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实务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实务(精选8篇)

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实务 篇1

资产管理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专门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1999年,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相对应相继成立了信达、东方、华融、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每个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金均为100亿元人民币,每个资产管理公司下设若干办事处。自成立以来至2004年12月31日,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共收购政策性不良贷款1.4万亿元,累计处置6570.60亿元,阶段性处置进度为53.96%,终极处置进度为51.17%,累计回收现金1370亿元,现金回收率为20.29%。笔者现就不良资产处置的有关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不良资产的定义

从我国立法实践看,对何谓“良性”资产、何谓“不良”资产划分并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从总体上看,主要采用以风险、营利能力和变现能力为基础的方法对资产进行分类。对于权属明确、权利未受严重限制和侵害、具有营利能力和较强变现能力的资产作为优质资产,反之则为“不良资产”。我们曾经把不良资产比喻成冰棍,意思是说不良资产要尽早出手,否则拿在手里的时间越长就会像冰棍一样化得越多,因此,我们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合理处置不良资产。当然,不良资产的处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资产本身的处置层面,笔者认为,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绝不仅仅是如何处置不良资产的问题。最终消除不良资产的风险,必须消除产生不良资产的体制风险。

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案例

资产处置是指通过综合运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对资产进行的价值变现和价值提升的活动。资产处置的范围按资产形态可划分为:股权类资产、债权类资产和实物类资产;资产处置方式按资产变现分为终极处置和阶段性处置。终极处置主要包括破产清算、拍卖、招标、协议转让、折扣变现等方式,阶段性处置主要包括债转股、债务重组、诉讼及诉讼保全、以资抵债、资产置换、企业重组、实物资产再投资完善、实物资产出租、实物资产投资等方式。

案例:某有限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案例

某有限公司(简称某公司)成立于1993年6月,是隶属于某国有授权经营单位的中外合资工业企业,主要生产工业设备。该企业作为债务人对债权人拖欠金额为500万元。债权人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查封了该公司厂房及办公楼,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因该办公楼和生产车间无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产权证,迟迟无法处理。

该企业已停产多年,厂房处于闲置状态,房产未办两证和欠缴土地使用费一百余万元。债权人一致拟通过公开拍卖或寻找买主转让来处置其资产,有意购买者了解债务人的欠费问题和补办两证手续的复杂程度及难度,都放弃了购买意向。为解决上述问题,经办人员把目光聚焦到有经济实力和有办事能力的大户上。一个偶然的机会,经办人员获悉,某民营企业欲在债务人所在地投资建厂,需较大的厂房,现正在物色厂址。获知信息后,经办人员认为某公司的资产与民营企业的要求接近,且民营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如果能促成民营企业购买此办公楼及生产车间,两证的办理可能会取得政府支持,同时,现金回收效果也会很好。思路确定后,经办人员会同债权人立即行动,通过多种渠道主动与民营企业取得联系,但是,民营企业却只同意与某公司谈判,不同意债权人参与谈判,原因是债权人不是资产所有权人。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和律师又与民营企业经过几次接触洽谈,将债权人作为债权所有权拥有者的情况、资产已被法院查封的情况向民营企业做出说明,并取得法院的支持,解除民营企业购买房屋后办理产权手续的后顾之忧。经过努力,终于进入正式谈判程序。谈判的焦点是:

1、产权过户问题。由于该房产虽经法院查封,但产权所有人是某公司,同时,还缺少两证,若要顺利转让还需得到债务人、法院的配合,需要政府的支持,如果哪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产权过户;

2、转让价格问题。一是房产本身价格为多少;二是所欠土地使用费、水电费、采暖费、职工工资等费用怎么办;三是过户的一切税费由谁来承担(当时国家减免产权过户有关税费的文件还没有下发)。

3、付款与产权过户的时间问题。

4、购房款付给谁的问题。

关于产权过户问题,经办人员代表债权人承诺向政府汇报,以取得有关部门支持,积极协助民营企业过户,打消民营企业的顾虑。关于转让价格问题。经几次与民营企业谈判后,扣除各项欠费和过户费用,民营企业坚持最多付给债权人750万元,债权人坚持最低要900万元,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双方抓住了一个想买一个想卖的心里,最终各自做了让步,转让价格定为850万元。关于付款和过户时间问题,民营企业担心款付后过不了户,债权人担心过户后款到不了位,后经律师建议,采用了付款—过户—再付款的形式,这对双方都有了制约。关于款项付给谁的问题,为了保证款项早日到位,经办人员开始想让民营企业直接将款项付给债权人,但实际操作有问题,只能由民营企业付给债务人,债务人再付给债权人。为防止债务人挪用,三方约定在银行设立专项共管帐户,民营企业资金到位后,没有债权人同意不得划款,这样,通过多种法律方式的运用,顺利解决了涉及多项法律关系的不良资产处置。

三、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风险及解决对策

不良资产由于种类繁多、涉及法律关系复杂,在进行处置时存在巨***律风险。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在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由于工作疏忽或渎职,将法律上应当主张的权利予以放弃,或者由于资产处置方案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导致资产处置出现法律障碍或漏洞,而给国家造成新的国有资产损失。在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客观上存在产生法律风险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第一,不良资产处置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法律关系,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法律关系,如借贷法律关系、担保法律关系、票据法律关系、房地产法律关系等等,对这些复杂法律关系的任何不正确判断和疏忽闪失都可能构成一种法律风险。第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合同的有效无效依法只能是法院和仲裁机关认定,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都无权认定合同的有效或无效。也就是说,除法院和仲裁机关外,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包括律师、法律专家、当事人自己)对合同的有效、无效作出的分析和判断都只是咨询性的和参考性的。而另一方面,在实际资产处置工作中,我们大量的不良资产处置不是通过法院和仲裁机关进行的,而是通过相互协商(如债务重组、以资抵债等)进行的,这样资产处置本身就包含了产生法律风险的客观可能性。由此可见,在资产处置工作中,资产处置的法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律师参与不良资产处置这项法律风险很大的工作的目的就在于在确保资产处置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把这种法律风险降到最低。举例说明:就债权而言,一间企业可能拥有因买卖、借贷、联营、合作等而产生的多笔债权,其中许多债权实际上已经收不回来了,但是从法律角度来看,他仍拥有完整的财产权,可依法向债务人主张全部债权,并且他的这种债权主张对资产处置工作的开展和资产回收率的高低有十分重大和直接的影响。如果在有合法抵押的情况下,尽管债务人可能已严重资不抵债,但由于债权人有抵押财产优先受偿权,因而可能取得较高的资产回收率。又如在协商处置的情况下,假设协议折扣清偿率不变,则债权额的高低对债权受偿额的多少有直接影响。由此可见,依法主张债权是处置不良债权的基础,并且它也以此为限向债务人主张权利。如果企业对依法享有的债权不予主张,那么就是失职。

