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选9篇)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在人民内部所呈现出来的矛盾也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比如政府公信力问题、城乡收入扩大问题、农村教育改革问题、农民就业问题等等,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发展起来的问题比不发展要多得多,不发展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死路一条,而发展起来以后,富起来以后,蛋糕做大以后,问题自然就多了”。在新的时期,我们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认真学习和灵活运用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在该报告中,毛泽东同志正确区分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并且总结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有效地方法——“团结——批评——团结”。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才能维护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才能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

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我深受启发,并利用暑假回家这段时间,通过走访郸城县政府、民政部门、信访局、石槽镇政府和听取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的反映以及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了归纳整理,得到了一些比较客观的结论,并有充分的事例为证。调查的问题主要围绕着“目前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方案”、“人民内部矛盾的焦点问题”及其他问题展开,调查手段上并不是简单的听人口述,而是通过查询网络信息及实地查看才有了一定的进展,虽然也有一些论据不是很充分,但绝不是凭空捏造的,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于开学之初完成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本调查报告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当前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二是运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三是对人民内部矛盾在短时期和长时期可能发生的演变预测。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首先,我要简单说明郸城县目前的发展状况。郸城县仍属于省级贫困县,不过近年来工业发展迅速。目前,相关报道该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超亿元企业12家,总产值达到190亿元。其中,河南金丹乳酸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世界最先进的“L-乳酸工业化生产”技术,推动了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乳酸生产规模由2006年的6万吨发展到目前的2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河南财鑫集团2009年实现产值53.3亿元,利税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6%和21.9%。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势必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郸城城内唯一的人工河——洺河,投资2.6亿进行整治,但仍然走不出“污染——治理——污染”的怪圈;郸城县政府没有正确衡量本县的承载能力,修建了不少大型工程,如观光小火车、别墅群、星级饭店、星级电影院等,这种“高瞻远瞩”脱离了郸城作为贫困县的经济基础,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被称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也是导致郸城底层人民仍未脱贫的重要原因。而造成郸城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是贪官污吏,回到二十年前,淮阳还是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只是个赶庙会的小镇;而郸城已经属于县级城市了。可是,由于郸城县领导班子连续几任没有大的作为,而且出现了一批批腐败分子,交通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局、环保局、卫生局及人大代表等都有侵吞国家资产、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蛀虫”,造成郸城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在广大农村,青年人纷纷流向大城市,留下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和孩子,农民依然是低效率、低收入、低消费,缺乏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新型农民以及人民入股的联合乡镇企业等。农民在医保、低保问题上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文化生活并没有变得丰富起来,幸福感也没有提高。

(一)政府公信力有所下降,党群关系不够融合。郸城虽然是个小县城,但是政府已经能够利用网站来传达信息和征求民意,国家部门也要求党务、政务公开,但是它却依然保持着神秘性。例如,政府修建观光小火车一事,首先在决策上就存在失误,而在申请项目资金上更

是含糊不清,被中央新闻批评为“形象工程”;其次,外人都认为是斥资一千万,但是我打听到的却是一亿五千万,如此悬殊。记得当年修建人民广场时也有200万、600万、800万等不同说法。可见,政府工作不透明,在决策程序上没有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搞起领导权威,就无法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群众的信赖。部分党员贪污腐败,而往往轻判,甚至依然逍遥法外,搞特权,严重伤害了人民的感情,也影响了党群关系的和谐。另外,政策执行不力,郸淮路迟迟没有修建,村村通也没有达到目标,常常进城的人总会感叹:年年修路,年年失修。

(二)社会阶层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不再是简单的分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是国家工作人员(政府官员)、教育科研人员、企业领导层、公司职员(具有规模的国企或民企正式的员工)、普通工人、农民工、农民等阶层。按照生活标准和待遇,一般划分为三个层次,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属于第一层次;教育科研人员、公司职员属于第二层次;普通工人、农民工、农民属于第三层次。据观察和了解,政府官员的收入大致在3000——6000之间,只是住的是高楼别墅,行的是轿车,出入于星级饭店,所以和高收入的企业领导并无区别;而教育科技工作者可谓是按部就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基本保证能够在县城里买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以及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处于第三层次的工人或农民,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无论是打工还是种地都是维持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很难实现买房和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

