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精选10篇)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篇1

例1 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 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 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

例1 中, “络黄”“澄黄”疑为生造之词, 或者用了别字。查包括《辞海》《汉语大词典》在内的多种辞书, 均未见这两个词。句中“褐黄”虽亦未见辞书收录, 但似乎可以“望文生训”———根据词形意会其义:“褐”指像栗子皮的颜色, “褐黄”便指“褐”“黄”调和之色, 或偏向褐色的黄色。然而“络黄”“澄黄”, 即便“望文”, 亦难“生训”:“络”有“网状的东西”“用网状物兜住”“缠绕”等义, “络黄”的“络”与何义有关?“澄”有“ (水) 很清”“使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使清明, 使清楚”等义, “澄黄”的“澄”与何义有关?实在令人费解!

辞书上查不到“络黄”和“澄黄”, 却可看到“铬黄”和“橙黄”———媒体上经常把“铬黄”误写成“络黄” (“铬”较为冷僻, 其形与“络”相近) , 把“橙黄”误写成“澄黄” (除“橙”“澄”字形相近、读音相同外, 还可能是由于受了叠音词“黄澄澄”的影响) 。“铬黄”, 《辞海》注:“也叫‘铅铬黄’。一种黄色颜料……色光随制备条件和铅含量而异, 从柠檬黄至深黄色……”例1 中的“络黄”是否也是“铬黄”之误呢?其实改为“铬黄”, 还是有问题:“铬黄”是一种颜料———颜料是用来着色的物质, 可不同于颜色 (色彩) ;况且如《辞海》所注, “铬黄”的“色光”是不确定的, “随制备条件和铅含量而异, 从柠檬黄至深黄色”。再说, 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追求通俗、生动, 而“铬黄”太“专业”, 不能给人“直观”的印象。“橙黄”则不同, 这是个常用词, 且可望形求义, 一目了然———“像橙子那样黄里带红的颜色”。句中使用该词“摹色”, 既通俗易懂, 又生动形象。

例2 此时, 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 或大或小或长或短, 依山就势形状各异, 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

例2 中, “田畔”误用, 概念不明。“田畔”在整个文本中共出现8 次, 似乎都是当作“田地”“田块”“畦田”之类来使用的 (参见例4) 。其实, “田畔”应指“田界, 田边”;“畔”的本义是“土地的界限”, 引申义有“旁边, 附近”等。《汉书·召信臣传》:“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 刻石立于田畔, 以防纷争。”巴金《鸟的天堂》:“在河边田畔的小径里有几棵荔枝树。”这两个句子中的“田畔”显然指“田界”或“田边”。而例2 中“或大或小或长或短, 依山就势形状各异, 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所描述的不可能是“田界”或“田边”。

例2 中“递接”未见辞书收录, 而现实语用中多用来表示“传递接受”的意思 (如:要重视递接物品的礼仪) , 可此义在句中显然讲不通。也许作者使用这个词语是想表达“依次连接”的意思 (递:顺次, 依次;接:连接) , 果真如此, “递接”前面再用“依次”, 又有重复之嫌。不妨把“依次递接”改为“依次连接”“依次相连”之类的说法。

例3 正是清明时节, 梯田已开始灌水, 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 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

例4 田畔蓄满水后, 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 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

例3 中“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是“咕嘟咕嘟的流水声”与“流水箜箜作响”杂糅而成的。“作响”是发出响声的意思, “作响”的应是“流水”而非“流水声”。在同一小句里摹写同一种声音, 却前后使用两个不同的拟声词———“咕嘟咕嘟”“箜箜”, 不仅有堆砌之嫌, 而且自相矛盾, 后面的“节律均匀”之说亦失去着落。

例4 中“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存在结构混乱、语义重复、搭配不当等毛病。“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本已结构完整, 可又在后面加上状态 (情态) 补语“ (得) 晃眼”。按汉语讲究结构上的对称与均衡的表达习惯, “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一般理解为:“平展展”和“亮汪汪”构成并列成分, 它们共带补语“ (得) 晃眼”。可是从语义搭配上看, “亮 (汪汪) 得晃眼”讲得通, “平 (展展) 得晃眼”则很勉强。更关键的是, “平展展”和“亮汪汪”都是带有叠音后缀的状态词。状态词既具形象性, 又含程度义, 而状态补语往往也兼有形象性和程度义, 因此状态词后面不宜再带状态补语。齐沪扬《现代汉语》 (商务印书馆) 明确指出:“状态形容词如‘红通通、笔直’等”“不能带情态补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 (商务印书馆) , 沈阳、郭锐《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等权威教材都把不能带补语 (不限于状态补语) 列为状态词的语法特点之一。例4 的简便改法有三种:一是删去“得晃眼”;二是删去“汪汪” (顿号最好改为逗号) ;三是在“亮汪汪”后用逗号断开, 再在“得晃眼”前补一“亮”字。

