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工作总结

2025-0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抗生素工作总结(精选6篇)

抗生素工作总结 篇1

xx环境保护局

关于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产生及处置情况

专项检查的总结报告

市环保局:

按照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产生及处臵专项检查的通知》(环办〔2009〕80号)文件精神及省、市环保部门的要求,我局相关人员从8月20日起,用时三周时间对全县的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产生及处臵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精心安排部署

(一)、在接到通知后当天,我们就及时召开了局班子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机关各股室、基层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抗生素药渣等危险

废物专项检查领导小组,确定了检查的重点范围和领域。随后,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依照省、市的相关安排,结合我县工作实际,我局制定下发了《xx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产生及处臵专项检查实施方案》,从而明确要求,责任到人,确保检查工作有条不紊,保质保量地进行。

(二)、及时做好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无污染处理的宣传工作。根据我县的具体情况,没有制药企业,能产生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的只是全县的二十几家医疗机构,所以于8月24日,我们召开了全县医疗机构负责人会议,传达学习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理。确保处理设备正常运行;要加强各这方面的自查工作,确保产生的危险废物全部处理。以保证环境安全。

二、检查情况:

(一)、今年8月26日后,我局监察大队对全县的医疗机构进行了检查,结合我县情况,由于各医疗机构所能产生的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量比较少,而且其基本上都集中在xx医院、xx妇幼保健院这两个大医院里。所以我们把这次检查的重点放在了这几家大的医院,并且对其它14个乡镇的医院也进行了检查。检查出动执法人员50多人次,检查医院达到22个。从检查情况来看,我县各相关单位对抗生素等医疗废物的处理情况良好。

(二)、扎实做好抗生素等危险废物处理的监管工作。从这次检查的情况来看,各大医院都能较好的处理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

1、xx医院建立了规范、科学、严密的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的收集、移交、处理制度,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各科室收集记录与处理记录相符,处臵记录完善,废物处臵情况良好,并且污水处理系统24小时运行。

2、xx妇幼保健院能按要求及时收集贮存,贮存点卫生状况良好,但该医院没有医疗废物焚烧炉,一切医疗废物都是送到xx医院经行处理。

3、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于就医人员少,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产生量更少。他们的医疗废物全部送到县医院处理。

4、其他乡镇医疗卫生院因规模小,就医人数少,基本都医疗废物都采取焚烧处理,其中三个有医疗焚烧炉的乡镇医院采用焚烧炉焚烧处理,他们的收集、处臵记录也较为详细,制度较健全;其它乡镇医疗卫生院都送到xx医院集中处理,但收集、处理记录不够齐全。

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

通过这次检查,我们发现我县在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的处臵情况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些小的医疗机构收集、处臵记录不够齐全;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包括医疗机构自身还没有认识到抗生素等危险废物安全处臵的重要性。三是我们与卫生相关部门的协调不足,以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沟通与协调。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都采取了以下两点具体的整改措施,第一对医疗废物处臵登记制度不健全,记录不详细的医疗机构,下发了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其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细致准确的做好医疗废物处臵登记。第二对自行焚烧处理医疗废物医疗机构,要求其将医疗废物送至xx医院焚烧炉集中焚烧处理,并做好收集、处臵记录。

通过本次专项检查行动,提高了医疗机构等相关单位对抗生素等危险废物处臵、处理的重视,更加规范了自己的医疗废物处臵。另外我们还确立了监察人员定期检查与医疗机构自查相结合的方式来确保我县抗生素药渣等危险废物产生与处臵情况达标的制度。

抗生素工作总结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成都市某三级医院2011年9月招募到符合下列标准的人为研究对象: (1) 年龄在18~40岁女性, 常住成都市且从事室内工作 (上班时间都在室内工作) , 近2个月无成都市外居住者; (2) 常规体检无异常发现, 体检结论健康者; (3) 近3个月内无使用含维生素D制剂者。同时具备上述3个条件者纳入观察组, 集中在该月中旬的1d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25羟维生素D水平。同时, 对同年9月份和11月份在该院首次测定血25羟维生素D且病历未记录服用含维生素D制剂的患者 (所患疾病均对其自身维生素D水平无影响) 作为对照组。观察组135例, 年龄18~40 (30.31±5.85) 岁;对照组9月份纳入50例, 年龄26~88 (59.96±15.15) 岁;对照组11月份纳入42例, 年龄43~88 (66.86±12.89)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含维生素D制剂治疗;观察组无使用含维生素D制剂。

