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知识宣誓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宪法知识宣誓(精选8篇)

宪法知识宣誓 篇1

一、宪法宣誓制度的概念

宪法的宣誓制度指:在宪法中明确规定, 新当选的国家元首或国家其他高级公职人员在上任前必须举行公开的, 向民众宣誓效忠于宪法和国家的就职仪式[1]。由此可见, 宣誓制度以宪法的形式予以确立, 遵守的对象是国家元首和高级公职人员, 其内容必须效忠国家和宪法, 是一种上任前的就职仪式。

二、我国设立宪法宣誓制度之必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居于母法地位,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问题, 其在法治国家的地位不容忽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 其根本准则是为人民服务, 更应遵守宪法, 履行职责, 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然而, 仍有一些公职人员宪法意识薄弱, 以至于其在实际操作中不时出现违法违纪损害人民权益的现象。宪法宣誓制度的确立有利于提高宪法权威, 增强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 起到内心约束作用, 更好的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方针。

三、我国确立宪法宣誓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 宪法宣誓制度面临制度化设计问题。

制度化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 (1) 立法问题。当前,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确立缺乏法律上的保障, 仅以《决定》形式规定拟建此制度, 宣誓制度还没有写进宪法中去, 也没有相关的《组织》法规定。 (2) 具体规则设计问题。宣誓制度不仅需要立法方面的保障, 还应制定相应的实施规则。宣誓制度需要相应的人员、内容以及时间上的设计问题。只有具体规则制定的详细具体, 才能保障宣誓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 宪法宣誓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形式化。

宪法宣誓制度是思想意识层面的约束, 在实施过程中, 如操作不当易成为形式化的程序。一些官员可能只是走过场, 装模作样的宣誓一番, 没有真正地触及到思想层面。宣誓制度可能是官员提高自身形象的一个手段, 以此“表明”自己的决心和为民服务的责任, 但没有让自身做到。宪法宣誓制度的实施场所, 很可能变成官员作秀场所。因此, 宪法宣誓制度必须严格制定, 以能够真正的提高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 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四、宪法宣誓制度的具体构建

(一) 宪法宣誓主体。

宣誓主体不仅包括宣誓人, 还可以有领誓人。在其他国家的宣誓制度中, 宣誓人一般包括总统、议员、官僚以及法官[2]。我国十八届四中全会出台的《决定》中, 将宣誓人概括为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笔者认为, 宣誓主体不仅应包括选举任命的重要工作人员, 还应该包括参加会议的所有人员。这样, 才能将宣誓主体扩大化, 更好的起到作用。我国宣誓制度可以由自己宣誓, 也可以确定领誓人。一般宣誓人人数众多时, 确定领誓人较为合适。对于领誓人, 可以由会议主持人领誓, 也可以由主要领导人领誓。

(二) 宪法宣誓内容。

各国就职宣誓的誓词主要以效忠宪法为主要内容。如德国誓言之一是维护宪法, 比利时誓言之一是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笔者认为, 誓言内容总体上以效忠宪法为核心, 但是可以特殊化,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被选举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 其誓言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上, 遵守宪法, 坚定职责, 维护国家的稳定为内容。参加会议的所有人员, 即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 其宣誓内容以各自的职责, 公正民主选举为主要内容。

(三) 宪法宣誓地点。

对于宪法宣誓的地点, 有的国家规定在议会召开时宣誓, 有的国家规定在法院宣誓, 以法官为宣誓对象。笔者认为, 我国的宣誓在人大和常委会召开时较为合适。会议召开地点人数众多, 氛围严肃, 宣誓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宪法意识, 也可以感染其他与会人员。并且, 何地任命何地宣誓, 避免了人员走动的麻烦, 也相应的节省时间, 节约资源。

(四) 宪法宣誓时间。

宣誓时间的确定较为简单。对于选举的国家工作人员, 在会议举行期间, 投票选举确定之后进行宣誓。而其他与会人员的宣誓, 则在第一次会议召开开始时进行宣誓, 也可以在每次投票选举前进行宣誓, 以达到公平公正的选举。

(五) 宪法宣誓监督。

宪法宣誓制度需要完善有关的监督机制, 以保证宣誓制度取得实效。一是宣誓过程的监督。宣誓人员的宣誓应该配备专门人员进行监督, 并且将宣誓过程通过视听资料记录下来。宣誓的试听资料以媒体的方式公布于众。二是宣誓后的监督, 既包括司法监督也包括公众监督。宣誓可以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违宪后处罚的依据。一旦国家工作人员涉及违宪, 公众即可及时监督举报, 国家监察机关根据违宪情节给予相应处罚。

摘要:宣誓是一种宪法性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宪法的权威。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但是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宪法意识淡薄, 人民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 这决定了我国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宪法宣誓制度。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系统介绍宪法宣誓制度的具体构建。

关键词:宪法,宣誓制度,具体构建

参考文献

[1]蒋伟.论建立忠于宪法的宣誓制度[J].法商研究, 2000.5.

