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画蛇添足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2 画蛇添足 教学设计 教案

2.2 画蛇添足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会2个会认字和2个会写字。2.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读代讲法

小组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新授

(一)读悟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3.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4.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解释“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5.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6.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1)理解这句话。

(2)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怎样表演才能使人们受到启示?)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4)带着理解读一读。

(二)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三、练习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

1.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2.遂()饮其酒。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1.自相矛盾:

造句:

2.画蛇添足:

造句:

课堂小结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课后习题 《画蛇添足》习题

一、基础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è rén

zhī

jiǔ

xiāng wèi yuē

suì yín qí jiǔ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祠()

卮()

遂()

谓()

词()

危()

邃()

胃()

二、综合题

(一)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祠:

舍人:

卮:

相谓:

引:

且:

乃:

为之足:

固:

安:

遂:

(二)多音字组词。

shè()

shù()

shě()

shǔ()

三、提高题

读课文,完成练习。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一)按原文填空。

(二)翻译填在横线上的句子。

1.

2.

(三)解释画蛇添足的意思,并造句。

画蛇添足:

亡:

wéi()

wèi()

”遂

造句:

(四)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下列成语有的是从古代寓言故事中演变过来的,请用“_____”画出来,并选择其中的两个各写一句完整的话。

滥竽充数

川流不息

南辕北辙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饱经风霜

掩耳盗铃

画龙点睛

愚公移山

急中生智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一)舍人 卮酒

相谓曰

遂饮其酒

(二)祠堂

卮酒

毛遂自荐

相谓

组词 危险 深邃 胃疼

二、综合题

(一)祭祀

手下人

古代盛酒的器皿

商量

拿,取

将要

于是

给蛇画上足

本来 怎么,哪里

于是

失掉

(二)宿舍 舍去 数量 数数 作为 因为

三、提高题

(一)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二)1.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

(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造句: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画蛇添足。

(四)告诉我们不要自作聪明,否则会弄巧成拙。

(五)滥竽充数

南辕北辙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掩耳盗铃

愚公移山(说话略)

板书 画蛇添足

2.2 画蛇添足 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城市等级的划分以及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2.运用有关原理,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

3.理解某一区域内,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关系,并了解嵌套理论。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搜集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相关资料,提高学习兴趣。2.利用多媒体把搜集资料向其他同学演示并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教学难点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的生活运用

3.教学用具

课件

4.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说出我国的一些主要的城市,最大的城市?播放“中国特大城市”图片。

学生回答,略。

师:我们知道,这些城市有大小之分,也就是说城市是有等级的,那么城市的等级又是如何划分的呢?——划分依据

学生回答,略。(按人口规模来划分)【转折】不同国家,由于疆域、人口、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城市水平不同,对城市人口规模、等级划分有自己不同的标准,那么我国的城市等级是怎样划分的呢?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5“阅读”部分,回答问题。

师: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就医、上学、购物或寻求其他服务。【活动】1.你的家在哪里?

2.你在哪儿上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未来大学打算去哪儿上?

3.你去过市区医院吗?什么情况下去的?平时头疼感冒去哪里就医?

学生展开讨论,回答。

【过渡】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其一定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活动】教材P25活动题。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完成下表。

师:城市等级的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只是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

【过渡】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学生读图2.12,完成读图思考题。(根据图例,理性分析城镇数量及分布与级别的关系,并能够解释原因)

城市等级体系说明的是一定地区范围内,各种等级的城市在空间上组合特点。

【归纳】从图2.12中可以看出,在每一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或者说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形成城市中心地理论的基础)【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28“阅读”,理解嵌套理论的形成。师:图2.13形成前提条件是: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影响运输的唯一因素是距离。(便于学生理解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过程)指导学生读图2.14,找出城市有几个等级,并找出表示每一等级六边形服务范围的线条颜色,叙述不同等级城市之间服务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活动】案例3,在了解A、B、C三级各自的服务功能、人口规模后,阅读图2.15,找出A、B、C三级居民点数目,各自分布特点。

2.2《质点和位移》教案 篇3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动,我们就可以得到如图2-12所示的投篮时的篮球运动,用这样的方法研究篮球的运动,虽然得到的结果并不是篮球真实运动,但是由于抓住了影响篮球运动的主要因素,忽略的只是一些无关的或者次要的因素,这个结果还是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篮球的运动情况。

