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发展机遇(精选8篇)
近年来,XXX区以发展XXX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为契机,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消费,服务城市经济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一次广泛调查,作出了一些思考。
一、我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是以满足都市休闲消费、集旅游、娱乐、休闲、餐饮等服务于一体,以近郊农村为基地而兴办的新型产业,俗称农家乐、渔家乐、花家乐、果家乐、菜家乐等。据调查摸底,我区休闲农家乐已形成一定的气候,渔家乐遍布全区七个乡镇,花家乐、果家乐已初见规模。目前,我区现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32家,主要集中在207国道、XX大道、XX路沿线,和省道XXX线。分布在XX、XX、XX、XX、XX5个乡镇。全区大小“渔家乐”有35家。以花卉、苗木为主可供观赏的“花家乐”全区共有6家,“果家乐”有XX南湖的草莓、葡萄生产基地,XX、XX的柑桔生产基地。“菜家乐”有5个占地500亩以上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XX乡、XX乡。此外,还有3个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和1个镇村同治示范片。2009年,全区乡村旅游实现产值约9800万元,利润2940万元,税收686万元,解决了上千名农民的就业问题。
二、我区发展乡村旅游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拥有的优势。政策优势。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里先后出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系列文件。XXX区的农村属郊区农村,现有基础较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休闲农业方面理应走在前列。产业优势。旅游业因为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市场潜力大,被喻为“朝阳产业”。这些年来,XXX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在重视旅游景点开发的同时,更注重旅游城市建设。在XXX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XXX区属于城市旅游区,以都市观光、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与这一规划相契合,XXX区城郊农家乐的发展也可进一步丰富XXX市城市旅游的内涵。区位优势。XXX区处于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流物流资金流在XXX区相对集中。城市居民久居都市,生活节奏紧张,回归自然、向往田园生活成为大量城市人民内心的渴望,而郊区农村农家乐消费低廉、环境清新、交通便利,特别是农耕生活、乡土气息、田野风光的内涵将对城市居民产生强大吸引力。
(二)存在的问题。职能不全。撤区建市后,我区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国土、规划部门管理权都在市里、区里没有自主权。旅游资源不丰富。受区位和面积的限制,我区旅游资源不十分丰富,优质资源更是稀缺。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和特色产品,低层次,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人才缺乏。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均缺乏。
三、加强我区乡村旅游建设的建议
(一)突出科学性规划。乡村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必
2须先行。乡村旅游规划要着眼于城乡统筹,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对接,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对接,与乡村支柱产业发展相对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合理的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
(二)保持乡土化风情。保持农村原貌,加以包装,就是一个不错的乡村旅游产品。城市居民来乡村旅游的最大乐趣在于可以感受农家小院的风土人情,失去了乡土风情,就丧失了乡村旅游最核心的魅力。对于乡村居民、衣食起居、传统风俗、田园风貌、农耕文化、历史遗存,要加以妥善保护合理利用。要挖掘利用文化资源,组建民族风情表演队,传承文化传统,推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大餐。加强农家饮食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农家菜的评比活动,大力推介农家豆腐、红烧乳猪肉、黄焖土鸡、水煮活鱼等特色农家菜。
(三)注重规范化管理。加强民俗民居型、自助农庄型、风景游览型、休闲娱乐型农家乐的规范管理,结合农家乐的评星活动,提升农家乐文化品位。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指示牌等配套设施。环卫工作应有专人管理和清扫,生活垃圾实行分箱收集并统一处理。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乡村旅游提高服务品质;认真组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达到上岗要求;与旅游学校相对接,为乡村旅游输送专业人才。
(四)强调个性化策划。对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客源市场进行调查与评价,对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个性化设计。XXX区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可以做山的文章,依托XXX山开发登山、野营、避暑等旅游项目;可以做水的文章,利用闲置的鱼塘等水面进行改造,开发“垂钓俱乐部”等旅游项目;可以做农业的文章,开发休闲农场,供旅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享受田园乐趣;可以做村庄的文章,将村庄划分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开发成公园式的农业庄园;可以做文化的文章,结合故事传说、地方传统文艺,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文化。
作为黑龙江人,我们无限感慨的认为,黑龙江省的风景名胜资源相对富集,总体情况处于国内各省的中上游水平。其中,山地森林、江河湖泊、湿地草原等自然景观具有鲜明的北国地域特色,除占地千余平方公里的五大连池外,还有伊春五营原始森林、镜泊湖高山堰塞湖、兴凯湖广阔的湖域湿地等,又有金源文化的人文景观点缀其间,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科学文化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冬季去亚布力滑雪,夏日到太阳岛避暑,春游大森林,秋赏五花山……每个季节,龙江大地都有迷人之处,都极富旅游开发潜力。近年来成功地推出了冰雪大世界这一旅游精品,形成了“南到三亚观海,北到龙江赏雪”的全国冬季旅游新格局;鸡西市则依托兴凯湖及周边湿地大作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文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齐齐哈尔市每年举办观鹤节;伊春市设立了一年一度的森林节;佳木斯也推出了三江旅游节。现试分析黑龙江省09年旅游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1 良好的旅游政策和势头推进黑龙江旅游前行。
国家旅游局于今年4月11日-17日组织全行业开展一次“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第一批将有包括哈尔滨市在内的国内186个城市参加。黑龙江省将同期举行全国百城旅游暨“热爱家乡,畅游绿色龙江”旅游宣传周活动,组织省内13个地级城市集中进行黑龙江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旨在认真贯彻中央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方针,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黑龙江省旅游宣传周活动包括四项内容:开展“热爱家乡,畅游绿色龙江”活动,推出“每天了解一处美景,每周体验一处美景,每季一次度假旅游”的“黑龙江国民旅游体验活动”;发动全省百家诚信旅行社、百家旅游景区、百家星级饭店、百家旅游商品纪念品厂商,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学校、走进城市商业繁华地段,宣传黑龙江旅游;开展旅游优惠促销活动,组织旅游景区现场赠送或出售优惠门票等;组织“百家媒体看龙江旅游”活动。黑龙江省这种大刀阔斧的宣传力度和优惠政策势必会让旅游思路和行动深入人心,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2 发展生态旅游黑龙江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
“今年是生态旅游年。我认为这是黑龙江旅游业发展的一大机遇。”这是黑龙江省旅游局局长薄喜如的观点。黑龙江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居全国之首;草原面积达433万公顷,是全国10个拥有大草原的省份之一;天然湿地占全国天然湿地面积的八分之一,居全国第2位;大小湖泊640个,黑龙江、乌苏里江是我国最大的界河……我们在一如既往地保护好这些宝贵资源的同时,将着力建设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区、五大连池旅游度假区、凤凰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等生态旅游精品和品牌。黑龙江的生态环境是自然赐给我们龙江人的一笔财富,她不但哺育了龙江儿女,也吸引着八方游客,我们要开发,建设,巩固这些新鲜的资源,让旅游业在绿色中焕发生机。
3 边境游是黑龙江需要把握和运用的独特优势。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部边陲,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人口3825万,辖13个地市、64个县。与俄罗斯有3038公里的边境线、5个州区接壤,共有25个国家级一类口岸,其中有15个边境口岸,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的重要通道,更是我国对俄合作的重要省份。以黑龙江省黑河市和牡丹江所属绥芬河市、东宁县为代表的国家一类沿边开放口岸,由于对俄区位优势独特,具有发展边境旅游特有的优势,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人士前来观光考察、投资兴业,边境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08年,有着中俄经贸“桥头堡”之誉的黑龙江省实现对俄进出口110.6亿美元,占中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19.5%。其中,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实现39.2亿美元,增长76.8%;黑龙江省还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实现农副产品出口14.8亿美元,增长25%。由此可见,边境游对于刺激经济发展,为旅游业的投资,深化和完善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上的援助和支持。
4 冰雪旅游是黑龙江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创新是关键。
今冬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亮点频出,哈尔滨冰雪迪士尼游园会的卡通冰雕、最高冰电梯、冰上表演,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建筑和欧洲“红磨坊”歌舞表演,太阳岛雪博会芬兰风情和圣诞老人狂欢大巡游等全部为今冬首次推出,既带有异域风情又充满童趣,吸引了比以往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抽样调查显示,黄金周在哈尔滨市过夜的旅游者占旅游者总数的23.6%。黑龙江省旅游局对外公布,2008年,黑龙江冰雪旅游旅游人数、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与海南省成为国内仅有的两个旅游保持增长的省份。黑龙江省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更要抓主要矛盾,冰雪和黑龙江旅游已经成为互相衬托的代名词,而似乎只有黑龙江才会把冰雪旅游做大做强。这是我省的最大的卖点,如何运用这个机遇并年年推出特色项目是我们将深入研究的问题。
5 大冬会的成功举办成为黑龙江旅游新的契机和平台。
大冬会的举办使旅游业成为受益最大的产业之一,为向世界宣传和推介黑龙江旅游提供了绝佳舞台。我省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把握时机,有备而为,适时推出丰富多彩的富有大冬会特色的活动和产品,吸引众多旅游者的眼球。为确保大冬会赛事和游览观光活动顺利进行,省旅游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严格的“迎大冬”外语导游资格培训考试活动,培养和选拔出一批优秀的英语、日语、俄语、韩语等语种外语导游员人才,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记者和中外来宾提供优质服务。为第一时间让各国参赛运动员和教练员了解黑龙江旅游魅力,省旅游局主动联系大冬会组委会,将黑龙江旅游宣传资料送到大冬会运动员村,同时在黑龙江省旅游局政务网等网站展示黑龙江旅游风光图片和四季精品线路,吸引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参赛之余在黑龙江观光游览。这种体育赛事就像黑龙江的一个窗口,有利于走进来,也关乎走出去的旅游宗旨。我们要乘着大冬会的风帆,迎接黑龙江旅游业春天的到来。
6 黑龙江省发展民俗旅游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民族特色浓郁,民俗旅游资源丰富。黑龙江省的民俗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方性、多姿多彩的特性,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民俗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针对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类型多、分布集中、文化内涵独特等特征,遵循突出重点、市场的原则。
无论是满族,蒙古族,回族还是赫哲族,朝鲜族,都以其独特的风情吸引着各地的游客。
