采用调解的方式, 几乎不用法律手段去解决, 老人的生活质量依然得不到保证。另外, 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 缺乏互助共济性, 只供养自家老人, 不是自家事, 一般不去过问, 致使一些无子女的独居老人, 生活更是凄惨。

2 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贫困防治政策体系的设计思路

政策因素对老年贫困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区域政策的不平衡、扶贫机制的缺失、政策的执行落实不到位等均会诱发农村老年人的政策性贫困, 最终将进一步加深农村老年人的贫困程度。基于此, 本文从政策的角度构建了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贫困防治体系。

2.1 构建老年贫困防治政策体系的视角

2.1.1 不同年龄段老年贫困人口视角

基于农村老年人口在不同年龄段贫困发生率的不同, 可将农村老年贫困防治政策体系构建为:低龄老年贫困防治政策, 中龄老年贫困防治政策, 高龄老年贫困防治政策。

2.1.2 不同角色视角

目前, 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家庭、个人等均是老年贫困防治的参与者, 其中各个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 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政府及相关部门扮演主导角色, 在政策的颁布、执行及实施中作用至关重要;社会为老年贫困的防治提供必要的大环境, 以及基础设施等物质保障;家庭和个人是防治老年贫困的最直接力量, 是解决老年贫困问题的根源。相应的老年贫困防治政策体系:政府农村老年贫困防治政策, 社会农村老年贫困防治政策, 家庭及个人农村老年贫困防治政策。

2.1.3 政策结构视角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符合其科学性, 所以对农村老年贫困防治政策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以下几个政策组成:农村老年贫困防治政策主体, 农村老年贫困防治政策执行保障政策, 农村老年贫困防治监督、评价与反馈政策。

2.2 农村老年贫困综合防治体系

综合上述不同视角对欠发达农村地区老年贫困防治体系构建的初探及对现行相关政策的评价, 形成由以下政策构成的综合防治体系:养老保障政策、卫生健康政策、老年基础设施和服务政策、老年法律法规政策及老年贫困防治支持保障政策 (图1) 。

3 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贫困防治政策体系的内容

3.1 养老保障政策完善建议

3.1.1 养老保险制度

各级财政应当按财政收入比例建立相应的财政投入机制, 提高对农村老年人的保障水平, 做到应保尽保;对于养老保险资金建立专门机构管理, 在合法的基础上不损坏老年人利益的基础上, 可以委托基金管理机构进行投资以提高收益, 严格做到专款专用;对于不太了解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口, 还应加大宣传力度, 让老年人充分认识到新农保的功能, 增强老人的参保意识。

3.1.2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受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 最早响应政策的那部分农村夫妇已逐渐步入老年, 这部分夫妇为我们的人口政策的顺利实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 政府应尽量让这部分老年人群的养老无后顾之忧。

对于我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应进一步完善。首先要降低扶助准入条件, 扩大奖励扶助面, 提高奖励标准, 让更多的模范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受益;其次要注意保持以往计划生育法规和优惠奖励政策的连续性, 避免因实施奖励扶助引起其他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最后政府应对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且财政比较困难的县区, 实施政策及资金倾斜。

3.1.3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首先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统筹使用各类资金, 进行分层保障, 分流供养, 确保其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 多部门应密切配合, 共同帮扶;其次敬老院应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和院民的身体健康状况, 适当发挥其“造血”功能, 发展一些副业, 以副补院。

3.1.4 农村低保制度

加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 尤其是对于低保对象的审核, 要严格把关, 调查到户, 做到公开公正。尽量减轻贫困地区县村级财政的支付压力, 积极探索新的筹资途径, 可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捐助。在筹资额扩大的基础上, 将更多的贫困群体纳入低保范围, 逐渐缩小贫困面。对于农村老年贫困群体除了给予物质保障外, 还应在精神上给予慰藉, 丰富其文化, 让鳏寡孤独者精神上有所寄托。

3.2 卫生健康政策完善建议

3.2.1 医疗保障制度

首先, 对于新农合的实施, 政府起着主导作用, 应加大管理支持力度, 既要加强对新农合实施流程的组织管理, 又要加强对工作人员和相关部门的管理监督;其次, 对于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的报销, 应尽量简化其程序, 可借鉴城镇和国外实行一卡制或者使医院与患者脱离利益关系等措施来简化流程;最后, 针对农村老人看病难的问题, 应增加农村的卫生资源。如, 可以适当引进农村当地户口的医学院毕业生, 给予优惠政策, 让他们扎根农村。

3.2.2 医疗救助制度

首先, 在农村地区加强对政策的宣传, 增强其透明度, 使贫困对象均能享受到政策的优惠;其次, 对于目前制度存在的漏洞, 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完善。比如对于救助标准的的划分, 可以根据救助对象的贫困程度的不同划分出多条救助线。救助方式可将以前的事后救助改为事中、事前救助, 增加政策的人性化。又如, 在救助的申报程序上也可以尽量简化, 既可节省人力还可节省救助资金;再次, 还可将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医疗相结合, 加强民政部门与卫生、社保等部门的合作, 同时还应加强医疗救助与慈善机构的衔接。

