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的三种形式

2025-03-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动词的三种形式(精选8篇)

动词的三种形式 篇1

(a)原形动词词尾+“-s”:

help(帮助)→helps

come(来)→comes

(b)原形动词词尾“ch,sh,o,s,x”+“-es”:

teach(教)→teaches

wash(洗)→washes

go(去)→goes

kiss(吻)→kisses

fix(安装)→fixes

(c)原形动词词尾为“辅音字母+y”时,去“y”后加“-ies”,若是“元音字母+y”,只加“-s”:

study→studies

play→plays

注:本项规则的“第三人称单数”是指句子的主语。例如:

I go to school on a bicycle every day .

You go to school on a bicycle every day.

She goes to school on a bicycle every day.

2、现在分词(也称“-ing”形)

(a)原形动词词尾+“-ing”。

speak→speaking

study→studying

go→going

(b)原形动词词尾为“-e”时,去“-e”后+“-ing”。

live→living(住)

make→making(制造)

(c)原形动词词尾为“-ie”时,先把“-ie”改为“-y”后+“-ing”。

lie→lying(卧,躺)

die→dying(死)

(d)原形动词词尾为“短元音+辅音字母”时,先双写词尾辅音字母后再+“-ing”。

plan→planning(计划)

kid→kidding(开玩笑)

get→getting(得到)

stop→stopping(停止)

put→putting(放置)

shut→shutting(关闭)

注:双音节动词若其词尾的词形如本项的情形,但重音落在第一音节者直接加“-ing”,若是重音落在第二音节者则依本项规则加“-ing”。

visit →visiting(访问)

begin →beginning(开始)

(e)原形动词词尾为“元音+l,r”并为重读音节时,常重复词尾后再加“-ing”。

compel →compelling(强迫)

prefer→preferring(宁要)

3、过去式和过去分词

(a)原形动词词尾+“ed”。

rain →rained(下雨)

walk →walked(走)

need →needed(需要)

(b)原形动词词尾为“e”时,加“-d”。

live →lived(住)

like →liked(喜欢)

(c)原形动词词尾为“辅音字母+y”时,去“-y”后加“-ied”,若是词尾为“元音字母+y”,只加“-ed”。

study →studied

play →played

(d)原形动词词尾为“短元音[$,!,-,&,)]+辅音字母”时,先双写该辅音字母后再+”-ed“。

chat →chatted (闲谈)

kid →kidded(开玩笑)

beg →begged(恳求)

stop →stopped(停止)

bud →budded(萌芽)

注:双音节动词若其词尾的.词形如本项的情形,但重音落在第一音节者直接加“-ed”,若是重音落在第二音节者,则依本项规则加“-ed”。

visit →visited(访问)

omit →omitted(省略)

(e)原形动词词尾为“元音+l,r”并为重读音节时,常双写词尾后再加“-ed”。

compel →compelled

prefer →preferred

英语字母“c”后面接“e,i”时通常都发[s]音,例如: face,city。因此,如picnic作动词使用时,其词形变化为了要保住其词尾的[k]音,通常都先加“-k”之后再加“-ing”或“-ed”。例如:

We went picnicking last Sunday.

(上星期天我们野餐去了)。

We picnicked in a park by a lake.

动词的三种形式 篇2

根据释义和周刚 (1985) 的观点, 我们把形式动词 (dummy verb, 简称DV) 分为两类, 即DVa类和DVb类, 前者表示施加义和授予义, 我们研究的范围是“加以”、“予以”、“给以”、“给予”;后者表示从事义和举行义, 我们研究的范围是“进行”和“从事”。

形式动词具有及物动词所具备的后带宾语的功能, 可以受副词的修饰, 可以前加“不”来否定。但形式动词本身不表动作行为意义, 只能后带一个具有指称语义特征的成分做宾语, 构成表示处置和对待的述宾结构, 起着一定的句法和语用作用。形式动词后带宾语动词时, 具体的动作或活动意义由动词宾语来负载的主要特征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与一般动词的诸多差异。以下立足于形式动词自身, 将其主要句法特征进行分析。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 能带宾语, 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主要充当句子的谓语。根据语料分析, 一般动词与形式动词的句法特征差异主要表现为:

一、重叠情况

一般动词都有AA、A了A、A一A、ABAB等重叠形式, 如走走、听听, 点了点、猜了猜, 看一看、说一说, 锻炼锻炼、分析分析。根据我们的语料观察, 没有找到形式动词的重叠现象。这点几乎是学界公认的, 但他们只说明了这种现象, 没有对此进行解释。