根据笔者的经验,就不良资产处置中,应特别注意解决在债务追索和资产处置两个方面的法律风险:

(一)债务追索

债务追索是债权人依法享有的向债务人追索债务的权利,它具体又包括主债权、从债权和债权人的其它权利三个方面。

1、主债权。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债权人应当向债务人主张的权利。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来说,不良资产的主债权是比较清晰的。但也存在不明确的情况,如由于工作疏忽和对国家利息政策掌握不一致等方面的原因,债务人和债权人在债务本金和利息的计算上可能产生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依法正确主张债权本金和利息。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由于债务人合并、分立、重组等多方面的原因,债务人的法律主体可能发生了变化,如债务人被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撤消而未进行清算,对此,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将其主管部门或债务变更后的当事人作为偿债主体进行追索。此外,我们向主债务人主张债权应当注意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主张权利,否则,就会失去法律的保护。

2、从债权。它具体又主要包括保证债权、抵押债权、质押债权三种,其中抵押债权和质押债权在债务追索中的法律性质相近。

所谓保证债权,是指设定了保证担保,债权人可依法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一种债权。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保证人应当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限内依约承担保证责任。否则,就构成违约,就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据此:

(一)我们应当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限内向保证人及时主张权利,否则,就会失去保证合同效力,就不能依法追究保证人的保证责任。

(二)债权人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限内向保证人及时主张权利,否则,就会失去诉讼时效,就会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三)对保证合同无效的保证人,也可依法追索其相应的赔偿责任。此外,在对保证人的债务追索过程中,也要注意债权主体和债权金额的确定问题。

所谓抵押(质押)债权,是指在债权上设立了抵押或质押担保的债权。一般来说,提供债权抵押或质押的是债务人自己,有时候也有第三人提供抵押品或质押品的情况。在债务人提供抵押品或质押品的情况下,虽然债务人本身已经承担了偿还债务的义务,但由于债权人(抵押权人或质押权人)对抵押财产或质押财产有依法处分权和优先受偿权,因而抵押权或质押权的有效与否,对最大限度的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尽量减少国有不良资产损失,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收回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其他依法应当承担债务的责任人。如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股东或投资人应当在其出资或约定出资的额度范围内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因而在股东或投资人出资不实或出资后抽逃出资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依法向股东或投资人追索相应的连带责任。又如承担验资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其验资的注册资本的真实性负责,在资产处置工作,若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虚假出资或验资不实,可依法追究其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资产处置方案

资产处置方案是在债务追索的基础上制定的资产处置具体措施。目的在于对不良债权进行依法处置,以最大化的收回资产。笔者认为,在制定资产处置方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资产处置方案采取的资产方式必须是国家法律规定可以采取的资产处置方式。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一般可以采取的资产处置措施主要有:债务重组、以物抵债、债权转让或出售、拍卖、招标、租赁、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诉讼、破产清算等。可以说,凡依法可采取的资产处置方式,资产公司都可以采取。但在采取某种具体资产处置方式时,应当注意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否则就是违法,就会影响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资产处置有关协议、程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一是进行资产处置必须签订有关协议或合同;二是所签订的协议内容必须符合《合同法》、《担保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符合国家关于处置不良资产的有关法律、政策、制度规定。就债权转让的程序而言,根据我国《合同法》第80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对“通知”的形式未作明确规定,对是否要以债务人确实收到为要件,有关方面(包括司法部门)对此理解不一致。某些公司、企业的债权,涉及的金额往往较大且债务人数较多,如果要求每笔债权的转移均以债务人确认为要件,实践操作的可行性较小,特别是还存在有些债务人为了逃废债务,故意不签收通知的情形,因此,建议通过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告的方式,合理防止债务人以没收到债权转移通知为由,拒绝向受让人履行债务,以逃废债务,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四、关于引进外资和国内民间资本处置不良资产

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指出,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或企业必须由国家控股外,取消对其他企业的股比限制;鼓励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各种方式,促进利用外资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不良资产的处置,参与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不仅将拓宽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渠道,同时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将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利用民间资本和外资外资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主要有:

(一)直接向民营资本、外商出售股权、债权、实物资产。包括由外商组建外商独资企业,利用外资参与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具体出售方式可以采取单项资产或批量资产协议转让、招标、拍卖等。

(二)以所拥有的企业股权、实物资产作价出资,与民营资本、外商组建合资企业。

(三)以资产组合出资与民营资本、外商投资组建合资公司,合资公司主要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重组和处置。双方按投资比例分享资产处置收益。

(四)以资产组合与外商发起设立境内外投资基金。

(五)资产证券化。以适宜资产组合的未来现金流为担保支持在境内对国内外投资者或在境外对国外投资者发行证券。

(六)分包、托管。主要将资产组合分包、托管给民营企业或境外机构,利用其专业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市场进行处置。上述外商包括境外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跨国企业、中介机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等,也包括境内外商投资企业。

五、笔者在资产处置中的有关经验

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实务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法律规制

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正常良好状态下的, 不能给银行带来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各类资产, 其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包括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前几年,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及不良资产率均在下降,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已成功处理银行不良资产, 因为这种减少是建立在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两次大规模剥离的基础上的, 我国处置不良资产仍存在很多问题。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开始出现反弹, 截止2013年末,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从4279亿元升至5921亿元, 不良贷款率重新上升至1.00%。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已现双升趋势, 并且在今年一季度这种上升仍在持续。2013年年报及2014年一季报显示, 今年一季度, 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从4810亿元上升至5179亿元, 不良率由0.98%上升至1.01%。由此可见,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依然严峻, 如何高效处置不良资产仍然是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