3.3 老年基础设施和服务政策完善建议

3.3.1 养老服务设施

首先, 大力支持在农村贫困地区发展各类养老机构, 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形式, 新建、扩建或在原有其他设施基础上改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护理的养老机构;其次, 相关部门应对养老机构提供多种帮助, 如床位建设和运营补贴、就业专项资金补助、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定点医疗管理、税费优惠等;最后, 结合老年人特点, 充分考虑老年人生活、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的需求, 以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 重点选择交通、旅游、文化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 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各类老年人颐养新村。

3.3.2 老年优待政策

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和涉老优待职能部门要积极发挥作用, 抓好优待工作在农村地区的落实。规范服务, 加强管理, 督促各优待服务场所、设施和窗口设置优待标识, 公布优待内容, 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和监督机制, 设立服务和监督热线, 及时受理, 依法解决好举报和投诉问题, 确保老年人真正得到优待。在农村地区广泛采取普法宣传、媒体宣传、活动宣传等多种形式, 加强老年人优待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敬老养老助老道德教育, 增强优待单位、服务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在农村地区的敬老维权的意识和自觉性。

3.3.3 老年教育文体政策

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老年教育基本尚未涉及, 所以首先应从建立老年教育工作队伍开始入手, 加强农村老年教育队伍工作的建。其次应加强硬件建设,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 还应重视教材建设, 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 使老年教育成为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的重要阵地,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3.4 老年法律法规政策完善建议

农村老年工作千头万绪, 情况复杂, 不能搞一刀切, 要因地制宜。建议在农村建立老年人协会, 对农村退休问题、医疗保障问题、文化娱乐问题等统一规范、组织实施。做好这些工作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制定相应的原则或实施办法使《老年法》中的一些原则条款具体化, 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建议设立养老保险法、老年医疗保险法、老年社会救济法、老年事业发展法、家庭赡养法等, 从社会各个层面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 明确老年法执法主体, 解决编制、经费方面的瓶颈, 加大执法力度。

3.5 防治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贫困支持保障政策

3.5.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加强组织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及老龄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 要发挥各自的职能, 重视老龄工作, 将其纳入部门工作规划。建立和完善老龄工作部门, 合理预算编制, 配备干部, 抓好老龄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干部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提升。

3.5.2 保证资金投入, 加快体制创新

将老龄事业纳入各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逐步增加对老龄事业的财政投入。大力推进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和法制化进程。在坚持政府主导, 加大对老年福利事业投入的同时,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 尤其应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和国外资金的注入。将一定比例的彩票收益用于发展老龄事业, 并不断扩大彩票的发行规模。

3.5.3 加大宣传教育, 为老龄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政府的宣传资源, 如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加大对老龄事业的宣传力度, 对典型的助老爱老先进事迹、老年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教育, 营造一个利于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可把敬老、养老、助老等传统美德写入教材, 把老年法等法律法规纳入普法教育, 增强公民法律意识。

3.5.4 建立监管和评估机制

完善老年事业监督管理体制, 各地各部门按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及相关部门执行督促检查任务。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及时奖惩, 分阶段对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王琳, 邬沧萍.聚焦中国农村老年人贫困化问题[J].社会主义研究, 2006 (2) .

[2]王宁, 庄亚儿.中国农村老年贫困与养老保障[J].西北人口, 2004 (2) .

[3]潘华.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群体生活状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6.

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 篇3

关键词:子宫颈癌;预防;检查

中图分类号:R711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6-0112-02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最常见的生殖器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妇女健康和生命。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37万人,每年死于该病的妇女约20万。我国每年新增病例13.15万,子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导致女性发病和死亡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超过80%的新诊断病例发生在经济情况比较差的妇女。

为此,我们对甘肃庆阳地区周边妇女对子宫颈癌的认知等情况进行调查,为其预防干预提出建议,以促进该病的防治发展,提高农村妇女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甘肃省庆阳市周边农民妇女100名,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8.8岁。大专及以上5人,初中及以上59人,小学及以下36人。

(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性知识、宫颈癌常识、妇科问题等情况。采取随机抽样,发放书面问卷,当场收回问卷的办法,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可靠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

二、结果

本组调查资料显示,对子宫颈癌知识基本了解的有38人,占38.7%,其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占83.3%;平时注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及饮食习惯的人有31人,占31.6%,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占64.9%;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的有18人,占18.2%,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占79.5%。另外,有各种妇科症状者56人,占57.2%,30岁以上者占73.4%。其中有白带增多者54人;有月经失调者11人;有性交痛或伴出血者6人。