(三)宗教信仰与宗教改革问题。近些年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速度让人惊叹:1997年官方文件称基督教徒有1000万;2004年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曾圣洁在“了望时代周刊”上称基督教徒有1600万;2010年《宗教蓝皮书》宣布基督教徒有2305万。这种增长速度难道政府不为之担忧吗?以前看到人们去教堂做礼拜、唱圣歌、过圣诞节、吃圣餐很是新奇,尤其是在教堂举办的婚礼更是吸引目光。而如今,这些五彩缤纷的活动使人司空见惯了,本人对这样的宗教活动并不持有异议。但是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是说就可以放任自流,该引导的还是要引导,该限制的还是要限制,该反对的还是要反对。就基督教教义而言,是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共存的,但是讲经者绝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那么就有一个问题需要慎重考虑,就是讲经者会把什么样的思想灌入到这些信徒头脑中。我也听过几次讲道,他们不仅给人以消极的、被迫接受的心理认识,而且将社会的反面思想蓄意扩大,让人对社会彻底失望,一心寄托于主。这种危害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于年轻的信徒也百害而无一利。另外,宗教在财务问题上也不透明。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与敌我矛盾分清界限。人民内部矛盾在根本上利益是一致的,是非对抗性的,不能像对待敌我矛盾一样使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而是用说服教育的方法、用讨论批评的方法去解决,就是毛泽东总结出来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一)人民参与的政府才是真正的人民政府。政府只有转变工作作风,站在人民的利益上考虑问题,并且认真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保持信息的公开、畅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赖,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讲话中提到党群关系的责任方主要在于党员,同样政府和群众的关系也是这样。这强调的不是是非关系,即使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得不到群众的理解,说明政府没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没有和群众保持良好的沟通。但是如何才能保证人民能够参与到决策上来呢?这绝不是空口说说而已。首先,县人大代表的选举问题。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人大代表的候选人是各校校长、各院院长、各企业领导等,几乎没有普通教师、工人、农民的一席之地,就人大代表自身要求而言,是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更重要的是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有效监督政府的决策、执行,所以事实上现在的教师、部分工人及农民都更适合成为人大代表的候选人。其次,司法独立问题。在小县城,司法很难独立。公、检、法往往混为一谈,都是看政府领导人的眼色。因此,闹出了镇政府告市县两级政府的惊人案例。最后,群众上访、信访问题。近年来,群众上访骤然增加,而且越级上访、赴京上访成了焦点。但是,我县公安局立起一张宣传牌,上面写道:对无理缠访、闹访和赴京非正常上访坚决予以拘留、劳教,依法打击煽动、操纵他人信访或恶意组织集体访。这样的标语能拉近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吗?

(二)缩小城乡差距,在于兴办乡镇企业,走出一条“专家指导、农民入股、联合经营”的道路。委派有经验、有技术的专家到农村进行实地勘察、指导,联合当地的乡镇企业,组成一体化的集体企业,并拉农民入股,从种植、收获、加工生产、运输到经营销售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受益人群。乡镇企业以农产品的加工、衣帽加工为主,便于就地取材,而且吸引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同时也可缓解城市就业的巨大压力。但是,农民最担心的就是土地问题,土地流转和使用应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走,决不能将农民从土地上赶走。

(三)信仰危机,在中国人的心里普遍存在。前面已经说过,近年来中国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急剧增多,这绝不是什么好现象。虽然说信仰自由,而基督教本身的消极思想中国人很早就知道的,但是现在反而更加相信它了,说中国人在逃避信仰危机是不正确的。因为,建国初期基督教徒只有100多万,党员不过千万,但是中国有近14亿人口,没有信仰的一直都很多。如果是为了逃避信仰危机,中国可以什么都不信,而今大批人选择西方的基督教,分明他们的某种心理与基督教教义相吻合,或者那些讲道人灌输了某种思想,使他们逐渐对社会丧失信心。另外,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似乎有抬头趋势。许多一元人民币上印有反对党等反动言论,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对于思想问题,要分清是对抗性的还是非对抗性的,如果在思想上仍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祖国统一的,仍可以通过引导、批评教育来实现团结;但是对于邪教组织,必须予以取缔,用暴力的手段进行严厉打击,以免在群众中引起动荡。

三、人民内部矛盾的发展演变预测

首先,政府和群众的关系体现为“缓和——紧张——缓和”的波浪式曲线,但是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政治觉悟的提高,在未来的某一时期内紧张局势会加剧。现在,政府、医院、学校等这些原本属于非盈利性的机构都成了“金字门户”,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严重下滑。不过,政府也在竭力维护自身的名誉,上级政府也会不遗余力的维护政府形象,当然不能放过人民的公敌——贪官污吏。高官落马,在一定时期内仍会呈增多现象;但是,打击力度也会有所加强。

其次,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已经超出了警戒线。而在短时期内,很难有很大的改观。不过,城市发展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后,农村发展自然会迎来新迹象。但是,目前我们应将优惠政策转向农村,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乡镇企业的活性,不能等到城市萧条了以后,否则又将出现城乡失衡现象。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2

一、正确把握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 毛泽东同志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主要表现在:首先, 指出矛盾是普遍的, 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他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现在才有的, 但是在各个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其次,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原理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这两对基本矛盾有着自己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 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 它又还很不完善, 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外, 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最后, 指出社会主义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由予其性质不同, 解决的方法也不同。他主张把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本来属于对抗性的敌我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对待, 并提出要用非对抗性的和平的方法处理这一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 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 恰恰相反, 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得到解决”。