二、质点

像上面研究篮球的运动一样,在探究物理问题时,为了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时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等因素,把物体简化成为一个具有质量的点,或者说用一个具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物理学上,把这种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板书:

一、质点

1、定义:不考虑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 2、理想化模型

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质点不是真实的物体,是人们为了使实际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化模型。引入理想化模型,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尽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物理学上经常用到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抽象。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可见,引入质点是为了使物体的位置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使物体的复杂运动转化成点的运动。

3、质点简化的条件

教师进一步提问:问题3:质点没有大小,是不是运动物体越小就可以视为质点,而物体越大就不能视为质点呢?一个物体某些情况下可视为质点,是否就总可以视为质点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呢?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关于

一个物体能否抽象成质点,并不是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大小,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①平动的物体一般可以看作质点

同学们看,比如装有粉笔的粉笔盒在桌面上平动时,由于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可以用一个点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物体的大小、形状就无关紧要了,可以把整个物体当质点。

②有转动但转动为次要因素

例如:我们前面研究篮球的例子时,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篮球在空中的整体运动情况,篮球自身的转动是次要因素,就可以忽略篮球的自转,将其看成是质点。

再如:乒乓球旋转对球的运动的较大的影响,运动员在发球、击球时都要考虑,就不能把乒乓球简单看作质点。

所以我们可以把前面这两点概括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可以看成质点的一个基本依据:该问题着重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是物体的转动。

例如: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运动的时候,就可以把汽车当作质点。当然,假如我们需要研究汽车轮胎的运动,由于轮胎上各部分运动情况不相同,那就不能把它看作质点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或者该问题着重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是物体的转动。当然这只是基本的依据,在具体问题中我们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物理学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必须从实际出发,撇开不考虑的(只能是与当前考察无关的因素),和对当前考察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

要注意的是:同一物体在不同情况下有时可看质点,有时不可以看作质点。研究地球公转时,尽管地球直径为

km,而且本身在自转,但由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

km,因而就地球相对太阳的公转来说,地球的大小和自转可以忽略不计,这时我们就可以把地球看作质点;但是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的大小和形状等是影响研究问题的重要因素,这是就不能把地球看作质点。书上讨论与交流:

沿一个方向推动桌面上的书本,如果测量书本移动的距离,是否可以将书本视为质点,为什么?可以,因为这个时候书本上的每一个点通过的位移都是相等的。

如果测定书本经过桌面A点所需要的时间,是否可以将书本视为质点,为什么?不可以

问题与讨论

(1)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吗?(无关)

思考:质点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吗?

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可以)要研究这辆汽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不能)

(3)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质点吗?(作为整体研究时才可以)例1 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质点(ACD)

A.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

B.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的运动情况的车轮

C.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

D.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 [例题剖析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凡是轻小的物体都可看作质点

B.物体的运动规律是确定的,与参考系的选取无关 C.物体的位置确定,则位置坐标是确定的

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教师精讲

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与物体的大小无关,A不正确.物体的运动规律是相对参考系而言的,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如果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描述的运动规律是不同的,B不正确.只有先确定坐标原点,才能确定某点的位置坐标,C不正确.由以上分析得D正确.[例题剖析2]下列情况的物体,哪些情况可将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A.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推力推它,木箱可绕下面的箱角转动 B.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在木箱高的中点处用水平推力推它,木箱在地面上滑动 C.做花样滑冰的运动员 D.研究钟表的时针转动的情况 教师精讲

如果物体的大小、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次要因素,可忽略不计,该物体就可看作质点.A项中箱子的转动,B项中花样滑冰运动员,有着不可忽略的旋转等动作,身体各部分运动情况完全不同,所以不能看作质点.同理,钟表的时针转动也不能当作质点.B项中箱子平动,可视作质点,故B项正确.二、位移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质点的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位移的知识。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用路程描述物体的运动。比如,这是A地,这是B地,两个人分别沿这两条不同的途径从A地到达B地,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人经过的路程相同吗?位置变化相同吗?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所走的路程不同,但是其位置的最终变化都是相同的,都是从A处到达B处。

又如:都从A处出发,经过了相同的路程,但是一个人到达B处,一个人到达C处,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人经过的路程相同吗?位置变化相同吗?

