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乡的变化发展看改革开放(精选10篇)
陈应龙 张秀梅
(上饶师范学院政法系 334001 srsycly@163.com ***)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是在1978年想到要画这个圈的,距今正好三十年。今天,让我们站在2008年,共同回顾过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一场轰轰烈烈震撼世界的社会大变革让中国驶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举世瞩目的30年,是波澜壮阔的30年,是高歌猛进的30年。30年,我们经历的是毅然的抉择,看到的是巨大的变化,留下的是深刻的记忆。
说起30年的成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可以说特区,可以说沿海,可以说西部;可以说城市,可以说乡村;可以说收入,可以说消费;可以说吃穿,可以说住行,可以说高楼;可以说交通,可以说通讯,可以说旅游„„没有人会否认,没有人会摇头。因为事实就在那儿摆着,看得见,摸得着。
但在当初,却不是这个样子。无论改革也好,开放也好,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任何一种新的理念、新的设想、新的创造、新的突破,在提出之初,都会有人不理解甚至反对。可以说,我们国家30年的改革开放,就是在探索中、试验中、讨论中、比较中、阵痛中、宽容中、在先行者坚定不移的坚持中,跨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门槛”,攀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回过头去想一想,连我们自己都可能为当时的“保守”和“僵化”感到可笑。害怕“农村大包干”,害怕“国营企业改制”,害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害怕“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才终于明白,改革就会有风险,开放就会有代价。但这些“风险”和“代价”,就像办企业的“成本”,是一种必要的“支出”。比起我们的“收益”来,可谓是小之又小。
30年让我们记住,解放思想是我们与时俱进的法宝。30年前,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与祖国共奋进
与江西共发展”
前看》,这实际上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从此,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开始拉开解放思想的大幕。30年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解放思想的程度和力度,决定着我们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只有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事业,永远保持勃勃生机。
30年让我们记住,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生机活力,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30年让我们记住,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才能有更好的前途。落后了不仅要过穷日子和苦日子,而且还会被人瞧不起。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兴旺,就必须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发展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发展要有利于和睦相处,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建共享;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人像“闯关东”一样,大胆地带头去“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心中理想的灯光。
改革开放30年,也是农村改革30年。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令世人瞩目!我家乡碧洲的发展就是一个实例。碧洲是江西南部的一个小山镇,那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是个人人去而忘返的地方,近几年经济的发展更是为美丽的家乡增添了几分色彩,这主要从以下六方面体现:
一、经济来源由“靠山吃山”到“山城兼顾”。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经济来源发生了很大改变。改革开放前家乡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仅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那时农民集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磨洋工”似的生产方式使那个本来就物资缺乏的年代经济愈加拮据。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们渐渐摆脱贫困,过上了温饱的日子。近几年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交通的便利,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于是许多农民纷纷涌向沿海地区。劳动力的流动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尤其是90年代兴起的跨区域流动,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使土地资源逐渐集中,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农民外出打工成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输出一户,脱贫一户”。再者,劳动力大量外出对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具有正面影响,高素质劳动力离开农村反而增加了家乡人民送子女读书和年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与祖国共奋进
与江西共发展”
四、交通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条条道路通各村”。
想致富,先修路。改革的“开放性”需要家乡交通的便利性和通畅性。随着与外界交流的逐渐频繁,人们意识到仅靠走二三十里泥泞曲折的小路卖一点农副产品是不行的,于是领导从农民迫切需要的项目入手,分阶段、有重点地稳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把“修不修路,修什么路,怎样修路”交给农民群众,由群众“自己议、自己干”,到目前为止,全镇农村公路网已经形成,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和公路交通与城市道路的“零对接”。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五、教育由“百无一用是书生”到“世上唯有读书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发达,“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人走出贫困和闭塞的敲门砖,因此教育深得家长们的支持。在过去那个“多子多福”的年代,家庭人员的吃穿都成问题,何谈入学接受教育?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的执行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贯彻落实,农民的孩子纷纷被送入学堂。并且,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随之变化,不仅大力支持孩子上学,更注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考入高中和大学的农村子女与日俱增,即使是没能进入更高学府继续深造的学生,家长们也会想法设法地送其入技术学校接受更多的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推行的“农村子女免费入学教育并发放生活补贴”的政策减轻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因而教育更是深受人们的欢迎,现在家乡的孩子已达到100%的入学率。与此同时,学校的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增强,对教师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设施也愈来愈完善。这一切,都推动着家乡教育的不断进步。
六、医疗由“有病难登三宝殿”到“院门终始为民开”。
——陕西
30年意味着什么?