二、认清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旧体制下产生的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矛盾已不是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论点始终没有改变, 而且矛盾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 矛盾引起的冲突也更为激烈: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仍时有发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 失地农民的就业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样化, 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增多、程度加深, 思想多元化、复杂化等等。无论这些矛盾的表现形式如何, 一般都可归结为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 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使矛盾的利益关系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改革旧体制, 建立新体制, 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长远来看, 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也会给全体人民带来巨大利益。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不可能所有人都同时获益, 必然是有些人得益, 有些人受损, 有些人早得益, 有些人晚得益, 有些人得益多, 有些人得益少, 从而产生经济利益摩擦。同时,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以及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 也使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拉大。在经济社会, 个体经济利益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利益矛盾十分突出。

第二, 利益主体构成、性质、内容、领域的复杂性使得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加大。人民内部矛盾的主体包括工农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以及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雇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各社会阶层, 各个阶层相对独立的利益标准和身份地位使得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具复杂性。此外, 在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中, 大多数是劳动人民之间、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之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同时也有“三资”企业中的劳资矛盾。这种矛盾除了非对抗性的一面外, 还有对抗性的一面。而即使是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 也往往是经济、政治、认识、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形成复杂的矛盾网络, 为当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增加了难度。

第三, 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突出、剥削关系的存在增加了矛盾激烈化的可能性。人民内部矛盾所涉及的问题, 大多集中在利益问题上, 而人们对利益问题又最为敏感, 一旦产生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 容易形成冲动和对立情绪, 导致矛盾激化。此外, 私营企业、“三资企业”、按“资”分配的出现, 容易使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对立性因素增加, 多种分配方式的出现打破了人民内部原有的利益分配方式, 激发矛盾的因素也相应增加。

第四, 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使矛盾的触发点增多。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多数是在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交错、制度不完善、新的合理合法的利益关系尚未形成当中产生的。矛盾的关系复杂、类型多样, 各种关系、各种矛盾相互交叉又相互影响, 形成了矛盾的关联网络, 使得矛盾的触发点增多, 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 就可能激化, 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三、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当前,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 但也进入了一个矛盾多发的关键的历史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要以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为理论基础, 科学认识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 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重要意义, 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态平衡中正确处理和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实现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1抓好发展第一要务是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 根本上是受社会主要矛盾制约的, 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正如前文所述, 人民内部矛盾所涉及的问题, 大多集中在利益问题上, 而人们对利益问题又很敏感, “穷”依然是社会不和谐的总病根。所以, 减少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从根本上讲要用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社会要和谐, 首先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 离开发展这个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就没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 在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进步。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矛盾的发生, 出现了也比较容易解决, 否则, 正确处理和减少人民内部矛盾只能是空谈。

2继续深化改革是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必要途径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方法就是也只能是改革。继续深化改革既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所在,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只有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大胆探索, 进一步在体制的改革创新上下工夫, 消除体制弊端, 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创造潜能, 才能建立起一整套正确处理和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旧体制的深层次矛盾以及由改革引起的新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使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得以缓和、利益格局更加合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旧体制下尚未根本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以及由改革引起的新矛盾, 使整个社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

3妥善处理新社会阶层同其他阶层之间的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但这不排斥事实上存在的具体利益差别。改革以来, 我国社会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等新社会阶层。他们由于本身具有不成熟性, 又以私有制为基础, 必然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其他阶层存在着利益上的现实差异和矛盾。当前, 新社会阶层与其他阶层的矛盾仍然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党的十六大号召, 我们应该“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 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 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 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因此, 我们应坚持公开公正公平, 正确反映并兼顾各方面利益, 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形成能够全面表达、有效平衡、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诱因和有效化解矛盾。

4做好法治工作, 依法调处人民内部矛盾, 是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法制基础

当前人民的法制意识逐渐增强, 而且人民内部矛盾呈现面广量大的趋势, 一方面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另一方面也要靠法治来解决, 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规范着主体行为与利益关系, 较其他规范更具权威性公正性强制性。依法办事能有效防止矛盾激化, 避免从主观认识出发处理矛盾可能导致失误的历史悲剧重演。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行政为导向, 同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把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坚持依法行政, 切实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防止和纠正以权代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徇私枉法的现象, 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1]毛泽东文集: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3]中共中央文件选编[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l992.[3]中共中央文件选编[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l992.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3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和谐社会;主题

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之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全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研究“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理论界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解决这一课题,必须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和主线。

一、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角度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我国传统和谐思想有益成份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在这一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也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敌我矛盾,一是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去解决。进而,毛泽东明确提出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而这样一种政治局面,用今天和谐社会的观点看,不正是和谐的政治生活的完美写照吗?他所提出的达到这样一种政治局面的各种方针、政策,诸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不正是和谐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文学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生动演绎吗?可见,和谐社会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必然结论和必然成果。