1.3 疗效评定标准

血25羟维生素D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 (1) 缺乏:血25羟维生素D<20ng/ml; (2) 不足:20~30ng/ml之间; (3) 充足:>30ng/m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比较, 观察组血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9月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对照组11月份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血25羟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营养状态的比例与对照组9月份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11月份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严重威胁广大人群健康, 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受害者。研究表明, 我国>50岁的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达31%, 女性骨密度 (BMD) 的峰值出现在30~40岁之间[4]。>20岁人群随血25羟维生素D水平逐步升高, 机体BMD也逐步升高[5]。随着学术界对维生素D与健康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 年轻女性维生素D营养状况可能不但与其BMD峰值有关, 可能还与多种机体健康指标密切相关。

本研究小组既往的研究发现, 成都地区居民血25羟维生素D水平9月份时为全年最高, 11月份时为全年最低, 这与该地区该时期日光照射量相关。本研究中对照组9月份血25羟维生素D平均值处于全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佳状态, 其充足比例高达90%, 而从事室内工作的健康女性同期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对照组9月份形成鲜明对比, 平均值仅为同时间段一般患者的1/4, 与一般患者全年血25羟维生素D水平最低的11月份比较无差异。而且, 观察组血25羟维生素D水平充足比例仅为2.96%, 不同维生素D营养状态分布比例与对照组11月份相比也无差异, 充足比远远低于对照组9月份。故该研究充分表明, 成都市区从事室内工作的年轻女性维生素D营养状况全年都非常差, 甚至不如一般生活状态下的普通患者。

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受诸多因素影响[3], 分析室内工作健康女性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原因主要可能包括: (1) 成都地处内陆, 饮食中维生素D来源很少; (2) 长期从事室内工作, 无条件进行户外活动, 造成维生素D自身合成少; (3) 由于研究对象是18~40岁的女性, 可能在防晒霜的使用方面也比较注重, 会极大减少皮肤对紫外线的暴露, 维生素D合成减少; (4) 研究对象中医护人员比例较大, 着装也比较传统, 减少了皮肤与紫外线的接触, 减少维生素D合成; (5) 目前维生素D缺乏对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不被广大市民所熟知, 加之年轻人多无躯体不适, 很少有人重视维生素D制剂的补充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是造成室内工作人员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差的重要因素。

虽然, 本研究以医院病历系统中无记录进行维生素D治疗的患者为对照, 可能存在病历漏记维生素D制剂治疗的情况, 增加了对照组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但从本研究中看出成都市从事室内工作健康女性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下明显, 而且在普通患者维生素D水平全年最高的9月份时, 其水平仅相当于普通患者全年最低11月份时的维生素D水平。目前, 维生素D营养状况除与骨矿代谢有关外还与多种慢性病甚至肿瘤有密切关系, 从事室内工作的人群全年都处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状态, 这可能将极大地影响室内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亟待引起重视。

摘要:目的 了解成都市区1840岁室内工作健康女性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方法 在2011年9月测定成都市区1840岁室内工作健康女性135例血25羟维生素D水平, 作为观察组;与同期及同年11月份首次测定血25羟维生素D的患者比较, 对照组9月份50例、对照组11月份42例, 分析其血25羟维生素D水平差异。结果 健康女性组血25羟维生素D水平 (14.92±6.23) ng/ml与对照组11月份 (14.70±5.94) ng/ml持平,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远远低于同期对照组9月份水平 (60.56±23.54) 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健康女性组维生素D充足比2.96%、不足比12.59%及缺乏比84.44%与对照组11月份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缺乏和不足的比例为97.04%远高于对照组9月份的1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室内工作健康女性维生素D缺乏严重, 这将极大地影响其健康, 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室内工作,维生素D,血25羟维生素D,健康成年女性

参考文献

[1] Holick MF.Vitamin D deficiency[J].N Engl J Med, 2007, 357:266-281.

[2] 张川, 符诗聪.人群中维生素D缺乏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7, 13 (7) :527-530.

