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简爱》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读经典《简爱》(精选7篇)

重读经典《简爱》 篇1

初读《简爱》是在高中,那时候学习太过枯燥,于是和一群同学跑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已经不记得里面太多的内容了,因为年少时候的自己还太稚嫩,眼中所见的世界都流于形式,书中的内容也无法引起自己的共鸣。现在重读《简爱》,却渐渐发现此书独特的魅力所在!

书中女主角简爱,父母双亡,从小和舅舅一家生活在一起。而疼爱她的舅舅,不幸离世之后,等着简爱的,就是生活无尽的艰苦。不到10岁的简爱,被舅妈要求做又脏又累的活,表兄妹们一起欺负她,她经常被表哥打得遍体鳞伤,而她的舅妈,却一点不管。简爱被舅妈送进了慈善寄宿学校时,她高兴极了,这样,她摆脱了原来的生活。在学校,简爱变得成熟,她自信、自尊、自强。渐渐的爱上了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当她决定嫁给罗切斯特的时候,才得知他原来还有一个妻子,简爱忍受不了这样的欺骗,她的话几乎是在说:我也有自尊,我也有灵魂,你这样是在侮辱我的尊严,践踏我的灵魂,即便我现在很穷,长得也不好,但是我和你一样,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们生来就是平等的。那声音就好像一声惊雷,划破天际。她离开罗切斯特,却在罗切斯特庄园遭遇大火,变成了一个穷光蛋之后,眼睛被大火烧瞎,身体餐费之后,毅然的选择了自己的爱情,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地位,不管是做什么,只是做的事情不一样,但在灵魂上,每个人都是独立而平等的。这就是简爱的内心,也是属于简爱独特的魅力,真正让一个人充满魅力的,从来不是她的身份地位,而是她的内心。

重读经典《简爱》 篇2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大量阅读来增加语文积累,确实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自课改以来,“积累”一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语文教学似乎确实走上了一条“重阅读、重积累”之路;但细究一下,却发现我们所说的“积累”,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 积累内容,以偏概全。

在许多教师的认识里,让学生进行阅读积累,无非就是要求学生将所读书籍中那些优美词句、精彩句段、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等内容抄写下来,做做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其实,阅读积累的内容远远不止包含字词句段等语言材料,也包含着言语表达形式、语感习得等内容;不止包含着文化知识、生活经验等显性的内容,也包含着道德思想、审美情趣、情感体验等隐性的内容。语言材料,仅仅是阅读积累中的一小部分。阅读积累不仅要注重语言材料,也要注重言语表达、语感习得、审美情趣、情感体验等多方面的内容。

2. 积累方式,抄多背少。

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多读、多记、多背,但在落实过程中,却往往是抄写的多,背诵的少。学生阅读之后,往往只是做做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对于书中那些精彩的内容根本没有去背,或者根本不知道去背。由于学生读的书各不相同,教师也只是注重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的检查,不注重背诵的检查。即使组织背诵,也多是一些古诗、成语、名人名言、歇后语等内容,缺少优美片段或优美篇章的背诵。

诵读之法,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汉语言文字独特的韵律之美,特别适合诵读。文字的节奏、文章的内涵、人物的神采、作者的匠心……只有沉浸其中,反复吟诵,用心去体悟,才能品味得到。正如朱熹所言:“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小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多背多记,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丰厚的基础。

3. 积累过程,缺乏有效引导。

当前的课外阅读提倡自由大量阅读,但缺乏精读,缺乏统一指导,尤其是缺乏对经典名著的品读指导。学生草草读过一遍,收获甚微。自然,体现在阅读积累上,也是一种放任式的自说自话,阅读积累的收效到底如何,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阅读时,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以量变求质变,也要精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注重阅读效果,力求质的突破。尤其是要以经典作品为凭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积累内容和积累方法的指导,增强经典积累,提高阅读实效。

二、经典重读的含义

1. 何谓经典?

《现代汉语词 典》解释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简而言之,就是那些历经时间的筛选而永保阅读价值的书籍。书籍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类历史的进程越长,人类的文化遗产也就越丰富,面世的书籍也就越多。而在这进程中,许多书籍又因各种原因而逐渐被淘汰,能够流传下来的,往往因其价值的永久性而成为经典。

在同一时代中,有经典的,自然也就有非经典的。有些书,值得人倾尽一生去读;有些书,能在一个时段对人有所帮助;有些书仅仅是娱乐休闲,博人一笑;而有些书不仅对人毫无帮助,反而耗费人的时间和精力,引人误入歧途……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人用心去读。古人所说的“开卷有益”也是有所专指的,其中经典书籍对人的帮助无疑是最大的。

信息时代,书籍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上一遍,阅读经典自然是我们的上上之策。

2. 何谓重读?

