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理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物理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

关于物理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 篇1

思维能力是人智力的核心。在人的智力组成因素中,思维能力起着统摄全局的作用,它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准确、全面的程度上,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与质量上,能够集中表现人的智力的高下。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则集中表现在对基本思维方法的运用、通过对物理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和通过对语言的运用和训练等方面。

一、通过对基本思维方法的运用来训练思维

尽管人的思维活动在质上和量上都具有无限的多样性,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仍然同基本思维方法相同而且相容。例如,要求学生把几件事物进行比较,学生就首先要在头脑中把比较的事物进行分析,这是分析过程;然后在头脑中通过比较确定事物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就是进行着综合。在学生运用比较的思维过程中,通过分析学生受到了运用分析的训练,通过对异同点的确定,学生则受到了运用综合的训练。如果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多角思考的训练。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运用比较这一基本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训练。

二、通过对物理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来训练思维

物理研究方法同基本思维方法一样,都是研究物理问题必须用到的思考方法。但是,物理研究方法与基本思维方法具有不同的层次和作用。物理研究方法是研究物理现象时考虑问题的原则或思路,而基本思维方法则是最基本的思考方法。掌握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需要把两者配合使用。因此,研究物理问题时,抛开具体内容不谈,掌握和运用物理研究方法本身具有训练思维的作用。由此可以说,理解和运用物理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方法。这种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体现物理学科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有关物理能力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按照方法上比同,内容上比异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物理研究方法的水平,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通过对语言的运用和训练来训练思维

人的思维不仅在语言中表现出来,也在语言中固定下来。因而可以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主要工具。离开了语言,思维就失去了赖以存在及进行的依托。这一结论可以给我一些有益的启发。

例如,学生的解题答问,必然要运用语言。首先,运用语言本身,实质上是人脑对思维的运用,因为语言只是外壳、只是工具,而思维训练就是指对思维的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语言(主要是自然语言及学科语言)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

其次,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如严密与否、准确与否等情况能够充分反映其思维的品质。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对同一问题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解法,这就证明他能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其思维有一定的广阔性;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只能按照老师举的例题运用一种方法解题,在变化了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就反映了这个学生思维缺乏广阔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语言的情况把握其思维的品质,然后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种缺陷进行多种有的放矢的思维训练。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在解题答问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语病进行纠正,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语病的实质是思维品质方面的缺陷,纠正学生的语病,实质上是弥补其思维的缺陷,改善其思维的品质,纠正语病,从表面上看,是训练语言,但本质上则训练了思维。因此,训练语言也是训练思维的一种方法。

运用语言及训练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训练方法。在学生用内部语言进行思维时,我们对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劣、存在问题等情况都无法了解和掌握,也就不易控制和改变。但在学生的思维以外部语言表现出来时,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根据语言这个外壳了解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劣及存在问题,然后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思维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让学生解题答问,重视学生的语言,重视训练语言,以有效地训练思维。

总之,思维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它是一个量大面广的长期任务。对于思维训练来说,不存在事半功倍的捷径,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只有时时处处用心着力,从点滴做起,积少成多,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实在的连续提高。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附中

关于物理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 篇2

数形结合是高中数学解题当中应用频率很高的思维技巧, 掌握了它, 很大一部分复杂问题便得以迎刃而解。从名称便可以得知, 在这个思维过程中, “数”与“形”两个元素是交互使用的, 因此, 训练过程当中, 必然同时涉及二者, 自然也就需要引入比较丰富的教学素材。

例如, 我曾要求学生解答如下问题:现有直线y=x+k和曲线若二者恰好存在一个公共点, 则k的取值范围是什么?仅从字面上对题目进行分析, 学生很难找到思路。“存在一个公共点”到底应当对应何种数量关系呢?与其漫无目的地进行思考, 倒不如结合图形来寻找答案。我带领学生根据已知条件作出了如下图象 (图1) , 直线与曲线有一个公共点的情形一目了然, 数量关系也随之出现了。这不仅简化了思维过程, 更提高了解答问题的准确度。

从适用范围来看, 需要运用到数形结合思维的问题, 大体上都是相对复杂一些的, 这样的问题无法单纯依靠代数或几何的方式进行解答, 而需要将二者巧妙结合起来, 在数与形的相互阐释与补充过程中, 完成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为了达到有效训练的目标, 教师就需要在单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一些需要运用数形结合思维予以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感知其必要性的同时, 掌握思维方法。

2. 重视归纳提炼, 训练动静转化思维

当前的高中数学练习当中, 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动态元素, 这已逐渐成为数学练习内容的新趋势。数学也正是一门始终处于变化当中的学科。可以说, 只有处理好数学问题当中的动态元素, 才是准确抓住数学的学科特点, 把握住它的脉搏。想要有效解决动态数学问题, 就要加强对动静转化思维的训练。

例如, 有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点M (3, 5) , 请在y轴和直线y=x上分别找一点P和N, 使得△MPN的周长达到最小。这种带有动态性质的不定问题经常会成为学生解题的困扰。我先请学生将图形画出来 (图2) , 然后从思路上进行分析:既然要达到周长最小, 就要将|MP|+|PN|+|MN|取得最小。对最值进行衡量。本题中较难找到合适的不等关系, 因此, 我们便应当考虑能否将三边转移到同一条直线上, 则只需研究线段长度即可。在这样的思路下, 学生顺利找到了点M关于y轴和直线y=x的对称点M1、M2, 发现三点共线取值最小, P、N位置由此确定, 成功将变化的动态条件转化为了静态问题进行求解。

动静转化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一个将表面上的动态过程以静态理论方式予以转化呈现的工作。因此, 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提炼, 便成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其重点应当放在对知识点的动态灵活运用上,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动静转化当中将知识方法融会贯通。

3. 开放知识边界, 训练联想类比思维

高中数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出现了很多开放性题目。对于知识的提问再也不是仅仅局限于基本形式, 而是以越来越多的灵活样态出现。在这之中, 很多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 甚至会对既有知识内容进行一定突破, 需要学生自行挖掘探究方能求解。对于这种问题, 需要运用联想类比思维予以解决。

