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德育渗透教案(精选8篇)
(王娟)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理解和掌握用浓度的变化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单位及实际意义。
(2)了解反应速率变化与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关系掌握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3)理解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是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和思考与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从实验中验证化学原理从物质结构上分析物质的性质并能应用化学原理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调控反应速率。
3.情感态度德育目标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是外界条件。它充分体现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一哲学原理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但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单位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
2.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与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关系及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仪器
教材实验
25、实验26中的有关实验仪器和药品
四、教学方式
通过实际情景引出课题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验证课题通过思考与交流使学生能运用课题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世间的物质千千万万物质的变化奥秘无穷。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有两个根本问题即物质变化产生新物质和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但还有两个实际问题即化学反应速率快慢和化学反应的限度程度。
2.提问 在生活、生产的实际中有哪些是“快”的反应离子反应、燃烧反应、炸药爆炸哪些是“慢”的反应金属腐蚀、食物腐败、塑料老化、溶洞形成化学反应快慢进行的定量描述———“反应速率”。
3.板书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概念: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固体、纯液体无浓度。单位:mol /L·min或mol /L·s 意义:是平均反应速率,同一反应用不同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相同。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系数比。
二、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
1内因:金属性、非金属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2外因:温度、浓度、气体压强、催化剂等
【渗透德育:
从哲学原理可知“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取决于事物的内部即内因。在已学过的碱金属Na、K、Rb、Cs分别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F2、Cl2、Br2、I2分别与H2化合的条件不同及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不同,说明反应速率的大小决定于反应物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取决于自身的努力。
同学们看到的、身边的古代的、现代的例子很多,从中可以得到那些启发和自醒呢 ?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爱因斯坦这句名言说明什么道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但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一个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外界条件对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壮大、繁荣富强是何等重要。
结合学生中的事实说明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习努力程度有关。】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温度、浓度、催化剂、反应物接触面积、气体反应的压强、紫外线、电磁波等。
4.学生实验教材『实验25』『实验26』
①温度不同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
②催化剂不同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思考与交流
见教材p45页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6.小结
升高温度可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反应速率使用催化剂正催化剂可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固体表面积z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可增大反应速率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可增大反应速率。但并不是所有反应都必须增大反应速率有些反应需要减慢反应速率如金属腐蚀、食物腐败、塑料老化它可以使用负催化剂。
六、练习与作业
1.练习
① 在一个2 L的容器里盛入8.0 mol某气态反应物5 min后测得这种气态反应物 还剩余6.8 mol这种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 ② 的合成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解决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若在的密闭容中加入mol N2和3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分钟后测得N2的物质的量为0.3 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νx=
2.作业教材
一、爱国主义教育
1.介绍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我国地域辽阔, 不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而且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在有色金属方面, 我国钨的储量居世界首位, 镍的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已探明的铁矿量为497亿吨, 居世界第三位;在非金属矿产资源方面, 我国的黄铁矿、石膏、重晶石资源居世界首位, 石棉、萤石、磷矿、滑石、云母等13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名列前茅, 已探明的铝土矿资源储量为12亿吨, 居世界第五位;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先后开发和建立了大庆、胜利、华北、中原、大港等石油基地, 并已发展成以炼油、化工为主体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体;煤炭产量约占全世界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一;我国是世界著名的产盐国家之一, 也是原盐品种最多的国家, 井盐、池盐、岩盐、海盐四大品种皆有.我国辽阔的海洋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化工资源, 其中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南沙群岛更是世界上四大海底油田之—.通过介绍我们美丽、富饶的伟大祖国,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情感.
2.通过我国著名化学家的感人事迹, 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爱国热情
我国许多著名的化学家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立志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奉献给伟大的祖国, 他们同时也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 从小热爱祖国, 勤奋学习, 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 他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 侯德榜先生全身心地放在制碱工艺和设备改进上, 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 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从而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通过介绍这些著名化学家的事迹,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3.通过我国在化学发展史上的成就,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高一《化学》的绪言中, 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发展的过程, 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例如, 我国的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 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 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 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 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在近现代化学史上, 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建国后, 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 我国的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 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重要一步;还有, 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活性的叶绿素.这些成就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1.世界观教育
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 对学生适时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 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 通过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与离子间的结合和离解、胶体的性质、氮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电解和电镀、钢铁的腐蚀等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永恒运动的, 人类是可以认识物质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又如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它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 相互依存, 既对立又统一, 使学生认识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 统一是相对的, 双方互为存在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 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化学教学对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很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化实验时, 要让学生从实际出发, 如实地反映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 即使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期的现象有出入, 测得的数据出了偏差, 也不能随意捏造事实或修改实验数据.必要时可以通过反复重做实验, 以求得真实结果, 以此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态度.