(一)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 银行和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 绕开国家对信贷的限制, 一味扩大信贷规模, 导致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引发通货膨胀, 使得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整顿金融市场, 对信贷规模进行严格控制, 致使许多依靠银行贷款运营的投资项目因资金链断裂而停摆, 而项目的亏损又直接导致银行前期投入的贷款无法收回, 形成不良资产。同时, 这又促使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青睐于热门领域和大型企业, 一方面致使中小企业贷款困难, 难以维系和扩大经营,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一旦贷款集中的领域或企业发生经营困难, 会出现大量贷款转变为不良资产的风险。

(二) 政府干预和国有企业的影响

由于我国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绝对控股地位, 政府对其自主经营和信贷决策的不当干预, 是形成不良资产的另一原因。并且大量地方融资平台贷款, 增加了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资产的风险, 而地方政府基于地方保护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干涉, 也加大了处置难度。另外, 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控股银行在国有企业改制时充当重要角色, 国有企业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主要流向地, 但国有企业转型之后由于其经营运作一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 导致其效益下降、亏损严重, 无力偿还银行贷款, 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

(三)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过去我国商业银行“重贷轻管”, 且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或基于人情, 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对借款方缺少深入调查、审查不严格, 在贷款之后也没有进行跟踪监测, 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处理系统,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难以应对贷款变成不良资产的风险。虽然商业银行实行审贷分离制度, 但或缺乏相应责任机制或执行不彻底, 并没有达到预期理想效果。

(四) 社会信用体制缺失的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导致银行和借款方信息不对称, 加大了银行的审贷难度, 且金融市场信用严重缺失, 导致恶意逃债现象严重, 银行不良资产大量生成。虽然我国于2005年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但《征信业管理条例》于2013年3月才开始正式实施, 导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不规范, 加上失信惩罚机制的缺乏, 使信用体制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五) 金融市场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影响

首先, 我国金融法律法规出台较晚, 直到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才开始颁布实施, 而面对金融业的迅速发展, 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也不及时, 一些应时出台的规章政策因效力不足急待上升为法律, 实务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法律冲突和法律空白, 并且对相关法律的执行方面也存在问题。其次, 我国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专门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定位不明确, 其独立法人资格存在瑕疵;《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的许多规定也与现行法律, 如《公司法》的某些规定存在冲突。这些都不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有效处置, 难以发挥其作为专门机构的优势, 也不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最后, 行政管理人员金融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薄弱, 在国有银行转型之后仍存在以行政手段干预其自主经营的情况, 影响银行发放贷款和处理不良资产。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对策

(一) 健全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

要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 必须依靠法律手段, 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下, 依照法律的明确规定高效地处置不良资产并最大限度的防止不良资产的产生。

首先, 针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制定单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 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依据是一些规章或司法解释, 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修订) 》、《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 这些规范的效力层级较低, 在实践中常常出现与其他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情形。而且, 我国在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时规定其存续期为10年, 而在存续期满后, 根据国际形势及我国现状, 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都选择进行商业化转型, 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向大型国有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因此, 必须制定单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 以法律形式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经营范围, 完善其处置不良资产各种方式的相关法律规定, 如加强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以债转股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时取得的股权的保护, 并明确约定回购时间到期时的合理退出机制, 使其既不损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权益也不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只有以完善的法律规定为基础, 才能实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稳健发展, 才能更好地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

其次, 要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规定。世界各国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时基本上都采用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 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从2005年开始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但是其中存在许多法律问题, 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 根据本国实际完善相关规定和制度。其中, 最重要的是以法律的明确规定保证证券化资产的独立性, 即要求证券化资产的真实出售, 要将其与发起人的其他资产隔离, 当发起人破产时证券化的资产不会被当作破产资产进行处理, 保障证券投资者的利益。可以看出, 要做到真实出售和资产隔离不仅要求交易的真实性, 还要求购买不良资产将其证券化的发行人SPV具有独立性, 这些都需要法律的明确规定。此外, 还有许多关于SPV的规定以及评估证券化资产的标准机制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加以保证, 才能发挥证券化的优势, 大量高效地处置不良资产。

最后, 完善对金融信贷市场的法律规范、健全信贷立法, 既要保证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自主放贷, 又要加强对信贷的监督。在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相关法律规定和制度的同时, 还要注重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情况, 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并防止地方政府对银行的经营和处置不良资产进行干涉, 创建不良资产处置的良好法律环境, 积极防范不良资产的产生。此外, 在以法律形式规范现有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外, 还要鼓励借鉴国外成功处置不良资产经验, 积极尝试和创新新的处置方式, 完善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二)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增强市场主体信用

总体而言, 我国征信行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 在立法、监督、利益平衡等许多方面存在不足,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 尤其是对恶意逃废贷款的借款人, 在给予经济制裁的同时对情节严重者施以刑事处罚, 通过加大失信成本, 促使市场主体自主选择守信。另外, 要在扩大征信信息统计范围的同时, 加大对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 支持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 以防出现违规作出不实记录和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最后通过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形成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 以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三)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

首先, 要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多元化, 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真实落实银行自主经营权, 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其次, 加强贷款管理, 进一步落实“三查”制度, 真正做到贷前仔细调查、贷时严格审查、贷后及时检查, 对贷款进行动态跟踪监测, 建立风险监控和预警系统, 注重对风险的研究和管理,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风险。最后, 注重银行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 建立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和风险责任制度, 将贷款管理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 一旦出现问题, 即追究相关负责人员的责任, 以实现对贷款的严格审查和监测, 保证贷款质量, 最大限度防止不良贷款的产生。

参考文献

看看处置不良资产的效果 篇3

先看对银行的作用。剥离大量不良贷款对四家银行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有明显的助益,这是不容置疑的。一是改善了四家银行资产状况,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剥离后,2000年当年四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就下降了9.2个百分点。此外,由于剥离了大量不良贷款,减少了加权风险资产,间接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确保了四家银行安全稳健运行。二是化解了四家银行大量历史包袱,改善了财务状况。四家银行在收益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利润和损失准备是此增彼减的,用于损失准备的少了,体现利润就必然增多。三是为四家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深化改革赢得了腾挪的空间。剥离不良贷款使四家银行盈利状况大为改善,为精简机构和人员等一次性费用支付提供了可能。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是加快了四家银行信息披露进程,维护了公众的信心。

