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心理论文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择业心理论文(共8篇)

大学生择业心理论文 篇1

[摘要]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职业选择的一些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和心理倾向。择业价值观科学评判的三条基本原则 ,即社会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透过三种择业心理误区揭示了部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偏差。并且提出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三项策略 ,即加强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教育 ,夯实择业价值观教育基础;以大学生择业心理引导为切入点 ,开展择业动机引导和择业心理调适 ,丰富择业价值观教育载体;以全程化择业价值观教育为总体思路 ,实施 “多向、导向、定向、去向” 教育 ,完善择业价值观教育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心理;择业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职业选择的一些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和心理倾向 ,主要涉及职业选择时的基本价值判断、权衡利弊的原则、决定取舍的标准等观念。择业价值观深刻制约着大学生的具体择业行为 ,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深入研究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问题 ,显得尤为重要。

一、择业价值观的科学评判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清楚什么是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但是对择业价值观的评判历来是个复杂的命题。所谓价值在根本上是指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因此 ,在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社会背景下 ,不同的价值主体的择业价值观会有不同的侧重和倾向。但是尽管如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 ,我们认为择业价值观的评判有几条基本的原则。

1.社会性原则。在社会学的视角下 ,职业是一种社会分工形式。由于社会和人类发展 ,需要个体从事一定的工作以促进发展。也就是说职业的第一个前提是个体对社会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强调要选择 “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他说: “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 ,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 ,互相冲突的。” [1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时也强调指出: “要认清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前途 ,个人就决不会有出路;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国家民族也不会有美好的未来。因此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是光明和大有希望的 ,我们大学生一定要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要首先注重个

人社会价值的实现,要把自身的发展目标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自觉地把能否更好地为社会、人民服务放在首位。

2.适应性原则。在考虑为社会服务的基础上 ,大学生要重视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个性和能力的职业 ,这是由职业的本质所决定的。职业在本质上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 ,由于职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的形式 ,因而职业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不同的职业体系包含着不同的社会关系。第二 ,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特定社会位置 ,职业是包含着多种社会期待的社会角色[2 ]

。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就是选择了特定的社会关系 ,要符合特定的社会期待,遵守特定的社会规范 ,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因此 ,大学生在择业时 ,不应将择业仅仅看成是专业选择、工资选择或机会选择 ,而要在全面认识自己和全面认识职业的基础上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3.发展性原则。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职业 ,往往不是一件容易说清楚的事情。很多学生是在从事了一定工作后 ,才真正明确什么是自己的理想职业。也就是说 ,择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选择适合自身并具有累积性的职业是最重要的。要有长远设计 ,要把择业放在整个 “职业生涯” 中来考虑 ,以发展的眼光来择业,选择那些能够不断提供发展机会 ,不断拓宽发展空间的职业。同时 ,要有基层意识 ,要敢于、肯于从基层做起 ,不能一味寻求高起点、高薪水、高社会地位。

二、几种择业心理误区折射部分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偏差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一个比较难以衡量和改变的心理品质。从择业心理角度透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 ,从而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择业价值观教育体系 ,是发展完善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状况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主流上是积极健康的 ,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地呈现出一定的偏差。

1.个人利益驱动的择业心理动机 ,反映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功利性。择业心理动机是择业价值观在择业时最为直接的体现 ,是个体择业行为发生的心理动因。择业心理动机包括个人发展动机、生活幸福动机、工作成就动机、社会贡献动机等等。从近10 年的相关调研来看 ,大学生择业时的最主要心理动机是如何获得最大限度的个人利益。比如 ,2000 年 ,阴国恩等对天津 7 所高校的 663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择业心理和择业价值观调查 ,结果表明 ,大学生现实的择业标准依次是收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及稳定的生活保障[3 ]。2006 年 ,魏世梅对全国部分高校学生进行的择业意向调研表明:73 %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选择概括为 “新三到” ,即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最赚钱的地方去;59 %的学生认 为 ,当选择与国家需要发生冲突时 ,应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首选 ,只有 318 %的学生认为选择职业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12 %的学生选择 “尽量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4 ]

。这表明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已由过去以拯救民族、改变社会、为人民服务等为主的社会导向价值观 ,转变为以注重经济价值和个人发展为主的个体导向价值观 ,择业价值观的功利性更加突出。

2.择业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 ,反映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不确定性。择业时的心理状态是透视择业价值观冲突的有效观测指标。择业时 ,大学生焦虑、紧张情绪比较明显 ,有些学生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从笔者近几年直接接待过的就业咨询学生来看 ,部分学生在择业时 “两怕心理” 比较严重。一怕找不到工作 ,找到工作的又怕错过了更好的工作。这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反射出大学生缺乏正确择业价值认知。一般而言 ,择业价值认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自身兴趣和职业能力的客观评价;二是对职业规范、地位及社会期待等的全面了解;三是对社会和职业选择复杂性的认识;四是对自身与职业之间匹配性的评估和职业抉择。当前 ,部分大学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社会现实允许他做什么。因此 ,没有明确的择业方向和目标。所以经常出现 “这山望着那山高”、“前怕狼后

怕虎” 的迷茫状态。失落、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出现自是在所难免。究其根源就在于自身择业价值观的混乱与不确定。