浅议宪法宣誓制度 篇2

关键词:公职人员;宪法宣誓制度;依法治国;依宪治国

2015年7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宣告着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正式确立了起来。

宪法宣誓制度起源于1919年的德国,当时的《魏玛宪法》首先确立了这一制度并逐渐传承了下来。时至今日,世界上有将近一百个拥有成文宪法的国家要求公职人员在就职前向宪法宣誓。

2014年10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拟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培养领导干部对宪法的忠诚。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成绩的背后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如个别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问题,信仰缺失,增长方式粗放,发展不平衡、不科学等。宪法宣誓制度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却对解决当前很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宪法宣誓制度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了我国宪法,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提出了“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任务,这些都为宪法宣誓制度的立法提供了条件。宪法宣誓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宣誓这种形式,使宪法权威得到保障,推动宪法的贯彻实施。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依法治国,最根本就是依宪治国。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关键,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宪法宣誓制度正是依宪治国的必然要求。宪法宣誓制度虽然是一种形式,但是这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追求依宪治国内容和实质的一项必要的形式,是对法治严肃性和权威性的重要保障。作为公职人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法治是维护党和人民事业的根本需要,是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治国过程,是人民代表大会任命的公职人员必须具备的履职能力。经过宣誓,公职人员没有任何理由规避承担的责任,是向不作为、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说不。经过宪法宣誓程序的领导干部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将再没有以不懂法等理由试图逃避党纪国法制裁的机会。

其次,宪法宣誓制度本质上是向人民宣誓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当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公职人员向宪法宣誓,本质上就是向人民宣誓,是公职人员对权利来源的清醒认识。习总书记强调,“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究其根本,全体公职人员的权利既不是来自于领导的任命,也不是取决于同事的推举,更不是决定于自己的积极。只有通过人民的授权,才可以赋予公职人员权利,行使权利;如果人民没有授权,我们终将失去权利。向宪法宣誓,意味着向人民庄严宣誓:捍卫人民的利益,秉承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有助于消除目前存在的政府信任危机,将公职人员与群众融合在一起,形成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同时也是依法行使人民赋予权利的铿锵誓言。

第三,宪法宣誓制度是强化对权利的敬畏

公职人员手中掌握着权利,用得好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得不好就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心存对权利的敬畏,才能将手中的权利切实用于为人民服务上。被任命者拥有权力后,宪法宣誓制度可以通过看得见的仪式,表示其会如何对待责任和职权,培养被任命者对法律的敬畏,强化被任命者对自己的约束。同时宣誓本身也代表了宣誓人内心的认同和良心上的约束,宣誓人也会因为想到表过态、宣过誓而提醒自己应该履行自己的誓言。通过宪法宣誓制度,强化公职人员对手中权利的敬畏,才能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依法要求、廉洁用权。否则,就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迷失自我,丧失原则,坠入无底的深渊。事实证明,没有制约的权利必然滋生腐败,没有边界的权利必然导致滥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切实做到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才能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全面贯彻依法治国,自觉用程序规范权利、约束权利,做到令行禁止,向宪法宣誓就是在为官之初在心中埋下一颗敬畏权利和严守法律的种子,最终长成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参天大树。

第四,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养成全面法律氛围

公职人员向宪法宣誓,对于一个国家全面崇尚法治、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有着重要的影响。历史证明,官员的行为喜好对于社会氛围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效果。自古以来,官员清正廉洁,社会状态会保持昂扬向上,奋发图强;官员昏庸腐败,社会状态会持续萎靡不振,压抑颓败。公职人员能否守法,不仅关乎着他们自身的政治品质、个人修养,更对整个社会风尚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公职人员对法律的态度,与人民是否具有法治精神和捍卫法律的习性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公职人员自身法律素养的养成、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对自己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起到了模范作用;同时,人民群众在公职人员向宪法宣誓的活动中,不仅对自己进行了法治教育,依法捍卫其自身权益,也承担着监督公职人员公权公用的职责。向宪法宣誓,对于公职人员带头尊法、守法、学法、用法将起到推动作用,进而向整个社会、全体人民辐射,使法制精神、法治思想深入人心,促进形成全面的法律氛围。