三、讨论

本资料显示农村周边地区妇女对宫颈癌常识及预防知识的认知,相当匮乏,本组只有38.7%,文化程度越低认知率越低。但调查中发现有妇科问题者且占半数以上,由于受教育程度、生活条件、卫生条件和劳动保护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能定期到医疗机构进行妇科健康检查的比例更低,本组只有18.2%。宫颈癌患者常出现症状3月后就诊者,三分之二已进入了晚期。因此,实现预防宫颈癌、早期发现和及时根治宫颈癌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为此,笔者建议:提高对宫颈癌知识的认识,鉴于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又缺乏社区或医院对她们的健康教育,导致对子宫Ca知识了解不够,日常生活中缺少对这一疾病的警惕性和预防性,影响了对子宫颈癌症状的识别和判断。各妇保机构、社区、农村三级卫生网、广播电视等都应积极开展卫生宣教,使用宣传栏、宣传册、电视广播节目等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宫颈癌的预防知识。逐步达到对广大农村妇女进行子宫颈癌及其相关知识的系统教育,如宫颈癌的高危因素,预防措施,临床表现等。其次,定期对妇女子宫颈进行早期筛查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筛查应该覆盖大部分(至少80%以上)人群。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Pap smear)是最常用的筛查手段。筛查人群年龄一般开始于25岁,65岁以上妇女如果在之前10年两次筛查结果阴性,可以退出筛查。距上次筛查间隔超过3年的妇女,患宫颈癌的危险性升高。一般妇女每1~2年普查1次,有异常应进一步检查。30岁以上妇女应定期参加宫颈癌普查;已婚妇女,尤其是绝经前后有月经异常或有接触性出血者,应及时就医,警惕子宫颈癌的可能。提倡晚婚少育、开展性卫生教育、定期开展普查普治。国内外大量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早婚,早育,多产,宫颈慢性炎症以及有性乱史者宫颈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即应定期作宫颈细胞学检查,积极治疗宫颈糜烂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注意保持外生殖器卫生,积极防治阴道或子宫颈的炎症。

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 篇4

一、基本情况

**区共有37个行政村,本届选民总人数14700人,其中女选民6835人,占选民总数的46.5%。在选举产生的125名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有41人,占33%,其中任村主任3人,占8%。农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的比例达到100%,其中进党支部的23名,进村委会的36名。

二、主要特点

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这次村“两委”换届选举选出一批年富力强、有能力、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妇女干部,掀开了农村妇女参选参政工作新的一页。从调查结果看,今年的妇女参选参政呈现出如下特点:

1、当选女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提高。本次选出的女主任、女委员,文化程度较上一届有了提高,大专以上的3人,占7%;高中(或中专)的14人,占34%;初中及以下的24人,占58.5%。年龄也趋向年轻化,35岁以下的7人,占17%;36--45岁的25人,占61%;46—60岁的9人,占22%。

2、妇女群众参选参政意识明显增强,成功率提高。在本次选举中,由于男子外出、妇女民主法制意识增强等原因,女选民占到了46.5%。在选举前和选举中,区委组织部大力支持,区妇联主动参与,积极宣传引导,组织参选妇女模拟竞职演讲等活动,提高了妇女群众的参政意识和参选信心,参选成功率得到明显提高。

3、村级妇代会主任当选比例较高。在本次换届选举中,原妇代会主任因为在妇女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且综合素质强,参选的积极性高,当选比例高,29名原村妇代会主任再次当选进入村“两委”,8名妇女新当选为妇代会主任,全区37个村均顺利选出了新一届的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的比例达到100%。

三、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各级党委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妇联组织也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农村妇女参选参政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的性别观念影响着农村妇女参选。首先,妇女自身社会性别观念浓厚、参政意识淡薄。在当前农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仍占主宰地位,一般把男性推到前面,在选举中,大部分妇女领到选票后按丈夫的意愿填写,有的妇女自己填写选票也会认为女性能力不强,干不成事。其次,群众轻视、歧视妇女的思想仍然存在,村级组织对女性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城镇。大部分群众认为女性较适合于妇女工作、计生工作,要当主任、支书能力不够;有的人则认为一个村里选出了女当家的,是对男人的一种不信任;群众对女性还比较挑剔,要求高,使得一部分女干部中途而退。

2、农村妇女的自身素质制约着妇女的参选。在农村,妇女文化程度整体不高,这导致她们参与村务管理的能力有限。近年来,有一定素质的女青年纷纷外出打工,致使农村留守妇女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少与外界交流沟通,在家中经济地位不高,说话也没有份量,不愿参与社会活动。现任的村妇女干部也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在我们选举前组织的模拟竞职演讲中,有多数参选妇女谈到自己从来没在公开场合发过言。同时,由于农村妇女长时期在社会层次中处于低弱的位置,一些妇女存在着自卑、依附、服从等心理弱势,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高,参与意识不够强,对成功的期望值较低,不敢也不愿担当重任。

3、参政环境不优影响着女性参选。第一,选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与新的选举办法不相适应。在农村中由于受封建宗族势力影响,加上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跟不上,宗族势力、拉帮结派参选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处于劣势。第二,配套改革后,村“两委”职数明显减少,竞争十分激烈,女干部进“两委”的难度加大。第三,女党员在总体上比例过低,后备力量不足。据统计,目前农村共有党员819名,其中女党员134名,占农村党员的16.3%。女性党员比例低,影响到女性进村支委的比例。

四、措施及对策

女性具有不同于男性的许多特点和优势,农村妇女参选参政,可以把女性特有的优势带入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活动中去,为更好地促进农村妇女参选参政,提出如下措施及对策:

1、广泛宣传,提高对农村妇女参选参政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在各级党政领导中宣传农村妇女参政的重要性,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占人口半数的妇女是支持村级事务管理、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村民自治的重要力量