我们认为, 形式动词不能形成重叠形式的原因主要出于两个方面, 一是动词重叠形式出现较多的则是日常口语, 尤其是方言用语中我们可以频繁地见到动词的重叠形式;而形式动词使用的语体要求主要则是书面用语 (关于此点我们将在第三部分的语用条件中具体展开讨论) ;二是动词重叠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动作的动量和时量的增加, 动词重叠式与“量”是紧密相连的, 然而形式动词本身并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意义, 让后面的宾语来负载具体的动作行为信息。据此分析, 形式动词本身无法承载“量”的增加, 故而不能出现重叠形式。

二、后带时态助词“着”、“了”、“过”情况

现代汉语动词大多可以后加“着”、“了”、“过”等时态助词分别表示完成态、持续态和经历态。早期的学者在观察语料后已经发现“加以”没有时态变化而“进行”有时态变化, 刘培伦 (1957) 、陈迪明 (1958) 、王阳畛 (1959) 、蔡文兰 (1986) 、范崇寅 (2004) 、刁晏斌 (2004) 都持类似观点, 周刚 (1987) 在研究形式动词次分类时谈到, DVb可以后加动态助词, 而DVa一般则不可加, 指出像“加以了研究”、“给以了调查”、“予以了指导”这样的形式是不存在的。

原则上我们同意上述学者的观点, 但是通过现实语料的考察, 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 语言的建构也在不断出现。语料显示, DVa已经有了一定的时态变化, 周刚所说的“加以了”的情况在生活中还是大量存在的, 我们在语料中搜索到了这样的句子:

1、县文管局的同志立刻将其运回并【加以】了保护。后经专家辨认, 碑头刻有“汉平夷碑”, 碑文中有“叮铃——”一阵电话铃声把露儿的文思全部打断了。 (张红_甘露川当代小说)

2、道理早在十多年前便由中国最红的摇滚乐队“唐朝”在他们的歌词中【加以】了阐释。 (北大语料库) 我们同样在Baidu中搜索到了这样的句子:

3、《红楼梦》对于各种传统文学、文艺形式还【加以】了综合奇妙的“融通”使用, 如把诗词歌赋灵活圆熟地运用于表现人物和预示命运上。 (检索日期2009年8月17日)

类似的句子在Baidu中可以检索到几万个, 同样我们也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上发现了这种用法, 说明“加以”后加“了”已经具有了相当的使用规模。我们说“加以”在语言发展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态变化, 是指其时态变化只有后加“了”的情况, 我们尚未在语料中看到后加“着”和“过”的情况。

三、否定情况

一般动词可以前加“不、没 (有) ”来表示否定, 并且都可以有“V不V”或者“V没V”的提问形式。如“不去”、“没来”, “去不去”、“来没来”等。

在两千四百万字的2001年《人民日报》全年语料中, 我们没有发现“加以”、“给以”、“予以”、“从事”等形式动词前有出现“没”否定的情况, 所见的都是用“不”来进行否定的。在搜索到的21510个“进行”例句中, 找到39个“不进行”的例句, 发现1个“没进行”的例子:

1、我这一段训练一直很系统, 状态也不错。

而师姐 (伏明霞) 从奥运会后一直没【进行】系统训练, 状态不稳定, 我会努力战胜她的。” (2001年人民日报)

这样的语料统计显示, 形式动词大多只能用“不”进行否定, 用“没”来否定的只有极少数情况。在人民日报的语料中, 我们同样没有搜索到“DV不DV”或者“DV没DV”的提问形式。

四、单独回答问题情况

一般动词都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例如:

1、——暑假你去旅游吗?/暑假你去不去旅游?

——去。

但是, DVa类一般则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DVb则可以。

例如:

2、——这个案子你不予以调查了吗?

——*予以。

3、——明天你们不进行岗前培训了吗?

——进行啊!

很多学者都注意到形式动词多数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如刘培伦 (1957) 、陈迪明 (1958) 等, 尽管我们在语料中发现了DVb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出现是少之又少的。可以单独回答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形式动词出现在疑问句中, 在我们所收集的“进行”和“加以”的800个例句中, 只各发现一例疑问句式:

4、问:面对21世纪多极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中印之间应该如何【进行】合作?