高中数学思维方式训练的基本方法 篇3

一、问题引导教学,激发学生的质疑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让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来进行思考分析。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总是按照固定的套路来进行教学,学生也逐渐地接受了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模式,形成了一种死记硬背的模式,对于教师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质疑思维,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随波逐流,没有自身独特的思考。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逐渐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这一思维模式。教学的开始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需要通过有趣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刺激高中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引导下,学生更愿意去积极思考和分析,并且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认真从自身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分析,学会质疑,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数学学习中也是如此,教师以及教材都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不能完全依赖,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思考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直线、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帮助,有时候教师为了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可以适当地往“错误”的方向来引导学生,这主要就是为了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质疑能力,当学生意识到教师表述错误的时候,敢于指出错误就代表学生克服了自身的心理障碍,敢于质疑教师,这也是一种进步,通过教师的有意识引导,帮助学生逐渐地养成质疑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分析,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二、拓宽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人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一道题目就对应着一个答案,甚至产生了数学当中的硬性规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虽然说大部分的数学题目是这样的,但是随着教育工作者思想的改变,在数学题目当中也会存在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题目,它们的答案并不是单一固定的,并且这些题目本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通过改变某个条件或是数据就可以转变成其他类型的题目,所以说学生在接触这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更加细致认真,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分析,并且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进行引导帮助,彻底地打开学生的思维,突破思维的局限性。这些问题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衍生变化,从一道题目当中可以延伸成多种题目类型,所以说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要更加开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优化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沉闷的课堂环境下,那么学习质量也不会太好。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情境的引导,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来学习数学知识,走进相关的情境当中,能够让学生适当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激发学习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当中,具备创新意识与思维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所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要具备创新性的思维,不能总是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来学习,形成套路,需要巧妙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灵活地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运动。通过教学情境的引导,首先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加强烈的积极性,然后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有想法、会思考才能够从容地面对一切数学难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关于物理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 篇4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活动。人们对于它的研究、探讨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甚至创造出了可以模仿人的思维活动的电脑。在理论上取得的成果也颇丰,对于思维生理机能的揭示,还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进行的分类,(例如,有的把它分为形象思维有和抽象思维;有的把它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有的认为思维是聚敛的和发散型的;有的认为思维有正向和逆向之分等),这些对于思维的进一步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人多年从事基础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活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把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活动作了分层次划分。我认为,不妨把他们的思维活动划分成单向单步思维、单向多步思维和多向多步思维。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总是由最简单的单向单步思维过渡到单向多步思维,乃至于发展到多向多步思维。我们知道,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播操。新课标要求我们把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思维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由量变到质变,在实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逐步实现思维应达到的目标——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一、注重单向单步思维的训练,形成牢固的思维基础

我们在实施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方向基本上是明确的,当他们遇到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时,在大脑里立即产生一个单向的思维个体,而解决问题又只需一步完成,我们把这种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单方向,单步骤的思维称为单向单身思维。

二、单向单步思维是连续性思维的基础,是思维的最小单元,思维的目的性明确,时间短。前人对这种思维非常重视,他们总是力图把所有数学知识都浓缩在这一个个的单向单步思维单元里,由“因”到“果”,由“题设”到“结论”,总结出了许多公理、定理、公式,便于人们记忆,成为后人思维向前延伸的基石。

思维的源泉是知识和信息。学生的单向单步思维就是对已有的人类思维成果的学习,包括简单的重复,探索性的验证,创造性的发现。作为教师,主要是根据不同的情形,不同的学习内容,抓好这种思维品质的培养。1.使他们的单向单步思维具有完备性。在教学中对照目标,启发讨论逐步的实现目标,做到有问有答,有布置有检查,及时补充他们思维过程中的缺陷,克服半途而废或弄个一知半解的坏毛病。例如学习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ABCD(AD∥BD)同一底角上的两个角相等,使学生不仅知道∠B=∠C,而且要知道∠A=∠D。2.使他们的单向单步思维具有准确性。在教学中为了达到目标,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只有每个单向单步思维的准确性,才能保证整个连续性思维的准确性,不然的话,思维的结果是错误的没有意义。

三、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扩大学的思路范文作文,也就是增大学生的思维方向。例如。计算,按照所学的方法,一步一步的施行乘法运算,再合并同类项,得出结果后,提请他们思考,有没有其它方法?思维过程:原式= 显然,既简单又明了。使学生在完成某一思维过程后,总要考虑还有没有更好的思维途径,克服思维过程中的满足感。使思维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从而发展到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音乐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 篇5

6264学校 管玲丽

摘要 通过听觉、合唱这两种适应群体训练的音乐手段,培养学生对元素性音乐的敏锐感知,激发他们对 诸音乐元素不同结构的构成及运动变化产生浓厚兴趣。使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并使学生在音乐生活中能迅速 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这不同于传统单纯技术训练代替音乐教育的作法,是音乐教育观念 上的一个进步和突破。

关键词 听觉、合唱、音乐元素、掌握。

音乐元素,指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掌握音乐元素,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的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 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这不同于传统的用单纯技术训练代替音乐教育的作法,是音 乐教育观念的一个进步和突破。

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着手。

1、听觉训练

音乐靠听觉感知,是一门“听觉艺术”。后天的音乐教育决定音乐才能。这一才能是先天具备,还是后天 教育的结果,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人的才能主要是后天受教育形成的。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到 听觉训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工程。《乐记》谈到了人的听觉感官与音乐的关系,指出:“审声以知音,审音以 知乐„„。”孟子则说:“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这两句话再好不过地道出了音乐之声的本质和本源。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来进行。有效的听觉训练,能使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很快被学生熟悉理解。

(1).建立准确的音阶感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必须从学生日常生活引入,“自 然”地接触并熟悉音阶。

1)从do、mi、sol、入手小跳进式地开始音阶学习:传统的音阶教学顺序是:do、re、mi、开始,到fa、sol、la、si,级进展开。实践证明,这种按表面逻辑安排的教学顺序并不符合学生接受音阶的心理。学生初学 不易唱准fa、si和级进音阶。值得推荐和实验报告表明的方法是从学生生活中最常听到的do、mi、sol这三个 稳定音入手,三度跳进式地开始接触音阶,写出与之相应的曲调和音程进行练习,然后逐步加入la、re、fa、si音,并采用将音阶设计为“音阶山”,根据动物的特点,(兔子的蹦蹦跳跳,乌龟的级进)内心感知音高的 准确性,从而发挥学生在听觉中的想象力。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跳进音阶比级进音级容易得多,而通过小跳音 阶的学习得到巩固,级进音阶学习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2)在游戏中反复练习、强化音阶概念:音阶音准的概念的建立,有赖于大量的练习得以强化。为此,需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一系列音乐游戏。如游戏“弹钢琴”:学生手持唱名卡片模拟琴键音 阶排列,弹琴者(师或生)击“琴键”,被击者迅速唱出相应音高并高举卡片。“琴键”音准确,则全体学生 跟唱一遍,反之则需“校音”(由弹琴者向“琴键悄悄提示或另请”琴师“校正)。若还唱不正确,则此”琴 键“需修理换新键(即换一学生)。在游戏结束时,应将换下的”琴键“再装入”琴“上试一试,如唱准了,则表示”琴键“已修好(以此鼓励学生)。