[3] Prentice A.Vitamin D deficiency:a global perspective[J].Nutr Rev, 2008, 66 (10 Suppl 2) :S153-164.

[4] 程晓光, 杨定焯, 周琦, 等.中国女性的年龄相关骨密度、骨丢失率、骨质疏松发生率及参考数据库[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8, 14 (4) :221-228.

复习总结:维生素A醋酸酯 篇3

等吸收法:在λ1的左右各选一点为λ2和λ3,使aλ2= aλ3=6/7 aλ1.维生素a醇。

③杂质吸收:对维生素a的测定有影响的杂质主要有:

维生素a2和维生素a3;维生素a的氧化产物(环氧化物、维生素a醛和维生素a酸);维生素a在光照下产生的无生物活性的聚合物鲸醇;维生素a的异构体;合成时产生的中间体。

④测定方法:第一法(使用于维生素a醋酸酯)

取维生素a醋酸酯,精密称定,加环己烷制成每1ml中含9~15单位的溶液。然后在300、316、328、340、360nm五个波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值,确定最大吸收波长(应为328nm)。计算各波长下的吸收度与328nm波长下的吸收度的比值。

计算:

a.求吸收系数,吸收系数=a/cl. b.求效价(u/g),u/g=吸收系数×1900 1900为维生素a醋酸酯在环己烷溶液中测定的换算因数。

3.求维生素a醋酸酯胶丸为标示量的百分含量。

标示量%=(a×d×1900×w)/(w×100×l×标示量)

1u=0.344μg维生素a醋酸酯1u=0.300μg维生素a醇4.a值的选择法第二法(适用于维生素a醇)

说明:

⑴维生素a醋酸酯的吸收度校正公式是用直线方程法(即代数法)推导出来的;维生素a醇的吸收度校正公式是用相似三角形法(几何法或成6/7定位法)推倒出来。

⑵在应用三点校正法时,除其中一点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外,其余两点均在最大吸收峰的两侧上升或下降陡部的波长处进行测定。

维生素e维生素e(消旋-α-生育酚醋酸酯)有天然片和合成品之分,天然品为右旋体(d-α);合成品为消旋体(dl-α)。

结构:维生素e为苯丙二氢吡喃醇衍生物,苯环上又一个乙酰化的酚羟基,故又称生育酚。他主要有α、β、γ、δ四种异构体,其中以α异构体的生理作用最强。

性质:

溶解性:微黄色或黄色透明的粘稠液体,易溶于乙醇、丙酮、乙醚、石油醚,不溶于水。

具有紫外吸收。

在无氧或其它氧化剂存在时,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加热可水解生成游离生育酚;在有氧或其它氧化剂存在时,则进一步氧化生成醌型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这种氧化作用更易发生。

鉴别试验:

⑴硝酸反应:取本品约30mg,加无水乙醇10ml溶解后,加硝酸2ml,摇匀,在75℃加热约15min,溶液应显橙红色。

⑵水解后氧化反应:取本品约10mg,加醇制氢氧化钾试液2ml,煮沸5min,放冷,加水4ml与乙醚10ml,振摇、静置使分层,取乙醚液2ml,加2,2‘-联吡啶的乙醇溶液(0.5→100)数滴和三氯化铁的乙醇溶液(0.2→100)数滴,应显血红色。

⑶紫外光谱法。

⑷薄层色谱法。

特殊杂质:

游离维生素e.利用游离维生素e的还原性,用硫酸铈滴定液(0.01mol/l)滴定,以二苯胺为指示剂,限量为2.15%.含量测定:

⑴气相色谱法:载气:氮气;固定相:硅酮(ov-17),涂布于经酸洗并硅烷化处理的硅藻土或高分子小球上;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理论板数:按维生素e峰计算应不低于500;维生素e与内标物质的分离度应大于2.内标:正三十二烷。

⑵高效液相色谱法:c18柱;流动相为甲醇:水(49:1);紫外检测器;波长292nm.维生素b1结构:维生素b1(盐酸硫胺)是由氨基嘧啶环和噻唑环通过央甲基连接而成的季铵化合物,噻唑环上季铵及嘧啶环上氨基,为两个碱性基团,可与酸成盐。