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而言,30年意味着从呱呱坠地、到学步走路、到牙牙学语、到启蒙教育、再到经历青涩的初恋、再到完成学业、最后到事业初成并结婚生子的过程;但是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30年不仅仅是时间的轮回,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我生于1985年,对于改革开放以前的情景未曾经历过,但多少听老辈人提起过,回顾这30年来的历程,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家乡坐落在陕西西南部的一个小的乡镇里面,四面青山环绕,这使得家乡发展很慢。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那时村里每户人家都装的有广播,如果需要开会或者有事要宣布,队长就对着喇叭喊两声,需要开会的人员就会陆续的赶往集合地点,那时的道路低洼不平,遇下雨更是弄的裤腿满是泥浆;记得那时村里我们组只有一台黄河牌的黑白电视机,只能收两个台,一个是陕西台、另一个就是安康台,收视效果极差,雪花很多、杂音也很多,即便如此,围着看电视的人却并没有因此减少,记得那时一到晚饭结束,人们都会接二连三的赶过去围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电视开播……那些景象现在回忆起来,是热闹也是苦涩,更多的确是无奈。
回头再看看现在,三通政策使得儿时的梦想似乎都实现了,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现代化的家用电器成了家里的必需品、自来水也已经装在了厨房甚至连再生能源——沼气,似乎也成了每家的必备之物……
这些巨变在过去只会出现在梦里,即便是在现下想来也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什么样的力量能够使得柏油路、光缆有限电视/电话线穿过重重高山来到自家门口?是的,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开放的不仅仅是经济市场,也是人们的内心世界。只有打破古老的思维模式,向往美好并据理力争,总会有些变化的。
原作者#秋日雨思XP#保留所有权利ALL RIGHTS RECEIVED。
背景资料:曲阳乡概况
曲阳乡因乡政府驻地为汉代曲阳县城遗址而得名,位于东海县西南部,现辖14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3.15万人。全乡面积5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万亩,连徐高速公路横贯乡境。1998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3亿元。
曲阳,汉代曾在此设置曲阳县,西汉时属东海郡,东汉时属下邳郡,曲阳县隶属不变。晋朝时,归朐县,属东海郡。明清两朝,东海境内未设县,属海州地。岁月沧桑,两千多年的风雨已把这里的古城池剥蚀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土堆,但秦砖汉瓦俯拾皆是。1993年,汉代曲阳县城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前,曲阳乡灌溉条件差,易旱易涝,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新中国成立以后,年年兴修水利,建成了前张、曲阳水库,开挖了陆湖十里引河,兴修了二十余座水电站,水浇面积扩大到2万亩。1998年产粮食2.4659万吨,花生2463吨。曲阳在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全乡出现了饲养三禽万羽以上,饲养大牲畜50头以上和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养殖专业户20余户。1998年全乡饲养家禽31.5万羽,养牛9500头,出栏生猪2.2万头。赵庄村投资50万元的养鳖场,已形成了规模养殖。
原作者#秋日雨思XP#保留所有权利ALL RIGHTS RECEIVED。
曲阳乡盛产水晶,储量丰富。现全乡每年生产的天然、人造水晶约60吨,熔融水晶近万吨。曲阳产的无色水晶、紫水晶、牛毛石、人造水晶、雕刻石、项链石、观赏石五光十色,晶莹剔透,销路极好。此外,曲阳乡的云母、蛇纹石、石榴子石、金红石砂(钛)等蕴藏也很丰富。
曲阳乡工业起步较晚。60年代,曲阳乡仅有一两个小作坊式的小工厂。1978年改革开放后,曲阳乡相继建立了东海县水晶眼睛厂和东海县水晶厂。东海县水晶厂拥有两个当时全国最大的高压釜。生产的丫棒、水晶板材等两个产品获得部优产品称号。1994年,水晶厂与香港吉利丰企业公司合资成立了丰海晶体有限公司,加工水晶圆片1200万片,创产值312万元。以水晶为材料的水晶厂、材料厂已成为曲阳乡的龙头产业。
原作者#秋日雨思XP#保留所有权利ALL RIGHTS RECEIVED。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家乡的变化发展,那就是日新月异。作为生长在这个社区的一员,我本人对于家乡这些年来的变化虽没有“切肤之痛”来得那么深刻,也还算称得上是深有体会吧。
从步入高中一直到就读大学的现在,虽然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呆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短,但每一次回家,都可以感受到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我总结了一下暑假呆在家的近一个月的体会以及听老一辈人的讲述和我个人童年时期留下的对家乡的回忆,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完成了这份调研报告。
应该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华大地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落都见证了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改变,我的家乡当然也不会例外。
家乡曲阳是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城西南的一个小城镇,因其驻地西南一隅的汉代曲阳县城遗址而得名。解放前,曲阳乡灌溉条件差,易旱易涝,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曲阳乡委乡政府的领导下,全乡人民年年兴修水利,建成了前张、曲阳水库,开挖了陆湖十里引河,兴修了二十余座水电站,水浇面积扩大到2万亩,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2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商业经济飞速发展,商品更加多样化,我们的家乡曲阳也因此发生了更为翻天覆地的变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首先说一下吃的方面。爸妈生活在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有开始复苏,物质生产资料极度匮乏,人民的生活极端困顿。不止一次听爸妈讲他们小时候的困苦生活,真的是达到了饥寒交迫的程度了,对于我们8090一代甚至是00后,在听完这些以后,除了感叹往昔的辛酸外,不得不对如今迅猛发展的经济感到由衷感慨。如今的餐桌上,不仅仅是饭菜的量非常足,越来越多的人更是开始讲究“质”了,吃的花样也是越来越多,不能不让人感叹现在的人越来越会吃了。
其次谈一谈穿吧。看看曲阳街上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想象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情况。听妈妈说,以前的生活比较穷困,常常是做一件衣服老大穿小给老
二、老二穿小了给老三,穿坏穿破时也舍不得扔,总是缝了又补的,而且样式单一,颜色单调,布料和做工都非常粗糙。而今,我们对于衣着不仅仅满足于御寒,除了基本的干净体面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赶时髦追时尚了。