3)设计多样听唱训练,适应各种音程变化:在记牢和唱准音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听觉训练。例如 :在钢琴上弹出标准音“A”,在此基础上变化弹出一组组旋律音程,如do、mi、re,mi、do、la、sol、la、do、sol、mi等,让学生模唱、分析、听记。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学生对音阶、音高及其变化的感知会逐渐敏锐 起来并逐步发展起乐音表象能力。实验证明,这类训练的积累能产生丰富的听觉意象。贝多芬就是在耳聋的情 况下,完成了他的巨作第九交响乐。

(2)、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称之为音乐的“骨架”。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节奏感,即交给了学 生把握音乐律动的钥匙。从指导学生熟悉基本节奏型入手,可采用以下方法练习。

1)采用划拍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的基本节奏型。这是借鉴数学的一种理性训练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 大体能按时值的组合较准确地击出各种节奏。用手划拍时,口中念与不同时值相应的节奏唱名。

2)身体动作与节奏结合,培养学生内心节奏感。一味按谱划拍易使活生生的音乐节奏学习陷入呆板。借 鉴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和节奏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使自身体动与音乐律动和谐吻合,有利于学 生用整个身心体验者音流动的“脉搏”。

3)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各种节奏原型,学习节奏的组合。生活中有丰富的节奏原型,学生往往未加注意.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各种节奏与音乐节奏建立联系,用“活生生”的节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对音乐元 素的体验和感受将深刻亲切得多。

4)按曲调的节奏朗读歌词。曲调节奏实质上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的浓缩提炼。按曲调节奏朗读歌词 往往带来一种韵律感,使歌词的学唱就得容易,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品味掌握音乐元素带来的乐趣。

例:《粗心的小画家》丁丁说他是 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先让学生读节奏,然后用念快板的形式。

5)在掌握基本节奏的基础上加进音高。单纯的节奏组合毕竟不是音乐。一旦基本节奏被学生熟悉,必须 尽早引入音高。这是节奏教学的深化,又是感知音乐元素的相互结合,发展变化的起始。通过以上精心设计的多种练习,不仅可让学生迅速熟悉理解并掌握音乐元素,而且通过掌握音乐元素的过 程成为一种快乐,课堂气氛定会十分活跃。、合唱训练

合唱是掌握音乐元素的重要途径,它一直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最易普及、最经济,同 时也最美。在良好的合唱训练中,乐感这一高层次的音乐元素能够得以不断积淀形成。合唱又是一门知识性、艺术性和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合唱训练则按其艺术表现的需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生理特征,采用有效的启发和科学的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掌握合唱发声的诸多音乐元素。

(1)掌握合唱训练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童声训练和成人的声乐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从歌唱发声的原理上来说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生理结构 上讲,少年儿童的发声机能和器官并不比成人少或多,只存在着体积上的小与大之别,以及发出的声音在音质 上的不同。无论成人还是孩童的发声,其衡量标准也是基本相同的,即正确的歌唱呼吸,良好的基音状态,谐 和共鸣,清晰的语言等等。但如果分析二者的思维方式却不难看出,它们尚存在着差异。成人学习歌唱的思维 方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少年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只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化 思维过渡发展。在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初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直接感性经验为主,因而具有很 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一特点,必须采取与成年人不同的启发方式,在启发学生歌唱发声的 内在感受和协调歌唱发声机能时采用感觉替代和意象转移的方法,启发学生逐步建立合唱发声的基本音乐元素,从而培养支配自己,调节自己发声机能和器官的能力。在这点上,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简炼准确,不能太 抽象,不能超越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能急于求成。对于艺术与技术要客观、科学,对学生要民主,通过诸多的 音乐元素本身去感染学生,从而使他们在合唱中获得美的感受,具有美的鉴赏,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 学习决心。以良好的声音状态相互感染,提供其感性认识的环境,从而避免对成人的效仿。

(2)进行必要的合唱技巧训练

歌声是运用嗓音表现人物情感体验的艺术,运用嗓音的优劣自然也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现。所以,对“如 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因此,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坚定、积极地用 轻声歌唱,就能使少年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的,就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噪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

1)什么是轻声歌唱?如何掌握和理解轻声歌唱的尺度?

应该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和绝对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轻声歌唱的实例。

例如:天真的幼童模仿妈妈抱着布娃娃哼唱催眠曲时的轻柔的歌声;又如当孩子一个人无意识地边走边歌 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轻松愉快的。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应是mp或p,而不是mf,掌握 轻声歌唱应在mf以下的mp或p的声音力度上。

当少年儿童们学会了轻声流畅自如的头声歌唱方法后,往往同时也学会了有控制的歌唱技能。至此,孩子 们的合唱就能和谐和动听了。

2)没有正确的呼吸,不会有完美的歌唱。

脱离歌唱单独进行呼吸训练,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其实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训练得当,是有益无害的。每次排练时,先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呼吸练习,长期下去,变成一种习惯,将会逐步获得显著效果。但是 由于呼吸练习不能立竿见影,往往被人忽视。a、用“闻花”时的感觉体会歌唱的吸气:“啊;好香的花呀”!要求吸气时不耸肩,不出声。

b、用“吹肥皂泡”来训练歌唱的呼气。“肥皂泡象涌泉一样连续吹出,但当心——用力太猛会吹破。”

要求通畅均匀的把气呼出。

c、用伤心时的抽泣体会急呼吸(偷气)。此外,还有多种多样形象的要求严格的发音练习。

运用形象的比喻,从歌唱呼吸入手,是许多有经验的合唱教师常用的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进行嗓音训练,应注意提醒学生将所有掌握的合唱音乐元素运用于歌唱实践。

3、有乐感的歌唱

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敏捷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并把所感受所理解的内容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有乐感地 歌唱,就是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音乐元素综合运用于歌唱中,用不同力度,音色、连断,速度处理,富有感情 的歌声表现自己内心体验。这样的合唱训练,应以情为先导,紧扣感受和表现展开。

1)教师生动的引入,富有感情的范唱,并加上一些适度的表演动作,往往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歌曲的艺 术形象和蕴含的感情。

2)根据歌曲内容,辅之以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如绘制放映幻灯、展示挂图,引进乐器演奏,设置场面 背景等,充分挖掘和展现歌曲的艺术意境,使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理解不断得以深化。