再看对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挥了专业化资产处置的优势。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特许化的政策条件、专业化的技术操作、规模化的经营管理,提高了资产处置效率。二是培养了资产处置的专业人才。经过近三年的资产处置实务锻炼,已经形成了一批专业化人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三是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处置不良贷款,事实上促成了一个资产转让交易市场,为外部资金介入我国不良贷款处置提供了可能。四是探索了资产处置的有效手段。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不断丰富和完善资产处置方法和手段,通过收本收息、公开拍卖、打包出售、资产重组、折扣变现、诉讼追偿、全风险代理等多种处置方式,使资产处置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

对一大批企业的影响的深远的。通过债转股,促进了一批国有企业的扭亏增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根据四家公司的测算,自2000年4月转股债权停息以来, 80%的债转股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债转股直接改善了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通过债转股,统计内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由73%下降到了50%以下。债转股还推动了企业改制进程,实现了股权结构多元化。此外,通过对其他非债转股债务的处置,促进了企业兼并破产和再就业。据统计,除用于债转股贷款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接收了10471亿元其他不良贷款。接收的贷款中涉及约14万户国有企业,贷款近5000亿元;涉及27万多户集体企业,贷款2400多亿元。截至2002年6月底,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债务重新安排、资产转让、清算破产等手段处置不良贷款2100多亿元,占收购资产总额(剔除债转股)的20%。累计回收资产718亿元,其中回收现金454亿元,资产回收率34.15%,现金回收率21.6%。

在对社会的作用方面,剥离不良资产的最大成果恐怕在于有利于维护经济社会稳定。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与企业重新签订合同,达成债务重组协议,为一大批企业提供了生存和新的发展机会;处置一批破产项目,安置了大量职工。在没有剥离前,不良贷款体现为银行与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在这种债权关系下,一方面银行没有足够的损失准备金来核销呆账,另一方面企业在没有清除与银行的债务关系前,也不能顺利进行破产。通过不良贷款剥离,既减轻了银行提呆的压力,又为企业破产提供了可能。企业在破产清算过程中优先安置职工,等于资产管理公司间接为财政承担了部分改革成本;资产管理公司依法起诉和债务追偿等手段,促成大批经营不善、扭亏无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企业退出市场,解决了一些长期遗留的历史问题,调整了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同时,通过招标、拍卖、协议转让、资产重组等方式,推进计划外兼并和收购活动,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

当然,在剥离和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资产管理公司的数量、如何进一步压缩成本开支等都需要进一步摸索和完善。但总体看,我以为中国现行的剥离不良资产的模式基本上还是有效的。

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实务 篇4

课程背景:

自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行业和企业深度分化、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叠加风险凸显;产能过剩持续蔓延且程度加重,企业效益持续下滑,废债行为抬头。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资产处置能力弱,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大与银行经营效益下滑的矛盾突出。

造成国内商业银行信贷下降和处置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信贷队伍中年轻人多、从业年龄短,缺乏必要的信贷行业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控经验,不良资产边清边冒;二是信贷业务骨干大部分未经历过一个过完整的信贷周期,对全流程风险特点认识不全,不良资产清收能力不强,化解手段不多;三是一些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力量不足或机构设置不全,缺乏专职处置不良贷款人员,有些业务人员对不大。

本课程主要通过典型性结构分析和案例的讨论和研习,帮助参训人员厘清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关系,探讨不良资产管理的有效方法和化解措施,有效控制最终损失,提升银行信贷资产配置的效率,优化优质增量,盘活加固存量,促进资产结构升级转型,保障银行信贷业务的绩效发展。课程目标:

 通过对《物权法》、《担保法》、《民法》、《婚姻法》以及信贷业务法律规章的梳理,使参训人员明确授信业务中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了解和掌握问题类贷款管理的基本要求和行动策略的选择标准和方法;

 结合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不良资产化解和清收的方法,积极寻找有效资产,切实提高资产保全的成功率;

 通过案例的分析,帮助学员掌握催收的程序及技巧,提高非诉讼清收的力度或为以后的诉讼做好准备;

 以案例教学的方法,帮助学员理解有关诉讼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和掌握一定的诉讼技巧,促进不良贷款的有效清收;

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提高学员对信贷也全流程管理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不良贷款处置的理念——防范、化解并举,防范应优先于化解。自觉地将信贷风险控制的关口前移,加强全流程信贷风险管理,促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地全面发展。

课程对象: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农(城)商(信)行(社)支行及网点信贷业务负责人,信贷业务客户经理及负责人、风险业务经理及负责人、不良资产清收人员及负责人

授课方式:结构性知识介绍和典型案例分析、研习。课程大纲/要点:

第一部分、不良贷款处置的基本方法 ㈠、不良贷款管理的基本概念

— 全流程管理对不良资产清收工作的意义

— 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案例)

— 不良贷款化解及处置原则 ㈡、不良资产处置的方法 — 信贷不良资产化解的出路

— 不良贷款处置的理念——防范、化解并举,防范应优先于化解!

— 不良贷款处置的方法(特点、要求、适用条件、作用)

不良资产

清收

催收 以物抵债 破产清算 依法清收

重组

债务重组 债转股 债务展期

转让

资产证券化 打包出售 委托处置 核销

第二部分、不良贷款形成后怎么办? ㈠、债权调查的意义和方法

— 查找有效资产对贷款清收的重要意义(案例)

— 调查有效资产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案例)

— 如何进行实地调查及清收话术的运用 ㈡、非财务因素查找方法——定性分析

— 如何对不良贷款客户人品和诚信度的考察(案例分析)— 中小企业为什么会加速“死亡”?(案例分析)— 债务人隐蔽关联关系有哪些特征?