例5 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 用锄头镰刀和汗水, 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 挖去乱石拣尽杂砾, 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 经年累月日复一日, 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

例6 恍然, 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 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

这两例都存在词语并列不当、表达不合逻辑的问题。例5 中的“灌木”与“荆棘”存在属种关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荆棘”的解释为:“泛指山野丛生的多刺的小灌木。”可见“荆棘”属于“灌木”。属种概念一般不宜并列使用。例6 把“泉眼溪流”“雾气雨水”举为“水源”是合理的, 但是把“林木蓄水”也举为“水源”则有点说不通。“林木”对“水源”具有保持作用, 可减少其流失, 但它本身不能生出水或带来水。况且“泉眼溪流”“雾气雨水”都是典型的名词性短语, 而“林木蓄水”习惯上理解为主谓短语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只给“蓄水”提供动词义) , 它们所指对象本质上是不同类的。因此, 无论从语义还是语法上看, 它们都是不适合并列在一起的。

例7 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 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 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 浅唱低吟……

例7 中, “阡陌”指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 “阡陌纵横”不能与“婀娜多姿”一起修饰形容“线条”, 可以说“线条婀娜多姿”, 但不能说“线条阡陌纵横”。“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 对同一本体连设两喻, 而中间未用逗号隔开, 孤立地看能加快节奏、增强语势, 但联系分列前后的两个“喻解” (相似点) , 便觉牵连不断、纠缠不清。其实两个“喻解”是不能为两个喻体所共有的。第二个比喻也是通感———以听觉喻视觉, 颇有艺术张力, 可“旋律”之前加上“无声”, 有点煞风景。“浅唱低吟”, 意思是轻轻唱歌、低声吟咏, 一般形容安乐自适的样子。句中描写“线条”, 是拟人用法, 但同时作为第二喻的“喻解”, 与喻体“旋律”照应失严。综上, 例7 试改为:那纵横交错婀娜多姿的线条, 似行云流水洒脱流畅, 亦如婉转轻盈的旋律在空谷中传扬……

例8 那一刻, 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 人工天不知!

例8 所称的“俗语”其实并非真的俗语。俗语, 也称俗话, 是指民间流行的、通俗而语意警醒或诙谐生动的定型语句, 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例如“打着灯笼也难找”“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查阅资料, “天工人可代, 人工天不知”源自郭沫若的一首诗。1959 年, 郭沫若参观广州陈家祠 (陈氏书院) , 有感而发, 赋诗一首:“天工人可代, 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 胜读十年书。”诗中原句不是“人工天不知”, 而是“人工天不如” (“如”“书”押韵) 。本是文人、名人诗句, 至今尚未“入俗”, 知道的、会用的人并不多。况且窜改一字, 两相比较, 还是原句用“如”字更准确, 更有意韵。

上述只是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此外还有一些可商榷之处 (包括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 , 限于篇幅, 不再列举分析。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 “不能要求作家写的东西跟普通人说话一模一样, 不许稍微特殊一些”, “但是作家语言特殊要特殊得好, 特殊得美才对”。[1]文学作品为了追求特定的审美效果, 常常突破语言常规, 但是考察上述语例的具体语境, 似乎都不属此类。就文学本性而论,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创作是作家运用语言反映和再现社会生活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活动。在这种创作中, 作家是以语言为中介同社会进行对话、交流的, 那么实现这种对话、交流的起码条件就是作家的语言要让人看得懂、听得懂, 让人能够理解, 领会接受。字词乱用、语句不通、行文晦涩、表意不明, 影响人们理解领会, 审美价值自然也要打折扣。