答:政治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 中印两国都持这样的看法。 (2001年人民日报)

5、市政府决定的法律基础已经丧失, 为什么不及时【加

以】改正?这后面是否隐藏着不便示人的东西? (2001年人民日报)

例:出现在一个问答环境中, 属口语语体。例1、是一个加强语气的反意疑问句, 正常情况下无需回答。例2、也是我们出于现实研究自行编造的句子, 并非实际语料。我们认为, 形式动词更多要求书面语体的语用条件限制了其在口语性较强的疑问句式中的出现。刁晏斌 (2004) 对于虚义动词的使用频率统计结果显示如下:

尽管刁晏斌的虚义动词与我们所确定的用法有所差异, 但词频趋向结果是类似的。从上表可见, 41万口语作品语料中, “加以”、“予以”、“给予”没有出现一例使用情况, 显然DVa类形式动词对书面语体条件的要求高于DVb类, 故而还存有少量DVb类可以单独回答问题的情况。

我们从重叠情况, 带时态助词“着”、“了”、“过”的情况, 否定情况、单独回答问题情况等四方面的分析中看到, 形式动词和一般动词在使用上存有明显的差异,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要加强对形式动词的特征说明, 以便留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永莉:《话形式动词的范围、次类及特征》, 《晋阳学刊》, 2003年第3期。

[2]刁晏斌:《现代汉语虚义动词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

[3]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

[4]周刚:《形式动词的次分类》, 《汉语学习》, 1987年1月。

非谓语动词的定义与形式 篇3

【关键词】中学英语 非谓语动词 定义与形式

要想学好英语语法,就必须要摆脱汉语语法,真真正正从零开始,认真学习,因为两种语言的语法千差万别。就动词而言,汉语中动词一般充当句子的谓语部分,而英语中动词不仅可以充当句子的谓语部分,还可以充当句子的其他部分。具体的划分如下:

一、非谓语动词的定义

非谓语动词,就是指在英语中,不作为句子谓语,且除谓语之外还具有其他语法功能的动词。非谓语动词不随句子的主语人称和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又称之为非限定性动词。通过归纳可以了解到,非谓语动词有动词不定式、分词和动名词,其中分词又可以分为现代分词和过去分词,它们均具有动词的性质。通过实践应用可以发现,非谓语动词的用法非常灵活,因此在应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问题。

动词不定式在在句子中充分主语、宾语、宾补、表语、定语以及状语;动名词在句子中不能够充当宾补和状语;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在句子中均可以充当宾补、表语、定语和状语。因此,在遇到非谓语动词时,要先确定动词属于动词不定式、动名词、现在分词还是过去分词,进而使其在句子中充当恰当的部分,能够避免出现错误。

二、非谓语动词的形式

1.动词不定式。动名词不定式是非谓语动词的形式之一,它具有名词、形容词以及副词的性质,在英语句子中可以充分句子的主语、宾语、表语、定于、宾补以及状语。动词不定式应用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带有不定式符号“to”,极少数情况下“to”可以省略,也就是说不用“to”。

动词不定式在做宾语补足语时可以分为带“to”和不带“to”两种情况。如:

What stores do you want me to order? (P.7, Senior Book3)

But Cook ordered the crews to throw over the side of the ship guns, iron balls, pots and chains and even stores to raise the boat in the water. (P.10, Senior Book3)

And I advise you not to eat fruit that isnt ripe in future. (P.1, Senior Book1B)

I read about you in the newspaper and decided to come and hear you play. (P.68, Senior Book2B)

2.分词。分词分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两类,具有形容词和副词的语法功能,在英语句子中不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

如,They broke into the uncles bedroom and found the man lying on the floor, dead.

(P.16, Senior Book2B)

I can see it fastened to a nail next to the hole in the wall, but it is not fastened to that wire. (P.16 Senior Book2B)

The gate must be kept shut so that the animals do not escape. (P.53,Senior Book2A)

以上三句划线的部分都是宾语补足语,其中第三句的 shut 在主动语态中是过去分词做宾补,改为被动语态后,主动语态的宾语 gate 变为被动语态的主语,因此语法上称之为 “主补”。宾语补足语是汉语所没有的句子成分,然而却类似于汉语中的兼语。在英语中,宾语同宾语补足语之间具有逻辑上的主谓或主表关系,这是理解宾语补足语时必须搞清的最基本的概念。第一句中的 man 是宾语,和宾语补足语 lying on the floor 之间具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man 发出 lying on the floor 的动作。第二句中 it 是宾语,同宾语补足语 fastened to a nail next to the hole in the wall 具有逻辑上的被动的主谓关系。

3.动名词。动名词与现在名词统称为“ing”形式,且动名词与现在名词都可以在英语句子中充当定语与表语,但是动名词与现在名词的概念却有所区别。在练习中,遇到动名词与现在名词时,可以采用回避或者淡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因为要想清楚理解清楚动名词与现在名词的概念又很难的难度,且不理解的情况下也无伤大雅。

如,动名词做宾语

After a short while he started directing films himself. (P.26, Senior Book2A)

Disney stopped drawing and watched the mouse. (P.2, Senior Book2A)

三、结语

非谓语动词在中学阶段英语的整个知识系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必须要明确非谓语动词的定义域形式,才有可能将其运用得当,避免出现问题。