两个人走的路程相同,但是最终到达的位置却不同。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许多问题如果仅用路程能不能很好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采用路程很难描述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情况,路程与位置变化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了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必须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就叫做位移,板书:

二、位移

1、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2、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位移是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位移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位移的大小等于起点至终点的直线距离,位移的方向从起点指向终点。3、矢量和标量

学到这里我们发现,在物理学中,有一类物理量只用大小就能描述,如物体的质量,另一类物理量,不仅要用大小还要同时指明方向才能描述,如位移等。为了区别这两类物理量,人们把像质量、时间、长度、能量、温度这样用大小就能描述的物理量叫做标量。把像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我们以后会进一步学习矢量。板书:(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位移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对于沿直线运动的物体,我们可以借助一维坐标系,利用位移来描述其位置的变化。例如,一辆小车从x1位置运动到x2位置,根据位移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他的位移是从x1指向 x2的有向线段,位移就是这一段,那这时候位移的方向呢?是不是由x1位置直线x2位置,来,我们标上箭头。那位移怎么求呢?用物体运动后的位置坐标减去运动前的位置坐标,即物体的位移为S=x2-x1.下面我们用具体的数值来计算位移。如图2-17,红色小车从1m的位置运动到4m位置的这段运动的位移该怎么求呢?

同样的,我们知道这段运动的位移应该是从1m位置指向4m位置的有向线段,这时候位移的方向向正方向,位移s=4-1=3m,因为位移是矢量,在一维坐标系中,位移的正负表示物体位移的方向。如果位移s为正,说明位移的方向和规定的方向相同,如果为负,说明位移的方向和规定的方向相反。下面,请同学们算出蓝色汽车经过的位移,蓝色小车从-1m位置运动到-4m位置,先画出位移,位移应该是从-1m位置指向-4m位置的有向线段,即这一段,s=-4-(-1)=-3。负号表示位移的方向和规定的方向相反,正好与这段有向线段的指向相同,后面的数字3则是表示的是位移的大小。

那我们来总结一下,(1)一维坐标系:sx2x1,x1、x2分别表示物体的初、末位置坐标。若s0表示位移方向和正方向相同,若s0表示位移方向和正方向相反。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二维直角坐标系:如物体从原点O运动到坐标为x3m,y4m的A点,在上面的过程中质点发生的位移是多少?方向如何?

则这一过程位移sx2y232425(m),方向与x轴正方向成arctan53。

4、位移——时间图象

教师向学生指出:我们可以有多种方法来表述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如上述问题中我们用列表的方法表述了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在直线运动中,我们还可以用位移——时间图像来直观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大家看表格2-2,我们这样用位移-时间图像表示出,表格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呢。首先,我们先建立坐标系,以横轴来表示时间,纵轴来表示位移,并标上单位,接着,我们将表格中的个点标出来,最后将图中标出的个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得到的就是位移-时间图像了。它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从初中我们可以读出6秒内任意时间的位移,任意位移的时间,又由于它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我们还可以知道,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总之,位移-时间图像可以很直观的表示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这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吗?不是啊,那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什么呢?注意啦,刚才我们建立的一维坐标表示的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这是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用图象法描述物理现象及其规律,形象直观,它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将会接触到更多的图象知识。板书4、s-t图像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s-t图象,简称位移图象。(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 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思考:

1、一个400米跑道,运动员在这个跑道上跑了两圈。求运动员跑过的路程和发生的位移各是多少?

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位置”在几何图上对应的是点,位移就是针对始末这两个位置而言的,它与路径就是物体运动的轨迹无关.路程:物体(质点)运动过程中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叫路程.与路径有关

(2)位移具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直线长度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大小,直线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很明显: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路程是沿质点运动轨迹计算的实际长度,与路径有关.由此可见位移与路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

教师设疑:一般情况下,路程与位移大小不同,那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呢? 学生列举生活实例,并讨论交流。结论: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两者才相等。①位移是从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方向的线段,而路程是指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②位移与运动的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运动的路径有关; ③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

④一般情况下路程与位移的大小不相等,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两者才相等。课堂小结

一、质点: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43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二、位移:在物理学中采用位移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位移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三、位移和路程的关系(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总是正值.(2)位移和路程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做直线直进运动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P21作业2,3,4,5。

