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诗歌比较教案

2025-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白杜甫诗歌比较教案(精选10篇)

李白杜甫诗歌比较教案 篇1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 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比较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李白和杜甫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的历史,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的追求是执着的。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终身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和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李白杜甫诗歌比较教案 篇2

陶渊明, 晋末宋初诗人, 同时是魏晋南北朝这一乱世中最有成就的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创者, 以悠闲洒脱、淡泊名利著称。

杜甫, 唐代诗人, 有“诗圣”之称, 和李白铸就了唐代诗歌文学的辉煌。在文学史中, 无论是对于诗歌内容还是诗歌形式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尤以济世安民、同情民生疾苦的儒家精神而备受尊敬。

二、陶诗中的“鸟”意象

纵观陶诗, “鸟”意象的使用可以说贯穿始终。“鸟”意象既是诗人理想的象征, 又是其精神的归向。现存125首陶诗中, 直接或间接以“鸟”为意象的作品有35首之多。总体来讲, 最具代表性的是“飞鸟”、“羁鸟”和“归鸟”, 它们代表了诗人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心态。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晋代, 士族门阀制度根深蒂固,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抱有建功立业的理想, “飞鸟”意象最能体现。《杂诗》其五云:“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青年时期的作者正如展翅高翔的“飞鸟”, “猛志”四方, “飞鸟”代表了作者早年对功业的追求, 是其内心的写照。《停云》诗云:“翩翩飞鸟, 息我庭柯。敛翮闲止, 好声相和。”鸟儿轻轻展翅高飞, 落在我庭前的树梢头。收敛翅膀悠闲的体态, 叫声婉转似乎在寻找能与它唱和之人。鸟儿的期盼正是作者愿望的体现。这些都是诗人“少年罕人事, 游好在六经” (《饮酒》其十六) 的体现, 而“飞鸟”则是诗人的化身。

经过十年的挣扎, 诗人终下决心, 辞官归隐。“大济苍生”的“猛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法实现, “远翥”的飞鸟经历了惆怅的徘徊之后化为返巢的归鸟。对于诗人来讲, 他的“巢”就是躬耕自织的田园。诗人的归隐是对现实失望之后所做的决绝的反应。正如李泽厚所言:“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是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 都在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归鸟”的意象就是诗人归隐之后心灵的写照, 所以其诗歌中的“归鸟”以欢乐、吉祥、悠然的性情为主。如“鸟弄欢新节, 泠风送馀善”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 , 鸟儿欢快的鸣叫与初春轻柔的和风显得格外美好。“鲂鲤跃鳞于将夕, 水鸥乘和以翻飞”、“弱湍弛文纺, 闲谷矫鸣鸥” (《游斜川》) 都是诗人心灵的写照, 《归鸟》组诗更是如此。正如王瑶先生所言:“诗中歌颂归鸟, 如‘岂思天路, 欣及旧栖’等语, 都与‘羁鸟恋旧林’同义, 与《归园田居》五首同是彭泽归田后所作。”“飞鸟返林”正是寓意作者辞官返田, 找到了归宿。飞鸟之于山林正是诗人之于园田。“质性自然, 非矫厉所得” (《归去来兮辞序》) 是诗人真实的心声。

陶诗中的“鸟”意象很多, 除上述外, 还有“倦鸟”、“众鸟”、“孤鸟”、“惊鸟”等都有深刻的寓意。而“高鸟”、“羁鸟”、“归鸟”则代表了诗人一生的三个阶段, 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轨迹。