参考文献:

动词的分类及基本形式 篇4

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或性质等的词。一 动词分类

根据其词义及在句中的作用可分为行为动词、系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四类,有些动词是兼类词。1 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能独立作谓语。

根据后面能否直接带宾语,行为动词又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vt.)后面能直接跟宾语,不及物动词(vi.)不能直接跟宾语。如:

They study hard.他们勤奋学习。(study后没有宾语,是不及物动词)I know them well.我很了解他们。(know后有宾语them,是及物动词)注:有的动词既可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如: She sings very well.她唱得很好。(sing是不及物动词)

She sang an English song just now.她刚才唱了一首英文歌。(sing是及物动词)连系动词

连系动词是表示不完全谓语关系的动词,就是说本身有词义,但不能在句子中单独作谓语,必须和其后的一起构成谓语。常见的连系动词有be(是),become(成为),get(变成),turn(变成),remain(还是),seem(似乎是),look(看上去),feel(感觉),taste(尝起来),smell(闻起来),stay(保持)等。连系动词后的表语通常是名词和形容词,有时也可以是代词、数词、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动名词、从句等:

His English is excellent.他的英语很棒。(跟形容词)He is a famous poet.他是著名诗人。(跟名词)Money isn’t everything.金钱不是一切。(跟代词)

She was the first to arrive.她是第一个到达的人。(跟数词)Who is upstairs? 谁在楼上?(跟副词)

He is with his friends.他和朋友在一起。(跟介词短语)He seems to be ill.他似乎病了。(跟不定式)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跟动名词)

This is what you need.这就是你需要的。(跟从句)助动词

本身没有词义,不能单独做谓语,只能和主要动词一起构成谓语动词,表示否定、疑问、时态、语态等语法形式,用来加强语气。常用的助动词有:be, do, have, shall, will等。eg: She is doing her homework now.What have you been doing these days?

I will meet them at the station.Does anyone ever take them to school? 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就是表示说话的语气或情态的动词;表示说话人对某一动作或状态的态度,或表示主观设想。常见的情态动词有can, may, must, need, dare, shall, will, should, ought to, have to, used to, had better, would rather等。情态动词具有以下3个特点: 1)情态动词后面接动词原形并与动词原形一起构成谓语。

2)情态动词虽有时态的变化,但却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即情态动词不会因为主语的人称或单复数的不同而用不同的形式。3)变为疑问句或否定句时不需要助动词,而是将情态动词移至主语前变为疑问句,直接在情态动词后加not,构成否定句。

Eg.Ask Miss Fang.She may tell you why.Need we hand in our exercise books before class? You should not do that.二 动词的基本形式

绝大多数动词都有五种基本形式:动词原形、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

A.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构成

一般现在时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谓语动词后要加s或es,其变化规则与名词变复数的方法大体相同:

1.一般情况下在动词词尾后加s,如work—works, write—writes。

2.以字母s, x, sh, ch或o结尾的动词,后加es,如guess—guesses, finish—finishes, catch—catches。

3.以辅音字母+ y结尾的动词,改y为ies,如study—studies。注:不规则变化的有have—has, be—is等。

B.现在分词的构成

1.一般情况下在动词后加ing,如study—studying, work—working。2.以不发音的字母e结尾的动词,先去掉e再加ing,如write—writing, move—moving。3.以重读闭音节结尾(即一个元音字母和一个辅音结尾)的动词,要双写末尾一个辅音字母,再加ing,如get—getting, begin—beginning。

4.以ie结尾的名词,一般将ie改为y,再加ing,如lie—lying, die—dying, tie—tying。注:(A)以l结尾的动词,尾音节重读时,双写l,如control—controlling;尾音节不重读时,双不双写都可以,如travel—traveling(美)/travelling(英)。(B)特例:picnic—picnicking。

C.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构成

1.一般情况在动词原形末尾加ed,如ask—asked, work—worked。2.以不发音的e结尾,只加d,如love—loved, dance—danced。

3.以辅音字母+ y结尾,把y变为ied,如try—tried, study—studied。

4.以以重读闭音节结尾(即一个元音字母和一个辅音结尾且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先双写末尾的辅音字母,再加ed,如stop—stopped, permit—permitted。

对动词重叠形式词性的思考 篇5

对动词重叠形式词性的思考

重叠部分读轻声的轻声式动词重叠(AA、ABAB)具有动词性,前人已有定论.文章补充论证的是:重叠部分不读轻声的重音式动词重叠(AA、AABB)从表意到句法功能都具有状态形容词性.文章的.讨论试图弥补动词重叠单一动词性观点的不足.