此处的“重读”,并非重新阅读的意思,而是多遍、多次、多层、多重阅读的意思。除却查询资料为目的的浏览阅读,就自由阅读而言,书至少要读三遍,要经历三个不同的过程,才能有所收获。

第一遍阅读,猎奇心理占主导地位。读者的阅读是快速的、粗略的,读者沉浸在文本所描写的内容之中,关注的大多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一种不由自主地吸引。这时的阅读大多是被动的、随意的,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它主要追求的是一种自主的情感体验,至于事件的社会根源、人物的隐含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布局构思、文笔的优美精当……都根本来不及注意,或很少顾及,只是被文本牵着鼻子走了一遍。不过,这一遍读书必不可少,它是读者阅读的一个必经阶段,是阅读的一个情感基础。

第二遍阅读,读者沸腾的激情已经慢慢平静,再次回头慢慢地阅读、慢慢地品味,这时的阅读是悠然的、比较理性的,可以自如地读进去和读出来。通过反复品读,读者不断与人物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由己度人,由文本内容联系当前的社会生活,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深化思想,提高认识,浸润情感,汲取营养。这时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不断变化和提高的动态的阅读,也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

第三遍阅读,是一种整理性的、巩固性、欣赏性的阅读。收网上岸,读者从书中翻捡文字,将那些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内容摘录出来,制成读书卡片,以便分类检索;激扬文字,褒贬时弊,抒发情感,撰写读后感;反复吟诵,涵咏文字,品味作者的神思匠心,感悟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当然,上面所说的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只是一个模糊的说法,是一个层次的大致区分,并不是单纯地指读几遍书,主要意指分层次的多读、反复读。

3. 何谓经典重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强调的是一种泛读,以量变求质变。“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强调的是一种精读,追求质的突破。所谓的经典重读,其实就是在泛读基础上的一种精读。与一般的精读不同,它是一种对经典图书的反复、多次、多层的研读。它既适宜学生个人对经典图书的反复研读,更适宜由教师精选部分适合各年段小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大家共读。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读书交流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交流读书收获,分享阅读快乐,并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实现道德思想、审美情趣、情感体验等人文素养方面的隐形积累。然后,通过各种读书笔记 (读书卡片) 展评、专题手抄报展览、读书征文、演讲比赛、诵读比赛等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内化读书成果,实现文化知识、生活经验、语言材料、表达方法、语感训练等语言文字方面的显性积累。尤其是对精彩片章的反复诵读,更是学生领悟文章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文字的独特韵味,培养细腻敏锐的语感,增强阅读积累,促进读写转化的有效途径。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时曾这样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经典重读,就是要用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经典,强化这一部经典的阅读效果和积累效果,以期达到读十部甚至百部图书的功效。

经典重读,就是要在小学阶段,抓住小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强化阅读积累,让经典刻入学生的脑海,渗进学生的血液,浸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享用一生。

三、经典重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经典重读中深浅度的把握。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经典重读不是课内阅读,没有课内阅读所必须完成的硬性教学目标。它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内指导为辅,是课内外结合的综合体,旨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积累能力,强化经典阅读和积累,巩固经典阅读的效果。

因此,经典重读的定位应介于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间。既要将学生的阅读纳入教师的指导之中,又不能要求太高。对经典作品的品读不必像研读教材那样求深求透,重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舞台,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交流碰撞、积累巩固,让学生在交流和分享中感受经典魅力,享受读书乐趣,提升读书水平,陶冶思想情操。对于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一切顺其自然,不要苛求,也不必面面俱到,刻意拔高。学生限于年龄和阅历所不能理解和感悟的内容,留待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然解决。

2. 关于阅读积累的隐性内容。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它的社会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等诸多方面都有独特之处。读书笔记、读书卡片所积累的内容多是一些语言材料等知识性的显性内容。经典重读,要重视隐性内容的积累。充分利用学生二次阅读、三次阅读的机会,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了解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丰富的社会内容,感受作者的独特精妙的构思,体悟作者和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情感体验;利用读书交流会这一互动平台,引导学生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作品的优美语言,品评经典的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利用诵读比赛、演讲比赛等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品味经典作品的优美语言,凝炼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想法,提升自己的语感和思辨能力。

3. 关于诵读的问题。

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传统的诵读,是先由学生死记硬背,自己感悟,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点拨。这种诵读,由于过于注重学生的自悟,缺乏理解作基础,学生读而不知其意,一味死记硬背,因而,传统的诵读过程生涩、艰苦,缺乏乐趣,效率低下,被人斥之为“死读书、读死书”;但传统语文教学,抓住学生机械记忆的黄金时间,让学生多读多背的做法,却是非常可取、行之有效的。