。建议各级尤其是乡镇党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创造一个妇女参政的宽松环境。其次要广泛宣传女干部的工作业绩,宣传她们自律意识强、办事认真、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等优势。突出宣传优秀妇女典型,提高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认识,激励妇女向榜样学习,激发她们的自信心,在参选参政工作中展示新时代女性风采。

2、教育培养,不

断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农村妇女参选参政的必要条件。一是要加强培训。有针对性的举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训班,让她们掌握必要的文化科技管理知识和政策法律知识,还要有重点地培训妇女如何演讲、竞选,特别是要加强妇女当选后的培训,提高参政能力。二是要引导教育妇女干部正确看待和估价自己,保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努力增强自己的参政意识和能力。三是组织农村妇女广泛参与经济建设。有为才有位,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她们的经济地位,为争取政治地位打好经济基础。

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 篇5

一、农村妇女就地转移的基本情况

(一)加工业是农村妇女就地转移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重点培植的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木器加工“四大产业”和小五金、鞋业、玩具、皮件“四小商品”初具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全市农村妇女不出家门就能当上工人,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据调查,高密市现有的167965名妇女劳动力中,从事加工业就地转移的就有65843人。

(二)已婚妇女是就地转移的主要群体。农村已婚妇女由于受家庭、土地等方面的限制,既要照顾老人、孩子,又要把土地经营好,很难有精力进城打工,而在本镇、本村就地转移特别适合她们。目前,高密市就地转移的农村妇女劳动力中,已婚妇女占95%,其中,25-30岁的17448人,30-45岁的28935人,45岁以上的15826人。

(三)“企业+加工点+农户”是就地转移的有效模式。调查发现,全市镇村现有加工企业416家,加工点2558个,加工户有加工人员至少4人的15255户。孚日集团在大牟家、双羊、柴沟、注沟等六处边远镇设立加工厂,就地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可转移妇女劳动力4500多人,形成了“企业+加工点”的模式;高密市彤洲玩具厂,在农村设立了30个玩具加工点,加工工序“下放”到1100名妇女手中,农村妇女不出家门每天就能挣30—40元钱,是典型的“加工点+农户”模式。像呼家庄镇安家屯村现有加工点2个,全村从事玩具加工的妇女120余人,有效地带动了全村妇女增收致富。

(四)“妇代会主任+计生专职主任+经济女能人”是就地转移的重要手段。目前,高密市已有133名妇代会主任担任加工点的联系人,成为了加工企业的“业务员、技术员、服务员”。“妇代会主任+计生专职主任+经济女能人”三位一体的格局,有力地发挥了妇女组织的作用,带动了更多的农村妇女参与到加工业中来。柴沟镇吊庄村妇代会主任张玉梅,除干好村里的工作外,还组织带领妇女加工鞋料,负责向70名妇女供货,每个妇女每月能挣600元,她自己年收入也在5万元以上;双羊镇郑公二村妇代会主任于玉欣,担任玩具加工厂负责人,带领周围村庄200多名妇女加工玩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群众威信都大大提高,村里的育龄妇女多数在加工厂上班,计划生育工作也不用再走门窜户,在加工点上就能完成计划生育组织、宣传等任务。

(五)宣传教育是加快农村妇女就地转移的重要措施。当前,传统的就业观念还不同程度制约着部分农村妇女的自身发展,认为妇女种好责任田、照顾好家是本份,不愿走出家庭、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阻碍了女性走出家门寻求致富的路子。为此,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典型带动是鼓励农村妇女创业增收的有效动力。大牟家镇妇联成立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事迹宣讲团,靠致富带头人言传身教,增强了广大妇女参与经济发展的意识。现在全镇有100多名农村妇女到孚日集团在该镇设的加工厂上班。

二、农村妇女就地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完善。近几年,各级政府虽在劳动力市场的硬件建设上投入很大,但乡镇一级农村职业介绍机构还处于发展初期,普遍存在场所少,布局不合理、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畅通等问题,致使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加工点分布不平衡,存在着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现象。仁和、夏庄、李家营等镇的企业存在着招工难问题,而阚家、康庄、注沟、双羊等镇尚有大量的妇女劳动力需要就地转移。调查统计,全市需就地转移的妇女有24293人,其中,25-30岁的4118人,30-45岁的11233人,45岁以上的8942人。

(二)加工企业在全市覆盖面较小。近几年,高密市工业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广大农村仍存在着加工企业覆盖面小、覆盖点不全的问题。据调查问卷统计,目前,全市尚需设加工企业99家,需设加工点479个,希望从事工艺品加工16868人,鞋帽制作8696人,制衣6224人;在工作模式上,希望在镇区企业上班的10773人,在村加工点干的10389人,在家干加工的16990人。由此可见,到镇村企业打工或在“家庭工厂”、“炕头车间”从事手工加工成为农村妇女的最大愿望。

(三)加工企业带动能力小,与加工户关系不稳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加工企业少,大都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单纯靠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没有自行销售能力的小企业,受市场的冲击很大,致使加工户不是经常加班加点就是没活干,影响了加工企业的信誉,制约了加工企业的发展,削弱了加工户的经济收入。