探古诗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6

幼儿园语言活动的目的在于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证明,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是辨证统一的。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密切结合语言训练特点进行思维的训练。但在这一点上,老师们往往使出浑身解数,或是设计精妙的导语,或是进行优美的范读,也或是竭尽语言表述之能事作详尽透彻的分析,却往往收效甚微,事倍而功半。那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呢?下面我就来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直观感知 培养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运用直观形象和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学前教育阶段,孩子的思维都带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形象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古诗《鹅》时,教师可先出示“鹅”的插图,让孩子说说鹅的样子,增加对鹅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在讲解诗句过程中又可采取图文对照的方法。为了帮助幼儿记住诗句,牢固记忆,教师可以让孩子依照插图或诗的内容进行绘画。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形象感知,孩子们就能深刻地牢记《鹅》中的诗句及诗中的意思,还发展了孩子的形象思维。

2、串解诗意 培养逻辑思维。古诗是古人写的,所使用的是古代文言,其中的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与用法和现代词语差别很大,只有弄懂这些词语的意思,孩子才能弄懂各诗句乃至整首诗的意思。例如《夜宿山寺》中的第一句“危楼高百尺”的“危”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高”;“百尺”也不是指真有一百尺。实际意思都是说明楼高,而第三句“不敢高声语”中的“语”是指说话。其中的“高”的意思与第一句的“高”又有区别,在这里是指“大声”的意思。至于第二句与第四句的词语较第一、三句浅显,老师略为点拨,孩子就会明白。诗中的重点词语弄懂后,就可让孩子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必须说明的是,幼儿园的孩子毕竟还小,理解诗句意思有一定的难度,只要孩子围绕主要意思说通顺、说明白大概意思就行了,不能强求千篇一律。在串解诗句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实际上就是对孩子进行了逻辑思维的训练。

3、诱发想象 培养想象思维。想象,也是一种形象化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都知道,古诗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以逼真画面增强直观,感悟鲜明主题。古诗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仅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更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集中概括。一般地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后,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更具普遍性的思想意义。因此在引导孩子理解诗意后,诱导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人所描绘的画面,能使孩子更好地理解诗中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而让孩子想象画面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把画面直接描绘出来,请一个孩子描绘画面,其他孩子闭上眼睛根据描绘想象画面,配置适应诗中情景气氛的音乐,老师朗诵古诗,孩子想象画面;让孩子出来表演当时情景等等。

4、讨论质疑 培养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的思维。古诗教学中,这种思维的训练可在组织孩子讨论及质疑问难中得到落实。例如《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可设计这些问题让孩子讨论:(1)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诗人为什么要强调是没有月亮,漆黑一片的夜晚?有什么作用?(2)诗人为什么把那盏渔灯的光比作萤火虫的光?(3)“满河星”指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为什么有这种景象出现呢?围绕以上问题,孩子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发展思维。另外,大胆质疑问难是孩子主动、自觉参与学习的体现,同时也是训练孩子求异思维的好途径。长期鼓励孩子大胆质疑,解决疑难,必然能使他们更能积极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关于物理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 篇7

首先, 物理题目与其他题目不同, 很多时候换一种思维方向就会得到另一种解题方式。因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尝试一题多解的方式。在物理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 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逐步树立起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 物理教师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解题过程中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抽象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解决一些物理难题有着非常明显的帮助。

再次, 解题完毕后, 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归纳总结短期内看好像效果不大, 但是长期坚持下来, 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 并提升自己的解题经验值。

最后, 高中物理知识难度偏大, 其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学习上的“拦路虎”。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与水平, 适当的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慢慢提升需要解答题目的难度, 不要好高骛远一蹴而就。这样无疑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主要的解题策略和训练方法

(一) 等效替代法

面对复杂的高中物理题目, 很多简单传统的解题策略和训练方法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题目的解题。因此, 这时引入等效替代法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这里所指的等效替代法主要指的是对于一些复杂问题无从下手时, 可以从一个简单且能产生同样效果的方向入手。换句话说, 就是一个“简单”代替“复杂”的过程。最后, 在对这二者进行一个等效的替换, 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最终目的。等效替代法在我国的历史由来已久, 其对于解决一些复杂问题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代故事曹冲称象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等效替代法的物理解题策略。这种解题思路和策略在现如今的高中学校中同样重要。例如, 关于力的分析是高中的一个重点学习内容。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这部分的解题往往“束手无策”。因此, 等效替代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点内容。利用等效替代法将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作用用于替代其二者的合力。这就是一种利用替代的简化效果, 能够有效的化繁为简, 达到“神奇”的解题效果。

(二) 转化法

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片面的将转化法和等效替代法进行盲目的统一,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转化法与等效替代法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本质都是不同的。等效替代法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个过程。而转化法则是将抽象的问题以一个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三) 图像解题法

高中物理解题策略中, 图像法也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实用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 图像法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其主要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高中物理中, 有很多难度较大的题目光靠眼睛看是很难得出最终的解题结果的。因此, 此时引入图像法能够让解题变得更加轻松、简单。

(四) 临界值解题法

临界值解题法也是高中物理解题策略的一种, 掌握这种方法后, 学生的解题能力势必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因为高中物理中, 有很多物体运动变化的过程。这种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的这一瞬间的临界状态就是临界值解题法的关键和突破点。临界值是物体运动到静止的一个过程, 通过对临界值得观察, 其被分为两个不同的状态。运用这个临界值, 很多比较生僻的物理习题能够得以迎刃而解。但是这些临界值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 找到其规律后才能顺利完成物理习题的解答。

(五) 假设解题法

高中物理解题策略中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解题策略为假设法。假设法适合物理教学的特征, 对于解决物理中的疑难问题往往能够起到“奇效”。在具体的解题环节中, 通过假设法能够将解题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例如, 物体的受力分析判断等内容就可以利用假设法予以解决。这种解题思路往往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扩展, 解题效率大大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要想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于物理习题的解题能力, 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的解题策略进行有效训练是关键之一。通过解题策略的训练,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变得更加的灵活,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摘要:本文首先就高中物理解题思维的主要培养途径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接着提出了高中物理教学中主要的解题策略和训练方法。旨在通过于此, 全面提升高中物理的解题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培养途径,解题策略,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柯丁荣.浅谈高中物理解题策略的方法训练[J].赤子, 2015 (7) .