— 如何到公共财产管理、登记机构去查找有效资产? ㈢、财务因素查找方法——定量分析

— 运用重要会计科目查找和定量分析有效资产?(案例)

— 运用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识别人为调解报表的风险?(案例)— 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判断客户是否有发展前景?(案例)— 正确认识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作用和风险 ㈣、担保方式查找方法——第二还款来源

— 担保的一般法律规定(案例)— 保证担保人(案例)— 抵押担保物(案例)— 质押担保物(案例)

第三部分、不良资产非诉讼清收——催收 ㈠、催前调查

— 催收要素

— 催前调查渠道和内容

— 催前调查注意事项 ㈡、短信催收

— 适用条件 — 催收特点 ㈢、电话催收

— 实施步骤——通话语气,信息收集 — 催收特点 ㈣、信函催收

— 适用条件 — 催收特点 ㈤、上门催收

— 适用条件——见到、不见到债务人的方法(案例)— 催收特点 ㈥、信息管理

— 信息记录 — 管理要求

第四部分、不良资产依法清收——诉讼 ㈠、诉前准备

— 诉讼决策时应考虑因素

— 判断债务人还款意愿的标准

— 如何选择对银行有利的诉讼策略和时机 — 起诉条件有哪些? ㈡、被告确定

— 为什么说选择好被告是实现诉讼目标的关键

— 选择好被告的基本原则

— 银行清收案件常见被告? — 不同被告的法律地位(案例)㈢、证据收集

— 证据的重要性

— 证据收集范围和收集方法(案例)㈣、财产保全

— 如何避免财产保全错误的发生

— 诉讼时,银行的抵、质押物需要保全吗? — 诉前保全的特点和规定 — 诉讼保全的特点和规定 — 撤销权、抵销权、代位权作用和规定 ㈤、诉讼时效

— 诉讼时效的起算是如何规定的?

— 诉讼时效的中断和中止的规定和运用(案例)— 时效失效后是否有补救方法?(案例)㈥、执行程序

— 执行法院的选择和变更

— 申请执行期间的期限及起算(案例)— 申请执行及支付令(案例)

— 善意取得、参与诉讼等法律运用(案例)第五部分、关口前移——信贷业务风险识别与防控

1、客户准入的风险识别

2、客户背景的风险识别

3、客户行业背景的风险识别

4、客户销售渠道的风险识别

5、客户财务因素的风险识别

6、担保风险识别与控制

7、贷时风险评估与决策

演练:结合案例分析和工作实践制定方案 案例:多家商业银行的实际案例

金融盛宴:处置不良资产 篇5

赖以起家的业务面临萎缩的资产管理公司(AMC),终于等到了新的机会。今年以来,由于不良贷款迅速增加,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不断加大,纷纷开始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AMC也得以与银行开展新一轮合作。

公开信息显示,最近两个月以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下称“东方”)和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下称“长城”)等AMC,先后与多家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内容之一就是对不良资产进行收购、处置。

然而,对AMC来说,要想把蛋糕吃到嘴里并不容易。“除非是银行实在没有办法了,才会去找AMC。”多位业内人士这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正因如此,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的引入,正在成为AMC与银行合作的一种全新业务模式。与银行“结盟” 联手地方政府

据本报记者统计,进入8月份以来,仅东方、长城两家AMC,就至少与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6家商业银行签署了合作协议。除民生银行外,东方还和江苏银行、北京银行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而长城则选择了与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徽商银行合作。目前,不良资产处置仍然为AMC的主业,而其与银行的合作内容也多与此相关。根据东方与民生银行签订的协议,民生银行今后拟进行的不良资产转让、委托、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在同等条件下,将优先选择与东方合作。

而东方与江苏银行的合作亦包括不良资产处置。根据协议,东方将在不良资产收购、结构交易、委托处置、信用增级等方面为江苏银行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江苏银行在资金存放和融通方面给予东方便利和优惠。

与十多年前受命处理剥离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不同,此次AMC选择了主动出击。如东方与民生银行、北京银行的合作,就是其主动寻找客户资源的结果。

“在新的商业化业务中,所有资源都是主动寻找来的。”东方在其官方网站中这样写道,此举表达出了东方加快扩张步伐的新思路。

广发证券分析师沐华说,2007年,东方等四家公司基本完成不良资产处置任务,之后,随着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减少,AMC面临着业务萎缩的局面,虽然经过一段时间转型及多元化发展,但不良资产处置在AMC业务构成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必须通过商业渠道寻找新的业务机会。

实际上,除了与银行“结盟”,AMC还将目光盯上了地方政府。此前,华融、长城两家公司分别与海南、安徽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除了投融资服务外,不良资产处置也是合作内容之一。

本报记者获悉,华融与海南省政府的协议中即有一项为不良资产处置,目前正在与当地金融机构洽谈不良资产收购重组,纳入计划的资金规模为14.9亿元。

银行将步入不良贷款上升周期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升至4564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85亿元。为了减轻资产质量方面的压力,银行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多家银行在网站发布不良资产处置公告。

“虽然银行清收、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但有些处置难度大或者投入较大的不良贷款,依然需要通过AMC来完成。”深圳一家股份制银行公司银行部高层告诉本报记者。

不过,对AMC来说,牵手银行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意义是备战未来。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末,16家上市银行的逾期贷款较年初增加了1258亿元,不良贷款余额达到4889亿元,比去年底增加了30%以上。中信证券研报预计,二季度上市银行逾期贷款的80%可能将成为不良贷款。

上述深圳股份制银行人士分析,从下半年的情况来看,不良贷款的增加虽然不像上半年那么猛,但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良贷款暴露的最高峰还未到来,银行的资产质量仍然要承受较大压力。

而沐华则认为,银行不良贷款的峰值要到明年中期才会出现,如果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则不良贷款上升持续的时间将会更长,银行聚集的风险也更大。

中信证券预计,今年下半年,银行不良贷款季度环比增幅为5%~10%。由于经济增速或将下行,经济结构转型持续,银行将步入不良贷款上升周期,长期不良率均衡水平将位于2%~3%之间。

而事实上,这样的苗头已经开始显现,尤以浙江为甚。据温州银监局统计,截至今年8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高达3%,而去年6月底仅为0.37%,14个月暴增了7倍。

杭州则紧追温州,成为不良贷款增加最快的地区。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杭州不良贷款率已从年初的0.83%,上升至1.5%,较年初增长0.6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则从年初的110亿元增至236亿元,增长了一倍以上。

这使得银行承受着较大压力。此前,浦发银行高层在刚刚举行的股东大会上披露,其温州分行截至8月末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9.56亿元,比年初增长12.52亿元,不良率为3.88%,比年初增长2.4个百分点。

模式创新

一家城商行深圳分行高层对本报记者称,银行现在一般都针对不良贷款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不良资产一般都通过内部处理,并不愿意将不良资产卖给AMC。在不良贷款总量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也不必批量转让,内部处理将比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效果更好。