性质:

溶解性:本品在水中易溶,水溶液显酸性反应。在乙醇中微溶,在乙醚中不溶。

具有紫外吸收。

在碱性中遇氧化剂,如铁氰化钾,可被氧化为具有荧光的硫色素,后者溶液正丁醇中呈蓝色荧光。

分子中含有两个杂环,故可与某些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生成组成恒定的沉淀。

鉴别试验⑴硫色素反应方法:取本品约5mg,加氢氧化钠试液2.5ml溶解后,加铁氰化钾试液0.5ml与正丁醇5ml,强力振摇2min,放置使分层,上面的醇层显强烈的蓝色荧光。加酸使成酸性,荧光即消失。再加碱使成碱性,荧光又显出。

原理:维生素b1在碱性溶液中,可被铁氰化钾氧化生成硫色素。硫色素溶于正丁醇(或异丁醇等)中,显蓝色荧光。

⑵沉淀反应维生素b1与碘化汞生成淡黄色沉淀维生素b1与碘生成红色沉淀维生素b1与硅钨酸生成白色沉淀含量测定方法有:硅钨酸重量法、硫色素荧光法、非水溶液滴定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

中国药典收载紫外分光光度法维生素c结构:维生素c分子结构中具有二烯醇结构和内酯环,且有二个手性碳原子(c4、c5),因此不仅使维生素c性质极为活泼,且具旋光性。

性质:

溶解性:维生素c在水中易溶,水溶液呈酸性,在乙醇中略溶,在氯仿或乙醚中不溶。

结构遇糖类相似,也具糖的性质。

分子中二烯醇基具极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为二酮基而成为去氢抗维生素c,加氢又可还原为维生素c.在碱性溶液或强酸性溶液中能进一步水解为二酮古罗糖酸。

c3-oh由于受共轭效应的影响,酸性较强;c2-oh的酸性极弱,故维生素c一般表现为一元酸,能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钠盐。

分子中有两个手性碳原子,故有四个光学异构体,其中l(+)-维生素c活性最强。

维生素c和碳酸钠作用可生成单钠盐,不致发生水解,因双键使内酯环变得较稳定;但在强碱中,内酯环可水解,生成酮酸盐。

抗生素合理应用 篇4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 素、阿霉素。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 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 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 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详细介绍抗细菌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2)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理物质外漏,从而引起细菌死亡。本类抗生素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强,为

一静止期的快效杀菌剂。由于本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等毒副作用,临床上一般不作为预防性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的严重感染,常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

(3)大环内酯类 本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生长期快效抑菌剂,不宜与β—内酰胺类等繁殖期杀菌剂联用,以免发生拮抗作用。

(4)林可霉素类 作用机制与大环内酯类相同,品种有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两药抗菌谱相同,细菌对二者间有完全交叉耐药性。临床上可用于金葡菌(包括产酶株)、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以及各种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本类抗生素在骨组织中的浓度很高;不良反应主要有伪膜性肠炎和心脏毒性(心电图变化、血压下降、心跳和呼吸停止)。

(5)四环素类 本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而抑制肽链的增长和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属快效抑菌剂。品种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米诺环素。抗菌谱广,但近年来一些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率很高,限制了本类药物的应用。

(6)氯霉素类 本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快效抑菌剂。品种有氯霉素和甲砜霉素。抗菌谱广但耐药性已很严重且毒副反应大(再障、灰婴综合征

等),临床仅用细菌性眼科感染和伤寒、副伤寒以及其它沙门菌、脆弱拟杆菌的感染。

(二)抗生素的合理性预防应用

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约占抗生素应用总量的30%~40%,有的地区或医疗单位甚至达到50%~60%。合理的预防应用通常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不合理预防应用,不仅不能达到预防目的,反而极有可能招致耐药菌的感染。因此在预防性应用前,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1.预防用药的原则

(1)预防用药指征 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是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的唯一指标。由此可以看出,预防用药仅适应于未感染的患者,同时该患者如果不预防用药极有可能发生感染并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各促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价出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为最终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提供依据。促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 ①患者因素,如年龄、免疫状况、伴随疾病等; ②病原体因素,如创伤污染程度和病原体的毒力等;

