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影响论文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影响论文(共12篇)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影响论文 篇1

摘要: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目前以手机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充分的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在新媒体环境下同样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对学生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学生管理;影响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新媒体的用户也在逐步的增多,尤其是在高职学校的学生当中,他们很多人都是新媒体的忠实用户,使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了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新媒体也在不断的改变着学生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较普通本科院校来说,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尤其是对于新媒体的依赖程度过高,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成为了高职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影响论文 篇2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近年来, 新媒体迅速崛起并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逐步融入高职学生群体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 并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新媒体在高职学生中的应用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可小觑。面对这样的新形势, 了解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使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用, 是当前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调查问卷设计

1.1 调查目的

对于高职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基本情况的调查, 以及新媒体对高职学生所产生的影响的调查是深入了解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进行充分的调查, 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院校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对策。

1.2 调查对象

抽样选择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8个二级学院共计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现场发放问卷, 学生完成后现场回收。共计收回有效问卷193份, 有效率96.5%。按年级分类, 有效问卷中大一61人, 占31.6%;大二73人, 占37.8%;大三59人, 占30.6%。按性别分类男同学102人, 占52.8%;女同学91人, 占47.2%。按生源地分类, 农村118人, 占61.1%;城镇75人, 占38.9%。

2 新媒体使用现状的调查

2.1 高职学生已广泛使用新媒体, 但是对其了解的程度不高

在最常使用的媒体工具调查中, 101人选择了手机, 占52.3%;58人选择互联网, 占30.1%;17人选择电视、广播, 占8.8%;13人选择报刊杂志, 占6.7%。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新媒体, 而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高职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两种新媒体形态。

从高职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看, 18人选择1小时内, 占9.3%;49人选1~3小时, 占25.4%;68人选择3~5小时, 占35.2%;53人选择5~8小时, 占27.5;5人选择8小时以上, 占2.6%。从数据可以看出,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使用新媒体工具的时间明显偏长, 虽有部分时间是用于专业学习等目的,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娱乐等非学习目的, 这种现状应当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而对于“你是否了解新媒体”这个问题的回答, 非常了解的有22人, 占11.4%;比较了解的48人, 占24.9%;一般的76人, 占39.4%;不太了解的35人, 占18.1%;完全不了解的12人, 占6.2%。这说明, 虽然高职学生已经广泛使用新媒体, 且每日使用时间较长, 但是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还有欠缺, 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新媒体成为高职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

调查中发现, 获取资讯的途径, 167人选择了通过新媒体手段, 占86.5%, 只有13.5%的学生选择传统媒体的途径来获取资讯。这说明高职学生思想活跃,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使用新媒体的目的, 146人选择娱乐休闲 (游戏、电影等) , 占75.6%;132人选择获取资讯 (查阅资料, 学习知识, 获取适用信息) , 占68.4%;111人选择通讯交友 (微信、QQ等) , 占57.5%。这说明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高职学生获取外部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3 高职学生对新媒体依赖程度较高

在新媒体是否有用的调查中, 认为很方便实用的占74.6%, 认为可有可无的占19.2%, 只有6.2%认为完全无用。说明高职学生普遍接受新媒体, 认为新媒体是很方便有用的工具。

从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看, 选择“完全不依赖”的只有10.9%, 选择比较依赖和很依赖的有89.1%, 甚至有学生表示, 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 离开新媒体工具感觉就无所适从, 通过百度、微博等工具来搜索学习所需资料的同学比比皆是。

3 新媒体对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影响调查

3.1 积极的影响

3.1.1 获取信息方式更快捷且多元化

新媒体环境下, 高职学生已经不满足于通过报刊书籍等传统方式获得知识和信息。每天打开网络看新闻, 通过手机查资料, 已经成为相当数量的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调查中71%的学生选择通过新媒体来获取信息和资料, 他们认为新媒体可以让他们及时了解时事政治、获得生活资讯等。

3.1.2 扩大人际交往空间

调查中得知, 95.3%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使用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进行交流, 甚至是每天都会用到。62.7%的学生认为新媒体可以扩大交友圈, 促进人际交往。传统的面对面人际交往受时间、空间、身份等条件的限制, 而新媒体扩展了传统的人际交往圈, 以其匿名性和便捷性等优势获得了高职学生的广泛认可。

3.1.3 增强学习自主性

62.2%的学生认为通过新媒体学习方便快捷, 可以随时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以促进平时学习效果的吸收, 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学习更加自主。

3.2 消极的影响

3.2.1 过度沉溺于新媒体而不能有效控制使用

调查数据表明, 高职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偏长, 很多学生课余时间除了将新媒体作为学习工具以外, 更多用于娱乐、通信等功能, 而46.1%的学生表示, “上课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打开手机, 看看微信、微博上有没有更新了什么有趣的信息”。有的学校为了阻止学生上课时间玩手机, 采用了“手机袋”、“信号屏蔽仪”等手段, 但是依然收效甚微。校园里, 低头玩手机的学生随处可见, 有的甚至玩到半夜三更, 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 更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2.2 不良信息侵蚀学生尚未成熟的心灵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是多元化的, 其中不乏一些消极、不健康的信息。高职学生在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前, 容易失去判断能力, 不知道哪些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很多学生对一些所谓的网络走红事件颇为关注, 将不良的网络流行语奉为时尚, 而这些不良的信息都侵蚀着学生尚未发展成熟的心灵, 造成价值观的扭曲。

3.2.3 容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新媒体在扩大交友面的同时, 各种各样的聊天网站、交友平台让学生应接不暇, 将大量时间用于虚拟的交流上, 而忽略了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往往会出现宿舍几个同学之间彼此沉默无语, 却都抱着手机在网络世界里聊得酣畅淋漓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如意后, 躲避到虚拟世界里, 寻求虚拟的慰藉, 远离现实世界。这种在网络世界如鱼得水, 在现实世界却不知如何与周围的人交流的现象容易造成人际关系萎缩, 引发人际交往障碍。

4 新媒体环境下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4.1 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 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载体, 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 每一个个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学生可以突破课堂教学所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随时随地发布以及获取信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通过明确的语言和文字告知学生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这是一种单向强制性的教育, 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而新媒体可以突破这些限制, 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将社会热点通过微博、微信、PU平台等多途径发布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容, 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嵌入其中, 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受教育环境。