三、环境保护教育
关键词:化学;教学;德育;方法
德育是学校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品质的教育,牵动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实践活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德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现介绍如下。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功能,重知识传授,轻做人引导,必然要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体、全面、主动的观念,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身体和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它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人才的角度,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赋予灵魂和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素材颇多,笔者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认识。
一、择机渗透,循序点化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深入进行教学研究,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要点,精心设计渗透方法,才能达到自然恰当、水乳交融的和谐效果。否则就会造成油水分离、牵强附会的效果。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1.量变、质变规律的典范。Fe2+→Fe3+、S2-→SO→S+4→S+6等转换关系;F2、Cl2、Br2、I2单质的性质等一类同族元素的性质变化;铁、生铁、钢含碳量的变化引起它的性质的变化;元素周期表的变化。
2.对立统一规律。氧化-还原(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得失)、化合、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等。
3.否定之否定规律。CO→CO2→CO的转化。
(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1.古代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冶金、瓷器、酿酒等化学工艺超前于欧美,为造福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智慧、具有悠久而光辉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我国的地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矿产丰富,铁、锌、钨、锑、稀土、铝等金属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激励学生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学习,建立为祖国建功立业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现代化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国以来,化学工业的成就辉煌、硕果累累: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合成了蛋白质;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现代音响中的各种磁带、光盘等;人们在不断合成和发现新物质的同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创造幸福的观点。
二、情境熏陶,思想感染
中华民族有着传统的美德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了千千万万优秀儿女。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兴盛和繁荣,凝聚着炎黄子孙的创业艰辛,记载着从古至今华夏儿女的奋斗历程。战争年代,革命烈士方志敏就义前用米汤写字,向党传递狱中情况;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地下党员曾用稀硫酸当墨水传递情报;解放后,曾经用碘进行指纹破案;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家侯德榜战胜重重困难,进行制碱创业等。革命烈士和科学家的动人事迹,都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国外的许多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激励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立志学好知识的生动教材。合成氨反应记载了战争中科学家救国的感人故事,居里夫人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历程;诺贝尔父子不惜生命,在研制炸药的探险路上,顶着牺牲家人的悲痛,义无反顾……执著追求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都是对学生思想感染的好内容。
通过思想感染,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当然,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在于教材,还在于教者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和感化。
总之,通过对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因势利导,循序点化,能使课堂丰富有趣。在渗透辯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感情沟通,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学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知识并发展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往往被很多数理化教师所忽视。他们片面地认为只是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的份内事。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学校每-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意德育渗透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是昭亮全面发展的-切光源。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同样要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化学教学 ; 渗透
;德育教育
“ 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老师这样抱怨,事实也的确如此。现在的学生成长环境与我们那时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区别。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心有感触,时代变化,学生的学习思想也改变了。如何教育好当代的学生的确是一个问题。俗话说:“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在教育培养人才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必须承担起“育心”的工作,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才是根本目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领导的任务,更是每一位科任老师的职责。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感受到要在成功传授化学知识同时,要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形象育人。