二、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看,正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和谐社会的思想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兼相爱”的和谐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说礼贵和,即和谐;而要达到和谐,必须采取“中庸之道”,执两用中,在承认社会矛盾的基础上调和社会矛盾,由此,孔子反对“过”和“不及”两种不和谐的方法。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是建立在对立面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两端”或对立面,就无所谓和谐。和谐内在地包含矛盾和差别,是多样性和差别性的统一,它寻求个人心灵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及宇宙和谐,要求人们站在中的立场上使矛盾诸方协调、和谐、稳定、有序,和而不同。从和谐的观点来看,孤立的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善的事物,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统一、和谐,才能形成完美的事物,因此我们不能离开矛盾谈和谐。如果说矛盾是一分为二、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谐则是合二为一,相辅相承、相得益彰,是化干戈为玉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应然”的状态,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绝对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一定义更多地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结果的角度去界定的,而不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角度去界定的。如果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2] 是一个使矛盾诸方由对立逐渐走向统一,由相互斗争逐渐转向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使矛盾诸方由两败俱伤转为双赢共赢的过程。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拾遗补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显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继小康社会之后的一个更高目标,这既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目标,又是一次艰难跋涉的长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3]那么,如何才能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呢?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因此,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又是其根本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的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4]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和谐、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等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结合起来。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特别是民法、刑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实际上是人民正确处理内部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的条文化、法律化,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集大成,是一笔现成的方法典,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依法办事。只有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维持公平正义,而“公正即和谐。”道德虽然不具有强制力,但它是人们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也是人们处理内部矛盾的道义根据,而且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说服力,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以德行事,只有这样才能以德服人,而“美德即和谐。”其次,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综合适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再次,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公平正义,执两用中,切忌“过”和“不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一刀切和千篇一律。

四、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使经济社会的运行做到安定有序。稳定是改革、发展、和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而要保持稳定就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这一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5]在多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会日益显现,继续保持长时期高速发展的难度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不断增大,改革的阻力也会更大,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的任务非常艰巨。因此,在这个关键的发展时期,能否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如果我们政策把握得当,很好地解决了人民内部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变风险为机遇,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导致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设想就会成为泡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要解决好这一课题,我们就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全过程中敢于承认矛盾,勇于正视矛盾,善于化解矛盾。只有这样,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才可能由对立走向统一,由残缺走向完美,展现百花齐放、万家灯火的和谐美景。一言以蔽之,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题,必须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

作者单位: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819

[2] [3] [4] 光明日报[j].2006-10-12.头版

[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4.81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4

书P238(已经比较详细了,下面是一些补充)

历史意义

这是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后来毛泽东根据原始记录加以整理,并作了若干重要的补充和修改,一九五七年六月十九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这篇讲话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明确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了出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确方针的继续和发展。讲话公开发表前,反右派斗争已经开始,由于当时对右派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在讲话稿的整理过程中加进了强调阶级斗争很激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些同原讲话精神不协调的论述。

著作信息

毛泽东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由1957年2月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5

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篇重要理论著作。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详细阐明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从毛泽东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到新一代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思想对我们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进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社会矛盾的性质和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开始居于突出地位的背景下发表的。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正处于错综复杂的变化之中。从国际方面来看,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作的秘密报告,揭了盖子,也捅了漏子,由此引发了国际共运史上的连锁反应。东欧一些国家政局动荡,陆续发生了波兰的渡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出现了与党和政府对抗的行为。帝国主义利用这个机会,掀起反苏反共的恶浪。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很大混乱。在国内,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面对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及阶级关系、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动人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开始表露出来发生了少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农民闹事等风潮,也有极少数人敌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发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在人民内部问题和敌我斗争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分析形势,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党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该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包含丰富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其主要理论贡献为:(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由于两类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解决,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两类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5)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实事求是和走群众路线。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阐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出发点、方针、政策,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要正确认识矛盾。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是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毛泽东反复强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要在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谋求统一与和谐。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6

毛泽东在这一篇论述中,明确指出了矛盾存在是无法避免的,正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矛盾给予了这个社会长足的动力,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他指出:“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他还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现今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无论是1957年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还是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期,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官员害怕承认矛盾,不敢面对矛盾,这对于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十分不利,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否认,在现今的社会发展中,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不管是党、政府、官员还是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完全不利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问题的出现会让我们更加清楚地发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不足,从而找出原因,想出对策,不断完善。

毛泽东提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总的方法和原则,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许多人觉得,提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个新的问题,但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决不能采用武断专制的方法,而是要采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在抗战和解放时期,共产党人曾采取了说服教育的方式,解决了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地区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毛泽东强调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来解决问题。当今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常常引起人民的疑问和质疑,党和政府要做的是通过交流,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及其原因,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若问题确实存在,积极解决,若是其他,也需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得用粗暴的方式对待。毛泽东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宪法规定上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等自由,突出了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所在。公民有自由和民主的权利,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义务和责任确保公民的这些合法权利不受侵

害。在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助其维护。在现在,存在着不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办实事,不为群众谋利益、维权益的现象存在,党和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不良现象,让每个政府官员都深切认识到自己的公仆角色。