黑龙江的旅游业在顺境中乘风破浪,在逆流中依然没有触礁停航,不但得益于大政方针的正确,更得益于善于在失败中找转机,在机遇中求发展。经过以上关于2009年黑龙江省旅游机遇的分析和探讨,也让我们旅游从业者坚定了发展、创新旅游业的信心。无论是旅游政策,生态旅游,还是边境游,大冬会,乃至于冰雪旅游,都是上帝垂青的一种恩赐,事在人为,我们能不能把握好这种种机遇,是摆在旅游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有决心在机遇中找到适合黑龙江旅游发展的一条路,深信,旅游业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旅游资源学》.苏文才, 孙文昌.2006年.
关键词:一带一路;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55-01
一、四川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四川旅游资源的优势。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因为其复杂多样的地质地形条件、复杂不一的气候因素造成了它丰富的自然景观,同时因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四川人文。多种民族相互居住更是使得四川具有更多的社会文化资源。
(二)四川旅游市场的优势。
四川省在国内旅游市场上,一直在快速增长,是国内旅游市场一直是四川的最大旅游市场,并且还在持续扩大规模。
在入境旅游市场上,也在持续稳定的增长,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逐渐增加,境外游客旅游人数增加,旅游消费增长。
二、四川旅游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旅游业的机遇。
1.政策机遇。
2015年四川发布了入境旅游奖励政策《办法》,《办法》规定,组织境外游客到四川旅游,旅行社能获得现金奖励。
2.投融资机遇。
2016年5月10日,四川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正式揭牌,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四川进行旅游合作。
3.品牌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政府把更多的商业、建设资源灌注到西部地区,把更有利的政策提供给四川等西部地区。
4.市场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为四川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特别是在旅游目的地市场和旅游客源市场上,四川旅游业在这方面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旅游业的挑战。
1.品牌影响力较弱。
(1)信息传递能力弱。四川美景数不胜数,但没有清晰的传递给境外的国家和地区,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
(2)熊猫品牌形象的屏蔽。旅游形象宣传总是把熊猫当作主要宣传点,屏蔽了四川的其他特色旅游资源。
2.竞争对手的参与。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面十分广阔的国家级战略。西北方面它包括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在西南方有重庆、四川、广西、云南,北部的内蒙古。还涵盖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东部沿海5个省份以及最新加入的山东省。这些地方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会直接影响到旅游市场的发展。
3.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面向国际的合作型战略,因此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因此文化是旅游过程中的大问题。
三、四川旅游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打造四川旅游新品牌。
提出“南方丝路起点”这一品牌形象,将会引起全国的关注,甚至会吸引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眼球,有利于四川旅游业获得政策支持,经济支持。
(二)发挥四川特色旅游市场的优势。
四川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无论是休闲度假、风景观光、红色遗迹、丝路风光、山水文化,都应有尽有。要充分发挥四川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综合体。
(三)进行区域合作。
四川在国内的重点发展区域应该是以地域为分划,按距离和经济发展程度、丝路文化来规划重点合作对象。比如重庆、陕西、云南、新疆等地缘距离近的省份,“一带一路”核心省份新疆和福建,经济发达区域北京、上海、广州。引进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借用“一带一路”政策的便利,近距离的省市能提供更多的游客资源。
东南亚地区中部分国家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首要途径,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缘环境,更易深入的合作。欧洲地区凭借悠久的贵族文化,适宜的气候,发达的科技吸引着四川游客,德国对中国人的免签政策,使得四川人民更易到达欧洲。
(四)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旅游针对性产业模式。
四川的大部分旅游产业都是相对集中的,零散的旅游产业在以前是没有太大的旅游行业生存力的。但是在“一带一路”这个战略下,仅仅是旅游产业的聚集,并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优势。目前背景要求我们在四川旅游产业上,必须全面开花,全省发展旅游业,达到一种星火燎原之势。
(五)建设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四川旅游专题智库。
成立四川省“一带一路”旅游研究中心,作为四川旅游对外展示的窗口。汇集四川旅游资源信息,把四川旅游和“一带一路”结合起来,促进四川旅游发展,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创新型知识、研究、智慧、合作平台。
四、结论
“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是目前国家最高级的战略,它代表着中国现状目前整个社会发展的诉求,指示了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要的政府控制手段。“一带一路”战略响应了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回应了邓小平同志的“先富带后富”的问题,向国际解释了“中国威胁论”这一说法,表明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同时也显示出未来中国的发展重心将转移到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
[1]柳思思.“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研究的新进路[J].南亚研究.2014(02)
[2]何茂春,张冀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中国的历史机遇、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23)
[3]孙小荣.旅游业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新机遇[J].旅游时代.2015(04)
[4]何承远.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重点[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4)
[5]林文勋.“一带一路”战略与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7]宋志辉,马春燕.四川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南亚研究季刊.2014(01)
作者简介:李明(1993-),男,四川省盐边县,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
策略分析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环境愈加复杂多变,经济危机带来的深层次影响愈加深刻,各国经济发展速度普遍放缓,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压力接踵而至,已经来到了发展转型的交叉路口。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目前只能被称为旅游大国而非旅游强国,在服务质量和层次等诸多方面,我国与旅游发达国家尚存在明显的差距,必须加快转变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式,才能追赶上世界旅游强国的发展脚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应对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中国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一带一路”;应对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7178
1旅游服务贸易的概念及特点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国国民来往频繁,国际旅游业发展迅猛,逐渐成为了一个国家重要的创收来源之一。总之,旅游服务就是一种旅游业经营者提供给旅游者的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收取利益的综合性服务,包括住宿、餐饮、交通、通信、娱乐等各个方面。
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特点:
(1)就地出口: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者只能来到本地进行消费,经营者直接在本地区向顾客提供有形的货物出口和无形的服务出口并收取相应利益,而不能将旅游资源转移到别的地方进行出口服务。
(2)国际性:由于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日益发达,各国国民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跨国家跨洲际的旅游也越来越便捷,使得国际旅游服务具有了极强的国际性。
(3)综合性:国际旅游服务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可以满足旅游者的任何需求。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一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升级有重要积极作用,也是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平稳快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现阶段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才逐渐开始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并且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内,已经从当初的一无所有、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旅游大国,出境游、入境游、境内游三个方面蓬勃发展,国内大部分旅游资源都得到了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民。
图1中数据显示,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初期,这一阶段我国国际旅游服务业属于刚刚起步的萌芽阶段,旅游业创收情况较低,增长率较低,但已处于稳步增长阶段;第二阶段为21世纪后到2008年左右,这一阶段为中国入世以后,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旅游业收入增长较快,增长率较高;第三阶段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受到全球贸易缩减的影响,我国旅游服务业也遭受影响,增长率较以往而言下降明显,但由于整体旅游市场已经打开,整体收入水平依然保持了一个较高水平。
由图2可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22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出口市场上所占比例虽然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但是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如美国、法国、西班牙,仍然还存在较大差距,竞争力较差,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见下表)。
3“一带一路”新战略下旅游服务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一带一路”概述
在2013年的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亚各国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这两者被合称为“一带一路”新战略思想。“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了东南亚和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通向欧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在海上将欧洲、亚洲、非洲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经济环带。“一带一路”新战略是立足于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为争取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性战略,具有促进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在“一带一路”新战略中,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根据“一带一路”战略分析,未来几十年来,我国的对外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将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的重中之重,必须重点分析重点发展。
32“一带一路”新战略将为未来中国以及世界旅游服务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与成立为沿线国家提供了重要融资渠道。2014年10月24日,中国宣布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建设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一系列资金支持,供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相关融资行为。