第五,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建立全民法治信仰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民群众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追求呈现多元化态势。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的重要体现,宪法赋予了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发展,需要在个人的个性之上拥有国家的、民族的共性。当前,我们党和国家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民的共性。支撑我们全进的,不仅是这些宏伟目标,还需要对宪法的信仰、对法律的敬畏。发展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想实现科学、有序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的总体规划,更需要严格按照法律办事,这就要求我们所有人建立对法律的敬畏,核心就在于对宪法的信仰。公职人员是国家秩序的管理者和人民群众的服务者,这样的一个群体通过宪法宣誓制度确立了对宪法的信仰,必将促进全民对宪法的信仰和法律的敬畏。人们遇到问题将会首先想到依靠法律的途径,这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一个现代国家为了维持国家秩序,基本都需要制定一部宪法,但是宪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尽相同。关键在于在有宪可依的前提下,是否可以真正做到执宪必严。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必须依靠依宪治国和依宪行政,才能保证其权威性,促使国家前进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宪法宣誓制度是党和国家依法治国决心的缩影和具体措施,必将推动国家法制化进程,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战略。(作者单位:北京市公安局)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向宪法宣誓坐实法治责任,2014.10.30.

宪法宣誓规程 篇3

为组织开展宪法宣誓工作,根据《江苏省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制定本规程。

一、省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第一次会议依法产生的国家工作人员,在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秘书处确定的场所集体进行宪法宣誓。其他各次会议依法产生的国家工作人员,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会场单独或者集体进行宪法宣誓。

新一届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集体宣誓,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领誓;省人民政府省长、副省长的集体宣誓,由省长领誓;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单独进行宪法宣誓。其他集体进行宪法宣誓的,领誓人由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在宣誓人中指定。

二、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产生的国家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单独或者集体进行宪法宣誓;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单独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厅进行。

集体进行宪法宣誓的,领誓人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在宣誓人中指定。

三、单独宣誓时,宣誓人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诵读誓词。集体宣誓时,领誓人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领诵誓词;其他宣誓人整齐排列,右手 举拳,跟诵誓词。抚按的宪法文本置于宣誓人身前的案台上。举拳时拳心向前,与太阳穴同高,右大臂略平。诵读誓词后,宣誓人报出本人姓名。

四、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产生的国家工作人员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会场宣誓的,宣誓仪式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执行主席主持,出席会议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监誓;在其他场所宣誓的,宣誓仪式由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主持,其他的不需要进行宪法宣誓的主席团成员和各代表团分别推选两名代表监誓。

五、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产生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宣誓仪式,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或者其委托的副主任主持;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宣誓仪式,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主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监誓。

六、宣誓场所应当庄重、严肃,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或者国徽。宣誓人应当着正装或者制服,面向国旗或者国徽宣誓。

七、列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或者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的人员可以参加宣誓仪式。经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秘书处或者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可以邀请有关单位人员参加宣誓仪式。新闻媒体进行公开报道。

XXX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细则 篇4

一、为了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安徽省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和《淮北市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细则》,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本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本区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三、宣誓誓词如下: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四、本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下列国家工作人员,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

(一)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区长、副区长,区人民法院院长;

(二)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镇长、副镇长。

宣誓仪式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组织,区人民代表大会宣誓仪式由大会秘书处负责具体工作。

五、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办公室和人

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本,右手举拳,领诵誓词;宣誓人整齐排列,右手举拳,跟诵誓词。诵读誓词后,宣誓人应当报出本人姓名。

十六、本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主席团)、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根据本实施细则,认真组织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区人大常委会负责监督落实本实施细则。区人社局、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和镇人大主席团于每年一月和七月将本实施细则落实情况上报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

宪法知识宣誓 篇5

摘要:探寻宪法宣誓的实质,应从契约、制度和法律三个层面剖析。建立和完善宪法宣誓制度,必须首先确定该制度的具体载体,并重点思考宪法宣誓的组织者、宣誓制度的设计要素、誓言监督及责任追究机制等问题。

关键词:宪法宣誓;组织者;设计要素;誓言监督;责任追究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5)03-0071-03

宪法宣誓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惯例,但目前我国尚无相关具体制度设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宣誓制度。

一、大势所趋: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一)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背景

1.国际背景。国外宪法宣誓的历史几乎和宪法本身的历史一样久远。其制度渊源可追溯至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了被称为现代宪法雏形的《大宪章》,并宣誓遵守其规定。此后,许多国家都借鉴或参考了这一做法。宪法宣誓逐渐成为国际惯例。1987年,作为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的美国联邦宪法明确规定了总统宣誓制度;1791年,法国宪法对宣誓做出了相关规定。目前,世界上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大多数都建立了宪法宣誓制度,规定了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综合考察联合国193个会员国的现行宪法文本,未规定宪法宣誓制度的国家仅有16个[1]。不论是在总统共和制国家,还是在议会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宪法宣誓制度都备受青睐。它不仅是对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对大陆法系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2]