(四)农村妇女的观念与规范化管理不接轨。调查显示,年轻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农村妇女大批向城镇转移,留守在家的大都是中老年妇女,她们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思想比较自由散漫,家务拖累严重,进入企业后,很难适应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导致生产难以正常运营。李家营镇某玩具加工厂,能用工人100人,但只能招到40人干活,并且由于这些工人素质较低,时间观念、纪律观念淡薄,难以管理,造成了用工难与难招工的矛盾。(五)企业同工不同酬,影响工人积极性。企业到镇(街)设立加工厂,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这种加工模式的运行,出现了“镇党委、政府大力招工,而工人却大量流失”的问题。调查发现,原因主要是加工厂的工人与企业总厂的工人在工资、福利待遇、签

订劳动合同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妇女在企业的稳定性。

三、解决农村妇女就地转移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各级要重视与大型企业联姻,加快项目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出击,加强与大型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大型加工企业在贸易、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传、帮、带”活动,到镇村设立分厂,就地吸引走不出家门的农村妇女劳动力,实现企业、农户双赢的目的。

(二)建立城乡一体的妇女就业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与企业达成共识,打破城乡界限。一是营造平等就业环境。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村妇女提供平等参与、平等竞争的机会,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竞争发展的新观念。二是营造平等服务环境。要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完善农村妇女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妇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三)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更新妇女创业观念。充分发挥妇女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走村入户,到农户家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教育广大妇女破除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要注重发现和培植像河崖镇李美云办服装厂致富众乡邻、双羊镇李玉凤设玩具加工点带动170多人从事加工业增收等典型,通过电视、广播、报告会等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农村妇女树立敢闯敢为、勇于创业的开拓精神。

(四)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农村妇女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妇女的就业状况和增收情况,只有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其掌握技能,才能在经济建设中真正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从调研的情况看,农村妇女最迫切需要的是技术,技术的缺乏成为制约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一大瓶颈。各级妇女组织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多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科技培训,帮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

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 篇6

第二轮农村万名贫困妇女解困行动启动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在市农村万名贫困妇女解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结合本单位实际,按照《全市第二轮农村万名贫困妇女解困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各项帮扶工作。

一、成立组织,强化领导。全市第二轮农村万名贫困妇女解困行动动员大会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专题研究机关第二轮农村万名贫困妇女解困工作,结合机关实际,制定了第二轮农村万名贫困妇女解困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人大常委会主任•••同志任组长,人大常委会各位副主任和秘书长任副组长的第二轮农村万名贫困妇女解困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全力以赴抓的工作格局,为帮扶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积极运作,迅速启动。按照《全市第二轮农村万名贫困妇女解困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农村万名贫困妇女解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及时深入帮扶对象所在地进行对接,全面掌握了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到了“六清”,即贫困妇女人数清、家庭基本情况清、贫困原因清、技术专长清、致富愿望清、资金需求清,为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千方百计,真帮实扶。一年来,我们农村万名贫困妇女解困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帮扶对象家中进行走访,按照精神上扶志、生活上扶贫、能力上扶技、经济上扶业的原则,因人制宜,因势利导,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进行了帮扶。一是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我们根据所了解和掌握的帮扶对象家庭收入、成员就业、自救能力以及思想状况,帮助帮扶对象制定了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脱贫计划,增强了帮扶结象脱贫致富的信心,明确了帮扶方向。二是帮助解决实际生活困难。我们把解决好帮扶对象的吃穿、上学等生产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作为扶贫解困工作的基础,开展送温暖活动,伸出援助之手。2005年春节前夕,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志带领机关农村万名贫困妇女解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为帮扶对象送去了大米、豆油、猪肉和现金。此外,我们还根据帮扶对象一些实际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协调民政部门帮助解决。三是帮助开发致富项目。我们综合考虑帮扶对象的家庭状况、市场风险等诸多因素,根据帮扶对象的特长和优势,帮助特困职工妥善选择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致富项目,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帮助确定了种植、外出劳务等致富项目,并帮助协调贷款及进启动致富项目。全年帮助协调贷款1.5万元。

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 篇7

为促进和深化卫生改革,评价是必须的。卫生评价的短期目标是期望了解卫生投入的增长情况,长期目标则是围绕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质量、覆盖率、财务保护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2]。基于民众视角的评价,包括病人满意度,在评价指标中是不可或缺的,诸如: 2009年WHO为中国提供的“全球视角下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监测与评价综合框架”[3],2004年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所提出的“控制把手框架”[4],2008年WHO提出的“初级卫生保健评价框架”[5]。育龄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其卫生保健水平关系到人口的素质和民族的繁荣[6]。育龄妇女是政策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策运行的终端,对政策效果有切身的感知[7]。本文以江苏省农村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她们对近年来新医改带来的变化感知与满意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江苏农村地区的15 ~ 49岁育龄妇女。2012年6 ~ 8月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苏南、苏中、苏北随机抽取2个省辖市,在抽中的市中随机抽取1个农村县( 市) 。在6个样本县( 市) 内,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好中差,分别各抽取3个乡镇,在样本乡镇里随机抽取2个中等发展水平的行政村,共抽取了36个村,在村里随机抽取50户居民,调查在家的育龄妇女,共调查了1812户,有效调查了1907人。为深入了解育龄妇女对近几年来医药卫生改革的体会和想法,每样本镇还深度访谈了一位育龄妇女。