作 者:华玉明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300071;邵阳学院中文系 42 刊 名:汉语学报 英文刊名:CHINESE LINGUISTICS 年,卷(期): “”(1) 分类号:H1 关键词:动词重叠   语音形式   词性差异  

动词的三种形式 篇6

动词是构成句子的主要要素,不少语言的动词都会因时态、语态等表达需要发生形式上的变化,日语动词也是如此(日语中把动词的变化形叫做“活用形”)。日语的表记有假名和汉字,而日语动词活用形式则是在动词词尾发生变化,比如「書く」(写)的过去形式需要变成「書い(た)」。「た」表示过去或者是完成时态。

学好日语动词活用形式是学好日语的关键,所以日语动词活用形式的习得研究是一直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将回顾日语动词活用形式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阐述日语动词活用形式研究的发展方向。

2. 日语动词活用形式研究综述

2.1 动词活用形式习得顺序的研究

日语动词活用形式习得顺序的研究主要有针对以日语为母语的幼儿日语动词活用形产出顺序的研究,比如大久保(1967)、小西(1960)、岩立(1981)等。还有针对学习者的动词活用形习得顺序的研究,比如Banno&Komori (1989)、白井、小森(1998)、森山(1999)、森山(2000)、森山(2001)等。首先回顾幼儿的动词活用形产出顺序的研究。

大久保(1967)跟踪调查对以日语为母语的日本幼儿的会话资料进行录音、分析,结果是幼儿最初会说的日语动词活用形テ形,テ形在1岁6个月左右出现,而ル形、タ形、ナイ形则是在1岁7个月时的会话中出现,タイ形、ウ(ヨウ)在1岁8个月时出现的。マス形1岁11个月,バ形是2岁8个月,相对比较晚。小西(1960)的幼儿会话资料中,也显示出了类似的结果,即幼儿的动词活用形式的产出顺序为テ形-ウ(ヨウ)-バ形。

针对幼儿会话中的活用形产出顺序的研究还有岩立(1981)。岩立(1981)对2岁1个月到8个月间的幼儿会话资料进行录音整理,发现2岁一个月的资料中有动词原形,2岁2个月时有テ形,2岁3个月时有タイ形、タ形,2岁4个月时有ウ(ヨウ)形。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尽管产出时期会有些差异,但众多研究的结果都一致证明了幼儿最先会说的是动词的テ形。其他的活用形相对比较晚,产出顺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其原因可能是收集的资料、幼儿的个体差异、周围环境、幼儿自身需求表达的影响等。所以有关幼儿的日语动词活用形产出顺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就停滞不前。

其后受以英语为主的二语习得研究的影响,研究者们开始讨论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他们认为不仅是母语,在二语的习得中也存在自然习得顺序,即“自然习得顺序学说”。在此学说的影响下,Banno&Komori (1989)、白井、小森(1998)、森山(1999)、森山(2000)、森山(2001)针对日语学习者的动词活用形习得顺序进行了研究。

Banno&Komori (1989)针对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生中心的22名初级日语学习者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是这些日语学习者的动词活用形习得顺序为タイ形、マス形、マセン、マシタ、テ形。但是,Banno&Komori (1989)认为学习者正确率高的活用形就是最先习得的,这一分析方法并不够客观,而且该研究采用的是采访的形式,学习者动词活用形的使用要受到采访者的影响,同时22名日语学习者的数据结果的普遍性也令人质疑。

其后白井、小森(1998)从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差异的角度,对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的动词テ形进行比较,二语学习者的テ形使用出现了很多误用,而母语者则没有。

森山(1999)针对以韩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目的是看在韩国学习的日语学习者是先学会动词原形,还是先学会动词的マス形。调查的形式是对两所大学的2年级学习者(共24人),出示两组动词图片,让他们根据图片说出动词的原形和マス形,一组是按动词原形———マス形的顺序回答,另一组则相反。其结果是动词原形———マス形的一组,学习者回答速度较快,且正确率较高。其次,森山(1999)又通过笔试和口头回答的方式,再次调查,结果是动词原形的正确率要高于其他活用形。于是,森山(1999)提出韩国的日语学习者是先学会动词的原形,而后才是动词的マス形等。但本文认为这个结果主要受到教材的影响。大部分的教材 (1) 都是从动词原形导入的,词典上的词条解释也是用的动词原形。学习者接触到动词时就是动词原形,然后由原形开始进行活用形变化,活用形的变化规律也是从原形开始教授的。所以最先习得动词原形也是必然的。

森山(2000)在森山(1999)的基础上,再次对韩国的日语学习者进行调查,并验证了森山(1999)的结果。但森山(2000)也指出,这个结果要受到教学方法、使用教材的影响。