2.国内背景。《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被提上日程。其实,我们对宪法宣誓早有尝试。民国时期,单独制定的《宣誓条例》已规定文官、军官、自治职员及教职员只有在宣誓后才能任职。孙中山就是宣誓制度的践行者。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宪法宣誓制度,但是并未放弃对宪法宣誓制度的探索。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维护宪法的权威。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当选国家主席发表讲话时都明确提出要遵守宪法、恪尽职守。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在讲话中就提到“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这为我国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提供了基础[2]。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对宣誓做了明确要求:香港《基本法》第104条有具体规定;澳门《基本法》在规定特首宣誓事项的基础上,专辟一节规定了“宣誓效忠”[3]。事实上,内地对宣誓行动早有探索:2004年河南省荥阳市市长杨福平首开地方行政首长宣誓之先河,在人大代表的见证下,手持《宪法》,面向国徽宣誓就职。尽管我国尚未明确建立正式的公务员宣誓制度,但各地零散的宣誓活动屡见不鲜。因此,在我国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是大势所趋、政之所向。

(二)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重大意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社会主义宪法是社会共同体的基本规则,凝聚着基本共识和价值观。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树立宪法权威,推进依法治国;有助于增强公职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其忠于和维护宪法;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宪法意识,培养他们的宪法情感;有助于在全社会传播宪法理念,树立法治信仰。

二、实质探求:基于契约、制度、法律层面的宪法宣誓

探寻宪法宣誓的实质,应从契约、制度和法律三个层面来剖析和理解。

(一)一种“心理契约”

宪法宣誓能够在宪法与宣誓人之间构建起一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顾名思义,是一种隐性契约,一种基于价值认同而对组织的承诺。公职人员的权力来自人民,并由宪法所赋予。对宪法宣誓,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对宪法价值的认同、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忠于宪法、忠于人民和维护宪法的权威是宪法宣誓的应有之义。宪法宣誓的过程就是宣誓者接受自我见证、内心见证、人民见证的过程。这个过程凝聚着信仰、荣耀和忠诚。只有内心的信仰和无形的契约才能让公职人员坚持保护公民权利的目标不动摇,切实履行好宪法赋予的权力,履行好自身的法定职责。

(二)一种“制度约束”

宪法宣誓在我国不仅是一个政治名词,而且将成为一种制度规范。《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表明宪法宣誓绝不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已充分认识到宪法宣誓作为一种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宪法的意义在于实施。实施宪法,最重要的是让宪法走下神坛,走进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内心。为此,第一步就必须要求被授予公权力者尊重宪法、维护宪法,向宪法宣誓。国外宪法宣誓制度的实践证明,宪法宣誓更多是一种制度约束。宪法宣誓制度明确要求元首等公职人员向宪法宣誓、向公民承诺。这能够从制度上约束公权力、对公职人员起到警醒和教育作用。

(三)一种“宪法授权”

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宪法》明确保障公民的人权和基本权利,明确规定国家机构及其职责,明确授权于行使公权力者。有权必有责,权责相对应。行使公权力,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相关职责。向宪法宣誓,亦即向人民宣誓、许诺。公开的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明确体现宪法授权,让公权力在透明公开的环境中运行。这是社会和公民监督相关公职人员的开始。宪法宣誓意在使当事人清楚自身的权力从何而来及如何规范运行,谨记“诺言来之不易,誓言不可违背”。

三、途径思考:建立和完善宪法宣誓制度

尽管《决定》已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但是宪法宣誓尚未被写进我国《宪法》。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必须首先确定该制度的具体载体,即明确其政策和法律依据。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把宪法宣誓写进宪法,并配套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誓规定》或分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誓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誓誓词》[4]。建立和完善我国宪法宣誓制度应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一)宪法宣誓的组织者

一个好的组织者是宪法宣誓的基本保障。在我国,宪法宣誓的组织者应该法定,可由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团、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来组织。对于宪法宣誓尤其是中央层面的宪法宣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为法定的组织者;对于需要在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宣誓的,应由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组织。