叶圣陶先生曾就教材选文的问题谈过他的主张:“选定之文, 或不免须与加工。加工者, 非过为挑剔, 俾作者难堪也。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 期于文质兼美, 则文中疏漏之处, 自当为之修补润色。”顾之川先生在《试述语文教科书的语言规范问题》 一文中指出:“语文教科书中的言语材料必须是正确的、规范的, 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足以作为语言表达和语言应用的典范, 有助促进民族共同语的正确传承和健康发展。”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 (包括文学作品) 在语言文字方面向来要求严格, 入编的文章 (包括名家作品) 大都经过作者的再次加工或编者的修改润色, 类似于上述语例的种种问题在课文中是难以藏身的。高考阅读题文本语言文字规范性要求不应次于教科书中的课文。王尚文先生曾惊呼“语文试题竟也有语文品质方面的瑕疵”。他在2014年高考多套语文试卷阅读题中举出“数例语句不通之处”, 指出命题者“失察”。他说, “在我的心目中, 高考试卷有它的严肃性甚至神圣性”。[2]“夫子言之, 于我心有戚戚焉。”甚至愚以为, 高考阅读题文本语言文字失范, 不仅仅有损于高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而且也有损于语文课程的形象和尊严;不仅仅影响当届考生、当届高考, 而且将长久影响未来的考生、未来的教学———高考真题, 在平常教学中, 尤其在高考复习中, 往往被奉若神明, 作为典型例题, 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无可比拟。因此, 高考阅读题文本语言文字失范现象不容小觑!

摘要: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所取文本, 应当力求文质兼美, 起码得文从字顺, 没有明显的语用失误。然而, 2015年天津卷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云和梯田》中存在不少语用瑕疵, 涉及字词、语法、逻辑、修辞等不同方面。高考阅读题文本语言文字失范, 不仅有损于高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而且也有损于语文课程的形象和尊严;不仅影响当届考生、当届高考, 而且将长久影响未来的考生、未来的教学。

关键词:高考试题,现代文阅读,语言规范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文学语言不规范现象的三个原因[J].语文建设, 1992 (4) :26.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2

一、 合理安排顺序,把握题目关联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在高考考场上,学生担心时间不够用,压力会很大,因此不能像平时训练时那样从容淡定,常常会出现对文章理解不透彻,甚至误解的情况,这也是阅读的大忌。

教师在指导高中生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时,要让学生先通读全篇,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详细审题,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归纳答案。在阅读时要尽快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并画出自己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为答题做铺垫。其实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就来自于文章本身,只要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认真揣摩,反复领会,就一定能够做出准确的回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出题顺序通常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所以,建议考生在高考中按照题目顺序进行答题即可,不要进行跳跃式答题,避免在考试中出现丢题的现象。现代文阅读的各个题目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考生要善于挖掘,这样对解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 利用主旨句,找准突破口

一篇文章的关键词通常出现在标题、开头句、结尾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反问句等处,文章的主旨句恰恰就隐藏在这些包含关键词的句子里。所以,学生阅读时必须高度重视,尤其是体现作者观点和文章中心的词语。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有时候会出现判断正误,这样的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命题者通常会跟学生玩文字游戏,改变句中的定语或者状语,从而改变句意,出现以偏概全、正话反说、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现象。当做这类题型的时候,学生首先要找准答题的突破口,也就是找到备选答案中哪个地方是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相符的,从而快速地选出答案。

三、 理解字词意义,明确解题思路

一般来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表面意思,往往会考查更深层次的引申义,这样才能符合考纲的要求,更好地拓宽高中生的知识面。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经常会出现“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某句话的深刻含义”等类型试题,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对此,学生要找到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明确解题思路,透过表面的意义去体会深刻的内涵,然后联系具体语境和上下文,做出正确的解答。学生要谨记命题者既然出了这道题,那么答案就一定会在文中。

如2010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现代文阅读《一朵午荷》中有一道题: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这是个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应在本义和象征义中寻找。“午”的本义是指看到荷花的时间是在午后,而象征义则指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所以在答题时要全面、准确,既要体现出欣赏荷花时间的本义,还要表达出暗寓荷花的生命状态,在作者心中永不凋谢。学生在答题时要发散思维,从多个维度去思考问题,筛选重要信息,提高解题效率。

四、 弄清文章结构,理清答题要点

弄清结构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从结构和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学生把文章结构层次弄清了,就基本上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阅读文章时要设法找到文章的主线,然后根据主线去弄清各段落的层次。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概括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高中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做概括题型的思路是依据主旨句进行总括,把文章内容具体化;通过提炼要点进行概述,紧扣文章主题。同时,近年来开放性试题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频频出现,以“请谈谈你的理解”为主要表现形式。学生在答题时必须要认真、仔细,语言要精炼、准确、简洁、清晰,突出重点。

如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现代文阅读《她只能活七小时》中有一道考题为: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要高度重视注释的作用,这篇报道发表于二战期间的1943年8月,曾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答题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经过仔细分析,就能得出答案要点:对生命的尊重;世间有大爱;在战争年代对人性、爱的期盼。