住房方面同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七十年代,村民住的都是茅草房,每到下雨天,屋内屋外一般湿,根本起不到遮风挡雨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出现了瓦房,如今,家家都住上了楼房、瓦房,人们再也不用为下雨天房屋漏水或是被风刮塌而担心。屋内有客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各种家电应有尽有。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在交通方面,全乡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有的村更是实现了家前屋后全水泥路覆盖。过去只有少数比较富裕的几户人家有自行车,而现如今摩托车、电动车已非常普及,更有不少人家已经步入了“汽车时代”。交通出行更加方便,宽阔的柏油马路沟通了包括乡驻地在内的全乡绝大多数村落,从乡驻地坐公交车到县城最快仅需十几分钟。原作者#秋日雨思XP#保留所有权利ALL RIGHTS RECEIVED。
教育医疗以及其他一些主要方面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就人们所关心的教育来说,现在真正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模和办学质量也远非过去所能比得上。今年暑假回家,在路过乡中心小学时,我意外地发现里面的跑道竟变成了塑胶跑道,由此我联想到当年我上小学的时候,甚至直到高中,我才见过塑胶跑道。就医疗卫生方面,乡村诊所村村覆盖,乡卫生院也比以前大得多规范得多了,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看病难”的问题已不再是问题。
乡政府门前是十多年前新建的广场,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改造,如今的这里绿意葱茏,花香萦绕。广场上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有篮球
场、健身器材、小长廊,基本满足了居民的娱乐休闲活动。沿广场向东约300米,就到了迎宾广场,两大广场互为照应,共同构成了新世纪曲阳腾飞的新名片。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镇子上修建了文化活动中心,这里有图书室、棋牌室、书画展厅、健身房等,人们工作之余不仅可以在这里看书、下棋,还可以在这里学习电脑知识,学习用QQ上网聊天······
从乡政府大门沿柏油马路向西并走出居民区,你可以看到沿街绵延的一排排现代化厂房,这就是曲阳西工业区。她不仅带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还为乡村中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岗位。除了传统的水晶粗加工行业,近几年更是出现了以硅微粉为原材料的耐火材料等行业。这一幢幢气派的厂房、一件件明亮的办公室,成为曲阳经济建设的又一亮点。
原作者#秋日雨思XP#保留所有权利ALL RIGHTS RECEIVED。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曲阳的建设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可是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自然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一些水晶石英厂在清洗水晶时将使用的硫酸直接排入河道中,另外就是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二)政府以及各村委会缺乏与群众的互动,不能够很好地指导群众生产生活,导致部分村民在相关基础建设上产生盲动性。提出的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整顿相关企事业单位,实现污水的达标排放;
(二)修建更多的垃圾池,方便居民生活垃圾的清理,聘用专门人员定期对垃圾进行清理;
(三)增强行政部门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群众的互动,指导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和谐新曲阳而共同奋斗。尊重原创,请勿抄袭,本文仅供参考
何盈莹
我家门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小河里面有许多小鱼小虾。远处,一座座小山连绵起伏。近处,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小鸟在树上欢乐地唱着歌。草坪碧绿碧绿的,上面还有许多小野花。星期天我们一群小孩子做完作业成群结队地提着塑料桶、扛着钓鱼竿来到河边钓鱼。不一会儿我的塑料桶里就会有几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时不时还会游过来几只鸭子,好像在划着船呢!
可是,好景不长。村长召集所有村民说:“现在我们村要建设塑料厂、木材厂、化工厂。”从这天起,村里的人们开始砍伐树木,推土,用砍来的木头做工厂的材料。虽然厂建好了,但是工厂上面的烟囱黑烟撩撩,把整个村子搞得乌烟瘴气,让人喘不过气来。平平整整的公路,已经被大货车压得坑坑洼洼。当我们走到小河边时,臭气熏天!以前清澈见底的河水也被污染的浑浊不堪了。再也不见鱼儿们的踪影了,山上树木也枯萎了,稀稀散散的。
一年过去了,放眼望去,只看见几棵孤零零的枯树,光秃秃的草坪。冬去春来,轰隆隆的雷声叫醒了小河,我原以为小河里又有许多小鱼小虾。又赶紧跑到小河边钓鱼,可是小河里只剩下一滩水。我真希望家乡能重新变得生机勃勃!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护环境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
【家乡的变化】
丁葛逸
我家附近有一条小河,清澈的河水从我家门前流过,微风轻轻一吹,像在唱着一首欢快的歌。
周末,我和小伙伴们来到了小河边钓鱼。小河里的水清澈见底,小鸭子们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泳,像在举行一场游泳比赛呢!岸上的树木高大挺拔,鸟儿们在枝头唱着优美动听的歌。我和小伙伴们听着听着入迷了,竟然忘记了回家……
可是,好景不长,许多树木被砍倒了,许多工厂拔地而起,工厂烟囱冒出滚滚浓烟,渐渐地河水也变浑浊了。我和小伙伴们只能站在裸露的河床上钓鱼,我们一条鱼也没钓到……
后来,龟裂的土地没能长出青青的小草。我和小伙伴站在河床边,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心想我们还能回到过去吗?我真渴望下场大雨,让雨水冲洗一片尘埃,让我们的家乡回到原来美丽的样子……
【家乡的变化】
赵函冰
我的家乡在小河湾,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流过我家门口。小河里有小鱼、小虾、螃蟹……小河的两岸是茂密的树林。动物在林子里玩耍栖息繁殖,那儿是动物的家园。每次我放学回到家,就放下书包,扛起鱼竿直奔小河。小鸭子们在河里游来游去,我不禁唱起了歌。太阳还没落山,我们的桶里已经装满了活蹦乱跳的大鱼。
可是,好景不长,人们砍伐树木,把山推平,建上了工厂。更可恶的是,他们一边排废气,一边从小河里抽水。渐渐的河水变浑浊了,河道也变窄了,有时还能闻到一股臭味。为了能钓到鱼,我们只能站在有垃圾的河床上垂钓。就算这样,我们最多也只能钓到一两条小鱼。
一年又过去了,龟裂的土地寸草不生,黄沙满地,小河也只剩下一点臭水了。这时,乌云满天,远处雷声滚滚,电闪雷鸣。我们立刻拿上很久没动过的钓鱼竿,直奔河床。我们好想下一场大雨。让雨来唤醒小草,让雨来唤醒小河,让雨来唤醒我们的家园。
【家乡的变化】
向丽立
我的家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旁,小河两岸绿草如茵、丛林茂密,小鸟在高大的树上筑巢歌唱,生儿育女。那儿不仅是鸟儿的乐园,更是我们的乐园!清朗的空气下,我和小伙伴成群结队地拎着桶,扛着鱼竿,有说有笑地去钓鱼。我们坐在河边钓小鱼小虾,偶尔有两三只鸭子欢快地嘎嘎叫哩!