(二)宣誓制度的设计要素

一是主体要素。宣誓制度首先要从法律上明确界定宣誓主体即宣誓人。《决定》明文规定,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主体为“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因此,不得随意扩大其主体范围。如果所有国家公职人员都需要对宪法宣誓的话,那么会削弱宣誓的象征意义和作用。依据《决定》要求,在中央层面,国家主席、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及其他组成人员,国务院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都是宪法宣誓的主体。二是时间要素。对于宪法宣誓的时间,已经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国家一般没有具体的规定。我国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三是地点要素。宪法宣誓的地点即宣誓场所,一般由宣誓的组织机构确定。应根据宣誓的具体情况作出区别。原则上,在会议上任命的就应在该会议上宣誓。例如,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向宪法宣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向宪法宣誓[5]。四是内容要素。宪法宣誓既庄重又严肃,其誓词的内容应当统一规定,并与宣誓人职权对应。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效忠对象、履行职责、服务意识和宣誓责任。如对国家主席、副主席就应强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及其他组成人员就应强调代表人民的利益;对国务院的组成人员就应强调依法行政;对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就应强调遵守宪法和法律,做到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五是程序要素。一套法定的程序对于宪法宣誓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程序法定,才能增强宣誓的严肃性。宪法宣誓程序应包括如下环节:宣布开始;开始后所有在场人员起立、奏国歌(升国旗应根据具体场地确定);宣誓者立正、右手握拳上举、左手放在宪法文本上;高声宣读誓词;宣誓结束后在誓词本上签字;组织机构存档。在宣誓的程序上一定要注意,如果出现宣誓失效,如缺席不宣誓、口误(即宣誓错误)的情况,应规定在次日重新补行宪法宣誓,以弥补这一并非实质性的错误[6]。

(三)誓言监督及责任追究机制

完善的宪法宣誓制度,必须包含誓言监督及责任追究机制。既然宪法宣誓是法律规定,就必须监督宣誓者的履行情况,并对违背宣誓誓言者进行责任追究,如政治问责等。只有严格追责才能避免宪法宣誓流于形式或表面化,发挥宪法宣誓的积极作用,把宪法宣誓制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对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宪法宣誓;程序价值;宪法实施监督

一、引言

宪法是近现代文明国家的施政纲领,在整个法律制度中,它处于母法的地位,因此它在一个国家的权力体系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中央力图通过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种容易被公民感知的程序为切入点,从而树立宪法法律权威,为切实推进国家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注入新的推动力。

宪法宣誓制度当然可以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它也有自己独有的宪法程序价值,它在中国的实施也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宪法宣誓制度,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使这项制度的实施适合中国国情。

二、宪法宣誓仪式的价值

仪式是不同于日常生活常态的行为,它的独立价值体现在程序、实体及观念等方面,现作如下介绍:

(一)宪法宣誓的程序价值

仪式“并非具有生活实用价值,而是表现为某种精神价值”[3],它是连接两个稳定状态转换的中介点,能够实现平稳过渡,并精神作用于参与仪式者的心灵,从而从内心里认同仪式所承载的实体内容。所以实施宪法宣誓,它本身也有自己独有的程序价值,是宪法运行规范体系中的一部分,缺乏程序规定的宪法,充其量只是一个政治纲领,没有操作性,也无法得到公众的信服。

宪法宣誓是宪法规定的权力转移程序的一部分。如《美国宪法》第2条规定:“总统应在其执行其职务之前作如下宣誓或代誓的宣言”。《荷兰王国宪法》第32条规定:“国王接受王权后,应尽早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在议会两院公开联席会议上宣誓即位。”权力授予与被授予本身就是一个程序问题,宪法宣誓是授予选出的国家公务人员职权的开端,它既强制前任公務人员交出职权,又表明在仪式后权力将由新任领导人行使,同时它又宣告权力交接的顺利完成,以“看得见的方式”强化所有的仪式参与者对权力交接的认同。

宪法宣誓具有规制权力转移过程的价值。宪法程序能够在平等、公平、公开的基础上保证权力的运行,从而防止权力的恣意妄为。宪法宣誓程序法定、公开地运行,可以防止权力交接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使权力交接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从而减少矛盾的产生,促进社会稳定。同时参与宪法宣誓的公务人员,由于在很多国家,领导人宣誓时是要按着圣经或者向上帝起誓的,该仪式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形成一种规制,增强其行使职权的神圣感,从而不敢轻易践越法律。宣誓仪式依照法律章程如期举行,也会防止某些领导人长期占着职位,而不交权,从而规制国家权力不能很好地新老交替。另外参与宣誓仪式的公众,也会通过仪式,增强其权利意识,从而加强对于国家公务人员的监督,使其能够依法履行职权。