③环境因素,如手术室、复苏室、重症监护室和病房的卫生防疫状况等;

④其他因素,如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等。(2)针对性预防用药 导致某一部位感染的往往是那些少数几种毒力较强的特殊细菌,如金葡菌、链球菌属等。因此预防用药要有针对性,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生素或联用几种抗生素作为预防用药。(3)预防用药的疗程 那些为求“保险”而采用多药、长疗程地预防用药,不仅不能达到预防目的,相反极有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优势生长和繁殖,产生难治性的严重感染。因此,预防用药要有适宜的疗程。

(4)外科、妇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部位、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用药原则如下: ①清洁手术 大致可分为甲、乙两类。甲类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

张等,原则上不用抗生素。如需使用,可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介入治疗术中有关抗生素应用亦可按此类处理。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工植入物的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生素为主,尽量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行介入治疗时可按此类处理。

②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 清洁易污染手术,如胃、肠、肺、妇科、耳鼻喉科、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以及开放性创伤,原则上手术当日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可延长。如经阴道的子宫切除术,可预防用药2~3天。

③污染的手术 对脓疡切除、化脓性胆管炎、腹部穿刺伤手术继发性腹膜炎等已污染的手术,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 性使用抗生素原则用药。

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疗程宜短 一般于术前1小时静脉给药。如所用药物半衰期短,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可于术中加 用一次。术后按常规方法用药,疗程一般3天。2.预防用药的注意事项

(1)已明确为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需用抗生素。

(2)预防性应用的抗生素最好是杀菌剂,同时应具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不能盲目地选用广谱抗生素,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3)必须重视无菌手术 手术操作应细致,尽量减少术中出血及组织损伤。做好消毒隔离、患者营养支持、环境消毒 等。同时考虑抗生素的预防应用。

(4)清洁手术时间较短者,可不用抗生素。

(5)消化道去污染选药条件 口服不吸收、肠道内药物浓度高、肠内容物影响抗菌活性小、对致病菌及易移位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等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制霉菌素等,也有用庆大霉素口服的。

(三)抗生素的合理治疗性应用 1.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只能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所有抗生素仅用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生素。虽然近十年来,许多学者报导了大量的大环内酯类非抗菌作用,如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胃肠道神经源性运动障碍、胆囊结石等,但由于其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应十分谨慎地对待这些新用途,原则上不予利用。

(2)尽早确立病原菌诊断 病原菌检查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临床上许多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经验性治疗治愈,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感染、不同的医疗单位,致病菌种类、构成、药物敏感性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为了找到敏感的抗生素,及时地控制感染,就应当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力争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3)针对性经验治疗 在未获得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可进行针对性的经验治疗。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生素;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致病菌及耐药情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生素应覆盖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真菌。(4)结合临床评价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的意义 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判断经验性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以便参照“ 培养+药敏”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生素。无感染表现的阳性结果多无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 寄殖菌的可能。

(5)选用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抗生素 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①患者的疾病状况 基础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状况等。

②药物的有效性 包括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细胞内浓度等),药效学特点及不良反应等。

③本地区、医疗机构、病区细菌耐药状况 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④给药途径 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⑤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⑥其它 药物的相互作用、供应等。

(6)要注意及时更换抗生素 要根据临床疗效或(和)微生物检查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的抗生素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就可根据临床疗效来判断所用抗生素的有效性。

(7)要有合理的治疗终点或疗程 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天,就可终止抗感染治疗;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如结核病等。

(8)要重视必要的综合治疗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人体内在因素常是抗生素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应

用抗生素的同时,必须尽最大努力使人体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各种综合性措施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输血、血浆、白蛋白或氨基酸,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均不可忽视。

(9)要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如果局部感染较轻,或感染较重但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病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选用如下外用制剂:呋喃西林、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莫匹罗星、磺胺醋酰钠等。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以防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的菌株产生。

(10)指征明确才能联合使用抗生素 只有那些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需长期用药、细菌有可 能产生耐药才能联合使用抗生素。

2.各类常见感染性疾病经验性治疗的药物选择 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基础疾病、不同的感染种类以及不同的临床表现就有着不同的致病菌。因此,在进行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时,应当综合考虑上述各种有影响的因素,推断出一种或几种最有可能的致病菌,并针对性的选择一种或联用几种敏感抗生素,以达到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的目的。各类感染性疾病经验性治疗的药物选择详见表10。