3.对基层工作的排斥心理,反映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短期性。当前 ,大学生普遍希望到北京、上海、深圳及东南沿海城市就业 ,对就业岗位的期望也比较高 ,不愿意到最基层的岗位工作。对急需人才的边远贫困地区基层岗位更是排斥 ,选择到西部就业的学生不足 10 %。很多毕业生关注和向往占企业总数不到 013 %的大型企业 ,而对于占企业总数 9917 %的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全国 75 %的城镇就业岗位却很少问津[5 ]。这种对基层的排斥心理 ,是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缺乏发展性的反映。存在这种心理的学生 ,没能认识到职业的发展性 ,没把职业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看待 ,更没能看到基层大有可为。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到基

层就业 “可能失掉了一部分东西 ,但你们也可能得到了一部分东西。你们失掉的东西 ,经过自己的努力还可以把它继续学习下去 ,并且搞得更深。但是你们得到的东西 ,比如社会实践 ,可能对你们来讲终生受益。”

三、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对策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历时较长的过程 ,而且是 “受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更深或更高层次的价值观所决定和制约的。” [6 ]也就是说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 ,在横向上涉及不同层面的主题和内容 ,在纵向上 ,要考虑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笔者认为 ,从横向角度 ,要以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教育为基础 ,以择业心理引导为切入点 ,注重教育的层次性;从纵向角度 ,要结合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特点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注重教育的 “全程化”。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教育 ,夯实择业价值观教育基础。择业价值观并非独立存在的 ,它是深受个体核心价值观影响的 ,是个体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期待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实践层面落实、推进的自觉体现” [7 ]。因此 ,帮助学生解决择业价值观问题 ,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是要首先从根源做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尤其是大学生的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教育。人生观是制约择业观形成的深层的价值论前提 ,涉及学生追求怎样的职业价

值目标。荣辱观对大学生具体的择业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正确的荣辱观对学生到基层就业、避免急功近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才观涉及个体对自身职业素质的塑造 ,对职业价值观的适应性有重要影响。正确的人才观,有利于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兴趣、能力。自我实现观则是制约择业价值观实现的手段。正确的自我实现观有利于学生按照客观实际及社会道德规范来择业。可以说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 ,就有什么样的择业价值观。因此 ,在开展择业价值观教育时 ,一定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深层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2.以大学生择业心理引导为切入点 ,开展择业动机引导和择业心理调适 ,丰富择业价值观教育载体。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在深层次上受核心价值观制约 ,在表层上表现为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因此 ,大学生择业心理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观测点。另一方面 ,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 ,除了受理性制约外 ,也受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制约。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除了通过理论力量进行说服教育外 ,也不能忽视择业心理教育。也就是说 ,大学生择业心理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择业心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择业心理预期调整、择业认知状况调整、择业心理动机引导、择业行为规范及择业情感调适等。择业心理教育形式一般可采取广谱教育与分群类教育结合的方式进行。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择业心理问题 ,通过职业指导课等形式 ,普及择业心理知识 ,讲授择业心理调适技巧。针对个别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通过面对面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予以调整。必要时 ,可以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联合开展择业心理教育。

3.以全程化择业价值观教育为总体思路 ,实施 “多向、导向、定向、去向” 教育 ,完善择业价值观教育模式。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择业价值观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从个体择业价值观整体发展过程来看 ,经历了由幻想到现实、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等发展阶段。仅就大学阶段的择业价值观发展来看 ,一方面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便已经面临着择业价值观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有着明显的年级差异 ,在不同的年级 ,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和问题。因此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应该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 ,遵循全程化择业价

值观教育思路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有不同的侧重。根据当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及本人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经验,笔者认为 ,应该实行 “四向” 教育。一是在大一阶段做好 “多向” 职业信息教育。其实 ,在学生高考报考时 ,已经初步有了一定的职业期待 ,但还不十分明晰。入学后 ,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经历、能力的变化 ,学生往往对职业选择越感迷茫。这时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于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与自己将要学习专业的相关职业信息 ,通过多向把握职业信息 ,开拓职业视野 ,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二是在大二阶段做好职业价值 “导向” 教育。大学二年级时 ,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 ,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日趋完善 ,这时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兴趣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选择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初步确定职业价值目标。三是在大三阶段做好 “定向” 职业技

能教育。大学三年级是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关键时期 ,这时应该引导学生基本确定就业范围 ,深入了解特定职业的技能要求、职业规范、社会地位等 ,按照相对明确的职业方向完善自身素质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四是在大四阶段做好职业选择的最终 “去向” 教育。大四年级 ,学生基本完成了主要学习任务 ,这时的主要教育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就业形势 ,给学生提供最为准确全面的就业市场信息 ,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去向。这里需要特殊指出的是 ,“四向” 教育不是完全分割的 ,而是相互贯通、相对侧重的 ,其关键在于依据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发展规律来实施教育。

[参 考 文 献]

[ 1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2 ] 我们需要怎样的择业观,人民日报[N].200608(15).[ 3 ] 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38117.[ 5 ] 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 “基层” 路径的探讨[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 6 ] 刘淑艳,吴倬.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价值论反思[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

(2):68-72.[ 7 ] 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3.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p 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and V alue

Abstract : This article indicates th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judging career choice value ,including social principle ,adaptable

principle and developmental principle.Meanwhile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deviation of some student spcareer choice value by

analyzing three types of mistakes in 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and put s forward three st rategies in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sp career choice.Firs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sp career choice value ,basing on the so2

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educators should enhance the education on the concept of life ,honor and disgrace and the concept

of talent and self2realization.Second ,starting f rom the guide of college student sp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educators should

guide the student s on the motivation of career choice and regulate student sp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and at the same time

enrich the carrier of the education of career choice value.Third ,educators should bear in mind the entire process of educa2

tion of career choice value ,and carry on multi2directional ,leading ,orientational and targeted education ,so that the mode of