毛泽东还强调了要坚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这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有重要意义。这些基本原则需要我们贯彻执行,但是需要应对当今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改革和创新。创新精神是毛泽东所强调的。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复杂且难于解决或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党和政府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应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创新,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最后一点,共产党员应发挥其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人民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共产党员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民内部矛盾解决的问题中,积极探索解决方法。这其中,尤其需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建设,不断提高其素质。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7

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所以,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 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 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

1.1经济领域内的人民内部矛盾。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 使得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产生矛盾。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使得东、中、西部地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 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经济矛盾。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不同群体间的冲突, 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不合理的贫富差距不仅限制了社会的有效需求, 影响经济的发展, 而且会造成社会的动荡, 这就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 生产效率的提高, 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 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2政治领域内的人民内部矛盾。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即干群矛盾, 干部作为利益主体与群众发生的矛盾, 体现为干部为追求不正当利益侵害群众利益。当前, 党员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 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还比较严峻。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一些深层次的腐败问题还没有有效解决, 经济违纪违法主体在向多元化、高层次、高手段、高科技发展, 某些方面和领域的腐败现象还较突出, 权力运行中弄权勒索、贪赃枉法严重, 公款吃喝玩乐之风屡禁不止。腐败行为并不创造社会财富, 其实质是对社会财富非法的掠夺。据有关部门披露群体性事件绝大部分与腐败现象有关,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最突出的问题。

1.3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人民内部矛盾。伦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 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和谐之中仍然存在用消极、颓废的哲学引导中国人, 将一切崇高贬斥为虚伪, 在思想层面将中国革命和中国传统文化消解为反动腐朽, 与人类文明相悖的体系。利用名人、文化人公开在网络上传播邪教, 公然违背中国的法律, 为一些民族分裂分子提供发表言论的空间, 西方敌对势力为了达到破坏国家统一的目的, 用尽各种方法, 使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歪曲, 阻碍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2矛盾产生的原因

产生这些非对抗性矛盾的原因, 主要有三个方面。

2.1经济原因。人民内部矛盾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其实质是经济资源的社会分配问题。生产力是体现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 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且存在严重的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性, 西部内陆地区远远赶不上沿海地区, 收入差距巨大。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 才造成社会物质资料不充裕, 制约了社会具体问题的解决, 阻碍社会的发展, 从根本上导致了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

2.2政治原因。我国现阶段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 旧的政治体制和新的政治体制没有很好的衔接, 使得党员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加剧, 腐败现象的激化, 党的领导时常有脱离群众的现象。作为人民的公仆, 党员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来办事, 正确认识和区分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 化解矛盾, 妥善处理好群体事件, 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2.3国际环境的影响。人民是不同阶层, 不同利益, 不同受教育水平的群体, 在接受西方现代价值观念时与自身的传统观念, 必然会出现思想上、文化上各种冲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平台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必然会引起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宗教矛盾。

3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措施

利益和利益矛盾是重要的社会现象, 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利益分析是观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人民内部矛盾, 说到底, 就是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关键是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实施。

3.1加强科技创新, 发展经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 逐渐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 缓解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从制度上保证低收入人群的生存发展需要。

3.2多角度创造机会, 缓解就业压力。就业作为民生之本, 现在正面临巨大的压力。解除就业压力, 除了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之外, 主要还是要靠强化政府作用, 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首先政府要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就业保障政策,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发展新型工业以及服务业, 创造更多的岗位, 以缓解岗位不足的问题。其次要转变社会就业观念, 支持和鼓励自主创业, 提升群众自主创业的意识, 发展弹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钟点工等多种多样的灵活就业方式, 以拓宽就业渠道,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自主创业的有效施行。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民生问题, 还影响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与安定和谐。政府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夯实党的领导, 促进各民族大团结。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 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法宝,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继续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要加强廉政建设, 把反腐败斗争摆在突出位置, 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形势是好的, 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团结和谐的,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是巨大的,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证明, 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不断扩大, 团结互助不断加强, 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日益深厚牢固。只要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就一定能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只有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才能使我们的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4巩固主流意识形态, 应对国际网络文化冲击。我们建立、健全网络系统中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组织体系, 维护自己的媒介主权,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文化的控制力和导向力, 在网络上发出中国的声音, 让世界了解中国, 了解中国文化, 加强同世界上主要媒体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世界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 逐步打破西方媒体对国际舆论阵地的垄断。

摘要: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三种表现形式:贫富矛盾、干群矛盾和就业矛盾, 本文分析了其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提出了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些对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既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又要针对当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提出行而有效的治本良策, 逐步化解。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经济利益,就业,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王伟光.社会矛盾论——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2]谢远学.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及其对策[J].人民论坛, 2013 (14) .