但是,好景不长,村子里的人们浪费水资源,砍伐小河周围的树木!渐渐的,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河道变得狭窄了,为了钓到好吃的鱼虾,我们不得不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垂钓,即使如此,我们依然钓到很少的鱼虾。
慢慢的河床中只剩下一个孤独的小水塘,我和小伙伴站在河床上,望着天边的乌云,是多么期盼能下一场大雨啊!那雨能使小河重新充满生机;能使小鱼小虾们开心地游动;能使我们快乐!啊!人类,不要再破坏环境了!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好好地珍惜它!
【家乡的变化】
林焱
我的家乡坐落在小河边,那里风景优美,水木清华。小河的左岸丛林茂密,许多鸟儿在丛林中筑巢,栖息,繁衍,到处一片生机勃勃。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有几只活泼可爱的小鸭子摆动着漂亮的身躯,悠闲自得地游来游去,显得怡然自得。周末,我总会和小伙伴儿们一起来到小河边钓鱼。阳光透过树梢,照射在河面上,闪闪发光,美丽极了!我们一边钓鱼,一边伴随着哗哗的流水声,快乐极了!
但是,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村主任为了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宣布要建厂办企业。滚滚的浓烟、浑浊的污水,使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渐渐的,原本碧波荡漾的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河道也变得越来越窄。我和小伙伴们拿着鱼竿,提着水桶,却只能在狭窄的河道上等待着鱼儿上钩。但是,在这样污秽不堪的河水中钓鱼,怎么会有鱼儿上钩呢?
一年后,小河周边的景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原本高大繁茂的绿树,只剩下几株杂草,一片死气沉沉。我们仍然像以前一样来到小河边钓鱼。但是,眼前的景象使我们极为吃惊,连狭窄的河道也只变成了一小摊污水。我们大失所望,正准备蔫蔫地走回家去,却发现电闪雷鸣,天空黑压压的一片。我们一看这景象,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立即欢呼雀跃,在急切地盼望着,期盼着能立刻下一场大雨,期盼着大雨能洗刷一切尘埃,期盼着大雨能重新让小河充满生机,期盼着这小河又能变成大家玩耍的乐园。
【家乡的变化】
胡鑫怡
我的家乡在小河湾,一条潺潺的小河欢快地从我家门前流过。河水清澈见底,就连小鱼小虾在水里嬉戏打闹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成群结队的野鸭在小河里快乐地游泳、嬉戏。小河两岸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一阵阵微风吹来,河面清波漾漾美极了。每逢周末,我和伙伴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来到小河钓鱼、游泳、打水仗……小河成了我们的乐园。
可是好景不长,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村主任说要在河的源头建一个工厂。于是村长带着村民们上山砍树建工厂。不久,工厂建成了,山坡上却变得光秃秃的。工厂开始生产了,从烟囱里冒出一股股浓烟升上天空,从此家乡再也看不到蓝天、白云了。工厂把废水直接排放到小河里,河水被污染了,当我和小伙伴再去小河里玩的时候小河再也不是原来那样清澈见底了,再也没有了鱼虾在里面嬉戏了,再也没有成群结队的野鸭了,只有我们的一声声失望的叹息。
大约过了一年后,我们和小伙伴们再次来到河边,两岸的花草树木,再也不像原来那样光鲜亮丽了,河床完全暴露在我们眼前,只剩下一滩滩污水了,老远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我和伙伴们看着这一幕幕不禁黯然泪下。忽然,远处传来轰轰的雷声,狂风夹着豆大的雨点落下来,那时我们真想这场大雨越下越大,把小河两岸布满灰尘的花草树木冲刷干净,把小河里的污水臭水都冲走,让小河变成原来那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模样。
语句生动,中心明确,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家乡的变化】
张鑫磊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乡村里。那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类与动物共存。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似“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香雪”开头精彩而现在,政府“脱贫致富,”决定将公路变宽变好。公路变成了沥青路,原来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为人们提供了方便。“要致富,先修路,”看来这句话果然说得没错。你看人们以前的食物只有三大坨:玉米、土豆、红薯。现在人们已将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食物吃个遍,过着美好幸福的生活。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这只是美好的的一面,还有不好的一面。你看,人们将炸掉的巨石,废弃的垃圾扔进小河。河道变窄,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水变得浑浊不清。活蹦乱跳的小鱼早已看不到它们的身影。汽车经过这里,卷起了一阵呛人的灰尘。原来娇羞的小草已披上灰色的面纱。
家乡以前与现在的变化还真是天壤之别。不仅在于道路建议,还在于环境保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该保护环境。地球毁灭,我们别无去处。让我们一起保护地球吧!