总之,在实施了一轮课程改革以后,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在题型和考查目标上做了改进和调整,开放性的探究题目逐渐成为了出题的重点,并且具有较高的分值。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钻研考纲和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促进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方法,从而为答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奠定基础。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篇3

干细胞有两大类,一是胚胎干细胞,二是成年干细胞。尽管成年干细胞不如胚胎干细胞有全能性,但也具有像胚胎干细胞那样潜在的全能分化能力,比如能分化出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等。因此在胚胎干细胞受到伦理限制后,研究人员的目光转到成年干细胞上,试图诱导成年干细胞定向、定型生长,以治疗相应的疾病,比如修复心肌以治疗心脏病。但是,大规模的临床实践证明,成年干细胞还是逊色不少,因而治病救人的重任还是非胚胎干细胞莫属。

去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世界上三项最大的干细胞试验治疗结果。在德国和挪威进行的这三项临床治疗试验证明,把心脏病存活者自己的骨髓干细胞输注到他们受损的心脏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治疗集中心于心脏病导致的心肌受损,由于受损心肌力量减弱,不能把血液有效地泵到全身组织器官,因此专家尝试用病人自己的成年干细胞来修复他们的心房和心室的心肌。在治疗中对病人用心导管术注入骨髓干细胞,并且用小气囊堵住心脏有规则的血流几分钟,以便让输入的干细胞能在心脏生根。

挪威的研究人员对50名一周前患了心脏病的病人注入他们的骨髓干细胞,同时对另一组情况相似的心脏病人进行对照安慰剂治疗(未进行干细胞治疗)。遗憾的是,6个月后注入骨髓干细胞的病人和进行对照安慰剂治疗的病人的病情相似,均无重大改善。

德国的研究人员对101名一周前患过心脏病的病人注入其自身的骨髓干细胞,而以另一组103名相似的心脏病人作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4个月后,接受骨髓干细胞的病人心脏改善了5.5个分点,而接受安慰剂治疗的对照组病人的心脏功能也改善了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骨髓干细胞可能有用,但作用不明显。

第三个研究也是德国医生进行的,试验的对象是至少3个月患过心脏病,但平均患病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病人。研究人员对28名病人注入了其自身的骨髓干细胞,对24名病人注入其自身的循环血中的干细胞,还以23名病人作对照组,进行安慰剂治疗。治疗3个月后,接受骨髓干细胞的病人心脏泵血能力比其他两组病人改善了3个百分点。

尽管这三项研究都表明接受自身骨髓干细胞的病人心脏功能都得到了一点点改善,但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并非明显,而且他们的生存期也不比没有进行骨髓干细胞治疗的病人要长。但是,为什么前一项研究中注入干细胞和未注入干细胞的病人几乎没有差异,而后两项研究中注入干细胞的病人却比进行安慰剂治疗的病人的改善有微弱的优势呢?虽然还不能给出明确答案,但可能的解释是,注入的干细胞数量有差异,或者说有多少干细胞在心脏扎根并分化成新的心肌细胞以起到泵血的.作用还值得研究。

由于还有一点点的功效,目前还有10多个公司在进行骨髓和脐带血干细胞的治疗研究。问题就自然回到了胚胎干细胞上。因为过去中,动物实验证明,胚胎干细胞不仅能分化成神经细胞,而且能生长成搏动的心肌细胞,当然这种情况还没有在人身上试验成功过,但动物实验的结果在人身上推论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要使再生医学获得发展,治疗各种重症病人,就非得依靠胚胎干细胞不可。

19.上述文段中有关“干细胞”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干细胞有两大类,一类是胚胎干细胞,一类是成年干细胞。有全能性的是胚胎干细胞。

B.干细胞中的成年干细胞能分化出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等,具有像胚胎干细胞那样潜在的全能分化能力。

C.在治疗心血管病上,成年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相比,成年干细胞还逊色不少。

D.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病的试验,研究人员采用的是成年干细胞,以目前研究情况看,成年干细胞治疗受损的心脏,病人心脏功能的改善还是比较明显的。

2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大规模临床实践表明,治疗心血管病,成年干细胞比不上胚胎干细胞,但用胚胎干细胞治病,又受到伦理的限制。

B.《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世界上三项最大的干细胞试验治疗结果,有一项是挪威的研究人员进行的,另外两项是德国的研究人员和医生进行的。

C.这三项最大的干细胞试验表明,用成年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病,病人心脏功能只得到了一点点改善,病人的生存期也不比未注入干细胞的病人要长,但是注入干细胞的病人主观感觉要好些。