§2.1 质点和位移

一、质点

1、定义: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2、理想化模型

3、条件

①平动的物体一般可以看作质点 ②有转动但转动为次要因素

③所研究问题的尺度远远大于物体本身尺度。

二、位移

1、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2、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3、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位移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质量

4、s-t图像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s-t图象,简称位移图象。(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 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5、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

①位移是从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方向的线段,而路程是指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②位移与运动的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运动的路径有关; ③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

④一般情况下路程与位移的大小不相等,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两者才相等。

七、教学反思

2.2 画蛇添足 教学设计 教案 篇4

教案类别 常规课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7.1 课题 2.2走进Windows世界 课型 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演示、动手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讲解、讨论、实际操作等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辅助手段 计算机教室、广播教学软件 教学内容及过程(侧重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设计意图 教后修改 一、复习引入

1、桌面图标及开始菜单的使用并认识窗口的组成,引出文件与文件夹的组成。

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2、阅读书上35、36页内容。

二、新课

1、学习文件与文件夹的组织结构。

教师首先强调文件与文件夹的区别,让学生找出自已电脑D盘根目录下的文件和文件夹,找学生通过屏幕转播演示给全体同学。 通过复习提问以前的知识,既能完成当堂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感觉对所学知识并不陌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过程(侧重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设计意图 教后修改 2、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包括选择文件(夹)的方法,复制,粘贴的方法,给文件(夹)得命名的方法,删除、还原、清空回站,新建文件(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六个人),完成学习任务,找同学问,组内讨论,找老师问等方法,把任务都解决。

小组长检查本小组成员的操作成果,老师抽查,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完成教师要求操作的内容。并汇报有疑惑的地方,以便教师集中讲解。

3、综合练习

要求在桌面上新建一个文件夹,改名为自己的班级名称,再打开D盘,选择7个不连续的文件,复制并粘贴到桌面上自己建的文件内

建立一个以走进名字命名的文件夹,保存到E盘当中去。

在文件里边建立3个新的文件夹,并且命名。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发现共性问题,集中解决,培养学生自查及总结的能力。

检测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 教学内容及过程(侧重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设计意图 教后修改 三、总结本课

总结本课,并对表现好的小组提出表扬,对小组整体表现欠佳的小组提出期望。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习惯,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对本节课问题设计 板 书 设 计 2.2走进Windows世界

一、文件与文件夹的组织结构

1、文件

2、文件夹的组织结构

二、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2.2 画蛇添足 教学设计 教案 篇5

蛇添足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两则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重点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两则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2.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寓言故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复述。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自相矛盾

画 蛇 添 足

段导读:第1自然段介绍了故事的起因。

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完这壶酒。”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有人提议比赛画蛇,得胜的那个人可以独享整壶酒。

个人就把酒壶抢过去了,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段导读: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先画成蛇的偏要给蛇加上脚,结果被别人抢了先。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故事的结局——那个画蛇添足的人最终没喝到酒。

.学会4个会认的字和5个会写的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3.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生字、新词卡片;相关资料图片。

一 导入

.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通过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寓言故事在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不同在哪里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

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出示卡片:

矛 盾 弗 祠 遂 卮

3.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或:有人。

应:回答。

4.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5.教师范读课文。

6.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 读课文,深入体会

.指名读,讲一讲故事大意。

有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他夸耀自己的盾是最坚固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把它穿透,同时又说自己的矛是最锐利的,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结果被人问得哑口无言,回答不上来。

2.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指名读第一句。

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学生: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

“鬻”的解释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出示语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

在理解过程中,学生无法在注解里找到“坚、利、于”等词语的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

楚国人的反应怎样?

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

5.为什么“弗能应也”?

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

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7.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一下。

四 拓展延伸

.本文的这则寓言你知道是谁写的吗?课下搜集资料,留待下一节课交流。

2.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1.由于学生接触文言文比较少,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当重点讲解字词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点。

2.课文虽短,但学生加入了表演,使整个课堂生动了起来,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相对容易了。

3.同样,这节课可为学生增加小练笔。

.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韩非及《韩非子》,知道《战国策》。

韩非及《战国策》的相关资料;幻灯片。

一 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一》里的一则小故事。你们搜集韩非的资料了吗?