【家乡的变化】
柏瑞蹊
原来我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好地方。有清澈见底的小河,宽阔平坦的马路;有五颜六色的小花,郁郁葱葱的小树林。可现在满地垃圾,河水臭气熏天,令人想起就会感到恶心。
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带我去小河边玩。
我们沿着一条开满野花,两旁有整齐、笔直的柏树的小路走向河边,我好奇、兴奋地东摸摸大树,西嗅嗅野花。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仿佛跟我一样的兴奋。
来到河边,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有小鱼、蝌蚪,还有水草。小鱼、蝌蚪互相嬉戏,时而钻进水草,时而相互碰撞,快乐地玩耍。我拿了一个小网,也加入它们的行列,网起来又放下去,放下去又网起来,把它们吓得到处跑,哈哈哈……
可惜这种奇妙而美好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前几年回到家乡,曾经开满野花的小路已经变成了村道公路,公路的两旁堆满了垃圾。鸟儿的影子都没有看见。清澈的小河已经快要干枯,仅有的一点水也是恶臭、难闻、难看,更不可能看见小鱼、蝌蚪、水草了。
不过昨天奶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村里开始整治环境了。村道公路两旁的垃圾已经被运走,同时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相信不久的将来,又可以恢复家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面貌。
--谈谈我家乡的变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始了以清理“左”倾思想为重点的拨乱反正工作,邓小平老人正式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战略决策,揭开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中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浙江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历程。
90后的我其实并不是一个对于改革开放政策很好的发言者,毕竟我没有经历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无法十分形象生动的表达那种最真实的感受。而我下文的表述,仅仅是我在爷爷奶奶这些老一辈的人口中所听到的事迹和变化以及在网上搜到的一些实际的数据资料和我在18年成长过程中所看到的一切。
记得还小的时候,爷爷就一直说改革开放好啊!是国家领导人好、国家政策好,说实话,我完全没有这样的体会,或许那时还小,也或许只有经历了当年的变化,才会真正有体会吧!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来,浙江省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显著提高。经济方面有了显著提高,政策上坚持贯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团结奋斗。创业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光辉成就。通过改革开放,浙江省真正的崛起了。
改革开放,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浙江,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开发较早,历来是我国农业、商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的誉称,自然也受到了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
下面我通过下述方面对于改革开放后浙江的变化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人民的生活方面:
(1)衣:爷爷奶奶结婚的时候,还是大队里的集体婚礼,他们参加的婚礼和穿的礼服都极其普通。还记得奶奶和我说,他们当时穿的是那种像中山装一样的衣服,现在还保留在他们的衣柜里,他们的衣服是用布票去买布然后去裁缝店做的。当时人民生活的衣服,也是色彩单一和形式样式单一,大家出门的时候身上都有补丁。
可现在,人民大众的衣服形式多了,色彩丰富了,现在的人结婚都有婚纱和西装了,现在的西装更是普通的着装了,甚至可以说是至少每个人都有一套。现在的服装,有韩版的、有日系的、有蝙蝠装、有紧身雪花裤等等,一切的一切服装的变化都在生动体现着改革开放所为我们带来的巨大成就。
(2)食:以前单一的食物和中国传统式的餐食,是大众每日必备的,清一色的菜和清一色的酒席,没有什么装饰和花样,也没有什么外来餐食的引进。
改革开放后,请客吃饭都去了酒店,孩子生日就去KFC、麦当劳这样的洋快餐店里,如今外卖更是变成了家常便饭,去吃一顿牛排和
火锅也不足为奇。时代发展了,地沟油也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健康的隐患也值得人民好好考虑。
(3)住:爷爷奶奶那个时代的时候,住的还是茅草搭的矮平房,有一个水泥的平房就已经是属于上层阶级了。那样的房子没有很好的透光和透风性,会压抑人的心情,下雨天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可现在,广大的老百姓们都住起了商品房甚至是洋房型的别墅,如今这样的楼房已不在是人们心中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了。如今高涨的房价,买商品房则又变成了普通百姓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奋斗目标甚至是一辈子的目标,更多的人都成为了蚁族、房奴这样的“新人”。
(4)行:改革开放前,一辆凤凰牌的自行车是每个人家结婚的时候必备的嫁妆,出门都是用船或没有水的地方就直接用步行,结婚的时候更多的是用踩脚踏车的方式,新娘就到了新郎家了。火车在当时也是很稀奇的事了吧。
可现在,满大街的轿车,面包车,公交车,私家车,电瓶车什么都有了,时代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高铁和动车产生了,如今的街道,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困扰着政府和人民,就像什么事有弊也有利,科技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会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了很多困难和隐患。
(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部分内容摘自于网络)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从1978年到2005年,浙江省经济总量从124亿元增加到13438亿元,从全国第12位跃居第4位,年均增长
率达13.1%,高出全国3.5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时期年均增长
12.8%,比全国同期高4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11.8%,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2005年人均GDP3382美元,居全国省区第一位,成为全国各省区中首个人均GDP超3000美元的省份。
工业化水平居全国前列,产品竞争力较强。到2004年,浙江省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工业化水平仅低于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省。据国家统计局对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532种最终产品调查,浙江有56种产品产量名列全国第一,42种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超过30%。2005年在规模以上制造业30个行业中,浙江有18个行业主营业务占全国同行业10%以上,11个行业实现利润占全国比重15%以上,其中有5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0%,利润超过25%。
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就业比较充分,社会比较安全稳定。2005年浙江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居全国第四位,省区第一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为83.4%,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以上;全省城市化率达55%,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4%,连续3年居全国第四,省区第一;居民人均寿命74.97岁(2004年数据),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浙江还是第一个基本普及15年教育的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就业比较充分,同时还吸纳了800万省外劳动力。每亿元GDP劳资争议案件受理件数2002年以后开始下降,目前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30%左右。另据国家统计局测评,浙江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从2004年的92.33%,提高到2005年的96.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9个百分点。短短的27年时间,浙江省从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省、经济大省。1978年浙江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3.4%,2005年达到