结合育龄妇女可能接触的卫生服务利用等设计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对公共卫生、医疗、医药和医保的近几年改革带来的感知变化及满意情况等。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入户面对面询问调查。

1. 2 研究方法

用Epidate 3. 1建立数据录入库,双人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利用SPSS 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907位农村育龄妇女: 平均年龄38岁,20岁及以下者为4. 5% ,21 ~ 30岁者为26. 1% ,31 ~ 40岁者为23. 2% 、40岁以上者为46. 2% ; 职业以体力劳动的农民、工人、农民工为主,约为57. 9% ; 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占44. 1% ; 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3000 ~ 5000元、5000元以上分 别占28. 6% 、40. 6% 和30. 7% ; 已婚者占88. 4% ; 有87. 7% 的生过孩子。

2. 2 育龄妇女新医改感知变化情况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在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的近几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上,1907人都给予了评价,有64. 8% 的认为明显加强了,34. 1% 的认为有所加强,还有1. 2% 的认为没有加强。

自己及家人生病首选的医疗机构情况: 有59. 7% 的首选村卫生室,有23. 1% 的首选镇卫生院,还有17. 2% 的首选县( 市)医院。首选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的原因中,以离家近方便为主,约占90% 以上。而舍近求远首选县( 市) 医院的原因中,最为突出的是不信任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对首选医疗机构的就诊环境、功能布局等方面的变化上,有35. 9% 的认为明显改善,56. 1% 的认为有所改善,还有8% 的认为没有改善。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 在问及是否知道国家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时,还有35. 9% 的人不知道。在知道的1222人中,回答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机构是村卫生室占73. 8% ,镇卫生院占63. 6% ,县( 市) 医院占44. 9% 。在近几年看病的药费变化上,1907人都参与了回答,有25. 5% 的认为明显降低,有46. 2% 的认为有所降低,有18. 5% 的认为没有变化,还有9. 8% 的认为升高了。

参加的医保情况: 1907人中有68. 9% 参加了新农合,有16. 3% 参加了居民医保,有11. 9% 参加了职工医保,还有3% 没有参加医保。参加医保的1850人都对近几年医保报销比例给予了评价,有21. 1% 认为明显提高了,有77. 9% 认为有所提高,还有0. 9% 认为没有提高。

2. 3 育龄妇女新医改满意情况

2. 3. 1 对四大体系满意情况

1907位育龄妇女都对卫生改革进行了综合评价,74. 9% 人满意,仅有2. 3% 不满意,还有22. 8% 给予了一般化评价。对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基本药物实施、医疗保障评价为满意的比例分别为77. 6% 、75. 0% 、74. 2% 和80% 。这些满意情况与感知变化情况是一致的。以李克特量表( 设: 非常不满意 = 1,不满意 = 2,一般 = 3,满意 = 4,非常满意 = 5) ,计算满意度得分,综合评价平均得4. 05分,医保得分最高4. 14分,见表1。

2. 3. 2 不同地区综合满意情况

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分别有效调查了620人、628人和659人,对新医改综合评价满意率分别为48. 7% 、90. 6% 和85. 2% ,综合满意度得分分别为3. 58分、4. 18分和4. 37分。为了考察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将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人数合并到一般评价的人数里,进行卡方检验( χ2= 504. 265,P = 0. 000 ) ,统计学上有意义,可认为三地育龄妇女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综合满意度有差异,即苏北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南,这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相反的情况。

2. 4 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探讨

本文为探讨育龄妇女新医改评价的影响因素,将评价满意和非常满意设为满意,将评价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设为不满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2. 4. 1 单因素分析

经χ2检验,P < 0. 001的因素有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孕产情况,P≌0. 05的因素有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见表3。这里主要分析年龄因素。40岁以上者的满意度最高,达78% ,其次是21 - 30岁者为74. 4% ,20岁及以下者最低。结合访谈结果,认为这两个年龄组人群满意度相对高的可能原因是,40岁以上者有的是因为接受了免费的“两癌”筛查而满意,或有的是负责子孙的计划免疫接种,对医务人员的提醒和服务态度好而满意。21 ~ 30岁是生育的高峰年龄,她们可能因为医务人员的孕前、孕期和产后的服务工作好而满意,因为子女的免费预防接种工作服务好而满意。家庭月收入呈现出收入越高,越不满意的趋势,这可能与收入越高期望值也越高有关。

2. 4. 2 多因素分析

以育龄妇女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满意情况为因变量Yi,以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Xi,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模型进行估计。设Yi= 0表示不满意,Yi= 1表示满意,建立计量模型Pi= ( Yi= 1 | Xi) = 1 /[1 + e - ( β1+ βiXi) ]。变量及赋值: 除年龄、家庭月收入引入其数值外,见表3中分组( 赋值)栏。将变量引入回归模型,使用SPSS 17. 0软件进行多次尝试,结果见表4。Hosmer and Lemeshow拟合优度 检验,P值为0. 582,表明模型拟合较好。

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婚姻状况、孕产情况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满意度呈正相关,即已婚者较未婚者满意,生过孩子比未生过孩子的满意度高。而教育程度与之呈负相关,即文化程度越高,满意度越低,这可能与医药卫生改革的期望值不同有关。不同职业间存在差异,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民、农民工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师生医生干部,个体自由职业者最低。