学生交流谈论。教师出示:

韩非是我国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2.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

二 读悟探究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画出生字,读准字音,注意“舍、数”的读音。

2.解释重点字词。

祠:在文中是祭祀的意思。

相谓:互相商量。

且:将要。

固:本来。

亡:丢掉,丢失。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

本文讲的是一个人与别人比赛画蛇,非要给蛇添上脚,结果本可以赢的比赛却输了的故事。

4.学生读第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大意。“一人蛇先成”,他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读完后你感受到什么?

5.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理解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

出示: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

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 学以致用

.找几个同学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可以先写剧本,注意神态和语言的描写。

2.总结点评: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卖弄小聪明,节外生枝,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3.想一想,你生活中有没有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 总结全文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

3.收集一些寓言故事,了解其寓意。

1.鼓励学生多读多想,便于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

2.让学生熟读成诵,教师结合具体实例讲解课文。

3.安排学生课上表演课本剧,在课后写一个小剧本。

.解释成语的意思,并说说其寓意。

自相矛盾:自己的言行前后相互抵触。讽刺那些语言或行动前后不一致的人。

画蛇添足:用以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2.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有同学说,画蛇添足的人是在比赛完成且得到酒的情况下,以调侃的方式加上自己的想象改编的他的作品,并不可笑。对此,你怎么看?

4.选择一个寓言故事,写一个剧本,分小组演一演。

韩非 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韩国公子。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的顺序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2 画蛇添足 教学设计 教案 篇6

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及其危害。

2.使学生能运用气象资料分析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阅读、与人合作.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我国寒潮、台风、水旱等气象灾害的多发性,能正确对待自然灾害,以实际行动参加防灾、减灾工作。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教学,在学生了解气候灾害及预报预防和抗灾救灾等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到“天公不作美,科技能胜天;最美在人间,人心比天美”。从而建立起“人是环境中最美的风景,精神美是美的最高境界”的审美观。

二、学法指导

通过联系实际教学,使学生明白:平时要注意收集资料,同时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融合起来。做到学用结合,服务社会。这样学习才有了正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寒潮、台风、旱涝灾害的危害。

(二)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有关地理问题。

(三)疑点

我国的寒潮绝大部分是来自何处的强冷空气?

(四)解决办法

采用谈话法激发学生自习求知欲,进而对寒潮、台风、旱涝灾害的危害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寒潮、台风和旱涝灾害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等。

六、师生互动设计

教师向学生展示有关寒潮、台风、旱涝灾害等感性资料(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引导学生对这些大气灾害进行感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其危害,活动规律等,让学生归纳,总结交流。最后教师点评鼓励。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寒潮、台风、旱涝灾害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及危害,学会运用气象资料分析问题。

(二)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上一节我国气候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引导]总的讲,我国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

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而华北地区则出现了持续干旱的天气。

[板书] 第五节

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洪涝和干旱是影响我国最大的气候灾害。现在我们来看1998年长江流域抗洪斗争的录像,注意观察。

[投影] 1998年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损失,军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别感动的事情是什么?根据你学过的知识,思考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人为原因。对长江洪涝灾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议?你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 下面我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上面的问题一起讨论,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发言。现在给大家10分钟时间来讨论。

六位代表发言之后,由全班一起进行评议。

[教师归纳]

(1)气候原因是夏季东南季风势力的强弱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那等条件的影响。

(2)人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中游的围湖造田等。

(3)使人感动的是1998年全体军民团结一心、誓死保卫长江大堤的感人事迹。

(4)长江上游应植树造林,中游应退耕还湖、疏通河道。

[板书]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过渡]可见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较多的国家,除了水旱灾害以外,我国还受哪些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呢?

我们来阅读课本第53页,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寒潮警报。思考以下问题:

(1)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你亲身经历过寒潮天气吗?有什么亲身的体会?

(2)观察课本第54页“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图”,你能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吗?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为什么那里来的空气是干冷的?

(3)从图中观察,寒潮能影响到我国哪些地区?冷空气到达时,当地的天气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4)从图中观察,我国有哪些地区不易受到寒潮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参照中国地形图)

(5)为了保护农田,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防灾措施?