其次, 新媒体环境有利于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学生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时, 学生往往不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 教育效果不能得到保证。在新媒体环境中, 由于网络的平等性和虚拟性, 学生更愿意畅所欲言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 在网络环境里可以放心地吐露心声, 寻求帮助。因此,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 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 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为学生排忧解难, 增强工作实效, 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此外, 新媒体的开放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教育者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 学生处于从属地位, 往往是简单的填鸭式教育, 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性的发挥。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渐渐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 有了充分表达和张扬自我的舞台, 更容易获取自信和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借助新媒体所搭建的多向交流的开放平台, 引导高职学生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开放意识, 创新思维方式。

4.2 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

首先,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带来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危机”。当学生需要获取信息时, 老师已经不是他们唯一可以获得帮助的途径。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不能与时俱进, 对新媒体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差, 忽视学生对新媒体的需求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 自身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学生甚至可以先于老师获得信息, 老师必须提高新媒体素养, 更新教育观念, 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积极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工作的新方法, 提高教育效率。

其次, 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积极正面的信息, 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但是, 新媒体的一系列特点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增大。比如, 新媒体环境下言论自由, 受众面广泛, 一些不良言论也会散播出来, 学生由于受好奇心驱使, 很可能受到那些未经筛选的各类信息的干扰, 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

此外,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还在不断冲击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考验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多方面的内容。这种考验既是难度的考验, 也是效度的考验, 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结语

总之, 从新媒体产生、发展以来, 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既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机遇, 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继续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创新, 避免新媒体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积极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通过调查当前高职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情况以及新媒体对高职学生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分析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希望能够通过调查分析, 理清工作思路, 明确未来的工作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参考文献

[1]尹晓春.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的思考[J].实践研究, 2014 (10) :99-102.

[2]杨纯婷.新媒体环境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革新[J].读与写, 2013 (3) :76-77.

[3]孙祥伟.新媒体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教育与职业, 2015 (3) :65-67.

[4]胡亚凡, 谷雪峰, 于晓波, 张华.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33) :193-198.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影响 篇3

摘要:随着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高职院校都积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新媒体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策略

引言

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高职教育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教育目标和导向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比如动手能力、各种技能的培养。近年来,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在这个信息传递十分迅速的时代,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结合新媒体,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用的信息,可以促进学生教育不断拓展,从而使得学生对自己进行全新的塑造,提高自己对社会的应变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优势为它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育领域中,新媒体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新媒体的出现,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各种消息地快速传播,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意识逐渐增强,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而且,新媒体可以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使得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变得更加和谐与轻松,从而解决传统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尽管如此,新媒体的一些特性,也使得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面对了诸多严重的挑战,比如新媒体的开放性,对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可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冲击。再比如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评价模式比较老旧,很多学生会进入到企业进行实习,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水平并没有被当做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另外,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对各种新的教育资源的定位不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积极利用新媒体的进行教育,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没有取得实效。

二、 新媒体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结合新媒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改变,使得学生必须要加强对自身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才能积极应对社会的挑战。高职院校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比如对于一些实践性课程,其教育过程中教学目标更加明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对应的基本技能,从而能够满足社会对该领域的人才的要求。各种新的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平台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为了不断提高新媒体的利用效率,需要对新媒体进行有效的分类和应用,要加强教育管理者对新媒体平台的认知,从而能够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教育的内容编辑和转化,将其传递给学生。比如某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教学能力,利用了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教师在网络上发布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领取任务,在完成任务之后可以加分,这些加分将成为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会纳入到考核体系中,而且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还会适当性地发一些奖励。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上学生本来就在网络平台上比较活跃,因此在业余生活中就会从网络上领取教师布置的一些教学任务,进而养成了随时教学的习惯,而不是将课余时间用在游戏或者其他网络活动上,很好地利用了网络平台。

(二)结合新媒体设计全新的教育平台

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十分受欢迎,但是真正与教育之间的融合度还是不够。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完善新媒体平台的功能,构建一个完善的新媒体教育平台,利用新媒体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水平。比如利用网络实现远程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实现与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可以将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使得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大的进步。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

新媒体与教育的融合,是现代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方向,相对于传统教育更加直接、快捷、方便,也很符合当前学生的教学和生活习惯。尤其是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是当前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的一个部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新媒体平台的优势的利用,比如可以利用广播媒体的便捷性、网络媒体平台的及时性和自媒体平台的个性化特征,加强对高职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内容的精细化处理,及时将各种体育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可以在生活以及实践过程中进行有效地教学,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比如某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与企业进行合作,在学校网站上发布了创新实践的项目,这些项目中有汽车维修实践、通信技术实践等,涉及到学校的很多专业,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了项目,到企业进行实习,将自己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过程中,并且了解到实际的工作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从而在后来的教学中为自己做好了规划,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与考核制度的完善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与考核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的评定的准确度有很大影响。高职院校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要提高学生对各种技能的掌握能力,因此在评价考核的过程中,应该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的评价考核机制依旧不够新颖,对于学生核心能力进行评价时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评价,对学生教育方式进行评价和管理时的方法和手段也比较落后。尤其是在当前学生教育结合新媒体技术之后,应该要结合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与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传统的考核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革,比如考核的指标中应该要加入一些新内容,如对高职院校学生对新媒体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进行评定,对教师利用新媒体进行教育的频率和效果进行评论,并且对评论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到相应的问题和处理方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

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是对传统媒体的一种颠覆,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各种信息的传递方面,都存在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因此,新媒体当前在社会很多行业中都有应用。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借助新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作者单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于瑞,陈瑄,王佩瑶.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影响的研究[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3(12)

[2]石慧升.新媒体技术对高职院校教学方式的影响探讨[J].投资与合作,2014(20)

[3]李林.新媒体影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月刊,2014(13)

[4]张自力.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影响初探[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25)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篇4

摘要:传媒界最近几年兴起了一个热词,那就是新媒体。在新媒体的视觉冲击下,思维模式和参与心理的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观念及其表达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一个大众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介技术对受众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发现,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改变了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同时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社会大众;影响