大学生择业心理论文 篇2

【案例导读】

某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聘毕业生时, 小李去面试, 可没有几分钟就被淘汰下来了。据了解, 小李是因为得知一起来应聘的有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高手”, 深信自己无用武之地, 一时间信心全无, 甚至想打退堂鼓, 结果很快就被淘汰下来了。

【心理知识讲坛】

自信心不足是自卑的心理表现。心理学家认为, 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陷, 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过低的评价。青年对与别人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 因而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 尤其是对有竞争性的活动, 怕受到挫折被嘲笑而往往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而求职并非一般性的竞争活动, 如果在有限的机会面前畏缩退让、精神不振, 只会让本该属于自己的工作白白丢失。

毫无疑问,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择业制度的改革, 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择业难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毕业即失业”成为众多将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口头禅。造成大学生择业困难的原因, 除社会方面的客观因素外,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 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择业形势, 不少大学生存在着诸如矛盾、攀高、焦虑、恐惧、依赖、求稳守旧、自卑、盲从等不健康的择业心理和心态问题。

1.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矛盾心理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 往往成就动机较高, 择业的理想化成分居多, 部分大学生还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身份自居, 无视日趋激烈而残酷的就业现实, 无视高等教育早已大众化的客观实际, 不能客观务实的对待求职。他们的择业理想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反差, 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 这就导致他们在择业时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2.缺乏职前准备产生焦虑心理

择业是每一名大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 也是他们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和转折。面对如此重大而又陌生的课题, 大学生往往缺乏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和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加之目前高校的就业、择业指导教育相对滞后, 往往不能给初涉职场的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择业指导和建议。职前准备严重不足,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他们往往瞻前顾后, 无所适从, 一时难以做出正确抉择。一旦求职受挫, 容易怨天尤人、指责抱怨, 心理冲突便由紧张烦躁、忧心忡忡发展到惊恐不安、不知所措, 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这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身心健康, 也妨碍了他们的正常择业。

3.依赖心理严重, 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面对择业这一人生的重大课题。不少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就业单位, 希望学校能够做好“全职保姆”, 给自己明确的择业指导意见和帮助;或希望家人、亲戚能够为自己安排好工作, 自己坐享其成。此种依赖外界的心理状况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4.求稳守旧心理明显, 缺乏进取精神

现代大学生择业的依据大体表现为报酬、发展机会、特长兴趣对口、权力、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性、工作自由度、工作的地域等。综合这些要素, 加上国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驱动, 公务员无疑成为众多大学毕业生的理想工作。在有编制的事业单位和具有风险的企业单位之间, 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大学生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而在大学生遍地都是的今天, 事业单位的岗位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僧多粥少的现象异常严重。

5.明显的自卑心理, 造成悲观沮丧

自卑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 不少大学生或会因自己“出身不好”而自卑沮丧, 这种所谓的“出身不好”可能是因自己仅仅是专科、普通二本或三本毕业, 或因所学专业冷门, 面对毕业于重点高校、热门专业的大学生, 他们往往自贬身价, 自卑感严重, 不敢与之竞争;或因社交能力不强、社会经验缺乏、综合素质欠佳而郁郁寡欢;或因屡次求职失败而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不敢主动参与择业竞争, 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立足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倾向, 针对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 加强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调适势在必行, 这需要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从以下方面共同努力。

1.大学生自身要调整心态, 振奋精神

第一, 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 只有对自己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等, 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 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 在择业时才不至于对自己提出苛刻的、不合实际的期望和要求;才能不依个人喜好有所转移, 不为个人得失和名利所诱惑;才能自觉克服急功近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等不良心理;才有利于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优势、发掘潜力, 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二, 增强自信, 克服自卑心理。自信是人迈向成功的第一秘诀。拥有自信是个性成熟的表现, 也是求职成功的关键。自信是大学生择业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必须树立自信心, 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 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 相信自己具备能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自信不是自负自傲, 自信要有资本和基础, 这个资本和基础就是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作后盾, 才会有真正的自信, 因此, 要树立真正的自信心, 也就意味着要切实搞好学业,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培养自己判断决策的能力, 尽快成熟起来。

第三, 树立竞争意识, 增强竞争实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竞争, 在竞争中生存, 在竞争中发展,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强化竞争意识, 做好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 把握机会, 主动进攻, 克服“等、靠、要”等依赖思想, 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争取求职的成功。

第四,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性格、气质特征, 能力、专业也不尽相同, 对未来的期望与规划也有很大的区别。尽早地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学生的基本特征, 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可以有效地指引、鼓励学生合理安排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根据职业生涯规划,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智能型、复合型人才, 从而使学生朝着既符合个人特质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迈进。

第五, 学会自我调适, 养成良好心态。大学生在择业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素质决定命运, 心态成就未来。心态不同的大学生会在求职择业时选择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 积极者会将挫折、困难归因于个人能力、经验的不足, 会乐于不断向好的方面改进和发展;而消极者则怪罪于机遇、环境的不公, 强调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导致自己的人生错位, 他们总是抱怨、等待乃至放弃。因此, 大学生要学会调适心态, 学会调控情绪, 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