[学生活动] 小组经过讨论,互相启发,加深学生对寒潮的了解。通过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使各种不同的意见碰撞,使意见趋向一致。

[教师小结] 同学们发表了很多的见解。通过小组学习、代表发言的形式使意见统一起来,可以概括为:

寒潮是造成大范围的地区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次年初春之间,它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由内陆吹向海洋,性质是干燥、寒冷的)。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从北向南横扫全国。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通常北方的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风力大于山区。

(教师可指看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明白地形对寒潮的影响。)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强冷空气南厂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减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使寒潮不易入侵。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板书]

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过渡] 除了前面提到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和旱涝灾害以外,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还常

受到台风的侵袭。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有关“台风及其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录像。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4页和第55页“台风”一节课文和“西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示意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参看课文的注记,了解什么是台风?它发生在什么时间?

(2)观察课文图像,了解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3)台风对当地的天气产生哪些影响?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对中央电视台有关台风的预报和有关的录像资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基本明确了台风及其危害。然后请一名同学到前边向全体同学介绍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影响我国的范围、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教师归纳]

(1)影响我国的台风是产生在西太平洋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十分强大的大气涡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区,我国东南沿海的其他地区

有时也受其害。

(2)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3)大风会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会引发洪水,形成洪涝灾害等,但也可缓解当地的旱情,如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早天气。

[板书]

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行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这些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10年。特别是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最大,我们要研究这些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规律,防御和战胜灾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预报灾害的研究,使我们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八、板书设计

第五节

寒潮、台风和水早灾害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台风

2.2 画蛇添足 教学设计 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及词语。

2、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借助插图理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景和美好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熟读课文认识14个生字。

措施:小组合作互帮互学,教师引导来掌握本课生字。

教学策略: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爱,自主进入角色,走进文本。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去了一个非常美丽富饶的小山村,今天老师带大家再去一个非常优美的地方。(出示水乡图)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水乡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认识。

2、放课文录音或泛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在心里跟着度)

3、同桌相互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如果你发现同桌那一个字读错了,请你帮助他读正确。)

4、小组互读互评,组长汇报结果。

5、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6、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1)让学生认读生字。(2)小组内互相认读。

(3)利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4)让学生用生字组词或造句。

(5)小游戏:摘苹果。让学生巩固生字。

三、结合插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插图,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1)为什么这些地方叫水乡?(2)说说水乡什么多?(3)你的家乡什么多?

3、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大家评议)

4、指三名学生分别读有关“水多”、“桥多”“、船多”的句子。

5、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水乡歌

乡 接 扬 桥 座 过 帆

片 飘 满 首 装 新 活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写7个生字及词语。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会写8个生字及词语。

措施: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记生字。

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爱。采用自学、小组合作的办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具准备:有关江南水乡的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2、指名读课文(中、差生)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让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组合作(互相读、背课文,并互相评价)。

4、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师生评议)。

5、全班各背课文。

三、学写生字

1、小黑板出示田字格生字(指名读、齐读)。

2、学生用生字口头组词、造句。

3、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南”、“北”、“片”这三个字: 南:教师可用红笔标出下半部的中间部分,提醒学生不要写成“羊”。

北:重点指导笔顺。教师可先示范,让学生书空练习。

片:先让学生数一数“片”字共几笔,再用红笔标出“片”字的第四笔是什么。提醒学生注意第四笔是横折,不是横、竖两笔。

4、其余生字分组讨论,交流写法。

5、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写字(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6、在小组内展示作业并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2 画蛇添足 教学设计 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说的内容。能举出实例证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习他们持之以恒、积极探索、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说”。

2、“板块运动说”的运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复习):你能说出海陆分布的一些有趣的特点吗?(①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北极地区却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片陆地;②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都是一南一北的成对分布;③大陆的形状还多是三角形的呢海陆分布的这些特点不是偶然的,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承转):海陆分布的这些特点不是偶然的,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新授):

出示图片一:谁能快速地在一堆破纸中找到这张纸的另一半?(生):找形状和它吻合的那一张。

出示图片二:这一张的形状和图一完全吻合,可它是我们要找的那一半吗?问题出在哪儿呢?

(生):还应该看它们的文字能否一一对应。出示图片三:是这一张吗?(生):是。

出示图片四、五:你能小结一下吗?

(生):图片四能拼合,仅仅是个巧合。而图片五才说明它们原本就是一张。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出示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轮廓拼合图:

(问):历史上,是谁首先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生):是魏格纳很偶然发现的。

(问):结合刚才的实验,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生):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巧合,要么原来就是同一块大陆。(问):你能帮助魏格纳找到两块大陆上对应的“文字”吗?