引言

当今时代,传播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新媒体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很多文章从各个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呢?一般认为“新媒体”就是指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其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时代还在不断向前跃进,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已是一个让人每天经历惊奇分享惊奇的伟大时代。站在一个时代的超高点,看清传媒发展本质与走向,学会融入这个时代,将对每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意义。

一、传播媒介发展历程概述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总会带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媒介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终于进入了一个全能传播的状态。传播媒介大致经过了报纸媒介、电视媒介、杂志媒介、互联网媒体到除互联网以外的新媒体的这么一个过程。目前,报纸、杂志、电视和国际互联网之间是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的,每一种媒介都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它们同时保持一种互相参与、互相渗透、互相联合的关系,借助于其它媒体发展自身。

譬如,现在报纸可以为广播电视节目做宣传,也可以充当国际互联网的媒介,同样,互联网也能宣传报纸广播电视。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由需求带动的。技术不能自发产生,传播也是只有在人与人之间才有意义。媒介是先是一种人化的产物,后才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

二、实例探讨:以互联网为例

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一)新媒介对大众的影响有如下方面:

第一,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历史发展的进程不难看出,媒介发展的历史就是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历史,就是受众群体不断分化的历史。电影的出现,使受众分化为以剧场为单位的小群体;电视的出现又将受众锁定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空间里;而如今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比如MP3、MP4、手机、计算机,它们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制造了更加个人化的消费模式。网络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可以根据个体的个别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化”服务。实际上,“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所带来的理论上的结果。虽然目前互联网上的“个性化”服务还很粗略,但是网络技术为个性化消费提供的可能却是不容质疑的。

第二,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双向交互和“一对一”的特点。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一是主动的,二是个人的。也就是说,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这就彻底改变了受众被动接收的消费习惯,同时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者中心”代替“传者中心”,受众地位受到充分的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增强。

第三,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长期以来广播的传播方式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绝大多数的人对广播的理解仍然保持着“线性传播、过耳即逝、你说我听”的印象。相对于传统广播而言,播客则是一种彻底的颠覆。传统广播的特点是即时性,播客的特点则是自主性;传统的广播模式是“你说我听”,而播客则是“在我想听的时候听我想听的”,而且还可以“你听我说”。在这种模式下,受众不再是媒体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和消费者,而是媒体内容的选择者,同时也是内容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第四,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网络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受众因此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权。一方面,用户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获取“何种”信息;另一方面,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受众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信息发布者,同时还可以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网络传播还扩大了受众近用媒体的权利。此外,网络还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监督和制约。受众可以根据网上获得的多方信息对大众媒体的公正性、中立性和可信性提出质疑和挑战。

第五,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众所周知,网络信息具有海量和超链接的特点。网络信息的无限性和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是一对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势必使得受众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收看和接受。选择性收看带来视觉上的“拼贴状态”和无序性,使人习惯于碎片式思考。网络世界中沟通的主动性、对话的平等性、传播的广泛性以及交流的匿名性使得信息传播过程中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地区化、去现实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第六,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世界的压力和烦恼,尝试另一种身份和角色。目前非常流行的网络同居现象就是个人身份被虚拟建构的典型。

(二)新媒介带来的问题:

第一,垃圾信息。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如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失实信息、过时信息等。统计显示,我国网民每年接收电子邮件约500亿条,其中垃圾邮件为300亿条,占60%。垃圾邮件不仅危害了电信安全,损害了用户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散布了各种虚假信息或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伤害。

第二,知识产权问题。现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仍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依靠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点击率,但很多都未经授权,且没有支付费用。日益红火的网络博客也成为侵权灾区,公民在博客上发表的文字、照片

应受到法律保护,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如果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属于侵权行为。但网上资料具有可修改性,一旦没有及时保存好证据,就会陷入明知被侵权却无证可举的尴尬境地。应针对网络的特点,增设、细化相关的法律条款,约束借助网络窃取他人个人资料、侵犯他人隐私、名誉等各种侵权行为。

三、加强对信息传播新媒介的管理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新媒体亦如此。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的出现给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信息交流者的权利得到了最充分地体现,信息可以跨越地域,瞬间传遍全球,但传播的内容,因传播者的政治立场、价值判断、目的动机等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社会后果。同时新媒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汹涌而来的信息常使人无所适从,色情、暴力、虚假、违法言论等有害信息对社会危害极大,给安全保密工作也带来很大压力。如有人通过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聚焦话题,组织事件,不负责任地乱发信息,甚至散布谣言,扰乱人心等。网络等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新生事物,会有一些新功能被不断地开发和应用,同时也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借鉴世界各国的媒介管理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媒介管理办法。

结束语

本文以互联网为例,分析了新媒介给大众社会带来的影响。第一,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第二,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第三,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第四,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第五,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第六,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此外,还分析了新媒介带来的问题,从而提出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培爱.中外广告史 [ 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8月第二版

[2] 王文静.全面数字化:广电的新媒体冲动 [ J].中国数字电视2007

(4)

[3] 柳斌杰.新媒体现状与趋势 [ J].青年记者2007(4)

[4] 高畅宏.新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浅议[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

(2)

[5] 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网络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篇5

论网络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

1411424052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跨文化传播己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课题。如何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相互理解、提升全球范围的合作共赢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网络媒体在当代社会信息传播中大放异彩,全球范围的个人和团体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成为了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对象。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较为开放、传播过程也较为公平,但是,由于网络传播技术和传播内容等存在差异,网络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不均等现象依然存在。西方国家凭借其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技术背景、文化生产等优势进行大范围的对外传播。长久以来,网络传播呈现出一种西强东弱的现象。为了在全球交往中获得话语权,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我们需要对网络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和借鉴。

本文就将从网络跨文化传播现象入手,总结归纳网络新媒体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优势。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播,文化影响力。

跨文化传播(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首次由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提出。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萨摩瓦(Larry A.Smovar)和波特(RichardE.Porter)在其著作《跨文化传播》中明确指出,跨文化指的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早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之后范围有所扩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以及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跨文化传播是人类历史上早已出现的一种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和掌握其传播规律。跨文化传播离不开相应媒介的支撑,在传统传播时代,跨文化传播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纸质媒介、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来完成。但是随着网络媒体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传播也进入了网络传播渠道,例如网络新闻网站、网络社交媒体、全球范围内的网络视频等。