(四)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临床上为了尽快、有效地控制严重感染、混合感染以及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常常采用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方案。合理的联用方案往往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不合理的联用方案或滥用这种用药模式,也必然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增加了细菌的多重耐药性。因此,何时采用联合用药、采用哪几种药物进行联合才是合理的联合,向来是广大医务人员特别关注的问题。1.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原则

(1)联合应用目的 联合使用的药物要能够对致病菌产生“协同”或“累加”的杀灭作用,以达到增加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目的。

(2)联合应用适宜的种类 联合应用一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应用,特殊情况下还要加用抗真菌药。通常采用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磷霉素、万古霉素等)与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联合或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以获得协同抗菌作用。

(3)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联合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应较单独用药更为严格。其明确的适应证如下: 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②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④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⑤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其中一种毒副作用较大的抗生素剂量得以减少,因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⑥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强化期治疗时应采用四联、三联,巩固期以二联为宜。

2.相对合理的药物联合 根据体外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以及长期的临床应用效果,证实了某些药物联合应用确实具有很好的疗效。现将一些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罗列如下:

(1)对金葡菌引起败血症、心内膜炎、重症肺炎(或肺脓肿)等各种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氨基糖苷类;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氨基糖苷类;(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去甲)万古霉素+头孢唑啉;氯唑西林+(去甲)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去甲)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

(2)对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青霉素(大剂量)+氨基糖苷类(AGs单用耐药);(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

(3)对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大剂量)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其中的一种+(去甲)万古霉素;其中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去甲)万古霉素已成为治疗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标准经验性方案。要特别注意的是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的联合对它无效,因为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机制是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所致,而非产生β—内酰胺酶。

(4)对肠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应用有 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奈替米星(普通株);(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一般耐药株);达托霉素+氨基糖苷类(VRE株)应注意的是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对肠球菌无协同作用。

(5)对绿脓杆菌引起的各种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或阿洛西林、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头孢他 啶+氟喹诺酮类;头孢哌酮+酶抑制剂;哌拉西林+氧氟沙星。

(6)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严重肺炎或败血症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甲氧苄啶+氨基糖苷类;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7)对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氧氟 沙星;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

(8)对结核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氧氟沙星(600~800mg/d)+利福喷丁+异烟肼。

※ 注意(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仅适应于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过敏或造成严重感染的致病菌对所有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的情况,因这两种药物都能产生耳、肾毒性,联用后耳、肾毒性将有增加。

三、加强抗生素的宏观管理,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为了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必须进一步加大监控和管理的力度。首先,应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各医院、各科室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常见感染性疾病种类、近期病原菌种类及耐药状况制定出合理的、适用的抗生素使用原则,并定期修改。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药师的教育和培训,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抗生素使用原则替代传统的、随意性很强的用药方法。第二,要提倡和坚持在抗感染治疗前做药敏试验,并参照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要依据试验结果制定出主要致病菌治疗的首选、次选和暂停使用的抗生素。这不仅是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方法,也

是提高医务人员治疗用药水平的有效措施。第三,要加强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对近期疗效不佳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生素要暂时停止使用,同时追查原因,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反面依据。总之,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临床思维和临床操作都十分复杂。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必将会进一步地朝着高效、安全、经济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常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了各种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任何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易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的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氨基糖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洁霉素、磺胺类等抗生素。

(2)肝损害:通过直接损害或过敏机制导致肝细胞损害或胆汁郁滞的药物主要有四环素、氯霉素、无味红霉素、林可霉素等。(3)肾损害:大多数抗生素均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容易受其损害。主要有氨基贰类(庆大毒素等)、磺胺类、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一代)、多粘菌素B、二性霉素B等。

(4)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

贫血:主要见于氯霉素、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等)、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5)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反应:较多见于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制霉菌素、灰黄霉素、新霉素、头孢氨苯等。

(6)神经系统损害:可表现为头痛、失眠、抑郁、耳鸣、耳聋、头晕以及多发性神经炎,甚至神经肌肉传导阻滞。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7)二重感染: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由于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细菌以及真菌即趁机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病,以老年人、幼儿、体弱及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多见。以白色念珠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口腔、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最为常见。