(生):能找到。对应的“文字”就是古老地层和鸵鸟、海牛。(从课本图2.16和图2.17中找到的)。

(问):现在魏格纳能得出什么结论?他有什么举动吗?

(生):他确信它们原本就是一块大陆。两年后,他大胆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动画演示:2亿年前、1亿3500万年前、6500万年前、现在的海陆分布及变化过程。

(问):你能从演示中归纳“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吗?

(生):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什么?(因为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魏格纳放弃了吗?(没有)。为了进

一步寻找证据,魏格纳只身一人前往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一天,不幸遇难。为他所热爱的大陆漂移的研究事业英勇献身。魏格纳虽然最终没能完全证实“大陆漂移假说”,但他那种敢于大胆想象、持之以恒地积极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也激励后人进一步去积极探索。值得告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假说”,现在已经被人们所证实,并搞清了大陆漂移的机制,即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

播放有关板块运动的影片。

出示“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图”:

(问):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可分为哪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问):六块大陆和六大板块的区别是什么?(大陆仅仅包括大片的陆地,而板块不仅包括陆地,还包括海洋)。

(问):那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什么?(太平洋板块)。

(问):请看图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板块运动的方向)。

(问):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箭头的方向有哪几种模式?表示什么意思?(图中有两种模式。一种运动方向相对,表示碰撞挤压;一种运动方向相背,表示板块张裂)

现在假设同桌的两张课桌的交界就是两个板块的交界。请大家把课本合起来,课本分别代表两个板块的陆地部分,请大家演示并思考课本从课桌交界相背移动会发生什么现象?(由陆地变成海,进一步可能形成大洋)。再演示课本从各自的课桌中央相对移动,会发生什么现象?(大洋在不断缩小,变为海,进一步海将消失,接下来,碰撞挤压形成高山)。

你能运用刚才的演示结论来解释下列现象吗?

①、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红海处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发生张裂运动)。

②、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消失。(地中海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③、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解释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吗?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说明喜马拉雅山这个地区原来是海洋,后来,因为亚 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古地中海消失,并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④、日本和英国同是岛屿国家,日本号称“地震王国”,而英国却很少地震。为什么?(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板块相互挤压、摩擦,使地壳比较活跃,并积聚大量能量,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需要释放,从而形成地震。而英国地处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因而很少地震)。

⑤、你能说出主要的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吗?(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以前日本人是怎样来解释地震现象的呢?

播放古代和现在日本人解释地震的影片。(古代日本人认为,巨鲶和神明开战,最终神明胜利了,于是得意洋洋地站到巨鲶头上,巨鲶不服气,摆动尾巴,于是就发生了地震。现在日本人则用板块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地震)。

(问):你相信哪一种解释?为什么?(后一种解释可信,因为这是科学)。(问):你能总结板块运动的观点吗?(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可分为六大板块;②、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运动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就如同我们指甲生长的一样慢。但是,板块运动引起的缓慢的海陆变迁和剧烈的地壳活动(如地震、火山)所产生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在这种巨大的力量面前,我们感到了人类的渺小。但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就束手无策吗?

出示荷兰的围海大坝图:

(问):由这幅图说明什么问题?(人类的活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迁。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改造自然的举动,只能是局部的、小范围的,而且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

(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作业布置):填图册

附:板书设计

2.2 画蛇添足 教学设计 教案 篇9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练习

222222221-3xy-(-3xy)+3xy+3xy;2-3x-4xy-6xy-(-y)-2x-3y;

32323(x-y)+(y-z)-(z-x)+2; 4-3(ab+2b)+(3ab-14b)

此练习找四名同学写在黑板(或胶片)上,然后就他们的解题过程进行订正,复习上节课

二、新课

332332例1 已知A=x+2y-xy,B=-y+x+2xy,求:(1)A+B;(2)B+A;(3)2A-2B;(4)2B-2A

332332解:(1)A+B=(x+2y-xy)+(-y+x+2xy

332332 =x+2y-xy-y+x+2xy

323 =2x+xy+y;

332332(2)B+A=(-y+x+2xy)+(x+2y-xy)332332 =-y+x-2xy-x+2y-xy

323 =2x+xy+y;