综上所述,日语学习者的动词活用形习得顺序要受到教授方法和教材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所以针对学习者的动词活用形习得顺序的研究结果,其普遍性还有待证明。而且,需要对不同国家的日语学习者的动词活用形习得顺序,运用统一的方法进行调查,才能得出更具有说服力的结果。这是因为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要受到母语的影响。而且,教材对学习者习得顺序的影响也要做深入调查。

2.2 日语学习者动词活用形式的习得模式研究

对于动词活用形的习得模式,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单一模式,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双重模式,这是因为在外语学习中存在应用规则的规律学习模式和依靠单纯记忆的记忆学习模式。学习者是使用单一模式还是双重模式,研究者意见不一。下面回顾习得模式的研究起源。习得模式最初是在讨论英语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变化与不规则变化习得时提出的(Pinker, 1991, 1994, 1999;Pinker&Prince, 1994;Pinker&Ullman, 2002)。比如,walk加上后缀的ed变成其过去式walked,像这样运用变化规律的规则变化,就是规律学习。而像speak变成其过去式spoke,需要个别记忆过去式的单词,这就是记忆学习。英语的动词过去式的不规则变化,通常像记忆单词一样来记忆过去式形式,而规则变化可以应用规律,不断地进行变换。众多研究表明,英语学习者学习过去式时,采用的是规律学习和记忆学习相结合的双重习得模式。下面从习得模式的角度综述日语动词活用形的研究。

长友(1997)对母语者的9名日语学习者进行追踪调查,每个月1次,让学习者书写以及口述动词的テ形,共收集了6次。6次结果整理分析后发现日语学习者在学习动词活用形时,起初是把活用形整体作为一个单词记忆的,比如认为「書いた」是一个词,表示“写完了”。然后逐渐掌握动词活用形的规则,并慢慢开始应用规则,即动词活用形的习得模式是从单一的记忆学习过渡到单一的规律学习的模式。

与长友(1997)的结果相反,菅谷(2010)认为日语学习者的动词习得模式是规律学习和记忆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菅谷(2010)对在日本学习的日语学习者,运用有意义动词(飲む、書く、乗る、飼う、着る、する)和无意义的动词(ほむ、ほく、むる、か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有意义动词的正确率要高于无意义动词,学习者的日语水平越高,动词活用形的正确率越高。同时无意义动词中的「かぷ」的正确率最低。由此,菅谷(2010)认为日语学习者在习得动词活用形时,是以规律学习和记忆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即所谓的双重理论模式。但是,日语动词中没有与「かぷ」词尾一致的动词,那么学习者在对「かぷ」的形式进行变换时,因为没有规则可依循,所以自然谈不上规律学习,同时由于是无意义动词,也无法依靠记忆学习。菅谷(2010)把「かぷ」的正确率和其他动词进行对比所得出的结果,就有待商榷。同时,菅谷(2010)使用的有意义动词中4个五段动词、1个一段动词、1个サ变动词,动词的类型没有统一。所以关于日语学习者的动词活用形习得模式还应该更客观、科学地探讨。尤其是针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动词活用形习得模式研究尤为重要。因为目前世界上的日语学习者中,中国的学习者有82.7万,占世界日语学习者总人数的22.8%,而且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占所有留学生总数的59.6% (2) 。可见,针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研究有多么重要。

修(2009)指出,现在应该重新构建日语动词活用形体系,尤其是需要构建一套针对中国国内日语学习者的活用形体系,需要对国内的学习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针对中国国内日语学习者的动词活用形研究是目前研究的一大趋势,尤其是弄清楚国内日语学习者的习得模式对重新构建动词活用形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中国国内日语学习者的动词活用形习得模式的研究有初、玉冈、大和(2011)。初、玉冈、大和(2012)的调查对象是国内日语专业的学习者,共计101人。这是一次在学习者入学4个月的时候进行的调查。调查形式是笔试,让学习者根据动词原形写出动词的テ形。初、玉冈、大和(2012)在借鉴前任研究的基础上,对调查中的无意义动词进行了严密的挑选,去掉了像「かぷ」这样与现有动词的词尾不一致的无意义动词。而对有意义的动词也根据国内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分为教科书内已学动词、教科书外未学动词、流行语动词三大类。同时每类动词中,又按照テ形的不同变化规则进行了设定。具体动词详见表1。