三、杜诗中的“鸟”意象

如果说陶诗中的“鸟”意象是一个概括的形象的话, 那么杜甫诗歌中的“鸟”则是一些具体的形象, 如鹰、凤、鹄、鸥、黄鹂、燕等。这些具体的鸟形象代表了诗人不同的心态, 也代表了两种价值取向。一是代表诗人“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理想和抱负, 被称为社会性的一面;一是“诗人”的一面, 是作者陶醉于大自然, 生活品位的自然性的体现, 代表诗人的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杜诗以“诗史”著称于文坛, 这主要是因为诗人深受传统的积极入世思想及唐代士人政治热情高涨的世风的影响, 具有一种忧国忧民、同情民生疾苦的精神。《画鹰》虽是一首题画诗, 但“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中诗人所描绘的鹰却表达了他疾恶如仇的心情, 同时诗人也具有和鹰一般搏击云霄的壮志。而“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孤雁》) 中孤雁孤独无依、无处投身的处境正是现实中诗人经历政治挫折之后生活境遇的写照。尤其是安史之乱后诗人重回长安, 面对满目的疮痍, 无以表达内心的哀痛, 一句“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让读者感同身受这乱离的伤感、满目凄凄的忧愁。“飘飘何所依, 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向我们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漂泊无依、颠簸无告的悲苦境遇。尤其作者暮年深处战乱之中, 目睹家国破碎、生民涂炭, 但自己却无能为力, 又不能自保, 作者仰天长叹, 《雨四首》其四:“山寒青兕叫, 江晚白鸥饥。神女花钿落, 鲛人织杼悲。繁忧不自整, 终日洒如丝。”晚间因饥饿而悲鸣的白鸥正是流落他乡、举目无亲、生活饥寒交迫、精神孤独寂寞的诗人的化身。世态炎凉, 诗人笔下的一景一物都充满了情感, 尤其是这些鸟儿。

同时, 诗人也有“诗人”的一面, 诗人亲近自然, 享受生活。“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无论是婉转歌唱的黄鹂, 还是形态优美的白鹭, 都是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的表达。《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飞舞的蝴蝶、欢鸣的娇鹰无不体现出诗人对于生活、自然的享受。“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更是诗人沉醉于大自然的体现。杜甫一生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在成都草堂, 虽中原战乱, 但地处西南的成都还算平静。诗人既有优美的自然山水为伴, 又有友人严武在生活上的照顾。“远鸥浮水静, 轻燕受风斜” (《春归》) 、“细动迎风燕, 轻摇逐浪鸥” (《江涨》) 、“锡飞常近鹤, 杯度不惊鸥” (《题玄武禅师屋壁》) 、“燕外晴丝卷, 鸥边水叶开” (《春日江村五首》其四) 、“江渚翻鸥戏, 官桥带柳阴” (《长吟》) 等, 无不表现诗人与自然相融, 沉醉于自然的一面, 可谓“一重一掩吾肺腑, 山鸟山花吾友于”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

四、陶诗“鸟”意象与杜诗“鸟”意象的区别与联系

陶渊明的诗一向被誉为“情、景、事、理”的浑融。“鸟”意象作为陶诗中常见的一景,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阐释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理”。陶渊明非常自然地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感情联系起来, 这一点, 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这些“鸟”意象的生成, 鸟儿的鸣叫、高飞、返巢无不和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所以诗歌意象的生成和运用, 陶渊明影响了一大批文人, 而杜甫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认为陶诗与杜诗中“鸟”意象是“我归于物”与“物归于我”的对立。这当然与各自生活的年代、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两人都遭遇了政治挫败, 但两人的选择不同。陶渊明在经历了挫败之后选择了归隐。《归去来兮辞》中说:“悟以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世而昨非。”可见陶渊明的归隐不是逃避现实, 而是“明哲保身”。当他发现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现实的时候, 选择了田园。所以鸟的行踪、特性正好体现陶渊明的选择。诗人以“鸟”自比, 即“我归于物”。而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即使在现实中屡屡受挫, 但其政治热情丝毫未减。他虽然向往、享受自然, 但最终不能割舍用世之心。社会性与自然性, 看似矛盾却和谐统一, 即“物归于我”。

参考文献

[1]骆玉明.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2]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1.

[3]王瑶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4]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5]凌朝栋.高鸟羁鸟归鸟——折射陶渊明人生历程的三种鸟类意象.名作欣赏, 2008, 2.