2.高校要加强择业指导教学, 开展系统的择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

第一, 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就业指导教学意义重大, 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 又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 掌握求职技巧, 还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 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提升。随着就业择业形势的发展, 就业指导教学越来越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影响面最广的教学活动之一。然而, 反观现实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高校的择业指导教学尚处于学校整体课程教学体系的边缘, 教学活动的研究与探索工作也刚刚起步, 缺乏专业的师资, 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 致使择业指导教学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因此, 高校必须加强择业指导教学, 要研究择业指导教学在目标、师资、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方面的特殊性, 将择业指导教学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逐步探索出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 加强对大学生择业的个性化指导, 为他们提供分层次、分类别的针对性教学和“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教学辅导与咨询。要加强活动课程建设, 通过采取模拟面试、顶岗实习、作业实训、个别辅导、心理疏导、团体训练等活动, 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演练的平台, 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环境中感受求职压力, 增强择业意识, 提升择业综合竞争力。

第二, 加强择业心理辅导, 提供完善的心理支持。大学生择业阶段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因而, 加强择业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主要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访谈和问卷等, 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和及其产生的原因, 针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应的辅导计划, 重点解决“四困” (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惑、择业困难) 毕业生的心理辅导问题。二是注意提高大学生参与择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三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调节方法, 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四是积极探索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五是加强对辅导结果的反馈追踪。

第三, 加强择业咨询力度, 解决毕业生的困惑及心理问题。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 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择业的心理教育。例如:可在大学生中开展“我是谁”的测试活动, 可进行人格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的教育, 还可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 通过测试分析, 让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 找准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 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 做好在求职、自荐、笔试、面试等各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对应。

大学生择业心理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心理障碍 心理调节 理想择业

[作者简介]周迎红(1966-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学生思想工作;赵东升(1969- ),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政工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张颖琳(1973-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河北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94-02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以及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大中专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调节和解决,容易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如自卑、焦虑、嫉妒、畏难等。因此,重视毕业生理想择业心理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充分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理念,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冷静地对待现实,利用应急心理救助技术,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一种消极、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使一些毕业生悲观失望、犹豫孤僻、不思进取,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寂等不良心理现象。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竞争、不敢参与竞争,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持有这种心态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部分专科生。近年来,部分用人单位偏重学历,不看能力,导致对专科生的需求比例逐渐减少。加上部分专科生择业期望值偏高,面对研究生、本科生的竞争,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二是部分女生。由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择业时常常受到冷落,有的用人单位不愿聘用女大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使有的女生四年大学综合测评名列前茅,有时也很难顺利找到理想的单位。这些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政策,损害了女毕业生的自尊心,也挫伤了她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她们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推销自己。有些女毕业生缺乏自立自强精神,无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三是部分缺乏社会关系以及来自农村的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用人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某些关系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依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有时拥有良好社会关系的毕业生即使在校学习、表现和能力一般,通过所谓的关系,也能很快落实一个较好的单位。这就给那些缺乏社会关系或来自农村、性格内向的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平平、能力一般的学生,在他们看来,学习好不如命运好。他们把人才市场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看成是“走过场”,对学校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和教育政策反应冷淡,因而在择业受挫时心灰意冷、情绪低落、不思进取。四是部分学习成绩不佳以及受过处分的“问题毕业生”。由于推荐材料上存在着“污点”,这些毕业生在择业时总是害怕被用人单位发现,甚至抛弃。于是,对于用人单位的招聘总是躲躲闪闪,显得没有勇气和信心。总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惑产生自卑心理并不奇怪。自卑心理的产生有社会、家庭、环境、生理等多方面原因,但主要与自身心理素质有极大的关系。这些毕业生在择业中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即使对一些能够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而只是说“试试看”等,显得很不自信。

2.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倾向。面临外来威胁、灾难或危险时,所表现出的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称之为焦虑。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在目标受阻、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增加时,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对即将走出校门、没有社会经验的毕业生来说,在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时产生焦虑心理并不奇怪也不难理解。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可增强人的进取心、上进心,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为。但是,如果过度焦躁、沮丧、不安,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身疾患,严重影响毕业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其潜能和才华的发挥,影响择业的进程,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3.嫉妒心理。所谓嫉妒,就是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及条件持羡慕又抱以敌视的情感。这种心理特征主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不利和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甚至报复的手段来摆脱愤怒和困扰,求得心理的补偿或达到自身的心理满足。强烈而持久的嫉妒心产生,往往会对本人及对方造成不良或严重的后果。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嫉妒心理也是一种较常见的不良心理倾向,毕业生在求职问题上的嫉妒心理主要有: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先是羡慕、转而痛苦、后又不甘心,个别人为了不让他人超出自己,可能采取背后拆台等手段。当别人成功时,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嫉妒心理产生,有时会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嫉妒还会使团体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这又更加重了自身内心的痛苦和烦恼,以致影响自身的发展和求职的顺利进行。

4.畏难心理。当代大学生基本未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往往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目前在毕业生中存在着学工的不爱工,学农的不爱农。毕业生就业时死守大城市、大型国有企业及高薪三资企业,不去偏远地区以及私有企业工作等。这些现象就是明显的例证。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高是要求工作环境好,又有发展前途;薪水高就是注重经济收入,追求生活水平高;职位高就是要求社会地位高,最好是上层单位、政府部门、大公司、外企、大集团。总体看来,他们要求所选择的工作要名声好、牌子响、效益高、工作轻、离家近、管理松,这是典型的贪图享受怕吃苦的表现。在畏难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们选择职业的面很窄,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艰难局面,其直接后果是增加了毕业生求职的失败率,因此,毕业生求职前就应努力克服畏难的心理。

二、心理障碍的调试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既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求职就业。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合理的心理调适,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采取不同的心理调适方法,及时排除心理困惑,保持良好的心情,使之能适应新的环境,维护自身健康,从而顺利就业。