现代所倡导的诵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倡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诵读和理解相互结合,感悟和诵读相互促进,层层推进,螺旋上升。这种诵读是一种高效的诵读。当前的语文教学,对诵读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诵读的量太少,抓得也不够牢,难以实现语言内化所需要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条件。

重读经典:《平凡的世界》 篇3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普通大众;接受

1991年,《平凡的世界》以排名第一的高票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但是,在学界,对于这部宏大的著作,却褒贬不一,甚至在产生之初受到冷遇,文学史也长时期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地位,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对路遥的研究才呈现繁荣之势,《平凡的世界》也才更受重视。

就对路遥的整个研究历程而言,梁向阳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到《人生》产生“轰动”时期,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评论;第二阶段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到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期,评论家们一方面重点关注路遥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丰富与贡献,另一方面研究其创作心理,形成了路遥研究的高潮,出现了一系列有深度的评论文章;第三阶段是路遥逝世至今,是路遥研究的系统化阶段,出现了一些学术专著。①他还认为在内容方面可以分为作品研究和作家研究,并重点讲述了对《平凡的世界》作品的研究。笔者在其基础之上,分析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发现前人多从作品和作家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比如现实主义、交叉地带、悲剧意识、苦难意识、农本文化心理、奋斗形象、变革现实等方面,还包括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如民俗词汇解读、AABB式词汇研究等,而对于其接受情况,则相对较少,笔者主要分析了孙宏哲的《浅谈<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与接受》、万秀凤的《论路遥<人生>与<平凡的世界>的接受史》以及部分对路遥全部作品的接受研究论文,比较全面的有2009年渤海大学胡冠男的硕士论文《“平凡”“人生”中的遗忘和重塑—路遥接受史研究》、2010年四川师范大学王海军硕士毕业论文《路遥接受史论》等。

笔者一方面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个人调查所得数据,重点从普通大众对《平凡的世界》的接受进行研究和思考,在这方面,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在《<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现实主义常销书”生产模式分析》一文中作了很好的探究,但缺乏对“常销”现象本身的思考,笔者接下来将根据个人相对全面的调查结果作进一步思考。

一、接受情况

笔者认为《平凡的世界》的接受情况可以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出版初期,由于学界评价不高,出版量较少而导致普通大众难于接受,笔者认为这个时期不具代表性;第二时期主要是指能够有畅通的渠道便于大众接受之后情况,笔者主要讨论第二个时期的情况。

接受情况往往是通过调查数据说明,虽然由于调查对象有限,其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对多个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却能够做到相对充分。对于《平凡的世界》的接受情况,已经做过很多的调查。

《中华读书报》组织了多次“中国读者最喜爱的二十世纪一百部作品”的调查,《平凡的世界》一直名列前茅,在中央电视台进行的“听众最喜爱的小说联播”问卷调查中,《平凡的世界》也位居榜首。在众多关于“读者最喜欢的作品”,“影响最大或销量最大的作品”等的调查之中,《平凡的世界》占据第一的位置就不少于八次。新浪调查从2015年3月25日展开了对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调查——你喜欢《平凡的世界》吗?截止2015年12月25日,有70.1%的参与者表示“喜欢。特别好看,故事和演员都很棒!”。

笔者也于2015年9月至12月在网上发放了801份名为“路遥小说的接受状况及其影视剧改编”的调查问卷,对其中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有82.52%的人表示看过《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或小说,在《平凡的世界》的看法当中,62.32%的读者认为是励志小说,21.38%的读者认为是改革小说,只有少量读者认为是农村小说和爱情小说,读者中有82.4%认为对人们有一定的影响,存在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也有人认为“篇幅太长,没有耐心”、“情节冗长,读起来繁琐无趣”,不过就整体而言,体现了“读者甚多,评价甚高”的特点。

二、接受方式

文学作品被创作出来后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大众接受,《平凡的世界》的面世虽经历了一番波折,但是最终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普通大众的接受方式也才最终具有多样化。

(一)印刷媒介

1986年夏,刊登过路遥《人生》的《当代》杂志的编辑周昌义到陕西组稿,阅读了路遥手稿之后,认为啰嗦、节奏慢;随后,作家出版社编辑也前来看稿,认为故事老套,也找个理由搪塞,本来信心较足的路遥开始慌张,他意识到现代主义思潮铺天盖地而来,各种文学思潮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下,现实主义作品出版的阻力。在经历一番失落之后,终于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一个是《花城》杂志于1986年11月发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于12月出版了第一部,之后1988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又出版了第二部,这两部都只是勉强出版了三千册,第三部是由《黄河》文学杂志社出版,印刷量也比较少,如此一来,《平凡的世界》便很难被大众接受。这是出版之初的情况,但是无论怎样,印刷媒体在小说被创作出来的这几十年都处于基础传播地位,尤其是在小说通过广播剧、影视剧等形式广泛传播之后,印刷作品出现长期畅销的情况,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初,《平凡的世界》书籍有包括中国文联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与十月文艺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11个版本,部分版本是通过“路遥全集”的形式出现的,还包括连1995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张春生改编、李志武绘画的连环画。这些印刷作品展现了小说的面貌,对大众的接受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二)广播剧和电视剧