注: 对数似然比 = 1446. 176; χ2= 28. 438; df = 8。

3 讨讨论论

育龄妇女对四大体系的改革感知明显变化有所不同。她们理解和感知的卫生服务较多的是妇幼卫生服务,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8]。调查结果显示,有64. 8% 的人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明显加强,有35. 9% 的人认为就诊首选医疗机构服务明显改善,有25. 5% 的人认为药费明显降低,有21. 1% 的人认为医保报销比例明显提高了。育龄妇女不同的感知结果提示,深化卫生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育龄妇女对四大体系的满意程度不同。调查结果显示,育龄妇女对参加的医疗保障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公共卫生服务,对基本药物制度和就诊首选机构的满意则低些。已婚比未婚者、有生育史者比未生育过的妇女,对新医改评价更高些。在问及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时,反映最多的是药物,即一些药物在卫生院及卫生室买不到,有时还需要跑到县里或去药店买,如妇科用的洁尔阴洗液、儿童吃的一些感冒药等。对儿童计划免疫满意较高,但一些人反映到卫生院去打针距离远而不方便。2009年后,卫生院医生来村里比以前多了,感觉他们挺忙、挺累的,显得人手不够。她们对“两癌”筛查挺满意,费用是国家出,但筛查完了,感觉就没有下文了。这些提示,充分发挥新医改措施实施后已逐渐充盈的基本卫生服务资源优势[9],基本药物目录需要定期调整,应考虑适当增加妇科用药、儿童疾病等专科疾病用药[10]。需要适当增加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数量,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同时还需要建立和健全“两癌”筛查后的高危人群的跟踪随访制度。

关于贫困居民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8

**省**县**镇曾经是**县城所在地,地跨“一江两河”,是三峡库区的移民大镇。在三峡工程建设中,**镇顺利完成了公路复建和集镇建设搬迁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一、二、三期移民搬迁清库以及库区地灾治理等项目工程,确保了三峡工程按期蓄水发电通航和库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受到了国务院三建委

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可是,因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多种原因留下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城镇贫困居民生活困难、失地农民发展艰难等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一、问题现状

(一)县城东迁和移民搬迁过程中原老县城和香溪集镇剩下的居民困难突出。其主要特点是:

1、家庭成员老弱病残的多。归州镇现有1个居委会,辖4个居民小组,928户1735人,其居民总户数和总人口各占全镇的18.3和5.9,贫困居民占70,50岁以上的老人单独生活的占6,家庭存在老弱病残现象的占75。

2、无稳定的生活来源。居住归州的贫困居民,无就业门路,没有一家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大部分都是靠每月几十到一百余元不等的低保金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贫困居民家庭户平低保月收入116.2元,人均低保金60.3元,远远满足不了生活所需,低于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为了寻求生活来源,有的家庭在集镇内垦种菜园,有的卸货背脚,有的拣废品,有的拣黄菜叶,甚至还有偷鸡摸狗的现象。

3、家庭负担过重。多数贫困居民家庭负担最重的是子女教育,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负担各不相同。其次是房租费,40的贫困居民没有自己的房屋,每月要30-120元不等的房租费开支。家庭经济承受力及其脆弱,最担心家中有人染上疾病。

4、多数家庭住房困难。据调查,现有贫困居民只有25左右的家庭建了房,并且100的负债,大都在3-6万元。没建房的家庭只得靠租房或是搭临时简易房居住,还有一部分贫困居民则居住在老县城175米线上经过政府出钱改造的残值房中。

(二)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值得关注。归州镇因集镇、居民点和公路及项目工程建设占地移民2598人,其中秭兴、归泄、归水及库周交通占地移民1802人的85%调整了土地,极少数(54人)外迁,还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就地转非;集镇占地552人中有346人就地转非;2003年土地调整后因交通和项目工程建设占地的人口则没有土地可调整。失地农民按政策领得的移民补偿费,大多修了房子,有的还欠了一些帐,就业无门,生活非常困难。并且在社会事务中农村不管他们,居委会也不管他们,似乎被社会边沿化。

(三)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发展值得关心。1997年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以来,每年都有100多乃至几百人盲目无序的流向社会。这些人的户口很少迁往农村,一般都是找人托亲挂靠在县、镇不同单位。他们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居民,更不是干部职工。什么就业再就业、惠农、社会保障等优惠政策都沾不到边,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几乎成了社会的盲点,发展十分困难。

二、问题影响

复杂的原因造成了这部分人群生活艰辛,发展困难,若长此下去,将会影响社会稳定,不利构建和谐社会。突出表现有四:

(一)影响社会稳定。多数贫困居民和失地农民家庭子女因经济条件差只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初中未读完即流向社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在这部分家庭中,少数子女生活堕落,抽烟酗酒,打牌赌博,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影响家庭稳定。在贫困居民和失地农民中,离婚的多,出走的多,留守的多,孤居的多。不少家庭主妇忍耐不住贫寒,不得不抛开朝夕相伴的丈夫和老人小孩离家出走,谋求新的生活出路。贫困限制了子女读书就业和今后的发展,造成贫困居民和失地农民家庭生活状况的恶性循环。