[3]许全兴.建设和谐社会要切实解决重大的社会矛盾[J].理论参考, 2006 (5)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8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法

探索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必须遵循其基本原则,方向正确,头脑清醒。其基本原则主要有坚持“一元”与“多样”相统一的原则、注重源头预防的原则、群众观点的原则、辩证分析的原则、主动性与超前性的原则、“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

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的方法主要表现为:首先,要坚持客观分析的方法。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无私无畏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研究人民内部矛盾。对现实中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既不能掩饰,也不能夸大,更不能曲解。其次,要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观察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演变的轨迹以及现实的表现,研究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它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对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影响,在宏观社会历史背景的把握中,认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特点及变化。再次,要坚持具体分析的方法。要切实把握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对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内容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具体地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和解决的方法,并认真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寻求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方法。最后,要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要从定性的角度把握矛盾的本质,探讨事物的规律。但是,定性的把握应该建立在对大量活生生的材料的分析上,要加大研究深度,为正确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提供理论性和操作性兼备的研究成果。

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法主要表现为:

1.经济的方法。主要用来解决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适合不同利益群体的、以按劳分配为主,按需分配、按资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既要反对平均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反对分配悬殊过大,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要采取正确的经济政策、经济办法,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要通过正确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處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的三者利益关系。当然,用经济方法来解决好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最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只有从生产力发展上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2.民主的方法。主要用来解决人民内部的是非矛盾。人民内部在思想政治上的矛盾是一个是与非的问题,属于人民内部争论的问题,只能用民主方法来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方法来解决。民主的方法,不仅是解决人民内部思想是非问题的基本方法,而且是解决人民内部政治生活领域矛盾的基本原则。民主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民主法制的政体,通过健全的民主法制制度来解决矛盾;二是采取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手段和办法来解决矛盾,如现在我们正大力倡导和实施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策略。

3.法制的方法。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管理,使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和纠纷有法可依。通过普法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确保以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纠纷。而这一切又必须有一个适当的体制来保证它的贯彻和实施。

4.教育的方法。正确的经济方法是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必不可少的辅助条件。要多做说服、调解、协调、疏通工作,立足于理顺情绪,增进理解,调动积极因素;要注意工作方法,关心群众生活,少搞形式主义,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要通过耐心、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从而化解人民内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摩擦和分歧。还有,必须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斗争,努力克服官僚主义,这是理顺群众情绪,缓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总之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的办法,共同做好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深化改革,通过民主和法制化的途径,调整好人民内部矛盾。

5.示范的方法。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相关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源于对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不够,致使矛盾激化,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要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执政水平,努力改进工作方法,加强自身修养,用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去影响群众,从而促进人民内部矛盾的妥善解决。

6.改革的方法。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更好地得到发挥,从制度上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提供良好的条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最根本的办法。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途径

(一)正确理解

正确理解就是领导者通过详尽的调查研究,对面临的矛盾形成正确认识,从而获得妥善解决矛盾的主动权。这是一个科学的认知过程,需注意“八个弄清”:

1.弄清是人民内部矛盾还是敌我矛盾。这是属于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不同。把人民内部矛盾夸大为敌我矛盾,并用对待敌人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或者把属于敌我性质的矛盾误认为人民内部矛盾而采用不当的解决方法,都会贻害于社会。

2. 弄清是一般性矛盾还是特殊性矛盾。一般性矛盾大量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往往带有经常性、普遍性、反复性特点。解决这类矛盾时空跨度较大,需持之以恒连续抓,做好面上的工作。比如,城市普通居民住房难的矛盾,要通过不断修建经济适用住房去解决。特殊性矛盾则往往带有突发性、牵动性、延续性等特点。解决这类矛盾,时间要求紧,应“快刀斩乱麻”,作出果断处理。比如某些地方“疯狂的小煤窑”诱发出闹事事件,领导及时亲赴现场做出明晰处理,便可避免事态扩大。

3. 弄清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解决问题要力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兼顾全面,把“一台戏”演好。如果盲目地去解决,或者举棋不定,或者错投棋子,便很容易出问题。

4. 弄清矛盾存在的条件与解决矛盾的条件。既要具体分析矛盾存在的多种条件,又要具体分析解决矛盾的现实条件,如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等,要防止成为没有根据的空想家和乱撞乱碰的鲁莽家。同时,又要避免犯“唯条件论”错误。

5. 弄清是思想是非还是利益冲突。属于思想是非问题是可以通过说服教育加耐心等待,即“团结—批评—团结”这一公式去解决的,而由利益冲突引起的矛盾则不是一般的说教能生效的,需通过大量的行政调解和法律裁决、确保或改变一定利益格局,才能得到解决。

6. 弄清是工作中的不同意见还是方针、政策分歧。如果属工作意见分歧完全可以通过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途径,搞“群言堂”,“择其善者而从之”,使矛盾得以解决。如果是对上级决议、既定方针政策方面的重大分歧,除按组织程序反映或请示报告外,一般应按不搞争论的原则处理,以保证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7. 弄清是德行问题还是法纪问题。属于德行性问题(包括大是大非、道德行为等)应以加强经常性教育为主去解决;属于违法乱纪,则需在进行教育的同时按有关法纪处理。