李白、杜甫律诗风格比较论 篇3

就一个作家所引起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谁可以和李白匹敌。李白简直像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同代的作者,杜甫也曾赞叹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唐朝,就有人已经开始将李杜并称,后人多强调两人之间的区别,认为李白是天才型诗人,不可模仿,杜甫对于诗则是苦心经营,示人以学习的途径。杜甫诗歌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成就,首先在于感情的强烈,就此点而言,李白、杜甫是一致的。在此,简单比较李白、杜甫律诗风格的异同。

首先,杜诗在声律、节奏方面明显有别于李诗。“杜甫常以五平五仄组成一联,在五平五仄中各自寻求变化与谐调,然后在两句中造成对比。”①像“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铁堂峡》),不仅是五平五仄,而且分别以叠韵之词押尾,“堂隍”发音洪亮,“积铁”收敛急促,两句之间的先扬后抑之感十分强烈。而且在定型的律诗中,一方面在规定的格式中,杜甫对声调的辨别、使用十分精细(其律诗在首句押韵时,三、五、七句的末尾仄声字基本上均分用上、去、入),另一方面他在需要之时,又经常打破格律定式,形成“拗句”乃至“拗体”。因此,杜甫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对节奏感的追求更为明显。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从全诗看,它的情绪欢悦、节奏很快。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相同结构的词组,地名,彼此呼应,相互纠结,全诗便去势迅疾,一气流注而下。相反,像《江汉》中的“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种单纯以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平列组合的诗句,节奏便显得凝静。

李白的律诗在声律要求并不严谨,换韵也比较自由,常见的四句或八句成一韵,且平仄韵交错的换韵规律,在李白的律诗中不复存在。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在节奏方面,更不同于杜诗,李白一般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荡,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如《梁甫吟、《行路难》。另外,李白善于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其次,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等等。相对于李白创作玲珑兴象以抒情,杜甫则常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大量使用叙事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杜甫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提供生动的生活画面,如“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北征》)。此外,杜诗叙事是融入强烈的抒情,杜诗融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之情怀。

第三,在意象构造上面,李白与杜甫各有千秋。杜诗的意象特征是向两端——壮阔浑厚与纤巧细微——伸展的。”②前者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江间波浪接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之一);后者如“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雨不绝》)。而李白本身偏重主观抒情,多选取宏观的意象,以体现其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李白多选择宏观、壮大的自然意象,像天象类如天、日、月、云、雪五种,地理类如江、河、海、山、峰五种。

第五,在感情的抒发上,不可置疑的是,李白与杜甫的律诗都蕴含着强烈的感情,但两者感情的抒发方式却不一样。李白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在诗歌中成功地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同时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李白一般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像是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相对来说,杜甫的诗歌格律严谨,诗中的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性格特征。杜甫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另外,杜甫本身在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苦难,又加上自身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着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寓情于叙事,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杜甫诗歌在结构上随着感情的波动而跳跃。这种情况在李白诗中本也存在,但杜诗有其自己的独特形态。在抒写悲痛的作品中,其感情曲折多变,形成一种特殊的深沉感;在抒写欢乐的作品中,则由于感情的迅疾进展而使情绪更为饱满。”③前者如《新婚别》,“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其间有多少转折,在叮嘱“勿为新婚念”后,又一人不如鸟的悲怅作结,其内心的冲突可谓激烈。后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之后,突接以“白日放歌须纵酒”,似乎不相连接,但却把自己因受妻子感染,由悲转喜而精神昂扬的状态充分表现出来了。

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激情洋溢,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主要是讴歌,对生命的讴歌,表现对生活的热情。李白的诗,虽然也有倾诉个人生活的愁苦,如《醉后赠从甥高镇》的“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之类,但即使在这样的诗里,也仍然存在着“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这样的豪气,决不被生活得愁苦压倒。“更多的诗则赞美了生活得种种乐趣。甚至在常人看来并不能引发快乐的处境,在他笔下也变得生趣盎然,最突出的是《月下独酌》。”④而杜诗的逼近社会与人生的苦难的写实态度,更为深细细曲折的艺术表现,同时影响了后世的作品更加加强了诗歌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重视。

参考文献:

李白杜甫诗歌比较教案 篇4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他的创作多多少少都放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和整体。望岳和登高均出自杜甫之手,然而这两首诗歌给人感觉却不太一样,甚至有些方面迥然不同。

第一首诗歌望岳是杜甫于盛唐时期写的一首诗,正如诗歌的题目登高所说,此诗歌正是杜甫登高望远时所做。这首诗气势雄浑,写的景物宏大壮观,无时无刻不体现青年人对于未来的憧憬。诗歌的开篇发问“岱宗夫如何?”,马上把诗歌的开篇气势提高了一个高度,随后的齐鲁青未了,照映了前一句的问题:连走到齐鲁的边境都可以看到高高山峰的绿顶。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毫不吝啬的对泰山赞叹了一番,把泰山说成汇聚天下豪杰的地方,甚至在日暮的时候山南和山北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把泰山的高大和灵修表现得淋漓尽致。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则笔锋一转,把描述的主体转移到作者身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述杜甫自己在山中游荡的情景。环绕在身边的白云,蹭破了眼角才可以看到的遥远的归鸟,不单单写出了泰山的雄奇的特点,还体现出泰山的梦幻色彩。尾联则直抒胸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接点明作者对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在写作手法上,纵观望岳,诗歌中没有一个望字,但是整首诗却和好的表达了望的主题。时间上,本诗描写了从朝至暮的泰山景象,而在空间上则由远及近地表现泰山的雄浑。正如国作家普吕多姆所说:诗是翻腾的内心之叹息,一首诗的确可以表达一个人的内心。杜甫在望岳中很好的验证了这个观点,诗中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青未了”把泰山的高耸入云表达了出来,“割昏晓”把泰山的雄浑体现了出来,而“决眦”则借用暗喻,从望归鸟要撑爆眼角来体现泰山的宏大。这些夸张手法侧面则写明了杜甫年少的壮志。

不同于第一首诗,第二首诗登高是杜甫于晚唐时期的代表作,在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和意境构造上都达到新的高度。首先“风急天高”和“渚清沙白”相呼应,把读者带到一个秋衣浓浓的原野。“猿啸哀”和“鸟飞回”则以动衬静,突显出荒凉之感。次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把原本的秋景表现得十分壮美,无边的落木伴着秋风萧萧落下,无尽的江水滚滚而来。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笔锋一转,描写了主人公杜甫坎坷的生平,一方面倾诉常年在外漂泊,另一方面感叹年老体弱。诗歌的最后一句进一步递进,“艰难苦恨”使得双鬓斑白,多病而停止饮酒。

本诗在意境上尤为出彩,在意境营造上,登高运用了很多的意向来烘托意境,比如“哀鸣的猿”,“无边的落木”,“滚滚的长江”,这些意象一方面点明写作的时间,并且烘托了一个悲凉凄清的深秋意境。并且还不时地借用夸张来营造氛围,比如诗中对于落木,和长江的描写一个是“无边”,一个是“不尽”,夸张的表现出秋天落叶的漫无边际和长江的滚滚之势,很好很到位的让全诗产生了一种悲凉之感。

这两首诗中,从写作背景来看,两首诗写于不同的时期(早期和晚期)。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十分坎坷,早年多次科举不中便希望通过成名来当官,然而虽然他的诗歌成就十分高,但是官场却不顺,多是当些小官。望岳和登高则是杜甫早期和晚期的代表作,从望岳一诗来看,杜甫早期虽然科举不中,却还是对生活充满信心的。而杜甫晚期写的登高则表达了对人生的悲观看法。这和晚唐时期的安史之乱和杜甫好友的离去有这很大的联系。

从写作手法来看,两首诗还是有相当多的共同点。首先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景物的宏大,其次两首诗都借用了景物的宏大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两首诗也存在不同,登高多用意象来衬托意境,比如“落木”“哀猿”,而望岳则基本没有意象,而是通过动作和景物描写还有精美的词藻来表现。

而从主题和情感来看,两首诗则大不同。正如上文提到的,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完全不一样,望岳是写于盛唐时期到处欣欣向荣,诗人于盛唐时期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伤感的诗歌。因而望岳一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大好河山的赞美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登高则是晚唐时期诗人流离途中所做,因此登高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于身世颠沛的咏叹。

李白 杜甫 篇5

李杜两人的诗性差异太大,同时喜欢李杜的,历来不多。下面来看看!