宪法宣誓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价值。新老交替、权力交接的过程也是国家权力处于真空状态的一个过程,国家极易产生动荡。民众选举,是一个个体有意识,而集体无意识的过程,选举结果不可能使各方都满意,宪法宣誓仪式依法公开地运行,既是对选举结果的确认,也使得公众能够参与选举每个进程,从而从程序中直观地感受它的公平正义,增加对此次选举结果的信服力,民主的精神就在于此。简单地来说,一场选举,不在于选举结果怎么样,最大的目的在于动员了民众的广泛参与,并使他们认为他们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并被公正地对待了,从而增强整个政府运行的公信力。“程序正义可以形成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赖的关系,而这种信赖正是安定的民主制度的基础”[4]。因此通过宪法宣誓程序,极易使整个社会建立一种对政府机关的信赖关系,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权力平稳可持续地过渡。

(二)宪法宣誓的实体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宪法宣誓制度,只是一项仪式,不具有实体的约束力。这是片面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宪法宣誓仪式既具有限权的作用,让权力接受监督, 同时也具有赋权的作用。

以美国联邦总统宪法宣誓誓词为例。“我谨庄严宣誓(或郑重声明),我必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从誓词内容可以看出,美国联邦总统必须以合众国宪法为其实施职权的依据,同时也说明美国联邦总统只忠于合众国宪法,其它势力无权干涉总统权力,另外有的学者也指出,“美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要宣誓维护、保护宪法,仅仅维护(preserve)、保护(protect)宪法还不够,联邦主席还要捍卫(defend)宪法。试问,如果美国联邦主席不能解释宪法,那么他又如何捍卫宪法,兑现自己的誓言呢?因此,我认为美国联邦宪法已经明确赋予了联邦主席解释宪法的权力”[5]。

由此可见,宪法宣誓的实体价值,主要体现在誓词内容上。虽然从多国宪法内容来看,誓词内容大多不太丰富,我们也应意识到它享有至高无上的约束力。

(三)宪法宣誓的观念价值

在我国,宪法宣誓的观念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对依法治国事业的推进上。人民主权理论,是宪法宣誓制度的理论来源,在我国宪法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应服务于人民,因此国家公职人员在就职前,应向人民表态,由于宪法是人民权力的保障书,宪法是国家机关权力的来源,因此宣誓遵守宪法是最好的表态途径,从而使公职人员敬畏宪法。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在我国的确立,法治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法律越来越被人们所信仰,人们对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也意识到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依宪治国。宪法的实施需要有一个过程,宪法中有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完善程序规范,是使实体规范得到落实的前提,如果连宪法规定的程序都无法实施,谈何树立宪法的权威,让宪法发挥作用。我们几十年来宪法被束之高阁,与缺乏相关的程序设定不无关系。国家于是从完善宪法宣誓制度做起。

三、总结

以上简单地从程序、内容、观念方面介绍了一下宪法宣誓程序在建设社会义法治国家的价值作用。

在我国的法治建设中,不得不提到法治文化的建设。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得有相应的文化来支持。依宪治国绝不是装点门面的东西,它涉及到对国家权力决策的重新划分,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信仰作支撑,是很难建立起来的,鲁迅曾经过说,想要造就天才,首先必须准备天才生长的土壤,制度亦然。因此我们在加强自身理论创新的同时,也要适时引进西方合理优秀的宪治文化理念,如权利观念、人权理论等,从而丰富自身的理论,并通过各种媒介宣传手段,宣传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理念,使公民对宪法产生信赖,从而形成良好的宪治和法治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J].广西民族研究,2003:39-48.

宪法知识宣誓 篇7

二、简述我国宪法宣誓制度适用的主体包括哪些?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意义主要有哪些?(20分)

参考答案: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du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誓主体:

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结合我国《宪法》规定,宣誓制度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以下对象:

1、国家主席、副主席;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3、国务院总理及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4、中央军委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委员;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包括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自治州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镇长副镇长、乡长副乡长;

7、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

8、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和专门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

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意义主要有哪些?

1、凸显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是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对党的全会决定进行法定化的制度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具有立法性质,这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充分凸显了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得益彰。

法律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道德建设需要法律予以保障,道德是多层次的,不可能用统一标准去要求所有人。为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有法律强制力作保障,从而对违反基本道德的行为起到威慑和惩罚作用。

3、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4、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

5、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利于建立宪法监督制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题干】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人生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人生态度是由人生目的决定的,但在实现人生目的过程中,如正确面对现实,战胜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为实现人生目的开辟道路,则是由人生态度决定的。

(2)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必须选择和确立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一旦较高的人生价值目标确立,就需要发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这就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人生道路是多种多样的,走哪条道路,是由每个人主动选择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保证人们将远大理想寓于具体行动中,脚踏实地实现人生目标。

【考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7.【题干】简述理想信念的作用。

【答案】

(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定向机制,为人生指明奋斗的方向。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和方向,不仅可能一事无成,而且可能使人生陷入迷途,进而导致对人生的意义产生疑问。