初、玉冈、大和(2012)将上述的调查结果运用统计学的方差分析(单一对比)方法,对教科书内已学动词、教科书外未学动词、流行语动词、无意义动词的动词テ形正确率均值进行了比较,其结果是教科书内已学动词>教科书外未学动词=流行语动词=无意义动词,也就是说教科书内已学动词的テ形习得状况最好,而教科书外未学动词、流行语动词和无意义动词的テ形习得状况基本相同,而且教科书内已学动词的正确率和另三类动词的正确率差距较小。由此,初、玉冈、大和(2012)得出结论,国内日语学习者的动词活用形习得是规律学习和记忆学习相结合的双重模式,但规律学习的比重要高于记忆学习。但是,初、玉冈、大和(2012)的调查仅限于动词的テ形,而且调查对象是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其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同时,每个阶段的学习者也许会有不同的习得模式,所以还应该对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的学习者进行研究。而且日语动词中,还有像「走る(はしる)」这样的从形式上看像是一段动词,但实际却是五段动词,动词的活用形变化也要依据五段动词的变化规律,那么像「走る(はしる)」这样的特殊的五段动词是依据规律学习还是记忆学习,也需进一步证明。另一方面,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尽管有的学习者会从动词原形变换到指定的活用形,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比如口语、作文中会出现很多动词活用形的错误,为什么掌握了规律、记住了形式,应用中却出现了问题呢?这有待于今后的研究来论证。

3. 结语

本文从日语动词活用形的习得顺序和习得模式两方面对前人研究进行了综述,有关日语动词活用形的习得顺序的研究今后还应该在以下3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不同语言背景的日语学习者的动词活用形的习得顺序。

(2)使用不同教材的日语学习者的动词活用形的习得顺序。

(3)母语环境下和日语环境下,学习者的动词活用形习得顺序的异同。

上述三个问题需要进行周密的调查,运用实际的数据进行实证。此外,日语动词习得模式方面还应该弄清楚下列4 个课题。下列课题的研究,对日语动词活用形的实际教学和教材的开发都具有指导意义。

(4)「走る」等特殊动词的习得模式。

(5)テ形以外的其他活用形的习得模式 (3) 。

(6)处于不同水平阶段的日语学习者的动词活用形习得状况。

动词的三种形式 篇7

从2007年至2011年的高考题来看,每年的语法填空题都考查谓语动词的形式。如:

2007年:The sun was setting when my car 31 (break)down near a remote village. ...

2008年:This proverb is saying we have to let things go in their natural course. Being too anxious to help an event develop often 40 (result) in the contrary to our intention.

2009年:...people stepped on your feet or 34 (push) you with their elbows, hurrying ahead to get to a bargain. ...Her mother was excited. “Your father has at last decided to stop smoking,” Jane 40 (inform).

2010年:He filled his leather container so that he could bring some back to an elder who had been his teacher. After a four-day journey, the young man 33 (present) the water to the old man. His teacher took a deep drink, smiled warmly, and thanked his student very much for the sweet water. ...

2011年:I got on the bus and found a seat near the back and then I noticed a man sitting at the front. He 19 (pretend) that a tiger toy was real and giving it a voice. ...

从历年高考题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考查谓语动词时,都会在空格后给出一个动词。我们只需用括号中动词的正确形式填空。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使用该动词的正确形式呢?我们应养成一个正确的思维习惯。具体的思维过程是:

1. 分析句子的成份,看空格处所缺的成份是不是谓语;

2. 使用括号中动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在考虑括号中动词的正确形式时,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 谓语动词的时态;

2. 谓语动词的语态;

3. 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即主谓一致。

具体做法如下:

1. 在确定谓语动词的时态时,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判断:

(1)看句子中的时间状语或时间状语从句;

(2)在没有时间状语或时间状语从句时,要看上下文的谓语动词形式;

(3)看是否是特殊的句型。如:

①It is +时间段+since 从句。注意此句型中主句谓语是is,since从句谓语用一般过去时。

②It is +第几次+ that +从句的主语+have /has done+...注意此句型中的主句谓语是is,从句中谓语是用现在完成时。

这样的句型还有很多,平时要注意积累。

2. 在确定谓语动词的时态时,我们只需考虑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则可,是主动关系还是被动关系,就可判断是用主动语态还是用被动语态。

3. 在确定谓语动词的单复数时,我们只需考虑主语与谓语动词的一致性则可,也就是常说的主谓一致。特别注意以下时态的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形式:一般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完成时的have 和has,过去进行时的was和were等。

根据以上技巧,我们可以完成历年的高考题。如:

2007年:The sun was setting when my car 31 (break) down near a remote village. ...

分析:31题空格处是when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主语my car的谓语。从句中没有时间状语或时间状语从句,但主句的谓语动词was setting用了过去进行时,同时此句也是一个特殊的句型:...was/were doing... when ...did...此句型中的when 意为and at that time,因此可判断此谓语应用一般过去时。此外,主语my car 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主动关系,同时主语也是单数。综合考虑可得此题答案为:broke。

2008年:This proverb is saying we have to let things go in their natural course. Being too anxious to help an event develop often 40 (result) in the contrary to our intention.