7.33%;人均GDP水平仅为全国的0.87倍,2005年达到全国的1.96倍。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全面进步,成功地走过了发达国家或地区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完成的发展历程,从全国的中游走到了前列,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以上数据内容是摘自于网上真实数据)
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国名经济的物质基础,是经济起飞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秦山核电站、北仑电厂、金温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使浙江的经济快速腾飞。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毅力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在这30年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浙江的振兴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浙江现在经济、政治的腾飞,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改革开放的政策的提出,对于浙江日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革,人才的涌现,都是浙江改革开放的灵动体现。
我是浙江嘉兴嘉善的,开放后,嘉兴作为第二批进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也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改革,嘉兴的五芳斋粽子已经闻名于全国,而嘉善的西塘是作为旅游景点作为经济开发的项目,这几年,我目睹了西塘的变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都涌到西塘去旅游,西塘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吸引了更多的游客驻足观赏,那里的水乡那里淳朴的民俗都是不可忽视的法宝。而西塘的旅游的发展同样是受着改革开放的庇佑而逐步成熟的。大云是有名的花卉之乡,以牡丹最为著名,每年一度的牡丹花卉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展商,那边的拳王农庄也在大力发展旅游业,酒店、温泉、花园一系列的基础设施的跟进,使大云的经济高速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犹如一股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改革大幕由此拉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时期。我的家乡———扬州也因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扬州是一座历史古城,但是解放前的扬州城区跟现在的扬州有天大的区别。以前扬州的城区只是局限于现在的老城区这一块。具体点说就是,东至泰州路,西至淮海路,南至南通路,北至盐阜路。以这四条路为边界形成的一个长方形,就是扬州的城区范围。而且除了淮海路之外的三条路都是从古城墙中拆出来的,整个城区只有人口三万多人。而现在扬州市区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万,城区也在不大扩大,近年来,西区的京华城中城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了,城区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以前扬州根本没有高楼。而在如今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起。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扬州褪去了白日的喧嚣,换上了迷人的晚装,星星点点,璀璨夺目,让人沉醉,从夜市千灯中走来,置身于这座城市会觉得分外自豪。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扬州实现了“历史文化看古城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风景区、现代文明看新城、经济发展看沿江开发区”的规划。很少有城市能够做到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在发展现代化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古代历史遗迹。在文昌阁附近没有比文昌阁高的建筑物,尽管是黄金地段,时代广场,金鹰购物中心,万家福等商业中心都以文昌阁为中心,相得益彰。瘦西湖附近也看不到高楼大厦,这样的目的仅是为了给这样的风景名胜保留原有的色彩使它不被现代气息所埋没。东关古街更是具有古典气息,在政府的保护下已经成为城市的一种瑰丽风景。
改革开放以前扬州交通困难,现在四通八达。对于现在扬州的交通发展,不得不提到几个关键词:润扬大桥、火车站、飞机场。柳絮纷飞裹江南,花团锦簇水潺潺,火车开通传遍天,璀璨扬城永相伴“扬州是一座临江的城市,以前出行都是靠汽渡和轮船。扬州火车站工程于2003年7月18日开工,2004年4月18日竣工并投入运营,当时我在上初中记忆深刻的是江泽民爷爷亲自剪彩,全城热血沸腾,每一个人脸上都是微笑的,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后来又是一项令人夜不能寐的事情发生了,润扬大桥的竣工使扬州的历史又增添了辉煌的一页。润扬大桥实际建成通车时间为2005年4月30日。是目前长江上第一座刚柔
相济的现代化组合型特大型桥梁。大桥的建设,对于进一步丰富跨江通道,完善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网布局,以及加快江苏沿江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5月8日,由江泽民题名的扬州泰州机场揭牌暨首航仪式隆重举行。润扬大桥的建成连接了扬州与镇江两座城市,火车通车圆了几代扬州人的百年火车梦,而在建的苏中机场将实现扬州交通从地面到空中的突破。
而且瘦西湖隧道也在建设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扬州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扬州人的餐桌上有肉有菜,还经常下馆子,穿的衣服是一套又一套。满足了温饱之后,现在的扬州人更讲究享受了,老人们茶余饭后还经常去浴室洗把澡,搓个背,去茶楼喝个茶,年轻人们就喜欢看看电影,唱唱歌,出去旅游旅游。
最难得的是在一户人家看到了“老三件”和“新三件”并存的画面,不进让人感慨时代的进步真的是巨大的。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记忆了,而现在都被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所代替,不仅仅如此,80%的家庭也拥有电脑,汽车等这些与时俱进的家用电器,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七十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最具代表性的是爷爷奶奶辈的人,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是他们仍然教育孙子孙女辈的我们要勤俭节约,说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不能浪费,回忆起他们当时的时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都是奢侈品,可是现在都很少看到了。八十年代:电视、收录机、洗衣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也是时代发展最好的见证人,也是承上启下的一辈人,从贫困的生活向现在富裕的生活转变靠的正是他们这一辈人的双手打造的。九十年代:彩电、冰箱、空调。这应该是我们最有体会的,90年代也是我们这一辈人出生的时候,优越的生活条件让我们从小吃不愁穿不愁,但我们也不能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就铺张浪费,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并把它们传承下去。
以前我们的父母们小时候生病,小病忍忍就过去了,大病才去看大夫。那个时候医院很少,只有有钱人才看得起。后来,出现了苏北医院、苏北疗养院、扬州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就拿我们来说有个发烧感冒去社区医院就能看好,费用低,也方便,医疗保险政府也给办好了,生活无比滋润。
总的来说,扬州呢,改革开放以来,火车开起来了,大桥造起来了,生活富起来了,车子开起来了.大家向著小康生活稳步前进。
***022
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的变化
从改革开放30年以来,家乡从一个贫瘠的小村庄一步步走向一个富强、日益繁荣的城市!