上述深圳股份制银行人士亦称,单就不良资产处置而言,AMC并没有特别的优势。一旦将不良资产卖给AMC公司,意味着有可能面临更大的亏损。而卖给AMC的不良资产,基本上是银行实在难以处理的。

即便是能从银行手中拿到资源,往往也难如人意。信达网站资料显示,其公开处置的债权类不良资产中,标的额最少的只有7000元,多者亦不过300余万元,而数万元至数十万元的占了绝大多数。这使AMC必须对传统的业务模式进行创新,并利用逐渐成长起来的多元化平台,拓宽双方合作范围。如东方和民生银行签订的合作协议,就包括了信用增级和评级、信托、融资租赁等。东方希望能通过旗下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多手段、多渠道整合处置各类资产,能在复杂项目的处置经营过程中节约资源、提高效率。

东方总裁张子艾亦称,要把客户当作朋友,通过互信的交流,了解对方的困难,挖掘客户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而刚刚重启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蛋糕的新鲜出炉,亦为东方所觊觎。沐华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能将成为AMC与银行合作的主要内容。从操作模式上来说,不良资产处置和资产证券化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不良资产处置以前没有流通市场。

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实务 篇6

合作双方: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分行(以下简称甲方)

江西汉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

乙方为江西华章汉辰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依托担保集团资源优势,专注于经营不良资产处臵、良性资产运营、诉讼保全担保、资产拍卖、咨询顾问等业务,致力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资产管理解决方案。

鉴于甲方与乙方集团公司(江西华章汉辰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长期良好业务合作关系,双方愿意发挥各自业务经营优势,推进不良资产债权转让与收购业务的深入合作。具体方案如下:

一、合作目的

旨在充分发挥甲乙双方各自资源和业务方面的整体优势,通过“银担合作”在不良资产债权转让与收购业务领域的创新模式,争取促进甲方处臵不良资产工作效率和成果的双向提升,同时也促进乙方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稳健发展。

二、合作原则

1、确保本金收购原则。

乙方原则同意对甲方不良资产债权按其贷款或授信本金进行全额收购。乙方收购不良资产债权范围包括甲方贷款五级分类中的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含已核销呆账贷款)等四类状态贷款,甲方已核销贷款债权由双方协商进行折价转让。

2、收益冲抵损失原则。

乙方负责对拟收购不良资产债权的净损失进行逐一核定,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甲方给予乙方集团公司一定担保授信额度,乙方集团公司通过叙做委托担保贷款项目获得预期收益,以弥补和冲抵乙方在收购甲方不良资产债权业务中的净损失。

三、合作模式

1、乙方对甲方职能部门提供的拟转让债权进行尽调、核损等系列相关工作,确定融资担保授信额度放大倍数;甲方与不良资产拟转让辖内机构协调担保业务合作配合事项,并将合作达成意见告知乙方。

2、甲乙双方发挥资源优势,共同营销和推荐符合甲乙要求的融资企业客户,并向甲方辖内机构申请担保贷款。

3、华章汉辰担保集团同意对通过其风险评审融资企业客户进行融资性担保,并承担全额风险代偿连带保证责任。

4、甲方对委托华章汉辰集团担保贷款项目进行其业务流程的审 批,同意贷款的额度即计入融资担保放大倍数授信额度。

5、不良资产收购配套担保贷款发放后,甲乙双方与华融资产江西省分公司签订三方协议,并由乙方按债权收购金额在华融资产江西省分公司存入全额保证金。

6、甲方向华融资产江西省分公司转让不良资产债权,并支付收购业务相关费用。

7、由华融资产江西省分公司收购甲方不良资产债权,并划付资金至甲方指定账户。

8、华融资产江西省分公司向乙方转让不良资产债权,完成债权转让全部交易。

四、合作要求

为促进甲乙双方合作业务模式的顺利落地,双方愿意在业务推动过程中分别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优惠条件。具体包括:

(一)、甲方愿意提供的政策支持

1、负责通知辖内机构积极配合乙方的融资担保业务,充分发挥属地机构在当地的客户资源优势,向乙方推荐融资担保企业客户。

2、对融资担保企业客户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优惠,流动资金贷款原则上应叙做两年以上,从而合理提升乙方担保业务收益水平以弥补其收购不良资产债权净损失。

3、对乙方不良资产收购配套的担保业务免收保证金,且该担保额度不计入甲方给予乙方的授信担保总量。

4、对乙方同意担保企业的贷款在审批流程上给予“绿色通道” 支持,以提升双方业务合作效率。

(二)乙方愿意提供的政策支持

1、对甲方非核销呆账贷款的不良贷款债权实行全额本金收购,以最大化保证甲方不良资产处臵中的诉求利益。

2、负责对拟收购债权进行尽调、评估等核损相关专业工作,原则上不收取甲方任何费用。

3、乙方集团公司负责成立专门业务团队,对接甲方辖内分支机构和业务条线部门的企业客户推荐和尽调等工作。

4、优先安排收购不良资产收购资金,配合和支持甲方不良资产处臵资金划拨工作。

五、共同承诺

1、甲乙双方本着“合作共赢”的共同理念,在合作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合作方案内容中未约定和预料的问题积极进行协商解决。

2、对合作中出现的收益与损失出现偏差的情况,双方应给予对方充分理解,受益方则通过业务合作模式积极弥补受损方利益。

3、合作业务由双方各自发起,可相互向乙方担保集团公司推荐担保借款申请人,但分别对借款人进行独立审核,自主决定是否担保或贷款。

4、本合作方案由甲乙双方及乙方担保集团公司共同签订,且共同遵守。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乙方集团公司(盖章):

负责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年**月**日 5

不良资产管理的处置策略 篇7

关键词:不良资产,管理,处置策略

不良资产,从物理意义上讲,就是失去了流动性、赢利性,已存在损失风险的资产。不良资产管理的处置策略则包括对不良资产本身的认识、运行机理的把握、处置手段和时机的选择、处置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管理等多项系统性的内容。

一、不良资产的界定和分类

(一)不良资产的界定

不良资产主要包括企业的不良资产和银行的不良资产。企业的不良资产是指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资金)挂账,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银行的不良资产也常称为不良金融资产,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中形成、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取得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如不良债权、股权和实物类资产等。本文主要讨论不良金融资产的处置策略。