(2)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一带一路”战略连接了东南亚东北亚至欧洲甚至非洲部分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贸易发展长廊,利用这一平台,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有望进一步发展为多方面、多角度、开放性强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强国。
(3)为我国成为制定服务贸易国际规则的领导者提供了机会。当今世界贸易中,新的贸易规则正在形成中,依托“一带一路”新战略思想,我国恰好赶上新机遇,有望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包括旅游服务贸易在内的国际服务贸易的新的贸易规则,这将大大有利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
(4)“一带一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阻碍与安全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多为中亚、南亚国家,各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思想文化也不同,一些国家国际旅游业发展水平低,并且存在着阻碍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各种贸易壁垒和交通通信问题。此外,一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问题与安全问题也必须重视,近年来各种冲突不断,是阻碍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绊脚石。
4“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
(1)深化旅游消费结构的改革。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多为观光旅游,旅游服务方式较为陈旧,整体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状态,应当开发多层次多方面旅游产品,在娱乐文化方面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旅游业附加值,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2)加强旅游行业人才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我国旅游业鱼龙混杂,许多旅游服务从业者业务水平尚待提高,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不利于我国旅游服务的长期发展,必须加强行业改革与规范。
(3)完善旅游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健全法制管理。只有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减少漏洞,才有利于提高整体服务质量,给旅游服务贸易创造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
(4)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对象。我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发起者,占据了重要主导地位,在这一优势下,重点发展沿线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既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人民在我国的入境游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国民“走出去”发展出境游和国内境内游。
(5)加强我国国内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在国内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加完善的情况下,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才能更加畅通无阻。例如推动中国高铁技术走出去的战略,既有利于高铁技术的发展,又能加强沿线地区交通业的发展,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提供便捷的发展。
5结论
世界环境的复杂多变和经济形势的严峻决定了我国要进一步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就必须和当前国际形势相联系,根据自身现有的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找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创造新的发展机会。而“一带一路”新战略的提出恰好给当下的中国国际旅游服务业创造了绝佳的机遇,为旅游服务贸易打开了一个新的支点。我国必须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精确判断,果断出手,积极深化旅游产业改革,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使我国旅游消费结构更加完善,才能牢牢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追赶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完成国际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树立国际旅游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匡贤明抓住“一带一路”契机打造服务贸易强国[N].第一财经日报,2015-03-26
加快振兴崛起
——张安顺同志在市委五届五次全会上的讲话
(2009年12月14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对明年工作提出意见;研究讨论《中共通化市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意见》。
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报告工作。
一、全力应对危机挑战,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是通化发展遇到巨大困难和挑战的一年。年初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冲击,市委常委会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核心任务,坚定信心,逆势求进,合力攻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好于预期,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实现地方级财政收入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0亿元、增加值2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5.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5亿元,比上年增长40.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1%;实现粮食总产量35.2亿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0元,比上年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5640元,比上年增长10%。
1.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抓住国家扩大投资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全力争取投资、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继续保持了投资拉动的强劲势头。全年新建续建3000万元以上项目610项、亿元以上项目165项、10亿元以上项目13项。通化经济开发区等8个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全面取得较大突破。谋划包装后续项目取得新进展,储备亿元以上新项目651 项,总投资额达2860亿元。成立15个重大项目推进组,争取中央投资、政府债券资金10.19亿元。积极开展与金融
机构合作,争取三年银行授信720亿元,有效推进了银企对接。招商引资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实际到位资金5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200余项。组织开展了赴港澳、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大型经贸交流活动,推进了与香港长江镁业、广东康美药业、吉林亚泰集团、江苏高力集团、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等知名大企业的合作。与朝鲜正式签订了开发鸭绿江水利两个电站项目。在第五届“东博会”上,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9项,投资总额271亿元;同丹东市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合力打造通丹经济带、建设通化陆港、创建东北东部开发开放先导区进入启动阶段。一年来的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通化发展振兴进一步打下了基础、增添了后劲。自2006年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以来,全市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00亿元,预示通化经济发展将跨入一个新阶段。
2.重点产业建设继续加快突破。围绕推进产业规模化,“十大产业”进一步在完善业态、壮大规模、提升层次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钢铁产业结构升级顺利推进,通钢启动了新一轮技术升级改造;“围钢”产业新上了3万吨减振复合钢板、20万吨彩涂板、10万吨镀锌铁线等一批好项目,继续壮大集群规模。医药产业中,以纯中药制剂和保健品为代表的中药开发研制继续取得新突破;医疗器械、药品包装有新发展;生物制药形成强劲突破势头,建成7000万支人胰岛素针剂项目,新上了禽流感疫苗、猪蓝耳病疫苗项目;产业整合步伐加快,修正、万通等大企业积极开展企业并购,引进域外战略投资者推进了人参种植基地、长白山药谷物流项目建设,通化“中国医药城”产业集群优势和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通化高技术产业基地”纳入国家“东北振兴”战略总布局,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食品产业中,绿优米、畜禽、果仁等农特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华润雪花啤酒一期工程、阜康45万吨食用酒精工业园建成投产,我市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食用酒精生产基地。在工业其它领域,华能煤矸石发电、亚泰特水日产3000吨特种水泥熟料生产线、宏信研磨材2万吨绿碳化硅微粉生产线等大项目顺利推进。工业经济扭转了大幅下滑后持续波动的局面,通钢生产经营企稳,全市工业运行回升,新增规模企业近百户,通天酒业在香港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在
服务业领域,继续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通化·义乌国际商贸城、北京恒坤通化家居博览中心、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以及江苏高力集团投资的餐饮休闲文化城加快建设;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新建了中国松花石(砚)交易展览中心;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取得新成效,高句丽遗迹入选“吉林八景”。一年来的重点产业建设是在危机困境中逆势推进的,并继续保持了快速突破的势头。这种产业规模化的态势显示,通化正在向新型工业基地、区域性服务业中心的目标,加快迈进。
3.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交通建设掀起高潮,通丹、梅沈、营松高速公路和通丹铁路、集安至临江边境公路全面建设;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通化机场项目顺利奠基;通长、通集高速公路正做开工前期工作。实施城区道路桥梁改造、污水处理、供水供热供气、绿化美化亮化等十项城建重点工程,整体提升江西、完善江东、开发江南、建设江北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了备受广大市民瞩目的二道河综合改造工程,打造了一条市民休闲长廊,实现了治理改造“龙须沟”多年夙愿。完成了滨江东路改造工程,江东交通状况明显改善,沿江环境显著改观。江南开发如火如荼,一个现代化新城区开始展现在人们面前。二道江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开发区建设继续加快推进,江北工业带初步形成。现在,通化中心城市功能正在加速提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新区开发提高了城市承载功能和综合服务能力,全方位的交通建设将带来较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开放通道全面建成后,通化将提升和凸显区位优势,开发开放将形成全新的局面、获得前所未有的动力,成为东北东部地区中心城市。
4.县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县域突破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城镇化建设明显提速,五县(市)都新上了一批大项目,建成了一批新企业,梅河口市财政收入跃上10亿元台阶。农村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取得良好进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12个镇列入全省“百镇建设工程”,其中4个镇成为首批启动镇。今年,全省县域突破工作会议、全省百镇建设工程现场会暨启动大会先后在我市召开。我市获得全省县域突破工作组织推动奖,梅河口市、集安市获得升级晋位奖,柳河县获得薄弱县争
先跨越奖,通化县、辉南县获得县域突破单项奖。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广大农村整体发生的明显变化,集中反映了我市新农村建设正在跃升到一个新水平。