网络传播的出现,是以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为基础的。1969年美国军用机构最早出现网络的雏形,之后用于科研教育领域,1995年互联网进入商业化运作。1994年,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1995年中国开始向社会各界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幵始在中国蓬勃发展,并对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网络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就是指借助网络而进行的跨文化交流活动。需要明确的是,当探讨网络跨文化传播相关论题时,网络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网络大众传播媒介。网络是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全新融合媒介,而网络跨文化传播也是体现在网络交流的每一个传播层面上的文化现象。网络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全球性传播媒介,给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人们的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网络跨文化传播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以及受众等多角度大大地扩展了跨文化交流的场合、人群以及范围。

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从建国之初的对外宣传时期到改革开放后全面的对外传播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全球范围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就目前的跨文化传播发展来看,我国的跨文化传播还是以主流新闻媒体及其的新闻网络媒体为主要传播载体,以国外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而进行的一种传播。虽然除此之外,还存在书刊、影视文化、商业往来等跨文化交流形式,但这些行为并非主流。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下,西方文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传播技术,不断加大对外传播的力度,将其文化的触角伸向各个角落。这为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如何在全球范围增加受众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树立中国文化的形象,以及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因该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态度,鼓励文化的多样性。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必须具备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态。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文化传播最明显的一个标签,各种背景的文化互相碰撞、渗透和融合已是常态。如果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时候,还不能足以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跨文化传播从一开始就不会取得成功。网络跨文化传播更是如此,网络JT?放的态度不仅在于允许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自由的交流和沟通,还在于提供了不同的传播途径允许官方的、组织的、民间的以及个人的全方位沟通。因此,网络跨文化传播更是一种全民跨文化传播。因此,跨文化传播必须是基于承认不同文化的共存性之上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进入中国的异域文化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求得长远发展。要有一种幵放的态度去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其次,我国传统的跨文化传播是以政府的官方行为为主,即使在网络时代初期也是以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为主导和非官方的民间跨文化沟通比较少见。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网民数量与日俱增,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力量不容小视。因此,鼓励草根,充分发挥和发掘他们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大网络利用率,提升新媒体跨文化传播能力。

现阶段,我国跨文化传播多通过传统新闻媒体或其网络媒体进行。例如,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以及各大主流新闻媒体网站的英语频道等。虽然已经开始使用网络,但是其利用率却十分低下。网络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可发挥的作用远不止新闻网站,它可以提供诸如视屏网站、社交网站、聊天室、电子商务等多种沟通渠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挖掘网络新媒体的巨大潜力,将网络媒体的文化传播能力最大化。除过传统的跨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在网络上提供在线书籍、在线报刊、在线影视节目等可以为外国受众提供一种易于获取中国文化产品的途径。此外,网络除了大众传播的功能之外,还有强大的人际传播的作用,这点在社交媒体时代己经被无数次印证。一条引起大家关注的信息在社交工具上可以达到惊人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量,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如果有一种可以突破国家界限的全球化社交媒体为我们所用,那么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就又获得了一条高效的途径。除此之外,微博、网络社区、聊天室等自媒体的大范围应用,将打破跨文化传播只停留在官方层面的现状,有助于网友自发地进行跨文化传播,无形中扩大跨文化传播的受众面。

3创作出具有共通性的中国文化作品络是一个公平幵放的平台。

各种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在网络上可以实现公平的竞争,网络受众会做出最公正的选择。而决定着受众喜好的往往是这些信息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因此,为了在跨文化传播中,尤其是网络跨文化传播中取得成绩,就一定要创作出高水平、接受度高的作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经过长期的演化汇集而成的。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着时代的气息和国际化的品质。它身上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质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自身民族文化的闪光点。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比如语言、节日、饮食、服饰等。当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有几面的,但是也不乏有对中国形象产生歪曲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大我们主动宣传的力度,我们需要为中国文化树立一个正确的参照标准,像西方社会传递一个真实的中国。与此同时,在跨文化传播内容的选择和制作上需要特别注意技巧。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接受能力等差异,在选择对外传播的内容时不能内外完全一致。传播同一条信息时,应内外有别,更多地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接受方式和接受心理。以影视剧为例,美剧或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制作方选择了一种各文化背景的人群都可以读得懂的方式传递信息,而无需过多的本土文化背景就可以理解。而许多中国的影视剧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点,而经常选取历史、宫廷等题材,这种剧目比较考验观众对于故事背景的了解,无疑为跨文化传播提出了障碍。因此,在内容选择上,我们应尽可能选择比较具有共通性质的文化,这样在传播过程中会比较因其共鸣,也有利于外国人的理解。4警惕文化霸权。

在全球文化传播领域,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西强东弱的态势。西方世界利用其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对其他弱势国家进行着文化霸权。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之一。英语文化势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承载着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不断地对非东方国家进行着文化输出。因此,在面对西方国家强势的文化攻击时,要时刻保持警惕的态度,不可一味地接受,也不可一味地抵制。对于其中先进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技术我们应该开放态度进行学习,对于低俗的文化和消极的思想要主动摒除和抵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对待西方文化输出的正确态度。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影响论文 篇6

摘要:新媒体对我们当代人生活的影响,新媒体对我的影响 关键字:人际交往

大学生

生活方式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式,是利用数字技术、网路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也称为数字化新媒体。例如:机航传媒、电子日报、数字电视、户外LED广告、互联网、手机媒体等等。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而随着这些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处其中,无论主观是否愿意,总会受到种种的影响。

就拿现在大学生来说吧。以前在高中每天埋头于书海之中,对于有些新鲜的事物都无暇在意。可是一进到大学,自然许多新鲜的事物、新鲜的名词就会迎面扑来:touch、微博、博客......每天关注人人、空间。再也不用打电话、发短信慰问朋友,取而代之的是进某某人的主页留言,随时准备回踩;而以前我们可能不会记得给同学说声生日快乐,也不会记得生日,但会因为有了诸如人人、QQ这些工具之后,在网上给我们的朋友送上一份温馨的祝福;好多初中的同学因为长时间不联系而失去了联系,但是现在的聊天工具方便了我们与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可以随时观看好友的动态给好友留言。除了这些聊天工具外,还有最年来发展起来的博客和微博,对很多人的生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不少人每天数次上博客简直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吃饭的时候拍美食上传微博、旅游的档口也要发个照片上微博、吃了什么喝了什么见了什么好笑的好玩的都要上微博分享。人们通过微博了解世界、了解朋友家人的生活和工作。这些新媒体的工具俨然已经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以其快捷、广泛性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容量。大学生可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到最全面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从而作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际领域,加强了我们的人际交往;为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大学生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建立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找到的自信。