D.挪威研究人员与德国的研究人员及医生进行的试验,都用心脏病人注入自身的骨髓干细胞治疗和另一组情况相似的心脏病人未注入干细胞治疗相对照。挪威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中,注入干细胞的病人和未注入干细胞的病人治疗效果几乎没有差异。

21.下列各项中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界上三项最大的成年干细胞试验结果不如人意,看来目前人们不得不停止骨髓和脐带血干细胞的治疗研究以寻求他法。

B.由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受到伦理的限制,因而用胚胎干细胞细胞进行的科学实验一般是在动物身上进行。

C.胚胎干细胞不仅能分化成神经细胞,而且能生长成搏动的心肌细胞,这是胚胎干细胞在动物身上实验的结果,在人身上也肯有相同的结果。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篇4

提起啄木鸟,人人都熟悉。因为它是著名的树医生。树木见了它都欢迎。它的身上有三件法宝:

一是“凿子嘴”。它的舌头带钩,能把舌头插入树皮,钩出害虫。

二是“隔木耳”。藏在木质里的害虫有一丝声音,也逃脱不了它的耳朵。它会闻声啄树皮,捉拿潜敌,而且百发百中。

三是“铁钩爪”。另看它腿短,却十分有力,一上树就能把树干抓得牢牢的。

凭着这三件宝,啄木鸟如猛虎添翼,每日吃虫只1900左右。它救活了多少病树啊,真是了不起的鸟。

每当夜幕降临,鸟儿们都沉浸在梦乡的时候,田鼠偷偷地出动了,善于夜战的勇士——猫头鹰也早已等在树枝上啦。

你看它,两道日光雪亮雪亮,穿透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两条小裂缝似的耳朵,像灵敏的雷达捕捉着四面八方的声音;两只柔软的.翅膀上,像装有无声收发报机,发现了捕捉目标,就毫无声响地迅速扑上去;两只钢针般的利爪,直插田鼠的脊梁骨,然后囫囵咽下。它即使吃得饱饱的,也绝不休战,仍然见一只杀一只。它一年能捕鼠一千四百多只呢,是当之无愧的捕鼠冠军。

1.“凭着这三件宝,啄木鸟如猛虎添翼,每日吃虫只1900左右。”这句话用虎比喻___________。

2.“它会闻声啄树皮,捉拿潜敌,而且百发百中。”这句话中的“潜敌”是指_________,“闻声”的“闻”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___。

3.说啄木鸟是“了不起的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害大将军”在本文中指的是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___被称为“树医生”,_______被称为“善于夜战的勇士”。

参考答案:

1. 啄木鸟

2. 害虫听

3. 它善于捉害虫,救活了很多病树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篇5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各种题型的解法。

2、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解题的思考角度。

3、引导学生能从思考角度入手解决现实题目 重难点:分析得出并理解“内容”、“主题”、“结构”这三大解题思考角度。时间: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介绍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问法。题目表达形式。

2、介绍“作用题”设题角度及范围。

二、重温已学 分别复习

①标题的作用;②句、段的作用(开头、结尾、中间段);③形象的作用(人物、物象); ④修辞的作用;⑤插入内容(某一事件、史实或诗句等)的作用。⑥不同人称的作用; ⑦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得出解这类题的三大角度。并加以分析

(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题的答题角度,得出解这类题的三大角度

1、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

2、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3、环境和主题之间的关系

4、环境和结构、情节之间的关系 总结为三大角度:内容、主题、结构

(二)、分析内容角度需考虑的问题

(1)从所问的对象本身内容考虑——例:(2012·江西卷)《报复》

(2)从作者的意图角度考虑,如烘托情感、思想,表现了作者„„情感等。——例:(2010·辽宁卷)《洗澡》

(3)从读者角度考虑,思考所问对象的表达效果。——例: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4)从手法角度考虑,如人称、修辞的使用效果等。

(三)、分析主题角度需考虑的问题

①点明主题(如所问对象在文章开篇位置可以说“开篇点题”)②卒章显志,突出主旨(在结尾位置有时是“深化主旨”)

(四)、分析结构角度需考虑的问题 例:(2013·湖南卷)《未婚妻》、(2010·辽宁卷)《洗澡》

(1)文章开头部分,往往有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的作用。(2)文章中间部分,一般有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3)文章结尾部分,作用有呼应开头(有时是呼应标题或呼应前面的某个具体段落)、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总结全篇等