1.消除自卑感。首先,要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假如一个人总想着‘我办不到’,那他必然会办不到”。一个人的自信心并非与生俱有,而是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困难和挫折。俗话说“上帝不会把所有幸运都送给别人,而把所有不幸带给你”。实践证明克服自卑感的最好办法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被暂时的困难吓倒,在实践中逐步增强信念。其次,正确评价自己。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找自己的长处,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这些本来就属于你自己的财富对你恢复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人各有所长,应利用自己的優势扬长避短,寻找成功的经验,还可以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别人能干好,我一定也能干好”“我行,我一定能行”。

2.克服焦虑情绪。主要是更新观念,主动进取,积极应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打破事事求稳、万事如意的思想,增强市场竞争的意识、敢于竞争的新理念。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可能会伴随你的一生。毕业生求职过程就是一个竞争过程,即使你暂时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但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继续努力,也很可能会丢掉这份工作。有竞争必定会有风险和失败,只有不怕风险和挫折,勇于向挫折挑战,树立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焦虑心理才能得到缓解和克服。心态调适,还应注意克服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这有助于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3.遏制嫉妒心理。要克服嫉妒心理,须努力做到真诚待人,学会爱人。做人诚实,是立身之本,诚实的人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潇洒地工作和生活。诚实做人有利于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成功。爱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道德遗产。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在解释“仁”的含义时只概括为两个字:“爱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朴素的话语是亘古不朽的真理。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就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别人有困难时就会主动给予帮助,有痛苦时给予安慰,有成就时予以祝贺,也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当然无论是真诚待人还是诚实做人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加强自我修养,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及时排除各种不良意识。

4.调适畏难思想。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能吃苦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不能吃苦就难以成就事业;任何职位都需要吃苦,需要付出;最艰苦的环境,往往最容易锻炼人,磨炼意志,常常也最易成功。世界大富翁、美国著名企业家哈狱博士在23岁时已是百万富翁,此时他完全可以在美英这些发达国家发展自己的事业。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却勇敢地进入百废待兴、千疮百孔的前苏联,在那里他住的是从未见过的污秽的房屋,与臭虫、老鼠为伴,没有洗澡间,没有水,也没有面包。可是他却做成了石棉、铅笔、毛皮、古蓝等多项生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说明,要克服畏难思想,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作风,就需要实践。毕业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有意识地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克服惧怕心理,训练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自立,合理确立自己的目标。因为失败并不表示你不如别人,失败更不表示你一事无成,而充满自信、积极面对失败则是成功的前奏。

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根源于社会,取决于自身。毕业生只有对自己的愿望、能力、主客观条件、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全面地了解,才能做出客观、全面的综合分析,走出择业心理误区,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不论是文科还是工科大学生,只要从心理上消除自卑感、克服焦虑心理、遏制嫉妒心理以及合理调试畏难思想,多渠道搜寻就业信息,客观展示自己的专业长处以及业余爱好,最大限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相信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必将找到自己的理想职业,充分发挥聪明智慧,真正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龚瑞昆,王绍玉,顾建华. 灾时应急心理救助技术与方法(3)——沟通技术[J].城市与减灾,2003(5).

大学生择业的自我心理调适 篇4

大学生择业的自我心理调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已走上自主择业的道路.大学生择业时面对各种诱惑与激烈的竞争,存在着一系列心理矛盾或困惑,需要加强自我心理调适,保持清醒的.头脑,平和的心态,以便在纷繁的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席之地.

作 者:李殿录 作者单位: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1581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444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心理 调适

大学生择业心理论文 篇5

自负心理

这种心理主要集中在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当中。他们往往被社会公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勤奋好学的榜样。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要求过高,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自卑心理

这种现象与自负心理截然相反。一些成绩较差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尖锐的激烈竞争,总觉得自己“先天不足”,做事及做人都缩手缩脚。自卑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参加面试时心理忐忑不安,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概率较大,容易一蹶不振。

急功近利心理

有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在择业时看重职业的性质,自己的地位和报酬,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单位,或渴望一步到位,这种心理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依赖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大学毕业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虚荣心和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选择;二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心理,他们不是主动去选择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或者依赖家长与亲友走后门、托关系,甚至让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一切由家长包办。这会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机会。同时,依赖心理也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心理支招: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遇到择业期望无法满足、就业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

择业过程也就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认识自我,调整自己,是在求职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现实工作岗位力争培养自己的兴趣,或积极创造条件,积蓄力量。在可能的条件下继续向原有的职业方向努力,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大学生择业心理论文 篇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调适对策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选择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惑与焦虑,产生各种择业心理障碍。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加以引导、疏导,采取有效策略,使他们越过择业心理障碍,正确择业。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焦虑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其产生缘于心理冲突或挫折感受。心理冲突使人处于矛盾状态的两难境地,在现实面前无法做出选择,挫折感受即意味着人感到失望,不安甚至恐惧。从心理上看,表现为神情紧张,闷闷不乐,心情烦燥,忧心忡忡从行动上看,表现为择业时小心有余,果断不足,无法冷静,理智地面对事物。如一位即将毕业学生谈到:面临就业与择业,总会有一些难以名状的烦恼,心理经常会很着急。接到面试通知,有单位可供选择时,既感觉兴奋莫名,又感到无所适从;没有接到面试通知,无单位可以应聘时,更是感觉心急如焚,甚至不知所措……

在现实的择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要经历一些痛苦和挫折。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统包分配的历史已经结束,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方式,在双向选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毕业生之间以及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一些在择业竞争中失利的学生不能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