上面已经提到小说发表之初,由于出版量较少,普通大众难以接受,《平凡的世界》被关注的过程相对曲折。1987年春天,路遥访问西德前夕,在电车上遇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长篇联播”编辑叶咏梅,并将《平凡的世界》赠予她,之后叶女士对这部小说评价很高,打算找人演播,终于1988年3月27日中午十二点半,由李野墨演播的《平凡的世界》准时开播,李野墨有磁性的男中音,透着一些深沉、粗犷和豪放,一直到8月2日,长达126集的广播剧才结束。

在20世纪80年代,电视尚未普及,广播成为百姓常用、便捷、低廉的接收外部信息的工具,没有阅读习惯的听众可以借助收听广播的方式得到文学作品的濡染。正是通过先声夺人的广播将路遥劳动成果转播到大众之中,从城市到农村,从厂矿到学校,从机关到军营,大众反应强烈,路遥也因此收到了几千封热情听众的来信,研究路遥的专家梁向阳说:“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测算,《平凡的世界》当年的直接受众达3亿之多。这样,《平凡的世界》乘着广播的翅膀,在中国的天空中飞翔起来了……”②。

1989年,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开始拍摄,鲁文洁、晏唐编剧,潘欣欣导演, 共14集,于1990年在陕西电视台播放,最终获1989年度第十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长篇连续剧“提名荣誉”。这是在广播剧之后,再一次将《平凡的世界》展现在普通大众面前,王安忆回忆当时的盛况:“那是在1990年的初春,陕西电视台正在播放根据路遥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我们走到哪里都能听见人们在议论《平凡的世界》。每天吃过晚饭,播完新闻,毛阿敏演唱的主题歌响起,这时侯,无论是县委书记、大学教师,还是工人、农民,全都放下手里的事情,坐到电视机前。”③可见,电视剧对普通大众接受影响之大。2015年,由毛卫宁执导,王雷、佟丽娅、袁弘、李小萌、刘威、吕一、尤勇、汪芦云等主演,SMG尚世影业、华视影视等联合出品的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收视率从十名左右上升到第二,并获得了多项大奖,又一次将《平凡的世界》推向热议榜,使得大众更加便利地接受。

广播剧、电视剧与小说之间形成了一种连带关系,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的改编,但正是因为这两种方式,《平凡的世界》才能够更好地传播。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普通大众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平凡的世界》,包括内容简介和小说下载地址等。虽然这是在路遥去世之后才进一步普及,但是对普通大众的接受影响重大。

三、对接受的思考

通过书籍、广播剧、电视剧以及网络等多种方式,《平凡的世界》被普通大众广泛接受,并深受读者喜爱,小说也成为了“常销书”,甚至被放到“经典”行列,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思考其中的原因和意义,笔者接下来就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作家作品——对文学现实的想象

《平凡的世界》产生在西方思想大肆传入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作家与评论家大多表现为跟风而行,现实主义似乎越来越不被重视,在这样的语境下,路遥仍然坚持创作,他坦言道:“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④由此可见,他具有很强的读者意识,他意识到大众读者对现实主义作品的认可,而对于现代主义作品则需要很长的适应过程,这个过程更主要的是个人素质的提高。于是,在他的这部小说中表现出了诸多让读者共鸣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尊重美德的民族审美心理、歌颂爱情的纯洁、人物形象的独立性等方面,契合受众心理,充分显示出“大众化”的倾向。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小说将“个体意识”从时代中抽离出来,在1975—1985年这个变革的时代,作者表现了个人的奋斗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一种个体意识的迸发。这种“抽离”是为了给读者真实感和亲切感。

笔者认为,这反映出路遥对文学现实的想象,他将学界的“冷落”想象成文学界和批评界的抛弃,将其夸大,所以只好来寻求读者的关注,从而产生“读者意识”,所幸的是,作者的这种想象最终得到满足。