在中国诗的历史上,李白与杜甫,不必说是最好的诗人,但一定是说到诗的时候最绕不开的诗人。为什么绕不开?我想,首先因为他们是与生俱来用诗来思维的伟大的人。这样的人,这样的诗人历来少见。这就让中国诗的历史获得了一种高贵和尊严,或许也因此,中国有理由称之为诗的国度。

人的一生在诗的思维中度过,这是何等奇异的人生状态。而李杜就是这样在一千多年前一生记录着他们诗的思维。譬如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可以想象和确信,这是李白兴之所至吟成的。同时还可以想象和确信,如果李白再写一遍,甚至是当时连写两遍,一定是不一样的。李白哪里是写诗,他只是听凭蓬勃骀荡的思维,喷泄在笔底纸端而已。也因此,李白的诗,特别是他最擅长的古风,气势非凡,来时排山倒海,去时击溃重围。世界上最纷繁芜杂的是思维,最难以安置的也是思维,李白的诗就是这样的纷繁芜杂和难以安置的状态。《蜀道难》一开始十几句时的李白,凭空一一成文字的奇崛和崔嵬,读来不由你不惊为天人。而之后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些句子,实在是劈头盖脸的没来由。之后又是没来由的突然煞尾。李白的一番思维,乘兴而来又乘兴而去了。他的诗,即使是像《蜀道难》那样的伟大的诗的行进也不得不戛然而止。千百年来,很少有人注意到《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类的文字是多余的。原因想来也就一个,就是李白才气太大,自然可以英雄欺人。

不但是李白,杜甫也是这样。譬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起先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到结尾竟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难免让郭沫若嘲笑了,你家好富裕的“三重茅”,给受冻的“群童”拿去,你就咬牙切齿了。怎么相信你会甘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呢?问题也就在郭没明白杜甫和李白一样,也是以诗来思维的。这首诗里,他怨恨盗他三重茅的群童,是当时的真实想法,接下来突然想起“天下寒士”,也是当时又真实地想到了。就这首诗而言,前后可能不切,然而,一个伟大的人的思维,可能纷繁芜杂,但到底不会沦陷于平庸,何况这个伟大的人还是诗人。

李白与杜甫注定与众不同,还因为他们出现在历史和诗的伟大拐点,和必然会到达和站立在那儿的诗的坐标上。李白注定和盛唐连在一起,杜甫注定和中唐不可分离。

盛唐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伟大时期,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还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伟大的文化巅峰时期。李白是盛唐诗人,他为盛唐贡献了最伟大的、同时具有史诗意义的诗篇《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得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杨玉环天宝四载封为贵妃。天宝三载,沈香亭前牡丹盛开,唐玄宗和她前往观赏,她的身份还是女道士杨太真。李白应命别创新词。这是一次旷世的会见,历史上站在最高峰巅的帝王、最美丽的女人,和最伟大的诗人的会见。李白43岁,他来到了帝王的身边,觉得从未离自己报国的梦想这么近。第一首说,牡丹和云彩,都渴望像杨太真的容颜和衣裳一样美。因为她就住在群玉山、瑶台那样的仙境。第二首说,赵飞燕要精心、出彩的梳妆,才可能和杨玉环相似。杨玉环时年25岁,从这里开始了她的惊艳。相传就为这个比拟,高力士进了谗言,李白当年离开了长安。其实美是无从谴责的。譬如杨玉环,到今天,人们不是还念着她的美吗?第三首说到沈香亭赏牡丹本事。是名花,更是美人,让君王笑颜常在。这年唐玄宗60岁了。这位伟大的帝王渐渐老去,他平生的波澜,在这时候,谁也会觉得,已经离他远去了。他在晚年得到杨贵妃这样的知音,是对往日所有的消解。《清平调词三首》,当场就谱了曲,由唐代伟大的歌者李龟年歌唱,唐玄宗吹笛伴奏。当时的盛况,这样的盛唐,真是千载难逢。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自然可以不朽。