5.社会领域各项建设全面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发展了团结和谐、合力干事的良好局面。人大、政协在推进全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服务型政府建设、机构改革顺利推进。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侨务、对台、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共促发展、共建和谐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普法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了依法治市进程。开展国防后备力量能力建设提升工程取得新成效。社会稳定各项工作全面加强,维护了通钢的稳定和发展,取得了扫黑除恶新战果,全面完成了国庆安保工作任务。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组建了通化技师学院,启动了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加强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市中医院易地建设,哈尼河湿地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民生工作加快推进,年初承诺重点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新增城镇就业4.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 万人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建廉租房3.6万平方米,为市区低保无房户及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了租赁补贴。改造农村泥草房6414 户,提前两年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启动了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居民生活环境加快改善。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开展国家级卫生城创建活动、农村清洁文明工程和军(警)民共建活动取得了新成效;开展“通化巨变60年”系列国庆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群众爱国爱乡的思想感情和振兴通化的精神动力;开展城市精神主题讨论活动进一步挖掘了城市文化底蕴,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建设现代城市文明打下了良好社会基础。一年来的社会建设,全市在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上做了大量工作,在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复杂问题上积累了有益经验,在把握社会发展进程和规律、树立和更新社会建设理念、加强和改进民生工作上,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和实践水平。
6.加强党的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坚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全市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以“坚持科学发展,推动„三化‟进程,加快通化振兴”为主题,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委常委会认真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搞好整改。全市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受到省委指导检查组充分肯定,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开展了“和谐班子”创建活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质量和公信度,提高了人才工作水平。全面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党员创业帮带工程”,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开展了富有特色的边境地区军地联建基层组织工作,有效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按照“讲党性、保增长、重民生、促稳定”要求,深入开展“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促进了领导干部作风转变,有效纠治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不正之风。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抓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严肃查处了一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一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应对危机,推动通化科学发展、加快振兴的实践中,接受了检验、经受了历练,进一步提高了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总体还没有走出困境,以通钢为龙头的冶金产业受危机冲击较重,导致整个工业经济低速运行、回升不快;经济增长后劲还显不足,缺少大项目特别是工业大项目带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扩大就业、居民增收、社会保障等压力较大,还有一些群众生活困难;维护社会稳定面临新的复杂形势,一些深层次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相互交织并开始集中显现,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面对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繁重的工作任务,有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创新办法不多、工作效果不明显,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同时还存在一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不实、个别党员干部为政不廉等问题。对此,我们将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把握新形势新机遇,加快开创通化振兴崛起新局面
明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是通化发展突破危机困境、实现低谷跃升,为“十二五”发展赢得高起点开局打基础的一年。因此,做好明年工作,意义特别重大。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持续,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我市经济自今年下半年开始企稳回升,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不平衡,冶金产业回升的态势还不够明朗。但国际经济形势已出现积极变化,我国经济持续企稳向好。我国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我市继续扩大投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我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都为我市加快开发开放、加速产业升级,更好更快融入东北亚经济圈,提供了新机遇。我市这些年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重点产业建设、开放通道建设、中心城市建设、开发区建设、县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全面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振兴崛起的新态势。因此,全市上下必须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当前形势,增强危机意识,保持高昂斗志,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节点、巩固发展基础的特殊时期、进行弯道超越和后发跨越的重要阶段,加快打造通化发展新优势,努力赢得快发展、大发展。
做好明年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产业规模化、交通快速化、人居生态化发展路子,强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上规模,在大项目建设上求突破;强力推进十大产业建设,在产业跃升上求突破;强力推进中心城市崛起,在构建开发开放新格局上求突破;强力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在新农村建设上求突破,坚定信心保发展,尽心尽力保民生,尽职尽责保稳定,加快建设东北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宜居山水城市,为开创通化振兴崛起的新局面而奋斗。
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级财政收入保持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
1.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全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发挥投资在拉动增长、扩大需求、调整结构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实施“862”计划,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以上,新建续建3000万元以上项目600项以上,亿元以上项目200项以上。要突出抓好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四大工程”和冶金、能源、医药、食品、服务业、社会事业“六大板块”项目建设,对其中的亿元级项目,特别是24项10亿元以上大项目,要实行定期调度制度,凡是新开工的都要落实领导包保、部门服务,确保顺利开工、加快建设。要突出抓好项目前期工作,狠抓开工率,逐一落实审批手续、资金及进场施工条件,集中搞好批量开工,尽早形成建设高潮。要继续筛选项目,全力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加大对争取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国家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落实。要组织专业力量,积极聘请专家,精心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突出谋划重大投资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
继续抢抓危机背景下的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机遇,全力抓好招商引资。要坚持有针对性地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开展专业化叩门招商、专题招商和以商招商,注重通过各种商会、协会组织开展平台招商,精心组织参加“东博会”及其他经贸交流活动。开发区要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有选择地主攻一些重点地区,努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龙头项目,带动产业向我市接续转移,加快建设一批与发达地区合作的产业园区,形成招商带动效应。注重把传统招商引资推向区域合作的更高层次,积极同对我市发展具有提升带动作用的地区开展合作,抓住我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加快推进与辽宁丹东的务实合作,设立区域合作办事机构,启动通丹经济带规划建设,打造“十二五”通化经济新的增长极;继续深化与浙江义乌的产业合作,在义乌设立通化农特产品展馆,让通化的产品通过义乌这个世界小商品中心,走进发达地区、走向世界。
进一步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坚持“一如、三优、三全”服务理念,视投资者如亲人,有手足之情,有善待之心,有包容之量,尽一切努力提供优先、优质、优惠服务,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服务,树立通化开放亲商的良好形象。
2.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跃升
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兴市,全面推进以“十大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集中打造冶金、医药、食品三大基地,争取三到五年时间,各县(市、区)和通化经济开发区都分别建成一个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十大产业”、“三大基地”、“八大集群”产业发展格局。
要把握工业化主题,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统筹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现代农业,要抓住产业化经营这条主线,着力发展基地化农业,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不断推进农副产品资源和特产资源深度开发,重点发展绿优米产业、玉米转化产业、精品畜牧业、园艺特产业和林木加工业。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阜康、正方、卓越等龙头企业,壮大各类专业化食品工业园,建设康美新开河人参基地、长白山西南部木材加工基地。打造新型工业,要实施工业产业八项跃升计划,争取三年时间实现工业总量翻一番。明年,要推进“五个百”工程,重点建设百个投资超亿元重大项目,实施百项重点技改工程,抓好百个项目投产达效,扶持百户重点企业,新增百户规模以上企业。推进冶金产业跃升,要全力支持通钢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技术升级改造,实施千万吨钢产能建设;继续大力发展“围钢”产业,壮大配套企业群,提高钢材就地转化率和制品化率。要联手通钢实施120万吨球团、60万吨焦炉、3万立方米制氧等配套项目;着眼长春、沈阳汽车产业发展,加快实施汽车系列冲压件项目,努力建设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心;加快建设2万吨镁合金及压铸件项目,拓展冶金产业新领域。推进医药产业跃升,要坚持在医药工业、医药商贸、医药科研、医药教育和中药材基地“五位一体”建设上求突破。加快推进医药企业整合重组,进一步盘活存量;继续推进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系列等生物药项目建设,拓展中药制剂、中药保健品、生物疫苗、医疗器械、药品包装等生产领域,加快建设通化长白山药谷国际中药交易中