尤其是新媒体的信息共享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有很大的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与信息,有助于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能够开阔青年学生的视野,拓展其知识面,学习和掌握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依靠书本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模式,基于计算机或者在线的网络教学使得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新媒体比如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不再是基于课堂讨论的局限,可以在论坛上据就业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压力渐大的就业竞争。

新媒体技术能够提供丰富、及时的信息,可以使大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国内外重大时政要闻,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建设的良好习惯;新媒体可以其速度快和覆盖面广等优势为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良好平台;新媒体的虚拟性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适当宣泄不良情绪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及时解决个体心理困惑的在线交流平台;通过全球信息的传播缩短了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新媒体技术的参与互动平台是塑造学生责任公民人格,培养学生民主观念的优良场所。

对生活方式影响

新媒体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在的人们都喜欢上了网上购物,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想买到的物品而且价格便宜从而节省了很多的时间。网上订餐也是这种道理。现在大多数学校还开展了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从网上自己学习而且更加方便资料的查阅,而且学习时间长了还不至于是自己沉闷,使自己的学习效率提高。

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还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说:数字电视,数字报纸,数字杂志等等,都对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更加的丰富多彩。

还有就是移动电视,可以使你在漫步大街时,心情烦闷时不至于孤单寂寞,移动电视还可以成为你居家旅游的必需品,使你每时每刻充满欢笑。

数字类的新媒体可以更多的丰富老人们的生活,数字杂志、数字报纸可以使老年人在看书看报的同时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国家大事。数字电视则更加的可以使我们在家里可以观看到更多的电视台,而且图像更加清晰,是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可以轻松一下,不至于过于劳累导致伤病之类的。

所以说新媒体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量很大的影响。新媒体与当代传播给我们介绍了一类现代化的“交流工具”,一系列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与工具,还有很多新的产品以及对人类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作用巨大的网络器械和网络平台。

新媒体与当代传播使我们了解到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发展的创新的新时代的新型社会,我们必须要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挣脱出来就要在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做一个创新型的高科技人才。

新媒体与当代传播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新媒体系列”的产物的更新速度很快,网络上的东西也很杂,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上网学习的同时处理好每一个细节,不要被网上的一些虚假信息所蒙骗。

新媒体对高职生诚信的影响 篇7

1 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诚信现状

当前, 新媒体在高职诚信教育中呈现多元化的应用趋势。特色的诚信教育主题网站, QQ、微信、微博、邮件等沟通交流媒介都有所创建和利用。但笔者在工作调研中发现, 虽然当前高职诚信教育体系已初具雏形, 但在运用新媒体开展诚信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问题如下。

1.1 流于形式, 只教不育

当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较多理论化、虚拟化、政治化和抽象化, 单纯的讲读, 只“教”不“育”, 不利于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与培养。就算组织开展活动也较为注重活动形式, 流于形式, 忽略了追踪调查和考核评估, 从本质上弱化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1.2 新媒体方式较为单一

虽然当前高职院校迎合新媒体设有专门的诚信教育网站及专栏, 但网站形式和内容较为枯燥单一, 缺乏新颖性, 更新速度慢且内容较为陈旧, 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及访问。部分老师也采取了微信、QQ、手机等多种新媒体互动模式, 但在论坛交流中大多以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主, 鲜少见老师, 在通过手机媒介与学生的沟通中, 内容往往局限于发布通知或安全注意事项, 像有些辅导员建立了微信群、QQ群等, 基本上也都是以下达通知为主。

1.3 网络化带来的挑战与干扰

新媒体时代旧的诚信模式面临着深度创新与转型的巨大压力, 全民进入自媒体时代, 互联网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而互联网上有精华也有糟粕, 良莠不齐、内容庞杂的信息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了影响和干扰。

2 新媒体时代高职生的个性特点分析

高职生正处在18到22岁左右的年龄阶段, 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又一重要时期, 也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是却不具备明辨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 他们面对的信息具有全球性和海量性, 交流、行为、阅读和思维方式又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2]因此, 在诚信教育过程中, 我们必需牢牢把握网络诚信教育的主动权, 创新教育方式, 增强正确舆论和观念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3 新媒体时代行之有效的高职学生诚信策略

3.1 依托新媒体, 构建完善的网络诚信教育体系

依托新媒体, 奉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充分利用好网络教育资源, 构建完善的科学的网络诚信教育体系。首先, 要加强高职教师新媒体应用能力的培训, 完善培训机制, 创新教学方法, 转变教育观念, 打造一支适应新形势的教育队伍。其次, 要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 把诚信教育渗透到生活中来, 树立生活中践行诚信的典型, 建立校园诚信网络舆论场, 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诚信生活的感性素材, 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诚信教育。再次, 以信息公开为前提, 以学校官方微博和网站为主体, 以诚信典型学生和教育者微博为辅助, 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为载体, 借助新媒体多向、快速、便捷的传播优势, 建立师生网络互动平台, 营造良好的网络诚信教育环境。

3.2 加强思想引导和网络监管

在互联网、电脑和手机成为人们交流沟通主渠道的新媒体时代, 网络对高对职生行为和思想的影响日益突出。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和情感上的问题, 注意把握分寸和尺度, 同时加强对网终平台的终端的监管, 帮助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看世界, 用科学的视角取舍网络的精华与糟粕。首先, 教师为树立学生责任意识, 倡导学生诚信自律, 可建立网络诚信准则。其次, 高职院校的技术管理人员要科学、合理的控制新媒体平台, 尤其是新型社交平台, 加强管理和监督, 避免误导性和虚假性信息的传播。

3.3 立足高职院校特点, 将诚信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 要贴合高职院校的教育全程, 无论在方法、内容和体系上都要符合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的目标,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其教学实验、社会调查与服务、实习实训及生产科研等环节都具有离不开社会实践, 因此。我们要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塑造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职业核心能力和诚信道德品质。把诚信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4 结束语