关于物理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 篇8

关键字:基本功;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09-01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由来已久的,它经历着各个年代的人们对于它的研究与推敲,加上经验的积累从而形成为现今的武术。武术起初的含义是为了强身健体,其次是自我防卫,直到今天,它变成了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的一种养生手段。当然,武术在于世界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武术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弘扬中华的体育文化也是学习武术的一种重要表现。

一、什么是武术基本功

武术基本功就是武术的基础,它主要包括在体能的训练,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武术基本动作的有效掌握。武术主要是注重于身体内外的兼修,它对于提升身体内脏的功能以及良好的心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武术基本功根据人体的哥哥不问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肩臂功、腰功和腿功。

(一)肩臂功。

武术的肩臂功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肩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只有肩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得到增进才可能去加大肩臂力量的提升,加大肩臂的活动范围。肩臂的柔韧性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势必会影响武术技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影响整个武术展示的总体性能。而对于以后其他技能的掌握也起到了阻碍的反作用。在武术的比赛当中,肩臂功也是评定的一个标准,如果肩臂功的柔韧性不够,分数会很低。

(二)腰功。

武术的腰功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腰部肌肉的柔韧性。只有腰部肌肉的柔韧性得到有效的增进才可能加大腰部与身体其他部位之间的联动,增加腰部的活动范围。可以说腰功是非常重要的,它将身体的各部分联动在一起,使身体各部分间的运动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展现。如果腰功的柔韧性没有达到要求,可能使身体各部分的展现体现不出来,甚至出现不协调的反作用。

(三)腿功。

武术的腿功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腿部肌肉与腿部关节韧带的柔韧性,体现整体的灵活性。如果武术的腿功的柔韧性没有很好的发挥的话,会严重的阻碍武术灵活性和力量的发挥。而在武术的比赛中,腿功的较量可以说是决胜的关键,腿功的灵活性和力量的充分发挥也是比赛评定的一个关键。腿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不但不能赢得比赛,还可能拉低整个成绩的分数。并且在整个武术的观赏中,腿功的灵活性可以使武术具有观赏性,给人以轻盈之感。

二、武术基本功的特点

武术基本功是武术研习的重要部分,是根基的存在。但在武术基本功的学习中会存在一些阻碍因素。而这些因素正是导致基本功无法精进的原因,如何有效的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是武术基本功研习的关键之一。

(一)武术基本功的单调性。

武术基本功最大的阻碍是其单调性。它是由很多单个动作所组成的,不具有连贯性,欠缺观赏的价值,从而导致了其单调的特性。正因为如此,在学习武术时,很多人都难于将基本功熟练掌握。

针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武术教师加大考核力度,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和加强基本功的联系。武术教师也可以根据一些动作在武术套路用的应用给学生进行示范,使学生明白基本功中的一些动作如果没有扎实的练习不能达到某种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武术基本功的长期性。

武术基本功还有一个更大的阻碍就是长期性。它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不懈的进行练习,如果不这样就很难真正的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基础,从而影响整个武术的学习。

对此,武术教师应该针对于长期性而进行有计划,渐进式的目标策划。这种方式是来自于外界强加给学生的训练方式,具有强迫性,可以有效的抑制学生自身的惰性。其次就是要求武术教师对于基本功重要性和长期性坚持的重要性进行思想的灌输,从而督促学生自己为基本功的联系设定自我监督目标的设定,从而自发的去进行练习。自发的练习对于学生研习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它没有对于教师的依赖,而且可以长期持续的进行下去。所以武术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训练中应该多做注意和多做培养。

(三)武术基本功的基础性。

武术基本功的基础性是解析了武术基本功的内在含义,它是整个武术套路的基本构成。它是套路动作的肢解,所以很枯燥,导致学生为了急于求成而忽略了武术的基础性,从而影响武术学习。

对此,武术教师应该要学生形成对于武术基本功重要性的认识。

三、武术基本功的教学方法

武术基本功的教学方法设计十分重要,这也是武术教学的基础。如何在武术基本功的教学中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就要看教学方法的设定是否有效了。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对于武术基本功的认识。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它不但具有体育的竞技含义,也包含有传统文化的精神。所以在学习武术的时候,不要只关注与武术的竞技性、自我防卫行和强身健体作用,更应该注意对于自身性情的陶冶。而武术基本功的练习的枯燥性、长期性和基础性都是陶冶自身情操的一种方式。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武术教师应该经常为学生做示范,或者让学生切身感受自己扎实的武术基本功,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增加双人竞技和集体竞技,个人基本功竞技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多为学生提供基本功扎实的实例,譬如观看比赛,各实例情况的分析。

总结:

武术的学习是博大精深的,如果想要武术能够得到增进,进入另一个高度,则必须认真研习武术的基本功。正因为武术基本功具有枯燥性、单调性和基础性等特点,致使学生不能有效的研习基本功。所以武术教师应该正确有效的设计武术基本功的教学训练,以帮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基本功,有效的长期的持续基本功的练习,以为武术套路的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浩.武术基本功在教学训练中的重要性探究[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2]王宏图.武术基本功的教学策略探讨[J].成才之路,2012(31).

[3]王向阳.论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在武术运动中的作用[J].运动,2011(10).

速写训练的基本方法 篇9

速写训练是对学画者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全面训练。速写训练中对观察力的训练,不仅要训练眼睛看得准,还要训练在作画时有正确的观察方法。什么是正确的观察方法?一般说来,以我们平时看东西的习惯来作画,往往是看到哪里画到哪里,这是一种局部的观察方法,用这种看一点画一点的观察方法作画,不能做到表现对象的本质关系。我们要画好速写,就要改变这种局部观察的习惯,学会整体观察的方法,养成整体观察对象各种造型结构关系的习惯。这种整体观察方法要求在作画时观察对象要有整体意识,在画某一点、某一局部时,不要只盯着一点看,而是要将所画的这一点、这一局部与其他部位相互比较,对所要画的局部与其他部位的上下左右关系及它们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从整体关系下笔。这种比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整体分析和理解对象的认知过程。正确的观察方法,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逐步真正掌握。速写训练是练眼、练脑同时又是练手的过程。绘画是一门技艺性很强的艺术,下面就速写训练的一般顺序及一些学习方法和作画步骤进行阐述。

一、由简到繁

初画速写,可先从较简单的描绘对象入手。如一个小木凳,一双随便摆放的雨靴,一件挂在墙上的衣服。作画时先画对象外形轮廓的大关系,用直线画出基本形,注意线条的长度比例及各线条的倾斜度。在此之后,再充实些细节。例如画一张凳子,凳面与凳腿的关系是大关系,而榫头及局部特征等都是细节,这些细节可在进一步深入阶段逐渐画完。

“繁”的物象是指结构关系较复杂的对象。如:枝叶茂盛的大树、衣纹繁多的人物等,作画方法也和画“简”的东西一样,先从大的方面入手,确定了大的关系后,再充实细部。要将复杂的物体理解为是由各种简单部分组成的,然后将各简单部分画在复杂的大关系之内,这样完成起来就有条不紊。画复杂物象较难处理的一点,就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画各个细部时,要注意到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照顾到整体的大关系,不要因描绘细部而使整体显得琐碎。只要我们把握好先画大关系,后充实细部的原则,画“繁”的对象便不会感到困难。