心、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和国际中医药文化博览中心。推进食品产业跃升,要继续在系列化开发、品牌化发展上求突破。积极促进通化葡萄酒公司与云南红酒业合作。要坚持质量兴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做响传统品牌;着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加快培育新品牌。要坚持引进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以大企业为基本支撑,以项目建设、技术改造、规模企业发展、扶持双停企业释放产能为主要增长点,打一场工业企稳回升攻坚战,力保工业快速回升、平稳运行。要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确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指标。提升服务业,要着眼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积极培育和引导消费热点,进一步全面加强旅游度假、购物出行、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完善业态;加快发展松花石(砚)等产业,筹建文化产品交易市场。要坚持以开放思维谋划旅游业振兴,规划开发通化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龙湾群至“小江南”旅游路线,协同构建登山、寻古、游江、观海的城市旅游联盟,打造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龙湾火山口湖群世界地质公园、鸭绿江国际旅游黄金带三个国际旅游品牌,努力建设区域性观光、休闲、度假中心。
3.着眼东北东部开发开放新态势,加速中心城市崛起
围绕改善区位条件,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力,进一步谋划和实施重大交通工程。抓紧研究推进城市东部连接,规划和建设长白山区域快速通道。继续加快建设通丹、梅沈、营松高速公路和通丹铁路、通化机场。加紧推进通长、通集及通化至靖宇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启动通化陆港建设工程。力争在“十二五”头两年,全面建成连接周边城市的开放通道工程,把通化建设成为东北东部区域性交通中心,成为连接东北腹地与沿海的开放前沿。
坚持“高标准规划、精品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发展中心城市,快速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继续推进“以江为轴、跨江发展”,加快提升江西、完善江东、开发江南、建设江北,同时注重做好山水文章,突出宜居特色,不断提高城市生态建设水平,让通化市区山为画屏、江为景观带、河为休闲长廊、沟为山水家园、桥为街头美景。积极探索创新城市规划建设体制机制,完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规划编制体系,构建通化都市区,为发展百万人口城市创造条件。大力支持二道江区旧城改造和老矿区建设。加快完善市区路网、地下管网、垃圾和污水处理、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加大绿化美化亮化力度。加强城市水源地保护。继续推进周山沟河治理,规划建设好浑江、二道河景观带,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完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和规划展览馆。突出把江南新区打造成购物、休闲、娱乐中心,加快建设通化·高力餐饮休闲文化城、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完善通化·义乌国际商贸城配套设施,尽快把通化发展成辐射东北东部的小商品中心。坚持建管并重,努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继续扎实开展国家级卫生城创建活动。
4.加速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顺应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浪潮快速兴起的新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构建依托交通干线、产业群与城镇群同建共筑的区域发展新局面。
要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兴县,推进县域工业化。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继续保持在全省县域发展中争先晋位的良好势头。集中力量抓工业突破,组织精干力量开展招商引资,集中配置资源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要注重围绕通化“钢铁城”、“医药城”建设,发展冶金关联产业和医药产业;积极推进能源等各类矿产的勘探开发,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大项目建设;切实发挥农特产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加工业。要突出抓好县域开发区建设,注重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着力打造特色园区,使开发区成为经济龙头、城市新区。
要抓住全省实施“百镇建设工程”和“百镇扶持工程”的机遇,迅速掀起城镇化建设热潮。继续加快提升县级城市、县城建设水平,按照小城市规划标准建设区域中心镇,统筹考虑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地域文化、生态环境等因素,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列入全省“百镇建设工程”的重点镇,要利用好各项政策和专项资金,加快完善城镇功能,奋力实现率先发展,争取利用5年时间,发展成小城市或强镇、重镇、名镇。要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广大农村建设,实施“百村示范、全面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以改善村容村貌
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
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动农村宅基地规范化治理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土地集约规模利用。依据政策规定,放开城市农民落户限制,引导农民有序进城。继续创新和加强财政、金融、科技、人才、信息等支农服务,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促进农民创业和转移就业。
5.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努力建设民生幸福城市。
全力改善群众生活。坚持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为先,统筹解决生存性民生问题和发展性民生问题,继续集中财力物力办好民生实事。明年,要实施“1235”民生工作行动计划。全市改造棚户区及危旧房100万平方米,重点推进市区周边及乡镇、矿区棚户区改造,加大对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租赁补贴力度;完成市区100栋老旧楼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改造维护市区街巷路100条;新建和维修市区公厕100座。着眼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改善200所中小学校特别是“薄弱校”办学条件,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开展教师专业化全员培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首批支持200个村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基本养老和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扩面新增3万人,将3000户城市低保“边缘户”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的创业服务,始终保持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力争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人大、政协反映人民意愿,畅达社情民意,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和政协委员民主监督权利。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真诚合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开展维权服务。注重加强与驻通国省属单位沟通联系,协
调推进各项工作,大力支持通化师范学院加快发展。深入开展“双拥”、“双支”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夯实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工作基础。
精心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继续开展平安通化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依法坚决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注重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化解矛盾纠纷“N+1”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信访工作,突出解决国企改革和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以及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严防发生群体性事件。加强互联网舆论引导,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研判机制。认真做好安全发展各项工作,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及其它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建设现代城市文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注重强化地域文化特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展城市文化,培育城市精神,建设通化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公民意识。进一步弘扬革命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优秀历史文化,提升特色产业文化,发展城市生态文化,打造长白山地域文化中心,不断彰显城市的个性、气质和魅力。
三、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市委常委会研究拟定了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提交全会审议。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切实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领导,努力提高全市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围绕加速通化振兴崛起,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要坚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理念,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通化发展尽快突破
危机困境,加快振兴崛起步伐。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解放思想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追赶发展潮流。要牢固树立学习意识,学理论、学政策、学业务,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努力增强实践本领。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克服畏难情绪,自我加压,砥砺奋进,谋发展主动与先进对标,干工作奋力争先晋位。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始终把创新作为工作的常态。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深入研究国家和省的各项政策,抢抓政策机遇,灵活创造机遇,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抓好理论武装工作,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支部”、“学习型党员干部”活动。
2.围绕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要站在增强党的生命力的高度,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要全面加强市、县地方党委和人大、政府、政协党组建设。党委要总揽全局,统筹各方面工作,注重充分发挥同级人大、政府、政协党组作用,更好地把党委决策转化为人民意志和干部群众的统一行动。要进一步健全贯彻民主集中制各项制度,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机制,实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决策,必须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实施重大民生工程,要公开征求群众的意见。要积极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发挥党员参与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并切实保障党代表充分行使权利。要积极推进党务公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坚持党的领导、保障群众民主权利的基层民主自治机制。
3.围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创新型人才队伍,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着力建设为通化振兴崛起勇挑重担、善打硬仗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加快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推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正确研判形势、领导科学发展、驾驭复杂局面、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选拔任用干部,进一步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注重选拔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全面落实干部
配备要求。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多岗位锻炼干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发现使用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各类人才为通化振兴崛起建功立业。