我觉得我家乡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概括:
一、衣
改革开放前农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买粮靠粮票,买肉靠肉票。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收入增加,市场商品的更加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究大方得体,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益成衣化。鞋子也变得各式各样,旅游鞋、皮鞋、休闲鞋等,不仅款式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以前人们常用“西装革履”来形容穿得好,如今,西服、皮鞋在中国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高达90%以上。全国有88.7%的消费者更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尽管衣着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下降,但总量一直处在上升的趋势。
二、食
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随着社会进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追求以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究科学、求精细、讲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鱼、肉、蛋、鲜、菜、果四季常有,居家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换为以追求质量为主。偶尔人们还会吃些粗粮来促进人体的机能。过去,中国人见面的常用口头语是“吃了吗?”。“吃”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轻了。13年来,中国人越来越远离围绕吃、穿辛勤劳作的单调生活,日子不但过得殷实,而且越来越丰富多彩。
三、住
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健了土砖房,可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走进农村,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呈现在眼前。每家一块五、六分地作为宅基地,四周用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池底,既可捕食,又可观赏也可防火。宅前后种上花果树林,绿树成荫、百花齐放。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的资助下,家家户户接通水、电,即可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家家户户添了“三宝”;一是修了洁净的厨房,用上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健了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倒沼气池里,经过发酵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即残渣又是农田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气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是在城市是无法做到的。20世纪90年代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农村为17.8平方米。目前,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农村达到25平方来。与此同时,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基本普及了煤气、液化气。城镇居民在家具、住房装饰、家庭设备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成倍增长。
四、行
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却还要坐两个小时的车颠簸两个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路线,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载、超员也是正常现象,近年来,围绕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城乡道路通畅工程,新修乡村公路,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里向乡村的延伸。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坐车,直接进城。更大收益是过去交通堵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以前,没有多少人敢奢望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这个过去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1998年开始,中国个人购车比例已经超过50%。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城市居民中,每万人拥有轿车达到100多辆。中国个人汽车保有量从1990年的81.6万辆增加到1999年的534万辆,年均增长23.2%,远高于全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个人汽车保有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比重从15%左右上升到40%左右。
五、消费及生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档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电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剧、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生活用品的变化: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群众的日常用品;轿车步入寻常百姓家、家用电器不断更新;农村盖起了砖房;饮食更加注重营养等。休闲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电视、上网、旅游、健身等休闲娱乐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学 号: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个是我的期中考试不盗版哦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改革前的那些事虽不是经历也是时常听闻的事。
改革开放前后的衣食住行
(1)衣:改革开放前,在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2)食:粮票、油票,在当时的每一个人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3)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过着一种无奈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好了,慢慢的出现了很多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享受着不一样的待遇,不用有任何的担心,一家人的日子依然美满。
(4)行:过去,我们从乡里到县城不足5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整整三四个小时,终于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由于路况不好,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客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而且价格也不便宜,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这种长期制我市农村发展的“行路难”问题,现在有了根本改观。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多笔资金,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颖、舒适、快捷的客车不仅收费便宜啦很多,还时时都有,不需要等待,有的还开到了部分村里,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也因此带来了更大的收益,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销售到更多的地方,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和医疗体制的变化
(1)农村经济:改革开放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开始从单一农业经济迅速向多种经济发展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增长。村民们有的自己做起了生意当上了小老板,不但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还给年轻人带来了就业的机会等。
(2)农村合作医疗:看病贵,看病难,作为生长在农村的自己,从小便知道了农村人看病的真正难处。城里人得病有医疗报销,可是农村人往往因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在小病的时候一般是不舍得花钱去看而导致最后病情恶化转成比较严重的病情,待到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必须去医院看的时候,医院动辄几万元的治疗费用令农村大多数农民望而却步,因此,在农村只要一提及看病,大多数农民都表示出无奈的表情。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近年来在全国推出了农村合作医疗优惠政策,使全国农民朋友兴奋异常,农民看病终于可以有医疗保障制度了。
2011年春节,我和其他农村学生一样又回到了这片令人汹涌澎湃的热土,像候鸟一样漂泊天涯海角,只等荣归故里。在不经意的飘飘浮浮中,阜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改革的暖流一股股的深入人心、沁人心脾。其中,阜阳农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阜阳农业发展坚持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以节水农业、精细农业、生态农业为主要手段,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降低水资源消耗,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560 万亩。“十一五”期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2020年,在全市范围基本实现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食品比重达到15%,区域性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中心全面建成。
1.建设高标准可持续利用农田。2.抓好生态农业优化模式。3.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4.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5.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6.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阜阳市地处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之滨,辖颍州、颍泉、颍东三区,临泉、太和、阜南、颍上四县和界首市,共计一市三区四县,173个乡镇单位,国土面积97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61.9万亩;人口974.3万,其中农业人口849.9万。境内气候舒适,农业种类繁多物产丰富,是国家大型商品粮、棉、油、肉生产基地和储备基地。因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对阜阳市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农业现代化就是阜阳现代化发展历程的一面最完美的镜子,是阜阳三十年社会沧海巨变的真实写照,是改革开放中阜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探索和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全市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三农发展”为目标,实行城乡协调统筹发展,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促进按照农业规模化道路发展;努力实现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促进农业信息化战略发展;加强了田、林、路网络综合改造和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化不断升级不断深入农业各个领域;加快了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的投资步伐,引导生态农业旅游基地不断升级,促进农业生态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在全市、全省范围内继续扩大影响;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粮食、禽畜、水产、水果、蔬菜、竹木、烤烟、花卉等大宗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不断扩大影响到长江三角洲地区。