(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们需要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外部阻碍,而且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和弱点,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我。

(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人的精神世界犹如一座大厦,缺少蜘蛛就会倒塌,而理想信念就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考点】人生需要理想信念

28.【题干】简述建设社会公德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社会公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建设社会公德有如下意义:

(1)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2)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考点】社会公德及其主要内容

29.【题干】依法治国基本原则。

【答案】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做到“三统一”与“四善于”相结合。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做到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考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30.【题干】简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

(1)行政合法性原则,所有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行政法律规定;

(2)行政合理性原则,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法律基本原则以及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3)程序正当原则。指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时必须遵守政党的法律程序。

【考点】行政法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

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

31.【题干】论述法的执行和特征

【答案】法的执行,简称执法,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因此也常被称为行政执法。其特征有:

(1)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在我国,行政执法主体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府所属的各部门。此外,国家或法律授权的组织也享有授权范围内的行政执法权。

(2)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行政执法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设计政治、经济、外交、国防、财政、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3)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由于执法是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因此,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一般都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但是,也有一部分行政管理活动是行政机关依申请作出的。

(4)执法活动具有单方面性。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既是一方当事人,又是执法者,因此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可以依法自行决定和直接实施执法行为,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同意。但也有执法活动,如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调解等,不具有单方面性。

【考点】法的实施

32.【题干】请结合实际论述怎样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答案】

(1)培养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

①民族自尊是指在祖国不富裕的时候,不妄自菲薄,在强国大国的压力面前,不奴颜婢膝,面对金钱地位的诱惑,不丧失国格人格;

②民族自信是指民族对于自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民族自强是指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

(2)树立爱国思想,增进国家团结、统一和安全。

①促进民族团结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立足本职,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地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②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③保障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3)履行爱国行为,以实际行动和贡献报销祖国。

①刻苦学习,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

②端正思想,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

③躬行实践,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服务祖国和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

【考点】做新时代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33.【题干】试述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答案】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只有增强诚信意识,坚持诚信做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最终获得成功。一个不讲诚信的人,短期内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不可能持久。

(2)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大力提倡诚信守信的美德。市场经济是交换经、竞争经济,也是契约经、信用经济。保证契约双方忠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

(3)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和沟通的道德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人与人之间只有诚信交往,才能进行真正平等、公正的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内耗和摩擦,大大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

宪法相关知识(定稿) 篇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在中国政治话语里,“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有特定含义,就是任何不尊重宪法、破坏宪法、挑战宪法的言行都是对共和国的价值体系、国家根本制度以及对执政党合法性的挑战,其核心是否定宪法权威。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其核心是全面实施宪法,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未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实施依法治国进程中,要通过宪法来凝聚共识,通过宪法来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核心问题。通过宪法进一步理顺国家治理体系。因此,维护宪法权威、尊重宪法、回归宪法、让宪法发挥作用,将是四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大变化。

宪法权威如何理解?

这是一个常识,但在宪法发展中,往往是常识性的东西容易被忽略,有些常识并没有成为具有共识的概念。宪法权威有很多解释,我个人认为,宪法权威就是宪法至上。在法治国家中,没有什么规范比宪法更为有效,我国宪法宣言明确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只有宪法是最高的,没有任何一种规范能够代替和凌驾于宪法之上。宪法权威就是宪法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同、自觉遵守、有效维护的一种理念、文化与力量,表现为一种宪法至上,所有公权力、政党活动都要受宪法约束。

宪法权威的出现完成了一个价值命题的核心任务,虽然社会多样化、利益多样化,但是宪法是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在社会发展中,不同的政治力量和个体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是,通过制宪权选择宪法后,我们就有了一个内心的道德约定,要尊重宪法,这是价值共识或者社会共识。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靠什么治理?我认为共同经验就是靠宪法治理,依据宪法推动社会发展。谈到宪法时,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种共识:无论管理者、被管理者,大家应当服从宪法文本,个人或者某些团体的权威无法超越共同体的意志,唯有宪法才是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规范,唯有宪法才具有最高的权威?可以想象,当宪法缺乏权威或者不受尊重的时候,社会无法形成合理的利益平衡。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就更要重视通过宪法寻求共识,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那么,怎么判断宪法有没有权威?在承认宪法至高无上的前提下,应当让政治权威、党的权威、个人权威、法律权威、制度权威都服从宪法,维护宪法的最高性,其他任何权威,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管有任何理由,都不能超越宪法的权威,这是我对宪法权威的一种理解。

宪法权威有何意义?