当前, 新媒体的兴起给高职诚信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促进了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的创新和突破。诚信作为“立政之本”、“立人之道的基本准则, 乘新媒体之发展新风, 吹拂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立诚信之基, 以求真知、养真德、追真理、做真人。

摘要:新媒体的兴起与飞速发展, 给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诚信是为人之本, 不信不立, 不诚不行。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并在充分掌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影响因素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在新媒体时代应如何乘新媒体之风, 春风化雨, 以立高职生诚信教育之基。

关键词:新媒体,诚信教育,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高键.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J].现代交际, 2014 (8) .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影响论文 篇8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 高职 学生党员 党性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是校园中大学生的楷模、最先进的群体,是良好学风、校风的引领者和实践者,更是中国共产党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分散实训实习时难于集中开展党性教育工作等问题,利用新媒体技术支持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 新媒体、计算机网络特点和新媒体技术形态

1.1 新媒体特点。新媒体即网络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它区别于以纸为媒介的图文、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图像为媒介的电视这三类媒体。网络具有传播信息功能,同时它还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传递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具有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明显特征。作为数字时代的象征,新媒体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与作为媒体的信息服务功能,其新媒体技术的核心传媒是计算机网络。

1.2 计算机网络特点。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连起来,在网络软件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信息)共享的系统。网络中计算机各自功能独立,彼此间通过导线、电缆、光缆、微波或通信卫星相互连接;以网络协议支持网络运行。网络可以便捷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用、数据通信与集中处理、负荷与分布处理等功能。

1.3 新媒体技术形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下,新媒体技术出现的形态繁多,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流媒体等。它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如从图文为主转向以视频为主、从单向传播转向互动传播、从单终端转向PC、手机、IP电视等多终端。

2 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作用,深入开展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工作

2.1 依托网络党校,建立网络教育和教学平台。党校是对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的重要阵地。采用基于新媒体技术即网络技术的网上党校、网上教学模式,能够使优秀的教育资源以共享的方式打破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党校学员可以不受地域限制、自由选择时间设计自己的学习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可以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因实训实习等原因离校、集中进行学习教育比较困难的问题。网上党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采用基于Java EE技术的多层全系结构、多级门户架构,使用比较流行的SSH(Struts2+

Springframework+Hibernate)编程框架模式、B/S结构的数据库应用及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浏览器+ 中间件+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多层构架,分离表现逻辑、业务处理逻辑和数据访问逻辑分开,支持大量用户访问、数据存储、检索和管理等操作。要确保该系统良好的可移植性,即能够保证在不修改源程序情况下正常运行于各种常用操作系统。基于Web的网上党校教学平台在构成上,通常包括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研讨、教育教学资源库等;在功能上,可以很好地提供教师教学及课程开发工具、学生党员学习活动管理工具以及比较完善的交流、测验、定期统计等功能。同时,可以通过运用流媒体技术,使教学不再被局限在课堂之内,学生党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且可以接受校外优秀师资、先进人物的教育教授和共享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2.2 依托考试系统,建立网络考核和评价平台。结合高职院校党校工作实际,考核可采用学习情况考核以及随堂练习、大作业、实践活动、阶段考核等相结合方式进行。该部分作为网上党校系统中教师教学资源库的一部分,由党校负责建立试题库等考核材料,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自主接受考核;并由考核情况评定师生教学效果。一是考核方式过程化,建设符合党校教育教学目标的网络考核系统,将考核融入到平时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党员在网上学习的同时,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参加置于资源平台上的考核及相关练习,并可随时与教师或其他学员进行交流、讨论、答辩。二是考核内容标准化,进行课程的模块分割,以学习党的政策理论知识、提高党员党性修养、增强党员党性锻炼为主要内容,以答题、参与讨论、社会实践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科学组合各个教育教学及考核模块。三是考核形式多样化,以学员学习、培训、实践锻炼等情况为主要考核项,利用网络共享优势,建立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课上考核与课下考核、定时统一考核与自由分散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宽泛的网络考核方式,提高考核的正确性和实际效果。四是考核主体多元化,即与党校培训要求相适应,考核主体可包括党校及培训班、所在党支部等组织(单位),包括党校教师、入党培养人等个人,同时,其他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对党校学员进行评议,促进考核主体的广泛性、考核方式的民主性;学员本人也可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参与培训后,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培训心得等作一认真总结,撰写报告并作网上发布,增强学生党员提高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3 依托校园内网,建立网络活动和监督平台。高职院校的人才和技术是校园内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以校园内网为平台,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健康、高效的学生党员网络社区。该社区具备人性化、大众化特点,其重要参与工具如博客、播客、QQ等简单易用;因此,加入到网络社区中来方便快捷,使得在社区学习、实践简便易行。学生党员可以在网络社区里发布相关信息、参加理论学习研讨、组织发起有益活动、进行网络慰问帮扶、进行网上庆祝纪念、展示汇报社会实践成果等。同时,可以依托校园内网建立学生党员网络监督平台。进行拟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接收新党员、转正预备党员情况逐级公示,广泛听取大家意见,进行相关情况处理,并及时发布公示结果。进行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基本信息计算机管理、校园内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党建工作网络共享,并将个人表现、考察情况等部分信息公示,以方便大家了解、监督。在校园内网党建工作网页上,为群众反映问题提供了网络留言、网上对话、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梳理、记录存档,以多话语权保证公示效果。开辟学生党员监督专用电子信箱、建立学生党员个人网上承诺践诺、立言立行博客,接受群众监督、评价。

3 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①加强组织和领导。新媒体的系统维护、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对教育教学的督导,需要有良好组织、协调、领导。一要建立领导机构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二要建立保障机制和考评机制,三要进行周密安排并有计划地推进党性教育体系、制度建设,从而有效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工作。②合理应用新媒体。新媒体的先进性清晰可见,但新媒体技术不可能代替其它所有党性教育方式方法。应注意将新媒体与其它媒体配合使用,不能人为划分界线,做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新媒体不能代替走出去、“开门”进行社会实践,要做到媒体内外有机结合,更好提高使用效率;同时,在新媒体技术及环境下,也要求党务工作者必须在做好本职工作业务能力提升的同时,不断提高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在提高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增强学生党员党性锻炼等工作方面开拓创新,与时俱进。③做好新媒体监管。新媒体信息的质量、数量是保证效果的重要前提。网络的开放性使新媒体信息内容广泛,同时由于学生党员之间的自由交流等,也使得网络系统中的信息更为复杂。因此,在利用网络开展党性教育过程中,须对内容进行实时监察,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取精去粕,为学生党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④正确对待网络围观。网络围观是信息公开化、工作透明化的推手。以新媒体推进党性教育工作,必须客观理性地正确对待网络围观。在工作中,应避免被迫被动,应做到积极主动,利用“围观心态”设置专题、设立专项、做好工作,赢得群众关注和真正参与。做到不作秀、不排斥,正确分析判断和使用由新媒体带来的信息,增强在新媒体和群众监督下工作的能力,激励广大学生党员自觉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党员个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李思维.新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6).