4.围绕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全市党的基层组织。要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要全面抓好农村、街道社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建设,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把握推动发展、服务民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这条工作主线,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继续开展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固本强基、素质提升和创业带富“三项工程”。要科学制定党员发展、党员培训、支部书记培养工作规划,努力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党员队伍和支部书记队伍。
5.围绕推进发展、服务人民,进一步转变领导干部作风。要坚持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力气解决突出问题,弘扬优良党风,建设清新政风。要大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抓好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要大兴团结干事之风,坚持胸怀大局、守土有责,共同推进事业,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迎难而上的勇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争创一流的志气,真正带着激情去工作。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切实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上。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认真践行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继续严格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各项措施,严控办公经费,切实把有限的资金、资源用于发展经济、推进工作、改善民生上;加强干部管理,坚决制止领导干部在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生活作风方面的不良现象。
6.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履行好反腐倡廉重大政治责任。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惩防体系,更加有效地预防腐败、惩治腐败。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新规定。大力发展廉政文化。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切实强化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保证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要进一步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严肃查办工程建设领域腐败案件,严肃查办群体上访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坚决支持纪检机关开展工作,推动全市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中小学校长培训学习体会
湖北荆门屈家岭一中 廖大明
本人有机会参加了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中小学校长培训平台,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湖北平台的学习。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袁贵仁 全面贯彻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陈小娅 基础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任务与工作重点;张 力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宏观形势和政策走向;郭振有 深入理解纲要精神,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家办学;杨银付 关于《教育规划纲要》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内容的解读;袁桂林 特色学校建设的思考;高鸿源学校办学特色的建设及其持续发展;陶西平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王建宗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关鸿羽 学校如何,指导家庭教育,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龚雄飞决胜课堂:中小学新课程有效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和生命高度——有效教学与校长课程领导力培养(之二)中小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重建和评价创新——有效教学与校长课程领导力培养(之一);钱志亮有效课堂哪儿来?——兼论怎样上好一节课;陆士桢 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李春山 中小学校长教师工作改进研究与案例式研究等内容。通过学习本人感受颇深,深感:教育——机遇与发展并存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产生的1.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的迫切需要2.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3.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盼4.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规划纲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们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以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核心。
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教育发展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四、教育要求以人为本。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五、教育公平不是很完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但现阶段,这是个一个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教师资源配备的不平衡(2)教师待遇的不均衡(3)教师待遇与公务员待遇的不平等(4)教学设施和教学硬件和软件的差异等等。陈小娅副部长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基础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相关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重点对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普及学前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普通高中、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作了分析讲解。她强调,基础教育工作量大、面广、战线长、重点多,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就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扎实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城镇化加快、人口流动大的背景下,积极统筹城乡资源,着力推进教育公平,科学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推进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探索解决好义务教育择校问题。要提高教育质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教材建设,进一步从制度上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问题。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发展,坚持普惠性和公益性,遵循教育规律,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以“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方针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建设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新的时期如何发展教育事业,我认为可以从以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依法治教,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确实落实纲要和国家的各项惠师政策,确实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教师的培训提高途径和队伍增加管理,全面提高教师队伍业务能力水平;建立健全对于教师进行终身学习培训考核制度,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学质量的考核方式,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平衡教育资源,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缩小教师群体内的城乡,区域差异。
作为学校校长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领导管理工作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行:
1、校长要做教师的领导者:思想引领、理念引领、文化凝聚
关键词:大理白族自治州,体育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的统计,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行业。现在全世界每9个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旅游业,整个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总额已经达到17000亿美元,占全世界工资总额的10.3%。[1]改革开放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体育旅游是旅游业中具有活力和潜力的新型项目。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比如森林旅游、登山、攀岩、探险、参加体育比赛,以及一些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等[2]。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等因素的影响,促使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体育运动越来越成为人民现代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的各类竞赛及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为目的的体育旅游在不断发展,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1 大理白族自治州体育旅游的现状分析
1.1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为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3]。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西部五省(区)党建设工作和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要加快发展步伐”。与此同时,为了加快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2000年中央政府决定了两批旅游国债共计12亿元人民币,其中已落实的第一批8亿元的旅游国债选中的70个旅游项目,西部地区占了70%。这种政策上的重点扶持,给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南诏文化和大理文化,人灵地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而独特,是中外文明的旅游胜地,吸引着大量境内外旅游投资者和旅游观光者。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地域经济的发展。这种以点带面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是旅游业成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2 2008年夏季奥运会势必引发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旅游热
在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正以30%至40%的速度发展[4]。在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到来,体育旅游业也随之全面升温。200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2001年体育健身游”,进一步推动了体育与旅游的融合。现代奥运会不仅是一次全世界的体育盛会,同时也是规模庞大的经济活动,主办国往往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潜在的商机。据中国驻悉尼旅游办事处介绍,在悉尼奥运会期间,除了上万名运动员和有关官员,尚有40多万名观众云集该城,其中有11万多是外国人。由于奥运效应,2001年到悉尼的游客比2000年增加了120万人[5]。为此,大理旅游业也应紧紧抓住北京办奥运会的机遇,加强与体育事业的合作,投资北京奥运市场,借助奥运平台,向世界展示大理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这样肯定会加快大理的旅游产品快速进入国际体育旅游市场。