(二)自卑

自卑是一种性格的缺陷,表现为对自身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通俗地说,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缺陷的存在会导致自卑的产生,不恰当的比较也会导致自卑的产生。前者多发生在有先天缺陷的人身上,后者是由于将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外相比,或在任何场合下不断强化也许根本就子虚乌有的“缺点”,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劣势,全面否定自我。自卑是缺乏信心的表现,它不利于人正确评价自身,不能正常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及沮丧、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在择业中,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只看见别人的长处,盯着自己的不足。这种不对等的比较必然会得出“我不行”的结论,产生自惭形秽的心理一庄“你对你的专业,能找到工作是否有信心”的问卷调查中显示,47.6%的人回答“有些信心”,28.6%的人回答“毫无信心”,只有21.7%的人回答“很有信心”,充满自信的比例较小。

(三)孤傲

同自卑相反,孤傲则是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而产生的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技高一筹而对别人不屑一顾。在择业的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挑来挑去,既要求可观的收入,又要求有一定的地位。对毕业生来讲,孤傲是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反映了毕业生的狭隘与不成熟。我们知道:仅仅四年的学习经历并不能代表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是有区别的,学得好就不一定会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如果大学生一味的孤芳自赏,自以为是,结果只能在择业竞争中四处碰壁,而且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让人很难接受这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更谈不上录用了。

此外,毕业生除了上述择业心理障碍以外,还存在着依赖、攀比等心理障碍。依赖表现

为缺乏独立意识,优柔寡断,不敢或不愿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而且将希望寄托在学校、家长和亲朋好友身上,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攀比,也是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不良心态一旦发现自己无法找到与别人相当的工作时,往往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感到强烈的失落或不满,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情面对身边的事物,损害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产生择业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

1、择业认知心理的偏差。认知是对人和客观事物的了解,并根据这种了解作出恰当的行为。它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系列心理活动。大学生的择业认知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与择业有关事物的认识了解以及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推理与决策。大学生的择业认知心理对选择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通过有关调查资料分析,目前大学生的择业认知心理状况出现了以下现象:

第一、自我估价的偏差这种偏差存在两种极端:一是自我估价过高,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过分悦纳自己,盲目自信或自负,在择业中,往往认为大多数的职位都与自己的才能不匹配,结果失去大量的就业机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挫折;二是自我估价过低,不能觉察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夸大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伴随着种种评价产生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自卑心理,不敢面对择业。

第二、对专业对口的认知偏差。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认,就业必须专业对口,才能才尽其用,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过分苛求专业对口,缺乏对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认识,每位毕业生不可能都专业对口,致使许多学生对于非本专业的只需稍做努力和调整就能够胜任的职业视而不见,人为的使就业渠道变得狭窄。

第三、对职业认识的偏差。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渠道和信息,对职业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规定说明,以及社会对求职人员的隐性潜在要求,包括衣着装饰、礼仪习惯、劳动素质,就业意识等方面了解甚少,多数的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仅靠他人的舆论、什么职业”热“就向往什么样的职业。

第四、对社会认识的偏差。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存在较多的想象成份,对影响择业的因素认识不足。因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的了解没有全面,实际的体验,有的把社会想象的比较美好,对社会的复杂情况及影响就业的因素知之甚少,因而择业的期望值往往偏高,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脱离了社会的实际要求。社会心理学认为,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冲突越大。

2、大学生择业人格方面存在问题。

第一,择业个性倾向方面。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呈现功利化取向,即择业时越来越看重经济、待遇和个人发展等实际功利因素,很少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区工作;目光短浅,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工作条件,经济收入等眼前利益,忽视职业的长远发展;求稳守旧,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仍是大学生愿意选择的工作单位。如《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开展的”首届中国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把上海、深圳、北京三个城市作为首选地点就业的,占被调查学生的72%;选择月工资2000一400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的学生的半数以上。而且大学生希望一次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自己去创业;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对职业的意义认识不当。

第二,择业过程中暴露出诸多不健全的人格心理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缺乏自信心或过于自负,竞争或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较差等等。这些人格特征不仅会影响个体择业能力的发挥和择业活动中的表现,而且会影响个体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社会原因

1、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增大了择业的竞争力。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

业生人数急剧上升,而就业总需求则增大缓慢。2002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145万,比2001年多30万,而全国用人需求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2003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比2003年增加67万人,而社会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基本上与上一年持平。到2005年,我国的应届大学生将达到330多万人,加上民办高校,全部人数将达到5OO万左右,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无疑将使已经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更加失衡,甚至畸形发展,使大学生产生就业危机感。

2、部份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制约着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大中企业采取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各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也实行“精简分流,精兵简政”。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截止2002年3月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达

3.如把农村进城的劳动力也包括在内,则实际隐性失业率达15%。大学毕业生除个别社会缺专业外,大多数的学生也不得不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挑战。这正如国情问题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正面临着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就象一朵挥不去的乌云压在高校的上空。今年10月,我市一县中在我院选聘一位中文系2000级应届毕业生,就有150多名学生递上推荐表,可见就业形势的紧张,学生感到恐慌。

(三)学校原因

1、学校教学的某些缺陷。当前我国大学生因就业难而产生心理障碍与很多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有密切联系。“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择业产生自卑和焦虑的主要因素。有关人士对全国l1所本科高校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3.9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凭与实际水平不太一致,学校开设的专业课“不太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科知识陈旧,影响他们的择业。”

2、择业心理指导工作滞后。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如何对待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改革步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解决毕业生心理适应问题更显得迫切。但是,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择业心理咨询工作中还很不够,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调适对策

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造成个人就业的困难,这种非理性情绪的不断散,不但雹害自己,也危害社会。所以,我们必须运用心理手段加以调适。