332332(3)2A-2B=2(x+2y-xy)-2(-y+x+2xy)332332 =2x+4y-2xy+2y-2x-4yx =-6xy+6y;

332332(4)2B-2A=2(-y+x+2xy)-2(x+2y-xy)332332 =-2y+2x+4xy-2x-4y+2xy

23.=6xy-6y

通过以上四个小题,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A+B=B+A,2A-2B=-(2B-2A),进一步指出本题中,我们用字母A、B代表两个不同的多项式,用了“换元”的方法.前面,我们所遇到的整式的计算中,单项式的字母指数都是具体的正整数,如果将正整数也用字母表示,又应该如何计算呢? 例2 计算:(n,m是正整数)nnnnmmn(1)(-5a)-a-(-7a);(2)(8a-2b+c)-(-5b+c-4a)

分析:此两小题中,单项式字母的指数中出现了字母,同一题中的n或m代表的是同一个正整数,因此,计算的方法与以前的方法完全 解:(1)(-5a)-a-(-7a)nnn =-5a-a+7a

n =a;

nmmn(2)(8a-2b+c)-(-5b+c-4a)nmmn =8a-2b+c+5b-c+4a

nm.=12a+3b

例3(1)已知三角形的第一条边长是a+2b,第二边长比第一条边长大(b-2),第三条边长比第二条边小5,求三角形的周长.(2)已知三角形的周长为3a+2b,其中第一条边长为a+b,第二条边长比第一条边长小1,求第三边的边长.第(1)问先由教师分析:三角形的周长等于什么?(三边之和),所以,要求周长,首先要做什么?(2)问由学生口答,教师板演.解:(1)(a+2b)+[(a+2b)+(b-2)]+(a+2b)+(b-2)-5] =a+2b+(a+3b-2)+(a+3b-7)=a+2b+a+3b-2+a+3b-7 =3a+8b-9

答:三角形的周长是3a+8b-9(2)(3a+2b)-(a+b)-[(a+b)-1] =3a+2b-a-b-a-b+1 =a+1.答:三角形的第三边长为a+1.三、课堂练习

322332231A=x-2xy+2xy-y,B=x+3xy-2xy-2y,求(1)A-B(2)-2A-3B 2(3x+10x-7x)+(x-9xn+1nnnnn1-10x)n

四、小结

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学习整式的加减,实际上,这两节课也可以说是对前面所学知识(主要是去括中与、合并同类项)的一个复习、一个提高,因此,同学们对于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基本功一定要加强.五、作业

3221A=x+x+x+1,B=x+x,计算:(1)A+B;(2)B+A;(3)A-B;(4)B-A

2.2 画蛇添足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转化思想。

3.积极参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体验主动学习的乐趣,增进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发现小数乘小数的算理与算法。

教学过程:

一、以旧带新,激趣引入 1、选择一道题作为复习题,并说出理由。

(1)9×4.7(2)0.24×42(3)1.15×12 2、交流汇报,独立练习3、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二、转化迁移,主动建模 1、出示例题,提出问题 小巧家的平面图,根据题中的数据,你能提什么问题? 出示例题:小巧的房间长4.1米,宽3.1米,面积有多大? 2、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① 估一估 估一估:小巧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② 算一算,画一画 借助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在学习单上,算一算,画一画,求出小巧房间面积。

③ 交流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④ 观察比较不同算法,发现共性 3、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试一试:2.43×2.1= 5.05×4.6= 4、回顾反思,总结归纳 小数乘小数时,先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计算;

再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往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小数点 7 2.9 1.6 3 3.7 6 × 0.4 × 0.6 × 0.5 2 9 1 6 9 7 8 1 8 8 0 2、竖式计算 2.1×1.53= 4.8×2.5= 3、填空 根据56×34=190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成立,看谁写得又对又多。

()×()=19.04 4、应用 四、提炼方法,总结全课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4.1×3.1= 12.71 2.43×2.1=5.103 5.05×4.6=23.23 4.1(×10)2.4 3(×100)5.0 5(×100)× 3.1(×10)× 2.1(×10)× 4.6(×10)4 1 2 4 3 3 0 3 0 1 2 3 4 8 6 2 0 2 0 1 2.7 1(÷100)5.1 0 3(÷1000)2 3.2 3 0(÷1000)先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计算;

上一篇:建筑施工年终的工作总结下一篇:1企业外贸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