现代学生所处的时代是“追星”一族的时代,大部分学生都有崇拜“偶像”的现象。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偶像,学生在与教师接触过程中,会对教师的每一点优缺点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把为人师表形象模范当成一种口号。教师的形象作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习俗、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1.1 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达到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实现心沟通与共鸣。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懂得尊重和关爱,要善于激励和鼓励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要做一名现代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热爱生活,懂得时尚。只有与学生有了共同的语言、兴趣,就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就能与学生亲密相处,让学生信任并当做可以交流的朋友。例如:课余时间教师应该拿出自己的体育强项,如打兵乓球、羽毛球或篮球等等跟学生一起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联想,感受到老师是-位多才多艺辶人,从而令到学生更加信服崇拜自己。教师能够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与学生打成一片,爱护、关心自己的学
生。教师的形象力量才会有效。
1.2 身教胜于言传。一般来说,教师的教育常常要言传身教,其实身教更胜于言传。尤其是德育工作不同于化学知识的传授,不是一般的说教,而是强烈的感染。教师必须做到示范表率作用,有威信。这种威信不来自于教师的地位高低,也不受制于知识的多少,更不表现在语言生动,而是思想上半部,道德品质上的威信。教师要特别的注意身教对学生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必须不做。只有自身做的好,学生才会对教师的教育心服口服。例如:教师上课吋必须做到语言规范,文明。上课从不迟到或拖堂,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得当,就一位好的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修养,有高尚的情操,要衣着整洁,语言举止文明,善良,通情达理,为人正直,公正,以自身良好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精读教材,寓德育于教学。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完成的。例如侯氏制碱法,正是进行良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侯德榜留类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终于摸索尔维制碱法,打破了外国视为珍宝秘而不宣的技术,为祖国创造了更好的侯氏制碱法。讲授化学课中燃料及其利用时,介绍我国神舟五号及神舟六号上太空的燃料制作,同时也讲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以及对化学科的学习兴趣。
2.1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在化学教材中,讨论的温室效应问题,以及白色污染的防止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也增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化学课上讲授金属电镀知识时,带学生参观学校旁边的电镀厂,使学生加强了对工厂的废水污染及废气污染的理解,同时明白酸雨对建筑物腐蚀的奥秘。讲授白色污染知识时,加插现时提出的垃圾分类问题讨论,使学生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宣传好垃圾分类,美化环境同时有利社会发展,使学生感同身受,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建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地球环境。
2.2 在化学教学中讲授如何爱护水资源时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和公德意识的教育,围绕学校内宿生用水管理问题,对他们冲凉用水、洗衣服及生活用水如何节约用水的意义。同时也针对当前提出的治理散、小、乱养猪场对环境影响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水资源受污染的危害性。
2.3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化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势头。通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实操,增强学生的创新感。例如在这学期广州市开展的“大晶体”制作比赛项目中。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开拓创新,敢于挖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激
发学生的创造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好与差,不仅仅是靠一位高水平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教,如何在学科中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育心。
嘉安小学:何少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概念。2、认识非整时、半时时间,做到会读会写(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3、教育学生要从小学会珍惜时间,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思想感情同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教学重点:
1、学生知道1时=60分。
2、认识非整时、半时时间,做到会读会写。
教学难点:认识非整时、半时时间,做到会读会写(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教具:课件、教具钟表、学生自带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了钟面,你们还记得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时针、分针、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学会看懂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那老师考考你们好吗? 复习:
1看看小明的一天(课件演示,说出时间,并说出是怎么看的)
2给出3个时间,让学生用手里的小闹钟拨一拨,看谁拨的又快又准:4时30分、8时、5:30(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拨一个时间,拨完出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实物投影),说说是怎么拨的,时针、分针的指向,为新课铺垫。)总结: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你们知道吗,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我们好要好学习关于时间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时分的认识”(板书课题)。二新课