我们阜阳农业发展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脚踏实地,积极响应中央和安徽省关于农业发展战略的号召,同时实践自身的科学发展道路,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信息化方向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继续昂首前行。
30年峥嵘岁月,30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颍淮大地,吹响了阜阳工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勇发展的强音。历经30年的发展,阜阳工业突飞猛进,形成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纺织、建材、粮油食品加工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生产体系,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运行质量日益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阜阳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重大成就。
1、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三次产业结构显现出农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的演进趋势。
2、工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对外开放逐步扩展。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2013年8月13日 调查地点:寿光市圣城街道、寿光市羊口镇滨海开发区 调查方法:访谈法、文献法、网络 调查对象:居民、政企负责人、企业员工 调查内容:改革开放后家乡寿光的变化及原因 调查人员:丁春凯、夏晓飞、张涛、张晓琳、毛爱霞
调查背景:寿光因蔬菜而闻名全国,近几年来,随着蔬菜博览会的开展,使家乡这个县级小城而闻名全国乃至世界。“蔬菜之乡”的称号也随着这十几届的菜博会而实至名归。寿光是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个下辖县级市,是中国最主要的蔬菜和原盐产地之一,如今已有中国蔬菜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百强县市等等的荣誉。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然而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已经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不仅折射出了菜乡人的勤劳与智慧,也折射出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经过访谈和文献得知,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解决吃饭问题,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步行,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到达县级市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30年前,寿光乃至全国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也已进入寿光的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寿光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使寿光一个边境小城达到了116万人。盼小康,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奔小康,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今天,小康生活就在我们身边。“菜乡人”的生活的改变也折射出了改革开放后的改变。调查内容:寿光市人民的生活发生如此之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改革开放使寿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寿光市贫穷落后。农业结构单一,靠天吃饭。工业基础薄弱,城乡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低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有74元。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寿光经济快速成长,社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显著变化。1981—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3.7%和11.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25.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3.5%和16.8%。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19元,城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面快速发展使寿光在山东省和全国县域经济中的位置快速跃升。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百强县(市)评选活动中,寿光市连续9届跨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2005年名列第四十一位。在2005年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寿光市被确定为胡锦涛总书记的联系点。如今的寿光,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成为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成为名符其实的“蔬菜之乡”。
二、积极探索符合寿光实际的发展之路
寿光市在区位上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不毗邻大城市,享受不到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没有资源优势,不靠近交通运输要道。就是在这样一个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寿光人民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靠解放思想和大胆创新,靠辛勤劳动和扎实工作,实现了发展的突破和飞跃,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路子,概括起来讲就是:发挥初始的农业比较优势,由农业起步,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提升经济,靠农业富民,靠工业强市,实现工农互助、城乡互动,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
(一)充分利用初始农业优势,用农业培养工业。寿光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好。改革开放之初,寿光及时认准了这个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推动经济发展快速起步。寿光发展农业的思路和模式是:靠蔬菜产业领跑,靠科学技术助力,靠产业化经营提升。为了使蔬菜成为一个主导产业,采取生产、流通、加工、品牌一起抓的办法。在蔬菜产业链条上发育形成了储藏、包装、运输、加工、流通、出口、服务、科研、会展、旅游等一大批产业,这些产业已成为寿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寿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寿光的标志性特色和重要闪光点。
(二)根据发展阶段适时调整和推进工业发展,全面构筑现代工业体系。在农业及其培育的工业基础上,寿光市明确提出工业立市的发展思路,适时调整工业发展重点和模式,推动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靠工业强市。目前,寿光已初步形成了造纸包装、纺织服装、海洋化工、机械装备、板材家具、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6家。
(三)城市与农村有效联动,城乡统筹共同发展。工业崛起使寿光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寿光市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条件,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实行“城市向农村延伸、农村向城市聚集”。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确定“五化”、“五通”、“两改”、“一有”建设标准,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把每年新增的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2011年财政比2000年增加7倍;农业农村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3%,比2000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四)坚持不懈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活力。围绕工业经济发展,先后实行了企业划型动态管理、名牌奖励、上市融资、出口创汇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围绕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创办各种形式的农业园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采取多种形式合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围绕城市经济发展,组建城市投资建设管理中心,探索采取特许经营和“转让—经营—转让”(TOT)、“建设—经营—转让”(BOT)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围绕推动工作落实,创新实践了“市委常委包片、政府市长分线、人大政协切块”的工作办法,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
(五)紧跟党的政策,抓住每一次机遇。改革开放使寿光抓住改革与开放的机会,大力推进农业的改革发展。黄渤海经济区的划分使寿光又一次抓住机遇迎接新的发展,在农业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的促进、拉动工业经济的发展。
(六)一以贯之地抓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这是寿光发展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几十年来,寿光市坚持一以贯之地抓党的建设,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抓党建、促发展的优良传统和长效机制,为实现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保证。
三、推动寿光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寿光市提出,以建设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强市为基本目标,到“十一五”末,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00亿元和15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达到更高水平。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十一五”及2020年期间,努力构筑区域经济的“六大板块”,即突出现代商贸特色的中心城区板块、重点发展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的东城新区板块、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的南部板块、重点发展市场物流业和造纸包装业的西部板块、集中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北部板块和重点发展盐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寿北板块。发展措施上,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自主创新、生态环保、寿北开发和人才强市“四大战略”,着力突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产规模化、城镇特色化、社会和谐化、党建品牌化“六大重点”。结果分析及合理化建议: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寿光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新的时代赢得了国家乃至世界的关注。蔬菜、盐产业基地,为家乡寿光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随着近几年在渤海开发区林立而起的工厂,更进一步大大增加了寿光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文化实力。在时代的新起点上,家乡寿光抓住了改革开放新的机遇,创造了属于菜乡人的文化。使家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在寿光这个县级小城,吸进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充分体现了寿光经济的发展迅速与稳定。
【以家乡的变化发展看改革开放】推荐阅读:
从家乡变化看当代城乡发展06-25
家乡发展的变化11-12
家乡改革开放巨大变化10-15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10-24
家乡的变化-初中叙事作文09-10
家乡的变化作文700字10-18
家乡的变化600字作文10-19
家乡变化的作文400字10-28
家乡的变化500字作文11-02
初一家乡的变化作文750字07-09