然而,大众读者的接受对于小说本身缺乏必要的积极作用。如青年学者杨庆祥认为:“首先,读者在这里是一个不可分析、无法讨论、沉默的群体,……其次,路遥的读者虽然在数量上可能非常庞大,但是,缺少必需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路遥的读者绝大部分是‘一次性读者’,而且是流动的、业余的。”⑤庞大的业余性读者群体,只是单方向接受,并没有形成个人比较深刻的思考,在作者生前不能够促进作者创作水平的提高,在如今,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盲目性,通过“口口相传”的推荐方式,读者群越来越大,其中大众对小说盲目称赞,缺乏其他的声音,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接受现象,所以笔者认为,对于作者故意迎合“读者”的创作应该多一些思考,不能盲目,这对作品本身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读者——对现实生活的幻想

笔者通过调查,在801份问卷的《平凡的世界》读者中,有65.76%认为这部小说是励志小说,21.38%表示是改革小说,只有10%认为是爱情小说。对于《平凡的世界》在当下的意义,60%左右的读者认为,“给人以强烈的励志感,使许多底层奋斗的青年看到希望”、“是当下农民的真实写照,呼唤新的城乡关系的出现”以及“给许多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以精神上的激励和人生启迪”,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读者采用的是“励志型读法”⑥。而主要读者群是全日制学生,以及许多职场中的人,还有部分处于中下层生活水平的读者。

根据这些数据的显示,笔者认为,大众读者对《平凡的世界》的接受主要反映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幻想。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中下层群体,他们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向上的生长力,尤其面对生活上的挫折困苦的时候,他们需要一种力量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他们也希望自己通过奋斗得到应有的回报,自己能够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斗争;他们渴望社会更加公平,自己享有平等的机会,这样一些心理因素使得他们潜意识中寻求一种幻想满足,而《平凡的世界》恰好满足了这种幻想。

小说中有三条主线,分别以三个人物的言行为线索,他们分别是孙少平、孙少安和田福军,其中孙少平反映的是个人的奋斗历程,孙少安代表的是底层的改革,而田福军则是处在上层的政治的进步,这三个人都具有大众读者心中的高尚品德,他们奋斗、朴实、善良,大众读者乐于接受这些积极的力量。尤其是在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官场不断出现腐败分子的现实社会之中,他们更渴望类似于孙少平、孙少安和田福军这样品格的人,读者甚至幻想自己就是他们,而面对孙玉宽和天福堂等人,这些读者又表现出憎恨。

所以,在关于《平凡的世界》大部分的采访中,被采访者都承认《平凡的世界》给与他们强大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帮助他们树立“不抛弃、不放弃”的品格,甚至包括一些知名商人,比如潘石屹等推荐这部小说。笔者对此虽然存在些许疑虑(例如一旦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形成某种模式化的解读,文学作品的自身的文学性也将受到影响),但是总体而言,这部小说能产生如此大的现实意义,这既是作者之幸,亦是读者之幸。

《平凡的世界》由于普通大众的广泛接受,正逐渐被“经典化”,这部小说的地位正一步步被抬高,与20世纪形成的冷落形成对比。笔者认为,虽然《平凡的世界》存在部分缺陷,但是,它表现出独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理应受到“经典”的待遇,所以,我们不能将其冷落,当然也不能将其过于神话,正视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而对于普通大众对于这部小说的“接受热”现象,更应该多加思考,不能盲目和模式化,应该多角度、理性地看待。

注释:

①梁向阳:《路遥研究述评》,《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年01期。

②梁向阳:《<平凡的世界>乘着广播的翅膀飞翔》,《中国青年报》(电子报),第A11版,http://epaper.ynet.com/html/2015-03/22/content_122977.htm?div=-1.

③王安忆:《黄土的儿子》,《收藏界》,2012年11期。

④路遥著:《路遥全集: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版,12页。

⑤程光炜、杨庆祥编:《重读路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50—51页。

⑥同上,79页。

参考文献:

[1]路遥著.平凡的世界(全三部)[M].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9月版.

[2]路遥著.路遥全集: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版.

[3]李建军、邢小利编选.路遥评论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4]厚夫著.路遥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

[5]程光炜、杨庆祥编.重读路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6]石天强著.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路遥的文学实践及其文化意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7]梁向阳.路遥研究述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01).

[8]王安忆.黄土的儿子[J].收藏界,2012(11).

[9]孙宏哲.浅谈《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与接受[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10]万秀凤.论路遥《人生》与《平凡的世界》的接受史[J].山花,2009(22).

[11]胡冠男.“平凡”“人生”中的遗忘和重塑—路遥接受史研究[D].渤海大学,2009.

[12]王海军.路遥接受史论[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3]詹歆睿.论大众传媒对路遥小说的传播[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14]李萍,王盈.接受美学视域下路遥小说的艺术魅力[J].榆林学院学报,2015(03).

[15]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现实主义常销书”生产模式分析[J].小说批评,2003(01).