(一)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自己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因为走出校门或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并不等于有了各类岗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所以,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应争取更多地培养一些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大学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适

在择业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特别要注意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等。

(三)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择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择业心理论文 篇7

1.1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接踵而至,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 2009年全国待就业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今后几年毕业生人数还会持续增加, 大学生就业形势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依然严峻。

1.2 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2005年开始, 我国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300万人的规模, 达到325.77万人。就业市场将长期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人才积累还不可能富裕到大学生群体难以找到工作。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不存在。

2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分析

在当代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 其择业的成败与其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 毕业生心理素质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然而, 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受到影响和波动。以及随着经济利益的不断调整和社会风气中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现象的沉渣泛起, 更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压力和忧虑, 导致一些毕业生在就业前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悲观心理

毕业生有此种心理状态, 主要是对自己缺乏信心, 对当前的就业状况心存疑虑, 片面地考虑, 自己并非名校, 并非热门专业, 无社会人际关系, 在就业去向, 单位选择上目的不明确。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的估价不够, 自惭形秽;还有个别毕业生在生活道路上受过挫折 (如受过处分) , 更觉低人一等, 抬不起头来;另有些毕业生自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学历太低、专业不好, 由此走向自我孤立, 以致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和勇气。

2.2 焦虑心理

毕业前夕, 多数毕业生都喜忧参半, 喜的是即将步入五彩缤纷的社会, 庆幸赶上了就业制度改革给自己提供的择业机遇, 但更多的则是忧愁和焦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自己能否如愿以偿。在人生的转折关头, 这些焦虑使他们精神负担沉重、心神不宁, 有的毕业生由于心理压力太大, 过于紧张, 甚至患了“择业焦虑症”。

2.3 从众心理

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 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忽视自己的特性与创造性, 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 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大部分学生在择业方面缺乏对自身条件的认知, 不能很好地把握机会, 容易出现随大流的思想, 因而导致扎堆, 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2.4 精英心理

部分大学生往往自视过高, 俨然以社会精英而自居, 自我感觉良好, 择业要求不切实际, 所谓的“眼高手低”, 不现实, 要求过高, 表现在不是大都市不去, 不是好职业、职位不去, 导致错过机会。

2.5 不满心理

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评估过低, 有不满的心理情绪, 其中包括对学校、对社会、对家庭甚至是对周围所有的事物和人, 并有种万事皆空, 人人都与自己过不去, 形成自我否定和否定社会的不良心理状态。

2.6 投机心理、理想化心理

一些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意识, 不愿参与市场竞争, 把找工作寄希望于父母与亲朋好友, 表现为在一些事情面前毫无主张, 缺乏应有的处事和办事能力。部分大学生还存有计划经济的痕迹, 把就业问题看成是学校的事情、家长的事情, 凭运气, 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自己不积极联络招聘单位, 坐享其成。

2.7 攀比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 许多大学生不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 不量力而行, 而是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 当主观上认为职业选择不理想或不及其他同学时, 便会彻底否定自己的选择, 最终错过许多的择业机会。在就业单位、就业去向上, 同学之间会出现攀比现象, 因而出现“心高、眼高、攀比热度高”, 这样就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 有虚荣心理。

3 大学生择业时的对策研究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前的心理状况分析, 提出以下几项对策。

3.1 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用人单位重视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也越来越重视考察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高校应从思想 (职业) 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入手, 加强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加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学习与教育,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交与表达能力以及适应环境与应变能力的培养。

3.2 开展创业教育,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199 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为方便毕业生就业, 高等教育就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校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更新就业观念。高校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 从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符合专业和个人实际的职业理想, 及早根据个人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3 发挥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能动作用

作为就业的主体, 毕业生在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方面, 本身的动力性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要努力促使高校毕业生在打造良好的职业素质中学会学习, 在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学会交往, 在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 在审视竞争中学会合作, 在接受就业指导的同时, 做好充分的应聘准备, 思考如何有效地推销自己, 为成功求职作设计。

3.4 树立正确的求职心态, 立足基层, 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 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毕业生关注的是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 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而在企业界看来, 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因此, 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人弃我取, 从“等、靠、要”转向依靠自己。同时, 对于一时没有理想选择的大学生来说, 应积极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观念。因为自主创业, 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 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摘要:当今社会,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他们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心理变化。在大学生中, 存在着多种对就业的心理改变。就其产生的原因而言, 主要有社会渊源, 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大学生的就业观有较大的差异。怎样指导学生就业, 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又一新课题, 并值得高校教师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

关键词:就业,心理,择业

参考文献

[1]蔡养泉, 田海花.“8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3:44~47.

[2]郭鹏, 沈超.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0:93~95.

大学生择业心理论文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形势 心理困惑 健康调适

[作者简介]茹秀华(1961- ),女,河北遵化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大学生艺术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管理(北京100083);赵华,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教育系,副教授。(北京100011)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20-02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困惑的表现

1.择业前的焦虑与恐惧。大学四年,无论自己成绩如何,毕业前夕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一种“黎明前的黑暗”的最后冲刺。虽然内心为自己即将完成学业而感到快乐和欢欣,可一旦想到毕业时择业的艰难,所有的快乐与期望、理想与愿望都不得不直面现实。“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也只能成了内心的一种渴望与祈祷。毕业时,宿舍同学每天谈论的都是工作,父母来信来电关心的是工作,学生处、就业办、班主任为了完成上一级布置的高就业率每天催问的是签约与工作,“工作”简直成了毕业大学生们痛苦而又不得不接受的“恶之花”。为了工作,大学生普遍充满了焦虑与恐惧:工作能否找到?工作是否适合?薪金是否满意?情侣能否留守?他们普遍恐惧的是:找到差的工作将怎样面对父母?工作后将怎样面对复杂喧嚣的世俗社会?普通大学或高职专业毕业文凭是否受到欢迎?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能力是否过关?如何避免女性就业的艰难和歧视?总之,在毕业前大学生普遍充满了太多的期望、太多的焦虑和太多的恐惧。