分析:40题空格处是主语Being too anxious to help an event develop的谓语,本句的状语是often,上句的谓语is saying是现在进行时,可知此句谓语应用一般现在时。此外,主语与谓语result in(导致)之间的关系为主动关系,同时,主语是动名词短语,谓语动词应用单数。因此,此题答案应为:results。

2009年:...people stepped on your feet or 34 (push) you with their elbows, hurrying ahead to get to a bargain...Her mother was excited. “Your father has at last decided to stop smoking,” Jane 40 (inform).

分析:34题空格处是主语people的谓语,其并列谓语是stepped,可知push的时态、语态与主谓一致应与stepped相同。因此,此题的答案应为:pushed。40题空格处是主语Jane的谓语,上文的谓语was 是一般过去时,此外,主语Jane与谓语inform(告知)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告知),同时主语Jane是第三人称单数。因此,此题答案应为:was informed。

2010年:He filled his leather container so that he could bring some back to an elder who had been his teacher. After a four-day journey, the young man 33 (present) the water to the old man. His teacher took a deep drink, smiled warmly, and thanked his student very much for the sweet water....

分析:33题空格处是主语the young man的谓语,本句的状语是After a four-day journey,上句的谓语是filled,下句的谓语是took, smiled, 和thanked,可知本句的谓语用一般过去时。此外,主语the young man与谓语present(送)的关系应是主动关系,主语是单数。因此,此题答案应为:presented。

2011年:I got on the bus and found a seat near the back and then I noticed a man sitting at the front. He 19 (pretend) that a tiger toy was real and giving it a voice. ...

分析:19题空格处是主语He的谓语,上句谓语是got, found和noticed,本句后有并列谓语动词giving,可知本句谓语应用过去进行时。主语与谓语应为主动关系,主语也是第三人称单数。因此,此题答案应为:was pretending。

简言之,要准确使用语法填空题中谓语动词的正确形式,我们只需记住这样的一个思维步骤则可:分析句子成份→确定时态→确定语态→注意主谓一致→得出答案→代入检验。

(作者单位:吴川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校 蒋小青

初中英语动词适当形式填空 篇8

1、I’ll give the book to him as soon as he back(come).2、3、I don’t know whether Mother4、She on her coat and went out.(put)

5、“What are they doing?”“Theyready for the sports meeting.”(get)

6、him go and play basketball.(let)

7、I’m sorry to keep you

8、It(finish)his homework yesterday.9、If it an interesting film, we’ll see it tomorrow.(be)

10、They usually(do)their homework after supper.11、(sing)in the next room now? 12、13、Mr.Yu

14、They will have a trip(旅行)to the Great Wall if it15、(listen)to the radio in the morning.16、Tan: “Father, may I go out and play football?”Father: “(do)your homework?”

17、(hear)that a famous musician(音乐家)(音乐会)this Saturday evening.18、Our teacher told us if it(not snow)we would visit the Science Museum the next day.19、They often(play)football in the afternoon.20、-What’re you doing Dad?-I(mend)the radio.21、Let’s(carry)the boxes to the house.22、Yesterday she(want)very much to see the film, but she couldn’t(get)a ticket.23、I(write)to you as soon as I get to Shanghai.24、Mike(visit)several places since he came to Beijing.25、He(write)four letters to his wife every month.26、Don’t make any noise, Grandma(sleep).27、His aunt(do)some cooking when he came in.28、When they(reach)the station, the train had already left.29、There 30、We 少年时代)

31、Sometimes my father

32、They(have)an English evening next week.33、I’m very glad(hear)that.34、Wei Fang isn’t here.She(go)to the reading-room.35、The story

36、They(visit)the History Museum last week.37、Zhang Hong(make)many friends since she came to Paris.38、She(go)to the cinema with her classmates tomorrow evening.39、Stay here, bag.Don’t go out.It40、41、The scientist(give)us a talk yesterday.42、My parents(live)in Beijing since 1949.43、Look!The young worker(show)the students around the factory now.44、They(build)a new bridge over the river next year.45、(clean)their classroom tomorrow.46、My father is very busy.He often 47、48、(have)a basketball match now.Let’s(watch).49、(work)in this factory for ten years.50、“What makes you(think)I’m a farmer?” the Frenchman asked.51、It’s not easy52、Have you finished

53、It(snow)hard now.You’d better

54、(go)to work by bus.55、Hurry up or we(be)late for class.56、Li Ping usually(watch)TV after supper.57、I don’t know how58、“you(hear)from your uncle recently?”

上一篇:关于中学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九月开学第一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