[16]邵燕君.《<平凡的世界>契合今天的受众心理》,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wx/wx_hdht/201504/t20150402_1573577.shtml.

简爱经典句子赏析 篇4

2、当我复又独处时,我细想了听到的情况,窥视了我的心灵,审察了我的思想和情感,努力用一双严厉的手,把那些在无边无际、无路可循的想象荒野上徘徊的一切,纳入常识的可靠规范之中。

3、不要用温柔的呼唤使我着迷,不要用婷婷的倩影使我心动,不要用含情的目光使我受尽苦刑。

4、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静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临。

5、天上有多少星光世间有多少女孩但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世间只有一个你。

6、你冷,是因为你孤独;没有什么人际的接触能撞击出你心中的火。你有病,是因为人被赋予的最好的,最高贵的和最甜美的情感离你很遥远。你傻,是因为不管怎么痛苦,你都不去召唤那种情感来接近你,你也不上前一步到它等待你的地方去迎接它。

7、只要能常常和你见面,我就觉得快活;只要依偎着你娇小的身躯,我就不会寂寞。

8、月亮庄严地大步迈向天空,离开原先躲藏的山顶背后,将山峦远远地抛在下面,仿佛还在翘首仰望,一心要到达黑如子夜、深远莫测的天顶。那些闪烁着的繁星尾随其后,我望着它们不觉心儿打颤,热血沸腾。一些小事往往又把我们拉回人间。大厅里的钟己经敲响,这就够了。我从月亮和星星那儿掉过头来,打开边门,走了进去。

9、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静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临。

10、海可以枯,石可以烂,我对你的爱,永不会变。

11、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睛,忍不住要去看他,就像口干舌燥的人明知水里有毒却还要喝一样。我本来无意去爱他,我也曾努力的掐掉爱的萌芽,但当我又见到他时,心底的爱又复活了。

12、你这个美丽可爱的小鸟,你要把我的心衔到什么地方去呢?

13、假如刮一阵风或滴几滴雨就阻止我去做这些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样的懒惰还能为我给自己规划的未来作什么准备呢?

14、你以为我会无足轻重的留在这里吗?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如果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许多钱,我就要你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同你的心灵讲话。

15、那些无论我做什么去讨他们的欢心都始终厌恶我的人,我也应该厌恶他们;对那些不公平的惩罚我的人,我就应该反抗。她不久就要超脱于尘世风雨之外了,精神已挣扎着要脱离它物质的居所,而当它终于解脱出来之后,将会飞到哪里去呢?

16、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17、脉脉之情如一溪春水。快刀难斩断。无论我怎样的努力,始终无法将那个嘴角含笑的倩影从我心中赶出去。

18、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19、人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不完美!即使是最明亮的行星也有这类黑斑,而斯卡查德小姐这样的眼睛只能看到细微的缺陷,却对星球的万丈光芒视而不见。

20、我感到世界上的一切,全部属于我了,因为你爱上了我。

21、荒凉不堪岩石嶙峋的边界之内,仿佛是囚禁地,是放逐的极限。

22、被命运所抛弃的人,总是被他的朋友们遗忘。

23、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睛,忍不住要去看他,就像口干舌燥的人明知水里有毒却还要喝一样。我本来无意去爱他,我也曾努力的掐掉爱的萌芽,但当我又见到他时,心底的爱又复活了。

24、自从和你相识以来,我平静的心湖再也无法平静了。你的芳姿,你的丽影,你的笑靥,使我难以忘怀,我已被你美妙的风姿深深吸引!

简爱经典名言 篇5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

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 上帝没有这么做,而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

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静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临.--海轮·彭斯

我本来怒火中烧,嫉妒的难以忍受.但当我看到那个优雅的恶少(我认识他,本来就鄙视他),听到他们冷酷无情,轻浮浅薄的对话后,我的怒火被熄灭了.嫉妒的情绪也烟消云散了.因为这样的女人不值得我爱,这样的情敌也不值得我憎恨.--罗切斯特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睛,忍不住要去看他,就像口干舌燥的人明知水里有毒却还要喝一样.我本来无意去爱他,我也曾努力的掐掉爱的萌芽,但当我又见到他时,心底的爱又复活了.--简爱经典语录

我曾那么爱罗切斯特先生,还几乎把他当成了上帝.虽然现在我也不认为他是邪恶的.但我还能再信任他吗?还能回到他身边吗?我知道我必须离开他.对我来说他已不是过去的他,也不是我想象中的他了.我的爱情已失去,我的希望已破灭.我昏昏沉沉的躺在床上,只想死去.黑暗慢慢把我包围起来.--简爱

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上帝没有这么做,而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简爱经典语句

能被你的同伴们所爱,并感觉到自己的到来能给他们增添一份愉悦,再没有什么快乐能与此相比了

那些无论我做什么去讨他们的欢心都始终厌恶我的人,我也应该厌恶他们;对那些不公平的惩罚我的人,我就应该反抗

她不久就要超脱于尘世风雨之外了,精神已挣扎着要脱离它物质的居所,而当它终于解脱出来之后,将会飞到哪里去呢?