1.3 大理白族自治州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1.3.1 大理白族自治州体育旅游有着丰富的资源基础
大理地处云南滇西地区的中心位置,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大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大理古城为中心,向东、南、西、北辐射的四条旅游路线,园、区、点、线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结合,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互补的不同特色、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旅游。以苍山大峡谷、玉带路等为代表的森林旅游区;以苍山、洱海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区;以宾川的鸡足山、崇圣寺三塔公园等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旅游区;以大理古城、巍山的巍宝山等景区为代表的南诏国、大理国的文物古迹旅游区。这些都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发展体育旅游事业提供了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
1.3.2 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产业的建设
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近十多年来一直很重视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大理的支柱产业。州政府领导通过考察学习、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坚持“政府引导、协会组织、行业自律、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组建和实施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行业交易结算及管理系统”,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一卡通有限责任公司”和“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监管中心”,以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建立“统一结算中心”为突破口,建立起旅游行业自律监管和“先付款、后接待”的运作机制,形成多管齐下、全方位推动、深层次综合治理旅游市场秩序的工作格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大理白族自治州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2 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发体育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体育与旅游的结合还不完善
大理白族自治州体育旅游开发还很不完善,特别是体育、旅游两者的结合方面。没有充分认识体育在旅游中的功能,有些景区赞助体育比赛和表演,主要目的是宣传景区,而没有把体育作为旅游产品来运作。有些景区在体育娱乐设施的建设、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发上,缺乏统一规划及长远计划,使体育旅游缺乏活力。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也存在沟通不够的问题。难以拉起体育与旅游之间的纽带,错失商机。
2.2 具体操作效率低
由于地方政府对体育旅游认识不够,致使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停留在简单的表面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开发利用的资源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地区没有将体育旅游资源引入到商业发展的轨道,有的景区只是部分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简单的娱乐形式,缺乏对特色体育旅游资源自身内涵的挖掘。
2.3 专门的体育旅游经营人才缺乏
体育旅游的开发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那些熟知地方传统民俗体育及古代传统体育的表演人才缺乏,那些懂管理、善经营的体育旅游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缺乏专门的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体育旅游发展的瓶颈。
3 大理白族自治州体育旅游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3.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体育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体系
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应纳入当地社会和经济整体规划之中,体育旅游开发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及承载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必须通过营销,才能实现其价值。旅游宣传与促销作为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争创旅游品牌。对于体育旅游项目,要立足于本地区市场,开发出有一定特色,能吸引国内外的游客。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有关资料显示,加拿大旅行社的广告宣传费用占预算的79%之多;泰国旅游局把总预算的60%用作宣传促销[6]。因此,加大体育旅游宣传促销、联合开拓市场的合作力度,并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
3.2 协调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提升体育旅游水平
建立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出发,按照旅游产业链来布局体育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体育旅游精品及各项体育旅游主题产品。同时,要统一规范体育市场。积极促进区域统一体育旅游市场的充分发育,加强区域体育旅游市场的组织和制度建设,逐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清除各种形式的关卡,有选择、有步骤地培养并建立完善的体育旅游市场,改善体育旅游环境,以一体化的市场和服务加速大理白族自治州体育旅游的整体发展。
3.3 加快大理白族自治州体育旅游产业经营人才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才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关键。大理白族自治州体育旅游产业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有没有人才和能不能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人才。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大中院校要积极适应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趋势,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努力学习、研究和消化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快体育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以适应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并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
3.4 鼓励社会投资,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从旅游业的需求和发展来讲,转让经营权、引进民间投资开发资源是大趋势。但是在经营权转让过程中要增加透明性,发挥政府力量,加强社会各方面的有效监督,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对景区价值,尤其是景区品牌等无形资产做出准确的评价,在开发过程中重视资源保护,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此,要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对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平越,等.论都市体育旅游的意义与前景[J].体育文化导刊,2006,(4):12.
[2]高林洲.长江三角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8):1035-1037.
[3]史斌.对开发西部体育旅游资源的初步研究[J].体育,2004,(2):48.
[4]文精,等.西部开发战略论丛[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05-106.
[5]于素梅.雅典奥运会对2008年北京奥运旅游开发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6,(2):125.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机遇 挑战
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欠发达地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在新的历史时空条件下,它们要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对其所处的内外部社会经济环境条件进行深入地科学考察与审慎地正确评价。本文试图以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为例,探讨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在新的时空条件下所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一、重大机遇
1.当今民俗文化旅游勃兴背景下的重大机遇。众所周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城市逐渐变得热闹喧嚣起来,人们开始渴望回归自然,回归原生态的文化。民俗旅游正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古朴的民情风俗、清新的空气和恬静的环境吸引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同样,集地域性、独特性、传统性、神秘性、民俗文化性于一体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为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与价值源泉。(见表1)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就是以客家特色民俗文化为主题来进行文化创意和文化策划项目设计与建设的,这也是“资源文化导向型”旅游主题公园发展的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2.良好的区位条件正在逐步形成。赣州市是江西的“南大门”,自古就“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是珠三角、闽南三角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赣州市交通便利,京九铁路、赣龙铁路、赣粤高速公路、昌厦公路、105、323、319和206等4条国道贯穿全境;4C级民航机场开通了飞往广州、北京等航线;蓉厦高速公路和赣韶高速公路蓉已开工建设,以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赣韶铁路、济南经赣州至广州高速公路、大庆经赣州至广州高速公路等,将使赣州成为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赣州市周边的闽、粤省区,均属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收入较高,具有外出旅游、休闲度假的经济能力。随着赣州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的初步确立,这些地区将成为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重要客源市场。
3.政府的主导作用将逐步凸现。赣州市2005年出台的《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按照江西省省委“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和赣州市市委“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我市的旅游产业。按照“大市场,大产业,大旅游”的要求,……积极拓展区域旅游合作,大力发展红色、绿色和古色旅游,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用5年~1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市建设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沿海发达地区成熟的旅游休闲度假后花园。赣州市“十一五”规划中也指出: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业,重点建设好“三区一带”旅游景区,即以中心城区为主的宋城旅游区,……以龙南、赣县为代表的客家文化旅游开放带,……大力发展红色、绿色、古色、客家和休闲度假旅游。这些为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作为赣州市旅游业高端产品的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必将乘此东风,成为赣州市旅游业的劲旅。
二、严峻挑战
中国旅游业经过20年的发展之后,旅游者的旅游鉴赏能力在不断提高,旅游消费日趋理性,日新月异的旅游产品供给也给旅游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无形中对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发展也构成了严重的竞争压力与挑战。