(4)如在文中多次出现,通常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即是文章线索。

四、小结

五、课堂检验

(2012·辽宁卷)《最后的黄豆》。(2010·课程标准卷)《保护人》

P198 ——(2012•江西卷)《报复》 P211——(2010•辽宁卷)《洗澡》第3题 P208——(2013•湖南卷)《未婚妻》 P211——(2010•辽宁卷)《洗澡》

P196——(2012•辽宁卷)《最后的黄豆》。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能力的培养 篇6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本书我们都会教学十几篇现代文,我们也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与阅读题答题能力的培养等同看待,处理不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加上弱化或回避一些文学欣赏术语等等,导致了学生阅读题目答题能力不强的现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 (上) 中选编了课文《爱之链》,课后有这样两道题:

1、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说 : “一切都 会好起来 的……”,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

阅读题目的设题方法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就是那么几类问法。而这两道题极具代表性,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常见的阅读题形式,第一道是赏析语句类题目,第二道题则涉及到了文学作品谋篇布局方面的内容。教材将这两类题安排在小学阶段,说明这两类题的答题要领和步骤的指导,从小学开始我们就需要重视了。

首先,教学中要处理好文本阅读与阅读题教学的关系。我们在平时的课内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往往虎头蛇尾,讲解课文用时长,很认真,而到了课后阅读题环节却轻鸢剪掠,不注意方法指导与归纳。因此,应合理分配课文分析与习题讲解时间,或直接将阅读题与课文欣赏结合起来,注重阅读题目答题方法教学的实效性。比如第一道题,我们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就很容易把它融进去,而且通过分析讲解归纳出语句分析题的答题方法:分析位置及其作用,分析修辞或者写作手法及效果,分析关键词语含义,结合全文分析句子含义。这些分析方法可操作性强,为学生解答语句类试题提供了突破口。这样,课文的阅读中学生学一课在阅读题方面就会有一点收获,传授了解题技巧,讲一题学生就学会了一类题的答题方法。

其次,在小学阶段就应该逐渐通过教学适当融入文学欣赏理论,总结答题规范,没有术语,在答题时,就像要夸别人好,不积累“善良”“潇洒”之类的词,是绝对不夸不出来一样。而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以他们的理解、接受能力及考试的需要来说,了解简单的赏析理论是完全有必要的。如第二题,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少有学生能完整地解答出来,即使是高中生。所以,这道题所涉及的极具代表性的阅读理论基础知识,比如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如何判定文章线索,情节是什么,哪些要素构成了情节,题目的作用都有哪些等等,对小学生来说看起来似乎有一点深奥,但是不教给学生,学生在这类题上将会无所适从。

老师把答题术语教给学生,并利用自己的经验将一道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的答题用语总结成答题规范,让学生在本课本题的完成过程中运用答题规范组织答案,理解答题规范的各环节,甚至可以要求学生把答题规范记诵下。

第三,要指导学生将阅读题目的口头解答与书面解答结合起来。很多时候,经过老师的指点,学生能较为准确、完整地说出对题目的理解,但是,很多学生书写出来的答案却完全不同于嘴里所说的。经过在学生中调查,我了解到,学生认为口头说不必负责任,错了对了都无所谓,可以自由发挥,但写在试卷上,往往顾虑重重,认为想到的不一定都对,而只写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那一句或几句,所以造成阅读题目答案空洞,语言贫乏的现象。

小学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方法讲的扎实才能学得扎实,绝不能只是泛泛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番,轰轰列列的热闹过去了,不注重收效。我们检查学生的书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随意地在课后阅读题上写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有些学生的课本阅读题部分甚至很少做答。这样对待阅读题,阅读题的答题能力不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那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写出对题目的所有理解,可先写在草稿纸上,再逐渐筛选,进而总结归纳,条理化自己的答案。这样,慢慢会养成他们对阅读题进行深入、细致、缜密思考的习惯,更会形成他们完善表达的能力。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篇7

一、语言型

1,词语类

【命题方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或: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金题回颐】请简要分析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丰富内涵。(2009年高考福建卷《寂静钱钟书》第13题)

答案

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地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默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

【指点迷津】解答此题,首先回答“格调”的内涵,然后从文本中筛选出能够表现“格调”内涵的事例,并加以适当的分析。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河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諧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旬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同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题,从该词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寻找对应的阐释。

【答题模式】本义+语境义(比喻义、象征义、反语义等)

2,句子类

【命题方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或: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金题回顾】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2008年高考重庆卷第14题)