由简到繁的训练从大的题材上讲,可先画花卉,后画树木风景,最后画人物。

二、由静到动

初画速写,应先从静止的对象画起,稍熟练之后,再描写处于运动状态下的物象。静止的物体或处于不动状态下的人,有利于初学速写者在作画时能从容地观察对象,反复比较所描绘对象的各种结构关系,使初学速写者能在认真研究描绘对象各种结构关系的基础上下笔。作画时用线要肯定,线条是为了表达对象的形体关系,交待清楚结构造型而画的。线条的来龙去脉要有根据,这个根据就是被描绘物的结构。

初学速写者在作画时应将所画的速写与描绘对象进行反复比较,从而纠正画得不准确的部位。速写造型练习的最佳描绘对象就是静止的物象和不动的人物。我们看到许多速写范画,一个轮廓有时有几根复线。这就是对作品进行矫正而产生的痕迹。

画动的物象,如动态人物、动物等,需要在掌握一定的静态速写的基本功后再结合结构规律、运动规律加以训练,这样画起来就容易得心应手了。有关动态速写的注意事项及作画步骤,在后面的有关部分将会阐述。

三、由慢到快

画速写并不像我们有些初学者所想象的那样,下笔如写草书,一挥而就。因为画速写的过程,是一个对形体观察、理解、表现的造型过程。这一过程,初学者须仔细体会,扎实描画。逐渐熟练了,画速写的速度就会快起来。初学者应先画慢些,如人物速写每幅可在45分钟至1个小时左右完成,以后可逐步过渡到半小时画一张或一刻钟画一张。并且在训练过程中还要不时的将慢、快训练方法穿插进行,这样才能在速写训练中既得到扎实的练习,又掌握到速写的一些方式方法。

四、从描绘有规律的对象到描绘无规律的对象

初学速写者首先要画一些有规律的对象,这样有利于把握造型的准确性,并掌握速写的一些技巧。描绘有规律的对象,可先画一些基本形明确的花卉和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人物动态。在掌握了一些速写基本技法之后,再画一些无规律的对象,如杂乱无章的灌木丛,转瞬即逝的不规则的人物动态。有规律的对象较易把握,通过中轴对称性原则,可以获得较准确的轮廓。而规律感不强的对象,则较难把握,需要有一定速写基础后,方可对之速写。

五、临摹与速写相结合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篇10

摘要:高中作文教学作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教师的难点也是学生的难点。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得学生形成自己的作文模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利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来进行作文教学,不仅能实现基本的作文教学目标,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本文就高中作文的教学特点与问题进行分析,阐述采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怎样来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 作文教学 逻辑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组织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实现能利用作文写作来达到训练思维,锻炼自我的目标。作文教学的好坏与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采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到作文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都有很大的帮助。以下就以逻辑思维训练的特点进行分析,讨论怎样利用逻辑思维能力到作文教学环节中去。

一、运用逻辑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所谓逻辑思维,其实就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以抽象的概念和判断以及推理几种形式,通过分析、综合与比较的基本过程,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语文作文写作的难点并不在于文中的错别字、以及语法运用得不得当,更多的是表现在逻辑思维方面上的问题。在实际的作文写作中,一些简单的语法问题实际上表现出的思维逻辑上的问题,文章的结构问题也都属于逻辑思维方面。所以,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起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培养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作文能力的提升。

近几年来,高中的作文教学表现出重文采、轻思想的现象,这也是阻碍学生兴趣,无法有效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至于作文教学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而高考的指挥棒还严重影响着学生与老师的教学活动,因此,采取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应用到作文教学中,是实现作文教学众多目标的必要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优势。

1、文章立意准确且深刻。

任何文章的核心就是立意,也是作文材料的根本,关系着文章的选材与布局。如宋代王禹偁 《赠别鲍秀才序》中所说:“公出文数十章,即进士鲍生之作也,命题立意,殆非常人。”可见立意对于写作文章的重要性。对于高中的语文作文教学也一样,立意的准确就是文章好坏的评价标准,立意必须紧贴文章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首要要求。其次,对于立意的深刻性,要求作文教学能够教会学生透过事物的表现来挖掘内在本质,从而形成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社会意义与价值,学会分析和思考问题,全面的看待事物。另外,文章的立意不仅需要深入的思考与有原则性的升华,还必须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可靠性。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源自一些问题而产生思想与观点,针对事物总结规律,寻找解决的办法。因此,运用思维训练的方式,深入的思考问题,采用新颖的立意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层次与方法来展现学生自己的思维与看法。

2、加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训练。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将逻辑思维训练当做是数理化学科的主要任务,但事实上,逻辑思维训练存在于任何阶段的所有教学活动中。所以,逻辑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不仅发展了逻辑思维,更能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加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训练,针对一些命题作文或者话题作文形式的教学而言,通过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不同概念进行分析,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比如说,“路上的风景”这个题目或者主题的作文写作,需要分别分析“路上”与“风景”两个概念的基本意思,再分别将两个概念进行延生。“路上”可以延生为过程或者人生阶段,而“风景”也可以指单纯的自然风光,更可以指人生沿途的事物。运用比喻或者象征意义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情感以及隐性的事物,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的分层理论逻辑关系。

3、拥有完整的文章布局。

所谓布局谋篇就是将材料有序的、有机的组织起来,保证在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具有一定内部联系的整体过程。逻辑思维的训练少不了机构依据,文章的好坏就在与是否有思维程序与思维成果的体现,从整体上看,文章的机构过程与结构形式要能体现作者的思维程序与成果,不仅有助于思维的条理化,更能提高读者的思维能力。高中阶段许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模式,但在写作时,还缺乏一定的整体意识,大多表现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状态,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前后矛盾,文章缺乏整体性。因此,在作文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掌握学生的结构思维能力,找准文章各部分内容与文章整体之间的联系,确定好其基本框架,再进行有序的内容与形式安排。也就是说,作文教学需要考虑到整篇文章的线索连贯性,教授学生如何掌握文章的布局与顺序,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安排内容,科学的层次来确定顺序。