8. 弄清是误会问题还是积怨问题。由误会生成矛盾的事很多,但误会终究是误会,一旦消除误会,“破镜”也能重圆。相对于积怨问题,误会较好解决,而积怨问题的矛盾转化工作,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二)善于化解

人民内部矛盾反映的是人民内部和社会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问题,由经济利益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包括不同的价值观及其取向)、品行作风、性格特征、民族感情、风俗习惯等构成的差异、分歧、斗争,即矛盾。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就是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做矛盾的转化工作,使其向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方向发展。对可能扩展的不利于社会稳定、改革开放和国家发展的苗头性矛盾要及时化解;对事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利于事物发展的长期性矛盾要不断化解;对事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利于事物发展的短暂性矛盾要抓紧化解;对事物发展中的突发性矛盾要专门化解(特殊处理);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矛盾要反复化解。

(三)尽力缓解

有些矛盾可以在较短时期得到化解,而有些矛盾一时难以化解,这就需尽力缓解。化解是矛盾的转化,而缓解则在于不使矛盾激化。

1. 特权思想和行为引起的矛盾。由于各種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一些人的特权思想和行为引起的矛盾存在具有长期性。反腐促廉要长期抓、经常抓、反复抓。

2. 由“三大差别”引起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脑体劳动收入差等等矛盾。在消除“三大差别”的必备条件成熟之前,要注意把握这些差别的程度,考虑多数、兼顾全面、宏观控制、适时微调。

3. 由物价上涨引起的矛盾。物价长期涨幅过大定会妨碍社会稳定,要尽力缓解。

4. 分配不公引起的矛盾。目前分配不公的问题相当突出,要通过正确把握贫富差距的度,制定有关政策、法规、逐步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来缓解矛盾。

(四)争取谅解

遇到难以化解和缓解的人民内部矛盾应争取谅解。谅解是缓解的一种特殊情况。

1. 以理服人。在人民内部,绝大多数成员都是知理的,就看能否把理晓示于众。有些暂时不能解决的矛盾,得不到群众谅解,与领导者总是把道理讲不清,不能以理服人有关。以理服人绝非花言巧语、信口雌黄之辈所能办到的,以理服人与不学无术者无缘。以理服人是教育人的事,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2. 交心亮底。一般讲,凡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能向群众交心亮底说实话,以情感人,群众是可以谅解的。

3. 以众为师。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向下属求教解决疑难问题的良方,在共同商讨和寻找处理矛盾有效途径和办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从群众中汲取到丰富营养,获得力量,而且还可以取得群众谅解。

4. 发动参与。对于一定的事,参与者和局外人的心情、感受、态度、责任心等会有很大差别,甚至迥然相异。所以,处理某些“老、大、难”问题,吸收群体中有一定影响的代表参与,并通过他们向群众沟通,这既是争取谅解的好方法,又是领导活动获得新信息的大来源,也是群众得到自我教育的新途径。

5. 公平处事。古人云:“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吕氏春秋·贵公》)“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篇》)公平处事,即或不善,群众也可以谅解。如果领导者偏私而行,群众终究不服,只能增加其复杂性,不利于矛盾的解决。

(五)积极调解

对人民内部属于各种经济纠纷和其他民事纠纷的矛盾要进行积极调解。

1. 依法处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已经构成经济纠纷案或其他民事案的人民内部矛盾,应通过民事诉讼,由仲裁机关仲裁,或由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审判解决。

2. 行政调解。有的经济纠纷和民事纠纷,当事人不愿进行诉讼。这是因为,在我国数千年形成的以人治为主的社会中,不少人习惯于人治而不懂法治,遇到经济纠纷或其他民事纠纷,习惯找行政领导解决而不去找执法机关解决。这是不正常的,但又毕竟是一种国情,改变它需要一个过程。事实上,遇到这类矛盾,也确有通过党政领导进行调解得到解决的。这种情况在农村较为常见。在我国,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许多人民内部矛盾,还得通过行政调解处理。

3. 民间和解。有的内部纠纷,当事人双方通过协商,在满足一定要求和条件后达到“和解”。这是一种自发性的处理办法。只要不属于“隐匿罪”之类,从一定意义上讲,有利于减少社会问题。但这种解决方式绝非我们所提倡的,只是一种现实存在。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9

2003年l2月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 林辉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 350007)

摘要: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三个方面分析

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贡献;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regarding a book named

concerning 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 correctly inside of the people

UN Hui

(Fujian Public Safety College,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analyzed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 ce regarding chairman

Mao’S book named concerning 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 correctly inside of the peo ple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basic contradiction in socialist society,two kinds of contradiction in socialist society,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 correctly inside of the people and SO on.