答案梳下来的白发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指点迷津】分析句子的含意,离不开“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原则,此题只有把句子放在整篇文章中来把握,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其含意,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①将使用了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反衬、对比、夸张、设问、反问等)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②语言特色:形象生动、简练传神、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③句式: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注意;反问句情感强烈,引起读者深思;对偶句式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排比句式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句式的前后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同时还要注意句式的灵活多变,长短、整散结合等。

【答题模式】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语言特色(形象生动、简练传神等)+表达效果(情感强烈、语言凝练等)

二、技巧型

1,艺术类

【命题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或: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金题回顾】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2009年高考四川卷《想象》第17题)

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怏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指点迷津】解答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丽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或揭示了主题;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了强烈突出主题,富于表现力。常见表现手法:想象、烘托、讽刺、渲染、象征、照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点而结合、先抑后扬、寓褒于贬等;作用:如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没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想象、烘托等)+内容(或结构)+效果(或作用)

2,人称类

【命题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金题回顾】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2008年高考上海卷《灯笼红》第6题)

答案

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长为顶天立地汉子(必须答出“热切盼望”或者意思相近的说法)

【指点迷津】此题变相的考查人称,只是理解这个人称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模式】人称确认+结合原文分析人称在表达上的作用

3,表达方式类

【命题方式】本文在记叙(描写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何在?

【金题回顺】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答案①先、义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指点迷津】首先确定表达方式,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要明确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的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①“记叙”,有顺叙、插叙、倒叙、补叙、平叙,叙议结合等。②“描写”,从描写对象上,可分为人物、环境、场面、细节描写;描写方式上,有动静、虚实、点面、正侧、声色结合等。其中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观,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准确传神。③“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主要包括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于景、托物寄情等。④“议论”,包括直接说理、以形说理和寓理于事。(5)表达方式上还要特别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如夹叙夹议),常常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答题模式】表达方式的确认+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

三、内容型

1,筛选整合

【命题方式】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金题回顾】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概括。(2009年高考宁夏-海南卷《寻找教育的曙光》第(3)题)

答案①乡村教育的“甘”:游览青山绿水,饱览美好风景,领略诗情画意,享受丰收喜悦;笑看学生茁壮成长,桃李芬芳;喜见村民读书明理,幸福美满。②乡村教育的“苦”:环境艰苦、远离城市文明,又脏又累、生活条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斗终生也不一定能够看到结果。

【指点迷津】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目,分两个方面:甘、苦。然后从文中筛选语段加以说明。

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时,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考生要综观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冈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答题模式】改(利用文中词句组合作答,或:形象化语句的抽象转述)+写(整合文意,概括表述)

2,鉴赏人物形象

【命题方式】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或: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某人物形象的内在特点:请扼要评价某一人物形象。

【金题回顾】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2008年浙江卷第21题)

答案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指点迷津】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只是对“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的概括,难以准确表述。

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人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篇8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人、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法官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法官问。“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印第安人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说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这样能够挣很多钱,但是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在树林里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塞夫几年前搭建的一间小木屋前。这年冬天,约翰学会了追捕野兽和怎样在树林里生存。大森林考验了他的毅力,使他变得勇敢,也使他的体格更加健壮;同时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约翰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这一天,当约翰快步走在树林中时,他开始考虑起他的将来。他要去读书和学写字,他要给家里买一块大一些的农田。也许有朝一日,他也会像镇里的法官一样有权势,并受人尊敬。背上沉甸甸的东西使他考虑起到家后要做的事情:给他母亲买一身新衣服,给弟弟妹妹们买些玩具,他还要去见法官。约翰恨不得马上就把法官说的他父亲借的钱全部还清。

到了下午晚些时候,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它的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约翰取出斧头砍倒大树。树倒下来,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具也从他的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他爬了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一连几个小时他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他浑身冰冷,衣服潮湿。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讲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

到了夏天,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他还欠法官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和枪的75美元。

10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好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到4月底。回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他又慢慢地、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30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他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信的日期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找猎向他借钱的那天。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 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摘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开头写法官多恩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让约翰替父亲还债。直到末尾,通过一封书信,才揭开真相。

B.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虽然仅给家人留下一小块土地,4间屋的房子,但是他传给约翰的勇担责任的精神,却是约翰一生的宝贵财富。

C.约翰从16岁开始就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挑战,最终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小说借此歌颂了一种自立自强、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

D.约翰经过多年的努力,30岁的时候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积极的抗争,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成功。

E.法官多恩没有后代和其他亲人,去世后,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的财产留给了约翰,因为他十分喜欢和看重约翰,约翰也通过了考验。