结语:总的来说,逻辑思维训练运用于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思维品质,进一步提高其综合性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关于物理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 篇1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高中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63-02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主要以实验为基础。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1]。某一种元素、一个定理发现与实验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无疑是化学的灵魂所在,是化学特有的魅力,更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动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法。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前提条件。比如我们在讲解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一节时,我先向学生演示氨气的“喷泉”实验,当学生看到红色的“喷泉”时,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于是我要求学生对这一现象的原理进行探究,他们不仅表现出很高的的积极性,且回答的均很准确。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安装吸水的胶头滴管,我们还能看到“喷泉”吗?学生积极讨论,很快提出:挤压尖嘴玻璃管上的连的橡胶管,使其吸水,再将水挤入烧瓶,就可看到“喷泉”。我现场演示,结果却因为胶管不够长,无法吸入一定量的水,因此很难把水挤进圆底烧瓶。但有学生立即提出:连长橡胶管,这样就能多吸水,也许就能将水挤进圆底烧瓶,引发“喷泉”。我鼓励学生,让他们在课上展开验证。也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打开止水夹后,用酒精灯对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进行烘烤,使瓶内气压增加,再把气体通过尖嘴玻璃管压入烧杯中,当氨气遇水发生倒吸后,“喷泉”形成。我一方面肯定他们设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要求他们进行验证。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喷泉”的产生是因为烧瓶内外产生的压力差,而压力差的产生需要气体易溶于液体中,通过增大压强或减少烧瓶内气压,把液体压入烧瓶;又或者利用增大烧瓶内的压强,使气体压入烧杯。

二、利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方法

为了使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更具实效,教师应利用典型的化学实验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诱导、激发。

1.教师应对教材大纲与整体进行宏观把握,利用典型实验分阶段的进行思维训练。比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特征。气体燃烧时有火焰产生,固体燃烧时有火星、火花产生。一般情况下,硫是以固体存在的,但为什么当其在空气中燃烧时却产生火焰而不是火星呢?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对硫燃烧的特征展开仔细观察,就能了解其中的奥秘。硫在燃烧时,由液化变为气化,这样就能解释硫蒸汽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发出淡蓝色火焰,

2.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出来,以实验设计与实验习题的方式体现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结合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铁的性质一节,做铁钉生锈实验时,我们可先让学生准备好三只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将铁钉分别放入装满水、少量水以及干燥的杯中。让学生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等到在课上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展示“成果”。我们在讲解时也结合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我们不能以“纸上谈兵”来定义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实践,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得到锻炼[2]。

比如:我们通过实验转换以下物质(如图1),事先为学生准备了铜丝、铁丝、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等试剂,以及酒精灯、试管等仪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讨论实验过程与步骤。

图1

铜→氧化铜→硫酸铜→氢氧化铜

学生在讨论后开始实验,1.在酒精灯上烧热铜丝,使其与氧气发生反应,从而生成黑色氧化铜;接着将氧化铜溶于稀硫酸中,制得硫酸铜溶液。2.在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银白色金属光泽的铁丝,几分钟后铁丝表面便有红色的金属铜。3.将铁丝取出,再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了灰绿色沉淀,最后变为了红褐色沉淀。我问学生出现了灰绿色沉淀,最后变为了红褐色沉淀是什么,为什么不是蓝色絮状沉淀?学生们纷纷感到困惑。我提示学生说:“硫酸铜溶液和铁丝发生反应,在取出铁丝时,也就取出了附在上面的铜,也就生成了硫酸亚铁。”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铁置换溶液中的铜离子,进而生成了亚铁离子,再加入氢氧化钠时,生成了难溶于水,且性质不稳定氢氧化亚铁,氧气很容易氧化了它,生成了氢氧化铁沉淀。因而呈现出灰绿色沉淀,最后变为了红褐色沉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化学教师应将学生的主动、积极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其营造和谐,轻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冯小强.谈谈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J].考试周刊,2015(53):138.

关于物理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 篇12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体育知识的学习,又有动作技能的形成,其显著特点在于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体育教学中应该把动作技能的训练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操作思维是指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活动。体育心理学指出,思维训练是当代体育教学中所应作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对策之一。确实如此,我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感到,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对动作技能的掌握和改进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思维着去感知”,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积极地思维,运用已了解和掌握的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动作的原理和 要领,从而较快地掌握和改进动作,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使学生达到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高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智力与动作技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才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1:

前滚翻分腿起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的动作,然后就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进行示范和讲解。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几次练习,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感到完成动作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结束时,不是站不起来,就是站起来两腿有弯曲。于是我就请学生思考和比较:前滚翻和前滚翻分腿起两个动作完成难易的关键在什么地方。我再借助动作的图解,让学生找出在做两个动作时,身体重心的变化。结果学生发现:前滚翻时,人的身体重心起伏不大,而前滚翻分腿起,人的身体重心有较大的起伏,尤其是在结束姿势时,重心有较明显的提高。然后我再请学生想一想,怎样用已学过的力学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议论,我因势利导地给她们指出两点:一是如何增加一个动力,帮助提高身体重心;二是如何在动作结束时有一个适当降低身体重心的姿势。动力的获得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在动作开始时增加两腿向前蹬地的力量,使身体有较快的向前滚翻的速度;二是在滚翻至身体坐垫时,两手及时靠近胯前推垫获得。两手推垫的时机和位置一定要恰到好处。如果两手推垫过早或位置离身体较远,推垫的结果不是动力,而是一个向后的阻力。如何适当降低动作结束时的身体重心,就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做好折体,并加强髋关节的柔韧性练习。经过启发式的讲解,学生对动作的要领加深了理解。然后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肌肉的感受。通过学生间相互观摩指正,最后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

案例2:

在进行单杠支撑后回环的教学时,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不好动作。这中间除了一些心理上的恐惧感外,主要还是对动作的技术原理不清楚,我就启发学生的思维,想一想物理课中学过的力偶原理。我就用力偶转动的原理来分析支撑后回环的动作原理。两腿积极前摆和上体的主动倒肩是力偶中的一对方向相反的力。腹部贴杠是身体在回环的过程中有一个支撑点。在动作练习时,如回环力量不够,就必须做好两腿经后摆后的有力前摆和上体的积极主动的倒肩。如在回环时,身体落下,就必须掌握两腿经向后预摆后腹部要及时贴杠。然后在学生练习时,要求他们先想一想教师的示范动作和动作的要领,再接下来做动作。我加强对学生练习的保护与帮助,并及时用简短的语言提醒形学生,如“摆、贴、倒、抬、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较快掌握动作要领,并且进一步改进动作。原来一些存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能顺利完成动作,对他本人也是一种促进,我就及时鼓励他们大胆去做,特别注意要做好保护和帮助。在他们动作完成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勇敢果断的品质。

案例3:

在进行原地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以下简称投实心球)时,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着实心球飞行的抛物线太平、不能运用全身的力量进行投掷等现象。针对高中学生的实际,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讲解斜抛运动原理。根据斜抛运动的远度公式:

V02 Sin 2α

S= ───────────

g 决定实心球投掷远度的主要因素是投出手的初速度和出手的角度。我首先请学生思考一下,从持球的预备姿势开始到球出手这一段工作距离内,影响出手的初速度的因素是哪几个方面。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必须给实心球一个最大的作用力,产生一个最大的加速度。而加速度又受工作距离和工作时间的影响,它与工作距离成正比,与工作时间的平方成反比。由于人的生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距离,这就告诉我们,在身体充分做好持球预备姿势(超越器械)后,一定要加快挥臂的速度,只有充分运用自下而上的发力,缩短用力时间,才能提高投实心球的初速度。其次我给学生简要讲述投实心球的出手角度问题。根据斜抛运动的远度公式看,出手角度α为45º时,投掷远度S最大,但出手点和落点必须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在实心球投掷中,实心球的出手点高而落点低,出手点与落点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有一个夹角β,通常叫地斜角,它与投掷的远度成反比。因此,实际上实心球投掷的出手角度不是45º,而是45º-1/2β。当学生了解这些道理之后,在实践课时我就要求他们动脑筋做练习,譬如投掷前身体要形成反弓、手臂尽量伸直、蹬地收腹挥臂要快、目视前上方、向前上方投掷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学生练习时加强个别辅导,提醒他们投掷前颈部要放松等。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投掷实心球的出手角度和时机,根据他们的身高,在投掷线的前上方设置一条两边有高低的绳子,帮助他们形成较好的投掷角度和时机。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针对学生的实际分别要求他们加强力量、柔韧、协调性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和提高动作。通过教学学生普遍感到练习时心中有数,效果好。同时也为进行其他的投掷项目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案例4:

跑的基本练习是从小就开始进行了,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跑的速度。教学实践中如果是为练习而练习,不明确该练习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练起来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好。我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100米跑时,如果学生甲、乙的步频一样,学生甲步长2米,乙步长1.5米,哪么谁先到终点?答案是甲先到终点。如果学生甲、乙两人的步长一样,学生甲的步频比乙的步频高,请问谁先到终点?答案也是甲先到终点。这样就让学生了解到步长与步频是决定跑的速度的关键。然后在进行跑的基本练习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后蹬跑、高抬腿跑等练习是发展步长或步频的主要手段,使学生在跑的基本练习时有明确的目的。练习中请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或学生的示范,想一想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就比较自觉、认真,效果也有提高。同样,我也在学生平时的练习中常常点一下,为什么要跑直线;手臂为什么要前后摆动,而不要左右摆动;比较脚掌向前蹬地与外八字蹬地的效果好坏等等,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辩证思维的经典例子基本方法 篇13

(1)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概念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

(2)归纳和演绎是统一的人类认识过程中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思维运动形式:①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运动,它本身不能为自己准备好作为出发点的一般原则。通过归纳对个别事物的现象研究所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原则,既是归纳的终点,又是演绎的起点。所以,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②演绎是归纳的向导,归纳首先要解决的归纳什么、怎么归纳等目的性、方向性问题,必须由演绎提供理论根据。可见,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不能夸大其中一个而否定另一个的作用。

2.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1)分析的方法是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不同部分、方面再组合为一个统一整体而加以研究的方法。

(2)分析和综合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分析与综合互相依赖。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以综合为前导,没有综合也就没有分析。在辩证思维中,总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纯粹的分析或综合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分析与综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的认识就是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3.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1)所谓历史,一是指认识对象本身的发展史,二是指人们对认识对象认识过程的发展史。所谓逻辑,是指理性思维以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

关于物理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 篇14

【关键词】高中物理 思维训练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106

高中要学习很多初中未学过的新内容,如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能量守恒定律、光的本性等。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变化,在学习物理方面非常吃力。按照初中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對概念、规律的记忆,物理现象的描述等,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新课改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自身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学习中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所谓思维训练,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问题,要想一想,这个“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可以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那么,如何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思维能力呢,下面我将会给出一些建议。

一、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思维能力的的训练是一个过程,首先需要的就是思考意识的形成。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物理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学科,本身内容就具有无限的美丽,学科知识包罗万象,并且具有神秘性、综合性、生活性等,如大到日月星辰,银河宇宙,小到生活中的速度、重量、运动等。可以说,物理指向广阔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充满着神秘和奥妙,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要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始终以一种好奇的心态对待物理,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课本从一个苹果掉下来砸中牛顿脑袋入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时,不要急于引入定律的学习,而是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苹果向下落这样的现象?”“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如此吗?”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对每个问题都能以探究的眼光看待,多问几个为什么,时间长了,就能形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而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会受益匪浅。

虽然不少学生觉得物理难学,但是不得不承认,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引人入胜的学科,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养成思考的习惯,经历一个个思维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思维环境

所谓思维环境,是指教师运用多种方法,一切条件,如提问题、分组讨论、简单道具、动手实践等,形成一个学生有感的境界。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这个情境中去,并产生思维动机,有了动机,就能为实现某一目的而行动。一般来说,动机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急于寻找答案,内因已经形成。而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如何借助外因诱发和鼓励内因发挥作用。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入新课的方式就非常重要。一段新颖、有趣的导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时,可以列举这样的问题:“一个物体在没有摩擦力的光滑的平面上能够永远运动下去吗?”“汽车刹车的过程是什么运动?”这样设置的悬念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唤起求知欲望,从而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小结的作用,在课堂上尽量减少讲授时间,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问题,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此外,进行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积极探索,表达想法,相互交流和借鉴,共同进步。

创造思维情境不仅限于导语和课堂小结,应该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应该及时与学生交流,把学习变成双向互动的活动。培养思维能力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情况,提出思考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寻找答案。即使有些问题学生不能给出正确答案,也能起到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这样,整个课堂就能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的氛围中进行。

三、连续思维,迁移运用

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就能形成创造性思维。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应该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学会联想,并懂得层层深入地思维。为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两种方式。纵向思维就是沿着已知的知识,深入思考、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探本溯源,探究问题本质。横向思维是从已有的知识中,思考与之类似的、相关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也是迁移运用知识的一种体现。学习是一种态度,迁移运用是一种能力,也是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的必由之路。

同样重要的是,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和综合,没有分析和综合,学习到的知识就不能深入和提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把思维和分析综合紧密联系起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把各个定律辨析清楚,然后加以综合概括,寻找某些定理的相关性。既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在讲解速度这一章节中,就可以先让学生把握速度、加速度、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等小节知识,然后归纳总结,寻找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最后再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系统地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个性人生有哲理句子下一篇:辅导员差生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