同样,杜甫也为他的中唐写下了最伟大的、也是最具史诗意义的诗篇《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大历三年,杜甫从四川奉节乘船回故乡,路过潭州时,遇见了阔别多年的开元著名歌手李龟年。杜甫当年在洛阳岐王李范和唐玄宗近臣崔涤的家里,多次听到过李龟年的歌声。那时正是大唐盛世,谁都怀抱着光辉的愿望和灿烂的人生。不料盛世有时比人生要短命得多,重新相见时,两人都已是沦落天涯、行将就木之人了。杜甫流传到今天的诗有1400多首,其中绝句不到十分之一。这首七绝应该是他的最后一首。而这首诗的字面出奇地平静,杜甫汹涌了一辈子的诗的思维,被江南的不置可否的好风景,看上去淡淡消解了。这就是到达和站立在了中唐的杜甫。中唐就是这样,除了好风景可以敷衍,所有的悲凉和沉痛,都已失去了诉说的必要。杜甫很少写绝句,甚至绝句被认为是杜甫的短板,然而这首《江南逢李龟年》不可替代也无从替代。甚至可以说,单单就这首诗,杜甫就可以被称之为杜甫。

李白与杜甫诗的思维,也让诗获得了至美的成果,也让诗在诗的本义上到达了更高的境界。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哪些才是李白和杜甫最不应被忘记的诗?我以为,不该忘记的是反映了李白和杜甫的思维美感的那些诗。李白具有梦幻般真实的那些五古,实在可能让读它的历来的读者和李白本人一起梦幻歌哭。苏东坡曾经抄写的李白的《上清宝鼎诗二首》: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 篇6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不见》: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失败后被入狱、流放,所有人都对他喊打喊杀,只有杜甫站了出来。)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 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是否写给杜甫尚存疑):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杜甫思念李白的诗 篇7

杜甫思念李白的诗有哪些呢?大家喜欢其中的那几首呢?

赠李白(一)

诗人:杜甫 朝代:唐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二)

诗人:杜甫 朝代:唐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诗人:杜甫 朝代:唐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饮中八仙歌

诗人:杜甫 朝代:唐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冬日有怀李白

诗人:杜甫 朝代:唐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春日忆李白

诗人:杜甫 朝代:唐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梦李白二首

诗人:杜甫 朝代:唐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天末怀李白

诗人:杜甫 朝代:唐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诗人:杜甫 朝代:唐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不见

诗人:杜甫 朝代:唐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赠李白》译文及注释 篇8

《赠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译文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注释

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未就,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杜甫李白诗词起名宝宝名字大全 篇9

有诗词爱好的宝爸宝妈或爷爷奶奶喜欢用诗词来给可爱的新生儿宝宝取名,民间也一直有“男诗经,女楚辞”的说法。当然也有用其他诗词起名的例子,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诗词,并分享宝宝名字大全。

李白与杜甫同为唐朝诗人,二人文学造诣堪称唐朝诗词文坛上的两颗明星,被人们合称“李杜”,两人还有缘成为好友,世人调笑杜甫为李白的小粉丝一枚。二人的诗词不但可以作为给孩子起名的来源,还可以当做给家里大宝二宝友好的象征呢。

李白诗词起名:

【云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远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子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东流】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轻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敬亭】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长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逸兴】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想蓉】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向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子意】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楼兰】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玉关】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拂依】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杜甫诗词起名:

【径云】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开济】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江风】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时倚】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悬明】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星河】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来稀】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逾白】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时舞】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寸心】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摇落】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环佩】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著雨】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中国诗词千千万,除去诗经楚辞,还有大好诗词良句,都可从中取字给宝宝起名字。

李白杜甫描写月亮的古诗名句 篇10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

上一篇:珠江三角洲交通规划下一篇:土方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