(8)产生耐药:目前国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可达80%~90%,伤寒杆菌对氯霉素耐药可达90%以上,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达75%以上。

三、使用抗生素无效

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至今己有100多种,它使许多严重危害人类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抗生素并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不要盲目使用,而应根据具体病情与药物特性有的放矢地合理选用。如果使用抗生素2~3天后仍不显疗效时,应查找原因,可从下列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1)是否诊断有误,或所患疾病并非细菌感染,而是病毒所致。如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只需用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如板蓝根、病毒灵、病毒脞等就可以,不必使用抗生素。只有继发细菌感染如发热、白细胞数升高等,才可使用抗生素治疗。临床上有许多发热也并非细菌感染所致,如药物热、胶原性疾病、肿瘤,以及功能性发热等,此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本无济于事。

(2)抗生素选择不当。致病菌与抗菌谱不符。如全身严重感染,应及时静滴大剂量杀菌性抗生素,若此时应用抑菌性抗生素则对感染控制不利,还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而致治疗失败。(3)给药途径不当,剂量不足,导致感染不能控制。

(4)抗生素不能到达感染部位,或药物到达病灶部位的浓度太低,如包裹性脓胸、深部脓肿,以及骨和前列腺等组织感染等。(5)抗生素联用不当,如青霉素类与四环素联合治疗肺炎球菌性脑膜炎,效果明显降低;青霉素G与红霉素联用治疗猩红热,疗效不如单用青霉G。

(6)病人身体状况不佳,如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此时即使应用大剂量强有力的抗生素,也难收到预期效果,故必须加强综合治疗措施,改善身体状况。(7)病原菌已产生耐药性,此时应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

(8)可能混合细菌感染,如室内或院内病原菌存在,而导致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等。

四、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

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要知道,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因此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该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呢?

(1)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无需抗生素而应使用病毒灵、病毒脞等抗病毒药物以及中草药治疗。

(2)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但如果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3)抗生素可以治病,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皮疹和药物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应有的放矢,不可滥用。(4)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整改报告 篇5

通过此次点评发现,在书写病历中,手术切口为Ⅲ类切口,标记为Ⅰ类切口,出现此类错误原因为管床医生对切口分类不熟悉,或书写病历不认真,在以后书写病历中,积极改善病历书写规范,保证病历质量。因此患者为污染切口手术,病程记录中抗生素使用说明不具体,欠详细,故评判为超时间使用抗生素,在日后临床操作及书写病历中,将如实记录清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有效控制感染, 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制订了以下整改措施:

1、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做到品种结构合理。我院原有抗菌药物50余种,种类较多,删减困难较大。经院长办公会多次遴选,最后保留了疗效好、价格适中,不良反应少,临床常用的35种抗菌药物供临床应用。

2、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特点、适应症、抗菌谱,参考国家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制定了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明确了各级医师使用权限并认真执行。

3、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对门诊处方和病区医嘱单进行点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医务科予以通报,督促整改。对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前十位抗菌药物进行公示。

4、努力规范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科室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用抗菌药物。各科主任认真贯彻落实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使用抗菌药物有明确的适应症,疗程适当。逐步杜绝长期用药、无适应症用药、联合用药的不良习惯。本科室将加大管理措施,加强监督考核,加大奖惩力度。我们给各科室制定药品使用比例,降低药品费用,限制抗菌药物用量,对超比例的科室严格处罚,加大对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责任人的处理和惩罚力度。科室医务人员加强学习,持续改进。持续加强对医药人员的培训。应使各级临床医师和药剂科工作人员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作用特点、体内过程(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适应证、不良反应等, 以便根据上述特点, 结合患者临床特点(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临床表现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做好病情及用药记录。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在病历上记录患者感染的临床情况及抗生素应用的情况,包括用药原因、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情况等。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明确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间及疗程。手术预防用药一般用至术后24 小时,最迟不超过48小时。治疗感染用药通常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外二科