宪法权威在当代中国有特殊的意义。

第一,宪法是否有权威将关系到国家的根基。一个国家的根基,除制度规范外,还有精神、文化的根基。历史经验表明,当宪法有权威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根基是有保障的,当宪法没有权威的时候,这个国家可能成为军事大国、经济大国,但不可能成为现代化大国,因为根基没有得到维护。

第二,从历史经验来看,社会治理是否成功也取决于宪法的成功和宪法的有效实施。在现代社会中,宪法是整个国家治理的基础、保障和根本,凡是有效通过宪法治理的国家,一般来说,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是成功的;不以宪法为基础来推动国家治理,也许这个国家在某些领域实现了现代化,但是不能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更不能成为现代法治的国家。

第三,宪法有没有权威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依宪执政的能力。习近平同志强调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宪法有没有尊严,也是党和人民共同意志有没有尊严。不尊重宪法,就是不尊重党的合法性、不尊重人民的意志。在这个意义上,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这八个字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世界法治发展规律作出准确判断以后,根据中国法治实践而提出的一种法律命题,也是政治命题,也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四,宪法有没有权威也关系到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的信仰体系。有时,大家都觉得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社会价值观、缺乏价值共识、缺乏社会信任。这有很多原因和表现,我认为宪法没有权威的国家不可能存在社会价值共识、不可能存在信仰体系,也不可能有超越人们利益的一种规则,未来要重建社会共识,还需要通过宪法凝聚共识。

第五,四中全会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法律体系要保持协调与发展,需要建立解决冲突的规则与程序,一切与宪法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都是无效的。宪法第五条“一切政党、社会团体、个人必须遵守宪法法律”,已经明确了党不可能有宪法和法律之外独立的规范体系,所有的规范体系都应该在宪法和法治体系之内,受宪法法律约束。

如何维护宪法权威?

既然宪法权威对中国当下发展特别是对四中全会以后的社会发展如此重要,在未来宪法实施中,就要真正落实习近平同志“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思想,全面推进宪法实施。

第一,靠宪法的力量把权力关进宪法这个笼子里,规范公权力滥用现象,建立制约权力的机制,这是树立宪法权威的基本要求。

第二,树立宪法权威实际上也是维护党的权威。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第三,要切实加强宪法监督和程序。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在宪法监督问题上,学界呼吁了30多年,我们需要担当,需要智慧,需要回应社会期待。要尽快建立一个看得见的、能够行得通的宪法监督机制,制定宪法解释程序法,适时启动宪法解释程序。第四,宪法权威还要靠社会信仰和社会文化,树立健全的文化是未来中国从法治大国走向法治强国的根本保障。全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我相信,随着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今后宪法权威将得到有效维护,法治中国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就如何树立宪法权威,新华社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教授。

记者:我国宪法发展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

韩大元:首先,宪法虚无主义倾向导致对宪法文本的普遍不尊重。一是公然违反宪法条文;二是以批评宪法为习惯,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简单归结到宪法文本上;三是不认真对待宪法文本,遇到问题撇开宪法;四是虽表面上尊重宪法,但实际上远离宪法,与宪法保持一定“距离”。

第二,公务员,特别是一些高级干部的宪法理念脆弱,宪法意识淡薄,在关系国家核心价值观与利益问题上,缺乏宪法自信,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宪法权威受损害,社会上不按照宪法办事的现象大量存在。

第三,公民的基本权利救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整体信任度下降,人权保障观念还需要加强。近年来,越来越多有关基本权利的事例涌现,特别是死刑冤假错案的出现使民众失去对司法的信任,无法建立稳固的社会信任体系。第四,宪法自身的实践性和审查机制还需要加强。宪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调整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宪法没有有效地约束公权力,公权力滥用现象严重,公民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济。另外,宪法审查机制不完善是宪法实施状况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记者:宪法权威与法治中国是什么关系?

韩大元:法治中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要通过宪法治理国家,把宪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保障,强调法治思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强调宪法的教育与普及,形成社会共识与凝聚力;强调司法的公正与独立审判权、检察权,实现社会正义;强调基本权利的保护,用法治解决民生问题。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新表述,其基础是宪法权威的维护,法治中国的实现方式与保障是宪法的全面实施。

记者:如何树立宪法权威,建设法治中国? 韩大元:应当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宪法权威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方式法治化的基本出发点。

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权威与宪法权威是统一的,并不矛盾,要处理好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不能把党的政策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

加强宪法实施,应当强化宪法监督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总书记说:“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

加强宪法实施,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核心利益。宪法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要用宪法来维护国家的统一,用宪法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主权、领土完整、社会稳定、宪法基本制度、国家统一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本质与核心价值,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发展。中国宪法的优势与特点是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理论指导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权组织形式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核心是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上一篇:励志的句子短语下一篇:电子商务企业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