Keywords:MAO Ze—dong;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 correctly inside of the people;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realistic significance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27日根据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同年6月19 13在《人民13报》上发表。46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反思这篇讲话的理论贡献时,其精神无疑对新时期我们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

1956年,受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影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开始出现一股混乱的思潮,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相继发生,许多工人走上街头罢工,许多学生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

我国一些地方城市群众闹事的情况也不断增加,“先后大约有1万工人罢工,1万学生罢课。有些甚至喊出了‘打倒共产党’的反动口号。”⋯ 同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人民内部非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却13益突出。在这样国际、国内背景下,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涉及了以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有人遇到过、或者遇到了却又没有能够正确解决的重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成为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独创性发展的又一突出例证。

1.1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

1.1.1 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基本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后人往往把这两对矛盾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各种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存在这方面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上百年间还没有人作出正确的回答。毛泽东在考察了苏联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认为矛盾是普

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1.1.2 基本矛盾的存在状态、性质及解决途径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解决的方式、方法,就是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这一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的“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

1.2 首次系统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理论

1.2.1 明确界定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和外延

毛泽东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主要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农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等等。

1.2.2 明确界定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对立统一的,有人民内部对立统一,有敌我之间的对立统一。“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1.2.3 提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问题

毛泽东还运用矛盾转化原理,分析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问题。他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会导致部分人民内部矛盾向敌我矛盾转化。比如,党和政府在工作中造成的严重失误和过失长期未得到纠正,造成社会生活各种矛盾尖锐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法失当,也会造成人民内部矛盾向敌我矛盾转化。毛泽东还深刻地阐述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及其转化问题。他指出,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矛盾,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毛泽东从我国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的历史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纳入人民内部矛盾范畴,并在实践中成功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1.3 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1.3.1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指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①一方面,“主题”思想的提出,是以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前提的,是由我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要着眼点和出发点,来认识和处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角度提出来的。毛泽东认为,我们国家虽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革命的目的并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政府,而在于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为了便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1.3.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政策

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重大命题,还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时期的新一

情况、新任务,联系农业合作化问题、工商业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等,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针、新政策。毛泽东强调,我们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总的指导思想;用民主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正确把握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以及在不同领域贯彻的具体方针和政策。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当时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正确估计阶级斗争形势。是保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虽然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明确告诉我们,那种度以为阶级斗争已不一

存在的看法是极其危险的;国际反华、反共势力从未放弃对新中国的颠覆和破坏活动,只不过其破坏方式更隐蔽,手段更多变,我们对此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高度的警惕。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各种干扰,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2.2 发展生产力是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正确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核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从当前出现的大量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来看,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物质利益方面的纠纷。如:由社会分配不公、少数干部不廉导致的利益纠纷;由对长远利益的不理解导致的利益纠纷等。要最大限度地解决主要矛盾纠纷,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各种关系的物质基础,缓和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由此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3 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

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这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进行的改革,就是在这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纷繁一

复杂,既有旧体制下尚未根本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如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官僚主义、腐败问题等,也有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中分化出来的多个相对独立的阶层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同其他阶层存在差异,产生矛盾,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导致下岗职工闹事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胆探索,进一步在体制改革和创新上下工夫。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合理调整利益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整套正确处理和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旧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由改革引起的新的矛盾和问题,使利益格局更加合理,人民内部矛盾更加缓和。

2.4 合理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保证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引起的,因此,应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调节利益差距,把它调整到合理的限度内,以此克服其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合理的分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从而消化、缓和由此引发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避免社会冲突;另一方面,我们应加快西部开发和城市化建设,逐步缩小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分配差距,让东部带动西部,让城市带动农村,以此达到共同富裕。对西部不发达地区,政府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援,振兴当地经济,从而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对城乡问题,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城市化,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从而缩小城乡差距,缓和并最终消除工农矛盾。

2.5 妥善处理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可以妥善处理的,但如处理不好,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会演化为对抗事件,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施行,出现了群体性上访、游行、示威、拦阻交通等突发性事件,而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不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极易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演变为政治事件,甚至引发社会**。据全国信访办公室负责人透露,“2002年前三季度,全国县以上三级党政机关信访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864.04万件(人)次,据此推算,全年当在1150万(人)件左右。”因此,当矛盾出现时,必须积极、谨慎地予以适时处置:对一般的群体性事件,要立足于疏导,进行说服、教育、劝阻,切不可因简单从事、态度粗暴而导致规模扩大、事态升级;对因要求未能满足而引起的,没有过激行为的上访、请愿和游行示威事件,在事态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时,应本着“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积极做好工作,防止因处置不当而给敌对势力以借口;但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干扰正常秩序的突发性事件,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孤立、打击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教育争取一般参与的群众,及时果断地制止事态的发展。

总之,历史实践证明,能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关系到党能否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影响党的巩固发展的重大政治课题。什么时候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就能增强人民团结,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党的事业就有源源不竭的动力,执政就有坚实的基础;反之,就会动摇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影响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甚至使小事变成大事,导致矛盾激化,酿成乱子。因此,认真研究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对于解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毛泽东思想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95.

[2]新京报.八成信访有道理的反思[N].范荣生(责编).海峡都市报,2003—11—23(A9).

上一篇:中小学生常见病防治下一篇:福建省第三产业要素投入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