被命运所抛弃的人,总是被他的朋友们遗忘 简爱名言

你冷,是因为你孤独;没有什么人际的接触能撞击出你心中的火。你有病,是因

为人被赋予的最好的,最高贵的和最甜美的情感离你很遥远。你傻,是因为不管怎么痛苦,你都不去召唤那种情感来接近你,你也不上前一步到它等待你的地方去迎接它

如果别人不爱我,我宁愿死去而不愿活着--我受不了孤独和被人憎恶,海伦

那只创造了你的形体并放进去生命的至高无上的手,除了创造你微弱的自我,或者像你一样微弱的生物而外,还给你提供了其他的救援。除了这个世界,除了人类,还有一个不可见的世界和一个神灵的王国:那个世界围绕着我们,因为它无处不在,那些神灵注视着我们,因为他们受命来护卫我们;假如我们正在痛苦和耻辱中死去,轻蔑和嘲讽从四面八方侵袭着我们,憎恶压碎了我们,那么天使会看见我们身受折磨,承认我们的清白无辜(只要我们是清白无辜的),上帝只等到我们的灵与肉分离,便给予我们完全的报偿。那么当生命这么快就结束,死亡作为幸福和光荣的入口又是如此确定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还要被苦恼压倒而消沉下去呢? 经典语录

假如刮一阵风或滴几滴雨就阻止我去做这些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样的懒惰还能为我给自己规划的未来作什么准备呢?

不要因为寂寞去恋爱,时间是个魔鬼,天长日久,如果你是个多情的人,即使不爱对方,到时候也会产生感情,最后你怎么办?

不要随便和别人上床,否则将来遇到一个真爱,但他却是个洁身自好、有原则的男人,你会后悔当年的所作所为。

.在要求对方是不是处女的时候,想想自己是不是处男,如果是,你可以,如果不是,你凭什么?

不要因为自己的长相不如对方而放弃追求的打算,长相只是一时的印象,真正决定能否结合主要取决于双方的性格,我见过的帅哥配丑女,美女配丑男的太多了。 .和一个生活习惯有很多差异的人恋爱不要紧,结婚要慎重,想想你是否可以长久忍受彼此的不同。

.经常听说男人味女人味,你知道男人味是什么味道,女人味又是什么味道吗?男人味就是豁达勇敢,女人味就是体贴温柔。

和聪明的人恋爱很快乐,因为他们很幽默,会说话,但也时时存在着危机,因为这样的人容易变心,和老实的人恋爱会很放心,但生活却也非常乏味。

有的人老是抱怨找不到好人,一两次不要紧,多了就有问题了。首先你要检讨一下你自己本身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那你就要审视一下自己的眼光了,为什么每次坏人都让你碰到?

.有人说男人一旦变心,九头牛也拉不回来,难道女人变心,九头牛就拉得回来吗?男女之间只有生理差异,心理方面大同小异。

《简爱》经典读书感悟800字 篇6

最近,我阅读了一部叫做《简爱》的英国名著。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叫简的女孩的爱情故事,简从小是一个孤儿,被寄居在舅妈家里,因为舅舅死的的早,舅妈以及舅妈家的三个孩子对象都很不友好,尤其是舅妈家的小儿子,经常对简拳脚相加,只有一个仆人对简照顾有加。再后来简被送去了孤儿院,彻底离开了那个她恨透了的家。在孤儿院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舅妈的诋毁,院长对简的印象并不是很好,认为她是一个会说谎的孩子,但简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医生(之前经常去舅妈家的医生)的证词澄清了自己,她在孤儿院结识了两个较好的朋友,但可怕的寒冬、饥饿、疾病夺走了他们的生命,之后简留在孤儿院教了几年书,渐渐的她开始不喜欢现在的生活了,她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出去走一走,刚好收到了一封来自桑菲尔德去担任家庭教师职位的邀请信,到了那里,她立即喜欢上那儿的生活,甚至爱上那做房子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慢慢的两个人互生情愫,可阻挡在他们面前确有一副世俗的枷锁,那就是罗切斯特是一个已婚的男人,罗切斯特虽然富有(父亲与哥哥死后),但他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的快乐,因为哥哥与父亲的势利,让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了取了一个疯了的女人,没有办法,他只得照顾他,把她关在了阁楼里。然而简,性格刚烈,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以及罗切斯特对自己的隐瞒,离开了桑菲尔德,离开了罗切斯特,可是她确依然爱着他。离开了桑菲尔德,一路艰难前行的简,受到了牧师的救助,最终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以及罗切斯特的处境,那个疯女人死了,同时一场大火也让罗切斯特的右眼几近失明,最后简奋不顾身的回到了桑菲尔德,照顾罗切斯特,罗切斯特慢慢的也恢复了视力,两人终于幸福的在一起了。 在经历过磨难、痛苦、考验之后,两个有着相似经历的.人终于在一起了,我相信他们彼此一定会更加的深爱与珍惜对方,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劝阻,不要盲目的结婚,确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婚姻一定是建立在对彼此互相了解的基础上的,她的性格、喜好、家庭背景、三观等等,而这些只有经历过一些事,一些人之后我们才能有所了解。