1.严重的空间集聚与竞争。赣闽粤三角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这些地区赋存丰富而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客家文化景观和客家民俗风情为客家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与土壤。但由于此三角地区缺乏必要和积极的沟通与合作,都在各自的地域范围内积极“再现”特色客家民俗文化,企图达到赢得旅游经济效益的目的。赣州市已建成了赣县客家文化城、五龙客家风情园,福建省在原址上开发了永定客家土楼博物馆,广东省河源市也兴建了河源客家民俗博物馆,广东省的梅州市正在积极筹建梅州客家博物馆等。殊不知,这样近距离的同质旅游资源重复建设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屏蔽效应乃至严重的空间集聚与竞争,进而对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构成严重的威胁与挑战,何况其本身经营管理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就比较弱。
2.园区经营管理不善。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企业认识不到位,经营能力急需提高。譬如,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大众化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是其发展的载体与基础。实际上,赣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见表2),人们的实际消费能力还未能满足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这个现代经济产物发展的需要。但是,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企业却未能摒弃浮躁的心态,科学地去认识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及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按照准确的市场定位,推进项目的整体策划、规划、设计、经营。结果,因模仿沿海发达地区主题公园的发展模式,企图开始就做大做强,最终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4)及《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3)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1)园区景观与项目产品较为粗造。根据笔者于2006年3月~4月份对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进行了实地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88份,有效回收率为96%。
①园区景观建设。旅游产业的运作是基于旅游项目对于游客的巨大吸引力之上的,而观光旅游的吸引力,首先就是来自于独特的景观。郑维、董观志就曾指出:主题公园是旅游者的游乐空间和情感体验对象,是一个非日常化的舞台世界,因而园区景观环境的营造过程应提倡“创造性思维”原则,围绕主题尽一切可能“与众不同、别出心裁”地烘托艺术气息与文化氛围,创造出有节奏、有情调的人格化景观环境与更具想象力的空间形象,并且通过这种景观环境主题进行理念阐述、赢得旅游者的共鸣、认同和喜爱,形成主题公园与旅游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从表3中可以看出,客家名胜景观对相当一部分游客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由于受观念、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园区景观建设却不能够充分体现客家文化主题,未能为游客营造一个“非日常化”的旅游情景空间。譬如,客家民居建筑极其讲究基于山川地形而形成的“龙、砂、穴、水、案”的风水原则及其风水文化意象。然而,在五龙客家风情园中,“传承客家建筑文化,集客家围屋之大成”的龙安围(仿福建永定振成土楼)、龙居围(仿广州梅州围龙屋)、龙汇围(仿龙南杨村燕翼围)、龙庆围(仿龙南关西围)等客家民居建筑,由于受地貌、地势的限制,必然致使原有的风水文化意蕴大量丧失,随之而来的就是景观价值魅力的消失,尽管它们是按照1:1的比例仿建的。其次,油漆斑驳的景观和尚未完工工程不但有损园区形象,而且严重地破坏了客家民俗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最后,其园区绿化脱离地域文脉,不能体现客家文化特色与意境。
②园区产品项目设置。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静态人造景观一旦建成后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后续可塑空间极为有限,而依托园区景观动态地挖掘与演绎客家民俗文化却可随专业人员的主观创造性的发挥得到无尽的开发和更新。表3中,客家民俗风情表演、新鲜刺激类、休闲体验类及亲身参与类产品占全部园区产品的55%,深为游客所喜爱。但是,由于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独特的文化渊源、蕴涵人居哲理的民居和民俗文化禀赋价值认识不足,致使客家民俗文化内涵在园区产品开发中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有效的利用,园区产品与项目设置大多停留于静态展示,文化内涵较低。
③园区旅游纪念品。具有客家特色的园区旅游纪念品不但可以增加游客停留时间,而且是增加园区经济收入的重要重要途径。据表4中调查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园区旅游纪念品中,特色小工艺品最受欢迎,特色纪念品也有相当市场,土特产有一定的开发空间。但据笔者实地考察,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中,旅游纪念品开发力度不够,赣县客家文化城中只有“杨公符”、“杨筠松生平简介”之类的少量几种,五龙客家风情园中则更为鲜见。这不但无法有效地增加园区的经济收入,而且也降低了客家民俗文在游客心目中的美誉度。
④园区特色饮食。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特色的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具有买点。特色客家饮食是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加园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表5中调查的结果显示,客家地方特色小吃和客家地方特色菜对游客最具吸引力,两者占总比例的90%。现在,赣县客家文化城中的客家擂茶小吃和五龙客家客家风情园中的客家特色菜买得比较红火,就见证了特色化的魅力。
(2)经营管理水平与创新能力较差。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一种既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又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特殊旅游形态,是技术密集型、服务密集型、文化创意密集型的现代旅游形态。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专业基层服务人员、长于管理的中高层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为其提供主题策划、项目设置、市场营销等信息技术指导。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之所以顾客盈门、经久不衰,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拥有大量训练有素、服务优良的基层服务员,敬业职守、锐意创新的高层管理人才,以及长期执着关注主题公园发展的前沿理论研究人员。
据笔者实地调查,赣县客家文化城由于多种原因相互制肘,致使其产权不分,管理体制无法理顺,经营机制缺乏灵活性,发展动力机制与奖惩激励机制严重不足,更无现代企业制度可言,处于一种“半死不活”的经营状态之中。五龙客家风情园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缺乏创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缺乏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先进经营管理机制。两者都把“模仿”作为制胜的不二法门,在项目建成之后,经营管理模式上雷同性大,创新性少,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经营上的创新更是少之又少。
(3)市场开拓能力薄弱。根据笔者于2006年3月~4月份对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进行了实地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88份,有效回收率为96%。
①性别。问卷调查表明,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游客,男性占48%,女性占52%。
②年龄。问卷调查表明,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游客,18岁以下占4%,19岁~30岁占78%,31岁~45岁占7%,46岁~60岁占8%,60岁以上占3%。由此可见,中青年所占比例最大,是本园区主要的游客群体。
③文化程度。问卷调查表明,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游客,中小学占8%,高中占9%,大专占81%,硕士以上占2%。这种情况表明,旅游活动与文化教育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文化程度越高,对旅游的兴趣越大,越是愿意通过旅游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可以预见,随着客源市场所在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这将对园区的发展起越来越大的作用。
④收入水平。问卷调查表明,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游客,平均月收入500元以下占72%,平均月收入500元~1000元占8%,1000元~1500元占5%,1500元~2000元占15%,2000元以上占5%。这表明,尽管部分人群收入水平不太高,但旅游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其中学生占相当一部分)。
⑤职业。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所占比例最大,高达74%,公务员占11%,商务人员占7%,农民占5%,未从业者占3%。一般而言,学生节假日较多,年轻好动,大多靠父母或自己通过别的途径获得旅游费用;公务人员和商务人员有相当经济实力,外出旅游的可能性较大,但商务人员相对于公务员而言,闲暇时间较少,这可能限制其外出旅游。总之,这三类群体合计占92%,是园区的主要客源。
⑥游客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据调查的结果显示,游客乘公共汽车的比例最大,占69%,乘火车的占21%,乘汽车的占7%,自驾车的占3%。由此可知,园区游客主要来自赣州市市区、京九铁路和赣龙铁路也占一定比例,这表明园区游客来此旅游明显地受交通条件影响。
⑦游客的信息来源。据调查的结果显示,从广告中得知的占48%,从朋友中得知的占22%,从电视中得知的占8%,从报纸中得知的占8%,其他的占10%。从上可以看出,园区的直接广告宣传是十分凑效的;近五分之一的园区游客源于朋友的告知,证明游客满意度和期望值尚未得到充分的满足;另外,其他宣传方式的效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
⑧游客来源方式。调查的结果表明,与同事一起来的占76%,组团来的占11%,与家人一起来的占12%,自己一人来的占1%。通常来讲,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较,喜欢一起出游,图的就是高兴与热闹的氛围。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时空条件下,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民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现实挑战。它们要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对其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社会经济环境条件进行深入的科学考察与审慎的正确评价,审时度势,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确立以客家特色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因地制宜发展战略,从而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方献:
[1]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区域范畴,其基本含义是指某一地区在发展程度上较低或发展不充分,其表现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等方面。本文所涉及的欠发达地区主要指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不发达地区
[2]“本地再现式”是指某些地区将本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本地所建的主题公园内进行集中展现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游客在短时间内就能充分了解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引起许多原生态民俗文化信息内涵的损失,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意蕴,从而导致其吸引力下降
[3]2005年赣州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91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9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60元;而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于2003年已突破1000美元。因此,相比较而言,赣州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4]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包括赣县客家文化城(投资6000万元,占地600余亩)和五龙客家风情园(投资1.3亿元,占地1300余亩),两者都是以展示、演绎特色客家民俗文化为主的“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5]郑维董观志:主题公园营销模式与技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6
【山西旅游发展机遇】推荐阅读:
山西景点旅游心得感悟09-12
山西——城市旅游宣传片解说词赏析11-23
山西农业发展09-08
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06-20
山西高平科兴新庄煤业有限公司发展纪实07-07
发展红色旅游05-28
秀山旅游发展09-23
昭苏促进旅游发展07-20
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06-01
十大影响城市旅游发展的旅游策划方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