[2]杨景娜.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动态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03).

[3]王玉平.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与人格魅力[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资助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科学化研究》(项目编号:GXDJ2013-E022)阶段性成果。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影响论文 篇9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新思路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等,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结合多年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应建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并把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运动参与、注重运动技能掌握、身体素质提高幅度、鼓励学生发挥专长,增加任选项目等纳入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全面、全程、全体”的学习评价新模式.

作 者:林淑冰 Lin Shu-bing  作者单位: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泉州,36 刊 名:福建体育科技 英文刊名:FUJI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8(3) 分类号:G807.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体育   学习评价   体系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难点的思考 篇10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难点的思考

就业难,创业更难.即便是有着一技之长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要想成功地走出一条创业之路,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然而,创业准备之难,可能超出每一个打算创业的.大学生的想象.只有结合自身条件对所创之业面临的困难进行充分的评估,才有可能真正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作 者:金优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刊 名:科技致富向导 英文刊名:KEJI ZHIFU XIANGDAO 年,卷(期): “”(6)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就业   创业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影响论文 篇11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体系构建

1 当前在校学生思想状况

目前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的学生组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统招生占86.1%、五年专学生占4.8%(中考成绩较差或只参加体育考试未参加中考统考)、预科生占7.3%、华侨大学本科生占1.6%。总体来说,该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整体较差,知识底子薄弱,大部分学生对实践类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参与性较高,对理性和抽象化知识学习兴趣不浓,甚至产生逆学心理。

从11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研情况和近四年每学期开学初学生思想动态调研的情况来看,学生政治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一定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感性,对政治深层次问题认识不够,往往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对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及主题团日教育等的兴趣不高,较难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差、心理能力脆弱,较难自主缓解新媒体时代快速的更新节奏给其生活学习及思想带来的冲击。从本学期手机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的调查来看,目前该校学生大多为“低头族”,不管是在课堂、食堂、宿舍还是课外活动现场,手机都是学生不可或缺的装备;大多数学生均通过各种手机端应用获得信息,对海量信息的关注及筛选有时缺乏理性判断,较易跟风随摆;学生主流意识弱化,价值取向模糊,如大部分学生对资讯的关注更多倾向于娱乐、财经、体育、游戏、旅游、时尚、情感、网淘或其他非主流、噱头性较足的新闻,而对时政、军事、教育等则关注得较少。

学生教育背景的复杂性、文化基础的参差性、兴趣燃点的差异性、网络信息的无屏障性造成该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艰巨性。

2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及构建策略

目前该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上,主要侧重于两课教育、形势与政策课、党校公选课、主题团日教育、校园文化载体教育等教育途径与方式,总体来说,形式较为单调,教育效果较差,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况不理想。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要全面构建该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模式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学习的主要途径,但反观目前学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则不难发现以下问题:重视专业课实操技能培养,忽视思政理论课的育人功能,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认为思政理论课只需在课堂上说说学学,无须实践;教师多说教,学生少参与,大多时候均是老师满课灌,未安排或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政理论课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持消极态度,只为拿学分,未自觉内化践行。

要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一来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其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及材料展示的形象性。首先,在教学上缩短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距离,提高其认知效果,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载体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多援用现今流行的H5页面、动画短片、漫画图片等内容来进行课堂互动和信息传递,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如动画短片《我和我的国家引擎》就是一部很好的教学材料,该短片轻松幽默的语言、漫画式的讲述、年轻的视野、灵动的表现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二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与政策课的课堂传授方式,把思政教材、形策宣讲提纲中体现的重点问题和理论问题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及重大理论问题结合起来,采用案例教学、圆桌讨论、辩论、演讲、学生授课、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意合。

2.2 用全媒体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阵仗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阵仗上,我们一要充分发挥“全媒体”的思想,即继续发挥传统校园宣传阵地如校园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小报、广播台等在校园舆论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作用。二要进一步建设好校园网使之成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网站,进一步建设好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切实运营好团系统的微博微信矩阵,使之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从而巧妙地发挥校院学生组织微博微信等的宣传引导作用,及时把学校新闻、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运用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媒介载体和熟悉的语言习惯,分层分类、有重点地传递给青年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团员青年思政教育途径和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主旋律,弘扬主旋律、主流文化,传播青春正能量。三要建立一套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校园、网络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全方位掌握校园舆情,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别是把握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尽量把矛盾和冲突等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好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2.3 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14]16号)明确提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要挖掘传统节日里蕴涵的中华优秀传统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载体呈现出来,如清明节除开展传统的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活动、线下的点烛祈福活动外,更应顺势学生的思维、语言惯势,开展网上献花、点烛、祈福等活动,采用富有学生、网络特色的语言制作新媒体宣传内容;如端午节,改变传统的口号宣传为游园活动,在包粽子、吃粽子的基础上,将传统的赛龙舟、佩香囊、挂菖蒲、熏苍术、悬钟馗像、喝雄黄酒等民间习俗形象转化为小游戏、知识竞赛,让学生于游戏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及其中内涵的传统爱国主义精神。二要在开展各种节庆点的纪念活动、主题团日教育、社团文化活动时,要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做到在活动中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扎根于心。

2.4 完善学校的社会实践机制,以实践促进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该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志愿服务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学生干部工作、勤工俭学等几个方面组成,在志愿服务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的组织开展中,团委都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在学生干部工作这块,因干部队伍组成不一、工作性质不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上主要由大骨班培训、每月一次的主题学习、党团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与信仰对话讲座或不定期的专题学习来实现,而在其践行中则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而专业实践则更多地倾向于专业知识的提升与实操,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因而多次出现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实践教学安排而发生群体事件、学生私自脱离实践团队等状况。因此,要想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投身社会实践来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来要完善该校的社会实践机制,建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划拨专项经费、出台工作方案、建立表彰制度、建立由网站微博微信组成的宣传矩阵。二来要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融入教育。三来将志愿服务列为团员推优及发展预备党员的必备条件,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志愿服务时长方能参加团员推优及发展预备党员。

总之,我们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探索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为学生所普遍认同并内化践行。

参考文献:

[1]杨得广,曼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志勇.高校共青团工作破局说[M].人民出版社,2015.