1 请同学观察课件中的代表(课件),观察后回答问题:
(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
(2)每个大格分为()个小格。
(3)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重点提问钟面上有60个小格是怎么得出来的。(1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有12个大格,也就是有12个5个小格,等于60个小格。)2 感受1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分针走1个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那么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听1分钟音乐。
1分钟能写几个生字(对学生进行教育,写的太快不一定写的好)课件演示1分钟还能做什么,让学生体会1分钟 体会后学生说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同学们,1分钟能做很多事,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钟。
3 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那么分针从12走到1是多长时间呢?(5分钟)从12走到3呢?从12走到6?从12走到9?从12走回12? 分针走一圈,时针怎么动呢?(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是60分(板书)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板书)所以他们之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板书=)学生读1时=60分,反之,60分=1时。4 例1(课件)
读时间,学习写时间的两种方法: 1、用汉字“时、分”来表示。
2、像电子表一样用中间有“:”的方法来表示。5 例2(课件)
出示非整时、半时的时间,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说说是怎么读出来的。教师总结看时间的方法:时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分针走到几就是几个5分。
时间的写法。注意6:05的写法,两点后不够两位就补零。三 巩固练习1 练习1(课件)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2书110页“练一练”
连线(实物投影题目)提示学生先读出时间在连。说出每个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并写出来。画一画 四 总结
一、教学目标:
通过情境教学及多种游戏的变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对体育课的兴趣;发展学生灵敏及协调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爱护动物的环保意识;初步了解投掷方法。
二、教学内容:快乐的小兔子
1、接力游戏;
2、投掷
三、教学步骤:
1、呼啦圈大比拼
(1)教师创设情境“动物王国庆‘五四’举行运动会”,其中有转呼啦圈项目,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动物小组,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玩出不同花样,达到热身的目的,发展协调能力。(2)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带成练习队形。(3)教师通过语言提示、学生示范,变换学生练习方法。(4)练习过程中,语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热爱。
2、过河领奖品
(1)小动物们都取得了好成绩,但是要过河领奖品,要求大家动脑筋,怎样才能过河?把呼啦圈当作石头,扑到河里,然后踩着石头跳过去。(2)教师安排队形,示范方法,语言提示“石头不能铺得太近也不能太远”,采用接力的形式进行。
(3)“过河领奖”,采用接力形式,教师讲解游戏规则要求,比赛开始。(4)教师小结。
3、锻炼本领,抵御外敌
(1)小动物们都有自己的天敌,所以要练习本领,保护自己。(2)收呼啦圈比赛,看哪组叠得又快又整齐,叠好的呼啦圈作为投掷靶。
(3)投掷练习,教师巡视,讲解动作要领。
4、动物们休息了
教师语言提示:“动物们活动了一天,很累了。”学生按照提示做各种放松练习。
5、小结
学生谈感受,平时是怎样爱护小动物的?教师小结。
课后感:学生在课堂三部分“锻炼本领,抵御外敌”中,表现出对投掷兴趣不大,而觉得抛接沙包很好玩,不由自主都练了起来,教师在此处应根据学生兴趣及时更换内容并加以引导,同时也符合本课目标,对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及判断力起到锻炼作用。
认识身体部分辨别不同方位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和辨别方位;培养学生模仿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自主认知水平,使其在游戏活动中能互相配合和协调。
二、教学内容:
1、接力游戏;
2、投掷
三、课堂准备:
1、准备身体各部位贴纸若干,人体纸板模型四个; 2.拼凑身体贴纸接力游戏的场地准备。
四、教学步骤:
1、动物模仿操
(1)教师自编一套动物模仿操,整套操涉及身体各个主要部位。首先激发练习兴趣:“同学们,每天我们都有做早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动物们做操,看看谁学做得最棒,如果大家觉得比较喜欢的动作,待会给我们展示一下。”
(2)教师带队成练习队形,播放轻松明快的音乐,教师提示一种动物,学生自主想象动作练习,教师随时请出做得好的同学出来领做,并把自己的动作及时融入其中。
(3)做操的过程中不断给予其他同学语言鼓励“大家加油啊!还有没有做得更象的?”
2、认识我们的身体(1)教师请同学展示自己喜欢的体操动作,同时提问“大家来看看,我们喜欢的动作是怎么样做的?活动了身体的哪些部位?”
(2)学生举手发言,讲解动作要领,教师在学生们的发言中,语言提问“肩关节在哪里?肘关节在哪里?”
3)请出同学把文字贴纸贴在人体纸板模型上。
3、贴纸接力游戏
(1)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游戏,每组同学手上拿着身体不同部位的文字纸贴,以接力的形式贴到人体纸板上,看哪一组又快又准确,第一次允许同组提示。
(2)各组同学打乱文字纸贴之后,适当增加一到两次游戏。
(3)教师对游戏结果安排各组做交叉互评,并做总结。
4、看谁反应快游戏
(1)教师首先指挥某个学生或某些学生做出不同方位的动作,然后根据人体纸板和学生一起了解不同的方位:前、后、左、右、上、下、左上、右前等等。
(2)听教师指挥移动,教师语言指示一个或一组学生做一个表明方位的动作或快速移动到一个方位,如:“第一组同学站到老师身后”、“第二组同学把右手放在头上”、“男同学头朝下”等等。
(3)然后选出同学来指挥,教师鼓励“行动要听指挥”。时间允许可分组练习。
五、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放松、安静下来。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 对学生适时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 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天体、地球、生物和人体都是由氢、氧、碳、磷、钙、铁等元素组成的, 进而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原则。在进行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中, 通过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不停运动, 明确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教育。