2.择业中的无奈与自卑。“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在这似乎顺理成章的口号感召下,大学生终于等到了各种接连不断的人才交流会、人才招聘会和大学生就业专场会。他们怀揣数十份设计精致的求职简历,递出一份份期望,但是,很多人最终还是没办法把自己推销出去。名牌大学与热门专业者踌躇满志,毕业前都被优秀的企业及事业单位订购一空。可数以万计应届大学毕业生都是普通本科、普通专业甚至高职院校的专科毕业生,他们此刻真正感到了社会的残酷和自己的无奈。他们无奈的是明明招聘单位知道是应届大学生招聘会,却偏偏苛求工作经验,如无工作经验则拒之门外;她们无奈的是天生是女生,招聘单位却非男生不要,最后只能叹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他们无奈的是不知何时社会给1980年、1985年出生的当代大学生们界定了两个专有“妖魔化”的名词“80后”与“85后”,他们被描述为“懒惰的一代”“垮掉的一代”“骄横的一代”“自大的一代”“依赖的一代”,甚至说成是“自私的一代”“没责任的一代”“没理想的一代”。因此,他们在求职时更加被用人单位挑剔、蔑视,甚至侮辱。一次次的择业“无奈”后,他们开始了自卑与无奈的叹息,怀疑自己真是无用之才,“独生子女”的娇气和脆弱性让他们更加想把自己封闭起来,有的只好回家哭着鼻子,求助父母动用各种社会关系帮助择业与就业。

3.择业后的茫然与颓废。择业的最后结果是大多数人都能找到一个临时“饭碗”,而“金饭碗”和“铁饭碗”永远只属于极少数人。那些暂时没有择业成功的人也只好厚着面皮回家成为“啃老”一族。对于那些暂时找到工作的大多数人来说,虽然看起来已经签约择业,满足了学校的高就业率的虚荣,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但是,他们自己非常清楚,自己对所获取的职业并不满足,他们内心依然茫然,依然渴望寻找机会开始“跳槽”与再就业。因种种原因,一些未就业者开始在心里滋生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认为社会充满了机会不公与就业歧视,他们觉得生不逢时,他们便开始颓废,游戏人生甚至玩世不恭。

二、大学生择业健康心理调适的策略

为了避免大学生择业不顺利时出现的过激行为,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毕业前夕的心理教育,鼓励大学生们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和健康调适。只有从平常抓起,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才能勇敢地面对就业前的各种心理困惑。

1.更新择业观念,树立择业信心。由于当代大学生的独特成长环境,他们吃苦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往往喜欢追求独立个性和享受时尚物质,所以在面临择业机会时,一些大学生常常因眼高手低而主动放弃了一些就业机会。为此,当代大学生必须更新自己的择业观念,要将职业的获得当做自己人生的新起点,要把艰苦的职业当做自己人生锻炼的舞台空间,要让艰苦磨炼自己的意志,让逆境打掉自己的软弱,让挑战铸造自己的坚韧与执著的个性人格。另外,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给自己以足够的信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打倒你,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真正对手”。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从容、自信和积极上进的精神,随时争取再次选择的新机会,这样我们的心态就会非常自然、轻松、阳光,充满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

2.理性正视现实,勇敢迎接挑战。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求职择业时,积极排除择业期间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这就要求他们首先正视当下中国就业形势现实:中国是人口大国,每年有数百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大学生不要好高骛远、拈轻怕重、吹毛求疵。其次,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状态,应该看到我国岗位与岗位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平衡,如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大城市与小城镇、东部与西部的差距。因此,我们要鼓励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积极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基层去。再次,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规范,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竞争现象,如请客送礼、女性歧视、学校歧视、文凭歧视等,大学生应该正视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幻想、不逃避、不埋怨、不自卑,“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世界上总有自己的生存机遇和发展机遇。最后,大学生在择业前应该正视自身,正视自己的择业理想、未来计划、现实处境、基本能力、父母意见及择业环境。充分认识自己的择业优势与劣势,结合市场,客观、正确、公正地对自己进行择业评估。总之,一个只有敢于面对现实的人,才能拥有更大生活勇气,才能做生活的强者。

3.铸造现代个性,拓展核心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应努力进行自我调整,逐渐消除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培养自己的现代个性,用世界的眼光与胸怀来对待环境,使自己具有创新、开放、自主、独立、宽容、进取与团队精神的个性心理和人格境界。一个青春阳光、时尚自信、充满活力、热情大方、善于思考、富有创新和事业激情的大学生是受很多公司欢迎的;而那些委琐、自卑、内怯、自私、保守、挑剔、任性的大学生是任何单位也不欢迎的。另外,当代大学生要获得满意的工作,还必须拓展自己的就业核心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竞争、信息、机会的战场。大学生要使自己不囿于专业的束缚,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复合型现代知识人才: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拥有多项其他技能,特别是独特的、超越其他竞争者的核心技能,如公关、外语、艺术、设计、市场等。现代个性与核心能力是职业选择获得成功的两大法宝。

上一篇:2019学生工作计划下一篇:综合办主任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