2.小说画线的段落运用了哪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这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法官多恩明知道约翰家境困窘,还是慷慨借钱给他,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约翰,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1.答C给3分,答A 给2分,答D 给1分;答BE不给分。

2.手法:心理描写。

作用:①写这段描写约翰第一次狩猎后回家路上对未来的憧憬和安排,生动地表现他急切喜悦的心情和积极上 进,对家人充满爱意,有责任感,诚实守信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丰富了小说主旨。②照应上文捕猎的收获,为下文写损失财物做铺垫。形成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利于表现主旨。

3.①是因为法官多恩具有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②是为了帮助约翰摆脱家庭困境。③是为了考验约翰,想证明约翰是与他父亲不同的人,帮助他成长。④是因为法官多恩第一次见到约翰时就喜欢上了他,约翰勇担责任,诚实努力的品质打动他。(每点2分,答对3个要点即可)

4.示例一:法官多恩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热情善良,解人围困的美好品德,而法官多恩的言行最能表现这一主题。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多次借钱给约翰,促成约翰的两次狩猎行动改变了他的人生际遇,多恩是情节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写多的笔墨虽然比约翰少一些,却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两次借钱,一次留言的情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热情善良的性格刻画的十分鲜明,更为作者钟爱。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小说常以主人公姓名或职业等为题。

现代文阅读题及其答案 篇9

现代文阅读。

(1)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_______(啜泣、哭泣),正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2)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3)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4)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5)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将(1)(2)段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中你认为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将怎么办?请讲出来听听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啜泣 纳罕 恐惧

2、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现代文阅读题解题“三法” 篇10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技巧;方法

一、细读材料,明确文意。现代文阅读题一般总是由题目和材料两部分组成。研读材料,明确题意是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的前提。一味地追求速度,忽略对材料的钻研,未认真审清题目的意向,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因而认真读题,是答好的前提,试题提供的阅读材料是命题的依据,当然也是答题的依据。研读阅读材料,先要辨清是什么文体,进而掌握它的行文思路,把握它的表达技巧,要尽量从深层处领会材料所蕴含的精义。读通材料是一个方面,审清题意又是一个方面。从表面看,这类题似乎俱是“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的格局,其实,现代文阅读后面小题组合情况是大不相同的,命题者自有其设计意图,而考查的角度和重点也常常因题而异,为了增加某些题目的难度,命题者往往对试题作了一些机变或者故布一些疑阵,我们在审题时就要多思多辨,排除命题中设计者设置的“干扰”,使自己的应对思路准确地与命题意向接轨,才能收到良好的答题效果。研读材料,审清题意,两者相辅才能相成。材料领会了,命题意向没有搞清,答题往往功亏一篑;命题意向清楚了,而材料读的不透彻,答题时只能在表层上作文章,就难以达到一定的质量。我们说,阅读题,顾名思义就是要“读”,读好材料,读好题目,是答好阅读题的先决条件。

二、针对问题,切中肯綮。现代文阅读文后设置的问题都是由阅读材料派生出来的。驾驭了材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然而,答题的效果很大程度则取决于考生是否能针对题目的要求,答在“肯綮”上。每一个具体的试题总有它具体的、特定的要求,答题时应针对考查点,将答案落在实处。要使阅读题的解答取得理想的效果,应把每一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材料中追本溯源,消除思路上的阻滞,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如果是属于语文基础知识型的试题,就要回忆与之相关的语文知识,沟通彼与此的桥梁。例如解释词义的试题就要注意它的本义和引申义,特别要注意文章的布局,从中理出针对题意的经纬,分析文章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联系;如果是领会理解型的试题,则更应当对提供的材料认真研读,才能弄清命题的实质,不致于出现与材料题旨相悖的现象。

具体的试题,其类型是多样的,但无论哪一种题型,针对要求,就是要找到答题的“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解题的技巧。明确试题的考查方向和目标,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要求,养成正确的良好的答题习惯,是答好现代文阅读题的基本功,这在平时就应进行严格的训练。

三、书写工整,速度适中。考语文,每一个考生都知道作文的书写有一定的格式,但往往忽视了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卷面书写行款格式也有一定的要求。如凡文字书写,必须横式书写,注意间距与行距,不要写得过紧过松,字间的疏密应均匀,字的大小应适当。答案应填写在试题所规定的部位上,不能随心所欲,不要随便改动试题所展示的符号,一切答题款式都应符合试题的具体要求。

书写是否认真,答题款式是否规范,反映了考生的语文素质和思想素养,而这正是重大考试的考测目标之一。

上一篇:教育实践个人小结下一篇:话语小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