不良金融资产(以下简称“不良资产”)处置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对不良金融资产开展的资产处置前期调查、资产处置方式选择、资产定价、资产处置方案制定、审核审批和执行等各项活动。

(二)不良资产的分类

我国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划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98年以前,各银行业按财政部1988年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即“四级分类”,俗称“一逾两呆”,也就是“逾期”、“呆滞”、“呆账”。按这种方法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仅有普通呆账准备金一种,为贷款总量的1%。第二阶段是1998年以后,我国将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即“五级分类”。199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及《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现在通常提取的专项准备金比例为: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后三类为不良资产。

(三)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1999年,我国成立了中国信达、东方、华融、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并于同年启动债转股,开始化解我国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处理了近3万亿的金融不良资产,但其回收率仅为24.20%,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水平。尽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了大量积存的金融不良资产,截止到2007年末,中国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仍达到了1.2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17%,但这一比率仍高于发达国家3%-5%的一般水平。到2007年末,由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存续年限即将达到最初设定的十年,各家公司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经过2008年一年,截至2008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82亿元,比年初下降700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45%,比年初下降3.71个百分点。

二、不良资产处置的机理分析

不良资产处置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其运行机理是通过对其处置各个环节科学管理,增强其流动性、赢利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处置成本,最大程度减少其价值损失。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分析不良资产处置的价值发现与提升过程。

ΔV=V末-V原

其中:V末是资产的处置价值所实现的价格;

V原是不良资产的接收价值所实现的价格;

对于不良资产处理机构来讲,处置不良资产的目标是将上述公式中ΔV最大化,具体说来,首先要确定不良资产原始价值所能体现的价格,即公式中的V原,其次为通过合适的处置手段提升其价值,实现V末最大化。

因此,不良资产处置就包含着价值发现和价值提升两个方面,所以,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需要一种全面、系统、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良资产价值,而不是简单的变卖回收资金。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对不良资产价值的形成、处置规律理解越深,提高其流动性、赢利性的创新手段越多,其价值发现和价值提升的空间也才会越广阔,不良资产的价值损失也会越少。

三、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选择

不良资产处置的根本原则最大程度实现不良资产价值提升,减少不良资产价值损失。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选择应主要包括对不良资产分类、常见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比较分析和采取合适的处置策略等三个主要环节。

(一)不良资产的分类

国内外经验表明,占总数80%的不良资产,其价值往往只占总价值的20%;而占总数20%的资产,其价值可能占总价值量的80%,即资产处置的“二八”原则。因此,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在处置不良资产时首先应根据接收资产的质量状况、企业现状、形态结构、变现程度、管理弹性以及资产处置手段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应用现代统计方法,将资产分为若干类,找出价值大的资产,并根据各层次资产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从而提高处置效率。

根据资产性质不同,资产可分为债权、股权和实物等三类,相对应,不良资产可分为债权、股权和实物类不良资产。一是不良债权主要包括银行持有的次级、可疑及损失类贷款,不良资产处置机构收购或接收的不良金融债权,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债权;二是股权类资产主要包括政策性债转股、商业性债转股、抵债股权、质押股权等;三是实物类资产主要包括收购的以及资产处置中收回的以物抵债资产、受托管理的实物资产,以及其他能实现债权清偿权利的实物资产。

(二)常见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其比较分析

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中常用的处置方式包括依法清收、以物抵债、债务重组、债权转股权、打包出售、资产证券化、信托处置、破产清算等手段。不同处置手段应用的前提、范围和造成的后果不同,因此就需要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结合资产性质对常见处置手段进行比较分析,以科学选择出合适的处置手段。

1. 与债务人和担保人协商债务还款。

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处置方式,这种处置方式速度加快,费用也低,但缺点是债务人和担保人不能积极的筹集到资金,回收的速度和数量也会受到影响。

2. 债务重组方式。

这种方式是资产处置中大量使用的方式。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是债务人有较好的偿债意愿,目的是恢复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债务重组,就是对债务人的债务重新做出安排,包括在还款金额、还款期限上、还款利率、应收利息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做出适当折让。但所有这些债务重组安排,在方式与程度的选择上取决于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与判断,比如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情况、行业情况、市场情况、资本金情况、资产负债情况、盈利情况、现金流量情况以及抵押、担保情况等。

3. 债权置换。

债权置换是一种价值止损和价值提升相结合的资产处置方式。采用债权置换方式,在方案设计上一般要有以下三个“提高”作为前提条件:一是债权置换后整体价值的可以提升;二是债权的安全性可以提高;三是通过置换便于债务重组,达到债务人债务重组后还款能力可以提高。

4. 打包出售。

与传统的诉讼、以物抵债、债务重组等按户处置方式相比,整体打包方式具有处置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在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信息化的背景下,为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可以进一步大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采取网上交易等方式对拓宽不良资产批量打包出售交易模式。

5. 法律诉讼。

如果债务人和担保人不合作,而且也无法重组,比较强硬的方式是对债务人和担保人采取法律的手段。假设文件齐全,诉讼公平,判断胜算的概率是比较大的,但是诉讼的成本比较高,执行难度也比较大,一般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才诉诸法律。

(三)采取合适的处置策略

通过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以及常见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进行比较分析后,我们总结出以下的处置策略或原则:

1. 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实际经验

表明,我国不良资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良资产规模庞大、业务质量不高,不良资产中损失类比例较大,占比达到20%以上,再加上一部分名为次级、可疑类但事实上为损失类的不良债权,不良率达到30%以上。对于损失类的不良资产,放置时间越长,资产本身的价值也越低,所以对这部分不良资产最合适的方式采取快速变现的方式进行处置。

2. 对于那些因短期经营不善造成企业还款能力下

降,但仍有一定还款能力并且愿意采取积极行为清偿债务的,则不能一棍子打死,可以根据相关政策,可以采取以物抵债、修改债务条款、资产置换等方式或其组合方式清偿债务。

3. 对不良资产进行转让的,可以灵活采用包括拍卖、竞标、竞价转让和协议转让等方式。

在中介机构对以资抵债资产,包括房产、地产、交通工具、厂房、机器设备、商品物资等资产进行充分评估论证基础上,可以委托拍卖行进行公开拍卖、转让。

4. 对于那些短期内效益不佳,但从长远看具有良好

的发展前景,产品适销对路,质量意识强,有一定品牌效应,有潜在的市场竞争力,工艺设备具有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的企业,可以优先考虑债转股处置模式。