尊重科学、破除迷信是化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任务。堆放的秸杆、褐煤如果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时, 温度越来越高, 就可能达到着火点, 产生自燃;而有机体特别是尸体腐烂会放出易自燃的磷的两种氢化物, 白天少量溢出的磷的氢化物自燃产生光由于阳光强不易被觉察, 在漆黑的夜晚发出的光则易被觉察。上述两种自然现象被一些巫婆或“科盲”称作“天火”、“鬼火”, 学了化学对这种迷信说法应彻底破除。总之, 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 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 把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二、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水源、大气受到污染的威胁不断加重, 这是生活体验到的铁的事实。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 是要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空气、水、硫酸等内容的讲授, 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 及防治污染的知识。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 几千市民出现胸闷、喉痛、咳嗽症状, 年老体弱者死亡4000多人。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 不少儿童和老人眼睛红肿, 呼吸困难, 蔬菜由绿色变成黄色, 菠菜到了不能吃的地步, 橡胶制品失去弹性而龟裂, 30%的树木枯死。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就排放而造成的。在我国, 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 而且逐年增加, 很多地区由于环境污染而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初中化学;德育教育;爱国情怀;环保意识
“教之道,德为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是学校利用各学科教学给学生完成政治、思想、道德与内心品质的教育,此项教育活动不但有利于教学变革,也有利于教学品质与教学效率的全方位提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平台,所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效果,渗入德育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成分。作为一名初中化学老师,不仅要给学生讲授科学文化理论,提升其知识水平,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水平。
一、通过初中化学课堂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化学课的知识很丰富,然而其不像思想品德那般直接,它需借助“化学”的方式来传递爱国情怀。比如,在上化学课讲到我国的一些匮乏能源时,可把我国发布相关统计信息的原因告知学生,综合课本理论,变成习题,使学生完成化学分析、练习,能够对能源危机有大致认识。在说到水的构成、水的净化等相关内容时,可说明水在我国较为缺乏,我国属于中度缺水国,另外,各地区的水分布差异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污染状况,进而培育学生节约用水的观念与保护水资源的爱国情怀。
在学习H2、CO、CH4的化学属性时,综合化学和能源的关系,尤其是“绿色能源”,探究H2用作氢能源的三个优势:原料来源很广、热值高、生成物是水、不会污染。而CO用作能源会给空气造成污染,CH4用作能源对我国农村地区的能源供给、环境保护、农作物化肥的处理都有着重大意义。关于我国能源缺乏的状况,对学生进行潜在的节约资源、开发使用新能源等国情教育。综合教学、讲解空气的认知史,分子原子的认知史,元素的认知史与物质守恒定律的认知史,使学生明白探究事物需要像科学家一样,具备爱国情怀,不断钻研务实做出贡献。
二、通过初中化学课堂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前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例如引发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都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利用日常教学,将形成这类环境问题的“来源”讲解给学生,使其明白通过自身的努力,利用学习微量元素,了解铅、汞、镉是有害的元素,再利用介绍惊动世界的“水俣病”,使他们认识到回收废旧电池等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人类面临着两个主要的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失去平衡;二是由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引发洪水、大气污染、江河污染、地表升温等,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所以上化学课时老师可以综合课程计划中的一些环保知识。例如,盲目地应用与不合理实施化肥,成为我国农村的普遍状况,我国目前是化肥使用量最大的一个国家。此举导致大量的水体富营养化,未被利用的成分经过吸入与侵入等方法流到空气中,使环境遭到污染。推行合理的耕作体制,降低化肥的使用量,提高有机肥的比重等,都属于降低农业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而过度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释放的有害气体,造成了酸雨,会给金属材料与大理石雕塑等建筑物带来严重的腐蚀,需加强有关方面的保护。
三、通过初中化学课堂培育学生的科学观与价值观
化学是一门关键的、实效性与创造性的学科。怎样让学生学以致用是老师在教育工作中需特别注意的细节。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因为很多学生不假思索,产生了盲从的错误学习方式。比如:氢气的燃烧实验中,许多学生实验后都写道“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事实上实验中学生观看到的不是这样。当提问学生:“你们真的看到的是淡蓝色火焰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为何要如此写呢?回答说书上这么写的。为了教育学生,老师可以告知学生必须尊重科学事实,如实地将自己观看的现象记录好,之后再进一步解释课本中所说的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的缘由。
人生观、价值观是保证学生成才的重要内容。例如,课堂中老师可以谈谈诺贝尔制造硝化甘油的故事,其在改造工艺时,出现了许多爆炸情况,弟弟也于爆炸中丧生,其父亲遭受重伤,但是诺贝尔在失败后依然勇敢坚持。更加冷静地分析、探索,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将生死置于度外,最终找到了用冷水管去热提炼硝化甘油的方式。为测试一类有硝化甘油的爆炸效果,又安全的炸药,诺贝尔可谓遭遇多次失败,最终成功发明了胶质炸药。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会坚强和持之以恒的品质。
综上所述,中学化学教育中渗入德育因子,展现了中学化学的实质特点,也是化学教育自身的客观需求。所以在化学教育中,依照学科的特征,增强德育的渗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科学品德与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谭明.高中化学渗透创新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上,2013(07).
[2]洪燕君.试论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12(02).
【化学德育渗透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渗透德育教案12-29
高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案01-21
德育渗透教案03-30
九年级化学德育计划06-24
德育渗透优秀教案12-05
综合实践课德育渗透教案03-19
渗透德育的语文教案03-30
化学环保教育渗透教案12-01
四年级上渗透德育教案(语文、数学)04-03
化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