抗生素工作总结 篇6

关键词:抗生素,耐药性,临床应用

抗生素 (antibiotics) 是由微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 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 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1]。是临床治疗细菌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能救人于病情危重之时。但如不能科学的使用, 肌体一旦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则当患者真正需要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 抗生素其实早已失去其可能发挥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笔者基于抗生素的耐药性现状对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问题进行了如下研究和阐述。

1 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是人类抵御疾病、抑制细菌性传染病和严重感染的有力武器。然而, 其耐药性问题也随着大量使用而出现, 并日渐引起社会关注。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主要是由于不合理使用造成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临床的不合理应用

虽然新医改实行了医药分开、取消了以药养医, 但长久以来医生过分重视医院和科室经济效益, 不顾患者出现抗药性危险, 而开贵药、开好药的风气并不能在一夕之间彻底得以纠正。部分医生责任心不强, 对于患者因缺乏用药知识而拒绝进行血常规检测, 以及自行对用药方法擅自决定等要求, 不及时解释和教育, 反而顺应他们的要求, 在不了解细菌性还是病毒性感染的前提下, 为确保疗效就擅用光谱抗生素, 不考虑药代动力学就随意延长或缩减抗生素剂量、次数和疗程。致使患者体内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及正常有益菌同时被杀死, 往往引发临床上的二重感染。[2]

1.2 患者的擅自应用

患者的抗生素滥用往往是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发生的。处于经济等原因的考虑, 有一部分患者在患病时本着能吃药就不打针的原则, 在不了解自己是细菌性疾病还是病毒性疾病时, 就擅自服用抗生素治疗, 因在服药时间、剂量和疗程方面缺少医生的正确指导, 往往是病情好转马上停药, 致使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加。同时, 在信息化的时代, 人们的医药知识有很多是在收看、收听媒体药物广告时获得, 而媒体广告往往对抗生素夸大其词, 甚至误导消费者, 将抗生素等同于感冒药进行宣传, 使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感冒了就要吃抗生素, 这也是抗生素耐药性产生不可忽视的社会原因。

1.3 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滥用

一些不法商人, 为追求经济利益, 为防止所饲养的禽畜生病, 促进其快速出栏或产奶, 在禽畜的饲料中每日都添加大剂量的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这些抗生素会在这些动物及其副产品中大量残留, 间接被食用的人们吸收。同时, 因食用了大剂量的抗菌素, 禽畜体内会产生耐药菌, 这些耐药菌会因人们的食用而转移至人的体内。这一问题也同样存在于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 人们食用的水果、蔬菜中也大量残余抗生素, 导致人体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

2 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原则

我国是抗生素滥用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无法回避的医学和社会问题。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原则有以下方面

2.1 及早进行病原学检验

正确选用抗生素, 临床医生应教育和告知抗生素耐药性的危害, 并督促患者及早进行病原学检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为患者选用毒副作用最小、作用迅速的抗生素。

2.2 严格掌握适应症

临床医生在应用抗生素时应熟悉并严格掌握各种抗生素的适应症, 对于可用可不用的症状则应避免使用, 同时还需掌握抗生素的毒副作用、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对于发热患者, 在发热原因不明时应避免使用抗生素, 避免致病微生物无法检出, 贻误诊断时机。

2.3 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

以下情况可采取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如风湿热患者, 为防止复发, 可定期使用抗生素;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为预防亚急性心内膜炎, 可于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颅脑手术患者, 为预防感染, 可于术前一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感染部位切除前, 可根据病菌的敏感性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严重烧伤患者为预防植皮后发生败血症, 可根据创面细菌和药敏试验结果,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4 严格按照剂量和疗程应用

抗生素的耐药性与抗生素剂量和疗程的不合理有直接关系。因此, 临床应用抗生素时, 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合理用药。严格按照患者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药量, 避免计量不足或剂量过大, 尤其注意不能间隔不当及中间停药。对于感染严重或存在混合感染的患者应使用杀菌作用强的抗生素。

综上所述, 抗生素耐药性的解决已不仅仅是一项医学问题, 全社会都应认识到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齐心协力, 合理应用, 以尽早解决和消除抗生素耐药性对患者的身体危害及其潜在的社会危害。

参考文献

[1]于庆彬, 王冬梅.重视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加强用药过程监督和合理使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09) .

上一篇:福建旅游景点的导游词下一篇:公司表扬信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