(三)是影响政府形象。上述人群总认为他们为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革付出了牺牲、做出了奉献。政府亏待了他们,造成目前状况的根源在政府。因而,他们埋怨政府,怀疑党的政策,思想消极,牢骚满腹。

三、原因分析

造成上属人员生活贫困和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5个方面:

(一)政策原因。一是国家在出台政策时,考虑农村移民的多,考虑城镇居民的少,农村居民可以外迁,而城镇居民不能,农村居民搬迁有房屋补偿费、生产安置费、基础设施费、外迁补助费、过渡期生活补助费、搬迁费等各种补助费用,而城镇居民搬迁则只有房屋补偿和253元/人的搬迁费。城镇贫困居民与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沾边,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又享受不到,各级的重视程度又不能与大中城市相比,各项政策对城镇贫困居民来说显得有些不公平。二是政策不配套。对于在改革和发展中做出牺牲和奉献的人群缺乏配套的政策管理和跟踪的社会服务,使得他们成了党恩惠顾的盲

区。三是政策滞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改革与发展、发展与稳定、建设与吃饭统筹协调不够,一些领域的政策适应不了日益变化、多元发展、社会转型的具体社会活动。

(二)社会原因。就老香溪和老县城而言,蓄水前,老香溪是长江中上游的一个重要港口,非常繁荣,居住在老香溪的居民随便开个小店、或是出租房屋、或是做点其他事情每月都有不少收入

;居住在老县城的居民,条件更是优越,生活的门路宽广,勤快一点,每天就有几十上百元的收入。蓄水后,留下来的居民无论是居住的小环境,还是生存的大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原有的经济格局被打破,失去了过去的生活来源。占地移民失去了生产资料,打破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格局,一时适应不了新的形势,加之仅有的补偿资金用于建房,没有发展空间。同时,大坝蓄水、县城东迁失去了往日的商贸优势,资源匮乏,企业破产重组,库区产业空心化,就地就业的门路极其狭窄,导致生活与发展十分困难。

(三)经济原因。蓄水前,居住在归州的这部分贫困居民,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的弱者,他们家底薄,没积累,有点房子也是土木房屋,还有一部分家庭本身就无房子,靠租住原县房管局或是其他单位的房子,加之土木结构房屋补偿标准低,128元/平方米,一般一个家庭的所有移民费加起来也只有1-2万元,若是没房产的,就只有253元/人的搬迁费。一、二、三期移民搬迁清库,这些居民是每蓄一次水就搬一次家,实际搬家支出远远超出国家补助的搬迁费,结果是东西越搬越少,家庭越搬越穷,没有资金用于发展。

(四)自身原因。历史的原因,导致绝大多数贫困居民很少走出去,视野不开阔。移民搬迁后,限于各方面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也很难走出去,生活圈子变得越来越小,生活的路子越走越窄。经过几次移民搬迁,有钱有能力和有门路的或是因特殊关系都搬到茅坪去了。留下来的多是一些老弱病残、少文化、缺技术、无出路的人,缺少发家致富的先决条件,只得依靠周边环境或是他人过生活。蓄水后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先前的优越环境不存在了,再也没有多少好事可干,他们变得无所适从。

四、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社会和谐。要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从长远来谋划,努力消除不和谐因素。因此,就着力解决好弱势群体的生活及生产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提以下5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研究,深化社会管理。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和完善城镇居民、失地农民以及为改革和建设付出了代价的扶持力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长效机制,从长远上解决根本问题。加强和细化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服务功能,科学有效的归属人口管理、户籍管理、社区管理和政策管理,使社会的每一阶层,每一群体,每一角落都享受到党的春风和阳光。

(二)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吸纳城镇贫困居民和失地农民就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地方弱势群体的生活出路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县抢抓三峡工程建设机遇,已逐步迈向工业新县、旅游名县、物流大县的行列,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都在不断增加。各级政府要有意识的通过合法程序,吸引城镇居民、失地农民或零就业家庭成员及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从更本上解决问题。

(三)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归州作为老县城所在地,情况特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贫困居民在库区移民搬迁中做出了牺牲,县级人民政府在出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时,可适当考虑归州的特殊情况,在政策上给予适度倾斜,真正保证这部分贫困居民,尤其是绝对贫困居民能够吃得上饭、吃得饱饭。创新机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人们参与社会保险,以解决个人和社会的后顾之忧。

(四)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坚定他们的生活信心。人生最宝贵的是对生活持积极健康乐观的态度,从精神上战胜困难。对于库区城镇建设搬迁后留下和新出现的贫困群体,要帮助他们摆脱贫困,首先要从精神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认识到自己不是生活的“多余人”,要看到生活的希望,树立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强化居民技能培训,鼓励外出务工创业。在打工经济已发展成为农(居)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的情况下,各级政府要研究具体措施,为他们打工构建信息传递、技术培训、维权保障等机制。社区居委会要逐一对贫困居民家庭进行解剖分析,建立贫困居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档案,派出专人走出去联系劳动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合同,帮助他们融入经济社会的大潮。

上一篇:《穹顶之下》观后感:关注雾霾下一篇:大学生毕业典礼演讲稿5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