债权转股权或以实物类资产出资入股方式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应综合考虑转股债权或实物类资产的价值、入股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前景以及转股股权未来的价值趋势等,做出合理的出资决策。

四、不良资产处置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不良资产处置的时机问题

资产的价值具有时间性,一般说来,资产价值与经济周期所处的位置有着一种正向关系。纵观很多不良资产,是在经济周期低谷形成;而宏观经济形势的持续向好及行业景气状况的回升,可为采取债转股等提升战略处置不良资产,提高资产价值,至而获取股权收益或阶段性持股的退出以及战略投资者的进入等可以提供机遇和有利条件。因此,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应将时间因素纳入对不良资产处置策略分析中,要对经济周期做出一个基本判断,根据经济周期所处阶段做出最佳不良资产处置时机,减少资产因处置不当造成贬值或流失。

(二)将社会性和经济性并行考虑

在不良资产处置操作实践中,不仅要考虑经济可行性,而且要考虑操作的可行性;不仅要考虑经济问题,而且要考虑社会问题。不少资产处置案例表明,很多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但操作上不可行。例如对一家水泥厂进行处置,最优的方案是拍卖,但涉及到原有员工的安置。在当前氛围安稳比经济更为重要的大背景下,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只有和企业所属地方政府充分沟通,妥善处理好原有员工的安置问题,其处置工作才能成功结束。因此,在一些不良资产处置中需并行考虑社会性和经济性。

(三)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道德风险管理

尽管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在处置过程中采取了科学的处置方式,但由于目前不良资产市场定价机制不完备,加之监督和制约体制不健全,就为不良资产的价值流失提供了一种渠道,主要体现在不良资产处置人员对不良资产价值进行过低评估以及可能将某些资产以低价出售给关系人。

为了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应按照利益回避、风险隔离的原则从制度上设定不良资产处置关键环节的操作规程,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工作人员与剥离(转让)方、债务人、担保人、持股企业、资产受让(受托)方、受托中介机构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或经认定对不良资产形成有直接责任的,在不良金融资产处置中应当回避;二是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工作人员不得同时从事资产评估、定价和资产处置和相关审核审批工作。

五、总结

只有全面系统的加深对不良资产本身的认识,把握好其运行机理规律的把握,科学选择好处置手段,准确把握资产处置时机,从制度设计上规避好处置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管理等项系统工作,才能实现通过对处置各个环节科学管理,增强不良资产的流动性、赢利性,实现不良资产的价值发现和提升,最大程度减少价值损失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武巍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模式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8(9)

[2]陈素,孙建东.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探讨[J].西南金融,2007(2)

[3]漆腊应,李威.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国际比较与创新[J].江汉论坛,2006(4)

[4]徐芳,汪汀,等.入世过渡期: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比较分析与路径选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5)

浅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 篇8

一、制定单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

经过各方面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量及比率已经明显下降,不良资产处置已经进入到关键的阶段。但是我国目前现行的法律法规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的规范并不完善,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债权人如何参与企业资产重组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企业资产重组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债权人如何进行监督也缺乏具体规定,不良资产处置中以债权作为投资或融资担保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等,而且现行法律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还有不少的限制,如《证券法》关于分业经营的限制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法律依据不足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现行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只是国务院的部门规章,层次低,效力有限,其权威性和普适性不足,无法给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因此,为了更好的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提供法律保障,要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立法,将相应的部门规章上升到法律層面,制定单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应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及法律地位,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范围,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程序。

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近年来,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需要,促进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启动消费内需的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消费信贷的与日俱增。从商业银行业务趋势来看,消费按揭贷款业务蒸蒸日上。消费者购置房屋、购买汽车等消费品,都可以根据个人及家庭收入状况通过按揭、分期付款、预期透支的方式进行,“卡奴”、“房奴”等群体不断涌现。银行的各类个人金融业务在不断推进,但是相关的法律并不完善。自然人在一片质疑声中被排除在新的《企业破产法》适用主体范围之外,然而,由于股市、基金的投资风险、一些自然灾害等各种不确定事情的随时发生,加之个人失业、商业失败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事实上的个人破产。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的缺失,容易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个人破产后通过限制其过度消费,可以减少不良贷款。对于已经形成的银行贷款,则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防止呆账坏账拖时较长。

三、制定债转股的专门法律

1、完善债转股相关法律的选择—制度债转股的专门法律

解决债转股实施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必须完善债转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制定债转股的专门法律,依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从而避免了一系列的法律障碍。具体实施中,可由财政部或者人民银行牵头,由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各部委及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机构投资者等各相关部门组成跨部门的专责工作组,研究债转股的法律制度建设,进行单行立法,然后由人大常委会通过。

2、债转股专门法律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针对债转股中的法律问题,债转股的专门法律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规范债转股协议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要明确其享有的权利,也要明确其应该承担的义务,使债转股协议各方在债转股过程中有法可依;从立法上明确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债转股企业的控股权、收益权、管理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保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东权利,使资产管理公司对债转股企业行使股东权利具有权威性;积极探索创新寻找多种退出途径,确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权退出的合理机制,以实现股权处置方式多元化,具体来说,要细化股本回购制度,重新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等融资方式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或资产,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确立债转股企业特别是其管理层的股权回购义务,逐步创造允许国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的法律环境,制定外资机构准入制度,引进合格境外机构,最大限度的利用外资来处置债转股企业的股权。

四、构建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

1、明确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法律性质

明确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法律性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必须是可以带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并且保证这些资产的可交易性。首先,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必须是可以带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以保证证券的基础具有稳定的偿付能力,从而使资产证券投资的安全得到保障;其次,关于资产的可交易性问题,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某种资产是否可以进行交易。如果某种资产无法进行交易,那么该种资产就无法证券化。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资产转让的限制正在减少,这也为资产证券化在法律上提供了一个相对广阔的空间。

2、改善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法律环境

上一篇:化学仪器设备管理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经典女方证婚人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