重读经典《简爱》 篇7

作者:杨照

出版社:麦田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查令十字路84号》作者海莲·汉芙在她的这本小书中有一句名言:她绝不买一本没读过的书,因为那就和买衣服不试穿一样冒失。和这句话同样有趣,而且发人省思的是:每年一到春天,她就会大清仓,把一些她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部丢掉,她说,这就跟她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真正需要被保留下来的是那些值得重读的书,这种书按照卡尔维诺的说法就被称为“经典”,所谓的经典,就是我们会一读再读、甚至三读四读,并且在每次的重读中都有新的发现与体会的那些书。

正是依据“经典需要重读”的观念,麦田近期出版名作家杨照的最新作品《还原演化论:重读达尔文<物种起源>》,将“重读”置放于书名中,并作为这本书的核心概念。《还原演化论》是来自作者在“诚品讲堂·现代经典细读系列”的讲课内容,这个由诚品书店举办的课程在台湾的人文性讲座中一向占有领导地位,这也是“诚品讲堂”首次将授课内容出版成书。此书出版的主要目的其实非常单纯,就是希望在达尔文诞生两百周年的纪念时刻,引起读者对达尔文《物种起源》这部经典的兴趣,一页接着一页,逐字逐句地阅读下去,细究文本内在的条文理路,并回到作品原本所处的历史脉络。

为什么经典需要重读?杨照在全书的开头开宗明义地对“经典”提出了一个最简单,却也是最精确的定义:所谓的经典,就是“我们谈论得最多,但是读得最少的书”。这是因为教育体系通常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将重要的经典化约成为轻薄短小的内容,即使大家没读过《物种起源》,但人人都能说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于是我们就误以为自己读过了达尔文、读过了演化论,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其实我们所得到的,都是经过诠释、经过简化的版本。因此透过《还原演化论》,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扬弃过往对于达尔文的理解,以全新的态度重读《物种起源》,更贴近真实的达尔文。

此一“重读”的全新态度意味着“亲炙原典、不带偏见”的阅读。阅读是一种自我启蒙,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摆脱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状态,一如启蒙必须由自己完成,阅读也总是在独处的状态下进行。莫提默·艾德勒与查理·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谈论阅读方法的著名作品,这本书认为,阅读就是“一个凭藉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强调,阅读是一种不依赖他人、以独力完成的心智活动,这一个看法与英国作家维吉尼亚·伍尔芙不谋而合,她认为,关于阅读这件事,所能给予最好的建议,就是不要给任何的建议,先别管别人怎么说这本书,把它拿起来,自己读就对了。无怪乎诗人罗智成在其《梦中书房》这么说:“不要理会我正编构的瞌睡场景,请轻声推门进来,握着仅有的孤独,谁都知道,孤独是阅读的锁钥”,因为独处与孤独乃是阅读的前提。

虽然阅读以孤独作为起点,不过这趟旅程并不以孤独告终。刘易斯·布兹比是一个在书店工作了十七年的作家,在他的《如果你爱上一家书店》中,他引用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利亚斯·卡内提的话,卡内提将咖啡馆描述为“在人群中独处的地方”,布兹比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书店。独处而不孤单,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在书店中捧着一本书阅读,就像是手握着一支钓竿钓鱼,为了融入书中的世界,为了不惊动上钩的鱼儿,读者势必要进入一个独处的自得之地。虽然独处,但并不感到慌张,因为仍然置身于人群,与书同在。如同自己身处于波赫士在《巴别塔图书馆》这篇短文所描写的图书馆中,当人们听说图书馆已经收集齐全所有的书籍时,所得到的那种奇特幸福感,这是一种与他人相连的满足与安心,即使我们未曾与任何人交谈。

上一篇:十月结束语迎接十一月说说下一篇:应急管理人员任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