[3]李丽,唐琳,刘冬芳,孟维超.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4(29):226.

[4]赵忠璇.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22-27.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影响论文 篇12

1.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出自英文“Media Literature”, 也称为传媒素养或媒介认知力等, 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 媒介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 例如与印刷媒体联系在一起称为阅读素养;与图形图像、电视、电影联系在一起称为视觉素养; 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称为网络素养, 等等。

早在20世纪30年代, 英国和丹麦教育工作者就提出并主张推行青少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以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1]。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并能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 使学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不断成长。具体来看, 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学习媒介基础知识和媒介使用技巧;二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判断媒介信息的能力;三是传授学生创造媒介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四是学习整合媒介信息, 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服务。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 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在新媒体信息海洋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可以看做是一种终身教育。

2.边疆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 学习风气不强, 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能力较差。同时, 边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信息较为闭塞, 学生对新事物的接触和适应力较欠缺。笔者通过对云南边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观察、交谈和调研, 对当前边疆高职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作介绍。

2.1媒介素养概念和内涵认识模糊

对绝大多数边疆高职学生来说, 信息素养、网络素养、媒介素养之类的概念很模糊, 特别是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十分陌生。大多数学生将媒介素养简单地等同于上网、玩手机、看电视电影等, 难以举例说出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媒介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例子。因此, 边疆高职学生对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是零散的、片面的, 学生的媒介素养几乎都是在日常接触媒介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 缺乏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理论的指导和相关训练, 因此媒介素养整体水平处于较低层次。

2.2媒介接触和使用存在偏差

边疆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媒介是手机, 其次为互联网, 而对印刷媒介的接触越来越少, 过多使用手机的学生比例很大, 主要用于娱乐如手机上网、玩游戏、聊天和刷微博等, 加上自身缺乏控制能力, 连上课时也离不开手机, 严重影响学习。在使用网络媒介方面, 某些学生只具备简单的信息检索能力, 正确筛选和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信息加工的能力还很欠缺。从接触媒介的动机看, 绝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娱乐, 而非获取学习信息。另外, 很多边疆高职院校学生渴望获得大众媒介相关的知识和提升媒介使用能力, 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 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公共课程, 并不能满足他们差异化的需求。

2.3媒介批判意识和能力薄弱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 媒介信息评判能力不高, 独立思考、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有所欠缺, 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时, 往往缺乏独立判断与筛选的能力, 看问题偏颇甚至偏激。同时, 媒介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 容易使学生的身心易受到损害, 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而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 个别学生也因为自律意识和能力差, 媒介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淡薄, 盲目跟风, 散布不良信息, 走到触犯法律的危险边缘。

3.边疆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本科院校或其他地区高职院校相比, 边疆高职院校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3.1边疆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相对更滞后甚至缺失

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落后,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且更新速度慢, 加上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 导致对媒介素养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独特性的认识、思考和分析不足, 在学生培养体系和教育规划中未能及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进去, 在教学实践中缺少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学生往往只能从计算机文化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中学习对新媒介技术的知识和使用方法, 从思想政治课或讲座中学习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能力, 但这些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媒介认知、使用和提升信息素养的需要。另外, 具有区域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 难以指导边疆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各项活动的开展。

3.2缺乏社会关注和政策保障

目前边疆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特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探索阶段, 学术界已开始向社会呼吁要关注边疆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但尚未引起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学校的足够重视, 国家目前也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些地方政府对媒介信息的监管力度还不到位, 对青少年群体的媒介接触和使用尚无具体政策的保障。

3.3专业师资匮乏

目前能够从事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大多是传播学背景、教育技术或计算机等学科背景的教师, 知识结构不合理, 教育实践针对性不强。而在边疆高职院校中, 师资队伍主要以专业技能型为主, 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师资相对其他地方更匮乏, 远远未能满足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和实践的基本需求。

4.边疆高职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4.1唤醒学生媒介素养意识

媒介素养教育重在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实现在媒介信息海洋中的自我约束和对媒介有效利用, 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使学生从观念上高度重视起来。因为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专业师资匮乏, 媒介素养课程开设困难, 所以可以请从事媒体行业的人士到学校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讲座, 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媒介的发展历史、优缺点和运作机制等, 增强他们对媒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唤醒学生的发展和增强媒介素养意识。

4.2开设高职特色的媒介素养课程

开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培养边疆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知识和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边疆高职院校应从自身经济条件、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等方面出发, 建构具有高职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尝试开设媒介素养公共选修课。在教学体系上, 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优势, 以学生为本, 把媒介素养教育巧妙地引入以技术传授为主的课程中, 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和水平。

4.3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边疆高职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围绕边疆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内刊物、学生社团活动和网络中心等机构和平台, 积极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媒介实践活动, 如在举办校园科技节和文化艺术节时, 制作介绍民族文化、民族风俗和边疆自然风光的校园广播节目、校园DV作品和征文比赛、网页制作大赛、计算机知识竞赛等, 在丰富学生校园活动的同时, 丰富他们对媒介的感性认识, 逐步提高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分析、鉴别、评价和使用的能力。

摘要:新媒体时代, 边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媒介素养的陌生及地方高职院校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甚至缺失令人担忧。本文以云南边地的高职院校为样本, 就边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和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旨在为边疆高职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媒介素养,新媒体,高职院校,边疆地区

参考文献

[1]宋海霞.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J].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7 (6) .

[2]张珺.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策略探究[J].职业教育, 2013 (9) .

[3]贾占兵, 奚立敏, 武立博.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当代电视, 2010 (8) .

上一篇:优秀创业者的成功秘诀下一篇:入党培训个人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